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评价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利用评价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利用评价方法

篇1

【关键词】可持续 环境评价 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and Use Planning Overal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LUOPEA)指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及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位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gion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EA)之上。评价重点在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目标、方针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生态和环境的变化,如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等。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宏观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因素,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和成熟的方法,基本没有成功先例可以借鉴,土地利用总体环境影响评价可借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方法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的分析评价方法(如统计分析方法等),对评价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将其综合运用,以达到科学、准确的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目的,为规划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采用加权比较法、对比评价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费用效益分析法等。

除开上述的评价方法外,还可借鉴其他一些相关的评价方法,如系统论、协同学、最优规划法、逼近理想状态法、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法、GIS空间分析法、环境经济学、景观生态学等。

土地是人类生活及各类资源的载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单是土地资源的规划,它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战略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效应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应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个方面出发,评价其可持续能力,从而确定最优方案或某一方案的可行性,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评价指标体系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建立,也可采用中科院建立的可持续能力指标体系。本文以贵州省六盘水地区为例,对规划指标预测优选方案可持续能力进行评价。

篇2

关键词:土地整改;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Z-0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04-1

1 土地整理的科学内涵

所谓的土地整理,是指为改善土地整体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土地经济效益,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土地加以调整、管理,做出合理规划,从而确保土地资源的高利用率,维持土地与社会的相对平衡,确保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土地整理一般是在一定的划定区域内,针对土地实际的地质情况,结合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需要,按照相应的土地整理规划对土地进行科学的调整。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是针对农用土地的整理。农用土地整理工作主要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土地经济收入、提高耕地质量为工作重心,在对现有农用土地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对那些尚未利用土地、丘陵地、废弃的林业地加以科学、合理开发,加强对农用土地管理,加强对农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用土地使用环境,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2 生态效益评价的重要作用

土地整理的本质是在保护环境、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善特定的土地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态、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农用土地整理经验,我国农用土地整理片面重视农用土地的经济效益,大力完善农用土地生产条件,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直接忽视了环境保护,无视生态自然规律,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大量不计后果的野蛮行为,打破了现有的生态平衡,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从而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壤质量退化,直接形成恶性循环,这完全违背了土地整理的本质。

为提高农用土地经济效益,要求土地整理规划部门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对农用土地整理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生态效益评价,从而确保土地整理工作的科学性,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下,大力发展农用土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3 农用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的不足

3.1 经济效益衡量标准过于单一

在农用土地整理中,对经济效益的衡量通常只通过农业投入与产出比进行衡量,没有考虑农用土地整理后带来的其他经济利益,衡量标准过于单调。

3.2 生态效益衡量内容单调

在农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生态效益的评价形式简单,通常只通过定性的描述,对土地整理后生态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生态效益缺少评价。

3.3 社会效益评估不实

农用土地整理中,社会效益的评估也只是通过定性的描述,缺少科学依据,社会效益评估不实。

3.4 效益评价周期短

在进行土地整理价值评估时,效益评价周期过短,对土地整理带来的长期价值缺乏充分的评价,造成评价的不完整。

4 农用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的改善

农用土地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在进行农用土地整理前的生态影响评价和农用土地整理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在农用土地整理前,通过对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评价,评估出土地整理对社会、经济、生态可能存在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并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调整,以实现土地整理真正的价值。在农用土地整理后,要对土地整理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对土地整理价值评估,反思在农用土地整理中的不足,为以后的土地整理积累经验。

4.1 建立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针对我国现有农用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工作的不足,要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具体实践,确立生态效益评价标准,选取恰当的指标选择,对选取的指标定性的分析、计算,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农用土地整理给经济、社会、生态所带来的影响。

4.2 多角度进行生态效益评价

在农用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利益,结合生态环境,分析土地整理对土地的改变、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多角度分析,选取最适合的土地整理方案,从而确保生态效益利益最大化。

5 结语

在进行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参考国外先进的评价理念,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益,在维护社会、经济、生态利益前提下,对农用土地进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土地经济效益,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并不断积累土地整理经验,对土地进行科学整理,从而实现人与土地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芳芳.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08).

[2] 范金梅.王磊.薛永森.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s1).

篇3

关键词 规划调整 实施评估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其在土地调控指标体系、管制分区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加强对本轮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与调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而规划的严肃性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具有严格的限制。据此,国土资源部先后下发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就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评估,组织专家论证,依法组织听证,并向社会公示。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经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展规划修改。凡涉及改变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改变约束性指标,调整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经规划原批准机关批准,同时各省国土资源厅相继出台技术指导文件,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技术指导。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一般思路是首先构建实施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数学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指标数值,最后根据权重和各指标分值综合计算得到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总分值。根据研究思路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但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往往是定性为主,单一用数理统计进行分析。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评估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逐步转变为多元关注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目前的规划实施评估还引入了定位分析技术,将GIS软件与土地利用实施评估进行有效结合,从空间上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多角度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运用数学模型分别计算各指标数值,从多元定量方法入手,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2.1评估指标选择

根据卧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等最新统计数据,结合规划实施评估技术指导,从规划指标执行、规划实施效益的实现以及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程度和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估,选取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用地结构与布局情况、用地节约集约程度、规划实施情况和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5个评估目标、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程度等22个子目标(见表1)。

表1:卧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因素因子及权重

2.2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权重应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指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在0~1之间,每个目标对应下一层分值指标的权重之和都应为1。一般情况下,确定权重主要依据特尔菲测定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几种方法。本次卧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评价选用特尔菲测定法来确定总体评价及评价目标指标权重。其测算方法是首先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并按下式计算权重值:

其中wi =1

式中:c――评估分值

W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权重值

d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分值

由此计算得到本次规划实施评估各因素因子的权重如表1所示。

2.3 指标计算

考虑土地规划评估的系统性,评估指标覆盖面较广,因此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作为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的模型。具体公式为:

其中wi =1

式中:c――评估分值

W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权重值

d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分值

由于各评估指标反映不同的评估内容,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和量纲,相互之间不能直接比较,需通过标准化将其转化为可比量纲。

为了更直观地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水平,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较差和很差六类,对应的综合评价分值归类标准见表2:

卧龙镇土地规划实施定量评价结果为80.55分,规划实施情况良好。为了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3.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思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主要是针对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而进行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当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方法及评估思路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依据不明确

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虽然受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的限制,即在调整前必须先通过规划实施评估,但是却没有明确的限制因素,虽然通过定量的规划实施评估可以得到该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好坏,但这种好坏不能作为是否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依据。而当前的实际操作是很多地方将这种规划实施评估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一部分,不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起到规范限制的作用。

3.2规划评估指标与规划调整内容不一致

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主要是对目前规划实施情况的指标测算及分析,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过程中,往往是对规划布局的调整,规划的各项指标很少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这种评估跟实际的调整联系并不密切。

参考文献

[1] 杜金锋,冯长春.当前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主要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0).

