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模式 现状 未来发展方向
0前言
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目前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是我国教育当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对象的理解程度不够全面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随着体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改变,需要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此来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1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
1.1首先是理论高于实践
体育教学是一种重视实践的教育课程,在对基础体育知识和理念进行了解的情况下,通过相应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由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类型正在不断的增多,这就需要在际的体育教学当中增加实践活动所占的比例,以此来提升整体的体育教学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无法满足实际的体育教学,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越来越多,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在实际的实践训练当中,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使两者之间发展的距离相差较大,也就是所谓的理论高于实践的现状。
1.2缺少规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概念
对于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来说,目前还没有较为明确的定义,对于其中的研究标准也没有得到统一,教育人士在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所选角度的不同,使研究的最终结果也各不相同,在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概念上的共识,同时由于缺少统一的定位和理解,在对其进行实际指导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导致体育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1.3缺少规范性的体育实践
体育实践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体育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践的主要特点,来和相应的理论进行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具体的实践内容来课堂设计进行优化,目前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当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自由安排,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主要意义将得不到体现。另外是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教学模式当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2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未来发展方面
针对上述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目前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重视程度的提高,虽然其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其发展方向较为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首先是素质教育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从广义上来说,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发展,就目前体育教学当中的素质教育来说,主要指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教育部门逐渐提高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应的体育教师也通过对课程的优化设计和对体育的进一步理解,提高了学生心理和身体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职业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结合目前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将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创新出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2.2体育教学中实践活动所占比例逐渐增多
在体育课程得到相关重视之后,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当中,其实践活动所占的比例在逐渐增多,学校较大对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引进了各种体育设施,来满足体育教学中实践活动场所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师也能够对各种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并且结合目前体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合理的掌握过程结构教学,完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体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目前的体育模式进行创新,实现了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
2.3重视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评价
在体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已经掌握了相对较为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并且结合相应的体育教学模式,来对学生的整体成绩进行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传统的重视考试成绩的现象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学生学历的动力和兴趣有所增加,另外,随着教学评价模式的不断研究和发展,目前教学评价的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增加了学生实时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模块,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使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得到了体现。
3结语
体育教学与我国的综合实力息息相关,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综合国民素质,就需要结合目前体育教学的发展特点,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对教学的培训,也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实现对体育教学课程的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蒋聪(1980-),男,河南夏邑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森.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10):52.
篇2
高校体育教学问题改革方向高校体育教学,旨在增强我国高校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身体状态来面对日常学习和生活,并对学生的内心情绪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达到对内心不良情绪的释放和发泄,从而避免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因此,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手段,把握良好的改革方向,不断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重复性,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重要问题。重复性的知识理论和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实际联系过程中也就缺乏一定的新鲜感,学生在实际学生过程中,也就失去了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比如,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会教育学生相应的篮球知识,以及正确的投篮、运球的姿势,这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所涉及,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大学体育课堂上仍然要重复性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如此一来,难免会让学生出现厌烦情绪,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单一性,老师负责有关动作的讲解和示范,学生负责学习和掌握,并在练习过程中进行巩固,最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测验,并通过测验结果来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让体育教学失去了基本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愉快和刺激,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是应付测验而被动的接受相关知识理论,从而严重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质量。
3.教学队伍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来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由于长期的观念影响,导致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很多教师只懂得基本的教学尝试,能够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必要的课堂教学,却无法使课堂内容丰富化,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我国高校部分体育教学缺乏良好的学习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接受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不对新型体育项目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难以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严重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此外,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体育教学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场馆器材出现一定的不足,使得体育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阻碍了我国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分析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
加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革,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首先,应该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丰富,加强重视教育教学观念,适当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其次,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为目的,使学生能够热爱体育锻炼,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运动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促进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加强对教学体系的改革,重视对课堂教学的深化,使高校体育教学多样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将增强学生体质同终身教育相结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传统性,难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重在对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理论的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单一性,老师负责灌输相关知识,负责对动作的示范,学生被动接受和掌握,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对新型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应用,比如游戏教学法,互动性教学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开展方向,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质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重视高校体育教学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加强高校体育教学队伍建设,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优秀教学人才的引进工作,提升教学队伍的师资力量;学校方面应该定期开展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帮助体育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实现教师素质的有效提升。为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开展,高校及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学设施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对教学场地和器材开展必要的优化工作,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总结
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缓解学生压力,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落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使高校体育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及要求发展需求,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萌,谢中.浅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J].文学教育(中),2011,(02).
