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综合改革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综合改革资金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规范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奖励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取得实效,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2013年扩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的通知》(国农改[2013]1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2]437号)等文件精神,我部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现予印发,请各地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做好试点各项工作。
附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财 政 部
2013年9月30日
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扎实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规范各项试点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奖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遵循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自我考评与抽查考评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各试点省份对省以下试点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财政部对各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具体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第四条 考核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点工作是否受到重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工作保障是否得力,宣传培训是否到位等;
(二)试点方案实施情况;
(三)资金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
(四)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制度等;
(五)试点工作成效,主要包括农民满意程度、试点经验可推广价值等。
(六)试点工作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等问题,包括是否加重农民负担、截留挪用资金,是否出现群众上访等。
第五条 考核评价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文件;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印发的政策文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国库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各试点省份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
第六条 考核评价以自然年度为周期,实行自评和抽查考评相结合。除特殊情况外,每年年初各试点省份对上一年度的试点工作全面总结并进行自我考评,自评报告(连同考核评分表)于3月31日前报送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
第七条 抽查考评分为书面考评和实地考评。各试点省份对本省份的自评报告真实性负责。书面考评以各试点省份的自评报告为基础结合平时调研、宣传情况等进行评价;实地抽查以组成检查组形式赴有关省份开展检查,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20%。
第八条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开展专家考评和农民满意度调查。专家可以从有关职能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学者中遴选,也可以委托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农民满意度调查。
第九条 考评的组织实施。包括制定考评方案、下发考评通知、实地检查考核、量化考评结果等环节。
第十条 考评结果的应用。坚持奖优罚劣的原则,量化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分配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参考因素。
第十一条 考评工作的纪律要求。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原则,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全面真实地对试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应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注重廉洁自律。
第十二条 各试点省份应参照本暂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并报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10月30日开始施行。
附: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量化评分表(略)
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3〕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统计局、林业局:
发展改革委关于报请审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着力规范建设标准,着力明确管护责任,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改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四、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抓紧制定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细化配套政策,并督促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实施方案,确保建设任务落实到地块。要整合资金,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建后管护,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做好相关规划间的衔接,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督促评价,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
篇2
关键词 资金监管 财政服务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聚财功能基本消失,乡财县管后,乡镇财政理财功能也大大消弱,但服务、监管职能却在不断强化。
在服务上:我们强化服务质量,形成团结、创新、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勤政务实,树立良好的文明财政服务形象。
一是创新服务方式。建立预约服务制,办事群众通过电话的形式提前预约办事项目和时间;建立延时服务制,办事高峰期,为了不让群众多跑路,做到办完业务后再下班。
二是规范服务行为。在服务态度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接电话耐心细致,语气和蔼可亲,对来访的人态度热情,诚恳谦逊。不做越轨之事,不说伤感之词,不行损民之举。让服务对象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三是提升服务效率。围绕“零拒绝、零积压、零差错、零投诉”的工作目标,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被首问人认真履行职责,对群众所办事项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对各项专项资金,做到按项目合同、按工程进度拨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完工的项目,做到及时组织检查验收,使项目尽快发挥效益;对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完成。
四是提高执行力度。作为一个综合服务部门,我们要有一个坚定的执行力来作保证,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执行力,上级安排了就做,干就干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量财政涉农资金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加强对财政涉农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使之更好地发挥效益,是落实党和国家民生政策的关键环节。
形势要求我们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我们协助管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一是强化资金管理。村级各项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取消各村现有银行帐户,村级各项收入均按规定全部存入新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账户。村级所有收入(除抗旱排涝费外)必须在5日内到服务中心报账。
对村现金实行备用金制度。各村到中心领取备用金前,首先要填写申报单,注明用途,经村委会负责人签字。严格支出审批程序。村级支出应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有多少财力办多少事,不得发生新的不良债务。每一次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核准、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我们中心进行初审、复核入账。
严格各种财政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挪用、截留,改变资金使用用途。资金能够直达项目实施单位、个人的,应通过银行部门直达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二是坚持按时结账做账。我们“三资”监管中心坚持一月一结账、做账。统一报账、做账时间。各村报账员月底前应及时清理本月所发生的一切财务事项,原则上定于下个月的5号前为报账时间;鉴于新区村级数量少、业务量大,可以在下个月的任何时间报账,但要提前电话预约。
三是抓好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关口。在审计中要严把四关。一是严把开支事由关。即每张合法条据必须由经办人注明事由,并有证明人签字;二是严把审批关。即每张条据必须由村主任审批;三是严把民主理财关。即每张合格条据必须由民主理财人员签名盖章;四是严把合同关。即对拍卖、承包及租凭等收支必须附合同。
四是严格票据管理,以票控收。加强村级收费票据管理,是从源头控制财务混乱的重要手段。对农村收取费用要统一使用县财政局监制的收款票据,我们由专人管理票据,负责票据的领取、核销。农村专用收款收据实行单张管理,由包村财干和村报账员共同负责,每开出一份收费收据,资金要如数上缴村级财务管理中心账户后,才能开出第二份收据。对村级一事一议抗旱排涝票据限额供应,由村报账员领取,资金也要求如数上缴村级财务管理中心账户。
篇3
【关键词】 规范; 村财乡管; 核算
国家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新疆巴州乡镇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实施。为配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旧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对全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从业人员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并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对77个乡镇384个行政村的563名村级会计人员进行了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集中培训。通过培训、考试,提高了乡村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按照自治区的规定,对经考试合格的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443名村级财务人员颁发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保障了全州农村财务核算的顺利开展。
