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偏差有两点:

1.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小学生家务劳动的量不够

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天职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当然就更不提劳动教育了。这样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劳动机会,相比之下,家务劳动的量大大不足。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扫地、叠衣服等等。

2.父母包办现象极为普遍

目前的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得家长生怕孩子苦着、累着,该让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揽下来,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这样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去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由于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总是被作为最先考虑的对象和试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思维水平不高,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随时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走读制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触父母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对他们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挥洒中,在脏、苦、累的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尤为突出的是,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亲身体验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2.劳动教育同时还是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状态,于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劳动成果,作为劳动者一种创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股从心灵深处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使家长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愈早,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制作记录卡,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

4.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

篇2

一、在劳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开展劳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劳动教育就是架起德、智、体、美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劳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看,劳技教育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发展与技能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在素质教育基地劳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磨练了思想,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思想,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这样活跃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军训中磨练坚强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素质教育基地中,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在这里,劳动基地安排的一切训练内容、实践项目、生活起居都是学员学习的内容。劳动基地军训训练课程一般安排三天,三天的军训是艰苦的,没有坚强的毅志力是坚持不下来的,特别对目前的独生子女来说,在家里的娇生惯养、在学校老师的百般呵护,已经让学员养成一种依赖习性,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的性格,因此,军训训练以严格的纪律要求、严格的训练出发,培养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

艰苦的训练可以煅炼人的意志能力,特别是军姿定型,要有足够的意志力与耐力,才能屹立不倒;整齐的步伐训练让其腰酸背疼腿麻木,令其感受到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哲理。往往第一天下来,学员就受不了,一躺在床上就痛苦不堪。为了让学员能在短短的五天活动中安定下来,第一天晚上安排“制度学习与拉唱军歌”,让其进一步了解军旅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严格的纪律要求,才能煅炼自我。作为军人是神圣的,他代表着一个国家、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只有艰苦的训练,才能维护这神圣的职责。

三、在内务整理中煅炼学员自理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 班级管理 惩戒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23-01

一、惩戒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目前,在教育界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过分强调了正向教育方式在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尊重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放弃对学生进行以放弃反向教育方式为主旨的所谓“无批评教育”。在这种氛围下,学校和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时,只能采取消极的管理方式,对学生必要的批评教育没有了,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也使得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育标准,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甚至被遮蔽和搁置起来,更谈不上及时纠正了。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学生的缺点不断放大,最后可能会促使其犯下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小学生还处于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极易在未来的人生中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重视实施鼓励等爱的教育的同时,还应进行科学合理的惩罚教育,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更有效的教育。

二、正确认识惩戒教育

惩戒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戒,与奖励相反,它是通过对违纪者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愉快的刺激,强制性的进行约束,减少甚至遏止违纪者不良行为的发生。由于在以往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不少教育工作者滥用惩戒教育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形成了现今人们对惩戒教育的反感,无法对惩戒教育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与体罚相比,惩罚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

(一)出发点不同

惩戒教育是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班规班纪,通过常规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纠正,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进行的教育措施,主要起到的是对学生的教育和警示作用。而代表体罚,则是有悖于伦理道德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错误手段,对学生会产生身心方面的严重伤害。惩罚教育是在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共同约定下进行的,而体罚则只是教育者的个人情绪体现。

(二)表现不同

惩戒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具有教育意义的包括精神和行为上的处罚,其教育行为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而体罚则涉及到了对学生身心的侮辱和恶意侵犯,是违法的行为。

(三)性质不同

惩戒教育是基于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的合理合法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法治”手段。而体罚则是从国家法律到教育体制都严令禁止的有悖于文明的违规教育方式。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关心学生,对于有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教师有义务进行制止,同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并造成对学生的侮辱和恶劣影响,学校或相关行政部门应对其进行行政处分或解聘处理。由此可见,惩戒教育是基于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的合理合法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法治”手段。而体罚则是与体罚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惩戒教育

在日常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惩戒教育是必要的,但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惩戒教育,却是一个大学问,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一)惩戒要有章可循

在日常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惩罚教育,首先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国家进行有效管理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班级管理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班规”。需要注意的是,“班规”的制定必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应该组织全班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在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后方可确定并执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则是集体意志的概念,尽可能的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且帮助教对违反班级的正常管理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惩戒教育并不是“铁腕”手段,而是教师和学生集体意愿的表现。

