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文在小学阶段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相对于一般学校会更高,教师所需要接受的挑战更大。那么对于如何从事语文特殊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展开了初步探索。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
从事特殊教育,面对特殊学生,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能够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给学生以知识和灵魂的启迪。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要求教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成绩,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加强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广泛吸收其他相关知识,认真备课,合理规划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根据学生所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能够积极反思教学活动,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好相关经验和教训,避免在下次课堂上出现。
其次,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认真履行教师道德标准中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义务,发扬语文的人文性精神,不得歧视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人,处于发展中的人,采取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另外,因为教师所面对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笔者建议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探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关的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因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质,对教学方式也作出了一定要求,采取与常规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游戏较为感兴趣,游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促进学生正常人格的形成,教师可针对此特点开展游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以看图识字法、成语接龙、诗句背诵比赛等等,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展示功能,能够展示文字、图片等,能够弥补教师单纯授课直观性不强的特点,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弥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感官缺陷,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安排不一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需要严格控制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将多媒体教学与教师口头讲解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工具更好为教学目标服务。
第三,教师还可采用生活教学法。语文知识内容极为驳杂,而且大多数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每天都能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物,因其亲身经历所以感受颇多。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时,倘若能够调动相应的生活经验,必然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难以拓展,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建议教师可善于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并加以积累,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所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集中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针对特殊的教育群体,为了更好履行教师职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促进三方信息的高效流通,为学生构建高效互动、积极友好的成长空间。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这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师需要积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是否学习出现了障碍,并对此及时加以调整,给予适当帮助,解决学生当前的学习困难。如果学生面对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如过于内向不能很好适应群体,教师还需要给予心理学上的帮助,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采取积极措施,克服,重新建立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发展保持持续关注,将学生放在一个阶段进行考察,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强化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主体的认识,并帮助学生树立此观念。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育反思
一、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语言的规范要从教师本身开始。在备课时,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精炼、准确,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课堂提问做到有目的性,所提的每个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情景图,问:“从这张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跟数字有关信息呢?”这样的提问就使得学生接下来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回答具有针对性,避免了绕远路又说不清的情况。然后根据数学信息交流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引导,减少了学生不愿开口说的僵局,更多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经常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课堂上要经常使用鼓励学生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述应以肯定和赞扬为主,要运用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说话”的兴趣。教学中教师授课要本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原则,尤其是要鼓励中下生,对优秀生独到的见解要热情的表扬,对表达困难的学生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帮助他们,在发言之后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回答,再循序渐进指出回答的不足,让他们体会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例如在学法的课堂上教师出题“164÷4=?”,教师可以提问“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学生也会感知“老师对我们真好!”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
小学课堂数学教学是一个对知识逐渐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问与回答是让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积极的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踊跃回答问题,这样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使语言多样化,加上面部语言,肢体动作语言,用另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能够使学生主动产生学习动力的老师才是一个合格的好老师。例如“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找到这个问题的已知条件”“你愿意说说你对这道问题的想法吗?”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就可以问类似“为什么”等的问题形式提问,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使老师显得和蔼亲切,就像是与学生一起在解决问题,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主动配合,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领悟,达到非常好的的教学效果。
四、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批评语言的幽默
对于小学生来说,上课时刻保持集中注意力听讲是一件比较难的问题,批评的幽默不但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醒学生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真是一举两得。有时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以说“今天同学们真安静啊,看哪,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是两全其美。
五、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高效率的掌握学习的重点,将抽象的定义用形象的语言来形容对于小学生的课堂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比喻等修辞方式,形象生动的讲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大于号于小于号区分的时候就有好多同学分不清楚,我们可以编一个顺口溜让学生记住“尖角对小数,开口对大数”这样形象的记忆方式来让学生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了。
结语:数学是一门精练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数学语言的训练是非常之必要的。总而言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的规范性、多用鼓励的语言、提问的艺术性、批评语言的幽默以及语言的形象性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左秀兰.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J].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升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学生心理层面的干预与调整,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提升学习效率与优化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状态,促进学生对自身与社会有更为积极健康的认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当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
(一)缺乏自我控制力
小学生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而言,其自控能力相对更弱,这种情况与学生自身智力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有密切联系。该年龄段的学生在意识层面上还缺乏完善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有效的对自身的表达与行为进行有效的管控,自身在心理调控上也缺乏应有的理性状态,更多情况下会受到感性认识与模仿他人来展开自身的外在行为表现,没有自主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与干扰,性格冲动缺乏冷静,不能很好的管理自身的情绪与行为。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在与老师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会不可避免产生的矛盾与摩擦,甚至会引发相关心理问题,例如情绪躁动、孤独、孤僻等,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甚至因此形成不利于学生日后生活发展的负面心理问题。
(二)心理承受日益增大的学习压力
在当下的小学教育中,家属与社会对小学生学习附加了较多的压力。学校教育在试图展开减负性教学,但是家属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因此而出现焦虑、厌学、躁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压力过大会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出现。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小学生自身在心理层面上难以有效承受,缺乏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应对学习任务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导致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缺乏对自我的合理认识
小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缺乏理性全面的把控能力,更多的情况下是在模仿他人来形成自身的意识形态。对于自我的认识缺乏客观理性的评价与自我督促管理,甚至引发自卑、自负、孤僻与小团体意识,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会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构建和谐的师生与同学人际交往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今后性格的形成做好基础构建,能够有效的避开心理误区,促进学生整体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有效的提升班级管理效率,避免不良的班级恶性事件,减少学生与师生间的不良摩擦,有效的做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引导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充分的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情况,而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对应的心理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做有效的示范与引导,要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投其所好的运用趣味生动的方式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要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处理办法,对于心理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能够及时将不良问题抑制在萌芽状态。对于心理偏差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要做好重点性的关注,尽可能的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有效的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滋生。
(二)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
要积极的展开心理健康辅导的实用性渠道,例如可以展开定期的心理辅导性的主题班会,依据班级突出的心理问题做合理主题讨论,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与发泄压力,同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做出专业性的心理引导。也可以积极展开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问题,让班级学生干部做好对应的学生心理为状态反馈工作,而后由教师做一对一性的心理沟通,或者由教师与家属做对应网络社交平台沟通或者面对面沟通,让家属配合教师展开相关工作。要积极的开展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和谐的人际交往乐趣与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减轻心理压力,有效融入到集体生活与他人交往中。
(三)多样性体验性心理成长活动
可以依据不同学生情况做一定体验性的心理成长活动,例如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生,让值日生学生体验班级管理与各项事务的操作,有效的融入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沟通中,让每个学生能够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体会他人的难处,能够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体谅。不仅仅可以让值日生做每天的轮换,其他班级干部也可以定期做轮换,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不同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做好日记的记录,学会文字表达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通过书写可以有效的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将自身的心理想法有效的表达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释放压力,同时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实际心理状态与生活状态,从而提供更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式。结语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一定规划、方法下开展,要对日常学校生活做一定的渗透性心理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培养心理更为健全的学生。
