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类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分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分类方法

篇1

关键词:Landsat-8 OLI 土地利用 监督分类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a)-0012-02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遥感数据被广泛用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研究,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编制土地利用类型图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大范围地获取土地资源状况,它可为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并进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结合ENVI工具,快速得到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对分类结果精度的验证,证明了此技术可以作为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的有效手段。

1 研究区概况

某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向内陆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 具有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的特征。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植被类型繁多,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马尾松、杉木、栎树分布普遍。

2 数据来源

2013年2月11号,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发射了 Landsat 8 卫星,其上携带OLI陆地成像仪和TIRS热红外传感器。OLI陆地成像仪包括9个波段,空间分辨率为30 m,其中包括一个15米的全色波段。与ETM+传感器相比,OLI包括了ETM+传感器所有的波段,OLI全色波段Band8波段范围变窄,使全色图像更易区分植被和无植被地区,有利于目视判读和城市土地利用分类。此外,还有两个新增的波段:蓝色波段(band 1;0.433 0.453μm)和短波红外波段(band 9;1.360 1.390 μm)。

研究选取2013年9月的两景Landsat-8 OLI影像对该市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研究,行列号分别为123/38和123/39,两景数据云量较少,成像清晰,利于后续分类处理。

3 数据处理

3.1 彩色合成和图像融合

不同的波段组合有其不同的主要用途,根据目视判读的需要,各类地物间的反差应尽可能大,根据前人在长期工作中总结的Landsat TM(ETM+)不同波段合成对地物增强的效果,TM的4、3、2波段组合的地物图像丰富、鲜明、层次好,可用于植被分类和水体识别,而OLI的5、4、3波段范围与TM的4、3、2波段范围非常接近,最后确定选择5、4、3标准假彩色波段组合。将多光谱波段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分别进行Seamless Mosaic无缝接边处理,用该市行政规划图shapefile矢量文件分别剪裁,将该市多光谱影像的5、4、3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

采用得到的该市假彩色合成影像与全色波段影像做HSV影像融合,使处理后的遥感图像既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同时又保留了影像原本的多光谱特征,从而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增强判读的准确性。经过HSV融合后,道路等细节能够更加清楚的分辨,地物间反差增大,更加有利于目视判读(图1)。

3.2 监督分类

对于监督分类而言, 训练区ROI的选择是否准确合理对分类精度有着很大的影响。使用ENVI的ROI TOOL工具在融合后的影像上采取样区,对比卫星影像地图上的实际地物,发现湖泊与水田、耕地与草地,很难剥离,所以决定将这四种地物划分为两类,结合该市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长江、湖泊水田、林地、灌木、耕地草地和城镇用地六类。选择完训练样本后,通过ENVI软件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工具计算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样本间可分离性结果值均大于1.8,说明样本之间的可分离性较好。

ENVI提供了多种监督分类方法, 最常使用的有最大似然法、神经网络分类法、最小距离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 不同方法参数设置不同, 而且最终分类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相较于其他几种方法,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较高,且计算时间较快,该文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建立一个背景的掩膜,使背景不参与监督分类,使用生成的分类模板和背景掩膜进行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得到土地利用分类图(图2)。

3.3 精度评价

分类后进行精度评定,采用混淆矩阵的方法。得到总体分类精度为97.707 1%,Kappa系数为0.971 2。由此可见分类精度很高,影像分类质量很好。

4 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分类结果可知,灌木面积为2 977.94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5.14%,面积最大;其次是城镇用地,面积为2 797.691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02%;耕地和草地面积为1 052.047 km2,占12.42%;湖泊和水田面积为860.08 km2,占10.15%;林地面积为623.259 km2,占7.34%;长江面积为162.627 km2,占1.92%。

5 结语

该文以Landsat-8 OLI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得到了某市土地利用分类图,能够较好的反映某市的地表信息, 又具有较强的分类可行性。Landsat-8 OLI数据相对于MODIS等低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数据来说,更加能够确保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而QuickBird、SPOT等数据虽然具有高空间分辨率,但是价格贵、时间分辨率低,只适用于特定小空间尺度的研究。Landsat-8 OLI数据属于中等空间分辨率,具有合适的重访周期,更适合于做土地利用分析。

利用Landsat8 OLI影像编制土地利用类型图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 可为决策部门更加及时、准确地提供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以便从宏观上调控土地资源利用,能够有效避免由于人类对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的诸如温室效应、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风霖,缑变彩,李靖琳.Landsat7 ETM+与Landsat8 OLI植被和非植被定量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11):240-241.

篇2

[关键词]:Cass;GIS;勘测定界;数据处理;图形制作;双台沟村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土地勘测定界概念和意义

土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1。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与土地管理业务相关联的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是提高土地使用管理水平的技术保障手段;是一项服务于土地利用管理多方面需要的、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工作。在具体实践工作中,也是内外业工作者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外业工作者首先进行实地踏勘确定土地使用界线范围,测定界桩位置;然后内业工作者根据土地使用界线范围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形成勘测定界成果。经审查合格的勘测定界成果是用地审批、地籍调查和登记发证等的基础资料和依据。GIS技术的引用,极大地提高了勘测定界内业工作中土地分类及面积统计的数据处理速度及精度,并保障了勘测定界成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也保证了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地籍基础资料提供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2、基于cass和arcgis的土地勘测定界内业工作流程

土地勘测定界内业工作的数据处理及图形制作是勘测定界工作的核心。在接受用地单位的委托书后,经过项目负责人的组织协调,协商土地勘测定界具体工作时间,经过搜集相关资料、外业调查、外业测量等前期工作后,由内业工作者在外业工作基础上进行整理汇总,生成界址点及界址点坐标、统计土地利用面积及权属现状、绘制勘测定界图、编制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图1 工作流程示意图

3、双台沟村地块土地勘测定界数据处理及图形制作

经外业调查、核实及双方指界,达成统一意见后,确定勘测定界红线范围;在cass环境下,内业工作者确定勘测定界面积,设定比例尺、成图图幅范围、内外图廓、坐标等图饰内容,并生成界址点及界址点坐标。

