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核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审核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审核意见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的变迁,完善建议

一、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变迁

(一)美国内部控制审计

美国是较早开始关注内部控制审计领域并完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国家。193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第1号《审计程序公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查的要求。1978年,科恩委员会提出企业在披露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时,也应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同时要求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需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评价并出具相关报告。之后几年,SEC也了相关的提案意见。2001年的安然、世通等事件的发生催生了美国国会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公司年报的同时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出具报告。2004年3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AS2)明确提出了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同时进行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2007年,PCAOB了更为完善的AS5以取代AS2。至此,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已达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

我国在相继出现了银广夏、蓝田等事件之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2年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后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其后,为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进一步使得国内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与国家接轨,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基本规范》要求执行该规范的公司,应当披露本公司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并可以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2年我国67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在披露2011年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另外,根据《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的要求,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在披露2012年年度财务报表时,应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由此可见,我国在内部控制审计已逐渐趋于成熟化。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内部控制审计范围

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随后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明确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应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在我国,内部控制有五大目标:保护财产安全,保证经营合法合规,提高经营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根据SEC2003年正式的最终定义中,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设计或监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合理保证的控制程序。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仅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目标之一,而是否应该其他方面的内部控制包括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建议,内部控制审计不应只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理由如下:(1)目前规定注册会计师只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审计意见主要是为了减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笔者看来,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后所得到的报酬是与其承担的责任对等的;(2)注册会计师之所以需要对内部控制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除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以外,企业的内部环境等的内部控制也能对财务报告信息真实性产生影响,故更不应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3)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其更希望审计人员能够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整体审计提出内部控制在哪些方面可能存在失效。而即使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应就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管理层沟通,但是由于该业务并非审计人员必须完成的责任,就会出现审计人员不认真对待、管理层也无法获得内部控制整体运行情况的状况。由以上三点原因可见,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履行的责任更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审计。

(二)内部控制审计是否应进行整合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被提出并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后,许多人认为应该对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整合审计是指将两项审计工作交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成本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成本的目的。并且,就我国现状而言,从2012年开始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基本都采取的是整合审计的方式。但是,在笔者看来,整合审计是不可行的。从前文所述内部控制审计的变迁可知,在经历了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公司进行造假的事件后,公众降低了对财务报表的信任度,因此,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为了重新提高公众对公司财务信息的信任度,内部控制审计为财务报表审计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作用。但是,当进行整合审计时,事务所为了能同时获得两项业务可能会向被审计单位做出不该有的承诺;而若整合审计最终被作为行业规定强制执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会因能够获得一项审计业务的同时获得另一项审计业务从而减少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程序降低业务的质量。并且,相较于一家事务所的保证,公众更愿意相信两家事务所同时提供的保证。因而,实行整合审计只会降低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保证作用,违背内部控制审计的初衷。所以,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不应进行整合审计。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a enterprise energy audit situation and advice, and discusses some issue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energy manager and related consulting personnel and research personnel, and promoting enterprise's energy manage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关键词: 用能设备;能源审计;审核建议

Key words: energy-using equipment;energy audit;audit recommendation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137-02

0 引言

某公司始建于1957年,属机械制造行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公司已发展成为以民用产品研制生产为主体企业。

公司于2010年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先后荣获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先进集体)、节水型企业、以及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能源统计先进单位等称号。

1 企业主要耗能设备

企业主要耗能设备见表1。

2 企业能源消费

该公司2011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折标准煤6728.84吨,等价折标准煤10260.07吨,企业能源消费结构见表2。

3 企业用能概况

2011年企业工业总产值能耗当量值为0.06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等价值为0.099吨标准煤/万元,与201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当量值能耗降低了5.80%,工业总产值等价值降低了7.48%,企业用能概况见表3。

4 审计结论及建议

4.1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 企业成立了能源审计领导小组,但未建立完整的能源管理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能源管理制度和节能指标考核体系。建议:强化机构建设,增加人员配备。适当强化节能机构的职能和协调权力,以满足节能工作需求;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执行力度、节能考核等方面的日常实施督察。跟踪国家节能大形势,重点作好节奖超罚。

4.2 计量配置、计量管理方面 能源计量是能源管理和统计的基础。建议:加强计量装置配备,依据国家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和完善三级能源计量网络,绘制计量网络图,并加强对计量仪表的维修检验管理,特别应加强主要次级主要用能设备的计量装置配备率,如真空炉的电力计量,按国标和行业标准要求,配备完善计量装置,以使全年单耗定额考核更准确、科学、合理。

4.3 能源统计报表及定期分析方面 企业建立能源统计体系和报表制度,并通过报表对企业的用能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建议:加强统计机构和人员配备,协调统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可靠,依法、依规反映企业实际。定期对各单位的报表数据进行考查,注意分析数据的平衡关系。加强企业用能状况分析,在逐月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年度分析和对比总结。按国家要求定期上报企业用能状况分析报告。

4.4 各用能系统 建议:量化考核各环节的消费指标;加强企业运行小指标考核,不断深化和更新各部门、各生产班组间开展小指标竞赛内容,量化考核各工序、各机组、各生产班组的能耗指标。优化各用能系统和用能设备运行状态,使之处于高能效区运行。

4.5 节能监测

①电镀设备节能监测:电流效率31.4%,低于考核指标75%;平均槽电压6.88V,高于考核指标5.0V。

②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排烟温度148℃,低于考核指标32℃;炉体表面温度侧面温度42.9℃,低于考核指标7.1℃,顶部温度57.6℃,低于考核指标12.4℃,以上两项指标合格;炉渣含碳量21.1%,高于考核指标6.1%,年节能潜力109吨标准煤。排烟处空气系数5.5,远高于考核指标3.3,年节能潜力1240吨标准煤。

③建议推广绿色照明工程,对照明系统的灯具进行节能改造,以降低电力消耗。

④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多数重点耗能设备安装的无功补偿设备未投入使用,建议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涛.企业能源审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 施工企业;审核方案;认证管理

一、认证申请与合同评审

1. 认证申请的基本条件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管理体系认证由委托方或受审核方自愿申请,除满足GB/T 19001标准认证申请条件之外,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申请企业声明已按GB/T 50430-2007标准建立了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能够提供所需的文件和资料以及开展GB/T 50430标准审核所需要的基本信息。

(2)若申请企业为认证机构在监督阶段和再认证阶段的获证客户(原GB/T 19001-2008认证证书在有效期内),应确保按照GB/T 50430-2007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3个月以上,并实施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

