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方案

篇1

    制定改制方案,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涉及国有资产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备案 ),取得主办单位或主管部门同意改制的批复文件,集体所有制企业还需召开职工(代表) 大会确认改制文件;

    第二步,申请登记手续:

    1、改制后企业名称发生变化的,先办理名称变更预先登记手续,并领取相关登记表格;

    2、企业改制需要新增货币资本的,到经工商局确认的入资银行开立入资专户,办理入资手续;

篇2

1企业改制重组的基本方式与特点

(1)整体改制。所谓整体改制就是将原企业的所有资产净值折合成股份,设立股份公司,原企业注销,原企业股东成为股份公司股东。不仅非公司制企业,如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可以进行整体改制,有限公司也可以采取整体改制的方式设立股份公司。

(2)部分改制。顾名思义,部分改制就是企业以部分资产进行重组,通过吸收其他股东的投资或转让部分股权设立新的企业,原企业继续保留。部分改制比较适合于大型企业的改制,尤其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多采用部分改制的方式。

(3)企业重组——涉及到业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权重组、债务重组、人员重组、管理体制重组等。

(4)企业改制后,在隶属关系、管理体制、机构、员工身份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制后新成立的企业一般为独立法人单位,员工为新公司员工。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改制后的企业与原企业之间不再具有“隶属关系”,而关于安全管理由谁负责、由谁监管、由谁考核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2对改制重组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

国内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的国企改制重组不断进行,企业产权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新的公司与原母公司也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是平等的企业法人之间的关系,原母公司只能以出资额行使股东权利,政府安全监管方面会在一定时期按改制重组前的方式运行,容易出现缺位。现实要求对改制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需有新思路、新办法。开滦集团的基本做法是: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结合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联系开滦集团辅业改制的实际,形成了对改制单位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确保改制过程中安全工作不失控,改制后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档。基本原则是坚持“三个同时”、做到“四个分别”、落实“五个不变”。“三个同时”即:坚持谋划改制方案的同时谋划安全工作,实施改制方案的同时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置改制后企业机构的同时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好安全管理人员。“四个分别”即:安全指标分别确定、安全制度分别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分别制定、安全考核分别进行。“五个不变”即:无论是相对控股,还是参股企业,在改制前、改制中和改制后均要做到安全管理机构不变;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变;安全管理职能不变;安全管理制度不变;安全工作考核不变。

3对改制重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设计

为了适应新体制带来的变化,出资单位(人)既不能沿用过去那种“行政式”一管到底的传统做法,又不能放弃对这些企业的安全管理,应以安全发展观为指导,从完善机制入手,增强各级领导安全管理创新意识,积极推进安全管理机制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安全工作的需要,对改制单位的安全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为确保改制企业安全工作不失控、安全监管不断档、安全投入有保障,做好改制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尊重事实、依法管理的原则,对改制企业的安全监管按照不同的企业性质,确定不同的监管模式,实施不同的监管职能。

(2)出资单位(人)对全资子、分公司、控股公司(股比占50%以上),应对其实行全面的安全监管及考核。

(3)为确保出资人安全责任到位,出资单位(人)对相对控股公司(一般认为是第一大股东且股比占30%以上),相对控股出资人与新组建的企业双方协商一致,采取合同契约式的安全监管,契约中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确定监管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4)对改制重组后成为出资单位(人)参股的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这些企业应独立承担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出资单位(人)不再对其行使安全管理职能,也不再承担新组建公司的安全生产责任,按出资比例承担法律规定的有限责任。但是,在未正式移交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之前,要继续对参股企业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服务,按出资比例承担法律、法规框架内规定的责任。

4新组建公司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基础工作,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安全基础工作是安全生产的基石,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安全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前提。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改制重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社会环境都发生较大变化,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适时修订、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根据改制后安全管理的新特点,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主体,理顺业务流程,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要对组织机构、工作内容、职责分工以及岗位责任等方面重新进行明确。

