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表现手法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演讲的表现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演讲的表现手法

篇1

一、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主题演讲的前提

1.拓宽阅读视野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对我们来说是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不可能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外书籍的选择上,我们必须注意课外读物品位。

2.确保充足时间

保证初中生的充足的阅读时问。只有为初中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阅读才能落到实处,只有让初中生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品美,读中创造,才能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多鼓励,树立信心

五个手指还有长短,初中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于学困生或者心理素质较差的初中生,教师要多鼓励,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从而使他们能够心态平和,使得演说顺利进行。对那些领悟能力较高,基础好的优等生,可适当增加一些其他方面的学习任务,钻研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我们不仅能确保全班整体向前,还有利于班级部分优等生的拔尖。

二、教师加大对初中生依据文本进行主题演讲指导的力度

1.教师要重视对初中生演讲的方法指导

初中生结合文本当众演示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对初中生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初中生演讲时的主观随意性。(1)每次演讲前,教师要布置初中生仔细研读文章或与初中牛共同学习,讨论不懂的问题。并要求初中生进行必要的识记。(2)要帮助初中生确定文章重点。每篇文章都要确定演讲的重点。比如议论文要突出论点、论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的,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增强论证的气势等等。(3)教师在初中生研读基础上帮助他对文章作演说预设,哪个阶段要提什么程度的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等,让初中生做到有的放矢,重视演讲过程的互动。

2.初中生演说文本内容要重视问题的预设

既然学生走上了讲台,又认真研习了选定的文章。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以书写成文字的形式,带到课堂上与所有的初中生共同探讨。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初中生,让他们进行自己的教学设想,初中生的课堂教学会更有针对性,他们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发展。这一环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激荡。思维的火花相互猛烈碰撞,尤其是问题最终顺利的解决,学生就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思维以及合作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设置问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初中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初中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磨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初中生依据文本进行主题演讲的注意事项

1.初中生主题演讲依据的材料从课内逐步过渡到课外

让初中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充分参与老师教学的过程中来,让学牛自南地、自主地去借助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表达他们对文中词句的把握,表达对于文本主旨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起承转合等等。总之,凡是教材当中应该由学生自己去领悟和理解、应用的,都可以让他们借助演说来口语交流,在争议和讨论中形成共识,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去开展学习活动。在全面进行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进人课外文章的选读,学生会有水到渠成的成功感。

2.初中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逐步提升

演讲题目的设置,也要围绕阅读训练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由易到难,呈现出阶梯式提升的表现形式。

篇2

这则笑话无情讽刺了演讲者的滑稽、无知与懒惰。但笑过之后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演讲家的无知并不等于“无智”。这位懒惰的“演讲家”能从关注听众的已知和未知世界,把握住两点起码的教学原则:“零经验的不讲”、“充盈经验的也无需再讲”。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也明确地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因此,我们的教师不妨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懒”教师,巧用“懒招”,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勤导“懒”做善隐身

法国罗曼·罗兰提出: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在倡导新的学生观、教学观的今天,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想一点“懒招”,让学生自己走近数学,尽情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虎事要躬行”的快乐。必要时教师不妨做个隐身人,勤快地导演一番,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在亲身体验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为了落实好“我是营业员”这样一个活动环节。课前我就让学生准备好各种商品: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并让他们调查好各类物品的价格,自己制作价格标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再分类摆放,合理布置“模拟超市”。课上让他们选择5、6人扮演售货员,其余同学扮演顾客,学生用纸币模拟交易。一个循环结束后,学生互换角色,再次进行购物活动……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含有百分数的事物。课中就学生收集到的“中国人口增长的百分率,五粮液酒中酒精的百分含量,牛奶中含纯牛奶的量,药品中各种药物的成份……”等这些百分数组织学生成功举办了“信息会”。

教师的一份清闲换来了学生课前的忙忙碌碌。在一片忙碌中,学生找出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数学,找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应该说,布置一个小超市,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些对老师而言都是小菜一碟的事,而且老师找的数据可能更具代表性,但老师过多代劳,学生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收获。在这里“购物活动”“信息”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活动,它是帮助学生践行“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获得多方面学习的能力,学会思考”这一思想的有效助推。

二、勤退“懒”诱巧垂帘

陶行知说得好,我们要抬头巧干,不要埋头苦干。新课程标准下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适时地退一退,少一点“牵”,少一点“诱”,把学生解放出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插曲。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总结:“把一个圆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对!”“不对!”一石激起千层浪,双方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服谁。

眼前的场面正如课前备课时我所预料的那样,“咱们来个小小辩论赛好不好?请你用理由说服大家。”“垂帘听政”的欲望让我有些得意。

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在正方与反方之间展开。

只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形纸片对折后又沿着折痕撕开,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2份?”

反方点头应答:“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

伶牙利齿的正方连珠炮似地攻击反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你们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势头似乎朝正方倒去,此时,反方同学虽然口称“

是”,但心里却很不服气。

总算到了该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同学中一个脑筋灵活的男孩子冲到了最前面,他随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角,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其中比较小的一块纸举起来,用挑战的口吻问到:“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的底气明显不那么足了,小声说道:“不是。”

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你们为什么还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

此时,教师再讲解就俨然是画蛇添足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凝固在正反方的辩论中。这里,“懒”老师适时退后一步,巧妙垂帘,“让知道的讲给不知道的听”,我们听到了学生精彩的陈词,领略了学生自信的风采,感受到了孩子们头脑中蕴藏着的无限潜能。

三、勤问“懒”讲敢让位

凡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解决的,教师决不暗示,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的本真追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激发探究欲望,尽可能的提供探究的机会,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变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想象、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变喋喋不休的“讲”为“巧问”,真正让位放权,从容走向“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巧设“三问”,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一问:“你能在平面图形上画出它们的周长吗?”课堂上,静静地,只有笔尖触着纸张的沙沙声。同学们兴趣盎然用水彩笔描着、画着物体的周长。 二问:“如果想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想用什么办法来算呢?

前后四位同学看着图上的平面图形,指点着、交流着、争论着。有的拿着尺子比画着,有的对着图形用手势演示着。他们讨论的劲头十足,课堂上探究气氛非常浓厚。

……

生1:“我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只要量一个长和一个宽就够了,然后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

生2:“我知道十字形,只要把四个往里凹的角上的线段往外拉直就成了正方形,算起来非常方便。”

生3:“我知道圆,可以用一把软尺来量一量,然后掐住软尺上接头的地方,就知道周长是多少。”

生4:“我知道如何量树叶的周长,拿着一根线,绕树叶一圈,然后看看线有多少长,就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

生5:“正方形的周长就只要量一条边就够了,因为它四条边相等”

……

三问:“这个长方形上什么也没有标示,你们会求出它的周长吗?自己试一试吧。”

话音刚落,学生们马上拿起了尺,量着、计算着。

生1:我们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6厘米和2厘米。我的办法是“6+6+2+2=16”

生2:我是“6×2+2×2”;

生3:“6+2+6+2”;