(3)若申请企业为认证机构的新客户,则应确保按照GB/T 50430-2007和GB/T 19001-2008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至少6个月以上,并实施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如满足上述附加申请条件,认证机构可接受其申请,按照GB/T 50430-2007标准开展认证审核活动。

2. 合同评审

认证机构在收到申请资料后,应确认申请人是否提供了管理手册及所需的相关文件,体系覆盖组织机构及分支机构、活动及固定场所、临时场所的名称、地址等一般信息。认证机构在确认申请方提供了以上信息后,在与申请方签订合同或实施审核之前,应组织合同评审人员对认证申请及认证合同进行评审。

注意:实施GB/T 50430标准认证合同评审的人员也应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并符合CNAS-SC15文件的要求。当合同评审人员专业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由技术专家或专业技术负责人对GB/T 50430标准认证合同评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评审,确定认证机构具备给该组织实施审核所需的专业能力,方可签订认证合同并开展认证审核活动。

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审核

文件审核作为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在实施现场审核前全部完成,以确保申请认证的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全部满足GB/T 19001-2008和GB/T 50430-2007标准的要求。

认证机构需收集企业文件,安排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人员对申请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审查,以确保申请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时满足GB/T 19001-2008和GB/T 50430-2007标准的要求。按照GB/T 50430标准进行文件审核,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说明(质量管理手册)是否涵盖企业主要的施工质量管理过程。

2. 企业是否按GB/T50430标准条款对主要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了分解和确认,是否形成清晰的职能分配表。

3.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包括GB/T 50430标准所明示的16个质量管理制度。

三、审核组的组建

认证机构应按照审核方案策划的结果组建审核组,实施GB/T 50430标准认证审核的审核组应满足以下条件。

1.审核组长应具备级别审核员资格,审核组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审核员,还需确保审核组各成员分工及整个审核组的专业能力,非专业审核员不能审核专业过程。

2 .审核组成员除满足 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注册资格要求外,审核组还必须配备按CNCA规定完成GB/T50430标准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专业审核员,且审核组的非专业审核员也应按CNCA规定完成GB/T 50430标准的培训,并考试合格。

四、审核人日的策划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认证审核是采取1+1的方式实施,即在一次现场审核过程中,既要对GB/T 19001标准的符合性进行审核,同时也要对GB/T 50430标准的符合性进行审核。虽然两个管理标准在审核过程中有一定的共同要求,但GB/T 50430标准也提出了许多以往GB/T 19001标准所没有强调的、体现工程建设施工行业特点和相关建设领域法规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实施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认证审核活动审核人日的安排上,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在审核人日的策划过程中,认证机构应该考虑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否结合审核、认证专业范围、人员、分支机构和临时现场的数量、临时现场(工程项目部)所处的施工阶段、专业范围以及人员数量,据此确定审核人日及所需审核人员专业资源。

五、现场审核的实施

GB/T50430标准认证现场审核的实施过程与GB/T 19001标准审核实施过程基本一致。审核组长接到审核任务后,应通过文件审核或调阅组织的管理体系文件、与受审核方充分沟通等方式,核实组织的管理结构、管理方针和现行管理文件的修订状态等信息,并确认能否满足有关认证范围的所有要求。

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是审核组长在编制《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审核计划》时,在明确对GB/T19001标准主要的管理过程的审核安排时,也应同时注明对GB/T50430标准相关管理过程的审核任务安排。如果企业申请认证的专业范围包括除28大类有关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类别时,审核组长应确保所有28大类专业内相应的标准条款要求、职能部门和工程项目由具备GB/T 50430标准审核资格的审核员来实施审核任务。

六、认证决定

GB/T 50430标准审核的认证决定过程与GB/T19001标准审核的认证决定过程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应确保每个GB/T50430标准认证审核项目的认证决定人员中至少有一名为该专业的认证决定人员,应满足GB/T 50430标准认证决定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

七、认证证书的管理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符合认证标准要求且经审定批准,由认证机构核实认证范围、名称和地址等证书内容,无误后打印证书并将审核报告和印有CNAS认可标志和认证机构认证标志的认证证书报认证机构负责人签发。如果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认证申请范围除28大类外还包括其他非28大类的专业时,应在认证证书中加以区别,对于非28大类专业范围的认证审核准则只有GB/T 19001标准。

认证证书的起始时间以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审定批准的时间为准,初次认证及再认证的有效期从做出认证决定日期算起为三年。通过监督审核方式进行的新引入GB/T 50430:2007审核,其认证有效期等同于原GB/T 19001-2008证书有效期。从其他认可的认证机构转换来的认证项目GB/T50430+ GB/T19001,其认证有效期等同于原证书有效期。认证机构按照要求将数据库信息按时上报CNAS。

参考文献

[1] CNAS-SC15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方案》.(认可委15号)

篇4

1.何谓建筑企业“三算合一、五圈”业务会审制度

“三算”是指建筑企业内部的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统计核算是指真实反映报告期各项生产活动,业务核算是指构成工程实体人与物的消耗核算,会计核算是反映工程实体的最终核算。而“合一”是指将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三算的数字口径、核算口径取得一致,充分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使各项核算能够真实反映报告期的各项经济活动。“五口”是指指建筑企业内部统计、预算、劳动工资、材料和财务五大业务口,而“交圈”是指将统计、预算、劳动工资和材料的核算,在最终财务(成本)核算时反映出各项核算数据口径一致,并真实反映报告期各项生产活动。在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运用这种方法对各项核算实施全过程控制,可为工程项目产生良好的的经济效益提供保证。

2.如何实施“三算合一、五圈”业务会审制度

应用这种方法必须在报告期末由项目经理组织工程项目各专业人员如统计员、预算员、劳资定额员、材料员、成本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对报告期内已完成的工程实物量进行横向的各专业核算数据对比,主要与预算工程量和劳资结算量进行对比,确定进入统计收入的工程量,利用进入统计收入的工程量核算各种资源(如劳动工资、各种原材料)的的定额消耗量,与各种资源(如劳动工资、各种原材料)实际消耗量进行对比,保证各种资源按实消耗,由此可使各专业核算口径一致、数据口径一致,最终由项目成本实施会计核算,使得项目各专业核算能够真实反映报告期内各项生产活动。