(3)修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随着改制重组企业生产规模、业务范围、经营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工种;企业改制重组的深入和管理的细化,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新情况。企业负责人应组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

(4)根据人员重组实际,分层次做好全员安全培训,公司高管人员以学习国家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为重点;安全管理人员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培训;对员工重点培训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本岗位应知应会,岗位危险预知和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特殊工种的岗位性强、技术特点突出,对安全生产影响大,因此作为重点对象来培训。

(5)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推行安全确认。安全确认是落实规范管理、规范操作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生产作业过程和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使生产作业过程和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应组织开展岗位安全确认。

篇3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针对厂办大集体实际情况,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厂办大集体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推进改革与谋划企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改革使厂办大集体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赋予企业新的活力,实现企业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三)坚持规范操作。依法依规,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落实相关责任,切实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企业改革和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充分考虑职工的意见,多种途径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

二、改革范围

(五)由国有企业批准或资助兴办的劳动服务公司,或以其他形式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向主办国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三、改革目标

(六)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任务,即年全面启动,年全面推开,年基本完成。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年底前完成全部改革任务。

四、改革方式

(七)重组改制。对部分净资产较多、主业比较突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重组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对资产质量较好、生产经营正常的厂办大集体,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经贸企改〔〕85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充满活力的法人实体。

(八)关闭破产。对不具备重组改制条件或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厂办大集体,可解散注销或依法破产。

五、资产、债权、债务处理

(九)厂办大集体长期使用的主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无偿划拨给厂办大集体,可以用于安置职工。对厂办大集体改制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以及土地、房产、车辆过户等各项税费,符合国家现行减免规定的,经批准可给予减免。

(十)对厂办大集体使用的主办国有企业的行政划拨土地,经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可将土地使用权与主办国有企业分割后以划拨方式确定给厂办大集体。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条件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土地出让收益可用于支付改制成本。

(十一)对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的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进行轧差处理。轧差后主办国有企业欠厂办大集体的债务,由主办国有企业偿还;轧差后厂办大集体欠主办国有企业的债务,在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由主办国有企业予以豁免。

(十二)对厂办大集体拖欠职工的工资等债务,要合理认定,制定债务清偿计划,通过资产变现等多种方式积极筹集资金并制定支付办法。

六、职工安置和劳动关系处理

(十三)厂办大集体改制、关闭或破产的,依法妥善处理与在职集体职工的劳动关系。与在职集体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要依法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十四)对在主办国有企业工作10年以上、已经与主办国有企业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主办国有企业要与其进行协商,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按照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的安置政策予以安置。

(十五)对在厂办大集体工作或服务的主办国有企业职工,已与厂办大集体签订劳动合同的,可按照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安置政策予以安置;未与厂办大集体签订劳动合同的,由主办国有企业妥善安置。

(十六)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或工龄已满30年、再就业有困难的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可实行企业内部退养,发放基本生活费,并按规定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内部退养人员基本生活费标准和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一次性核定,办理退休手续前不再变动。

(十七)对再就业有困难且距内部退养年龄不足3年(含3年)的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在解除劳动关系时,经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签订社会保险缴费协议,由企业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代替支付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缴费方式、缴费期限等由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

(十八)厂办大集体可用净资产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净资产如有剩余,剩余部分作为主办国有企业持有改制企业的股权,也可向改制企业的员工或外部投资者转让,转让收益归主办国有企业所有。

(十九)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其中,对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中央财政补助50%;对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军工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中央财政补助100%。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可统筹用于安置厂办大集体职工。

(二十)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步伐,争取中央财政奖励。中央财政将按照“奖补结合”的原则,提高对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在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80%;在2012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70%;在2013年底前完成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60%;年及以后完成改革的不予奖励。扣除中央财政补助后的差额部分,由省、市、县级财政和主办国有企业共同承担。市级财政补助(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二十一)厂办大集体改革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可统筹用于安置厂办大集体职工,资金按财政部门规定进行管理,原则上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分年度进行结算。各县(市、区)要按照申请财政补助资金的要求,将经审核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市政府批复文件、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及有关材料,一并报市财政局,便于及时申请财政补助资金。

