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宏观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
(一)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
我国的环保产业起步比较晚,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才起步,进入21世纪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加速增长,环保产业的年增长率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速,每年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的增速有望达到16%。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固体废物以及核安全成为环保产业投资的重点,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额超过亿元,市场空间还十分巨大。更是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把环保产业发展成千亿产业。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环保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且更加迅速。我国节能环保领域的市场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各种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新工艺以及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覆盖范围广泛,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环保技术不断提高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环保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因此我国不断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研发了很多有效的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
2 供给能力不断上升
由于我国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以及自身环保技术的提高,国内环保产业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环境工程技术,能够生产合格的污染治理装备,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求。
3 产业领域逐步扩展
为了应对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类型的污染,环保产业研发出了一系列环保技术、环保设施以及环保产品,掌握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环保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4 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服务业取得快速的发展。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的环保发展领域,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有利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环保服务业具体分为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技术服务、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污染治理运营设施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理、环境功能及其他环境服务六类。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环保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优势。
5 以政府的宏观政策为导向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环保产业从开始到发展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进行的。从发展之初,环保产业就跟随政府政策的脚步。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都做出了相关规划,突出了环保的重要地位。在“十一五”以及“十二五”计划中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以及要求。但是,政府政策的变化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以至于很多政策不太适合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环保产业虽然发展比较迅速,处于初步成型阶段,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
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在我国所有的环保产业中,中小企业占8成以上。很多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能力,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品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而且没有资本优势。没有形成自主研发体系,而且没有长期规划,员工素质不高,生产比较落后。
2 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我国环保人才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还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技术含量不高,无法形成竞争力。科研与产业严重脱节,主要的研发力量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场所。在加上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不足,很难生产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以我国的污水处理为例,大多数污水处理设备较为简陋,很难达到国际标准。
3 缺乏政策引导和相关支持
首先,环保产业需要国家的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支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入虽然在逐年递增,但是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依旧较低,资金总额相对比较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其次,我国环保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无法起到稳定环保市场的作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但是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
最后,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应该利用财政补助的政策,对环保产业进行积极引导。以收取资源补偿费换取资源的做法并不是很合理,很多资源以极小的代价就被企业任意使用,收取的标准远远低于资源本身的价值。丝毫没有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三、关于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科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我国环保行业来说,政府的相关政策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与其他产业所不同的是,环保产业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壮大的,是一项政策引导型的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
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促进环保的对策,使环保企业健康发展。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专业的环保体系,对环保的要求没有很精确,也并不是很严格,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宣称环保劣质的产品。缺少严格的处罚条例,使很多不良商贩有投机取巧的心理。
其次,利用税收政策,加强对环保企业的支持。对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可以采取减税以及免税政策,使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在环保上。在过去,节能企业与高耗能企业在税收政策上并没有不同。相比较而言,节能企业因为节能的原因相对付出了更高的成本,所以应该对节能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最后,可以成立环保专项资金。通过实施各种鼓励政策支持环保产业,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资金。很多环保企业在发展的时候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难以维持生产。政府资金的注入极大地补充企业资金的缺口,有利于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
(二)提高环保产业人才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竞争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着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提高竞争力,环保产业的竞争在于技术的竞争。环保产业技术的竞争离不开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应该从技术层面着手。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投入,培养出高素质的环保人才。政府也要加强对环保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做贡献。
(三)加强市场的引导作用
我国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生产的产品应该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环保企业可以建立科研团队,专门进行技术研发工作,当研究出新的技术时,快速投入到市场中进行应用,将其产业化。这样不仅为研发提供了经费支持,还能推动我国环保技术的进步。
(四)拓展融资渠道
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就是资金问题,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企业内部的资金积累外,需要从外部融入资金。政府要高度关注环保产业的发展允许环保企业通过发行环保证券,上市等渠道来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建立环保企业专项基金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支持环保企业自主研发环保产品,在关键的领域还可以借助高校以及研究所的力量帮助环保产业突破技术瓶颈。企业应该关注国际环保技术的发展,较强环保差产品的研发,缩短与世界的距离。
(五)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我国的环保产业的产业链比较混乱,不同产业环节的企业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导致科研与产业脱节,环保技术难以及时使用到环保服务中。通过整合产业链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把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再转化为经济效益。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完善环保产业的结构。这种产业之间的融合可以通过控股和参股的方式来实现,将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结语
环保行业的发展说明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保问题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环保产业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我国环保产业起步晚,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核心科技和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在以市场为导向时政府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提高竞争力,使环保产业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物流;低碳物流;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站在了时代的高峰,但当我们回望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我们为了盲目的获得经济利益已经使我们栖息的家园满身伤痕。温室效应、雾霭、酸雨等现象频繁的出现,时刻在提醒我们,当前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值得人类关注解决的问题。而低碳物流就是在这个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措施。
所谓的低碳物流主要是指在物流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排污染为目标,尽可能的减轻物流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整个物流活动的低碳环保化。想要实现物流产业的低碳环保,首先必须达成两方面需求:一是减少物流运输中碳排放量;二是优化整个物流产业的系统流程。通过实施低碳物流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物流产业低碳环保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人类对于自己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大,在这其中非常急迫需要改善的就是汽车所排放的尾气造成了温室效应。而物流运输的过程中车辆尾气的排放的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所以只有积极普遍的发展低碳环保型物流,才能较为有效的减少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污染气体的排放,所以说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物流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这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减少,运输能源的价格不断攀升,这对于物流产业来说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成本。而如果倡导低碳环保物流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减少碳排放量,这么做不但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车辆消耗的能源也必将有所降低。从而可以大大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就降低了运输的成本,这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
在物流产业中逐渐形成了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理念,可以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人们已经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环保意识,低碳环保的物流理念可以影响、促进整个运输相关产业的低碳转型。
二、物流产业低碳环保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现阶段发展低碳环保的物流产业急需较高的技术水平,这就提高的物流企业的成本投入。而我国政府也就此推行了一系列的低碳环保物流发展的政策,然而就当下低碳环保物流发展的水平来看,政府推行的政策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物流企业采用低碳环保的方式。
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自从“低碳”概念出生以后,各国普遍展开了尝试经济发展方式与低碳环保理念相互融合的方式,然而,民众对低碳这一概念的了解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对于物流产业来说,也势必推行低碳环保发展的道路。但我国的物流产业产生的时间还比较短,其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低碳环保的物流概念进入我国的时间也是较为短暂的,因此还有更多的物流产业并没有意识到实行低碳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所从事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人才还较为缺乏,培养力度仍需加强。当前虽然我国有很多高校和研究所都陆续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但其较少开设低碳环保物流方向的课程;其实有所开设其教学水平也不够高,尤其是课堂学习也实践脱节,高校对低碳环保物流的相关教学和研究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这些都导致了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实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重点在于如何才能够实现低碳环保物流的实施。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能建立起专门来规划和监督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部门。
三、对物流产业低碳环保发展的几点建议
大力促进物流产业的低碳环保发展,首先最主要的就是政府加大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发展。想要减少物流企业的排污主要是指碳排放量,首先必须有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碳排放标准,用行政手段确保我国物流产业必须想办法减少碳排放量。同时政府还应该更多采取一系列促进利用新型环保能源的税收政策,给使用的物流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让物流产业以低碳环保的形式转型发展,首先要提升企业与民众整体的低碳环保意识。政府应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出台相关的低碳环保物流的指导性政策。