作者:马正昌 单位:原州区中河乡中河小学
参考文献:
[1]曲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1.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增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4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作为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提高小学生们整体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对于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这就督促我们老师们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首先需要不断地改进我们自身,把一些新的观念和新的理念都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要做到“新颖”。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善语文教育教学的效果。
1 通过改善自身来改变教学方式
就笔者在教学方面的体会来说,认为首先老师们要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时刻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选择一些适合的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自己教学的风格也要多注意,教学风格因每个老师的性格、自己本身的专业水平还有掌握的知识量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通常学校都会经常有老师们互相听课这样的活动,目的就是让老师们能够互相学习,汲取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求成,看到别人的方法比较好,就急忙效仿,这样急于求成的效仿有时往往会事与愿违,并不能达到效果。因此还是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2 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能够促进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在开始一堂课之前,一定要对整堂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分块对课堂内容进行一个精心的设计。这样做就是要让整堂课程的灌输能够完全被小学生们理解吸收。通常来说我们的教学过程都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了,从简单到复杂。在讲述内容的同时一定要贯穿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启发也能帮助他们进行记忆。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种启发性的记忆往往比孩子们自己死记硬背记住的记忆时间更长、更牢固。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要让孩子们养成讨论的好习惯,之前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一味在上边讲,学生们在下边听。这样的效果根本不好。应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对于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是很有帮助的。
3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互换
语文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知识量特别大,通过课堂中的教学,让学生们逐步掌握课本以及课本以外的知识。孩子们在小学阶段,非常爱玩,我们也不能说爱玩就一定不好。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让他们能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东西,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也不会因为死记硬背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老师们要按照学生们的需求去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要。让他们能够在探讨中学到知识。课堂也不会因为老师一个人的独白而显得无趣。教育教学的过程也不一定非要是模板式的,可以根据学生们学习的进度适时适量地改变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4 对学生的褒奖非常重要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对学生们的褒奖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时时对学生们进行激励,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都有很大的帮助。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现在的学生们和过去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现在的学生们自尊心都特别强,有时候可能老师不在意的一句话都会在某些程度上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时间对学生们进行评价,激励他们能够发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褒奖,他们也会在学习上产生更大的热情,增强他们的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加主动。知识是通过探索发现的,只要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会去自主地学习。当然不能说因为评价而去评价,老师们的评价必须要是发自内心的、老师们要真诚地去面对学生们,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做的很棒。这样的褒奖才是积极有效的。
5 老师要多给学生沟通交流、体现个性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时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倾听者。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现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6 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
最近几年,随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手段也向多元化发展,一些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常常会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也不会像以往一样过于空洞。我们可以根据网络资源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了解知识。但是过于依靠多媒体教学工具并不见得是好的。有些老师太过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这就使得整堂课程像一个空壳子,像一个展示。因此老师们应当注意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度。要及时把多媒体工具和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让两者能够互相弥补不足。
7 结语
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更是我们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与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的职责。为了增强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尽管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34-06
1984年,上海就启动“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江阴市在1997年8月由华士实验学校首开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先河,该校也是江苏省较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随后,江阴又出现了夏港实验学校等3所由一个法人代表统领的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学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
江阴市目前实际以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运行的学校共有5所。这5所学校的组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新建型的,如英桥国际学校、山湾实验学校;合并型的,如临港实验学校;混合型的,如华西实验学校、南闸实验学校。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统一协调管理,这主要由“一体型”的一贯制学校采用;一种是分部或分段管理,适用于“分离型”的一贯制学校。实践表明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体系、文化建构比较顺畅,学校发展态势一般较好。
近年来,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地方教育的均衡发展,许多地方创建了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从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看,未来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但九年一贯制不等于“小学+初中”,如何在中小学学校教育转型中,防止“两张皮”现象的出现,亟须按照九年一贯制的特点和规律,就“小学、初中”有机衔接贯通的理想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在分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含义、特点、实践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实现6+3>9的路径以及建设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策略。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和显著特点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常是指该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年级通常被设为一年级至九年级。[1]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l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小学毕业生这个概念已逐渐失去了固有的教育意义,小学与初中受教育过程的“不间断、不选拔、衔接性、一体化”符合了时展的要求。
(二)“九年一贯制”的显著特点
九年一贯制学校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近几年已成为许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热门趋势。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贯性
首先是学生入学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通常以一年级到九年级编排年级,小学毕业后用不着择校可直升本校初中。其次是学校管理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校管理使用一套班子,一套管理理念,学校的校训、办学愿景、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都是九年贯通一致的,从根本上保持了基础教育的连贯性和渐进性。
2.集聚性
首先是人的集聚。九年一贯制学校有9个年级,一般规模都较大。如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小学部54个班,2200多名学生;初中部27个班,1100多名学生,全校教师298人。其次是物的集聚。九个年级的教学班,需要数量众多的功能教室,运动场地、校园面积都较大。集聚性能较好地发挥九年一贯制的规模效应,但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困难。
3.发展性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内部管理能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有总体的培养目标,每个年段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分层制定子目标,各层级之间的目标是连续的、递进的、发展的。学校可以一以贯之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培养德性、学力、身心、个性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与现实困境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
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整体规划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高质量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而言:
1.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2]能够依据学生培养、发展的一体性目标,开发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九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对课程进行纵向融通、横向整合,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成长环境和要素;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讯共享,节省办学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学校办学效益。[3]
2.有助于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凸显,有利于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行“九年一贯制”有利于学校管理队伍系统地思考,提升领导力;有利于教师大跨度地全程育人,提升专业素养。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实现小学、初中考试、科研、管理的一体化,改革管理结构,增强管理效能,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3.有助于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可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使中小学教育的衔接贯通性更加紧密,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将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本质解读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两翼中的一翼”[4]。一方面是供给端的转型升级,降低教育生产和培养当中的能耗,实现学生成长路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的变革,通过九年一贯制,使学生的成长路径变得多元化。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既能有效缓解学生择校与升学的压力,也能从根本上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避免由于分段带来的升学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保持义务教育的系统性、渐进性、连贯性和科学性,成为破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难题的一种教育体系。
(二)“九年一贯制”的现实困境
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些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难以真正“一贯”起来的现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使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理念不同、文化冲突、管理困难等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以江阴为例,2010年以后,九年一贯制的华士实验学校和其他3所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实验学校因实质上的“一贯”不起来纷纷重复了“昨天的故事”,小学与初中重新分离,各自独立办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问题不少,但就目前而言,学校管理、课程衔接、师资融通三大方面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1.管理难度加大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般而言人多、事多、物多,加之中小学教育规律不同、教师层次不同,学校内部管理难度加大。这些学校9个年级,7到16岁的学生同处一校,教育管理的量大、复杂又困难。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在要求的执行上有差异,特别是初中受中考制约,许多学校狠抓学生智育不敢有一丝懈怠,尽管在“一贯制”的教育生态下,但学校却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中、小学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评价的难度反而增大。学校虽“一贯制”办学了,但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仍分开核编、分开督导评估、分开核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基数、分开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使得学校在管理过程中稍有不慎或处置不当就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是“中途转制”的,大多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校长大多是中学部校长兼任,对小学的管理不熟悉。其他管理干部又出现中小学比例失调,往往是初中管理干部多,出现小学干部管不了中学,中学干部又不懂和不愿去管小学的困境。有些学校只能采取“局部变革”策略,如临港实验学校就尝试了后勤、党务、工会等一些非业务部门进行一体化管理,教学、德育业务部门仍分开管理。有些学校虽尝试完全的一体化管理,也因缺乏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
