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街道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街道改革方案

篇1

摘要: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乡镇财政管理力量较薄弱,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制约了新形势下乡镇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乡镇财政快速向农村覆盖与乡镇公共财政管理弱化的矛盾日趋显现。本文结合浙江省新昌县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供探讨。

关键词 :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启示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昌县政府一直重视和支持乡镇经济发展,近年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资金支持和惠农政策,乡镇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乡镇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增大。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财库[2011]167 号)和省市要求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步伐的要求,我县决定自2012 年7 月起开始推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16 个乡镇街道中,首批选择了经济实力相对较好的儒岙镇开展试点工作。经过前期准备、测试,第一笔财政资金于2012 年12 月27 日成功支付。经过半年的试点运行,2013 年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广至三个中心镇,2014 年3 月在剩余乡镇街道全面推开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在乡镇街道的全覆盖。

一、新昌县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

1.确定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模式。新昌县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供了两种模式供乡镇街道选择。一种模式是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标准设计。这种模式下乡镇所有财政性资金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等方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集中支付的指标由乡镇财政统一录入,如发生预算调整或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调减指标也由乡镇财政自行调整。考虑到乡镇工作的特殊性,对一些突发应急支出,安排一定额度的应急资金,经分管领导批准后先行列支,待资金来源确定后再予以调整。另外一种模式是将乡镇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纳入县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指标由县财政局预算管理部门直接录入,发生指标变动也由县财政进行调整。乡镇申报用款计划,经复核审批以后,由县财政支付中心统一清算。

2.搭建乡镇集中支付改革平台。一是部署系统,由于省财政厅没有开发乡镇版本的集中支付软件,新昌县财政局将县本级使用的系统经过改造升级,进行相应的基础配置、流程配置和权限设置后,作为独立的服务器部署在县财政局,经过多次测试,确定能够承担支撑集中支付系统运行。二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通过与人民银行沟通,拟通过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并对乡镇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进行清理,建立健全银行开户审批、备案制度,加强对乡镇街道银行账户的管理。乡镇所有财政性资金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统一存储、支付和清算。三是确定银行,综合考虑业务能力、网点设置、沟通响应等因素确定新昌农商银行为我县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银行,要求银行在支付、退款、清算、对账方面满足乡镇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需要,并能实现公务卡托收功能。四是明确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乡镇街道纳入集中支付的预算单位、资金范围、支付方式、清算方式等内容。

3.强化业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新昌县财政局组织业务骨干多次对试点乡镇财政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结合业务操作流程,分别对基础资料管理、指标管理、用款计划管理、支付管理、会计核算等环节进行详细讲解。帮助他们熟悉掌握各项流程,熟练运用支付软件,保障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运行。同时,根据乡镇财政业务现状,将集中支付几大模块功能细化到13 个岗位上。通过职责划分,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在操作流程上,强调乡镇对每笔资金都必须事先申请,事前审核,实现监督窗口前移,减少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4.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完善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资金支付与资金清算管理办法、集中支付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加强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二是制定了国库集中支付银行考核办法,设计了银行服务质量问卷调查表,要求乡镇从支付结算水平、信息反馈质量、管理协调水平、人员业务素质、支付系统性能以及对银行的建议和补充说明等方面每月填报调查表,以便县财政局及时掌握有关情况,保持与银行沟通顺畅,确保银行积极履行职责。

二、思考与启示

1.因地制宜,确定改革模式。试点中发现,财力基础好、人员素质高的乡镇都倾向于选择“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模式。试运行期间,这种模式的优点也显现出来:一是简化了工作流程,二是规范了资金拨付渠道,三是强化了预算执行力度,四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缺点在于工作量较大,在现有人员配备下,乡镇财政工作人员一人多岗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正式推广阶段,各乡镇街道在权衡利弊以后均选择了“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模式。

2.加强沟通,落实部门协作。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涉及乡镇、财政、人民银行、银行、预算单位等多个部门。通过有效沟通,取得了人民银行对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大力支持;同时也使各乡镇认识到实施集中支付对乡镇财政管理带来的有益改变,从而愿意投入到这项改革之中;银行的清算系统也进行了多次升级以满足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业务需求。

3.做好桥梁,切实发挥优势。新昌县从2011年开始就着手乡镇财政规划化建设,2012 年开始在中心镇设立财政所,在其余乡镇街道设立财政办公室。2012 年5月完成乡镇财政规范化验收,16 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财政所(办),并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三位一体”的要求分设岗位,补充乡镇财政所(办)人员。在此次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程中,已经运转两年的乡镇财政所(办)在县财政和乡镇政府之间作为沟通桥梁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县在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乡镇财政作为改革的主体,其中改革任务主要由乡镇财政所(办)来承担。实践证明,乡镇财政所( 办)积极发挥职能,能够在县财政的指导下为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做好宣传、把好关口、搞好服务,推动改革工作向前发展。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要加强乡镇财政所( 办)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乡镇财政所(办)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要提高乡镇财政所(办)负责人的政治地位,以求在部门预算、集中支付等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要保证乡镇财政所(办)的工作时间。按照新昌乡镇工作规定,每周三乡镇干部必须下乡到联系村联系工作。

篇2

一、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是对仍未开展改革、应付改革和大面积商品林仍由集体经营的乡(村),要按有关政策要求,充分尊重民意,依法制定改革方案,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或经营实体。

二是对已基本完成林改,但改革方案仍不完善或有关合同仍不规范的乡(村),要以稳定为前提,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完善的原则,妥善完善林改方案和规范合同。

各乡镇、街道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全面指导、督促本辖区内的行政村完成林改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二、周密组织林权登记和发(换)证

1、明确新式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林权证是确认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从年月日起,凡列入年林改应完成林权登记发(换)证的村,无特殊情况,一律凭新式林权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各类工程建设需征占用林地,凭新式林权证办理审批手续;尚未发放林权证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不得流转。根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年年底前全区基本完成林改和林权发换(证)任务。因此,从年月日起,全区一律凭新式林权证作为林权权利人经营管理和使用森林、林木、林地的确权依据。区林业局在编制“十一五”期间年采伐限额时,凡是因存在林权争议、权属不清或不申领林权证等原因,造成尚未发放林权证的森林、林木,不得纳入采伐限额编制范围,不得核发采伐许可证;尚未发放林权证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不得流转;各类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征用的林地,凡没有依法申领林权证的,林业主管部门不予审核或审批;对有国家投资的林业建设项目或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单位,凡其森林、林木和林地尚未发放林权证的,不得兑现有关资金。对按时完成林权登记发(换)证的乡镇、街道优先安排森林采伐指标。

2、严格执行《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和《省林业厅关于林权登记与发证工作有关规定的通知》的规定。林权权利人提出登记申请应提交以下材料:

(1)林权登记申请表(由林权权利人按宗地填写申请,一式叁份)。(2)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人或者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以及委托权限的委托书。(3)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文件:包括年林业“三定”时颁发的林权证或自留山证。(4)经过公示的《林权登记发(换)证小班一览表》。(5)经营承包合同(或协议)。(6)林权单位林权登记发证宗地划分分布图(含年林业“三定”的林权图、年“十五”森林经营编案二类图和地形图、宗地附图)。

林权登记机关对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登记申请,予以登记并核发林权证,即: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位置、四至界线、林种、面积或株数等数据准确;林权证明材料合法有效;权属归属无争议;附图中标明的界桩、明显地物标志与实地相符合。林权争议未经依法调处明确权属的或当事人之间未能依法达成协议的不得进行林权登记与发证。外业人员和内业人员应对各自提交的技术材料签字确认,经区质量检查组和林业站签章核实后,报送区林权办核实签章确定。

3、加强林权档案管理。林权档案管理是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区林权办、林业站、各行政村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配置专门的基础设备和存放地点,确保林权档案管理有人抓、有人管、有地方放,保证林权登记发换(证)材料齐全,为今后开展日常性的林权变更提供依据,对未建立林权档案管理制度而造成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不规范,材料不齐全的行政村,在开展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质量检查验收时,不得验收。