[2]刘永河.试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04).
篇3
〔关键词〕体像烦恼;父母教养方式;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9-0007-04
一、引言
体像(body image)或称躯体意象,是指个体对身体的主观感受,它包括了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知觉、想象、情感与物理性质的感知等。这是一个随着我们的心境、环境和身体经验而时刻变动着的概念,是后天习得并在发育成长中完成的心理现象[1]。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与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由于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容貌、身材、第二性征等表现出一定的关注,因此,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身这些方面的现状感到困惑或不满,表现出体像烦恼问题。体像烦恼是一种介于正常体像心理和体像障碍之间的不正常的体像心理。它是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其特征为: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像,有强烈的改变自身某方面体像的欲望,同时伴随着一些消极情绪。它比体像障碍更具有普遍性和弥散性。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体像障碍、体像烦恼,并对它们在青少年学生中的现状及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强调体像障碍的病理学特点,对体像障碍者的节食、减肥等行为研究较多[2-6]。但实际情况是,学生中有体像障碍的比例远远少于体像烦恼。因而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对体像烦恼与社交问题[7]、体像烦恼与主观幸福感[8]、体像烦恼与自我完美主义倾向[9]等的关系进行研究。而中学生还没正式踏入社会,平时接触较多的人就是父母亲,父母亲的教养方式会对中学生的体像烦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对这一点国内还未有前人研究。本研究从中学生的体像烦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入手,以期对中学生对于自身体像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江门市新会区4所不同类型中学的在校学生,实施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调查。共发放问卷 950 份,回收942份,回收率99.2%。剔除两题以上未做者,获得有效被试754人,有效率80.0%。其中男生304人,女生450人;初一254人,初二166人,高一177人,高二157人;职业中学137人,普通高中199人;普通中学199人,重点中学219人;居住地在城市的369人,农村的385人。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
此问卷采用由高亚兵,彭文波和周丽华等人[10]编制的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该问卷包括四个主成分:容貌烦恼、形体烦恼、性器官烦恼和性别烦恼,共由25个问题构成。问卷为三级评分,分别为符合、不置可否以及不符合。其中有16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总分范围是25~75分,分值越高,体像烦恼程度也越高[10]。
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此量表采用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 Perris等人于1980年编制,岳冬梅等人[1]1993年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包括母亲量表和父亲量表,母亲量表5个维度,父亲量表6个维度。量表中各题目按1、2、3、4评分,分别代表“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11]。
(三)施测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召集被试在教室里团体测试,调查问卷为匿名,使用统一指导语,测试完后当堂收回问卷。
三、结果
(一)中学生体像烦恼情况
男中学生体像烦恼的得分为41.80±7.40,女中学生为46.69±8.05;初一学生体像烦恼得分为44.56±8.51,初二学生为43.83±7.64,高一学生为45.60±7.84,高二学生为43.83±7.64;职业中学学生体像烦恼得分为46.59±8.24,普通高中学生为44.40±7.87;普通中学学生体像烦恼得分为44.68±8.44,重点中学学生为43.84±7.93;城镇组学生体像烦恼得分为44.99±8.20,农村组学生为44.46±8.10;总体中学生的体像烦恼得分为44.89±8.37。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中学生体像烦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8.456,p
(二)中学生体像烦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1.不同体像烦恼水平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根据体像烦恼得分的高低,将中学生分为三组:体像烦恼分数由低到高25%的中学生为低体像烦恼组,由高到低25%的中学生为高体像烦恼组,其余为中等体像烦恼组。三组不同体像烦恼水平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果与差异比较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三M中学生报告的结果除母亲偏爱被试这个因子外均存在显著差异(p
2.中学生体像烦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中学生体像烦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如表2所示。
从表2相关栏(r 栏)可以看出,中学生体像烦恼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方式都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父亲和母亲的惩罚严厉等其他教养方式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p
从表2偏相关栏(pr栏)可以看出,在控制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时,中学生体像烦恼与父亲偏爱被试存在显著正相关(p
四、讨论
(一)对中学生体像烦恼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体像烦恼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体像烦恼得分@著高于男生。出现这个结果可能包括内部主观原因和外部客观原因两个方面。从内部主观因素来讲,一方面随着青春期身体发育,女生的第二性征更为明显,自己感觉身体渐渐地变得陌生了,渐渐地被不太匀称的成人的体形所替代,产生一些身体的自我不满意感,从而引起烦恼和焦虑;另一方面,由于对自己体像的过高的自我期望,从而出现自我丑陋或者过分夸大自我缺陷,最终产生烦恼和焦虑的现象。从外部客观因素讲,媒体及影视作品对骨感美的“狂轰滥炸”和过分渲染在女生体像烦恼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另外,本研究发现,中学生体像烦恼无年级、学校类别、城乡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解释是,现代中学生受到各种媒体及影视作品的影响基本是一样的。
(二)对中学生体像烦恼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关系的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保持母亲各因子相同的情况下,中学生体像烦恼与父亲只有偏爱被试这个因子有显著正相关,与父亲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在恒定父亲教养方式情况下,体像烦恼与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因子有显著正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无显著相关,这个结果可能与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有关。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形象一般都是“严父”“慈母”。父亲与子女的关系较母亲疏远,因而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对子女体像烦恼的影响不大。而母亲跟子女的关系比较亲密,子女也更容易接受来自母亲的各种影响。如果母亲多采用情感温暖方式,子女会倾向于更多地自我接纳,其体像烦恼水平会越低;反之,如果母亲多采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子女也会倾向于不接纳自我,其体像烦恼水平会越高。如果父亲或母亲更多偏爱子女的话,子女会倾向于更多地关注自我形象,其体像烦恼也越高。