因此,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仍面临体制、机制变革的难点,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学校管理者文化认同和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均受到挑战。
2.课程难以衔接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真正“一贯”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学校的课程衔接、贯通不顺畅,难以实现一盘棋发展。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都有着差异。就课堂教学时间而言,小学一节课40分钟,中学一节课45分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操场上挤满了上体育课的学生,小学体育课没下课,中学体育课开始上课了,操錾仙峡蔚纳峡危玩的玩,尤其是上到球类课,小学生往往好奇,在操场上追逐观望,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安全管理的难度。
小学初中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的国家课程,教材都是中小学分开独立编写的。小学到六年级有总复习与毕业会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比如数学,中小学都有,但在课程内容上并不是中小学无缝对接的,最为突出的是中学老师并不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无法体现九年一体化的衔接贯通的教学优势。另外,六年级、九年级为应对毕业或升学统考,有些学校会过早地结束毕业年级的课程,留出大段时间用于复习,将会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造成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语数外等主科地位强势,非中考科目被边缘化,体艺课程又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中小学课程及教学要求的不衔接与不贯通,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3.师资难以融通
大多数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合并型”的,都存在管理的磨合和文化的冲突问题。教师虽同处一个校园,但遇到事情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访谈过一些由中小学合并而成的学校,尽管学校组建也有几年了,但仍有这样的现象,在食堂打饭,中学教师排一个队,小学教师排一个队,自动划清界限。窥一斑而见全豹,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要真正融合不是件易事。
中小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工作氛围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小学教师上班比较晚,分数、质量压力不是很大,但教科研氛围良好。而中学教师到校比较早,中考压力大,平时更多的时间花在批改作业上,教科研氛围却一般。当前,初中教师相对宽裕,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但由于中小教师是分类核编的,所以学校仍很难将中学教师调配到小学任教。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岗位职级的配比也有差异,因而往往出现小学有一级或高级岗位,中学同职级岗位又特别紧张,但学校又不能将此调剂给中学用,中学教师又不愿流动到小学,中小矛盾非常突出。师资难以融通的困境,在短期内会一定程度地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及发展策略
实施“九年一贯制”,目前需要按照一贯制的特点与规律,从学校与政府两个层面入手加以改进和调整,探索突破“困境”之策。现以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一贯制施行的实践作个案解剖,对“九年一贯制”实施的关键路径作一简述。本文限于篇幅,仅从教育内部学校的层面作些理性分析。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
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局直属学校。办学规模从第一年的8个教学班增加到现在的38个班,学生数也从17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403人,教师从32人,增加到123人。2016年首届初三学生中考取得了均分和全科合格率全市第一的成绩。山湾实验学校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已初步形成特色,教育业绩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就学校层面而言,需要立足于一体化、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重新审视‘6+3’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5]。
1.要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融合一体
要将不同阶段的教育融合在一起,科学管理是关键。山湾实验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将9年作为一个完整阶段来进行目标定位,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合群乐思、行知合一”的办学理念,尊重规律是山湾实验学校的文化品格和学校精神。学校形成了具有指导性、操作性、持续性和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教师”发展的生态化项目建设规划,先进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系统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
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让孩子站在学校中央”的教育哲学,将形式上的小学部和初中部的育人目标指向为一致,就是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一体化的育人目标统领下,学校采取了分部分段的管理模式,学段设置为“三二二二”制,即一至三年级为一段,四至五年级为一段,六至七年级为一段,八至九年级为一段。分部分段管理能有效避免因W校规模大、级部多给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发挥各学段管理人员的长处,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可以既尊重各学段特性、保持分部的相对独立性,又兼顾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坚持管理目标的一体化、统一性。
2.要确保学校课程体系的连贯衔接
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核心特征。[6]山湾实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打破了小学与初中的界限,从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辅导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有效推进了中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确立了“成就学生成长高度、夯实学生生命厚度”的教育智慧和“以生为本”的课程建设理念,以“纵向融通、横向整合”的策略来建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的构架,按三个层次排列,分别是:指向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的基础课程;指向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拓展课程;指向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综合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精品化、综合课程系统化”。
山湾实验学校创新教育机制,实现小、初、高课程深度整合。依据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内生要求,在市教育局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大力支持下,大胆尝试,进行“五四制”创新教学改革。打破“六年小学、三年初中”的传统学制,将小学六年级的课程与初中课程整合,形成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要求。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在5年中基本完成,6年级用2―3个月时间对小学内容进行巩固,剩余时间教学7年级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组建创新教改班,针对创新班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学校组织开发了“古文阅读”“篆刻”“生物实践课程”等几十门校本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创新班课程逐渐形成体系,创新班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逐渐显现优势。
3.要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贯通使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要实现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就必须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融合、贯通使用。山湾实验学校积极搭建中小学段教师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开发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大学科的主题研讨活动。如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中小学语文各开一节阅读教学课,中小学老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相互了解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利于中小学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与衔接。学校组织五六七年级的衔接专题研讨活动,五六七年级各学科教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和会诊或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促进五六七年级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有机衔接。
山湾实验学校以建构“学习共同体”为着力点,营造和培育新的“共读、共思、共研、共写”的学习共同体和学校组织文化,进行同学科教师的联合课题研究,实施纵向专业沟通和引领,有力地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或教育论坛等,让中小学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逐渐形成合力。学校建立纵横交织的教学促进机制,横向管理,学段评价,实现对“一贯制”学校教师的全程管理和全员考核评价,量化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有直接的联系。学校逐步建构起教师“能上能下、中小贯通使用、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结合”的“一贯制”学校师资贯通使用的机制。学校积极寻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一贯制”办学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适切的考核与评价,这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有序、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九年一贯制”的发展策略
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政策下推进的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不断提升,从“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学”,需求的改变,带来的是对优质教育的更多、更强烈的期盼。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必须“提档升级”为“优质学校”。2015年6月,在江苏泰州举办的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明确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的时代命题。这预示着在未来,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提升学校品质将成为学校发展新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
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外在是品牌,内在是内涵。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指出,构建和提升学校品质,“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是先导,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是主体,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是基础,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载体,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7]。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依据上述要求和策略来提升学校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当下处理好以下两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在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上找到精准发力之处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对而言是一所全新的学校,缺少底蕴的积淀。正因为如此,“一贯制”学校要在办学的理念和发展的思路上去进行创新性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基于九年一贯制特殊而又全新的发展背景,学校在提升品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精准发力:
一是要在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的统领之下,在对学校发展内涵作进一步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将学校发展的制度建构、文化建设、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策略。
二是要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的基础教育价值追求的引领下,真正创生自主化的课堂样态和教学文化,更精准地把握好义务教育基础性和发展性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进一步内化于教师之心,外化于教师之行,形成融合一体的教师文化,引导各学段、学部教师理念的认同、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变。要着力于教师底蕴的厚实与R邓匮的培育,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促进教师能力的“内外兼修”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共生共长。
2.在学校发展的资源要素上瞄准短板尽力弥补
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实绩优异,发展态势良好。一些“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或为优质居民小区配套组建的“合并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显现出了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亟待弥补的短板,这些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少学校每年大量扩班,教师严重缺编,学校不得不聘请多名代课教师或将退休教师返聘使用,教育主管部门、编制办能否考虑新校的特殊情况与小班化教育的现实需要,给予学校一定的师资保障,能否按照班师比给予倾斜性的教师配备。
二是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大、年级多、学生多,学校周边道路狭窄、人流量大,往往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交通拥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必须经常与市政建设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在学校路段设立护学岗或组织家委会护学小分队,确保上下学时段师生的安全。
三是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不断扩班,学生激增,学校运动场地等严重不足,影响学生两操、体育课以及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必须尽早向政府职能部门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一些“合并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仪器设备、专用教室不达标,学校很多设备已进入高维修期、淘汰期,有些设施设备也急需更新换代。如果这些短板不弥补,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
弥补办学资源要素上的短板,突破学校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的进一步放大,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的红利。地方政府支持学校解决最必备、最急需要添置的仪器与设备,可以助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特色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实绩和教育影响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颖惠.一贯制有助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4-11-12(2).