[2] 田帅,刘秀华.量化模型用于动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

篇4

建立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确定开发区土地管理政策的需要。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标准。目前开发区土地利用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开发区,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水平普遍较高,闲置土地少,产出率高;省级开发区由于数量较多,区位较差,土地利用水平普遍不高,闲置土地多。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就要采取择优扶持的做法,对土地利用情况好、产出率高的开发区要扶持,而对土地利用情况不好,产出率低的开发区则要限期整改。目前虽然有一些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但多属于对开发区的综合评价,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部门管理的角度出发,需要制定一套针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好坏、土地产出率的高低。

——日常管理的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对开发区的土地开发进度、开发区土地出让转让、土地利用程度进行跟踪管理,以对开发区的供地量和年度计划指标随时调整,保证开发区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开发区扩区评价的需要。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开发区的扩区评价。很多设立较早的开发区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原来的批准用地已经用完,项目完全摆满,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扩散作用。对于还在不断增加的新项目,确实需要追加土地,对这类开发区,应允许其扩区,但要符合一定的评价标准,达到了国家对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化要求的,则批准其扩区请求。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反应了政府的管理意图,使开发区土地利用有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能尽量科学地、全面地反映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状况,内涵明确。评价应体现统计分析方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即要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基础数据真实可靠,从而使评价公平、公正。

二是目的性原则。所选指标必须与建立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性一致,即首先要明确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核心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否则就失去设立开发区的意义;然后明确土地利用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土地利用效益和集约程度;最后,土地利用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所要求的数据必须能够收集到并便于计算,能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四是可比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能在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开发区之间进行比较评价。

五是特殊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突出开发区这一特殊经济区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使之区别于一般的行政区域。而且只选取与开发区土地利用有关的指标。

六是引导性原则。评价应尽可能反映出开发区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对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引导性。

七是标准化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向现有统计指标靠拢,以符合统计指标标准化的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在设计指标体系之初,我们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考查开发区土地的利用情况,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只有作到这三点,才能发展经济,服务社会,保护环境,才能使土地可持续利用。但是,召集开发区同志几次讨论之后,认为对土地利用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考核,比较全面,但其中一些指标可操作性差,且比较繁琐,没有突出土地利用方面的考核。为此,我们全面修改了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使之完全从土地利用情况出发,并把土地产出率作为重中之重。在参考北京、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苏州、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制定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共由三类八项组成:三类为土地开发进度评价指标、土地投入与产出评价指标及工业用地效益评价指标;这三类指标可细分为七项,即土地开发率、土地批租率、土地建成率、土地投入产出指标、土地收益指标、工业用地效益指标和工业用地比较效益指标。

土地开发进度评价指标

——土地开发率。土地开发率为开发区累计已完成七通一平(南方为六通一平,下同)的土地面积与经批准的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积之比。七通一平即通常所说的通上水、通下水、通路、通电、通气、通讯、通热(六通一平无此项)。经批准的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积即开发区设立时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积。

——土地批租率。土地批租率为开发区累计已出让、出租土地面积与开发区累计已完成七通一平的土地面积之比。

——土地建成率。土地建成率为开发区累计已建成面积与开发区累计已出让出租土地面积之比。这里的已建成面积是指已具备使用条件、有项目入区并投产的土地面积。

土地投入与产出评价指标

——土地投入指标。土地投入指标为开发区土地开发累计投资总额与开发区累计已征用土地面积之比。土地开发累计投资总额指用于征地、完成七通一平及部分其他基础设施的累计投资总额。

——土地产出指标。土地产出指标为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开发区累计已征用土地面积之比。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取近三年数值的平均数。

——土地收益指标。土地收益指标为开发区税收收入与开发区累计已征用土地面积之比。开发区税收收入取近三年数值的平均数。

工业用地效益评价指标

——工业用地效益指标。工业用地效益指标为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与开发区累计已建成工业用地面积之比。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取近三年的平均数。开发区累计已建成工业用地面积指已具备使用条件、有工业项目入区并投产的土地面积。

——工业用地比较效益。工业用地比较效益为开发区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值与所在城市工业用地面积单位面积产值之比。分子、分母均取近三年数值的平均数。

3、指标体系设立的过程

对于复杂经济现象的综合评价,为了充分描述其各个部分的特征,一般都需要选定很多个统计指标,我们在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之初,也选取了十几个指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资料,甚至无法取得资料,或者虽然对开发区的发展很重要,但与土地利用关系不紧密,对这类指标作了舍弃。所以,我们的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以专家评议为基础,经过三个步骤确定了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步骤是初步确定、专家咨询和模拟测试算。

初步确定阶段。根据近年来进行的开发区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我们所设立的指标体系的目的,与一些开发区共同研究、商讨,参考了有关部门相关的指标体系,吸收一些可为我所用的成分,初步确定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专家咨询阶段。根据初步确定的指标体系,先后征求了一些主要开发区的意见,对初步确定的指标进行了删改和综合,召集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学者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模拟试算阶段。我们根据多年来所掌握的开发区的情况进行了试算,并将试算结果征求专家意见,以检验指标的合理性。通过对个别开发区的试算,调整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并结合专家意见,对一些指标进行了再加工,综合成新的指标。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最终确定了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4、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计量单位不同且数量相差较大,所以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计算。为解决各指标不同量无法综合计算的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由于不同开发区成立时间不同、基础不同、投入不同,在各方面差异较大,为了使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发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将各指标值的满意值作为标准,各开发区的实际指标与该值进行对比,计算出指数。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经过专家打分和我们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在个别开发区进行试算,反复调整比较后,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1)土地开发率。单位为%,标准值东部为80,中西部为60.(2)土地批租率。单位为%,标准值东部为80,中西部为60.(3)土地建成率。单位为%,标准值东部为90,中西部为70.(4)土地投入指标。单位为亿元/平方公里,标准值东部为2,中西部为1.(5)土地产出指标。单位为亿元/平方公里,标准值东部为10,中西部为5.(6)土地收益指标。单位为亿元/平方公里,标准值东部为1,中西部为0.3.(7)工业用地效益指标。单位为亿元/平方公里,标准值东部为25,中西部为15.(8)工业用地比较效益。单位为%,标准值东部为200,中西部为150.

