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运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运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移动运营商;用户接入量;每用户平均收益值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global 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 (MVNO) footprint is introduced. By dividing MVNOs into region and classification, e.g., discount, telecom, retail, media/entertainment, business/migrant, roaming and M2M, the landscape of each segment is described. MVNOs and traditional operators do not have a strictly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prosperity of virtual operators is driving the growth of traditional operators.
Key words: MVNO; MNO; connection volume; average revenue peruser (ARPU) value
截至2014年底,全球移动运营商(MNO)共托管了992家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及运营商旗下260家子品牌公司。根据GSMA Intelligence数据报道,这代表相比2012年全球移动运营商托管的总移动服务供应商数量从1 036个增长到了1 252个。研究表明,全球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在成熟市场中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且渗透率(基于连接数)已超过100%。全球2/3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来自于欧洲(585家),随后的是亚洲(129家)和美国(107家)。对比之下,非洲市场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还是属于婴儿期。该地区目前只有8家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GSMA Intelligence协会将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划分成8个种类,它们分别是:折扣、电信、媒体/娱乐、零售、商务、迁移、漫游和机器对机器(M2M)服务。在2012年,“折扣”和“电信”类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是市场上最普遍存在的类型。其占比为46%,而另外19%来自相邻的行业(如零售商、银行、电视/媒体组织),余下的34%聚焦于商务、迁移、漫游和M2M。随着运营商持续与知名品牌跨越电信业、媒体/娱乐和零售的合作,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用户连接规模。维珍移动,一家从固定宽带和数字电视发展起来的英国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PosteMobile,一家意大利以邮递业务起家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截至2013年底,两者都有近300万的用户连接数。挪威和瑞士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数量分别为17家和16家,德国有122家虚拟网络运营商。从欧洲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每用户平均收益(ARPU)效果分析,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数量与该国家的ARPU值存在相关性。
1 虚拟运营商的分类
虚拟运营商可以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本文主要介绍按区域和目录类型划分的虚拟运营商发展情况。
1.1 区域划分
2012年,当时全球57个国家有812个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两年来这个数量增长了16%,共涉及69个国家。其中发展最显著的市场在巴西和土耳其,因为在这两个国家,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可以申请临时牌照。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推出的数量在2011年和2012年间下降了20%,直到2013年才恢复增长(注:分析只包括那些已经证实推出日期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占总量的2/3左右)。
虽然欧洲地区的MNVO数量占全球的份额在2013年和2014年间从65%下降至61%,但是大多数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仍然位于欧洲。截至2014年5月底,美国地区的虚拟运营商数量显著增长49%至128家,占全球虚拟运营商的14%。同时期,亚洲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数量也提高到79家(占全球虚拟运营商的8%),而大洋洲仍然保持在53家(占全球虚拟运营商的6%)。非洲的虚拟运营商数量则从4家发展到了8家。额外的区域,即那些没有地理边界且目标客户群体为移动漫游和无特定市场的虚拟运营商。这些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占全球10%份额,并自2012年以来数量没有变化。区域多元化虽然略有增加,但是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仍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截至2014年5月底,排名前10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市场是德国122家、美国96家、英国76家、荷兰56家、法国51家、澳大利亚43家、丹麦43家、西班牙32家、波兰28家和比利时24家。在欧洲,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仍然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的一些区域。德国、英国、荷兰、法国的集合占一半以上。相比之下,全球有12个市场只有一个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它们分别是阿根廷、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关岛、斐济、冰岛、印度、拉脱维亚卢森堡。
有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国家仍然有限――只有不到世界三分之一的国家有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主要原因在于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牌照的发放。有许可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主要适用于饱和的移动市场。在这些市场,运营商寻求创新的方式来吸引新顾客。在早期的69个国家中,相比全球平均水平的98%,托管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平均普及率为129%。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在欧洲有较大的优势。因为该地区具有最高的地区普及率(141%)及较早支持并建立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缘故。然而,随着中国和巴西等一些国家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增加,预计欧洲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市场所占的大份额比率将会在未来几年逐步减少。
1.2 目录划分
GSMA Intelligence已确定8个不同类别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即折扣、电信、媒体/娱乐、迁移、零售、商业、漫游和M2M。8个类别定义分别如下:
・折扣:以低成本服务为主旨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电信:提供一系列电信服务如固话及宽带互联网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媒体/娱乐:关联媒体和娱乐行业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迁移:主要提供国际语音服务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零售:与消费零售业相关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商务:主要为目标商务客户服务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漫游:通常针对国际旅行者,以多个国家MNO的漫游协议为基础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M2M:支持(嵌入式)机器对机器服务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此外还有一种跨所有上述8个类别的类别――仅数据(通过数据卡、加密狗或嵌入式设备提供数据服务,但不提供蜂窝语音服务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2012年,折扣是最突出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商业模式,占全球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1/4采用此模式。接着是占21%的电信类型。而邻近行业的分类,如零售,银行和媒体机构则占19%。剩下的34%为迁移、M2M和漫游。自2012年以来,8种类型中商业和媒体/娱乐增长基本持平,其他类型都出现了两位数增长。在这些类别中最高增长比例的是漫游(32%),其次是M2M(26%)、零售(24%)和折扣(22%)。同时,通过加密狗、便携本和嵌入式设备等方式仅提供数据服务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跨所有上述8类别)增加了34%到102家,占市场11%。