[2]柳春霞.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
[3]宋世云,张纪元.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校长,2015(6).
[4]柴葳.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N].中国教育报,2016-1-23(1).
[5][6]王晓燕.九年一贯制学校不是简单的“小+初”[N].中国教育报,2016-11-30(4).
[7]王定华.启动学校品质提升[J].人民教育,2015(12).
篇6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英语;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79-01
我们在学习语言的也通常都是在学习文化的过程,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的学者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底蕴。当然的小学时学习英语语言最初级阶段,人教版所出版的小学英语教材对文化方面的教学知识有一些研究和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简述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英语重点强调的是文化方面知识的教学,这也就说明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关系密不可分,要想研究小学英语方面的文化知识,必须应该首先理解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内涵,并且要懂得文化对于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其实对于文化定义的来源有很多说法,这也是因为文化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其实我们所说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客观性,协调群体之间关系的时候,在调节自身对感情方面的定义的一些过程中所想要表达的一些风格,特征。
1、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其中任意一种符号都能够代表一种具体的事物,一种事物就会表达一种意思。每当有不相同观念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的时候,语言就拥有了一种能力:跨文化交往。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语言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在文化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而且与此同时文化对于语言学习同样具有一定重要的影响。语言学习并不能在没有文化的支持下独立存在,学习语言是需要文化方面的支持和理解的。其实一样的,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将作为整个文化学习发展的重要前提。
2、我们通过对于小学生们进行一些适当的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拥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增添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通过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来提高对于小学英语学习方面的经济效益。
3、学习文化其实就是对于英语学习基础上的重要目的,因为学习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交流不单单知识语言技能方面的问题,重点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知,以此来更好地交往。
二、人教版教材小学英语方面的教学文化知识统计以及分析
对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英语涉及到的语言文化进行的一些统计,是本次我们所要讲述知识的重点。
人教版教材小学英语其中包括了很多种教学方面的资源,比如教师专用课本、学生专用教材、一些活动系列手册等等,学生专用教材是这里面的中心教材。我们这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教材中文化知识的教学。其中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英语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掺杂一些文化方面的渗透,但是这种文化方面的学习是时隐时现的,我们为了让研究统计起来更加方便, 就统一了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目的。我们从文化所在区域来分类将文化分成了三类:把英语当作母语学习的、把英语当作目的语言学习的、其他目的学习英语的。有一些学者把文化分成了“知识文化”以及“交际文化”两大类。我们根据这些分类分别对所谓的“知识文化”以及“交际文化”进行了同步的统计以及分析,仔细研究讨论,进行了大量的统计。
三、对于小学英语学习的一些建议
我根据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两方面的建议,供大家讨论以及参考。
第一点就是增强对于本族语言文化以及交际文化方面的内容。本族语言文化其实就是学习英语的人们母语文化,因为是他们本族语言文化学习,所以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当中可以增强他们自身对民族的自豪感以及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其实文化方面的差异更能体现世界多元化,但是也为不同种族之间的交往增添了许多障碍。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但是单纯学好语言并不一定就代表学会了交流,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加上对国际文化方面的学习。这就显示出来交际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材中不单单要显示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也应该增添一些关于交际文化的学习内容。
第二点就是应该适当拓展一些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们跨文化方面的交际意识以及能力。虽然教材是死板的,但是老师们是有主观思想的。新课程的改革就是提倡老师们应该学会用自己灵活的主观思想来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的条条框框所局限住。教材所能体现的只是国家最表面的目标,只能说是具有普遍性,而并不具有单独个性。英语学习中能够丰富小学生们对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老师们应该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合理地拓展一些教学文化的内容,丰富孩子们英语学习层面的知识。更有利于对学生们跨文化知识的培养。
通过以上我所讲述的内容,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教版教材对小学英语极其重视,并且为小学生们安排了非常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在考虑了关于小学生有限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局限等特点以后,更加灵活的将小学英语灌输到小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 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 网络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社会己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正面临着高科技产业化形成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变迁。它大大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己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社会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在教育领域里出现了一场深刻变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么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是怎样的?它包括了哪几方面?它跟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系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简单地可以把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分为学习小主人、生活小主人、社会小主人、创造小主人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照知识、能力、人格发展分三个维度,体现着小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基础作用和21世纪的时代要求。其中,“学习小主人”各个维度包括的层面有:组织学习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和求知欲、主动性、自信心;“生活小主人”系列包括:自理能力,自护能力,服务能力和独立性、主动性;“社会小主人”系列包括:参与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自治能力和合作性、主动性、责任感;“创造小主人”包括:认知、思维的通畅性、变通性、精密性、独创性和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
以上简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那它与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联呢?
