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产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产业现状

篇1

关键词 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100-02

1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首先借由国内外对于环保产业范畴的界定,进行分析,结果得知,目前国际上对于环保产业的范畴界定,已扩及包含能资源等项目的广义上的定义,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推动,因环保产业所涉及的主管机关甚多,其相关法源及政策,亦相显得分散,此现况将不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尚无一致性的范畴界定,相对亦缺乏客观的环保产业的产值、人力等统计资料,仅能由环保设备及其零件出口值,得知小部份产值现况资料,而环保支出统计,亦可显示环保市场的需求,惟我国环保支出的统计方式及资料,与实际上仍有落差。目前仅能由每年度环境工程及相关系所毕业人数,得知基本产业人力的供给量。此外,借由企业及政府环保公共工程的下水道建设的案例分析,可得知环保产业与企业、政府间的供需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契机。

但是环保产业于推动上,最终需依赖产业资讯平台的建立与整合,以提供政府于立法、施政以及环保产业于发展策略上的参考,然环保产业工作的推动,其性质为跨领域亦为跨部门的属性,故提升平台的层级,有利于统筹各部会的分工,借以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2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的检讨与分析

环保产业对于法规的制定及政策的施行深具敏感性,而法规对于环保产业则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法规及政策的导向都将牵动并影响环保产业的发展,故于推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更应将其相关的法规及其所推动的政策依据环保产业现况结构及经济发展情势作一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以建议政府于法规及政策上的调整,使其更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

主管机关依其权责分层依法行政,导致权责分散,且整体统筹的功能性薄弱,而环保产业是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其各相关行政主管机关依各专业拟定出,各该领域的法规及产业发展政策,然却导致相关资料过于分散,各自为政的情形。

环保产业为一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各产业间的关连性高,如能建置一统筹资讯平台,借由平台上的专业人员对环保相关法源及政策、国内外环保市场分析等相关研究,将可更有效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能资源产业及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为具前瞻性及技术创新性的产业,亦符合未来环保潮流的趋势,政府应加强着眼于此等产业的相关法规增定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的研拟,由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引领出相关产业并强化的。

政府的污水下水道、自来水系统及管网建设、废水回收等公共工程建设,对于相关使用设备、器材等硬体设施,应优先采用国内产品,并得优先采购具环保标章的环保产品,以利扩大内需进而促使国内产业发展。

各政府行政主管机关于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作为依据,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有所帮助。然而我国现况的情形为各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各有其推动权责机关,如相关主管机关,其虽系针对各自的专业及行政功能上,对环保相关事项进行立法及施政推动,惟环保相关的产业是否能直接受惠及接受辅导,以及产业该如何执行?未来如何因应政府诸多法源及政策,用以调整其产业结构与市场的布局策略。针对上述,政府应建置一产业资讯平台,将国内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推动事项逐一纳入分析,且借由平台内的各类资料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及研究分析,用以建议环保产业于发展上的方向及因应国内外趋势,进行相关技术研发以及接受政府适当的补助与辅导。

3 环保产业发展要提升资源再生产业竞争力

为促使资源化产业不断成长,并提升业者妥善清理工业废弃物的能力,期使废弃物能以更妥适的方式获得处理,使能减轻环境的负荷,借以创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兼筹并顾的优质产业环境,主要内容要项如下所示:

掌握资源再生产业市场资讯及健全法令制度。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现况与趋势分析;调和资源再生相关法令;研修订资源再生产品规范或规格及国家标准草案

强化产业运作规范及管理。办理再利用许可审查;维护资源回收再利用资讯管理系统及相关资料更新;针对个案再利用工厂进行查核及追踪辅导;办理公告事业废弃物种类的再利用机构查核、追踪辅导;办理个通案再利用机构及审查委员座谈会;办理再生产品制造厂商评鉴。

协助产业再生技术研发与提升。做好研发平台强化与推广;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再利用技术建立。

推动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辅导特定产业提升资源回收再利用;

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构资源再生对温室气体减量效益评估模式;强化网络资讯及提供技术咨询辅导;工业废弃物清理作业辅导。

协助产业整体行销,拓展再生产品市场。编印资源再生相关技术手册;办理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环保产品相关销售促进活动;办理绩效优良奖初评审查工作。

篇2

关键词: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宏观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

(一)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

我国的环保产业起步比较晚,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才起步,进入21世纪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加速增长,环保产业的年增长率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速,每年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的增速有望达到16%。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固体废物以及核安全成为环保产业投资的重点,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额超过亿元,市场空间还十分巨大。更是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把环保产业发展成千亿产业。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环保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且更加迅速。我国节能环保领域的市场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各种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新工艺以及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覆盖范围广泛,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环保技术不断提高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环保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因此我国不断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研发了很多有效的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

2 供给能力不断上升

由于我国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以及自身环保技术的提高,国内环保产业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环境工程技术,能够生产合格的污染治理装备,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求。

3 产业领域逐步扩展

为了应对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类型的污染,环保产业研发出了一系列环保技术、环保设施以及环保产品,掌握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环保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4 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服务业取得快速的发展。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的环保发展领域,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有利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环保服务业具体分为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技术服务、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污染治理运营设施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理、环境功能及其他环境服务六类。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环保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优势。

5 以政府的宏观政策为导向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环保产业从开始到发展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进行的。从发展之初,环保产业就跟随政府政策的脚步。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都做出了相关规划,突出了环保的重要地位。在“十一五”以及“十二五”计划中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以及要求。但是,政府政策的变化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以至于很多政策不太适合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环保产业虽然发展比较迅速,处于初步成型阶段,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

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在我国所有的环保产业中,中小企业占8成以上。很多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能力,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品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而且没有资本优势。没有形成自主研发体系,而且没有长期规划,员工素质不高,生产比较落后。

2 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我国环保人才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还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技术含量不高,无法形成竞争力。科研与产业严重脱节,主要的研发力量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场所。在加上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不足,很难生产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以我国的污水处理为例,大多数污水处理设备较为简陋,很难达到国际标准。

3 缺乏政策引导和相关支持

首先,环保产业需要国家的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支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入虽然在逐年递增,但是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依旧较低,资金总额相对比较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其次,我国环保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无法起到稳定环保市场的作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但是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

