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家庭教育理念

篇1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资助;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费用实现了由政府完全承担到政府和受教育者分担的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也因此凸显出来。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的学生,以往的研究中往往称之为“贫困生”,但国家已经改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笔者也认为这一称呼更为合理,更具人文关怀。笔者对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心理需求,并试图从人文关怀的层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做他们的资助工作。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以及与学生访谈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107份,经过分析研究发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状况

笔者在调查中将学生的月消费划分为四个等级:400元以下、400~600元、600~800元、800元以上。根据当地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将月消费为400元以下的学生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次调查的107名对象均为月消费低于400元的学生。

调查发现:67.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18.9%的来自小城镇,9.3%的来自中小城市,4.5%的来自大城市。这反映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高校学生中的反映。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压力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又面临着日常生活消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一系列的压力。他们的心理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要花更多时间考虑下一步的生活。当被问及“你认为经济困难给你哪方面带来最大压力”时,被调查者回答见下表:

(1)生存压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时常感受到生活消费方面的压力。他们不得不为了钱而从事兼职或者勤工助学等工作,身心疲惫,经常感受到生存的压力。

(2)学业压力

家庭的困境和强烈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促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中不乏尖子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出现两极分化局面,即有部分困难学生成绩特别突出优异,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成绩基本垫底。”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教育资源有限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其文化素质基础薄弱。另一方面,生活困境使他们中不少人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而去勤工助学、打工,因而耽误学业,影响了学习成绩。

(3)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落后的地区,他们在中学阶段主要致力于知识学习,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薄弱,能明显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另外,当前社会上有些不正之风,某些单位用人制度还不够完善,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存在着靠关系、走后门等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聘就业时主要依靠个人实力,而不是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因此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

(4)心理压力

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和经济窘迫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出现心理敏感、自卑、焦虑、孤独、苦闷等不良心理情绪,导致其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惑和障碍。

二、人文关怀的理念

1.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重视人文关怀,能够积极促进困难学生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经济上的扶持是重要的,但如果在资助工程中缺少了对他们的尊重,再多的经济援助也不会打动他们的心,反而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文化素质、精神追求较高的特殊群体,需要层次也相对较高,必要的经济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需要动机,相对更加强烈的是人的尊严、人格、权利等精神诉求。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考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1.生存关怀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奖、助、免、勤、贷、补”资助体系,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些政策在现实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能解决部分困难学生基本的生存压力。由于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数较大,仅仅通过政府的补助、助学贷款等不能满足所有困难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渠道,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援助体系,全面切实保障这些困难的学生能够保障基本生存,不被生活的重担压垮。

2.精神关怀

(1)心理健康关怀

调查表明,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症状。物质贫困进一步导致了思想状况不稳定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2)教育关怀

励志教育。少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待社会、政府、高校助学的态度上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为接受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面对困难不是首先想到靠自己解决,而是依赖外界。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在认真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让他们摆脱“自己是弱势群体”的自我定位。宣传自强精神,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激励他人自立、自强的同时也激发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更加勇敢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感恩教育。引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生发出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意识。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接受资助的行为升华为主动回报社会的动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受资助的经历体会到社会上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困难处境,使资助走向“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轨道。完善自我、回报社会,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

(3)能力关怀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关怀和精神关怀,最终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就业关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就业意味着人生的又一次转变。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对他们予以特别的关怀和扶持,既是人文关怀的表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首先,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个大概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联系,通过与这些单位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拓宽实习就业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排忧解难。

综合素质关怀。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我们要通过各种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自我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和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良好的学习风格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锤炼学生人格和魅力。正如《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前言中所说,“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优等生成功的两个关键内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习个性形成的前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似乎是所有优等生成功的第一秘诀。”

1 学习风格的内涵

“学习风格”是美国学者哈勃特?塞伦1954年首次提出的,其目的是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后被誉为“现代教育方法的真正基础”,成为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力、性格和动机等方面,更为重要的差异体现为学习风格的不同。谭顶良教授据此提出了学习风格的含义,它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与学习风格较为相似的两个概念是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显然,学习风格不同于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基于一系列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分类,学习风格则更加侧重于适合个人的学习方式。二者都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般不会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客观因素的改变而变化。不同之处在于,学习习惯通常为后天习得,受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较大,而学习风格的形成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 学习风格差异有助于解释学习习惯相同的学生学习效果差异很大的问题,即学习效率问题。