推进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实行试点。积极把新技术新理念与本地区的资源特点相结合,低碳试点工程的开展,还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很显著的示范效应。
对低碳环保物流技术的实际应用,加快新型物流产业的结构调整。通过对体制的创新,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变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式;大力倡导发展推行现代物流业,科研部门积极进行低碳环保技术研发创新,要逐渐形成以低碳环保理念为产业特征的物流体系。
对于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等科研机构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发展在职人员的低碳环保教学培训体系。政府应该对高校中的物流专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还要注重加强高校物流教学与国外物流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深入学习国外优秀的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发展经验,逐渐培养出属于自己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东辉.我国低碳物流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2010年第7期。
篇3
关键词:环保产业 发展现状 产学研模式
我国在经历了依赖高能耗产业来提升经济高速发展却造成自然环境遭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惨痛教训之后,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升温。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明确支持;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时代背景下,环保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曾一度十分严重,于是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空前提高,环保产业伴随着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在不断壮大,产业领域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各种有利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下,环保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已基本上涵盖了从环境污染治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环保产业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产业支撑,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相对于世界环保产业市场的发展而言正处于成长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也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其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涵盖了环保设备的生产和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服务、绿色产品生产等多个领域。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产业收入总值近10 000亿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约14 000亿元,约占GDP的1.5%,比“十五”期间提高了0.2个百分点[1]。环保产业中已拥有一批骨干企业,他们是产业中的中坚力量,在电厂烟气脱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业污水治理、除尘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等方面带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上述情况表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环保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仍较低,仅为1.5%,同发达国家5%的比例相比差距还较大。同时,我国的环保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大多数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以致出现了一面是大量的污染需要治理、巨大的市场有待开发,而另一面则是中国的环保企业尚未成气候,发展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
2环保企业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环保企业数量众多,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
根据有关调查,截至2005年,全国环保产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 500万元的小规模经济单位有7 954家,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68.4%;1 500万~
5 000万元的中型规模经济单位1 899家,占总数的16.3%;固定资产大于5 000万元的大规模经济单位1 770家,仅占总数的15.3%[2]。这种环保企事业单位总体上数量多、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的状况,与环保产业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含量的特点是不相称的,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挣扎于生存的边缘,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果不注重技术创新,也将很难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环保企业数量众多而个体弱小,也说明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还未充分发挥,竞争中还存在着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干扰[3]。
2.2技术开发能力弱,外部竞争压力大
虽然有些环保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开发中心,也组建了研发队伍,但绝大多数的中小型环保企业科研能力还很薄弱,要么产出的产品是技术含量不高,要么主要依赖于进口技术和设备,并没有自己的原创技术储备和技术专利。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虽然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对于良莠不齐的环保企业而言,研发实力弱的企业考虑到投资效益的问题根本不可能真正进行原始的技术创新。由于环保技术开发投资大、风险大,一般的企业难以承受,也就缺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动力;加之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劣质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使优质技术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而言,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的直接后果也必然是先进设备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在加入WTO后,环保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越发加大加快之时,外国企业有大举进军我国市场、争夺国内市场份额之势,使我国尚未发展完善的环保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2.3环保科研
与生产实际脱节
目前国内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部分的环保科学研究工作还是主要由专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承担。由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在对市场信息的分析、研究成果价值的判断和应用前景的预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很多先进适用如节能技术的投资风险较高,经济效益在短期内难有显著表现。许多中小企业囿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也就缺乏转化这些技术的积极性,导致这种主体模式所产生出的科研成果在实际的生产应用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埋头研究出的成果少人问津而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则是有明确市场需求的技术产品,环保企业却无研发和创新能力生产出来。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严重滞后[4],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我国环保企业尚未成为环保技术创新的主体,无力进行技术储备和革新的客观现实。各方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的效率都不高;宏观科技管理政策、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与现行发展形势不太适应;优秀人才及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要实现环保产业中的产、学、研结合还任重而道远。
3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立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的定位,对发展环保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对环境污染控制的指标和要求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资金投入约为14 00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64%。“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5],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达
8 800亿~10 000亿元,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
6 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 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 000亿元[6]。目前国家对环保的投入力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各项经济政策也为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机遇。在主要依赖高新技术推动行业发展的环保产业中,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整个产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角逐环保市场的重要砝码,而在此进程中更要加强对产业亟需解决和突破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领域开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攻关,逐步引导环保产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对自有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不断产出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通过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加快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逐步淘汰落后的、低产值、低产能的技术和产品。
3.1鼓励和引导环保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合作
环保产业的出路在于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和市场规范化。环保产业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决定了环保企业更需要加强与拥有高科技基础研究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也即产学研合作。但结合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环保企业生存的空间而言,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更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应成为该模式的核心,成为合作中技术创新的主体,摒弃以前的由科研院所或高校单独搞研发,企业直接应用成果的模式,彻底改变单纯依赖买入技术生存的局面,真正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我研发能力的提高。共建的研发中心既可设在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内,也可以设在企业,但更提倡在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以带动和提升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共建的研发中心应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并采取公司化的运作方式,方能适应市场的选择与发展。
3.2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
据初步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煤脱硫脱硝等共投资了约6 000亿元,而这些设施的运行费用也需要6 00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7]。严峻的环保形势同时也意味着环保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而作为实施环保产业的最终策动力和执行主体的环保企业要想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站稳自己的位置,则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对大型及中小型环保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准确定位。对于大型环保企业而言,通过上市、兼并、联合以及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培育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组建环保企业集团,使之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环保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选择好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3.3发挥名牌产品的优势,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
实施品牌战略,培养企业争创名牌的意识,借助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注重对引进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高校或科研院所与环保企业都应走出自身固有的活动区域,注重更为紧密交流和实质性的项目开发合作,环保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研发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实际运作过程中各方都应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智力成果,并注重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方法的交流,以获得更多的技术与市场。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品牌战略意识的培养,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对产品和技术的宣传,创造名牌效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知名度、社会影响力和无形价值。
3.4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搭建经济协作平台,协调行业发展步调
行业协会是政企联系的纽带,应构筑平台,让行业协会成为行业创新的牵头者。环保产业主管部门应与环保产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合作,组成产学研联合的力量,统筹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分领域、分行业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由行业协会组织,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龙头企业的基础力量,以市场化的方式组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共同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力促科研成果顺利对接、转化;同时,行业协会也是行业发展的协调者,应组织会员企业共同研究、商讨发展大计,协调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得行业内企业相得益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李黎,李华友.我国“十二五”环保产业的展望与发展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1(4):38-41.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服务业发展报告[DB/OL]. 北京,2006.7.