最后,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应该利用财政补助的政策,对环保产业进行积极引导。以收取资源补偿费换取资源的做法并不是很合理,很多资源以极小的代价就被企业任意使用,收取的标准远远低于资源本身的价值。丝毫没有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三、关于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科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我国环保行业来说,政府的相关政策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与其他产业所不同的是,环保产业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壮大的,是一项政策引导型的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

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促进环保的对策,使环保企业健康发展。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专业的环保体系,对环保的要求没有很精确,也并不是很严格,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宣称环保劣质的产品。缺少严格的处罚条例,使很多不良商贩有投机取巧的心理。

其次,利用税收政策,加强对环保企业的支持。对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可以采取减税以及免税政策,使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在环保上。在过去,节能企业与高耗能企业在税收政策上并没有不同。相比较而言,节能企业因为节能的原因相对付出了更高的成本,所以应该对节能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最后,可以成立环保专项资金。通过实施各种鼓励政策支持环保产业,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资金。很多环保企业在发展的时候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难以维持生产。政府资金的注入极大地补充企业资金的缺口,有利于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

(二)提高环保产业人才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竞争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着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提高竞争力,环保产业的竞争在于技术的竞争。环保产业技术的竞争离不开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应该从技术层面着手。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投入,培养出高素质的环保人才。政府也要加强对环保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做贡献。

(三)加强市场的引导作用

我国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生产的产品应该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环保企业可以建立科研团队,专门进行技术研发工作,当研究出新的技术时,快速投入到市场中进行应用,将其产业化。这样不仅为研发提供了经费支持,还能推动我国环保技术的进步。

(四)拓展融资渠道

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就是资金问题,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企业内部的资金积累外,需要从外部融入资金。政府要高度关注环保产业的发展允许环保企业通过发行环保证券,上市等渠道来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建立环保企业专项基金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支持环保企业自主研发环保产品,在关键的领域还可以借助高校以及研究所的力量帮助环保产业突破技术瓶颈。企业应该关注国际环保技术的发展,较强环保差产品的研发,缩短与世界的距离。

(五)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我国的环保产业的产业链比较混乱,不同产业环节的企业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导致科研与产业脱节,环保技术难以及时使用到环保服务中。通过整合产业链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把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再转化为经济效益。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完善环保产业的结构。这种产业之间的融合可以通过控股和参股的方式来实现,将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结语

环保行业的发展说明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保问题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环保产业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我国环保产业起步晚,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核心科技和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在以市场为导向时政府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提高竞争力,使环保产业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环保产业 阻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43-02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环保产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比较短,但是能够为资源的高效利用、治理环境污染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等各方面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资条件。但是从当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只有将这些阻碍因素清除掉,才能实现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当前发展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诸多阻碍因素

1.1 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对于环保产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支持。但是,从当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缺乏国家的宏观引导,并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这对于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环保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企业内部管理相对分散,内部控制水平难以提高;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和专项鼓励政策,缺乏相应的发展动力,难以调动企业投资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环保设备水平相对较低,并且政府也没有对环保企业进行统一的引导和管理,从而导致重复建设现象的产生。由于政府没有对环保企业采取相应的支持和引导措施,也没有对市场竞争进行规范,从而不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环保产业标准体系,阻碍环保产业的发展。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对于环保产业来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接下来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1)部分环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合理调整企业的规模结构,这就导致企业的发展往往相对分散,缺乏相应的骨干企业。从当前全国的环保企业总数来看,规模相对较大、经营状况良好的优秀企业仅占三成,并且大部分的环保企业规模都比较小,缺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环保专业人才,从而导致规模效益较低。(2)环保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并且企业的环保设备也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从当前市场上销售的环保产品来看,大部分的产品都不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和可靠性,并且存在较多的缺陷,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并且会出现常规产品供过于求,而治理污染效果好的设备又供不应求的现象;(3)产业发展不协调。从当前我国环保企业的分布现状来看,虽然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但是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江以及沿海等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非常不利于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4)没有明确产业的发展重点。对于环保产业来说,环境服务和制造环保产品是产业的两大支柱,但是,从当前环保产业的经济结构来看,并没有将这两大支柱放在重要位置,因此,严重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1.3 缺乏优秀的环保人才

虽然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却严重缺乏环保科技人才。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想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当前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环保从业人员,但实际上我国仅有7万环保从业人员,这就形成巨大的反差。并且大部分的高校,之前都将环保产业作为冷门专业,招收人数也相对较少,随着近年来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环保专业人才也在逐渐的增多,但是,依然不能满足环保市场的需求。并且大多数学生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环保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1.4 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对于环保产业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直接导致环保企业缺乏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产的环保产品缺乏技术含量,从而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并且,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是环保产业的主要技术研发力量,但是,由于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从而导致产品的研发进度缓慢。一般来说,环保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都是常规产品,缺乏技术含量,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在对污染水进行处理时,主要是运用一般的处理废水产品,在治理大气污染时,通常采用除尘设备,在一些国家重点的污染防治领域,我国的环保企业还没有自主研发出科技含量较高、治理效果好的产品,大多数都是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因此,培养高科技环保人才,提高我国的环保技术研发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环保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解决我国环保企业发展阻碍的有效对策

2.1 政府加强宏观引导和支持

对于我国的环保产业来说,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了促进环保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对环保企业给予支持,并且制定一套明确的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方针,给环保企业指明发展的方向,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环保产品、工艺和技术等要出台政策进行限制,鼓励环保企业发展高效、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经济的环保产品、工艺和技术,规范环保企业的市场竞争秩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环保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支持环保产业全面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这样一来,就能够让更多的企业投资者将目光放在环保产业上,给环保产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并且政府还应该加强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从实际工作中支持环保行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提高企业排放污水和废气的收费标准,实现收费标准的规范化、合理化,从根本上调动排污企业对污染进行治理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政府还应该进一步规范城市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制度,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并且对于城市发展进度相对较快的地区来说,还可以成立相关的发展环保产业专项资金,对环保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从而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步入正轨。

