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的最新调整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金的最新调整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北京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细则最新消息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本年本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具体调整方案。此次调整采取挂钩调整、定额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对企业高龄退休人员适当提高待遇水平。调整后,本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月人均增加305元,平均养老金水平将提高到3355元/月。1、2月增加的养老金将随3月份养老金同时发放到位。这是本市第23次连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将惠及本市228万企业退休人员。
挂钩调整 按缴费年限普遍增加
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继续坚持与缴费年限挂钩普遍增加基本养老金。根据规定,缴费年限满20xx年及其以上的退休人员,缴费年限每满1年,每月增加3.5元,保障多缴多得原则的落实。同时对于缴费年限不满20xx年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一次性增加35元;对于缴费年限不满20xx年的建设征地农转工退休人员,每人每月一次性增加52.5元。
篇2
20xx年攀枝花企退人员养老金上调细则据了解,这是该市连续第20xx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与过去不同的是,攀枝花市今年首次实现机关事业单位20xx年10月1日以后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同步调整和同方案调整,从制度上首次实现了并轨。
据悉,此次调整共惠及攀枝花市18.5万名退休人员,总体调整水平为20xx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6.5%左右,实行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相结合,每人每月至少增加40元。增加基本养老金从20xx年1月1日起执行,将于9月底以前发放到位。
公务员退休后的退休费计发基础是退休前的职务工资加级别工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费计发基础是退休前岗位工资加薪级工资;机关技术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后的退休费计发基础是退休前岗位工资加技术等级工资。
计发比例则按照工作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工作年限越长的人退休金替代率越高。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xx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由此可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最低退休金替代率都有80-90%。
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基础是社会平均工资,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新人为例,其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养老金=(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高于社会平均工资,这也加大了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差距。199920xx年,各年机关和事业单位平均工资都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
篇3
北京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涨工资最新消息
退休金上调人均月增305元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本年本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具体调整方案。此次调整采取挂钩调整、定额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对企业高龄退休人员适当提高待遇水平。调整后,本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月人均增加305元,平均养老金水平将提高到3355元/月。1、2月增加的养老金将随3月份养老金同时发放到位。这是本市第23次连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将惠及本市228万企业退休人员。
挂钩调整
按缴费年限普遍增加
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继续坚持与缴费年限挂钩普遍增加基本养老金。根据规定,缴费年限满20xx年及其以上的退休人员,缴费年限每满1年,每月增加3.5元,保障多缴多得原则的落实。同时对于缴费年限不满20xx年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一次性增加35元;对于缴费年限不满20xx年的建设征地农转工退休人员,每人每月一次性增加52.5元。
定额调整
按绝对额普遍增加
按照国家要求,今年本市采取了定额调整办法,并向低收入群体给予适当倾斜,将退休人员20xx年年底前的基本养老金由高到低划分四档,分别是4550元(含)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加100元;3550元(含)~4550元之间的每人每月增加120元;3050元(含)~3550元之间的每人每月增加140元;3050元以下每人每月增加160元。此次调整实施由少到多的绝对额标准逐渐加大倾斜力度,保障了待遇水平偏低的人员能够适当多增加基本养老金。同时,为了兼顾公平,针对少数退休人员按绝对额调整养老金后低于下一档的,还将进行差额补足。
20xx年年底前基本养老金水平增加绝对额标准(元/月)增加后未达到此标准予以补足(元/月)
-举例
李阿姨,全部缴费年限32年,20xx年12月的养老金为3060元/月,按上面图表第三档标准,应上调140元,与原养老金相加为3200元。但与20xx年12月的养老金低于3050元的第四档人员相比,他们上涨160元后,部分人员会高过李阿姨的3200元(3050元+160元),所以再对李阿姨提高10元,使她达到第四档的最高额3210元。在绝对额的调整中,李阿姨实际每月增长的养老金是150元;再加上按缴费年限调整的养老金,实际共增加养老金262元/月。
20xx年调整(元/月)
20xx年底前(元/月)按缴费年限增加按绝对额增加调整总额调整后
分档补足
3060 3.532=112 14010 262 3322
适当倾斜
65岁以上多拿100至160元
针对本市退休时间早、年龄偏大的退休人员,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自20xx年起,本市在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时均向高龄退休人员适度倾斜。今年仍坚持这一做法,对在20xx年底之前已经年满65周岁及以上的高龄退休人员,在按照上述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进行调整后,再次享受到100元至160元四个档次的倾斜政策。即:65至69周岁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100元;70至74周岁每人每月再增加120元;75至79周岁每人每月再增加140元;8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再增加160元。
上调6.5%如何确定的?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此前11次的幅度都是10%左右,今年为何确定为6.5%?
据介绍,从20xx年到20xx年,国家连续20xx年较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明显提高,20xx年达到2200多元,与20xx年的月人均647元相比,提高了2倍多,年平均增长率12%左右。
人社部社保所金维刚所长表示,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主要的参照系是物价上涨情况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同时也要兼顾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促进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次上调幅度定为6.5%,有两方面考虑。其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转入了中高速增长期。GDP增速由20xx年11.3%逐步下降至20xx年的6.9%,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由20xx年的14.6%降到20xx年的10%以下,20xx年进一步降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xx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以内,20xx年下降到1.5%。综合来看,近几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幅度已远远超过了物价涨幅,也超过了GDP增速,在一些年份超过了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不少地方,养老金和在岗职工工资倒挂现象突出。许多企业临近退休的员工发现,退休后的收入要比在职时高,养老金调整的频率也高于工资调整频率,出现了千方百计提前退休的状况。
其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养老负担越来越重。xx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人,比xx末增加4400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目前已有8500多万人,比xx末增加2700万人,年均增长8%左右。而同期参保职工年均增长率由xx期间的8.8%下降到6.6%,20xx年更大幅下降到3%以下,养老保险抚养比由20xx年的3.16∶1下降到20xx年的2.88∶1。随着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不断增大。
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 离退休人员 河北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结构变化,人们的工资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养老保险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核心险种,其主要是为老年人完全退出社会劳动以后,利用社会保险的途径来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来源。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了很大的改革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使退休人员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并且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的调整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体制下建立,是以《劳动保险条例(1953)》为依据,将离人员的养老金按照基本工资的数额发放,并且与受益人本身的工龄相关。此种养老制度表示如果员工退休,那么其所得的养老金会与其退休前的个人工资相关,一旦确定就不会出现变更。在当时社会,每种物品的定价都会由政府给予严格规定,离退休人员所获得的养老金完全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生活。不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逐步放开了对于物价的控制,由市场来自行调节供求关系。因而其所带来了物价变动就与一成不变的养老金产生了矛盾。当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甚至出到通货膨胀的时候,会对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假若依然实施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那么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幅下降,甚至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国家为了使离退休人员最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实施了一系列的补贴措施,不过依然没有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1978年,我国重新明确了企业干部职工的退休制度,职工的养老金在标准工资的60%~90%之间,并且对困难退休人员给予了最低的保证养老金。在1991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了养老保险由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三方共同承担。1993年,提出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1995年,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其提出为了使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基本退休金可以按照当地职工前一年度的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比例给予整合,详细的方法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由省人民政府来确定。1997年正式确立了养老保险统筹的统一制度,1998年确立实行行业统筹移交。这些对于制度的改进与改革都明确了表明了我国对养老金要与经济制度相适应而进行调整的重视程度。国家在1978年到1992年期间,对离退休人员给予了七次生活补贴,对养老金进行调整,在实施普遍调整的过程中,同时还给予特殊群体以更好的待遇:增加最低保证数;增加特殊贡献人员的退休待遇;对建国前的老工人给予额外的生活补贴。
2005年到2013年,我国已经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争取凭借退休金的正确整合来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在养老保险的整个改革的同时,我国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二.河北省国营大型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分析
河北省的初期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进行到市场经济后,由于物价的持续上涨,河北省依照国家的规定,对企业退休人员给予了适当的补贴。而《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的,正式确立了养老保险的改革。之后河北省逐步修正养老保险制度,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纳入全市城镇集体企业的社会统筹。同时,河北省开始逐步加大养老保险的普及范围,并且调整职工缴费基数和各项标准,使河北省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从2006年,河北省政府就开始实施《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调整了退休金的计算方法和个人账户的模式,使制度更为公平,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由于我国物价的不断上涨,而且具有上涨速度快、幅度大的特征,特别是一些基本的食品,因此,对于大只能拿到退休金的离退休人员来说,生活水平则会明显受到影响。在2013年开始,河北省制定了最新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的发放标准,并且把标准进行上调。依照河北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在2013年的调整方案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的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上涨幅度大约在10%左右。河北省拟定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全部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给予上调,调整幅度为10%左右,此向制度在3月得到了国家人社部和内政部的批准。这是河北省从2005年以来连续9年以比较大的幅度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进行上调,使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能够达到基本生活水平。
虽然河北省的养老金待遇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不过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养老金的调整幅度与工资、CPI增长率并没有完全实现等比例的调整,缺乏合理性。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政策,将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统一化,建立养老金指数化的调整机制以及对养老金的调整政策进行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吴连霞.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2]陈佳. 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南开大学,2009.
篇5
补充养老金缺口不能紧盯老百姓
“增加缴费补养老金缺口,开错药方”,《证券日报》发表了学者余丰慧的质疑文章。余丰慧认为,无论是延迟退休年龄或是增加个人缴费来补充养老金缺口都开错了药方。“从国家经济转型大计看,经济拉动还需转到以扩大内需为主上。但启动国内消费的一大忌讳就是增加国内居民各种税费包括增加社保个人缴费。因此,可以说增加个人缴费来补充养老金缺口是开错了药方。”余丰慧指出,补充养老金缺口应该盯在财政资金欠账这一块,而不是紧盯老百姓。
有人士指出,“事实上,几乎所有省市,每年都会对养老金缴费额进行调整,个人缴费额也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以西部某省为例:2009年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按最低标准缴纳,个人缴费部分为每月149元左右,而2012年,已达210多元。也就是说,三项基本社会保险,4年间个人缴费部分增加了60多元,增加了差不多40%。如果在这个年年调整的基础上,再增加个人缴费,是否合适、公平?”