五、结论
(一)中学生体像烦恼有性别差异,无年级、学校类别、城乡差异。
(二)中学生体像烦恼与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因子有显著正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无显著相关;与父亲偏爱被试有显著正相关,与父亲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1]路红,祁禄.性别、抑郁、自尊与体像评价:关于大学生体像的调查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1(5):98-102.
[2]郑日昌.北京女青少年节食状况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6):340-342.
[3]肖广兰.北京女中学生进食障碍和节食行为的调查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0.
[4]杜文东,王挺,刘娜.青春期女性体象障碍与心理反应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6):70-71.
[5]朱武,杜乾君,易运连,等.女性减肥者的体像问题与社会支持及性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49-151.
[6]刘晓海. 女大学生自我体像问题与瘦身行为现状调查[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26-128.
[7]周丽华,骆伯巍,彭文波,等.初探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与社交问题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64-65,24.
[8]许浩川,刘毅,陈韵婷. 广州市大学生体像烦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9,1:60-64.
[9]李玉环,宋灵青,赵富才. 大学生体像烦恼与自我完美主义倾向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962-964.
[10]高亚兵,彭文波,周丽华,等.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 [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05-1006.
篇4
1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1 突出个性,坚持改革与体育发展的战略相结合
因为受到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高职院校体育发展也各不相同。个性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要进一步突出各所高职院校个性,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突出教学改革的个性,突出教学改革的创造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要确保总目标的引导地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全面考虑各所高职院校的独特特征和条件,充分发挥其优越条件,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路,坚持将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和该校体育发展战略相结合。而高校体育发展战略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与所采取的策略。教学目标是指参与教学工作的人对实践所期望取得的结果。一个国家、省市、地县乃至学校,尚若没有制定出和自身体育发展状况相符合的具体战略,对自身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体育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所要达到的水平以及今后所要发展成什么样子都没有予以考虑的话,必将使得体育改革走向迷茫,迷失方向而驶入盲目之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改革的内容、手段与方向,有着导向、激励以及动员的强大作用。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而且还是促进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战略,换句话说也就是对一切与战略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加以清楚与改革,特别是传统的指导思想、观念导向、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各种阻碍性规章规定等。总的来说,唯有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该校体育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改革过程中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具体方向,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高度把握,对于改革途中的种种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2 改革过程中注重对课程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开发,坚持“健康第一”教学
高职体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学改革方向要注重对课程资源的科学、有效而合理的开放与利用,那么这就需要对传统运动技术教学辩证看待。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身心都相对比较成熟,都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因而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应该始终学习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和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确保“健康第一”教学思想得到充分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身属性在于身体的练习,身体练习是一项以运动技术为手段的学习方法,具体而系统的运动技术和锻炼形式有助于确保体育教学活动健身塑体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实现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在改革方向中要着重把握好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严格遵循运动的规律,坚持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方法,从而将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快乐,这不仅是体育运动的功能所在,而且也是“健康第一”这一思想得提出的源泉,这一思想可以使得体育教学由表象变为具体。然而对于脱离体育性质而开展的课程资源开放与利用对“快乐体育”思想观念的贯彻来说是不利的,很容易使得其变成了体育教学的主要渠道。因而,在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与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对“健康第一”、“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加以重视,明确改革的中心、主题与方向,避免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指导思想上有所混乱,以免人为地给体育功能贴上标签,从而限制了体育的范围。
1.3 将体育纳入升学考试科目体系中,充分发其激励作用