2 MVNO的用户接入数量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虽然媒体和零售类别分别只占全球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总数的8%和11%,但从用户连接数量上看两者的占比却非常大。媒体/娱乐业的维珍移动截至2013年底在英国本土的连接用户数为300万。在零售分类中,意大利的PosteMobile和COOPVoce拥有用户连接数分别为284万和48.5万。而法国的La Poste则有94.3万的连接数。因此,这些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均拥有前10的用户连接数。同时,电信和折扣类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占了前20位的一半。这些类别中也包括虚拟运营商集团,如德国的Freenet和Drillisch电信。这两家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由多个移动运营商托管,报告的连接数分别为1 329万和194万。
如上所述,商务和漫游类是瞄准机会市场的分类,并不列入前20之中。M2M分类属于专业范畴,其中的一个大玩家,Numerex,具有排名第3的连接数。Numerex研发了一些包括安全、政府、卫生、能源、金融服务和运输领域的M2M产品和服务。因此需要相应访问移动网络的能力。前20中迁移类的代表为德国的Turkcell和意大利的每日电讯。Turkcell的目标在德国本土,连接数据为40万。而每日电讯服务超过50万的用户,其中一半为居住在意大利的中国人(总计24.9万),这些人使用每日电讯的语音电话打给中国和香港。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角色有助于运营商提升用户连接数量。发展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对移动运营商来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战略。基于2个原因:(1)移动运营商可以利用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不同品牌获得更多的客户,以维持或增加成熟市场中移动运营商的市场份额。(2)通过出租自己的网络拓展业务细分,并产生额外的收入。例如,智利的Nextel公司最近在智利宣布打算推出一个预付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此举措使Nextel公司更具竞争力。该运营商的总裁,Estanislao解释说,“当前商业模式的重点在于聚焦高价值客户和当前的成本结构以确保高水平的服务质量、频谱容量和售后服务。这是一种盈利微薄的预付费市场。如果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监管获得批准,公司有意作为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提供预付费服务同时继续经营自己的网络服务合同”。GSMA Intelligence已确定4个指标性的市场以展示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在推动运营商的用户连接数量增长方面的作用以及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模式受到的限制。
3 MVNO ARPU值影响的
研究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对许多运营商富有吸引力。他们也越来越被国家监管机构看作是一种引入更大竞争市场而无需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工具。早期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牌照导致了我们今天在欧洲看到的高水平竞争。试图复制这种情况的国家包括中国和巴西。
巴西主要是由四大控制了98%市场的运营商统治。尽管监管机构Anatel允许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在2010年开始运营,到目前为止也仅有3家活跃的虚拟运营商:Anaconda Travel SIM、Datora电信和Porto Seguro。最近,Anatel为增加竞争已经修改了规则。其中一项新的规定将要求移动运营商明确在他们的网站上公布其向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收取的批发价格。
高比例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集中于“折扣”的分类。它们的存在能够对市场的价格和ARPU值带来显著影响。图1显示了欧洲北部、西部和南部这些成熟市场目前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数量与地区ARPU值之间的相关性。
其他因素也影响收入,2013年底挪威的ARPU值为44.76美元,瑞士为43.50美元。两地区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数量分别为17和16家。前两者的ARPU值是德国的两倍(18.66美元),但德国地区有122家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从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数量上看,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市场。其领先作用已经存在于市场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平均ARPU值还在继续下降。2014年4月份,E-PLUS公司与WhatsApp公司签署了一份合同,旨在有效地在德国地区服务于WhatsApp应用。E-PLUS负责销售以WhatsApp冠名的预付费SIM卡。即使客户没有足够的数据流量,他们使用该卡也可以无限制地访问WhatsApp。SIM卡的基本包为10欧元(或14美元)。但是支付额外的10欧元可以获得600积分,每积分可以兑换1 MB的数据流量、1 min语音或一条短信。据报道该地区90%的智能手机都安装了WhatsApp。这给E-PLUS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从竞争对手――运营商那挖掘顾客,同时帮助WhatsApp自身建立电信部门。
4 MVNO的演变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市场的发展一直受到欧洲监管机构的鼓励。最近已经有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被直接用作监管工具的例子。欧洲委员会(EC)希望利用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作为工具来维持市场竞争,如在运营商并购批准之前运用相关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接入条件可作为判断依据。在爱尔兰O2(Telefonica)合并之前,运营商按承诺应该出售高达30%合并公司的网络容量给两家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为了收购德国E-PLUS获得欧盟EC的批准,Telefonica也同意类似的条件:可能会在德国建立3个新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随着市场的成熟,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对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也越来越受欢迎,如在中国,虚拟运营商牌照首次授予于2014年并且年底总数超过40家。然而,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对整体市场的影响仍然可以忽略不计。
在中国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市场大的进展是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企业名单,包括互联网的运营商如百度、阿里巴巴和手机厂商小米,以及联想和富士康。不过这些公司将如何利用其牌照仍有待观察。在每一种情况下,他们会看到一个虚拟运营商与他们的核心业务垂直整合的潜在利益以及整体移动客户生态系统发挥的更大作用。再比如,在欧洲已经看到第三方生态系统的运营商进入了虚拟运营商市场。WhatsApp在德国推出预付E-PLUS(合并O2之后)网络服务。被消费者视为运营商品牌可以给WhatsApp带来更大的杠杆:推出语音业务可进一步的创收。
报告显示,谷歌也了解到虚拟运营商整合的潜在利益并计划在美国推出基于Sprint和T-Mobile的网络服务。美国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市场拥挤,不产生高水平的ARPU值。因此任何这样的举措可能是一个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谷歌把在固定宽带和Wi-Fi基础设施的补充投资作为驱动其互联网应用使用量的最终目标。整合谷歌的全球业务和客户基础,该公司可能会对移动运营商的业务造成相当大的破坏。参考这种模式,其他大型生态系统运营商也会给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市场带来非对称业务模型的可能性。
5 结束语
篇2
关注手机、通信领域的朋友近来可能都在各大手机厂商的新品广告或者移动运营商的业务广告中注意到了一个新词汇: 移动宽带。与“移动宽带”同时出现的,通常还有“手机上网”、“手机音乐”、“手机影视”等新鲜的移动通信业务。
三大运营商和通信行业厂商都在大力推广的“移动宽带”究竟是什么?事实上,翻遍字典、辞典和教科书,人们还很难找到这个词的准确定义――作为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产物,这个新生词汇还没有来得及被写进书本。这恰恰就是移动通信的魅力: 通过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创新应用与通信体验。
