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科学化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管理科学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管理科学化

篇1

[关键词]安全管理;配电生产;科学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X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025-01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用电规模在逐步扩大,配电网覆盖的面积也越来越大,新的发展形势对我国电力企业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成为配电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变得日益重要[1] 。本文阐述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意义,从转变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加强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管理、规范配电人员安全生产机制、规范工作标准的制定、注重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措施。

一、电力企业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建设国家智能电网的进程在也逐步推进,而作为对广大用户供电最后一环的配电网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电网存在着点过多、面过广、线路过长、电压等级不高、电网构架结构不合理以及配电生产设备老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是配电网输送与运行过程中比较薄弱的一环,随着配电网覆盖面积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电力企业配电生产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问题又关系到配电生产设备的安全、电力施工者及用电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整个配电网的安全,因此,必须对配电生产安全管理采取一些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措施。

二、电力企业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措施

(一)转变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

自我国推行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企业正逐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由于电力企业受传统的电力行业垄断体制以及一家独大等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一些电力企业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电力企业形势发展的需要。电力企业要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的转变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1]。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不强,配电生产中的安全意识还停留在“事后管理”,做不到“事前控制”或“事中控制”。此外,配电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比较落后,往往在发生安全事故之后才分析其原因,做出一些补救措施,这些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科学合理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应当做到从“事后管理”转为“流程管理”,既要注意配电生产前的安全风险分析,又要注意配电生产安全中的风险控制,依据流程要求,引导和帮助电力企业的员工在日常操作时,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习惯,防微杜渐,做到事前预防,提早消除配电生产安全隐患。

(二)加强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

传统的电力安全管理往往强调强制监管,对于员工习惯性违章,一般采取与其奖惩相挂钩的方式去督促员工改正。根据资料统计,一多半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电力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意识或者不清楚相关的工作流程,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从业人员欠缺专业技能而造成的。因而,必须加强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科学合理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应当注重培养员工树立的配电生产安全操作意识,提高员工对风险的预测、辨识、分析和评估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定期给员工灌输配电安全管理的理念。此外,还应当在电力企业内实施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

(三)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管理

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还必须要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的管理。如在配电生产中,对配电生产的材料及设备进行归类,规范各类材料及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对配电生产材料及设备的质量需求和实际用量进行规范化的比较和分析。再如,在配电生产所用到的材料及设备中,针对一些容易折耗或损坏的材料及设备,以及那些使用时间较短的材料及设备作备份,以确保整个配电生产顺利、高效的运行。除了规范配电生产材料管理之外,还应当规范施工现场管理。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既要求员工树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又要求员工在施工现场进行规范化操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进行配电生产的生产材料及设备日益先进,电力企业一线工人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对于配电生产流水作业施工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还不够规范,因而,有必要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管理。

(四)规范配电人员安全生产机制

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除了要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的管理,还必须规范配电人员安全生产机制。首先,制定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安全生产机制。其次,将这套安全生产机制予以落实[3] 。如在输变配工程项目中,按照该工程项目的要求,确定其项目经理及其他与该项目相关的人员的安全生产机制,并规定该项目部以及全体施工人员,严格履行安全职责,以保证现场施工安全。

(五)规范工作标准的制定

电力企业在配电生产过程中必须规范工作标准的制定,在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标准时,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工作作业指导手册,用来规范和管理日常安全工作。科学的、规范的工作作业指导手册,有助于电力企业在日常安全生产过程中形成科学化的、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而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指导,则能确保无操作经验的人,能依据作业指导手册展开工作,以满足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需求。

(六)注重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工作

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首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配电生产安全技术措施以及配电生产安全组织措施,对在电力企业一线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并对其进行配电生产安全技术交底,此外,再设立安全员这一岗位,规定从事安全员工作的人必须持证上岗。其次,除了坚持上述方针,还必须建立配电生产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编制以及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该规章制度办事,同时建立相关的技术档案。建立技术档案后,还要建立相应的技术交底制度,将配电生产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目的、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向从事一线工作的电力工人和用电人员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在技术交底纸质文本资料上进行签字,写明当时的日期[4] 。再次,制定配电生产安全教育以及相关的培训制度,定期定时对一线电力工人以及用电人员开展配电生产安全教育和培训。在电力工人施工前后,必须实行停复电手续,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施工,此外,还必须明确相关的负责人与监护人,监护人员与操作人员必须明确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相应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工作。

结束语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输配电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配电网的安全生产是联结整个国家电力系统和广大电力用户的关键纽带,关系着所有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安全,因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电网安全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永秀.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3,(12):117-118.

[2] 黄景新.浅析配电工程的安全管理[J].科技资讯,2010,(2):144-144.

[3] 许勇斌.试析输配电安全管理的要点[J].大科技,2014,(13):131-131,132.