(二)惩戒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篇5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理想教育

小学生的这个学习阶段正好是一种模仿、学习的心理状态,老师应该及时有效地教育、改造拥有初级心态的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习观等,关于小学生的所有观念都需要有理想、有目的的教育,比如行为观以及认知观等。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白一味的通过说教的方式教育学生,最终的教育效果是有限的,所以要在小学生平时的学习以及生活中融入品质培养、道德培养,合理的、科学教育方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慢慢地渗透与熏陶。

一、理想教育的意义

所谓理想就是在生活中追求或者向往可能会实现的物质,表达了人们在奋斗的过程中的政治立场、世界观的一致目标,也就是指明人生的方向以及目标,支撑前进的人生,拥有层次性的结构,由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四部分构成。它们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联系,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可以有机的结合起不同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身心发展,使每个阶段的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所提升。部分学者提议,对小学生实施理想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学生要懂得爱国,将寓教于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寓教于史、寓教于事作为教学内容。同一阶段,可以通过课程以及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作为理想教育在高一期间实施的基础。

二、理想教育在小学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占的地位

理想教育在青少年以及小学生阶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该提高关于青少年理想的情况关注度。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就是属于由发育过渡到成熟,外界环境很容易会影响到他们,尤其是正确辨别事物的能力、理解力以及思维,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引,就容易使青少年树立歪曲的理想。

所以,在小学期间,对于学生的理想教育是必须要加强的,将理想作为行动的动力,从而建立好的根基,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都能够从此时的理想教育中受益。理想教育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发展的,并且开创了不同种类的活动,把劳、美、体、智育很好的融合到理想教育过程中,从而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提高创新观念,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通过实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三、理想教育目前在小学综合性活动课程中的情况

随着变革的时代、变迁的体制、进步的社会,人民的思想与行为不断地被改变和解放。由于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是改革开放后崭新的时代,所以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多体现出多样善变、宽容现代、理性务实的特征。如今主导青少年人生的俨然已经不是一成不变的理想图式和思想理念。之前的青少年多是“中规中矩”、“听话乖巧”,而现在便成了“顽固倔强”、“从心所欲”。换一种眼光看待,这种变化也算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有所进步,只不过得稍微对他们进行指导、引教。与之前的青少年比较,现如今青少年的视野更加开阔,眼界也放得更长远,对于认识了解世界有了一种激情,更有人甚至有了参与到世界中去的愿望。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综合教育的方法

(一)优化学校管理队伍,坚定教育理念

一所学校的能力的强弱和未来的发展前途是由学校的管理阶层决定的。管理学校的工作者首先得是能力突出的教育者,其次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信条,最后还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管理者要严格按照管理体系去管理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群体和教学工作,时刻谨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管理者还要充分认识到理想教育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引导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时结合理想教育,让教育指导的作用更明显。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逐渐变得成熟,这个阶段也是发展智、美、劳育、德、体综合教育的好时候,教师需要把握好此阶段,学生的理想教育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把综合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里。

(二)改变活动课程模式,增加活动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技术和劳动教育、研究式学习以及信息技术类教育构成了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者在选择开设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将这四类学习综合起来,要达到社会实践和理论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要以培养儿童兴趣为目标;有些学者觉得,1-3年级的小学生应该从生活实践入手,4-6年级的小学生则应从综合的社会性实践学习入手。总而言之,选择活动的主题时,一定要贴合小学生的现实特点,要有生活气息,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到一起,活学活用。

五、结束语

学生只学习学科课程就会有很多的不足,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教育课程中,就会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把理想教育加进小学开设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里,综合性实践活动才会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小学生也会通过开展的实践活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坚定自己的理想,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中小学思想品德 体验教育法 实践

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是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品德塑造历来为人们所探究。十多年前,体验教育开始走进校园。这种教育形式受到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者的关注,并且积极地进行尝试、研究与推行。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与以往的说教式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明确其教育价值,认真探讨实施体验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一、何为体验教育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现象,是一种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内心活动,强调人的内心感受,注重亲身经历,通过实践认识事物。体验学习,是指少年儿童的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的结合。少年儿童通过实践体验行为,在内心深处发生变化、内化或升华,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实施体验教育,意味着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反思和调整,充分认识“缺失主体性教育”和“封闭教育”带来的严重弊端,从而调整到主体性教育、参与式教育上,调整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互动式教育上。体验教育符合当今的主体性德育和发展性德育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