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优化配置;湖南省;模糊数学

一、引言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土地的适宜性、经济性,寻找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与之匹配,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土地利用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和进行土地规划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土地利用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不乏一些指标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战略主题下,一些西方学者对土地的持续利用提出了衡量标准。[1]另一些学者则基于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构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该方法的核心是构建区域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图件,为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供必要的信息。[2,3]一些学者在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理论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从而为解决土地问题提供有效的措施。[4]一些国内学者在土地利用评价体系中提出了极限条件法模型。极限条件法是基于系统工程中的“木桶原理”,即质量最终取决于条件最差的因子的质量。[5]根据土地利用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将各个评价标准划分为不同的评价等级,并将评价的各个指标的实际值和评价标准进行对照。在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提到了基于熵值法的土地利用评价。[6]此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克服了主观性,是对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的良好的修正和补充。在熵值法运用的过程中,对于原始数据的收集要求较高,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数据本身的准确性。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的优势,通过arcGIS工具,收集和处理湖南省土地利用方面的相关数据,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具体表征,找出影响土地利用的重大情景要素作为指标因素。从人口、国民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化水平、交通通达度、生态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等方面选取若干个指标,分别建立针对社会、经济、环境3个子目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分配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构成的湖南省土地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的土地资源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二、数据来源及土地类型划分

(1)研究数据来源。针对湖南省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数据来源见表1。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

表1 研究数据内容以及来源

数据类型 数据内容 数据来源

影像图片数据 1990、2000、2005、2010年份遥感TM影像数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国土规划部门、中科院遥感所

矢量已经栅格数据 湖南省省界、市界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的矢量图层和栅格数据 中国城市设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地理所

统计型数据 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 已经出版的湖南省统计年鉴

实际调研数据 湖南省土地利用规划等数据 湖南省国土规划部门

的TM(Thematic Mapper)遥感图片和通过TM处理工具得到的土地利用矢量图,由于矢量型数据无法在研究中直接使用,所以该种数据需要通过处理才能使用。通过ArcGIS软件的进一步操作,得到的土地利用的栅格图片;在湖南省当地实际调研得到的数据,包括交通路网数据、地质灾害数据等;各年份统计年鉴数据,包括经济社会数据;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规划文件,包括重大工程项目等的规划,交通规划以及限制性开发政策;相关文献期刊中的数据等。

(2)用地类型划分。在最新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中,将土地类型分为12类,分别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所有关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都是基于这12类用地变化而来的。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农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6类。这6类用地是根据遥感图片解译得到,考虑到湖南省的省域尺度,在大约21.8万平方千米的地域上,有些用地类型如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合并为城镇建设用地,特殊用地面积相对较小,直接忽略,农业用地则包括耕地和农村的住宅用地。

三、湖南省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适宜性评价的对象是土地利用的结构,重点是湖南省的城镇建设用地。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的数量、用地结构布局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的指标因子在土地利用的评价中应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需要研究区域内的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斑块的面积,以及影响城镇建设用地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各类指标因子。

土地利用评价的范围很广,根据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应该尽量选择相对指标因子,采用易统计数据,用来反映出宏观省级尺度上的影响力。图1为选取的土地利用评价的指标因子。这些指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科学性的特点,同时大部分指标在统计年鉴上都有体现,所以更易于进行评价因子的量化。

参考各方面的土地利用评价资料,按照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和湖南省的实际情况,评价采用的是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的方法,把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每一层又分别选择出能够反映出土地利用主要特征,并且根据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取得指标层的评价指标。

图1

四、湖南省土地适宜性评价

湖南省的国土规划局已经给出了的比较影响,公式1显示的是目标层的判断矩阵。目标层A:

对于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为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计算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得出,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其一致性指标:

引入一个度量的标准,即所谓随机一致性指标RI,通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0.1时,基本认为该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当CR<0.1时,认为该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进行修正和调整。获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2。随机一致性比为:

从结果分析,该层次分析排序的结果比较满意,具有一致性。所以可以认为合理地分配出了权重系数。计算出目标层的特征向量为:

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

同样的方法分别处理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准则层B:

对准则层的3个判断矩阵分别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

计算特征向量得:

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为:

特征向量得:

同样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为:

特征向量得:

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为:

至此,得到所有目标层和准则层的权重系数。假设上一层次共有m个元素,用表示,层次总排序的权重用表示。下一层有n个元素,用表示,权重值用表示,总目标的权重值是B层各个元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

根据上一步骤中计算出的目标层A和准则层B的单层次权重系数,计算出指标层C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系数。总排序权重为:

五、土地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2012年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文件中划分的评价等级水平可以分析出,2010年,湖南省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处于评价质量水平一级大约占22%,土地资源评价质量水平二级的数量占到全部土地资源的30%,质量水平在三级和四级的比例分别为25%和22%。那么,其中得分较高的土地资源位于的质量水平三级以上的大约占80%。这个数据表明,2010年湖南省的全部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尚可,基本达到国土资源要求的水平。但是,位于四等评价质量水平的土地资源已经占到全部资源的1/5,这说明对于湖南省的整个省域尺度上来说,土地利用的效率远远没有达到最优。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综合反映土地利用结构的效率,运用规划、行政、宏观调控等手段结合评价结果进行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农村用地方面,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方式,对湖南省的优质耕地进行保护,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保障和改善。对于土地利用类型交错、地形起伏较大造成的土地斑块的分散情况,可以通过改造连接成片,使之更加有利于农村用地的集约利用。

城镇建设用地方面,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的效果。通过政府的宏观引导,将第二产业项目向专门的开发区集中,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调整城镇周边的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化地区在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同时,要增加相应规模的人口,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减少人口规模的同时,要相应减少人口占地的规模。在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进一步集聚人口和经济的同时,在湘南和湘西地区培育发展若干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人口和经济,城市建设必须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预留空间,有条件的城市要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到农村居民点。

六、结论

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急剧扩张的时期,土地与生产生活活动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很大的挑战。因此,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空间处理工具对土地利用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从而为土地规划部门关于土地利用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矢量和统计数据选取20个指标因子,建立3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土地利用的综合评价值。从结果分析得出,湖南省土地利用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

基金项目:本文系“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土空间演变分析模型研究”(2012BAB11B03-0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70971002)

参考文献:

[1] Hubert N,Van Lier.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3):79-82.