一、新旧《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衔接顺利,过渡平稳
2008年8月,巴州财政部门组织人员对库尔勒、尉犁、和静、和硕、博湖等县的7个乡镇进行了调研,从2005年起,这7个乡镇所属村级财务已经100%委托乡农经部门进行核算;县财政、乡财局和农经局的同志提供的材料表明:全县其他各村集体经济财务也已经在不同年份全部由乡农经站统一、核算。
乡农经站财务岗位基本设置总会计1名、会计1名、电算化维护人员1名(采取电算化核算的乡镇);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到位,移交手续清晰,会计档案管理规范,上岗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以前年度提高,会计账户设置合理,科目使用规范,制定和建立了财务制度,能够满足村级财务核算的管理需要。各村彻底杜绝了包包账、箱箱账、白条入账的现象。各村村民按照本村的人口、经济业务规模大小,推举5-7名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村里的一切支出必须通过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各乡农经站对被的村级集体经济各类收支能够及时张榜公布,被访的村民都能对村里的支出说上一二,对村里的民主理财、支出和村务公开比较满意。
各县、乡、村正在依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的意见》(农经发〔2008〕4号)文件精神,积极规范乡级农经部门记账业务。
在调研中发现,各核算单位使用的电算化软件统一使用由青岛太阳软件公司开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版本的电算化软件,该电算化软件基本能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核算的需要,也能核算国家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核算的需要。该核算软件操作简单,便于学习掌握,全州村级核算统一配备同一套软件便于软件供应商统一培训和售后服务,缺点是无法用一套软件同时核算乡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
电算化软件的配备、普及使用程度各县也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各县、乡农经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该县、乡财政的状况不同。在调研时发现,和静县、尉犁县的乡镇农经部门会计人员仍在通过手工记账、算账。
为了全面了解全州农村财会人员的情况,我州向各县发放调查表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全州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机构目前在岗会计人员249名,持证人员200人,占80.32%,无证人员49名,占19.68%;无证人员主要为村级出纳、报账员。无证人员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荒漠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村,无证会计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基本不懂汉语言,个别村仍存在着一任村委会班子一任财务人员的现象,更换、变动会计人员比较频繁;无证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知识主要靠乡农经部门的财务人员临时现教、现学、现用,有会计专业知识和学历的会计人员没人愿去这种状况的村里工作。
二、当前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村级账务核算内容不全面
村级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村级经济活动的全部经济内容,包括村集体收入、“一事一议资金”、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
通过调查,实际情况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除个别年度划归村级核算、支付外,目前统一由乡财政所负责核算、支付。这种人为分割的核算体制,一是无法满足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审计要求;二是无法体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对村级的关怀力度。
(二)继续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关怀和帮助力度,加大在职教育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调研中,广大会计人员普遍诉求自己会计专业知识不足,会计基础工作知识不足;在会计电算化核算下,农村难以配备微机专业维护人员、电算化软件维护人员。会计人员只有边干边学,目前在岗的会计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微机知识、微机维护、电算化软件维护知识严重缺乏,既渴求扩大知识面,更要求解决现实会计工作当中因知识不足而存在的许多棘手的难题。
对农村会计的业务培训,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和农业农经部门主要应侧重于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以基础知识、会计基础规范、会计电算化规范、财务制度、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主。
(三)加强规范农村会计基础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核算的信息质量。通过调查,大多数核算机构基础工作良好,但个别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亟需改进。
巴州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别是偏远农牧区,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村级出纳人员、报账人员长期仍将以当地少数民族人员为主。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务人员,汉语言文字、语言表述、沟通能力较差,会计业务知识相对不高,在账簿启用、文字书写、科目应用、经济业务活动的账务处理、职业判断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被调查的乡镇,村级财务大都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其中4个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乡镇,财务制度制定得相对完备;个别乡镇仍存在财务制度简单罗列几个岗位责任制了事,存在支出报销单据粘贴不平整,没有经办人签字,没有会计人员审核签字,单据分项支出内容、单据份数都没有填写;账簿使用存在随意性,总账使用活页账本,没有启用单位名称,没加盖启用章;财务主管、会计都没有签字、盖章,普遍没有缴纳印花税;会计科目名称使用不规范,存在随意性。比如制度规定科目为“应付福利费”,实际被改为“福利费”,“银行存款”被改为“银行”或“银行存”等;账户余额存在跨年度不结转,账户没有月结、季结、年结;发生记录书写错误,没按纠错规定采用“红线法”划一道红线更正,而是直接用“蓝笔”划二道线;凭证装订不符合《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
个别村存在将“一事一议资金”单独开户,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违反了《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调查组当场提出了批评,要求立即更正,并要求县级财政事后进行监督检查。
(四)加紧制定和出台《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确保农村经济核算安全、完整
2006年,农业部发文提出将制定《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要求各级农经管理部门据此建立和规范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但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仍未正式出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的建立只能由会计人员依据其他会计制度、核算要求和经验探索建立。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显而易见。
三、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促进村级记账健康发展
(一)立足当前,规范农村村集体经济会计核算队伍
当前,农村乡镇正在积极推行“村财乡管村用”改革,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农经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财政所根据改革进度,目前是集中核算乡镇级财务收支。根据实际,建议现阶段我州应采取乡财政所和乡农经站并存,共同完成乡、村财务核算的方式,随着乡镇管理体制的推进,适时提出将农经站划并到财政所集中核算,这样既可减少人员,又可统一管理村级核算。
自从国家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乡农税所(财政所)工作人员从过去的收农牧业税,转为为农村服务、核算转变;这些同志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少数民族人员比例大,收税是专家、是内行,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是新手,需要重新学习。
农经部门长期从事农村财务管理和核算,有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财会队伍,一些农经站从1993年就开始为村级财务记账;在调研中,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较高、制度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规范。
建议“村财乡管”目前仍由农经部门管理、记账;财政部门待条件成熟时将核算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直接拨付给行政村,由农经部门统一核算。
鉴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一步改革将到乡一级,财政所同志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建议财政所和农经站两个部门仍保持现状,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划并事宜。
(二)积极从法律方面探索乡级财政、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权限
乡财政所、农经站目前是依据中央《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开展村财账务工作的,是遵从改革阶段的行政规定。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中国法制化建设正在步入正轨,村级账务机构也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记账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审批和管理。只有通过规范的“记账”许可的申请和批准,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章第十五条之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之规定,通过修订《农业法》、《会计法》、《记账管理办法》的相应条款授予乡级核算机构法定记账权限,村级账务的核算才能符合法律规范,才能真正体现村民权益,保障机构合法运行。
2009年7月6日,在笔者修改此文时,获知新疆首届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培训班在博湖县本布图镇开班,该培训班包括汉、维、蒙、回等民族的114名学员参加培训,参加人员主要为会计人员,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村民理财小组人员。新疆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校长吴解铭亲自指导,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货币资金管理、家电下乡、会计委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农村综合改革、三项资金管理等涉农政策、业务。
期望国家能够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不断将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中国农村的每一个村落,惠及各族农民兄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S].1993.