二、以实践为主体的实施原则

引导学生亲身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这个过程强调的体验是在实践中的体验。这一根本原则突出体现了实践在体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而实践对体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体验教育以实践为动力方面。

学生是体验教育的主体,他们在体验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实践这个大背景。体验教育除了具有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教育主体的选择性、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教育目标的导向性和教育效果的知行统一性等独特的特点。在进行体验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体验观,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体验观。

三、积极进取的心理定向

积极的成功的体验教育要打破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使思想品德课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因此,实施体验教育,要确定积极进取的心理目标。课程实施的心理定向为:第一,学生要充满自信,既不怀疑自己,又不低估他人;第二,愉快地自发参与,这种心理体验必须是愉快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不受外部强迫性地干预刺激;第三,要做到自主发展,少年儿童有着自主和独立的性格,这种自主和独立使得他们更多地依据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客观现实与内心体验冲突时不盲目跟风,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第四,善意地互帮互助,少年儿童虽然体验到世俗中人们之间存在差异,诸如贫富、地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但要与人为善,同伴之间要真诚,互帮互助。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方法

良好的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以便应对未来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因此,实施体验教育,应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界中的教育。

(一)家庭生活中的体验教育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有培养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使他们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有所作为。不管将来社会如何发展,中小学思品课都要不忘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且首要的就是家庭生活的体验教育。

我国的现实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人口政策决定了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的三口之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农村中的强壮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越来越多。过去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家务劳动逐渐被先进的家用电器取代,面对严峻的现实,中小学生缺少必要的家务劳动和磨难教育。

在学校里,可以普遍开设家政课,教学生学做家务,包括烧饭炒菜等。学生参加这类实践活动,既有助于增长知识和见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办事能力和应变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一步认识到家务劳动的重要性。

针对城市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每年有7到10天的耐苦生活体验,在中小学开展“上山下乡”活动,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体验艰苦生活,接受劳动教育,经受锻炼,磨炼意志,体验艰苦生活,品味人生,培养“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在学校,可以给中小学生人为地设置磨难课程,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还可让城市里的学生参加用扁担挑水,用搓衣板洗衣服,用小石碗磨花生等传统的家务劳动。

(二)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教育

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同样不可或缺。通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学生才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象棋、围棋等比赛活动,以及柔道等国际著名的传统体育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畏战斗艰难,懂得合作。通过茶道、书法等传统艺术,以及古典音乐、古典文化的熏陶,尊重历史,形成认真协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素质拓展训练正成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体验教育方法。

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约20分钟的“信任之旅”项目活动。活动程序是:活动先分组,每组选定一人做向导,两人做安全员,其余人员均做盲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之后,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选定的路线绕过障碍物前进。其间允许话语提醒,不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活动结束后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与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也可以开展“板鞋竞速”活动,同样限时20分钟。活动程序是:先准备两副6人一排的板鞋,把每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场地两端。哨声响后,两队开始向目的地出发,队长喊口号负责指挥。到达目的地之后交换板鞋,让下一组人继续返回起点。活动结束后,大家交流心得。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可以深刻地领会团队精神的重要。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可以开展“怎样当好小辅导员”、“怎样当好小干部”、“做守时形象好少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三)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教育

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应推广到社会生活中,而不应局限于家庭和学校。

我们可以以个人的自觉行动为前提,在中小学开展志愿者活动,学校集体组织,以公益和社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生活的体验教育。例如进行给老年人、残障人士带路;植树节集体种花植树;在社会上展开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防灾的宣传;到敬老院、社区福利院服务;回收废旧报纸书刊等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尤其要重视与社区合作,积极依托社区的力量,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使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德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在农村,要加强学校和村委的联系;在城市,要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组建社区少先队组织。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学校德育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和帮助,从而提高少年儿童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内各种潜在的德育力量,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如聘请社区的老、劳模先进工作者担任校外辅导员;充分利用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公园、商场、工厂、农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充当各类景区的讲解员,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充分重视社区的公益劳动、社会募捐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等,总之,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因素,带领学生清扫所在街区、社区,在干净的环境中育人。

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能够培养学生重视公益、尊重他人和无私奉献观念,树立为国家为大众效力的思想。此外,在时间上,可以规定,小学和初中学生每年至少要有一至两周的社会见习与实践时间,增强少年儿童及家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意识。

