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三、以“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内容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2+3”培养方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篇2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应用型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当前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存在校企合作教学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的培养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和校企双方沟通不畅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双赢原则。需要通过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加强学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共同商定合作培养方案和加强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等措施来实现双赢。
关键词:
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
在我国经济进一步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也需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中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要全面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应当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应用型管理专业,也必须要适应这一特殊背景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中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把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旅游行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需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需要积极与旅游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能够积极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促使校企双方能积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双方在合作中均能获益,即在合作中要遵循双赢原则。纵观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仍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忽视了校企双方的利益,没有坚持双赢原则。在此我们拟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进行相应的研究。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教学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尽管在思想上,高校已经认识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在行动上还与校企合作的要求差距较大,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和手段。目前,很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强调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偏爱,强调理论课的学习。对专业见习、实习则表现得不那么精细,提供的见习、实习方案等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方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只是单方面在考虑学校的要求和便利性,对企业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无较大作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没有满足企业的预期收益,企业因此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的培养,提升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2.企业的培养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表现得相当积极,在各个区域寻求合作企业,但旅游行业中企业对人才培养则不是那么积极,对共同培养人才的兴趣不高。在这其中,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旅游行业中的酒店管理公司对校企合作表现的相对积极。但是,这种“积极”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其合作的领域主要是期望学校能够为其提供“学生工”,让学生作为其某些紧缺的工作岗位的员工,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后,只是单纯地在做某项低端的工作。他们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则不感兴趣,仅关心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岗位上为其做出的工作业绩,大多时候也是象征性地签订一些实践基地等合作协议。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总体上就表现为学校积极、企业消极的特征。
3.校企双方沟通不畅在当前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学校的主管部门或学院层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然后开始各种形式的合作,一般是学校的系或者教研室与企业的人事部门来具体实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所进行的合作是粗放型的,缺乏必要的精细的沟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及时沟通的渠道,双方没有也没能够及时将做的有益的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升,也没有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馈以便及时处理。这种沟通不畅的现象,比较大的影响着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
上述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效果,需要坚持双赢原则。
1.双赢原则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高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样,合作双方都期望能够在合作中获益。如果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不能够精心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方案,提供的实施方案只是要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学校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无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企业的效益原则的。假如学校不能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相应的贡献,那么这种利益不均等的合作将会很快结束。同样的道理,当前一些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类企业,对学生的见习、实习的需求量较大,纷纷以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多数企业热衷于让学生作为企业主要的基层岗位职工的形式进行,学生长时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实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多方面培养,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全面。这一让学生仅作为廉价劳动力形式呈现的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形式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因此也得不到高校的积极响应。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坚持双赢原则是双方合作的基本前提。
2.双赢原则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如前所述,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旅游企业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学校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可靠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更好地将企业的利益需求融入到其中,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确保学生的全面培养。而从企业的角度,企业要真正让高校可持续地与其合作,也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设计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有效锻炼的措施。在双赢原则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双方都会积极地“换位思考”,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除了满足各自的利益之外,还能够有效地满足对方的利益,这也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的实现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双赢机制主要表现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旅游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要实现双赢原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高等学校是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的单位,一方面需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策划等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具体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对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如果高校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就很难与企业展开深入持久的合作。特别是现在的经济环境复杂,旅游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高校能否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变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就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开始。