篇2

关键词:科学管理 强化监管 医保基金 安全运行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以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为核心,辅之大病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低保职工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新型医疗保险机制逐步取代了长期以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的管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以下方面论述了医疗基金的科学管理和监管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建章立制,强化协议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从医疗保险运作以来的情况分析,降低医疗费用仍有很大空间,所以,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协议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事先监督、量化指标、科学指标体系、强化协议考核,通过协议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行为,做到“四个结合”,即一要将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有机结合,强化协议可操作性;二要将诊疗规范指标和合理用药管理指标有机结合,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三要将控制费用指标和减轻个人负担指标有机结合,切实维护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四要将事先控制和事后违规处罚有机结合,强化协议考核力度,重点抓住目录内药品备药率、药品费用占比、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人次均费用增长率、住院率等主要指标进行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行为。

在管理上要努力实现联合监管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作用,强化考核;二是建立一支业余社会监督员队伍,加强日常监管;三是联合卫生、药监、物价、财政等部门进行联合监管;四是加大对参保职工的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医疗保险,支持医疗保险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

医疗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此,必须抓紧医疗保险人才队伍的培养,造就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队伍,同时,也要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要逐步改变从医院临床一线提拔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管理经验的传统方法,调整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强化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医疗保险管理人才队伍,这对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对医疗保险政策研究,针对医疗保险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完善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模型,强化管理手段,同时又要避免僵化管理,努力实现医疗保险网络准确性、规范性、稳定性、安全性、连续性的质量要求。首先要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信息系统建设,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参保职工医疗处理系统,让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清晰化,堵塞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不合理用药、检验、检查的漏洞;其次要实现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实时联机,保证信息的及时、安全、统一和联网运行,使转院、转诊、异地就医等通过网络直接报审,满足当前医疗保险费用审查的要求;再次是要完善医疗保险管理统计指标体系,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第四是要建立参保人员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和管理。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要强调系统设计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数据代码,同时要注意系统软件的可操作性和界面的人性化。

四、科学结算方式,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科学合理地结算医疗费用,是医疗保险基金正常使用和运行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和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合理利益的原则,探寻不同的结算方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保证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支付的医疗保险基金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提供的服务相对等,即物有所值。通过实行全年总额控制、每月定额结算、年终考核决算、结合单病种结算、均值管理等复合型的结算方式,及时调整结算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结算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基金的平稳运行和安全以及医疗保险患者应享受的医疗待遇。在结算中,对于大额医疗费用要建立专家评审机制,定期评审大额医疗费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同时定期公布相关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有关费用情况,强化社会监督。

五、加强沟通,注重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间的配合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是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注重与它们的配合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一方面在政策制订前要注意征求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及有关方面的意见,确保政策准确到位;另一方面在政策执行中要经常深入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强化考核,确保政策执行到位。通过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医疗保险的共同管理。

六、坚持“三改并单”,强化和完善医疗服务的管理

要坚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协调配合,围绕三项改革的总目标,加快改革步伐,实现三项改革的整体统筹推进。首先是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选择上,要根据参保人员的人数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比例。其次要进一步建立规范有效的制约机制,强化、细化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协议和管理措施,严格药品费用的合理占比。再次是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基本费用监管时,要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管理,立足于既方便参保职工就医,有利于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发展,又有利于基金安全运行。

篇3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 实践与探索

Intensifying consciousness, changing idea,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of life science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

Wang Wenji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 Safety management of life science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laboratory oper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It is also critical for the security of state propert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ar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life science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hould change management idea. The experi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Cyrus Tang Hematology Center of Soochow University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life science laboratory;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从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实验方法日新月异,先进昂贵的仪器设备不断涌入,成为开展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作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室正常运转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准确把握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转变管理理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1.1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且成分复杂,大多属于化学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等特点,在储存、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随意放置、使用会导致危险事故和环境污染,危及师生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加强危险化学品购买、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对不同危险化学品分别进行妥善保管,专人专管。对易燃、剧毒物品实行领用管理,做好出入登记,确保责任到人。

1.2 实验技术安全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实验操作涉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动物实验等,步骤相对烦琐,需要使用各类生化试剂及仪器设备,对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及操作规范均有较高要求。如进行RNA操作,要有RNA 操作专区;使用离心机要样品配平,以防离心机受损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动物实验需小心谨慎以防抓伤、咬伤。应加强操作者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过程,切实保障技术安全。

1.3 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仪器设备是生命科学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仪器设备类安全事故将对实验室成员人身安全造成伤害,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规范管理制度对于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1.4 废弃物的合理处置

生命科学实验室产生的许多废弃物属于特殊垃圾,污染性、危险性大,处理不当会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主要包括(1)有毒物品,如EB、重金属、氰化物、丙烯酰胺、甲酰氨、有机溶剂、电泳凝胶等。这些废弃物要用专用容器进行分级分类收集,统一处理。(2)含生物细胞或培养液的废物,如病毒、细菌、细胞废弃物,带抗性标记的质粒类垃圾。含菌体量较少的废弃液采用消毒剂杀菌,含菌体量多的废弃液进行高压消毒处理,最大程度减少污染。(3)实验动物尸体或器官。高压消毒处理后送至有关部门集中焚烧。(4)实验耗材,如吸头、吸管、Eppendorf管、手套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耗材应高压灭菌后丢弃;玻璃或金属制品需要使用专用容器分类收集,统一回收处理。

2 转变理念做好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2.1 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淡薄是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强化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际工作应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尊重生命,以保障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安全教育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包括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也包括对师生的科普教育;包括安全知识教育,也包括安全技能培训。

2.2 管理与服务并重

管理的目的是服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根本上是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由单纯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管理与服务并重。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开展安全管理,坚持服务宗旨,体现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实验室安全工作解难事办实事。从观念上明确安全管理是为大家解决安全问题,提供安全保障。