4、生态公益林暂缓改革。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区位划界的要求,我区“一江三溪”两侧一公里范围内的林地将规划为生态公益林。按省上要求,目前规划范围内仍属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暂缓改革;已林改发包、拍卖流转、个私投资造林(种果)及自留山、毛竹责任山等要继续开展外业调查、认界工作,暂缓登记发(换)证和材料复制,待国家林业局批准公布后再予以妥善处理。

三、及时妥善调解和处理林权纠纷

林权发生争议的,根据《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规定,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处理。当事人对当地人民政府处理决定不服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定,可以向有权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个人之间林权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调处;个人、集体与国有单位之间发生纠纷由区人民政府调处;对林地与林木经济合同纠纷,各乡镇和林业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当事人协商调解;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要告知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四、分类指导解决林权遗留问题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之前林权流转遗留下来的问题,要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依法依规原则,分别不同情况妥善处理。依照法律政策,转让行为规范,合同真实有效并依约履行的,应予以维护;签订的合同没有违背法律政策,但在转让程序等方面不够规范,大多数村民对某些条款有意见的,应本着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原则,原则上应维护原合同,并对争议的条款在当地人民政府和林业、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补充完善,协商解决;合同条款明显不合理,少数人暗箱操作、,严重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可通过法律程序解除合同,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对国有经营区与村集体、个人之间有异议的山场,林改工作队、国有经营区和村集体代表三方要进行现场勘界,以年林业“三定”时林权证或其后拨交证明材料为依据,现场解决并确定山场四至。

五、正确调整和处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内部成员利益关系

各乡镇、街道在具体操作时,要根据当地村情、林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通过以下五种形式实现“耕者有其山,权利平等”的原则:

1、在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第一次承包中,大多数村民要求将山林承包到户的,原则上要均山,实现实物意义上的“耕者有其山”。

2、在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第一次承包中,大多数村民同意在产权明晰到户的前提下,将集体山林直接承包到小组(自然村),小组(自然村)再按本组(自然村)多数村民的意愿选择小组股份合作经营、联户经营或分户经营的方式。

3、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外出打工和经商人员较多,相当部分村民没有耕山要求的,允许采取多种承包方式,本着先村内后村外的原则,将集体山林发包给集体内部成员或外村能人、经济组织,村内承包不能用投标的方式。对外发包必须进行山场评估,公开招投标,且只限于一代林经营。承包收入集体与村民个人要合理分配。通过承包实现货币形式的分配,实现权利平等的原则。

4、多种经营发展较好,大多数村民对林地依赖不强的村,可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方式,组建村股份林场,以股份分红的形式实现“耕者有其山”。但必须防止村两委取代股东大会的决策权。

5、在前几轮林改中,因大量卖青山、投标承包管护和“谁造谁有”等原因,大部分山林集中在少数手里,现在要实现“耕者有其山”比较困难的,可采取预分林地的办法,将林地使用权预分到小组或联户,待现有林采伐迹地退出后,由小组或联户进行股份合作造林,下一轮林地的承包期必须达到50-70年,以保证经营的长期稳定。

凡是村民已与林地权利人依法签订林地使用合同的,必须按“谁造谁有”政策确定林木所有权,经核实后发给林权证;对于村民未与林地所有者签订林地使用合同的,原则上应尊重现实,其所造林木经核实后由村民与村集体补签林地使用合同,发给林权证,但明知林地有争议或违背国家法律政策规定抢造的林木除外。对面积过大,可采取“动钱不动山”的办法(通过提高林地使用费或承包费)经当事人协商予以调节。

村级林改方案、招投标方案、收入分配方案等各项重大改革事项必须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以及《市区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民主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的要求,按照村民民主听证程序,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要进一步规范村民在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日程,做到会议有记录,与会人员有签字,会议材料齐全完整且集中规范保管。要坚持“阳光作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查摸底情况、林改方案、林权发证等都要公示。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承包程序办事。各乡镇、街道在改革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允许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群众的愿意,采取各种解决办法。要把政策交给群众,做到政策、程序、方法、内容、结果五公开,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坚决纠正未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而由少数人操纵改革,搞“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各乡镇、街道在制定林改方案时,要将林改收益分配方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交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确定。林改收益大部分应分配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应留取部分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常开支。对用于公益事业的,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定的“一事一议”决定。

篇3

则近年来的经验表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一项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评估步骤

运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前提是要将其嵌入改革过程,重点把握好“五个基本步骤”。

1、认真调查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到国资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调研,了解政府对改革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二是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受让资产的客户情况以及资产出让价格行情;三是到行业内相关企业了解改革方案、职工分流安置政策、改革工作的难点和问题等;四是梳理改革企业职工情况,形成“一人一表”基础资料;五是广泛听取职工意见,摸清职工思想问题、利益诉求和历史遗留问题。

2、编制工作方案。主要有三项:一是改革方案。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改革思路、分项工作、组织协调、进度安排等;二是职工安置分流方案。内容包括:安置范围、安置通道、安置政策、工作步骤等;三是应对方案。包括怎样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实际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对策。

3、进行风险分析。主要有三项工作:一是整理各类信息资料,排查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并分类归纳为思想问题、利益问题、政策问题等;二是分析存在问题,预测可能引起不稳定风险的概率、范围、激烈程度;三是编制维稳预案,形成比较系统的维稳工作措施。

4、开展评估论证。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形成评估报告,内容包括:改革工作概况、改革工作的风险源和风险点,改革工作稳定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二是开展专家论证,对改革工作方案、维稳预案进行综合论证,形成评估结论和改进意见。

5、完成评估报备。根据评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工作方案和维稳预案;按规定程序,向上级单位进行报审备案。

(二)抓住评估重点

运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核心是通过这个载体,全面审视改革的方向、政策、时机、程序等内容,其重点是“五项重要指标”.

1、合法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企改革中,涉及合法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改革方案是否符合国企改革方向;二是职工安置分流方案是否符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精神;三是股权(资产)处置方案是否符合国有资产处置的相关规定。

2、合理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超越了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兼顾职工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具体而言就是安置通道、转岗岗位、分流办法、补偿标准等政策是否被广大职工所接受。

3、程序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符合决策程序和民主程序,包括企业内部决策程序、资产处置程序、职代会民主程序。实际工作中,程序性原则和实体性原则同等重要,程序的不合法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合法。

4、类比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兼顾各方利益,在政策上保持一致。比如改革中的职工安置分流方案类比性:一是纵向比较,综合考虑政策的连续性,避免政策上的“波动”,导致相关人员的心态失衡,从而产生“翻烧饼”、“盲目攀比”等问题:二是横向比较,尽量避免与社会上同类方案的差异。

5、影响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会引起较大不良社会反响。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是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为大多数职工所接受;二是改革涉及的受众面是否广,包括内部职工以及社会群体;三是改革是否会给其他地方、行业、群体带来负面影响和舆论的负面炒作。通过以上五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对改革事项形成评估结论和改进意见。凡是改革方案可行,稳定风险可控,拟进入决策程序的改革事项,都要按照评估意见建议,完善工作方案,落实配套措施,化解和控制风险,确保改革工作平稳推进。而对于损害职工利益的改革意向,必须坚决杜绝。对于虽然符合职工长远利益,但超出职工现实承受能力或者多数群众不赞成的改革事项,应予暂缓出台;对于改革方向正确,但部分群众不理解的,则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后再进入决策程序。

二、运用社会风险评估配套措施

运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关键是要利用好评估成果,对于拟实施的改革事项,重点把握好“五项配套措施”的落实到位。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要根据改革工作的稳定风险程度,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按照层级把控风险,集团层面要设立领导小组,企业层面要设立推进小组,操作层面要成立相关专项小组,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2、优化工作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要根据职工合理诉求,优化工作方案,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开展评估工作,主线是化解矛盾,要注重从政策、方案、措施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3、强化思想工作.化解认识问题。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化解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他们对改革的认同感和支持率.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与涉及调整的职工进行沟通;发挥干部党员在关键时刻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职工代表的桥梁作用。同时,让职工代表通过民主程序,参与和监督改革工作,保障改革工作规范进行。