也有人士从养老金本身的历史欠账方面,指出增加个人缴费的不合理。据介绍,我国直到1998年真正开始了养老金体系改革,有了个人账户和养老保险。但由于此前未有企业和个人缴纳社保费用,改革时资金未被足额补齐,但改革后国企人员退休金亦由社保系统发放,即导致了社保系统为历史欠账买单的现象,养老金缺口亦与此相关。“目前已是由缴费人为历史欠账买单,若要再从缴费人身上割肉显然不合理。”
养老金缺口有多大?
早在今年6月,关于养老金缺口的讨论甚嚣尘上,这源于一份由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牵头撰写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该报告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事实上,目前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各方测算口径并不统一,未来缺口由谁来补也尚无定论。规模庞大的养老金到底该如何管理?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认为,养老金管理应着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而坚决避免政府部门决策。除了上述报告提及的18.3万亿元,针对养老金缺口问题有多个版本。
从人保部的数据来看,全国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略有结余。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计算,个人账户缺口巨大。具体数据是,目前个人账户中“坐实”的账户记账额仅为2000亿元,因此,全国养老金的“空账”缺口相当于1.7万亿元。而由于养老金至今未实现全国统筹,在统筹层次低下的省区,养老金缺口尤甚。
在人保集团负责养老金研究的崔鹏看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总体结余,但贫富不均。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寿命延长,未来缺口只会更大,以目前的数据估算,未来30年缺口在10万亿元左右。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4省份的基本养老保险累计近6000亿元,约占全国累计结余的40%,而其余多数省区的养老金累计结余不及广东省一半。还有数据显示,2010年有15个省市当期征缴收不抵支,缺口679亿元。
基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压力还可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而加剧。根据2011年12月中国社科院的《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0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增速,已高于同期基金总收入近2%。
此外,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铺开,再加上“今年年底之前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在资金来源没有持续拓展的情况下增加支出,无疑将加重养老金的支付负担。
巨额缺口凸显何种端倪?
总量不够、个人账户空转和收益率低下一直被看作是我国养老金的三大顽疾。
社保专家郑秉文将养老金问题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社保基金缺口与贬值风险并存,二是社保制度征缴扩面的迅速铺开加剧了收支缺口增大的风险。
杨燕绥更忧虑“老龄社会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它意味着社会用于养老的资源总量的增加,“仅靠纳税人和财政收入来解决养老金问题是没有出路的”,除支出水平提高外,与养老相关的公共配置都需增加。
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我国养老金收支压力主要来源于转轨成本;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更为主要的因素。上述报告称,人口老化导致养老金覆盖的退休人员数量与在职缴费人员数量之比的大幅提高,如该比例在2012年为1:3,但是到2050年就将达到1:1;现收现付支柱的缴费率仅仅为20%的工资(另外8%的缴费进入个人账户),而法定的替代率则达到35%。这个法定替代率的承诺在退休年龄保持现行标准不变的情景下是不可持续的。
这些分析表明,养老金缺口虽然是长期风险,但其可能造成的对财政持续性的潜在压力却远远大干其他所有的短期风险因素,不能由于它是长期因素而忽视其风险的规模。
事实上,当前老龄化、养老基金缺口这些问题本身已形成了倒逼机制,那就是要解决我国社保体系的制度障碍问题。杨燕绥认为,正如缺口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也需要国家顶层设计、法治建设、机构战略和居民教育四个条件,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余丰慧表示,我国个人养老金缴费水平,与各国相比已经处于偏高水平。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个人(雇员)养老金缴费比例为11%,雇主为29%,合计为40%。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个人(雇员)缴费比例为7.65%,法国为9.9%,韩国为7.79%,巴西个人缴费8%,俄罗斯更是个人零缴费。
还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养老制度双轨制没有解决之前,增加个人缴费有违基本公平。“目前在养老金缴纳方面,党政机关等公职部门工作人员是由政府代为缴费,而企业职工、城市居民、个体户又是另外一套制度。增加个人缴费,后者无疑需要直接多缴费。”据了解,尽管企业退休人员已连续8年提高养老金水平,但还是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
缺口如何弥补?
从国家管理的层面来看,为了应对养老金“缺口”,同时也防止地方挪用中央补助,全国社保基金会自2006年12月起,受托管理中央财政补助9个试点省市坐实个人账户的543.62亿元资金。据其6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全国社保基金累计投资收益额2845.93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40%,比同期的通货膨胀率高出6个百分点。
然而,无论如何设计,投资收益也就是弥补养老金缺口的一方面。专家建议,用国企利润反哺民众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此外,扩大缴费人群范围,将更多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实行男女退休同龄等方法来缩小社保资金缺口,也仍有空间。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多支柱社保体系,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以养老体系为例,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政府承担基本养老保障的老龄化风险和基金投资风险,确保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第二支柱的补充养老金采用积累制,个人承担老龄化风险和基金投资风险;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储蓄有多种灵活方式,比如在投资商业养老保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承接老龄化风险。多支柱体系将风险分散到政府、企业、家庭等多个主体,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也能增强保障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据了解,2011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GDP总量的2.4%,而美国社保支出占GDP比重在16.8%左右,瑞典和芬兰甚至分别达到了35%和38%。我国财政性社保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亦不到15%,远低于发达国家30%至50%的比例。因此分析指出,补充养老金缺口应该盯在财政资金欠账这一块,而不是紧盯老百姓。
篇6
展望过去10华中,世界银行对各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构想和策略框架,反映了对各国颇有价值改革经验的系统总结,反映了世界银行与学术界和相关组织的长期对话与合作,以及国际社会对各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深入探讨与评估。无疑促成了一个富有创新意义的三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构架的出现:(1)强制性公共管理的非基金制确定给付层次;(2)强制性私营管理的基金制确定缴费层次;(3)自愿性退休储蓄。该构架正被扩展为五层次的框架系统。即:基本层次(零层次),基本目标是减少贫困。非缴费的第四层次,涵盖着更为宽泛的社会政策,如家庭保障、保健和家政服务等。
在应对养老保险改革的严峻挑战和对改革实践作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中,调整单一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日趋凸显。各国的经验表明,多层次的设计有助于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多重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减少贫困与实现和谐消费——追求更有效地处置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经济、政治及人口老龄化风险。新设计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更富灵活性并更有效地实现对老年人口的保障目标。选择预提积累的基金制仍然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政策主张,但基金制的局限性在某些情形显得格外突出。目前,世界银行支持各国养老保险改革的信念并没有发生动摇,相反,过去10年的改革经验使之更为坚定。世界银行发现,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没有充分体现既定的社会政策目标,而是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影响下出现了严重的扭曲。此外,多数国家养老保险体系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根本无法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的回顾和最初改革理念的演化
从1990年代初期以来,总结各国实施养老保险改革的一系列宝贵经验与教训,促使世界银行去反思和改进其引导各国改革的思路与策略。世界银行有关思路与策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养老保险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领会。包括:(1)突破养老保险改革旨在解决其面临的财务压力和人口老龄化挑战这两大因素,进一步将养老保险改革的必要性拓展到化解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以及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全面了解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强制性计划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相关后果,特别是低收人群体面临的远比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和迫切的若干社会风险;(3)进一步认识预提积累制养老保险计划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优势和局限,尤其是关注其增加劳动力市场供给和延期退休方面的积极效应。
2.突破三层次的传统多层次养老保险构架而形成五层次模式,并走出既有的仅关注第一和第二层次养老保险框架的误区。根据众多低收入国家的经验,如果要想将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面有效扩展到所有老年群体,就必须注重构建旨在缓解贫困的非缴费型的零层次或基本层次。而根据中低收入国家的经验,必须强化第三层次的自愿性养老保险计划,因为该层次能为高收人群体带来可观的收入替代水平,并且不会挤占过多的财政资金。另外,无论是何种收入水平的国家,都应该认识到第四层次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有必要塑造与强化第四层次的保险并明确将其纳入一国的整体养老保险体系予以考虑。第四层次养老保险涵盖了一系列宽泛的养老保险方式,包括:非正式的养老保险方式(如家庭保险),其他正规的社会保护项目(如健康护理计划),以及其他私人的资金性与非资金性资源(如家庭财产)。
3.有效整合各个层次的养老保险资源,实现最优绩效。包括整合层次的数量、实现各层次间的相互关联与平衡,以及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要对各个保险层次进行安排。一些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仅仅由零层次(采取普遍保险的社会养老金形式)和第三层次的自愿储蓄组成,实现了较高的运行效率。而另一些国家在引入强制性的第二层养老保险计划之前,需要获得公众对第一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认同。还有一些国家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条件,考虑将改革后的强制性非基金制层次(第一层次)与自愿性储蓄(第三层次)相结合,成为改革的现实选择。
4.更深刻地认识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若干初始条件,以及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潜在问题和局限性。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一国的养老保险改革路径选择内在地受制于该国原有的养老保险体系,以及经济、制度、财政和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对推进平稳和现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尤其重要。
5.对于由国家主导的、有关养老保险体制设计和改革实践方面的创新,世界银行均予以关注并提供大力支持。这些创新点包括:(1)非基金制的或名义账户制度,如引入非基金制的第一层次或对其进行改革;(2)构建旨在降低基金制私营养老保险计划交易成本的清算中心;(3)整合失业保险和为退休金储蓄账户提供服务性支付;(4)众多高收入国家实施的改进和完善治理结构条件下的公共的、预提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每项改革创新均需紧密结合国情进行评估,不应轻易套用其他国家的做法。
养老保险改革的若干关键原则
世界银行认为,尽管各国制定重要的改革策略需要充分认识到本国特色的情况,在具体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时也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但是以下的几项基本原则对于任何一次成功的改革来说都是必须遵循的。
首先,所有的养老保险体系都应遵循提供基本收入保障和减少贫困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各国都应该构建基本保障层次,以便能够为低收入者和仅仅参加了有限经济活动的人在老年时提供一份基本的收入保障。这一保障层次可以采取社会救助、或者低水平的并需要接受收入调查的社会养老金、以及面向高龄人口的(如70岁以上的老年人)普遍享有的养老金等形式。养老保险目标的实现形式——保障的具体方式、水平、资格和支付——将取决于弱势群体的规模、财政预算上的可行性以及设计养老保险体系的其他相关因素。
第二,如果条件允许,预提积累(基金制)养老保险改革不论在哪一层次实施,都将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产生重要的积极效应。从经济上分析,基金制养老保险计划需要在当前积累资金,可以改善未来的政府财政预算约束,进而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贡献。预提基金积累是否有利,主要取决于是否引起净国民储蓄的增加。从政治上分析,基金积累制能够具备更好地履行和兑现养老金责任的社会能力,因为这一机制确保了养老金债务有合法财产权保护的资产来偿还,而不论积累的基金是采取政府债务形式还是其他资产形式。然而实施基金制需要精心考虑成本和收益,因为净收益不会自动得到保证,积累的基金也在相当程度上可能受到政治干预而陷于破产。此外,能否实行基金制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实施与管理能力。
第三,在计划实施预提基金制的国家,可以考虑建立强制性完全基金积累的第二保障层次,但是应首先提供一个实用的具体标准(而不仅是一个蓝图)来评估设计的方案。上述标准既能作为政策选择与制定的依据,也可用于评估改革可能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改进水平,以及评估一国是否具备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所需的财力。另外,该标准也可用于评估其他养老保险计划对退休储蓄是否具有积极的效应,如在大力发展自愿性私人养老金计划或职业养老金计划之前,应该首先利用该标准进行科学的评估。
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目标