信息技术在小学里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手段等各方面跟其它学科有很大的差异。作为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探索如何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学习小主人”
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要敢于动手,这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年级小朋友数空中飘舞的气球;玩乖乖熊游戏;帮小蜜蜂评选采蜜模范;玩有趣的益智游戏;在愉快的心情中孩子们学会了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计算机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上INTERNT网,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发展和生存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课后,学生们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通过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有些学生对科普知识很感兴趣,于是,就主动地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看有关机器人,星球等知识。喜欢汽车的学生,可以到沃尔沃公司的网页上,看多种多样的汽车,了解汽车的结构;喜欢电视的学生,可以从凤凰卫视的网页上一览主持人的风采;有的从网上观看国内、国际新闻;有的查看到国内外文学名著;有些学生喜欢动物,就浏览一些动物网站,加深了对动物的了解,知道了国家保护动物有哪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为“学习小主人”。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生活小主人”
要想培养学生为“生活小主人”,就要提高小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护能力和自理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我保护,如,可以看一些如何在火灾中自救和逃难的多媒体软件,可以玩一些机器人救火的游戏;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消防知识或一些地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做网页的过程中,做一些以自护为主题的网页,在学会做网页的同时,也学习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学生在上网时,让学生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从而,使学生在INTERNET这个虚拟的时空里,不会容易受骗上当,身心健康不会受到伤害等。在教学生“新建一个文件夹”这个知识点时,教会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电脑里的文件的同时,也可以渗透到生活中,教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做到有条不紊等。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我的孩子自从学了电脑以来,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反应事物的能力及思考问题都有较大的进步,树立了信心。真是感谢学校和老师给孩子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把教学内容渗透到生活中去,从而,就能培养学生为“生活小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社会小主人”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经常是分组进行讨论问题或分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如分组完成一个网页的制作,完成一幅海报的制作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一些小型的电脑作品比赛,提高了学生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每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电脑情况,看看是否被其它同学破坏了,监督是否有同学在电脑室乱扔垃圾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在学校网站中增设了“学生之声”这一栏目,让学生在此倾诉自己的心声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在网上交朋友,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不是让学生沉溺于虚拟的时空,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现实生活,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等。要想成为一名“社会小主人”,最起码的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责任感、自主性,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是不能缺少的。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上几个方面也能够渗透进去,培养学生为“社会小主人”。
四、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创造小主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欲望,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在进行用画图软件画图的课堂教学时,学生画的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每逢节日,学生用自己的电脑绘画制成了精美的节日贺卡,送给亲戚朋友;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一些神奇的动画等;计算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带进了知识的宝库,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翅膀,展翅飞翔。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与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探索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美国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大学分类标准;大学排行;评估
作为世界教育强国之一,美国拥有4200多所大专院校 (其中公立大学1720所,私立大学2516所),担任着本国居民完成高等教育的任务。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国众多学者也慕名来到美国不同的大专院校求学。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包括中小学教育)不属于联邦政府负责,而是由各州政府直接负责管理。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其他事务(如大学的分类、大学的认证、大学的排行,等等)均由非政府性的民间或学术组织来计划、操作、执行。
美国大学的分类从70年代初期开始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分类的方法是由美国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制定颁布的大学分类标准为主要根据。该分类标准的初衷是根据与同类院校“最相似”的特点,将美国所有大专院校分成不同的类型,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对比这些学校的特征。
进入21世纪美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与学校发展不相符的州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学校对其为社会服务的重新认识等等,还有教育理论、学校管理观念、学生培养观念、以及教育产品的评估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切都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及时反映学校所发生的变化,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对其大学分类标准进行了修改,修改草案于2006年1月10号出台,修改后的大学分类标准将于2月份正式公布。修改后的大学分类标准将美国4000多所大专院校分成六大类:(1)大专学院 (Associate’s Colleges,其中又分成14种类型学校)。(2)博士点大学(Doctorate—granting Universities,其中又分成3种类型大学)。(3)硕士点大学(Mast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其中又分成3种类型大学)。(4)本科学院(Baccalaureate Coileges,其中又分成3种类型大学)。(5)专业学院(Special Focus Institutions,其中又分成9种类型学校)。(6)部落学院(Tribal Colleges)。
修改后的大学分类标准根据(分类公布前一年的学校数据)本科/研究生专业、在校学生数、校园面积以及学校所在地等作为分类的基本数据。这种以各学校前一年的数据为主的分类法旨在于大学分类的准确率、变化性、透明度,并进一步消除将这种大学分类标准看成是对大学排行之做法的错误观点。
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修改后的大学分类标准会有哪些大的影响呢?笔者认为,这些影响会出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将进一步对大学的分类与对大学排行(如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皮特森大学指南》等所做的美国大学排行)的界线分得更清。如前所述,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将卡耐基基金会的大学分类与大学排行雷同起来,因为美国教育界在接受该分类法上是一致的,而对社会上所做的大学排行则看法不一。
2.修改后的大学分类标准所采用的分类数据对大学排行不一定有实际的借鉴性,同时各类学校又根据各学校已有的特点(如学科分布的侧重点、各学科专业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学校所处之地、校园的多少、科研活动的评价,等等)将这些学校分成更细的学校类别;这对于以学科为主的大学排行,如人文学科院校的排行、理工院校的排行等,都增加了许多“困难”因素。
3.修改后的大学分类标准所采用的另一数据是各学校上一年毕业生的总人数,这个数据在对博士点大学进行分类时可使其分类上下浮动一到两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的“产品量”(毕业生人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要能在确定的学习年限中(本科4年,专业5年或7年)“按时”毕业。
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修改后的大学分类标准对中国高等教育有何借鉴呢y笔者认为,可借鉴之处有三个主要方面:
1.对中国目前进行的高等院校分类的讨论会有“积极”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的高等院校有历史流传下的“行政管辖”的分类法,即属于国家一级的院校(如教育部部属院校,国家部委所属院校等),属于省一级的地方院校,属于市一级的地方院校等等,这种带有较强行政从属性的学校类别给学校带来不同的“待遇”。例如,不同所属类型的高校在招生时拥有不同的权利,拥有得到或获取国家资源不同的权利与机会,拥有在各学术组织中或教育行政管理中较多的名额数等等。近来又有学者提出是否可以用“211工程”或“985工程”的方法来将中国的高校进行分类。不管最后采用哪种分类法,笔者认为有两点需要考虑:一是要保持(或强调)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的大学分类法,不要“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中国的教育是政府行为,学校的规模、经费、组织管理、生源等等,都主要由国家决定。在这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下,大学的分类必须要反映出这种教育与政府的从属关系。二是要考虑建立并采用能够反映出处于当今全球化教育中飞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挑战、已经做出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提出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等等。在这些考虑中,大学的分类要能体现出处于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这两种考虑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目的。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能否在这两种考虑之中寻找一种更为“和谐”的方法?