图1 图幅整饰设定图2 红线范围及图幅范围

图3 生成界址点地籍参数设置 图4 界址点及界址点坐标示意图

将以上在cass环境下生成的图层加入到arcgis环境中,并将红线范围通过“conversion tools”工具转换成.shp文件。将搜集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测红线范围.shp文件进行相交分析(intersect)得到红线范围内土地分类,通过属性表“calculate geometry”命令更新图斑地类面积,通过属性表“select by attributes”可以统计某一地类编码的全部数据,因此arcgis极大地方便了红线范围内地类面积的统计;然后修饰勘测定界图,添加界址点坐标表和统计好的地类面积统计表(见表1),即完成勘测定界图;最后利用实际调查的资料统计勘测面积,(国有、集体)、权属情况、地籍审核表等技术报告要求的内容。

图5 arcgis下的相交分析及面积统计

表1 地类面积统计表

图6地类图斑示意图 图7勘测定界示意图

在cass及arcgis相结合下,可保证勘测定界工作科学、有效的完成,并确保数据统计的精确性和图形成果的质量。

4、优点及缺点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优点及缺点:

较传统的依赖cass软件进行勘测定界工作,arcgis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统计土地分类面积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了精度。

图面注记、图幅设计等较cass软件更方便、快捷,图层空间属性更完善。

图件成果的质量及美观程度更符合委托单位的要求,数据存储及转换更方便。

Cass和arcgis数据交换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缺失,尤其是带有弧度的线状数据,arcgis转换成折线,导致勘测面积不一致。

对于数据转换过程中的信息缺失问题,一般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在编辑可以弥补此种数据缺失的缺陷。

5、总结

通过作者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在勘测定界中运用cass及arcgis相结合的方法精确的统计地类面积、生成界址点和界址点坐标、形成勘测定界成果图是完全可靠的。避免了传统运用cass统计地类面积的繁琐及易出错等问题,尤其是较大勘测定界范围下的统计工作效果更加明显。两者的结合,简化了勘测定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3

关键词:森林公园规划;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68

森林公园体系规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实际上也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森林公园规划水平越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就越高,这对发展我国的森林旅游业也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森林公园规划中,存在着土地兼容性控制不足的问题,这与用电分类系统不规范、用地评价体系不合理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1 森林用于旅游用地兼容性的概念

资源的兼容性指的是一种资源多种的用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步得到利用的性质,或者分步到利用的性质。曾经有某位学者把土地兼容性的使用看成土地使用性质的宽容范畴,同时将允许设置和有条件的允许设置与不允许设置来表征。还有学者指出: 土地兼容性指的是两种以上土地用途,在一起而相互发生负面影响的程度。通过对森林旅游用地分类及特点的分析,森林旅游用地兼容性可以定义为:在森林公园中,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共生的可能性及一块土地对与它相邻的不同使用性质旅游用地的可接受性。

2 森林公园规划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措施

2.1 健全旅游用地分类系统

我国的城市以及农村用地采取的都是二元制的方式,其使用的土地分类系统比较传统,旅游用地边缘化问题并没有在传统系统中体现,这种缺失使得森林公园规划无法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兼容,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加大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在这现实背景下,国家土地管理部门颁布了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不仅对森林公园规划进行了详细分的划分,相关规划人员可以依据此标准来规划森林公园,以此大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新的土地分类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使旅游用地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化,同时对兼容性土地的控制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规范森林旅游用地评价

现阶段我国使用的森林公园规划制度主要来源于总体设计规范,在该规范中,着重强调了森林旅游资源的评价,目前森林公园规划,主要是以风景资源评价为重点内容,并没有涉及到土地评价的内容,这是森林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在对森林公园进行规划时,往往会出现土地利用方式与其所具有的功能并不统一的问题。现今土地资源越来越小,而森林公园的规划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为了保证我国的土地资源能够科学合理的被利用,在建设森林公园时,必须规范其用地评价制度,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规范用地评价制度:

规范内容与方法,用地评价内容与方法直接反映着用地评价水平,传统的规范中几乎不涉及用地评价,即使涉及内容也比较陈旧,无法适应现阶段森林公园土地规划利用的新情况,因此必须对评价内容以及方法加以规范;评价成果应该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发挥用地评价的作用,注重总结评价成果,将其编制成文案等形式,以便管理保存;增加评价内容,目前森林公园规划评价内容的重点是风景资源评价,除此之外,还应该添加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兼容性的评价,评价内容越全面,评价结果也就越真实,越有利于指导实践;正确的运用评价成果,比如在森林公园规划期间,可以充分的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标,对规划项目进行有效分析,然而在规划管理这时间里,也能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标并且把它看作是监督项目,以此为编修提供借鉴。只有规范森林旅游用地评价体系,才能使森林公园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保证城市建设用地得到充分的利用。

2.3 有效控制森林公园区划

所谓森林公园区划简单的说就是根据功能需求来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细致的划分,以此来保证每一个功能区中的建设项目都与其功能相符合,进而实现土地利用之间的兼容。一般情况下,森林公园布局通常都是以游览区为中心,将各个功能系统有效的连接起来,在突出各个功能区各自的优势之外,还能够做到协调发展,进而使得整个功能系统更加协调,其兼容性更强。

森林公园总体布局与功能区划中应关注各功能区环境氛围、空间尺度、竖向空间和建设时序等方面的土地兼容性控制问题。在环境氛围建设方面,应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确保各个功能区土地使用性质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要求功能分区有利用环境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在空间尺度上的兼容性控制方面,各功能区要服从全局需要和功能的耦合分工合作体系,既要满足大尺度空间范畴功能区之间和土地利用大类的差异性与协调性,又要满足功能区内用地的相似性,使同一功能区内部不同地块之间用地性质在大类上一致性情况下,在中小类用地之间的兼容。在森林公园竖向规划方面,要有利于维护原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合理利用地形象素和地景素材、有效保护与展示大地标志物。在森林公园时序规划中,需要兼顾不同功能区块、不同地块的开发利用条件,难易程度和资金保障情况,合理确定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时序,以促进森林公园土地利用的兼容性控制。

3 结 语

综上所述,对森林公园规划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其土地利用兼容性进行探讨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秀娟,刘伟平,兰思仁.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与应用――基于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角度评价[J].林业科学,2009(07).

