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探究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五千年所沉淀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东方大国历史的文化积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代表着我们国家发展过程的文明传承,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文化背后所代表的重要意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立足当下,努力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则应该找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魅力与精彩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这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首先学生应该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的东方大国的精神文化标志,它不仅仅是国家的文化积淀,更是国家的文化宝藏,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第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形象,使其凭借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人民的称赞和喜爱,使得各国友人都纷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最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文人骚客慷慨激昂的文人情怀,激励我们向这些文人学习。通过学习高中语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通过朗诵环节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首先就是将散文诗篇诵读出来,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大概了解。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情怀都能有整体的了解,这足以体现朗诵的方式对于学习高中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学生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在自己的主动学习过程中便能对课文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朗诵一些课外文章,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诗篇。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创新双吸收学生应该在学习富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的同时,努力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章,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等著名小说。在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章时可以关注文章中的精彩和创新之处,领略他国文化的魅力之处,并将这些创新之处应用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这样有选择性地吸收方式有利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所以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应注重多多阅读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积极带着学生学习外国的著作,从文章中借鉴吸收他国的文化力量,正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内涵。

篇2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模式

一、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受物质文化的多元化与教育理论和形式滞后性的影响,同时高职学生思想受到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面冲击,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大。笔者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计算数据,发现现状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空洞、理论脱离实际。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缺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内容较空洞,同时21.3%的高职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用并有所了解,76%的学生清楚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时间并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可见高职学生对中国创通文化知识感兴趣,高职学院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思政课教学的渗透。

(2)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调查发现,60.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14.9%的学生对思政课有兴趣,因此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

(3)学生学习被动、缺少积极主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是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有49.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就业没多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遇事即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对自己的求职择业有用,学不学一样,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因此思政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看电影等现象,而沉溺于手机中的这类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政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形成健康完美的品格,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课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有效对大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可以加强学生自身修养,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伴随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仍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道德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各个方面。如孔子提出和为贵,就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均为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尊心很强,只要遇到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更有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策略

思政课教学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除了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1)建构“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创设学习和教学“情境”,师生积极转变角色,教师由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师生相互配合,让教师“愿意讲授”,学生“喜欢学习”,教学相长,提升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政治觉悟、传统文化知识造诣,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子。

(2)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思政课教学评价是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检验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教学中,就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在思政教学考核和评价中,传统考核和评价方式是期末一考定分数,思政课教学改革之后考核体现为动态性和全程性,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实现考核和评价体系“四化”: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专业教师、理论教师、实践教师都参与进来,注重教学环节的考核。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卷调查、传统文化节日实践教学考核多管齐下,采取灵活评价方式。三是评价反馈系统化,建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平台和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指导和激发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支持师生主动投身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3

(一)明确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小学教育逐渐偏离了最根本的“育人”的教育目的,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逐渐明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能够使学校和家长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也能够使教师们体会到教书育人的自豪感;学校也会因为学生的成长而更加坚定自身的发展方向。

(二)帮助教师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特征,但学校教育是教师面对多个学生的集体型教育,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进行教育的主要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因此受限制,很多要求学生保持纪律的教学规则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的开拓和创新。

(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以“礼”为基础,以“德”为主线,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养成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学校里的违背校规行为明显少了,学生们在行为举止方面也更加得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为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的增多显得更加和谐,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就此建立起来。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的方式