[3] 财政部.记账管理办法[S].
[4] 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S].2005.
[5] 农业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S].
[6]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的意见[S].2008.
篇4
一、以规范促管理,健全制度约束机制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规范和加强农业财政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我们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理念,坚持“先建制度、后分资金,先规范、后运作”的原则,每一项专项资金,都首先研究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做到资金延伸到哪里,制度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在制度建设上实现全覆盖,确保了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上的科学规范。同时,我们在制度设计上突出操作性。对每一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都明确规定了资金分配标准、支持范围、支持环节、申报程序以及管理监督责任等,注重增强基层一线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和执行能力,确保做到每项工作都经得起审计检查和历史检验。据统计,近年来我们累计研究制定管理制度80多项,逐步构建起了科学合理、覆盖全面、运转有序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
二、以创新促管理,健全预算执行机制
一是积极创新预算执行模式。在我省推广实行了“基础工作前移+公式法因素法分配+资金直拨到县+县级报账提款”的预算执行新模式:在预算编制时提前研究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扶持重点、分配原则和时间进度等关键问题,并在年底前组织下年度项目申报;不断扩大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范围,更多地采取公式法、因素法“切块”下达到市、县;对明确到县的资金采取专户直拨的方式直接拨付到县,由县级实行报账制管理,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早到位、早发挥效益。二是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督导制度。进一步强化各级农口部门作为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努力提高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建立预算执行月调度制度,关键时期实行周调度制度,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研究分析预算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单位,采取约谈、督导、通报制,督促协调有关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政府采购进度和集中支付速度,为加快预算执行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切实强化预算执行奖惩机制。在继续对各市农业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将省直农口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工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并把考评结果与下一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切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抓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推行这些改革,我们每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省级农业财政资金的分配,前三季度基本实现支出,第四季度开展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财政支农预算执行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以统筹促管理,健全资金整合机制
一是挖掘横向整合潜力。在对省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加强预算综合统筹,将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河道工程维护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政府性收费与相关财政专项统筹安排,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努力做到“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预算一个盘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效应。二是加大纵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省级财政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加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对上,坚持将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与中央政策进行有效对接,积极将国家有关部委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等资金与省级财政支农项目捆绑结合,项目统一规划布局,资金统一安排使用,有效避免了项目分散、交叉、重叠等问题。对下,积极为市、县整合创造条件,省级大幅度减少具体项目的审批,把决策权、审批权下放到市县,由各市、县负责将各级财政资金捆绑起来,统筹安排使用,切实增强了地方在资金统筹和项目决策方面的自,集聚了政策和资金合力。三是创新县级整合途径。以财政部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引导鼓励各项目县以两类项目为整合平台,以统一规划为指导,自主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切实做到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与此同时,省财政加大政策扶持和考评奖励力度,实行“县级自主整合、省级绩效考评、专项资金奖励”的办法,引导县级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
四、以公开促管理,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一是在政策制定上坚持民主决策。注重发挥我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科研院校及有关部门和基层的“智囊”、“外脑”作用,在形势分析、思路研究和政策制定上,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在项目立项、申报过程、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等环节,聘请他们全面参与,真正做到了决策过程公开、公正。二是在项目确定上坚持公平竞争。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行竞争立项、公开评审。比如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立项时,通过采取“县级申报、专家评审、公开陈述、现场打分、当场亮分、全省公示”的评审程序,提高了项目选择的科学性、民主化和透明度。三是在项目管理上坚持借助外力。积极推行第三方监管,对一些重大项目,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投资规划进行审核把关,委托财政监督机构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理评估,邀请纪检部门全程参与项目选择,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补贴补助类项目推行公示公告制,全面加强和扩大监督管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篇5
关键词:合格审慎评估 利率市场化 适应性
1、研究背景
201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安排部署了合格审慎评估工作,指在通过开展合格审慎评估,遴选出符合宏观审慎、财务硬约束等要求的金融机构作为自律机制基础成员,并优先赋予其包括发行同业存单以及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在内的更多市场定价权和产品创新权,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自主定价空间扩大与公平有序竞争的良性循环,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合格审慎评估涉及微观审慎、宏观审慎、财务约束和定价能力等四个方面共17项指标。其中微观审慎方面只有监管评级1项指标,达到3级为合格;宏观审慎方面共涉及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和宏观审慎政策执行5项指标;财务约束方面共涉及公司治理、资产利润率、净息差、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5项指标;定价能力方面共涉及组织架构、机制建设、信息系统、决策执行、信息披露、竞争行为6项指标。本着积极动员,自愿参与的原则,山西辖内67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加了评估,参与度达到了57.8%,包括4家城市商业银行、48家农村信用联社、14家农村商业银行和1家农村合作银行,参与度分别为67%、51%和87.5%。分地市看,临汾16家、运城12家,晋中11家、晋城7家、忻州7家,长治4家,阳泉4家,太原2家,朔州2家。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成立评审组,对各参评机构报送的申请报告、《经营财务状况数据表》、公司治理、三层一会、绩效考核以及定价能力方面的组织结构、机制建设、信息系统、决策执行、信息披露和竞争行为等方面的申请材料进行了仔细审核和评分,并对评估结果和各指标达标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2、指标达标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达标率较低
从评估的情况看,我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合格审慎情况不容乐观,与合格的要求差距比较大,参与评估的67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中,自愿申请加入市场利率自律机制、申报材料齐全、各项指标达标情况较好且总加权平均分达到60分的只有21家,从机构类别看,21家参评机构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有4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农村信用联社和1家农村合作银行。从审核结果看,我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的达标率较低,所有指标均达到60分及以上,符合微观审慎、宏观审慎、财务硬约束和定价能力各项要求的只有5家。
2.2、不同类别金融机构监管评级情况两极分化明显
67家参评机构监管评级达标的有23家,达标率仅为34.33%,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情况较好,达标率分别为100%和80%,农村信用联社达标率特别低,48家农村信用联社只有5家监管评级达到3级,达标率仅为10.4%,成为制约农村信用联社达标的重要因素。
2.3、个别参评机构宏观审慎政策执行情况较差