学习风格也不是学习能力,而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如何利用自己和把握自己的能力,因此,学习风格与学习能力又是密切相关的,良好的学习风格才能成为促进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

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很大,为更好的将学习风格的理论用于具体实践,学者Reid把感知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触觉型、合作型和独立型六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教师和家长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把学生的学习风格转化为适合其自身的学习策略,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2 决定小学生学习风格的主要因素

学习风格的养成受到认知能力、个性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时都必须认真考量。

2.1 认知能力因素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Sternberce)对传统智力观念提出挑战,他总结的智力三元论认为,个人的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元认知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三者中元认知成分是最为重要的,元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的了解和控制。元认知水平加上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就构成对个人学习风格有影响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是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经验进行组织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总体来看,元认知水平越高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也就越容易形成,而认知风格使学习习惯具有独特的个人色彩,并影响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最终形成学习风格。

2.2 个性因素

个性是指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形成受遗传影响,也有所处环境的影响,尽管科学家都从一些侧面予以证实二者的存在,但究竟哪个影响更大尚无定论。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而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形成巨大的风格差异,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可以说个性是小学生学习风格形成的核心影响因素,但其本身又受到多种外在因素影响,因此需要辩证的加以考虑。

2.3 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一切影响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外部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如教师的教学风格、家长的教育理念、同学之间的示范作用、新媒体的影响等都是小学生学习风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力,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使得学生具有摈弃不良的习惯自觉性和控制力,并逐步形成能够独立掌控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

3 小学生学习风格养成的思路与策略

3.1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学习风格养成的基础,家长要以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培育孩子良好的学习风格

从出生伊始,家庭就以各种方式对孩子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今的家长可以轻易获得众多的早期教育资源,包括书籍、讲座、影音资源等,这些资源的正确使用和示范,都??对孩子的元认知和个性产生影响,最终成为影响其学习风格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因此,家庭教育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恰当地选择和利用家庭教育资源,重视孩子的想法,保持家庭沟通渠道顺畅,通过家长自身的示范效应,带动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家长通过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在学习上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3.2 教师是小学生学习风格养成的关键,教师要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教学过程即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既是知识的讲授,

更是品格的影响。教学风格则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在传递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学风格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将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认识和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素材选取的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此外,平时还要多注意观察学生,尤其是通过分析学生在碰到问题时的表现,有助于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分析并把握学生现有的学习风格,对于不好的学习风格要积极干预;另外,及时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是掌握学生情况的良好策略之一。学生良好学习风格的形成也将对教师课程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教师授课过程中获得的价值感和愉悦感。

篇3

关键词:社会新时期;小学生德育教育;推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力争构建和谐社会,这就需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文明程度。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历程的必经阶段,如果将育人工作视为学校教育的"筋骨",那么,学生德育教育则成为学校教育的"精气神",缺少"精气神"的学校教育无疑是失败的。社会发展新时期,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发生改变,我国学校教育更为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正因如此,小学生德育教育成为当下小学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社会发展新时期,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来深入推行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一、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荀子・修身》中有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道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德育教育成为当今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刘备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学生德育教育也要从点滴做起,学校可利用《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们的日常行为,通过《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等的学科教学来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依照正确的道德观念做事。现阶段,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是有些小学生能流利背诵《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却不依照相关规范行事;二是有些小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在家里及社会上却表现极差。因此,学校在推行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时要杜绝表面化与形式化,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将小学生德育教育视为长期任务

小学生德育教育良好的教育效果为实现对学生的"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对于众多小学学校而言,应将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视为长期任务来抓,做到坚持不懈、常抓不懈。推行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是学校要长期抓好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磨练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熔炉,也是实施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基地,唯有实现综合育人的德育教育目的,学校的德育教育才是获得了真正的成功。其次是教师要长期抓好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决定了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起到德育楷模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落实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要认识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操之过急,做到耐心细致的引导,要做到严中有爱,不抛弃、不放弃每个学生。

三、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众所周知,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教育得以实施的三大支柱,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顺利施行,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层面:

1.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名句,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实情况是,许多家长将孩子教育视为学校及教师的事情,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家庭教育,但往往存在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上的误区。家庭教育具有无形的力量,好的家长胜过好的老师,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做到言传身教,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讲究家庭教育的艺术性,做到严中有爱,使孩子获得积极正确的人生认识,为学校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学校教育是学生整体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小学生德育教育也起到主导作用。社会发展新时期,学校应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在推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通过模范带动、自我评价、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来转变学生道德思想,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学校网站等诸多途径反映学生整体成长情况,真正发挥学校在该项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3.社会教育

现阶段,社会各领域的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大量存在,正面信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作用,而负面信息则易于将学生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现阶段,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诸多不利因素对学生形成巨大冲击,为了规避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各阶层应关注学生教育,致力于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用健康的理念引导学生,用向上的举措感化学生,使他们获得优良方面的社会教育。

四、激发小学生实施自我道德教育

通过家庭的熏陶、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磨练,学生们往往对社会新时期的道德规范有了一些体悟,形成自我道德教育的动机。成功的学校德育教育不是硬性强调小学生该具备如何的道德素养,而是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介绍引用古今中外具有高尚道德人物的典型事例,来使学生们认识到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要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与自我评价,具有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愿望;二是将生活视为学生进行自我德育教育的良师,学生应突破学校的禁锢,面向社会,在适当的契机和有益的平台下,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如在"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们能够体悟到他人生活的疾苦,能够感悟他人命运的奋争,更为珍惜自己当下的生活,对他人更具同情心和爱心;三是在认识和发扬真善美的同时,学生们学会了明辨是非,更为唾弃并防范丑恶的东西,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并通过自身的行动去感染他人。

结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良好习惯是一个人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可以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人的整个一生都将享受到这种资本的利息。"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的有益推动下,小学生往往能够形成进行自我德育教育的良好习惯,对人形成终身的影响。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该项工作的推行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努力,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辛勤教育与培养。

参考文献:

[1]项芳梅,朱苏伟.探析小学生德育教育新途径[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3).

篇4

关键词:小学生;现代教育;问题

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俗语更是验证了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石。国人的受教育程度对整个国家的将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的智慧与能力是通过经验和阅历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出生就赋予的。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被当成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环节。学校应对现实状况时绝不能单纯凭借制度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而是必须让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及家长的心中。下面笔者将浅析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1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是联系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各方面品质的塑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它还影响着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将来。但是,目前的小学家庭教育却有着极为严重的问题,这对极大的阻碍了小学生的发展。孩子具有优秀的学习成绩,能进入高等学府,具有不菲的收入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而正是这种心愿导致了家长秉承着不打不成材的理念,丝毫不关心这种理念对孩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教育方式的差别会导致教育成果千差万别。教育孩子时必须坚持相同的教育态度,不能过于疼爱。和非独生子女不同的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会产生教育态度相异的状况,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中的部分教育者会偏向独生子女,从而导致对其的教育不了了之。这种不同的教育立场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溺爱心理进行克制,使孩子能够在遇到艰难困苦时锻炼自己,如此才是真正的关爱孩子。

2养成教育问题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必须使小学生树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为意识。

2.1小学生素质教育:

目前很多小学生对于各种行为准则都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却在公共场合乱写乱画、乱丢乱扔;也有很多小学生在学校以雷锋为榜样,回家后却把所有的事都推给父母完成。所以,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利用合理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培养学生“小时从我做起”的能力。从爱护花草树木到将垃圾放入垃圾箱内;从穿着合体到在校内向老师打招呼等等。以上所有事情虽然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可却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

2.2小学生行为教育:

小学生的行为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让小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发展。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必须要做到坚持不懈。培养一个好的行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久训练的结果。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而养成好的习惯又离不开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忍耐。部分老师在纠正学生的坏习惯时极其缺乏耐心,往往几次还没更正过来就放弃了。殊不知只有锲而不舍的对其进行锻炼和教导,才可能完全的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性。例如上课爱开小差,作业完成不及时等坏习惯,它的形成绝非只有两三天,让学生立马矫正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纠正和指导,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3家庭学校双项教育问题:

在进行小学教育时必须联合社会与家庭的力量,创造养成与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由于家庭和父母是学生的启蒙学校与启蒙教师,因此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某些家长向老师反馈说自家的孩子自己不会收拾东西,每天的作业也完成不了,只会呆在家里玩游戏等等,想让老师对其进行教育。这里要说明的是教育并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家长不能认为让孩子在学校自己就可以坐视不理了。家庭与学校两者是学生日常出入的主要地点,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将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共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生活中经常发生以下事例:学生A因为无法承受过低的考试成绩而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学生B因为小事与家长发生争吵而不知所踪;学生C由于没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自暴自弃等等。以上事例无一不说明学生的内心其实非常脆弱,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当今的独生子女身上。我们的人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也会经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各种挫折会接踵而至。所以,我们必须要着重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勇于面对生活。

3结语

总的来说,在进行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家庭与学校结合的教育模式,我们必须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来进一步增强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教育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持之以恒且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的行为习惯,另外,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也需要家长与老师对其进行不断地纠正。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是老师与家长共同的目标,只有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增强小学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小学教育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岩.试析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221.

篇5

一、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实施主体类别

(1)父母型。父母双双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夫妻双方养、育,所占的比例不到10%。

(2)单亲型。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离异,由父母一方养、育,约占30%。

(3)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育,约占总数的45%左右。

(4)寄养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亲戚朋友养、育,约占10%左右。

(5)其他类型。如兄长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与比自己稍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学习;孤儿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照管,父母只是按时寄回一定的生活费,或本来就是孤儿;全托型,孩子的生活学习全部拜托学校,由老师全权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

2.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实施主体类别的文化结构

据调查,今天的中小学生的家长,有90%以上出生在20世纪80年前后,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好多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在接受调查的学生父母中,夫妇双方均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不足3%,一方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不到9%,双方均为初中及以上学历的约占65%,一方或双方是小学文化的约占30%,一方或双方是文盲、半文盲竟高达5%。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就目前学生的家庭教育实施主体而言,文化素质更低,隔代教育型家庭的家庭教育实施主体80%以上的是小学生、文盲、半文盲。

3.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简单说教式。“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是家长、监护人最常说的话。

(2)棍棒打骂式。许多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传统教育理念,“体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

(3)物质刺激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学习进步、成绩优异许以物质刺激的也越来越多,进城游玩、吃洋快餐、购买玩具,多给生活费、零花钱、压岁钱等物质奖赏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4.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时间选择

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要选择以下时间段:

(1)餐桌教育。许多学生家长利用和孩子一起用餐的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这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

(2)学期教育。许多学生家长会在学生上学离家前的时间,告诉或叮嘱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听老师的话等等。

(3)睡前教育。许多家长会在学生休息前的时间了解学生一天的情况,并伺机进行帮助教育。

(4)问题教育。学生在学校、在上放学路上、在家里出现违纪违规问题时,是农村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多的时间段。

二、对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多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办好家长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浅显好教易学易记的家长教育教材,认真做好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

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把家长学校的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把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得以落实。

2.努力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倾听者、指导者、欣赏者

(1)按照“言传身教”的教育法则注重自身修养,给孩子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做学生行为习惯的引领者。

(2)努力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体会孩子的心情,学会和学生交流,与孩子产生“共鸣”,做学生的倾听者。

(3)关爱而不溺爱,让孩子从小受点儿“苦”,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指导者。

(4)坚持用“赏识”“鼓励”的目光看待自己孩子,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做孩子的欣赏者。

3.规范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是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导致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学校家庭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通过走访、、电访(电子邮件、电话、QQ),建立“家校联系卡”,填写“联系卡”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在家表现,互通情况,主动配合,及时对学生家庭教育进行帮助指导。

4.运用“补位”策略,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平常很少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导致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差、性格缺陷、亲情缺乏、个性心理健康异常、人生观、价值观偏离等问题,运用“补位”策略,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运用“补位”策略,广泛动员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村社干部等,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实施“家长制”。

篇6

关键词:小学生;独立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41-01

独立人格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然而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很多教育目的却都没有被落到实处,尤其是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更是没有一点进展与突破,这就使得学生从小就形成了对他人的极度依赖性。事实上,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未定型,可塑性极强,因此是培养独立人格的最佳阶段,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对其独立人格的培养就会变得更加困难。那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中忽视对于小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的成因有哪些,我们又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加强对小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与广大同仁共同分享。

