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意见

篇1

1.参加局组织的多次学习。

2.3次组织全站职工进行专题学习。

3.按照局安排撰写了*市村级财务规范管理调研和官渡区矣六办事处、海口镇财务管理及仁德镇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1.完成全市筹资筹劳上限和折工标准审批、上报和公示。

2.下发09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意见。

3.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统计工作。

三、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1.安排布置了上报2009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统计和典型材料;

2.参与市政协农村土地流转调研,并提供了《*市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报告》等有关资料,调研报告获得了政协的高度评价。

3.完成省办公厅安排上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相关建议的报告。

4.再次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代拟稿)进行意见征求和修改。

5.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对《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6.按照省农业厅安排对《关于对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代拟稿)和《云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样本)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7.答复市政协转来政协委员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提案二件。

8.答复石林县一教师电话咨询其妻子承包土地问题。

9.与市委政研室一起撰写了《探索创新*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2009年《*政研》第一期发表,仇和书记还专门做了批示,根据书记的批示又对市的实施意见进行了完善

四、农村资产与财务管理

1.对《*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进行多次修改,经政府常务会同意于2月1日实施。编写印制《*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4000册和2万分宣传单,下发县区进行宣传,分别在全市基层党风廉政会议和村级会计委托工作推进会上分发280份给与会人员。

2.完成全市村级会计委托调研,起草了*市村级会计委托动员会李副书记的讲话稿,对相关配套文件提出了修改意见。

3.组织召开全市村级会计委托工作推进会,编印了交流单位海口镇的资料汇编、彩色宣传册和汇报材料幻灯片的制作,起草了李喜副市长、郭焕波局长的讲话稿,参会人员154人。

4.对云南省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就村级会计委托电算化软件的编写提出意见和建议。

5.处理市长热线转来反映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作为的件。

6.提出《*市部分县政府所在地乡镇撤并中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意见》。

7.代市农业局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并下发实施。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

1.全部完成08年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及工作总结。

2.组织市县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员6人参部级培训。

3.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挂牌情况统计,并上报省厅。

4.参与市民盟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调研。

5.组织征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辅导读146本。

6.答复市政协转来政协委员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提案一件。

7.收集对《加快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现在对意见进行梳理,修改后再次上报市政府审批。

六、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情况

1.完成市级网页的栏目更新,共更新250余条信息和10张图片。

2.对2009年数字乡村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目前各县(市)区、乡具体执行中。

3.按半月一次和一月一次上报省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工作进展情况。

4.将农经工作的有关要求、情况和通知等8条信息在数字乡村平台上。

5.组织上报省级数字乡村先进集体和个人材料,*市农业局、安宁市农业局获得省级先进集体奖励,5人获得先进个人奖励。奖励数量在全省排第二位。

七、农经统计

1.完成审核、汇总、上报全市*年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年报,撰写了分析,并印制成册报送36个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使用。

2.召开全市农农经统计东川会议,全面部署研究入户调查及其他农经统计工作。

3.完成一季度780户农村入户调查汇总工作,二季度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4.按照省农业厅要求上报了农业领域非法集资统计情况。

5.及时完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月报统计、上报和分析工作。

6.对农业部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7.协助农经处完成*市农民收入增收实施意见。

八、省农业厅项目完成情况

1.完成08年省级财政扶持项目实施情况统计及绩效评价工作。

2.完成09年省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筛选上报工作,共上报24家,现正等省审批。

3.开展对08年4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掌握相关情况。

4.做好项目的立项和储备工作。

九、招商引资

发动全站职工学习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积极寻找项目对象,只要是存在1%的可能,我们都要用100%的努力去争取,因我站无有利条件,加之人手少、工作量大,只能依靠全站职工的潜能去挖掘,去争取,到目前为止已与三家单位进行过洽谈,预计引资额460万元,协助农科院招商引资任务,现在尚没有确定的项目。

十、其他

1.完成市委办公厅《关于报送*市加快社会保障支撑体系建设调研专题报告的通知》要求的撰写*市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的报告。

2.组织参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检查。

3.协助农经处根据市政协《关于对我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问题开展收集社情民意和调研的通知》完成了调研报告。

4.根据市农业局通知要求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和农民负担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工作。

5.根据2009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组织全站职工参加了知识竞赛及节能产品使用推介。

6.专题报送了*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乡村债务化解及村级村务管理、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数字乡村工程和关于推进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中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农村村级集体资产(包括土地)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走,割断农村户口与农村资产权益分配联系,拓展农民离土离乡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的情况。

7.对云南省农业志农经篇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篇2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认真部署全市依法行政工作

2012年上半年,为统筹安排全市2012年依法行政工作,我市根据省2012年依法工作要点,及时制定并下发了《市2012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在全市上下形成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合力。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市法制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我市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初稿,将《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与我市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具体措施和办法。此外,3月份,我市召开了全市政府法制办主任会议,会议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即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行政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统筹规划好工作重点,分解工作任务,指导督促相关单位抓好贯彻落实。从制度的执行入手,深入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学法,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听证和实施情况后评价等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制度保证。

(二)贯彻落实制度,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2012年上半年,我市根据《关于加强全市重大行政决策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专家论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执行和实施情况后评价、责任追究、报告、资料归档等决策工作制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为确保规范性文件审核工作有序进行,促进依法决策,我市制定并下发了《2012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上半年,市法制办参与起草和审核《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办法》、《市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实施细则》等各类文件共计26件,审核《宁德港码头建设协议》、《市奥林匹克中心建设工程施工补充合同》等各类合同7件,组织召开相关规范性文件意见征求会7次,发送征求意见函55份。对各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上报的10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备案审查,对符合备案条件的予以了登记,将我市政府出台的《市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实施细则》,上报省政府备案审查。完成《省湿地保护条例》、《省邮政条例》等省法制办征求意见稿12件,多次参与省人大和省办组织的有关立法调研会。此外,市法制办还参与了“奥林匹克中心建设项目投资回报及投资款利息如何计算”、“兴业豪苑和嘉源广场房地产项目问题”等3项纠纷协调工作,并及时出具了相关法律意见。