2.3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工作海恩法则和墨菲法则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妄自尊大,要避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证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监管是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制定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2.4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脱离健全的管理制度谈管理将是纸上谈兵,安全管理各方面都需要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

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1)不断深入开展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2)大力倡导实验室安全文化,树立安全价值观念,逐步实现师生内在安全需求与外部环境安全的和谐统一。(3)以大局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整体效能,同时充分考虑到各个细节;结合生命科学实验室的现状和特点,使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保证能够落到实处。

3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将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3.1 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3.1.1 实施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通过设置门禁严格把关实验室准入制度,对新成员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每位新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考核后才可开通进出门禁权限。

加强安全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帮助成员接受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树立师生安全价值观念,使师生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去做,包括(1)参加各类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2)邀请保卫处、设备处领导进行安全专题报告。(3)中心内部以幻灯片形式学习国家安全与环保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强化安全责任与义务,营造“安全在我心中,安全人人有责”的氛围。

3.1.2 实际工作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对于安全隐患做到人人告知;对于安全违规行为“早发现,早纠正”,并有相应惩罚规定;对违规行为进行内部通报,违规人员被批评的同时,也对其他成员进行了安全教育。

3.2 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3.2.1 健全安全管理组织结构,落实安全责任人制度

目前中心安全管理组织结构为:安全总负责人全面领导安全工作;各研究团队带头人直接安排本实验室安全管理,并指定专人为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指定专人为公共平台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必须在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人,责任落实到人,中心与安全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管理责任、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是将责任推给个人,而是号召人人重视安全。

3.2.2 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涉及诸多方面,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管理制度:“中心门禁管理办法”“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奖惩办法”“公共仪器分级管理办法”“公共平台仪器负责人制度”。这些制度明确了实验室准入制度,从各方面将安全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2.3 加强日常监管

实行常规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定期进行实验室卫生安全检查;各安全责任人进行每月安全自查,及时纠正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向保卫处设备处递交安全自查报告;保卫处设备处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或专项检查,对于安全问题进行现场纠正。

3.2.4 建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警机制

制定“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突发事件给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以最快速度和最小代价控制事态发展,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3.3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3.3.1 切实保障实验室技术安全

“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规定:对剧实行“五双”管理;使用有毒药品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要在通风橱内进行;需要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害性生物毒剂、转基因动物,须向设备处安全科申请,在符合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甲醇、丙烯酰胺等废液分类收集,统一回收;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耗材(如移液管、手套等),有传染性、疾病的废物(如血样、尿液等)和动物尸体必须经过消毒灭菌的无害化处理,送至指定地点集中焚烧;尖锐废物(如针头、玻璃等)单独收集在锐器盒内回收处理;组织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3.3.2 切实保障设备安全

“公共仪器分级管理办法”对公共仪器采取分级管理:Ⅰ级禁止使用设备(高温烘箱、高压灭菌器),Ⅱ级仪器负责人操作设备,Ⅲ级负责人及授权人操作设备,Ⅳ级常用设备。Ⅰ级常用特种设备由专人管理操作,禁止他人使用;Ⅱ级仪器由仪器负责人统一操作;成员可对Ⅲ、Ⅳ级仪器提出使用申请,参加仪器培训、考核后授权使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操作仪器。分级管理有效保证了仪器的规范、安全使用。

“公共平台仪器负责人制度”规定仪器负责人职责包括编写仪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申请使用人员的培训、考核及授权;完成仪器状态、使用登记的每日检查;做好仪器的定期维护、保养、校准,出现问题及时与厂家联系。

3.3.3 加强安全防护建设

不断规范整个安全防护系统,包括安装火警感应系统,配备防火设备;安装洗眼器和喷淋器;自备急救箱,备好消毒液、创可贴、纱布等急救用品;设置门禁,控制无关人员进入;在各出入通道及公共平台区域配备数字视频监控设备,记录人员进出,监控实验室安全状况,对于违规行为及时调取录像,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 结束语

安全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将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确保中心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认真贯彻执行管理制度,管理与服务并重,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会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体系与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为创建平安和谐的实验室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田在宁.试论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2(2):198-200.

[2] 曲波,李庆章,高学军.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1-72.

[3] 刘凤莲.实施规范化管理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136-137.

篇4

论文摘要:“管理科学”是和谐铁路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铁路建设向纵深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然而,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从传统的经营管理向现代科学化管理的转型期。观念、制度及管理技术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加快实现铁路现代化的制约性因素。本文主要针对铁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路径做些分析,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稗益。

一、对人力资源特性的科学分析和茸重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建立在深刻的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的。理念是企业最基本、最集中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透视“人才瓶颈”的表象,不难发现,真正限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障碍在于“观念瓶颈”。即我们缺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而导致的在制度建设、实施与完善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因此,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蜕变,前提是必须对管理对象一人力资源的特性做深刻的透析,并对症施治方能达成理想的管理实效。人力资源这一概念始创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中,他指出人力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是人”。人作为地球上的生灵,与其他生物体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一,人力资源的逐利性,而且利益的需求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利益。这一点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有着高度的共识。著名的管理学家马斯洛先生的需要层次论对人的需求做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马克思也曾告诫他的追随者“人首先得要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认清并合理处置企业与职工的逐利性本质,同时妥善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解决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平衡点,进而将职工的逐利动机转化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其二,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并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力资源潜在能量的发挥,取决于内在动机被激发的程度与效力的强弱。其三,人力资源的动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素质的动态性即素质的可变性;二是人力资源行为的动态性,行为是可塑的;其三,人力资源主体的流动性,当人力资本不能获得预期回报时,逐利性会导致人力资源主体的流动。