在一些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针对旅游行业的研究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提高和进步,但总体上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还不够,也难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如果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对当前市场环境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缺乏关注,缺乏对身边经济生活的关注,我们也就无法知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校企合作双赢也无从谈起。所以,要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的双赢,就必须要加强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以提升学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加强学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成果,具有接近旅游行业第一线情况的教师,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重要条件。除了要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之外,还需要提升教师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也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难题。如果只是沿着传统的思维进行教学,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与实际的经济生活严重脱节,不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那么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因此,学校需要在教师理论素养培养和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重视让教师深入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的第一线,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来指导教学工作,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项目论证分析,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也会因为受到学校教师的专业服务而对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有更多的投入,为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创造条件。
3.共同商定合作培养方案企业和学校各有所长,虽然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但也有共同的利益和兴趣点,双方合作的关键是要找到需要的结合点和有效的合作形式。校企合作双方都需要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项目感兴趣,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与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能够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与措施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能够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进行合作项目的整合与共享,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实践上相互支持,找到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具体来讲,就是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对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和教学人员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商定;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上,要能够设计更多的既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项目与环节,比如更多的企业实践的轮岗交流学习,同时也要使设计的项目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益处,能够客观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校企双方能够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双赢的关键所在。忽视任何一方利益的合作方案,都不利于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要加强信息的及时交流,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以有利于合作的健康开展。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网站可以实现相互链接,通过网络对校企合作的形式、载体、内容等情况进行展示,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反馈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既能确保校企双方及时透明处理不利于合作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将合作的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展示,增强了项目成果的推广价值,对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就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形象建设,形成了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能够起到客观的推进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推动和促进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变“索要”式的合作为“双赢”式的合作。强调全体教职工的全方位积极参与,只有在思想意识上、行动上能够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成功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也需要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良,李小兵,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04)
[2]刘爱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3]吴立军,吴晓志.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博弈分析——基于企业和社会收益的不同视角[J].高教探索,2015(10)
篇3
关键词:市场驱动;江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125 -02
一、背景分析
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是目前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一大重点工程。高职院校紧盯“品牌”这一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突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扶需”提升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扶特”培育和强化高职院校特色优势,通过“扶强”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使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有根基、立得住。另外,在江苏省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的骤增;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江苏省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终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反哺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
从旅游管理国内外办学特点来看,专业的“立地性”已经成为一大特色,通过和地方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相结合,突出专业的社会贡献度;对接“国际化”要求,把实训和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体系和内容,实现完成课堂教学和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上,从顶岗实习管理到实训基地建设,从教学内容深化到实践环节细究,均体现了旅游管理“学做行知”一体的办学模式,学生的旅游认知度和岗位胜任度在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有待进一步创新,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待明确和完善
比如出台《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来指导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出台《紧密型合作标志型企业管理办法》和《企业制学院管理办法》以保障企业在经费筹措、技术应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优惠。
(二)教师培养方案需要制度化和标准化
在教师培养方面,缺少《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兼职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无法有效推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顶岗实习基地考核奖励办法》《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补偿办法》等,不能有效激励和推动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
(三)课程设置对区域经济新业态跟进不够
只有依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宏观经济需求来设置专业,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如智慧旅游、国际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相比行业发展,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四)专业的国际化视域有待拓展
目前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主要以“实习项目”为主,缺少在师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安排学生赴海外实习、研修为主,缺少和办学点之间在学生上的互换双向交流。
(五)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专业教师参与的横向课题多停留在本省范围内,且课题延展性较弱。国内外专业标杆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这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途径
(一)设定品牌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努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力争建设成为教育理念上“三化鲜明”(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师资队伍上“三百完备”(100%双师、硕士以上学历、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人才培养上“三型凸显”(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课程改革上“三层递进”(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培养路径上“三元并立”(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三元培养路径科学),校企合作上“三共一体”(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实训实习基地“三点齐全”(三个重点: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行业特点鲜明,标杆作用显著的省内杰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秀品牌专业。