[3] 王世汶.中国环境产业“黄金十年”的挑战与机遇[J].环境保护,2011(8):14-16.
[4] 乔寿锁.论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环保产业,2008(3):22-24.
[5] 赵刚.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2011(7):14-17.
篇4
[关键词]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政策
[作者简介]张 维(1982―),女,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投资;周 明(1976―),男,东华理工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江西南昌 330013)
考虑到全社会的资源状况和近年生态环境恶化对生命和生活的影响,2016年底,在国家发改委的《“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江西省工信委在2016年底曾提出《江西省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以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制造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目标,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跨越发展的前提是对现状充分把握,而环保技术是环保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薛婕,马忠玉,等. 2016),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产生影响(蒋洪强,张静.2012)。因此文章将立足于江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对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展开分析。
一、江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江西省一直在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2014年,中盐江西兰太化工有限公司、江西省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黑猫炭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已经完成验收工作;2015年,由江西省工信委推荐的14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咨询机构得以向社会推荐公示;建筑陶瓷、烧结制品、直拉单晶硅、稀土冶炼分离,再生铜冶炼等单位产品能耗消耗限额的江西省强制性地方标准也不断出台、公示并开始实施,2016年底,江西省首家省级清洁化园区在上饶市得以认定。
数据显示,江西省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推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果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来反映节能环保效率,江西省的节能环保效率是逐年提高的。根据江西省和全国统计年鉴,以2011年至2015年数据为例,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0.59降至0.5,效率提高约15%。与同期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相比,从绝对数额来看,江西省各期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情况见图1所示。
虽然和全国水平相比,江西省的节能环保效果不错。但是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涉及的省份较多,比较过程中缺乏针对性,难以发现问题,不利于江西省节能环保产业的持续推进。比较对象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二者都应该尽量与江西省接近。地理位置的接近可使比较对象面临相近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考虑到不同省份的产业发展梯度和不同产业能源消耗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可使比较对象面临相似的产业发展阶段。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江西省、安徽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常被称为“华东五省一市”。但是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由于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服务业已经是其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在分析比较时将剔除上海市,以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的华东五省进行比较。根据各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从2011年至2015年,华东五省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排名基本比较稳定,变动趋势也较为一致。2011年到2012年,节能环保效率降低,而2013年和2014年效率缓慢提升,2015年又小幅回落。总体来看,江苏的节能环保效率最高,安徽的节能环保效率最低,江西排名稳定在第四名。和状况最好的江苏相比,江西省在节能环保效率上的差距却在逐渐拉大。2011年至2013年,江西省与江苏省相比,效率低7%左右,到2014年节能环保效率差异12%,到2015年差距加大到17%。这说明江西省节能环保效率提升的速度和周边省份相比在逐年降低,需要找出差距,不断推进。另一方面也说明江西省节能环保的推进尚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二、江西省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
按照经济学的划分,参与经济事务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居民和企业。各主体对节能环保技术创新都会产生影响。所以,下面的分析主要从政府、居民和企业三方面来展开。
(一)政府
政府是节能环保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者,节能有利于地方能耗压力的降低和经济的平稳运行,环保有利于健康和谐社会建立。所以政府会通过调整或者制定规制以实现各项节能环保目标。作为省级政府,江西省在制定节能环保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本省实际情况,还必须考虑中央下达的节能环保任务。发改委曾向各省下达“十二五”和“十三五”节能减排任务,并签订相应的节能减排协议。省政府在设定目标时一般会以中央任务为底线,结合实际设定更高的任务。作为省级政府,除了节能减排任务外,还需要完成经济、就业等相关任务。从2015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数据来看,江西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及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均超过60%,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及吸纳就业人口均不足40%。而且第一产业中以农业和牧业为主要存在形式,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要存在形式。结合江西省作为传统农业省份的身份和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体的背景,目前常见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维持生产,通过节能环保技术使用或创新实现减排;二是停止生产,直接阻断排放来源。对任何经济体来说,可供使用的资源都是稀缺而有限的。如果保持当前资源投入水平不变,实现节能生产,即资源能实现高效利用,必然会带来产出的增加;如果保持当前产出水平,实现节能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必然会带来资源的节约,即投入减少。由于停止生产必然带来经济增长和就I等压力,所以政府更愿意通过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创新完成任务。因此,在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方面政府是支持者。各类环保规制对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而政府在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其他绩效考核压力可能导致对环保规制的放松。
(二)企业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要实现主体。技术实现创新的过程是按照“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推广”螺旋式推进的。最初,因为实际需要企业投入研发,当研发成果实现技术创新后技术会被推广使用,待社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后又进入新一轮研发、创新、推广过程,循环往复,推动社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针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可能从以下几种情况展开分析。
1.本地市场没有技术。
某种技术在当地尚未被研发出来,有以下两种可能:
一是该项技术难度过大,超过了一般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市场上不存在该种技术,则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研发。这不仅仅需要企业具备一定水平的研发能力,考虑到研发过程的投入和各种不确定性,还需要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
二是该项节能技术在过去不存在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市场价值。环保生产本身存在较强的外部性。一般来说,为了实现环保生产,企业或者需要选择更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减少废气污染物排放;或者需要选择更先进的废气污染物处理设备,使最终排放物合乎政府规制;或者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实现生产过程中废弃污染物的产生。这三种情况所体现的技术创新都会导致成本增加,却不一定带来产出和收益的相应增加。企业承担成本后产生的收益存在社会收益,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由全社会享有,企业无法确定自身采取环保生产后的受益者,也无从向他们收费。因为费用无法通过收入完全弥补,企业必然缺乏环保生产和技术研发使用的原动力。相比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过程的不确定性,企业宁愿放弃对技术研发。如果所有企业都采取这种决策,相应的技术则无法出现在市场上。当资源条件变化或者政府严格环保规制时,企业需要重新考虑其经营成本和收益。原来无需使用的技术,则需要重新考虑其经济价值。由于市场上的企业都没有该种技术,因环保新规给予其存在价值。任何企业率先掌握,则可能在市场上掌握主动权。为了获得与技术相关的超额利润,市场中的企业可能从外部购买或者研发创新。
2.部分企业拥有技术。由于技术已经被研发出来,当技术劣势企业自身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考虑直接购买或者自己研发。具体决策取决于该企业研发能力、研发成本、外部市场技术价格和技术使用条件。如果企业无法获取技术交易信息,则无从购买,只能自己研发;如果技术劣势企业不具备相应技术研发能力,则只能向外购买技术;如果具备研发能力,但认为研发成本过高,也可能向外购买技术;如果具备研发能力,但是认为市场技术价格过高或者技术使用条件过于苛刻,则可能自行研发。如果购买并使用技术,则实现技术推广;若自行研发却在该技术领域不存在优势,则很难实现技术创新。对于技术优势企业,技术的存在和拥有表明企业在该领域的先进性。企业可能依托技术获得超额利润或者满足政府规制要求。超额利润或者政府规制可能吸引其他企业购买或者研发该项技术。为了保障自身技术的先进性和相应的垄断利润,企业可能对技术进一步研发,对其进行升级,促使技术创新。
3.所有企业拥有技术。如果市场上的企业都拥有节能技术,说明该项技术已经得到普遍推广运用,很难带来超额利润。少数企业为了持续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并实现超额利润,可能不断进行研发,则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如果外部条件不发生变化,大多数企业则维持现状生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企业不断研发才能促使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是企业主动研发的动力。资源条件变化和政府规制加强可能促使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市场条件会决定技术的推广和开发成本回收。
(三)居民
居民是节能技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居民对于节能产品的需求,直接决定企业的利润,进而决定企业对节能技术的创新动力。