2.2 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缺乏全面的管理,没有规划环保产业的市场运作,是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环保产业的市场运作,就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产业管理体系,对环保产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并且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出台相应的环保产业生产运作标准和规范,让环保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从而实现有规可循、有据可依。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环保产业的市场监督体系,进一步规范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环保产业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同时,还应该对环保企业的生产链进行全面的监督,将产品的施工、生产、设备运行以及设计等各个方面作为基本出发点,对环保产品的质量、销售以及产品认可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督,一旦发现违规操作,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从而实现环保产业市场运作的规范化、合理化。

2.3 提高环保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对于环保产业来说,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一定要提高环保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将高校作为环保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中心,并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设相关的环保专业,培养环保行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2)进一步明确环保行业的发展重点,重视环保产品的研发,并且要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打造以科技型环保人才为主的产品研发队伍,加大对科研资金的投入,积极研发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除此之外,环保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建立奖惩制度来激发环保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相关的培训班,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不断的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员工的环保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环保产品的不断创新。同时,环保企业还应该积极的寻求合作,通过直接引进、合作以及合资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环保技术,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还应该结合当前我国的环保技术,然后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环保产品和核心环保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环保产业。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保行业在面临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因此,对于环保行业来说,想要获得不断的发展,就一定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明确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并且将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作为发展动力,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引进环保科技型人才,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不断的提高环保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还应该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在吸收和消化的同时,还应该进行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宝娟.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J].环境保护,2002(8).

[2] 胡慧平.中国缺少环保高科技人才[N].中国经济导报,2002.

[3] 王旗.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6):83―84.

[4] 胥树凡.刘砚华.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环境保护,1997(2):39―41.

篇4

【关键词】产业集群 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集群

一、引言

产业集群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存在,被经济学家认为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环保产业,就形成了环保产业集群(环保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并连接和协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新兴产业)。环保产业集群是环保产业的空间集聚和产业链的极化现象,依托人才、技术、管理、资本、市场和生产六大要素的互动、集成,是提高环保产业群体的集聚和产品规模化、高集化程度的专业化协作网络。目前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对环保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如芬兰奥卢大学的Kari Poikela, Eva Pongracz(2006)等在《奥卢环保产业集群中的商业潜力》中分析了奥卢地区环保产业子行业―废物开发与利用集群的现状,经过分析发现:集群所具有的促进区域内企业合作与竞争、提升企业创新等特征都得到体现,但同时也发现相关的环保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滞后性,特别是环境立法在集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黄静晗(2005)在《福建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中,分析了福建省环保产业的现状和前景,提出了集群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加快培育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环保产业园区等。王伟林(2005)在《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增强龙岩经济竞争力》中,分析龙岩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和资源,并提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优势支柱产业。国内外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深入揭示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理论与环保产业发展建设规划的关键问题。

二、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市场集中度低

根据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环保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环保收入总额占全国环保收入总额的39.9%,而在2000年仅为30.6%。从浙江省的发展情况看,1993年当时浙江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926家,产值43.5亿元;到2000年,浙江的环保相关产业产值已达290.1亿元,列全国第一。在最近的调查中,2006年浙江环保产值高达645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平均增幅已超过30%。江苏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同样迅速,该省“十五”期间环保产业收入年均递增率达46.01%,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国环保产业平均增长速度。

长三角地区的环保产业虽然在国内所占比重较大,但目前大型的环保企业仍然不多,依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属于小规模生产经营,开发新产品能力弱,低档产品居多,利润薄,发展后劲不足。此外,从事环保事业的企业比重仍然不大。据统计,2004年整个长三角地区从事环保的企业单位数为3415个,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0.75%,环保收入总额为1826.3亿元,占总收入的2.83%。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离国际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环保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技术的支持。长三角环保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科研开发的加大投入等形式,环保技术已从无公害农产品等低技术发展转向开发新型清洁生产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开发环保材料、利用城市垃圾发电等高端的环保产业发展,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由于环保小型企业比重大,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相对落后,许多高科技环保产品依然需要进口,产品科技含量和制造质量、运行成本等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市场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例如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大中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领域还不具备高科技含量设备的设计能力,难以与国外设备抗衡。

3、产业分布分散,集聚程度较低

长三角的环保产业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和绍兴等地区。2004年苏州、无锡、南京三市的环保产业收入占江苏省的70.4%,比2000年高11个百分点;而浙江省的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温州和台州这四个城市,2004年四城市的环保设备(产品)产值为32.8亿元,占全省环保设备(产品)的产值的87.6%。从环保产业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分布情况看,也比较分散,不利于各城市间的环保技术交流,同时也很难形成聚集效应,形成较大的品牌。

此外,融资渠道少。环保产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技术的提高,先进设备的引进还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由于环保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规模较小、资信较差,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而且融资渠道少,不得不借助于利息高的民间资金,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资金来源不足成为困扰长三角地区环保产业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三、发展环保产业集群是未来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

作为连接和协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特殊产业,环保产业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第一,具有高科技性,且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通过集群方式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在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第二,具有全方位渗透性,一方面环保产业渗透到各行各业,横向边界较宽;另一方面环保产业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是从末端治理产品、单项环境服务向清洁工艺过程相关产品与一体化服务转变,因此纵向边界较深。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促进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整个环保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而其集群扩散效应又进一步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第三,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政策依赖性。一方面,政府通过强制的法律法规约束工业界的污染排放行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环保设施为市民和工商业界服务。可以说政府参与特性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的资金来源、管理体制、公司结构,同时政府的参与特性也直接受制于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以产业集群模式来发展环保产业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有效地增强环保产业的集中度;第二,可以有效促进环保产业的创新;第三,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环保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式,把环保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有效的结合起来,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浙江国家环保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环保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环保产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产业新格局。江苏宜兴素有“环保设备之乡”的美称,目前全市共有环保工业企业1000余家,现已初步形成含环保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安装、售后服务等综合性系列化的环保工业体系。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上海经济圈内,依托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具有一流的投资软、硬件环境。目前已有三立环保、维尔利环境工程、高化环保等20多家国内外企业入驻。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方位、多功能、高起点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由环保工业区、环保生态区、环保科研区、环保产业展销咨询服务中心等部分组成,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将资源和废物充分利用、打造一条资源再生循环产业链,营造一个生产、汇展、科研、信息化为一体的和谐融洽新经济发展模式,是环保产业集群的典范。