在保证各专业核算工程量数据口径一致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各专业核算深层次的矛盾。业务会审中不能只停留在各专业核算报告期内已完工程量的对比上,这只能解决业务汇审中的表象工作,不能解决其深层次的矛盾。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在业务会审中根据对业务汇审制度的理解程度,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挖掘各专业核算中深层次的矛盾,在报告期解决和整改各专业核算数据之间的差异,以保证报告期内各专业核算数据真实有效,使项目成本及效益落在实处。

3.实施“三算合一、五圈”业务会审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三算合一、五圈”业务会审制度的过程中,各专业基础原始资料是否齐全是关键环节,它是实施“三算合一、五圈”业务会审制度的最基础依据,同时还必须保证各种资源配备齐全,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必须确保人力资源的配置,即项目预算员、统计员、劳资定额员、材料员及成本员各专业核算人员必须配置齐全,这样可以在业务会审中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人力资源是业务会审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保证。

3.2必须确保三个“百分之百”,即工程项目工料预算、班组生产任务书及限额领料卡必须按施工进度百分之百到位,它是实施“三算合一、五圈”业务会审制度的基本保证。

3.3对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实施验收制度,一般由项目统计员和劳资定额员共同对已完工程量实施验收,对验收的工程量与预算工程量进行对比,确定工程数量准确无误,同时与预算业务口确定定额子项和定额范围,核算口径取得一致后,作为报告期统计收入、劳资结算及材料核算的依据。

3.4统计收入必须反映报告期真实的生产活动,不得少报、多报和漏报,计算统计收入的工程量是实施业务会审的最原始数据,若不准确势必造成业务会审的不准确性。

3.5对作业班组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按验收的工程量由项目质检员进行及时评定,劳资定额员必须在报告期末按实结算,必须避免多结、少结和预结的现象发生,若结算数量不准确,会造成工资收支的的不准确性,同时造成材料核算的不准确性,因为各种材料的消耗情况在报告期是按结算工程量核算盈亏的。

3.6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项目材料员必须按依据班组生产任务书开具的“限额领料卡”限额发料,严禁无卡发料,在报告期末依据统计工程量及劳资结算工程量核算各种材料的定额用量,并与实际用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种材料盈亏问题的实质,以便在报告期内采取相应措施和办法,避免浪费,使工程项目各分部分项工程以最小和合理的消耗来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达到落实工程成本和效益的要求。

3.7“三算合一、五圈”业务会审制度必须实施动态管理和例行检查制度。业务会审工作必须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逐月(或逐季)进行,会审时间不能间隔过长,如待主体工程或装饰工程完成后再进行会审,会掩盖工程项目施工运行过程中各项核算的矛盾及各项核算之间数据的差异,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也失去了业务会审的意义,所以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业务会审必须实施动态管理。在实施动态管理的同时必须按业务会审制度的要求和规定实施定期检查制度,实施逐级检查制度,垂直到底,纵向到边。若企业为“三级管理”,通常采用项目自检、分公司检查和公司职能部门监督检查的方式进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在报告期内按“三算合一、五圈”的业务会审制度进行整改,达到汇审制度规定的要求。

篇5

【摘要】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文章对科学精神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企业;企业文化;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__)04-0233-03

一、科学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主要表现为:

(一)求实精神

求实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科学所以可能的精神基础。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

(二)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永无止境。

(三)创新精神

大自然本身固有的规律性是科学活动所以可能的客观基础。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

(四)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

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企业及其成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的总和,是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企业精神、共同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状态、传统习惯、技能素质、内外环境、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其中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企业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从其本质特性来说,有别于其他文化。企业文化的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民族性。企业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直接反映民族文化的特征。

2.功用性。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这在本质上体现出它的功用性。

3.承传性。每一种文化都是在承袭了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企业文化也不例外。

4.人文性。企业文化的宗旨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企业员工创造和谐的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企业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出以人为中心的特征。

5.革新性。随着社会历史时期的不断交替,企业文化赖以生成的社会文化会不断地变换其内容和形式,与此相适应,企业文化具有显著的革新性,企业文化只有在随着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地运动、变革和发展,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6.独特性。每一家企业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中都必须以自身的特点为立足点,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有选择地学习于己有益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克服盲目追赶或照搬,力图建立和发展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由上可知,企业文化中具有丰富的科学精神内涵,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一)弘扬科学精神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

1.先进企业文化建设要充满探索、创新精神。企业文化具有传承性。企业文化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与企业相伴而生,因而它是继承下来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对企业文化的不断挖掘过程,在此挖掘过程中必须具备探索精神。同时,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同拥有的财富,更是所有成员行为的规范和法则。每个成员要想在一个企业中求得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企业文化。这种学习包括员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积累新的经验,在更高的层次上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就是企业和员工在企业活动中不断突破已有的思维模式,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经营模式等等的精神。时下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中的创新就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制造出更为先进的产品。显然这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解,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一种新的产品固然是创新,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等等也都是创新,有时是更为重要的创新。创新精神意在向企业和员工灌输这样的一种价值观,企业应该鼓励员工突破常规思维,员工应该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并且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应该敢于承担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创新精神对于当代企业来说,或许是最为重要的精神之一。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了自己相对稳固的模式和传统,但它们也不是亘古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企业文化必须具有创新性。这一特征在当代企业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如今国内外的许多成功企业都在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更新旧的文化模式,创造新的文化内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正是体现在企业文化能够在与时代潮流的持续磨合中,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历经适应变革创新新的适应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确保企业永远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文化建设要具有勇于求实、独立精神。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讲求实事求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制约。同样,任何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文化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它对企业文化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物体所受的外部“压力”。企业的内部环境是企业文化生存的土壤、繁衍的场所,它对企业文化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物体所受的“张力”。鉴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内外部环境,所以任何企业文化建设要有求实的精神,应当根据自身环境创立相应的企业文化。

同时企业文化还体现着相对独立的精神。因为不同的企业走过的从创立、生存到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各企业采用的推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每家企业内部都存在着自身所独立的企业文化,它能够辅助企业对外适应外部社会与市场环境、对内营造良好的协调机制与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全面成长。因此,每家企业的文化又都各具特色,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特征。一般情况下,相同或相近行业内的企业文化在类型方面表现为相近或相似;不同行业间企业文化的差异较大。正是这种企业文化呈现出的异彩纷呈的局面,形成了整个企业界或行业内企业文化的多样性,即众多的、局部的个性化、独特性构成了全局的多样性。盲目照搬人家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发挥企业文化固有的功能,而且也没有生命力。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当具有独立性。企业的文化绝非自然生成,而是企业所属的地域的社会文化影响 、渗透的结果。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孕育企业文化的土壤,正是民族文化传统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言论、思想和行动,并随时代的变化而发扬光大,长久流传。民族的心理习俗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企业人员的好恶取舍,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加强企业的内聚力和发展的动力。企业只有在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风俗习惯范围内选择培养企业文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工作热情。反过来,富有创新意识和崭新风貌的成功的企业文化又会丰富民族文化,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增强生命力,添加光彩。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充满求实、独立精神。