宏观审慎方面主要是按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要求,考察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风险抵补和流动性状况,以及贯彻执行宏观审慎政策的情况,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和宏观审慎政策执行5项指标。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前4项指标达标率为100%,但宏观审慎政策执行方面达标率较低,其中城市商业银行达标率为50%,农村商业银行达标率为73.3%,主要是实际贷款增量超合意贷款,有的还不满足“两个不低于”的信贷结构调控要求。农村信用联社宏观审慎方面达标率较低的指标有拨备覆盖率、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达标率分别为20.8%、22.9%和43.8%。
2.4、财务约束方面资产质量有待提高
财务约束指标是指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和成本控制等反映其财务硬约束状况的指标,共5项指标,分别是公司治理、资产利润率、净息差、不良贷款率和成本收入比。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约束指标达标率为100%,农村商业银行除不良贷款率达标率为73.3%外,其余指标全部达标,多数农村信用联社存在财务软约束,48家参与摸底的联社仅有4家不良贷款率达标,11家资产利润率达标,成本收入比和净息差分别有14家和11家不达标。
2.5、定价信息系统是主要短板
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组织架构和定价制度较健全,定价流程较规范,有较成熟的定价管理办法,定价方法基本体现了成本收益原则、覆盖风险原则、市场化原则和差别化原则,管理办法依法合规、可操作性较强,但定价管理系统方面有待完善。67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仅有6家有相关定价信息系统,该指标的达标率仅为8.96%。其中晋商银行定价机制较完善,具有成熟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CRM客户综合贡献度定价系统,该行的客户综合贡献度定价方法类似基于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的贷款风险定价法,能够根据客户的风险收益及成本情况,实现一户一定,具备差异化、精细化定价能力。长治银行制定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办法、法人客户定价管理办法、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利率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具有较为科学的存贷款定价模型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具有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并应用于绩效考评,具备一定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的能力,该行授信管理系统中有利率定价模块,能够根据客户类型、担保方式、信用等级等测算客户利率,作为定价参考。尧都农村商业银行、乡宁农村商业银行和侯马农村商业银行制定了较科学的定价管理办法,包括企(事)业、商户和农户小额信贷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办法等,绩效考核系统中有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具备一定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能力。
3、相关建议
3.1、以评估促建设,充分发挥合格审慎评估的激励机制
要做好合格审慎评估结果的反馈工作,使金融机构通过评估寻找差距,并根据情况对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合格审慎情况进行现场评估指导,督促引导各机构以这次合格审慎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增强财务硬约束、健全自主定价机制,做到审慎经营。各金融机构要以评估促建设,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机制,增强综合实力,争取早日达到合格审慎评估的标准,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
3.2、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控
针对农信社监管评级和不良率达标率低的问题,各级人民银行要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资本约束,加强内部管理,实现稳健经营,加快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资产业务、特别是对不良贷款的管理。要及时真实的调整贷款形态,采取更加积极灵活的措施,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和消化力度,提高不良贷款管理处置水平;要加强信贷业务管理,严把贷款论证关、会审关,发放关、清收关、处置关。二是要认真关注基层农村信用社风险变化情况,及时向存在问题隐患的农村信用社发出预警信号,查清风险源头与成因,对贷款形态失真严重的农村信用社,要监督其清收进展情况,力促不良贷款“双降”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强对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的贷款规划指导,引导辖内各法人金融机构合理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3.3、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在“三会一层”架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管理机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采取积极措施改善资产质量,消化历史包袱,提高盈利水平,同时要转换经营机制,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
3.4、积极引导各法人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扩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
各级人民银行应加强对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的贷款规划指导,同时要做好对涉农信贷投放的指导与监测工作,引导辖内各法人金融机构合理优化信贷结构,适当控制非农贷款,优先保证“三农”的信贷需求,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放力度。
3.5、督促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
人民银行要结合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现状,进一步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各项定价管理办法,逐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经营的中间业务定价管理办法、同业存款利率管理办法、存贷款定价管理办法、全额资金管理办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管理办法,做到科学规范定价。二是加强定价人才的培养,可以引进或挖掘专业人才,也可对现有人员通过举办培训、赴商业银行学习交流等方式培育专业人才;三是注重基础信息收集和积累,利率管理部门应注重搜集、积累、分析与贷款利率定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同时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开发贷款利率定价管理系统,并能与信贷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达到降低贷款利率定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高利率定价的科学水平,在制定利率定价机制时,应研究竞争策略,加强市场调查,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资金成本和目标收益,进一步完善差别风险利率定价制度,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完善差别利率,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既要规避风险,又要留住优质客户,着眼于长远目标,培养优质客户、潜在客户。
3.6、加强定价机制学习交流,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一是加强省内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定价机制学习交流。选择定价机制较为完善、定价方法科学可行的县联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比如晋商银行、尧农村商业银行介绍先进经验和做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推动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自身定价机制建设。二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要加强学习交流,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经验做法和利率定价系统,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全国范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机制的成熟完善。三是人民银行要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召开利率定价机制联席会议,交流沟通辖内利率定价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银行业利率定价水平。四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请总行有关专家就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和定价信息系统的研发推广等内容进行讲解培训,辅导地方法人完善定价机制,提高利率定价的科学性。省联社也要积极推动全省农信社的定价机制建设和信息系统的推广工作。
3.7、建立实用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为提高利率定价的效率和科学水平,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进行成本收益管理,迫切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一是建立科学实用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并应用于绩效考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是连接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负债定价和经营管理的内部价格调控平台,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对全行的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可以获得全行资产负债变化及其对利率敏感性程度的第一手数据,实行不同期限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银行内部筹资部门与资金运用部门将分别根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转入、转出价格作为其筹资的利率上限和资金运用的下限开展相关业务并考核其绩效;资金中心将根据其自身的资产与负债进行持久匹配和利率匹配,有效减少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逐步推进质量、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全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目的。二是根据利率定价管理办法研发存贷款管理系统,提升差异化、精细化定价的能力,并利用系统对产品定价进行有效管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定价策略。也可以推广应用省联社统一开发的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其中的利率定价模块,能够根据客户类别、信用等级、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等测算贷款利率,模型相对简单,但也部分体现了差异化、风险覆盖收益等定价原则。目前该系统已于今年1月份上线试运行,各家可根据各自的定价管理办法,设定相应定价参数,使用利率定价模块测算利率。
