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数学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师生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着就造成了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却解决不了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就失去了感兴趣。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题应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一建设性表述的首要表征便是数学教学观念的重塑,而数学教学观必然受制于数学观考察数学观的改变,不难发现,将数学看成一种绝对真理的静态数学观正向着承认数学是人类的一种经验或拟经验活动的动态数学观转变。
新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实践活动能使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数学教学活动化的基础
对数学活动的理解,可以从下述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数学是一个实践活动,是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的结果,以活动为基础的经验知识历次精微的过程性特征;第二,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由问题、语言以及方法和命题组成的复合体;由此可见,前一种理解带有素朴的直观性,而后一种观点充斥着哲学的韵味;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连续或系谱关系而并非是截然不同的两极。苏格兰数学家波塞尔对此概述道:“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最重要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包容了从粗俗的手工劳作到高雅的理性发现的系统活动。”这种表象性的描述,虽然增进了我们对数学活动的理解,但除此之外,数学教与学的角度,笔者认为数学活动实施的基础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的实践活动即是指借助实物、模型以及一些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的探索、发现及验证、评活的活动。例如,初始的,用石子数数、折纸、摆放等素朴的活动拓展到现在的有高科技支持的活动,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为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2.增强计算方法的训练
计算方法的训练是指以趣味演算题为主的实际操作等技能性活动;涉及到计算、验证、修正、等多种智力参与的行为活动,是获得数学技能的基本途径;学习者通过亲自投入这种活动中,分析解题时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下次解决问题时可以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以后的解题能力与速度,是教学活动化的有效成果之一。
3.发散思维
思维活动,通常是指以数学符号为载体,过抽象、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进行的头脑中的数学的思维活动;在人们的意识中通常认为这种活动属于头脑本身的暗箱操作,不易被把握和操控,其实非然,思维活动是一个过程,适当的方式可以将这个其更加明了。例如,教师在活动化教学中有条理的推理、推想,发现错误、改正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思维活动,将其更加明了化。
三、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有效形式
在数学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习者亲自经历探究、思考、推理及反思的过程,从而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来带动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让课堂从形式走向高效,进而构建高质的数学课堂。
1.生活里找数学,积累数学经验
数学课本知识不应当是独立于学生生活之外,想要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首先就应引导他们从新认识生活,把生活中的素材、经验、情景作为学习的资源,提供给学生们去感受、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判断、筛选、确认环节。这要求教师需尽可能为学生的认知设计一个较为正确、清晰的生活体验,将生活经验转化成为数学经验。
2.动手去做数学,丰富感官经验
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索的情感,通过各种动手活动,灵活、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数学,丰富学生感官经验。类似的练习,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感官经验。
3.活动中学数学,融合多种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其核心是一个好的活动。在教学五年级“找规律”一课时,我先出示一组间隔排列的鲜花图。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那么照这样排列下去第100盆花是什么颜色?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想法。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如,画图、列举、计算等。尽管,学习相同的知识内容,参与相同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却有不同的收获,这就体现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多样性。
4.动脑用数学,发展应用经验
停滞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不科学的、粗浅的,这便需要一定的手段实现智慧的提升。因此,应用的意识是充分建立在学生思考的经验和操作的经验基础上的。作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
5.尊重个性,体验学习乐趣
在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时候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充分的表达、交流自己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当然,在现实教学中要想丰富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及自主应用意识像三角形的三个角三者缺一不可,形成这样铁三角关系才能营造出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效数学课堂。使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知识扎根于学生们的头脑中,以便随时随地的发挥高效、迅速的反应,使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对话教学活动 平等对话 交流研讨
一、强化小学数学老师的专业水平与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
1.强化小学数学老师对于新课改的理解、掌握程度
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是要依靠教学要求和教材进行教学的,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和教材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因此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其进行改变。对话教学活动是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应运而生的,是比较新颖的数学教学方式,它结合了大量的创新实践理论和经验。老师要经过不断地学习,了解新课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力求可以将其正确理解、掌握,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之中,为对话教学的顺利开展创建有利的条件。
2.老师要对数学的新标准和新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因为老师平时的教学任务繁重,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小学应该组织举办相关的培训,让老师了解数学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教学观念。同时还要了解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新教材、如何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等等。在备课时,老师要掌握每一单元以及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深入理解并以此为根据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要注意加入配套的课堂提问和课堂评价,这些手段都是可以帮助提升教学效果,所以不能随意,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
二、结合实际数学教学情况,将对话教学有效融入教学之中
1.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教学指导
对于刚开始接触新方法的老师来说,既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掌握技巧不能灵活运用,所以一些老师会选择不使用对话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状,小学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数学专家来举办专题讲解,帮助老师了解对话教学的活动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并分享自己在使用对话教学中遇到的状况,帮助老师获得一定的启发。
2.对话教学的具体开展
对话教学活动开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处于平等的位置,要以小学生的视角语气交流、讨论数学知识点。笔者以小学数学《认识图形》一课为例,讲解对话教学活动开展的设计和过程。
(1)分析教材利用生活情境引发话题
老师要在上课之前仔细研究本课教材的内容,因为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认识平面图形的,那么老师就要以此为教学重点,利用计算机找一些生活中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的物品,加入到本课的教学课件之中。在上课时老师不要直接开始讲课,而是拿出一个鼠标垫,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然后引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吗?这就是长方形,你们知道这一形状有什么特征吗?”在学生回答之后,无论对错都要给回答积极的学生以鼓励,这一提问主要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代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所以回答错误也并不要紧。
(2)师生共同合作,一起探讨交流