(二)弘扬科学精神是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到在企业当中的普遍推行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为:首先,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起来,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化,没有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文化”。其次,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没有有机结合,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一种文化娱乐型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比较低。再次,大多数企业文化的建设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未能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最后,企业文化只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影,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体现中国特色,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体现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我国企业文化未完全做到这一点。审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其不足之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强行政性。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的体制还有着强行政化的成分,企业的管理方法也大量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因此,、权力崇拜以及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几乎成为我国企业的通病。还有,由于长期政企不分,结果使得我国企业成为各级政府机关的附属,企业财产属国家所有,干部职工是国家编制,企业的价值趋向、行为方式、经营目标乃至具体的经营计划往往受到政府行政机关的控制和干预。

2.重伦理性。伦理性企业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特征是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的家族色彩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次,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很强的伦理特点。在中国,无论是干部的任命考核,还是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和判断,乃至企业决策及其行为的选择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都不是以客观的经济效果作为价值评判的依据,而是以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作为衡量的基本价值观准则。我国的企业文化之所以形成这种注重伦理道德的特征,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伦理文化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集权管理模式的滞后效应。

3.非制度性。在我国企业行为中,很多操作程序往往没有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加以保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突出的似是而非的模糊性有关,也与中国社会的大文化环境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都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而且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法治化”和“以情感人”的局面并未真正形成,“人治”的成分仍然相当严重,诸如长官意志,口头承诺,随意性的和模糊性的习惯,裙带关系等行为随处可见,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历程,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企业文化从总体上来讲仍然是一种“法治、情治和人治结合性的文化”。

4.无独创性。就独创而言,我国企业和企业领导不像西方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家那样,能充分发挥创造能力,企业家较缺乏一种独立的人格。如20世纪80年代,各企业提出的企业精神,绝大多数都是由“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之类的“标准件”组成,没有什么个性,降低了对职工的吸引力,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表层,没有渗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不可能形成特色。国外许多企业大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个性化企业文化,他们各自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成为自身的象征和标志。例如美国IBM公司的“服务文化”,日本索尼公司的“开拓者精神”等都是与众不同的很富有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实例。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却未能形成这种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三、结语

篇6

专项施工方案审批流程: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签字并加盖项目经理职业章和公司公章,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栏由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后附审查意见并签字,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栏由总监理工程师附审核意见并加盖执业章。

专项工程是指企业用专用基金,专用借款和专用拨款所进行的工程。企业可以用更新改造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大修理基金进行专用基金工程;用挖潜革新改造拨款、科技三项费用拨款、网点建设拨款进行专用拨款工程;用技术改造借款、小额设备借款、网点设施借款、大修理借款进行专用借款工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4。

二、行政许可条件

1、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开办,学制3年以上并已正式开办4年以上;

2、有负责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专门管理机构或者专职、兼职人员;

3、有健全的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规章制度;

4、能够为外籍专业人员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并具备相应的外事接待能力和安全保卫能力;

5、有对外籍专业人员教学评估和鉴定制度。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聘用外籍专业人员资格申请表;

2、宗教院校简介;

3、具备许可条件的证明、说明或文本;

4、拟聘请渠道情况说明。

四、行政许可程序

1、全国性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由该宗教团体向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由该宗教团体向院校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的申请材料后,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外国专家归口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家宗教事务局。

3、国家宗教事务局会同国家外国专家局进行审查,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1、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外国专家归口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

2、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自受理全国性宗教团体的申请或者收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二项宗教院校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5。

二、行政许可条件

1、拟聘的外籍专业人员能够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尊重中国各宗教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2、拟聘的外籍专业人员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者具有相当的学力,在拟聘任的专业学科领域有较高造诣;

3、拟聘从事语言教学的外籍专业人员,应受过语言教学的专门训练并具有一定的语言教学经验;

4、外籍专业人员授课的课时比例不超过院校总课时的30%。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

2、宗教院校的《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复印件;

3、拟聘请外籍专业人员的计划(包括聘用人数、拟教授课程、课时安排和在华工作期限等内容);

4、宗教院校课程设置及其任课教师情况;

5、拟聘的外籍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历证明、所服务的机构及派遣单位、经派遣单位审核的简历、派遣单位出具的无不良记录的证明。其中,拟聘担任语言教学的外籍专业人员,还应提供受过语言教学专门训练和从事过语言教学的证明。

四、行政许可程序

1、全国性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由该宗教团体向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由该宗教团体向院校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的申请材料后,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家宗教事务局。

3、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1、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

2、国家宗教事务局自受理全国性宗教团体的申请或者收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曰起3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三项我国五种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外的外国宗教组织

与我国政府部门或宗教界等交往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7。

二、行政许可条件

1、外国宗教组织在所在国(地区)有合法地位并无不良记录;

2、外国宗教组织尊重中国各宗教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拟在中国境内的交往话动不违反中国的法律;

3、外国宗教组织对华友好。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中方单位的申请书,包括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人数等;

2、中方单位及主要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

3、外国宗教组织及其主要成员的基本情况。

四、行政许可程序

1、中方单位向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

2、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国家宗教事务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四项外国人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超出自用数量)的宗教用品入境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8。

二、行政许可条件

1、所携带的宗教用品不含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各宗教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构成危害的内容;

2、所携带的宗教用品接收单位是我国宗教团体或宗教活动场所;

3、经有关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同意。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接收单位的申请书;

2、所携带的宗教用品的目录、样品、数量及用途说明;

3、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同意的书面证明。

四、行政许可程序

经全国性宗教团体同意的,报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同意的,报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国家宗教事务局或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六、附则

自用数量的范围指每种1至3个基本单位(本、册、盒等)。

第五项邀请以非宗教身份入境的外国人讲经讲道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9。

二、行政许可条件

1、被邀请人遵守中国的法律,尊重中国各宗教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2、被邀请人为宗教教职人员;

3、拟讲经、讲道的场所是经依法登记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下简称寺观教堂);

4、邀请方是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邀请单位的申请书;

2、被邀请人的有关背景情况、宗教教职身份及入境身份说明;