2.对中国高等教育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子之一是目前不少大学中硕士生与博士生的人数增长速度令人担心,具有担任研究生教学和指导资格的教授人数仍不可观。那些已在担任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教授有不少人手下有人数众多的研究生(有些不仅担任硕士生的教学任务,还担任指导4名甚至更多的博土生的任务),同时还担任行政管理工作(也就是所说的“双肩挑”)。如果也学美国大学分类中将研究生在校数和研究生毕业数作为分类指标之一,恐怕会更加深在目前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生师比的困境。另外,众所周知的中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学校扩招与相应的教学资源分配和使用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仅仅从满足学生入校的需求为主,只是教育大众化的一步,满足学生和社会对学生离校时达到既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开展的中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正是促进保证教育产品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并有益于整个社会的质量保障工程)。从这点上来说,笔者是不愿意看到盲目地套用美国卡耐基基金会的大学分类标准中把在校学生人数作为中国高校分类的一条标准。因为,有不少人很容易就把“分类”与“排行”等同起来,使大学分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篇9
[摘要]技术的运用必须是在有效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技术革新只能成为一种神乎其神的东西;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历史演变、现状困惑和未来发展都提示着我们必须从社会、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中加以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与技术;信息与多媒体学习;网络教学;建构主义
布兰特・G・威尔逊(Brent G.Wilson),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信息与学习技术系(ILT)教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倡导者之一。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学设计、认知与教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尤其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人会抵制技术,如何将技术整合到教育和学习中。他主张:在教学、学习和工作绩效中技术的正反面效用是值得仔细探讨的。
近年来教学设计与技术(IDT)领域出现了若干重大的进展,但同时在研究中也有一些意见分歧,甚至于出现近乎失控的局面。似乎每个人都在致力于与技术和学习相关的研究及开发工作做出贡献。研究涉及的面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还有企事业岗位、家庭教育和娱乐业;参加研究工作的有IDT专家、教育专家、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热心人士,而研究机构的扩张和专业刊物的兴旺,也表明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前景十分看好。
即使总免不了有阵痛,但由于注入了新的活力,启发了新的思路,并且注重革新创造,所以,发展本身是会受到大家普遍欢迎的。然而,通常人们只会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时髦的新技术上,而没有关注能够提高学习的理念及其方法。经过一次次沉痛的教训,我们终于认识到:技术的运用必须是在有效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技术革新只能成为一种神乎其神的东西了。同时,学习的结果也必须符合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很难去度量这一专业领域或者专业团体的研究工作已经到了哪一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又会体现在哪里等等。不过,鉴于借鉴历史的经验,结合当前的实践需要和专业研究领域内外的进展,我们将为IDT的发展前景作出思考。
一、历史影响
从历史角度来看,教学设计源自教育心理学,后与教育技术整合而成(Dick,1987;Reiser,2001)。设计与技术合并的关键在于拓宽了“技术”这一概念,将“软技术”或者“程序、模式和策略”之类的“过程技术”包括进来以达成明确的教育结果。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人员将自己定位于如何在教育技术中贯彻学习原理,依靠技术支持的环境来试验教学设计的构想。
当今各个高等学校的教育学院中,仍然有许多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从属于教育心理学,聚焦于其中的学习原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最近几十年来,教学设计已经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培训和成人学习领域,特别关注人在工作环境中的业绩表现。到底是聚焦中小学还是关注成人学习领域,这样的张力在未来的若干年中还会延续,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如今IDT的一个标志性特色是它已经有意识地关注更加广泛的学习环境。
同时在过去10年当中,“学习科学”已经部分取代传统的教学设计研究。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学习科学”学位课程包括了以下一些特点:(1)十分重视认知科学;(2)更加重视原型工具与环境的开发;(3)重视基本理论和研究。相对于学习科学,教学设计的学位课程更加重视:(1)业内人士所关注的实际运用技能;(2)设计原理和实践;(3)心理学基础以外的理论。
在不少教学设计的权威心目中,似乎学习科学的研究人员学术视野更宽些,因为他们对认知科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看法是对是错,实在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倾向于重视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和把心理学仅仅当作一门基础学科。不管如何,学习科学学位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充分说明了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仍然是学习技术的核心。
二、现状评说
在许多方面,我们处于选择如何回应外界影响的十字路口。第一代的权威大师如加涅已经去世离开了我们,但仍然有一些理论家,特别是梅里尔(David Merrill)和伊利(Don Ely)在这一非常时期指引着我们。然而在这个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危机,简述如下:
1.发展过程中的失控。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机构和期刊当然是兴旺发达标志之一,但这也使得总的趋势和理论发展的方向难以琢磨。
2.相关领域的介入。许多原本是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加入到了与教学设计相关的工作中来,特别是来自于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当然也有来自其它领域具备教育与培训背景的人员。
3.技术进步日趋加速。日益更新的技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追随者和新的发展模式,逐渐产生了许多新的专业组织和研究领域。
4.聚焦新的重点。研究者对特殊背景的人群(如中小学和企事业部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这种背景下的研究特别细致详细。这最终可能也会导致与教学设计一般原理有所背离。
5.关注绩效问题。非正规学习及其工作绩效扩大了教学的界限,导致人们更加重视从组织发展到人类工效学众多的相关因素。
6.不同范式之间的竞争。在教学设计中,教育观念上的冲突清晰地反映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和“授受主义”(instructivist)这两大阵营之间的差异当中,有时候这种冲突也许被夸大了,但常常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7.建立“知识库”之不易。IDT的知识和理论难以转化为具体的规则和理论。一般来说,教育是“最难的科学”(Berliner,2002),因为学习的整个系统具有随机性和动态性,而有效学习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往往要求对于具体情况作出灵活反应。这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教学设计人员设计与运用学习技术和资源的过程中。
三、两条途径
对于这一领域的许多潜在危机我想到两个解决办法。其一就要求集中加强我们的理念、信仰、接受方法和 实践。第二个方法是鼓励继续解放思想,以达到共同目标和理想。为了避免混淆(因为我全力支持第二种方法),两种反应或两条“途径”概述见表1(如果我的论述有误的话,请主张第一条途径的梅里尔教授提出批评指正)。
这两条途径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对于这一学科领域坚守僵化的立场,如在途径l中解释的那样,可能会导致堵塞要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专业实践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而无当的问题。同样,容纳百川、无所不包的环境也可能会减弱核心的作用和专业优势。
这两条途径优势的潜在之处也是不同的。途径1可能会导致一些关键领域的重大进展,如开发自动化的设计工具;可重复设计的有效程序以及对落实教学具体实现学习者自我调控。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成果,特别是如果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的话。途径2也同样可以预见这些进展,但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至于具体由哪些负面影响也很难一一说明。不过,尽管很难预测,但其中可能会包括:改善记录 和分享专业实践的各种方法;吸收相关领域的思想和方法;更好地关注学习者的整体需求。途径2将会有更加多种多样的研究成果,也有适用于学科环境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模型。