根据节能技术在生产中存在的不同阶段,可以将节能产品分成两种:一种节能技术仅运用于生产过程,最终产品本身却不附带节能环保的功效;另一种是将节能环保技术运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最终产品自身具有节能环保的作用,如节能灯泡,节能汽车等。近年来,江西省多家部门和单位曾组织多次节能环保主题活动,在各机关、居民社区、学校、企业及农村开展节能环保宣传。目前,广大居民逐渐接受节能环保的理念并开始使用节能产品,改变生活方式。企业因使用节能技术而投入的成本则依赖产品N售而得以回收。使用虽然能够实现节能减排,但是成本却需要由居民承担。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替代商品的性价比则成为决定技术使用及推广的重要因素。
三、政策建议
结合之前的分析,为了促进江西省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动。
(一)加强环保规制 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制
环保规制直接影响各级政府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关注和促进力度。为了激发各级政府活力,对江西省来说,应该从省级政府开始结合本省环保状况制定严格的环保规制,确保规制的长效性、发展性和可行性。让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形成良好的环保规制预期,以便于安排自身的各项工作和技术研发规划。除了环保规制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考核时候应该加强环保考核,提升节能环保在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将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节能技术运用效果作为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实现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与政府绩效考核的协调统一。
(二)搭建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环保技术运用推广
技术交易条件和技术信息状况对企业的研发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企业对同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从社会整体来看,很容易造成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因此,应该由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牵头搭建权威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以促进环保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让企业在对技术市场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研发决策。最终促使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运用和技术产品的成本降低。
(三)创造良好科研环境 吸引高水平人才
科研人才是决定地方科研水平的关键。虽然江西省地处华东地区,但是由于自身产业结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收入水平相对华东其他省份较低,从薪酬支付来说,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省级政府应该实施并大力宣传“科技强省”战略,对影响科研人才安心从事科研工作的各项因素展开调查,充分了解科研人员需求,完善当前的科研管理条例,努力创造自由积极和谐的科研氛围,以良好的科研环境留住本省人才,吸引外来高水平科研人才。
(四)创新宣传方式 降低居民体验成本
节能环保的理念要不断宣传,要实现宣传工作进入社区、走向市民、走进学校的常态化。目前常见的宣传方式以发放宣传册、发放垃圾袋和废旧垃圾回收为主。应该创新节能环保宣传方式,结合当前科技发展,以污染实景体验替代图片文字展示,联手企业以节能产品免费试用或者兑换替代广告宣传,降低居民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体验成本,增加居民对产品的需求,以此实现环保技术的成本回收,有助于环保技术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障碍;战略路径
一、引言
在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期间,环保产业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地区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针对集群企业的合作与竞争、集聚绩效,以及集群选址与扶持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芬兰奥卢大学Kari Poikela,Eva Pongracz(2006)分析奥卢地区环保产业子行业――废物开发与利用集群的现状,认为集群化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内企业合作与竞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汪秋明(2011)通过集聚企业内部能力、集聚网络特征、产业环境等变量,解释环保产业集聚绩效,认为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对环保产业集聚绩效的影响远大于吸收创新能力的影响。张宁(2014)从“集群化”视角,研究环保行业投资选址影响因素,认为集群化发展能帮助企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学者从政府角度对具体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黄静晗(2005)分析福建龙岩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提出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环保产业园区建议。王玺(2008)研究江苏宜兴环保产业集群技术模式与集群模式,提出加快建设信息技术交流等平台,完善创新投入体系等建议。
综上,国内外学者关于环保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集群发展分析,集群比较研究成果较为少见。本文分析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维度,开展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剖析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二、环保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维度
(一)关于环保产业集群
根据迈克尔・波特(1998)的集群理论,环保产业集群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流通、信息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众多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及其他相关机构,在邻近地域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进行分工和协作,所形成的空间集聚体。
(二)关于集群发展维度
环保产业集群的形成,经历了由点到面过程。集群形成初期,生产关键产品,对其他企业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企业,作为集群内的关键节点,将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进行动态匹配,与集群企业和组织的密切合作,发挥其优势技术和市场能力的规模效应,进而吸引其他处于价值链上相近位置企业(跟随者),以及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购买方与供应商),推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拓展。在集群成长期,互补产品、类似产品生产企业或提供环保服务的企业,也被吸引到集群中来,由此形成一种分工和协作网络。同时,随着集群硬环境(如基础设施、辅助机构等)、软环境(如政策引导机制,文化氛围等)的建设和完善,集群发展生态环境逐步形成。由此,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涉及横向、纵向、网状、生态环境四个维度(见图1)。
三、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现状
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均是环保部批准的国家级环保产业集群,但是其集群规划、发展模式以及集群成熟度不完全相同(见表1)。
(二)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相同之处
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作为江苏省环保产业两大主要聚集地,都汇聚了环保产业优秀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在各自核心领域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两个集群具有四个共同之处。一是两者在形成初期均得到地方政府的有力推动;二是两者的主要产品均属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环保服务类产品占比较小;三是两者的核心产品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四是两者均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特别注重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已经形成产学研合作路径。
(三)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不同之处
1. 集聚主导力度不同。由于环保产业具有半公益性质,各地环保产业集群的往往先由政府主导,推动集群的形成,再随着集群的发展逐步演变为市场主导(见图2)。相比而言,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力度较弱,而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已由政府推动演变成市场和政府双重主导。
2. 集聚程度和产品配套率不同。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地处亭湖区,集聚了86家环保领军企业和412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产品配套率不足70%,环保产业总收入达442亿元。宜兴环保产业集群聚集了1500多家环保设备生产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高滕镇水处理设备的零部件配套高达98%。目前年产值超过500亿元,水处理设备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3. 产品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完善程度不同。环保产品种类较多,各门类之间关联性不强,难以规模化量产。在市政服务领域,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化产品;而在工业服务领域,产品需定制设计、生产和施工,产品难以标准化,并且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由此,环保企业之间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成为企业技术协作的主要路径。目前,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已与国内近50多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梯级研发中心,并在政府支持下建成环保产品检测平台,销售服务平台,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产业孵化基地等四大支撑服务平台。
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技术创新支撑体系,除与全国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外,还与国外公司成立了相关研发中心,例如江华集团与以色列耶达研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同时集群内成立了中德、中芬等8个清洁技术对接中心,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4. 软环境建设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如同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集群的发展同样存在“环境层次理论”(见图3)。当基础设施,辅助机构等硬环境不断完善后,将引发政策、政务等软环境,以及集群整体生态环境的需求。在生态环境发展方面,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与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在硬环境方面发展都较为完善,而前者在软环境方面发展较为领先。
四、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建议
(一)增强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针对环保产业的特殊性,政府主导对环保产业集群初期发展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对于中小型环保企业创办成立,厂址迁移具有明显帮助,然而,在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期,在保留半公益性的环保企业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尽量让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发展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