生4:我觉着“(6+2)×2”这样更简单些。

……

教师简简单单的三问,问跑了教师的一言堂,问出了学生探究的冲动,问出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徜徉。在温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们一边尽情地说、尽情地议,一边为自己的创想、自己的收获而激动着。案例中,教师什么都没讲,只是在设问中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究,教师的这种“懒”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诠释。

四、勤放“懒”教多留白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同样要讲究“空白”的手法。“水至清则无鱼”。因此,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并不需要教师环环相扣地引,它应该给学生适当地留点空白,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隙和自觉内化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教与学双边活动有机地协调进行。“懒”老师要学会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给学生留足自由思考的余地,留出一片让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新天地。

如:在学习了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后,以前的教材上有这么一句归纳性的话: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学生对于这种方法似乎已经掌握,觉得没有问题了。其实,他们的理解并非全面深刻。此时,我引导学生:“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通常’?不用行不行?”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明白:分数化百分数,除了先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

百分数外,有时还可以先把分母化成100,1000……再化成百分数。这样的“留白”,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对疑问展开思考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某些知识有意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发现。上面案例中关于“通常”的空白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教育家魏书生说他自己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的体现。要懒得有底气、有水平、有创意,是需要智慧的。聪明的“懒”老师,能让自己最大限度地闲下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忙起来。《学记》中所说“师逸而功倍”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问:“如果想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想用什么办法来算呢?

前后四位同学看着图上的平面图形,指点着、交流着、争论着。有的拿着尺子比画着,有的对着图形用手势演示着。他们讨论的劲头十足,课堂上探究气氛非常浓厚。

……

生1:“我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只要量一个长和一个宽就够了,然后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

生2:“我知道十字形,只要把四个往里凹的角上的线段往外拉直就成了正方形,算起来非常方便。”

生3:“我知道圆,可以用一把软尺来量一量,然后掐住软尺上接头的地方,就知道周长是多少。”

生4:“我知道如何量树叶的周长,拿着一根线,绕树叶一圈,然后看看线有多少长,就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

生5:“正方形的周长就只要量一条边就够了,因为它四条边相等”

……

三问:“这个长方形上什么也没有标示,你们会求出它的周长吗?自己试一试吧。”

话音刚落,学生们马上拿起了尺,量着、计算着。

生1:我们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6厘米和2厘米。我的办法是“6+6+2+2=16”

生2:我是“6×2+2×2”;

生3:“6+2+6+2”;

生4:我觉着“(6+2)×2”这样更简单些。

……

教师简简单单的三问,问跑了教师的一言堂,问出了学生探究的冲动,问出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徜徉。在温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们一边尽情地说、尽情地议,一边为自己的创想、自己的收获而激动着。案例中,教师什么都没讲,只是在设问中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究,教师的这种“懒”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诠释。

四、勤放“懒”教多留白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同样要讲究“空白”的手法。“水至清则无鱼”。因此,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并不需要教师环环相扣地引,它应该给学生适当地留点空白,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隙和自觉内化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教与学双边活动有机地协调进行。“懒”老师要学会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给学生留足自由思考的余地,留出一片让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新天地。

如:在学习了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后,以前的教材上有这么一句归纳性的话: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学生对于这种方法似乎已经掌握,觉得没有问题了。其实,他们的理解并非全面深刻。此时,我引导学生:“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通常’?不用行不行?”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明白:分数化百分数,除了先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外,有时还可以先把分母化成100,1000……再化成百分数。这样的“留白”,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对疑问展开思考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某些知识有意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发现。上面案例中关于“通常”的空白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篇3

1、情景表演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加深幼儿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新《纲要》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环节中运用情景表演。

比如儿歌《拍皮球》,活动中每位幼儿都参加了拍球的情境体验,教学氛围变得轻松,幼儿也容易理解。儿歌《春雨》运用反复的表现手法,形象的表现出了春雨的美。在教学中,我先带幼儿在春雨中感受了春雨的特点,再以角色表演的形式让幼儿轻松记住了种子、梨树、麦苗这三种事物,在快乐的气氛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至四岁的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能够对识记材料进行理解性加工,表现在复述故事是,不再逐字逐句的照搬死背,而是进行或多或少的逻辑加工,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脑海中出现相应的任务和情景,就是再造想象,比如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表现出来。故事《小熊醒来吧》,其语言幽默风趣,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语言活动材料。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要记住故事内容和感受亲情并非易事。有小熊、鸟儿、小猴、小狗、熊妈妈五个不同的角色,可能打乱孩子们的思维,活动中通过分角色的情景表演,一个个活生生的角色展现出来,不仅让幼儿记住了故事内容,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这次活动当天下午,晨晨的妈妈就打来电话,激动地说晨晨竟然能记住那么长的故事,表演得还惟妙惟肖,问老师用的什么方法。

2、情景表演更利于体会教学内容的含义

儿歌《小蚂蚁搬虫虫》,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七个表现不同数量产生不同的效果,活动中,我让每位幼儿都参与了情景表演,再记住儿歌内容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搬不动”、“掀条缝”、“动一动”等词的含义。

只有幼儿亲眼所见了,他才能够理解。

让孩子在活动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用恰当的语言再现生活。这样的语言活动,既保持了文学作品原有的魅力,又克服了单一的就教材层面学语言的弊端,让教材更具立体感,让孩子的学习活动更丰富,收获更丰满。

3、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幼儿的现实生活,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故事《甜甜的西瓜带回家》:小熊帮助河马爷爷,引导幼儿模仿小熊施肥、浇水、捉虫、摘瓜的样子。孩子们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表现中,逐步体验到小熊帮助别人的心情,逐步建立起关心别人的情感。通过情景表演,幼儿不仅理解了故事内容,还知道了要学习勤劳、乐于助人和关心亲人的好品质。《小猪的小水枪》的教学活动中,活动中,我努力营造一种生活化的语言情境,玩水枪这样的细节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这样的语言情境孩子感到很熟悉、很放松,容易激发他们与人、事、物主动交往的愿望,在不经意间接下老师有意识的为幼儿用连贯语言清楚地表达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活动一开始我先让幼儿戴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头饰,到布置好的“房间”和“户外”,理解了故事中小猪前后对比的行为,知道要正确使用玩具,不影响他人。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与同伴表演、游戏,师幼之间真正地互动起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组织;“先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59-01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后教”是很多名校成功的教学模式,也是被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实验和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原则。对于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早在1922年,在中华教育改进年会的一次演讲中谈到“国文的教授法”时第一条就指出:“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的这番话,虽然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他主张先由学生自修,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补充和讨论的教学顺序,却与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值得我们深思。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也就是如何组织学生“先学”呢?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语文教学同样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精神,需要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先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的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同学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觉,积极参与讨论。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的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明白了“先学”的意义,掌握了“先学”的方法之后,我想大家最着急的莫过于“先学”的内容。也就是“先学”什么的问题了。当然这也是最让学生手足无措的事了。大部分学生不是不愿学,而是不知学什么。本人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法,以供同仁商榷。

现行语文教材基本是按文体分单元编排的,我们不妨按不同文体先教给学生不同的文学常识乃至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提出不同的“先学”要求,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吗!