目前业界对于“移动宽带”约定俗成的理解是: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终端实现的宽带互联网业务。以固定宽带56Kbps的速率下限来看,只要是通过移动技术实现的、传输速率在56Kbps以上的都可以称之为“移动宽带”。也就是说,当前国内三大运营商提供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中国电信的CDMA1x、CDMA2000 1xEV-DO,中国联通的GPRS、WCDMA,中国移动的GPRS、TD-SCDMA)都可以称为“移动宽带”。
快速发展的移动宽带
手机的普及与不断升级换代、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人们生活和工作对互联网依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得移动宽带用户的增长突飞猛进。
据权威市场分析调研机构预测,到2010年,全球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超过固定宽带用户数。
人们对于宽带的要求当然是越“宽”越好、越快越好。作为当前最成熟、速率最快的3G技术,HSPA(高速分组接入)在全球的用户数增长迅猛。根据GSM协会(GSM Association)最近公布的数据,全球HSPA的连接数将于今年夏末突破1.5亿大关。凭借遍及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网络和近1500种成熟可用的HSPA终端,HSPA目前已成为全球移动宽带领域的主导技术和有史以来普及率最快的移动技术。未来一段时间,HSPA用户数还将持续实现显著增长,预计到2010年第一季度将达到2亿户。
HSPA的巨大成功表明,目前市场上对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宽带接入存在着大量需求。HSPA技术的发展不只对移动行业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规划合适的频谱,以支持当今和未来的移动宽带应用,从而确保其经济体能够受益于移动宽带技术带来的GDP增长。消费电子、汽车、能源和公用事业等行业开始积极寻求将移动宽带业务整合进它们的产品和业务流程之中。各种各样的企业和手机终端用户正在积极学习如何利用移动宽带的便利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实现更灵活的办公方式。普通的消费者和手机用户也能够通过移动宽带在移动中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
随着移动性的优势不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以HSPA为代表的移动宽带技术正推动着移动应用的多样化。
固定宽带业务的延伸
从移动宽带的使用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看,目前移动宽带扮演的角色主要还是固定宽带的延伸,即把各种固定宽带的应用延伸到移动网络和终端上。
一家专门从事基于深度包检测(DPI)的IP服务优化的厂商Allot前不久了一份名为《全球移动宽带流量报告》的报告,声称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移动数据带宽的使用量迅猛增长了近30%。这份报告通过追踪全球的IP流量,采集在全球拥有1.5亿户用户群的领先移动运营商数据,对全球移动宽带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亚洲的移动宽带使用量增速最快,增幅达36%; 欧洲和美洲分别增长了28%和25%。该报告还显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移动宽带的用户、尤其是一些庞大数据的使用者,对它们的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使用情况并没有明显区分――人们只是期望从互联网上获得同样的内容服务,而对于获得方式是固定或移动并不在意。根据Allot的报告,HTTP浏览仍是全球最流行的互联网应用,无论在固定宽带还是移动宽带上都是如此; HTTP流媒体业务则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应用,2009年第二季度的使用量增长了58%,其中包括对YouTube、Hulu等流媒体网站的访问; HTTP存储网站的下载如今成为了几乎同P2P一样受欢迎的应用,在欧洲、中东和非洲 (EMEA)地区的流行度甚至超过了P2P业务,全球范围内增长率达到34%。
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中的无线基站对移动宽带的带宽将构成天然的瓶颈,因此,如何在移动宽带上运营好与固定宽带类似的应用,避免严重的网络拥堵和延误,将是移动宽带逐渐普及的过程中移动运营商将要面临的巨大课题。
未来,随着移动宽带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随着运营商和整个移动通信产业链对移动宽带应用的不断发掘,相信移动宽带应用和固定宽带应用将呈现出差异化,将有更多有特色的、更适应移动网络的宽带应用被人们发现、应用和喜爱。
向前演进
目前全球拥有用户最多的移动宽带技术无疑是各种3G技术(包括WCDMA、CDMA2000和TD-SCDMA),然而,HSPA的发展将更为迅猛、有更大的潜力。全球目前已有230个运营商部署了HSPA网络,HSPA用户数已超过1.3亿,其中有135个HSPA网络的下行速率已经超过7.2Mbps。
美国移动运营商AT&T是目前全球拥有最多HSPA签约用户的运营商,此外, 日本NTT DoCoMo、沃达丰、西班牙Telefonica以及韩国SK电讯等运营商在HSPA市场也十分积极。跟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AT&T目前拥有2860万HSPA用户,占全球HSPA用户总数的21%,远超过全球其他几大HSPA运营商。韩国SK电讯的HSPA用户数目前为1240万; 日本NTT DoCoMo为510万; 西班牙Telefonica O2为230万; 英国Vodafone则为210万。由于尝到了HSPA速率优势带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AT&T目前正在积极部署升级其HSPA网络,计划将网络的峰值下行速率升级到20Mbps,AT&T预期这种网络速率的升级将很好地推动该公司的移动宽带用户增长、由此带来无线数据业务收入的增长。
此外,当前三大3G标准TD-SCDMA、WCDMA、CDMA 2000都在寻求向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方向演进。LTE是面向3GPP(GSM/EDGE和UMTS/HSxPA)和3GPP2(CDMA和EV-DO)运营商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包含两个主要部分EUTRAN(演进的UMTS无线接入网)和EPC(演进的分组核心网)。LTE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惟一标准,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此外,LTE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能够提高小区容量和降低系统延迟。由于具有更高的系统容量和简化的架构,LTE可以提供经济高效的语音和数据业务。此外,由于具有很高的频谱灵活性,运营商部署LTE系统将更为便利。
篇3
关键词:网络游戏 价值链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网络游戏常被冠以“网络海洛因“的名称,受到舆论的广泛批评与谩骂,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的网络游戏产业的收入超过了电影业的收入;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超过了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业,而且已经成为韩国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另外,根据2002年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80%以上的人认为网络游戏并不会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由此,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目前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方针及同行业的国际成熟经验,我们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客观的评价网络游戏业的发展及其对于宏观经济的作用,从而正确的加以规范和引导使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
网络游戏是利用TCP/IP协议,以Internet为依托,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所以,网络游戏用户一定是互联网用户。根据CNNIC的调查报告,中国2001年、2002年的互联网用户数分别为2988.5万和4411.8万,预测2003年可以达到6256.4万,以后几年持续增长预计在2006年可以达到12543.5万。而且调查报告指出互联网用户中网络游戏用户在2001年占总体互联网用户的7.7%,2002年达到9.2%,并且预测今后4年用户数量随着互连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用户的增加而增加,在2006年可能达到18%。可以看出网络游戏用户的比例在整个互联网用户的还是相当高的,另外,根据CNNIC的《互联网调查报告》,中国网络游戏2001年的用户数为397.5万其中付费用户为168.1万,而2002年用户数量为807.4万,付费用户为401.3万,全部用户的增长速度为103.1%,付费用户数量增长为138.7%,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所以,按照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网络游戏业属于朝阳产业,其产品需求量逐步上升,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且呈上升趋势,在国民经济和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上升。网络游戏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通过以下价值链实现的:
篇4
【关键词】业务网络 业务平台 风险管理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类增值业务和新业务的不断推陈出新,业务网络建设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网络建设的重点。业务网络资产规模也迅速上升,占总资产的比例从过去的3%左右提升到目前的6%左右,资产净值占比更是已经接近10%。与此同时,业务运营的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的科室运营方式逐步调整为现有的独立部门运营,乃至后续即将出现的公司级运营。
然而,由于业务网络投资规模占比相对较小,前端市场发展压力大,部分省级电信运营商急于开展业务网络建设,各类风险管控力度还不够,导致部分业务平台呈现出超低负荷运营、收入低下等问题,从而导致公司资源闲置,投资难以回收。
本文将以某省电信运营商为例,对现有的业务网络建设情况和风险进行全面梳理,以期为业务网络建设的优化提供参考。
2 业务平台现状
作为业务最为复杂繁多的中国电信,随着移动业务、宽带业务的不断发展,各类业务网络建设规模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各省级公司自有的业务平台规模也不断扩大,从原有的二三十个,逐步发展到目前的近百个。平台类型也逐步分为业务管理、综合网管、能力平台和应用平台四类。
由于业务增长有所趋缓,近年来部分省市业务网络的总体投资水平略有下降。在建设模式上,业务网络也逐步走出了过去独立建设的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行业外企业的优势,降低独立投资的风险,合作类的平台也随即出现,且占比越来越高。
在网络运营上,与中国移动更加开放的独立部门运营模式不同,中国电信的业务网络维护主体为网运部下属科室,主要采取自维和代维相结合的方式,一般由网运部的NOC中心负责维护自有的业务平台,ICT支撑中心负责维护ICT类的业务平台。
在资源利用上,随着业务融合程度的不断增强,以及业务生命周期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电信推动了业务平台的整合,以促进业务网络规模的精简和优化。同时,积极引入云计算技术,建立云资源池对新建业务平台进行支撑,以有效提升业务网络的资源效率。经过上述工作后,业务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大部分的业务网络资源利用率均较为合理,仅有部分业务平台的资源利用率过低或者过高。
3 业务平台风险分析
3.1 市场预测和方案设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新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各大电信运营商竞相建设了不同应用的业务平台,中国电信也不例外。然而,由于新业务发展不确定性高,前期市场调研和产品设计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业务发展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了业务平台的投资效益。据调查发现,约有四成的应用类平台的用户发展不到设计用户容量的40%。部分平台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报告)和设计文本中用户与市场预测指标缺失或不完整,业务能力设计指标与实际差异较大。部分项目的项目建议书中缺乏对本省目标市场数据资料的调研和业务发展的详细分析。上述情况直接导致了平台的资源闲置,核心设备的忙时资源利用率不到10%。
个别平台设计时未考虑平台自身设备运行对硬件资源的占用,未对平台承载的多项业务分别进行考虑。如某平台一阶段设计的建设方案中,业务模型未考虑平台自身运营对硬件资源的占用,导致该平台实际活跃用户占设计用户规模约10%时,应用服务器的核心CPU资源利用率就达到设计利用率的50%。
3.2 投资及项目管理有待完善
业务网络投资预算未能明确省市投资规模,投资预算精细化水平不高。某省公司在下达年度业务网络投资预算时并未明确省、市公司的业务网专业投资额度和比例,而在工程项目实际建设时分别下达投资计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业务网络项目管理水平,尤其是进度管理待提高。某省尚未建立对业务平台建设的进度管理机制,少数平台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中未能明确项目的整体建设进度,不利于前期决策、效益测算和后期项目的进度管控。如2010年立项的某项目,计划2011年1月竣工,而实际竣工决算日期为2011年11月,滞后了10个月。而另外一个项目受配套电源工程进度影响,也未能如期投入使用。目前该项目在2011年投资建设的9项业务平台项目的设备已到货安装,但因通信枢纽楼的用电容量不够,市电引入迟迟未完工,仍未能供电投入使用,严重影响后期使用和业务发展。
3.3 设备选型和维护保障存在隐患
现有平台的设备型号和厂家较多,且存在同一平台设备由不同厂家提供的现象,维护压力较大。调研发现,该省公司仅省级平台的各类设备和操作系统就有两百多个型号,涉及近四十个厂家。某短信平台设备也由两个厂家提供,导致系统实现数据自动切换备份时在技术上受制约。
个别平台设备单点、单系统运行。某管理平台设备单点、单系统运行,数据备份在本地硬盘上,无共享存储,PC服务器或网络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业务。
部分平台软件已停止研发,维保支撑缺乏保障。某管理平台软件是由Parallels软件有限公司提供的,该软件已经停止研发,厂家不提供升级或补丁服务。
3.4 平台运营合作风险高
个别平工后因各种原因未能投入使用,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该省有4个业务平台项目因合作方取消合作意向,虽已建设完毕,但未能投入使用,涉及金额超100万元。
部分平台市场发展欠佳,影响投资回收。该省某应用平台投资达70万元,自2009年交付使用以来,每月仅产生1200元收入。
4 业务网络风险管理策略和建议
篇5
7年前,互联网泡沫高涨时期铺建的网络带宽被认为极度超前而浪费严重;7年后,美国专家突然预警,再不重视,全球网络带宽将被堵死。
11月26日,美国独立分析公司Nemertes最新报告,声称“不到三年之内,个人和公司对互联网的应用将超过目前网络设施所能承载的容量,除非主要互联网供应商投资1370亿美元来建设新的网络设施,否则互联网可能会被世界各地的网民‘挤爆’”。报告还指出,像YouTube等视频网站的盛行是造成互联网现有容量将很快被耗尽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中国业界相关人士向《IT时代周刊》指出,该报告对未来几年互联网发展最为重要的“信息高速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警示性风险,它足以引发互联网业界的普遍担忧。
而本刊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仅在2002年,美国消费性网络付费内容市场就约占全球市场的70%。其中在线交友、网络娱乐、网络购物、拍卖市场以北美地区规模最大且发展较为成熟。相反,中国互联网市场各种服务仍处于发展阶段,网民的网络消费习惯多以免费信息的取得为主。
业内人士认为,对比美国互联网普及且成熟的商务应用,中国网民免费甚至无度的资源占用,致使网络使用率不高。这种习惯的差异也反映出运营商的集体失语并非一时之举动。
蝴蝶效应:泡沫硬伤仍未解冻
从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可以看出,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几乎均在40%以上,2002年6月曾高达200%。目前中国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312,346Mbps。
研究证明,几乎大部分创新的扩散传播过程都呈“S”形曲线,即普及率超过10%时,规模相应会大幅增长。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了临界点,达到12.3%。这说明,经过“光通信泡沫”及互联网泡沫后,现阶段中国互联网应用进入了又一轮高速增长期。
数据传输量每年都呈几何级数增长。在电信运营商们为缓解宽带互联网流量高增长需求而进行的基础建设中,光传输设备成为不可缺少的网络设施。据权威人士预测,带宽的需求将导致光纤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但是,资源建设是否就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事实并非如此,2002年的通信泡沫形成的硬伤依然存在。
中国干线光缆建设高峰在2002年前后,至2005年左右基本完成,2006年新增长途光缆长度甚至出现了负数,大规模的干线光缆建设已经较少。信息产业部今年9月的统计显示,虽然国内光纤光缆市场在绝对需求量上存在一定增长,但增长率却逐年降低。此外,国内几大电信运营商在光纤光缆上的投资力度也在降低,2003年电信光纤光缆的投资为42亿元人民币,2004年为42.8亿元,增长率仅有1.9%左右。
市场在发展,网络带宽资源建设却未呈现预期的高增长。银河证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国平认为,光纤通信市场自2002年通信泡沫以来,持续过度饱和。他认为,导致泡沫出现的最关键原因是2002年上半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急剧萎缩。据信息产业部综合规模司统计,2000年中国通信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2314.26亿元,2001年为2641.83亿元,但2002年1-10月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181.43亿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32.43%。
有分析员称,目前国内光纤生产能力是有效需求的3倍,光缆生产能力是有效需求的2.5倍。世界通信投资大幅缩减,许多国外光通信巨头又低价在国内倾销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光通信行业的危机。尽管市场预计2008年前国内光纤需求保持15%的增长速度,但从国内外光纤光缆需求来看,产量明显大于需求。量大价低,运营商却为何不积极扩容投资,以缓解带宽压力呢?
