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权激励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股权激励的价值

篇1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激励 公司价值

对公司高级管理层(以下简称高管)进行股权激励是国内外学者在委托框架下研究公司治理的热点领域。国外对CEO激励的研究相当成熟,一般认为,管理层持有股票期权与股票,对管理者有正激励效果。但是,我国股权激励能否降低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则存在争议。本文主要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变化前后,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价值间的关系,以期考察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

一、研究假设

Jensen等研究指出,管理层与公司所有者之间是具有利益冲突的关系。股权激励制可以解决经理与股东的冲突。当高管拥有公司索取剩余索取权的股份时,高管的利益就会与公司的尽可能趋于一致,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冲突就会得到缓解。但是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高管比例普遍很低,外部的接管市场极不发达,中国高管股权激励与价值的关系有正向关系,但可能关显著性较弱。由此,提出假设对高管实行股权激励,其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有较弱的正向关系。

一般而言,制度会影响成本冲突的表现形式与最终解决途径。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制度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股权分置带来的长期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消除证券市场定价机制的扭曲,重建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降低了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成本,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管理层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可能增强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所以,股权分置改革后,对高管实行股权激励更能产生积极的政策和市场效应作用,有利于减少成本,增加公司价值。由此,提出假说股权分置改革后,对高管实行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有较大的改善。

二、研究设计

第一,本文选定2001年~2006年宣告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考虑到金融业的特殊性,我们排除了准金融性公司。第三,根据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以及计算公司价值的方便,剔除含B股或H股的公司。本文最终选定的企业年样本为481个。治理数据来源于 CCER数据库,财务数据与年报资料来自 WIND资讯数据库。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来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

(1)

其中,MRS表示高管(TM)或董事会(DBM)的股权激励对象的持股比例,Implem表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与否的哑变量。Control_variable 表示控制变量向量,主要有:总经理变更(CHANGE_C);成长性(Growth);公司规模(Size)与负债比例(Debt)等。用滞后一期是为了考虑内生性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下表是模型(1)进行OLS回归结果。其中回归方程中前两个的解释变量为高管持股比例,后两个方程的解释变量为董事会持股比例。

表中显示,在宣告实行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中,公司价值与高管持股比例在0.01显著水平下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062%。这表明,虽然高管团队总体持股比例较低,平均只有0.58%,但从长期来看,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初步证明利益一致假设,即高管权益报酬能减轻经理与股东间的冲突。但是,当考虑股权分置改革这个制度变量时,我们发现,无论是股权分置改革变量本身,还是它与高管持股比例的交叉项,都与价值在0.01与0.05水平下显著相关,并且模型的拟合度也有所提高,而高管持股比例与价值正相关,但不显著。这说明,股权分置改革这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证券市场定价机制的扭曲,降低公司治理的成本,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另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市场更有效改善了股权激励机制实施的有效性。总之,这证实了我们的推断,对高管实行股权激励,有一定的激励效果,在外部制度环境改善后,激励效果明显提高。这也说明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

公司价值与董事会持股比例在0.01显著水平下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072,股权分置改革变量,及它与高管持股比例的交叉项,都与价值在0.01与0.05水平下显著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假设1与2成立。值得注意,虽然董事会持股比例比高管持股比例低,但其激励效果却比高管激励效果好,说明目前总体持股较低的情况下,应对公司关键决策团队进行激励,以提高激励效果,当激励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扩大激励对象的范围。

控制变量中,规模与价值在0.0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说明规模越大的公司,冲突可能越严重。负债比例与公司价值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比率则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表明成长性越好的公司,公司价值越高。而公司价值与总经理变更、两职设置状况及独立董事比例等不相关。

注: *, ** 和 *** 分别表示在 0.10, 0.05, 0.01 水平上显著。为节省篇幅,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职设置状况、独立董事比例、Z指数、赫芬德尔指数、无形资产比、行业与年等变量省略。

四、研究结论

以中国2001年~2006年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非金融类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激励的正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股权分置改革因素,公司价值与高管股权激励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当进一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对激励效果的影响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高管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的改善较为显著。

本文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激励改善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填补了此方面研究不足。本文的研究也表明,在目前我国管理者股权具有使公司价值增加的正效应,建议上市公司应当适当增加高管持股比例,弱化高管的非经济激励,同时,建立与股权激励相对应约束机制。并且,建议有关部门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发挥外部市场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Davies. J.R., Hillier. D., McColgan. P..Ownership structure,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corporate valu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5, 11(3)

[2]程仲鸣 夏银桂:制度变迁、国家控股与股权激励南开管理评论[J].2008(4)

篇2

一、股票期权的概念

所谓股票期权指的是受权人按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在授权以后的约定时间购买股票的权利。具体而言,就是公司与经营者——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订立协议,约定当公司的经营业绩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指标时,即由公司授予期权,给予高层管理人员按规定的价格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购买该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即行权,而权利的行使与否由受益人——高层管理人员决定。

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过程主要时间点包括授予日、可行权日、行权日以及处置日。授予日是指股票期权计划获得批准的日期。“获得批准”是指企业与职工就获得股票期权的协议条款和条件已达成一致,该协议获得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的批准。可行权日指企业与职工所约定的股票期权合约实现,即经营者达到了一定的行权条件(通常指达到特定的公司业绩)的日期。等待期指授予日和可行权日之间的时期,其时间跨度取决于股份支付协议约定的股权授予条件。行权日指股票期权转为股票,期权持有人成为正式的公司股东的日期。处置日指已成为公司股东的经营者卖出所持公司股票的日期。

二、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企业应当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活跃的市场价格是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最好依据,但由于员工股票期权是一种不可转让且受制于授权条件的期权,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与员工股票期权的期限和条件相同的可买卖期权。因此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目前西方国家一般采用期权定价模型来确定期权价值,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B-S模型)。

三、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Scholes,以下简称B-S模型)模型

1、布菜克-斯科尔斯模型的七个假设

(1)在期权寿命期内,买方期权标的股票不发放股利,也不做其他分配;

(2)股票或期权的买卖没有交易成本;

(3)短期的无风险利率是已知的,并且在期权寿命期内保持不变;

(4)任何证券购买者能以短期的无风险利率借得任何数量的资金;

(5)允许卖空,卖空者将立即得到所卖空股票当天价格的资金;

(6)看涨期权只能在到期日执行;

(7)所有证券交易都是连续发生的,股票价格随机游走。

公式如下:

C(E)=S[N(d1)]-E/en[N(d2)]

d1=[ln(S/E)+(r+0.5σ2)t]/σ■

d2= d1-σ■

C(E):期权合约的当前价值;

S:当期期权标的资产的价格;

E:期权合约中标的资产的未来执行价格;

t:期权到期日前的时间;

N(d):正态分布下的累积概率;

e≈2.7183

σ:期权标的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

r:连续复利的无风险利率。

N(d)为累积的正态分布概率,也就是一个呈标准正态分布的变量小于d1、d2的概率,可以通过查正态分布函数表得到。

2、模型中重要参数的确定

(1)无风险利率的确定。从上述定价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在颁布股票期权计划时,一般来讲有几个数值是明确的,如期权的到期时间、行权价格、公司股票的当前价格等,但是剩余的三个参数属于不确定的变量,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获取。但实际中有的公司选择的无风险收益率标准很不统一:有的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来代替不同行权期间的无风险收益率,有的选择以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的平均值来代替无风险收益率,有的以零存整取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有的选择一年期银行间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从实务操作来看,笔者认为,企业一般应采用与股票期权同样期限长度的国债利率来代替模型计算中的无风险利率,从而获得比较合适的贴现率。

(2)预期股利率的测算。企业预期股利率的测算办法比较多,一般来讲需要考虑企业历史上各年度的红利发放情况,构建企业盈利状况和股利发放比例间的回归模型,然后根据企业未来投资项目发展前景来预测企业未来的收益状况,如果企业未来年度中收益水平有所上升,则应相应调高公式中的预期股利率的水平;反之,则予以相应调低。