篇4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定义;勘测定流程与方法;土地勘测报告书编制

中图分类号:[DF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定义

土地勘测定界系指对采用征用、划拨、使用等方式提供用地的各类建设项目,实地划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桩位置、标定用地界线、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以供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报批建设项目用地的测绘技术工作。

工作基本流程

土地勘测定界基本流程建设用地单位(个人)提出申请(凭建设用地规划红线、选址意见书等)接受用地单位(个人)委托准备阶段(查阅有关资料和编制技术设计书等)外业调查(现场踏勘、调查确权、实地放样、界址测量、面积量算等)内业处理(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各类图件、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等)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阶段提交成果资料。

二、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在经过地方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对勘测测绘资质的审核后,取得了委托书之后就要收集查阅相关文件、图件及勘测资料,用地单位提交的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批准的初步设计和有关资料,土地管理部门在前期对项目用地的审查意见。查阅市、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辖区内用地管理图。然后由用地单位提供用地范围的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或地形图。地形图最好使用大比例尺(一般大于1:2000的地形图)以及平面控制等相关资料。其次进行现场踏勘,通过对城市规划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图件及勘测资料内容进行分析,并而对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并进行调查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地类界线和地形地物要素等,并编制设计书或工程实施方案。

三、勘测定界要素的确定

1、权属调查确定

权属调查是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权属调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收集并核实已有的权属资料。如果已有的权属资料未发生变更,又与实地一致时,利用原有资料,不需要重新进行土地权属调查;若经核实原有权属资料存在明显错误的,应该进行重新确权。

第二类是现场指定确权。当已有的权属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或者存在明显错漏时,进行现场重新确权。重新确权,一般由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持,用地范围内权属双方(法人代表或委托人)和专业调查技术人员必须到场,进行指界确认。指界时,调查人员跟随指界人,采用界桩和红色油漆现场做记,并安顺序将界线调绘在调查底图上。调查结束后,双方的指界人应该进行签字确认。然后由专业技人员对界址点的测绘,及时整理成图,由权属双方签章确认。

第三类是争议界的处理,当权属界线存在争议时,本着实事求是和相互谅解的原则,由与权属相关的单位进行协商确权,也可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主持下进行协商确权。当争议界确认后,即请权属双方(法人代表或委托人)签章确认,技术人员做好下一步技术准备工作。

2、界址点的确定

界址点是宗地权属界线的转折连接点。在进行权属调查时,界址点由宗地相邻双方(在国土管理部门组织)指界人在现场共同认定。界址点上需设置界标,进行编号,并用测绘仪器测量出坐标来确定本宗地的位置、形状、面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以及现今测绘设备的发达,界址点笔者认为界址点间不论长短,但一般100~200米左右。也可根据权属界线的实际情况,增删部分界址点。由于土地勘测定界所涉及的土地一般为拟建设区域,除非建设单位有特别要求,实地一般没有必要埋设固定界标,如今测绘技术比较发达,如临时有需要可以借着GPS-RTK对界址点进行现场放样。

四、勘测定界数据精度的确定

1、勘测定界工作须利用比例尺不小于1∶2000的地籍图或地形图。大型工程、线形工程,可利用比例尺不小于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或地形图,成果必须统一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国家85高程基准。

2、勘测定界图边界线可根据用地范围的大小用0.3L红色实线表示,界址点用直径为1L的圆圈表示;基本农田界线使用绿色绘制,并注明;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范围线使用蓝色绘制;土地利用类型界线用直径0.3L、点间距1.5L的点线表示。

3、勘测定界图上用地范围内每个权属单位均在适当的位置注记权属单位名称和面积;每个地块均应在适当的位置注记地块编号、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

4、勘测定界图对高程精度要求不高,但平面精度要求比较严格。界址点或明显地物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及相邻平面点的间距中误差:1:500图上不能大于±1.2L;1:1000、1:2000图上不能大于±0.8L。

5、随着测绘设备产品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经纬仪加钢尺之基本上不用,目前最常用是全站仪和GPS-RTK。可以全天候多方位进行灵活外业操作。其精度要求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执行。

6、勘测定界的检查验收。勘测定界成果实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一级检查是由专职检查员全面自检、互检;二级检查由作业单位的质量检查机构和专职检查员在一级检查基础上进行;验收由勘测定界单位的主管机关组织实施。

五、勘测定界报告书的编制

在完成了外业界桩放样,确定权属和地类调查之后。可以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和勘测定界报告书的编写。主要内容有:封面、委托书、测绘资质证书、勘测定界技术说明书、勘测定界表、勘测定界面积表、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界址坐标面积表、勘测定界略图和二调地类图。

1、勘测定界技术说明主要内容有:勘测定界作业依据、施工单位及日期、勘测定界的工作情况(包括权属调查情况、地类调查情况)、外业测量情况、面积量算与汇总情况、其它有关说明。

2、勘测定界表主要内容有:单位名称与地址;经办人和电话;主管部门和所有性质;土地座落位置;用途和申请日期;相关文件和界桩界数;所在图幅号和勘测定界单位签注盖章。

3、勘测定界面积表主要内容:勘测定界面积、划拨、征收、代征、临时使用等

4、土地分类面积的统计计算。一般采用界址点坐标直接展到绘图软件里去,并作好地类号记录;依据调查的权属界线和地类界,在用地范围内进行土地分类面积计算。如下图:

5、界址点成果表。界址点坐标报表主要包括界址点的平面坐标和邻接点边长。每宗地独立报表并形成闭合圈,并包含界址点数、周长、面积等数据。

六、结束语

本文对建设工程土地勘测定界的权属调查、界址点的确定、土地分类调查、界址点坐标采集、内业报告的编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土地勘测定界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为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TD/T1008―2007

[2]TD/T1014-2007.