四、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集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的创新,为集群的正确发展指明方向。二是加强集群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公共产品的建设。环保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如在产业发展前期需要市场分析、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中期需要制定、测试的市场检验,后期需要推广销售、技术服务等。这也就要求政府促进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培养各类中介服务人才。公共产品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需要将电力、通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好,这样才便于利用各项资源。三是建立促进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区域文化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集群所在区域的区域文化,二是集群内的集群文化或是企业文化。区域文化是由这个地域长期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等影响下形成的,一般不易更改。而集群文化则是在这个集群的形成初期就形成的,是由初始进入该集群的个别企业风格所决定的。因此,集群的最初形成过程非常重要,它几乎就决定了该集群以后的文化氛围。创新能力强、人才创新意识高并已形成良好文化的企业应优先考虑。四是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在环保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以人才战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在注重现有人才的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部人才的引进。五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合作和结网。促使广大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加强合作,在企业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机构间建立网络,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琼、王小明: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J].湖南农机,2006(11).

[2] Antero Honkasalo:Environmental Cluster Research Programme[J].Workshop on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2000(6).

[3] 黄静晗:福建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8).

[4] 王伟林: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增强龙岩经济竞争力[J].开放潮,2005(1).

[5] 方蕴捷:浙江环保产业蛋糕诱人[N].浙江日报,2007-2-13.

[6] 江苏省环保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R].江苏省环保厅,2006.

篇5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the economy has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however most of it is consuming resources and destroying environment costs. Resources will be exhausted one day,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have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环保产业问题及对策 环保技术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保产业发展道路,仍有很多困难。

一、面临的问题

1.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我国环保企业存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多等问题,以小型化、分散化为主,尚未形成一批大的环保产业集团。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正当市场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如有些地方设置具有排他性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环保工程建设中回避招标和招投标中弄虚作假、不规范竞争等。市场混乱的结果阻碍了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积极性。

2.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产品技术含量有限,缺乏必要的竞争能力。直接导致环保产业的研发能力不强的原因就是高科技环保人才的缺乏, 加之资金的投入不足,并且技术研发力量主要集中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因而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如水处理主要为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除尘设备,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

3.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一是产业发展重点不明确。作为环保主要构成的环保产品制造和环境服务,在产业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二是产业发展不均匀。地域分布广,但大多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城市,制约了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三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还未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四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

4.环保产业发展受到资金缺乏的制约,融资渠道有待拓宽。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民间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高科技环保产业人才不足;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缺乏统一标准等等,都是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

二、给出的对策和建议

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环境污染及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他们提出过很多对策,有的对策效果很好。但是,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经验,而是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色,辩证的吸收外国经验,并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保产业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可以给出如下对策:

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运行机制应包括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制度, 权威高效的执行机构, 以及完备的实施手段。第一, 明晰环保事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事权分配应该是: 政府承担组织实施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监督; 企业承担投资经营风险。所以应当制定措施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市场, 并制定相关的投资回报政策, 按照市场操作模式, 由投资者竞投建造, 筛选专业管理公司管理, 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第二, 改革环境税费制度。进一步制定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颁布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并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

2. 建立健全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促进环保产业链优化升级。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指产融结合,或者说是产权的整合。通过控股和参股,将处于不同产业环节的企业联合起来。在一个统一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整合环保产业链也就是将环保咨询、环保技术、环保设备、环保工程、环保服务、环保项目投资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产业集团中。在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一个企业技术实力和资本运作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积累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以有效地利用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社会资源。 环保产业集团的形成又有利于整个环保产业市场的规范和完善,这个从微观运行到宏观规范的过程,可以逐步克服和解决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3.拓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充足的资金是一个产业得以顺利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对政府政策有极强依赖性的环保产业来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行动:(1)政府提供环保产业贷款贴息或补贴;(2)为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减税、免税,如营业税、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3)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环境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强势企业和企业集团,这方面有波兰等欧洲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4)制定灵活的环境融资政策,放宽融资主体限制,鼓励企业债券、项目融资(BOT、股票等),企业上市、信托投资、融资担保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强;(5)将强国际投资,制定鼓励外国资本参入中国环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特别政策, 使其成为疏通我国环境投融资管道的可利用的方法。

4. 推进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在如今的时代,高新技术与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就是环保产业,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环保产业的生命线。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看来, 技术创新就是激活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易于克服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负外部性, 易于适应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因此, 环保产业越来越成为技术驱动型的产业, 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是相当高的。

5.倡导公平竞争,给民营环保企业国民待遇。政府应取消国有环保企业超国民待遇,给予民营环保企业国民待遇。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国有环保企业与民营环保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各级政府及公共工程的环保产品采购,都应遵循公平、公开、效益的原则,在一定的环保水平上,寻求价格更低的环保产品和服务。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更多的资源会流入技术更高,效益更好的企业,先进企业会发展壮大,落后企业才有压力提高效益与技术水平。

6.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围绕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关注和扶持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选择一批关键技术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同时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 产学研 ”结合,加速优秀环保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加快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 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利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结束语

环保产业是一个大有潜力的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人力、技术等等各种资源进入环保产业。认清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并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环保产业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骆建华,马辉,张婧.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与创新[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02) .

[2] 滕静,李宝娟.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状况[J]. 中国环保产业, 2010,(03) .