这一步就是导入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了。老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要使学生也参与到平面图形概念建立与图形规律的整理之中。真正将学生代入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之中,而不是一味的学习。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视觉感官接受刺激,和老师一起了解、分析每一图形的具体特征。为了检测学生们的对于本课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大家抽签分成小组,老师也要在其中,每一小组轮流上台,拿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卡片,由台下学生派代表喊出图形,台上的人要迅速反应找出正确的图形卡片,找错的或者反应慢的都要接受小惩罚。游戏结束之后,老师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图形进行再次的特征分析,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每一图形。等讲解完本课的知识点后,提出问题“那你们能够找出自己的书桌上都有什么形状的物品吗”,再次带动学生的热情,同时加深学生对于各种图形的认知。
在使用对话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做到敢说话、愿意说话,培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意愿。此外要注意在对话交流时很容易有学生反应过慢或者回答错误的情况,老师此时要表出现出和蔼的态度,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下次争取做得更好或者答对,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习数学,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提高小学生自身的数学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师一定要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对话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要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之前要对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灵活运用教材设计活动,保证对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惠芳.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59-61.
[2] 李杰. 浅谈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改进思路[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 (09):225.
篇3
一、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活动多样性
网络资源浩渺如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课件等教学资源。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也仅限于师生间的问答与板演练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与多样化。把网络资源引入数学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数学教师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的大胆尝试。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由于时间是十分抽象的概念,教师的讲解与教具演示,学生都会难以理解。因此,我首先向学生呈现了多幅逼真的钟表图片,让学生观察钟面的数字、指针与格子,形成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时针与分针、分针和秒针的关系,尝试得出1时=60分、1分=60秒的结论;最后,通过限时写字游戏,让学生体会1秒、1分的时间长短,从而深化对时间的理解。由于网络素材的丰富性,使得很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轻松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数学探究性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数学思维的形成不能光靠教师的讲解与点拨,有时也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形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与探究的机会,不但可以将教师从枯燥乏味的讲解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常要把圆分成4等分、8等分、16等分……再把分得的这些小扇形拼合,让学生看这些小扇形拼成的图形接近什么图形。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几何画板”课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把圆从4等分变成8等分再到16等分、32等分或者更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直观地观察到4等分变化到32等分的变化过程,而且随着等分的增加,拼成的图形越来越像平行四边形,甚至逐渐接近长方形,从而使学生观察了解把n等分后的小扇形重新排列、拼合,能转化成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半周长、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得到圆的面积。
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但会将圆的面积公式牢记在心,而且还潜移默化的掌握了数学探究方法,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网络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更是一把启迪智慧的钥匙,同时也是增强课堂趣味性教学的一剂良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材的延伸点和拓展点,应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例如,在讲解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就大胆用电脑游戏《街头球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说是电脑游戏,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我把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登录指定网站,在讲解完游戏规则后,让学生参与游戏互动。这是一个用不等号表示两个有理数之间大小关系的游戏,接到带有正确符号的球后,弹跳到球篮下投球。同时要小心,跳不好的话会摔得很惨;如果接到的球不正确,跳得再好也没用,最后以得分多者取胜。游戏截图如下: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主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在玩游戏时,学生高度兴奋,不仅没有精神上的学习压力,反而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这其实正是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通过快速计算,学生不但锻炼了数学口语计算能力,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
篇4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合作
新课程倡导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同时《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合作交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最佳的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就以下几点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合作过程是学生个体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合作不是接受, 是一种相互认同与接纳。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不但要创造一个好的情境使学生敢于合作,而且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境或交流的意境,使他们感觉到合作的必要性。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教学中的难点,也可以是单靠学生个人智慧难以完成的,还可以是学生迫切想和别人合作、讨论、 交流的问题。这样,内因才起作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才会高,合作的效果才会显著。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这样一个画面:从一个万花筒里面连续放射出若干个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圆、五角星,第一次演示先让学生数总数,第二次演示让学士说出不同类型各有多少个。这个问题一个人很难完成,两个人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学生就会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欲望。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效果会很明显。因此,合作学习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需要教师合作情境的创造。
二、合作学习动机的把握
一节课是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不能单单看他课堂上组织了几次讨论,还要看每一次讨论的安排是否有必要。课堂上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服务于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教师应当把握好每一节课讨论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他们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争论中获得灵感、获得启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使学生又迅速又准确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合作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他们合作,在合作讨论中让他们感悟到他人的思维模式与方法,不断地吸取, 不断地反思,最终为我所用,使之认识与思维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三、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