现阶段,因为深受商品经济、升学率以及明星体育等方面的影响,不少学校体育在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之间产生了极大的落差,名不副实。再加上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态势越来越严重,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注重德育和体育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在招生过程中,体育和德育没有受到像智育那样得到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视,更不用说严格考核了,理论上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再择优录取”,可是实际情况是录取全凭智育而定。换句话说也就是我国教育政策还不是很完善,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而理性的指导,关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落实与贯彻上也显得步履维艰。而将体育纳入升学考试科目体系中,明确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方向,不仅可以充分发其激励作用,而且还可以确保体育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相一致,有效维护了国务院颁布《体育工作条例》的法律地位和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2 结语
总的来说,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起步事件相对比较晚,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则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与新角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明确其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总体方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主流和脉搏,从而促进学生体制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确保学生在大环境大背景下个性化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 宋亨国,周爱光.论体育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身份[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篇5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网站、论坛日渐没落的今天,高校需要积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方法,关注新技术的发展,紧跟新平台的建设,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在重大形势政策宣传、舆论引导、舆情应对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在自媒体急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学生在哪,学校就在哪。现在,我们的学生都转移到了社会媒体平台上来了,学校就要跟上这个趋势。我们在一些高校的班级中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基本达到100%,学生大概百分之九十都在相关的网络媒体上,包括腾讯的QQ空间、微博、微信,新浪微博、人人网等,还包括其他的一些网络媒体。
从学校来讲,能够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想、做法,还有一些学生开展活动的事情向社会宣传,新媒体给高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高校要积极利用这样的新兴媒体,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更多的展示,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现在新媒体出来以后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过去常用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等,都要取得媒体的许可,新媒体自媒体的时代,学校就在信息上有很大的主动权。
二、新媒体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
面对移动化的趋势,学校要不断尝试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移动化改造,使学校官方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占据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是可以通过开通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及时将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园生活以及青春励志等方面的信息推送到师生员工和校友中,通过新技术在互动性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二是通过技术改造,将学校现有网站进行移动平台适配,从而实现学校网络信息与移动终端的即时同步,以最小的工作量完成了学校资讯从电脑平台向移动全平台的转换;三是可以开发学校的客户端系统,使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成绩、考勤、考试、课程、班级通讯录等与学习相关的服务,教师可以获取学生信息、教师信息、邮件信息、迎新查询、干部通讯录等相关常用信息,为用户提供一个随时随地了解校园动态及个人信息的窗口,实现校园生活的移动化。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级团学组织在校、院、班三个层面搭建起了以QQ群、微信群、飞信群为主要交流工具,以微博为主要信息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基本做到了“一个班一个固定QQ群”,确保了由各级团学组织掌握的信息网络覆盖到班级,形成书报、手机短信、QQ群、微信、飞信、校内网、视频、微博、博客等多种传媒全方位互动传播模式。
处在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站、微博、贴吧等平台信息量十分巨大,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舆情信息,通过人工检索来发现相关的信息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为了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可以在百度和google两大搜索引擎上都进行了与学校相关的关键词的新闻订阅。这样,在搜索引擎获取到指定关键词信息时,就会将相应页面内容发送到指定的电子邮件中,再通过手机的邮件实时推送功能,就能实现特定关键词的全自动实时网络监控,为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证。针对网络中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对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打通现实教育与虚拟网络环节,形成网上问题,现实工作中及时解决,网上热点及时回复,网上网下良性互动,不断营造青春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
这些新媒体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单向说教”走向应用型“互动传播”,宣传阵地进一步扩容,覆盖面不断放大,工作实效得到切实增强。
三、新媒体时期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的思考
从当前最火热的网络和手机应用上可以看出,自主、互动和交流是新媒体时代网站服务和手机应用的核心思想,这也就对高校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更加复杂和紧迫的要求。要么跟上网络时代快速更替的技术和理念的变迁,去学习去发展,去改变自己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要么就在自说自话中,沉浸在自己的独角戏中被时代被学生所抛弃。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热动核电;课程体系;研究实践
作者简介:孙为民(1966-),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教授;张玮(1972-),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工程师。(河南郑州450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78-02
一、职业发展状况及背景分析
三十年来,我国核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核电工业大体上经历起步、初步发展、腾飞和持续发展三个阶段。
1995年前可称为起步阶段。期间,秦山、大亚湾核电厂相继投产。1995~2005年可称为初步发展阶段。期间,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田湾核电厂相继投运。然而,由于我国核电体制存在的弊端及认识等问题,已建项目形成了多种堆型、多国引进的局面,客观上不利于我国核电国产化。总体上来说,核电国产化水平不高。2005年以后,称为腾飞和持续发展阶段,即核电大发展的阶段。秦山二期扩建、岭东核电(岭澳扩建项目)、辽宁红沿河核电、福建宁德核电项目PSAR已经审评结束;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开始PSAR的审评;浙江三门核电、福建福清核电、广东阳江核电、山东海阳核电、广东台山核电、浙江方家山核电(秦山扩建)等项目处于PSAR的审评阶段。