七、社会保障政策

(二十二)厂办大集体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就业扶持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按规定接续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符合条件的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二十三)厂办大集体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前,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应按规定补缴。个人欠缴部分由个人补齐;企业欠缴部分,经有关部门认定后,明确资金来源,制定补缴计划,分期补缴,但企业缴费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应一次性补齐。对特别困难的厂办大集体,经批准,可以参照国有企业改制中欠费问题解决办法处理,其中滞纳金部分经批准可以免除。关闭、破产的厂办大集体确实无法通过资产变现补缴的基本社会保险欠费及滞纳金,除企业缴费中应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外,可按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核销。

(二十四)厂办大集体改革后仍正常存续的,其原参加社会保险的渠道不变。厂办大集体职工解除劳动关系领取经济补偿金以后,按规定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对改制前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职工,在按规定补交保险费后,将其纳入社会保险统筹范围。

(二十五)厂办大集体的困难职工,凡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按规定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八、组织实施

(二十六)市政府成立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研究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有关政策,协调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协调中央企业、省属企业驻峡单位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中生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李琳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法院、总工会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财政局,负责对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进行政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审核审批市属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方案,对各县(市、区)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方案提出备案意见,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财政局局长宋东担任、副主任由市财政局副局长翟海燕、市国资办主任刘同会担任。

(二十七)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企业要成立由有关负责人牵头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地或本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各县(市、区)政府要协助配合做好本地范围内中央、省属及市属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

(二十八)有关县(市、区)政府和市属企业制定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总体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十九)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由主办国有企业或主管部门(出资人)负责制定,具体内容可参照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般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形式、股权设置及出资方式、资产状况及处置意见、职工安置方案、债务处置方案、改革效果预测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

(三十)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以及资产、负债等主要财务指标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结果,要向职工公开,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改革实施方案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其中职工安置方案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核通过并形成决议。

(三十一)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由同级政府或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并按规定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要严格审批制度,凡未按程序批准或决定的,一律不得实施改革。

(三十二)厂办大集体改革职工安置方案须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处理职工劳动关系、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应按规定到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三十三)厂办大集体改革,由主办国有企业负责组织实施;主办国有企业与厂办大集体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按现行隶属关系由主办国有企业负责组织实施;主办国有企业已经破产或已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由原主办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十四)厂办大集体改革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履行企业改革的各项工作程序,做细做实企业性质界定、职工身份确认、资产清查、审计评估等各项工作。在处置资产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不得违规操作,防止资产流失,保护所有者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十五)主办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厂办大集体改革后的属地管理交接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厂办大集体职工的组织、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等各类关系,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接收,统一归口管理。

(三十六)厂办大集体在改革中要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听取职工和工会意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发挥企业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做好政策解释和宣传工作。

篇4

【关键词】城中村;城中村改造;经济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6-0118―03

一、引言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扩张过程中,政府通过征用城市近郊的土地而纳入城市建设区域的一些村落。其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沿袭过去城乡二元管理的方式;从村民的生活到村内的建筑基本已经完全表现出城市的特征,但实质上仍是一种农村社区;在区位分布上呈现多样化,从最初仅分布于城市边缘区发展到“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甚至城中心就是“城中村”。

关于城中村的形成机制,张建明(1998)认为:“焦点在土地,原因在规划管理,症结在体制”;李立勋(2001)认为,原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而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则成为城中村形成的社会因素;李培林(2002)则将城中村的产生归结于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的刺激以及“类单位制”的块状管理。笔者认为,城中村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城市的快速扩张和政府为求快速发展绕开居住地征用耕地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2)城乡二元土地管理体制造成城中村最具标志性的特征――混乱的土地使用格局,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3)周边城区经济的发展为城中村创造的巨大物业收益机会是城中村现象凸显的经济因素。