养老保险的政策框架既反映了养老保险体系所应坚持的一系列核心原则,也考虑了各国改革在特定制度环境下取得既定社会经济效益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勾画出一项改革计划的大致框架,或是指定改革的执行机构,或新体系的运行方式。着眼于实践层面,需要确定一系列目标和制定标准来评估各类改革建议。当某国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推行福利改进计划时,养老保险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供有足够保障水平的、可负担的、可持续的和具有稳定退休收人的保障制度,具体表现在:
1.有足够保障水平的养老保险体系能够有效地为一国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保障,防止老年人陷入绝对贫困状态,并且提供有效的方法来引导人们和谐消费,合理支配不同生命阶段的生活安排。
2.一个可负担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将制度的运行成本控制在个人和社会财力限度内,不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力求避免难以维持的财政危机。
3.一个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具有稳定的财政基础,并在充分估计各种因素条件下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和预测能力。
4稳定的养老保险体系能经得起巨大的冲击,包括应对来自经济、人口变化和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养老保险体系的设计或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必须充分认识到养老金的支付需求同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养老保险制度为了实现主要的政策目标,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养老保险改革应当基于支持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目标进行设计并实施,尽可能减少对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养老保险改革的次要目标——通过尽量减少养老保险制度潜在的消极影响,积极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格局,即通过增加国民储蓄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发挥的杠杆作用,养老保险体系完全有可能在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稳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评估标准
世界银行设定了四个针对改革内容的标准借以判断改革设计的优劣。
其一,改革措施的推行是否有助于养老保险体系社会政策目标的进一步实现?通过对老年群体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改革能否明显提高老年人抵御贫困风险的能力?改革能否使老年人在一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维持均衡的消费水平,并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改革能否有效实现横向的收入再分配?在平等的基础上,对于那些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和不从事经济工作的人而言,能否从改革后的体制中获得足够的退休储蓄和抵御贫困的保障?养老保险的财务负担能否合理地在代际间和国际内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
其二,宏观财政是否有能力支持养老保险改革?是否具备适合养老保险计划长期运行并经严格测算的财务预算,是否充分估计在不同时间跨度下经济条件的变异程度?养老保险改革的财政计划受公共和私人资源影响的局限是否显著?养老保险改革是否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是否具备适当的国家政策工具作为推行改革的条件?
其三,公共和私营机构能否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得以有效运转?政府是否具备适当的机构和设施去实施和运行改革中公共管理的养老保险计划的各个方面?能否有效发展相关金融机构以适应私营管理的养老保险计划之需要?
其四,是否建立起了监管机构和制度安排使基金制养老保险计划运行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政府能否建立持续有效的监管体系来监管和控制公共及私营管理养老保险计划运行中的治理、负债及投资问题?
经验表明,养老保险改革进程必须得到充分的关注,需要关注的制度条件包括:
1.政府是否会对养老保险责任提供长期可信赖的承诺?改革是否充分考虑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否具备足够稳定的政策环境,以全面实施养老保险改革,并保证改革的稳步推进?
2.是否具备现实的可行条件和有效的管理决策机构?如果没有遵循国情和未能获得大多数人的信任,养老保险改革即使在技术上准备得再充分也一定会失败。要达到这个目标,养老金改革必须主要依靠各国自己,通过本国政治家和专家的通力合作,并与社会公众进行充分的交流,为他们所接受。外界机构如世界银行,可以通过提供相关建议和技术上的支持来加以协助,但是改革的主导权和公共支持必须来自各国内部。
3.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保险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养老金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法律调整,而是涉及到退休收入调整等一系列复杂而敏感的利益分配问题。特别需要在完善治理结构、缴费的征收、档案记录、信息登记、资产管理、监督管理以及养老金发放等方面,实施全面的综合改革。为改革提供立法准备仅是一小部分工作,重点是要强调自身能力建设和提高基金投资绩效,并辅之以基层机构的不懈努力。当然,国际和双边机构在改革项目和调整贷款方面的帮助也应予以考虑。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实施中的相关问题
通过参与当事国养老保险改革实践和其他机构的相关工作,世界银行已经对有关养老保险改革许多方面的最佳操作方案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这涉及到改革的设计和实施中的大多数领域。然而,许多其他领域存在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并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和解决思路。
可行的改革选择
从总体的范围来说,相关项目包括:在原来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调整,一方面维持原有体系的给付结构、公共管理安排和现收现付的制度框架,并调整制度框架内主要变量。包括:(1)维持现收现付的财务机制,提高交费水平,并将给付养老金的替代率提高;(2)调整给付结构,推行名义账户制或相似的方式,但保持公共管理和现收现付的制度框架;(3)在私营管理框架下实施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采取完全基金积累(DB或DC模式);(4)公共管理框架下实行预提基金制的DB或DC模式;(5)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思路,即在给付结构、管理和筹资方式等方面实施分散化管理。
上述选择体现了养老保险的首要和次要目标的不同层面。世界银行主张多层次养老保险的构架(特别是包括一个零层次,以及适当的强制性和自愿储蓄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并认为无论是否采取名义账户制,第一层次的改革思路都是许多国家实现养老保险政策目标所必需的,尤其对终生贫穷人员、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的员工更为适合。
改革的相关选择依赖于各国特殊的国情和制度条件,特别是现行养老保险计划的特殊改革需要,以及管理能力和金融市场发展方面的条件和制度环境。这些因素与一国的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经验表明,以减少贫困为导向的养老保险体系在低收入国家具有很大的政策效应。从实现和谐消费的政策目标分析,一个实行公共管理的、现收现付的收入关联型保险计划在高收入国家的多层次构架中举足轻重。可行的改革选择和实际的改革选择往往都是由既有养老保险制度和从非基金制向基金制转换的交易成本共同决定的。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缓解贫困和再分配
每一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对于贫困救助的作用和能力、和谐消费和高收入者向面临老年贫困风险的群体再分配,不仅依靠制度设计本身和相关激励因素,也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不同保障层次间进行协调和平衡,力求避免负面效应出现。在多数发达国家,任何一个层次的措施都有首要和次要的目标,尽管原有体系的惯性作用对改革中可供选择的层次有较强的限制。相反,发展中国家很少受限甚至完全不受限,而缺乏成熟的金融市场和执行管理新系统的能力很低,至少在短时间内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必须正视的不利条件。对于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有三个重要的建议值得考虑:
第一,构建基本收入保障层次(零层次)以减轻老年贫困,应该是任何完备的退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低收入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的筹资压力将是一个挑战,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弱势群体如儿童、青年、残疾人等的保障需求,而整个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面临的挑战同样十分严峻,需要给予密切关注。这些包括制定合格的管理标准,以及有效地向尚未拥有各种正式经济保障体系的众多农村人口支付小额养老金。
第二,强制保障系统应当控制规模使其易于管理。在很多低收入国家,可以考虑构建一个基本的或者零层次,并通过第三层次的自愿性计划提供补充收入保障。如果强制的缴费型层次(无论是否采取基金制)能够有效运营,需要设计适当的替代率和适中的缴费率。
第三,在覆盖面较低的情况下,收入关联的保障体系应该弱化再分配功能,强化自我缴费机制,而不能过度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应力求避免强制性养老保险制度与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分别管理的格局,因为这可能阻碍劳动力的正常流动,而且对于部分人口群体而言,可导致成本的高昂的和制度运行的不可持续。各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通常是一国最早建立的保障计划,应该与常规养老保险体系进行整合,实现一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整体和谐。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应严格按照基金制方式构建。
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能力
养老保险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制度的财务可持续能力。即根据设立的缴费水平筹集的资金足以支付当期和未来的养老金给付,而不是随意提高缴费水平、降低待遇或由政府财政预算弥补赤字。总之,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稳定计划必须充分考虑近期和长期的资金流量和积累资产存量,以及投资营运绩效与评估。对于基金制而言,合理估计预期的收益率、国外投资分散风险及收益管理等三个方面的重要建议值得充分关注:
第一,养老保险改革建议如果没有根据现有的体系进行可靠的费用估计就不宜推行,也难以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遵循这一原则,各国可以且应当采取多种模型进行评估(包括世界银行改革选择模拟模型——Toolkit—PROST模型)。评估项目在各国实施的差异性也应该得到理解并给予充分考虑。对一系列评估模型的使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模型假设前提的敏感性,进而更好地理解与改革结果关联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
第二,评估财务的可持续能力(对非基金制至关重要)需要一种长期眼光并综合考虑流量与存量。对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的计划,存量反映了养老金隐性债务。考虑到概念和数据方面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应该精确到每日的债务水平进行测度。对于确定缴费体制,需要在科学设定账户缴费积累额和相应投资收益转化为年金产品换算机制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不同个体的目标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多样性。而且需要在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设定能够满足养老金给付目标的缴费率指标,同时根据养老金总体给付水平预测结果的变化幅度进行及时调整。同样,基于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需要调整指标水平,对于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非常必要。
第三,对于部分和全基金制计划,正确地估计资产和可持续的具有风险调控性的收益率非常必要。公共管理的养老基金在保持合理的投资收益率方面业绩欠佳,这导致了三种选择:(1)如果财政性的工具运行较差或者不具备应付政府随意干预的能力,那么将调整成非基金制计划;(2)保持基金制模式,容易调整为私营化管理和分散化管理方式;(3)改进集中管理模式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显示,对于决定投资业绩主要方面的投资策略而言,治理结构尤为重要。
管理和实施方面的限制
对养老保险改革方案的实施问题需要给予更为广泛的关注,然而即便是进行简要的归结也相当困难。
新型养老保险体系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引入个人身份识别系统和账户系统(尤其是DC模式),以及统一的缴费系统。最大的困难在于养老保险基金流在全国范围内的整合。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视角分析,现金流应该注重分散化,然而数据方面应该强调集中处理。不论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在实施之前,制度构建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否则由于不当的原因,改革的路径可能受阻。有关数据流的集中处理需要设置一个信息清算中心,使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与第一层次管理机构或任务部门实现更好的协调和信息共享。信息清算中心的作用非常宽泛,这个宽广的领域包括运用国家机构或者半公共的管理机构来征收第二层次的缴费,并在第二层次计划内部分配基金。
养老保险的账户管理费用问题是一个明显充满争论并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有三种策略应予以关注:首先,通过一个中央清算中心的设置,力求降低管理费用以限制总费用的增长,如降低费用征收和账户管理的成本;其次,通过限制在投资基金中的任意转换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最后,通过限制个体的选择来限制资金管理费用,包括使用被动的投资产品管理,由雇主替员工统一选择投资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账户管理者中展开竞争性的投标。
金融市场的制度环境和监管问题
目前,存在激烈争论的领域是引人强制的基金制模式的制度环境,而且各界在这个方面要达成共识尚需时日,值得重视的相关问题有:(1)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否引进基金制的养老保险计划?(2)需要哪些规则标准和操作方案来保证基金制计划的有效推行和安全营运?(3)监管制度建设方面如何改善?(4)推行基金制计划的可接受成本如何确定?如何利用基金模式的潜在优势分散营运成本?(5)对于仅拥有少量开放基金的国家,应当如何选择?
并非所有的国家都计划建立基金制养老保险层次,而且二些国家也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不过,基金制层次的引入不需要太苛刻的条件,既有的金融机构和产品都可以发挥作用。建立基金制层次的理想安排是分步骤引入,以便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然而,基金制模式的成功需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稳定的银行体系架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以提供可靠的常规管理和资产管理服务;(2)政府追求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努力,以及实施金融领域的改革;(3)强调围绕基金制计划的运行而构建的监管系统,并立足于长期战略促使监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拉美和中东欧众多国家最新的养老保险改革案例,以及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长期发展经验表明,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对于改革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金融市场的各项监管规则应该尽早实施。(1)养老金计划营运机构必须具备充分的独立性和前瞻性,以及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2)对执照申请的严格审查;(3)专门的监管机构与其他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而存在争议较多的监管问题是:建立单一型监管机构还是复合型监管机构(如在智利率先采用的),或是对多个领域的监管机构如保险、证券、银行和共同基金进行整合;如何划定提供养老金产品的运营机构范围;如何在监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如何建立监管者的高效服务和责任机制等。