人力资源的特性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遵循人性的需求来开展管理行为,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倘若理念不付诸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如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他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我始终信奉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相信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他言此行此,成为“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典范,他给与员工以最高的信任度,广泛征求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并将之付诸实践;他打破官僚界限,用小纸条搭建起与员工沟通的平台,激发了员工忘我的工作热情;他大手笔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躬身授课,为员工的成长铺就阶梯。

反观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至今日在一部分管理者的思想中并未植根,实践中官本位意识浓厚,忽视、蔑视乃至浪费人力资本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有的运输企业一方面有大量的富余人员存在,另一方面又大量雇佣其他用工。据2008年水平计算,企业每减少一个用工,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6万元,减少一个劳务用工和外购劳务,可以节约成本2万元。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浪费的损失不容小觑。再比如基层发生的大量的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虽然从根本原因分析体制制度的不完善起到决定作用,但管理者“以人为本”理念和管理行为的缺失应该是个不能回避的因由。管理学研究发现企业内发生矛盾和冲突70%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产生、激化,一定程度上证明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的合理诉求的忽视、对员工意见沟通的不良和对员工情绪抚慰的缺失。

综上所述,从铁路企业的实际出发,践行以人为本是管理理念,管理者应加强五项自我修炼。一是学会给予。对员工给予情感投资,以此发掘员工的同态心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愿意人尽其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奉献自己的知识与才华。二是学会尊重。铁路企业半军事化的体制,强化了管理者的官僚习气,权力意识较为浓厚。惯有的思维模式决定其行为模式和管理风格,常常是重物轻人。因此,领导者要学会尊重,尊重员工的合理需求、信任下属的创造力,倾听和采纳员工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三是学会沟通。沟通是理解的桥梁。管理者必须掌握沟通技巧,化干戈为玉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四是学会欣赏。领导的赞赏不仅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更会使他们因为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而施展才华。

二、系统完善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表现

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的重要表现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特点,包括职能系统性和制度机制系统性和流程系统性三个维度。所谓职能的系统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在实际运行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和连接,从而保证管理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所谓制度机制的系统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工作分析、招聘、考核、激励、薪资、晋升、奖惩等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谓流程系统性是指制度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是制度执行的有效路径。

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由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分析一招聘管理一绩效管理一薪酬管理一培训管理一员工关系管理七大模块构成,其中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持性战略,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而对人力资源而做的长期的布局与谋划。其他六大模块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态职能。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看,六大模块功能齐全、职权统一,从而避免了因职能分散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说尚处于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型阶段,缺乏从战略高度参与铁路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不全、常态职能分散运行,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大大损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铁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定位。同时,要按职能统一、功能齐全、有序高效的原则对已有的人事管理职能进行整合。

据上分析,检视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我们在人性化制度安排上尚有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领域,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缺乏对员工的思想、心理需求、行为等特点及需求的全面认识,诸如收人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工资的增幅程度大大低于职工的心理预期,基本工资比重过低,而且系统内不平衡,不仅极大地损伤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职工对岗位的珍惜度,人才流失率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导致基层队伍不稳、矛盾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从现实考量,我们应树立四个观念、坚持四项原则、建立和完善大制度和机制。

四个观念:人本观念、和谐观念、法治观念和灵活观念;四项原则:发展为先、职工为本、维护为要和基层为重;十二项制度和机制:劳动报酬及收人持续增长机制、用人和晋升制度、工作时间管理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安全管理制度、保险福利管理制度、职工培训管理制度、劳动纪律管理制度、劳动定额/绩效管理制度、劳动关系沟通、协调、预警机制、劳动争议调解机制、职工援助机制(不仅仅指经济救助,还包含心理、工作等方面的指导、帮助)。

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套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的工作分析、岗位评价、人力资源计划、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迅速发挥作用。从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设计通常遵循“合法、简明、有序、高效”的原则。

铁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标准化方面距与先进企业差距甚大。一方面是有些流程缺失,标准模糊;另一方面有些程序又过于繁琐,制约了管理的效率。因此,针对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建设的状况,本文认为函待建立和完善以下流程;(I)制度生效流程。(2)招聘录用流程。(3)试用期管理流程。(4)工时加班流程。(5)绩效管理流程。(6)岗位变动流程。(7)离职解聘流程。(8)劳动关系管理流程。通过以上流程的完善不仅可以促进制度的落实,提高管理效率和职工对制度的认知,提升职工制度的执行力,而且可以减少企业内部人际的摩擦、降低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的产生、激化,从而弱化企业面对的法律风险。