城市村的存在对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外部性,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损害了城市综合发展实力。本文对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和改造思路进行了探讨一

二、武汉市城中村社会经济现状

据城建部门调查,武汉市共有“城中村”168个,土地总面积21381.82公顷,约200平方公里。从布局上看,其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的周围,围绕主要的干道成辐射状分布,同时,又在某些相应的区域聚集,如洪山区,其非常明显的反映了历史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城中村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丰厚的征地补偿金发展,形成了巨额的集体经济,并形成了以出租物业为主要谋生方式的家庭经济(闫小培,2004)。这是一种典型的外生式的经济形态,并由此产生了“寄生型”的心理状态。

(一)“外生式”的经济形态

城中村的经济以第三产业尤其是土地出租、物业出租为主,经济收入以房屋出租收入和政府的征地补偿金为主,其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来自于周边城区经济的带动,经济效益取决于城中村的地理区位和周边人口的聚集状况,是一种典型的“外生式”的经济形态。以武汉市洪山区的和平乡为例,由于其比邻湖北大学,人口聚集量巨大,出租屋市场相当兴盛,普通村民家的住宅多达3-4层,年租金收入3-4万元。

(二)“寄生型”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在上述“外生式”的经济形态中,一般失地的村民基本以房屋出租收入和集体分红为主,虽然收入的多少随着地理区位的不同有多寡之分,但基本上可以保证其衣食无忧甚至富足的生活。大多数村民们由于有生活保障,甘愿成为“主观剩余劳动力”,成为“食租族”,过着“寄生”的生活。即使少部分村民有就业的愿望,由于其较低的文化层次和就业能力,也不能顺利就业,成了“客观剩余劳动力”。这种“寄生型”的生活状态使村民们大多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缺乏投资创业意识。

三、武汉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新认识

(一)城中村产生和存续的经济原因在村外

出租物业经济是城中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其产生和存续的经济原因。城中村出租物业的显著特征在于其高密度、高容积率和低廉的价格,而这些特征也是顺应市场供求形势的。武汉市是一个特大型的城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总共有外地流动人口115万人。这些外来人口多数受教育程度低且收入低,他们对廉价的出租屋有着巨大的需求。城中村为这些外来人口提供了廉价的居住场所,承担着为低收入外来人口提供居住场所的功能。如果在城中村改造中忽视城中村存在的这一功能而强制铲平城中村,必然会导致在城市的另一角落产生另一个类似于“贫民窟”的聚居地,以满足这种对廉价出租屋的需求。

(二)城中村经济组织形式的顺利转型是改造的关键

城中村传统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村集体经济,由村委会管理,并由其全面负责社区生活,包括村民福利和市政基础设施供给等。然而,集体经济组织曾经具有的优势,在如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城中村”已经不复存在,而它的天生不足却日益暴露: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存在问题;集体经济成分不可流转,集体资产的很大一部分价值难以实现。武汉市城中村改造明确提出要转变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股份有限公司(集团)。股份制使企业获得了独立的法人地位,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分开;有利于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份的可流转性保证了产权的可交易性。

(三)城中村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其出路所在

经过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城中村股份公司(集团),面临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问题。在整个国内管理水平还比较有限、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而来的城中村股份公司(集团)所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则更为严峻。改制后的公司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势必要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胜任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才。

(四)村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解决是改造的内在要求

城中村改造前,村民尽管土地不断减少,农业收入已不足以维持家庭主要开支,但村民要么还留存着少量土地可以解决基本口粮、蔬菜问题,要么可以靠自己拥有的宅基地获得出租屋收入。可以说,土地是村民的基本收入来源和基本社会保障。改造后,村民完全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面临着丧失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断裂的状况。失地农民是抗风险能力很低的脆弱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城中村改造的内在要求。