(四)自然界中的体验教育

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优秀品质。城市的水泥砖头砌成的高楼大厦,虽楼宇之间有绿树花园,但如果没有在自然界中的体验教育,学生能够感悟到的仍然是相当有限的。中小学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快乐访问日”、“让母亲河的水更清”、“冬天盛开的花有哪些”、“寻找废品中的宝藏”、“寻找萤火虫”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我们还可借鉴国外某些中小学的做法,如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劳动内容做的规定。户外劳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可以在中高年级开展种植水稻、种植甘蔗活动,让他们在本地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从耕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直至收割、运粮、脱粒、碾米,参与每个环节的劳动,最后集体做饭品尝,在体验劳动成果的欢乐喜悦中增强劳动意识。这样,学生会学到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农村学校可以就近指导学生烧炭种菜,参加渔业劳动,学习养蚕。

五、结语

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自发自觉地触动内心,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最终达到开设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彩彩,陈敏.“知行合一”的体验教育[J].中国商界,2010(3):218-219.

[2]刘冬梅.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体验教育思想[J].榆林学院学报,2007(5):85-86.

篇7

    一、立足班级实际,建立班级文明礼仪规范

    我所教班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多在外打工。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只是学习的成绩,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养成教育被淡化甚至放弃。使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在社会上不讲礼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针对本班学生实际,结合学校“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小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在班级中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六点六会”:以对自己负责为起点,学会修身;以对家庭负责为基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支点,学会求知;以对他人负责为出发点,学会合作;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感恩。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加强学生“言、行”等方面的自身修养,使其从关心自己的人品、学业、健康、前途到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二、树立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纵观古今中外,但凡着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成为“万世师表”。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当学生见到我问好时,我不管有多忙,总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向学生点头或招手问好;当老师做错了,敢于向学生道歉;当需要学生帮助时,主动说声“谢谢”……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多彩活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推崇和践行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说教,而应该将对学生的教育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1. 宣传突出主题,营造处处育人的氛围。让板报说话、让墙壁说话。班级板报依据学校教育主题半月更换一次,墙报悬挂名人名句,班级的清洁区、学校的水龙头、班级绿地上均有学生自编的文明告示语:“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请节约用水”、“我体弱,不要践踏我”……无声的语言,是对学生的良好教育。班级黑板报既有规定主题,又有留有学生自由发挥的园地:我进步了、好人好事宣传、风采展示……在营造育人氛围的同时,鼓励学生追求个性的张扬。

    2. 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开列学生必读书目,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加强教师的阅读指导,以提高阅读质量,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加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3. 每天下午开设 30 分钟的写字小课,让学生在写规范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引领学生做规范少年。

    4. 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以学校德育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班级内开展了传唱新童谣、自编新童谣等活动,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将学生中不文明的现象等用童谣的形式唱出来。组织学生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组织开展“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小学生”演讲比赛,以及“人人参与,爱我校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文明礼仪伴我成文活动等。结合学校百分赛,我班有针对性的开展了:每日晨会讲解、诵读《弟子规》;评出班级每周文明礼仪之星;成立礼仪岗和监督岗,对学生进行礼仪的示范、检查和监督;结对子对问题学生跟踪帮教等系列教育活动。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家校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

篇8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用进废退”进化思想早已告诉我们,“身体锻炼十分重要,是身体不至于退化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活动)可使有关的肌肉加大力量;而停止使用(活动),则与损坏有关神经的作用相同,使相应肌肉趋于衰退。当今的学生长期静坐于书桌前,片面地重视脑力劳动,忽视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其表象是学习压力大,但根本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众所周知,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逐步形成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而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西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多位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引导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一、国外著名教育家主要体育思想探源