[3]CJJ/T73-2010

[4]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2007.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篇5

[关键字]农村 土地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02.3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2-1

1 现阶段农村地区土地管理现存问题

近几年内土地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在当今中国做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对于自然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双重意义,中央政府也在这一方面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

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便可以发现,一方面,相比较告诉发展的城市化,我国的农村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贫困人口,无论是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是适龄人口的入学率上,农村地区和城市相比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我国的土地资源也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对于农村地区社会、教育和经济大发展来说土地资源便是其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长远保护土地资源能够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助力,从而减少贫困人口,缩短城乡差距。

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对经济发展的盲目追求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土地开发在我国农村地区已经达到了极限,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日渐脆弱。所以为了既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满足后代人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对维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系统,土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便变得非常迫切。

2 关于农村土地管理方式的创新性

2.1 重视农地发展权

土地用途从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从而附有了更多的不同的用途使用的权利便是所谓的农地发展权。简单来说农地发展权从另外一种形式上改变发展了农业用地,让农业用地不再局限于农业发展,农地发展之后的土地性质是一种从属于地权的能够单独处分的财产权,并与土地所有权并立。

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农地保护角度看,土地因为农业发展和维持耕作的需要从而无法变更为建设用地的错失了土地最佳的利用方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地发展权的主体则应给予一定的补偿措施,具体方法可以在全国农村范围内推广设立可抵押的农地发展权或者普遍的农地发展权来鼓励那些保护土地作为农业用地的农民。

从土地用途角度看,农业用地用途转变方式的不同,农地发展权又包含两种,即许可转移农地发展权和限制转移农地发展权,或者是可转移的农地发展权和虚拟的农地发展权。

2.2 正视土地管理中农民与政府的关系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首要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农民自主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耕地保护的愈加重视,为农民参与到土地管理决策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我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也带来了我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和转型的逐渐深入,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固有的思想观念,历史计划经济模式遗留下来的的对于政府的崇拜和认为政府万能的心理被逐渐地打破和消退,相反的是农民参与到政府管理中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于自身事务和自身合法权益的关注,对土地管理决策的参与,让农业用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第二,农民参与土地管理决策的权利得到保障。《土地管理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逐渐得到完善和补充,同时民主制度的改革也在大力地推广当中,这些都能够为保障农民参与土地管理决策的权利提供制度上和原则上的保障。除此此外,国内媒体对农业用地的关注和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也为农民参与土地管理决策权力提供了舆论上的支持。

第三,部分参与途径得到开放。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正逐渐地为农民参与到土地管理当中开放了部分途径,比如决策前政府向媒体和农民公开部分信息,决策时农民代表参与到整个决策过程中,决策后农民和媒体进行双重监督等。

2.3 强化土地利用中的分类

根据分类学的要求和管理的需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了整合和划分。

一是按照“区域”和“类型”进行区分,划分标准则只按照类型的唯一性,并不按照“区域”来划分“类型”。

二是根据四个主要指标来进行分类,分别为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土地用途、覆盖特征。按土地用途划分一级类,二级类的划分主要依据剩下的其他三个指标。

三是遵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城乡划分土地时不应经济和地域的区别统一按照共同指标进行划分,全面覆盖所有土地分类。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避免因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交叉导致土地分类不同而引起的数据重复,统计矛盾,分析困难等问题,同时对于真正掌握可靠准确的土地相关数据,实现全国农村地区的土地改造、管理和保护及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科学的划分都具有特殊意义。

3 结语

虽然通过改变原有的土地管理模式可以鼓励和保护农民参与到土地管理决策中来,但是在当前和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由于受到农民自身素质、地区条件和行政体制的限制,土地管理决策对农民的全面开放仍然是需要努力的一个目标。这是一个逐渐成熟和改进的过程,政府需要不断地改正自己在土地管理决策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创新体制和规章制度,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欢迎农民参与进来,让土地管理决策的农民参与度更高。

参考文献

[1]叶剑平,吴正红.正确理解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J].中国发展观察,2006(11).

篇6

城镇土地数据库建设是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城镇地籍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作业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作业方式和质量控制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建立数据库中的难点问题,保证了建立数据库的质量。数据处理平台采用MAPGIS6.7,属性数据录入软件采用ACCESS 2007,建库平台采用中地的“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数据库管理平台采用“MAPGIS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建库标准

1.《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国土资源部2002-10)。2.《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资源部2002-lO)。3.《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10)。4.《土地分类》国土资发(2001)255号文件。5.经项目所在区认可的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二、数据采集

(一)数据采集的过程

数据采集是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也是数据库能否真实的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原始数据质量和精度直接关系着整个地籍数据库建设的成败。

(二)资料的收集

要确定数据的精度、质量。要使用数据的时间是最新的,图形的资料的变形较小的。数据具有现势性。

(三)确定数学模型基础

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基本比例尺为1∶500,原则上采用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1. 5°分带。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四)资料预处理

依照城镇土地数据库建设相关标准技术规定,必须对地形及地籍图形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工作。其中包括图形要素的编辑检查和数据格式转换。

图形要素的编辑检查首先是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分为三个要素包括:线状要素中包括水系、公路、铁路、省界、县界、等高线等。

(五)数据的处理过程

1.数据录入。首先是扫描和矢量化:把所有扫描图件经过扫描纠偏、镶嵌配准后进行矢量化,进行矢量化的时候基本点、线、面要素要进行分层采集。面状要素通过对线要素拓扑处理形成面要素。点、线要素的采集方法和精度,严格按规范操作,点、线要素参数按照标准参数表采集。

2.属性数据赋值。点、线要素矢量化完成后,应对各层进行属性编码及属性赋值,线要素还根据要素属性分为单属性要素编码和多属性要素编码。

3.坐标转换。分幅点、线、面数据经过属性连接后,为了便于建库和量算面积,需在MAPGIS系统平台下使用投影变换模块,采集图幅四个内图廓点作为控制点将矢量化后图形数据的图面坐标系,依据实际管理要求将其转换为大地坐标系。

4.数据检查。如果对数据进行检查的时候,应该进行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对点、线划的精度,点、线、面要素的属性,对输出的中期检查图应对照详查基础资料进行检查修改。第二:对图形拓扑关系构建进行重建。

5.图幅面积检查及平差。计算机量算面积与图幅理论面积之差在 1㎡范围内时 ,利用理论面积对各专题数据的单图幅面积进行平差。平差过程中保持平差后辖区建库部分的面积与接边平差面积保持一致。

6.图形属性挂接。图形属性通常包括标示属性和专题属性两类。标示属性指空间实体数据紧密相关的、用于区分空间数据实体的基本属性类。专题属性数据是描述空间实体专业特性的专题属性数据,在宗地的属性数据可包含土地使用者、土地权属性质、土地用途等。

三、建立数据库的过程

建立数据库是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软件提供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将经过编辑处理的图形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建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影像文件的镶嵌配准

采用MAPGIS软件,将其转换为MSI文件,并通过图像分析子系统,以上一步生成的标准图框为参照,采取图框中的所有公里网格交点和四个内图廓点作为镶嵌配准的控制点,将影像文件校正到标准位置上,要求中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二)图形数据的加工