[3] 李晓丽,冯百侠. 我国环保产业技术现状与技术战略的选择[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篇6

从环保产业的定义看,环保产业的界定与涵概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并与其他产业相互交叉与渗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有两种不同的统计分类方法:一种就是上述定义的广义的分类;另一种是专指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技术、设备和服务,即狭义的分类。其中,通常将狭义界定的部分视为环保产业的核心。

一、中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环保产业可望成为军转民的一个重要领域“九五”期间到201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和大规模资源开发的过程。尽管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全国环境形势仍很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实现本世纪末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变等目标,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环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战略。第四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到2000年所有污染物必须达标的要求,并推出《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两项重大举措,以及为之配套的一些其他政策、措施,必将促进各地区、企业投入区域和点源的污染治理。而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还不能适应环保事业的需要,难以参与国际竞争。环保产业是具有很大潜力的“朝阳产业”,这正是军工行业在军转民过程中需要寻求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因此环保产业有可能成为军转民的新领域。

二、军工行业环保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环保产业的条件近十年来,军工行业将过去治理本行业污染的技术和设备逐步推向市场,许多有志之士都致力于环保产业,企业的环保部门与车间合作,开发环保技术和设备,设计院、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也纷纷参与环保市场竞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军工行业都涌现出一批环保产业单位,有的已在我国环保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据了解,到1995年,航空、船舶、兵器等行业环保产业产值均在3亿元左右。以兵器工业为例,涉足环保产业的单位有40多个(多为企事业单位的二级企业),共开发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脱硫除尘)、水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如高浓度有机废水、电镀废水、CLO2发生器)、环保器材和净化设备(水和空气净化器、水处理药剂等)、汽车摩托车消声器、环境监测仪器、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无公害环境标志产品(可降解塑料、氟里昂替代品R134a、新型制冷空调)等7大类70多种产品。环保从业人数为1万余人。其中环保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产品销售和“三废”综合利用构成了兵器工业的主体。从兵器工业的环保产业基本现状可以看出:(1)尽管产品、技术种类较多,但规模不大,产值不高,缺乏主导产品。按年产值3亿元计算,仅占全国产值(300多亿元)的1/100;(2)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主要是二级法人单位;(3)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商业化、产业化程度也很低;(4)环保产业单位的经营机制也是制约市场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鉴于以上原因和其他多种因素,目前,军工行业的环保产业在全国环保市场的份额还比较低,在组成我国环保产业的“四个方面军”——乡镇企业、地方环保部门所属环保公司、国务院各部门所属企业、外国公司中所处地位尚不突出。因此,军工行业要将环保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其支柱民品还将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应该看到军工行业所具备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综合起来,军工行业具有发展环保产业的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

(1)国防科技工业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和所拥有的高新技术正是提高我国环保科技水平的希望所在。

(2)各军工行业均涉及较广泛的产业领域,如机械、光电、化工等,具有健全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具有发展环保产业所需的产业基础。

(3)军工业特有的军品生产技术、某些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特有污染物的治理技术都有化为通用环保技术、进入环保市场的巨大潜力。如兵器工业的活性炭开发、生产及其应用技术,在环保产业中就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航空工业的新材料、制冷、空调、电子等先进技术优势都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产业,船舶工业的大型燃油炉、除油装置等技术基础同样有广泛应用前景。

(4)军工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将使军工行业环保产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为改变我国目前环保产品质量低劣的状况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5)国内外的销售网络体系,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承包能力,使军工行业具有参与国际、国内环保工程承包的能力和国内外环保产品营销的优势。

三、环保产业市场浅析从当前的环保产业市场分析来看,可将环保市场分为受国家环保政策和执法力度影响的区域和点源的污染控制和污染治理市场以及随着人民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形成的家用环保市场这两大环保产业市场。

(1)第四次全国环保大会以后,国家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强,使得许多潜在的环保市场正在转化为现实的市场。

·《国务院加强环保工作的决定》要求到2000年所有污染物必须达到排放标准,否则届时将被停产或关闭,这就使得目前大量超标排放的企业不得不限期治理,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环保技术和设备的需求。《决定》还严令关、停、并、转目前严重污染环境的小造纸、小电镀、小炼焦、小制革、小化工等“15小”企业,从而促进了其他类似企业的治理。到2000年我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要求达到20~3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要建立污水处理厂,到201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0~50%,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当前水处理市场的重要方面。第四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推出的《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两项重大举措,不仅要求污染物达到浓度排放标准,而且要使污染物总量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共投资4800亿元,其中“九五”期间为第一期工程投资1860亿元,重点治理“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三河”(淮河、辽河、海河),这些区域成为我国“九五”期间的主要环保市场。

·我国关于SO2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的划定,以及对SO2征收排污费后,锅炉燃烧烟气脱硫技术和设备具有很好的市场,电厂大型锅炉的烟气脱硫和工业中小型锅炉的烟气脱硫成为两大市场。我国现有中小型锅炉43万台,年耗煤3.5亿多吨,年排放SO2800多万吨,占SO2排放量的40%,因此中小型工业锅炉和电厂锅炉脱硫具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城市大气污染物的60%至70%来自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的排气污染。过去,由于我国使用含铅汽油,使得尾气净化的催化剂“中毒”,影响这一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现北京、上海、广州开始使用无铅汽油,禁止使用含铅汽油。1998年西安、重庆、天津等市使用无铅汽油,2000年全国使用无铅汽油,这就为我国汽车摩托车的尾气催化净化器的使用创造了条件。机动车尾气净化器正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这是目前正在形成的市场。近日,一些城市已要求检测不合格的在用车必须安装净化器。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城市垃圾和工业垃圾,严重污染环境,目前很多单位积极开发大型焚烧炉,并寻求示范工程;由于资金和技术问题,垃圾处理这一市场将在2000年开始的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领域和环保产业的重要的潜在市场。另外,“白色污染”也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为解决此问题,可降解塑料及其深加工制品如农用薄膜、包装物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新的环保标准,对污染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增控制指标,也开拓了环保产业的新的领域。如新的综合污水排放标准,要求对废水的TOC进行监测,总量控制要求与之配套使用的污水流量采样器,这些都是目前需要开发的环保监测仪器。

(2)人民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形成空气和水净化器等家用环保产品的市场。许多城市自来水有些指标不合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针对开放的消费品市场,家庭或小区的水净化器、居室和车用空气净化器都是当前关系到千家万户、市场容量比较大的畅销产品。

另外,各军工行业自身的污染治理(如老污染源的治理和新建项目的环保“三同时”项目)所需的技术与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环保市场。

四、环保产业科技开发与产业发展的重点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基础,结合各行业的技术优势和特点,是确立其开发重点的原则之一。根据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兵器工业确立了以下领域作为环保产业的开发重点:

(1)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开发生产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与设备,并建立电厂锅炉的示范工程。

(2)水处理设备重点开发医药等高浓度有机废水、电镀等表面处理废水处理的成套化、系列化设备,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