古往今来,许多西方大教育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举,表现出对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重视。古希腊三哲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体育教育均有独到的见解;而杨·阿姆司·夸美纽斯、让·雅克·卢梭、约翰·洛克、裴斯泰洛齐、赫伯特·斯宾塞、伊·阿·凯洛夫等大教育家也有发人深省的体育教育思想。以上教育家的思想共识即为:体育应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是人们生存、生活、工作、娱乐、发展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勇气,身体的训练应在智力训练的前面。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不应该像斯巴达人那样通过儿童勇敢地艰苦操练而变得残忍,应该把高贵的东西而不是兽性的东西放在首位。体育在人们不同的教育阶段包括不同的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游戏、饮食来发展儿童身体;初等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体操训练形成人健美的体格、勇敢和良好的习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趋向于体育不能落后于智育。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认为,身体健康在平时是有用的,因为人们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用身体,要尽可能使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而在战时,身体健康就更为重要。即使在思维活动中,健康的身体也是必要的,许多人“由于身体不好,健忘、忧郁、易怒,就会影响他们的神志,以致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遗忘殆尽。”[1]苏格拉底要求每个人的身体能忍受严寒、酷热、饥渴、疲劳困顿,以便能适应各种环境;常常“竭力劝勉他的门人,要注意身体健康。一方面要尽量向那些知道怎样保持健康的人学习,另一方面个人自己也要一生一世注意……”[1]苏格拉底自己经常锻炼身体,准备应付身体可能面临的任何考验。他每天早上都到广场去体育锻炼,因此培养了自己忍受饥饿寒冷、疲劳的惊人能力。[1]苏格拉底能够最终成为古希腊三哲之一,重视体育锻炼,摸索健身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曾提出“先音乐教育,后体育训练”的主张,他把音乐和体育并举,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指明了体育锻炼在人们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2]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民主教育家。在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时,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是和谐的,他说:“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3]”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世界观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鼓吹实行禁欲主义,通过折磨肉体来拯救灵魂。夸美纽斯的观点与此正好相反,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3]”,因此十分重视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要求家庭和学校都应注意使儿童的生活与学习有规律、有节制,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该观点也符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的恢复机理。

约翰·洛克(JohnLock,1632-1704),17世纪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在论述绅士教育时对体育非常重视,在《教育漫话》中一开篇就说:“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4]他为了培养健康的绅士,根据他的医学知识,拟定了一个锻炼绅士体格的体育保健制度,对儿童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达到把绅士锻炼成能拿起武器去当兵的标准,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忍耐劳苦的强健体魄。他所提出的各种保护与锻炼身体的体育卫生的要求,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他关于体育的见解,内容十分丰富,新颖而系统,对当今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和家庭体育卫生管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卢梭想象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是运动敏捷、身手协调的人,所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被视为儿童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这种养护和锻炼其实质就是具有身体练习的体育。卢梭对于当时轻视身体健康的流俗主张给予无情的驳斥。首先,他认为惟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使人忍耐疾苦,勤于工作,获得幸福和延长寿命。他说:“体质愈衰弱,欲求愈迫切;而体质愈强壮,便越能忍耐。一切肉体的都产生于体质软弱的人;他们愈不能得到满足,他们的痛苦也愈强烈。”[5]又说:“几乎所有长寿者,都是出于从事多量体格锻炼而能忍受疾劳和工作的人。”[5]其次,卢梭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理性发达的基础。他认为:“身体要相当的健康,以便听从心灵的支配;正好似好的仆役必须是健康的。”[5]并指出:“以为身体的活动会妨碍心灵的活动,那是一桩绝大的错误。仿佛二者不能联合并进,也仿佛心智活动不愿意去作行为的指导一般。”[5]所以“你假如要培养儿童的智力,你应当培养那智力所要控制的体力。为了使儿童良好而慧敏,你要给他的身体以不断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你要让他工作,让他做事,让他奔跑和喊叫,让他永远活动;使他成为有体力的人,他不久就成为有理性的人了。”[5]再次,好的身体是优良品德的基础。卢梭说:“霍布斯称邪恶之徒是健壮的儿童,是不符合事实的。一切邪恶皆由体弱而生;儿童因为体弱才令人厌恶;设法使他们强壮,他就变好了;因为假如我们什么事都能做,我们一定不做坏事。”[5]卢梭把体育和锻炼当作教育的主要内容,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体育先于智育”,有别于我国现在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不仅要发展人的道德和智慧,还应发展人的身体力量,因为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人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基础都蕴含在人身体的发展之中。他认为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出来。他说:“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脚要走路,手要抓物”,以致人的整个身体能要求通过各种活动得到发育成长。这种活动从小就在进行着,如从手抓、脚蹬、走动、伸举到“打击和搬运,戳刺和投掷,拖拉和旋转,围绕和摆动等等[6]”都可使体力得到发展。这些“体力表现形式虽各不相同,但是或合或分,都蕴含着一切可能的行动的基础,乃至蕴含着构成人类的各种职业的最复杂的行动的基础。”[7]而这些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则是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因而他提出了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学校的体育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裴斯泰洛齐对体育的认识落脚于一个“力”字。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对体育也很重视,他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开始时期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利益(幸福)和现代生活日益增加的竞争,都需要体育;一个民族的繁荣、战场上的胜负、商业上竞争的盈亏,都与人的身体强弱有关;女孩和男孩同样需要体育。在《体育》一文中,他从体育理论论述到人体的养护与锻炼:“身体即是心智的基础,要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8]因此,他要求让儿童多运动、多游戏,他认为游戏和竞技比体操更重要。他提倡自然的身体锻炼,反对人为的体育制度,在学习方面,主张不能让学生过分疲劳;改变当时学校那种儿童由于体力衰弱,时常被迫离开学校,功课繁多,教师苛求,以致学生不得不以一天12到13小时的时间致力于学习的现象。他说:“当用心大为过度的时候,结果就严重得更厉害,不只影响身体的健全,也影响到脑本身的健全。”“身体健康下降是学习过度的后果,……硬塞知识的办法该受到多么严厉的谴责。”[8]斯宾塞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也构成了他的五大部分课程体系的第一部分:开设生理学、解剖学。这是阐述生命和健康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在斯宾塞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伊·阿·凯洛夫(1893~1978),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很有影响的苏联教育家。他主编的《教育学》于苏联第二次教育改革时期问世。从那时起,他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苏联传统的教育指导思想。凯洛夫在《教育学》第十六章《体育》中论述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是增进青年健康,发展他们的体力和各种能力的必要条件。”“体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的身体获得发育,使它变得结实健壮,有坚忍和持久的力量,并且要发展学生的灵活而美观的动作。”[9]这已经从理论的高度提到了体育的概念、任务和外部条件,为后来体育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诸家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