使用MAPGIS软件进行每个图层逐个图层的矢量化,为了保证地图的数字化精度,要求显示窗口放大比例在30倍以上,采用的方法有半自动、交互式分层矢量采集。分层及编码原则严格按照《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的标准进行加工。

(三)属性数据的处理

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在mapgis中属性数据的采集直接在其编辑的形式,即在一个图斑编辑对应的属性。对于点状要素中的三角点,线状要素中的线状要素编码、宽度、面状要素文件图斑属性等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也用MAPGIS编辑。

(四)数据库建立

土地利用数据库包括:行政区划层、图斑层、线状地物层、零星地物层、图幅索引、行政代码库、地类代码库等7个数据层文件。

四、结束语

城镇土地数据库建设在未来必定随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善我国城市的基础地理数据状况,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它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的基础地理数据量大、类型复杂、技术手段多样,管理和维护工作比较繁重,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本文只是对数据库做了部分研究,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谨请各位专家,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徐志刚,张高兴,高鹏.CAD格式文件转换成MAPGIS格式文件的探讨.

[2]《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国土资源部2002-10).

[3]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4]国土资源部,《土地分类》国土资发(2001)255号文件,2001.

[5]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MAPGIS 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使用手册,2004.

篇7

关键词:土地利用;石英砂矿区;遥感监测;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45-04

Abstract:The land use change of the mining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ning area.Based on the Landsat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from 1995 to 2015,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s used to extract the land change information of Fengyang county,county mineral resources sustainable use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The results show that:(1) From 1991 to 2015,the area of mining area is from 6.84hm2 to 438.12hm2,the net increase is 431.28hm2,and the main grassland and forest land of newly added mining land are transformed.(2) The quality of the ecosystem of the mining area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deterioration,resulting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soil erosion and water pollution.

Key words:Land use;Quartz sand mining area;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Ecological restoration

监测矿区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能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供技术支撑[1]。遥感技术具有视野宽、信息量大、快速等特点,可以从宏观上掌握研究对象的特征,在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等问题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2]。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运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开展监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3]。

目前遥感监测矿山地表环境常用的方法主要为:采用图像目视判读、人机交互分类与计算机自动分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提取矿区开采区域的信息,分析矿山开采对植被、土地,水域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乃至矿产资源开发对整个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4]。马t花[5]采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对不同波段的图像分类与处理,得到了较高精度的结果图并分析,得出了矿区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本文以凤阳县石英砂矿区为例,根据凤阳县石英砂矿区开采区域分布及发展情况,通过对1991―2015年25年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处理分析,实现了对矿山地表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实时掌握了矿区地表环境的变化特征,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凤阳县地处淮河中游,位于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气候呈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的过渡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凤阳县矿产资源丰富,矿区覆盖面积达80km2,境内已探明的矿种达26种,远景储量在100亿~120亿t,储量、品位和潜在经济利用价值均居全国之首,是“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和“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

1.2 数据源 数据源主要有:(1)研究区1991―2015年25年间的6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其中Landsat 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轨道号为121-37,产品级别L1T,时间分辨率为16d。(2)研究区2015年的 Google Earth高分数据,空间分辨率为4m。(3)辅助数据有1∶5万土地利用图、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县内主要的水系和道路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去条带处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影像裁剪等,预处理后得到石英砂矿区Landsat时序影像。

1.3 研究方法 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cation,SVM)是一种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SLT)基础上的机器学习方法,通过自动寻找对分类有较大区分能力的支持向量,由此构造出分类器,将类于类之间的间隔最大化,提高分类精准。土地利用动态度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可直观反映类型变化的幅度与速度;转移矩阵可全面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特征和各用地类型变化的方向,以刻画土地利用结构内在的变化规律。

2 基于Landsat时序影像的石英砂矿区用地信息提取

运用SVM和初分类后人机交互修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凤阳县1991―2015年25年间的矿区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分类。根据研究区域遥感图像能够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7],结合凤阳石英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借鉴查东平[8]、尚慧[6]等对矿区土地系统的划分,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验证,对凤阳石英矿区土地分类体系划分为工矿用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草地和耕地6类。

根据矿区土地分类体系划分结果,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和数据,利用SVM方法对石英砂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信息进行初分类,然后参考凤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人机交会的方式完成对1991―2015年影像人工修正,通过修改、编辑和完善,并结合ArcGIS空间统计与分析,最终得出研究区各个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动态变化图(图1)。

3 石英砂矿区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1 用地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分类结果,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统计各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动态度与转移矩阵,统计结果见表1、2。

由表1可知,1991―2015年凤阳县石英砂矿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25年间变化总面e为3 932.64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23%。其中工矿用地面积变化最为剧烈,由1991年的矿区面积6.84hm2增加到2015年的矿区面积438.12hm2,净增加431.28hm2,动态度高达252.21%。由表2可知,增加的工矿用地主要从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转化量分别为356.31hm2与75.87hm2。荒废的矿区土地主要转化成了草地和林地,但变化量远远小于增加量,因此对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要予以重视。

1991―2015年,凤阳县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增量691.29hm2,主要通过侵占耕地、草地和水域而来,变化动态度达95.71%。耕地减少了665.46hm2,减少了5.35%,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建筑用地、草地和水域;草地减少了1 076.85hm2,减少了8.91%,是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总变化量和年变化量最大的,主要转化为林地、耕地和工矿用地;耕地和草地尽管变化速度不大,但面积基数大,应予以重视。

1991―2015年,水域面积变化主要体现在河流面积的减少与地势塌陷导致积水面积增加的矛盾。在实际调查时,研究区多处河流两侧兴建厂房、住宅,导致部分河流段的宽度不足10m,在枯水期常发生断流现象,原本在影像上(2000年以前)清晰可见的河流,到现在却不复存在(2010年以后);与此同时,由于多年石英砂矿业的开采,使得河底及周围覆盖一层细细的石英砂粉末,阻塞水流,流域环境问题严重,急待解决。

总的来说,25年间,工矿用地和建筑用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代价是对草地、耕地和水域的过度侵占,同时对林地和耕地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矿区土地生态系统质量朝着变差的方向发展,今后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3.2 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及措施 针对凤阳县石英砂矿区土地生态系统质量逐渐下降的现实,从矿区环境恢复和改善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注重废弃矿区的还林还草,积极实施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等生态措施,改良生态环境。