一、记叙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集中四个方面:词语品析、句子品味、段落理解、全文探究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抓文眼,抓线索,整体把握。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归纳中心思想。一般格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因“象”悟“理”,因“象”悟“情”。

3.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比如(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一般是:不行,因为该词……地写出了……;(2)一句话中我两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一般是:不能,因为不符合人本的认识规律;该词与上文一一对应,不能互换。(3)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4)句子的含义。从修辞,文章结构,主题综合分析。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5.初步赏析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二、 说明文:说明文阅读关键把握住八个字:对象、方法、条理、语言

1.如何找准说明对象?(1)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2)首括句。(3)中心句。

2.理清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有时间标志)(2)空间顺序(有方位标志)(3)逻辑顺序。

3.判断说明方法分析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等。一般都有鲜明的语言特点,判断一般没有空难。至于作用,概括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表述,至少应具备两项内容(1)解释该词的字面意义,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具体说明作用。(2)揭示这类词在说明文中的一般作用。如是否准确,客观等。总之,要将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分析,表述。

三、议论文:议论文着重把握好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标题中找论点;开头寻找或总结论点;结尾寻找或总结论点;分析论据总结论点;归纳分论点,总结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论据只有事实和理论两种,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3.辨析论证方法。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就能分辨所读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关键是分析其作用,对论点所起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

四、文言文

1.识记文学常识。作者:包括姓名、字、号、朝代称誉等;作品:包括篇名、选文、价值、地位等。

2.熟知文中字、词、句、篇义。首先掌握好重中之重――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其次把握常见虚词。有“之”、“其”、“而”、“以”、“于”等。

3.判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篇5

2012年11月28日上午,由《中国摄影家》杂志和包商银行联合主办的《文明与遗产—第二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世界遗产摄影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功举办。

论坛上,“我们的家园·世界遗产”图片社总监杰夫·史蒂文先生发表了题为“如何通过摄影完整呈现世界遗产”的演讲,通过介绍他在埃及金字塔、古巴特立尼达山谷、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和平纪念碑、伊朗伊思法汗王侯广场、韩国历史村落和英国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等世界遗产地的拍摄经历,阐述真实记录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以及“我们的家园·世界遗产”团队是如何拍摄并完整呈现世界遗产的。

论坛由《中国摄影家》杂志执行副主编张惠宾主持,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述如何完整记录世界遗产,创作出真实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摄影作品,并就中外在拍摄世界遗产时存在的摄影观念,摄影视角的差异进行讨论,探索今后世界遗产摄影的发展方向。以下为论坛讲话摘录。

张惠宾:欢迎来到今天的论坛。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嘉宾和朋友: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策展人黛安娜·金斯博瑞,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李树峰,《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副社长刘伟,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史民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唐东平教授和郑涛老师,《文艺研究》造型艺术编辑室主任金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丁岩,摄影师李少白、谭明、李建惠、杨树田,以及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印刷学院的同学们,欢迎大家!

下面由来自新西兰的艺术家杰夫·史蒂文作题为《如何通过摄影完整地呈现世界遗产》的演讲。史蒂文先生是新西兰知名摄影师、电影导演和电影制片人,他的摄影作品曾在澳大利亚、亚洲、欧洲和美国展出,并举办摄影作品展。同时,史蒂文先生还是“我们的家园·世界遗产”图片社的总监,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拍摄,在理念和拍摄技术上他都有着自己的体会,他也非常愿意和大家进行交流。

史蒂文:感谢大家,感谢有这么多对摄影有兴趣的朋友来这里听我谈谈世界遗产的拍摄。

我先概括地讲一下今天我想要演讲的这个主题。世界遗产是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遗址,同时它也是全球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一些地方。全世界已经有190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世界遗址名录,中国当然也是其中之一。目前,世界上有962处文化遗址列入了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我们的家园·世界遗产”图片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合作关系,帮助他们对这些遗址进行拍摄,作为记录和教学使用。目前,我们已经准备了300多幅照片,涉及90多个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之所以选取“我们的家园”这样一个主题作为公司的名称,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用“我们”二字表达了一种责任感,既然这些遗产是我们的,那我们有责任去善待它、保护它;第二部分—“家园”。“家园”是非常熟悉亲切的,我们对它会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们的家园”就是暗含了这样一种意思:它是我们的财产,我们有责任去爱护它、保护它,这也是我们人类一种共同的心声。

为什么要摄影世界遗产?摄影是容易被大家理解的一种传播方式,它是无国界的,世界各国人民都可以通过图片来认识和了解摄影人想表达的内容。摄影所具备的这种才能,决定了可以通过摄影这种超越国界的、超越文化的形式,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世界遗产展示给世界上每一个人。对摄影师而言,他们的挑战不仅是在某处遗产拍出一幅好的作品,而是去拍摄不同的世界文化遗产,完成100多幅能全面展示遗产的照片,他们身上担负着很重大的责任。

在这里,我展示的作品,它们或许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图片,也不是带有艺术性的艺术摄影,但是它们很真实的记录了世界文化遗产原貌。我也希望大家在看到这些照片后,能开启你们自己的一段想象力之旅。

现场听众:您好!我想提一个问题,我是很喜欢拍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摄影师,我想问您,您在拍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在表现这些画面的时候,您认为艺术性更重要呢,还是介绍性重要?或者说您在什么时候更能够表现它的艺术性,在什么时候能够更显示它的介绍的作用?

史蒂文:我觉得在拍摄世界遗产的时候,艺术性是要兼顾的,但是不能让它超越了介绍这处遗产本身的这种功能。因为作为我们这个拍摄世界遗产的摄影师团队,不希望过于表现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而是摄影师能以一种统一的,真实而理性的态度去拍摄,而不是在拍摄过程中非常彰显个人风格。另外,我们不建议通过Photoshop这种现代修片的手来处理世界遗产的图片,还是要注重图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杨树田:我拍了很多年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在刚才展示的一些作品里,我感觉,拍摄世界遗产还是应该充分利用摄影语言,尤其是摄影的一些表现手法。比如那张罗马斗兽场的照片,我感觉,在视觉表现和拍摄手法上,还不是非常到位。换作我,可能就不会那么拍。另外,在拍摄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重视作品的介绍性,我觉得也应该要有艺术性。毕竟遗产摄影也是视觉艺术,在表现它的同时,要把它的独特性,通过表现手法突出出来。

史蒂文:罗马斗兽场,只是罗马众多的世界遗产建筑之一。我觉得不是每一处都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可能通过这种非常简单的、直接的这种记录的功能去表现它会更好,而有的照片可能需要艺术性更多一点的技巧。另外,对于摄影家来说,可能是每一处遗产都拍了一个系列,但从中挑出最好的一张,最有代表性的一张是有难度的。

杨树田:是这样的。但是在介绍遗产的同时,还是应该突出遗产摄影视觉表现的艺术性,不能就是单一的纯的记录。

史蒂文:作为一名好的摄影师,可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评判什么是一幅好的作品。摄影师应该是在记录它的同时,让它的美自然地呈现出来,而不是凭借自己主观的去想把它拍得美。因为有一些本身就是非常美的风景,拍摄它,不管怎么样拍,它都很美,它客观上就是一件很美的事物,所以不用刻意的去营造。我们摄影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信使,是要传达客观的真实,传达某种信息。我认为这些自然的遗址或者自然风景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杨树田:中国摄影家在表现世界遗产的作品中,也很少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处理,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呈现。