(三)加强权力运行监督,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2012年上半年,我市进一步强化了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半年,我市结合发展提升年活动主题,继续落实《关于公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结果的决定》。各部门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了相关工作制度,保障各项审批权限的真正落实到位,对委托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履行了相应的法律手续,行政审批行为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进一步精简,运转流程进一步优化,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进一步促进市直各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和广度,6月初,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市监察局、市电子政务办、市法制办对市直各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了督查,并现场点击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对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使各部门都明确了本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那些方面需要整改。通过6月中旬整改提高,各部门公开信息更加及时,内容更加广泛,程序更加规范,有力的促进了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三是继续开展基层法制员试点工作。依法行政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多数执法权都由基层执法人员行使,因此,规范基层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3月份,我市在玉山县、德兴市开展基层法制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新增横峰县,铅山县为试点工作县,拓展了试点工作范围,为在全市推开基层法制员制度打好基础。四是积极指导市直执法部门制作执法案卷。根据省法制办下发的《关于开展2012年全省优秀行政执法案卷评选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组织了优秀执法案卷初审和推荐工作,向省法制办推荐了10宗优秀案卷,参加全省2012年优秀行政执法案卷评选。五是认真做好了执法证件的换发工作。2月份,我市根据2010年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结果,为全市1100余名经考核合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换发了新的执法证件。

(四)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完善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长效机制

2012年上半年,我市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上半年,市本级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1件,立案受理20件,其中有9件为以信函方式提起行政复议的案件;审结15件,其中,维持9件,6件因调解成功或当事人自愿撤回复议申请而终止,1件不予受理。上半年,市本级共召开听证会5次,查看现场6次。在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方面,市法制办代表市政府参加了1件行政复议不予受理案件的应诉,该案件因为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且该案件不存在事实和法律上的调解空间,故作出了不予受理的行政复议决定,当事人对该决定不服,经一审二审,两级人民法院都维持了复议机关的决定。在化解行政争议工作方面,上半年,市法制办接待来电来访群众8批20多人次,为群众答疑解惑,做好了群众思想稳定工作,并参与市局案件的复核法律审核工作和调查工作共52件,提出了合法合理的审核意见。

我市2012年度上半年的依法行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绩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愈来愈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二是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不平衡,县(市、区)之间、垂直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依法行政工作存在较大差距。三是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的认识不够到位。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下半年,我市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依法行政工作指导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2012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市2012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

二是根据调研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市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有关文件,推动《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全面、更好落实。

三是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报备、备案、审查工作,加大对各地、各部门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适时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进行抽查、督查。

四是进一步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综合运用书面审理、实地调查、听证、调解、和解等办案方式,切实纠正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和化解行政争议的力度。

五是继续开展基层法制员制度试点工作。指导新增县做好试点工作,力促基层法制员制度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以推动全市依法行政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六是深化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切实做好重大行政处罚备案登记工作,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内部监督体系,提高全市各执法部门备案意识,不断提高案件报送工作质量。

篇3

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

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杭州市围绕“三个率先”,在建立创业创新金融人才支撑体制、探索消费券拉动消费模式、构建“五房并举”住房保障体系、创新“三位一体”社区管理体制、建立投资审批服务代办制、开展市级机关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民主决策和阳光运行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嘉兴、义乌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重点在“两分两换”、生产生活用房分离等宅基地换房改革试点方面加快探索,联动推进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等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温州、台州市围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在放宽市场准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金融土地要素保障、搭建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启动。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决定,明确各设区市及义乌市11个方面的试点主题,建立省、市、专家三方联动机制,加快试点方案的编制。各市现已拟定方案初稿,正在全面征求意见。宁波、舟山的试点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正在抓紧上报。国家发改委已同意将试点作为其联系点。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申报取得重大进展。义乌的改革试点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总理、、王歧山副总理就义乌的试点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在征求有关部委意见后,已于去年11月1日向国务院办公厅上报同意在浙江省开展“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相关部委领导多次赴义乌专题调研,省市联动的试点方案编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体制改革推出新举措

减轻企业负担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实施增值税、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制调整改革,通过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调整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和临时性下浮社会保险费率等体制改革,共计为企业减负1420亿元,大幅度减轻了企业负担。

帮扶企业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加大工业、服务业、农业、科技、环保等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能,省财政安排3.5亿元外贸发展资金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改造,安排9000万元用于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促进企业投入和市场拓展的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主题的“双服务”专项行动,积极探索“政府扶持一点、银行承担一点、存量盘活一点”的困难企业债务风险化解机制,帮扶企业脱困的机制加快形成。

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出台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开展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试点,在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整合提升试点。积极推进工商用电同价改革,出台鼓励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意见,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开展千家企业主辅分离改革试点,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主创新引导机制加快完善。制定出台高新技术促进条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制度。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和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家,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70家,吉利集团、中控科技等5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全面启动临安青山湖省级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区域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有利于企业并购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出台促进企业并购的激励政策,杭钢集团成功引进宝钢集团重组宁波钢铁,能源集团合并重组水利水电集团,省建设投资集团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革,新杰克、吉利等1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实施海外并购。温州市的泵阀、汽摩配等行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重组100多家行业相关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台州市今年完成飞跃、善好酒业等2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产权重构。

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加快形成。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25个县(市、区)实质性开展了排污权交易,共347笔,涉及交易金额1.57亿元。建立高耗能产业淘汰机制,淘汰改造工业锅炉1500台,关停并网小火电机组14台,关停粘土砖瓦窑121座。建立跨行政区域交接段面水质目标考核制度。制定循环经济试点省实施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四、地方金融创新取得新进展

加快金融业开放和组织创新。全省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7家,“浙商保险”成为首家总部设在浙江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杭州银行、宁波银行、浙江泰隆等7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效显著,88家开业营运,累计放贷465亿元。村镇银行试点积极推进,已有8家开业运行,注册资本14.3亿元。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温岭、临海、德清、缙云4县(市)开展试点,临海市涌泉镇“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已开业运行。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进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股权、林权、农房产权、海域使用权等质押抵押贷款试点,全省已分别放贷0.5、7、386、9、47、0.2亿元。银团贷款取得突破性发展,已组建银团21个,贷款总额达264亿元。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已发行123亿元。探索了“抱团增信”、“网络联保”等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领先全部贷款的增长速度。海盐等地探索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临海市探索开展“丰收小额贷款卡”的农村小额信贷融资。

构建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意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设立了规模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规模50亿元的浙商产业投资基金。杭州市设立了市县联动、总额7.5亿元的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了规模10亿元的服务业产业基金,设立了工业债权基金,政府出资,银行放大,规模已达30亿元。其他各市也在加快筹建各类基金。