(2)使用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对矿区进行处理,例如挖松紧实的土壤、整理土壤表面物质。当废弃地存在 pH值太低的问题时,可以适当的向土壤中添加碱性物质以调整土壤的pH值。

(3)积极推进矿区开采整治制度改革。随着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不断推进,许多矿山不断关闭,采矿废弃地增加,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和矿业存量土地整合利用,实行谁整治,谁投资的方式来恢复和治理矿区环境破坏问题。

(4)加强执法力度,完善矿山土地管理制度。县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矿山土地恢复与整治问题,明确矿山管理责任,加大宣传、巡查、监管及处罚力度,并且建立矿山开采违法案件督查制度,依法查处违法采矿行为。

4 结论

本文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基于SVM和分类后修正相结合的方式提取了研究区25年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结果,监测结果表明:矿区的地表环境在近25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工矿用地及建筑用地面积急剧增加,矿区生态环境朝着差的方向发展。

凤阳县石英砂矿区土地生态系统质量逐渐下降,矿区环境恢复和改善任重而道远,在后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建议对石英砂的开采加强整治,完善管理制度,同时积极实施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等生态措施,有计划逐步恢复采矿区被破坏的植被和压占的农田、恢复河流功能等。

参考文献

[1]聂洪峰,杨金中,王晓红,等.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问题与对策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7,19(4):11-13.

[2]赵鹏.新街台格庙矿区开发初期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J].国土资源遥感,2015,27(4):144-149.

[3]丁艳梅.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的遥感监测[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6.

[4]王杰.基于多源数据的矿区空间变化监测与分析[D].唐山:河北联合大学,2014.

[5]马红花.多时相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1.

[6]尚慧,倪万魁.石嘴山矿区地表环境动态变化遥感监测[J].国土资源遥感,2013,25(2):113-120.

[7]查东平,申展,刘足根,等.基于TM影像的德兴铜矿区生态环境变化[J].国土资源遥感,2015,27(4):109-114.

篇8

1景观生态质量的衡量标准

景观生态质量(LsEQ,LandscapeEcologicalQuality)是指景观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稳定性的能力,其衡量标准就是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景观生态系统稳定程度和系统干扰程度两大方面。若干扰程度大于稳定程度,景观生态系统趋于非稳定态,景观生态质量较低;若干扰程度小于稳定程度,景观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态,景观生态质量较高。生态学干扰是土地利用活动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图1),这些干扰都是人为的,主要有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土地破碎化、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以及交通线建设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土地利用过于单一化等。景观生态系统稳定程度是指景观生态系统自身的一些自然生态特征所决定的系统稳定性。总体来说,这些特征适宜于生态学过程的进行,对景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演化起到积极作用,主要有土地的植被覆盖度、自然景观面积大小和形状、土地利用形成的有利于生态学过程的土地结构、河流廊道等。

2景观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和稳定程度

2.1景观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下列有关景观格局事件对景观生态系统造成明显干扰,可做景观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的表征。1)景观破碎化: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使得土地形成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斑块。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缩小,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道被截断以及斑块彼此隔离[11]。景观破碎化对一些物种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如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扩散和迁入、种群遗传和变异、种群存活力等;改变生态系统中的一系列重要关系,捕食者-食物、寄生物-寄主、传粉者-植物以及共生关系等[12,13],对土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流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景观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14~17]。但也有人认为,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较高的多样性,并不是完全不受干扰的景观具有最大的生物多样性。2)建设用地干扰度:人类对土地的建设活动包括城镇建设、农村居民点建设和交通用地建设等,它们是外部的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干扰,阻隔了生物的迁移和物质能量的移动,影响了景观生态系统的自然纯度。从空间尺度来说,当干扰面积与景观总面积之比较小时,景观一般表现出稳定态;当干扰面积与景观总面积之比增大时,景观稳定性趋于下降;从时间尺度来说,景观稳定性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18,19]。交通线路主要是公路和铁路,公路包括农村道路、一般公路和高级公路三个不同的等级;铁路可分为单轨铁路与双轨铁路。交通线对景观的影响有:(1)公路的存在方便于人类活动对田块的干扰(田块),所以可用行政村公路密度表示人类活动的干扰度,如公路上行驶汽车尾气的排放、噪声的污染、飞扬尘土的污染以及公路上杂物冲刷到两侧农田中等等。(2)交通线成为两侧斑块生态学过程的障碍,阻隔了物种交流和物质循环等。所以,交通线密度越大,其影响越大,景观生态质量稳定性越差。3)单一化土地利用度:在景观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过于单一化,景观生态质量将降低。因为单一化的土地利用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既包括生境多样性降低,也包括物种多样性的下降。这一点在Odum的生态系统发展战略中早已论述过[20],关键在于确定单一土地利用面积的适度大小问题,论文采用Haber测算的结果。在分异土地利用战略中[21],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不能超过8~10hm2[22],特别强调在人口密集地区。

2.2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1)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景观单元中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的对比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景观生态质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林地最好、草地和园地其次、耕地与水域再次、建设用地最差。同时,土地利用结构也包含景观连接度,在景观单元中,动植物生境彼此连通,将促进动植物迁移或运动,增加景观单元中的生物多样性。如果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超过一定的比例,构成景观中相互连通的景观斑块(连通斑块),则使景观破碎化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大大降低。所以,景观连接度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23]。本文取值为60%[24],即景观基质面积达到60%,就构成连通斑块。2)自然景观多度:自然景观多度代表了野生动植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程度,自然景观面积越大分布越均匀,则野生动植物与人相处的和谐程度越好。自然景观主要是指自然植被覆盖的土地或受保护的土地,如林地、草地、苇地和滩涂等用地。3)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表示景观中生产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畜牧业和农区林地系统等。多样性化的农业用地有利于生物的迁移,而且农业土地利用多样化通常是农民抵抗风险的管理策略的一部分(防止作物欠收和经济崩溃),但它也是衡量区域农业系统灵活性和恢复力以及农业系统抵抗波动和抓住机遇的能力的有用指标[25]。在具体研究中,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它农用地。4)河流密度:单位面积河流长度越长,对耕作业和其它行业所释放的污染物的吸纳能力和稀释能力将增大,而且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繁衍和生物扩散,满足动植物对水的需求,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生态环境。5)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有利于生物的迁移和生存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所以,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景观生态系统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景观生态质量评价

