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藏品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健词]博物馆 藏品管理 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 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篇2
关键词 基层博物馆 藏品保护管理 问题思考
基层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已有博物馆4510家,其中80%以上为市、县一级的基层博物馆。与省级、国家级等大型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相比,数量众多、遍布各地的基层博物馆在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现有的博物馆分级管理投入机制的限制,以及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很多基层博物馆开放运行投入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藏品的保护管理重视不够、理念落后、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水平。
1当前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现状
基层博物馆是区域性的文化教育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和文物研究中心,是文物藏品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博物馆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很多基层博物馆都实现了长足的发展,馆舍条件不断改善,藏品保护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一方面,国家对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物支出累计1404.13亿元,中央财政累计补助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205亿元,极大的改善了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条件。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建设投入的增加和保护管理技术的革新,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基层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方面,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专业化。以2014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例,100%的基层国有博物馆都实现了藏品的网上登记、网上备案,建立网上文物藏品数据库。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护技术的进步,基础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很多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中,都开始积极探索更广泛的领域,尝试开展文物保护修复、文物藏品研究、文物艺术品开发等相关工作。
2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藏品保护管理观念落后
先进的理念是有效提升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水平的先导。目前,很多国家、地区的博物馆,已经将藏品的保护管理与文物本体研究、文创产业开发、文物修护技术研究等很多方面相结合,全面拓展了藏品保护管理的领域和范围,有力提升了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附加值。但是,也还有很多基层博物馆,包括博物馆管理者、藏品部门负责人、普通工作人员在藏品保护管理方面,观念比较陈旧,还仅仅将藏品保护管理定位在文物的进库出库、登记造册、日常养护等方面,还没有凸显出藏品保护管理的价值。
2.2藏品保护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做好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基础。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对藏品保护、登记、鉴定、分类、库房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由于各地藏品的内容、特点不同,对藏品保护管理的条件、要求也不同。在规范化保护管理过程中,各省又制定出台了省级的藏品保护管理的条列、制度,很多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也根据自身藏品特点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但是,很多基层博物馆由于条件、能力所限,只能完全采用国家、省级相关制度规定,缺乏针对自身馆藏的管理方法、执行起来难度大。导致其在清理藏品、分库保管、登记建账、分类排架等方面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
2.3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落后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且由于历史久远,文物藏品保护对于环境、技术、设施的要求很高。以先秦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彩陶等文物为例,大多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对于藏品的库房、设备、技术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器物氧化、褪色、霉变、生虫等问题。有条件的博物馆已经基本实现技术设施的现代化,通过专业的设备、全数字化的管理,可以网上查阅、网上监控,可以自主开展文物保养、修复等工作。但是,由于投入有限,资源有限,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博物馆在藏品存放、保护、管理、修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库房面积狭窄、缺少专业的设备、藏品随意堆放、文物修复技术落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2.4藏品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匮乏
相比博物馆讲解等服务性的工作岗位,藏品保护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更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文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基层博物馆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部门人才十分的匮乏。绝大多数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队伍的现状是:一方面是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很多从事藏品保护管理的人T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是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藏品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培养的,即将退居二线,又无法及时补充新进人员,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3提升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认为加强藏品的保护和管理,一是要转变传统的保护管理认识,建立现代藏品保护管理观念。二是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规范化。三是要加大投入,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四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建立高水平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队伍。
3.1建立现代藏品保护管理观念
正确的理念是发展的先导。基层博物馆在加强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打破常规的藏品保护管理路径,探索拓展、创新藏品保护管理的思路。一方面,要真正树立起重视藏品保护管理的意识。藏品是博物馆展览展出、实现社会职能的基础要素。基层博物馆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以及工作规划、资源分配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藏品保护管理,通过加大投入,更新技术,积极开展藏品征集活动,切实丰富藏品资源,推动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重视藏品保护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藏品的保护管理不仅在于规范的登记、收藏,还在于藏品的日常养护、维修等等,涉及到各种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中,要注重保护管理技术的研究,通过保护管理技术的提升,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的提升。再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藏品保护管理的附加值。文物藏品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基层博物馆在加强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开发藏品的附加值,通过将藏品与现代文创产业相结合,以藏品艺术仿制、文化要素提炼等形式,积极增加文物藏品的附加值,夯实藏品保护管理的基础。例如,基层博物馆可以在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充分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开发各种具有藏品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藏品的价值和效益。
3.2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规范化
基层博物馆在制定和完善藏品保护管理制度、规范的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文物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馆实际,建立健全藏品保护管理的技术规范,确保藏品保护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在着重考虑藏品安全的基础上,依托馆内现有的藏品情况和收藏条件,制定出完善的藏品展示、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体系,提升藏品的利用水平,实现藏品保护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3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
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落后,其主要原因是投入的不足。经费的匮乏导致基层博物馆不能够很好的对现有的藏品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和保养,也影响了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因此,在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方面,首先要加大对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经费投入,不断完善藏品的收藏环境、技术设备。其次要加强藏品保护管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完善数字化基础设备、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实行数字化登记管理、探索藏品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藏品保护管理的水平。
3.4重视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加强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吸收更多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队伍,夯实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交流学习、专业进修等形式,提升现有藏品保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再一方面,除了自主培养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外,基层博物馆还可以积极探索,建立合作保护制度。可以通过与有能力的文博单位合作、依靠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实现对藏品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罗怀日.试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J].大众文艺,2012(03).