[2] McHargIL . Design with Nature[J]. Doubleday,Garden City,NY,1969.

[3] D.Bhadra,A.S.P.Brandao.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Land Allocation[J].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1993(201):65.

[4] David GR.DiscussionPaper: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J]. Geoderma,1996(72):165-190.

[5] 吴倩,宋永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现状综述[J].价值工程,2009(7):140-143.

[6] 徐绍涵,朱红梅,周斯黎,曾怡乔.基于熵值法的县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耒阳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1,

9(18):3886-3888.

篇6

关键词 绩效评价 ;可持续发展;土地集约节约评价;辽宁沈阳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46-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land economics,introduc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the reference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this paper built 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 use input level,degree of land use,land use efficiency,land use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use forc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Shenyang City,this paper gave the quantitative reflection of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of land use,reveal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Shenyang City.Measures and way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land.

Key words performance evalu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tensive land saving evaluation;Shenyang Liaoning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国家采取措施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土地粗放利用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建设用地低效闲置现象仍较普遍。人类绩效技术是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界发展很快的一种新兴应用科学。“绩效”是指行为所达到的状态及其与事前保证或预期状态的联系,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行为实行后所达到的状态,二是行为结果达到预期的程度;而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认为:“绩效”是“performance”,即制度的表现[1-2]。

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经济学理论,将绩效评价理论引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通过对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定量化反映土地利用时空演化规律,揭示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提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措施。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现辖9区、1市、3县及2个开发区。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全面启动,沈阳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三大目标”,深入推进做优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五大任务”。沈阳市土地总面积128.54 km2,其中农用地99 km2,建设用地面积22.85 km2,其他土地6.69 km2(图1)。

1.2 数据来源

该文采用的数据源包括:人口经济等方面数据来源于沈阳市统计年鉴[3];沈阳市政府网站中沈阳概况数据和其他相关统计数据;土地数据来源于沈阳市2013年度变更调查。

1.3 评价时点

该文评价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

2 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2.1 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是一个综合性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利用是否适宜,土地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土地利用是否充分高效,土地利用产生的变化等[4]。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比较关注,相关研究也较多。在已经开展的研究中,研究的方法、模型、角度都不同。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5]、人工神经网络模型[6]、TOPSIS法[7]、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8]等不同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模型主要有空间―状态―响应(PSR)模型[9]、综合指数模型[10]、协调度模型[11]、DPSIR模型[12]、改进熵值模型[13]等不同模型。研究从低碳视角[14]、博弈论视角[15]、城乡统筹视角[16]、生态文明视角[17]、新型城市化视角[18]、产业集聚视角[19]等不同视角展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现状,研究构建了适宜不同评价层次的土地利用集约节约指标体系,包括土地的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管理等要素。

该文在参考国内学者土地集约节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土地利用实际特点,基于可行性、全面行、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益、土地持续性利用5个方面构建了沈阳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其中,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选用Gibbs-Mirtin多样性指数,其模型对应的公式为: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根据公式(2)对沈阳市1996―2012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2。

3.2 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和可持续性指数

首先依据表2,根据公式(3)、(4)得出沈阳市1996―2013年土地集约节约绩效值,再以1996年为基准年,根据公式(5)计算出沈阳市土地利用历年可持续性指数,得到表3。

3.3 评价结果分析

(1)从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来看(图2),沈阳市在1996―2013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指标持续下降,由1996年的0.645 2降到2013年的0.401 8。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其他地类面积锐减,尤其是耕地,导致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数持续降低。垦殖系数、人均耕地指数从数据上看呈2个阶段,从1996―2008年持续降低,2009年指数均是最高的,2009之后继续降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09年以后采用的土地数据是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二调数据中耕地面积在数据中增加的较多,但实际的耕地面积并没有增减,从2009年之后的2个指数继续减少可以看出,耕地总量其实是在持续降低的;土地利用效率指数呈现2个阶段,1996―2001持续增加,由0.080 4增加到0.740 0,而2002―2013年总体呈下降趋势,由0.466 2下降到0.385 4。主要是因为2001年之后,沈阳市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张,建设用地较前几年增加幅度较大;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益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沈阳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总量由1996年的747.6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7 158.57亿元,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土地投入的大幅度增加;而土土地可持续性则略有起伏,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沈阳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三废”的排放量,尤其是碳排放量也在迅速的增加。

(2)从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结果来看(图3),沈阳市1996―2013年土地利用绩效指数呈破浪式曲线,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从1995年0.141 6增加到2001年0.219 4,2002―2005年略有起伏,2006―2013年持续上升,2013年为最高值0.348 7。2002年之后,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情况。沈阳市土地利用绩效指数的变化情况与我国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基本一致。

(3)从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性指数来看(图4),沈阳市1996―2013年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最高为2009年,可持续性指数为0.233 2,最低为2002年,可持续性指数为-0.180 7。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可持续性指数小于0,处于不可持续利用阶段,其他年份均大于0,基本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2010年之后,呈持续增长态势,表明沈阳市土地利用正在向可持续利用方向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评价结论