4、落实维稳措施.控制稳定风险。要根据排摸的不稳定因素,完善维稳预案,锁定和控制稳定风险。一是开展动态排摸,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锁定风险;二是建立网格化管控模式,争取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三是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四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

篇4

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

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杭州市围绕“三个率先”,在建立创业创新金融人才支撑体制、探索消费券拉动消费模式、构建“五房并举”住房保障体系、创新“三位一体”社区管理体制、建立投资审批服务代办制、开展市级机关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民主决策和阳光运行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嘉兴、义乌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重点在“两分两换”、生产生活用房分离等宅基地换房改革试点方面加快探索,联动推进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等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温州、台州市围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在放宽市场准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金融土地要素保障、搭建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启动。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决定,明确各设区市及义乌市11个方面的试点主题,建立省、市、专家三方联动机制,加快试点方案的编制。各市现已拟定方案初稿,正在全面征求意见。宁波、舟山的试点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正在抓紧上报。国家发改委已同意将试点作为其联系点。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申报取得重大进展。义乌的改革试点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总理、、王歧山副总理就义乌的试点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在征求有关部委意见后,已于去年11月1日向国务院办公厅上报同意在浙江省开展“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相关部委领导多次赴义乌专题调研,省市联动的试点方案编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体制改革推出新举措

减轻企业负担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实施增值税、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制调整改革,通过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调整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和临时性下浮社会保险费率等体制改革,共计为企业减负1420亿元,大幅度减轻了企业负担。

帮扶企业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加大工业、服务业、农业、科技、环保等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能,省财政安排3.5亿元外贸发展资金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改造,安排9000万元用于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促进企业投入和市场拓展的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主题的“双服务”专项行动,积极探索“政府扶持一点、银行承担一点、存量盘活一点”的困难企业债务风险化解机制,帮扶企业脱困的机制加快形成。

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出台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开展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试点,在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整合提升试点。积极推进工商用电同价改革,出台鼓励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意见,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开展千家企业主辅分离改革试点,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主创新引导机制加快完善。制定出台高新技术促进条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制度。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和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家,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70家,吉利集团、中控科技等5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全面启动临安青山湖省级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区域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有利于企业并购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出台促进企业并购的激励政策,杭钢集团成功引进宝钢集团重组宁波钢铁,能源集团合并重组水利水电集团,省建设投资集团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革,新杰克、吉利等1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实施海外并购。温州市的泵阀、汽摩配等行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重组100多家行业相关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台州市今年完成飞跃、善好酒业等2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产权重构。

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加快形成。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25个县(市、区)实质性开展了排污权交易,共347笔,涉及交易金额1.57亿元。建立高耗能产业淘汰机制,淘汰改造工业锅炉1500台,关停并网小火电机组14台,关停粘土砖瓦窑121座。建立跨行政区域交接段面水质目标考核制度。制定循环经济试点省实施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四、地方金融创新取得新进展

加快金融业开放和组织创新。全省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7家,“浙商保险”成为首家总部设在浙江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杭州银行、宁波银行、浙江泰隆等7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效显著,88家开业营运,累计放贷465亿元。村镇银行试点积极推进,已有8家开业运行,注册资本14.3亿元。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温岭、临海、德清、缙云4县(市)开展试点,临海市涌泉镇“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已开业运行。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进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股权、林权、农房产权、海域使用权等质押抵押贷款试点,全省已分别放贷0.5、7、386、9、47、0.2亿元。银团贷款取得突破性发展,已组建银团21个,贷款总额达264亿元。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已发行123亿元。探索了“抱团增信”、“网络联保”等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领先全部贷款的增长速度。海盐等地探索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临海市探索开展“丰收小额贷款卡”的农村小额信贷融资。

构建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意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设立了规模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规模50亿元的浙商产业投资基金。杭州市设立了市县联动、总额7.5亿元的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了规模10亿元的服务业产业基金,设立了工业债权基金,政府出资,银行放大,规模已达30亿元。其他各市也在加快筹建各类基金。

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现新突破

宅基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全省各地积极开展以宅基地变性、移位、复垦增量为主要形式的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嘉兴市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组建投融资主体,扩大“两分两换”改革试点,目前已启动13个镇(街)的试点,签约换房农户1.2万户,入住4321户。试点地区有50%以上的农户自愿选择公寓房安置,大大提高了土地节约率,以姚庄镇为例,公寓房户均占地0.25亩,比原有的户均占地1.16亩节约了78%,比联排房户均占地0.35亩节约了28%。

土地权属、用途改革有序推进。义乌市选择江东街道端头村、北苑街道留雅村开展集体土地权属处置改革试点,将人均少于0.2亩的剩余农用地、未利用地统一征转为国有土地。积极开展农业用海转为建设用海改革试点,温州市3.3万亩农业用海已通过海域使用论证,8345亩已转为建设用海。加快低丘缓坡的综合开发利用,2.97万亩低丘缓坡转为了耕地。

工业用地出让方式改革积极推进。完善工业用地出让方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义乌市5个镇街开展了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出让金分批缴付改革试点,已出让土地26宗554亩。温州市探索建立项目备案筛选、按合同出让土地的新机制。长兴县开展新兴产业用地优先、限制性产业不予供地的工业园区用地出让方式改革,推进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

六、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

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制定全国首份承包地流转合同范本,有45个县(市、区)、658个乡镇和8392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到去年10月末,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611万亩,占总承包耕地的30.9%。出台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提升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改革试点。总结仙居县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70家。

政府支农资金整合和政策性农业农房保险加快推进。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在农业、水利、林业、海洋渔业四部门开展了部分支农资金集中用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的整合改革。在三年试点基础上,两大保险全面推开,政策性农业保险新增奶牛、油菜、林木三个新险种,开展了水稻保险气象理赔指数试点;政策性农房保险参保面已达98.6%。

中心镇(村)培育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机制建立完善。加大中心镇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全省11个市和2/3的县(市)出台了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意见。出台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试点工作意见,选择平湖、上虞市和莲都区开展试点。按照“一个社区规划、一套社区组织、一批公共设施、一揽子服务项目、一支工作队伍”的目标要求,探索建立了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25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4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

七、就业社保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积极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在校生医疗保险。省政府出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推进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就业促进行动,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3%。制定出台了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已有64万名在校大学生参保,参保率达到78%。

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16周岁以上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外人群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从2010年1月1日起,全省590万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居民将享受不低于60元/月的基础养老金。

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建立符合浙江实际、“四统四分”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逐步统一实行14%的单位缴费比例,省级调剂金上缴比例由原基金征缴额的1%提高到1.5%,加大了省级调控力度。

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出台实施意见。制定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三年5大方面、27项具体改革任务,各市的医改实施意见正在抓紧制定。

推进五大改革。2009年,国家和省确定的14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部达标。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3%、80.9%、92.6%,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人均补助120元、108元,新农合统筹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以内,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出台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调整公布301个通用名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确定了首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30个试点县(市、区)。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全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开工建设县级医院30家,乡镇卫生院219家,明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4万元/年以上,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3.5万元/年以上,村卫生室2万元/年的补助补偿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推进,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全部落实。嘉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进入论证审批阶段。

九、扩权和审批制度改革推出新举措

扩权强县强镇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从强县扩权向扩权强县的转变。出台扩权强县政府规章,推进34个省级放权部门和11个市规范化、法制化放权,下放了义乌市618项、其他县4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放权事项已全部落实。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五个市和义乌、温岭、南湖等22个县(市、区)探索开展了扩权强镇改革。

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和职能整合改革全面推进。1/3的市、县(市、区)已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2/3以上的县已完成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改革任务,宁波市探索开展了“批管分离”的体制改革,实现了审批和监管职能的分离。

