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监察机制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保障监察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阶段,我国劳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多种劳资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引发社会关注。大学扩招以来,人才市场普遍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要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笔者试图将合作执法模式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结合起来,以便完善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以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简述合作执法模式
(1)理论基础。该执法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学中的以德报德、执法金字塔模式以及回应式监管等理论。最终建立起以惩罚机制和说服机制共同作用的模式。这些理论认为,合作执法模式能有效解决威慑式执法面临的困难。同时合作执法,就是要让执法者和执法对象合作守法,这是最具有经济性的理想模式。总结起来,合作执法模式应该是以执法和被执法双方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灵活的执法方式,既要保证执法的可靠性、有效性,又要根据执法对象的实际,以合作为主导,执法方式灵活多变。
(2)特点分析。合作执法模式具有以下几种特点:其一,惩罚手段不作为首选,优先考虑说服、教育、协商等柔和手段,惩罚手段备用进行威慑。其二,执法与被执法双方不刻意形成对立,换言之就是双方处于合作关系,以合作方式共同守法。其三,赋予执法者多种角色,在合作执法模式中,执法者不仅是警察还是顾问、合作伙伴、政治家等。其四,具备多重功能,包括预警、协调和惩戒。其中预警是该模式的重心。
二、劳动保障监察综述
在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经过多年的修订,日趋完善,现阶段更多表现出多元化、规范化、网络化、专业化、法制化等特点。然而,尽管成果斐然,依然有不少问题需要重视。
(1)法律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定位比较模糊,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可以看出监察和仲裁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另一方面,强制执法手段比较缺乏,或者可以说威慑性不够,这就导致监察工作困难重重。
(2)认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动方面劳保障机构的宣传不足,领导不够重视,执法人员认识较为肤浅,导致社会对其工作的认可度低,或者执法人员敷衍了事等问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缺乏责任感,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认识不足,在执行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于钻法律的空子,比如拖欠劳动者工资等等。此外,劳动者缺乏维权意识,特别是在大学扩招以后,人才市场上普遍供大于求,劳动者常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普遍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
(3)劳动保障机构管理有待完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的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经费,政府财政投入不够;缺乏执法装备。二是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具体就是同工商部门、公安、司法等部门的配合力度不够。三是,遭遇行政干预,当下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努力追寻的政绩,因此放宽了对市场的监管,而企业显然是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政府对劳动保障监察不够重视,甚至在劳动保障机构执法过程中会遭遇行政干预。最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无论是监察机构的工作人员或是用人单位,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合作执法模式在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中的应用策略
(1)必要性分析。目前,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机制,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上文的分析,在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中应用合作执法模式具有广阔的前景,且具有必要性。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符合国际劳工公约要求,我国是该公约的成员国,该公约对我国完善和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劳动关系纠纷多以事后执法为主,事实证明,这一方式存在诸多漏洞,比如滞后性,难以维护受害人权益,同时也缺乏威慑力。
(2)角色定位。首先要确保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加强内部工作人员对劳动保障监察的认识,以有效的监督手段来进行约束。其次,更新理念,调整策略,要让执法者学会审时度势。最后,在上述两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执法者的角色定位,从“警察”向“合作伙伴”转变,再更进一步地转变成“顾问”或者“政治家”等,以促进共同守法、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为最终目标,实现多种角色定位。
(3)机构建设。合作执法模式的应用,对劳动保障部门的人员要求更高,因此需要通过机构建设,优化人员组织结构,为具体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合作执法模式的重心在于预警,注重法律方面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因此在机构建设上要加强基层建设,加强人员培训,不断引进人才,提高整体素质。
(4)惩罚手段。从上文的分析中,合作执法模式的应用,并不意味着要消减执法力度,从上文的理论基础部分来看,必须要具备执法的威慑力,因此需要配置相应的强制执法手段,并有效落实。在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一定的强制执法手段,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威慑力不够。因此,可对相关条文进行适当修改,并赋予执法者一定的强制执法手段,如查封、冻结财产等执法权利。
(5)多方参与。劳动合作执法模式中,并不仅仅只是执法者和执法对象的合作,还应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促进多方参与互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比如引入社会舆论的监督,使社会力量参与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还可以建立监察机构同工会各类型、等级企业的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守法。
四、结束语