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现新突破

宅基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全省各地积极开展以宅基地变性、移位、复垦增量为主要形式的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嘉兴市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组建投融资主体,扩大“两分两换”改革试点,目前已启动13个镇(街)的试点,签约换房农户1.2万户,入住4321户。试点地区有50%以上的农户自愿选择公寓房安置,大大提高了土地节约率,以姚庄镇为例,公寓房户均占地0.25亩,比原有的户均占地1.16亩节约了78%,比联排房户均占地0.35亩节约了28%。

土地权属、用途改革有序推进。义乌市选择江东街道端头村、北苑街道留雅村开展集体土地权属处置改革试点,将人均少于0.2亩的剩余农用地、未利用地统一征转为国有土地。积极开展农业用海转为建设用海改革试点,温州市3.3万亩农业用海已通过海域使用论证,8345亩已转为建设用海。加快低丘缓坡的综合开发利用,2.97万亩低丘缓坡转为了耕地。

工业用地出让方式改革积极推进。完善工业用地出让方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义乌市5个镇街开展了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出让金分批缴付改革试点,已出让土地26宗554亩。温州市探索建立项目备案筛选、按合同出让土地的新机制。长兴县开展新兴产业用地优先、限制性产业不予供地的工业园区用地出让方式改革,推进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

六、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

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制定全国首份承包地流转合同范本,有45个县(市、区)、658个乡镇和8392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到去年10月末,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611万亩,占总承包耕地的30.9%。出台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提升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改革试点。总结仙居县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70家。

政府支农资金整合和政策性农业农房保险加快推进。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在农业、水利、林业、海洋渔业四部门开展了部分支农资金集中用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的整合改革。在三年试点基础上,两大保险全面推开,政策性农业保险新增奶牛、油菜、林木三个新险种,开展了水稻保险气象理赔指数试点;政策性农房保险参保面已达98.6%。

中心镇(村)培育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机制建立完善。加大中心镇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全省11个市和2/3的县(市)出台了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意见。出台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试点工作意见,选择平湖、上虞市和莲都区开展试点。按照“一个社区规划、一套社区组织、一批公共设施、一揽子服务项目、一支工作队伍”的目标要求,探索建立了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25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4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

七、就业社保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积极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在校生医疗保险。省政府出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推进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就业促进行动,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3%。制定出台了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已有64万名在校大学生参保,参保率达到78%。

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16周岁以上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外人群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从2010年1月1日起,全省590万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居民将享受不低于60元/月的基础养老金。

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建立符合浙江实际、“四统四分”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逐步统一实行14%的单位缴费比例,省级调剂金上缴比例由原基金征缴额的1%提高到1.5%,加大了省级调控力度。

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出台实施意见。制定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三年5大方面、27项具体改革任务,各市的医改实施意见正在抓紧制定。

推进五大改革。2009年,国家和省确定的14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部达标。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3%、80.9%、92.6%,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人均补助120元、108元,新农合统筹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以内,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出台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调整公布301个通用名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确定了首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30个试点县(市、区)。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全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开工建设县级医院30家,乡镇卫生院219家,明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4万元/年以上,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3.5万元/年以上,村卫生室2万元/年的补助补偿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推进,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全部落实。嘉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进入论证审批阶段。

九、扩权和审批制度改革推出新举措

扩权强县强镇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从强县扩权向扩权强县的转变。出台扩权强县政府规章,推进34个省级放权部门和11个市规范化、法制化放权,下放了义乌市618项、其他县4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放权事项已全部落实。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五个市和义乌、温岭、南湖等22个县(市、区)探索开展了扩权强镇改革。

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和职能整合改革全面推进。1/3的市、县(市、区)已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2/3以上的县已完成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改革任务,宁波市探索开展了“批管分离”的体制改革,实现了审批和监管职能的分离。

启动开展行政审批“四减少”改革。建立投资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开展以减少审批部门、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制定工作,选择在杭州、温州、台州、绍兴四市进行审批现状的调研剖析,初步完成“四减少”改革方案制定,为下一步推进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按照构建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职能。探索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商会)转移的改革试点,温州市已将18项政府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

篇4

太行林局开展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管理试点工作以来,全局各国有林场积极响应,大力宣传,托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托管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探索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我们局深入榆社、左权、盂县等县对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管理的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对策进行调研:

1、落实托管举措

为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集体公益林资源管理和经营力度,快速推进集体林地宜林荒山绿化步伐,2017年11月,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林业厅关于开展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晋政办发〔2017〕146号),决定在全省开展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管理工作。省林业厅于11月20日召开了省直林局集体公益林托管启动会议,要求率先在省直林局开展托管试点工作。

2018年初,省林业厅印发了《山西省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晋林管发〔2018〕3号),对托管程序、托管协议、造林绿化、生态管护、抚育经营、生态补偿、林下经济、林地占用及森林防火等托管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规范。制定了《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管理协议书》范本,规范了托管协议内容。5月,太行林局组织召开了集体公益林托管试点示范推进培训会,会上制定了托管的具体流程,对全省集体林托管经验进行了总结交流,参照各地好的托管模式进行了推广,进一步推动了托管工作开展。

2019年初,我局确定继续进行托管试点工作。继续把榆社、左权和盂县所驻林场作为托管试点,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制度。4月份,局天保公益林科联合相关林场对公益林托管面积进行了核实,对已签订托管协议未落实补助的集体公益林面积进行统计,重点对托管的省级公益林面积进行统计,为下一步落实托管的省级公益林补助,争取扩大托管补助范围提供依据。

2、取得经验成效

通过开展托管工作,既破解了非国有林经营不善的问题,又拓展了国有林区林场发展空间,增加了林场经营面积。托管的集体林地和国有林地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国有林场造林空间,对我局快速推进荒山绿化,提高全局森林覆盖率意义重大。

2.1托管取得经验。我省集体林托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局上下积极探索,涌现出许多好的经验做法。主要经验包括: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机制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8〕107号),将集体公益林委托管理经营机制作为推动全省国土绿化的一项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林局及所属林场高度重视托管工作,将其纳入本地区、本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托管目标,为推进托管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各试点单位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户大力宣传托管政策,为林权权利人详细解读托管的政策红利,打消林农疑虑。对托管的条件、意义、程序、利益等进行详细讲解,让政策深入人心,让群众理解放心。三是抓好试点先行。坚持试点先行、积极稳妥的原则,优先在权属无争议、群众基础好、有代表性的地区先行试点,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全盘开花”,采取“三调查两审核两公示”的办法,做好试点工作。四是加强后期管理。指导国有林场按照托管协议约定的责任义务,将托管的集体公益林纳入林场规划,宜造则造,宜抚则抚,综合治理,科学经营。对管护人员按照林场管理办法,明确考核机制,签订管护协议,落实管护责任。