(一)从教育管理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活动进行的主要规则,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就必须先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入手。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专门的“读经”“讲史”课程,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师、学生都重视的必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对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采办加强管理,不准统一购买或变相发动学生购买教材,学校和教师必须从本校小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从本校最为有利的课程资源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编写出轻松易读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另外,学校还应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进行课程结构的重组和教师岗位的多样化安排,进行教师培训,使在校任职的每名教师,都能够胜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二)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要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例如,将班级作为单位,通过布置教室,适当地创设传统文化的空间情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思想家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警句墨宝;在黑板报上开辟“今日传统文化”专栏,以“文学知识——传统文化展现”为主要的模式,每天更换传统文化宣传内容,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另外,各科教师也应该重视在教学语言使用和教学内容导入方面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语言情境和学习情境,可以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和学生分享一个传统文化小故事,也可以在美术和音乐教学内容导入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优美的古代音乐作品,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浓厚,还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个人品行修养是指导个体发展的重点内容。展现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就意味着德育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范本,因此,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是可行的。例如,以“三礼”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基本的仪态教育、仪表教育和礼仪教育,如礼貌用语、礼貌的肢体语言、发型、着装、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之间的礼仪以及公德心、爱心、孝心等。“三礼”教育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进行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正效果最好,在德育教育日趋结构化的小学教育中,“三礼”教育的实施能够填补德育教育的漏洞,为学生的行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模板。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教师作为教学责任人自身的素质提高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过父母,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权威他人”,因而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力——小学教师,其群体本身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们的师德和师表管理,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二)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而不是强制学习众多的国学典籍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很好的学习教材,因此很多学校以“读经”作为主要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方式,久而久之,读经教育必然会陷入“课堂教育”的怪圈,一遍遍的朗读和背诵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使学生心生厌烦。因此,即便是学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史教育课程,也不该采用强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渗透式的教育。

(三)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衣食住行方面的行为礼仪,也有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修养,无论是艺术文化方面,还是生活习俗方面,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主线。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重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不单单从学生的德育教育或者文化教育角度进行渗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渗透性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篇4

传统的教学方式急需改进。现在传统文化课大都是因人而设课,这就造成教师对所讲内容的随意性,他们想讲什么内容就讲什么内容,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他们基本上也都是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既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传统文化课基本上都是由一位老师从头讲至尾。这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急需进一步规范,提高讲课技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平台和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尽可能做到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走出课堂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到就近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场所,通过参观等形式使学生能更加直接、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热爱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发展战略方向和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对古今中外的文化进行选择和整理,并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用最优化的方式组织教学。许多高校对教学对象没有认真分析,对教学对象搞“一刀切”。笔者认为,首先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知识结构的文科生和理科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应该讲什么内容,怎么去讲,许多教育者则表现为不作为。不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传统文化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面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和方法来衡量其价值,但是为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继续弘扬下去,同时也为了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对于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它直接关系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要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就要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然,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这就需要院校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建设。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办法来扩充师资队伍,也可以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外出进修,把他们培养成拥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专家、学者型教师。作为传统文化课教师,不仅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身教”胜过“言传”,在言行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其次,可以开拓网络学习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脑、IPad,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课堂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认识和教育引导。有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一部分人也可能对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我们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比如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等途径在线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即时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些有特色的专门的传统文化网站。网站内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发动学生来找题材,使他们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于其他媒介,比如校报、校电视台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加以引导,来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不仅拓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而且也为他们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要不定期举办专题文化讲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讲得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举办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以此来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优秀文化讲透彻。教师在讲授每一个专题时,都要贯彻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紧扣文化精神,重点把握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和文化观念。采用“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可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一下“群体式”教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每位传统文化课教师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题和章节进行讲解,毕竟学有专长才能真正讲得透。高校也要为学生积极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比如邀请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学者,开设有影响力的讲座,以此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今的大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已完全具备,并且可以接受很多复杂的信息。作为传统文化课的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这一能力,把传统文化的信息传递给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把这一信息运用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去。也可以协助学生组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赛、辩论赛等。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教育、升旗仪式、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娱乐,以及科普宣传等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坦诚相待、团结互助、关爱他人、遵纪守法的良好品格。自一些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以来,其社会教育作用也渐渐凸显。我们应当借此良机,对大学生进行节日的宣传教育,使之成为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让他们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5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标志,从而理解标志设计内涵和设计理论。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搜集一些精美的、自己感兴趣的标志,分析它们的设计风格、特点等。另外,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标志动手设计,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设计表达出来,当设计成功后,会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因此,培养学生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其动手创作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将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当今这个飞快发展的时代,在各种信息的冲击下,有人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这是不对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图形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在文字诞生之初,人们用图形表达心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后来的象形文字看起来都很像一幅图画。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浮,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是精粹。在标志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注入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现在的审美观欣赏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在设计标志时,也可以加入一些传统元素,这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标志设计的创新。中国有很多标志都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如中国联通、中国邮政的标志都很好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图形是现代标志设计中图形设计的基础,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传统图形,以此为基点不断地转化传统图形,设计出更加具有时代性的“中国标志”。