(3)股价波动率的估算。所谓股价波动率是指公司的股票以连续复利形式计算的年收益率的标准差,一般来讲,股票价格波动率大约在每年0.2至0.4的区间之内。股价波动率可以用历史数据进行估算,但也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如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时间长短、波动率的平均回归趋势等。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只能合理预期未来波动率的一个区间,如相对其他金额,区间内没有金额是更佳的估计,应使用加权平均值作为估计数。

关于股价波动率,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还不是强有效的市场,投机行为对股价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价值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基本面信息。而历史波动率的计算方法为:首先,从市场上获得标的股票在固定时间间隔(如每天、每周或每月等)上的价格;其次,对于每个时间段,求出该时间段末的股价与该时段初的股价之比的自然对数;然后,求出这些对数值的标准差,再乘以一年中包含的时段数量的平方根。然而,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基本信息,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不同时间间隔的标的股票价格的选取将极大地影响股价波动率的最终计算结果。所以,股价波动率的计算带有很强的主观选择性。

实务操作中,有的选取激励计划公告前一年所有交易日的历史波动率,有的选择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至激励草案公告前一交易日期间公司股票收益的波动率为参数计算,有的选择了自公司股票价格走势稳健的年度以来的股价计算其历史波动率,理由是该段时间内股票的历史波动率更能真实反映股票风险程度,有的人选择某一历史区间的日收益率计算股票波动率并扣减期间的异常波动。公司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尽可能长的能真正反映公司股价波动率的期间,同时对期间的异常波动予以剔除。

四、股票期权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中规定,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或其他方类似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按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对于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才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或其他方类似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及资本公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续信息表明可行权权益工具的数量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进行调整;在可行权日,调整至实际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企业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相关成本或费用及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应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金额,将其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需要选择适当的估值模型对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进行计算。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股票期权费用应以服务单位法并以服务年限作为摊销年限进行摊销

经营者股票期权并不仅仅只是在其授权期内对经营者具有激励作用,所以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报酬成本应当在经营者提供服务期内摊销。企业会计准则认为经营者股票期权所交换的经营者服务是在等待期内平均获取的,这一点与经营者股票期权交易的实质显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本文主张采用服务单位法并以服务年限作为摊销年限对我国的经营者股票期权报酬成本进行摊销。

2、期权行权价需以授予日股价为基准

当前以股权激励草案公布前股价确定行权价格的规定为企业管理层操纵行权价格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期权行权价格应采用授予日股价为基准。

3、股权激励业绩目标的计算应该扣除期权费用

股权激励的经济效益只有表现为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能增加公司及股东的利益,才有实施的必要,因此,在计算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时,必须考虑期权费用的影响。

4、以二叉树模型取代B-S模型用于期权公允价值的计算

相对于B-S模型而言,二叉树模型首先可以解决经营者股票期权中提前行权这一引起经营者股票期权价值和自由交易股票期权价值不同的重要因素。此外,二叉树模型也可以通过对模型计算“路径”的不同选择来调整经营者股票期权大部分与可自由交易期权不同的因素,特别是可以用于调整关于经营者离职、授权日条件等因素。

5、加强财务人员对该部分内容的专题学习

为使财务人员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该部分新会计准则,有关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题培训。对财务人员自身来说,更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该部分准则制定的内涵,多熟悉一些国外相关案例的处理,同时加强业务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10.

篇3

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ment,IRM)诞生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产物。面对日益稀缺的投资性资本的激烈竞争和股权文化的勃兴,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认识到,吸引和留住投资者,并与其保持良好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如今的IRM已不仅仅局限在公司财务信息的简单披露上,而是作为一种双向的战略沟通机制,将重点放在改善与投资者的关系上。其中,沟通对象扩展到了分析师、券商、媒体乃至所有投资者;沟通内容涵盖了更多的非财务和预测性披露信息;沟通渠道更多地使用网络平台;沟通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更是为了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

在IRM内涵不断演进的同时,IRM职能研究也由最初的企业价值视角发生了转移。国务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07)就曾指出,鉴于上市公司与大股东的沟通相对充分,下一步我国IRM关键还是应该回到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上来。中小投资者是证券市场最核心的因素,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资、股票交易、并购重组以及由此而来的证券监管都不能没有他们的广泛参与。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除了依赖宏观保护机制如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执行力度、加强监管和提高违规成本等措施发挥作用外,是否还存在更有效的微观保护机制。近年的研究也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现象频发。而IRM作为上市公司的一项自主型治理机制,能否承担起保护股东权益的角色;IRM对于股东权益保护的作用机理又是如何;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试对IRM的股东权益保护价值及其作用机理作初步探究。

二、IRM职能之间的逻辑联系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IRM职能的研究多是以其企业价值为研究视角,IRM的企业价值包括公司财务价值、治理价值和声誉价值。其中,财务价值可归结为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股票流动性、促进市值稳定与提升以及提升公司绩效等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Lang和Lundholm(1996),Clement(2000),Higgins(2002),Mary Conger(2004),马连福(2008)等;公司治理价值主要体现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成本和侵占效应等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Brennan和Tamarowski(2000),Kiss(2002),杨德明、辛清泉(2006)等;至于IRM活动能够建立投资者信心,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等方面则属于公司声誉价值,主要代表学者有Higgins( 1992),马连福、高丽(2008)等。然而也有少数学者则是将焦点关注在IRM的沟通对象——投资者及其权益保护价值的挖掘上,如IRM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决策权、降低投资决策风险以及提高投资满意度等等。那么,IRM的企业价值和其股东权益保护价值之间的逻辑联系是怎样的,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IRM的企业价值都是在其股东权益保护价值的基础上衍生而来,没有股东权益保护价值就谈不上其他价值的实现。

(一)基于IRM的财务价值的角度分析 降低资本成本主要是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即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投资收益率;提高股票的流动性是通过IRM增大信息披露,吸引分析师和媒体报道,最终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来形成特定股票的交易量;市值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网络舆情管理和应对,通过一系列的IRM活动旨在化解危机、说服投资者并恢复信任,维持股价稳定态势,引导社会舆论向公司有利的方向转化;而提升公司绩效,则主要是从IRM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减少消耗的侧面改善公司的EPS或市盈率,同时良好投资者关系的建立也为公司盈利能力的彰显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持。

(二)基于IRM的公司治理价值分析 投资者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使得公众投资者参与公司外部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一方面加强了对公司内部人的监督,另一方面使得管理层能够聆听来自中小股东的声音,影响其决策过程,于是IRM的公司治理价值便体现出来。

(三)基于IRM的公司声誉价值分析 无论是提高资本市场可见度还是建立投资者信心,提高财务声誉等方面,IRM活动致力于达到投资者的需求和满意,是一个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和声誉的过程。

综上所述,IRM的企业价值只有依赖投资者发挥作用才能实现,不能离开投资者的作用而单独存在。因此,IRM活动应首先确保其股东权益保护价值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才能衍生出其企业价值。抛弃了股东权益保护价值来实现其企业价值是不可想象的,而IRM的股东权益保护价值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应当受到IRM理论和实践的重视。

三、IRM能够承担保护股东权益的角色

(一)IRM作为一种微观保护机制,弥补了宏观保护机制的不足 股东权益保护的宏观机制可以归结为契约和法律的完备与执行程度、外部审计体系的签证作用和证券机构的监管力度等方面。宏观保护机制具有填补损害、威慑和吓阻违法、协助市场管理等功能,在股东权益保护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

契约论的学者(Begrlf、Gortnon和Schimdi等)认为,法律并不重要,投资者通过与公司签订完备契约就能保护自身权益,但政府必须保证契约的执行及配套司法体系运行有效。而实际上,完备契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法律论的学者(LLSV)认为,法律是决定投资者保护水平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但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在演进和改善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同时,保护投资者权益跟法律执行效率有很大关系。而无论是外部审计体系签证作用还是证券机构监管作用的发挥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股东权益的保护不能仅仅依赖宏观保护机制发挥作用,其更需要一种微观保护机制的出现。