参考文献:
[1]冯宗宪,郭健伟.银行利率定价原理和方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9月.
[2]吴琼.中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6月.
作者简介:
篇6
一、要完善好一个机构。财政所、农村经营管理站合并后,要依托财政所,规范设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单独核算权不变的基础上代管村集体账务和资金。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应设置中心主任、中心总会计、中心总出纳、电算化操作员、档案管理员、票据审核员等岗位。为各岗位配备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文化程度高、年富力强、身体健康、具有会计证的专业人员担任。会计服务中心的各岗位的工作人员,作为一个团队,要求业务熟练、服务热情、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密切配合,以达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要坚持好三项原则。一是坚持村级理财机制不变的原则。资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审批权仍在集体。会计服务中心严格依法管理,履行法律程序,健全规章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平调、挪用、折借村集体资金。二是坚持村级法律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保持以村为基本核算单位不变,一村一账,分别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项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仍由村级组织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坚持高效、快捷服务的原则。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向村反馈有关财务信息,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体现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积极营造便民环境,搭建便民平台,落实便民措施;加强效能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三、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会计中心与财政所关系。会计服务中心是以财政所为依托成立的,是财政所下属的法人组织。会计中心与村签定协议,依法形成契约关系,自行组织财务业务,财政所对会计中心负有指导、管理和监督责任。二是会计中心与村报帐员的关系。二者是业务分工合作的关系。作为村级报帐员,要行使原村出纳职责,办理村日常零星收支业务。发挥村与会计中心联系纽带作用,上传下达,办理会计中心无法或不宜担负的应急业务。三是会计中心与村委会的关系。会计中心代管农村集体资金与帐目,是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以双方签订的委托协议为基础,以确保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处理权、财务审批权不变为前提,达到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的目的。四是会计中心与审计监督部门的关系。推行农村财务委托是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有效途经,对农村财务活动的监督过程由帐后监督延伸到帐前乃至事前审计监督。会计中心的业务活动同时接受县乡农村审计监督机构的监督。以确保其制度健全、核算准确、业务规范、帐目清楚、资金安全,切实维护村集体组织的全法权益。
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abo321”为你整理了这篇支持脱贫攻坚财政使用管理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19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以加快脱贫为目标,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拓宽盘活扶贫资金渠道,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财政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现将我区财政支持脱贫攻坚情况汇报如下:
一、扶贫资金整合情况
按照整合资金名录,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应整尽整,按需而整”。全区今年计划整合资金规模是35440.55万元,实际已整合到位资金35440.55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一)中央资金17841.36万元。主要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241万元、水利发展资金1490.96万元、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19.5万元、林业改革发展资金82万元、农田建设补助资金3253.2万元、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2478.7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46万元、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012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18万元。
?(二)省级资金5717.3万元。主要包括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742万元、农业改革发展资金577.4万元、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80万元、农村综合改革补助资金320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30万元、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资金363.9万元、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31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73万元。
(三)市级资金1658万元。主要包括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58万元。
(四)区本级资金10223.89万元。主要包括区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488万元(2019年区本级预算安排扶贫专项资金9488万元,较2018年增加3800万元,增列专项扶贫资金占地方财政收入增量18900万元的20.11%。)、2018年度结余资金(统筹整合资金)735.89万元。
二、扶贫项目资金支出情况
2019年,我区共安排扶贫项目600个。截至12月18日,扶贫资金支出34074.21万元,扶贫资金支出比例占年度规模35440.55万元的96.14%。
颍东区采取“三项清单”管理,规范扶贫资金使用。通过“整合清单”“任务清单”公开资金项目名称、预算金额、实施地点、项目完成时限等,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透明度;围绕年度扶贫任务目标,通过设置“绩效清单”,找准财政资金的着力点和撬动点。
三、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情况
2019年,颍东区共实施35大类项目,资金规模为35440.55万元。颍东区财政局出台了《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实施细则》(财农〔2019〕64号)及《颍东区扶贫资金单个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加强扶贫资金的支出审核、落实预算执行主体责任。
我区以脱贫攻坚规划和项目库为依据,依托监控平台将纳入扶贫资金总台账管理的中央层面50项资金、省级层面24项资金都纳入了监控范围。
按照谁填报绩效的原则,区级行业扶贫部门根据项目资金安排情况,及时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中填报项目绩效目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扶贫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等数据分析。同时,财政部门落实责任要求对行业实施单位、主管部门提供业务指导引领,确保动态监控平台数据录入、项目资金绩效目标申报、自评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实施的35大类项目,落实扶贫项目资金3.54亿元,扶贫项目资金的预算分配下达、实际支付比例及项目绩效自评、审核完成比例均达到了100%。
四、扶贫资金监管情况
(一)扶贫资金及时公开公示
根据扶贫、财政部门印发的《颍东区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实施细则》(阜颍东扶办〔2018〕143号),我局认真做好各级扶贫资金分配结果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按照要求联系扶贫部门做好项目资金的匹配工作。截止目前,全年扶贫项目资金公示情况已全面完成,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841.36万元,省级财政资金5717.3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658万元,区级财政资金10223.89万元,合计35440.55万元。
篇8
关键词:财政支农;管理体制;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及其特有的弱质性行业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作为政府对农业扶持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近几年,我国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农投资规模在2000多亿元。但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极大地制约了其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本文拟就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下粗浅认识。
一、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总量不足,相对规模下降