(二)培育核心企业,增强聚集和产品配套
环保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能力直接影响集群发展模式、集群竞争与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进而影响着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和质量。由此集群必须与区外主体、全球网络互动,克服发展锁定。建议鼓励核心企业将自身区域特点和优势,与群内产业发展相结合,进行区外互动,获取外部资源,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进行创造、捕捉附加价值,改变集群的组织方式和嵌入价值链的位置,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集群产品的质量,进行产品的转型升级。
(三)构建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创新是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建议由政府部门引导构建行业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地推动行业的技术和知识创新,如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环保领域的战略性、创新性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优化软环境,推动集群文化建设
一方面开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政策的评估工作,调查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调整建议,引导集群管理、服务工作;及时了解企业管理人员的困惑和需求,为其提供便捷、可靠、全面的信息通道,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提供地方已经建立的各类机构信息,如企业管理与融资机构、市场开发机构、财税申报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资源保护与利用机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工程技术文献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机构,整合地方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力量,提升管理效率,增强集群企业与地方组织的联系,较早地在地方“植根”,实现“产业孵化”。
参考文献:
[1]Poikela K.Busi-ness potential from waste in the oulu environmental cluster[M].Oulu University Press,2006.
[2]汪秋明,等.环保产业集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8).
[3]张宁.环保产业集群的规划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4(03).
[4]黄静晗,谭文华.福建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5]王玺,等.宜兴市环保产业的技术模式与集群模式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8 (07).
篇6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节能环保;全要素生产率
[DOI]10.13939/ki.zgsc.2015.46.076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抢占经济与科技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为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摆脱传统低端价值链分工模式以步入创新驱动轨道,国务院于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之一,对节能环保的扶持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宏观层面上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实质是由微观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组合而成,节能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因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生产效率的高低能有效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为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效率,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其快速发展,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全要素生产率,以期对节能环保产业如何提高效率提出建议和对策。
1 模型、指标与数据
1.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本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研究方法,它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Sten Malmquist用于分析跨期消费函数变化而提出的,Caves将该指数引入生产率变化的测算,Fare等在距离函数上对指数进一步分解。
1.2 指标选取
我国现有节能环保上市公司59家,在选取2009年12月31日之前于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节能环保公司,以及剔除净利润为负的公司,最终得到24家上市公司样本。在投入指标中,选取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净值、员工人数。在产出指标中,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对投入产出的数据进行测算,得到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生产率指数以及分解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动、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对其TFP及组成部分做如下分析。
由表1可知,整体上,2009―2014年24家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1.9%,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2%,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率为-2.1%,由此可见,技术进步的缓慢增速是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较小,无力承担较大的科研资金投入,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分析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与规模效率变动,2009―2014年规模效率变动均值为1.005,年均贡献0.5%的增长率,规模效率的上升说明我国节能环保企业规模是有效的,正在接近最佳规模,时下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得节能环保产业的需求得到较快发展,企业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纯技术效率变动呈负增长趋势,进而使技术效率增长较小,2009―2014年纯技术效率变动均值为0.997,平均增长率为-0.3%,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较低。总体来说,节能环保各企业需加强管理能力和管理决策,加大研发投入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而不能长期以产业整体规模扩张来提高产业质量。
纵向考察来看,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TFP整体呈现不稳定的波动态(见下图)。在2009―2010年、2010―2011年两个时间跨度TFP 都处于增幅阶段。而在2011―2012年降幅度达到最大,负增长6.7%。这可能是2010年节能环保刚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为加速形成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重新布局和整顿,使得该年度企业的生产效率达到最低值。在2012―2013年TFP开始保持稳定的小幅度增长之后,2013―2014年又有小幅度下降,这说明要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效率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在今后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整顿力度。
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
再从各上市公司具体分析(见表2),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为正的公司有7家,分别是创元科技(0.4%)、烟台冰轮(3%)、汉钟精机(0.5%)、洪城水业(2.8%)、华光股份(2%)、科达洁能(1.6%)、泰豪科技(0.5%)。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有1家,为红宝丽。全要素生产率负向增长的公司有16家,分别是南玻A(-2%)、大冷股份(-1%)、中原环保(-2.6%)、北新建材(-0.3%)、桑德环境(-3.6)、凯迪电力(-9.2%)、盾安环境(-1.9%)、鲁阳股份(-1.8%)、海陆重工(-2.6%)、首创股份(-1.8%)、中电远达(-13.5%)、瀚蓝环境(-2.3%)、龙净环保(-3%)、双良节能(-2.9%)、菲达环保(-0.1%)、创业环保(-4.8%),除了大冷股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是由技术效率下降引起的,其他公司都是由技术进步负增长所贡献。
3 结论与建议
以上利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对2009―2014年我国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TFP)呈负增长趋势,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TC)下降引起的。将技术进步(TC)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TEC)与规模效率变动(SEC),只有规模效率变动(SEC)略有上升。此外,全要素生产率较不稳定,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特征。企业从微观角度代表着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以上结论可知作为未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节能环保产业,当前还处于较低生产率水平,普遍存在技术进步缓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作用。
为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本文针对性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基础薄弱,无法直接面对市场的挑战,政府以相应政策扶持产业成长,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产业环境,增强社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同时,企业结合自身实力和特点,多层次运用资本市场,以产融结合助推产业做大做强。第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应高度重视创新,进行创新驱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节能环保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以重要技术突破为先导,培育的模式不同于传统产业,通过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联合创新,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无缝对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第三,面对全要素生产率较低,节能环保产业需不断探索成长的新模式,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发展。节能环保企业优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在保留传统有效管理经验的同时,进行管理创新,提高组织整体运营效率,以组织管理的进步弥补技术不足的短板。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郭梅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9): 52-65.