近些年来,关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研究集中到了公司治理方面。主要观点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小股东权益受损;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IRM作为公司的一种自主治理机制,一方面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效地缓解了中小股东与公司内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保障了投资者的知情权、决策权和收益权;另一方面,其双向交流反馈机制和网络平台的使用使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外部治理的积极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能够抑制“隧道行为”和降低利益侵占效应,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IRM已成为一种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的有效手段被上市公司广泛采用。

(二)上市公司通过IRM活动保护股东权益的意愿增强 众所周知,IRM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管理行为,其股东权益保护价值的发挥必然需要企业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成本投入,在短期内可能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收益,那实施的原因何在。张维迎(2010)提到了一个观点:利己者必先利人。实际上,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样的。在资本市场上,如果一个企业致力于为每一位股东带来实际的收益,那么必然会在面临重大经营管理决策时赢得广大股东的支持;而如果企业把主要精力花在怎么才能更多地侵占股东特别是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那么在需要中小股东的融资支持时,必然遭受冷遇。企业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时付出了一定成本,但长远来看必然会享有因为具有良好的投资者关系而带来的种种收益。在全流通时代,投资者自身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市值管理和危机管理等核心利益的实现都离不开广大投资者的支持,也因此离不开与投资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随着市场的扩容和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之间在产品市场上的顾客争夺战正演变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争夺战,加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管理,重视保护股东权益,不仅能实现自身核心利益,甚至会在未来成为一种竞争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意识到保护股东权益其实就是维护企业利益,基于对这一理念的深入认识,上市公司通过主动开展IRM活动保护股东权益的意愿大大加强。

从上述论证中可以得出:IRM成为一种微观的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可以弥补宏观保护机制的不足;另外,基于对“保护股东权益就是维护企业自身利益”这一理念的充分认识,上市公司通过IRM活动保护股东权益的意愿逐渐增强。因此,IRM能够承担起保护股东权益的角色。

四、IRM对股东权益保护的作用机理

有学者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高质量的法律体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实施的最大障碍。IRM活动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其核心是信息披露但不局限于此,其主要内容是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真实地披露给信息需求方,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与投资者或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真诚沟通。IRM的股东权益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来发挥作用:

(一)IRM的定价功能 根据通行的财务理论观点,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是由其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决定的。具体可以通过三个关键链来加以说明:股票价格和未来股利链;未来股利和未来会计盈余链;未来会计盈余和现行会计盈余链。其中,股票计价模型的使用将未来股利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现形成股票价格;未来公司的会计盈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股利的支付水平;而公司现行的会计盈余又为未来会计盈余预测打下基础,这离不开对现行会计盈余等相关信息披露。而在短期来看,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主要是由众多投资者通过频繁证券交易活动形成的,其投资决策过程离不开对公司披露的各方面信息尤其是公司基本面信息和预测盈利信息的分析和使用。因此,从股票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的生成过程来看,信息披露占据重要的地位,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股票内在价值的形成,又将其内在价值传递到投资者进而形成市场价格。IRM的核心内容就是信息披露,它不仅包含强制要求披露的信息,还更多地涵盖了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并力求达到公平披露。这无疑有助于投资者降低投资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并获得合理的收益,同时也引导了股票市场价值向其内在价值回归。

(二)IRM的治理功能 目前,我国“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得控股股东容易利用其控制权和信息优势的地位侵占中小股东权益,而管理层和广大股东之间的问题则沦为次要的地位。IRM通过其双向交流反馈机制提高了中小股东的“主人翁”意识,网络平台的使用让其更便捷、低成本地发表意见,参与公司外部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其合理的意见很可能会被采纳,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另外,当披露的信息尤其是重大事件公告显示公司未来发展不利或存在利益受侵占的迹象时,中小股东可以选择“用脚投票”结束合作。总之,IRM使得“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同时发挥作用,对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既是激励也是约束,这无疑也降低了上市公司“隧道行为”发生的频率,完善了治理结构,有效保护了中小股东的权益。

综上所述,IRM对股东权益保护的作用机理体现在首先通过信息披露显示其定价功能,又通过信息反馈显示其治理功能。然后,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股东的投资决策风险,保障了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知情权、收益权和决策权;最后,在股东权益保障的基础之上不仅形成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而且衍生出了IRM的公司财务价值、治理价值和声誉价值等企业价值,这也在间接提高了上市公司主动开展IRM活动积极性。IRM的股东权益保护作用机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五、结论

IRM于20世纪初引入我国,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并在我国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股权文化的勃兴和投资者股东意识的觉醒,再加上国家和监管机构的进一步引导,上市公司逐渐认识到IRM的实施既是尊重投资者、维护投资者权益的行为,更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能够带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利益,因此,维护与投资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但是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的建立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形成的,其需要公司持续、系统地精心培育,这必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IRM职能的演化以及对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规范研究。展望未来,随着IRM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各种投资者年会的蓬勃发展日益彰显其影响力,对上市公司IRM活动质量的评价以及排名成为资本市场各个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焦点。那么,能否将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作为衡量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融入该指标体系的评价中,促进上市公司更加自觉、积极地投入到维护股东的权益中来,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马连福、卞娜、刘丽颖: 《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水平及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1年第10期。

[2]巴曙松、曹梦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关键是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董事会》2007年第10期。

[3]马连福、陈德球、高丽:《强制治理向自主治理演进的选择依赖——公司治理契约执行机制演进中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4]刘秀丽:《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知识经济》2010年第4期。

[5]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平行复合实物期权;价值评估;动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82-04

[基金项目]天津市人文社科基金“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研究――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暨实施方案”

(批准号:TJ05-JG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潘永明,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李茂胜,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天津 300384)

公司的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具有不可模仿性,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但是传统方法只考虑到资产固有的价值,而忽略这些资产的风险性,即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而实物期权灵活的投资决策方式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规避风险的策略。本文将人力资源看作企业的一种期权,通过构造平行复合实物期权,运用实物期权的定价理论对其进行价值评估,从而得出人力资源的价值,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建议和支持。

一、传统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种[1],定性分析主要是按照主观观测预测和经济上的估计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具体分为技能详细记载法、绩效评估法等,他们都只是定性地描述人力资源的状况、构成等方面。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经济价值法、成本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这几种方法的比较如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多变性、灵活性,对影响人力资源价值因素的不确定性的分析不足,主观性较强,容易造成对人力资源价值的低估。而平行复合实物期权评价法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价,是基于复合实物期权的基础上,将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不确定因素加以量化,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缺陷。

二、人力资源平行复合实物期权价值概述

1.人力资源的实物期权特性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任何投资如从员工的招聘决策、晋升、激励和保留员工,都要承担投资收不回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实际支出与企业的期望收益不一致的风险。

首先,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是从自身的需求和市场状况出发的,若条件还不成熟时,可以行使选择权或者延期权。当企业为扩大规模需要招聘员工时,企业行使了扩张权;对新引进的员工或老员工进行追加投资,经过培训使他们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增长期权;当企业经营失利时,就需要进行裁员,分流一部分员工,实现了收缩期权;当企业招聘的员工不符合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会辞退员工这就是放弃期权;当企业员工的工作岗位不合适时,企业可以实行轮换岗位,确定其最合适的岗位,即为转换期权[2]。

人力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在给企业带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同时,还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实物期权的理论突破点在建立了不确定性能创造价值的信念,不确定性越大,企业可能获得收益就会越大。

2.平行复合实物期权

金融复合期权专指具有下列特征的一类期权:(1)多个期权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前后排列、相互嵌套的,而且后置期权的生效日期为前置期权的执行日期;(2)前置期权的标的资产的价值是后置期权的价值;(3)后置期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前置期权在其有效期内能够被执行,如果前置期权失效,则所有的后续期权都不存在[4]。从描述上看,这种复合期权是因果关系复合期权。

实物期权理论是从金融期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Meryes(1977)和Ross提出的一种期权的形式,它是金融期权理论在非金融资产期权的一种扩展和延伸,指持有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延迟、扩展、转换或者放弃该项实物资产的权利,实物期权为管理者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其可以根据未来信息的变化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作出有利于发展的决策。