具有一定开放的经济体如中美洲、中欧和非洲的许多国家正在实施基金制养老保险改革。在金融市场欠发达条件下实施这一改革,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包括:本国特殊的资源密集型发展和监管能力的提高;国家总体经济规模不大,而养老基金机构数量很少而管理的资产额相对庞大,形成很高的营运风险;有限的金融工具使投资风险难以分散。机遇在于:各国融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加深,为分散退休者的养老风险创造条件,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面临的选择包括:构建区域性基金制养老保险计划(该思路在理论上有很好的预期效果,但在实践中则很少被采纳),也可以参照众多国家的现行方式,采取中央统一集中管理(操作上很可行但并不令人信服);向外国机构开放金融市场,并使政府影响远离投资决策,但必须承担相应的机构设置、规则制定和实施监管所带来的较高成本。
养老保险政治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任何国家若要成功推行养老保险改革并实现制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政治经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目前,世界银行从各国的养老保险改革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是,高效的改革进程对于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借用政治学的概念来界定养老保险改革的三个重要阶段——改革辩论阶段、改革理念形成阶段和立法与实施阶段,这些界定适用于众多已经推行养老保险改革的国家。
第一阶段,改革辩论阶段。通常是耗时最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各界人士参与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吸收各方观点,即便有严重分歧,也会在争论过程形成重要成果。需要对其他国家已有的改革经验进行介绍,普通公众和对政策制定有关键影响的群体都应获得有关这方面的充分信息,如议会、工会和新闻媒体。然而,将这一阶段的分歧公之于众,有助于在下一阶段达成共识。
篇7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还存在很多宏观制度层面上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对女性的社会排斥。同时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违法和部门的监管不力,也使部分女性就业权利和养老保障权益缺失。因此,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政策进行改革,以改革为契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进而维护女性养老保障权益,逐渐消除各种因素产生的对女性的社会排斥。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 社会排斥 社会性别
问题的提出
“社会排斥”目前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多的政策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来解释一些社会问题。学者们对于社会排斥有不同的理解,公认的社会排斥是指对基于公民资格的权利,主要是社会权利的否认或者这些权利未充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性别排斥基于性别差异而产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因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情况不同,养老保险参保率、养老金领取率以及养老金金额在男女之间的分配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总体来看,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了男性,并且男性养老待遇普遍高于女性。我国目前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普遍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并且制度的设计上存在着性别社会排斥,但是这种排斥并没有被人们普遍察觉甚至被忽视,这种忽视的结果是女性未能获得相应的养老保障权利。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们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性别排斥这一问题上研究较少,相应的文献也凤毛麟角,但是国际组织已经意识到男女在养老金覆盖面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对养老金整体性别差距的影响很大。其中,国际劳工组织在2000年提出要加强社会保护与性别问题之间的联系,强制性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特别是非全日制工作和家务劳动等(国际劳工局,2000),至于国际劳工组织的这种倡议在各国的实施情况,还有待于考察。另一份《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在其序言中提到“社会保护制度并不仅仅是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加深了这种不平等”。可见,从国际组织层面上看,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已经被认真而深刻的提出。不过,这种国际组织的倡议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即时研究国内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排斥文献也不多见,国内学者大致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其一,从社会保险覆盖面角度来研究性别排斥问题,学者们认为扩大覆盖面真正地把女性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内,可以改变女性的不利地位,如朱冬梅指出女性在自由职业者中的就业率比较高,要直接改变女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领取率低的现状,就应该扩大自由职业者的保险覆盖面,并且认为有些规定并不利于灵活就业者的参保(朱冬梅,2005);潘锦棠认为《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对灵活就业者的参保门槛设置过高,这点对于以灵活就业为主的女性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潘锦棠,2006);王永慈认为社会保险制度只能保障失业者在一定时期内有基本保障,长期失业者将被排斥出社会保险制度,而从未工作过或缴纳过社会保险金的人也同样会被排斥出社会保险制度之外(王永慈,2001)。其二,从性别差异角度来分析女性保障权利的不充分(当然,性别排斥和性别差异两个概念有相似之处,从性别差异角度来思考女性养老保障的不充分或许也能带来一些启发)。学者们认为从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中,要考虑性别差异问题,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性别差异,特别是对养老保障与性别关系没有足够的研究,使妇女的养老保障很不充分(吴可昊,2002);徐文丽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并不必然有利于女性的发展,要使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切实保护女性权益和促进女性发展,就必须在社会保障制度中采取倾向于女性的积极差别对待政策,这种积极差别对待政策在社会保障各项目具体实施和完善过程中都应有所体现,并以这一政策为指导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徐文丽,2005)。
本文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入手,试图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性别排斥问题进行分析,探求养老保险制度中性别排斥的根源以及社会排斥所带来的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对改进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用的建议。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性别排斥的根源分析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来探求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排斥,本文试图根据“排斥出何处,谁被排斥”来探索排斥问题。首先探讨“谁被排斥”。由于男性在就业机会上占有绝对优势,获得养老保险机会远大于女性,因此对于养老保险的性别排斥可以这样来理解,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一些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使这部分人无法获得应有的权利或者说权益丧失,进而导致男性和女性在养老保障权益上的不平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性别排斥,主要是指女性群体在制度中被排斥。其次探讨“排斥出何处”。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社会性别排斥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施动者”通过“怎样的制度过程”将女性排斥出基本养老保险领域,侧重养老保险制度排斥机制和排斥过程,从而产生排斥的影响和结果。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指一个国家以法的形式,保障公民在年老时依法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政府制定并颁布一系列养老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养老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养老保险政策及制度本身是否存在排斥女性需要被检验,如果存在则政策本身即存在排斥女性问题,即把女性排斥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这种物质帮助权利可以视为社会保障权,应是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其中也包括养老保障权利,并且我国颁布了《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公务员条例》及各地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农民养老保险条例》等,从制度层面上表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是我国公民就都有享受养老保障的权利,因此制度文本中并没有排斥的字眼和表述。
不过现实的情况表明,女性的养老保障缺失较为明显。在实际生活中女性群体确实被排斥,这样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完备存在着漏洞,从而产生了微观层面上的排斥;另一种可能性是排斥存在于政策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落实或者操作者故意或者出于非故意的原因,而把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排斥的施动者是执行和落实这些养老保险政策的主体,从宏观角度看是国家政府部门及有权制定地方法规的地方政府部门,从微观角度看是各地方用人单位(主要指企业)。
(一)内生因素: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完备
内生因素主要指制度内因素,即国家宏观制度政策,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设计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女性的就业权及在就业权下面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导致现实中很多的女性群体没有被纳入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男性为主,而女性大多处于社会安全网之外。
1.制度内漏洞及根源分析。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设计存在漏洞,把诸多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而女性被排斥体现在依据群体特征而被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农民工保险条例不完善。目前我国出台了诸多社会保险条例,如《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公务员条例》及各地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尽管如此,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仍不完备,很多地方没有出台专门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条例,男性农民工养老保障权益缺失比较严重,而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更为严重,现行的养老制度中没有顾及到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和养老保障权益,导致很多女性农民工被排斥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主要的原因在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村妇女在就业时缺乏社会保险,即使农村女性在城市中能够及时就业,由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与户籍身份挂钩,而农村流动妇女没有城市户籍而遭受歧视,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的市民待遇,这种市民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待遇。因此,在现有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下,农村女性包括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待遇基本等同于无。
学校在读女性养老保险条例缺失。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公务员条例》及各地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都没有考虑到在读博士、硕士的学生们,这些人很多是女性,相对于本科毕业的学生,女性博士和硕士毕业晚、就业晚,且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年限少,况且我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女性要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因此,这些就业晚的女性未来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少,这是一种制度本身的排斥。