3、被邀请人拟讲经、讲道的寺观教堂的情况;

4、被邀请人拟讲经、讲道的寺观教堂民主管理组织同意的书面材料。

四、行政许可程序

全国性宗教团体提出邀请的,报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提出邀请的,报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国家宗教事务局或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六项大型宗教活动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二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拟举办的大型宗教活动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宗教仪轨和宗教传统习惯;

2、拟举办的大型宗教活动不会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3、确有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需要,并具备组织大型宗教活动的能力和必要的条件;

4、拟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建筑、设施、场地符合安全要求;

5、拟举办的大型宗教活动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安全责任明确、措施有效:

6、拟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宗教团体或者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下简称寺观教堂)三年内举办的大型活动没有不良安全信息记录;

7、按国家有关规定应当经政府有关部门事先批准的,应当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活动的目的、内容、地点(路线)、起止时间、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参加活动的人数、参加活动的人员所在地域构成等情况;

2、安全工作方案,包括安全工作组织系统、安全工作人员数量和岗位职责,场所建筑、设施的消防安全措施,车辆停放、疏导措施,现场秩序维护、人员疏导措施,突发事件或意外事故应急措施等;

3、符合宗教仪轨和宗教传统习惯的说明;

4、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上述行政许可条件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的说明和承诺书;

5、有关部门对拟用于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建筑、设施的安全鉴定文件;

6、上述行政许可条件第七项规定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7、其他材料(拟使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场所的,应当提交场所提供方同意使用的证明,场所提供方有行政主管部门的,应当提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四、行政许可程序

1、举办活动的宗教团体、寺观教堂在拟举行活动日的30日前向活动举办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听取活动举办地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作出许可决定。

邀请境外宗教组织或个人参加的,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七项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五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

2、拟改建或者新建的建筑物符合该宗教的建筑规制,与该场所的环境相协调;

3、符合国家有关规划、文物、建设、消防、环保等方面的规定;

4、施工期间能够基本保证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

5、有必要的建设资金。

三、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拟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项目说明及理由等;

2、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的书面材料;

3、拟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设计草图、位置图、效果图及可行性报告;

4、规划、文物、建设、消防、环保等部门的审核意见;

5、有权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相关证明;

6、保证宗教活动正常开展的情况说明;

7、建设资金证明。

四、行政许可程序

1、拟改建或者新建的建筑物不影响宗教活动场所现有布局和功能的,由宗教活动场所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2、拟改建或者新建的建筑物改变宗教活动场所现有布局和功能的,由宗教活动场所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属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的,经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决定:属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的,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1、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或者提出审核意见。

2、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收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或者提出审核意见。

3、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收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八项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设立商业服务网点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五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

2、不影响信教群众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3、拟设立商业服务网点的经营内容不违背该宗教的禁忌;

4、拟设立的商业服务网点与该场所的环境相协调;

5、符合国家有关文物、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规定。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拟设立商业网点的经营范围等;

2、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的书面材料;

3、拟设立商业网点的位置示意图。

四、行政许可程序

宗教活动场所向其登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登记管理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登记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九项在宗教活动场所内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片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五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拟举办的陈列展览、拟拍摄的电影电视片已经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2、展览和拍摄内容不违背我国宗教法规、政策和该宗教的仪轨;

3、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

4、不影响信教群众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5、不违反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拟在宗教活动场所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片的理由及展览、拍摄内容等;

2、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的书面材料;

3、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四、行政许可程序

申请方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登记管理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登记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目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十项宗教团体、寺观教堂编印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或者其他宗教印刷品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七条、第二十一条,《印刷业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三十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编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或者宗教教学、宗教研究的需要:

2、符合《宗教事务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等的有关规定;

3、主要编写人员具有较高的宗教学识;

4、有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出具的审核意见。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编印目的、内容提要、字数、印刷数量、发送范围等:

2、拟印制的书稿或者拟印制的样品;

3、编写人员情况说明;

4、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出具的审核意见书。

四、行政许可程序

编印单位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后,到省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办理准印证。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日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批意见。

第十一项在宗教活动场所外建造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四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该宗教在当地有悠久的传播历史,信教群众众多;

2、当地信教群众有强烈要求,并征得当地居民的同意;

3、拟建造的造像符合该宗教教义教规的要求;

4、有必要的建设资金,其来源为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自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为建造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投资;

5、保证所得收益用于符合该宗教团体或该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的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

6、符合有关建设规划要求;

7、布局合理。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

2、该宗教在拟建造像所在的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内历史情况说明;

3、拟建造像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信教群众情况说明;

4、征求拟建造像所在的乡、镇(街道)范围内居民意见的情况说明;

5、符合当地建设规划的证明;

6、资金预算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

7、初步设计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8、该宗教的全国性宗教团体出具的关于造像符合教义教规要求的意见书;

9、保证所得收益用于符合该宗教团体或者该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的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承诺书。

四、行政许可程序

1、拟修建大型宗教造像的宗教团体或者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将申请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征求拟建造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及县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必要时,征求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建设等部门的意见。拟同意的,报国家宗教事务局。

3、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1、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

2、国家宗教事务局自收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日起6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六、附则

本项行政许可所指的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是指单体的造像高度(含基座)或长度超过10米,群体造像数量超过10尊。

第十二项建造大型露天佛像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3。

二、行政许可条件

1、佛教在当地有悠久的传播历史,信教群众众多;

2、当地信教群众有强烈要求,并征得当地居民的同意;

3、拟建造的造像符合佛教教义教规的要求;

4、有必要的建设资金,其来源为佛教协会或寺院自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为建造大型露天佛像投资;

5、保证所得收益用于符合该佛教协会或者寺院宗旨的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

6、符合有关建设规划要求;

7、布局合理。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

2、在拟建造像所在的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内佛教的历史情况说明;

3、拟建造像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信教群众情况说明;

4、征求拟建造像所在的乡、镇(街道)范围内居民意见的情况说明;

5、符合当地建设规划的证明;

6、资金预算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

7、初步设计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8、中国佛教协会出具的关于造像符合教义教规要求的意见书;

9、保证所得收益用于符合该佛教协会或者寺院宗旨的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承诺书。

四、行政许可程序

1、拟修建大型露天佛像的佛教协会或者寺院将申请材料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向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征求拟建造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及县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必要时,征求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建设部门的意见。拟同意的,报国家宗教事务局。

3、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1、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

2、国家宗教事务局自收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日起6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篇8

一、建设项目范围

(一)国务院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

(二)中央企业投资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

(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项目。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