樊宏社(2005)复合实物期权是在实践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或符合关系,在价值上相互作用、动态影响的,只能被同时定价才能确定知其价值多少的多个实物期权或实物期权的组合。复合实物期权一般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因果复合关系,另一种是平行复合关系。因果复合关系就是指多个实物期权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的;平行复合关系是指存在的多个实物期权之间不是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的,而是在时间、空间上相互独立的,在地位上平行的。某一个实物期权的存在或执行不会对其他实物期权的存在产生影响,更不会产生任何一个新的实物期权,而不执行某个实物期权也不会终止。它的类型一般有扩大期权、缩小期权、转换期权、放弃期权等等[5]。

3.关于实物期权的人力价值评估的对比

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中除了传统的评估方法外,最多的是利用实物期权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评估,并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引用实物期权价值评估的最经典的Black-sc-holes公式,利用这个公式,实现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如朱其树等(2003)论证Black-scholes公式计算了企业聘请技术专家,拥有人力资源的价值。刘大为(2004)运用该公式计算了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单娴(2006)运用Black-scholes公式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估。

Black-scholes这一经典的期权定价公式,有一定的假设条件,如市场相当的成熟,标的物资产的风险可以得到有效分散,而且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资产组合,进行动态复制等,并且Black-Scholes公式无法区分不同阶段的各个期权,而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特点,人力资源发展可以分为招聘用、培训、发展、成熟、衰退和离职等多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也可以是平行的,即这几个阶段不一定按照这个顺序来,这是符合实际的。本文对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中平行复合实物期权,采用动态规划法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价值评估,从而避免了由于市场不确定性产生的价值变动,也不需要假设市场的完全性,还可以处理非市场风险的情形,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三、平行复合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引入

1.基本假设

(1)假设在人力资源投资中所有的实物期权的生效日都为现在时刻t=0,但到期日都不相同,从而这些实物期权组成的复合实物期权就是平行复合实物期权。我们把先到期的实物期权称为置前期权,把后到期的实物期权称为后置期权。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生效日与第一个到期日之间的时间区间和所有的前置期权和后置期权之间的时间区间都称为一个阶段,并用k (k=0,l,…,n)表示,其中k=0表示的只是起始点0时刻(t=0时刻),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同时,为了本文研究的方便,我们再次假定除k=0外的其他所有阶段的时间区间都相同且都等于1年。

(2)假设人力资源价值的运动遵循一个二叉树过程。此二叉树运动过程的有关参数如表3。

(3)构成平行复合实物期权的类型一般有扩大期权、缩小期权、转换期权、放弃期权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假定放弃期权只存在于最后一阶段,其余阶段为其他期权。这种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管理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辞退员工的,在最后一阶段设置一个放弃期权实际上是给前期投资或经营提供了一个风险防范的措施。同时,本文假定如果执行规模扩大期权,人力资源的价值增加原来的α倍,如果执行规模缩小期权,投资项目的价值减少原来的β倍。

2.多阶段平行复合实物期权的价值评估模型

C=V-V0

C为多阶段平行复合实物期权的价值;

V为投资机会的价值;

V0为投资机会的静态现金流量。

此方程解的关键是V,为了解决要引进随机动态规划方法,得到随机动态规划的递推方程组

说明:

①In表示第n阶段的实物期权是放弃期权或转换期权(假定放弃项目的净收入和转换项目的价值都为In);

②第n阶段以前阶段的实物期权为规模扩大期权(假定增加的投资额为Ik);

③E表示期望值,是通过二叉树倒推计算出来的;

④e-r对期望值求现值;

⑤在上面方程组的第一个等式中,等式左边的

fk(S1 (j))所在决策点的下标中的第k元素不是变量,也不取特定的值,它只是一个符号,表示计算过程处于第k阶段,前k-1个元素的取值与等式右边的

fk(S1 (j))和fk(S1 (j))所在决策点的下标中的前k-1个元素都为常量且它们的对应值须完全相同。fk+1(S1(j))和fk+1(S1 (j))所在决策点的下标中的第k+1个元素在第k阶段同样只是个符号而已,表示计算过程处于第k+1阶段。

如果第n阶段以前阶段的某个阶段的实物期权不是规模扩大期权,而是规模缩小期权(假定缩小的规模也为Ik),则上述随机动态规划的递推方程组中的第一个等式只要在本阶段的方程式分别变成下式:

四、应用举例

1.实例描述

假设某企业聘请若干位技术专家,预计由于引进这些技术专家共花费了100万,即V0=100,在t=0时刻(引进第一年初),但是通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经营者从t=0时刻开始分别在t=1年末和t=2年末设置了一个规模缩小的实物期权和放弃的实物期权。缩小的实物期权的权利是这样规定的:如果在t=1年末缩小规模I1=10,并且缩小规模所减少的收益少于10就执行它,如果缩小规模所减少的收益大于10,就不执行它。放弃期权的权利是这样规定的:在t=2年末,人力资源的价值低于当时他为企业创造的收入价值(假定为I2=130),就执行放弃期权,否则继续使用该人力资源。

同时假定 r=0.06,u=1.4,d=0.7,p=0.6,β= 0.1

2.实例求解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用1/1+r替代e-r,随机动态规划方法的递推方程如下:

我们应用递推方程来倒推求解

当k=2时,即在第二阶段时:

方程(2)的期望值:

方程(5)的期望值

当k=1时,即在第二阶段时,把方程式(3)、(5)带入(1)式得

当k=0时,即在初始时刻,人力资源的最大市场价值

由于f0=140.62 >V0=100,从而这两个阶段的人力资源的平行复合实物期权的价值为

C0=f0-V0=140.62-100=40.62。

五、结论

利用平行复合实物期权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拓展了实物期权在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估的方法,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估开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模型的局限性,有利于更加灵活、准确地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一些参数的确定和计算也比较困难。这也就要求在实际的应用中要同其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单娴.基于实物期权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方法[J].商场现代化,2006,(8).

[2]司强.人力资本价值复合实物期权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贺向华,胡振华,易经章.实物期权在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中的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4]陈松龄.金融工程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郭敏,屈艳芳.人力资本的特性及其经济价值的实现[J].财经研究,2002,(8).

[6]扈文秀,甄士民,樊宏社.平行复合实物期权的定价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11).

[7]刘大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6).

篇5

关键词:股权激励 股票期权 限制性股票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12-02

一、引言

股权激励是解决公司治理中委托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股权激励方式使企业高管和核心人员持有公司股份,使激励对象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达到吸引并激励核心人才为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努力的目的。从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的研究认为股权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倾向,能够降低成本,有助于控制经营者的偷懒动机,对公司的长期绩效起到积极作用。

在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设方面,以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建立股权激励的制度框架,2008年,证监会相继了《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2号》、《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3号》,对股权激励中的有关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层面,国资委、财政部于2006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于2008年《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三个文件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进行了规范;在个人所得税收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5年《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于2009年《关于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于2006年《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于2009年《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上四个文件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征税问题做了具体规定。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所的上述文件构成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的制度环境,该制度框架于2008年底基本形成。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践看,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方式,占总方案的比例在95%以上,对于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的主要区别问题,李曜(2009)、刘浩(2009)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结合我国的制度框架环境,对这两种方式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以期更为鲜明地呈现两种方式的特征,另外,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证券市场对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不同反应。

二、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主要区别

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激励对象可以其获授的股票期权在规定的期间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上市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也可以放弃该种权利。限制性股票是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获得的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在获授时,这些股票为限售股,并不能出售,激励对象只有在达到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解禁条件时,这些股票才真正归属于激励对象所有并可按规定出售获益。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这两种方式本质上具有很好的替代性,表1设计的为授予日后等待期为一年,分四期均匀行权(解禁)的股权激励方案,假设两种方式下都能够满足授予条件,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和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相同,股票期权的行权条件和限制性股票的解禁条件相同,在不考虑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两种方式可使得激励对象获得相同的收益(见表1)。