启动开展行政审批“四减少”改革。建立投资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开展以减少审批部门、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制定工作,选择在杭州、温州、台州、绍兴四市进行审批现状的调研剖析,初步完成“四减少”改革方案制定,为下一步推进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按照构建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职能。探索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商会)转移的改革试点,温州市已将18项政府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

篇5

一、抓改革,搞好组织发动工作

年全省在我市召开了改革药具渠道现场会,年市计生药具站又召开多次药具改革专题会议。在我区被确定为药具改革试点单位后,区计生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多次开会研究计划生育药具工作改革的新思路,有侧重地先选择了个单位进行药具改革试点,投入专项资金预以保障,又安排了一名年富力强的干部专门负责药具工作,要求每个社区设一名药管员,负责药具发放和药具改革工作,并制定了药具改革方案,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部署。我们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各社区的实际情况,经过一系列改革,在个单位先行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年,在全区全部推行了药具管理改革,基本改变了管理部门责、权、利不明,管理脱节的状况,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各级领导重视药具管理工作,明确领导管理责任,把药具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建立起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包括:药具管理人员配备、社区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综合服务站(室)配备、免费发放点的建设、药具站仓储硬件和制度建设、药具财务管理等。、建立健全了药具免费发放网络,保证发放主渠道通畅。我们坚持每年把药具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之中,和基层签订责任状作为考核目标,确保药具应用和使用的有效率稳定在以上,重点人群随访率达到以上,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村(委)达到。

二、抓调研,推进工作上新台阶

我们利用半年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遍了所有的乡镇和办事处。为了更好地拓展避孕药具发放渠道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育龄妇女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从年开始,先后对全区育龄妇女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问卷中设立了育龄妇女自然状况、现采取避孕节育措施情况、对所采取措施的满意程度、生殖健康状况、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识、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服务、有什么建议与要求等个栏目。通过汇总了解到,全区已婚育龄妇女,人,其中:有工作的,人,下岗女工,人,无业人员,人,纯居民,人,流动人口,人。采取避孕措施结扎,人,上环,人,使用避孕药具,人。我们又先后在药具改革试点单位*街道办事处的个社区、*街道办事处的个社区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详尽调查,了解到:希望得到避孕节育知识的占*,想了解性知识的占,想得到生殖健康服务的占,希望提供满意的避孕方法的占,各类药具使用人数都比避孕药具发放渠道改革前有所增加。调查中还发现在避孕药具发放渠道上存在漏洞,如下岗职工,流动人口,三资企业职工,个体户,私营企业员工,在原来单位领取免费药具很困难,她们非常希望改变现有药具供应渠道模式。于是,我区把原驻街单位的育龄妇女纳入了社区管理。将“单位人”变为“社区人”,充分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三、抓重点,努力拓展免费渠道

首先,我区以调整充实免费药具发放渠道的三级网络建设为重点。区药具站重点进行库房建设和制度管理及人员培训。购置一批新的展示柜,加大库房存储功能,提高药具周转速度;为基层统一印发各项药具管理制度,统一规范各种记录;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各办事处的工作重点放在药具管理规范化建设上,我们对各家逐一进行指导,从各种票据、帐本、统计报表入手,实行微机化管理,实现了信息畅通、快速、准确。在社区成立了药具管理分站,市药具站又积极为我区的社区药具管理投入了:的匹配资金,充实了台可视性的药具展示柜,供药具管理单独使用,全区药具柜拥有率达到,真正实现了药具管理工作社区化。各社区保证提供不少于种以上避孕药具,保证库存量,保证质量,保证有效期。

其次,为了使育龄群众能够及时、方便地领取避孕药具,我区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从“圈内”定制度。对各街、乡(镇)的药具发放计划执行、仓储条件、药具品种结构通过目标管理考核来予以保证。二是从“圈外”找断层。通过对下岗、失业人员及流动人员使用避孕药具的情况调查,掌握群众的需求及避孕药具发放渠道的断层。充分利用宣传单、广播等途径进行宣传。三是从"空间"上补缺口。随着新建小区的不断建立,人户分离现象突出,区计生局购置了台药具免费领取箱,上面帖着避孕节育温馨的话语,放在驻区的各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间,供人们随意领取,极大方便了育龄群众。我们在省报业大厦和省报社安装后,许多记者对我们反映:以前,记者们经常要到外面采访,工作不定时,时常无法领取药具,自从有领取箱,方便多了,真要好好感谢你们。还执意要采记我们的工作,为我们宣传药具改革。我们还在市药具站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区免费安装了台自动售套机,实行小时服务,我们在主要街路安放自动售套机后,群众反响强烈,商城的业户对我们说:“我们忙生意,下班又晚,不是忘了领药具,就是不好意思去取。这回可好了,再也不用为领不到药具发愁了。”

四、抓载体,满足避孕需求

我们以社区为载体,把社区作为育龄群众服务的窗口,突出抓好了四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强化阵地建设。过去,我们成立社区后,因资金、人员等各方面原因,社区一直以原有的居委会形式存在。今年,各办事处大动手术,把社区的办公用房都进行了重新翻扩建,花费资金上万元,社区办公房面积均达到平方米以上,而且社区设有单独的计生办。二是完善各项制度,保证改革畅通。为使这项工作有章可循,更有规范性,我们制定并完善了避孕药具各项制度。如定期走访制度、定期发放制度、定期反馈制度、药具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使我们按章行事,对育龄妇女的需求及发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了及时、全面的了解。同时按照调查情况,及时准确制定药具需求计划。三是狠抓药具管理员队伍建设,为了将重心下移,我们在全区个乡镇、个街道办事处,个社区、个行政村共培训了名药管员,统一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实行药具管理人员持证上岗,保证了药具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对药管员登记造册,及时掌握药管人员变动情况和领药人群,消除空白点。四是多种渠道,满足避孕需求。对流动人口按照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要求,对流动人口育龄人员实行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全区各乡镇、办事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综合服务站设立了个外来流动人员药具发放点,为社区内的外来流动人口领取避孕药具提供了方便。今年的月份我们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开展了中老年人生殖健康知识讲座,为中老年人选择适合她们年龄阶段生理特点的避孕方法。我们还结合“男性生殖健康”活动,组织男性进行生殖健康体检,为男性提供避孕药具,深受男性育龄群众的欢迎。

五、抓服务,不断拓宽新领域

首先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避孕药具宣传活动。区药具管理站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向全区发放了由市药具站统一印制的“致已婚育龄妇女的一封信”和“药具免费发放卡”,做到了每名育龄群众都能看到这封信,都能领到这张卡,深受百姓的赞扬,说我们工作实,工作细,是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我区还自行组织编印了万份“免费发放避孕药具知识介绍”下发育龄群众手中,使群众充分掌握常用药具知识,了解在哪里可获得避孕药具;开通了区计划生育药具咨询热线,及时解答广大群众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避孕节育问题,热线开通的第一天,我们就收到了多个咨询电话,群众反映很强烈。我们又利用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宣传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优质服务,在中央大街文化广场,组织了计划生育专场演出。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

其次是努力普及避孕节育药具知识,搞好服务。与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紧急避孕培训班",全区各计生指导站名工作人员接受了开展紧急避孕的正规培训。在抓好主渠道发放工作的同时,拓宽服务领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国家在大学期间允许结婚的政策出台后,我们在商业大学开展了“正确对待婚姻观,科学把握生育关”的大讨论,许多大学生都认为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在大学校园里打开避孕药具发放渠道势在必行,为我们今后的工作铺好了路。我们还在职业高中进行了“青春期生殖健康大讨论”,高中生以“自尊自爱、珍视生命”为主题,积极参与生殖健康活动。我们还结合“世界艾滋病宣传日”,把提高的易得性作为实事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为避孕药具的使用和推广,提供了舆论上、组织上、物质上的保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保健需求。