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的完善意义重大,而合作执法模式的应用对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因此,针对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需要将基础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整合各类资源,并赋予执法者最后的强制执法手段。在保持威慑力的同时,加强执法者、执法对象、公众舆论等多方合作关系,促进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的完善,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等法律法规,进一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对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劳动保障监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行政的主要法律手段,是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最主要的措施手段,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发展与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的日益复杂,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利益格局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的态势更为明显,使得劳动保障监察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当前的形势下,突出表现为群众就业和社会保障利益诉求日趋强烈,表达方式日益多样化,劳资矛盾多发、群发,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一些用人单位用工意识淡薄,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职工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协调劳动关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劳动保障监察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二、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
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是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事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转变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的重要措施。各县区要按照“两网化”建设“三步走”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和完善“两网化”管理工作方案,不断健全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理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职能,加强对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的监督指导,形成“覆盖城乡、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监察执法信息和监控平台,逐步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由被动反应式向主动预防式、由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的转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将“两网化”管理工作经费及装备纳入财政预算,为乡镇(街道)“两网化”管理提供保证。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并择优录用,来充实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定期开展职业规范、业务知识和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等培训,努力提高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建设
(一)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一体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劳动保障监察“一体执法”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执法效能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企业发展,保障职工权益的具体体现。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坚持实施劳动保障“一体执法”,落实好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劳动合同签订率、解决企业欠薪欠费和规范用工行为等方面的执法主体地位和牵头、协调作用,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实现大执法、大就业、大社保、大维权,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提高联合执法能力。加强同公安、工商、住建、金融等部门和工会的沟通联系,形成“上下联动、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增强协同作战的能力,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率。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协作配合的综合治理机制。住建、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要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对本行业主管项目和企业的监管职责,确保各项防止拖欠措施落实到位,处理好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欠薪逃匿、使用童工、强迫劳动、妨碍执行公务等违法行为,妥善处置由此引发的,对黑恶势力参与的“恶意讨薪”行为依法予以打击;工商部门要依法对无证照违法经营主体进行取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依法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使用童工、强迫劳动、妨碍执行公务、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基金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健康、科学发展,促进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监管机制,提高执法维权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监察执法制度,坚持“执法和服务、查处和预防、教育与处罚”的结合,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投诉举报专查等不同执法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实现多种执法方式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充分发挥日常巡查和书面审查的基础作用,提高源头预防和主动查处的有效性;二要完善群众来访、来电、来信等举报投诉处理措施,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提高举报投诉案件查处效率;三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存在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四要加强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和的查处,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内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引发的负总责,完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快速应对,依法查处;五要加大对侵害劳动报酬权益行为打击力度,建立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对符合《刑法修正案(八)》规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情形的案件,公安部门要依法处置;六要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和工资保障金制度,不断完善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七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八要加强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健全企业劳动保障诚信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指导和帮助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监察执法工作顺利开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将劳动保障监察办公经费、办案经费等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断改善办案条件,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快速反应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依法高效履职尽责,提高监察执法效率。