该文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益和可持续性利用力为切入点构建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将可持续发展程度分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过渡阶段、土地利用不可持续发展3个类型。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模式和方法,以沈阳市作为实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得出了沈阳市目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沈阳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逐年增加。这种发展特点符合沈阳市几年来的发展趋势。沈阳市于2013年举办了全运会,受此影响,沈阳市近年来对浑南区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同时,近年来沈阳市房地产事业不断发展,也导致沈阳市土地利用水平逐年增加。二是沈阳市土地利用程度逐渐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沈阳市的城市范围不断增加,建设用地随之增加。三是土地利用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总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规律,中间偶有波动。为了提高沈阳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应该继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沈阳市土地利用效益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规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沈阳市近年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五是土地绩效利用可持续性处于小幅增加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受沈阳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环境破坏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沈阳市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对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当前,沈阳市已经逐渐将污染较严重企业迁出市区。六是土地集约利用绩效指数总体水平较低,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性指数波动较大,2010年后,随着沈阳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指数呈上升的趋势。

4.2 评价建议

通过对沈阳市土地利用情况变化的分析,结合沈阳市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城市扩展建设建设用地急聚增加、耕地和其他地类锐减、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等,为了实现沈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该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近年来沈阳市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用于城市建设,城市范围不断扩大。2014年国家启动了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沈阳市作为试点开展此项工作,建议结合沈阳市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方向,进一步控制城市规模,优化空间布局,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转变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二是注重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显现,2013年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为215 d,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三是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整体调控引导和综合空间管制作用,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土地调控的重要目标,按照集约用地、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的要求,科学配置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科学规划,引导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吸引新型工业化项目向各重点空间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切实将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实现产业差异化用地标准,与发展改革、环保等部门互相协作,优先安排低能耗、环保型项目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

5 参考文献

[1] NORTH,DOUGLASS C. Institutions,Institutions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 瞿忠琼,濮励杰.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6(1):45-49.

[3] 沈阳市1996―2013年统计年鉴[M].[出版者不详].

[4] 陈士银,周飞,吴雪彪. 基于绩效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6):249-253.

[5] 王伟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48-450.

[6] 常青,王仰麟,吴健生,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4):26-31.

[7] 鲁春阳,文枫,杨庆媛,等.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1(3):535-541.

[8] 郭斌,任志远,高孟绪. 基于ESDA-GIS的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以陕西为例[J].测绘科学,2010(4):61-64.

[9] 李丽娜,石培基,潘竟虎,等.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J].土壤通报,2012(1):114-119.

[10] 王卫斌,王彬.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焦作市土地集约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209-210.

[11] 樊敏,刘耀林,王汉花.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测绘科学,2009(1):144-146.

[12] 李进涛,谭术魁,汪文雄.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3):49-54,65.

[13] 李景刚,张效军,高艳梅,等.基于改进熵值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以广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4):118-123.

[14] 陈擎.基于低碳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例[C]//中国土地学会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5]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6] 贾立斌.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8):4877-4880.

[17] 张四梅.生态文明视角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初探[J].国土资源导刊,2013(4):50-52.

[18] 刘清俊,常疆,邓思远,等.基于新型城市化的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J].科技视界,2014(2):151-152,157.

[19] 田光明.基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机理分析[C]//中国土地学会.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土地学会,2009:10.

篇7

1.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1.1.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任何区域内规划土地利用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比如区域的地势、水流、气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宏观调控,应从整体区域层面给区域一个明确恰当的定位。特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有限,对于城市生态用地应有效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对于农村土地,应加快综合整治,加强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联系和实行增减挂钩,推进土地利用的集约与高效性。

1.1.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的科学性是为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更科学地向前发展,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会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编制者不能纯粹只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规划必然是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才能得到贯彻落实,区域内第一、二、三大产业的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在近期的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政府规划控制和市场真实诉求之间的矛盾,都是规划编制应考虑的因素。对于经济特别发达又拥挤的城市,可以建立多中心城市体系,但是也不能为增进区域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纵新增建设用地的管理,造成泡沫经济,而应提升各业各类用地标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存量用地利用强度。

1.2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因素

1.2.1规划到执行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纸质上的规划到实际的执行落实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规划预期设定的看似合理的目标与实际落实的效果产生偏差,如行政区划的调整、上层次相关规划的修编、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对区域的影响等都是影响规划执行的不确定因素。

1.2.2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管理出现多元主体,而各主体之间缺乏同一级政府机构的组织与协调,土地规划布局的空间结构是以组团为特征的形式出现,从而导致土地管理规划的编制不能从一个战略上的宏观长远的角度出发。规划执行时的多方管理并且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管理不清职责不明,也会扰乱规划实行时步调的一致性。

1.2.3公众话语权不受尊重。发展规划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归根结底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并且公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会在更大程度影响规划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公众积极并且科学地参与土地总体规划能给编制者带来更多可行的建议,土地编制管理者应尊重公众参与的话语权,准确采纳公众的合理建议。

1.2.4相关政策的变动性。政府政策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项土地规划的生死存亡,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正确理解政府政策合理根据政府政策来编制,当然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必然是以促进区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同时,在必要条件下应推动相应政策的及时出台以保障城市土地规划的执行。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是指对该相关规划指标和实施实际完成情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并结合规划带来的效益对实施情况做总体评价。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果评价,即对规划执行后的结果是否实现其目标及实现程度的评价;效益评价,即规划结果和规划投入之间的关系的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包括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提高率、环境改善率。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模糊评价。定量评价通常以规划指标、效益和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为评价因素,结合专家意见确定评价因子和权重系数。模糊评价主要基于评价因素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间的关系复杂,通常以优良中差的满意度来进行等级评价,并且操作简单易行,但模糊评价并未对评价标准准确界定,参入的主观因素比较多,评价结果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达,模棱两可的数据分析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2.3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步骤

首先选取评价因素。评价结果是由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决定的,正确选择评价因素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主要基于规划编制与执行的核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科学筛选确定。

其次建立评价数据库。准确科学的数据库是评价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包括地学信息类型的确立、各类地学实体属性范畴的确立及各类地学实体间基本关系的建立。

最后进行空间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将规划期的土地利用图与评价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对照,分析出在规划执行后土地利用在数量、布局结构上的空间变化,然后根据分析出来的数据进行评价。

3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展望

一个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一方面是对政府部门对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执行的落实性的监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规划进行严格的评价,指出规划的不足,然后加以调整和修编,达到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的评价宗旨,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管理与利用。