六、抓发展,努力提高药具管理水平

未来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认真贯彻年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所确立的"一二三四"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使药具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化避孕药具优质服务。“三个代表”思想体现在药具工作方面,主要看药具供应的可保障性,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广大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药具的需求除“避孕”和“方便”外,更希望达到“易接受”、“副反应小”的综合目的,我们要把提供可靠的计划生育药具产品和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作为落实“三为主”的重要措施,积极参与和开展使用避孕药具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收集和分析工作,为育龄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节育方法和技术,把党对群众的关心送到育龄群众的家里,心坎里,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感受优质服务。

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做好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关键是领导。我们要把药具管理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考核中,加大对药具工作的考核力度。经常深入基层定期研究、解决药具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药具管理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积极争取区财政的支持,确保药具机构、编制、人员三落实,以适应全区药具改革发展新形势,保证药具免费发放工作顺利开展,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药具免费发放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现有的免费药具发放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出现大量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等特殊人群;未婚先孕等现象增多;人们对生殖健康产品的需求水平提高;使药具发放的工作半径加大。这些问题使原有的免费发放体制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在药具发放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制度和方法的改革,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改进药具供应方式,制订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求的药具发放工作改革方案。确保育龄群众能够及时、方便、就近得到免费药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现居住地管理的要求,加强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进一步做好对外来流动人员的药具免费发放工作,切实降低外来人员的计划外怀孕。

坚持宣传教育先行。利用各种大众媒介和宣传方法,在努力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人口知识的同时,普及药具管理和药具知识,使群众充分掌握各种药具,了解药具管理政策,熟悉在哪里可获得药具,掌握常用药具使用知识,切实做到育龄群众能及时获得所需的避孕药具。

篇6

改革进展

城镇养老体制从上世纪末着手全面改革1997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1997年的改革方案作了进一步完善,提出个人账户按个人工资的8%缴费建立,统筹账户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由企业缴费建立,通过把缴费时间、缴费额与待遇水平挂钩,建立参保激励机制。在城镇职工养老体制框架确立之后,近年来的改革集中在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基金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和做好养老关系转移接续等方面。2006年,八个省市选择坐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缺口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75%和25%。到2009年底,做实个人账户的省份扩大到十三个,累计资金1569亿元。大部分省份采用调剂金的方式做到一定程度上的省级统筹。2009年底,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办法出台,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社会保障关系携带性难题。

农村养老体制改革进展农村养老体制改革经历了老农保和新农保两个改革阶段。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县为单位开展改革试点,按照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抚持的原则来筹集资金,实行个人账户管理。这项改革方案被称作老农保制度。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项改革方案被称作新农保制度。这项改革方案借鉴了部分省市新的改革探索,如苏州市、重庆市等。新农保制度与老农保制度重要区别在于,新农保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建立政府出资基本养老金(“补出口”)和补贴个人缴费(“补人口”),这不仅防止了农村老年贫困发生,而且还极大地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2009年新农保在27个省10%的县和4个直辖市的所有县进行试点,2010年新农保试点覆盖面扩大到23%的县。到十二五期末,有可能会覆盖所有农村。

主要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分割养老体制分割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分割。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框架是全国统一的,但社保信息和基金管理统筹层次低,各地有自行的管理办法,缴费水平等关键性参数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给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管理和转移接续都带来了挑战。其次是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分割。按照劳动者身份状况,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可分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养老保险等不同类型,这些保险制度的设计不统一,使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第三是城乡之间养老制度设计差别。新农保虽然遵循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但筹资方式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根本区别,且城乡两套制度衔接缺乏政策协调。最后是新农保制度的政策协调。大多数省份都是采取养老基金县级统筹,而且由于新农保在信息、基金和档案等管理上各地不尽一致,也有可能产生新的制度分割问题。此外,新农保还与低保等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政策协调方面的问题。

扩大养老制度覆盖面挑战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覆盖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但城镇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并没有全部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覆盖面仍然偏低。2009年,城镇职工参保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为56.9%,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人数不到农民工总量的12%。由于非正规就业群体缺少单位依托,较高的缴费水平和养老待遇与缴费的关联性不强,因而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事业单位养老体制改革虽然要求在六个省市启动试点,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实施。

由于新农保全国改革试点的推动,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较快。2009年,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96万人。尽管如此,农村参保人员数量也只占农村就业人员的18.5%。随着新农保制度的全面铺开,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但是,考虑农民收入性质的特点、县级有限的财政和管理能力等因素,扩大农村养老制度覆盖面同样面临着挑战。

养老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采取了“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由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没有基础养老金积累,体制转轨面临着历史债务负担问题。国内有关部门测算,这项转轨负担约2.5万亿元,在未来30年时间里将达到6万亿元。由于改革设计对历史债务没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加上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没有真正做到分开管理,结果导致统筹账户挪用个人账户,形成了个人账户空账。在激励不足和缴费不足的情况下,社会统筹对财政资金的高度依赖。然而,从1985年到2009年,在岗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与的比例为7.5:1下降到3.1:1。在养老待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缴费人数下降和领取待遇人数上升势必对养老金账户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能力不足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要求有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和强大的经办能力体系作为后盾。按照国际经验,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大都采取信息和资金集中式管理,而参保和待遇领取等服务采取向社区延伸的做法。目前,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向社区延伸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2009年企业离退休人员通过社区领取养老待遇的比例达到75.2%。但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基金管理等方面各地有很大差异。对于新农保而言,由于县、乡镇和村三级养老保险机构在大多省份都是空白,随着新农保试点覆盖面的扩大,它将面临着经办人员、机构和经费、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在机构网点上,新农保在县和乡镇不仅要

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经办具体的新农保等业务,而且还需要有金融服务机构的配合,确保建立起有效的保险费征收和待遇发放体系。在人员方面,办理新农保业务的网点需要配备接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对人员数量配备需要考虑服务人群的数量和当地条件,并拨付必要的业务经费,确保新农保业务的正常开展。在档案和信息管理上,各地也存在着严重的能力不足问题。

改革设计

中国养老体制改革不仅具有复杂性,而且还具有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无论是城镇职工养老体制改革,还是建立新农保制度,都经历过局部试点改革阶段,探索积累经验,然后过渡到确立制度框架阶段,实现全面改革。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养老体制改革是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需要来确立改革优先顺序的。例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率先改革为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基本框架确立之后,推动和建立新农保制度为建立覆盖全面的养老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深入,中国养老体制改革方向愈加清晰。从人群上来看,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前者将覆盖所有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劳动者,包括城镇单位职工、农民工等等。后者将覆盖城镇没有就业收入的城乡居民和农村劳动力。

在制度设计上,养老体制改革可以通过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制实现一体化。第一支柱是社会养老金制度,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建立,用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防止出现老年贫困。第二支柱是缴费制度。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强制性的、缴费确定型的记账式养老保险计划。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则采取自愿性的、缴费确定型养老保险计划。第三支柱是采取自愿性的职业和个人年金制度,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补充。

从改革实践上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步骤大致为:一是在全面建立新农保制度基础上,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不少县市以及部分省(直辖市)开始探索这项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深化城镇养老体制改革,通过把历史债务问题单独处理和建立有差别的待遇设计,把城镇个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三是从区域内部的一体化过渡到省内和全国的一体化。在财政分权化情况下,县市内部容易做到本区域内部的一体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明确中央、省、市和县的职责,做到省内和全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

政策措施

十二五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选择正确的养老保障模式,可以为潜在的老龄化危机提供一种防范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扩大新农保改革试点。实现农村全面覆盖及时对新农保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完善这项制度。随着改革试点的扩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需要把全面建立新农保制度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财政资金,为新农保制度全面推开提供资金保证。同时,加快新农保的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及金融服务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合理分担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农保的经办体系和能力建设。在新农保制度保基本、农村低保属于补差等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采取叠加形式来处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之间的关系。

