对实践论的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实践论的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篇1

主题班会是中学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并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不过,当前中学的主题班会开展效率总体并不高,这和传统的“关注问题”及灌输说教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传统模式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其实效性则存在更大的问题。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问题的倾向,转而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不一样的目标视域,即将中学生心理能力的养成及可持续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积极心理学从个体自身的实践、个体认知的改变以及个体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个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心流”作为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对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具有弥足珍贵的启示。

一、心流理论概述

我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有时候会达到一种高度专注以致于废寝忘食的状态,美国的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最早关注这种现象,并把这样独特的心理体验称为“心流’,并以“最优体验心理学”命名心流理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其代表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有一段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心流”:它像是一名水手,握紧鼓满风帆的缆索,任凭海风吹拂发际,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喜悦——此时帆、船、风、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鸣。他进而把心流体验的要素分成八项:工作是可完成的、全神贯注、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自然投入并乐在其中、自由控制、忘我状态、时间感改变[3]。在后期积极心理学手册中,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则认为心流的特征包括:对当前活动的瞬间高度集中注意力;行为与意识的融合;自我意识的丧失;对行为的控制感,即对于当前的处境能够适当、有效地应对,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反应;暂时的时间感扭曲,典型的是时间比平常快很多;体验活动的内在意义,最终的目标是活动持续的动力。

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基础上,很多人对心流的特征或要素也进行了研究。例如诺瓦克(Novak)和霍夫曼(Hoffman)将心流的特征归纳为前提、特性和经验的结果等三个群组,而陈(Chen)等人则认为这是心流产生的三个阶段:事前、经验和效果阶段[4]。见下表:

此外,国内一些研究者也重点关注心流体验的所有构成要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有学者认为,心流是一种高度投入某项活动时全神贯注的积极情绪体验,当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明确、即时反馈、技能-挑战相平衡时,容易出现心流体验 [5]。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有所差异,但实际上对心流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大體上是一致的,且都认为心流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启示。

二、心流体验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是一种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而真正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绝不仅仅是观念的简单“植入”,因此靠灌输和说教是很难起实效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在理解和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认同并内化。这种体验式主题班会远比传统式班会班主任唱“独角戏”有效得多。体验式主题班会即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6]。而融入心流体验不仅能让学生专注于班会活动之中,而且能在活动体验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一)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

心流体验是一种自然地专注于活动的一种状态,因此主题班会活动如果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这种心流,其实效性则可以得到大大地提高。因为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当外部事物符合我们的主观需要时,就会引起我们积极肯定的情绪感受;反之则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感受,而不同的感受对我们所进行活动的效率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心流作为一种自然投入且乐在其中的体验状态,其所激发的如水手起航,破浪前行的那种喜悦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大大增强活动的效果的。

Fredrickson(1998)相信积极情绪必定具备异于消极情绪的适应意义,据此她提出“认知—行为储备”(thought-action repertoire)的概念,意即认知与行为的整合系统。Fredrickson主张,与消极情绪窄化认知—行为储备的即时相对范围相反,积极情绪则对认知—行为储备具有扩展功能,使得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系统更为开放、灵活,这会导致积极情绪的不断累积、螺旋上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持久的发展资源得以建构,此即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7]。所以当教师多多采用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形式,在活动中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心流体验时,就可以有效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般来说,人性都是趋乐避苦的,正如边沁在其代表作《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绪论》一书中所指出的:“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8]因此中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时,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正体验快乐的基础上培养积极情感,强化积极行为。而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心流正是一种积极快乐情绪情感下的一种最优体验,在体验式主题班会中尽力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心流体验的班会活动,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较重,休息时间也相对匮乏。在主题班会课中创设心流体验可以让学生“丧失时间感”、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也能暂时地一扫而空。因为这种体验式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的形式下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好玩、有趣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愿参与其中,且在其中有所锻炼和提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对青少年进行了一个为期4年的心流研究后发现,在参加学校活动中,那些积极投入并有更多心流体验的青少年更少体验到焦虑,他认为持续的心流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内在兴趣,还表现为对积极情绪的递增效应[9]。体验式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形式新颖,对中学生来说本来就极具吸引力,要是能将心流理论融入体验式主题班会,不仅能帮助学生减少焦虑、放松自己,还能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其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秉承了它的一贯做法,主张人格心理学研究不仅要研究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类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也即研究积极人格,而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培养积极人格的最有效途径[10]。心流理论又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领域,也注重人在心流体验产生时所产生的快乐充实的感受。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以活动为班会主要形式,让学生作为班会主体,能够做到让学生参与活动之中,但是不一定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体验。所以将心流理论与体验式主题班会结合起来,就能让体验式主题班会“形神兼具”:不仅学生在其中有所体验,而且都是积极体验。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利用班会时间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从而一步步建立自信,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三、 中学主题班会活动中创设心流体验的策略