(二)探索专业品牌化建设的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理念上的“三化鲜明”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视野,专业建设能够契合和引领地域性旅游产业发展,专业教育教学中网络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师资队伍上的“三百完备”指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从教学能力、行业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上的“三型凸显”是指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高超的旅游管理类工作技能,且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课程改革上的“三层递进”是指体现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旅游行业通用技能的平台课程和以职业特定技能习得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路径上的“三元并立”是指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如对口单招、中高职3+3入学)、普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及高职、本科衔接学生(如3+2入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达成共性和个性并存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上的“三共一体”是指与行业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开展课程评价,使得“教”“学”“做”“评”“用”全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接轨。实训实习基地的“三点齐全”是指打造三个重点:其一,将校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营造整体旅游实习、实训氛围;其二,打造一座高水平旅游管理类实训基地;其三,与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合作,建成专业联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点,实现资源共享。
(三)创新专业品牌化建设的方案措施
1.明确教育理念目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拓宽专业教师国际化视野,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增加学院与国际院校间的合作。深入开展本专业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料库建设,建设成果覆盖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创学生展示平台,构建多渠道教学平台。投入建立智慧应用系统,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
2.优化师资队伍目标:实现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双骨干教师”制和“双兼职”制,培养“局长型教师”“经理型教师”,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100%。提升教师入职门槛,鼓励教师报考行业证书。秉承“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工作态度,完善教学人才“梯级培养机制”,增加人才储备量。
3.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完成“课证融合”的建设方案。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教学方案,即班级之间进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学期交替的教学模式。
4.创新课程改革目标: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完成核心课程改革,核心课程服务行业企业,确立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鼓励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举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兼职教师教学示范课”活动,评选学院“十佳兼职教师”。
5.革新培养路径目标:开辟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的培养路径。构建“2+0.5+0.5”的学程分段、“就业、升学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应用研发能力以提升校企互哺的社会服务能力,为省内外、中西部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免费提供省内外专业教师来校作访问学者的机会。
6.坚持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定期召开“校企专家专业指导会议”,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编撰课程教材,完善校企合作课堂授课模式。课程成绩评定时实施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介入,制定新的考核标准,把行业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融入平时的校内考核。
7.更新实训实习目标:组建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依托4A级景区的规划标准,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并优化配套设施。规划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共同体”实习基地。切实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联盟,形成联盟资源共享,联盟内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联盟院校间的校际合作范围。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化建设需要宏观的规划。品牌专业建设应该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品牌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程序。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根本行动准则。因此,专业建设规划书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莹雪.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1):120-122.
[2]苗耀华,李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3-77.
[3]葛丽芳.谈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320-321.
[4]胡章鸿,李芸罗,朝霞.江苏高职重点专业群建设的四维分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09):55-57.
篇4
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与社会的相关性极高,社会的变化就可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要求的变化,若不能及时发现这一变化并根据变化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那么旅游管理人才的输出将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如今工学结合理念渐得人心的大背景下,以迎合这一大势为基础,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度改进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唯一出路。
1什么是工学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以工学结合理念为大背景,要想研究透彻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搞明白什么才是“工学结合”,这也是本文阐述的基础。
工学结合就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早体现“工学结合”这一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有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方法和英国“证书模式”“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等,在奠定了这一教学理念基础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1工学结合有着与其他教育模式不一样的特点
(1)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都融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且把三者调节到最佳状态,是切合我国教育实情的一种在“校企结合”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2)着重强化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的政策,让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空间和舞台,这无疑在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上有了不小突破。
(3)以落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培养、强调职业素质培养为主旨,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完成自身人格、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工学结合的目的
(1)将理论知识加入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解理论知识,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理解。
(2)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让学生走进社会,加深与社会的接触程度,不要只是做温室里保护着的花朵,以便加深他们对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并逐渐体会到与社会自然人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2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中发现问题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期望空泛、没有实际意义。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都是输出人才,也就是说人才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院校只是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一点――理论结合实践――在这样一种错误的空泛、不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引导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路越来越崎岖。
(2)如何提升教师整体水平还是一个难题。无论哪类专业,教师水平都是决定教学水平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管理也不例外。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旅游管理有关专业的教师大都来自其他稍有相关性的专业,对于旅游管理市场的把握度基本为零,所谓“专业教学”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效用。