带宽不宽:营收模式不均衡制约扩容投资
大量资源闲置浪费似乎并不符合市场追求利润这一基本的游戏规则,而运营商提出的宽带服务接入速度2M、3M甚至10M,更让“畅想宽带”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
据测算,运营商提供的2M ADSL宽带实际上只有200KB/s的传播速率。但网民若使用512K的ADSL,对于类似在线视频等挤占带宽资源的网络应用,其流畅性自然无法保证。另外,部分运营商所称10M宽带接入,其实只是从用户所在楼宇的交换机到用户家的网络端口的理论最高传输速度,并不等同于网民上网的实际速度。而且,局域网(LAN)宽带是共享带宽,如果很多人同时上网,速度将大打折扣。
著名互联网分析师吕伯望直言:“我们的网络水平,只不过是脱贫带宽。”他说,“实际上中国网民所能享受到的带宽并未达到其标称水平。”
带宽不宽,反过来又直接限制了互联网新应用的开展,包括IPTV、流媒体等在中国的发展均受此困扰。吕伯望认为,这些新技术在中国开展受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触动了运营商的实际收入所致,类似原因导致用户无法完全享受高速带宽所带来的便利。
现在的互联网运营商主要靠网络的原始资源收取一定的接入费来维持,而非多元服务。电信网络依靠50%的网络资源获得了95%的收入,而拥有另外50%资源的互联网却只获得了5%的收入。巨额投入却仅有5%的收入!营收模式不均衡成为运营商谨慎投资的根本所在。
出路何在?
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运营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带宽使用率,改进业务营收模式势必成为运营商寻求解决之道的关键。
在BT下载(比特下载)、网络视频、即时通信等占用大量带宽的P2P(点对点技术)业务,正逐渐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之时,运营商一直收益甚微。来自某固网运营商的数据表明,P2P业务产生的流量在个别链路的个别时段占用了运营商网络80%的带宽,但带来的收益却不到20%。这证明帕累托定律(即“二八法则”)在电信领域依然适用。
不过,更多观点认为造成投入产出比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运营商一直没能找到更适应于P2P发展的模式。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所交换与数据部副主任林啸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国内运营商对宽带业务采用包月和月租等收费模式主要是针对普通互联网业务而设计,这类业务对带宽资源的消耗相对较小,资费和流量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P2P的出现使流量大幅增加,在此情况下,仍采用原有收费模式,自然会造成整体投入产出比下降。
对带宽资源的无度占用,也使得运营商对P2P显示出强硬的“封杀”姿态,部分运营商甚至采用限制流量的方式控制用户使用。但事实上,此类应用对带宽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带来帮助。因为这些用户间可不通过服务器互发消息和传递文件,每个用户在下载的同时也承担着服务器的角色。在9月召开的互联网大会上,电信运营商的表现与以往不同。
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明确表示,中国电信将用P2P提供媒体服务,并将为合法应用提供流量本地疏导加速服务。在这样的转变背后,固网语音业务的快速下滑及P2P应用对于宽带的拉动,迫使运营商不得不更加理性地加以对待,并开始思考对承载网络进行改造,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P2P业务的管控,进而向基于流量计费方向的转变。
ChinaCache公司CEO许四青认为,CDN(内容分发网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采用这类技术不会对网络的整体性能造成影响,并可以帮助视频内容提供商大幅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在美国,有80%的用户使用此类服务,而在中国市场只有5%。互联网专家侯自强教授透露,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已经开始对CDN网络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网络能够支持包括BT和流媒体在内的P2P类下载。正如侯自强所言,运营商对于P2P的态度转变只是时间问题,“以往是想着怎么多赚钱,现在必须考虑用户需求。”
篇6
云部署加速
近年来,运营商的利润逐渐缩减。光依靠传统的语音和流量收益越发难以支撑运营商的野心。同时,5G时代即将来临,5G带来的高速网络和丰富的业务类型也将给传统运营商网络架构带来冲击。
“SDN/NFV谈了四五年,今年在国内终于要落地了。现在三大运营商认为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思博伦通信副总裁兼大中华及东亚区总经理谭昊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不仅是SDN/NFV技术,云的部署也正在加速,国外企业亚马逊、谷歌、微软已经在云服务领域深耕多年,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也正在向云服务发力。
同时,根据2017年1月RightScale公司的“2017年云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来私有云采用率将下降,混合云将成为企业首选战略。
谭昊表示,如何为运营商的智能化网络重构的部署加速,如何为云服务提供商新一代云网络部署加速,并保证体验质量,是思博伦正在考虑和做的事。
测试厂商特点就是要紧跟前沿技术。由此思博伦为云和虚拟化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案,以加速下一代云网络的部署。
具体说来,思博伦的新一代云网络部署加速包含了从网络架构到不同云服务商提供的云健康性的测试方案,乃至生命周期管理测试。在所有测试基础上,思博伦还提供了定制的服务,包括定制开发、测试实施、提供专业报告,为新一代网络的部署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化建议。
加码5G
虽然5G标准尚未确定,但是运营商、设备商都在加紧脚步进行5G技术研发测试。5G容量将千倍提升、带宽将百倍增长、时延将缩短至毫秒级,这都为5G测试提出了挑战。
思博伦一直与设备商、运营商保持密切合作,助力5G技g研发测试。此前,思博伦已经与领先的5G移动前传网络测试设备制造商萨洛卡(Sarokal Test Systems)缔结合作伙伴关系,为5G基站提供高效的测试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用户友好且成本效益颇高的方案,加速产品面市时间。此次合作,很好地解决了5G基站大天线阵列的测试挑战,促进5G的发展。思博伦拥有模块化的信道仿真平台,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前所未有的扩展能力和模块化水平,还可支持众多信道模型的仿真。双方合作实现天线和基站之间的直接光纤连接,从而实现对5G基站天线阵列的强大支持,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还保持高效性能测试的真实性。