三、教学与市场相结合

一些学校的标志设计教学脱离实际。对于平时的标志设计作业,教师一般是给出一个虚拟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设计。由于设计题目是虚拟的,学生设计的时候没有参考依据,所以设计的作品可能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随意设计,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本身能力的增长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本地公司的品牌标志。这样学生在设计时可以对公司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查,一方面可以寻找设计灵感,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符合公司特性的标志。在进行市场调查时,学生可以了解该公司的产品特性、服务特性以及企业坚持的信念与精神。通过对公司运营情况的调查,学生可以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公司文化与形象的标志。如果作品设计得好,很有可能被公司采用,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市场。

四、重视理论基础

标志通常以图画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更注重图形的设计制作教学,而比较忽略理论研究。笔者认为,理论是一切的基础,好比大楼的根基,上面的楼层再精美,如果没有好的根基,大楼也会不稳。理论是设计的基础,但部分学生认为只要会设计就可以了,结果导致理论知识匮乏,甚至连标志的基本概念都不知道。标志设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就是底蕴,底蕴深厚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设计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讲标志的历史与由来,以及一些经典的案例。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才会更广阔,而不会局限于方寸之间。

五、结语

篇6

摘要 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武术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本文试分析高校武术教学的弊端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教学 魅力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不仅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系统理论和技巧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武术教学在高校的开展是传承中国武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使武术的魅力大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增强高校武术教学的魅力已经迫在眉睫。

一、增强武术教学魅力的重要性

(一)武术有利于身心健康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大学生由于抗诱惑能力弱,极易网络成瘾,由此引发的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屡见不鲜。中国武术讲究自然、自由,使形体和精神达到双重的冶化,练习武术不仅能够增强身体健康,而且可以调节心理。因此,增强武术教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极有益的。

(二)武术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代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崇洋的思想日益严重,相反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却很匮乏,因此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很必要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武术的一招一式都包含着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例如:中国的太极拳讲究动静相生、刚柔相济等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深刻的领会到这些思想的精髓,这对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三)武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中国武术特别注重武德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中国是礼仪之邦,师生之间、对手之间都是有严格的礼仪规范的,在平时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重视礼仪可以使学生养成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第二,侠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武之人历来以惩奸除恶、扶弱济贫为己任,有着强烈的道德感,因此学习武术可以培养大学生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陈旧,重技术轻理论

目前高校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数为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简化太极拳、剑术等,而且这些武术的套路基本定型,很少改变,单调而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都去选修国外的跆拳道以及具有娱乐性的街舞、健美操等项目,选修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高校的武术教师只注重武术技术的传授,而轻视武术理论,我们说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很大程度上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渗透在武术理论当中的,没有理论基础,没有了文化魅力的武术是没有灵魂的,使武术变成了单纯的套路的记忆。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武术教学都是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机械的模仿使得原本充满娱乐性、对抗性的武术变得索然无味,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领域,然而在武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高校武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改革武术教学方法。

三、增强高校武术教学魅力的对策

(一)改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武术的魅力

第一,重视武术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武术的文化魅力。每个学生内心都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渴望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武术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领悟武术中包含的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也使武术有了灵魂。通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更有了使命感,而且有了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武术有了宏观的把握,对日常的练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创新武术套路,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都有求新求异的心理,一尘不变的事物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研发新的武术招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中国武术注入了新的血液。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的事物中,从跆拳道、击剑、舞蹈等不同的项目中得到启发,不断地创新武术套路。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武术课堂精彩起来

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冲击学生的视听感受。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对于互联网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武术的动作进行分解,慢镜头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第二,改变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法,增设一些游戏性的课堂环节。武术本身具有对抗性、娱乐性、保健性的特点,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将这些特点发挥出来。

第三,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新的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武术招式的自主探究、研发和创新。此外,还应注重过程教学而非结果教学,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考评上,教师应该设置多元化的考核制度,不仅包括期末的一套动作的完成情况,还应包括武术理论知识、课堂表现、平时所体现出来的武德等等方面。