(3)课程设计不科学,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旅游管理的特点是适用性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理论知识;但纵观国内高校,大都延续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灌输理论知识上。
(4)学生实践内容不能够达到实际需求。前面说到过,旅游管理专业的适用性强,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运用,也就是说实践课程很重要。但是,就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安排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实践单位单一,要么酒店,要么宾馆,并没有进行综合性实践培训;还有就是量不够,很多实践活动都是“走形式”。
3如何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31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制
基于我国的一些传统观念和教育实情,我国在旅游管理培养过程中只是简单套入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没有明白新时代的旅游管理需要新一代人才的道理。如何做好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也许改进、完善当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制就是我们首要的任务。在新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在工作上的组织能力、实际操办能力、谋划决策协调能力、观察调研能力的培养,这些也是工学结合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行业,创新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过时的词语,因为只有它才能够赶上社会不断变化、进步的趋势,才能够让人类不被历史吞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案,所以只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才能够制定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案。高校中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因为只有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一批批旅游管理方面真正的人才,为社会输入有效的力量。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眼光融入大数据的旅游中去。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今以基本覆盖全球。如果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把目光锁定在狭小的“旅游”观念中,那我们就显得有些鼠目寸光了;大数据时代就应该有大的世界观,把目标确立在“大旅游”“大市场”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如果仅仅是符合普通本科教学“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要求,那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是无法获得生存地位的,因为要把眼光融入大数据的旅游中去需要更多的技能――发掘内在因素、对商机的把握、不断前进、团结互利等――所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也理所应当对这些能力和技巧进行着重培养。
(2)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培养,突出个性化。根据世界当前形式,中国极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强国,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我国在旅游管理方面的特色培养力度明显不够,还有不小的缺陷。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先容纳世界,中国旅游管理要想向世界范围内进军就得将旅游人才培养融入世界经济的开放性、产品创新的个性化。怎样做呢?这就要求有关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因为每个人的兴趣、天赋都不同,只有做到了差异性教学培养才能将他们内在潜质发挥到极致,最终达到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点才可能让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3)以运用能力为重心对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人员进行培养,确定相关学科的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核心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升能力”,要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就必须重视运用能力的培养,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实际运用当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现不足,然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能力。
33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效力
传统教学体制有一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好这些暴露的问题,我们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就会停滞不前,鲜有建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是对当前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要实现旅游管理运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不得不创新,不断发掘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形式和手段。根据我国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可以将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向多元化铺开,同时,允许教师和同学保持适度的教学、求学个性,让师生共同探索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老师、同学都保持了个性化,思想摆脱了教条化的束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可能被创造。
34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上乘的师资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如果连教师的水平都没得到保证,那么再好的人才培养策略都只是一纸空文了,因为缺少了培养任务的良好执行者。当然,教师是“传道”的,如果自己都没有实践过“道”的内涵是不能轻易教授他人的,所以教师不仅仅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应该要以身作则,多多投身到实践中去,把实践的体会与理论结合后才能更好地教好学生。所以,在高校的用人机制中不能够仅仅看重应聘者的学位学历,应该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做好基础工作。另外,在任教师也不能够懈怠,应该给他们多创造一些学习的机会,比如去国外高校视察、聘请权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等。同时,学校自己组建高含金量的科研团队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才能在旅游管理方面进行专业性研究,对老师、学生起到专业性培养和教学的作用。
篇5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应用,而体验式教学作为学生组织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旅游管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从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最好的选择。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往往和其他理论性学科一样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少,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就主要对体验式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施应用进行了探讨。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多个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得到提高。首先,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课程按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几个部分,大多数都是理论性的课程内容,而没有根据专业实际设置适当课时的专业实践课程。尽管有的学校设置了专业实践课程,比如饭店管理实务、导游业务等,大多数也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可供实践的教学内容屈指可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实践性难以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体会到这一专业的精髓所在。其次,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互动实践,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参与的机会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一味地学习课本内容,知识面得不到扩展,没有真正的旅游体验和实践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极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2.1制定科学的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提高对这门学科的认识,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识到体验式教学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科学的、针对性的体验式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从多种角度了解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和具体能力要求,并据此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安排,并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然后,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多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自己,从而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2.2根据体验式教学目标改进旅游管理教学内容
为了使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发挥更好的效果,首先,学校应选择合适的教材,有能力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编制适合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专业教材,要选用实践性比较强、开放式的、更新的知识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比如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强调对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丰富体验式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感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