同时,思博伦正式签约成为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项目合作伙伴,成为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C-RAN云平台技术研究和产业推进项目的首批且唯一测试解决方案提供商。
直指物联网
日前,BI Intelligence曾一份物联网的详细报告,并预计到2020年将有340亿台设备接入互联网。
这一方面意味着物联网将催生商业新蓝海,但另一方面逐渐猖獗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也给物联网发展带来了挑战。
面对物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博伦积极布局物联网并提供涉及物联网网络、设备、安全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在物联网网络方面,思博伦Landslide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仿真NB-IoT设备、LTE基站和演进分组核心(EPC),帮助网络设备供应商的开发团队,确保网络功能已经为物联网所要求的规模和多种QoS能力做好准备。在MWC2017上思博伦也携手博科联合展示符合3GPP规范的NB-IoT解决方案。
在物联网设备方面,思博伦了Elevate物联网设备测试解决方案。这种全新的蜂窝网络测试解决方案可支持适应于物联网(IoT)应用的各个测试领域,包括端对端云服务器连接性、安全性漏洞评估,以及电池寿命测量等。
Elevate物联网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客户获取思博伦SecurityLabs服务,解决物联网安全问题。该服务是由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组成的专职团队。可以为嵌入式设备提供的全面扫瞄、贯穿测试和监视服务。
在物联网产业中,车联网的重要性正在逐渐提高,汽车不仅被称为电脑、手机、电视之外的“第四终端”,同时车辆数量的快速增加所带来的交通、环保等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尖锐,整个社会对汽车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篇7
2009年是中国3G元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发放了TD-SCDMA(国产3G,以下简称“TD”)、CDMA2000和WCDMA牌照。3G牌照的发放,意味着筹备多年的3G时代终于拉开大幕,而电信运营商间的新一轮大战就此全面展开。截止2009年12月,2009年3G网络总投资额达到1435亿,建设基站28万个,3G用户超过一千万。中国移动的TD网络已实现了国内238个城市的覆盖,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3G网络则分别覆盖了285个和342个城市。在世界经济形势总体比较严峻的背景下,中国通信产业依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态势。这主要归因于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3G通信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取得了巨大发展。
从3G市场格局来看,由于3G牌照的发放和电信企业重组,中国电信运营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成为全业务运营商,电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今后电信市场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从3G业务类型来看,3G业务发展较快,目前3G增值业务和无线宽带业务在整体营业收入中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手机银行、手机电视、手机音乐、位置服务、手机网游等新业务使用户有了全新的业务体验。
面对竞争与市场的变化和挑战,赛迪顾问的《2009-2010年中国3G业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将从以下方面帮助业界厂商、投资者、产业链条更精确地把握中国3G业务市场发展脉动。
精炼运营商2009年市场表现,从细分市场份额、竞争格局、竞争策略评述等多个维度总结3G运营商成败得失。
对未来市场的深度量化预测,就整体和细分市场展开建模回归与专家校验,得出有价值的趋势分析与定量结果。细分市场的驱动力与阻碍因素,以及用户需求的多维剖析。
报告框架
目录
主要结论
重要发现
一、2009年全球3G业务市场概述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
1、2009年3G网络发展现状
2、2009年3G用户规模与增长
3、2009年3G业务规模与增长
4、发展趋势分析
(二)主要国家与地区
1、欧洲
2、韩国
3、日本
4、美国
二、2009年中国3G业务市场概述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
1、2009年3G网络发展现状
2、2009年3G用户规模与增长
3、2009年3G业务规模与增长
(二)基本特点
(三)业务结构
三、2011-2012年中国3G业务市场发展预测
(一) 2011-2012年中国3G业务市场规模预测
1、2011-2012年3G用户规模与增长
2、2011-2012年3G业务市场规模与增长
(二) 2011-2012年中国3G业务细分市场结构预测
1、手机电视
2、流媒体音乐
3、手机网络游戏
4、位置服务
四、2011-2012年中国3G业务市场趋势分析
(一)需求
(二)业务
(三)技术
(四)终端
五、细分市场研究
(一) 3G语音通信业务市场
(二) 3G移动增值业务市场
1、手机电视
2、流媒体音乐
3、手机网络游戏
4、位置服务
六、中国3G业务市场竞争分析
(一)中国移动
1、3G网络策略
2、3G发展策略
3、3G业务产品策略
(二)中国联通
1、3G网络策略
2、3G发展策略
3、3G业务产品策略
(三)中国电信
1、3G网络策略
2、3G发展策略
3、3G业务产品策略
七、赛迪建议
表目录
3G业务的主要细分功能
2006-2009年全球WCDMA/CDMA2000用户规模
2006-2009年全球当年部署WCDMA/CDMA2000商用网络数量
中国移动TD三期招标包括的28城市及覆盖范围
3G业务与2G业务的分类与对比关系
……
图目录
2007-2009年全球3G用户规模及增长
2007-2009年全球3G用户结构
2007-2009年全球3G设备市场规模及增长
2009年全球移动运营商业务收入规模与增长
2009年中国移动TD-SCDMA三期招标市场份额结构
2009年中国电信CDMA设备招标市场份额结构
2007-2009年中国3G用户规模及增长
2009-2012年中国3G用户规模预测
2009-2012年中国3G业务收入规模与增长
2009-2012年各3G网络业务收入规模
2009-2012年3G细分业务规模
2009-2012年中国手机电视业务收入规模与增长
2009-2012年中国移动音乐业务收入规模与增长
篇8