2007年,我国“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4%,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亿至2800亿千瓦时。实际上,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可能调高到6000万千瓦,2030年核电比重预计将达到16%。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开设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核电方向专业,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参照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及实践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核电方向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教育的根本宗旨。电力教育必须与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通过对核电工业形势的分析可以发现,核电工业的发展加速,对核电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即年均可达0.5万人左右。作为为电力工业提供人才的专业院校并没有大的变化,为此学生的就业形势将好于上年。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核电方向与核力发电厂有直接关系,专业特色突出,近几年就业形势良好。但因就业面窄,所以电源建设形势对学生就业影响很大。为防范就业风险,此次教学改革中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根据专科学生的培养层次,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切入点,所以我们决定继续在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改变毕业生“理论知识强、应用能力弱”的局面,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1.专业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大量调研和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确定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核电方向专业定位(见表1)。
从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核力)发电厂系统分析能力、机组运行能力、事故处理能力、具备(核力)发电设备及辅机的试验能力、(核力)发电设备安装及检修能力、现场组织管理及节能分析能力、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2.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核电方向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核电方向的课程体系(见表2)。
四、以“工学结合、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为核心,搞好课程建设
以“电厂汽轮机运行”课程为例说明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从事汽轮机组运行、热力设备安装、检修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为导向,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2)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汽轮机组运行、热力设备安装、检修的能力为重点,组织课程的知识和实践环节教学。
(3)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实际工程中的汽轮机运行工作任务为基础,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以其工作过程为基础,序化教学内容。
(4)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实际工程中汽轮机运行设计项目和设计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
(5)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课程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6)“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理实一体。采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讲练结合,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2.课程设计思路
(1)从知识过渡到能力的培养。把汽轮机结构、原理、凝汽设备、汽轮机调节、汽轮机运行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提出课程的专业能力目标为:一是训练学生进行汽轮机组的启动、汽轮机正常运行与维护、汽轮机组的试验、汽轮机组的停机、汽轮机组的事故预防与处理的技能,培养他们根据工程要求,分析汽轮机的变工况运行特性;分析汽轮机凝汽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分析汽轮机调节保护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操作控制汽轮机运行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行业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及团结协作意识,进行沟通与表达训练,学会团队工作。
(2)从“项目导向”过渡到“工作过程导向”。以汽轮机运行能力培养为核心,与多家企业合作,将实际工程设计项目、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学习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各教学环节融入标准、规范、协作及质量体系的内容,将课程建设成为集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教育于一体的教学平台,使之成为电力类专业的特色课程。
将“电厂汽轮机运行”课程分为五个教学项目,即项目一汽轮机组的启动、项目二汽轮机组正常运行与维护、项目三汽轮机组的试验、项目四汽轮机组的停止、项目五汽轮机组的事故预防与处理,每个教学项目都以实际工程项目、典型工程案例为载体,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保持课程的开放性。一是学习项目载体可以替换。本课程的学习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以目标、内容要求为基础构建学习项目框架。后两个学习项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换。二是项目中的案例可以替换。每个项目中有多个案例,教师教学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案例,也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引入新的案例。
(4)合理使用“录像”、“图片”、“仿真”等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汽轮机运行录像、工程图片、汽轮机设备模型、135MW仿真机、200MW仿真机、300MW仿真机、600MW超临界仿真机和汽轮机动画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汽轮机结构、运行的知识,指导学生控制汽轮机运行。
五、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就业导向教学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就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素养,即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新颖的配套政策,鼓励和吸引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应进一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选派教师到现场一线参加工程实践,采取多种措施,作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鼓励教师立足本职工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提高科研学术水平,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合作。