2.2当前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我局国有林场托管集体公益林意向面积达32万亩,托管符合财政厅补助政策规定的国家级公益林灌木林地、宜林地面积4.76万亩,已签订管护协议并安排托管补助资金34.51万元。

3、存在矛盾问题

当前托管工作开展情况与预期效果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托管补助标准低,群众托管意愿不强烈。受近年来大规模的风电、光伏发电、高速公路、煤炭资源开发建设占地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的影响,诸多林农存在不栽树、不经营、不管理等待土地开发升值的现象。部分林农对托管获得收益期望很高,而现有托管补助标准远未达到林农预期,整体托管积极性不高。

3.2意愿托管补助资金未落实,影响托管工作进程。

我局目前意愿托管的集体公益林地面积32万亩,由于仅对托管的国家级公益林灌木林地、宜林地进行补助,落实补助资金面积4.76万亩,尚有27.24万亩有意愿托管的集体公益林地补助资金无法落实。而集体公益林地一旦托管,管护人员工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等均需要资金投入,补助资金无法落实,严重影响托管工作进程。

3.3管护责任难落实,托管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由于管护面积通常是各种地类相互穿插,目前仅对托管的国家级公益林灌木林地、宜林地进行补助,导致管护地块零星分散,点多线长,无法集中管护,管护难度大。同时由于缺乏资金来源,且无明确的补偿政策和标准,托管后的宜林地造林进度缓慢,托管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4、相关对策建议

4.1针对现有问题,继续开展试点工作。针对当前托管工作面临问题,建议继续进行试点工作。通过在试点范围加大托管政策的宣传讲解,让林农深入了解托管的目的意义以及长远可获取的可观收益,提高林农托管积极性。对托管后林地管理、资金补助及使用政策等进行研究,完善托管后续相关政策,巩固托管工作当前取得成果。

篇5

2007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200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的要求,重点开展了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推进农垦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等五方面工作。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围绕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1.研究制订相关制度。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的立法调研和起草,并列入了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开展了建立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开展了“四荒”、滩涂、水面等资源开发利用中公开竞价和招投标制度研究。

2.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在已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又增加了22个仲裁试点,试点总数达到190个。试点单位基本做到了一般纠纷解决不出乡、重大纠纷不出县。

3.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针对承包经营权落实不到户、承包期内违法收回和随意调整承包地、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承包地、违法侵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以各种名义变相征占农村土地等突出问题,农业部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在全国农村开展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并组织了6个督导组,对15个省的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导。

4.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与服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和推动各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制和登记备案制,把土地流转纳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积极引导各地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指导地方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等组织,土地流转信息,指导合同签订,创新了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组织土地整理、加强农田建设、实施流转补贴等措施,为流转创造条件,稳步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快推进农垦体制改革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全面推进垦区集团化改革,加快垦区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健全国资监管运营制度。通过清产核资、明确母子公司功能定位、规范决策程序、明晰职权界限等措施,进一步明确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出资人地位,理顺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运行机制。

2.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以适应市场竞争为目标,通过企业内部的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集约化管理。逐步建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分离垦区办社会职能。加快国有农场代管的乡镇村及农场自办的普通中小学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对确需保留或一时难以分离的,合理调整布局,精简机构人员,发挥规模效益。

4.积极化解债务。做好国有农场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根据债务类别及形成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办法。鼓励国有农场壮大经济实力,提高自身还债能力。

(三)继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推进改革进程。

1.建立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农业部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领导小组,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召开了由水利、林业、编制、人事、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领导和有关负责人参加的部门协调会议,密切部门沟通。

2.开展督导调研。及时下发了《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调研。召开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会议,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3.指导地方工作。指导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改革方案。截至2007年底,已有19个省(市)出台了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先前已进行改革的浙江、湖北、重庆、宁夏4个省(区、市)出台了配套文件或完善意见。河北省和宁夏区还出台了编制核定和人员分流安置等的配套文件,陕西省已于近期印发了改革实施方案。

(四)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截至目前,辽宁省已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兽医机构改革;广西、上海、浙江、宁夏等4省市已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兽医机构改革;福建、吉林等30个省份完成省级兽医机构改革。全国67%的地市和45%的县级机构改革也已完成;15个省份乡镇站改革基本完成。通过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防疫体系逐步健全。通过改革,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动物防疫体系初步建立起来。部分省份还加强村级动物防疫网络建设,有的地方财政拿出一定资金,补贴村级动物防疫员。

二是工作力量有所增强。各地在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科学配置内设机构职能,合理调整内部人员结构,逐步加强动物防疫等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机构力量,提高兽医机构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是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各地把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动物防疫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三、2008年改革工作动态

为了扎实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改革,2008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方面

1.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成果。

2.抓紧延包后续完善工作。

3.不断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

4.加强土地承包和流转规范管理。

(二)农垦体制改革方面

1.积极协调,争取政策支持。

2.加快垦区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

1.继续加强对地方改革工作的督导。

2.建立基层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

3.启动《农业技术推广法》修订工作。

(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1.继续加强督查指导。

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15-1

1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

2009年5月以来,根据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云南省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通知》云政办发[2008]211号、昆明市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宜良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按照省、市要求,结合宜良县实际,制定了《宜良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宜政发[2009]38号文件,并认真组织实施。至2012年末,全县7个乡镇(街道)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村委会财务111个,村小组财务811个,小社财务113个,共计1035个核算单位。代管资金2.3119亿元,其中村级0.8443亿元、村小组1.467亿元、小社0.0006亿元。该项工作的推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对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宜良县在以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整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 资金管理方面

2.1.1 制度不完善 目前各乡镇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如:会计中心不管理核算单位的承包合同,无法知道收款的时间和金额;村组支出的审核审批程序不规范,以行政手段代替经济管理,权责不明;在制度设计上会计中心忙于应付资金的事后核算和监督,没有和村组有机配合,把监督管理延伸到事前和事中。