一、忽视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原因

1、学校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的小学教育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部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小学生的能力认识存在偏差所导致的。在大多数小学教师的意识里,都认为小学生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动脑能力都还远远达不到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表现出极度的不信任,从而抹杀了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手、动脑的机会;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想要做出新的尝试,但是担心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也便作罢。在这种教学现状下,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然很难得到培养。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乏科学合理性也是造成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家中的老人、孩子的父母等等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表现出过度的溺爱。尤其是现在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因此不得不将孩子交由家中的老人照看,而老人大多数没什么文化,同时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只知道一味地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孩子父母要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要被他们拦下,这种情况下难免会使孩子失去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甚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不良人格。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人格的策略

对小学生进行独立人格培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改革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动手、动脑能力,而这些都是独立人格的重要体现,只有学生具有了独立人格,他们才能更好地去独立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适当弱化,转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些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的知识点,教应学会放手,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并对他们加以鼓励。事实上,小学生虽然动手、动脑能力相对较差,但他们具有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只要教师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他们的独立人格便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会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足以说明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应充分解放学生的思想,不再将他们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之内,而是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让他们相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值得怀疑的,惟独不能怀疑的是自己怀疑一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远的眼光,宽大的胸怀和执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对任何事物去进行质疑,即便他们的质疑是毫无根据、毫无内涵的,教师也不应对他们进行嘲笑,而应耐心进行引导,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进行质疑的信心并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不断去进行探索、实践,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养成独特的个性品质。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人生哲理,从而让他们终身受益无穷。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他们推荐更多优秀的读物,并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思考其中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久而久之,他们从书籍中掌握的一些人生哲理便会转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对自己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2、重视家庭教育,使学生养成坚强乐观、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铺垫,则会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使他们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微信等通讯方式,建立一个家长交流群,并且时常在微信群中与家长分享正确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另外还可以请那些家庭教育进行较好的家长在群内进行经验分享,如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如何使孩子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念等,从而使家长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总之,独立人格是新时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小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虽然中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全国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思想、文化的千差万别,使得素质教育改革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在地域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使得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改革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多数学校只是形式上应付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的改革方案,但实际上仍以应试教育为本,以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考核教师教学成果和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年龄老化,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年轻教师,音、体、美、德育、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等现象广泛存在。同时,在硬件方面,校园设施陈旧落后,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设施等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在硬件条件方面相比城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合理

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大量存在,许多中小学生由爷爷奶奶照顾,且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得正确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普遍存在溺爱、放任、严酷管教、体罚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且大部分家长并未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种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思想认识,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2013年,在山东农村一所小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学生小明和小东在课余时间玩耍,小东不小心将小明的手夹到,经过医生检查后并无大碍,但小明的家长却经常去学校里闹,要求赔偿,最终事情以老师赔偿2000元告终。由于家长的溺爱和放任,本身道德知识水平有限,造成学生养成了大量的坏品质,老师之间也形成了不敢教,不敢管的气氛,当然这是少数,但这部分学生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受家长教育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因此,应该在村里通过海报广播等途径宣传有意有利的道德观价值观。

(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副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身身心还未成熟,自制力低下,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放任自流,造成了懒散、傲慢、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品质下降等问题,不认真学习,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行为,这是目前农村素质教育改革主要出现的副作用。

二、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现状的反思和展望

目前,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正是改革带来的阵痛,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要积极寻求改进方法,来攻克当今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带来的问题。

(一)改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方案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广泛征询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考虑学生,家长的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有益的改进和调整。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软硬件条件

国家需要大力提倡和引导杰出的青年教师和优秀的师范生到广大的农村去工作,缩小城乡教师薪酬待遇差距,并且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通道,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

(三)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水准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落后,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开展大量的讲座、宣传杂志、广播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并且进行后期跟踪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引导农村中小学生利用素质教育平台提升自我

篇8

关键词:家校互动;家庭教育;教育改革

近年来,中小学“家校互动”在部分地区以新的模式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试从“人的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分析中小学“家校互动”在当前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并探讨行之有效的“家校互动”模式。

1.从“知识本位”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改革赋予“家校互动”以新的意义

“家校互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认为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一种手段,教师和家长从两头监督学生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教师和家长的日常沟通以及家长会,主要围绕学生成绩的“升”或“降”商讨“对策”。这种“家校互动”模式体现了“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为衡量教学和“家校互动”成效的唯一标准。