[2] 陈凯,史红亮.中国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1): 94-100.
篇7
【关键词】广东;绿色贸易;绿色贸易壁垒;环保产品
绿色贸易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节约经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等理念贯穿于贸易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世界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已普遍意识到实行绿色贸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绿色贸易的蓬勃发展。绿色贸易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1]。
一、绿色贸易浪潮的发展现状
(一)环保意识增强,绿色贸易蔚然兴起
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如:气候变暖、河流湖泊污染、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也逐渐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维护的关注。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随之提高,对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促进了绿色贸易的兴起和发展[2]。
(二)绿色贸易市场前景广阔
现在,“绿色是金”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随着绿色革命的兴起,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绿色消费将成为今后消费方向的主流。有调查表明,89%的美国公民对其购买产品的环境影响十分关心,大约有78%的人愿为购买绿色产品多支付5%的费用;在荷兰,大约70%的人在购物时会选择有绿色标志的产品[3]。绿色需求正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不断增长的需求热点,它必然推动绿色市场的不断成长。
当前,国际市场上形形的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等无所不有。绿色产品的发展十分迅速。1985年全球开发的绿色产品仅占新产品总数的0.5%,到1990年上半年已上升到9.2%,增长了18倍[4]。据统计,1992年全球环保贸易额仅为12560亿美元,2004年则上升为4000亿美元。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环保贸易额。可见,环保产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伴随绿色贸易,绿色贸易壁垒盛行
在国际贸易领域,提高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管理,是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个新动向,反映了各国对环境的普遍重视,有着合理性。然而,环境规制的制定与实施日益成为限制自由贸易的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绿色贸易壁垒”或“环境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或某地区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和生态环境为由,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成为贸易壁垒的环境保护制度与正常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同之处在于:以进行环境保护为名义,限制自由贸易的发展,成为出口产品市场准入的一个障碍。
二、绿色贸易浪潮给广东产品出口创造了机遇
(一)促进广东环保产品的出口
绿色贸易浪潮的到来,给广东省环保产品的出口,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广东省环保产业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呈现出市场需求大、技术储备和企业实力较强的发展趋势。目前已形成包括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保服务业、资源综合利用等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一个综合性新兴产业[5]。同时,据世界银行资料统计,全球的环保产业产值自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率达7.5%,大大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增速,亚洲市场更是不容忽视,增长率达16%左右。因此,在广东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保障的基础上,加以世界绿色贸易浪潮的推动,广东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出口将会稳步增长。
(二)利于广东出口产品结构调整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广东外贸出口总额为53194186万美元,其中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4271025万美元、35972097万美元[6];占比分别为8.029%、67.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广东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实现从以纺织服装为主向机电高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但不可忽视的是,出口产品结构还有待提高。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例:2009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1393.74亿美元,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1170.28亿美元、电子技术122.38亿美元、光电技术72.1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2521.62亿美元,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303.46亿美元、电子技术621.45亿美元、光电技术138.03亿美元[7]。可以看出,虽然广东出口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逆差的趋势,也就是说出口结构的技术产品比例还有待提高。而绿色产品的出口增长将带动出口结构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例提升,进一步完善出口结构。
(三)有助提高广东出口产品附加值
经典的“微笑曲线”体现出产业链与产品附加值之间的关系。在微笑曲线中,广东的产品出口总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也就是处在加工生产这一环节,附加值非常低。加工贸易在广东省的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广东出口总额的大幅度提高。但依靠加工贸易的方式由于两头在外,营销渠道和品牌都是属于国外企业,因此出口产品附加值非常低。这也是广东外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环保产品是世界公认的高附加值的产品,生物、微电子、计算机、新材料技术广泛应用于环保产业,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环保产业已不仅局限于服务污染治理,而将在推动技术创新、实现清洁生产、引领广东省各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5]。因此,借助绿色贸易浪潮,广东可以大力促进绿色产品的出口,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绿色贸易浪潮给广东产品出口形成了挑战
(一)提高出口产品环境成本
目前,广东不少企业还是凭借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促进出口。绿色贸易浪潮的到来,消费者更为青睐绿色产品,因此企业在考虑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物流成本的同时,还要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
首先,增加企业生产制造成本。出口企业为了达到贸易对象国的环保标准,有时需要改造生产工艺流程,更换环保设备,用环保材料取代原有材料等。这些都必定会造成企业生产制造成本上的负担。其次,许多中小企业为了达到一些国家苛刻的环保要求,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测、认证和鉴定手续,这势必会增加企业成本[8]。
(二)出口产品市场准入难度提高
随着绿色贸易的发展,一些贸易对象国以环保作为借口,通过制定苛刻的、繁琐的环境保护标准及要求,以达到限制别国商品进口的目的,称之为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盛行,已经给广东出口产品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广东作为外贸易出口大省,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均已经或即将受“绿色壁垒”影响,其中机电类产品、纺织服装类产品、玩具类产品、茶叶、水产品、蔬菜等主要出口产品所遭受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反倾销[9]。
以机电产品为例:2010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9.9%,而欧盟一直是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自2003年以来,欧盟陆续实行了与环保相关的“三绿”指令,即《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的指令》(WEEE)、《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ROHS)、《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三绿”指令实施后,广东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为了达到三指令的标准,必须找到环保型的替代品,同时,企业也必须考虑回收废弃电器电子垃圾的高昂费用。无疑,对广东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设立了一道“绿色门槛”,市场准入度不断提高。
四、对策
(一)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发展最密切的“契合点”。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环保事业,而且有利于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相应的产业激励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提供优惠贷款,对企业进行环境投资项目,以及少污染、低能耗、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特别是绿色产品和技术的研发项目,在贷款利率、还款条件等方面实行优惠;绿色补贴,对积极进行清洁生产的绿色企业以及环保产业内的企业,应给予补贴资金。或者实行“以奖代补”,用排污费资金或专项环保资金对这些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为进行奖励;税收优惠,对于经营环境公共物品的企业,如生产环保技术和环保设备的企业,以及一些对环境保护作出有益贡献的企业,减免或降低税负,给予税收优惠。
(二)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贸易伙伴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给广东许多外贸企业设置了障碍。对于一些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合理要求,企业应该肯定,积极想方设法使得出口产品满足环保要求;而对于一些明显的、不合理的环境要求,则需要企业、行业、政府积极与贸易伙伴磋商,寻求对策。
以环境标志为例:目前,广东出口企业进行环境标志认证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虽然大多数环境标志是自愿性的,但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通向国际市场的一盏绿灯。很多企业产品就是因为缺少相关产品的环境标志而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随着绿色产品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主导产品,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就有可能进入绿色产品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三)促进企业更新绿色观念
广东许多企业对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绿色贸易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应该充分把握住绿色贸易浪潮给我们创造的庞大的市场前景。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时尚,企业只有强化环保技术创新,才能吸引顾客,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不难想象,在绿色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中,环保技术将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技术。谁拥有环保技术,谁就能抢先占有市场,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毫无疑问,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增加对环保技术的研发与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梦婷.绿色贸易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08):58-60.