(五)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监督机制,严格依法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健全工作目标管理,提高监察人员依法行政、秉公执法的能力,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实行案件调查、审核、决定分开制度和行政处罚集体研究决定制度、重大处罚决定听证制度,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法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陈述权、申辩权。进一步完善从严管理措施和管理监督机制,加强纪律约束、作风建设和廉政风险防范,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杜绝、越权执法和行政不作为。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加强基础管理,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注重工作质量。坚持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理等制度,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篇3
深入贯彻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3号),以现行行政管理体系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依托,建立起市、镇(区)、社区(村)三级管理的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体系,充分延伸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使管理重心下沉、服务关口前移,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以提高执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工作目标
按照“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要求,将劳动保障监察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位,依托市、镇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专职监察员、镇(区)兼职监察员和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按照定人员、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的原则,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形成相关的用人单位及劳动用工情况的数据,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劳动保障监察全面覆盖和动态监管目标。
三、工作内容
(一)划分网格。在已建立市、镇(区)两级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的基础上,市为一级网格;镇(区)为二级网格;镇(区)按一个或若干个社区(村)划分为一个三级网格,原则上每一个三级网格覆盖200户左右的用工单位。
(二)配置人员。每个三级网格配备不少于1名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或者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由镇(区)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各镇(区)原则上配备2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个别区域规模大、企业数量多的镇(区)再增配1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与各镇(区)劳动保障相应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按事业单位编外用工进行管理,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制定的《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证》上岗。各镇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所需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市财政按实有监察协理员数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不足部分由各镇财政负担;开发区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
(三)建立基本数据库。三级网格将区域内每户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信息逐一进行采集,建立“一户一卡,一路(村)一册”制度;二级网格负责对区域内三级网格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信息录入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格管理系统,形成以网格为单位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电子信息档案;一级网格负责对辖区内二级网格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电子信息档案进行数据整合,形成全市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息数据库。
四、工作职责
(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责。负责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具体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实施办法;负责对镇(区)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的培训工作;负责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各项工作制度;负责逐步建立全市用人单位及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负责对各镇(区)实施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考核验收。
(二)各镇(区)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具体职责是:负责划分网格及配置人员及网格管理工作;负责劳动保障监察兼职劳动监察员和协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落实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的办公场地以及必需的办公条件;负责建立本区域内全部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和基本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
(三)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和协理员职责。兼职监察员和协理员按照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对辖区内用人单位实施动态监控。其工作职责是:及时采集和维护辖区内各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基本信息,全面掌握各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工资支付、劳动标准、社会保险等方面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反映、传递群众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反映群众对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加强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配合劳动保障监察员开展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案件调查处理等监察业务,做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布置的其他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各镇(区)认真分析本区域用人单位数量、分布状况及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网格划分,制定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负责对划定网格进行编码,绘制成彩色网格图,确定各网格责任人,一并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备案。