总的来说,我支持用一个较为折衷的,有多种包涵力的词来定义这个研究领域。这可能是因为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思维总处于传统的边缘,但立场却又并不完全自我。一般来说,开放式的系统比封闭式的系统更有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只有解放思想,我们才能发现和培养积极创新,从而确保我们不会偏离方向。总之,我们要开放、包容、创新,同时立足于核心思想和追求维护共性。专业在同行中总是存在一些不适感和寻求归属感,但是我们需要为多样角度和新观点的注入留足空间。
四、适用广泛的IDT基础
我一直主张建立一个更广泛的教学设计知识库的观念。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下文概述了当遭遇现实问题的挑战时我们所可能和应该规划的基本构思。这些基本构思将会提醒我们关注目前知识库的深度和广度。
1.媒介研究。各媒介对学习有什么样的重大影响?发挥了什么样的机制和启动了什么样的程序?IDT有着一个比较各类媒介、检测媒介的读写能力、媒介评价的影响、利用媒体的整合能力作为教学改革手段的悠久传统。
2.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有着许多不同的展现方式。ISD长久以来都有着一个凝集这一领域的基本套路。基本思路是,教学改革需要精心策划和开发,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评估结果来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检查和验证。这一教学过程的具体性质是由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系统互动情形所限定的(Merrill,1968)。赖格卢特(Reigeluth,1995)和其他专家已经说明了教学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互相影响的复杂情况。复杂性理论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选择、改变教学过程以及建立学习共同体。
3.技术/效能立场影响着课程的开发。泰勒(Tyler,1949)提出的客观主义课程设计方式被称为“技术”、“高效”的课程范式(Kliebard,1987)。这类课程方式在IDT中是根深蒂固的。IDT模式常常与目标、活动、评估之间的一致性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与解决问题的理性计划模式以及课程开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多年的反对之后,这种做法在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标准运动中却死灰复燃。借助学习管理系统(LMS),工作环境也同样注重这些原理,这有助于追踪学习的目的、目标、活动和评价。
4.设计思想。IDT核心是其说明性(prescriptive),设计原则的价值在于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和工作问题。将一线的实践者看作是提出不同解决方案的设计者,就可以更加凸显活动中创造价值和模式开发的合理性。IDT背后的设计理念实际上也是同其它专业领域,如建筑设计、计算机和信息系统设计、工业设计等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联系促使我们去思考设计过程中更广泛的各种因素,包括情绪和动机所起到的作用的影响(Norman,2004)以及改进教学即时经验的美学原则(Parrish,2004)。
5.合理应用技术。科学技术不仅在教育中,几乎在各行各业中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哲学家、历史学家极力主张对技术谨慎小心地正确运用。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影响人们接受新工具和新改革的压力和约束力。而影响系统的某种干预必然导致意想不到的副作用(Tenner,1997),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来加以对待。评价实际成果,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都要求设计者能够超越既定目标,考虑某种教学干预措施的正当性和适用性。
6.学习理论的作用。学习理论能够在观察教学互动过程时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的性质。各种有用的隐喻和理论都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为什么教学互动应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理论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信息化,到以活动为基础的理论,再到注重质的认知改变。综观过去40年我们可以发现,IDT中有很大一部分创新成果直接来自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7.基于技术的教学。基于技术的教学其英文缩写已经由CAI到CBT,到WBL,到DL,到e-Learning,而且基本概念仍然保持不变:技术是一种传递教学的工具。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库,包括关于教学反馈、学生管理、教学结构和顺序、课堂内互动的研究等。
8.技术作为一种改革的手段。通过运用技术能促使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实践。技术已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从计划到执行到评估,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每个阶段都会启发我们对于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更为深刻的改变。改革就是让更多的人对学习技术感兴趣,在技术运用的同时改革教学过程。
9.技术作为绩效支持系统。各种硬件和软件技术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绩效。这些技术包括取得工作绩效的模型及理论――成因和干预措施、信息协助系统、程序支持系统、激励和评估系统等各种支持系统以及设计更加完备的工具。
五、展望:可能影响未来的趋势
1.游戏与虚拟世界。20多年来电脑游戏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产业,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涉及到游戏设计和更多地扩展为“新媒体理论”的话题。其中一部分的成果已经被教育所采纳,但是将游戏和模拟运用到教学设计中的空间还十分广阔。
2.e-learning学习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一些理论,包括梅里尔(David Merrill)、冯曼里伯(Jeroen van Mer-rianboer)、梅耶(Richard Mayer)、斯维尔(John Sweller)的理论中都是从信息加工角度来考虑如何管理认知负荷和开展有效教学,如教授规则、概念和程序的不同策略。因为这些理论本身比较有章可循,无论是专业人士或其他领域的有志者都能够利用这些设计工具。近期学术刊物上就有相应教学设计工具的专题讨论(van Merrianboer和Martens,2002),尤其是荷兰教学设计研究人员的成果特别引人关注。热点在于成功开发的有关研究项目将以一种实际合理的方式用于完善的教学理论。尽管一些建构主义者可能会关注这种教学策略,但我很希望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产生大量的工具和显著的学习成果――这是教学设计的底线。
3.扩大评估与选择资格。评估学生的三个主要方式是:到课率、正式评估和非正式领域评估。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不缺课,能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只是评估越来越重要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是人们对于在教育和培训系统中的投入负有责任。在一个但凡有市场价值就有其衡量标准的社会,教育对绩效考评的需求反应太过迟钝。在教育和培训中,人们在多种专业资格认证中愈加认识到评估的重要性。
4.数据管理和学习支持的工具。电脑擅长跟踪已经记录保存的信息和指导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运用信息。在公司背景和中小学教育中运用学习管 理系统(LMS)来支持教学决策,表明各种数据资料对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越来越重要了。
5.经济转变。教育往往是一个劳动力度强、智力要求高的服务领域,专业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来设计和传递教学内容。其中网络技术和呈现技术使得基于资源的学习得到重新强调(Hill &Hannafin.2001)。即更重视网上学习资源开发,而不是开发面授课程。正在崛起的e-learning学习环境会对经济产生一些影响(参见Wilson,2002):
资源逐步积累。班级成员(包括教员)的时间投入开发资源,以供下一代学习者。
全球人才的交汇。这样的教员,他们知识丰富、关心学生的工作,可能来自印度,每小时赚5-7美元。
产品分类。供应与服务可能是非捆绑式的,学生有偿取得能满足自身需要和有价值的服务,如社区网络;信息检索;诊断和评估;资格证明等。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价格。
大型学习技术。学习者对教师的过度依赖正在通过大规模、有100-1000人注册的自主学习论坛而(Wiley & Edwards,2002)逐渐减少。
6.实践共同体。学习是个体内发生的,但是每个人又隶属于某个团体,这一团体在塑造行为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由于某种原因教学中止时,人们往往寻求团体的帮助来填补学习的空白,从而达到适应行为的要求。比如,知识工作者如工程师。他们往往没有时间脱产来专门学习新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此时就需要在一个学习团队中彼此探究和分享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起到教学的作用。我们才开始了解个人与团体和共同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共同体与及个人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学习,包括正规的教学,以满足个人和团体学习的需要。
本文已经收入由R.A.Reiser & J.V.Dempsey主编的《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和问题(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第2版,2005)一书,章名为The Futur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署名作者为M.David Merrill and Brent G.Wilson.