[2]绿色讲坛.绿色贸易――国际贸易的新趋势[J].绿色视野,2008(12):33-34.
[3]钟晖,王建锋.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J].生态经济,2000(3):41-44.
[4]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王刚,解贺林.发展环保产业 建设绿色广东――广东省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7(18):16-18.
[6]数据来源: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网站().
[7]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0》.
篇8
***区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仅是响应省委、省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倍增计划,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的发展,***区已经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新兴产业的基本框架。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尤其是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环保产业上,仅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投入14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围绕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药等领域,制订了“技术创新25”。我国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用“市场换经济”形成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有限的资源高强度的消耗,再加上我国土地、劳动力、原料等主要成本都在不断上涨,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经济方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要求时,我国也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新兴产业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鼓励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从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的支持,可以看出以新兴产业的发展来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制高点已经形成共识。
二、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
1.地理优势:立体式的交通网和得天独厚的江海综合资源,为***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随着苏通大桥的通车,我区与上海产生了同城效应,和苏南实现对接融合,再加上我区已经加快融入到南通主城区,在吸引高端国际资金本和跨国公司投资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2.政策优势:在区政府的牵头下,***积极实施江海联动、跨江合作,一个全新的“一园三区”大舞台正在形成,这将成为打造特色产业,延伸新兴产业链提供强大支撑。
3.基础优势:近年来,***积极培育大企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和特色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在江苏省确定的19条新兴产业链培育企业中,***就有15家企业入选,比如综艺集团、东源集团、江海电容、通达动力、中航虹波、桑夏太阳能等,许多企业都涉及到新兴产业领域,这就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4. 人才优势:发展经济,人才先行。目前,***区人才总量为13.49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8000人。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建成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目前已吸纳17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建有中联科技、***建总等6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列南通各县(市)区之首;建有力普电子、创斯达机电等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和3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十一五”期间,我区连续两次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这样我区发展新兴产业就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三、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新兴产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家,1-6月份累计(下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37.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31.7%。实现利润总额14亿元,同比增长45.6%,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2.2%。
1.新材料产业:全区新材料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主要包括钢丝绳、冶金、光学玻璃、人造纤维等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79.9%,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10%。骨干企业有华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帅宙特钢,其中华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亿元,利润实现0.6亿元,两项同比增长都超过100%,在全区起到了率先作用。***区新材料产业中比较有特色的是钢丝绳行业,企业数占整个新材料产业的大部分,发展空间比较广阔,钢丝绳作为基础材料蕴含了一定的科技含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全区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之一。
2.新能源产业:全区新能源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风电设备等领域,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28.1%,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48.7%。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战略举措。全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已初步打造形成集光伏、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利用和设备制造产业链。比如,“综艺集团”的光伏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又如“桑夏”太阳能,其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内名列前五强,成为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弛名商标,并高票中标国家家电下乡产品,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度电,减少污染排放数百万吨,为我国的节能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光伏、太阳能相比,***区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基础也比较扎实,比如“虹波风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壮大已一跃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优秀供应商。在此基础上“综艺集团”又在总投资5亿美元的基础上再以9980万美元扩建二期工程,“东源集团”投资3.5亿元新上了风电一期工程,这些项目促使***区的新能源产业呈现出了扩张快,投入大,后劲强,发展前景好的新局面。
3.节能环保产业:全区节能环保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79.6%,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9.3%。虽然企业数量在全区新兴产业中比例最少,但基础稳定,发展迅速,对全区的经济贡献也很可观,形成了“华新环保”、“华通锅炉”、“海华管桩”等一批骨干企业。其中,“华新环保”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在节能环保产业中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
4.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全区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主要集中在电子元件及组件的研发和制造,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5亿元,同比增长33.1%,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32.0%。主要骨干企业有“江海电容”,“中联科技”。其中,“江海电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3亿元,同比增长27.4%;“中联科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36亿元,同比增长21.7%,对新兴产业及全区的工业经济快速运行做出了贡献。据福布斯杂志预测,到2020年全球信息技术市场年产值将增长到20万亿美元,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将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形成以“江海电容”、“中联科技”、“综艺电子”、“桑夏软件园”等为龙头,打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相关电子材料和以软件、IC智能卡等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
“十二五”期间***区将陆续制定新的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大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促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产业。到2015年,争取建成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1个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应税销售80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8.0%。其中,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下同)300亿元,新材料产业12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100亿元,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280亿元。
四、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尚不健全。当前的制度环境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并不十分相适合。市场、法律、科技、税务等联动不够,政府调节经验不足,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工作思想,不能各自为阵,应形成和谐、轻松的大环境,为新兴产业的认证、审批、帮扶打开通道。
2.缺乏创新能力。一方面是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创新机制不完备,比如政府对新兴产业的税收奖励不够,科技部门对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和帮助不够等,还有一方面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不明确,比如许多新兴产业的产品都是销往国外市场的,加上大部分原料还需从国外进口,造成两头在外,中间制造环节留在国内,污染较多,效益较低,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难以保证,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有利条件。
3.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有的特色产业分散在各个镇区,没有形成规模的特色区域,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抓大放小,统筹规划,容易造成产能过剩,这样就会直接导致整个新兴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下,成套能力薄弱,服务水平落后,规模难以提升。
4.融资体系不够完善。资金问题现在仍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新建企业,资金不够,信誉不够,难以得到融资支持,造成融资一步不到位,生产、研发步步受牵制的不良循环。