总之,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希望通过武术教学的改革可以让武术发挥出它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武术,从而促进中国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高中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设计与组织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同时还要适当的渗透好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作为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语文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关键科学之一,因此,就要充分发挥出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第一,要避免多元化文化对学生产生出的负面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影响,不仅促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动,同时也产生出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大多是因为这一阶段是学生树立起健康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消极文化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理念。所以教师就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其中的正面意义。第二,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W习积极性。可以说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是难以被学生所接受的。所以教师就可以运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诗词,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要让学生受到文人情怀等方面的影响,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第三,借助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许多的传统文化作品中存在着积极意义的思想,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文化意识。所以教师就要运用好古诗词等,以此来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的情感观念认识不足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学活动的引入并不是单纯要让学生掌握好名句与名篇等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诗词来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等方面产生出共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目光放在了诗词的翻译以及诗词的结构等方面上,这样也就难以对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述,造成了学生虽然学习了这一知识,但是却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与价值。

2.对学生的自我理解与赏析认识不足

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在引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要从古文教学上出发。但是在实际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关注对文言文以及诗词等方面的解析,或是直接借助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与认识,最终也就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难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其自身有着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突出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出其影响力。

1.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的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材上出发,以此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大多是精心挑选过的,其中也存在着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学生在学习《鸿门宴》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找出其中的民族精神与审美意识,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语文来传承好文化。

2.保证融入方式的准确

现阶段中大多数的语言教学中往往都是从古诗文上来融入传统文化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情境与信息技术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如学生在学习《逍遥游》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词汇上出发,借助相应的画面等来给学生进行展示,同时还可以引用音乐等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不同,所以也就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发展。

3.筛选好传统文化内容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引入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而记住文化内涵等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避免存在盲目崇拜的心理,而是要采取批判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如在一些古诗文中诗人在落魄后所写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保证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满足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引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从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上出发,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鸾.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2016(9):93-93.

篇8

自中国动画诞生以来,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动画作品,甚至形成了影响世界的中国特色动画的艺术形式。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正是因为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才得以大放异彩。

1.动画作品的剧本创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传承下来很多优秀的神话、民间故事以及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很多都被取材为剧本,是整部动画作品的灵魂。著名动画作品《铁扇公主》就是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这部动画作品也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典型代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国人的骄傲,同时也被世界所认可。美国迪士尼动画作品《花木兰》也是改编自民间传奇故事《木兰从军》。这部动画作品的成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将东方艺术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逐渐的走向世界舞台。

2.动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的动画产业中,传统艺术剪纸、戏剧、水墨画等都作为表现手法被大量的应用在动画作品之中,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动画最精彩绝妙之处。1958年推出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就是一部具有鲜明美术风格的动画作品。这部动画作品融入了剪纸与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不仅造型简洁,色彩也明亮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动画史上一次成功的创新。之后出现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更是打破了绘画只能静止观赏的传统观念,将水墨画的“静”与动画的“动”完美结合。将动画艺术带入水墨画的意境审美中,别具一番风味。

3.动画作品的音乐元素虽说剧本是动画作品的“灵魂”,但是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是离不开音乐的配合的,优秀的动画作品总少不了耐人回味的配音配乐,好的配乐在适当的时候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气氛,更直观的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作品在不同时段所营造的不同氛围。在中国动画配乐中,多以琴、萧、以及戏曲中的锣、鼓为主,琴声的悠扬悦耳,箫声的悲凉如水,戏曲的恢弘大气,都让动画作品更为生动。在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中,更是将戏曲作为配乐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创作的精髓,在当今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下,利用动画产业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在教学当中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与取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丰富多样,但并不是所有都适用于动画作品之中,在教学当中,应当更多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否定,决不能片面的全部套用,对于某些传统的方面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扬弃。

2.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感受在动画教学中应多加入一些动画赏析课程,让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视觉上来吸引学生,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更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课堂之外,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去挖掘一些独特的民俗民风,在了解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认识不同地域之间各异的民族文化,可以将这些自己挖掘的文化信息作为创意点应用到新的动画创作之中。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陶冶性教学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受到很多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及教师过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这样的教学观念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及世界观等精神层面。新课改背景下,陶冶性教学模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探究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陶冶性经典诵读教学探索

我国逐渐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传统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从小熏陶。很多国学中的经典著作被搬进了小学课本当中,也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对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意识,陶冶情操,而且内容简单、朗朗上口,不断促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著,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宣读,朗朗上口的诗句使学生逐渐被其所影响,达到育人的目的。

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蒙学经典,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充满自信,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诵读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启发。教师也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与学生建立深刻的感情。