深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扩大覆盖面通过设计过渡性养老政策安排,把事业单位职工和公务员纳入强制性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并保障其合理的收入替代水平。通过扩大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提高当前保障基金的缴费水平,提高社会供养能力,实现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建立真正意义的省级统筹,对改革步骤、重点和方式进行规划,对各省采取统一的统筹方式,做到省级养老基金的真正统筹,并做好省际之间的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为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作准备。在完善城镇养老体制的同时,通过培养劳动力市场,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延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减少其对养老体系的依赖年限,以及通过缴费和待遇水平等关键性参数改革,建立动态的调整机制。

明确养老保障的筹资职责,单独处理历史债务建立职责明晰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要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作出明确界定,做到事权和财权相匹配,责任和义务相一致。对于历史债务规模要有科学地测算和量化,然后确定处理方式和各级政府分摊转轨成本的责任,从而为化解历史债务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为了减轻改革阻力,可采取养老体制之外的资源单独处理历史债务负担,这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划拨国有股由社保基金转持、发行社会保障国债等渠道进行筹资。通过上述办法筹集的资金进入社会统筹资金账户,作为养老保险的储备金,用于支付“老人”和“中人”的转轨负担。

加强养老基金的预算管理和监督通过加快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把各项社会保险项目资金纳入规范化运行轨道,提高社会基金管理的透明度,降低基金运行风险。对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应采取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做到“量出为人、略有结余”。对于个人账户,通过保险精算来保持长期平衡,避免I临时性决策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期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的扩大,应调整其投资结构,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篇7

**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三十年来,他由一名普通医生成为一名优秀院长,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每时每刻均谱写着救死扶伤的感人篇章,赢得了卫生行政部门、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信任、爱戴和尊敬。他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全县“百佳”医务工作者,20*年被评为全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下面是**同志的部分先进事迹。

一、勤奋好学,精益求精,文明行医

**同志出生在桂阳县正和乡,他知道农村远没有摆脱贫困,缺医少药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他生长的地方正和,那时方圆十几里才有一个“赤脚医生”,“小病不去医,大病没钱医”的现象,在他身边经常发生着,也常常使他十分痛苦,因此,他决心当好一名医生,为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一些有益的工作。1976年7月**毕业郴州卫校中医专业,毕业时,他主动要求去基层工作,他想的是更缺医少药,那里更需要他,那里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来到了泗洲乡卫生院,在这缺医少药的地方,凭他在学校学的那些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于是,他边自学,边工作,边请教,由于勤奋好学,他业务水平提高迅速,熟练地掌握了利用中医中药和中西结合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成了一名能为广大农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全科医生,他不但技术精益求精,还视病人如亲人,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每次诊治患者,他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治疗方案,能够通过口服药治愈的,绝不让患者打挂针,能够在门诊治愈,绝不要求患者住院治疗,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负担。有些患者看病一时无钱拿药时,他还时常掏钱垫上,患者治愈病后,为感谢他,送红包时,他一律不收,还耐心地说服病人要注意身体,钱要用在治病上。由于他工作努力,1984年,县卫生局将他调入县城关卫生院,自此,他对技术更是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每当有急诊患者,他总是随叫随到,即使是在休息日,他都会放下手中的一切,他经常说“治病救人就是我们医生的天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来没有推诿搪塞过患者,也没有让患者失望过。

二、深入改革,促进事业发展

1984年,**担任城关卫生院副院长,89年任该院院长,这下,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家都清楚,全县39个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都想进城,也就使在城关、城郊卫生院的人员不断增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带领这么一班人发展事业,谈何容易。为抓好医院工作,**同志带领院管会一班人先后出台了医院政治工作“四结合”和保医疗质量“四个关键”。“四结合”即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医疗业务工作相结合,与医院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四个关键”即抓好医疗行为规范,病历质量、优质服务,依法维护医患权等关键。狠抓“四个结合”和“四个关键”,使职工对医院面临的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了职工的爱岗、爱院热情,陶冶职工情操,增加职工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城关卫生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门诊人次、医疗收入及各项主要医疗质量指标,均比以往明显上升。在抓好医疗质量的同时,乡镇卫生院推行“动产融资,不动产有偿使用”之前,**同志就在本院积极推行了“注重绩效挂钩,深入分配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先导,夯实分配制度改革基础,卫生院遵照县卫生局“迈小步,不停步”的精神,积极稳妥地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了医院内部人员转岗分流,严格控制人员入口,放松人员出口,严格执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为分配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实行院科两级核算,深入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工效挂钩,绩效挂钩”,根据工作数量、技术质量、劳动态度、贡献大小等指标,经院科两级核算进行分配。这种改革,一是突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改革了人浮于事的大锅饭局面,改变了过去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观念,单位上下形成“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共和氛围。二是观念转变,如今是“干什么活拿什么钱”,收入有差距也是正常现象。二OO二年县政府出台乡镇卫生院改革方案后,城关卫生院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完善,运行二年来,效益明显,人心稳定,**担任院长期间,全院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医院各项业务进一步拓展,新增耳鼻喉、痔疮、口腔等专科,城关卫生院由原占地面积730m2,业务用房不足200m2增加到职工住房1100m2,业务用房2090m2,添置了200mAx光机,心电图、生化设备、B超等诊疗设备,彻底改变了卫生院房屋面貌,每年收入达150余万元,运行二年来,不仅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发放,且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卫生院连年被评为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有效地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20*年,城郊医院实行“海选”院长,结果,**同志担上城关、城郊两所医院的院长,**将城关管理和改革经验应用到城郊卫生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艰苦奋斗,廉洁行政

**同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心底无私,尤其倍受职工的钦佩,论工作他是全院最累的,论贡献他是全院最大的,可他每年的奖金是全院职工平均的,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许多维修工具,单位的门窗、水龙头、电灯及医疗器械坏了,能修的他都自己修,记得他刚担院长那时,医院较困难,病房的床都是他亲自利用床铺改做的,尽量为医院节省开支。他常常加班加点,从不计个人报酬。十多年来,他没有拿过一分钱加班费。到各分设的门诊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坐车自己掏钱,未报过一分钱,担任院长十多年,他从未报销过电话费。对,他深恶痛绝,早在八十年代,他就提出了药品进购公开,由院药品管理小组管理药品进购工作,他从不联系购药,更不外出购药,杜绝了个人得药品回扣的不正之风。他总是将参会发的床单等纪念品、年底慰问金和组织奖励给他个人的奖金交给单位。为节约单位开支,他甚至舍不得请专业人员去疏通堵塞了的排污管道,而是自己动手清理疏通。在人员调动、药品采购、工程发包等工作上,他从不,从未收受过礼品和红包。一次为争工程项目,一位工程老板想给他送个大红包,他当场予以严词拒绝。很多药老板说,该同志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四、忠于职守,情系群众,始终战斗在抗非第一线

去年3—6月,全县乃至全国打响严峻的“抗非”战斗以后,**同志认真贯彻上级抗非布署,组织全院职工迅速学习抗非业务知识,布置抗非的具体工作,协助党委、政府布置全镇抗非工作,迅速掀起了全院全镇的抗非热潮,抗非期间全镇广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卫生死角500多处,消毒阴阳沟渠2000多米,投入抗非经费13万多元,院内设立了发热门诊,各服务站分别负责一个管区的疫情监测和抗非技术指导,疫区流入人口体温监测任务,全院共排查发热病人382人,送县发热门诊排查14人,疫区流入人口体温全程监测196人,**自始至终站在抗非的第一线,经常深入居委会、街道督促抗非工作,排查发热病人。在抗非典的那段时间,**同志从未休息过一天,从未睡过一个好觉,经常深夜两三点钟接到报告有从疫区来的人员需要进行隔离和体温监测,每次,他都亲自前往,对流动人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和测量体温,先后到北关旅社、竹筷子厂、城南村等居委会街道排查流动人口数十人次。一次,一个发热病人在诊断不明时走脱,**同志根据记录不全的住址,逐户询问,连续寻找了近5个小时,终于到南正街找到患者,当晚将患者送到人民医院排查。

五、关爱职工,无私奉献

篇8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我国实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对增强中央政府,尤其是县乡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起到显著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参照中央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了组织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基本保证各项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运转的需要。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继续。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及把握财政体制