[作者/译者简介]
Brent G.Wilson,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信息与学习技术系(ILT)教授,当代国际知名教育技术理论家。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知识缺乏。知识量少质次、结构紊乱。
(2) 学习行为懒散。作业抄袭,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能集中精力听课。
(3) 情感意志薄弱,没有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目标与专业脱节。在利用计算机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方面做得不够。
(2) 内容多,课时紧。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内容包括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应用、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仅安排64课时。
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不了解学生差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需要有一种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教学手段。
(2) 教学缺乏设计。落后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思维导图理论的教学优势
2.1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MindMapping)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立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按照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次级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关键词构成,并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
思维导图采用文字结合图形的方式,通过联想和连线去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符合信息加工“双编码”理论的要求。人脑自然的信息加工方式本身也是呈树状发散式的。思维导图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可简述为:(1)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2)大脑围绕中心主题内容进行思考,画出各个主分支和次级分支;(3)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4)整理各个分支内容,用连线、颜色、图形等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2思维导图如何提高学习绩效
信息提炼中的“梳理”和“压缩”。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删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这种方式将数据根据彼此间的关联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信息加工的可视化。思维导图运用图形化技术来表达人类思维的发散性特质。借助于文字、图像、色彩和线条等组成的简单明了的图形把复杂内隐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便于理清思维脉络,回顾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反思,同时也便于交流和反馈。
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思维导图提供思维的“全景图”,可以使人的思维从焦点问题出发,在不同的分支上无限地发散和延伸,从而突破收敛性思维的束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方案。
3思维导图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可以由教师在黑板上或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通过专门的思维导图制作工具软件辅助完成。MindMapper是一款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操作方法比较简单,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即可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图1是作者利用这一软件绘制的“微型计算机系统”一节的内容。
图1使用MindMapper 绘制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内容
3.1改进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
思维导图在协助教师分析选择教学内容和展示教学内容上有独到的用途。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学主题,用一个词或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这样可以对主题用各种不同的语气和形式加以解释,从而扩展出不同的思路,以便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主题,使得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例如,在确定了“计算机的性能”这一主题后,可以把它解释成“什么叫性能?性能和功能有什么不同?可以从几个方面衡量计算机的性能?各种性能指标如何确定?这些指标之间有何联系?”等。对每一个方面的思考都可以用一个精炼的词汇作为单独的次级主题标出。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次级主题为核心,再衍生出下一级主题。如对于“性能指标”中的“运算速度”,可以进一步提出“什么是运算速度?如何刻画运算速度?用什么单位?速度与主频和字长有何关系?”等。在教学时牢牢把握这些主题,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形散而神聚,凸显教学工作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3.2改进学生的笔记形式
传统的笔记基本上是提纲式的,看上去似乎条理清楚,但是比较单调,不容易对大脑形成有益的刺激,笔记内容相对独立,不便于进行比较。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改变了“笔记是课本的重复”这一怪圈,彻底打破僵化守旧的落后方式,把思维从整齐划一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学生在预习时,不仅要在课本的文字上画线、画圈、打问号等作传统的标记,还要创造出自己思维的语言符号,形象、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的思维状态,以此反映出思维的深度。同时,抓住思维的困惑和灵感,用准确的词语加以概括,并在合适的位置上及时记录下来,在进一步阅读此处时继续思考,可能会有惊喜的收获。
等到老师讲解时,要及时把老师传递来的信息与自己的理解挂钩,用简约的线条在老师展示的主题与自己确立的“难点”之间建立起连接。这种连接可能是一种诠释,可以解决自己的疑惑,但更可能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如在预习“存储器”的相关内容时,可能会产生以下的疑问:为什么要同时使用这么多不同的存储器?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计算机在使用一种存储器时看重了它的哪些优势?有了随机存储器为什么还要高速缓存?带着这些问题和自己的思考去听课,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改进知识的生成方式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能够识别基本概念,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多种联系,显示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既能增加自信,又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答案。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可以支持学生达到高水平的有意义学习,有效防止死记硬背,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学习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导图的形状各不相同。这其中反映出的是学习者思维过程的不同和初始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学习者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脉络,如果这一过程存在迷茫和矛盾,说明旧有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或对新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全面,不能很好地与旧知识挂钩,这时就有了学习的需要。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类比和联想等过程,对旧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形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过程改变了以往课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充满探索的创造过程。
3.4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会议的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以产生更多创意的方法。在这种多人会话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发言都要作详细的记录。但由于基本上是即兴发言,过后无可供查阅的书面材料,怎样才能做到既迅速准确又全面细致地反映发言者的意图和思路呢?在多位发言者中,难免有许多雷同之处,更会有许多发言是在受到之前别人发言的启发后而发表的,因此与前者所言关系密切。
如何将这种由多人承前启后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灵感如实地记录下来,做进一步思考和深化呢?所有这些现场即时发生的交流,都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处理。思维导图采用的可以从中心主题无限衍生出次级主题的记录方法既保证了主题之间意义关联,同时又避免了重复和雷同,还能从不同主题中比较异同,为事后的反思、总结和创造提供线索。
如在学习了各种存储器的不同性能、价格和应用后,学生讨论未来存储器的趋势。有的同学从导图中比较静态存储器和动态存储器,发现静态存储器虽然存取速度快,但是存储密度低、制造成本高,影响了大面积推广使用,而动态存储器存储密度高、制造成本低,但由于需要刷新而存取速度慢。二者有矛盾又有结合点,联想到之前学习的计算机硬件发展的“摩尔定律”,学生进而断言,在未来,随着制造工艺的改进,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兼具二者优点的新型存储器必将取代现有的产品。更有发言的同学因此受到启发,进一步结合现在使用的闪存的特点,得
出结论说,未来计算机可以使用高速闪存作为统一的存储器,打破内外存的界限,彻底取代现有的内存、硬盘和光盘等设备。这些讨论体现出的是思维导图激发的头脑风暴。
4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
在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通过采用思维导图辅助备课、授课、引导学生讨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从写传统教案的繁重劳动中得到了解脱,有更多的精力去设计知识之间的连接并拓展新的探索点。从传统的“线性”教案和课堂板书,过渡到现在的“放射状”发散性教学主题,使知识的组织、展示和讲解更加清晰简洁、重点突出。同时,也便于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够很自然地引申出相关的概念和知识、比较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同样体会到思维导图带来的好处。他们在预习时能够尽快抓住学习重点,概念之间的联系更有条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感更强。听课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在复习过程中,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由于思维导图的图形化,与文字材料相比,更容易在头脑中长久保持,所以对学生来说记忆效果更好了。以往学生在准备课程考试的时候,常常一遍遍翻书,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画出重点,费时费力。现在只需要打开笔记,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很轻松地就能把握复习重点,思考和消化所学内容,考试总体平均成绩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托尼-巴赞. 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 李斯,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 韩振国.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 中国电化教育,2004(8).
[3] 王延,陈江.思维导图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J]. 镇江高专学报,2005(2).
[4] 阳D. 和大师面对面感受Tony Buzan先生的思维导图[J]. 信息技术教育,2005(10).
- 上一篇: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
- 下一篇:藏品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