农村女性的养老保障普遍缺失。农村女性养老保险制度普遍缺失,主要的问题在于国家尚未具备把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统一起来的能力和条件,目前颁布的企业养老保险条例仅仅适用于向城镇人员实施基本保障。我国城镇保障基数己过于庞大,如果实行城乡统一保障,国家必须拿出很大一笔开支,国家财力难以承担,不过根据国务院最新的政策表明,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这对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灵活就业女性养老保障普遍缺失。男性在获取固定工作的机会要比女性大,因此,从事灵活就业工作的以女性居多。按照我国2008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只要存在用工行为就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单位必须缴纳社会保险,因此有较固定工作的男性有可能获得养老保险待遇,而灵活就业的女性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游离在养老保障覆盖之外,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为降低成本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更不给予缴纳社会保险,企业中的很多女性没有被覆盖到社会保险范围之内。女性应有的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没有实现,主要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和部门的监督不力,从而把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其中财政起到最后的兜底作用。由于养老金资源的有限性,加上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力度有限,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还比较窄,未能普及到国内全部行业和全部企业。另外,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使企业用工成本加大,社会保险负担较之前加重,短时期内让所有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全部缴纳社会保险费还存在一定困难;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统计工作很难,其雇主规模较小,社会保险意识淡薄,导致在规模小的企业中的女性人员没有养老保障。
长期未能就业的失业女性没有养老保险。在失业群体中,普遍以女性居多,并且在重新再就业机会的获得上,女性比男性更为劣势。我国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形式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使就业出现了不稳定和失业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由于自身原因或者家庭原因未能就业而出现失业女性,这部分人口很多没有养老保障而沦为城市弱势群体。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社会保险总体立法,尚未形成全民基本的养老保障体系,客观上养老保障的覆盖面较窄,覆盖面的扩大需要经历过一个渐进的过程。
2.制度本身不完备导致男女不平等。制度本身的不完备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障制度设计时并未考虑到男女性别的差异,同时我国男女退休年龄的差异也导致了女性在领取养老金待遇上的不平等。具体表现在:
未考虑到性别差异。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教育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女性要承担家庭劳动,导致女性在职工资普遍低于男性,从而使基于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的养老保险费存在差异,进而在养老金待遇上存在差异。以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为例,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文件中只是提到了“城镇职工”要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并没有考虑到女性和男性的差异,在工资收入和待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体现出性别差异的制度设计,表1的数据可说明这一点。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辽宁试点方案下的男女退休金和工资比例,在养老金水平上,城市老年人中男性平均退休金为745.7元,女性为528.6元。假定如果女性与男性同是60岁退休,女性退休时养老金只占男性的66.8%~82.4%,与男女职工工作期间的工资差异(76.9%~90.9%)相比,养老金分配中的性别差距相对较大,女性在工资和养老金待遇上明显低于男性,而在社会保险试点方案中,女性要和男性一样缴纳占工资总额8%的养老保险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的就业权利并未真正得到保护。
男女退休年龄不同。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主要针对城镇职工,养老金是城镇职工退休后的主要生活来源,在我国由于男女退休年龄规定不同,女性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早退休意味着她们退休后的相对生活水平会下降,退休年龄不同导致我国养老金性别差异存在不合理性。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规定了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并且针对一些特定职业,女性可以提前退出就业岗位,早期的规定是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其初衷是为了保护女性,随着我国城镇妇女就业模式的变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对两性养老金影响逐渐呈现出不平等性。旧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个人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工资和连续工龄两个因素,当时工资增长率较低,女性早于男性退休对养老金影响较小甚至基本没有影响,而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于相对固定的工资水平的个人来讲,养老金多少是由其缴费年限决定的,女性退休年龄较早直接导致了女性较少的缴费年限,从而影响其养老金水平。
社会保险缴费制度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以缴费形式筹集资金,一般以两种形式筹集,有的地区以地方税务局代征,有的地区是企业直接到劳动部门进行社会保险缴费。由于没有实行社会保险税制度,企业在给职工办理养老保险项目时,往往拖欠或者漏报,甚至有些企业只给男性职工办理养老保险而不给女性办理养老保险,其结果既影响了女性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交费,又剥夺了女性养老保障的权益。当前最急迫的是建议完善社会保险立法,或者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惩罚力度,特别维护女性群体的养老保障权益。
(二)外生因素:养老保险制度未被有效执行
制度外因素主要指微观层面的因素,体现在现有的制度未落实,或者说养老保险制度在微观层面上未被有效地执行,包括管理部门不落实或企业不落实,根源在于管理部门不落实主要是某些地方保护主义,企业不落实主要是考虑用工成本进而对女性产生歧视。
政府监督不力导致企业敢于违法。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法》刚刚通过,法律中仍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也没有考虑到对女性的倾向性保护,因此仍被称作是“中性政策”。对于某些企业的故意违法,政府往往监督不力、惩罚不力,导致雇主敢于违法且成本比较低,即便违法被查处,也是罚款了事;某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倾向于违法,甚至在很多地方保护主义的遮掩下,有些企业雇主“敢于”并“持续”违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只给付基本工资,不给缴纳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五项社会保险,造成了工人社会保险权益的缺失,其中也包括女性社会保险权益的缺失,对于女性的社会排斥现象到处可见。因此,这些中性政策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才能有效约束微观主体的行为,减少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排斥现象。
企业考虑成本和收益不愿办理社会保险。很多中小企业的雇主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不主动为工人缴纳保险,一般不愿意与女性签订较长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也不给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女性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女性劳动者的利益。很多企业一般规定了较长的试用期,因为在试用期可以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不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按照现有的社会保险条例,企业要给签订合同的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且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比按月足额缴纳五项社会保险,其中养老保险企业缴费20%、医疗保险企业缴费6%、失业保险企业缴费2%、生育保险全部由企业负担(一般占0.5%左右)、工伤保险全部由企业负担(实行浮动缴费率,平均水平为1%左右)。总体来看,企业要缴纳社会保险费总比例将近30%(见表2),社会保险各项缴费比例是按职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企业工资水平越高,企业职工总人数越多,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就越多。对于一般大企业或者是盈利企业来说,一方面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必须要缴纳的,另一方面也有能力缴纳这部分费用。但是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笔费用无疑是个巨大的人工成本,在企业效益不好或者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小企业要么减薪,要么拖欠社会保险费,甚至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企业用工制度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很多企业用工制度存在对女性的歧视性条款或者是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存在同工不同酬,在这种情况下依据最新的养老保险缴费政策,职工个人要按工资总额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实行实账运行积累。这样,通过未来几十年的个人账户积累,到了退休时男性和女性养老金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相对于男性较高的退休金收入,女性只能维持一个低水平的待遇。可想而知,女性在把子女抚养成人并且从事长期的劳动之后,得到的却是和男性有一定差距的退休金收入,影响了她们晚年的生活水平,这对于女性劳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女性排斥的结果及影响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女性排斥的结果使女性在养老金待遇上缺失,提升了女性对养老保障的敏感度,同时女性养老金的缺失亦不利于养老保障基金的积累。
养老金及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异,导致女性养老保障权益缺失。对女性个人来讲,一部分女性退休金待遇低,达到退休年龄养老金相对少,而另一部分女性养老保障权益缺失,达到退休年龄时却没有任何养老金保障。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异导致男女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产生了差异。女性在就业中遭受养老保险制度的排斥所形成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她们经济贫困、社会地位低下,从而产生个人的失落感,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会使女性孳生自卑心理。
对社会女性群体来讲,女性对养老金敏感度普遍提升。在市场经济大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女性越来越注重个人在经济上的自立能力,女性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对退休后养老金的性别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很多女性越来越在意自己年老时是否能得到一份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对不得不早于男性离开工作岗位的退休政策的满意程度会降低,要求提高退休年龄的呼声也会越来越高。我国旧的养老保险体制下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政策,在新的制度下却可能成为侵害妇女权益的政策。因此,应该重新调整我国的退休政策,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并把这一政策纳入到现阶段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中。
女性养老保险的缺失,不利于养老基金的积累和经济发展。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制度,在职职工依靠个人缴费,等到几十年后退休,个人账户可以积攒一大笔基金,而这笔基金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下需要投资进行保值和增值,养老保险基金进入到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将会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外的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后,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出新,并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金积累。对于女性而言,积累养老基金除了能够保证她们的晚年生活,也能为养老基金的积累做出贡献。没有女性养老基金的积累,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是不完整的。
女性养老保障的缺失,不利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建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西方有句谚语: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历史上,女性对社会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对抚育人类的作用不言而喻。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女性的权益获得应该和男性一样的平等而长久,女性的一切权利应该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并给予承认。不过,几千年的父系文明的存在束缚了人的观念,男女不平等及两性存在的差异性,使目前女性仍在很多领域缺失应有的权益,其中包括养老保障权益的缺失,如果不能及时而有效地纠正这种缺失,将会进一步固化社会对女性歧视和忽视的刻板印象,将会影响两性平等的建立,更将会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
结论与建议
(一)健全有关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完善《社会保险法》,依法强制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议国家尽快完善《社会保险法》和出台《养老保险法》,细化各项法律制度,进一步弥补制度空白;颁布《女性农民工保险法》、《女性保险法》等法律,通过法律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直至覆盖全体女性人口,使女性真正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养老保障权益。同时,探讨如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来消除性别排斥问题,女性在自由职业者中的就业率比较高,要想直接改变女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领取率低的现状,应该扩大自由职业者的保险覆盖面,降低对灵活就业者的参保门槛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别的参保政策。此外,应该改革失业保险制度,使女性失业者不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基本保障,在长期失业中也可以获得社会保障,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这部分人群对参加社会保险的认识。