唐东平:刚才史蒂文先生预示了一个观点:拍摄遗产的作品尽可能不要以追求美为主,而这引发了一些争论。那么我们特别想知道,拍摄此类作品是不是有一个比较成型的行规。摄影要规避主观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个人是这样理解史蒂文先生的讲话:史蒂文先生好像也不反对美,不反对把遗产拍得更美。不要刻意去求美,但如果是你“意外”获得的美还是值得肯定的,只要后期不做任何的修改就好。这就又与他前面提到的“对美要有控制的,要有节制的,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美”这样一个标准有些混乱。

因此,我特别想知道,作为国际上的遗产拍摄的一些操作规程。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国内的创作与国际上是不一样的,有差异,我们想向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创作理念学习。想请史蒂文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用概括的话给我们描绘一下他们的理念或者说是一些标准体系。

史蒂文:作为摄影师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怎么去平衡我们所看到的和想到的。我们没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标准。我和我团队目前的原则是,可以有创造性的去拍摄这些场景,发挥他们的自己创造性,但是要为这些遗产服务。他们的标准角度就是通过摄影师的眼睛,让大家能感觉到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选取这样一处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有的摄影师,去罗马可能会拍一些非常漂亮的艺术照,或者为这些景观拍摄广告,这样出发的角度是不同的。而对于他们这样的摄影师来说,就是拍摄世界遗产,他们是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而且有某种协议的约定,让他们很真实的去记录,当然这也不乏其中个人的一些创作性的因素,可以发挥很多自己的创造性,自己的见解,但不能太突出自己的风格,还要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

孙志远:大家好!我叫孙志远,是一个视障人,目前我正在致力于视障人摄影,就是利用视觉以外,比如说听觉、嗅觉,还有其他感官参与创作拍摄的探索、推广和培训。我想问一个问题,是关于它的创作当中,如何运用动与静的这个关系。世界遗产本身是一个静态的东西,但是我看到他的作品当运用了很多动的元素,比如光、水、人等。那么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怎么将这些动与静的元素进行结合,怎么取舍,怎么判断?

史蒂文:我觉得作为摄影师,到了世界遗产的所在地,要集中自己的情感,调动视觉、听觉、感知各方面的能力,将各种体验、体会于一身,把要拍摄的文化精髓要抓住。有时候,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一张照片就能够反映出整个遗产的全貌。但在通常情况下,到了某一处地方,我们都会充满各种各样感情,也不可能仅仅通过一张照片就呈现出所有想表现的东西。

史蒂文:摄影师还有一个职责,有时候为了追求美的视觉呈现,可能要规避一些影响构图的事物。发现一处非常完美的地方非常难,美到没有任何瑕疵,这是不可能的。我会调用现场条件,去遮盖或者规避不必要的元素,这样可以更好的呈现后面这处遗产景观。当然,如果用Photoshop的话会很容易去掉这些不必要的元素,但是用Photoshop的话就缺少了它的真实性、客观性。我们不太愿意用这个方法,而是选择通过角度去遮盖。

在伊斯坦布尔拍摄时,那里有非常多的鸟,有时候这些鸟会影响拍摄,但我们可不可以将鸟作为拍摄的元素之一呢?

李树峰:首先,我想跟大家先介绍一下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这次“世界遗产摄影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与《中国摄影家》杂志,一直致力于摄影学术的研究,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正是我们的一个常规项目。

去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以“百姓·百年”为主题,把全世界各地的,关于中国160年来的老照片都征集、汇总了一下。展览汇集关于中国人百年社会生活的视觉记忆,在摄影和人类生活记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内在联系。而今年的双年展则是以“文明与遗产”为主题。我们想通过这个展览和今天的论坛,在中国摄影业界进一步强化“遗产摄影”这个概念,把“遗产摄影”从风光摄影、广告摄影、旅行摄影里边给它强化、提炼出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什么是遗产摄影,遗产摄影跟其他摄影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本届双年展展出了380幅照片,在展览现场,你可以更加强烈的感觉到遗产摄影与其他摄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中国所拥有的世界遗产相当多,拍摄世界遗产的人也很多。我们在座的摄影家,比如谭明老师、李少白老师、杨树田老师以及李建惠老师、唐东平老师,都涉及到世界遗产的拍摄。遗产拍摄到底有哪些要求?遗产摄影与旅行摄影、风光摄影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我们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有志于遗产摄影研究的同学,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在“遗产摄影”中,刚才大家都提到一个在真和美之间,在说明性和诗性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摄影的说明性,就是刚才李建惠老师用到的“介绍性”。在“遗产摄影”这个概念的框架下,摄影人在具体拍摄的时候,如何去把握、运用摄影方法与技巧,既突出遗产本身的特点,又发挥摄影的艺术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个需要好好动一番脑筋。

我相信,咱们中国的遗产摄影,会走向一个新的一个阶段。我特别渴望中国的遗产摄影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摄影家的阵容,同时也希望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专业标准和专业水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的系统的遗产图片库。这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文化遗产宣传是一个很好的推进。

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其实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都有很强的联系,有一些共同点。我们现在要着力研究这些遗产的共同点,遗产为什么重要?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它下不同的定义,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意识我们需要明确:遗产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基因图谱。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留下来的遗产,我们能够发现和寻找到一条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路线图。遗产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它的伟大光辉之点也在这个地方。正如黛安娜在策展前言里边说到的,我们不看过去的这个地图,文明的地图,就不知道我们今后往哪里走。

其实在刚才大家的对话过程中已经提到了很多核心问题,希望能把这些核心问题展开,也可以针对具体作品,探讨在真与美之间、说明性和诗性之间,如何去把握和控制,进一步把“遗产摄影”的框架建立起来。

史蒂文: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供的这些图片,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一些是为了那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特别去拍摄的,另一些是基于它的教学、教育功能,另外还有是为建筑师、建筑提供一些思路,或是推广促进这种文化的。

现场听众:刚才展示的这些照片里边,很多是展现那种透视感或者是西方现代文明的艺术,而这种视觉艺术在我们中国是,我觉得不是很能表现出来,想问一下,史蒂文先生是怎么培养这种视觉艺术风格的?

史蒂文:我去到每一处景观拍摄的时候,我总是想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拍摄它。还有就是拍摄前要为它做研究。

黛安娜:史蒂文就是强调要先研究,要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准备,然后去拍它。

现场听众:您好!我想问一下,遗产应该是一个有时间沉淀,有历史价值的东西,而拍摄世界遗产的时间都比较短,那怎么用短时间的拍摄来体现一个长时间的有价值的遗产?