1.措施
(1)以老带新。实行每位青年教师在指定的老教师指导下教学。要求青年教师经常听取老教师的讲课,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讲课经验,尽快提高其教学能力,试讲通过后才能走上讲台。
(2)集体听课。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教研室教师集体听课,对教师讲课的内容、语言艺术、板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案进行评价,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采取进修、提高学历、参加学术交流等措施,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做专题报告,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每学期教师轮流带领学生到发电厂等工地一线实习,并选派教师到学生顶岗实习集中的单位或工地,一边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一边向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习。
(5)提高实践能力。要求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不少于半年,在企业中,拜有经验的技术专家为师,积极学习岗位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到现场学习,参加新技术调研,提高工程意识等。如在2010年暑期秦山二期核电机组建设和调试过程中,组织教师到秦山二期核电站跟踪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6)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到2009年10月本课程组教师均为“双师”素质教师。
2.成效
(1)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学认真,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好。
(2)青年教师均到生产单位接受过锻炼或培训,取得汽轮机运行、汽轮机检修、发电机组集控运行等考评员资格证书。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双师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3)聘请在电力企业工作的技术骨干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帮助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启发式教学,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既采用经典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提倡采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边讲边练、现场教学、专家讲座等方式教学。如专业课程采用经典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专家讲座等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本职业技能,又在专业领域有较强的超前意识,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采取灵活的培养考核方案
在培养考核方案上,应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不同特点,贯彻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原则,采用学分制教学计划,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教学目标为考核内容,力求按照工程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条件考核学生。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成绩。期末考试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答卷、口试并结合实际操作等。按照承认学生既有能力,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已具备或自学达到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能力要求者,经考核认定,可以免修该课程。从而使学生有可能多学其他课程。在考核方案中实行双证书制度,除了学生完成必备的学习任务获得毕业证书之外,还进行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毕业时能获得中级工证书。
八、创建良好的工程实训环境
从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备先进、贴近工程实际的现代化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锅炉实验室、控制原理实验室、热工试验室、喷管实验室、三冲量实验室、热力测试实验室等,完成本专业工程技术类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清洁煤燃烧实训室、电站仿真运行实训室(125MW、200MW、300MW仿真机)、汽轮机振动实训室、热力设备(模型)实训室等在校内建设的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除此之外,学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与有关电力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依托行业,坚持开放式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技开发等诸多方面进行合作,开辟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又一重要途径。
九、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相配套的适用教材
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点之一是把专业培养目标及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方案通过课程建设去实施。因此,必须开发与其相配套的适用教材,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学校近两年主编了多部中国电力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如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孙为民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核能发电技术》等,教材选题充分考虑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条件、生源素质、工程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及其自学的需要,力图使课程通过其教学完成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尽管这样,仍有一些课程待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教材。
篇7
[关键词]流体力学 板书教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TB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5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课程的板书教学被多媒体教学取代。流体力学作为机械、土木、能源、采矿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包括液体和气体在内的流体在静止和运动时的力学规律及其与固体壁面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一门科学。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有所不同,其主要反映在用场论的观点处理力学问题上。
流体力学中介绍了拉格朗日和欧拉法之间的区别,我们原来都是用的拉格朗日法来解决问题,即对物体的某个质点属性进行研究。而由于流体力学中的研究对象流体具有易流动性,因此某个质点的研究就不能代表整个流体,此时我们引入了欧拉法,即将物理参数(速度、压强、动量等)通过空间点的属性来进行研究,这是在学习中容易造成混乱的一个地方。此外,流体力学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分别都做了各种假设条件。例如,N-S方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般解的存在,那么在对N-S方程求解时,就必须做一些假设来简化该方程使其求解,这也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个地方。