虽然股权期权与限制性股票具有相通性,但在股票价格的确定方式、对激励对象的资金要求、价值评估、个人纳税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

1.行权价和授予价格的确定方式不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不应低于下列价格的较高者:(1)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2)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规定,限制性股票若来源于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的股票,则其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50%。由上可见,在价格的确定方式上,限制性股票的底价要低得多,这意味着限制性股票在授予价格的确定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公司股票交易价格脱离其真实价值太远的情况下,由于限制性股票方式可确定低于市价的授予价格,从而可以降低管理者的风险,提高股权激励实施的成功性。

2.对激励对象资金要求的程度不同。限制性股票方式下,在授予时就需要激励对象付清购买股票所需的全部资金,而在股票期权情况下,激励对象分期行权,分期付清购买股票所需资金。因此,限制性股票方式下,激励对象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3.价值评估的区别。股票期权价值的确定依赖于金融工具的定量模型,十分复杂且受参数选择的影响,价值的不确定性较大,而限制性股票的价值容易确定,其价值为其内在价值,即授予日的股票市场价格与授予价格的差值。两者的差异可理解为限制性股票只有内在价值,而股票期权具有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按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需将授予激励对象的股权激励成本费用化,成本费用化的数额等于授予时股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值,因此,在同一授予时点,所对应的股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行权价格与授予价格相同的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方案,因股票期权具有时间价值,该方案下所确认的成本更大,对净利润的影响也较大。

4.个人税收负担的不同。假设行权价格(授予价格)为P0,对应的股票数量为N,授予日的市场价格为P1,行权日(解禁日)的市场价格为P2,按目前的税收制度,两种方式的应纳税所得额如下:

股票期权形式下的应纳税所得额=(P2-P0)*N

当P2>P1,即在公司股票持续上涨的市场环境中,股票期权方式下个人所得税负担相对较重,反之,当P2

三、样本

目前国内研究文献所选择的样本基本集中于2005-2008年之间,在此阶段,我国股权激励尚处于引入后的完善阶段,制度不健全,市场对股权激励也处在一个学习和认识的过程当中,因此,以此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可能会有偏颇之处。笔者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期间国内A股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1)证券市场对股权激励的反应如何;(2)证券市场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这两种方式的反应是否相同。在选取的时间段内,国内A股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有56家,主要特征如下:

1.股权激励依然以股票期权为主。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由于管理层主导着股权激励方案的制订过程,而限制性股票方式对管理层较为有利,因此在股权激励方案中限制性股票方式占多数是合理的结果,但在56家样本公司中,选择限制性股票方式的仅有13家,占23.21%,选择股票期权方式的有40家,占71.43%,3家选择了其他的激励方式,这可能是由于股权激励方案最终需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因此方案的制定考虑了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之间的权衡。

2.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为偏好限制性股票方式。在56家样本公司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仅有5家,这主要受《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中“高级管理人员个人股权激励预期收益水平,应控制在其薪酬总水平的30%以内”规定的影响,在这一规定下,股权激励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管理层推行股权激励的动力不足,因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较少。在5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有2家选择了限制性股票方式,占比为40.00%,但由于样本数量过少,受偶然性因素影响较大,为了准确呈现企业控股股东性质不同对股权激励方式的影响,回溯了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期间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对激励方式的选择情况,结果为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选择限制性股票方式的比例为29.17%,而在民营上市公司中,选择限制性股票方式的比例为17.80%。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现有的股权激励制度框架下,管理层对公司控制强或股东控制弱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表现出倾向限制性股票的偏好。

四、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笔者应用事件研究法对股权激励的市场反应进行考察,事件窗口为股权激励方案公告日为中心的前后各10个交易日,模型如下:

式中:ARit是第i家公司在第t日的异常收益率;Rit是第i家公司在第t日的实际收益率;R'it是基于指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选择上证综合指数,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选择深证综合指数,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选择中小企业板综合指数)计算的第i家公司在第t日的正常收益率;AARt是样本公司在第t日的平均异常收益率;CARt1-t2为样本公司在[t1,t2]区间的累计异常收益率。

(二)研究假设

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可以向市场传递两方面的信号:(1)公司符合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说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较为规范;(2)管理层对未来公司业绩成长的信心或承诺。因此,可以预期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在公告该事项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由此有:

假设1:股权激励的市场反应效应为正。

在确定行权价格或授予价格的方式上,股票期权是一种市价定价机制,而限制性股票为一种折价定价机制。在限制性股票方式下,由于管理层能以比市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公司定向发行的股票,投资者会有不公平感,而且会产生管理层对现有股票价格缺乏信心的印象,因此,投资者对采取限制性股票方式的股权激励方案的反应会较为温和,由此有:

假设2:市场对股票期权的反应比对限制性股票的反应更大,更积极。

将实证分析的结果总结于表2和表3,其中表2为事件窗口期的异常收益率AAR值,表3为子事件窗的累计异常收益率CAR值。

从表2和表3(表略)的实证数据可以看出,在公告当日和前一日,样本整体的AA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公告当日的AAR最大,达到2.35%,占整个窗口期内累计异常收益率的比例为43.12%,而累计异常收益率CAR在列出的各个子事件窗内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以上分析说明,市场对股权激励方案作出了积极反应,由此验证了假设1。

通过表2和表3(表略)关于股票期权组和限制性股票组的数据对比,发现市场对限制性股票方式反应平淡,在公告当日和公告前后各一天均不存在显著的正收益,在整个窗口期内,只有-9日存在显著的正收益,而+2日存在显著的负收益。对累计异常收益率CAR的考察结果显示,公告日后事件窗[0,1]、[0,2]、[0,3]、[0,5]、[0,10]均不存在显著的异常收益。而对于股票期权,在公告当日和前一日,AA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除[-10,-1]、[-3,-1]事件窗外,累计异常收益率CAR在列出的各个子事件窗内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这说明市场对股票期权方式作出了积极反应。以上分析表明,市场对股票期权方式作出了正面反应,而对限制性股票方式几乎未发现市场反应的显著证据,由此验证了假设2。

五、结论

1.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最为主要的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本质上具有很好的替代性,在行权价格和授予价格相同,行权条件和解禁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考虑个人所得税,两种方式可使得激励对象获得相同的收益,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虽然股权期权与限制性股票具有相通性,但在股票价格的确定方式、对激励对象的资金要求、价值评估、个人纳税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限制性股票需激励对象一次性将购股资金付清,对激励对象的资金要求较高;其定价机制灵活,类似于折价定价模式,因底价低,可供选择的价格空间比股票期权要大;在确认成本费用时,只需考虑内在价值,不需考虑时间价值;在个人纳税方面也相对较具优势。

2.综合来看,限制性股票方式对管理层较为有利。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权衡,受双方对企业控制力强弱的影响,相较而言,内部人控制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限制性股票方式。

3.证券市场对股权激励持正面反应,但对两种方式的反应程度不同,股票期权更为受到投资者的欢迎,而对限制性股票几乎未有积极反应,这主要是因为限制性股票对市场传递的信息不如股票期权强烈和积极。

参考文献:

1.李曜.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特征、应用与证券市场反应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9(2)

2.刘浩,孙铮.西方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研究综述[J].经济管理,2009(4)

3.徐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及其倾向性选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4.邢俊英.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的理论和现实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

篇6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股权激励能够有效解决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带来的委托-问题,而且随着人才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得到普遍应用。但是与股权激励相关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而且该方案的实施也为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一定影响。本文主要详细分析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相关问题,并从股权激励费用化和相关会计处理方式的角度探讨股权激励给上市公司带来的经济后果。

关键词 :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65-02

一、引言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将本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其他股权性权益授予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或其他经营人员,共同分配公司的剩余利润,从而更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从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积极地参与公司经营决策与经营活动执行,与股东一起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实现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2012年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数量118家,创造了历史新高,占已公布总数的27%左右。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主要是因为股权激励能过通过产权约束,调动管理层与经营层的积极性,缩小经营者与股东利益的分歧,并缓解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委托问题,降低由于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公司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随着股权激励方案的在上市公司的普遍实施,对相应的会计处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相关会计处理中需要遵循相关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会计进行股权激励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同时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创新型激励机制,也为经济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二、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分析