(3)垃圾处理设备及综合利用

(4)车辆尾气净化器等汽车环保产品技术开发重点:汽车、摩托车排气净化器,并总成为消声、净化一体器

(5)空气、水净化设备、器材与材料

(6)清洁产品和无公害环境标志产品技术开发重点:可降解塑料及其深加工和设备的国产化;氟里昂代用品134a。

(7)环境工程承包利用设计优势,进行工程承包,带动环保产品的销售。

(8)环保仪器、环境监测仪器及其他领域技术开发重点:总量控制仪器,注重该领域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与引进。另外,还应开发生态与生物技术,开展环保咨询(如ISO14000的认证与咨询等)。

五、军工行业发展环保产业的挑战和拟采取的对策与建议军工行业具有发展环保产业的条件和基础,环保产业市场为军转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要充分将其优势发挥出来,首先应面对来自自我和外部的挑战:·市场机制对现有的计划体制的挑战。·规模经济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零星的、小规模生产的挑战。

·集团优势对分散经营的挑战。·国外技术、资金对国内环保市场冲击和对军工行业目前脆弱的环保产业的挑战。

·国家环保产业的宏观调控及扶持政策滞后对军工行业发展环保产业扶持政策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要使环保产业成为军工行业民品的重要补充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拟采取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1)行业管理部门,从各行业的实际出发,加强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加强环保产业的领导,引导并促进环保产业的规模化进程,并注重相关部门的协调。

(2)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按产品结构或技术开发的优势,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专业性的技术开发公司或环保产业集团,盘活存量资产,发挥整体优势。

(3)加大环保科研开发投资力度,落实环保产业资金渠道。

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而目前环保科研小试费用匮乏;中试研究和科技开发很难列入重点项目;因此加大环保科研和科技开发投入是发展环保产业的前提;同时将成熟的技术产业化产品列入民品项目固定生产投资渠道。

建议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环保产业发展基金,以支持和引导国防工业环保产业的发展。

(4)开展广泛的、多层次的国内、国际合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要转变观念,开展与环保产业的各方面军(乡镇企业、地方环保企业、国务院直属工业部门、国外环保公司)合作,取各家优势,为我所用。

与乡镇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和借鉴其灵活的机制和市场开拓能力;与地方环保部门合作,享受地方政策的保护与支持;与国务院有关行业,特别是缺乏环保专业队伍和制造基础的行业结成战略联盟,或为其提供技术和制造能力的支持;与国外公司合作,创办合资企业,合作开发、引进和消化技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的技术和设备,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外贸和海外工程承包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篇7

仪征市节能环保产业起步于2000年以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现有30多家,从业人员7000余人,产业呈现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

1.1产业分类

目前,仪征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分为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装备(产品)制造两大类,所涉企业有20余家。资源循环利用类主要集中在对废弃化学纤维及其制品和废石、废屑、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利用领域,节能装备(产品)制造类主要集中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高效节能电机制造领域。

1.2产品种类

仪征市节能环保产业主导产品主要有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电机、余热回收利用锅炉、涤纶纤维、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炭棒和混凝土、水泥等建材类产品。

1.3企业规模

仪征市现有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2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其中西门子电机(中国)公司、飞利浦照明工业(中国)公司为国际化大公司。

2仪征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要求下,仪征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2.1企业规模小

节能环保企业数目不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数量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0.5%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4%。骨干企业较少,其中销售额10亿元及5亿以上各1家,缺乏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弱

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2012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研发投入仅6000万元,在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中,仅史福特光电股份公司拥有较为齐全的研发平台。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普遍偏弱,工业产品结构层次不高,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2.3产业结构不完善

节能环保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资源循环利用类企业最多,占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55%,其他近30%的企业从事节能装备和产品制造,而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制造、节能服务、环保服务等较高层次的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发展相对滞后。

3加快发展仪征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

3.1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

以现有的节能环保产业为基础,以史福特光电股份公司、飞利浦照明工业(中国)公司、西门子电机(中国)公司等骨干企业依托,围绕产业链的前延后伸,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研发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的知名企业,重点引进LED封装及半导体与光电关键零部件等生产企业,壮大我市高效节能照明和高效电机等产业规模。鼓励现有中小企业开展上下游产品协作配套服务,扩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提升节能环保制造业层次,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传统节能环保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现有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节能和环保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新机制,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

3.2开展企业培育壮大产业规模

实施政策和要素倾斜,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企业。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科研、生产、营销等综台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企业,积极实施节能照明、高效电机、废弃物利用等重点领域示范工程,加快建设西门子电机(中国)公司新一代IE2高效电机、中江能源回收(扬州)公司余热回收利用锅炉等节能项目,扩张规模,做大做强企业。同时实施“小微企业进规模”培育工程,着力引导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促使一批节能环保小企业成长壮大为规模企业,从而实现节能环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3.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促进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向节能环保企业集中,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引进技术人才,加快“三站两中心”等平台建设。当前,要加快推进利得尔电机公司超高效铸铜转子电机、中兴涤纶纤维厂再生聚酯连续直纺差别化FDY长丝等研发机构建设,提高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节能灯芯片制造及自动封装等节能环保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以及节能环保型锅炉、与变频调速等技术结合的电动机等节能机电装备、产品的研发,拥有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巩固和扩大特色产品优势,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3.4强化组织协调加大扶持力度

篇8

关键词:环保节能;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

1.1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激励机制极其不完善,导致相应扶持政策的非常匮乏。此外,我国还需要完备节能环保产业的法规及标准体系。

1.2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但是由于我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存在诸多不足,出现了很多金融机构对合同能源管理缺乏真正认识的弊端,致使当前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融资环境并不乐观,资金渠道阻塞。

1.3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经济,归根结底要靠技术。我国应当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性本身要求较高,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研发投入少,在科技力量、实验设置条件、科研实力等方面存有不小的差距。