利用GIS技术进行评价是指将各种形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将土地利用规划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对照作出评价。利用GIS技术具有传统的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的提高土地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资料可靠、方案合理的评价结果可用于土地总体规划修编等;加强规划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GIS技术可以动态地对数据进行更新,动态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变化,然后对规划进行适时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

4结语

科学准确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进行评价,能及时反映出规划存在的不足及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调整和修编规划提供依据,从而完善规划的执行效果。利用新科技新技术等现代技术更能动态反映地理空间数据,具有传统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今后的规划评价中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采纳。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X1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当今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之一[1]。在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所有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具有突出现实意义,从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综合考虑,对地区年际间的生态效应变化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评价,也是可行的[2]。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东经104°17′— 107°39′、北纬35°14′— 39°14′之间,东邻陕西,南接甘肃,北部和西北部与内蒙古接壤。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国土面积约为5.18万km2,仅占全国总面积0.54%。宁夏深居内陆,处于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降雨南多北少,年平均气温5 ℃~9 ℃,年平均降水量干旱山区为400毫米,引黄灌区年为157毫米 [3,4]。全区自2006年以来共完成造林面积65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4%,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程度接近40%,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减少4 000万吨,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为宁夏全区2006年和2010年TM影像,空间分辨率30米,影像时相均为夏季。首先利用Erdas软件在精度要求范围内对两个时期分幅影像进行配准和几何校正,然后进行全区图像的拼接和融合,并对影像进行空间和光谱增强处理,增强图像目视效果。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5],结合生态系统类型和宁夏全区土地利用现状,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林地、草地、耕地、水体、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6大类,然后通过ArcGIS软件对影像进行数字化解译,得到宁夏2006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分类图(图1—2)。

图1 2006年宁夏土地利用图 图2 2010年宁夏土地利用图

2 研究方法

2.1 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分析

土地利用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上,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6]。研究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情况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评估,表达式:

(1)

式中:k—研究期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和研究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研究时段长。

2.2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2.2.1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是生产与形成生物资源价值的环境,目前采用生态服务价值将其量化[6-7]。估算方法为:

(2)

式中:ESV—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Ai—研究区第i中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VCi—生态价值系数,即单位面积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

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不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谢高地等[10]结合国内具体情况计算得到的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表,得到普遍认可。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按照耕地对应农田,林地对应森林,未利用地对应难利用地原则;建筑用地对应居民地,并按照Costanza等[8]的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不做估算,从而获得宁夏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表。为了便于指标计算分析,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在[0,1]区间内赋值,鉴于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最高,赋值1.0,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比例关系确定,从而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表1)。

表1宁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生态价值

2.2.2区域生态环境指数

综合考虑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的单位面积相对生态价值及相应面积比例,用以定量表征表征某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9],求得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生态环境指数EVt,其表达式为:

(3)

式中:Ki —区域t时期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面积;Ci —区域t时期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相对生态价值;A —研究区总面积;n —区域内所具有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

3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

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图1、图2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属性数据。结合公式(1),得到研究区200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表2)。

表2200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km2

分析上表可以得出:(1)2006年到2010年间宁夏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5 a来林地面积增加2 544.02 Km2,年平均增长率达10.86%,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684.97 Km2和1 631.97 Km2,未利用地类型中沙地面积缩小,退耕还草还林工程和治沙工程分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2)草地面积有一定减少,但年变化率幅度较小,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是由于退耕草地向退耕林地的转变,退耕封育树种成长郁闭度的增加;(3)建筑用地面积相应增加,其分布多在各市县周边,土地利用年变化率11.47为各类型最高,这与宁夏推进城市化进程和西部经济大发展战略相一致,水体面积有所增加,但总面积和年变化率不大。

3.2 生态效应分析

3.2.1 整体生态效应分析

根据表1区域生态价值服务系数系数和相应生态价值,结合宁夏两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利用公式2、公式3计算出区域2006—2010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和生态环境指数(表3)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指标比例关系(图3)。

表3 宁夏2006—2010年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指数

篇9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兖州市

    开发区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当前有关开发区经济效益与集约化水平的研究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热点[1-3]。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可以定量分析出开发区内各行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大小,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土地资源在空间配置上更加合理优化,这对开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评价区概况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枢纽地位突出,素有“九州通衢,齐鲁咽喉”之美誉[4]。山东兖州经济开发区靠近兖州市中心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是经国家发改委核准、1992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鲁发[1992]9号文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2002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字[2002]45号文对全省不同名称的经济园区统一更名为经济开发区。

    2 评价方法

    2.1 评价的技术方法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中,以定量评价为主,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典型分析相结合,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在程度评价中,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中,评价指标权重值和理想值由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统一下发,指标标准化处理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

    2.2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其权重的测算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开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子目标和指标三个层次(表1)。

    表1 山东兖州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权重表

    目标 权重值 子目标 权重值 指标 权重值

    土地利用状况(A) 0.48 土地利用程度(A1) 0.28 土地供应率(A11) 0.51

    土地建成率(A12) 0.49

    用地结构状况(A2) 0.28 工业用地率(A21) 1.00

    土地利用强度(A3) 0.44 综合容积率(A31) 0.25

    建筑密度(A32) 0.23

    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A33) 0.27

    工业用地建筑系数(A34) 0.25

    用地效益(B) 0.31 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B1) 1.00 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B11) 0.47

    工业用地产出强度(B12) 0.53

    管理绩效(C) 0.21 土地利用监管绩效(C1) 0.53 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C11) 0.47

    闲置土地处置率(C12) 0.53

    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C2) 0.47 土地有偿使用实现率(C21) 0.52

    土地招拍挂实现率(C22) 0.48

    2.3 理想值的确定和指标现状值的计算

    指标理想值由省厅组织专家根据以上方法确定后统一下发,根据现状调查获得的基础数据,计算评价指标现状值(表2)。

    表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指标理想值

    指标 理想值 现状值

    土地供应率(%) 93.00 92.55

    土地建成率(%) 90.00 91.58

    工业用地率(%) 55.00 68.41

    综合容积率 0.51 0.44

    建筑密度(%) 26.00 22.76

    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 0.57 0.64

    工业用地建筑系数(%) 36.00 41.50

    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万元/公顷) 2592.00 2288.20

    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万元/公顷) 3269.00 2677.09

    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 100.00 100.00

    闲置土地处置率(%) 100.00 100.00

    土地有偿使用实现率(%) 100.00 100.00

    土地招拍挂实现率(%) 100.00 100.00

    2.4 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和结果分析

    2.4.1 指标标准化

    不同种类的指标评价目的不同,因此各指标的取值范围和单位都不尽相同,必须对各类型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处理,使所有的指标取值分布在同一个区间内,以便分析比较。本次评价指标标准化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