史蒂文:您的提问非常好,这也是我们一直要去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摄影师,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去表现这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场景和某种文化的代表,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没有答案,没有结论,一切都在不断地尝试和努力中。

现场听众:想请史蒂文先生介绍一下他们团队的工作经验。

史蒂文:去一个地方拍摄,摄影师在那里通常只会停留三天,加上一些地理原因,天气、环境条件等影响,时间非常有限,有的时候摄影师必须作出一种妥协。

黛安娜:世界遗产有文化遗产,还有自然遗产。拍摄自然遗产,三天时间是不够的,因此,在自然遗产所在地,史蒂文他们有时候就培训当地人,让他们去拍照。被培训的人里面既有摄影师,也有当地的遗产保护工作人员。

史蒂文:大家也知道,目前有96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涉及到100多个国家,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拍得快一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挑战。

现场听众:您好!我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我觉得每组作品都会有很多的主观情绪,甚至是一些个人想法在里边。我想问,做展览的时候,你们这个团队会依据一个什么样的原则来选取这些照片?是选择最纪实的方法拍摄的照片,还是选择更具有表现性的作品?

史蒂文:其实每一张照片严格来说都是主观性的。因为对于艺术来说,只要你看到的都是具有主观性的,没有客观性的存在,因为是你看到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主观。但是你要去控制自己的这个主观情绪,因为你要清楚,你是为谁服务的,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虽然他都是有主观性的,但是你不能让自己的主观性超越了你本身要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比如说摄影师是为谁服务的,他的客户是谁,这个要很清楚。所以这也是一项平衡的艺术。我们选照片也就是要这样平衡后的结果。

现场听众:您在拍摄这么多文化遗产的时候,包括你们的团队,是不是需要大量地了解这个文化遗产的背景资料?

史蒂文:是的,在去每一处遗产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很多的研究,一定要了解当地人或者联合国为什么认为它是重要的。摄影师研究的时候,包括要考察那个地方的建筑、人文、动物、景观、风景一系列所有相关的内容,因为它代表了全球人类共同的财富,所以考察范围非常广,要进行全面的考察。

李少白:刚才欣赏了史蒂文先生关于世界遗产的作品以及听了他的讲解,我对这个世界遗产的拍摄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和经验。

我个人认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拍摄有各种不同方式。有进行研究式的拍摄,这就要求尽可能地利用摄影的复制功能,越准确越好,越全面越好,越细致越好;有是为宣传用的拍摄,比如旅游画册等等,那么就是要拍它最典型的、最具标志性的,最好看的;还有着重于艺术性的拍摄,刚才李树峰所长也谈到了,作为这种摄影,实际上是一个视觉记忆。

我觉得,摄影面对世界遗产,不仅是强调视觉的记忆,而且也可以说是视觉的幻梦。因为有些人拍这个世界遗产,包括我在内,并不进行过多的研究,就跟我拍太阳、拍月亮一样,我并不进行对太阳、对月亮的科学研究,我只是利用这个载体来释放它所蕴含的或者隐藏的美或者诗意。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对拍世界遗产感兴趣,首先要弄清楚世界遗产是怎么吸引你的,你想通过拍世界遗产做什么。就是刚才史蒂文先生讲了一个拍摄的原因,我觉得很有道理。客户要求是什么,你就要按他那个拍。同时,如果你有自己的一些主观看法,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你就需要考虑到客户的要求。

刚才大家问到,拍摄这么多照片,如果要办展览怎么挑选照片。我想他刚才也回答了,就是说要平衡:一个要显示他们的这个摄影团队的水平,另一个也不能脱离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表现。

史蒂文:有的时候对于摄影家的一种挑战是,像路灯、天线、卫星,可能会影响到他想拍摄的主题,但是在作品中可以专门运用路灯、天线,或者是人物来呈现这一地域特点。所以对于一名优秀的摄影家来说,有的时候是需要作出一种妥协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把一些不利的因素变为有利的因素。

杨树田:在我看来,在拍摄世界遗产专题的时候,首先你得先了解它,然后再去对它拍摄。比如李少白老师拍故宫,他不是一次去拍摄,是多次去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认识都在逐渐的提高,进一步挖掘故宫的精髓部分。这是我多年来拍摄世界遗产的一个经验。

他们拍摄的主题是“我们的家园”,紧扣这个主题,拍摄的世界遗产内容中都有很多人物的参与。这个与我们中国摄影人平常拍摄有一些不同。史蒂文先生拍的韩国建筑,就是拍它的图案。我们的拍摄呢,首先要大景观,介绍这个景物是怎么回事,它们的建筑结构是什么样,结构里面的这些精华是什么。比如拍这个山西的镇国寺,镇国寺的建筑结构它有什么特点,你得展现出来;它内部的唐代雕像需要展现出来;然后再发现它什么呢?你得逐渐的发现,去了解,镇国寺的每一次翻修都在梁上留下记录,是什么时代修的,每一个捐助翻修的老百姓名字也都写在了上面。那么,我们在拍摄它的时候要掌握的是什么?首先是它的外在结构,另外还要体现它内部的沉淀历史,必须把它展现出来。虽然这个可能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我看来,在对于世界遗产这个主题的拍摄上,初衷应该是一致的,表现手法应该是一致的。

再有,史蒂文先生拍的伦敦大本钟,它采用慢门,将汽车通过时划过的光影保留了下来。若换作我们,肯定是规规矩矩的拍摄,将后面的大本钟清晰地记录下来。我们必须要真真切切的把遗产再现出来,然后再表现光影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突出它的主题,你得让人看清楚这个遗产是什么,不能完全都是光影,局部结构是需要的,但也不能完全都是它的局部结构,比如展览,我需要故宫的图片,应该是最经典、最能体现故宫的作品,不管是全貌也好,是具体局部也好,都应该拿出故宫最精华的部分来。

史民峰:刚才李树峰老师也谈到“遗产摄影”这样一个提法,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大家一直都在讨论一个东西,就是摄影立场,我觉得,刚才从史蒂文先生最后的这种讲解,包括大家不同的回答,可能都有一个解读。

我个人觉得,“遗产摄影”既然是拍文化遗产,它有可能更重要的是文化。史蒂文先生对于文化有他的理解,我们真正去拍文化遗产,可能更重要的是对于这种文化精髓或者它背后的这种精神的解读。目前,我们基本上都是在纪实性和艺术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那么,当在理解了其背后精神的同时,我们可不可以在手法上进行突破?如果在形式上或者艺术上进行突破之后,它还是不是“遗产摄影”?希望大家能进一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唐东平:我特别想知道的,就是我们世界文化遗产它的整体的那个拍摄的原则,就是跟其他的风景摄影、普通的艺术摄影的区别点,它的大的框架结构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听下来以后,我们大体也知道了一些轮廓。接下来就是我们要做更细致的研究。刚才谭明老师说的非常好,就是我们国内的很多摄影师非常优秀,李少白老师拍了有20多年文化遗产,李建惠老师拍颐和园也拍了10多年了。我们是慢慢的渐入佳境,是有一个积淀和发现,再发现,最后达到日臻完善的一个过程。如果三天之内我们就搞定的话,我们中国摄影家可能就是对这个还持不认可的态度。但作为一个团队操作,作为一个公司行为、企业行为这么去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它必须得讲究效率,必须根据它的经费和人员情况去实施。这与自由摄影师,用一辈子时间去拍故宫,用一辈子时间去拍长城,用一辈子时间去拍颐和园不一样。由此,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们把这些长期从事拍摄遗产的摄影家进行统计,把他们拍的东西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整理和编撰,这样的话,对人类文明能够起到一个真正的推动作用。