[2] 冯亚武.试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2013(01).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管理数据库;统一标准;人员素质
文物管理,对于博物馆、文管所、文物商店等来说都至关重要,它担负着为国家保藏珍贵文物和重要文化遗产的使命,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可以尽量延长其寿命,保持其自然属性长期不变;同时,文物管理还要对文物进行整理研究,为馆内各部门和其他社会人士的使用提供高质量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全民所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登记,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谈到文物管理工作的目的,其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其二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然而,传统的方法完全依靠人工进行,要反复抄写多份档案、卡片和登记表,需要花费业务人员大量精力。许多文物的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是分开管理的,给查找和研究带来不变,且反复的调用文物,对文物本身也会带来损害和潜在的危险。因此,文物的信息化日益被提上日程。21世纪后,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大面积普及,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物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当下所需。2004年国家文物局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文物、博物馆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在“2005年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信息化标准与规划专家研讨会”讨论稿中就已提出――建设目标:以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文物信息基础设施和公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初步实现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主要任务:逐步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规划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完成以国家文物数据库中心为核心、以文物信息网络为基础、以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的文物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以全国馆藏珍贵文物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的国家文物物技术数据库建设;以基本信息资料数字化为基础,推进考古发掘、大遗址保护及文物保护工程的信息化工作;利用信息监测和网络通讯技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监测预警与安全防范能力;继续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加紧开展中国数字博物馆技术框架研究;继续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现文物保护科技信息充分开放与共享;全面开展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文物管理部门日常事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立2-3个行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基地,建设一批省级信息化成果应用推广示范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适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工作队伍。2007年,“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在试点省份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将该项目在全国进行了推广。文物信息化管理的最大好处,就是它可以随时储存、加工、处理,和快速接收、发送、查询信息数据,进行网生速递;可以超越时间与地点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近年来,陕西省文物信息化管理建设已经从起步到了初步发展时期。信息化概念、知识已经得到了初步了解和认识。信息化技术逐步得到认可和使用;信息化工程项目初步建成;信息化机构不断增设和完善,目前,“陕西省文物调查及数据管理系统”初步建成,已录入全省三级以上馆藏文物10余万件(组),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管理和有效应用打下了基础;陕西省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和各文博单位的“信息中心”等机构不断增设、完善,已成为文博事业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民办博物馆的数量的不断增长,省文物局已经着手建立民办博物馆信息管理体统,这将大大促进和扩展了本省文物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笔者走访了陕西省文物商店,听了商店总经理关于本商店文物信息化管理的介绍,并进行了实地参观。了解到了在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之后与之前纯粹的人工管理的区别。之前以手工制作登记卡、分类账、编目卡、拍照、测量和建立档案等形式进行。其缺点为劳动量大、效率低、易出错,在重复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忽略了信息管理的实际内容,有的到今天都没有健全的藏品信息资料。这种信息管理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博物馆发展的要求。现今,此文物商店已经和一家网络公司合作,开发建立了自己的文物信息管理数据库,每件文物隐蔽的地方都有自己唯一的“身份证”,将文物的进出库、储藏的位置、销售、去向等登记一目了然。这样一来方便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必要频繁的与文物接触,因而减少人为的对文物的损坏,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文物的安全。另外,总账只有最高负责人掌握,而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只是掌握了与自己工作相关的部分;文物出入库需要负责人签字的话,各个环节是成流水线的工作模式,一方签字,系统会自动到下一方;销售人员只了解销售价格的信息,而购买人员只了解购进的文物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信息安全,有立于规范化管理。在文物的安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利用先进的报警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控制全库房,甚至各个房间、各个陈列柜内外的所有电子门锁,而且可以实现整套安全监测装置,管理员通过指纹唯一识别身份。目前,大部分国有博物馆和文管所已经有了一套关于自己的文物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但是大部分民办博物馆却由于资金、技术、人才、观念等因素,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馆藏文物信息化管理系统,有的文物甚至连馆内的主要负责人都不知道去向。
建设一个可靠、安全、实用的藏品信息数据库绝非易事。截至目前,政府部门尚未出台有关促进或者规范文物信息库建设的规定、办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复杂性。藏品信息的多样性与数据信息检索条件的唯一性矛盾是关键之一。藏品的多样化决定着藏品信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就单件藏品而言其所携带的信息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电子数据检索需要唯一的条件。通过唯一标准条件检索海量的藏品信息,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这时就需要模糊检索即制定多重的条件。这也就是藏品信息多样性和检索条件唯一性矛盾的关键问题即检索条件或者说指标项的设定问题。这就要求文物藏品管理要有统一的标准。
另外我们也还应该强调人的因素。科技以人为本,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整个文物信息化管理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思路决定出路,由于历史社会问题,文物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主要采用的是传统式的管理办法,对信息化、科学化的文物管理概念模糊,对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上的使用和学习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文物管理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要对文物历史了解,同时也要掌握现代化的技术。这就对文物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所以,转变观念和提高文物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当前必须之举。
参考文献:
[1]陈谊,浅谈文物信息化管理[N]贵州政协报,2008.09.05(第B02版)
[2]刘彦博,陕西省文物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文博,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