    式中: —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 —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现状值; —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理想值。

    2.4.2 土地集约度评价模型构建

    (1)子目标分值计算:

    式中:— 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 —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相对j子目标的权重值;n — 指标个数。

    (2)目标分值计算:

    式中: — 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 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 i目标j子目标相对i目标的权重值;n — 子目标个数。

    (3)集约度综合分值计算:

    式中:— 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 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 i目标的权重值;n — 目标个数。

    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分析

    山东兖州经济开发区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94.21,其中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目标分值分别为97.68、84.89、100.00。达到了开发区规划建设目标,土地集约利用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时,开发区应按照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功能完善的原则进行区域用地布局优化,通过立体开发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4 结语

    根据山东兖州经济开发区的实际情况,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土地估价规程(试行)》[5]为基础,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开发区在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监管绩效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今后的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应继续深化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6]文件精神,严格对工业用地出让实行招拍挂制度。评价结果既可以作为政府部门考核标准,也可为用地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志成,陈银蓉.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方法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9:):780-782.

    [2]王慎刚,张锐.中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1):90-93.

    [3]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问题的探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

    [4]兖州市人民政府,兖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兖州年鉴[C].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DEA;Malmquist指数;长三角;土地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5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基础最为雄厚、开发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1],保持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显现,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土地利用效率问题。

针对区域土地利用效率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国外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增长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集约利用,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和应用上[2]。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石成球[3]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设想;陈荣[4]从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入手,对中国城市土地低效率利用进行了解释;刘彦随[5]从分析城市土地区位的特点出发,建立了城市土地收益测算模型;方先知[6]根据土地利用各种类型的特点、土地利用效率的不同问题,提出测度多种评价要求的土地利用效率指标;王雨晴[7]等以全国14个特大城市为例,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着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李萍[8]等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四川省18个城市的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吴得文[2]等采用数据包络法(DEA)对全国655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宋戈[9]等用DEA方法对哈尔滨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杨志荣[10]等从城市土地的投入和产出角度出发,对全国30个省会城市的城市用地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

总体来看,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的研究内容虽然广泛,但研究对象主要为单个城市,涉及城市群的不多;研究方法主要为多元指标综合评价和数据包络分析,而多元指标综合评价在确定权重时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11]。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Charnes指出DEA特别适合复杂经济体的效率评价[12]。另外,已有的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性涉及较少,或只是基于不同时间点的比较,而利用DEA计算不同时间点所得结果是不具有比较性的[13]。Malmquist指数方法正是处理长时间序列数据的好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其他领域的评价分析中已经有所应用[13-16]。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利用DEA和Malmquist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集中评价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借助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所选的16个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城市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即DEA方法最早是由Charnes,Coopper,Rhodes[17]等在固定规模报酬假设下提出的一种效率测度法,称为CCR模式,随后Banker[18]等提出了更为严谨的修正模型,即BCC模式。相对于CCR模式而言,BCC模式①在排除规模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将造成技术无效的两个原因(未处于最佳规模和生产技术上的低效率)分离开,从而更为准确地反映了所考察对象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本研究选取BCC模式。DEA模型还可以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前者是指在产出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规划问题;后者是指在投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化的规划问题,本质上,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19]。由于城市效率投入量是决策的基本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

EC(CRS)>1表示在时间t和t+1期间DMU效率提高;EC(CRS)=1,表示这期间DMU效率没有变化;EC(CRS)

1.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可分为投入和产出两大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学理论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文献[2]采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来反映土地投入,文献[22]采用城市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指标来衡量城市劳动力投入水平,文献[16]等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可以反映城市资本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方面,文献[23]认为人口密度可以衡量土地的社会效益,文献[24]选择绿地面积以反映土地的环境效益。综合文献中各评价指标出现的频率(不少于2次)及土地利用效率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同时考虑到指标的量化、DEA模型的特点,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基于DEA的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表1)。

2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2.1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解特征

利用上述的DEA模型,运用DEAP(2.1)软件分别计算出2009年和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表2)。可以看出:

长三角城市群技术效率一般,只有少数城市达到了DEA有效。2009年和2010年平均技术效率分别为0.851和0.815,达到最优水平的81%~85%。2009年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和绍兴6市达到了DEA有效,仅占城市群城市数目的37.5%,其余10个城市均为非DEA有效,其中舟山的土地利用效率最低,仅为0.520;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有效的城市仅有南京、扬州、泰州和绍兴4市,占到城市群总体的25%,苏州和镇江两市变成了非DEA有效,而其余城市仍为非DEA有效,其中宁波的土地利用效率最低为0.379。

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城市数要多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最优的城市数。2009年和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中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城市数分别为11个和10个,比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达到最优的城市数高出5个、4个、7个、7个。其中,2009年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和湖州的技术效率未达到有效,说明这5个城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素的投入结构,而其余11个城市的各要素之间组合达到了最优。2010年无锡、常州和嘉兴的技术效率仍未达到有效,说明这三个城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要素搭配;苏州、杭州和宁波由技术效率有效变成无效,说明这三个城市要素搭配水平有所下降,应当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南通和湖州两市由技术效率无效转变为有效,说明这两个城市2010年加大了要素之间的调整。

规模效率是技术效率的决定性因素。2009年,南京、无锡、苏州、扬州、镇江、泰州和绍兴均为规模报酬不变,说明这些城市已经达到规模最优;上海、杭州和宁波均为规模报酬递减,说明这些城市有必要减少投入规模,规模的缩小有助于产出的增加;其余城市均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这些城市需要扩大规模,规模越大,产出越多。2010年除南京、扬州、泰州和绍兴仍为规模报酬不变外,上海仍为规模报酬递减,说明其投入规模仍需缩减;常州、南通、嘉兴、湖州、舟山和台州仍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其投入规模仍需扩大;而无锡、苏州和镇江由规模报酬不变转为规模报酬递增,杭州和宁波由规模报酬递减变成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这些城市还应适当增加投入规模。