近年来,尽管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较大,但与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以及历史上形成的欠账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如果按wto协议计算口径,把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财政支出、粮棉油糖价格补贴计算在内,1996~2000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1826亿元、1709亿元和2200亿元,分别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 9%、5. 3%、7. 4%、7%和8. 8%.按照相同的口径,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的同时,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不高,从1996年到2002年大致维持在8%左右,比1990年的10%约低2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12%约低4个百分点,没有达到《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由此可见,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相对规模呈现下降趋势。
(二)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实际功能弱化
整个“九五期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达到8055亿元,主要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农业科研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农产品流通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财政扶贫支出、农业税收减免、政策性补贴支出等10部分。在此期间,政府对各项投入的侧重点不同,按比重的大小,平均依次为政策性补贴,占30. 43%;农林水气事业费,占20. 10%;农业基本建设,占19. 57%;支援生产支出,占12 .81%;财政扶贫支出,占6. 11%;农业综合开发,占5. 84%;农业科学事业费,占2. 25%;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0. 15%;其他项目占2%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其支出结构也有不尽合理之处。
1.“支农”与“养人”的矛盾突出,“吃饭财政”特征明显 我国政府农业财政支出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部门的事业费占主体地位,“养人”支出比重过高,而真正用于建设方面的“支农”支出比重不高。“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成为不少地方财政支农的现状。例如,湖南省2003年财政预算安排了7亿元作为省本级的财政支农资金(不含农业综合开发),其中近3亿元用于省级的农口单位的人头费和事业费。四川省2003年各级的财政支农资金大约为50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支出),其中35亿元用于“吃饭”。
2.农业、农民的直接收益份额偏少,背离了支农政策原意 首先,当前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中的“农林水气事业费”支出占了1/3,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各级农口行政事业单位事业经费开支,名义上属于支农支出,但实际上大部分流向了城市。其次,一些列入财政支农支出项目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全社会性的水利建设如江海堤防、南水北调、防洪防汛等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第三,相当一部分支农资金是通过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乡镇企业、农产品流通等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大量资金流向了科研院所、工业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等,农民直接受益的份额很少。
3.购销环节的补贴过高,基础性战略投资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优价供给,给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购销差价以巨额的财政补贴,近几年,政府支农投人中,每年用于粮、棉、油、糖等等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在500~700亿元之间,占政府农业支持总量的30%以上。由于财力有限,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执法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或者没有财政立项支持,或者缺乏足够的投人保障,致使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果差
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1)按照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各级财政承担本级农业财政支出的管理,中央财政同时负责全国性农业财政政策的制定以及重要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一级财政对下一级农业财政支出管理负有指导的责任。(2)按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划分,农业财政支出分块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且乱,大约涉及26块,主要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由发改委系统单独管理或发改委与农口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农业科研费用主要由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或者科技部门与农口主管部门共同管理;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与农口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农产品补贴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与流通主管部门共同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是:(1)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由于资金来源分散,不同渠道的资金项目的安排原则和管理办法大多为主管部门自行制订,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机协调,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权责分工以及操作程序过于复杂,实际执行过程中弹性很大。因此,农业投人混乱,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比较严重,导致农业资金投入在使用方向、建设内容、项自安排等方面难以协调和重复投入。(2)资金分块管理,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力量分散,造成了“撒胡椒面”现象,难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做到统筹安排、合理配置。(3)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快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同时,在一些重要的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引入了项目管理、标准文本管理、专家评审制度、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但总的来说,仍然不够规范,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二、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果的对策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对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作用提出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人总量和相对规模,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农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远远少于城镇居民。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而且要提高其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1)要认真落实《农业法》的规定,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人,确保对农业投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幅度。上级财政应增加对县级财政一般转移支付的比重,缩小安排专项资金的规模,在项目建设上区别不同地区,确定符合实际的配套及自筹资金规模,使县级财力更多用于农村公益事业。(2)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在支农资金投入上的事权,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农投人责任,促进稳定可靠的财政支农投人保障机制的形成。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并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二)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财政对农业的支持要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应以此为目标加以调整和优化。具体措施包括:(1)精简管理机构,减少冗员,压缩事业费支出的刚性比重,变“吃饭财政”为“办事财政”。(2)大幅度增加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将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3)大力支持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加强以农业实用科学成果推广、转化、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农业建设。
(三)改革和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首先,应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要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加以明确,以确保农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事权。
其次,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第三,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财政内部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同时,国家必须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的立法监督,使其早日进入法制轨道。
参考文献:
[1] 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4-9.