三、科学方法、技术的运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衡量指标

篇5

缪瑞林:罗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高屋建瓴,立意深远,目标宏伟,重点突出,结构严谨,文字凝练,对江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准确,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科学,政治性、思想性、务实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反映了江苏广大党员的共同意愿,讲出了全省人民想听的话、想办的事,是一个面向未来、引领发展、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好报告,必将成为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期指导江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记者:应该说,过去五年,是我省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缪瑞林:五年来,我们宿迁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胆创新,顽强拼搏,务实苦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1000亿元,与建市之初的199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2倍和49.5倍;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长了25.8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25.2倍,在全国334个地级市中跃升至第7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3.3倍和2.5倍;全市25项全面小康指标中,有13项指标提前达到要求。今年1-10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226亿元、增长35.2%,一般预算收入101亿元、增长38.5%,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分别达到16.9%和 20.2%,呈现出跨越攀升的良好势头。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还只是“低基数的高增长、低基础的快发展、低水平的惠民生”。目前,宿迁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产业层次不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各项指标的绝对量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的任务最重、压力最大。

记者:“十二五”时期,应该是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着扩大总量与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也面临着加快经济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双重使命。宿迁这一时期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坏、强与弱,不仅关系到全市546万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也事关全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大局。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宿迁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缪瑞林:我们将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新的契机,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部署要求,紧紧咬定“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这一核心任务,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均量、质量“三量提升”,全面实施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创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六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生改善常态化、社会管理科学化、文化建设特色化、改革创新制度化“七化进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赶超,努力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确保到2015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拖全省“两个率先”的后腿。我们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

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宿迁突破的核心战略,也是发展中地区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到2015年建成新兴产业、酿酒食品、纺织服装三个“千亿级”和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三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一手抓增量带动,一手抓存量提升,加快形成产业高端化、企业高新化、产品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兴制造业基地。

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本质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群、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有序推动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中心镇、一般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区梯度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和功能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互补的城镇化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五化”方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四是大力推进民生改善常态化。民生是科学发展之本、全面小康之要、和谐发展之基。许多到过宿迁的朋友,特别是在宿迁生活定居、投资兴业的客商,都对宿迁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赞赏有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把建设良好的民生生态作为永远的追求,更大力度地推进民生改善常态化,让宿迁的广大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生活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富民优先、民生普惠”的导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大力实施好民生幸福工程,真正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努力满足民众需求、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社会和谐度、公众满意度和百姓幸福感。

五是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矛盾凸显期”,迫切需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以社会保障、社会平安和群众问政“三大网络”为依托,着重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调处、应急管理、权益保障、利益协调、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六项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篇6

关键词:档案;科学化;研究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档案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档案管档案工作,对新形式下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公司、机关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档案人员的重要信息的来源。目前,档案管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许多弊端,旧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产生了一些擅自建档、扣档等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

2 档案的特点

档案的建立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针对时间长、环节多、部门多这些不利条件,怎样才能有效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档案,它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一是宣传建档意义,确立档案的重要地位。二是作为相关部门,除了在部门内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确立建档重要性外,还需向相关部门宣传建档意义,在各部门间形成建档共识,使建档工作引起部门领导的足够重视,仅靠建档单位自己是不够的。

3 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理解性差,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目前,许多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它只是保管一类额工作,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认为只要保管好资料即可,只要需要的时候可以查询的到员工的个人资料就可以了。对档案管档案管理工作觉悟性差,忽视了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造成人员、经费等情况没有足够的保障。

3.2 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单一落后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套完整而独立的档案管理软件,很多档案管还是依靠手工编辑和检索来管理的,这种情况就很容易造成档案归档的不及时以及资料遗漏、造成资料收集的不完整。

3.3 多头管理影响档案管档案的完整性

档案管人员受到多头的领导,由于人员在政府或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流动,致使档案管档案的多头管理跟不上员工移动的节奏,这样就容易造成记录收集的不完整,档案管档案管理的信息未随着员工的流动而跟进记录,影响档案管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此外,随着企业的破产、内部裁员、员工失业、再就业导致劳动管理部门、社会保险部门等无法及时的跟进信息,造成了管理工作的遗漏,比如“丢档”“断档”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档案管档案管理的完整性。

3.4 管理档案工作的人员紧张

我国档案管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专业性、机密性等特点。需要专人去保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档案管管理人员编制不够充足,政府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也不是太重视,很少去培养专业人员去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培养这样一个专业人才,大多数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工作层面、即“你送我装”“你借我调”,毫无一丝技术含量可言。即使购买了档案管理软件,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没有充分的发挥大数据知识的应用,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

4 档案科学化的建设与对策

4.1 强化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档案科学化标准

档案部门首先要制定出档案科学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保障具体工作的充分落实;其次要建立档案科学化标准,例如在档案的科学化录入时规定包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信息多久更新一次、信息的维护操作等。在法规与标准的制定时一方面要邀请相关专家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查等手段收集民众的意见,以此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规范的科学化档案运行机制。

4.2 健全和完善档案科学化相关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和完善档案科学化相关法律制度,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也是建设法治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科学化法制建设,既是对档案科学化成果上升到法律制度层次的规范和确认,也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利用者需求的具体体现,对提升档案工作和档案管理水平,拓宽档案服务领域和提高档案服务能力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4.3 加大档案科学化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硬件方面,计算机相比传统档案的纸质录入有着效率高、保存时间长、成本低、更新快等优点。由于档案的特殊性,对计算机的性能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应加大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在软件方面,由于档案的机密性以及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如何保障安全稳定的实现档案信息的保管是档案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档案管理部门需要拿出专门的资金来进行软件的更新与维护,确保软件的平稳安全运行。