对于运营商来说,单纯的VoLTE网络和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像VoLTE+VoWiFi、VoLTE+RCS这样的融合业务组网架构来实现多种通话模式和更加丰富的应用。在VoLTE网络基础上实现多种通话模式、原生态的多媒体业务以及丰富的融合通信业务,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能够促进运营商实现营收用户双增长。
在VoLTE网络的商用过程中,良好的网络运营依靠于快速故障定位和KPI的提升,VoLTE网络涉及到终端、无线、承载网以及核心网,复杂的网络状况导致定位定界难度增大,运营商很可能会面临问题定位困难、网络评价困难、语音质量保障难、用户体验评价难等VoLTE运维痛点,因而如何实现端到端的、全网的快速故障定位和性能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随着VoLTE业务的普及、用户快速的增长以及用户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如何进行快速业务部署和上线,如何降低运营商的采购和运维成本、如何实现ICT能力全面开放以更好服务企业行业应用等,将是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的共同关注点。
作为全球领先的IMS/VoLTE/VoWiFi/云化产品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兴通讯目前推出了基于LTE的多媒体业务可运营解决方案eVoLTE,该方案涵盖了网络质量提升、多业务融合、实现网络演进等方面,可以全面解决运营商在VoLTE网络规划、部署、商用以及后续运维过程中的各种业务、功能、运维需求。
针对关键KQI端到端优化,提升用户感知
针对于用户可感知的关键KQI,中兴通讯提供端到端的、全网性的优化技术和手段,从无线侧到核心网进行全方位的网络质量KPI提升,帮助运营商在提升用户感知的同时实现最佳运营,此外中兴通讯还为运营商提供72X信令风暴抵御手段以及业界首创的秒级恢复容灾方案,以此提升网络安全性。
无线站点用户数提升50%,站点数减少20%,小区覆盖半径增加50%。通过头压缩和延时调度等技术,吞吐量可以提升60%左右,在大容量的场景下,可将语音用户数提升50%;通过覆盖提升系列功能以及头压缩技术,小区覆盖半径可以增加50%,相应站点数经过链路预算的仿真经验值减少20%左右。
1秒接通呼叫,MOS>4.2,接通率>99%,掉话率
抵御72X信令风暴,秒级恢复容灾方案。鉴于IMS核心网的接入无关性,终端异常、异常终端、黑客攻击等行为均会导致信令风暴,对核心网产生巨大冲击。针对VoLTE网络中可能存在的信令风暴,中兴通讯SBC主要采取了基于黑白灰名单和过载控制等策略,实现降低灰名单生成速率、降低非信任用户的信令负荷、降低白名单的信令流量、避免终端短时间反复注册、避免终端短时间重新发送呼叫和减少未注册用户的信令六大方面防护。中兴通讯SBC多维度信令风暴防护,实测可抵御72X信令风暴。此外,中兴通讯ZXUN B200支持BFD双UP模式,容灾设备上实时同步用户注册呼叫数据和媒体通道数据,主备倒换时间单位为秒级,可以实现呼叫不断话,用户无感知。
统一多业务融合体验,增强竞争力
中兴通讯多业务融合解决方案,基于IMS接入无关性,同时允许LTE、WiFi和固网用户的接入,实现了VoLTE、VoWiFi、RCS、WebRTC以及FMC等多业务的融合,提供给客户统一的多媒体业务体验,增强了运营商在与OTT抗衡中的竞争力,同时实现了面向Pre-5G架构的业务架构转型。目前业界主流运营商比较青睐VoLTE+VoWiFi、VoLTE+RCS等业务融合方式。国内运营商中国移动以VoLTE+RCS架构为基础,通过升级终端上原有的通话、短/彩信和通讯录三大通信入口,为用户打造“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的三新业务。此架构保护了用户原有通信习惯,继承运营商基础通信业务全球可达性和电信级服务质量,提供了功能完善、体验优良的基础通信服务。
端到端简化运维,提高运维效率
VoLTE网络涉及到终端、无线、承载网以及核心网,当发生故障或KPI指数劣化时,复杂的网络状况导致定位定界难度增大。
中兴通讯eVoLTE方案提供端到端的运维手段,通过多网络信令抓取、信令媒体数据关联、历史信令回放、Bit级精确分析多网络信令数据等措施,结合vMAX、CTS、CHR等分析工具,快速全面地定位故障和KPI指标劣化的具体原因,进行改进和优化。除此之外,eVoLTE方案还提供智能语音质量评估和分析以及KPI监测等功能,帮助运营商简化运维,提高运维效率。
全网元实现虚拟化,面向未来演进
中兴通讯eVoLTE方案IMS和EPC全网元已实现虚拟化。采用先进的NFV云计算架构,使得业务与硬件解耦,实现业务网络的自动部署和弹性伸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系统响应速度,缩减业务的部署周期及扩容周期,帮助运营商降低TCO,并保障系统的平滑演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云化开放平台,推动网络演进:积极参与虚拟化平台的标准、测试和商用部署工作,为运营商打造一个更快、更开放、更高性价比的核心网络;分布式DC部署解决方案:电信服务组件化,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部署于各级DC,与电信网络无缝融合;ICT能力全面开放,更好服务企业行业应用:各类业务能力全方位开放,并通过能力集成&开放平台,整合CT、IT业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行业应用需要。
篇9
大数据可能确实是一个网络行业热潮,但我们现在尚不清楚这项技术是否可以实现关键的信息到知识的过渡。所幸的是,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一些努力来穿过大数据炒作的喧嚣,把她当做改善网络运营的工具。
在网络中,大数据通常是指从标准管理系统和接口获取的大量流量、中继以及设备信息,这些数据是从部署在各个端点的探头以及从客户端及服务器设备中的网络层软件来收集。当这些数据放在标准管理系统接口框架中时,一些信息可能会反映出当前的故障、配置、结算、性能和安全(FCAPS)管理做法,但大多数公司不能将来自客户端/服务器设备的数据域当前的运营活动关联起来。而这正是大数据和大数据分析的“用武之地”。
有效利用网络大数据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保证所有数据元素的精确事件定时。网络是关于事件的瞬间情况和并列,失去时间同步性意味着在分析信息时完全失去价值。如果所有数据收集都是从共同来源定时,就能够确保时间同步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应该将同步化事件引入到大数据收集点,以在正则点关联所有记录的时间。
建立映射来查明网络问题
在保证事件的时间可以精确地关联后,下一步是在这个共同时间轴和网络问题之间建立映射。有关网络问题来源的信息可能出自当前的FCAPS过程、用户投诉或者客户端/服务器遥测。后者也可能有助于恢复体验信息质量,如响应时间,以及测量数据包丢包率和延迟性(例如从TCP窗口大小)的网络性能数据。这种映射允许大数据分析来探索这些问题点与问题第一次出现之前时的指标的关系。