合作学习如同网络世界,每一个因素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因素对合作学习的作用都可能导致整个合作学习的成败。课堂上,能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重要原因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 自由的氛 围,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应具有亲和力,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成为一种需要,师生之间搭起友谊的桥梁,彼此欣赏、彼此悦纳。 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成熟的带有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细心呵护,加以珍视,切勿求全责备,多提建设性的建议,多用真切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的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如在一次讲解平均数问题时,我让学生讨论"如何将许多瓶量不同的水变成每瓶都一样"时,有一个同学很迅速地站起来说:"把水全倒掉,就一样多了。"对他这一特殊的回答,我没有责怪他,反而和颜悦色地说:"你的方法真有创意,要是水的总量一点都不能少, 你能想出像这样好的方法吗?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这样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能使合作学习得以继续,真不失明智之举。
四、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关系处理
㈠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由台前转向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的质疑、肯定与否定,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的任务看似轻了,实际上是在加重。教师必须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必须随时应对合作学习中的一系列生成性的问题。
㈡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合作学习前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是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它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好坏。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这样,在合作时,才能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同伴交流,使合作更有成效。
②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与倾听
交流就是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之间为了表达各自思维过程的一种方式。在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层次清晰,声音响亮, 自信十足。同时,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要有条理地进行交流,采用轮流说的方式,一个学生在说,其他学生必须认真倾听。如果有听不清楚的地方, 可以采用很有礼貌的方式请求再说一遍,都是可以的。要避免"群言堂",结果 谁也不知说了些什么。另外,合作交流的声音不宜过大,只要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听见即可,很多人往往认为合作交流的声音越大,似乎学生的热情就越高, 效果就越好。其实不然,不能让一些现象掩盖了本质。
③合作学习后的反思与调整
篇5
1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
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2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从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推导和应用数学公式以及归纳和剖析数学生动的探索过程,比概念问题本身更加重要。因此,有必要并且有可能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诱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做些有趣而必要的探索,点燃学生千姿百态的思维火花,切忌教师包办代替,简单地把结论交给学生。
3.1 揭题提问。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二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提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 “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有什么用途?”等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想尽早知道“商不变的性质”的强烈欲望。
3.2 自学提问。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的旧知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地方提出来,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方向。学生的自学应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教师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迅速提高。同时,我们针对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较弱的特点,让低年级学生进行“仿学”提问,即设计与例题相似的尝试题,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学习,在“仿学”中提出问题。
3.3 尝试提问。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按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延伸知识或难度不大的例题教学时,我们直接让学生尝试,使其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4 辨析问题。即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以有共性的难点,对数学要领中结语中的关键字、词等,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点拨学生提出问题的本身,就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即使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简单,再可笑,也要鼓励他们把问题提完,切不可泼冷水,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要知道,很多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就被这些“冷水”所扑灭。
4 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篇6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
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对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组织开展数学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一、数学思想及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与其他综合课程有所不同,数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要想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行培养。数学思想指的是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空间分析能力、以及关系转化能力,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搜寻思想进行培养,不禁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发现这些课程教学的乐趣,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及能力。数学活动指的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教师对各项课程资源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的能够对学生数学思维及能力进行锻炼的以开发学生数学思维为目的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室设定的情境中,极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和好奇心,充份利用学生的游戏天性,提高课程教育质量及课堂张力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的数学思想精心培养,合理开展组织数学活动,不仅是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落实贯彻升本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竞争力,激发学生对课程教学兴趣的重要途径。下文相关论述中,笔者主要从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出发,围绕利用数学思想技术学活动积极作用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办法及策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二、如何利用数学思想及数学活动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数学思想及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对提升小学数学课程质量措施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已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为数学家与工作者来说,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然占据着教学主题的位置,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参与的权利;其次时候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较为重视学生的应答、应试能力,对于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从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问题就是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枯燥。
(二) 利用数学思想及数学活动提升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利用数学思想及数学活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内容出发,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利用学生的游戏天性,营造轻松开阔的数学学习氛围。比如就《东南西北》这一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方向感及判断力进行培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蒙眼取物”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团队作战的模式,让小组同学进行方向语言提示,最终实现团队取物的目标。不管是蒙眼的学生,还是进行提示的学生,都能在实际的活动中掌握方向判别的基本要领及实际运用的方法。再比如《年月日》这一章节教学来说,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对学生的数学思想及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三、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组织开展数学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利用数学思想及数学活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建议教师应从坚持“从内容出发,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逻辑推理能力,组织开展趣味性活动,营造轻松开阔的数学学习氛围等方面入手,争取为小学数学课程质量的提升及学生的综合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于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朱黎生. 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活动课 作用 目标 组织形式