(一)活动具有适度的挑战性

根据马西米尼和卡里的研究可得出,在挑战和技能都处于“高”的水平时,我们会比较容易产生心流体验,会比平时更专心,具有掌控、幸福、有力、积极、投入、创造、自由、兴奋、开放、清晰、满足等感觉[11]。所以我们在设计班会活动时,必须选择有挑战性且又有一定技能性的活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会活动中并产生心流体验,从而提高班会活动的参与度,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够通过班会活动中有所触动和感悟的效果。

不过,另一方面,挑战要适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体验构成要素中第一条就是“工作是可以完成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我们的专注力和创造性,从而容易产生心流,但如果挑战过大,超过我们可以完成的限度,则反倒适得其反。根据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时,中等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过于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反倒降低动机水平,工作效率也会下降。

(二)活动应有一定的结构性

不是所有合适挑战性的活动都能产生心流体验,有些时候还要求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即“活动应该具有确定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判性”[12]。在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中,教师在设计阶段就要特别注意班会的目标是什么,根据目标在确定相应的活动。同时要注意这些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从细节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则。

班会实施阶段也要注意根据目标做灵活的调整。设计阶段只是一个规划,但现实的情况是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和突况。不顾实际,一味遵循设定的结构和活动安排,必然会影响到活动效率。另外班会结束要注意对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在以后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完善结构、内容和细节。

(四)活动要做到即时反馈和强化

即时反馈和强化可以有效且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种反馈和强化不一定只是奖赏。内在动机是由于喜爱活动本身而非为了得到奖赏或者避免惩罚而参与活动所产生的动机。从事具有内在动机驱使特征活动时,人们仅仅关注活动本身,因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和动机,因而很少关心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所以由内在动机驱使并在其导向作用下能够引发心流体验[13]。班会活动若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即使外部动机够強,也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或是求胜心太强导致某些行为过激影响同学之间情谊等现象。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有其目的、希望有所反馈的,不论是为了得到别人夸赞、从其中获得某些东西还是为了自我的能力和人格发展。班会活动设计也同样要注意到这一点,活动当时的体验和感受、想法,本就较短暂,不能维持很久,要是学生在当时不能收到及时的反馈与强化,可能班会还没结束,学生已经将感受全部抛之脑后了。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79―01

高中英语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科目之一,高中的英语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五种意识,才能够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新课程实验工作。

一、 要树立学习的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首先,我们可以自己购买资料,自学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及管理制度,学习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保障支持系统的建立等。其次,我们应积极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组织的新课标培训,刻苦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把握其脉络和思路。再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研读教学论文,吸取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