1.4观念问题

出于经济成本问题的考虑,我国诸多企业缺乏节能和环保意识,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政策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是一种约束,尚未建立真正科学的企业发展理念。此外,很多节能先进适用技术的投资风险较高,经济效益却较差,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不仅节能技术科技研发能力较弱,而且严重缺乏引进先进技术的动力。这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2.推行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是一类新式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是要节约,节约有利于增长。增长和节约并非相悖的,节约自身就是一类增长。同时,节约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实施,不能因噎废食,不顾经济发展而节约。我国要实现的是发展与节约有机融合的经济增长歌剧。入市哦我国于“十二五”期间达到单位GDP能耗减少20%的节能规划,根据年经济增长率7.5%来衡量,2012年仅一年就能够少消耗6.2亿吨煤,这样的节能幅度,至少能够增加6.3万亿元的GDP(根据2005年市价),而且,降低能耗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社会因污染而造成的损失。这样一来,一本二利,产生双倍的经济利益。

2.2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环保节能是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调节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是促进技术发展的巨大力量。根据控制总量、摈弃落后的原则,减少盲目投资、粗放型扩涨,提高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装备的速度。促进企业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水平。努力完善能源产业结构,激发社会开发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将地区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和谐的统一到一起,按照实际环境承受度与生产潜力,根据优先开发、特别开发、定量开发、严禁开发的不同类别来划分实施,确立不同地区的潜力定位,促使打造各具特点的地区经济格局。反之而言,必须大力调节与优化经济发展歌剧,达到经济增长模式的高效改良,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才可在根本上确保环保节能目标的达成。环保节能和完善经济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生产进步是互相联系的。按照相关部门衡量,若是现有的第三产业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例减少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能够随之减少一个百分点;若是高技术行业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比例减少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能够随之减少1.3百分点。

2.3推动了生产技术进步

要实现环保节能的效果,就要彻底履行我国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节能和环保提供技术支持。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国家利用中央政府投资支持一批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相关投入,促进节能和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培育专业化节能和环保服务体系。

2.4引导新的经济文明

节约节能不仅仅一类新式生产模式,而且是一类新式社会生活模式;是一类新式价值思想,亦是一类新式处世哲学。在以往的“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收益)转为“三低一高”(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经济发展局面,开始了环保节能的发展阶段,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是经济文明进步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在古代就有号召节俭的良好风尚。“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名言警句还有很多,一直被大家所传承和相应。当然,我国现在所提倡的节能环保产业,本身是有着新的时代精神与理念的。

3.通过自主创新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3.1制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

基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不断的进行自主创新,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市场管理机制,充分贯彻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市场需求下、以企业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环境技术监管体制的建设和技能环保产业标准化进程,加强节能环保产业与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形成机构布局合理、具有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转变,有效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各地区重点产业的培养

根据国家和地方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重点,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基础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对一些技能环保产业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安徽省,应重点培养节能环保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相关节能设备和检测仪表的制造业、环保材料与环境技术服务等领域。

3.3制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

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应从各地区的总体产业入手。首先应实现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迅速增长,提高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规模。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级、省级的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中心和节能环保企业技术中心。

另外要根据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并加强节能环保企业的组织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提高节能环保企业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

3.4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的结构布局

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色,形成本地区特有的节能环保产业结构。加强对本地区大型企业和品牌运营企业的扶持,建立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的科研中心和服务中心,以城市为核心,逐渐发展周边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本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

3.5培育专业化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推动我国技能环保产业的重点,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培育专业化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先进的环保科研技术和管理机制,是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国各地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大型节能环保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强产业整合,形成国际性的节能环保专业化企业,主导国内市场,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年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现已将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正确的选择环保产业发展路径,相信这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将更好地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环保 产业市场 发展趋势

一、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背景

2001-2005年,是中国实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的期间。在此期间,中国政府空前地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从而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契机。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将在“九五”工作的基础,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解决重点区域的重点环境问题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除了继续推进以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河(海河、辽河、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一市(北京市)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及一海(渤海)海域水污染防治为内容的33211工程的实施并力争抓出实效外,还增加了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小浪底库区及其上游和松花江流域等三个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以上13个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简称为“333211工程”。此外,重点环保城市山“九五”的47个增加为100个。上述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污染防治:

——实施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下降10%:

——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淘汰落后的尘产设备与技术;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行清洁尘产: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强化核安全和核辐射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

——重点治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轻工工业的行业污染。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

——大气污染防治,提倡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

——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45%:

——加强饮用水集中水源地的保护: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加到75%:

——治理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电磁辐射污染。

3.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一批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和自然资源开发重点监管区;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

4.农村环境保护: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控制白色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业污染: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

——防止农作物污染。

5.海洋环境保护: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控制陆源污染和近海养殖污染:

——保护海岸带和海洋的动物生态系统:

——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预见,“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将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将进入更为蓬勃发展的阶段。 二、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展望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将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展,市场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地增长。除了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市场外,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食品与绿色产品、低公害产品、环境服务业等领域,都蕴涵着极大的市场机遇。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以上。估计总体投入将达到7000亿元水平,其投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污染治理:

重点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并完善工业废水的治理。全国各重点城市将新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4000万吨/日,估计治理总投资约需1000亿元(不含污水管网建设资金):工业废水治理约需投入1500亿元。合计约为2500亿元。

2.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约需投入1000亿元。其中,火电厂脱硫约550亿元,工业窑炉脱硫约150亿元,民用锅炉脱硫约300亿元。控制机动车尾气、控制烟尘排放等约需投入2000亿元。合计约为3000亿元。

3.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约需投入500亿元。其中,垃圾焚烧厂约需投入250亿元,垃圾填埋场约需投入200亿元,垃圾堆肥场约需投入50亿元。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约需投入200亿元。废弃资源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约需投入200亿元。合计约为900亿元。

4. 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县和治理水土流失及矿山复垦等,合计约需投入500亿元。

5.环境服务业:

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科研开发、环境咨询等能力建设,约需投入100亿元。

6.有机食品、绿色产品和低公害产品:

这方面的投入,主要由企业依据市场进行。

“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5%的增长速度。环保产业的年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元,其中,环保产品制造业产值将达到600亿元,环境工程将达到500亿元,环境服务业将达到400亿元。

三、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需求

未来五到十年中,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需求主要体现在以方面。

1.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在前述的重点工业行业内,工业废水治理的主要问题是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因而需要: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催化氧化技术、高效除油技术、高效脱色技术、湿法焚烧技术、循环冷却水和冲洗水的回用处理技术等。