2.1.2 会计人员不稳定 各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的会计人员大部分是乡镇农经站人员兼职,少部分从各站所调配。乡镇农经站承担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负担监督、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等管理工作,人员少,工作任务重,虽然从事财务管理是农经站的职责所在,但现有人员只能完成农经工作任务,无力兼顾会计委托服务中心的会计、出纳专职工作。加之一些乡镇抽调到会计委托服务中心的人员缺乏从事财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一些乡镇会计人员调动频繁,因而造成工作顾此失彼,影响会计核算的不利局面。

2.1.3 工作经费短缺 按规定,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无偿为村、组进行会计服务,而中心无正常的工作经费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2.1.4 监督不到位 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对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关注和监督不到位,未能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制约了该项工作的开展。

2.2 资产和资源管理方面

2.2.1 制度不健全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普遍存在着偏重货币资金管理,轻视资产、资源管理的现象,致使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影响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2.2.2 台账登记不完整,家底不清 一些村组多年不进行资产清理,更没有按年度进行清理,所登记的资产台账残缺不全,账实不符,未能真实反映资产存量。耕地、林地、水面等资源在全县的各个村组都未建立台账进行登记管理。

2.2.3 合同管理不全面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出租、转让,在处置交易过程中都要签订书面的合同协议。而村组签订的一些合同不规范,权、责、利不清,在执行中发生纠纷,致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失;一些合同不进行鉴证和备案,影响了合同的履行和兑现。

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建议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资管理对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农经发[2009]4号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建议建立和完善以下几方面的制度。

3.1.1 资金管理制度 务收入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财务公开制度。

3.1.2 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清查制度;资产台账制度;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管理和报告制度;资产经营管理制度。

3.1.3 资源管理制度 资源登记簿制度;资源公开承包租赁管理和报告制度;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

3.2 强化监管

3.2.1 建立健全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 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财政、农经、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单位参与的分工协作的县、乡、村“三资”监管体系,实行制度化、常态化监管。

3.2.2 建立本县《违反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办法》

3.2.3 进一步加大对违反农村“三资”管理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总结推广 由各乡镇总结完善试点经验,以乡镇形成“三资”管理制度进行推广;或由县级总结各乡镇的试点经验,形成县级的“三资”管理制度,并在全县实施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捷.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7.

[2]蓝进意,梅福星.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福建农业,2012(04).

篇7

为深入贯彻《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在“两新”工程建设中加强建设用地复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提升扩面“两分两换”全面推进“两新”工程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推进“两新”工程建设的政策意见(试行)》,深化完善“两分两换”、加快推进“两新”工程建设,现就在“两新”工程建设中加强建设用地复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在“两新”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可有效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统筹城乡“缺抓手”问题,对于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拓展用地空间和规模、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及促进“两新”工程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着力克服“重建新、轻拆旧”、“重用地、轻复垦”、“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在“两新”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一手抓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一手抓建设用地复垦,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二、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复垦工作

当前,我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己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牢固树立“要用地、先造地”的理念,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切实做好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缓解我区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的矛盾。各镇、街道要对辖区内闲置或废弃的工矿企业、砖瓦窑、校舍、老村部、集体仓库场地、堆场、预制场、道路、建新未拆旧房屋等建设用地进行一次全面排摸,做到能复则复、应复尽复;对于搬迁后形成一定规模的老宅基地,须及时规划上报立项复垦。同时,对已进城就业,且具有稳定收入来源、在城镇拥有自住房的住户,鼓励其永久性放弃农村宅基地,对其房屋以及宅基地复垦给予一定补偿,补偿标准由各镇、街道自行制定。

三、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农村土地整治要以行政村或镇、街道行政区域为单位,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对区域内农用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各镇、街道要抓紧编制完善镇(街道)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统筹安排搬迁农户安置用地的选址,控制其规模,并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在此基础上,按照“农户自愿、先易后难、连片整组整村整镇推进”原则,结合2010~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及下达的目标任务,进行一次具体排摸,梳理出今年年内和明后年能竣工验收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并重新申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科学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年度推进计划,确保全区2010年新增耕地面积达到3100亩,确保全区年内竣工验收农村宅基地复垦面积不少于1400亩。项目区要选择一村为主,可幅射周边自然村组,各镇、街道今年年内要完成2个以上整组(村民小组)连片,明后年各完成3个以上整组连片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区,2012年底前完成今年批准立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明后年立项的项目,按立项期限完成好整治项目。

四、落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

(一)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质量。严格落实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选址、立项、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竣工项目须严格执行区级初验、市级验收、省级复核认定制度,层层把好质量关,确保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整治后建成的标准农田要达到70%以上,土地开发整理净增耕地面积达到4%以上。凡存在规划设计实施不到位、新增耕地面积不实、路沟渠不配套等问题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律不予初验。

(二)加强后续管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将复垦后有条件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或基本农田整备区,并上图入库,按基本农田“五不准”、标准农田“四化”建设要求,加强后续管理,落实保护责任。有条件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要纳入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全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布局优化、规模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一)强化耕地保护资金保障。区政府将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和折抵指标有偿使用费净收益等资金,按规定专项用于耕地保护。

(二)实行宅基地复垦项目以奖代补。项目区宅基地复垦经省、市、区验收合格,省、市政府给予奖励的基础上,对农村宅基地连片整村整组复垦,且搬迁到市镇社区集聚的按照区政府办《关于鼓励农村宅基地整村整组连片复垦加快推进农民居住向新市镇集聚的实施意见(试行)》实行奖励。

(三)继续开展优质项目评选。依照2009年省级“十佳开发整理复垦”质量示范工程评选办法,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进行评优和奖励。

(四)整合使用相关涉农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思路,把村庄整治资金、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用于扶持“两新”工程建设中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

(五)严格执行工程资金专项审计。加强对“两新”工程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资金审计,项目竣工验收后工程建设承担单位必须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报告。审计部门负责工程资金专项审计,对资金使用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要跟踪问责。

六、坚持统筹兼顾,加强节余指标管理

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原有的建设用地一要复耕,二要通过空间置换方式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要留足农村发展用地、使农民有土地收益,最后节余土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城镇使用,土地级差收益要返还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余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由区建立指标交易平台进行市场交易,价格参照旧房搬迁补助、宅基地复垦成本、新房建造补助、新安置点的土地取得成本和“三通一平”等费用综合测算,在区内随行就市交易。经批准区内节余指标可在市级交易平台上公开交易。通过市场交易,显现指标市场价值,并最大限度地将土地级差收益返回农村和农业。今后,将视情逐步扩大指标交易比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经验收确认的指标,由区复垦办建立台帐,统一管理,并由国土资源部门纳入年度用地计划。