通观以上多位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不难发现体育对于他们一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他们主要体育思想的溯源和探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基本启示。

1.学校体育教育应坐拥真正意义上的“五育之首”

以上多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无一例外地将体育教育列在“五育之首”。早在1917年4月1日,用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0]在这里,青年已将体育提至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可见体育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地位。

2.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改变重文轻武的办学思想,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

在当代体育教学中,尽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法规文件对体育课、体育考试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都有明确规定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长此,学生间流传“体育课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这实质上既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悲哀,更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悲哀。学校乃至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轻视,必然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淡薄,更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要彻底改变此种现状,学校应逐步废止应试教育,根除淡化重文轻武现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制定具体落实细则。只有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制约并严格规范管理,才能保证体育工作的质量,才能逐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3.在学生锻炼意识培养方面,应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作为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面我们所列举的西方大教育家的体育思想,无一例外地重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这对于我国今天的体育教学仍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里所说的提高学生兴趣并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简单地动一动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学生要较好地掌握运动技术,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掌握锻炼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要加大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学生有着较好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并且掌握2-3项特色和具有一定优势的运动项目,对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体育锻炼对身心的各种功能,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由自发到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洛克.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 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 斯宾塞.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高标准谋划、精教育管理、强特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根据迁安市教育局关于德育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与时俱进,树魂立根,坚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对教师重点进行“师德行风”教育,对学生重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养成教育。

将学校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树立“全员育人”的德育观,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丰富多采的课内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拓德育基地和实施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和方法,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而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培养志向远大、人格健全的阳光少年。

二、工作目标

1.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在仪表、语言、行为、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特别要为学生保护视力健康想办法,尽责任。

(1)正确掌握读书、写字、握笔的姿势。

(2)从语言行为上教育:说话要文明,不说脏话、流话,要诚实,不说谎,不打架。要学会用礼貌用语,如:“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做一个文明、礼貌、诚实的好学生。

(3)在学生中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三管住”——管住口、管住手、管住脚;“四弯腰”“五做到”“六节约”——粮、水、电、纸、笔、钱。

2.大以建设优良的班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利用好校园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力打造团结、奋进、活泼、具有浓厚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的校园。

3.实施节日活动与德育主题“双轮驱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

4.强化卫生工作的考评考核机制,打造靓丽校园。

5.认真抓实抓牢安全工作,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责任事故零纪录;规范建立安全工作档案。

6.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做到常规教育序列化;德育活动特色化;评价体系科学化;德育网络立体化;安全工作具体化。