二、情美交织的情境法

情境法教学手段一直是小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陶冶性教学理念中也可以运用情境法,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一致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得教学效率快速提高,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情境法其实就是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缩短现实与想象的差距,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尽情地思考,使得达成教学目标。

篇10

【关键词】现代设计;新材料;传统文化

字体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一般在大学的二年级开设,时间为三到五个星期。本课程旨在为视觉传达设计所有专业核心课打基础,拓展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是丰富设计实践的重要环节。[1]然而,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把时间大多花费在摹写体系成熟的字体,而不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的激发。因此,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需改变传统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传统教学方法中字体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践应用环节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教育观念陈旧、教学目标不能与职业发展相契合、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师资培养能力不足、学生专注于软件的学习、不重视手绘能力训练、学生在设计时缺乏创新意识等。这些都是造成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缺少特色,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的介入,滞后的课本已无法满足学生们需要获知的信息。因此,在课程实践应用环节上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考核方法单一

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考核,通常在课程结束时,以结课考试、结课大作业,加上平时成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在字体设计课程考核时,通过结课大作业,并辅以平时作业使学生获得课程的成绩,没有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改革考试方式,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提高,使成绩评定更客观、公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字体设计教学组织方法的提升

(一)将字体设计与动画技术结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技术能力

众所周知,文字最早源于图形。因此,文字和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往往只注重文字和图形之间的关系。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了使我们设计的文字不仅仅局限于静态图形符号,借用数字化手段,通过引入动画技术、视频影像、互联网以及前卫的交互技术,探索出一套“三维动态字体设计”的新的教学模式,为创意字体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3]学生可以将不同文字的表现形式、造型和动画结合,不只是把汉字当作单一的图形来对待,借用动画特效进行创意字体设计,使平面的字体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抛砖引玉,巧妙地启发同学的思维,打开学生思路,使他们更好地将传统设计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

(二)将字体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丰富学生的设计手法

字体设计是以中国传统的宋体、楷体、隶书等为基础的,这些文字中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其中也包含了传统的文化理念和设计理念。然而,大多数学校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字不重视,教师上课时只注重英文字体的设计与讲解,使学生形成了用英文设计更富时代感,中文字体很土的错误观点。对于字体设计课程来说,我们需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充分地运用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到设计中。再结合本土实际情况,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特色。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字体设计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学生的角色尤为重要,以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主动权。将实际的项目应用于课堂。每年艺术设计行业都会涌现大批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我们可以以这些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对它们进行重新设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优秀的作品相比较,不但可以树立信心,而且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鼓励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查。为学生提供主动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字体设计的发展情况,了解到课堂外的知识。同时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与学生探讨,重视学生的想法和提议,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将字体设计与新材料结合起来,注重材料在课程中的表现

今天,新材料在字体设计应用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形式和手法表现的创作平台,新材料的运用也催生了字体与工艺、材料结合的艺术形态。在字体设计课堂,充分利用发展多样的新材料与字体相结合。进行字体设计课堂作业的训练时,应充分利用非纸张材料,在艺术表现时,结合多样化的材料。在课堂训练时,引入可利用的新材料为字体的设计提供更多的手法和无限的可能。除了传统设计的纸张,也可加入些“新的材料”,把多变的材料与课堂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使文字设计带来形式上的创新。[4]

(五)将字体设计与设计形式美法则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字体设计思路

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教学中,常注重单纯字体的设计练习,在字体设计中缺乏构成形式美感。学生对大量习作缺乏积极性,感到厌烦。将现代构成形式融入现代字体设计的教学实践中,让字体设计在把握了汉字间架结构的同时,也能体现出构成形式美感,而不只是纯粹的书法艺术,引导学生利用不同质感的材料积极创作字体,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创意思路。例如,设计训练时,可在字体设计中运用色彩构成形式法则。让学生将色彩融入字体设计中,通过色彩构成展示个性特征。采用从色相到明度上进行色彩的渐变,透出色彩的多变,带出不一样的感觉。可通过色彩面积的对比,提高字体整体效果使之更具冲击力。

参考文献:

[1]李海平.两段式字体设计课程结构构建探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4):78-80.

[2]王琳.字体设计课程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143.

[3]吴军伟.数字时代下的字体设计教学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8):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