(二)试点阶段。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重点指导1~2个镇(区)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年9月召开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
(三)全面推进阶段。各镇(区)全面部署网格化管理实施工作,全市网格管理覆盖面达到90%;建立全市用人单位及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基本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
领导。网格化监察是适应监察执法对象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充实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创新劳动保障机制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整个劳动保障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各镇(区)要把实施网格化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管委会)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抓好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和推进,指导各镇(区)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4
为更好地确保辖区内农民工可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年我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健全相关保障机制,针对农民工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汇报如下:
一、健全督促签订农民工劳动合同机制。每月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都对辖区内的各类行业进行抽查,要求各类用人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年共检查单位××户,涉及劳动者××人,其中农民工××人,全部按照要求签订了劳动合同。
二、健全农民工拖欠工资追缴绿色通道机制。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在抽查工作中发放联系方式,加强与农民工之间联系。公开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维权投诉举报电话,第一时间了解到农民工拖欠工资投诉情况。××年共接访××人次,其中农民工××人次;处理投诉案件××件,其中农民工××人;帮助农民工追回工资和押金××余万元。
三、健全农民工合法权益政策宣传机制。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对农民工进行有关劳动就业、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宣传。××年我劳动保障部门上街向农民工发出关于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资料××万多份,组织开展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班××多节课,参加学习培训的征地农民××多人。
四、健全保障农民工资足额发放的专项检查机制。××年××月至××月底,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与区住建局、区公安局、区工商局、区总工会等部门组成了联合执法小组,建立了××市××区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对辖区内农民工密集的行业以及发生过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用人单位逐户检查,对拖欠工资情节严重且拒不整改的企业,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确保农民工兄弟们可以拿工资回家过年。××年××月底至今共检查用人单位××户,涉及劳动者××人,其中农民工××人,98%的农民工已签订劳动合同。未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覆盖面不够。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私营企业数量日益增多,分布较为分散,几乎遍布全区的各个角落。再加上一些劳动者法制意识不强,未能及时举报投诉,仍存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死角和盲区。
篇5
随着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关系领域中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发放劳动者工资、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等劳资矛盾更加凸现,并且劳资矛盾的不可避免性、阶段多发性、产生多样性决定了这一矛盾的长期存在,对社会稳定影响深远。深入开展打击非法用工等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制权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级各部门应站在科学发展、保障民生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源头预防、打击违法行为,积极维护职工群众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障实力、幸福、生态建设。
二、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打击非法用工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
(一)切实加强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的查处。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发挥工作职能,加强配合联动,针对拖欠工资金额较大或人数较多,发生围堵机关、阻碍交通,以暴力威胁、强迫劳动,非法使用童工,无理抗拒、阻挠依法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以及上级交办、市级批办、媒体反映的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实施严厉打击和科学处置,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和对外形象。
(二)着力健全完善预防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挥日常监管的基础作用,提高源头预防的有效性。一要完善书面审查机制。要认真落实劳动保障年检制度,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实行劳动用工备案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二要完善日常巡查机制。要建立日常巡查目标管理制度,以易发生或曾发生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企业为重点,以招用员工多、劳动制度不健全和不参加劳动年检的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巡视检查。三要完善诚信评价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以诚信数据收集、动态监管、信息交流、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体系,积极开展争创“劳动保障诚信示范单位”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守法诚信受表彰、违法失信受惩戒的氛围。四要完善专项行动和举报专查机制。要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打击非法用工、农民工工资支付、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集中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报必接、有案必查、受理不推诿、查处不拖延,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到100%。