(一)、股权激励初始确认问题

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最终确认。初始确认是指股权激励符合会计法规的相关规定,首次进行相关记录并计入会计报表。如果股权激励的后续计量与初始计量不一致时,就需要后续确认,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当股权激励的接收方已经行权或因为其他客观因素需要将股权的原始确认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就产生股权激励的最终确认。

我国股权激励在初始确认时点的选择方面并不是很符合会计权责发生制及费用配比原则。股票期权实施按时点划分可以分为授予日、授权日、行权日、处置日,不同的时点股票期权的接受放与股票期权的经济关系也不一样。我国《股份支付》准则中并没有明确上市公司应该在哪个时点进行股票期权的初始确认,但是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没有在授予日进行确认,而是在等待期的首个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当期股票期权的成本费用。虽然股票期权的接受方在授予日只是与上市公司双方在授予条件、授予对象、授予价格和授予数量方面共同达成一致,股票期权接收方并没有真正拥有任何权利。但是股价等外在因素在授予日开始就不影响交易确认的价格,而且股票期权接收方从授予日开始在实质上便于公司确定交易关系,开始为获得股票期权向公司提供服务,企业也开始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义务。另外在授予日对股票期权进行初始确认,能够更客观反映该项交易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在股票期权授予日进行初始确认,开始分摊股权激励的成本费用,更能体现会计实质重于形式与费用配比原则。

(二)、股权激励的会计计量问题

股权激励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既具备报酬的性质,又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因此其会计计量比较复杂。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会计计量方法一般包括最小价值法,内在价值法和公允价值法。最小价值法是以股票当前的价格与合同存续期间股利现值及行权价格现值之和的价差作为股票期权的价值。最小价值法充分考虑了股票期权的时间价值,但由于缺乏对期权价值波动性的思考,很少被采用。内在价值法则根据标的股票的当前价格与股票期权行权价格的差额确定为股票期权的价格,当股票价格与行权价格差额越大,股票期权的价格就越大,反之越小。因此股票期权价格受股票价格影响很大,而且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大、不稳定,导致股票期权价格具有较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另外,内在价值法没有考虑股票期权的时间价值,无法体现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具体分为两种情况,若期权存在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则股票期权的价格便在期权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结合股权激励合同履行条件确定股票期权价格;如果期权不存在公开的市场价格,就根据期权定价模型确定股票期权的价格。公允价值法的运用既考虑了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又考虑其时间价值,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股票期权价格。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数据要求及价格计算比较严格,又是唯一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计量方法,能够科学反映股票期权全部价值,也保证了会计处理的稳定性、相关性、可用性,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会计准则中也规定,金融衍生工具及鼓励支付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三、股权激励经济后果分析

(一)、股权激励费用化对公司业绩和经营状况的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该视股权激励为给经营管理者的报酬支付,必须将其费用化,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作为一项经常性损益项目处理。管理费用的增加必定导致公司当期利润的减少,而且股票期权的费用通常比较大,股票期权的费用化大幅度地冲减当期利润,给公司盈利性指标带来负面影响。

在股票期权等待期,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管理费用和资本公积等额增加。管理费用的增加冲减当期利润,而且管理费用是税前列出,使得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减少相应的金额。另外,资本公积的增加必定使得所有者权益发生等额增加。未分配利润归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子科目,未分配利润的减少冲减所有者权益,由于资本公积以同等金额增加,使得所有者权益并没有发生变化,在股权等待期间,公司也没有发生与股票期权相关的现金流出,因此整体来说股权激励费用化降低了公司当期利润,但不影响公司的经营状况。

(二)、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股权激励费用化处理降低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加上股票激励费用金额大,因此费用化处理的股权激励对企业利润冲击很大。公司业绩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要考核指标之一,直接与经营管理者的经济利益挂钩。为了应对股权激励费用化造成的利润下降,经营管理者会想尽办法提高企业利润。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使得经营管理者与膳食公司所有者利益进一步趋同,同时又增加了经营管理者通过会计造假等一系列不合规手段提高企业业绩的经济成本和名誉成本,经营管理者则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从业经营,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准确地职业判断提升企业的经营决策质量,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

(三)、股权激励会计处理有利于企业和经营管理者规避税收

股权激励费用属于税前可列支项目,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整股权激励费用摊销比例,影响当期利润,从而达到规避企业税收的目的。

企业为了更好将员工和企业的经济利益联系一起,以最大程度激励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通常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降低激励对象应纳税额,提高员工的税后收入。激励对象股票期权形式的收入部分中,其应纳税额受行权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文所示:

股票期权形式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行权股票的每股市价-员工取得该股票期权支付的价格)*股票数量

应纳税额=股票期权形式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规定月份数

从上文公式中看出,股票市价与激励对象为股票期权支付的对价之间的差额越大,激励对象的税负越高。因此公司进行税收筹划时,会选择有利于降低税负的授予日、授权日和行权日,降低股票期权收入带来的应纳税额,进一步完善公司的薪酬方案,使其发挥最理想的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一、H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行权价格过高H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行权价格为59.43元,虽然该行权价格的确定方法符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但H公司在提出股权激励计划时市场溢价严重,H公司的股价远高于其投资价值。在此市场环境下,H公司选择提出股权激励计划,并没有从公司的实际价值与市场现状出发,必然导致行权价格确定过高。一年的时间H公司的股价已回落至26.77元,与59.43元的行权价格相去甚远,激励对象行权无望,该股权激励计划实质上失效了。

(二)激励模式选择不当H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采用了股票期权模式,而此模式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要求较高。H公司在市场溢价严重、有效性低的情况下采用了股票期权激励模式,这是导致了其股权激励计划失效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内部治理不完善H公司的股权激励失效和其内部治理的不完善有关,主要体现在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比如公司有两位第一大股东,分别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而且董事会成员兼任管理层职务。这种董事会与管理层高度重合的治理结构,会削弱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二、H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完善

(一)完善行权价格的设定H公司应从两方面完善行权价格的设定:一是尽量选择股票市价与其投资价值相近的时点,从而使以市价为基础确定的行权价格更趋近于当时其股票的投资价值;二是根据股票市场大盘指数的变化对行权价格进行动态调整,降低市场整体波动对H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

(二)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此次H公司股权激励的失效与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失误有关。H公司应综合考虑市场有效性、其所处的企业生命周期、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其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慎重选择股权激励模式,不可盲目跟风。

(三)完善公司治理H公司要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可通过两方面完善其公司治理:一方面,H公司应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变其董事会成员兼任管理层职务的现状,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H公司应从市场上选聘管理人员,建立科学的人才聘用机制,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篇8

【关键词】股权激励 光明乳业 方案评价

一、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一)概念

股权激励是一种最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股权激励是长期服务于公司的鼓励机制,公司通过给企业所有者属于公司所有权的经济权利,使他们成为可以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的股东,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让管理者更尽责的为企业服务。

(二)本质和目的

企业组织的“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组织的管理活动不再局限于投资者,而是延伸到全社会,企业对经理层市场广泛寻找合适的经理人,从而将资本家和企业家分离开来,产生了一批企业家,出现了“管理人革命”。对于光明这种现代企业来说,股权激励是一种激励性补偿,主要用于解决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以及监督困难的问题。所以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在于基本薪酬与激励薪酬这两大模块的比例确定。从本质上说,股权激励就是薪酬激励,就是价值创造。它源于企业组织的使命、远景和核心价值观。他的根本目的就是:强化企业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支持战略的实施,培育和提升企核心竞争力。

(三)作用

1.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用股权作为纽带桥梁,将激励对象与股东和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激励对象可以积极自觉地实施公司既定目标,为既定目标的有意识的积极工作,为提升股东财富而努力工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减少股东监督成本。