新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摒弃旧有的“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即从“知识本位”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变。“家校互动”也就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家校互动”,就不能以知识和分数为唯一目的,而要致力于长远目标,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精神人格和未来走向社会所需能力的基础性培养,这就是当前我国新的教育改革赋予“家校互动”的全新意义。

2.面对社会发展转型,改进“家校互动”模式

社会环境的一些因素给“家校互动”带来了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网络、影视、娱乐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因素对青少年道德素质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但是,以负面的影响更为值得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家校互动”,依靠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协商合作。当前社会收入和生活水平形成的巨大差异、升学和就业竞争的日趋严峻等因素对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分数和名次成为家长的一块心病,绝大多数家庭教育都对孩子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同样是“家校互动”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占越来越多的比例,家庭经济状况各异,父母日常生意或工作繁忙,有不少是单亲家庭,还有一部分父母平日不和,这些因素再加上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具有了许多难以捉摸的复杂特征,比如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时不时以极端方式对待人和事,常有暴力倾向,金钱观念不正确,迷恋西方文化,模仿影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因素,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教育和外部社会的巨大落差,却又难以和家长、教师进行沟通,许多心理感受只是埋在自我内心深处,不利于精神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家校互动”建立在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避免那种旧有的给学生挑刺和施压的模式。在实践中,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当前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理解和沟通,这是“家校互动”模式的探索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3.正视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和完善有效的“家校互动”平台

“家校互动”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中的问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新的社会发展转型期中,“家校互动”必须进一步探索新的模式。网络“家校互动”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家长可以随时进入网络“家校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学校的通知和公告,看到任课老师情况,以及老师安排的教学计划、布置的家庭作业等信息。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有效地利用了新的科技,提升了学校和家庭沟通的速度和效率。在这种“家校互动”平台上,家长可以就学生的身心发展等许多问题与教师沟通,可以给教师提出建议,教师可以随时地请求家长的协调与配合。这是传统的一两次家长会所无法做到的,效率上也远远高于家访以及家长来校。当然,“家校互动”并不只有网络平台这一种模式,还有诸如每周定时热线联系、家长学生主题演讲或才艺展示、家校互动读书会、家校互动刊物、家长学校等方式,有些方式是传统就有的,关键在于在新的社会形势和教育改革下注入全新的内容,强调实效,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互动”应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长远目的,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和合作为基础,共同面对社会现实,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9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诚信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小学诚信教育失效的原因分析

1.学校原因。学校教育理念上功利色彩严重是导致诚信教育失效的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中,我国绝大部分学校都将智育作为教育的核心,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进行的所谓“道德教育”具有严重的政治化取向,道德教育成了政治教育的“傀儡”,成了政治教育的代名词。道德教育政治化的本质危害在于造成道德教育本体功能的异化,使道德教育丧失对人们心灵的关怀而片面追求政治教化的社会功能。试图用政治上的先进与合格来代替人的道德良心的做法,最终只能塑造出扭曲的、畸形的人格。同时学校实施道德教育,主要采取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不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只注意顺境选择教育而缺乏逆境选择教育,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真正的道德两难选择时,往往“明知故犯”,很容易做出有利于自己实际利益、却与诚信道德原则相背离的选择。在教育评价体系上看,现行教育体制奉行的是“学生成绩一票制”,只要学习成绩好,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师就是“好老师”,这难免在客观上刺激教师和学生的投机心理。

2.家庭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社会的“直系家庭”中,父母可以从祖辈那里学习许多有关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方法,即使父母不会教育子女,或者无暇教育子女,祖父母、甚至街坊邻居也可以替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但是现在,“直系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甚至单亲家庭所取代,教育孩子的任务主要由父母承担,儿童接受家庭其他成员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家长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大。部分家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觉不自觉的不诚信行为,重文化知识,轻道德情感教育,于是便出现了家庭教育与抚养经验的真空,从而在品德发展中遇到盲区,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孩子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3.解决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奏效,然而社会环境净化非常困难,社会竞争无序状态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的诚信监督制度的建立也非短期工程。学校和家庭理应担当起加强小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重任,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纯净的生活空间。