(三)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要以镇街区为基础、以便于劳动者维权和服务企业发展为导向划分监察网格,原则上每个镇街区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建立劳动监察中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用人单位覆盖到网格管理之中,在全市形成覆盖城乡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体系。要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各镇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劳动监察中队)要做好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和动态监控工作,按要求及时归集、上传信息数据,切实发挥系统效能。通过加强网格化、网络化建设,建立“服务重心向下转移、基础信息向上汇集、监察维权上下联动”的新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实现监管范围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监管模式从被动执法向主动预防转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服务用人单位发展。
篇6
一、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劳动保障监察是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有力武器。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用工形式多样化和劳动关系复杂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维权案件处理更加复杂,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亟待加强。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执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二、认真把握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重点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用人单位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办检查力度。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积极受理举报和投诉,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要重点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劳动合同。严格检查用人单位是否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或者以种种方式逃避企业责任的,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严格检查用人单位是否依法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是否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对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未如实申报社会保险费以及瞒报工资总额或职工人数的,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责令改正。
(三)禁止拖欠劳动者工资。严格检查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特别是有无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四)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严格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三、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
(一)建立举报奖励和诚信等级评价制度。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设立举报、投诉信箱,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受理举报和投诉反映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大案件提供重要线索和证据的人员实施奖励。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建立诚信档案,评定诚信等级,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促使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法治环境。
(二)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承诺制度。
在建筑、交通、水利、国土等行业全面实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开工前按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收取保证金。保证金具体管理办法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按相关规定执行,财政部门对其进行监督。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承诺制度。工程项目开工前,施工单位应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签订农民工工资支付承诺书。严禁施工单位将工程劳务违法分包、转包给无资质的包工头等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施工单位要按规定与录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工资支付方式、标准和结算时间等,将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直接支付给农民工本人。凡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筑业企业,要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和新开工项目施工许可等进行限制,并予以相应处罚。要加强行政司法联动,加大对欠薪逃匿行为的防范、打击力度。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台账,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管。各镇街道要积极支持配合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及时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报送辖区内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
(三)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和问责制度。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建立和实行劳动保障监察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期限和职责;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度,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执法人员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认真受理、及时介入、依法处理,坚决杜绝、越权执法和行政不作为。进一步完善日常巡视检查、年度检查、专项检查和受理举报投诉等执法方式,逐步推行监察方式网格化。对因监督检查不到位而发生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事件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投诉举报不及时依法处理或违规执法的,要追究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和相关执法人员的行政责任;对监察人员因故意和重大过失造成错案的,要依法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坚持工程项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引发的。对监管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以及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导致拖欠工资问题引发严重的,要对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篇7
2014年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一手抓指导服务,大力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推动“两网化”管理发展升级,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效能,有效维护和促进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联动举报投诉平台运行。全市举报投诉录入数全年不低于2600件,年内举报投诉动态录入率100%,案件按期运行率98%,年内咨询信息录入数不少于1.4万件,一级网格平台运行率100%。