二、 要树立实践的意识

作为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对于我们的影响远不止一般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良,而是在新的教育观下课程标准的嬗变,是课程实施及管理领域的深层次震荡,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选择、转换和塑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勇敢投入,以极大的热情和艰苦的探索去完成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 要树立反思的意识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时刻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自我完善发展。一套教学方法、教材要生存下去,要站得住脚,归根到底不是决定于它是否是“最新”的,而是决定于它在实践中是否是合理的、有效的,要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对新的教学方法要时常进行反思。高中新课改是新生事物,对它的认识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经常反思其优缺点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反思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要打破教学预先设定的模式、套路和方法,方能彰显其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首先要抓契机点反思,学生在教学中是能动者、主动者,所以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情景、偶发事件的处理都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反思,从而体会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四、 要树立借鉴的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秋季开始,至今已走过了10个年头。在甘肃省进入高中课改以前,相继有 24个省市的一线老师已经参与了实验。老师们撰写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实验报告和教育教学论文,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聆听他们的心声,吸取他们的教训可以使我们扬长避短,少走弯路,缩短实验的周期和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我们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尽快实现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转型转轨,使高中英语新课改由低层次的操作尽快转向高层次的实践。例如关于我国英语教学的类型,很多专家学者经过实践论证指出是属于外语教学,而不是“二语”教学,因此用“二语习得”的理论去指导我国的英语教学肯定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必然是教不清楚,学不明白。再如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但专家们指出,任务型教学属于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的教学路子,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任务型教学,但不能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唯一选择。像这些经过专家老师们反复实验论证已成定论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实验研究了,而应该把精力放在那些还需进一步探索论证的问题上去。

篇3

一、行是知之始,正确设计“行”

1、 设计要遵守原则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孤立和封闭的,其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点。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体现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一个层次清楚、排列有序的系统。

第三,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活动的实施方式,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合、评价方法等方面,应该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以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取得实效。

2、设计要准备充分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它是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及学生已有经验的学习。我们必须在选题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因为如果说活动准备是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那么选题则是这个关键的关键。

二、知是行之成,准确总结“知”

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学生对成果的总结。总结活动成果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活动的认识,深化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是有限的,总结活动中的什么?怎样总结?成果以什么形式表达?都需要教师帮助分析指导。

1、内容的准确性

当活动结束,就到了学生展示他们成果的时候。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知”是否是所预设要摘得的那个果子。要确保其准确性,教师指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帮助引导学生对资料及时进行整理,与同伴进行交流,形成合作小组,达到资源共享。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与识别。对分析好的信息删繁就简,有意识地选取所需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其实资料的整理并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总结环节,更应该贯穿整个活动。

在整理完所需资料后,我们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资料并在这基础上形成结论,总结出独特感受,使他们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并以此作为交流内容,向大家展示成果。所以我们在活动指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方法论的总结。

2、方式的准确性

当一个活动结束后,进入总结交流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因此,教师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以建议,针对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不同,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小论文、调查报告、体验日记、主题演讲、节目表演、、演示操作过程或谈心得体会等。但要符合活动的主题,同时要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让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展示方式,在展示方式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总结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决定结果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不太会展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展示,把大致的思路或方法说给他听,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摸索,切忌教师强加干预。

确定准确的内容,采用准确的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就能有效地展示出他们所摘得的“知”之成果。

三、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谐合一

王阳明所提出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本意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但现在,我们赋予了它教育方面新的含义。“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在《实践论》结尾总结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行”是获得“知”的主要途径,但又依赖于“知”的指导。“知”是实行“行”的目标,同时又对“行”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行和知并不是简单的前后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统一的关系。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学模式;探索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3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从社会适应,身心成长和事业发展等问题入手,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发展目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学习观念、人际交往、道德品质、友谊和爱情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该课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为根本宗旨,主要内容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知识产权法。诉讼法及部分经济法等,以便使学生了解现行法律制度,养成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学改革目标

根据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提高法律意识,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述教学目标,是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应当明确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每一单元的教学也都应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原则上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反映和贯彻课程的教学目标,使课程的教学目标渗透于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目标定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性目标。课程坚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

第二,思想性目标。课程通过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第三,实践性目标。课程结合我校师范教育的特点,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法的教育,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课程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知行一致”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设计思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任务是,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以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相结合为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角色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法律素质。