七、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农办、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区规划与建设局、区农经局、区水利局、区审计局、区国土分局等部门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指导协调和督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各镇、街道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

(二)明确责任分工。区委农办(统筹办)负责研究制订相关政策、牵头组织协调工作。区财政局要整合项目区内的村庄整治、农房改造、现代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河道清淤、绿化造林、农村联网公路等建设投入,制定落实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专项制度,切实做好耕地保护专项资金的计提和支付等保障工作,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区规划与建设局要突出“新市镇社区为主、原小集镇社区为辅、城乡一体新社区为补充”的1+X框架结构,负责做好“两新”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项目选址及基础设施、公建配套等建设管理工作。区农经局要做好集体土地流转经营管理工作,平原绿化配套,参与复垦项目的验收,加强复垦土地质量管理与农艺技术指导,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区水利局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水利规划和填埋水域的审批,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块内路、沟、渠等配套设施的布局设计、施工管理,配合国土部门做好项目竣工后验收工作。区审计局负责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审计工作。区国土分局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立项审查、报批、竣工验收及上报复核等工作。各镇、街道作为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体和责任单位,要全面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申报、资金筹措、落实好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财务审计等工作,在项目立项时广泛宣传发动,通过项目论证会、村民(代表)大会、签字确认等形式,充分征求农户意见。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单位)也要严格把关,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两新”工程建设。

篇8

创新工作载体,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我们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增收问题。为有效破解农民“增收难”,从2005年起,连续6年出台了的6个市委1号文件,细化“三农”工作的责任和举措。2007年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以来,建立了扶贫建档立卡管理系统电子数据库,对低收入农户增收情况进行全面动态管理。2008年以来,我们落实农民增收六大目标,连续3年与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工作管理责任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两个转移促增收。我们把农民异地转移和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牛鼻子”来抓。2008年开始,提出和实施10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使久居偏远山区库区和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农民彻底远离危险,彻底摆脱贫困。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迁移农户5.7万户、21.5万人,建成或在建移民安置小区(点)近200个。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2004年启动以来,已累计投入1亿多元,培训农村劳动力110多万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15.8万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4.7万个,初步打响了“云和师傅”、“松阳技师”等区域品牌。

产业培育促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一方面,我们围绕丽水的生态优势和农产品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制定了《丽水市2008―2012年农业战略产业及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畜牧业五大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成生态农业基地面积200多万亩,申获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44个。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农村新型产业。目前,全市共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33个,经营户(点)982家,从业人员近1万人,2010年营业总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54.7%:有来料加工专业村221个,从业人员16.2万名,2010年加工费收入达8.1亿元。

结对帮扶促增收。针对低收入农户量大面广的实际,编制完成了《丽水市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2)》,在省级结对帮扶工作的示范带动下,全面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帮困工作。贫困面逐年缩小。至2010年底,除农村低保人口外,全市有79.4%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累计42.4%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创新工作内涵,以“三大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村环境不断优化

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为此,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断拓展村庄整治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农村环境,提升村容村貌。

扎实推进农村“135”工程。2010年初,我们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农村“135”工程,不断提升丽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重点培育100个中心村、转化300个后进村、创建500个生态文明村,力争到2012年,把全市60%以上的村创建成为生态文明村。通过一年努力,全市有106个村编制了中心村建设规划,有107个村启动了中心村建设项目,初步确定各类建设项目1000多项,推动中心村建设朝着布局合理化、产业规模化、人口集聚化、设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目标向前迈进;完成了333个后进村整顿转化和505个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为顺利开展村级组织换届、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率先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针对农民建房难问题,2007年专门成立了农民建房协调办公室,调研完善了一批农民建房政策:2009年又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重点破解规划落地难、用地调剂难、跨村建房难、建新拆旧难、合理分户难“五大难题”。仅两年时问,共实施旧村改造378个村,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2万户,拆除危旧房占地面积452万平方米,新建房屋占地面积386万平方米,不仅有效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而且有力拉动了农村投资,节余和盘活了大量建设用地。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0年,通过拆旧建新、重新规划建房,共新增建设用地66万平方米,拉动农村投资70亿元。

全面启动“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动员大会和现场推进会,推进农村环境从“小改”到“大改”、从“小治”到“大治”,计划用三年时间,把“三沿”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彻底改变丽水的农村面貌。2010年,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1.8亿元,完成了380个沿路、沿江、沿景区村庄的整治提升任务,硬化村内主干道562公里,新建公共厕所458座,开展污水治理4.6万户,栽种绿化苗木34万株,新增安全饮用水人口6.8人。

创新工作思路,以“三项改革”为重点,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此,我们从破解农民贷款难人手,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实质性重大突破。

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满足农民需求为突破口,按照简化手续、方便农户、减少成本、降低风险的要求,把完善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授信额度评定“三联评”作为关键环节,把完善和推进联保贷款模式、林权抵押和农房抵押“三联动”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政府、银行、农户“三联手”,形成破解农民贷款难的工作合力。到去年底,全市3453个村全部开展了农村信用等级评定,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农民信用等级评价的地级市;九成农户通过了信用评定,已有34.8万户农户获得金融机构授信,授信额度89.2亿元,其中10万户农户获得了金融机构贷款,金额达62.6亿元。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空白乡镇金融网点与服务覆盖工程”,截至2010年6月,提前半年实现了空白乡镇金融网点与服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去年底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试点,在457个村完成了POS机布点,基本形成了信用惠农、信贷支农、支付便农的农村金融三大服务体系。

篇9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建设生态林业、碳汇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和谐林业为着力点,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改革与发展、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进一步提升林业多种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任务目标。新增成片造林7.5万亩;新建农田林网3.2万亩;新建、完善绿色通道260公里;新增绿化达标村325个;新发展干杂果、苗木花卉、林下经济1.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00万株;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全面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二、重点工作

(一)继续推进造林绿化,提升林业生态功能。

1.乡村道路绿化补植完善。对个别绿化苗木成活率较低,以及绿化不连贯、不协调的路段,实施补植完善,增加绿量和提升绿化档次,并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真正达到乡村道路“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的目标。