4.4 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

由于档案的数据都是百万量级的,因此建立档案数据库显得非常必要。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要满足一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的信息的准确录入和删除操作、二是实现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三是实现档案更新的及时性、四是实现档案数据的长期保存、五是保证档案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安全性。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可以极大的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可以实现档案数据及时更新,使数据管理起来更加方方便。

4.5 建立档案资源共享机制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内部资源共享主要是通过局域网来实现的,通过软件的对接可以实现档案的共享。此外还可以建立档案信息网站,为外部人员提供查询平台,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为申请者提供档案查看和修改服务。在建立科学化共享平台上建立技术规范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依法查阅、利用和共享资源。

4.6 提升网站建设水平,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在内部局域网、互联网和对接软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的档案服务网站。把过去静态的档案管理转变为动态的档案管理,利用该网站的建设实现对局决策、档案管理、对外服务等方面的帮助。网站的开发工作既可以自己招聘组建专门的开发团队,也可以把开发建设工作整体外包给第三方软件开发单位,并且要定期对网站进行检查,确保其运行稳定,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化档案管理综合服务网站。

4.7 建立部门立卷制

领导重视、加强管理,使档案管理部门和产生档案的部门协同配合,使用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产生的档案就地转化成可被档案管理软件识别兼容的电子档案并上传到档案管理部门。改变档案管理人员费时费力的手工劳动,只需通过管理软件进行网上接收、鉴定、分类、归档,这样既提高了档案的准确性、成套性,又提高了档案收集保管的效率。这种部门立卷、网络上传接收的工作方式还适用文书、教学、科研、出版等多种档案管理。

5 结语

总之,档案科学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软硬件设施具备的前提下,档案科学化成为可能,实现档案信息的接收、传递、存储、检索、查阅、提供利用,建立档案网络化共享平台,实现档案查阅的快捷化,是科学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丽红.档案管理科学化建设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张凤霞.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集团经济研究,2006.

[3]邓绍兴.档案的历史沿革出自[J].中国人才,2002.

[4白秀中.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建设[j].理论研究,2010.

[5]赵小兰.浅析档案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J].管理学研究.2011

[6]黄雅君.档案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分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14.13(1)

篇7

【关键词】技术管理;施工技术;应用

建筑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地位日趋明显。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常见的施工工程中技术管理是人们不容忽视的重点。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一哄而上”的格局,引起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建筑施工企业之问的市场争夺战异常剧烈,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势在必行。

1 现代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科学首先涉及的是常规安全管理,有时也称为传统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施工管理科学化。现代施工管理的意义和特点在于:要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丰要内容列举如下:一是图纸会审制度。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一起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也是一个设计图纸的交底,最后就图纸上的问题各方面形成的“图纸会审纪要”,是工程施J二和决算的依据。二是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实施制度。把图纸上的建筑物搬到地面上,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施工过程,而“施工组织设计”正是指导实现这一过程重要的、综合性文件,它的技术含量高,设计面广,综合性强。三是技术交底制度。把分部、分项工程的关键工序的技术质量要求层层落实下去,让参加施T过程的每个人都清楚所施工部分的技术质量要求,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阴是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隐蔽J二程检查、验收制度,工程质景检验与评审制度,上程质量检查、验收与竣上验收制度,五是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制度(技术档案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必须永久保存)。以及各级技术人员技术责任制。

3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3.1.1 以法治 ,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T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3.1.2 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顶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1.3 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3.1.4 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3.2 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

建筑安装工程技术资料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性和管理性文件,它既是施工过程的控制手段,也是施工过程的准确记录。为了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我们建议针对组成分部工程的分项工程,进一步把施工方案进行细化,按分项工程的要求提出了施工技术交底,以分项工程为对象,以施工方案为指导,按照施工任务的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从最细小的分项工程,把握施工的程序和方法,是施工方案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整个工程施工,各分部分项工程,均需进仃及时准确的技术交底。特殊和隐蔽工程,更应加强技术交底工作,应强调易发生质量事故的部位和成品保护以及建筑材料方面的要求、基础施工技术要求;采用的新结构,新工艺提出的技术要求等。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向F级技术负责人技术交底,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工长、班组长技术交底,工长、班组长向工段、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3.3 严格建筑材料的采购

有输入才能有输出,有投入才能有产出。企业技术进步要有适宜的投入作保证。技术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技术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应拥有相当比例的高文化程度、高技术素质、高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企业要为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设立专项资金,技术管理资金占企、№管理费用的比例,各个企业有所不同,企业应按技术工作计划,结合企业实际,予以计列,不可遗漏。技术基础设施.除办公设施外,应有完备的材料试验室,技术资料室.适时更新购买适宜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技术参考资料、技术管理应用软件等。要实现对绿色建材的采购,绿色建材就是要选择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要保证所用的材料为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通常,人们对结构用料出干强度等危及建筑物安全因素考虑,重视的程度会高一些,而对材料的保温、降低运营成奉等方面的影响却有较少的考虑。另外对装饰材料往往忽略对放射性无素和甲醛、氮、苯、氡等有害物质或气体的控制,最终侵害使用者的生命健康。

4 结语

企业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而技术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管理,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秩序,可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从而缲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可以逐步改变施上企业的管理面貌,提高竞争能力。本文正是基于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了加强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一些策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在市场竞争中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因此,我们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形势下建设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遏制建设施工事故发生,确保质量能真正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郑建国.浅谈施工中的项目管理[J].山西建筑,2006(6).