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决定了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又具有突出的自我践行性和自我修养性。这种突出的自我践行性和自我修养性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才能得到诠释和表达。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内化为内心的道德法则,再将内心的道德法则外化为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最终达到他律和自律的和谐统一。

实践是连接他律和自律的桥梁,是人生道德和法律修养的由他律向自律辩证转化的根本途径。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就联系起来了。运用“实践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互动模式,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种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深化课堂教学,搭建他律和自律沟通的实践桥梁,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遵循以上观点,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任务,把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把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作为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和正确认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来组织实施教学。积极探索并重点实践“六结合、五个一、四育、两入、一透”的新的教学模式。

21“六结合”方法

第一,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学习网站、寝室与个人网页,把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自学结合起来,巩固和强化课堂讲授内容,使学生不断扩大掌握基本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课堂教育与基地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势,在校内外建立多种类型、独具特色的课程教育基地,在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育功能中,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内外课程教育基地的结合。

第三,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或具体个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思考、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大纲要求撰写富有特色的教案和专题讲授体系;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运用形象生动的音像材料,配合和补充理论讲授。

第五,课程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专题学术报告和组织影视影评活动、社会调查等;另一方面举办有关讲演赛、辩论赛、抢答赛、知识竞赛等方面的知识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思想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日常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及现场咨询,提升学生的思想心理素质,同时也在咨询中促使师生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22“五个一”活动

“谋求一份校内兼职”;“承担一份学生工作”;“组织一次学生活动”;“寻找一位人生导师”;“参加一次说写比赛”。

23“四育”的内容

第一,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首先必须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

第二,坚持社会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建立大学生教育基地为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网,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互动网络教育。

第三,坚持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教育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

第四,坚持自我教育的核心作用。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养成教育”属性,也尤其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这就需要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领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寓教育于学习、于实践、于娱乐,达到“于日常”。

24“两入”指确定教师的教案要入情入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的既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若能做到寓理于情,入情入理,情理交融,通情达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使这种教育在内心深处发生作用,产生效果。亦即入情才能入耳,入理才能入脑,入脑才能见效。

25“一透”指加强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不面面俱到,着力讲深讲透每一节课的重点问题。一旦化入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使做人的道理随着业务知识的讲授而进入学生的心灵,教书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育人的过程。

3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31校内实践教学

第一,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资料片;当代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介绍;爱国主义电影;反映大学生活、友情与爱情、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等的视频资料。

第二,给学生提供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经典书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任课教师批改后记入学生平时成绩。

第三,分组讨论、小型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每一专题给学生2~4个思考题,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小型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分组讨论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及结论。

第四,结合团委、学生会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认识实际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由学生自己表达、交流个人观点,并且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把自己学习、思考、交流的认识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

32校外实践教学

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的内容,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调查活动,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第一,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深入到工厂、街道、民居,观察社会、感悟人间冷暖,撰写心得体会或者调查报告。

第二,不固定地组织一些专业的学生去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法制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法律基础课”如果仅采取理论教学的方式,难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改中我们必须适当地采用校外实践的教学方法,实现实地参观、讲解与交流。要求学生分组到一些实践基地去进行社会实践,撰写实践心得。并用照片、文字做成PPT课件记录下本组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

33“六结合、五个一、四育、两入、一透”的新教学模式转化到教学方法第一,通过课堂教学,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理论性、基础性知识和研究的优秀成果相结合传授给学生,注意把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技能传授相结合,在教学中结合当前的学科热点问题授课,结合当前实践热点进行授课,将本学科领域最新学术观点和最新实践动态反映到本课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

第二,带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活动,组织本科学生参加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与教学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科研交流,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内涵。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方式,让学生直接从教师的研究成果中受益,让学生面对面与教师交流、讨论、碰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提升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

第四,将教研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把第一课堂教学教研成果应用于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按照研究成果提出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