2.水系生态绿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全市水系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在主要河流、水库周围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完成水系造林1.2万亩,努力构建和完善水系生态保护体系。

3.沿海防护林建设。完成沿海防护林重点工程建设2.2万亩,主要是营造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和纵深防护林,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利用,进一步加固沿海生态屏障,提升海岸线生态景观效果。

4.绿色通道建设。在抓好新建干线公路绿化的同时,有计划地对实施杨树丰产林采伐的绿色通道进行更新造林,维护好全市绿色通道整体效果。

5.农田防护林建设。对主要道路两侧的农田进行林、田、路综合治理,力争到2015年全市宜林网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构建起林茂粮丰的农田防护网络。

6.村庄绿化。继续采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市直部门联系村绿化等办法,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全面提升农村绿化水平。

(二)全面加强资源管护,切实巩固绿化成果。

1.做好资源调查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全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确保年内完成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任务。编制全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林业的管辖范围,搞好林地“一张图”建设,给林地划定保护红线,使林地合法化,并制定出林地保护利用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市林地管理水平。

2.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以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市森林防火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为抓手,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分步推进,切实把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从健全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网络、落实森林防火责任、规范林区墓地建设和管理、完善防火通道和隔离带建设,以及加强林火监测体系、专业队伍、机具装备、制度建设八个方面全面提高森林防火能力与水平。

3.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在松材线虫病防控上,主要是搞好疫木清理,加强普查监测,杀灭传播媒介,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强化对风力发电等项目的监管,防止疫情传播蔓延,使松材线虫病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在美国白蛾防控上,要坚持把第一代白蛾防控作为重点,做到普防、重防第一代,一役控全年。

4.严格规范林地征占用管理。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加强公益林采伐、移植管理,坚决打击不批就占、少批多占和少批多伐等违法行为。认真探索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形式下,林木采伐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5.进一步加强林业执法。坚持打宣结合,适时开展林业严打专项行动,抓好大案要案查处,认真履行法律赋予林业的职能和责任,切实提高林业执法的权威。牢固树立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观念,对重点项目建设,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积极做好林业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做到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

6.认真开展森林抚育工作。2012年,我市有42处国有和集体林场共18.3万亩的生态公益林抚育任务,列入省级以上财政补贴。要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抚育工作,抓好公益林林种、树种、林分结构调整,完成生态公益林的林分改造、补植任务,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功能等级。

(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抓好规划和部署。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精心编制林业产业具体发展规划。召开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大会进行动员部署。

2.重点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实施好苗木花卉振兴计划,做好珍稀花卉品种和乡土树种的选育推广工作,打造无花果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木良种品牌。

3.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业。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属性,以森林景观资源为依托,搞好旅游产品开发和推介,真正把这项“朝阳产业”做大做强。

4.大力发展干杂果和木本粮油。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加大文冠果、核桃、蓝莓、柿子、无花果基地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5.积极开发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大力发展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林下经济,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

6.切实搞好服务。加强技术和信息指导,为经济林的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审批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科学搞好测土试验等工作,以林业产业的大发展推动林业综合效益的大提升。

(四)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1.做好主体改革完善工作。对主体改革开展一次“回头看”,查漏补缺、改错纠偏、完善提高,对仍然存在纠纷的林权,加大调解力度,确保整个林改依法依规、保质保量、不留死角。

2.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制定出台《市林权交易流转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权责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发展长效机制。

3.加快推进国有林场苗圃改革与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有林场苗圃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落实分类经营政策。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改善林场职工的生活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增强国有场圃发展活力。

三、工作措施

(一)认真分解落实任务。各市(区)要根据全市林业工作安排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科学、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搞好年度造林作业设计,将各项任务落实到镇(办事处)、村(居)和山头地块,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做到图、表、实地相吻合。要按照计划,及早做好土地调整和苗木调剂等准备工作。

(二)不断强化林业基础建设。要强化资金基础,加强林业项目储备库建设,谋划一批林业项目,搞好项目储备,加大争资立项力度。要强化科技基础,注重林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和推广,重点加强树种林种结构调整、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逐步推广栽植适宜本地生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增加混交林面积。

篇10

关键词:林业发展;问题;对策;利津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13-04

林业作为生态保护的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林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津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三网”绿化工程、生态林场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森林资源持续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观念落后、投资不足、改革不到位等问题。为促进全县林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高县域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在对利津县林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利津或类似地区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利津县概况

利津县属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西南岸,黄河进口段左侧。地跨东经118°07′~118°54′,北纬37°22′~38°12′。东依黄河,东北濒临渤海,东与垦利区、东营区为邻,东南与博兴县隔河相望,西与滨州市、滨城区、沾化县接壤,北与河口区相交。县境呈西南至东北向狭长带状,南北长102.5km,东西宽8.5~25km,总面积1665.6km2。

利津县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2.67多万hm2,耕地面积5.33多万hm2,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2.67多万hm2,近6.67万hm2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黄河水是利津县主要水源,水质良好,氢离子浓度(PH值)在8~8.3之间,总硬度在3°~6°,矿化度小于1g/L,历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亿m3。全县海岸线长达59Km,潮间带2.53万hm2,滩涂宽阔,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机质多,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禽,生长着苇、蒲、茅、柽柳、黄须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陈、益母草、车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药材200多种。

2 利津县林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利津县坚持林业“p增”目标,围绕民生抓林业,围绕生态抓产业,强化生态基础建设,抢抓机遇构建产业新布局,加快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林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林木覆盖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具体情况见表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 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度后在农村又一次革命,包括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组织等工作。利津县集体林改工作于2010年全面启动,涉及7个农业乡镇,完成林改面积1.01万hm2,主体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通过改革,把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建立起了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激发了林业发展活力。与此同时,林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依据集体林改成果,依托金融、保险等部门,探索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保险业务,积极为林农提供贷款和保险服务,截止到2014年,全县争取林权抵押贷款500余万元,有利地支持了林业行业的发展。

2.3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经济效益不断凸显 发展林业产业对于开发林业多种功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利津县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一是林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利津县已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林业专业合作社8家。通过联结林业龙头企业、林产品交易市场和分散的农户,近几年来,共建设林业基地553.33hm2,争取林业贴息贷款2900万元。二是特色林果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县经济林面积0.5万hm2,年果品总产量达3.6万t,实现产值近1.8亿元,涌现出了毛坨葡萄、郭西冬枣、东潘苹果、新胜梨等林果产业基地。三是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快速扩张。随着林权的落实和林木种苗行情高涨,利津县林木种苗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东王、前邵等种苗专业村和一批造林育苗大户。