三、班级概况

本班有学生42人,过了一个假期,看起来比以前懂事多了,他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但多数男孩养成习惯不够好,课间经常打闹。有的同学劳动不积极,有个别同学还会有偷别人的东西的不好习惯,有的遇见师长不会问声好。所以要从语言行为习惯上慢慢地培养。

四、存在问题

回顾上学期,本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在教室内大声喧哗、疯打闹,经常你追我赶。

2、放学路队不好,时有骂人的现象。

3、卫生保持得不好。

4、老师不在时学生纪律不好。

5、不爱护公物。

五、具体措施

(一)抓养成训练,营造良好班风

1、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进一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切实抓好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各班要重点开展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深化、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训练月”(每学期的第一个月)活动,狠抓学生一日常规管理与教育,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学生的养成训练用制度强化进行。从晨读到课上纪律、作业习惯,以及桌椅摆放,排队集合,做操活动等,都用制度约束,落实检查。促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制度和规章是不能碰的红线,培养孩子们从小遵章守纪、长大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和自觉行为。

3、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进行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以落实《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为切入点,结合学校礼仪教育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小干部责任落实。对每个小干部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分配,每月一次小干部工作例会,研究班风建设,教给工作方法,落实班队活动准备。抓好班级核心力量的培养。

5、卫生关系健康,关系班级风貌的展示,也关系文明的程度,是民族素质体现的一个标志。抓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从抓好抽屉无垃圾抓起。围绕培养学生“十个好习惯”,加强班级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努力达到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五无”、“五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学困生有进步

6、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理能力的运行机制。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引导学生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二)重视安全,落实措施

1、继续利用好班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

2、要求学生课间不到台阶上玩耍,不往地上扔东西。

3、引导学生课间文明的、有意义地玩耍。减少无所事事时的追逐打闹现象。

4、本学期安排一次以安全为教育主题的班队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5、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全面系统地加强学生防摔到、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火、防震、防拥挤踩踏、防食物中毒、用电安全等教育。加强学生安全自救技能训练,形成学校安全演练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

1、通过校园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文明礼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教育和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实施“生态德育”工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全面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等;以“坚持人人共成长”为教育主题,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切实开展公德教育、孝敬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以“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教育主题,以环保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热爱自然教育、爱护动物教育、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

3.结合学好传统文化,践行公民道德,弘扬孝、诚、爱和感恩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以及入学、入队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开展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纳入教育的全过程。

(四)心理健康教育、诚信品质教育

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诚信品质教育。将生命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有机结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

小学六年级班级德育工作计划(2)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个学期是学年度的第二学期了,我所要紧抓的是六年级德育工作,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的态度和乐于助人的热情,我将小学六年级德育工作计划这样规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年级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文化育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思路,创建“温馨教室”;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

二、重点工作:

(一)、行为规范工作:

1、工作目标

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训练,提升养成教育的质量。

2、工作重点

(1)、以“美丽的校园,我的家”为主线,抓实抓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倡导学生以爱护学校为荣,损坏学校为耻。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4)、继续组织学生参与“行规示范员”、“行规示范班”的争创活动,使养成教育更有针对性,不断提高学生在校一日规范水平。

(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

1、工作目标

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

2、工作重点:

(1)班主任做好本班家长的思想工作,调动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对本班学生和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2)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本期组织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完成经验总结,参加评比。

(3)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A对一些特殊家庭学生做到重点上门家访,对重点指导的学习型家庭做到上门指导,弘扬师德,让师爱在学生家庭中闪光。

B、深入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根据学校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目标,引导更多的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1、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和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合理利用我国的重要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2、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各科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科德育的作用。

3、合理使用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基地活动,加强实践体验。

(四)、进一步推进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创建“温馨教室”。

1、充分发挥班集学习园地、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和谐规范、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

2、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争创特色文化,创建“温馨教室”。

(五)、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诚信品质教育。将生命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有机结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

小学六年级班级德育工作计划(3)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思维和行为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转变,出现叛逆和不听从安排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要加以重视,做好他们的德育工作是我们的责任,现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班级德育工作计划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巩固和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使班级的德育工作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德育工作落实到班级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工作思路:

1、以学生为本,道德为先,发展为本,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2、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抓手,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注重班队干部队伍的建设,强化“以德立教”、“以身立教”意识。

四、工作重点:

(一)注重创新,丰富活动形式,培养文明学生。

1、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

2、开展节日活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班级要结合教师节、国庆、建队日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

3、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狠抓基础,强化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1、狠抓养成教育。