体制保障和调控手段历来都是国家财政行使职能的基础,财政管理体制科学与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治理效果、公共福利和经济效率有直接关系。由于县乡级财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导致政策扭曲、财政资源配置使用低下,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定,损害经济效率。如今我国也是高度重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县乡级财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财政改革,正在逐步完善改革内容,因改革涉及的财政利益主体较多,实施难度也相对较大。合理制定县乡级政府的责任范围,建立财政管理框架,进一步明确县乡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县乡级地方政府是政府体系组成的重要基础,在县(乡)与上级政府职能划分时,公共职能应下放到乡,为县(乡)级政府起到基础作用。市(区)级政府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县(乡)级政府起辅助作用。政府需重点做好综合协调、规划统一、监督产业发展与引导,利用优势壮大自身产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县乡级政府应合理划分财政收入,明确建立财政体制,即履行政府职责,财政收入进行合理调整,逐步达到匹配完善。

二、规范县乡级政府财政支出制度

深化财政体制的核心应规范县乡级政府财政支出制度,县乡级财政改革是比较繁琐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还关系到整个财政体制改革,其涉及的经济问题即县乡级基层政治发展建设,涉及广大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利益,县乡级政府必须落实改革体制,使服务均衡化,有效促进地区之间资源合理的分配和财力合理支出,加大力度调整财政支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县乡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使得城乡处在不协调发展中,完善增强政府财政发展,避免利益冲突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上下级政府通过深入的协商,提升各项制度的有效性和统一性,使得各方利益平衡,财政体制完善适应我国国情。

三、合理规划地方税种税收结构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税取消,大幅度增加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事业支出,县乡级政府财政收支矛盾日现突出,即使中央增加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也不足以平衡收支缺口。如何完善地方税种,改革地方税制度,确定合理的县乡主体税种,增强县乡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是目前社会经济建设的紧迫任务。完善改革税种是需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和支持的一项复杂工程,应依据社会经济条件的难易程度和情况,本着循序渐进和积极配合推进的原则,逐步实施。从税种的属性和税收的特点看,分层次实施。确保有效提高县乡级政府财政能力予以保障,均衡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促进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和统筹,对财政收入大、人口多、经济发达的乡镇,宜以规划收入和支出责任的范围,核实收支明细,按超收部分递减分成;对收入基数不达标的乡镇自己承担,县级补足基本支出,项目补助递减为主要模式,从而逐步形成县乡级政府税种税收结构独立,促进乡镇税收制度合理稳定。

四、减轻县乡债务解决县乡债务

要解决县乡债务需加强财政监督,深化县乡级政府的管理体制,对历史遗留的债务明细进行彻底甄别清理,分类化解,对促进公益事业政府形成的债务,应通过预算制定计划分期偿还;对企业向乡镇政府借款的债务,企业通过办理债务划转正常经营;对因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形成的债务,应予以援助资金。严格把控,防止新增债务,禁止县乡级政府超财力举债和超财力办事的行为。

五、大力发展县乡城镇经济

想要解决县乡城镇财政困难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县乡经济来实现。农村财政改革的成果与巩固,事关县乡全面建设及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的实现。无论从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意义上,都应明确制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县乡级城镇发展的规划。目前乡镇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正在成为非农业发展的主体和经济根基,根据县乡城镇经济发展面临的要求,研究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为深化改革制度,调整经济结构是解决县乡城镇财政发展的稳定基础。

六、县乡级政府基层干部职位过多

经调查目前政府部门基层职位人员过满,理论上可以泾渭分明但落实到工作中比较困难,据有关数据调查,乡镇党政基层编制已经超出正常范围的1-2倍,目前一个中小乡镇的在职人员已经远超50年代一个小县城的人口数量,这不仅超出政府规定数目,更使乡镇政府经济领域徒增负担,造成人员多的原因是基层工作量大,服务群众任务繁杂,有时还会出现人员不够用,所以要想减人先要减事、减少机构或减少阶段性突击工作。

七、规范乡镇编制体系

规范建立新的编制体系内容:拆分。拆除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和政府经济负担的来源,乡镇政府应统一规范工作机构,在建立规范编制体系后应设立社会、经济发展、党政职能事务办公室,这样方便各自职能的规范。行政部门的配备,应按照辖区人口、面积大小、财政收入等因素科学确认乡镇区别,配备的行政编辑人数应按类别区分配置。财政管理的人员编制体系应实行总数控制,编制标准应综合考虑辖区财政收入、定编基数和农业人员数量等因素来确定不同的人员编制数量。同样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应按照人数比例核实拟定,做到每年核实一次。防疫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卫生部门、消防部门、交通部门应按政府具体标准编制核实拟定。工商税务部门、司法公安部门、检察院等编制应实行数量的控制。这些部门经过测定后还应与各县乡目前财政人员的规定数目进行综合调整平衡,同时应严格把控乡镇职能部门职数,实行领导职位交替任职制度。

八、县乡政府实施改革措施应避免的问题

应避免的问题包含:改革视角应从地方政府向地方来治理;改革进度应以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案进行为主;实施改革发起者应在联邦国家和单一国家中寻求不同之处。政府部门更应该成为协调者或推动者,而不是只会做控制和指挥的工作,而服务的供给者不必成为生产者;公共部门应多在私企部门中多吸取经营之道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灵感。应把关注的方向转变,从以往的按规定执行逐渐转向按结果执行,地方职能部门应强调落实目标的管理方式,把服务精神和公共精神逐渐引入竞争的机制中,使普通消费者的利益大大提升。应重视乡镇政府规范立法的推进和乡镇政府的改革推进。

九、目前已实施体质改革政府所取得的经验

目前研究已实施的体质改革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多样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转变重心应考虑地方政府的缘由背景因素。地方政府应从横向关系、纵向关系和政府的各个非盈利组织、私有企业等关系入手;地方政府应在政治角色、服务管理角色之间做出平衡调节;政府扩大原有规模或合并微小企业规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质改革的核心;地方政府应按照从上至下的方针来实施战略;地方政府不应把希望寄托在原有组织框架,敢于突破落实方针实施核心变革。

十、总结完善乡镇政府财政体制建议

鼓励地方县乡财政体制先行先试、持续加力、攻坚克难、率先突破、为全面县乡体制改革提供可用范本。提出两种试点模式。

(一)全面深化乡财县管机制

深化重庆忠县模式,取消乡镇财政,对乡镇政府的管理模式实施新制度,新模式,改革乡镇政府为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使得财政权和实事权不具备独立性,使基层农村的管理完成度提高,只负责县级以上的委托。取消乡镇财政问题,应使得农村经济产生的政府来源体现到县政府财政,派出的机构费用及公共设施支出应由县级财政部门提供,由此可以预防县级政府财政的资金缺口,应由上级政府或中央等各级落实解决其问题。主要用于人口较少、事务简单、财政收入低、基层人员少,例如新疆、等西部地区不宜健全乡镇财政体制的地区。

篇9

一、激活人才市场,全力打造服务品牌。

目前我县经济形势很好,经济发展迅猛,但人才科技含量低,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我们以“为项目服务、为各类企业服务”为宗旨,牢固树立“人才工作跟着项目走,人才工作为项目服务”的理念。一方面坚持引聘培三措并举,走出去,到各类高校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选拔人才。全年引进各类人才x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x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功能,按月举办人才交流活动,随时为企业开办各种人才招聘专场。完善服务项目,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程度,发挥人才市场就业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就业,为生产一线补充有用人才。年内推荐大中专毕业就业x人以上。

二、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全力打造诚信品牌。大力推行劳务派遣就业模式,拓展输出渠道,不断扩大输出规模。严把输出关,提高务工人员各方面素质。注重农民技能培训,建立以县职校为主体,以乡镇技校为补充,多渠道办学、多轨道运行的培训网络,使我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不断提高就业率。加强输出后续管理,完善农民工保障机制,实现“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对我县南部地区和x个贫困村开展就业帮扶行动,在信息、名额分配、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贫困村减免职介费,全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x人,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x人以上,努力实现当年为农民增收x万元。通过劳务输出不仅要使我县农民增加收入,而且使他们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进而达到返乡创业、带动本地农民就地转移、促进广大农民共同×××的目的。