2.2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类特征

2.2.1 不同区域分布的分类特征

按照三大板块划分的话,2009年江苏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要高于上海和浙江,其中浙江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最低;而上海纯技术效率要高于浙江和江苏,说明上海资源要素的组合比浙江和江苏更合理,两者技术效率低的原因在于规模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2010年上海规模效应得到部分发挥,技术效率有所提升,而江苏和浙江资源要素的组合水平有所下降,投入规模有所缩小,江苏和浙江的技术效率明显低于上海,其中浙江技术效率仍为整个区域最低。

2.2.2 不同行政级别的分类特征

长三角城市群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的比例为1:3:12,2009年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地级市均为最高,副省级城市次之,直辖市最低;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纯技术效率均为DEA有效,造成两者技术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效率偏低。相比于地级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对资源要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造成规模过度,从而抑制规模效应的发挥。2010年,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纯技术效率,直辖市均要高于地级市和副省级城市,而规模效率方面则是副省级城市最高,直辖市次之,地级市最低。从整体上来说,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2.2.3 不同城市规模的分类特征

无论是2009年,还是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超大、特大、大和中等城市的比例均为1:2:9:4。2009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大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最高,超大城市最低,中等城市和特大城市介于两者之间,而纯技术效率分布同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的分布恰恰相反。2010年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方面,超大城市均为最高,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分列第2~3,特大城市最低;规模效率方面,特大城市最高,超大城市次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同处最低端。从整体上来说,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与城市规模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这与部分学者认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的观点存在差异。

3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

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动及其分类分异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见表3及图1。

3.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变化趋势

从总体平均水平来看,2000~20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有所下降,技术有所进步,规模效率保持不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弱衰退趋势,TFP指数值仅为0.995。其中,技术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均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所导致。从分阶段来看,2000~2002年和2008~2010年技术效率略有提升,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提高;2002~2004年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则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同时提高,其中其中规模效率影响更明显;2004~2006年技术效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的下降;2006~2008年技术效率的下降则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同时下降,其中规模效率影响更明显。除2006~2008年外,其余各时间段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仅有2006~2008年技术呈现出进步态势。2004~2006年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降和技术退步所造成的,而其余时间段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则主要是因为技术退步。

3.2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分类特征

3.2.1 区域分类特征

2000~2010年间,上海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有所提高,而江苏和浙江均有所下降,其中浙江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苏州、杭州、宁波、湖州和舟山等城市技术效率变化均要低于城市群平均水平。上海技术效率的提高得益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同时提高,其中规模效率的提高贡献率更大。而江苏和浙江技术效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下降,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的技术变化在三大板块中均有所提高,其中上海的提高最明显,浙江其次,江苏上升幅度最小。但是,受到技术效率下降的影响,除上海外,江、浙两省的土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下降,其中浙江下降最为明显。

3.2.2 不同行政级别的分类特征

2000~2010年间,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变化各异,直辖市的技术效率变化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副省级市和地级市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直辖市的技术效率提高得益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同时提高,其中规模效率的提高贡献率更大。而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的技术效率下降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下降,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虽然两者技术也有所进步,但是技术效率下降抵消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导致土地利用效率有所下降。

3.2.3 不同城市规模的分类特征

2000~2010年间,除超大城市外,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均有所下降,中等城市下降幅度最小,其次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技术效率变化主要是受到规模效率的影响;特大城市规模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纯技术效率下降明显;而大城市技术效率下降则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下降。

技术变化是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000~2010年间,除中等城市外,其他规模的城市技术均有所进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上升是因为技术进步,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降,而中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则是由于技术效率的下降和技术退步共同导致的。

4 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变化的分类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目前,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主要是规模效率,长三角城市群今后可通过争取户籍制度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从而实现中心城市规模效应的充分发挥,达到土地集约利用能力有效提高的目的。(2)技术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将有效促进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今后长三角城市群应当继续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申请中央财政在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和应用的社会环境。(3)纯技术效率变化也是综合效率变化和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各资源要素的配置、利用水平有所下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城市应当改变资源管理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合理配置。(4)城市系统是个复杂的巨系统,本文涉及的指标体系并不能穷尽长三角城市群土地效率的影响因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更多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来充实。

参考文献:

[1] 朱天明,杨桂山,苏伟忠,等.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J]. 资源科学,2009,31(7):1109-1116.

[2] 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 地理学报,2011,66(8):1111-1121.

[3] 石成球. 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0,24(2):11-15.

[4] 陈荣.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论[J]. 城市规划汇刊,1995(04):28-34.

[5] 刘彦随. 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收益相关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1):95-100.

[6] 方先知. 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 系统工程,2004,22(12):22-26.

[7] 王雨晴,宋戈.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 地理科学,2006,26(6):743-748.

[8] 李萍,谭静. 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64-367.

[9] 宋戈,高楠. 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08,28(2):5-188.

[10] 杨志荣,吴次芳,靳相木,等.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14-18.

[11] 陈兴鹏,许新宇,逯承鹏. 基于DEA交叉模型的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时空变化[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8(2):24-28.

[12] 李郇,徐现祥,陈浩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2005,60(4):615-625.

[13] 郭腾云,徐勇,王志强. 基于DEA的中国特大城市资源效率及其变化[J]. 地理学报,2009,64(4):408-416.

[14] 廖虎昌,董毅明. 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西部12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 资源科学,2011,31(2):273-279.

[15] 赵雲泰,黄贤金,陈志刚,等. 基于DEA的中国农地非农化效率及其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0):1228-1234.

[16] 赵伟,马瑞永,何元庆.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J]. 统计研究,2005(7):37-42.

[17] Charnes A, Cooper W W,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6): 429-444.

[18] Banker R D, Charnes A, Cooper W W, et al. Constrained game formu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for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89, 40(3): 299-308.

[19] 王恩旭,武春友.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J]. 管理学报,2011,8(3):443-450.

[20] F?re R, Grosskopf S. A nonparametric cost approach to scal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87): 594-604.

[21] F?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1): 66-83.

[22] 龚长兰. 基于DEA方法的四川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