3.1评价单元景观生态质量评价考虑的是景观的生态学特征,而生态土地分类是一个描述和划分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生态学特征区域的过程[26],所以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单元的确定应从生态土地分类的角度来确定。参照加拿大和美国的生态土地分类分级方法,选取生态组(生态土地类型集)作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单元。为资料收集方便,评价单元采用与生态组相对应的村级行政单位。

3.2评价指标

3.2.1指标选取原则(1)系统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反映景观生态质量的主要内涵,既包括生态学干扰方面的指标,也包括稳定程度方面指标;(2)主导因素原则。选取影响景观生态质量的主导因素,这既可减少评价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保证评价精度;(3)差异性原则。景观生态质量的每一方面都可以用多个指标衡量,但这些指标往往相互重复,且有些指标在评价区域变化不大。因此,指标选取时应选择那些在评价区域有明显变化且能代表景观生态质量变化的指标;(4)可量度原则。有些指标可能对景观生态质量影响比较大,但无法获取准确的数据,在评价中很难发挥其作用,且容易受到主观影响,因此在具体评价中应尽量避免选取这些指标。#p#分页标题#e#

3.2.2景观生态质量的评价指标关于景观生态质量的评价指标研究较少,中国部分学者做出了积极的探索[27,32]。作者依据影响景观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和稳定程度的相关因素,选取了下列指标(表1)。

3.3评价方法

3.3.1单项指标评价方法(1)景观破碎度指数:x1=(Np-1)/Nc式中,x1为景观破碎度指数,Nc为景观单元的数据矩阵方格网中格子总数,Np是景观单元各类斑块总数。为方便起见,用研究区最小的斑块面积去除总面积的值代替Nc。(2)建设用地干扰度:x2=β2/A式中,x2为建设用地干扰度,βi为景观单元中建设用地总面积(km),A为景观评价单元总面积(km)(下同)。(3)单一化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x3=δi/A式中,x3为单一土地利用优势度,δi为景观单元中≥10hm2的土地利用斑块总面积(除去水域、林地和草地类型)。(4)交通线密度:x4=φi/A式中,x4为交通线密度,φi为交通线长度(km)。在特定研究区,以农村道路为基准,一般公路(如乡道、县道)对景观生态干扰能力是农村道路的3倍,高级公路(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等)是农村道路的5倍,单轨铁路是农村道路的2倍,双轨铁路是农村道路的4倍。(5)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先根据对景观生态质量贡献程度,把土地利用类型定性指标定量化:林地取值为3、草地和园地取值为2、耕地和水域取值为1、建设用地取值为0。然后,各土地利用类型得分为其面积比例与景观生态质量贡献标准的乘积。如,林地在景观单元中面积比例20%,贡献标准为3,则林地得分为20%乘以3,即0.6。如果景观基质(一定是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60%,则土地利用类型得分为100%与贡献标准的乘积。最后,选取前4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土地利用类型指数:z1=∑4i=1xi•wi=0.4x1+0.3x2+0.2x3+0.1x4式中,z1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数,xi代表各土地利用类型得分,wi为1~4位土地利用类型权重(∑wi=1),为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6)自然景观多度:采用两方面的数据,一是自然景观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二是各自然景观斑块分布在景观单元中的均匀度,本文采用观察估计并划分成5个级别:1紧密、2较紧密、3稍均匀、4较均匀、5均匀。计算公式为z2=E(xi/A),式中,z2为自然景观度,E为自然景观斑块在景观单元中分布均匀度,xi为自然景观斑块总面积。(7)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z3=-∑nk=1pkln(pk)式中,z3为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Pk=ni/N,其中,ni为景观单元中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N为景观单元中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8)植被覆盖度:z4=xi/A式中,z4为植被覆盖度,xi为景观单元中被植被覆盖的面积。(9)河流密度:z5=xi/A式中,z5为河流密度,xi为景观单元中河流的长度。

3.3.2单项指标的标准化由于指标都有具体的计算值,所以借鉴模糊数学的思想,在上述指标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引入评价因子对景观生态质量的隶属度概念,用(0,3]上的数Y来表示单因子质量指数的大小[33]。

3.3.3综合评价方法

4实证研究

4.1吴江市概况吴江市(原吴江县)地处120°21′4″~120°53′59″E和30°45′36″~31°13′41″N之间,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受上海和苏州经济辐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是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地区之一(图2)。吴江市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m左右。属亚热带北缘季风区,年总辐射量为480406.9J/cm2,年平均温度15.7℃,年平均降水量1015.6mm,平均无霜期226天。境内河流纵横,湖荡棋布,大运河贯穿南北,太浦河横贯东西,小河小渠纵横交错。经解放后大力兴修水利,形成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4.2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数据及景观评价单元确定吴江市有10个镇和1个农场,共有584个行政村,吴江市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单元共584个。吴江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吴江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属性数据库(2004)是本次评价主要数据来源。

4.3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结果1)总体情况。根据第3节的评价方法,计算吴江市584个行政村的景观生态质量指数,划分为4个等级(图2)。结果表明:YLsEQ变化在0.0973~10.7267之间,其中有300个行政村YLsEQ<1,表明景观呈现不稳定态,景观生态质量较低,大部分布在吴江市的东北;其余284个行政村YLsEQ>1,表明景观呈现出稳定态,景观生态质量较高,大部分布在吴江市的西南。2)乡镇差异。统计各镇不同级别景观生态质量行政村数与全镇总行政村数的比值,并加以合并(表2)。结果表明,吴江市各镇景观生态质量差别较大,5个镇(黎里镇、芦墟镇、盛泽镇、松陵镇和平望镇)的大部分行政村YLsEQ<1;而其它6个镇(军垦农场、桃源镇、震泽镇、横扇镇、七都镇和同里镇)的大部分行政村YLsEQ>1。3)典型评价单元景观生态质量的特征。选取不同等级景观生态质量的典型评价单元(表3),对比发现,在等级较高的单元,干扰程度一般较低(建设用地和公路较少、地块面积较小和景观破碎程度不大等),稳定程度较大(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较大、自然景观面积较多、林地和园地等有利于生物流的土地利用类型较多等)。等级较低的单元,景观生态质量表现出相反的特征。

篇9

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paid-use regulations, cadastral alteration is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 cadastral alteration investigation can not only keep the cadastral information up-to-date, but also can make the cadastral results precision and gradually improved. Taking cadastral survey at Hangu District of Tianjin as the project background, it studies the work flow of cadastral survey, discusses the cadastral survey method,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ers.