2.3.1实地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案例内容来设置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加深学习体验。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就需要学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设施的建设,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建立导游、客房、酒吧等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可以在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进行体验式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旅游展销会,让学生亲身体会旅游服务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业务实操能力,达到体验式教学的良好效果。
2.3.2情感体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将从事导游工作,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对旅游景点的情感体验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能够在导游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向游客传播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设计模拟导游教学环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做导游,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在讲授长城这一旅游景观时,就可以首先让学生提前查找学习资料,了解长城的价值与地位,并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文化保护的意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就可以使专业知识更具实用性。
篇6
一、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应的旅游产业实践技能,能在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行政部门及相关旅游企业从事服务、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并能在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体化”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其中,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开设了师范专业通识必修课,包括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师语言方面的课程;专业课中除了设置专业核心课外,还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并分了3个模块。模块1是旅游服务与管理,模块2是酒店服务与管理,模块3是旅游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增加了课外特长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二、建议与对策
(一)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准确进行应用转型定位
定位是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和基础问题。通过四年的实践,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优点,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这与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关。在广泛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所需的旅游人才类型,研究各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分析本专业的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与教训,并对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师状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本人认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尺、以专业结构优化为重心、以切实服务区域发展为追求的转型发展模式,实现由专才型向应用型人才转变,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的道路。
(二)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
根据湖北及黄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旅游人才“应用型”特征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在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先行先试,提出创新构建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的实施路径,即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答了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培养出怎样的人的问题,能不能就业?特别是高质量就业。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解答的是怎样培养的问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要求教学时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需要指导学生怎么去做,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会讲,还要会做。“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是以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主体,其他相关专业为补充。比如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地理学、地质学、美术学等,特别是与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相关的专业,要增加相关课程设置。
(三)转换培养体制,支撑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
应用转型人才培养不仅受专业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专业定位、专业现有条件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受到合作企业、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为有效保障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用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出积极转换培养体制,延伸和拓展培养平台,密切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组织、旅游从业人员等各方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等具体措施,不断强化应用转型的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由封闭型培养体制向开放型培养体制的转变。
篇7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五个专业方向,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及国际领队、会展经济与管理、度假地与温泉管理、高尔夫管理,其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略有差异。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大多以学生的旅游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培育具独立思考能力,受过人文与科技训练,能创新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而后培育具有继续研究专业领域的高级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目ENTURY标。其中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旨在培育休闲产业规划、管理与营运的人才,具备休闲活动管理专业知能、休闲产业经营知能、休闲产业创新潜能等;餐旅管理学系重视“专业技能与实务技能兼具”及“人文素养及企业伦理并进”;观光学系以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观光管理实务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规划以“旅游行程规划”和“会议展览筹划”二大方向为重点课程;厨艺学系着重产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各高校的人才输送层次制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输送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以下5点:1.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均以“素质、能力、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成三段递进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双语能力,乃至“三语”能力。2.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建设新的模拟实训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3.积极拓展和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当中包括短期国外实习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0间企业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拓展建设,尤以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目标。4.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将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5“.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国际化及技能专业化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旅游事业服务、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宗旨,训练学生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同时致力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生态旅游开发及服务教育素养的养成。义守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以下4大类:1.通过学习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2.通过连贯及渐进式的英语课程规划,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信息课程以文字处理及应用为规划方向。3.开设以旅游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管理课程,划设旅游业经营、领队导游人员与户外游憩活动等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为主。4.实施建教合作制度,规划实习机会以利理论与实务相互验证,加强专业技能。并积极辅导学生以取得专业证照,以符合职业需求。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见表1:
三、教学设计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作用,超过2/3的课程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室实操和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短期实习。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英语外开设了韩语、日语和俄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除此以外,关注学生旅游管理格局观的培养,聘请国内旅游行业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等定期举办讲座,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旅游业相关信息。但国际合作教学互动不多,合作的国家和院校相对较少,院校的层级也较单一。
(二)义守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学生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作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旅游知识与国际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旅游管理应有的文化、美学素养的学习。主要教学设计有以下5类:1.建立整合性的旅游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以研究为主要导向,倡导跨系修课,结合其他相关科系,如餐旅管理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的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人才。2.仅开设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语种,辅以文化、美学、创意思考等通识课程,加强同学语言沟通能力和旅游的解说能力。3.建立永续发展及本土化的旅游资源系统,结合旅游事业、主管机关及学术单位,建立学术研究及实务研讨合作网络,聘请杰出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旅游行业与学术的合作与交流。4.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推展国际交换学生业务,致力于学生服务人格特质的养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并拓展学生旅游国际观。5.推动个案教学计划并加强校内、外实习机制,并与世界各地佛光山道场合作,进行海外体验旅游,了解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及文化,并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能力。义守大学不仅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产学接轨,设计校外实习、海外实习、业界导师等多元化产学交流机制,还重视英、日等语言能力及国际观的培养。其提供海外游学及研习、双联学制、交换学生等多种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两所高校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实习教学等方法,但侧重有所不同,义守大学采用情境餐厅、实习餐厅设施,进行课外情景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搜商”,在大部分课程中都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随着微课、慕课(MOOC)等公开课的盛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部分课程尝试了“翻转课堂”,由任课老师公布若干“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小项目”进行团队合作调研,撰写报告并制作汇报PPT,课堂内汇报并参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评分,老师再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总结,帮助小组优化方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课上总结,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现场展示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时进行9个月的校外实习+3个月的毕业论文撰写。每年4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30-40家企业对当年7月即将开始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的岗位大部分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岗位,少部分为行政、人事管理助理岗位。毕业论文在实习前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名下,由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审核选题,一人一题,且与往年选题不得重复。选题内容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性及针对性较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名下学生的实习追踪和反馈管理,直至学生毕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结果评估进行控制。义守大学的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在学生大二时在学校内部的实习餐厅进行,同时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约18周的校外实习,让学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学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专题,3人为一个小组,可选择撰写个案研究论文,或采用由所在系承接的项目,完成毕业专题作品。学校举办专题成果公开发表会,由专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专题进行评估,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指导老师、任课老师及至少二位业界人士(或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两所高校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略有异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大四学年,毕业论文侧重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管理较系统、具体。而义守大学在大二时即开展了专业实习,毕业专题侧重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调查能力。
六、结论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6—159—02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是评价一个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尺。它既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发展,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就业能力,又关系到专业发展前景、招生规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多样性、系统性的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复杂多样,在教学实践中始终缺少客观、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因此,构建系统、专业性强、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客观认识专业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涉及与专业教学过程相关的直接、间接的目标层,每一目标层均有对应的评估指标,且有最终量化结果。每个目标层的量化结果有助于教学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从各自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进行比照,教学管理者从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效率等管理机制发现问题,教师可以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状态等方面相互比照,作为旅游教育产品的学生会对教学管理质量、教师授课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量化结果对于被评者可以起到警醒、激励的作用,促使各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规范专业教学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既是教学质量考评依据,又对教学管理研究及专业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指标体系中的各项目及观测点,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各教学环节和要素,它们彼此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系统,成为教学管理者组织教学、制定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课程安排、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对专业教师及学生管理的重要参考,对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有极大帮助。从某种程度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是旅游管理专业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评估指标体系是专业教学质量稳定、提升的保障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评价体系。既有纵向管理关系的目标层,包括学校管理层、学院管理层、系级管理层;也有横向对等关系的平级层,主要指教学活动最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两个重要指标。从评估体系来看,无论纵向、横向目标层都有对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数值,依此得出教学质量等级或排序。通过评估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旅游市场要求的专业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的真正目的。从评估周期来看,评估指标体系以学年为周期对各目标进行评估,这种常态性的专业评估有助于使各目标层始终处于被评状态,促动目标主体积极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类教改研究中。
二、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体系研究尚未引起关注
无论是宏观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是微观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相关研究在旅游管理专业教研成果中并不多见。一方面,这与旅游管理仅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关,时间短,教学研究成果不够丰富和成熟;另一方面,也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有关。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最具体的问题和相关制约因素,尚未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二)评估体系欠系统全面