流体力学被认为是高等数学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因此,要想学好流体力学,首先要有扎实的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及大学物理的基础。流体力学还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如什么是黏性,在流体中体现在什么方面,黏性随温度、压力变化的关系等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细致地讲解。所以学习流体力学首先要改变观念,要有比较强的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这样才能学好这门课。那么如何教授这门课、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物理概念,并让学生理解且记住,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了。
一、板书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板书加讲解,有的时候会用到一些教具,但这些都是静态的,对于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概念很难表达清楚。流体力学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只能口述进行概念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即使和实验课相结合,有部分概念还是无法表达清楚。而且除了概念以外,该课程还有大量的方程推导,很多的文字说明、画图等需要大量的板书,每次课几乎都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擦,不仅教师感到筋疲力尽,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反应流体力学是很枯燥无味的一门课,但是很重要,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现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现在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在幻灯片中放上讲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放出来进行“照本宣科”,有的干脆只是课本的扫描,上这样的课,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昏昏欲睡。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幻灯片在课堂上的应用,还应该包括二维及三维动画的演示,甚至是视频或者实验录像、现场工程录像等。多媒体教学为理解难懂的概念、定义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尤其是丰富的现场工程、实验的图片、录像等不仅丰富了课程的信息量,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
但对于流体力学这样的课程如果仅有幻灯片加板书的内容,那么对公式的推导也不能很全面地讲解。我们知道,公式推导就是边讲解边思考边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如果省略板书学生对于前因后果都不太容易理解,且信息量大,没有思考时间。
如何将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并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的问题。
三、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于制作的课件(包括幻灯片、动画、影片等)应该与课本结合紧密,包括章节名称、讲解顺序、重难点等都要根据课本内容在PPT中按照板书表达出来。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能一次出现整页的文字,这样不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也没有时间思考,直接就能看到结果,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应该逐字逐句通过人为的控制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边讲解边让学生思考,逐渐地出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当然这样做需要很多的时间,但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下面具体说明怎样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首先,对于第一章绪论部分的讲解,可以结合大量的实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足球射门、火箭升空、消防等动画或视频对学生讲解本门课程的目的、学习方法和意义,以此可得出该课程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流体力学课程产生兴趣,感到该课程并不难。
其次,对于难理解概念的讲解,可以制作动画来表现。例如,流体质点,我们定义的文字叙述是指体积无限小的流体微团,即宏观尺寸充分小,微观尺寸足够大。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呢?如何利用动画来表示?我们首先可以在一个流体中取出非常小的一个点,指出该点就是一个流体质点,由于是一个点我们可以说它是没有尺寸的,这个尺寸指的就是宏观尺寸。再利用放大功能将该点无限放大,此时该点的区域内部存在无限多个细小颗粒(点),这无限多个点就代表了足够大的微观尺寸,再将放大镜去掉,那么就又回到了宏观上一个无尺寸的点。通过这个动画很好地表达了我们的第一个概念――流体的研究对象:流体质点的定义,形象直观,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其他的内容,如拉格朗日法、欧拉法的说明,以及流线、迹线等概念的解释都可以用动画来表达清楚。这样,学生对于这个生涩的定义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再次,对于公式推导方面的讲解,可以和板书相结合。例如,在讲解静止流体对平面壁的作用力时,用幻灯片给出已知条件即平面壁面积,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重心、型心所在的高度等,以及示意图。但是,公式的推导过程必须使用板书,推导时给示意图添加一些当时所需要的力或假设条件,得到结论以后,就可以通过幻灯片对每一个物理量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例如,平面壁上的总压力P=γhcA,这里说明A是淹没面积,此时根据需要,幻灯片上的淹没面积就可以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对公式的每个数学符号在计算时就不会带错值,对公式也能有很深刻的认识。
另外,对于实验方面,可以将动画和实验视频相结合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讲解。以雷诺实验为例,可利用flas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描述,再逐一播放动画使学生了解层流和紊流的定义,以及各自存在的条件。等学生有了最初的印象后,再播放整个实验过程的录像。这样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能对该实验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真正实验时就能更好地记住实验的条件、过程以及结论,并能很好地记住该实验的结果及一些注意事项。
最后,对于例题、作业的讲解,如果是选择题、填空题都可以直接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如果是计算题、证明题可以和公式推导类似,大屏幕上显示题目和图,利用黑板进行讲解。
四、结语
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对于流体力学这门课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更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到流体力学这门课上起来是生动有趣的,让教师感到一节课下来是轻松惬意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忠宝,王梓.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2,(12):79-80.
[2] 陈二云.多媒体技术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47.
[3] 吴益华,谢洪勇.流体力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初探[J].陕西教育,2009,(8):65.