二、工作方式

(一)组织形式

⒈安全监管总局负责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和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的审查或者审核工作由安全监管总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以下简称危化司)组织,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参与,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和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事项由安全监管总局审议、决定。

⒉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安全监管总局负责并受理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中审查工作,委托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省(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或者该建设项目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受托单位)承办,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和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事项由安全监管总局审议、决定。

(二)工作方式

⒈在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时,采取组织专家集中审查的方式。

对国内没有生产(储存)、大型联合生产、选址在生产生活相对密集区域和在组织专家集中审查时专家提出需要到现场核查的建设项目,组织专家赴建设项目现场核查。

⒉在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时,采取组织专家到建设项目现场进行审查的方式。

⒊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及有关资料的审核工作,采取组织专家集中审核的方式。

三、工作程序

(一)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工作程序

⒈危化司对建设单位提交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文件、资料进行签收和登记,并向建设单位反馈申请文件、资料的签收情况。

⒉危化司确认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时间和确定申请编号。

⒊危化司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对建设单位提交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文件、资料的项目、份数和格式进行审核,提出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文件、资料补正或者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受理的意见。

⒋危化司对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文件、资料的审核意见进行审查,并做如下处理:

⑴对需要补正申请文件、资料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签发《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文件资料补正告知书》;

⑵对予以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签发《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⒌危化司对受理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将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按如下方式处理:

⑴直接审查方式

①在组织审查前,审定参与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审查工作的专家组组成,并发出审查工作通知。

②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集中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文件、资料(包括补正的)的内容(或者建设项目现场情况),提出审查意见。

⑵委托审查方式

①报请安全监管总局分管领导同意后,签发《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审查工作委托书(试行)》(见附件)。

②在组织审查前,与受托单位共同商定参与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审查工作的专家组组成,由受托单位发出审查工作通知。

③受托单位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集中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文件、资料(包括补正的)的内容(或者建设项目现场情况),提出审查意见。

④受托单位组织审查工作结束后,向危化司书面报告审查工作情况。

⒍对于原则通过审查、需要整改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危化司和受托单位将分别根据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做如下处理:

⑴建设单位在承诺限期内完成建设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并报告整改情况后,再由危化司或者受托单位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建设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补充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⑵建设单位未在承诺限期内完成或者报告建设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的,危化司(收到受托单位报告后)报请安全监管总局分管领导审议、决定不予安全许可,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⒎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的审查工作结束后,危化司对专家组、协助审查的单位代表和审查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出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的审查意见和建议。

⒏危化司提出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的审查意见和建议后,根据组织形式和审查工作情况,分别向安全监管总局分管领导呈报下列文件、资料:

⑴建设单位提交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文件、资料;

⑵专家组、协助审查的单位代表、审查人员和危化司对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的意见和建议;

⑶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的情况报告;

⑷受托单位组织进行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中审查工作的情况报告;

⑸其他有关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工作的文件、资料。

⒐安全监管总局审议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文件、资料及其专家组、协助审查的单位代表、审查人员和危化司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决定建设项目安全许可事项。

⒑安全监管总局决定建设项目安全许可事项后,签发《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意见书》。

(二)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工作程序

⒈危化司对建设单位报送的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及有关文件、资料进行接收和登记。

⒉危化司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对建设单位报送的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及有关文件、资料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

⒊危化司对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及其审核意见进行研究、讨论,提出备案意见。

⒋危化司对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提出备案意见后,向安全监管总局分管领导呈报下列文件、资料:

⑴建设单位报送的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及有关文件、资料;

⑵技术支撑单位对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及有关文件、资料的审核意见;

⑶危化司有关人员对技术支撑单位的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及有关文件、资料审核意见的审查意见;

⑷危化司对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提出的备案意见;

⑸其他有关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工作的文件、资料。

⒌安全监管总局分管领导通过上述文件、资料,审定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的备案意见,并签发《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告知书》。

四、工作要求

(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不得参加与其有关系的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和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工作。

篇9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4。

二、行政许可条件

1、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开办,学制3年以上并已正式开办4年以上;

2、有负责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专门管理机构或者专职、兼职人员;

3、有健全的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规章制度;

4、能够为外籍专业人员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并具备相应的外事接待能力和安全保卫能力;

5、有对外籍专业人员教学评估和鉴定制度。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聘用外籍专业人员资格申请表;

2、宗教院校简介;

3、具备许可条件的证明、说明或文本;

4、拟聘请渠道情况说明。

四、行政许可程序

1、全国性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由该宗教团体向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由该宗教团体向院校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的申请材料后,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外国专家归口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家宗教事务局。

3、国家宗教事务局会同国家外国专家局进行审查,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1、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外国专家归口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

2、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自受理全国性宗教团体的申请或者收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二项宗教院校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5。

二、行政许可条件

1、拟聘的外籍专业人员能够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尊重中国各宗教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2、拟聘的外籍专业人员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者具有相当的学力,在拟聘任的专业学科领域有较高造诣;

3、拟聘从事语言教学的外籍专业人员,应受过语言教学的专门训练并具有一定的语言教学经验;

4、外籍专业人员授课的课时比例不超过院校总课时的30%。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

2、宗教院校的《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复印件;

3、拟聘请外籍专业人员的计划(包括聘用人数、拟教授课程、课时安排和在华工作期限等内容);

4、宗教院校课程设置及其任课教师情况;

5、拟聘的外籍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历证明、所服务的机构及派遣单位、经派遣单位审核的简历、派遣单位出具的无不良记录的证明。其中,拟聘担任语言教学的外籍专业人员,还应提供受过语言教学专门训练和从事过语言教学的证明。

四、行政许可程序

1、全国性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由该宗教团体向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由该宗教团体向院校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的申请材料后,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家宗教事务局。

3、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1、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

2、国家宗教事务局自受理全国性宗教团体的申请或者收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曰起3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三项我国五种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外的外国宗教组织

与我国政府部门或宗教界等交往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7。

二、行政许可条件

1、外国宗教组织在所在国(地区)有合法地位并无不良记录;

2、外国宗教组织尊重中国各宗教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拟在中国境内的交往话动不违反中国的法律;

3、外国宗教组织对华友好。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中方单位的申请书,包括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人数等;

2、中方单位及主要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

3、外国宗教组织及其主要成员的基本情况。

四、行政许可程序

1、中方单位向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

2、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国家宗教事务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四项外国人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超出自用数量)的宗教用品入境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8。