关键词: 城镇;变更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地籍测量

Key words: town;cadastral alteration survey;property investigation;cadastral survey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050-03

0 引言

近年来天津市汉沽区城市建设发展特别快,城镇面貌日新月异,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初始调查成果中宗地的变化非常大,地籍资料的现势性较差。目前急需对已完成的数据进行更新维护,保证数据、资料的现势性,便于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要管理和使用好国土资源,必须准确地查清现有土地的类型、面积、利用情况、使用者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能及时掌握其变更及历史沿革并展现出来。为了加强城镇土地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和现势性,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国有土地开展更新调查和补充调查,紧紧围绕地籍管理信息“6.0”系统建设主流程,加强地籍变更数据库建设,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

1 工程概况

汉沽区位于天津东部滨海地区,西距天津市中心区60公里。南濒渤海湾,北接宁河县。调查区域共划分8个街道,69个街坊,变更调查总面积为227.93平方公里。

1.1 调查目的 天津市汉沽区城镇地籍变更调查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原房地登记发证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查清全区城镇调查范围内房地变更状况,更新城镇房地管理信息系统,服务房地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

1.2 调查任务 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施测界址点,编制宗地图、地籍图,填写地籍调查表,进行以街坊为单位的土地分类面积统计。

2 作业依据

《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局1995年);《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199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3 作业流程图

4 变更调查

4.1 权属调查的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①宗地权属状况调查:权利人和土地使用者名称、单位性质,土地权属性质、以及土地座落、用途、四至、门牌号、行政区域界线和地理名称以及共有权使用情况等。②界址认定调查:界址线、界址点位置及界标埋设种类。③土地使用类别调查:按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调查。④房屋状况调查:建筑物类型、结构、层数等。

4.2 变更调查工作程序

4.2.1 权属调查流程 按照发放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现场指界——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变更地籍调查表——签章确认的调查程序,未按时出席指界或对国土部门依法依规确定的权属界线有异议的,由国土部门履行违约定界程序。

篇10

关键词:GPS RTK技术;工程测量;应用;优点

1.前言

GPS就是全球定位系统,它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一代紧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卫星定位测量是研究利用GPS系统解决大地测量问题的一项空间技术。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RTK测量技术也日益成熟,RTK测量技术逐步在测绘中得到应用。通过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2. 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1)控制测量

为满足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测绘的需要,城市控制网具有控制面积大、精度高、使用频繁等特点,城市Ⅰ、Ⅱ、Ⅲ级导线大多位于地面,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些点常被破坏,影响了工程测量的进度,如何快速精确地提供控制点,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常规控制测量如导线测量,要求点间通视,费工费时,且精度不均匀。GPS 静态测量,点间不需通视且精度高,但数据采集时间长,还需事后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如内业发现精度不符合要求则必须返工。应用RTK技术将无论是在作业精度,还是作业效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线路中线定线

RTK测量技术用于市政道路中线或电力线中线放样,放样工作一人也可完成。将线路参数如线路起终点坐标、曲线转角、半径等输入RTK的外业控制器,即可放样。放样方法灵活,即能按桩号也可按坐标放样,并可以随时互换。放样时屏幕上有箭头指示偏移量和偏移方位,便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误差小于设定的为止。

(3)建筑物规划放线

建筑物规划放线,放线点既要满足城市规划条件的要求,又要满足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放样精度要求较高。使用RTK进行建筑物放样时需要注意检查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对于短边,其相对关系较难满足。在放样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测量点位的收敛精度,如果点位收敛精度不高的情况下,强制测量则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点位误差。在点位精度收敛高的情况下,用RTK进行规划放线一般能满足要求。

(4)用地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址点坐标,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在土地分类及权属调查时,应用RTK技术可实时测量权属界限、土地分类修测,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

3. 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处理数据方法

实时动态测量RTK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锭―调制解调器,将其观测值及站点的坐标信息用电磁信号一起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同时本身也要采集GPS卫星信号,并取得观测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瞬时地给出精度为厘米级(相对于参考站)的流动站点位坐标。

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位(仍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如基准站坐标和天线高度)―但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在完成初始化后,二方面通过数据链接接收来自基被站的数据,另外,自身也采集rTP3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再经过坐标转换、高程拟合和投影改正,即可给出实用的厘米级定位结果。

4. 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优点

(1)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足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末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2)RTK作业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测绘功能强大。RTK可胜任各种测绘内、外业。流动站利用内装式软件控制系统,无需人工干预便可自动实现多种测绘功能,使辅助测量工作极大减少,减少人为误差,保证了作业精度。

(3)降低了作业条件要求。RTK技术不要求两点间满足光学通视,只要求满足“电磁波通视”和对天基本通视,因此,和传统测量相比,RTK技术受通视条件、能见度、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较小,在传统测量看来由于地形复杂、地物障碍而造成的难通视地区,只要满足RTK的基本工作条件,它也能轻松地进行快速的高精度定位作业。

(4)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误差积累。不同于全站仪等仪器,全站仪在多次搬站后,都存在误差累积的状况,搬的越多,累积越大,而RTK则没有,只要满足RTK的基本工作条件,在一定的作业半径范围内,RTK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达到厘米级。

(5)作业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势下,高质量的RTK设站一次即可测完10km半径左右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搬站”次数,仅需一人操作,在一般的电磁波环境下几秒钟即得一点坐标,作业速度快,劳动强度低,节省了外业费用,提高了测量效率。

(6)操作简便、数据处理能力强。南方测绘RTK的基准站无需任何设置,移动站就可以边走边获得测量结果坐标或进行坐标放样。数据输入、存储、处理、转换和输出能力强,能方便快捷地与计算机、其它测量仪器通信。南方测绘灵锐S82-2008、灵锐S86在基准站架设、移动站操作、手簿软件的使用方面都比较简单易学。

参考文献:

[1] 相祥. GPS在城市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与精度分析[J]. 现代测绘, 2010,(01) :15-16.

[2] 李玮, 万仕平. 浅析GPS在龙岗净化厂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 天然气与石油, 2010,(01) :41-43.

[3] 姚冬青, 李庆勇. GPS在矿山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10,(22) :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