(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均主动监察用人单位不少于80户,全市年内书面审查用人单位不少于1.2万户,书面审查率不低于80%,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三)劳动保障监察网格业务。全市年内新增或更新信息的用人单位不少于1.5万户,入库用人单位信息采集率不低于90%,每一网格简单劳资矛盾纠纷全年调处数20件以上,调处成功率不低于60%,全市网格年内指导服务用人单位不少于1万户,网格内用人单位劳动关系预警与应急信息全部录入。
(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全市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持证在岗率不低于95%,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持证在岗率不低于90%,全市劳动监察中队实体化建设率不低于50%。
(五)12333政策咨询服务。年内人工接通率不低于70%,咨询服务满意度不低于80%,年内全省12333服务质量测评市本级在90分以上、各市(区)在80分以上。
三、重点工作举措
(一)强化联动举报投诉平台建设,切实提升维权效能
1.推进联动平台平稳高效运行。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工作理念,深入推进联动平台建设和运行,提升工作人员对联动平台的熟悉程度和使用频率,着力在提高录入率、按期运行率、办案质量三个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联动平台运行的常态化、精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平台在一级网格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向二级网格延伸,二级网格运行率不低于50%。
2.提升联动平台案件运行质量。以平台运行监控为抓手,全面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突出案件全过程质量管理,强化对案件全流程的监测及办案人员履职情况的督查,坚持案件审批网审与书审同步,推进和保障平台中的所有案件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时限规范运行。健全监察机构内部以及层级之间的监督,加强对平台运行情况的日常监测和结果考核,组织实施案卷抽查活动,确保所有案件在平台规范运行和顺畅流转,促进平台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3.开展联动平台标准化建设。按照省厅联动平台建设规范要求,组织实施联动平台标准化建设和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实现统一对外标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服务标准。着力提升平台基础建设、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工作作风,促进人员、经费、硬件设备配备等难点问题的解决,推进平台高效规范有序运行。
(二)突出重点监察和联动执法,进一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
1.组织实施专项执法检查。针对不同时段违法行为的特点,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一季度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二季度开展劳务派遣职工权益维护专项整治;三季度组织开展高温期间专项检查,落实高温季节劳动保护措施和待遇;四季度组织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2.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强化劳务派遣等重点领域专题调研和日常巡查工作,切实保障劳动保障新法新规的全面实施。依托联动举报投诉平台案件信息,结合各地、各行业劳动用工特点,组织实施建筑、造船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专项整治,切实解决若干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劳动维权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完善社会保险稽核查处机制,逐步实行委托中介机构实地稽核办法,建立与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移送联系制度,加强对各市(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指导与督促。
3.强化联动执法机制建设。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建立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大要案联合挂牌督办制度,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与工会组织劳动法律监督协作机制,共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坚持多管齐下和正面引领,大力开展维权宣传、用工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活动
1.开展维权执法重点宣传。坚持开展送法送政策、在线访谈、广场咨询等形式的宣传活动,创新宣传载体,将宣传工作做到劳动者身边。对劳动者重点宣传联动举报投诉平台所提供的高效维权渠道,加大对典型违法侵权行为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组织开展订单式、主题式培训研讨活动,对用人单位重点宣传劳动保障新法新规、用工风险隐患和防范措施,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管理水平。
2.推进劳动保障诚信建设。强化守信激励机制,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制度,组织开展对已有诚信示范企业的回头看活动,积极培育省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建立健全覆盖面大、征信渠道广的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档案。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实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建立“欠薪黑名单”和“劳务派遣黑名单”制度,根据企业诚信等级和失信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实现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信息与社会信用监管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切实提升信用监管效能。
3.深入推行行政指导工作。将行政指导贯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全过程,在案件查处过程中针对用人单位违法原因,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方式给予指导,力争所有行政处罚、行政处理案件全部下发建议书。建立监察员挂钩联系企业和定点帮扶制度,组织开展经营困难及关停并转企业调研走访活动,加强对使用劳务派遣工、农民工较多企业的指导力度,发现用工风险隐患的,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函,引导企业依法用工。大力开展行政调解工作,坚持自愿调解、全程调解的原则,推动和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达成调解协议,促进劳资矛盾快速化解、劳动者权益及时兑现。
4.提高12333政策咨询服务水平。进一步改进12333政策咨询服务质量,着力在服务态度、服务规范、沟通技巧、政策业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咨询员的服务水平,促进人工接通率和咨询服务满意度的两个提升。
(四)加大监察中队实体化建设和网格业务开展,推进“两网化”管理提档升级
1.进一步夯实“两网化”管理基础。以基层平台建设薄弱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网格管理工作职责,改善“两网化”管理工作条件,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在联动平台举报投诉案件全面运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日常巡查、专项检查、诚信管理、书面审查等各项监察业务工作的网上运行,实现监察业务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2.加快监察中队实体化建设。按照“专职机构标准化,监察中队实体化,协理员队伍专职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监察中队实体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监察中队实体化建设标准,组织开展监察中队实体化建设达标活动,推动各地进一步充实人员、加大经费投入,有效解决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体系相对薄弱的问题。继续加大示范网格创建力度,结合“两大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坚持重点突破、难点攻坚、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年内再创建一批省级示范网格。