少量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或从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质量评估构建评估体系,或从专业教学过程的某个较大环节构建评估体系,如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尝试虽然有益,但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即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全面,导致已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目标设计难以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的全貌,多数评估体系只是从横向目标层,即教师、学生大目标进行评价,而缺少对教学管理、社会反馈等方面的评价。局限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上的评估,难以反映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旅游管理专业更是如此,除了专业理论课堂教学,还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该是系统全面的。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
(一)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市场关系密切,旅游市场是对旅游院系输出的学生质量的最直接的检验场所。因此,对旅游市场调研是研究的第一步,毕业生专业知识饱和度、专业技能熟练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都是旅游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反馈。根据反馈情况分析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目标层、观测点及其权重。
2 评估指标体系要体现专业特点。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对专业教学质量特点和影响专业教学质量因素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估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动态性、多样性、模糊性的特点,导致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复杂多样。就影响程度而言,既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就稳定状态而言,既有常量因素也有变量因素;就把控程度而言,既有可控因素,也有不可控因素。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充分反映以上内容。
3 评估指标体系要客观、系统、可操作性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立体多维的基础上,从纵向、横向理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力,从教学管理、教学进程、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建立三个分支评估指标体系,从而构成一个系统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三个分支评估体系既体现教学规律意义上的关联性,又相对独立,可以单独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依据教学规律及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教学管理、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等三个目标层(一级指标)构建,细分为8个二级指标,下设21个主要观测点,每个观测点根据其在整个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给出评估标准、等级和具体分值。
1 教学管理目标层。教学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目标层的评估由以下指标组成: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输出的知识、能力构成与旅游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程的依据,其制定既要符合旅游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特点,又要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条件,主要涉及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制度执行等指标。
篇9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旅游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展至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为此,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也在谋求长足发展,以便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各个高职院校都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体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专业实践性强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就业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其它。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
1.2 专业理论体系较完整
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1.3 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2 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以其与工作岗位相结合著称,各个院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工作,但是因为各个学校师资条件的不同,实践环节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包括: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实习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高职教育应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各个学校根据实践的要求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案,但是实际操作中方案与实际执行错位,实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2.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10
一、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多种人才合作培养方式。比如,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技能性强的兼职教师,支持学校教学工作。企业为学校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在实习过程中,指派专人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等等。校企合作方式众多,但都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校在合作中表现的比较积极,但企业参与合作热情不高,大部分合作企业只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没有积极参与到校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去,也没有深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编制工作中去,这样,就导致合作不够深入,合作效果不是非常突出。第二,校企合作往往是暂时性的,在某一阶段双方进行合作,合作不能实现常态化,这也导致合作不够深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在合作中,校企双方交流不足,对某些问题在思想认识上不能达成一致,这也影响到合作的质量与水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深化策略
(一)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开,要实现校企在育人管理中的深度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要积极支持学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中去。政府的引导,必要时给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是提升企业校企合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部门,要能够结合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现状,及旅游教育发展要求,加大对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要能够积极完善政府导向机制,利用导向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全面持久地落实下去,促进校企能够深度合作,为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二)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利润驱动机制
要有效提升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保障校企合作效果的充分发挥,必须要能够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结合点,能够建立双方利益驱动机制,这样,才能保障校企合作持久,稳定,有效的落实下去。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利润驱动机制,首先在政策上政府要给予合作企业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合作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培训实践提供人力财力支持。通过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办学育人的积极性。其次,要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每个企业都希望能够选择优秀的员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制定企业优先选才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保障合作企业能够获得优先选择好学生,好人才的权利,以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最后,要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支持学校的育人教育工作,指导学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对学生实践实习活动进行指导。另外,学校也需要向企业提供实习人才,促进企业实现利润,学校还需要能够选派优秀教师指导企业发展工作。
(三)增加校企双方的深度交流
校企只有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才能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才能在合作育人工作中达成共识,提升育人的效果。校企合作,双方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校企双方要能组建交流沟通部门,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定期,校企之间要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对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行分析,对旅游人才培养规划进行设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确定等。校企双方定期沟通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达成共识,以实现深度的合作。
(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