打破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按户籍划分的城乡有别的二元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安排上存在严重偏向城市居民,在制度的运行上也是一种由企事业单位直接负责、国家财政保底的保障制度,而农村的社会保险建立和改革的脚步却远远赶不上城市的步伐。若能实施《养老保险法》,将会极大地普及养老保险,使城市和农村的养老保障体制达到统一标准。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成为就业的障碍,基于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划分,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同时也不能保证女性劳动力顺利地流动和就业。目前和户籍制度挂钩的养老保障也是就业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建议取消户籍制度,真正的使城市和农村制度一体化,实行居民就业保障制度和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改革现有制度,实行男女退休年龄平等。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年龄对女性养老金的不利影响更大,因此要逐步提高我国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对于女性来说有两点好处:一是女性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可以积累更多的养老基金,二是通过提高退休年龄,使女性参保年限延长,进一步增加养老金的储蓄,从而会提高其养老金水平,保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过,退休年龄的提高应该逐步推行,同时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政府机构、企业和不愿意继续就业的女性。因此,建议政府在调整男女退休年龄时,应当全面考虑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
(二)政府严格监督及执法
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建议政府严格约束企业办理社会保险,使企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同时继续完善《劳动合同法》,尽快完善《社会保险法》,利用这些法律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监督。另外,政府有关劳动部门应该明确各自职责,加大监督力度,保障企业用工的有序性和合法性,尤其是对女性工人的招聘和用工方面,更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督和检查。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借鉴有关国家的《反性别歧视法》,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定,明确列出可以有年龄、性别、学历等特殊要求的行业或岗位,同时在法律中应明确列出属于严格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范围。在各类人才市场中,政府的有关部门应根据法律规定,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且明确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后果。此外,政府应明确职能部门对就业市场歧视的监管职责,规范劳动用工市场的用工行为,建议政府在劳动部门成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用来解决就业歧视纠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变化世界中的收入保障和社会保护[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朱冬梅.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4)
3.潘锦堂.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利益―兼评关于男女退休年龄的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4.王永慈.关于台湾长期失业者排斥于社会保险制度的讨论,2001
5.吴可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考虑性别差异[J].人口研究, 2002(4)
6.徐文丽.以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发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
篇8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行为决策理论; 试点
中图分类号: C9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604(2012)01-0014-06
收稿日期: 2011-12-01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1103100); 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12159)
作者简介:李兵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公共管理、社会学研究;祝明银,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快步踏入老龄化社会。统计显示,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19亿,占总人口的8.87%[1]。在农村,老龄化趋势更为显著。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农村老龄化水平比城镇高1.24%,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2]。与此同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了传统养老方式的瓦解,迫切需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简称“新农保”),同年11月,河北省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09〕180号)》,确立包括鹿泉、涿州、沙河等在内的首批18个试点县(市),并于2010年底扩大到廊坊安次区、巨鹿、正定、涞源等37个县(市)。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河北省试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全省已有106个县(市、区)开展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占全省的62%,其中,2 160.9万人参加新农保,参保率为87.5%[3]。认真分析新农保的实施状况和效果,总结试点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同时也具有如下意义:
(一) 为研究新农保提供新的视角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制度的理论基础、制度运营和建设等方面。董克用和王燕从养老市场信息不对称、个人短视出发,分析了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4];赵殿国、卢海元、吕学静等结合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现实论述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5-7];另有学者探讨了新农保制度运营模式、基金、财政补贴精算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济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一般视角,从行为决策理论这一具体视角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文献较少。其中,利用行为决策理论分析影响农民参保因素的文献更是鲜有涉及。运用行为决策理论,将农民参保行为看做决策,分析影响其行为决策的因素,一方面可以拓宽行为决策理论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可以为研究新农保提供新的视角。
(二) 对完善新农保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决策理论可追溯至1953年的阿莱斯悖论与1961年的埃尔斯伯格悖论中对人们实际“决策过程”的思考[8]。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行为决策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Kahneman与Tversky在研究中提出“预期理论”与行为决策模型,并发现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存在代表性偏向、易得性偏向和调整与锁定偏向,并将决策者个体因素引入行为决策模型,对传统行为决策理论进行了完善[9];20世纪90年代之后,行为决策理论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演化为“人们实际中是怎样决策”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决策”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相结合的理论[10]。决策者在决策时,更多考虑相关环境因素与自身个体因素。这时的行为决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 在高度不确定与极其复杂的决策环境中,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2) 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在决策时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作认知对象;(3) 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的选择是相对理性的;(4) 在风险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此外,行为决策理论的应用逐步扩展至对政府行为、消费者行为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Sah从行为决策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政府腐败行为[11];Sproles, E.K.和Sproles, G.B.在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消费者并不总是以理性的态度做出消费决策,行为决策易受客观外在环境与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12]。基于对试点的调查和翔实资料的占有,运用行为决策理论,探讨影响农民做出参保行为决策的个体、相关环境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其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而提出强化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有利因素、化解不利因素的对策,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 行为决策理论视野下影响农民
参保行为的因素分析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在决策阶段,受自身个体因素、相关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民作为参保行为的决策者,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其参保行为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其中,个人经济状况和对制度认知、期望等构成了影响参保的个人因素;家庭、土地养老弱化以及农村商业性养老保险的成长条件不足则是外在环境因素;制度方面的因素则表现为运营模式、筹资结构与“捆绑缴费”的形式。
(一) 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个体因素分析
作为行为决策的主体,农民在做出参保决策的行为时,既受到环境因素中客观养老环境与制度的制约,又受到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民自身经济状况为参保提供了保证。但是,农民在识别与发现新农保制度所带来的利益时,容易受知觉上偏差的影响,造成对制度的认知、期望与信心不足。这些因素则成为制约其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
1. 农民自身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家庭收入不断增长,有足够的资金用来进行参保缴费。有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农民在做出决策时,应对新农保制度风险的态度减弱,更愿意做出参保行为。据统计,河北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4.06元增长到2009年的5 149.67元,年均增长13%以上,总体处于持续增长的势头[13]。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保证其持续参保;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农民收入来源更广,客观上充实了农民的参保资金。
2. 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程度较低。考察农民对制度的认知情况,既可以反映政府对制度的宣传力度,也能够反映出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关心程度以及对其参保的影响。调查显示,农民对制度内容认识较为模糊。持“不太清楚”与“完全不清楚”的占42.3%,选择“一般”的占23.5%,表示“非常清楚”与“比较清楚”的占34.2%。由此可知,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程度不高。具体而言,农民对制度内容缺乏全面了解。统计结果显示,农民对缴费范围认知度最高,达76.8%;其次是参保范围、补贴数目以及养老金待遇领取及条件,分别占71.0%、44.5%与35.5%;再次是制度基本原则、目标与基金筹集方式,占24.8%与24.2%;其他如基金管理、监督,经办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均在10%以下。受现实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高度复杂性的影响,农民对新农保具体知识的认识上是有限的。农民更关注新农保所涉及自身利益方面的规定,对制度缺乏全面的认识,直接影响其是否参保。
3. 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度与期望值较低。受旧农保制度运行失败的影响,部分农民对制度持怀疑与不信任态度。一方面,中青年人参保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他们对自身养老多持乐观态度,质疑新农保为未来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现阶段老年人待遇保障水平偏低,养老金基本无法保障基本生活。在对已领取基础养老金家庭的调查中,47%的老人表示基础养老金“完全不能满足日常开销”,43%的老人表示“基本不能满足”,仅有7%和3%的老人表示“基本能满足”与“完全能、绰绰有余”(见图1)。
(二) 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环境因素分析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相应的环境因素严重制约决策者决策行为的选择。从农民参保行为的决策来说,一方面,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弱化为农民参加新农保提供了有利环境;另一方面,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不充分,推动了农民参加新农保。
1. 家庭养老弱化。
家庭是人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照料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一般而言,家庭养老主要指家庭所具有的让老年人通过家庭的赡养,达到安度晚年的一种功能”[14]。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家庭养老一直占据养老模式的主流。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的方式不断受到冲击。一方面,家庭养老地位逐步降低。当前,我国养老方式逐步多样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得到迅速发展,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构成冲击;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养老保险社会化成为养老保障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家庭养老地位降低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主要体现在子女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的不足两个方面。(1)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强,家庭负担不断增加,子女对老年人经济供养不足。国际上一般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7%作为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的判断标准。资料显示,河北省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同时,造成家庭供养系数上升,适龄劳动者负担加重,经济上供养老人的能力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见表1)。(2) 农村青壮年外流,大量“空巢家庭”、“隔代家庭”产生,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村青年群体以求学为目的流入城市以寻求高等教育。而且,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者选择定居城市。这种情况使得其与家中老人长期处于隔绝状态,无法承担照料、赡养老人的职责;另一方面,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在此过程中,一部分定居城市,另一部分是季节性返乡,无法给家中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资料显示,2006年,河北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455.68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345.09万人,占75.7%;女性劳动力110.59万人,占24.3%[15]。