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活动课的开展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活动课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对数学活动的作用进行了定位,认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确,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相应发展。
1.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活动课的肯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这就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小学数学而言,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特点都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活动课的开展。
首先,活动课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客观差异,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面对一个问题,各自的解决办法相互碰撞,协调能力变强;其次,当小组成员对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就需要依靠其他成员的帮助来解决,这使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主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主动性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激发。
2.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活动课中,小组成员对同一问题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当多种方案综合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思路拓宽,获得创新的基础。
以“有关0的计算”教学为例,当教师给出不同的含“0”的算式(如140+30=;45-0=;0+60=;0×125=;0÷15=)让学生讨论并计算,结果发现学生在合作中很快明白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以“0”来做被除数和除数的问题。而这些并非是教师通过讲授所能轻易获得的。
3.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从小学数学的教材编排特点来看,大多以生活实例引出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活动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三角形的特征》为例,如果教师通过画图、幻灯片来展示、讲解,学生只能停留在片面的知识理解层面。而通过制作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活动,学生不但对三角形建立起了直观的认识,还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对三角形的边、角等特点理解得更深了。而通过对三角形进行扯拉等活动,三角形的稳定性呈现在学生脑中,再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应用”活动,学生对三角形的应用也就生活化了。在制作的不同的三角形的活动中,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有了初步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为归宿,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来观察事物,在观察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中,兴趣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结合教学目的而提出的,而问题能力则是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正确理解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对活动课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原则
在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对活动课提出要求,这就为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活动课没有标准可依据时,往往又不知该如何操作,这就需要教师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活动。
1.组建兴趣小组。这是活动课开展的基础,兴趣小组也是活动课最有效的组织方式之一。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活动小组的形式一般分为学校兴趣小组和班级兴趣小组两种,通常又以班级兴趣小组为主。兴趣小组的组建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材又能活用教材为原则。
2.建立数学园地。当兴趣小组组建后,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在组内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来进行数学黑板报、墙报、数学趣味题等内容的园地建设。数学园地的建设要坚持面向全体、内容丰富,在注重形式变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作用。
3.开展数学活动。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数学竞赛、数学实践、数学知识大比拼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培养。
笔者在这里就活动课的作用、教学目标和组织形式做了简单分析。在数学活动课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一定的原则来作为支撑,在活动中反思,这样才能让活动课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参考文献:
[1]吴建红.对小学数学活动课特征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Z3).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45-03
[作者简介]洪小莉,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教师。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自体验,仅仅从看书、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才能主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因此,教师不妨在数学课堂上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应用数学,从而真正“做数学。”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容易让学生产生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学习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认识负数》时,课的开始创设这样的教学活动:蔬菜市场来来往往的车辆正在运进和运出一些蔬菜,请你来当一名记录员,记载蔬菜运出和运进的情况。在这样生动、熟悉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身为“记录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当要求他们记录“运出黄瓜200千克,运进西红柿200千克”时,学生采取不同的记录方式:黄瓜200千克,西红柿200千克;黄瓜200千克,西红柿200千克;黄瓜+200千克,西红柿-200千克……学生参与的热情被激发,他们在交流、批判、争论中逐渐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记录方式。在如此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轻松地学习了知识,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精心设计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学生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了,但学生总是被“牵”着动手,学生的操作总是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顺利地完成。课堂中没有质疑,没有讨论,只有“精彩”的答案和教师程式化的表扬。
一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后,A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用尺比比它的角,量一量它的边,看看我们的发现是否正确。B老师则这样引导:“我们的观察到底对不对呢?你能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想办法来验证吗?”学生操作后教师让使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同学逐一展示。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两位老师都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学生都参与了数学活动的过程,但很显然在A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教师为主导的参与,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在B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在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先把长方形按“十”字折,当四个角完全重合时跟课桌的角比一比,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操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设计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亲自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探索新问题。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当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过程,交流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是唯一的推导方法吗?学生们片刻沉思之后,利用手中的材料进一步探索发现:以平均分成16份为例,还可以拼成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2π[WTBX]r[WTBZ]÷4,高是4r,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2π[WTBX]r[WTBZ]÷4×4[WTBX]r[WTBZ]÷2也能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伴随着下课铃声,又有同学在进一步探索,可以将圆拼成近似的梯形吗?还有其他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数学探索的热情并没有停止,发现知识的成功感依然伴随着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创设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家认为,人们所需的数学可以分为三种水平。一是作为文化的数学,二是作为应用的数学,三是作为理论的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更偏重第一种水平,即作为文化的数学,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更要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