[2] 孙健夫。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转轨及其制约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44.
篇9
关键词: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
引言: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财政工作职能和管理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财政管理理念,全面推行乡镇财政工作精细化管理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同时对于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从目前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重点从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制度、项目资金管理精细化、完善乡镇财政监督管理体制、提高乡镇财政队伍整体素质四方面介绍了乡镇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策略。
一、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建设滞后,(1)“乡财县管乡用”仍游刃有余,基本上是由原来基础性管理和基数调控在推进“乡财县管”改革;部分地方机构合并后财政所职能不够明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停留在形式上,工作深度不够。(2)财务管理基础相当薄弱。由于乡镇财政实行定编减员,部分竞争上岗人员对乡镇财政工作不熟悉,服务意识不强,导致财务管理不严谨,报账手续不规范,甚至出现将一笔收入记入多个科目的现象。
(二)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1)综合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乡镇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有违反预算法的行为。政府收支未全部纳入到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中,部分预算资金的收入和使用透明度也不高。(2)预算编制程序科学性不高。支出预算编制粗略的将以前的基数、人为因素等相结合的方案作为预算方案,不是科学测算改革后的财力和单位事业所需的定量定性定基数的预算。因此,导致部分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差强人意。
(三)乡镇财政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乡镇财政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但很多乡镇财政部门做的还不尽到位,例如忽视对货币资金内控的管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等。由于乡镇财政部门无法直接参与到由上级财政下拨的资金的监督管理,且对某些项目无权过问,使得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受到了影响。此外,基层财政网络信息系统硬件设施落后,不利于资料信息的共享。
(四)乡镇财政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在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是决定性的因素。要使乡镇财政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必须重视乡镇财政队伍的建设。由于乡镇财政人员的编制工资在乡镇上,同时上级财政机关只是业务指导,导致乡镇财政人员队伍变动频繁,兼职混岗现象严重。此外乡镇财政队伍的财政法制意识淡薄,财政管理水平有限,财政改革创新意识亟待提高。
二、乡镇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策略
(一)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制度。(1)健全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机制,应根据预算编制规范要求以及相分离的预算分配机制来完善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机制。设置预算编审专门机构,建立健全预算联审制和第三方评议制度,从总体上提高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水平。同时为清晰呈现全乡纳税情况,每月需按税种和纳税企业来编制财政收入报表分析,编制《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和 《部门预算》。根据乡镇收入和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乡镇财政的收支预算。在预算执行上,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项目资金的拨付。(2)根据上年度预算执行结果情况以及绩效评价分析,同时结合当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测算下年度预算收支规模等信息。此外完善和细化预算科目,人大法律监督、审计部和财政部门日常监督等政府预算监督机制。(3)完善支出预算绩效考评机制,主要通过将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到预算管理中来,将支出预算绩效考评情况作为以后年度预算依据,逐步建立和完善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以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二)项目资金管理精细化。通过制定《项目专项资金报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专项资金工作流程表》等规章来保证项目资金精细化管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涉及到与农业相关的各项资金,财政部门实行专户管理、报账支出,做到专款专用。严格规定资金拨付程序,做到资金拨付与项目管理,即做到财政部门管资金、行业部门抓质量,主管部门管项目。通过对拨款资金的有效控制和监督,来保证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合理性。对项目启动资金、专项资金和预留资金按3∶4∶3的比例进行拨付。
(三)完善乡镇财政监督管理体制。(1)完善财政内部监督机制,财政内部监督作为财政部门内部自我检查和评价方式,通过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工作中的问题,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机制和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加强对非税收入的收费票据的印制登记收发的监督,此外要完善和规范财政管理。重点健全内部资金拨付制度,专项资金审核程序及责任追究等。(2)健全的乡镇财政监督管理制度,必须能够满足民生、三农和重点支出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对专项资金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从而保证项目申报程序、资金分配办法、项目立项机制和资金支出行为的规范,努力促成财政专项资金由分配管理向绩效管理转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3)加强财政监督体系建设,财政监督主体在财政监督过程中作为关键因素,具体包括财政机关审计机关各级人大,社会民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主体之间应在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上相互协调、明确各自监督的职责,共同完成监督的工作。通过监督机关之间的分类监督,避免重复检查,提高了监督效率。
(四)提高乡镇财政队伍整体素质。(1)对乡镇财政队伍实施精细化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在乡镇财政管理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要使乡镇财政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需提高乡镇财政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财务人员开展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加强其制度建设和财政精神文化建设。以完善的制度规范乡镇财政人员,通过财政精神文化建设来统一乡镇财政管理思想,从而增强财政人员的核心力量。 (2)加强乡镇财政人员专业培训,对乡镇财政人员定期定时地进行专业培训工作,培训实行分类、分级指导。一般乡镇财政所长需每两年参加一次由市以上农村财政管理部门负责的培训工作。通过开展有关乡镇财政工作的培训,加强其对农村非税收改革、农村中的各项政策认识,培训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从根本上提高乡镇财政人员运用和理解政策法规的能力。 (3)乡镇财政人员勤政务实,作为基层的乡镇财政人员应爱岗敬业,勤于调研,工作踏实,作风淳朴。工作中讲求实效,坚持为百姓理财的信念。对涉及农资项目的各项支出合理分配,严格遵守有关财政的法律法规,保证资金分配中的公平,充分体现党的廉洁性。在生活中不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总之,作为乡镇财政人员要时刻保持秉公理财、廉洁服务的原则。
总结:在新型经济形势下,明确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可以通过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制度、项目资金管理精细化、完善乡镇财政监督管理体制、提高乡镇财政队伍整体素质等措施来实施,要保证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以更好地服务于基层乡镇群众。
参考文献:
篇10
一、回顾工作,总结经验
与会领导一致认为,以毛新华同志为班长的财政局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的、务实的、和谐的班子,是一个上级部门认可、干部群众信任和支持的领导集体。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实际,立足全区财政,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调整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以赴支持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2.4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5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4653万元增长到08年的7532万元,年均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支出从2005年的15042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35448万元,基本上解决了历年专项欠拨的问题,专项支付率每年都在95%以上,财政收支增幅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全区农业、教育、医疗卫生、民生事业、社会保障以及政府实事等重点项目得到有效保障。全区财政困难的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在不断扩大财政资金总量的同时,财政部门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四个倾斜”,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解决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财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先后出台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意见、政府非税收入综合预算管理办法、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办法、财政重点专项资金报账办法、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库集中试点方案等等一系列的制度和办法。全区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多项改革稳步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初见成效。同时,局班子始终坚持以政治思想建设和培训教育为突破口,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大规模的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腐败,有效保证了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队伍的安全。