总之,家庭养老地位与功能的弱化使得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和动因增强,促使其选择其他养老方式。河北省廊坊、涿州、鹿泉试点调查显示,在对未来养老方式的规划上,选择“靠养老金,入新农保”的占39.4%,选择“靠儿女赡养”的占20.3%,选择“靠自己的收入(种田、务工)”的占10.8%,选择“靠个人储蓄”的占21.5%,选择“靠政府低保救济”的占2.1%,另外,选择“靠亲戚朋友接济”与“其他”的分别占3.7%与2.2%。
2. 土地养老弱化。
“土地一直被视作农村老年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其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16]。所谓土地养老,主要指农民依靠经营土地获得部分收入,以满足其自身的养老需求。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建设中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产品自然灾害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存在,土地在养老中的作用变弱,农民不得不另谋养老新渠道,为农民参加新农保提供了推力。
(1) 土地养老地位下降。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4.0∶52.7∶33.3转变为2010年的12.6∶52.5∶34.9,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1.4%,第二产业下降0.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6%[17]。
(2) 农村耕地面积锐减,耕地占有量减少,土地养老功能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剧,交通、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农村耕地资源不断流失。河北省可耕地面积持续呈递减趋势。2006年实际可耕种面积631.58万公顷(9 473.7万亩),人均耕地1.373亩,比1996年的1.63亩减少0.257亩[18]。
(3) 土地养老存在风险。由于农产品面临自然灾害与价格偏低的双重风险,农民的收入缺乏稳定性。河北省自然灾害频发,干旱、洪涝、霜冻等天气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具体见图2)。此外,农业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农产品面临价低利薄的现状。“土地收益的减少与不稳定性给传统土地养老造成冲击,对农民产生的推力超过其吸引力,客观成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动因的推动力”[19]。
3. 农村商业性养老保险的局限性。
“商业性养老保险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是通过商业性人寿保险获得的老年经济保障”[20]。商业性养老保险具有准入门槛高、“保富不保贫”、盈利性等特征,处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补充地位。具体来说,农村商业性养老保险费用较高,但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低于城市,投保人数较少,商业性养老保险发展滞后。调查显示,对“除了新农保,您是否参加了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险”的回答上,84.7%的农民持否定态度,另有15.3%的农民表示参加了“平安商业保险”;商业性养老保险的盈利性客观上只能“保富不保贫”,选择投保的多为农村富裕家庭。访谈发现,农村贫困家庭无力承担商业性养老保险高昂的保费,参加者多为村中富裕家庭。上述原因使得商业性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迫使农民选择其他养老方式,客观上成为助推其参加新农保的原因之一。
(三) 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制度因素分析
制度因素是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新农保为农民参保提供了相对优越的制度。良性的制度运营模式与来源广泛的筹资结构对农民参保具有吸引力,有利于农民参加新农保。但是,捆绑缴费的形式在保障老年人参保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上成为不利于农民参保的制度因素。
1. 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新农保试点意见规定,新农保采取“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运营模式,是一种崭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对吸引农民参保具有重要作用。(1) 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养老金具有普惠性质,能够保证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尤其是低收入者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降低参保成本,保证其拥有均等参保机会;(2) 基础养老金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统筹意味,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承担并编入预算,基金具有互助共济功能;(3)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出资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基础养老金的可持续性;(4) 新农保中个人账户来源广泛,对农民参保具有吸引力。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地方政府财政补贴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对参保人缴费的补助,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并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最大限度明确了由参保人掌握个人账户,能充分吸引农民参保。
2. 个人、集体、政府补贴的三方筹资结构。新农保主要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与政府补贴的三方筹资模式,鼓励农民选择不同缴费档次与缴费方式(定期缴费、不定期缴费、补缴与趸交),实行多缴多补的政策。此种缴费模式对农民参保形成了长久的吸引力。一方面,三方筹资结构实际上是对政府责任的定位。在旧农保中,主要采用“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性支持”的筹资结构,这一结构实际可看作是一种自我储蓄,缺乏对政府责任的明确界定,降低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新农保采用“政府财政补贴”代替旧农保 “政策性支持”。针对政府补贴,中央财政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河北省补贴标准基本与中央持平,对于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政府每年为其代缴81元养老保险费;另一方面,三方筹资结构是促使农民参保原因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在这一筹资模式中,既有政府责任的体现,又有个人缴费义务的展现。一是能够避免政府统办下农民参保的过分依赖。二是避免过分强调个人责任而造成农民参保积极性受挫。总之,个人、集体、政府补贴的三方筹资结构是影响农民参保原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捆绑缴费”形式。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新农保的制度定位,公平、普惠以及农民自愿参与则是制度得以维系的重要条件[21]。中央及河北省试点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政府要引导农民积极自愿参加。但是,其中有关符合条件的老人能够领取基础养老金,其子女必须参保的“捆绑缴费”形式与农民自愿参保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制度对农民吸引力的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认为新农保有吸引力,但是,“捆绑缴费”增加了其对制度的不信任,成为制约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结论与若干建议
作为独立决策主体的农民,其参保选择行为的做出不仅受自身个体因素的制约,还受外在相关环境与制度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村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等传统养老方式的弱化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育不足以及新农保筹资结构、运营模式等因素有利于农民做出参保决策行为;农民对制度的认识、信任与期望的不足等个体因素则成为影响农民选择参保行为的不利因素。因此,增强制度对农民参保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客观养老环境的制约作用,化解个体特征的不利因素,对增进农民做出参保行为的决策具有持续推动作用。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制度的落实。为保证新农保个人、集体、政府筹资结构的完整性,一方面,有必要加强中央与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夯实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运营模式的经济基础。以财政的支持,提高补贴标准,增强制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提升集体补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增加对新农保的补贴力度,政府给予其政策扶持与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此外,强化各级政府经办管理能力建设,化解“捆绑账户”对农民参保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增进制度的落实力度。
2. 强化宣传教育,推动农民持续参保。农民参保动因中障碍的破除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自身责任的界定以及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首先,政府应明确重点宣传内容,尤其是现阶段“捆绑缴费”形式、缴费补贴、预期收益等内容,鼓励中青年群体积极参保缴费;其次,结合农村实际,调整并完善宣传方式,可考虑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手机短信等方式。此外,还可采用树立典型等方法,逐步改变农民对制度不信任的想法。
3. 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家庭、土地等养老方式的弱化是推动农民谋取其他养老方式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可考虑积极引导农民正确看待这一结果,理性选择未来养老方式。与此同时,应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力度,准确定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从而推动农民持续参保。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以新农保为基础,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集体、家庭为辅助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2011-04-28)[2011-11-02].http:∥stats.省略/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2]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2006-02-24)[2011-10-20].http:∥finance.省略/g/20060224/16202371191.shtm1.
[3]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河北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 041.7万[EB/OL].(2011-10-21)[2011-11-03].http:∥省略/gzdt/2011-10/21/content_1975171.htm.
[4] 董克用,王 燕.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31.
[5] 赵殿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中国金融,2007(6):34-36.
[6] 卢海元.建立全覆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农村工作通讯,2008(2):42-44.
[7] 吕学静.北京市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最新进展与分析[C]∥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44.
[8] Edwards, W.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61(12):473-498.
[9] Tversky, A., Kahneman, D.(1991)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 Science, 1991:1124-1131.
[10] 黄胤强.基于行为决策理论的投资决策研究:发展及实践意义[J].时代经贸,2007(11):3-6.
[11] Sah, R,K. La and Persistent Differences in Corruption Aetbss Countries and Regions[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5.
[12] Sproles, E.K., Sproles,G.B.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Styles as a Function of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J].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1990(24):134-147.
[13] 河北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0[EB/OL].(2010-07-01)[2011-06-11].http:∥hetj.省略/extra/col20/2010/0701.htm.
[14] 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84.
[15] 河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EB/OL].(2008-6-12)[2011-12-02].http:∥cei.省略.cn/index/index/showdoc.asp?blockcode=DQBGHBGB&filename=200806121675.
[16] 吴晓东.中国农村养老供给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4(1):103-106.
[17] 河北省统计局.调结构促优化,实力跃上新台阶[EB/OL].(2010-12-30)[2011-12-02].http:∥hetj.省略/article.htm1?id=4381.
[18]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06年河北省国土资源报告[EB/OL].(2008-07-04)[2011-12-02].http:∥hebgt.省略/index.do?id=568&templet=content&cid=45&searchText.
[19] 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34-141.
[20]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8-129.
[21] 卢海元.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25-43.