二、行政许可条件

1、所携带的宗教用品不含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各宗教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构成危害的内容;

2、所携带的宗教用品接收单位是我国宗教团体或宗教活动场所;

3、经有关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同意。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接收单位的申请书;

2、所携带的宗教用品的目录、样品、数量及用途说明;

3、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同意的书面证明。

四、行政许可程序

经全国性宗教团体同意的,报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同意的,报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国家宗教事务局或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六、附则

自用数量的范围指每种1至3个基本单位(本、册、盒等)。

第五项邀请以非宗教身份入境的外国人讲经讲道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序号369。

二、行政许可条件

1、被邀请人遵守中国的法律,尊重中国各宗教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2、被邀请人为宗教教职人员;

3、拟讲经、讲道的场所是经依法登记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下简称寺观教堂);

4、邀请方是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邀请单位的申请书;

2、被邀请人的有关背景情况、宗教教职身份及入境身份说明;

3、被邀请人拟讲经、讲道的寺观教堂的情况;

4、被邀请人拟讲经、讲道的寺观教堂民主管理组织同意的书面材料。

四、行政许可程序

全国性宗教团体提出邀请的,报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提出邀请的,报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国家宗教事务局或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六项大型宗教活动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二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拟举办的大型宗教活动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宗教仪轨和宗教传统习惯;

2、拟举办的大型宗教活动不会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3、确有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需要,并具备组织大型宗教活动的能力和必要的条件;

4、拟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建筑、设施、场地符合安全要求;

5、拟举办的大型宗教活动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安全责任明确、措施有效:

6、拟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宗教团体或者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下简称寺观教堂)三年内举办的大型活动没有不良安全信息记录;

7、按国家有关规定应当经政府有关部门事先批准的,应当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活动的目的、内容、地点(路线)、起止时间、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参加活动的人数、参加活动的人员所在地域构成等情况;

2、安全工作方案,包括安全工作组织系统、安全工作人员数量和岗位职责,场所建筑、设施的消防安全措施,车辆停放、疏导措施,现场秩序维护、人员疏导措施,突发事件或意外事故应急措施等;

3、符合宗教仪轨和宗教传统习惯的说明;

4、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上述行政许可条件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的说明和承诺书;

5、有关部门对拟用于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建筑、设施的安全鉴定文件;

6、上述行政许可条件第七项规定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7、其他材料(拟使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场所的,应当提交场所提供方同意使用的证明,场所提供方有行政主管部门的,应当提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四、行政许可程序

1、举办活动的宗教团体、寺观教堂在拟举行活动日的30日前向活动举办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听取活动举办地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作出许可决定。

邀请境外宗教组织或个人参加的,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七项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五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

2、拟改建或者新建的建筑物符合该宗教的建筑规制,与该场所的环境相协调;

3、符合国家有关规划、文物、建设、消防、环保等方面的规定;

4、施工期间能够基本保证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

5、有必要的建设资金。

三、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拟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项目说明及理由等;

2、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的书面材料;

3、拟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设计草图、位置图、效果图及可行性报告;

4、规划、文物、建设、消防、环保等部门的审核意见;

5、有权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相关证明;

6、保证宗教活动正常开展的情况说明;

7、建设资金证明。

四、行政许可程序

1、拟改建或者新建的建筑物不影响宗教活动场所现有布局和功能的,由宗教活动场所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2、拟改建或者新建的建筑物改变宗教活动场所现有布局和功能的,由宗教活动场所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属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的,经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决定:属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的,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1、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或者提出审核意见。

2、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收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或者提出审核意见。

3、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收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八项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设立商业服务网点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五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

2、不影响信教群众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3、拟设立商业服务网点的经营内容不违背该宗教的禁忌;

4、拟设立的商业服务网点与该场所的环境相协调;

5、符合国家有关文物、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规定。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拟设立商业网点的经营范围等;

2、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的书面材料;

3、拟设立商业网点的位置示意图。

四、行政许可程序

宗教活动场所向其登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登记管理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登记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九项在宗教活动场所内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片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五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拟举办的陈列展览、拟拍摄的电影电视片已经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2、展览和拍摄内容不违背我国宗教法规、政策和该宗教的仪轨;

3、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

4、不影响信教群众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5、不违反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拟在宗教活动场所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片的理由及展览、拍摄内容等;

2、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研究同意的书面材料;

3、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四、行政许可程序

申请方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登记管理部门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登记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目内,作出许可决定。

第十项宗教团体、寺观教堂编印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或者其他宗教印刷品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七条、第二十一条,《印刷业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三十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编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或者宗教教学、宗教研究的需要:

2、符合《宗教事务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等的有关规定;

3、主要编写人员具有较高的宗教学识;

4、有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出具的审核意见。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编印目的、内容提要、字数、印刷数量、发送范围等:

2、拟印制的书稿或者拟印制的样品;

3、编写人员情况说明;

4、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出具的审核意见书。

四、行政许可程序

编印单位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后,到省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办理准印证。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日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批意见。

第十一项在宗教活动场所外建造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审批

一、行政许可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四条。

二、行政许可条件

1、该宗教在当地有悠久的传播历史,信教群众众多;

2、当地信教群众有强烈要求,并征得当地居民的同意;

3、拟建造的造像符合该宗教教义教规的要求;

4、有必要的建设资金,其来源为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自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为建造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投资;

5、保证所得收益用于符合该宗教团体或该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的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

6、符合有关建设规划要求;

7、布局合理。

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1、申请书;

2、该宗教在拟建造像所在的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内历史情况说明;

3、拟建造像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信教群众情况说明;

4、征求拟建造像所在的乡、镇(街道)范围内居民意见的情况说明;

5、符合当地建设规划的证明;

6、资金预算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

7、初步设计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8、该宗教的全国性宗教团体出具的关于造像符合教义教规要求的意见书;

9、保证所得收益用于符合该宗教团体或者该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的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承诺书。

四、行政许可程序

1、拟修建大型宗教造像的宗教团体或者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将申请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征求拟建造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及县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必要时,征求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建设等部门的意见。拟同意的,报国家宗教事务局。

3、国家宗教事务局作出许可决定。

五、行政许可办理期限

篇10

第一条为了引导企业加强对合同的内部控制,避免或减少因合同管理不当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

第三条企业在建立并实施合同内部控制制度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合同应当实行分级和归口管理;

(二)合同谈判应当保证双方权利义务对等,合同双方签约人的合法身份和法律资格应当审查,合同起草应当规范;