另外,我们需要有精品意识。如今,大家的眼光都已经全球化,见到了很多很多精细的、非常优秀的作品,所以对于那些粗糙的,不太注重细节,或者很随意的照片已经不认可了。史蒂文先生刚刚展示的一些作品理念很好,但欣赏之后总有美中不足的感觉,但这情有可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史蒂文先生一直在强调有时候不得不妥协,我也很欣赏他的这种“妥协”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不妥协的人,那些追求完美,讲究完美主义的人,我觉得还是要给他们更多的空间。

金宁:听一上午受了很多启发。“遗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很庞杂。在我看起来,不同的人看遗产会有不同的感受。事实上,我们在遗产前有时候会冠以“文明”或者“文化”这种概念。但是如果我们从情感的角度来讲的话,其实有很多遗产从历史的存留,从它当时的出发点来说,可能恰恰是反文明和反文化的。遗产真的很复杂。何为世界遗产?我想大概国际上有一个标准,这个我们就不多谈了。但是“遗产”在其所在地的人们心中的位置和情感究竟如何,我想只有此时此地的本土摄影家才有这种感触。就是说,评定一个遗产的标准,它是否符合人类共同的遗产标准,得有一个相关的机构去制定它,但是它在人们心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我们如何去体验它,去感受它,它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是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想这个真的是只有我们本乡本土的人才有这种更深切的体会。我很怀疑我们做遗产拍摄是保持一种所谓中立的态度,我觉得无论是价值中立,还是情感中立,这几乎是做不到的。可能我更愿意去想,如果有这样一种可能,应该是作为遗产的这种拍摄,它和遗产本身共同呈现一种见证的作用的话,我倒是很愿意更多的去看本乡本土的摄影家的这种拍摄。这种再现所蕴含的影像呈现本身不完全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包含了我们和它共处在同一个空间下,我们的切身感受和对文化的体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所有的选择都是主观的,同时所有的选择也都连带着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一种记忆在里面,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篇6

这是他在锦沧文华大酒店举行的“2013上海国际收藏论坛 机构收藏与艺术生态”上做的主题演讲。虽然演讲的主题是“艺术生态范式的革命”,可他最慷慨激昂的一段讲话,竟是从纸质书和电子书、阅读方式的改变开始的。

然而,这些思考却不仅仅在于撩起新闻、出版业的共鸣,岳路平继续说道:“有人在拯救黑胶、光盘,可乔布斯的iTunes迅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音乐销售平台,把美国所有的实体唱片店摧毁,可以说他拯救了音乐;有人在拯救电影院,有人在拯救电影。再看电视剧集,《纸牌屋》(House of cards)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大数据产生的电视剧,国内也有山寨版,比如《爱情公寓》。如果我们再按照老牌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完成作品,那就是在犯一个天大的错误!”换句话说——你所拯救的东西,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如今,该是艺术家们听见集结号转移阵地的时候了。

在变化如此迅猛的数字化之路上,艺术家该走怎样的创作道路呢?作为买家、藏家,未来的艺术收藏又该有多少种可能性呢?这不仅是作为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岳路平一个人该考虑的问题。回顾历史,纵观世界,展望未来,一切并不是了无头绪的。

在线革命已经爆发

中国的艺术圈,其实也一直都在进行艺术的革新。但是很遗憾,这种革新没有涉及到艺术范式的革新,或者夸张一点是艺术范式的革命。可未来十年,这样革命的时代要到来了。

岳路平以三个方面来支持以上观点:一方面,未来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政治属性会下降,与此同时金融属性会上升;第二方面,随着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经济的继续迅猛发展,艺术的比特属性正在上升,原子属性在下降,换言之,实实在在的属于硬件的组成部分,比如一幅画的材质、雕塑作品的用料等,在艺术品价值范畴内的百分比会降低,而观念的表述、思想的勃发、创造力的爆破等等,对于一件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格的影响力,会逐步增大;第三方面,就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整个世界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人民币属性的上升,而欧元和美元属性的下降。

这三个上升三个下降足够提醒中国艺术圈的艺术家们、策展人、批评家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构筑者——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绝对不是小模式的一种改变。当然这种剧变,不仅是艺术圈的事,也发生在全世界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在这个时代,艺术家如果仍然墨守成规,甚至积习难改,以过去时代,甚至发端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乃至以古代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那将会有多么悲哀呢?《艺术战争》的作者江因风告诉我:“人类已经进入智力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正在走向没落。”他甚至断言:“知识分子也走向灭亡。”这其实和1970年代经济学家顾准的判断暗合。顾准认为,在未来,人人都是大学生并能独立思考的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是知识分子,而所谓的知识分子群体等于也就消亡了。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江因风认为,智力文明有4个基本特征——一是高等智力集约化,单个企业集约几万到几十万高等智力人士;二是商品呈现出非物质形态,比如软件;三是商业组织取代国家成为人类最优化的组织形态;四是多种文明体混合并存。

如果以上判断是准确的,那么未来艺术品将以何种形式展现呢?即便是江因风所预判的时代还远未到来,起码他所陈述的四个特征中的一部分,已经初露端倪甚至已经实现。比如硅谷集约的人才,以及在线商品等。过往的岁月里,我们买了一个手机,还需要胶片相机或者数码相机,还有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录音笔……。现在,一个手机集纳了所有功能,连手电筒都不带漏网的。未来,这种集纳将更深一步展开。

技术更新令艺术改朝换代

回顾人类文化史、艺术史,早期的岩画,显示出人类高于一般动物的智能性。当殷商时期的人们发现可以在龟甲上刻字,当古埃及人在纸草上书写,随着载体的变换,艺术形式随之变换。纸的发明,使得甲骨文、岩画都成为过往的艺术,使得绘画能够在一个更轻柔的二维空间进行;没有印刷术的出现,很难想象西方版画该如何诞生。既然如此,在移动互联网与时俱进、与分俱进乃至与秒俱进的今时今日,以及未来,很难想象艺术将会是僵化的,将会是局限在纸上绘画、架上绘画、手工雕塑的过往时代,乃至仿佛还在今日,实际已呈疲态将成过往的先锋艺术,装置也好,行为艺术也罢,总有一天要变成过去时……

回看历史,即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绝非古代艺术品的复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缓慢推进,东西方的人们互相借鉴。现当代的中国画里,许多有着焦点透视的成分;而无论是米罗,还是马蒂斯,这些百年前的西方画家,在使得西画走入现代之时,都多多少少吸收了东方艺术的养分,比如浮世绘,比如中国书法,比如印度雕塑,甚至高更直接在塔西提所见的原始文明。