学期初,利用一周时间开展“开启文明生活的宝典”常规训练活动,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实现“三管住”。

2、继续推行班干轮流值日班级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体育;认识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改善和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积累,我认为以下几点足以说明。

一、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健康第一”是同志的历来主张。早在1917年同志便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200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主要讲述的是同志在湖南长沙公立第一师范就读时的故事。剧中青年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可谓从来没把体育放在过眼里,颜回、贾谊、王勃、卢照临,这些历史人物的才华难道还不惊人吗?可是他们都短命,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已经英年早逝,给历史留下的只有一页一页的遗憾,没有健康的身体,你学问再好,本事再大,连命都保不住,有什么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仍走不出应试教育的“藩篱”,还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倾向,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在家里,家长总是喜欢看见孩子在读书、写作业,甚至周六、周日在家长的控制之下,孩子很少有活动时间。在学校,一些教师挤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有的甚至把体育课上成文化课。某些学校和教师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就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至于其他方面,几乎不在考虑范围。

殊不知,这样做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一般年龄在6~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基本上处于匀速发育阶段。据调查,我国儿童生长发育年龄是12岁,女生由10岁开始进入快速发育阶段,至12岁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进入缓慢发育阶段。男生由12岁开始进入快速发育阶段,至十四五岁(中学阶段后)逐渐转向缓慢生长,这说明孩子在中小学阶段的生长和发育,在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作用。如果青少年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缺乏必要的锻炼,体力和体质就会下降,身体和各器官的生长和正常发育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缺乏体育锻炼,机体多余的脂肪得不到消耗,会引起肥胖,心肺功能也会降低,加之用眼过度,可能会导致近视等。

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学校体育进行科学地锻炼,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增强食欲,使身体得到更多的营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从遗传和优生的观点看,这一代青少年体质增强了,会影响到下一代,从而逐步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所以,搞好学校体育可以说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了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学校体育的作用

1.学校体育是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基础

中、小学生是构成我国人口比例的重要部分,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体育应贯彻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普及,同时,在学校里对有运动才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或业余体校等途径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就可以为提高运动水平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优秀运动员队伍输送后备力量。实践证明,社会上大批的体育骨干和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大多是在学校里培养起来的。

2.学校体育是在身体活动中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的不同,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如田径中长距离跑,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各种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对于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思维的敏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游戏活动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不仅能培养自制能力,而且能培养诚实等思想品质。

3.学校体育对美育也有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练习中要求体现动作规范、协调,它以自己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练出一个健美的体型,而且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动作美、仪表美、心灵美和行为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学校体育还是一项高尚的娱乐活动

由于它项目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选择性、竞争性和趣味性较强,又不受场地、器材、时间、人数、年龄、性别等条件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活动,能够愉悦身心,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以上是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主要作用,另外,通过组织学校体育活动,还可以增进相互学习和交流,发展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三、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一个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过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整体。

从小学到初中直到大学,学校教育一直离不开体育,这充分说明学校体育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的精力就相对充沛,思维和反应能力就相应较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就较明显。科学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体质的强弱对智力、个性、心理都有巨大的影响。身体健康则文化学习的效率高,个性心理发育正常,能力也高;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迫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一些家长、学校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加上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片面理解,加剧了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出现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和毕业年级的体育课被挤占现象。虽然影响学生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冲击了学校体育。由于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质得不到重视,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降低了。

据了解,个别学校九年级为追求升学率,周六、周日不休息还在正常上课,每天有早晚自习,学生晚上回到家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平时在学校根本没有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还有个别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但有早自习,还有午间辅导,也就是学生吃过午饭到校后,由教师专门辅导,学生不得在教室外活动。儿童和少年的生长和发育是有客观规律的,他们是人,是独立的人,是不成熟的人,说其不成熟,有心理上的不成熟,但首先是生理上的不成熟。然而,不少家长、教师和学校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拼命逼学生学习,很少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时连充足睡眠的权利也剥夺了,这是相当危险的。据报道:某市中学初三年级近50%以上的学生平均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下。其中一所重点中学连续几年不重视做眼保健操,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也用来讲课,造成一半以上的学生成了近视眼。

最近几年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上级组织的运动会参加的学校和人员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有些家长、教师和学校不让参加学校体育训练,怕耽误学生的学习。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在许多学校都不能落实,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体育锻炼不足。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说明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无权弱化学校体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