四年级学习了找规律后,恰逢学校兴趣小组进行五子棋的比赛,每班选拔两名选手参加年级比赛,四个班的选手,每两人都要比一场,要求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比赛方案。学生们有的画图,有的列举,很快设计出了比赛的方案,既详细排列了每场比赛的选手,又算出了一共要比赛的场数。并通过估算一场比赛的时间估算出整个比赛的时间。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五、设计思考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相比,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所学的知识不断被整理和重组,他们不断发现知识之间更系统、更深层的联系,因此数学活动为学生突破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打下了基础,为学生的创造和创新提供了可能。
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当学生借助标准尺熟练地以0刻度为起点量出身边的笔、橡皮、本子宽的长度后,教师出示一把从3厘米开始的断尺,引导学生思考:这把断了的尺还有用吗?它能量出线段的长度吗?学生很快发现可以把3厘米看作起点,用量得的长度减去3就能得到所量物体中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有同学进一步发现,其实不仅是3厘米,像4厘米、5厘米……都可以看作起点。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对常规的测量方法有了新的突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新的构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数学学习[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7).
篇9
一、社会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息息相关、相互联系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小学数学的教学互相制约、不可分割。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藤。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数学之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然后这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更好的领会和掌握,运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要这样说呢?这充分说明数学,是一些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学生难以感受到它美的存在,而美的事物源于生活。
三、在社会实践中,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四、将数学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原于生活实际
篇10
从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来看,尚不理想。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实践活动缺失,定位不够清晰的弊端。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弊端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的弊端
首先,很多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的认识程度不够。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综合实践课教学内容一带而过,甚至很多教师将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作为自学内容。这些现象的发生足以说明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是实践教学内容并不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导致教师不认为这项内容值得花时间进行研究。
其次,教师对数学综合性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很多教师在进行小学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知识,将其囊括在整个教学内容当中。不重视难度和量,害怕有所遗漏。将小学数学实践课变成了数学知识课,原因在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认识不够,定位不清晰。这一现象的发生说明了教师过于重视传统应试教师,重视知识的讲解不重视实践的应用。
最后,小学数学中和实践课实践活动缺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操纵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演示图片,根据图片提问,学生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氛围。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缺少实践教学活动,缺少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互相交流的成分较少,导致整个教学活动脱离了本来的教学宗旨。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的措施
针对以上所提出来的弊端,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首先,提高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认识,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综合数学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学生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本身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置和提升学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此,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明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巩固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需要教师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规范性的操作,使教学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规范学生的操作。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确定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提出活动的目的。
最后,在环节教学中,引入相关的活动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活动目的。要针对其活动的内容制定活动的规则和活动任务,明确活动的具体任务和行为规范,对活动实施具体化的管理。同时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达到活动的宗旨,帮助学生理解任务,遵守活动的自觉性和活动规则。确定活动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将学生按照组的形式进行分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竞争,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升实践活动的效率。教师针对整个活动环节进行总结,并给出一定的评价。例如,在学习“认识小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入关于小数的活动,将学生按照组的形式分成若干各小组,针对认识小数的活动内容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每个组对小数的认识和理解,每个组在参加小数认识竞赛的不同感受,每个学生对小数认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本着先表扬后批评的方针策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综合教学策略的改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的改进的成功,需要教师的配合更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学校要优化教学管理,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的研发,托大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
其次,学校教师要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强化工程管理工作。检查教师的实际教学和备课教学是否一致,检查活动课后学生的作业以及课后的影响。在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容纳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结果,同时要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的表现情况。针对相同年级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比较,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再次,相关教学领导要不断的改善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条件,不断的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实施小班化教学,力求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每一个班级配备足够的辅导人员,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指导,使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最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要积极和家长配合,结合生活中的一些资源进行实践活动的学习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