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交汇、交融,在中国,自然也出现了。20世纪早期、中期的留法画家,许多既能使用中国固有的毛笔,也能使用西洋的油画笔、刮刀云云。比如赵无极的绘画,中西融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再看晚近,比如汤沐黎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中国古典,《霸王别姬》、《宋军南渡长江》,那种厚重感,是中国画无法表达的深沉;也有黄永玉用纯粹中国画技法表现意大利的小风景,亦是另一种别致。前一阵上海M50的爱普生影艺坊有个摄影展——周祖尧的《镜中看花》,那些淡彩、宋代形式的花鸟、工笔重彩,颇有中国传统绘画式样的感觉,在爱普生书画丝绢上制作或清雅、或素朴、或华贵的影画交融的视觉作品。其实,在摄影领域表现出中国书画的美感、质感,绝非今日独创,在20世纪早期的摄影人中,郎静山就是一个标志性人物。然而,在郎静山所处的年代,黑白银盐胶片的表现力,注定了郎静山只能完成当年那样的作品。在今日数码影像时代,如果谁复制出与郎静山一模一样的作品,最多也只能称之为“不错的高仿”,此绝非艺术的创作。在周祖尧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出作品使用的书画丝绢,它有着美术纸含蓄收敛的美感,又呈现中国传统丝绢细腻柔滑的光泽。这些特质为蕴涵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影像作品提供了最恰当的注解和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材料,光靠周祖尧的才华和艺术感觉,是决然创作不出眼前的作品的。

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创作有更宽广的表现手法,更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架上绘画不得不脱离写实主义的范畴,毕竟21世纪的今天,哪位艺术家假若仍以伦勃朗那样的光影再现方式从事创作,顶多也只能算是大芬村的高级村民。西画如此,国画当然也如此。反观国画领域,今时今日仍有固守者,其实他们无非是在复制18世纪的技法、18世纪的灵魂,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所谓艺术,最忌讳的就是复制。江因风批评说:“许多中国人的艺术观念还没有经历过现当代艺术的洗礼,部分还是停留在古典美术,甚至是原始美术阶段。”

也难怪岳路平表示:“国内许多美术家、老牌的艺术家,正在犯着传统的音乐生产者、文学生产者、电影生产者的所有错误。我了解到很多艺术家在试图拯救宣纸,甚至有许多艺术家还习惯把自己的作品扫描下来用光盘存储。很多地方在建美术馆。他们的确增加了宣纸的产量,的确建了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但有一个笑话,人的心脏搭桥手术非常成功,但病人死了,我们发现各地城市也是一样,美术馆终于建好了,但是艺术没有了。”

其实,艺术怎会没有了?又怎会轻易死亡?岳路平说:“艺术只是搬家而已,就像音乐在iTuner上活得非常滋润,影视在Netflix,鸟叔在youtube活得也很欢腾,有眼光的艺术家正在乐颠乐颠地往亚马逊上搬家,从画室直接走入你家的墙上。”

未来创作面临调整

既然未来的作品交易都在线上,那么未来的艺术创作显然也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岳路平认为:“未来,艺术的终端会发生革命;未来,无处不画廊。未来的批评制度、评论艺术的方式、鉴赏艺术的方式,都会发生革命,人人都是评论家。反观创作,艺术也将不再是集体主义的创作,也不是个人艺术,而是分享主义的创作、协作创作。”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诞生,将和《纸牌屋》相类,以一种Netflix的生产模式进行之!

更可怕的是,这对于艺术学院也会形成一种倒逼,如果艺术学院不改革,只有沦为未来电商的供应平台。流通也会发生革命,收藏模式也会发生彻底的颠覆。

再看岳路平的观点。所谓无处不画廊,这是艺术终端的革命,未来的终端可能是垂直电商,电商里面的艺术栏目,波及到艺术超市、酒店会所、商业连锁机构,以及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点、流动画展、跨境交易,电视购物、专业展览,博览会,简直是无所不在。

至于艺术批评的样式,将如同大众点评网点评食物一样,颠覆艺术评论的方式。把画放在网上销售、鉴赏、流通的同时,页面呈现挑战传统布展,在线视觉营销挑战画册和图录,数据导向的艺术品价格模式,挑战体制、专家、博物馆、拍卖行定价体系,买家消费心理研究,挑战传统批评和策展制度。

最终导致的是,网上营销和售后服务,会挑战画廊、拍卖行的秩序。网上的客户维护还能进行二次营销的挖掘,每一次消费力的扩容,都会挑战艺术接受、艺术教育、艺术鉴赏的传统。

而所有艺术领域的流通环节之变化,都将最终导致艺术创作发生ZARA式的变化。比如,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是先创作,然后将数据扫描发到网上,最典型的是雅昌模式。但未来的创作,将是和数据的变更同步进行的,并且是数据决定创作。在线的艺术家,会根据数据的反馈来指导创作的方向。

篇7

摘要:为了加强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利用,本文通过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视听艺术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视听艺术应用应注意的问题两方面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视听艺术应用的意义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视听艺术

课件中涉及的媒体信息越多,其相互间的协调就越重要,如果对它们间的关系处理不好的话,极易使人们的感官互相冲突,影响学习效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有审美情趣的教学过程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记忆力,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所以,要想使教学内容以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富有吸引力,设计时就要讲究艺术性和审美性,故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视听艺术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视听艺术应用的必要性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象生动的信息呈现方式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会收集各种不同的素材,把声音、图像、视频、程序等结合起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对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感官进行综合的刺激,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理解知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行主动学习。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还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的,并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知识的保持程度大大的提高,达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可听、可视、可想、可知、可操作的素材整合在一起,这么多的感官刺激的效果比单一听老师讲课获得的信息要多,从而获得的知识也就更多了。

1.2优化课堂结构,强化教学内容

灵活的视听表现方式能够使复杂的信息变得更容易理解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住所学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将原来“五个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传统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视听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3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视听觉信息的获取、处理、理解、欣赏、交流和使用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讲授和阅读书本来获取信息,而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但将多种视听元素有效地结合了起来,便于理解,而且它所表现的艺术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旦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促进他们进行自主探索,久而久之将提高个人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1.4强化学生的艺术素养

通过解读课件中的视听艺术表象,不但可提高学生评价和创作相关的视听觉材料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并创作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一个人的艺术素养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也是人们长期积累经验的结果,所以长时间接触艺术性较强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欣赏、评价各类艺术的能力。艺术能力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也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进而创作出自己的优秀艺术作品。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视听艺术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2.1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视听艺术应用应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在同一教学环境下,接受知识信息的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媒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例如,从文字方面来说,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语言文字理解力不强,课件中要少用文字,多用图像、动画和声音。文字的属性设置应符合其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字号要大,字体以活泼的幼圆字为主,字的颜色以鲜艳的暖色调为主,如红、黄两色。考虑到小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有限,文字最好以逐字、逐行的运动形式呈现,并配以悦耳的音响效果。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迅速发展,追求新颖的独特因素,追求个性的色彩,所以汉字量可适当增加,同时要避免字体单一,为此可插入一些艺术字,多选择能产生更多遐想空间的颜色,如白色、粉红色。文字以特技效果、热字的形式呈现为佳。从声音方面来谈,小学生有好奇、好问的特点,解说要通俗易懂,语言亲切,多设计提问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解说要抑扬顿挫、节奏舒缓有度。音乐要选择小学生喜爱的儿童曲目。音响的模拟声要真实自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利用计算机自带的模拟声音。中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强、情感丰富,为他们设计的课件要少用解说,多用音乐,用音乐激感,吸引和保持其注意力。