(三)合同审核应当建立不同部门会同审核制度,财会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对合同出具审核意见;

(四)合同订立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合同专用章应当及时收回并妥善保管,合同订立形式应当规范;

(五)合同履行应有监控,合同变更或解除应当履行必要的程序,合同违约与纠纷审批程序和处理流程应有明确规定。

第二章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

第四条企业应当建立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

不相容岗位(或职责)应包括:

(一)合同的谈判与审批;

(二)合同的审批与执行。

第五条企业应当建立合同授权委托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授权范围、授权期间和被授权人条件等。企业对外签订合同应当由董事长(或者法定代表人、代表企业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以下简称董事长)签章或者授权委托他人签章。授权签章的,企业董事长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当在授权委托的范围内签订合同,不得转委托。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经济业务性质、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安排,建立合同分级管理制度。属于上一级合同管理单位权限的合同,下一级单位不得签订。如下一级单位认为确有需要签订超越权限的合同,应当提出申请,经上级合同管理单位批准后,依授权或委托签订。

第七条企业应当实行合同归口管理制度。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管理需要,指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级及下级合同管理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归口管理部门一般应当设立法律事务岗位,由具有法律专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第三章合同草案编制控制

第八条企业应当明确合同签订范围,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业务(如单价或总价在一定限额以上),应当签订合同。

第九条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合同正式订立前的谈判、资格审查与草拟等流程,确保合同的签订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和企业自身利益,防范合同签订过程中的舞弊、欺诈等风险。

第十条企业应当根据合同内容对标的物的生产商、价格及变化趋势、质量、供货期和市场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掌握市场情况,合理选择合同对方。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加强对合同谈判的管理,确保双方权利义务公平对等。重大合同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指定法律、技术、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参加谈判,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参与。对于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应当予以记录。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对拟签约对象的民事主体资格、注册资本、资金运营、技术和质量指标保证能力、市场信誉、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查,以确定其是否具有对合同的履约能力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并查证对方签约人的合法身份和法律资格。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草拟合同。合同原则上由承办部门起草,重大合同或特殊合同可以由企业法律顾问或聘请外部专家起草。如由对方起草合同,企业应当认真审查并提出意见。国家或行业有示范合同文本的,企业可以优先选用,但在选用时,对涉及权利义务关系的条款应当加以审查,必要时可以进行修改。

第四章合同审核控制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建立合同会同审核制度。合同承办部门在正式订立合同前,应当将合同草案送有关部门会同审核。

第十五条企业财会部门应当对合同中涉及资金收付、资产转移等与财务会计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审核,重点应关注以下事项:

(一)经济性:符合企业的经济活动范畴;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可行性:资信可靠,资金充裕;具有在额定权限内订立合同的能力;担保方式切实、可靠。

(三)严密性:数量、价款、金额等标示准确;计算方式正确;财务等有关附件齐备。

(四)合法性:资金来源合法;资金使用合法;结算方式合法。

第十六条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合同中涉及资金、资产的来源和使用程序进行抽查审核,重点应关注以下事项:

(一)资金来源合法,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合法;

(二)资金使用和资产动用的审批手续合法;

(三)资金、资产的用途及使用方式合法;

(四)价款、酬金的确定正确、合理、合法,资金结算、酬金的支付方式明确、具体、合法。

第十七条企业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合同整体进行审核,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合法性:包括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和形式合法。主体合法是指签约各方具有签约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内容合法是指签约各方意思表示真实、有效,无悖法律、法规、政策,无显失公平的内容。

(二)严密性:条款齐备、完整;文字表述准确;权利、义务具体明确;手续完备;附加条件适当、合法。

(三)可行性:资信可靠,有履约能力;担保方式切实、可靠。

(四)程序性:符合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相关合同审核部门审核意见齐全。

第十八条合同审核部门对合同进行审核后,应当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并由审核人和审核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意见应当明确、具体,避免使用模糊性语言。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建立合同退改重审制度。对审核中发现的重大错误、遗漏和不妥之处,审核部门应当予以明确并提出修改意见。合同承办人修改之后,应当重新提交审核。

第五章合同订立控制

第二十条经审核同意签订的合同,应当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进行编号并报企业董事长或授权人签字,同时加盖单位印章或合同专用章。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合同专用章专人保管和收回制度。印章管理部门(或岗位)不得对未经编号或缺少合同审核、报签文件以及代签而缺少授权委托书的合同用印。合同用印后,应当及时收回合同专用章并妥善保管。

第二十二条企业对于重要合同,原则上应当与合同对方当事人当面签订。对于确需企业先行签字并盖章,然后寄送对方签字并盖章的,应当采用在合同各页码之间加盖骑缝章、使用防伪印记等方法对合同文书加以控制,防止对方当事人任意增减、修改合同条款和内容。

第二十三条正式订立的合同,除即时清结外,一律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补充协议、公文信件、数据电文等。因情况紧急或条件限制等原因未能及时签订书面形式合同的,应当在事后采取相关补签手续。

第二十四条合同订立后,承办部门应当及时将合同副本及相关审核资料返还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等有关部门备查;合同正本由承办部门负责履行、保管,并按有关要求及时归档。

第二十五条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合同,企业应当按规定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建立合同保密制度。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在订立和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第二十七条下级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归集,并编制合同报表,报上级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由上级对下级合同订立情况进行检查。

第六章合同履行控制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定期监控合同的履行情况,一经发现对方有不履约行为,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汇报;对其中的重大合同,应当向董事长和经理(或者总裁、厂长,以下简称经理)汇报。

第二十九条对合同已订立,但发现有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严重受损,合同承办部门有责任及时向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企业董事长和经理报告,并采取合法有效措施,制止危害行为的发生或扩大。必要时可以请求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对原合同予以变更或解除。

第三十条变更或解除合同应当由合同双方达成书面协议。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审核程序与合同订立前的审核程序相同;解除合同还应当报有关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合同验收制度。企业应当成立或指定独立的合同验收职能部门,根据合同内容制作验收清单,确保合同所有内容得以实现。:

第三十二条企业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条款审核执行结算业务。凡未按合同条款履约的,或符合签订合同条件而未签订合同的,或验收未通过的业务,财会部门有权拒绝付款。

第三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合同违约处理制度。

对方违约的情形,应当按合同条款约定收取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弥补企业损失时,应当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凡未经批准擅自放弃追索权者,企业应当追究其责任。企业自身违约的情形,应当由合同承办部门以书面形式报告企业有关负责人,经批准后履行相应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