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为了适应大规模地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需要,需要适宜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要求:投资少、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电耗低、污泥处理简易、操作维护简单的实用技术。

根据我国水污染控制的环境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应具备较高的脱氮除磷能力。为了适应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需要,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能够达到较高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水平,需要高效污水消毒技术和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3.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分散的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需要脱氮除磷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及高效过滤技术。

4.河流、湖泊的污染防治技术: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要实行城镇化发展战略,要建设100个环保城市,要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因而,城市的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将产生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方面的技术需求主要有:有效菌技术、净化船技术、水体人工净化技术、氧化塘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等。

5.二氧化硫与烟尘治理技术:

燃煤电站脱硫技术,工业窑炉脱硫技术,可扑集细微粒子的高效除尘技术等。

6.清洁能源技术:

洁净煤生产技术、水煤浆制备技术、燃气锅炉、电加热锅炉、热水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

7.机动车尾气控制技术:

三元催化净化器等技术。

8.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垃圾焚烧及发电及尾气净化技术和设备 垃圾制复合肥技术和设备,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设备,垃圾分拣技术和成套设备等。

9.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

废液处理技术,废弃原材料处置与再利用技术等。

10.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废建材、废塑料、废纸、废金属、废渣 废玻璃、废橡胶、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

11.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噪声治理技术与隔音、吸音材料,减震技术,防治电磁辐射材料,核材料处置技术等。

12.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生态恢复技术,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制造技术,濒临物种繁育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

13.有机食品、生态农业技术:

无公害蔬菜、粮食工厂化生产技术与成套装备,天然食品的加工技术,天然食品、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和设备。

14.环境监测技术:

水(COD、BOD、TOC、pH、DO、ORP)、大气(SOx、NOx、COx)的各类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和自动化监控系统,检测数据的处理、传输的网络技术。

15.环境咨询技术:

ISO—14000,环境影响评价,绿色认证,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技术。

16、环境工程咨询技术:

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概念设计,工程咨询,技术咨询,招投标咨询等。

17.环境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采集、分析和技术,因特网技术等。 四、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

1.广泛地拓宽产业领域,向广义环保产业(也称:循环经济、静脉产业、泛环保产业等)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环保产业即将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使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是拉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尘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环境污染治理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任重道远。随着国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环保产业中服务于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环保工业和环境工程业,发展强劲、增长迅速,如日中天,仍然是现阶段中国环保产业的主体。

现状下的环境污染治理业正在处于市场整合阶段,市场竞争和科技竞争的结果,将改变目前的产业格局,改变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产品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规模小、生产力过于分散的不利发展的局面,并增强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一旦更新概念,必将成长为产业巨人。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起步较早,目前发展广泛,并构成中国环保产业的主体力量。但是,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在我国的兴起,更多的成分是经济水平落后和资源市场的利益驱动。这与工业发达国家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不同。

概念的不同,将导致效果的差异,其实质就在于“环保意念”。陈旧、落后的观念,无法产生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先进的思想,指导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的发展,这将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并壮大中国的环境保护产业。

4.环境服务业将与环保产业中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并将迅速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力量。由于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进作用,环保产业也必,须做到结构合理,其各行各业也应协调发展。我国正处于新老体制交会阶段,改革的动力,必将支持第三方机构的涌现,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显示其极其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1)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监测业,必将朝着社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方向发展,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可忽视,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咨询业,发展前景极其光明。其覆盖范围包括:环境认证咨询、环境管理咨询、环境技术咨询和环境工程咨询等多个方面。

——绿色认证系统(1SO-14000、环境标志、绿色食品等)将以环保的理念规范全社会的生产、生活行为并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促使我国与发达国家实现“国际接轨”。

——环境管理咨询将冲破局限,渗透我国政府各个经济管理部门,更将支持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管理咨询主要影响政府的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和标准。

——环境技术咨询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急待加强。

——环境工程咨询对于改革我国环境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环境工程建设水平,有根本作用。

(3)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信息业,是支持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研发机构科研、服务机构开展业务,以及公众环境教育的基础,必须积极扶植发展。

5.生态环境保护业、环保产品营销业和低公害产品制造业不发展的现状,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形成较大的发展势头,并逐渐使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趋向完善与合理。 五、实行科技创新战略,促进中国环保产业实现大发展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构成市场推动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及其政策实施的力度,资金的投入力度及其融资手段,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支持,环保企业的自身建设与市场化的自我完善。

中国的环保产业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的环保产业不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九十年代起,尤其是九十年代的中期开始,中国环保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究其原因,则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力度有了极大的加强。而这一段时间,中国环保产业没有充分发展,原因则是政府的资金投入的力度有限,及其融资存在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展望本世纪初期,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力度无疑必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也必然改革,涉及环保产业的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宽,这就为中国的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发展条件。

环保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国加入WTO以后,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将转化为高科技的竞争,质量和技术的竞争,资本与实力的竞争和信息与服务的竞争。这些,将成为新时期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必须自觉地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使中国的环保产业朝着高新科技产业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我国的环保产业不具备从事这种市场竞争的能力,则不能取得这场市场竞争的胜利。那么,即将发展起来的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就要丢失,大好的发展机会就会丧失。

如何形成现代市场竞争能力,如何确保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并具有活力,怎样把企业做大并实现永续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和各个环保企业发展所需要认真考虑的首要大事。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必须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惟有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才能促使我国环保产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才能使我们在严酷的环保产业市场国际竞争面前,保持地位,力争领先,处于不败之地。

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如何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标志是什么?概括起来,应达到以下能力:

1. 以“更新、更高和更强”作为中国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的不懈追求;

2.拥有领先的技术或产品,且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及产业化能力;

4.拥有必要的技术储备,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并了解技术发展趋势,适时推出新产品;

5.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保持持续发展的条件;

6.拥有较好的技术队伍、营销队伍和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

7.与行业和政府以及国内外著名技术研发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篇10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__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

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__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__—2015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

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 王世清

调研组长: 石新民

调研组成员:金维平 方 敏 李 保

张 红 金 萍 徐 易

王 勇 胡 斌 袁德跃

执笔人: 徐 易

附: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

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

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

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