四、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

(一)构建“政府――开发商――村民”的博弈均衡格局

城中村这种特殊建筑群体的形成,是农民追求

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李培林,2002)。政府发动城中村改造,则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能力。要采用博弈的思想来分析城中村改造中各方面的关系。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最大特点在于土地出让实行彻底的市场化道路。武汉市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到对弈三方:村民、房地产商和政府。村民期冀,改造能补偿他们可能因征地、拆迁造成的损失,为其今后生活提供出路和可靠保障;房地产商要求,在投资改造中获得平均收益;政府希望,减少财政压力,保证市场和社会的稳定。是否能够平衡村民、房地产商和政府这三方的利益,是改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珠海市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珠海市的政府通过政策实施,让出部分政府未来的潜在收益,如减免部分地价等,付出部分成本,保证开发商有利可图,吸引房地产商参与改造城中村,分担改造中的部分风险,同时保证村民的既得利益,使村民最终顺利回迁,最终得到了博弈三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在武汉市的城中村改造中,应该确定作为改造主体的开发商和被改造主体的村集体和村民为受益主体,政府则作为城中村改造公平、和平和效率的维护者、监管者和仲裁者。既要充分考虑城中村经济形式的路径依赖性和村民的利益,保留出租屋经济,又要兼顾开发商收益,以构建“政府――开发商――村民”的博弈均衡格局。

(二)逐渐实现城中村经济形态从“外生型”到“内生型”的转型

城中村目前的经营形式有如下三种:自主经营商贸服务业、纯土地出租和村集体物业出租,后两种形式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基本上没有自身的经济增长点,依靠纯土地出租及物业租金等外在的经济增长点维持生存,这种“外生型”的经济形态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状况、城市政策和城市物业供需状况的影响,从长远看是脆弱和不可持续的。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培养城中村经济的竞争力,使其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具备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实现城中村经济从“外生型”到“内生型”的转型,将其转变成依靠知识、技术参与市场竞争的“内生型”企业才是其根本出路。城中村经济形态的转型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要根据各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所处片区的城市功能类型、城中村的资源状况,并结合城市的规划,发展城中村的经济。发展的途径也要寻求多样化,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村民和集体参股的方式发展,也可以通过集体投资控股的方式。

(三)对村委会和村民提供智力支持和教育补偿

城中村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之后,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集团)能否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城中村的村民再就业问题也跟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谋生技能息息相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对村委会和村民提供智力支持和教育补偿。政府通过“智力补偿”,对村委会成员进行现代管理或MBA的培训,集体股份公司也可以通过自身培养或人才引进逐步置换不具备管理能力的原村委会成员,最终将其转化为现代经理阶层。为了更好地指导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向社会、高校、企业等渠道招聘专职或兼职管理咨询专家,建立“城中村资产管理咨询中心”或类似的人才库,对集体资产的运营加以指导。对于村民的培训,可以在考虑集体股份公司(集团)的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对村民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技能培训,并将村民的培训效果和就业与年终集体分红挂钩,以激励村民的自我改造和文化技能的城市化。

(四)合理安置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

城中村的出租屋一方面以低廉租金的方式为城市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福利或变相的住房补贴,另一方面为目前还不具备就业能力的村民提供收入来源。这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在城中村的物质空间改造中,要通过合理规划,保留廉租屋,尽可能为外来人口提供廉价、便利的住房,这也是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相适应的。要积极探索廉租屋管理的新方式,规范廉租屋内外来人口管理,整治社会治安问题,使城中村的廉租屋不再成为社会治安的“死角”。深圳福田区水围社区的出租屋旅业式管理模式可供借鉴。福田区将旅业管理体制成功嫁接至出租屋的管理上,健全社区防范体系,实行五员(警卫员、管理员、联防员、保安员、楼管员)联动的综合管理联动机制,使改造后的社区盗窃案件基本杜绝,社会生活秩序井然,房租连连攀升。

(五)妥善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