篇8
0 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新媒体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每天都接受到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大学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这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并且沉溺于网络中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交流,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受新媒体传播的暴力、黄色信息的影响,破坏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而且,也给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点。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分析
1.1 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其具有丰富的资源信息并且还有传播广泛、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了新媒体,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准确的思想内容和积极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扩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因此。可以说,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教育资源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大方便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1.2 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一般的高校思想政治授课的过程中,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并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有限。但是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并且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如微博、微信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3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优势也受到越来多人的关注,并且在教育工作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真正的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自我修养。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
2.1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不良的侵蚀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具有两面性,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生活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因为新媒体环境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网络监管难度较大,在新媒体中人们较为容易接触到许多不良信息。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失或是效能得不到发挥,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极容易被侵蚀,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时将给自己或家人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2.2 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能力的把控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靠网上交友软件的进行,受时间、地域的影响逐渐减小。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一直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交流,并且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交往可以不用付任何社会责任,因此学生们可以在其中无所顾忌,长期发展下去,大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享受到极大的自我满足,并其沉溺其中,但对现实的交往能力正在逐渐的弱化,严重时会使大学生失去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
3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3.1 根据新媒体环境特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上文中已经明确指出,我国的大学生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对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带了重大的挑战。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一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主体放在学生身上,并且遵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参与性,并且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的学。
二是树立层次教学理念。新时代的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并且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建立层次化教学,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个性,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树立快乐教学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堂中所讲授的内容大部分都十分的枯燥、无味,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提高了思想政治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因势而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新技能
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休闲以及娱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积极地利用新形势、新方法,不断扩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有效性。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使自身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改变,具有较强的信息应用能力。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的思想政治新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具有时效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积极的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并且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抵御新媒体不良信息的侵蚀,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同时也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3.3 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教学载体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而新媒体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产物,具有信息资源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以及交流便捷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受外来信息和交流的主要窗口。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增加其效能。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具有充分的了解,能够运用新媒体平台,创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实效性;
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视新媒体技术运用,不断开展与大学生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新媒体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实效性强的特点,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途径。例如,对高校贴吧、微信、QQ等交友软件进行利用,并且与学生进行在线沟通和交流,方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篇9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课程整体设计;实践研究
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设计理论知识,熟练运用AutoCAD、3DMAX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平面与装饰装修设计制作的高技能人才,可以适应广告公司、装饰装修公司等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制作工作。目前该行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适岗能力不太理想的状况。这种状况的产生与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模式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如何实现教学情境和工作情境对接,让学生更好的获得最一线的职业技能,从而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急需研究并付诸实践。
1 教学改革理念及思路
1.1课程设计理念
(1)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作为教学重点;(2)突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3)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4)实现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性,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
1.2课程设计思路
建立基于工作岗位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
课程选取真实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创建真实工作环境,以完成任务为中心,整合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实现“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职业道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体验企业对实际岗位的需求。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面向就业岗位设计工作流程与实施6环节如下:
电脑制图员与其工作流程:接受并分析任务单——绘制和处理图形图像——客户沟通修改——作品。电脑设计师与其工作流程: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分配任务——审核最终效果确认。六个实施环节:即项目情境、解决方案、合作实践、客户反馈、产品汇报、项目总结。
2 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实践方案
2.1改革目标
基于电脑制图员与设计师工作岗位过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创建真实工作环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情境即是工作情境”,体验企业对实际岗位的需求。建立基于工作岗位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
2.2课程定位
室内设计方向课程包含了室内设计效果图表现、3dsmax等系列课程,该方向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室内设计基本理论及Auto CAD等设计软件操作技能,能够从事电脑绘图员、电脑设计师等工作岗位,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3课程设计
本课程在设计时,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设计了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解决方案设计——合作实践。
(1)教学内容模块化
以知识够用为原则,摒弃了一些不常用的知识,对本课程模块化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体现岗位就业目标,与职业特性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充分体现职业特点,以下对本课程进行的模块划分即“平面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三维图像处理与制作”、“建筑动画后期”三大模块。
(2)项目设计
以项目和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职业成长规律,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学习模块。教学进度双线并行,项目A是基础技能的训练,项目B拓展能力的培养为贯穿项目。两个教学项目既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又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还融入了素质养成的理念与内涵,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同时兼顾了就业、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三方面的需求,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4考核方案
本课程操作性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由过程考评、期末考评组成。比例如下: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70%+结果评价30%
过程考评评价:70%学习时数、学习态度、合作能力、课上项目和课下项目设计成绩。
期末考评评价:30%综合考核auto cad、3d max、Photoshop等软件综合操作能力。
3 整体课程体系设计特色与创新
3.1重整课程体系
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的市场调研、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以及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比较研究,改革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室内设计方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重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关系,依据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3.2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最大的区别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和技能掌握的主体,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新教法: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然后分小组合作练习、探究,得出结论。
4 小结
通过项目化教学的高职图形专业室内设计方向整体课程设计实践研究,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生借助特定的情境能够亲身体验专业教师、企业员工以经验形态存在的知识,掌握职业活动的基本技能自觉缩小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使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林静.商业空间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
[2]杨京玲.周波.关于国内高校设计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1,(0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