3.全面落实六项网格业务。依托联动平台,全面开展网格内举报投诉接待和矛盾纠纷排调处工作,进一步提高调处效率效能,促进调处成功率不断提升。针对劳务派遣工、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以及船舶修造、小微型加工制造、租赁型等重点企业,组织开展网格内法规宣传、监测排查等活动,重点帮助规模较小、未配备专职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企业规范用工管理,及时报告劳动关系运行情况和各类预警信息,促进网格内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五)提升执法能力和作风建设水平,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
1.着力提升监察员执法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员、协理员业务技能竞赛等活动,在监察员、协理员队伍中大力营造“重业务、比能力、求进取”的良好氛围。继续抓好监察员、协理员资格培训,加强监察业务工作指导,围绕新法新规实施、案件事务办理、联动平台操作、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办理等内容,组织开展研讨交流,评选优秀案卷,促进监察员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的提升。
篇8
一、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了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覆盖城乡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各项工作指标逐年大幅增长。两年来,年检用人单位4.6万多户,主动监察用人单位3.8万多户;行政处罚1096户,罚金1300多万元;为44万多劳动者追回工资3亿多元;接受群众举报1万余件,立案9957件,结案9865件,结案率为99%;纠正了1.79万户用人单位的违规行为,新增社保登记和督促缴费1.01万户,涉及用工26.7万人,追缴社保6344万元。
二、依法规范化办案,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监察执法规章制度,严格执法程序。率先在**市建立起行政处罚案卷电子档案,实行劳动保障监察预警制度,统一了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文书,连续两年组织对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案卷进行评比。20*年收到3起行政诉讼全部胜诉,20*年以来立案查处的236起案件,无一例听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参加全市行政执法部门处罚案卷评比活动中,被抽查的两宗案卷均被评为优秀。
三、优化办事程序、落实惠民措施,为劳动者排忧解难。制定了一系列的惠民便民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实行政务公开,使服务对象对劳动保障监察职能职责、办事流程、工作人员和办公楼层一目了然,坚持挂牌和亮牌工作,方便人民群众举报投诉;改建举报投诉大厅,设置了饮水机、残疾人专用座椅和便民药箱,派人员学习手语,方便聋哑残疾投诉者,实现举报投诉无障碍,体现人性化服务;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在全市建立916个举报投诉电话并确保畅通,加大投入、改善监察执法设备,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不分份内份外,尽力为劳动者排忧解难,两年来,成功解决5起国营企业改制、法院判决的劳资纠纷疑难案件。今年对省市领导和局领导批办的97件劳动者投诉,全部按要求办理并及时回复,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
四、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监察员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积极构建和谐劳动监察,提高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二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个人自学与组织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监察员执法办案能力。三是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作风纪律整顿;统一着装、统一标识,做到仪表端正、语言文明、态度诚恳、工作规范。四是严格落实廉政责任制,不办关系案、人情案。高度重视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听取和接收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纠正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动态长效管理机制。为适应统筹城乡建设的需要,变被动监察为主动监察,提高便民惠民服务质量,自20*年初实行“网格化管理、网络化监察”,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进行动态监控,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全动态的管理机制,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市共建立874个网格,配备网格工作人员2481人。基本建成了全市用人单位电子信息档案和劳动用工数据库,涉及用人单位8.9万户、劳动者191万人、其中农民工61万人,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维权工作网络。
篇9
一、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了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覆盖城乡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各项工作指标逐年大幅增长。两年来,年检用人单位4.6万多户,主动监察用人单位3.8万多户;行政处罚1096户,罚金1300多万元;为44万多劳动者追回工资3亿多元;接受群众举报1万余件,立案9957件,结案9865件,结案率为99%;纠正了1.79万户用人单位的违规行为,新增社保登记和督促缴费1.01万户,涉及用工26.7万人,追缴社保6344万元。
二、依法规范化办案,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监察执法规章制度,严格执法程序。率先在**市建立起行政处罚案卷电子档案,实行劳动保障监察预警制度,统一了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文书,连续两年组织对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案卷进行评比。收到3起行政诉讼全部胜诉,以来立案查处的236起案件,无一例听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参加全市行政执法部门处罚案卷评比活动中,被抽查的两宗案卷均被评为优秀。
三、优化办事程序、落实惠民措施,为劳动者排忧解难。制定了一系列的惠民便民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实行政务公开,使服务对象对劳动保障监察职能职责、办事流程、工作人员和办公楼层一目了然,坚持挂牌和亮牌工作,方便人民群众举报投诉;改建举报投诉大厅,设置了饮水机、残疾人专用座椅和便民药箱,派人员学习手语,方便聋哑残疾投诉者,实现举报投诉无障碍,体现人性化服务;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在全市建立916个举报投诉电话并确保畅通,加大投入、改善监察执法设备,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不分份内份外,尽力为劳动者排忧解难,两年来,成功解决5起国营企业改制、法院判决的劳资纠纷疑难案件。今年对省市领导和局领导批办的97件劳动者投诉,全部按要求办理并及时回复,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
篇10
关键词: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