2.留人作用。因为公司高管,核心员工会为了追求更高的薪水而选择跳槽,所以他们通常是大猎头公司关注的对象,而他们此类跳槽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影响公司的人才流失。但是通过股权激励中的一些限制性条款,加大被激励者离职所承担的风险,以此来对激励对象的离职行为进行约束,使离职、跳槽不再是一个随意的行为。但在股权激励中,通过一些限制性条款,增加那些有动机离职者的风险,使激励对象的跳槽、离职不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

3.约束作用。股权激励中的持股会起到内在约束作用,如此以来能将高管与公司的利益进行捆绑,如果高管因为战略失败或者工作不努力等原因导致业绩未能达到预期要求,那么为了分担公司带来的损失,被激励的对象就会相应失去过股票收或者期权。此外,激励计划中的限制性条款也可以避免高管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

(四)股权激励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1.市场经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经理是股权激励成功实施的条件之一。经理人是被行政任命或其他非市场的方法认定,这一目标往往有多个,一般来说政治目的(如提高行政级别)高于经济目标(企业管理成果)。加上经理人的薪酬不完全由市场决定,还需考虑社会影响、工作水平和其他因素。因此,从非市场方式选举的管理者和股东很难保持一致的长期利益,所以要充分发挥激励的效果就变得非常困难。在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作为专业的管理者,为了保证自己在市场中的价值和声誉,往往会提高自己的业绩从而增强股权激励的效果。

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股价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是股权激励有效运行的保障。由于操纵市场、政府干预和社会审计系统不能保证客观条件的制约,公司的长期价值很难通过低效率的资本市场进行确定,所以此类方法很难用于激励以及评价相关经理人。

3.产品和服务市场。在政府有限制的行业和垄断行业,管理者的努力水平与企业的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太强。而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充分竞争市场的作用下,与其内在价值相一致,优秀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领先于市场,引领市场的平均水平和份额的扩张,使企业业绩得到提升。因此,股权激励的作用只有在充分竞争、受到行政性干预较少的行业才会加强。

二、光明乳业股权激励分析

(一)对光明乳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

我J为第一应该从光明乳业的激励方式开始评价,通过资料了解到,其激励方式有两种:提取管理层激励基金和限制性股票。第二评价其激励对象。第三评价它的授予数量和价格,看分配是否合理。第四,评价计划期限。最后评价它的激励效果。

(二)光明乳业股权激励面临问题

第一,光明乳业的购买价格为4.70元/股,且股权激励方案草案摘要公布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平均价格为股价的50%,相当于半价出售股票,这样做会让小股东认为自己利益受到损害,对方案不满意。所以,在对股权进行定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企业组织的政策还要考虑到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投资者对股价的接受程度。第二,2012~2014年净利率分别为2.28%、2.49%、2.79%,要将净利润增长率提高到20%以上,在目前来说,可行度几乎为零。当经理层达不到行权条件,经理层会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而进行舞弊造价,对企业组织造成损失。第三,2012~2014光明乳业股权激励成本摊销额分别为:9,467,545、8,343,401、8,343,401,合计为188,537,749元。过高的摊销会将企业组织的经营业绩水平拉低,进而影响到股权激励效果。

三、完善公司股权激励的建议

第一,改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完善公司是达到防止经理人欺诈,转移股东财富的目的。通过有效的资产管理,能够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有效的公司治理。同时也有利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达成公司的经营目标,实行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

第二,确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水平和适合的被激励对象。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正确的建立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不仅要符合公司发展情况还要满足市场所需要条件。在设置被激励对象时,要将管理者的利益与他们对公司绩效贡献相结合。

第三,选择合理的企业绩效考核指标。如光明乳业就选择了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率和经济附加值(EVA)这三个指标。显然它的净利润这个指标就是设置不合理。在设置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绩效评价可以反映企业绩效的变化,反映管理者的能力和努力水平。

总而言之,企业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一种积极的约束与监督机制,主要目的是在促使经理人把投资者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内在追求,从而达到促使经理人努力地为投资者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侠,沈小燕.股权激励与投资行为:以光明乳业为例[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

[2]刘广生,马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J].中国软科学,2013.

篇9

关键词:股权激励 管理层 影响 积极 局限

股权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让企业的员工拥有本企业的股权或者股票,让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利益,从而在公司的所有者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激励和约束的机制。它是一种让经营者等获得公司股权,赋予经营者得以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决策、分享企业发展的利润、承担企业发展的风险,从而让员工和经营层得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目前国内很多公司都开展了股权激励方案,国家也非常重视规范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法,例如中国证监会在2006年1月4日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办法》,同年9月30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当然股权激励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要了解它的风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法。

一、股权激励模式和内在机制分析

股权激励方案在国外非常流行,在美国有2万家以上的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涉及到300万的员工,世界前500强的工业公司有90%以上都采取了股权激励方案。这些企业的所有者希望能够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将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统一结合在一起,防止经理人员短视行为以减少内部人对股东利益的侵害。

(一)股权激励模式的简要介绍

常见的股权激励方式有虚拟股票模式、股票增值权和限制性期股模式。下面本文对这三种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虚拟股票模式是指以股票期权为基础的虚拟股票激励方式,企业通过设计一个内部价格型的虚拟股票作为依据实施股权激励方案。该期权是员工在将来的一定期间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的权利。员工在这个期间内可以行使或者放弃这个权利,虚拟股票可以让员工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和股票升值,但是员工没有股票的所有权,没有相应的表决权,在员工离开公司的时候该股权自动失效。股票增值权是所有者授予员工一定数量的名义股份权利,员工不必为这部分股权支付现金,行权后员工可以获得现金或者等值的公司股票。公司会在期末定期计算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增量,以此乘以名义股份的数量向员工支付相应的收益,员工可以获得相应的现金或者股票。限制性期股模式是指所有者和员工约定在将来的某一个期间内员工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内部股权,购买价格一般以股权的目前价格为参照,一般员工需要完成特定的目标后才可以抛售手中的股票并从中获益,它对股票的来源、出售的期限、抛售方式等有一定的限制。

(二)股权激励的内在机制分析

公司的股权激励是通过决定是否授予股权、授予对象的选择、授予程度多少的选择、授予后的制约安排等激励公司员工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现代企业中,公司的内部结构和股权激励是有相互反馈的机制。公司的内在结构,如治理结构会影响股权激励的效果,公司治理结构会影响公司的决策机制、交易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影响公司的行为,同时影响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而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则主要是建立在委托和人力资本理论之上。委托理论认为公司管理层和所有者有矛盾,通过实施员工的股权激励,可以让企业的员工,特别是让管理层拥有企业一定比例的索取权,从而将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进行自我约束,实现公司激励和约束的统一。而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则认为,企业的股权激励是员工以其智力资本让资本的所有者给予一定的股权激励,并根据股权激励的效应传导机制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效果,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和业绩。

二、股权激励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分析

尽管国内的股权激励方案并不成熟,也不尽科学,但是国内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热情持续高涨,股权激励也得到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青睐。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而言有众多的好处,笔者主要从员工心态、企业发展、人才挽留和业绩提升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可以让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结合,它是通过将经营者的报酬和公司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将二者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调节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通过赋予优秀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权利,有效地降低经营层发生道德问题的概率,把对员工的外部激励和约束转化成员工自身的激励和自我的约束,从而争取实现企业的双赢。在这种激励模式下,员工的工作心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端正,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提升。员工的身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种转变带动了员工工作心态的变化,员工自己成为小老板让员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极力抵制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第二,实施股权激励让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股权激励模式是通过将持有者的收益和公司的经营好坏进行挂钩,希望企业的经营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营好企业,完成股东大会所规定的预定目标,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传统的激励方式如年度奖金容易让经理人员将自己的精力集中于短期的财务数据,这种指标难以反映长期投资的效益,这种激励方式客观上刺激了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而股权激励方式则是更为关注公司的未来价值创造能力,有些股权激励方式是会让经营者在卸任后还可以获取收益,这就会引导管理层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延期收入,这样就会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