篇8

关键词:施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一、现代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的重点就是施工过程中的日常安全管理,有时也被称为正统安全管理。施工管理科学化是对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的必经之路就是进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

现代施工管理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逐渐被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所取代;

(2)传统的事后处理逐渐被现代的事前监督与隐患清除所取代(预防型取代事后型);

(3)传统的被动安全管理对象逐渐被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所取代;

(4)传统的安全静态管理逐渐被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所取代;

(5)过去企业以生产经济效益为发展重点,而漠视生产安全的管理逐渐被现代考虑环境、效益、卫生与安全的综合效果的管理所取代;

(6)过去的辅助、被动、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逐渐被现代的主导、主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所取代;

(7)过去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逐渐被现代的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所取代(核心事业取代次要因素)。

二、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关系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就要对项目施工管理方案不断地进行创新。施工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以及组织机构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2.1观念的创新

施工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的创新。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以及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让企业施工管理模式不断地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要求,寻求符合实际的施工管理模式并进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能够不断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高层管理的重视、人才培养的加大、切实加强创新意识、经费投入的提高以及要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去管理企业。对项目施工管理不断进行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筑施工企业应保证企业的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必须能符合实际,并不断创新完善,其并不是某一种固定模式。创新方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需求,按照创新的原则去提出,同时要提高项目施工过程的资金管理能力,还要增强投标合同的风险意识。

2.2组织机构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组织机构的形式对项目的施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合同签订后,把合同中明确的范围作为施工企业的管理项目。项目经理部产生于合同的签订,终止于合同的完结,这是一种旧模式,目前仍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采用这种模式。项目部代表着建筑施工企业,但项目部本身并不是法人,无法独立承担责任。项目部的指挥决策权由项目经理掌控,项目经理拥有对人、财、物的处理权,企业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书,但对项目经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在工程施工中,项目部往往不能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运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而忽略全局利益,给企业长久发展留下了潜在的隐忧。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会同时进行数个工程施工项目,在企业与项目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与职工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也需要通过创新来加以解决。通过把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来建立起健全的项目组织机构,对项目的全方位进行有效管理,项目部要从市场分析、参与投标、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出发,在项目部设立时将其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这是很有必要的。

2.3体制的创新

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组织机构创新后,接着就是对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就是合同履行期,把项目部看作是企业的分公司,在项目部内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让项目部不再单纯是企业的派出机构。主要的措施如下:

(1)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把企业作为项目分公司的投资主体,依法在企业与项目分公司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产权关系,做到产权清晰,为项目分公司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项目分公司通过股东的方式来行使权利,同时要承担有限责任,而施工企业则退居到控股公司的地位,采用这种方式来明确企业与项目部的各自责任。

(2)企业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企业法人必须有法人财产,让项目部拥有一块属于自已的财产,然后依据项目部的法人财产来确定其独立的法人地位。用企业法人财产承担法人责任,采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制度来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这样才能让项目部真正走向市场,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法人责任。

(3)形成科学的企业法人管理结构。项目部分公司由企业出资兴建,所以项目部分公司必须体现企业总公司的意志。总公司的意志:一方面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尽量避开市场风险。分公司受到来自于总公司的激励和约束,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促使项目部分公司认真地执行合同,同时项目分公司必须要做好质量、成本的控制,这样对其形成一种必要的约束。

2.4机制的创新

机制的创新就是不断提高项目部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开拓和占居新的市场。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的基本任务就是确立企业的组织机构,明确母、分公司的管理体制,并相应地为企业建立起一套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为了使这一创新方案能够得以实现并有效运行,企业还要具有创新的机制。企业的实力来源于项目分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的竞争力体现于企业的实力以及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判断能力和捕捉能力,项目分公司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使企业对市场机遇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强劲的捕捉能力。因此要增强企业实力,就是要增强项目部的能力,提高其对市场敏感度,提高其的盈利水平。

2.5技术的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应用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设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价值,实现市场增加值。项目施工管理要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而且只有在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以后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企业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其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支持着体制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技术创新方案的确定是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方法,根据市场来确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根据产品来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就是确定所采用的技术要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从外界引进。

三、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3.1要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有创新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求。

3.2创新是时代的发展要求

众多历史经验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国际承包商即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以及国内建筑企业也即将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对国内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挑战。如果企业在管理、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都没自已的优势,就无法在市场上竞争,也意味着企业会逐步被市场淘汰。这些因素就迫切要求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

3.3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理论的要求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就是要求企业把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到实践当中,把管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如何将这些科学的管理理论及时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实践当中,关键是要结合项目的施工进行创新。

四、结束语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已经逐步形成具有现代管理风格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为了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既能适应市场需求,又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现代施工管理的含义

施工管理科学首先涉及的是常规安全管理,有时也称为传统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施工管理科学化。现代施工管理的意义和特点在于要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动态安全管理;变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二、现代施工管理的现状