二、学校必须探求与时俱进的诚信教育模式

作为学校,要把“诚”和“信”作为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特别是直接与学生相关的活动绝对不能做假,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点一滴严格做起,给学生正大光明的道德影响。特别是在收费、招生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在日常管理中严肃认真,始终如一,不搞突击应付、不搞“面子”工程、不相互恶意攀比。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品德教育状况纳入学生、教师乃至学校的评价体系之中,使学生真正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转变学校德育教育理念,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学校所开设的品德课应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而不应该是大而空的说教。教师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道德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把对老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做到以德育诚,做诚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现实生活中制约素质教育的因素有哪些?经常听到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时间陪自己学习或游戏,独自去外面玩,反而给他们买很多的考卷做,感觉极不平衡。在家享受不到乐趣,在学校还是一样,整天被作业包围,经常考试,考不好还得接受批评,孩子觉得压力很大。今年来,不时有报道,有些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研究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进行。

三、研究结果的思考与分析:

1、多数小学生认同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

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大量重复课本内容;83%的小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大部分是灵活多样的;90%小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大部分内容既能传授知识,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可见,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还是比较关注的。我认为:教师应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将精神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中,贯穿新的教学理念,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新课改的今天,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深入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启发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勤奋的思考,不断的对所学习的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消化吸收,获得新知识。

2、大部分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普遍希望缩短作业时间

虽然减负呼声喊了多年,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依然沉重。调查发现,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小学生在写作业时间上的超标比例均超过一半。根据教育部规定,小学生四、五、六年纪的作业量应在60分钟内完成。而现在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依然有增无减。对于你希望每天多长时间完成作业有38%的小学生希望在半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有53%小学生希望在一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10%小学生希望在二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虽然有一半学生的愿望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他们实际的作业时间要远远超过期望的时间。说真的,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不算多,而是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让孩子们负担加重,另外买了许多考卷让孩子们完成。时常听到学生的埋怨。其实,作业量不在多,而在精,能掌握重点、要点就够了。老师上课时也不愿看见他们老是打着哈欠,无精打采的样子。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觉睡不好,学习更无能为力。

3、小学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满父母说话不算话

社会的变动,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猛烈地冲击着家庭的领地,导致产生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贫苦家庭、富裕家庭等等。这形形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孩子。调查显示,小学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满父母说话不算话。在问卷中得出,小学生最喜欢父母做事有:信任我(40%)、说话算话(23%)、给我辅导功课(37%)。另外,小学生对父母不满的是:说话不算话(35%)、对我管的太多(25%)、在家打麻将(40%),以上数据说明孩子们希望父母给他们安静的学习环境,做孩子们学习的榜样。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出一个品德高尚的好孩子是大多数父母的共同目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儿童教育专家还认为,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源于对大人的耳闻目染。我们应当用行动去教育儿童,只有身教所不能做到的才用言教卢梭。不要在家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从小就在受尊重的环境下成长,他就会自然地尊重他人。

4、小学生对考试既爱有恨,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考试能够促进学习,同时也有的学生因考试心情不好

素质教育这股春风早就吹遍大江南北,但事实上应试教育还依然引领潮流。而在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历来是把孩子的学业成就置于第一位重要的位置,所以,教育的供需矛盾显得异常尖锐,那么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通过考试竞争,优胜劣汰。于是,孩子们从第一天挎着书包上学起,就面临着无形而又紧张的学习压力。学生对此又是怎样的想法呢?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喜欢考试,而这部分的学生是成绩较好的,他们希望通过考试来显示自己。90%的小学生认为考试能够促进学习,但又有58%的小学生认为考试防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过重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心情不好、不想学习、自卑等感受。有部分的小学生因为考试而心情不好,这说明,小学生对考试的心情很矛盾,既爱又恨,尽管考试造成了他们过重的心理负担,但仍然对考试有着高度的认同。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学习,使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可见,考试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经常能听到学生说:我一听到考试,腿都在抖。甚至有的学生在考完试后还处于紧张状态。其实说这些话的还是好学生。这么小难道就患有考前综合症了吗?我认为,这一现象的造成,关键是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影响至深。怎样让孩子真正减负,恐怕先将中国的教育体制改头换面才行。

5、道德品质好、教学态度好、尊重学生是小学生看中的教师素质

6、对成绩排名各抒己见,一半学生认为成绩是个人隐私,另一半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应该公开

四、建议:

1、提高学生父母的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对家长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时为家长朋友传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地做到家长、学校两方面配合。

2、学校方面应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班主任进修、各科教师展示课、各种培训等。

3、作为家长应经常和教师在一起交流,从实际出发去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