这种类型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分析网络问题的根本原因,这往往是通过其他手段不可能做到的。由于网络环境变化非常迅速,管理员经常在追逐问题,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然而,当问题发生时从来没能找到正确的原因。大数据分析可以将数千(或数百万)数据元素与已知问题点相关联,找出相关性,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来找出根本原因。
确定正常运行情况
利用大数据解决网络问题的另一种策略是使用大数据得出正常网络环境的基本数据。如果上一步(映射问题点到大数据共同时间表)正确完成的话,我们将知道当没有任何问题时网络的情况。收集这些“运行良好”时期网络数据的分析将允许管理员确定什么是正常网络行为,并根据收集的数据量来量化这种“正常”。
然后,基线正常行为可以用来分析网络运营中不被视为问题的时段,但也不能完全确定是否是正常操作行为。经验丰富的网络管理员都知道,有时候网络会进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实际上并没有出现故障或者收到用户投诉。在网络、整体需求或者服务器资源状态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会影响网络运营。基线数据可以帮助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找到方法来修复网络环境
我们需要寻找这样一种行为,即分析表明网络环境未能生成问题报告时,甚至当它密切模仿一个问题时期。在这里,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分析来探索是什么缓解了预期的问题;这可能改善你的根本原因分析或者提供其他方式来修复环境。
另一个需要检查的是资源如何受到网络事件、应用或服务器事件,或者用户流量负载的变化的影响。当这些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时,网络应该以可预见的方式作出回应。例如,应用流量的显著变化通常会导致响应时间的明显增加,以及丢包率的上升等。
但如果这些行为发生时没有伴随流量的重大变化,则表明资源已经超载。同样,如果流量发生重大变化,而没有伴随响应时间或网络丢包的增加,也可能表明网络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少一些容量,从而帮助保护较低的运营预算。
只专注于可操作的情报
篇10
然而即使4G牌照被运营商拿到了手上,也不意味着中国电信业的4G之路就能从此一往无前。想实现4G的完美商用,还有一段长路要走,当下的中国4G,仍处于纠结状态。
标准分配:各怀心思
“刚刚接到内部人私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全部发TD-LTE牌照!”一位在通信领域很有人气的博主5月20日放出话来,称他的线人透露,TD-LTE牌照各家运营商都会有,FD-LTE牌照怎么发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到8月份就会见分晓。
TD-LTE标准是目前中国移动3G网络的升级版,也是中国自主制定的4G标准,有浓厚的国产色彩。据中移动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全球已运营了17个TD-LTE商用网络,40余家运营商公布了明确的TD-LTE商用计划,全球TD-LTE用户数有近300万。然而相比之下,FD-LTE标准的使用更加广泛,从欧美到非洲及韩国,FD-LTE都是主要甚至惟一4G运营标准,同时绝大多数WCDMA运营商也都选择了FD-LTE作为演进方向,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
由于中国移动在3G时代拿的是中国本土标准TD-SCDMA的牌照,其在4G时代运营TD-LTE标准成为必然。据了解,中国移动去年便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青岛、天津、沈阳、宁波、成都、福州等13个城市以“规模试验”的名义建设TD-LTE网络,并宣布要在2013年新建20万个TD-LTE基站,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更是在今年年初透露将启动TD-LTE的“双百计划”,即中国移动4G网络覆盖将超过100个城市,4G终端采购将超过100万部,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清楚地昭示着中国移动已经抢跑4G,牌照都来不及等了。
也许是受到中国移动加快部署4G网络的刺激,中国联通对于4G标准的态度也加速清晰起来。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今年3月份公开表明,中国联通已在FD-LTE方面进行了准备,未来获得TD-LTE牌照的可能性较小,近期他更表示“中国联通必须要根据自己的战略引进方向去获得4G牌照”。由于中国联通的3G运营标准是WCDMA,常小兵的话意味着中国联通希望从WCDMA平滑演进到FD-LTE网络。有分析人士认为,即使中国联通会同时拿到TD-LTE牌照,它也只能是被“摆出来看的”。
相比之下,中国电信能拿到什么牌照是最大的不确定。对于TD标准,中国电信表现出兴趣不大,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在上一季的财报会议上就强调,中国电信更加倾向FDD网络,因为FD-LTE网络投资低于TD-LTE。因此业界认为中国电信必然会游说工信部给自己发两张牌照,如果针对中国电信发什么牌照的事情确定了,4G发牌的时间也就快了。
而上述那位放话博主透露的消息也很有可信性。因为最近一两年中国电信业的龙头企业华为、中兴屡在欧美遭受不公正待遇,彰显出国际市场对标准争夺和行业保护的激烈程度,中国政府有可能拿出更大举措来保护民族产业,有自主品牌称号的TD-LTE通吃市场的可能性极大。只是如果强令3G时代采取国际标准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转用TD-LTE标准,其网络投资将大幅增加,因此也有说法称届时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只会向中国移动租用TD-LTE网络。
一位运营商的中层人士表示,4G牌照发放还需中央高层决定,目前的传言都有可能出现变数,最终是个什么结果,可能还要等几个月才能看到。
再不行动就晚了
从2009年1月7日发放3G牌照至今,一共才不过4年多时间,现在又要升级进入4G时代,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3G网络上刚刚进入投资回报期,显然不太情愿重新投巨资进行设备更换和市场宣传。而中国移动对4G充满热情,是因为其基本搁置了用户体验较差的TD-SCDMA网络的建设,目前打算一步跨越到4G。对于这种热情,有评论指出其并不可取。
中金公司5月初便研究报告认为,国内用户的数据消费习惯还没有培养起来,3G的资源还没开拓好,此时如果个别运营商激进带动全行业4G突进,恐会造成低效投资和恶性竞争,产生浪费。这份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络利用率为24%,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3G网络利用率为30%,市场整体3G渗透率不到20%;国内运营商的ARPU(用户人均收入)约为60~70元,目前3G用户的人均月数据使用流量也仅仅有150MB左右。此时急于跨入4G似乎没有必要,建议运营商尽量推迟4G网络的部署时间,等待4G设备降价,以便使单位流量成本更有竞
争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