在会上,大家在总结近几年工作经验的同时,认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做到: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区财政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办成了一些长期想办而没有能力去办的事情,主要是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坚定信念,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二是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彻底改变过去就收支论财政的传统发展理念,进一步树立“大财政”思想,将财政工作置于全区经济社会全局之中,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服从服务于全区改革发展大局上来,变被动埋单为主动服务,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必须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意识。在管好用好自身财力的基础上,广开筹资渠道,努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倾斜和支持,为我区加快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四是必须牢固树立超前意识。找准财政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针对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问题,及早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到胸有成竹,临阵不乱。
二、查摆问题,剖析根源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财政局领导班子各成员联系思想和人工作实际,对照检查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党性党风和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了思想根源。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一)学习抓的不够到位。大家平时都有繁重的工作任务,除局里每星期一和周五组织的集中辅导学习外,很少再挤出时间学习新知识、新业务。特别是在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方面还不够透彻,把握内涵实质还不够准确,还不能很好的把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融会贯通地灵活运用。在学风上存在着一定的实用主义思想,常常是用的时候才想起来学。对财政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反映到实际工作中来,我们一些同志总习惯于财政收收支支,看问题、做事情眼光不远、视野不宽,跳不出财政这个“圈子”,不能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全局问题少,维护部门利益多,财政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发挥不够。
(二)改革创新的步伐不够大。面对党和政府的新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新期盼,一些同志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缺乏超前谋划的意识,遇到棘手问题、突发事件,显得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应对的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同时,虽然围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出台了许多办法和制度,推行了很多改革措施,但与其他县区和上级的要求相比,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很多做法借鉴别人的多,自我创新的少,工作中新亮点、新经验、新成效不够多。反映出我们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改革的步伐还不够大。
(三)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随着财政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同志容易在思想上产生优越感,听取汇报建议的多,积极主动到部门和单位深入了解的少,服务意识还不够强。有时候下基层调研只限于听听汇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作风飘浮。有时候安排布置工作,往往浮在会议上、文件中,停在嘴皮上,真正抓任务、抓督促、抓落实还做的很不到位。
(四)干部管理上还不够严。这些年我局在机关内部管理、支部建设、干部队伍教育、廉政建设等方面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近期又对6项制度进行了补充完善。但在实际执行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比如车辆的管理、请销假的管理等等。同时,对干部的制度约束还不到位,导致个别年轻干部满足于现状,工作的主动性和事业心不够强。在这一方面,虽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但手段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措施办法都针对财政业务方面的各个环节,而在在干部思想作风、行为规范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办法,有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针对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存在的问题,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深入查找,深刻剖析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待学习这一重大问题上,从思想深处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总认为学习是软尺度、软指标,不像财政收支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来得实在。因此抓得不够紧,学得不够深,影响了认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在工作作风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没有很好地坚持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三是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制定了比较全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但在思想上还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致使有时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不够。
三、制定措施,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会议提出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实质,特别是在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上下苦功夫、下狠功夫,在精学、深学上下大功夫,进一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方位开放意识和超前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准财政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把学习理论的过程转变为推动财政发展的具体行动,转变为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的具体举措。
二是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今年的财政形势非常严峻,“收入降、支出增”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全局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初对提出的目标要求,积极谋划,科学安排,狠抓落实,提升工作效率。要以保收入、保进度、保增长、保任务为主线,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13%的增长目标的完成。要以保运转、保民生、促和谐为重点,科学调度资金,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财政支出体系。要以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不断完善机制,稳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要以规范财经秩序为突破口,厉行节约,增收节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千方百计筹措财力,确保民生工程投入得到足额保证。要严格按照省市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办法和补贴资金“一折统”的要求,确保财政各项强农惠农资金足额及时到位。要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支持新农村、规模养殖、新型日光温室、水利设施改造等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要认真推进“家电下乡”,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大力支持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财政管理改革。按照省市对财政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并抓住当前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努力在理财理念和方式上实现大得突破。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等多项改革。在财政项目资金管理中,逐步引入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绩效考评,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五是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