三、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打造为亲民品牌。

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积极落实四项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积极组织再就业培训,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及时发放救助金和失业救济金,多渠道帮助和安置下岗失业职工。全年新增就业岗位x个,培训下岗职工x人,力争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x人。将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以内。

四、强化社会保险工作,全力打造公仆品牌。

狠抓社会保险扩面和保险费征缴两个关键环节,全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员x人,失业保险x人,工伤保险x人;保持我县社会保险基金节余总量在全市的领先位次。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政策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全面铺开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尽快解决我县失去土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加快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程,完善县乡两级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内容,社会化服务率达x%。继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认真研究解决在企业改制时已经领取安置费,又重新就业的人员退休后的医疗保障问题。扩大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比例,把参保人员自负比例降低到3xxxx以下,不断增强医疗保障整体水平。

五、以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目标,全力打造公正品牌。

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入手,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严厉打击不落实最低工资标准、非法职介、使用童工、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强劳动仲裁工作,及时调处劳动仲裁争议案件,依法办案、秉公办案,结案率达x%以上。

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力打造勤政品牌。

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尽快制定相关配套制度,按上级要求及时兑现公务员工资待遇,认真组织开展公务员素质培训,努力实现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设岗、公开招聘、精简效能、合同管理”的原则,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在此基础上,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稳步探索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股级干部管理,规范选拔程序,坚持用人标准,实行竞争上岗,强化任职后管理。

七、强化素质工程,全力打造便民品牌。

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建设学习型机关。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标准化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健全县、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实施大事带动战略,落实重点工作承办制,层层分解目标,全力以赴抓落实。建立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网站,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及各项劳动保障政策,提高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信息化程度。扎实做好权力公开透明化建设试点工作,维护人劳社保干部公道正派形象,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职称改革、企业改制等工作。

第一季度以来,我们围绕中心,抢抓机遇,求实重效,重点工作进展较快,提前实现了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首季开门红。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初见成效。在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全县《公务员法》培训工作全面结束,x名公务员进行了《公务员法》知识考试。我县广大公务员初步掌握了《公务员法》的知识。人才工作步伐加快。《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意见》已初步形成,对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将在x月下旬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人才劳动力交流活动,将有x家企业到场招聘,将提供就业岗位x余个。劳务输出形势喜人。积极开展春风行动,认真落实对贫困村的扶持政策,优先提供指标,免费开展职介服务,对体检、面试合格者优先录用。至目前,优先为贫困村提供招工指标近x个,免费为x人进行了职介服务。同时抓住春节前后的有利时机,积极抢占劳务市场,已向x各矿和北京人民大会堂输出农民工x人,全县累计输出x人,完成全年任务的x%。再就业工作力度较大。着手为x人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手续,为x人次发放救助金x万元,为x人发放失业救济金x万元,为x名下岗职工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年检手续,开展阳光培训x期2x人。社会保险深入扎实。及时开展了医疗救助行动,先后为x名参保职工发放公务员医疗救助和医疗补助金近x万元,为x名困难企业患大病的职工发放医疗救助金x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大病患者沉重的医疗费用压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经过进一步征求意见和数据测算,近期将报县政府审批。

篇10

现将2003年以来区人事局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狠抓三个环节,着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人事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区委经济工作大局,抓住人才的引进、培养、服务三个环节,着力打造一支能为“两个率先”建功立业的人才队伍。

一是抓引进。先后组织保来得工业有限公司、华扬蓄电池有限公司、万家福商城等XX家用人单位,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人才交流大会,并会同卫生局等有关单位深入到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名校直接洽谈引进优秀人才。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XXX名,其中为公有制企业引进XXX名,本科以上的XX名。

二是抓培养。开展针对性培训,与区科技局联合开设了X期计算机培训班,XX人参加了培训;组织全区XXX名机关干部分X批进行了普通话培训和水平测试;组织XX人参加了市组织的职称外语、计算机培训。组织有关人员报名参加国家及省相关考试,其中:全国经济类中、初级资格考试XX人,省中、高级计算机考试XXX人、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XX人及省中、高级职称外语考试XX人。做好职称评审工作,向省、市、区各系列评委会推荐工程、卫生等六个专业职称评审材料XXX份,其中高级X份、中级XXX份、初级XXX份;为XXX人办理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通知及证书,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初聘XX人。

三是抓服务。我们坚持把服务人才作为用好人才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积极拓展人事服务范围和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全年,共为XXX人新办档案、组织关系等人事项目。同时,加强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及公安部门的勾通协调,积极为人才提供养老保险、户籍登记管理等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广陵建功立业。

二、推进三项改革,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XX年,我们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有关精神,努力进行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重点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分配、产权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区范围内继续推行全员聘用制,巩固和扩大聘用制改革成果,目前,我区事业单位已基本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继续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以“有能则上,无绩则让”为原则,在乡镇、街道以及教育、民政等有条件的单位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采取直接聘用、选举聘用、业绩考核聘用等多种形式确定中层干部;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职称工作的业务范围,积极推进个体、私营、合资、独资等非公经济组织的职称工作。

二是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权限,指导各单位制定科学合理、自主灵活的内部分配制度。在有效调控津贴总量的前提下,按照劳酬相符、岗薪一致的总体目标,根据事业单位的客观实际,实行工资总量调控和内部分配权限相分离,职工实际收入与档案工资相分离。在伊斯兰幼儿园、东花园幼儿园、广陵中医院等X家单位进行了试点,指导他们初步建立起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灵活自主的分配机制,拉开了分配档次。

三是推进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实体”的产权制度改革总体思路。今年上半年陆续召集各乡镇街道、各系统主要负责人座谈,要求各事业单位要相应地建立起改革工作班子,组织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并进行调查摸底,汇总有关人员结构、思想状况、效益情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结合本单位实际,拟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选择了区文化系统的大众影剧院、卫生系统的广陵中医院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会同主管部门,就明晰产权关系和投资主体,依法确定责权,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实现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目前这两家单位已改制到位。

三、落实三套制度,着力强化人事计划和机构编制管理

公务员教育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工作制度和人事计划管理制度是人事部门的主要办事依据,全年,我们紧紧围绕这三项制度,狠抓落实,使公务员教育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计划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是落实公务员教育管理制度。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为契机,深入宣传公务员制度。结合《条例》颁布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纪念《条例》颁布十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发放问卷XXX份,回收率XX%,合格率XXX%。深入开展“人民满意公务员”评选活动,X名同志分别被授予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称号、被市委市政府记“二等功”、被推荐为“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候选人。举办了X期初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XX名初级公务员参加了任职培训并通过考试。加大了年度考核的力度,较好地完成了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区级机关XXX人、事业单位XXXX人参加了考核。

二是落实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按照机构编制权限,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对全区已初始登记单位的上报材料进行了拉网式整理。制发了《关于做好全区事业单位XXXX年度年检工作的通知》,对条件成熟、符合规定的,优先登记;条件不成熟,不符合规定的,暂缓登记或不予登记。全年共完成了XX家法人事业单位的年检登记工作,年检率和年检合格率均为XXX%。同时,主动与财政、工商、税务、银行、审计、民政、土地、验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沟通协调,为事业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对XXX家法人事业单位进行了初始登记。

三是落实人事计划管理制度。工龄管理是人事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机构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部分系统和单位放宽工龄计算口径和自行更改工龄的现象,今年,我们集中精力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龄进行了清理。制发了《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龄管理的通知》,采取先“自查”后“整查”的方法,下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龄情况登记表》,由各系统和各有关单位根据有关政策进行自查,并将结果上报,然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专门力量对上报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核查。目前,我们已对初步核查出的问题进行了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