第三,实施股权激励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的激励成本,留住有用人才。如果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合理,持有人的收益分配和定期行权都是建立在收益增值的基础之上,这样的配比原则可以保证企业的收益高于支出。同时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可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的稳定,留住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实施股权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收益,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一方面,当员工考虑离开企业的时候他必须综合考虑股权的收益,从而提升了员工离开公司的成本,实现了企业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目的。对于未加入公司的优秀人才,股权激励方案也是一种吸引人才的优秀武器,这种承诺对新员工带来了很强的利益预期,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让企业聚集大批的优秀人才。

第四,实施股权激励可以实现对员工的业绩激励。作为一种长效的激励方案,股权激励让员工所享受到的认同感是其他短期激励工具无法比拟的,它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即期成本支出。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成为了企业的股东,他们可以享有企业的利润,经营者也可以因为企业业绩的好坏而得到相应的奖惩,它可以提升关键员工如管理层和技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主动去为企业创造价值,激发其潜力的发挥。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优化企业的商务模式、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性。

三、股权激励实施存在的障碍和风险分析

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和产权转化市场的不发达,国内企业实施股权激励都是属于初创型实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的局限,这种局限也容易影响股权激励方案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发挥,从而造成股权激励方案的风险。

(一)股权激励模式容易面临较大的股市变化风险

股权激励在推动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股市的变化,企业的股价高低并不能够由经理层控制,它取决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共同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投机性强,很多时候公司的股价并不是公司业绩基本面的反映,这样以股价或者净资产的高低决定激励对象的收益升值基础存在较大的风险,这种定价基础容易造成价值失真,股权激励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样股权激励就无法起到应有的长期激励效果。

另外,这种股市风险还会造成企业和经营层过多地支付了没必要的成本。由于股市的不确定性较大,这种不确定性容易造成股票的价格波动较大,致使企业的股票真实价值和价格不一致,在牛市的时候,企业有可能需要为高层支付高额的费用;在熊市的时候,期权的持有者到了规定的时间但是尚没有出售时股价就跌到了行权价之下,持有人就需要同时承担行权后的税收和股价下跌等损失。这种不确定性对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有风险。

(二)股权激励中实际操作存在的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有员工进退机制、员工购买股权的资金筹措、公司价值的评估等,由于国内的企业在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上考虑不周,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员工作为股东进退机制的问题。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和员工是不断发生变化,在一些行业员工流动性较高的时候企业经常需要面临管理层变动、员工变动的问题。根据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离开公司的员工需要退出股份,新进的员工要持有相应的股份,但是在一些非上市公司中,这种进退机制较难理顺。一些公司的性质不同也会影响股东进出的设计,在具体的操作上会较为复杂,容易出现问题。

其次,我国企业的员工在行权的时候需要提供一定的财务支持,特别是在一些国有企业,难以以非现金的形式完成行权,企业员工难以实现行权也导致股权激励效果不明显。企业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一般会采用借款融资的方式解决员工行权的难题,这种借款方式一般是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这就需要公司内部的股东同意,也需要银行的支持,如果缺少这些条件就会影响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

再次,公司价值的评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和产权转化市场并不完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价值难以评估,很多公司是以净资产作为评价的标准,净资产的处理容易受到会计处理方法和其他人为的影响,从而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的长期价值,这样也就难以对经营者的业绩作出合理的评价。

当然,公司的股权激励本身是有很好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克服障碍,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好股权激励的优势,从而推动企业和经营者的良性互动,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以此为探讨对象,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徐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及其倾向性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篇10

关键词:股权激励;会计处理;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55-02

引言

股权激励把上市公司的股价与经营业绩连接起来,运用股票升值带来的价格差异来对管理者进行奖励,激励管理者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其目的是通过解决委托问题来约束公司的管理层,对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进行约束,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减少监督的成本,从而最大化股东的利益。会计准则上把这类股权激励的手段叫做“股份支付”,根据准则的规定,又可以分为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两种形式。由于中国的股权激励机制还处于建设之中,积累的经验尚不充分,在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会计处理面临的问题

(一)支付方式选择的不明确

会计准则规定了两种股份支付的不同处理方式,这为企业的会计处理带来方便。然而,企业也有可能利用规则调节利润。对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其在授予日不进行处理,在等待期内按照授予日的公允价值确认成本费用,并相应结转权益,行权日后不再对相关科目进行调整。对于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其在等待期内按照当时的公允价值确认成本费用,并确认对应的企业负债,行权日过后,对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要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现金结算的支付方式记录的费用较少。而如果股票价格上涨,权益结算记录的费用就会较少。这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记录的成本费用并不相同,为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可能。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不完善,行权条件过于自由

鉴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现实情况,上市公司一般通过期权定价模型对股权激励进行估计。企业会计准则没有限定企业对模型的选择,不同的模型选择的参数不同。此外,再加上参数的选择也没有一定的标准,随意性很大,使得企业根据不同模型估算出来的价值差别很大。这种潜在的可调节性,使得企业有可能通过选择不同的公允价值来调节利润。

可行权条件要与公司的业绩紧密相关。然而,在中国具体的操作实践中,相关程度是由上市公司自行决定的。不少公司的可行权条件定的过低,使得对高管的约束作用近乎不存在。例如,伊利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的可行权条件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然而我们通过分析其财务报表可知其前几年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这说明即使伊利股份的高级管理人员工作不够努力,甚至相对有所懈怠,依旧可以获得公司给出的巨额奖励。

(三)费用分摊以及等待期的确定不规范

等待期是指可行权条件被满足的期间。如果股份支付规定了等待期的,等待期为授予日至可行权日,如果没有则要具体进行预测。会计准则没有对股份支付的等待期进行规定,每个公司都有其自己的理解,甚至相差十分巨大。不少上市公司,不能够合理地结合股权激励的可行权条件,尤其是方案中隐含的可行权等待期,对成本费用进行分摊,将相关费用直接计入一个会计年度,从而对企业正常的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仅仅由于此项会计处理就造成了企业年报亏损。例如,某煤炭上市公司,将总额为8.34亿元的股权激励成本在两年内加速进行摊销,造成其经营利润发生巨大波动。因此,上市公司应当在遵守会计准则规定的基础上,对其股份支付的成本进行合理摊销,并相应进行会计处理。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上市公司有责任对其股权激励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充分的披露。具体而言,对股权激励进行价值评估的模型、采用的前提假设和估值技术、参数的选取以及成本费用的分摊等应当进行信息披露。在实务中,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对其最佳可行权数量进行说明,没有对总的期权费用和相应的分摊情况进行披露,甚至连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都语焉不详,弱化了股权激励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了资本市场对其监管的有效性,从而使得企业有可能利用有关的漏洞,虚假进行会计处理,进行会计造假。因此,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其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

二、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制定适宜的可行权条件

上市公司制定的可行权条件必须既符合实际,管理层能够达成相应的目标,又不能过于简单,使得达不到对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因此,上市公司要对可行权条件进行合理的设置,业绩条件和服务期限条件都要考虑到实际的需求。从而使得可行权条件能够提高对公司高管的道德约束力,促使其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会计准则的规定

会计准则应当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制定更加具体的规范。一方面,准则应对企业选择股份支付方式的适用范围进行列示,以供企业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对与股权激励有关的会计准则进行完善,要求企业必须在其附注中对估值模型的选择进行着重说明,对估值模型参数的选取进行介绍,并合理规定对股份支付摊销的处理方法。通过这两个方面,降低企业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选择,支付方式的选择以及费用分摊等方面的随意性,从而加强股份支付的规范性。

(三)加强对股权激励信息披露

要加强对股权激励有关的信息披露,具体而言要对董、监、高出售股权激励获取上市公司股票的情况进行披露。不仅仅要对股份支付对公司当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披露,还要估计其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加强对制定和实施股权激励情况的审核,完善事前和事后监管。

结论

虽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虽然已经有了不小发展,其在会计处理方面依旧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公司的配合又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完善。股份支付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对其的合理运用,能够提升管理层的经营效率,能够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