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淡薄。很多生产经营单位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还很严重。有的企业新进职工不经培训就安排上岗,不懂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而引发的事故率不断上升。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对“三违”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有些企业建立施工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既不重视制度建设,也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宏观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和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尽管政府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但是人员、手段和机制尚未完全到位,监督管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安全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停留在“两查一证”,即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和发许可证,工作方法还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的层面上。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明显不足,还需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施工管理提高社会安全意识,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施工管理中的成本管理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造成成本支出较大、效益低下的不良局面。可见,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施工项目成本是施工企业为完成施工项目的工程任务所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包括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以工资补偿费形式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和劳动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消耗创造的价值以及其他费用开支和其他管理工作等,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调节和控制,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通过对工程实施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纠偏,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过程。要使成本控制工作得到有效实施,保证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产生合理的经济效益,我们应当在对项目成本进行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动态控制的前提下,确定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同时严格监控成本控制措施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具体执行情况,以保证预期成本目标的实现。全员控制原则。工程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就是要对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班组和全体员工进行项目成本管理,这个管理不是抽象的管理,而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对于工程项目涉及到的部门、班组和员工,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责任书,要让全体项目组成员的切身利益与项目成本挂钩,防止出现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的现象。全过程控制原则。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时,一直到工程项目竣工后的保修期间结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为了做好成本的控制,应该就每一个工序和每一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确保一切开支都控制在计划成本内,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和消耗。动态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就是要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因为实施项目是一次性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立成本目标、做出成本计划、编制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要真正做好成本管理,我们特别要加强施工工作开始后的过程检查和过程监控,以保证各项成本管理措施和成本指标计划得以具体落实和实现。

四、抓好施工管理的对策

1.对施工人员做好安全培训教育,针对建设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兼顾普遍,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安全培训工作,对特种作业人员(电焊工、电工、起重工等)要结合工种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必须经有关部门做好安全防护、救护等基本的安全知识培训并合格后方可上岗。

2.统一施工安全资料标准。在建筑行业中,全面开展学习《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有关规范及有关施工安全生产文件,统一标准,强化用标准,时刻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各方面安全意识,确保全面、透彻地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

3.提高施工现场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施工现场堆放的各种物料分类放置,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对楼梯口、进出口、洞口、预留管道口等进行严格围蔽保护,建筑进行全封闭保护,拉挂合格安全网,设置安全标志牌。给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配备安全帽,给高处作业人员配备安全带,对违反者一经发现立刻予以制止,耐心教育并严格按章处理,让所有施工人员充分认识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意识,增强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4.施工安全管理要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具体人员。将安全管理责任制贯穿到施工生产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和安全体系的建立,把各职能人员、施工项目经理、安全员等联在一起,重点监督检查项目施工过程中设施的安全性、防护的有效性。使管理人员增强管理意识,真正为安全生产负责。

5.建筑设计方面要完善。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要从多个方面来保证建筑设计的安全性,设计人员不能只套规范,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不同的环境和使用条件,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性,必要时采用高于规范规定的数值。选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6.施工用电方面,严格执行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临时用电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专业特点,要求编制专项设计方案,坚持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配电线路必须按有关规定架设整齐,架空线应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或沿地明敷设。电箱实行“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电”,外观应完整、牢固、防雨、防尘,箱体应外涂安全色标,统一编号。停止使用的配电箱应切断电源,箱门上锁。照明、动力分别设置,认真建立临时用电档案。

7.现场施工机械设备防护方面,严格设备进场的性能检查,严抓安装就位后的安全调试,坚决淘汰已报废的机械设备。对购买使用的设备一律实行备案制度,记录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维修、保养情况,禁止对运行中的设备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以保障施工设备正常运转。

篇10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安全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微小的隐患,任何一个不为人所重视的小违章,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酿成巨大的事故灾难。“小题大作”抓安全既具有科学的必然性,也具有实践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坚持“小题大作”抓安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小隐患,大分析、大整改。任何一个隐患的产生与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其中必然包含着带有潜在性和规律性的因素。如果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问题抓问题,往往容易产生“摁下葫芦浮起瓢”的顾此失彼现象。要善于主动超前做好“补牢”工作,避免“亡羊”现象的被动局面产生。对于每起事故隐患,要深刻分析和查找产生事故隐患的主、客观原因,在抓好治理的同时,举一反三――对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类似问题进行一次彻底的全面整改,并且制定好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谨防同样隐患的再次发生。

小经验,大总结、大推广。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能逐步形成。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没有一定的科学方法,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难把工作抓上去。在安全工作中,要善于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减少探索的过程,少走弯路,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针对工作中产生的新鲜经验与先进做法,安全部门和安全管理者要帮助基层进行认真总结、梳理、归纳、提炼,在基层各单位进行大力宣传与推广,从而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

小成绩,大宣传、大表扬。安全工作难度大、要求严、标准高。要想在安全工作中做出一定的成绩,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刻苦的钻研精神与务实的工作态度是难以实现的。在抓安全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及时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对于在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表扬,为安全工作树立标杆和旗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与影响作用,营造做好安全工作光荣的环境氛围,形成人人向先进看齐的生动局面。

小改革,大支持、大配合。不断改革安全管理方法,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善生产工作环境,这些都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安全工作中,要善于突破传统的心理定势和工作思维,抛弃看惯了、干惯了的习惯性工作方法,鼓励和支持每一名干部职工参与到小改小革之中;对于在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其它单位与部门配合协调的地方,安全主管部门和安全工作管理者要给予积极帮助与配合,从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每一个创新的火花都能够燃烧,每一个创新的亮点都能够发光,每一个创新的人才都能够善待,每一个创新的成果都能够转化,以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推进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