2.2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视听艺术应与教学内容合理搭配

无论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色彩、页面布局,还是声音的应用都应该严格结合教学内容来使用,视听艺术所表现的意境应该与教学内容所表现的意境相符。例如,陈淼的《桂林山水》描述的是桂林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我们在使用色彩的时候就不能用红色做背景,这与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反差,对我们的视觉有很强的冲击力,给人一种烦躁的感受,而整个画面应以青、绿为主,它和文章描述的内容所要表现的意境相符,也给我们以清新、优雅的感受。使用的背景音乐也不应该是铿锵有力的、或是流行的现代动感音乐,而应该使用恬静、淡雅的音乐做背景,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还有演讲的语调、快慢等都应该和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清新优雅的氛围相和谐。这样的表现方式才能将学习者带到文章的意境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3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视听艺术应用应具有实用性

据调查,目前市场上的课件一般设计得比较漂亮,内容也比较丰富,然而大部分脱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教学实用性差,教师课上使用时总是感觉不尽如人意。从设计的角度看,并不是任何多媒体课件都要同时使用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而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就如有些教学过程不需要音乐,如果加入音乐反而成了噪音,成了干扰学习者学习的因素。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件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视听元素必须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

总之,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是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并被接受,而在课件中信息的表现主要是靠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应把视觉文化与听觉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各方感知,促进学生智力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秋生. 谈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电化教育,2002(7)

[2]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J].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富君.视觉和视觉艺术[J].西北美术.1996:3

[4]吴为山.视觉艺术心理论纲[J]. 民族艺术.2003:3

[5]何克抗,李文光.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作者简介:盛维娜1981 女 陕西渭南 助教

篇8

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60人,其中男生31人人,女生29人。两年来,教师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采用新课程理念,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业绩。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新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少同学在历次考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部分学生,语文学科成绩不够理想,有待九年级进行弥补,争取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

教材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和阅读。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教改措施:

一、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是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协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五、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灵活安排和选择专题决内容,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体验评价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4、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5、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6、阅读至少一部文学名著。

二、学生情况分析

109班学生共63人,是由思想性格好、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成绩底子较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寄宿班,成绩相对其它三个班较好。比如:上期期末统考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左右,部分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语文足够的重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语文缺少感悟,基础不牢固。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得出自己的见解;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

名著导读:学期初即布置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

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四、教学目标

1、加强基本功训练,重视识记和积累,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文知识。

2、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

3、加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训练,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五、潜能生辅导安排

1、要求学生写好字。

2、重识记,多积累基础知识。

3、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为此,注重个别辅导,重落实,作文注重面批,多搞过关检测。

六、专题讲座及学科竞赛

每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作文专题讲座,为每年一次的作文竞赛作好充分的准备。

七、具体措施

1、按照课本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

2、认真备好课,熟悉教材,认真搞好课堂教学。

3、要做好扎实的过关训练,做好每一次作文,搞好每一次默写,做好每一次批改。

4、抓好课外辅导。

如:早自习的读书、午自习、晚自习、放学和星期六、星期天的辅导。

5、抓好作文教学,改换新的批议方法,多让作文给学生修改。

6、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7、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

8、适当补充辅导资料,使他们有系统的掌握巩固,以迎接毕业会考。

9、抓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组织工作。

10、多搞检查检测以此督促。

八、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方法

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评价,一定要多元和多维。

1、通过笔试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如传统的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仍袭用分数(百分制)评分。

2、通过观察法和文献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考察,采用等级制评定成绩。

观察法即是通过设计《学生每月检查表》,将考核指标一一罗列出来,检查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情况,文献法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收集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和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如背书记录卡、阅读记录卡等进行考察。

3、设多种奖项奖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表扬和表现的机会。

如既有考试分数前10名的奖励,又有诸如“认真写字类优秀奖”、“大胆发言类优秀奖”、“广泛阅读类优秀奖”等等的单项奖励;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比赛活动进行奖励,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4、为体现多元评价而设计《语文成绩报告单》。

成绩报告单上应设计提醒学生要重视语文学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奋发。

九、探究的教研专题及作法

教研专题:探究生命化育人教育中,如何“夯实基础”的教学。

具体作法:

1、教学中紧扣基础知识的复习。

2、多进行归类总结。

3、找到恰当的复习巩固方法。

4、及时总结经验,引导下一步的进一步完善。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3一、班情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九一班,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两大共性问题:一是审题不细心,二是思维定势不懂变通;这两点也就是以后工作中我需要着重去纠正的学生学习陋习。作为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答案,而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怎么会想到应该这么去做。再有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参差不齐的状况明显,关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还有个别学生存在偏科现象,不理语文,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因此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的,需要重点教育和督促。

二、教材分析

近两年我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还有附加题)。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关键点

复习重点:

1、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及其运用。

2、文言诗文的默写、理解。

3、现代文阅读的思路及其语言表述。

4、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复习难点:

1、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及其语言表述。

2、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3、复习关键点: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一)、积累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记诵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一种考查综合性较强的命题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因此,我们在指导复习时不但要求学生能篇篇背诵,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拨正方向。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做此类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作文部分。“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九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年秋部编人教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自然之音、二砥砺思想、三游目骋怀、四青春年少、五理想信念、六人物百态,第一单元是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第二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第四单元是阅读小说,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第五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第六单元是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并加强了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安排了一个单元,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二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九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九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尤其是诗歌的朗读,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议论文写作的知识,学习缩写和改写,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养成边读书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九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一、基本情况:

我在本期主要担任2011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从八年级期末检测成绩来看,学生的成绩也很不理想。本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良好的语文习惯尚未养成,而且只有几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因此,如何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成了转变学风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三、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2、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

全期共20教学周,每周5课时。

周次

具体安排(括号内为课时每课课时安排)

1——3

(15课时)

课文:《沁园春·雪》(2课时) 《雨说》(2)

《星星变奏曲》(1) 《外国诗两首》(2)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2) 写作及讲评:3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及检测:2 名著导读:1

4——5

(10课时)

课文:《敬业与乐业》(2)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2) 《傅雷家书两则》(2) 《致女儿的信》(1)

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1) 写作及讲评:2

6

国庆长假

7——9

(15课时)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2

课文:《故乡》(3)《孤独之旅》(1)《我的叔叔于勒》(3) 《心声》(1) 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1

写作及讲评:2 复习:2

10——12

(15课时)

阶段测试:2 试卷讲解:2

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短文两篇》(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1 写作及讲评:2

13——15

(15课时)

课文:《智取生辰纲》(3)《杨修之死》(2)《范进中举》(3)

《香菱学诗》(1) 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2

写作及讲评:3 名著阅读初步交流:1

16——18

(15课时)

课文:《陈涉世家》(2)《唐睢不辱使命》(2)《隆中对》(2) 《出师表》(2) 《词五首》(2)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1 写作及讲评:2

单元综合复习:2

19——20

(10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