Reason behind Rural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New Rural Pension Scheme
Li Bingshui, Zhu Mingyin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 School,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 China)
篇9
央行上调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央行宣布,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上调后,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达到2.75%和5.81%。
央行年内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宣布,从1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11年的首次政策紧缩操作。此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19%的高位,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500亿元左右。
四大行回应:取消房贷优惠不会一刀切
针对媒体曝出工行、中行等银行总行酝酿取消首套房房贷利率8.5折优惠的报道,四大行总行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多数银行的房贷政策是由总行下发指导性文件,根据中央精神划定利率浮动区间,但具体执行上则由各地省市分行自行确定,不会一刀切。
2010年银行理财能力排名
恒生银行再居首
普益财富最新的报告显示,2010年102家银行发行了9926款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7.05万亿元,同比增近3成。但在这近万款银行理财产品中,不仅有96款产品未能兑现预期最高收益率,而且只有131款人民币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在5.1%及以上,跑赢CPI(2010年全年CPI同比增长3.3%)。从银行排名来看,恒生银行继2009年之后第二次问鼎理财收益能力榜单之首,而垫底理财能力排名榜的多为城商行。
股票 Stock
2010年大小非减持规模下降近5成
中登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解禁的股改限售股份遭减持66.58亿股,较2009年全年被减持125.83亿股下降近5成,显示出大小非减持动力趋弱。截至2010年末,在沪深两市累计产生的4842.57亿股股改限售股份中,有76.35%的股份已解禁流通。
IPO新规后5成新股破发
截至1月19日,自2010年11月IPO新规以来,沪深两市一共发行上市64只新股,已有31只新股破发,破发概率高达48.44%。而进入2011年以后,上市的21只新股中,更是有14只新股破发,破发率上升到66.67%。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市场本身疲软外,机构网下非理性高询价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深交所首调交易规则
异常交易情况的监控更为严格
深交所对《交易规则》进行了修订,并拟于2月28日正式实施。修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删除了有关中小板股票连续竞价期间的有效竞价范围设置为最近成交价上下3%的内容,将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股票有效竞价范围统一设置为10%。二是取消了增发股票上市首日放开涨跌幅限制的规定。三是取消了无涨跌幅限制证券大宗交易价格可在当日已成交的最高、最低价之间确定的规定。
基金 Fund
2010年基金分红量涨价跌
有关报告显示,2010年基金分红频率增加明显,全年基金分红512次,较2009年增加62%,但单位基金分红缩水。
2010年,有近4成的基金在去年进行了分红,累计分红额度达到1091.38亿元,是2009年的3倍多,其中上投摩根阿尔法基金分红最多,单位分红达到1.88元。受基金业绩不佳影响,近年来基金单位分红逐年递减,2010年平均基金单位分红0.0767元。而在2007年左右,单位分红平均超过0.3元。
十大基金公司座次最终落定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十大基金公司座次最终落定,管理基金资产规模净值排在前十位的基金分别为华夏、嘉实、易方达、南方、博时、广发、大成、银华、华安、富国。截至2010年12月31日,富国基金共管理621.73亿元公募资产,规模座次较2009年底前进1名,最终跨入前十行列。
基金公司规模业绩增长两极分化
2010年国内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下降6%,60家基金公司中只有25家公司管理规模增长,35家出现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处于规模增长排名第一集团的均为中小基金公司,与此同时,规模增长排名后十名的也基本是中小公司,尤其是后几名公司旗下基金业绩也无起色。
2010年基金公司平均加权收益率为1.39%,比上证指数的涨幅高出15个百分点。而一些大型公司整体表现欠佳,目前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司,无一进入加权收益率排名前十。收益最高的前十家基金公司的平均加权收益率为14.71%,这其中有多家中小基金公司。
保险 Insurance
新版《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补助增2倍多
修订后的新版《工伤保险条例》于1月1日起施行。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相比,最引人注意的是大幅度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将一次性工伤补助金的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较原来标准增长了两倍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级别增加1~3个月职工本人工资。
北京市医保蓝本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月1日起,北京市医保蓝本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社保卡将向养老、就业、社会救济和社区服务等领域拓展。据了解,今年前参保者住院发生的医保费用报销需要医保蓝本作为辅助,从1月1日开始,社保卡的应用范围将从门诊扩展到住院,住院的及时结算实现了由社保卡代替医保手册。
保险资金有望投身北京市保障房建设
1月18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长王红表示,为了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北京市金融局协调银行、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给予资金支持,并创新融资模式,探讨运用保险资金。据初步估算,目前可投资于北京保障房建设的保险资金规模在300亿~500亿元。
国务院:
2011年起企业退休金上调10%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全国月人均增加140元左右。对国家设立机关事业单位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省份,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调整水平。在普遍调整的基础上,对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科技人员和高龄人员等再适当提高调整水平,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休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倾斜。
房产 Estate
住建部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
住建部宣布,从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五年期以下(含五年)及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均上调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下(含五年)从3.50%调整为3.75%,五年期以上从4.05%调整为4.30%。
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上调0.34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1%调整为2.25%。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对于开展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试点的城市,贷款利率按照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并随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变动做相应调整。
70大中城市房价连涨4个月
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11月份缩小1.3个百分点。环比情况更能反映房价的最新变动,12月份房价环比上涨0.3%,这已是连续第4个月上涨。
:有信心让房价回到合理价位
2010年12月26日,总理在谈及百姓近期关注的物价、房价等民生话题时表示,中央完全有能力控制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将继续加大力度抑制房地产投机,有信心让房价回到合理的价位。
上海、重庆房产税初试点
备受争议的房产税开征时间尘埃落定。房产税已确定于2011年初试点,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对《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进行修订,以符合对居民自用房的征税。重庆和上海两个试点城市也正在抓紧完善试点方案。
其他 Others
2010年成品油价格第三次上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自2010年12月22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10元、300元,相当于90号汽油全国平均零售价每升上调0.23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26元。
国务院通过新拆迁条例取消行政强拆
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
该条例草案规定,对被征收人的补偿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搬迁与临时安置补偿、停产停业损失补偿和补助、奖励。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被征收人除给予补偿外,政府还要优先给予住房保障。
条例草案明确政府是房屋征收与补偿的主体。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具体工作的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条例明确规定,取消行政强制拆迁。被征收人超过规定期限不搬迁的,由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广州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300元
暂列全国首位
从2011年3月1日起,广东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并由原来的5个档次调整为4个,其中广州市执行最高的第一类标准,为1300元/月,对应的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12.5元/小时,目前为全国最高标准。
篇10
关键词:个人财务规划;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延伸调整
作者简介:潘纯(1974-),女,湖北赤壁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学;但红光(1975-),男,湖北赤壁人,江汉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学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6-0050-05
根据《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统计的数据,2012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的资产,规模已达80万亿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增速强劲,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1]。据香港《南华早报》2015年3月5日报道,中国内地有8366名所谓超高净值个人,2014年在全球排名第五[2]。全球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的最新调研成果《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2014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106.2万亿元,年增长12.8%,主要由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性资产增长所带动。预计2015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达到114.5万亿元。2014年末,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的人数达到1388万人,同比增长15.9%。预计到2015年底,这一人数将达到1528万人。”[3]这些数据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业。根据《2011年中国理财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我国个人理财规划师缺口达60万左右[4],成为金融行业和外资企业最急需的人才。随着互联网个体商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加剧了个人的财务管理规划师供不应求的局面。面对个人财务管理规划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在顺应培养由记账、报表会计向管理咨询提升转型的同时,尽快向培养面对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的专业人才进行延伸调整。
一、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概念与核心内容
(一)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概念的内涵
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源于发达国家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在国际上,个人财务管理规划也称个人财务规划、个人理财策划等。为了表述的统一,同时避免与现在中国内地银行的“理财”业务相混淆,本文中采用“个人财务管理规划”一词来阐述。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和银行词典》解释,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是以依据基本财务状况,预测短期和长期的财务需求,制定一套个人理财策略。而维基百科的《自由的百科全书》的解释对具体项目做了拓展,其中包括个人收支、资产、债务、税负、保险等项目。还有针对人生支出项如婚姻、子女(含教育)、赡养父母、养老、医疗、住房、旅行、动产及非经常性开支的财务管理规划,以及个人财产如现金及存款、保险、年金、投资、股票、证券基金、债券、期货、贵重金属(黄金、白金、白银)、外汇、邮票、钱币、古董及字画等进行管理[5]。
显然,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是一项个人的综合财务管理服务,是接受个人委托和授权的、满足个人需求的、综合的个人财务规划与管理的服务。
(二)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的核心内容
目前,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标准,但在其核心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我们仅以美国和日本作为案例,来了解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核心内容。
1.美国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设计符合个人或家庭需求的财务管理规划方案。其方案通常围绕个人及家庭的人生各个阶段的重大目标来设计与规划,美国的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方案设计通常以一生为期限,主要包括教育计划、退休金计划以及遗产计划等。
美国针对个人及家庭的教育计划的特色是避税、无收入限制、子女不能控制或使用账户、可以转让等,其通过投资或储蓄的设计,确保个人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大学期间的各项费用。在美国的个人教育计划中,如:“529”大学储蓄计划①、监护人账户、教育金储蓄账户。美国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通过各金融机构提供的个人退休基金计划主要有:“罗斯个人退休账户”②、传统个人退休账户、监护人个人退休账户,供自己选择。其中,“罗斯个人退休账户”最具特色。它的优势在于:储蓄长期累积时不用缴税、提取时不用缴税、甚至可以把钱转给下一代人。美国的个人遗产计划的特点是,在确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基础上,订立遗嘱并确定遗嘱受益人;在对个人所拥有的遗产进行估价的基础上,为未成年子女指定监护人,选择适合的信托基金;同时,安排子女的教育计划,确保子女享有可靠的经济保障,并顺利完成学业。并在合法的原则下,运用合理避税的手段使遗产税最小化[6]。
2.日本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一般由私人银行依据个人财富目标而设定。根据个人的意愿和计划以及时间、资金的需求,来提供资产运用方案。私人银行提供咨询的一般项目是,收集个人必要的财富信息,包括年龄、资产、收入、家庭成员构成以及个人梦想与人生计划、个人金融资产投资的目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力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诊断,制订可供不同个人或家庭选择的金融服务商品一览表,包括保险估价、税务咨询以及不动产活用等相关报告。协助个人执行财务管理规划。最后,通过私人银行实施执行程序,并进行有效性评估、修正计划等跟踪服务[7]。
二、海外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的兴起与认证规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