2.4 科技兴林实现新突破,盐碱地造林营林技术日趋成熟 经过多年的探索及实践,利津县在盐碱地造林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在造林树种选择方面,造林绿化树种从初期的杨、柳、榆、槐等几个树种发展到现今的包括绒毛白蜡(圆蜡2号、鲁蜡5号)、盐柳1号、渤海柳系列等抗盐新品种在内的近百个树种;为解决土壤含盐量高造林难以成活和保存的难题,形成了工程治水改碱模式(具体有台田改碱、深沟条田改碱、暗管排碱及盲沟排碱等)。通过这些措施改良的大部分造林地含盐量降到适合树木生长的浓度,新造林长势良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利津县林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观念落后 目前利津县造林绿化工作主要靠行政推动而非群众自觉行动。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以下两点:一是部分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的生态效益,使得林业发展所需资金投入得不到充分保障,直接影响了林业的发展。二是由于林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农民增收不明显,短时间内从中受益不大,对植树造林缺乏必要的积极性。

3.2 投资不足 利津县处于山东省“黄蓝”两大战略叠加区,“黄蓝”两区建设对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赋予更高要求,利津县立地条件差,营林造林成本高、难度大,需要大批的资金投入。但从现有条件看:地方财政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乡镇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国家涉农资金方面,虽然近几年有大批涉农资金投入农村,但地方对涉农资金的分配主要是强力投入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而在林业建设上资金投入较少。这些情况导致大量林地缺少强有力的资金投入,影响了林业“三大”效益的充分发挥。

3.3 市场化程度低 一方面,利津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不够开阔,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特色产业不突出,龙头企业规模小,深加工企业更少,带动能力不强,产后处理和贮藏加工滞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林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林业经济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比较弱;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比较弱。

3.4 体制改革不彻底 虽然利津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经全面完成,但是相关的配套改革进展较慢,影响了林改成效的充分发挥。林改后,农民拥有了林权证,林木林地相当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开发经营制度设立的许可条件限制太多,审批程序严格且复杂,不利于林农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而市场态势瞬息万变,经营机遇稍纵即逝,由于一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指标限制的存在,使林业经营受限太多,е屡┟翊幼约旱牧帜玖值厣匣竦玫氖找嫦陆怠

4 加快利津县林业发展的对策

4.1 树立建设现代林业理念,营造全社会造林的良好氛围 一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重视林业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促进作用,把林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在林业产业建设上,要着眼国家产业建设政策及利津县实情,栽种耐盐碱、耐干旱、收益期长,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树种。二要大力普及林业政策法规和林业科技知识,宣传“潜力在林业、优势在林业”的典型,推广兴林富民的先进经验,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

4.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生态建设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既要设立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又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二要加强金融信贷支持。要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及中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金融“一站式”服务,解决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增强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创业干事的机会。对列入省级和市级的林业龙头企业,其开户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管理能力、实际经营效益及发展前景,优先授予一定的信用贷款额度。要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投放力度,扩大农户贷款面。三要强化项目扶持。积极向上争取各项林业项目资金,尽可能地把各类项目实施与林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对林业产品基地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

4.3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其在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业经济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我们要抓住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和林木种苗生产的机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一要抓好林业龙头企业和林业合作组织建设。要重点扶持林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尤其要采取引进、联合、重组的方式,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业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对发展势头好、潜力大、前景广阔的民营企业,要在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二要加强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抓好毛坨葡萄、新胜梨等“十大示范园”技术指导,提升基地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鼓励企业、造林大户开发林业基地,抓好新品种引进和繁育,进一步抓好林果建设基地扩张。三要依托王庄沙区林场,发展多种模式林下经济生产示范基地。鼓励和扶持林地经营者合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菜、林药、林禽、林苗等林下种、养产业,提升林业综合效益。

4.4 完善配套改革政策,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一要强化采伐管理,清理整顿无证经营加工单位。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进一步规范木材流通和经营加工秩序。二要推进林木林地规范流转。充分发挥利津县林业部门的职能,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逐步规范利津县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切实转变林业部门职能,努力为企业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进一步规范林地征占用审核受理条件和审核程序,严格审核、申报、审批工作,严格控制林地征占用规模,确保不突破限额标准。及时、准确公开林业政务信息,拓宽公众监督渠道,为林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5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努力确保生态安全 一是持续开展林业综合执法活动。按照《林业综合执法实施意见》,继续以森林公安队伍为主体,积极开展“林业综合执法年”活动,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程序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规范木材采伐管理,加强木材加工源头治理,进一步加大对乱砍滥伐、毁林开垦、非法征占林地,非法经营、加工、运输木材和违法猎捕、经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二是加强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加强森林检验检疫和监测预报,大力实施飞防、生物和无公害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压缩发生范围、降低危害程度,确保不出现大的灾情,圆满完成省市防控任务。三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意见》要求,落实森林防火能力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指挥和扑救体系,提高对森林火灾的综合防御能力,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四是加强湿地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加大湿地监测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护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加工集中清理整顿活动,维护生物多样性。五是继续开展森林抚育经营试点工作。围绕公益林、商品林等不同林分类型,选择国有、集体、企业等不同经营主体,积极开展森林抚育经营试点。

4.6 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不断强化林业支撑能力 一是积极做好“三争”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重点围绕王庄林场建设、生态绿化工程、世行贷款、沿海防护林建设、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努力在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上实现新突破。二是积极开展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加强与省林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切实提高全县林业科研水平。按照《利津县林业技术人员培训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林农培训力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林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三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学习意识,健全干部队伍建设各项制度,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加强机关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四是推广应用好智能林业管理系统,进一步发挥好智能林业系统在发展林业、指导林业、服务林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尔发,王成,贾宝全,等.国外城市林业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7,03:40-44.

[2]董岳.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3]陈晓杰.黑河市林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蒋敏元.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J].林业科学,2005,02:74-81.

[5]黄选瑞,张玉珍,周怀钧,等.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认识[J].林业科学,2000,04:85-91.

[6]施昆山,关百钧,魏宝麟.21世纪世界林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J].世界林业研究,199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