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职工安于乐业、企业得以发展和社会能够稳定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开展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制度,促进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从而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是指以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站所为依托,将劳动保障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各网格的人员、职责和任务,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数量、用工人数、合同签订、参保、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等情况,对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工资,非法用工,瞒报漏缴社会保险费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可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实现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劳动保障特别是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监察管理全面覆盖和动态监管的目标。
2.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1)企业在劳动关系格局中处于强势,并发挥着主导作用。一些企业经营者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无视国家劳动法规政策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忽视职工的合法权益,把职工当作廉价劳动力。不少中小企业主的法律意识淡薄,管理手段陈旧,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劳动争议案件呈现上升趋势。(2)职工在劳动关系格局中处于弱势,难以体现主体地位。由于职工在劳动关系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部分职工劳动技能单一,就业领域狭窄,在资方与劳方的对垒中处于下风。一些职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为保住岗位,往往对企业侵权行为采取无奈、隐忍、弃权的态度。企业利益驱动和劳方的被动退让,加剧了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地位失衡。(3)政府作为企业劳动关系的干预力量,影响力有待强化。从现实情况看,有关部门过度重视地区经济发展,忽视职工权益维护,对劳动权益受侵害问题反应迟钝、冷漠。同时劳动仲裁效能低下、劳动监察缺乏威慑力。另外,我市劳动监察执法人员不足问题突出,难以深入实地调查解决大量的职工投诉案件。
3.开展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建立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制度可以逐步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劳动保障维权工作机制,可以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监察监管范围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提高劳动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立劳动保障长效管理机制,工作模式从被动反应型向主动预防型转变,劳动保障监管部门能更快掌握主动权,从而将劳资纠纷等案件解决在苗头,而不是等到劳资双方行为过激后赶来救火。(2)使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监察执法更加贴近企业和职工,发现劳动纠纷和违法行为,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能极大的方便劳动者,畅通了诉求渠道,让劳动者能在家门口投诉劳动纠纷,让劳动者能很方便的维护自己的应得利益,真正将劳动争议化解在源头与基层。(3)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解决了劳动保障尤其是劳动监察人员不足的问题。我市劳动监察员人数较少,劳动监察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放在劳动监察大队,多数劳动监察案件也均由劳动监察大队处理,柳市社保所虽然设立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柳市办事处,但由于没有独立的执法权,维权能力十分有限。近几年乐清经济快速发展,劳动保障案件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仅依靠劳动监察大队现有的人力已不能完全满足全市的劳动监察工作需求。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所的平台作用,在各基层所建立劳动监察中队,同时通过逐步对镇一级和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管人员进行大力培训,增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扩充劳动保障的人员数量,借此进一步增强我市劳动监察工作的力量。
二、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模式
1.编织起一张密集的劳动保障信息化网络。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依托现行行政管理体系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进一步加强各级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以网格为单位,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监管。各乡镇街道都有设立综治中心,内设民事劳动调解中心;在各村和社区基本都有社区服务中心,内部也设有矛盾纠纷调解岗位,一般由村委成员担任。网络化管理将依托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站所平台,聘请镇村两级相关人员担任专职监察员或兼职协管员,将本辖区内各乡镇综治中心和村级网络连点成线,把本辖区内的企业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分片、定岗、定责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劳动保障信息化运行机制,而劳动保障大队则将各条线连成整体,统筹监管。
2.做好网格化管理相应的制度建设。应做好网格化管理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三级网络的工作人员职责和责任落实制度,走访登记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报告制度及业务培训制度等。
三、落实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策略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对于我市来说,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尤其对基层站所和乡镇村一级来说,更是全新的工作挑战,上级主管部门应做好基层劳动保障所和乡镇村的培训指导工作,让基层工作人员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
2.精心组织,措施到位。要按照“网格、经费、人员、基本条件”四到位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一是认真分析当地用人单位数量、分布状况及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网格划分;二是争取市政府及有关方面的支持,明确协管员等的经费来源和标准,保证经费落实;三是认真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力争人员尽快进入工作岗位;四是落实协管员工作场所,配备相应的工作设备,保证协管员具备基本工作条件。
3.明确职责,有效运行。各级网络要按照对辖区内所有用人单位实现全面覆盖和动态监控的工作要求,在建立各级网格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完善措施。并通过建立快捷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以提高工作效能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既要学习先进,少走弯路,又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做出地方特色,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运行顺畅,成效显著,成为推动本地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上一篇: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意见
- 下一篇:安全工作的想法和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