五、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新兴产业聚集度。以“园”、“区”为平台,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在开发区和锡通科技园的基础上继续打造***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区,发挥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约束功能,找准切入点,明确产业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外招商的力度,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大力延伸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推进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凸显区域特色竞争优势。
2.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鼓励企业用合股、抱团的形式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进军,加大科技、税收、金融、进出口等部门的联动,为新兴产业的审批、认证、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帮助搭建融资大平台,引导、扶持、奖励新兴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同时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政策约束,宣传指导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培育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品牌,放大示范效应。
3.以高新技术推动新兴产业。树立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就是经济效益的发展理念,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一方面以高新技术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另一方面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营销、服务等全过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实现区委、区政府2015年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0%,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30.0%以上,建设1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目标。
篇9
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企业融资渠道融资策略
2010年9月8日,我国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企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予以重点扶持,推进发展。随着国家将环保产业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近年来环保投资逐年上升,推动环保产业不断发展。2010年国内环保投资达到历年最高水平6654亿元,占同期GDP的1.66%。其中,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为1443亿元,占比21.7%,其余为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外资等。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愈加突出,环保资金需求日益增强,但由于稳定的、适应于环保产业发展特点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环保投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环保企业在市场融资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制约我国环保企业融资困难的影响因素
(一)环保企业融资的市场环境差,吸引投资的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环保企业除政府投资以外,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则是环保企业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而目前各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贷款积极性普遍不高。金融机构往往愿意投资给高回报的产业,而我国除大型政府扶持项目外,环保企业大多为中小国有企业、民营和私营企业,这些中小型环保企业大多规模小、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信贷风险大,仅仅是保本微利,这使得大多金融机构往往不愿为其提供贷款。同时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高、周期短,难以适应环保行业收益低、周期长的特点。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环保企业吸收金融机构投资的能力。
(二)环保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效率低下
我国环保企业有90%为中小型规模,一般来说,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具有频率高、但额度较小的特征。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对于任何一笔贷款的审批成本跟其额度的大小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是从环保企业自身的管理成本来说,环保企业要想获得抵押或担保,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一般包括担保费和抵押资产评估费用等。由于信用制度的限制,企业从商业银行所获得的贷款、要承担高额的利息费用,这种费用比企业从其他行业获取资金的成本高,这些使得环保企业需要从民间或向个人筹集资金,这加大了环保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我国环保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又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资产少、负债能力低,因此,融资成本高,债务清偿能力低。
(三)银行对环保企业贷款抵押条件苛刻
金融机构在贷款抵押方面往往设有很多限制性条款,如贷款对象、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商业银行一般为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划出四道门槛:一是股东是否拥有房产、地产;二是上下游企业是否可以联保;三是是否有外力支持;四是是否有货物 (或产品 )进行质押等。而从事市政公用事业的环保企业所形成的资产形态大多地表现为划拨土地、无房产证的泵房、设备间、设备资产、管网资产等,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条件。同时,特许经营权抵押贷款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机制下也不能顺利推行,当前不少省市甚至明文规定特许经营者不得以转让、出租、质押等方式处分特许经营权。
(四)环保企业上市融资难度大
公司首次发行上市不仅可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上市后也有再融资的机会,从而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资金来源。同时公司上市也可以推动企业建立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高运行质量。而目前我国很多环保企业受规模限制无法进入股票市场融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的我国环保企业的资金筹集。而利用国债的规模又取决于国债的发行规模和财政的投入力度,这往往也是大多环保企业所达不到的。加之国家目前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变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环保企业受资金限制,规模化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五)环保企业融资体制不健全,不能很好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环保融资体制的滞后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环保融资的进展。虽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在诸多经济领域,可以更加自觉地从市场出发进行资源的配置及相关机制的设计。可是我国还没有制定和有效实施一个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环保融资体制,现行的融资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发展脉络的延续,受“环境保护靠政府”传统思维的影响,我国现行环保融资体制对市场手段的运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和“使用者付费原则”;没有明晰政府和企业各自的事权,以及它们在环保融资中各自所处的重要地位。
二、拓展我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和创新环保融资渠道
环保企业应积极探索更广泛的融资渠道,摆脱单一的投资渠道带来的弊端。如积极引导、扶持、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入到环保领域中。这样一方面能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促进民间资本的合理循环,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另外可以借鉴国外“绿色银行”的经验,在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绿色”信用卡、“绿色”银行卡、排污权抵押贷款、实行绿色信贷等让其具有更多的“绿色”功能,一方面使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环保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此外,鼓励环保企业进入国际证券市场,利用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间贷款及国际银行组织的专项贷款,并通过技术援助带来附加值服务。通过对出口信贷、担保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环保企业走出去。在国家援外环保项目中,支持国内环保企业承建,给予政策、资金优惠。
(二)创新发展符合环保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商业银行对环境项目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
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封闭管理等具体方式,开发针对环保企业的融资创新产品,如应收账款、收费权、特许经营权质押贷款等。鼓励金融机构在符合商业原则的基础上,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等途径切实加大对环保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以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市场的环保企业做精做强。同时,对环保企业环境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国家应鼓励各类银行向环保企业提供贷款,如对环保企业实行优先贷款、低息无息贷款、贷款贴息或者是延长信贷周期等信贷优惠方式。此外,鼓励国有商业银行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放宽授信条件,增大对环保产业的资金支持。
(三)扩大政府投资环保行业的整体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上市融资
国家逐步构建环保投资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引导政府新增财力向环保投资倾斜,在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按比例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同时规定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环保投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此外,发行有关环保的专项国债和地方债,合理调整国债项目结构,保障国债用于环保的投资。政府在加大对环保行业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鼓励那些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积极上市,吸引更多的资金提高环保行业社会认知度。目前,环保企业作为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朝阳行业,已经成为创业板上市最受青睐企业类型之一。随着环保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我国将迎来一轮绿色环保企业上市潮。未来,环保企业IPO上市发行数量将越来越多。国家要在政策上加大对环保企业的上市辅导力度,支持一批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的环保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四)深化环保企业改革,增强环保企业自身竞争力
国家要继续加大环保企业整体改革,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是环保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前提与基础,但环保企业也不能过分的依赖政府支持,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是其未来发展的根本。一方面环保企业要从整体行业环境出发,对自身有一个合理的、清晰的定位,时刻做好面对风险投资的准备,同时环保企业要对市场需求和自身产品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并在新技术研发、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不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做出充分准备。另一方面,环保企业要建立一流的管理团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证公司战略得到正确高效的执行,不断积累企业资本提高竞争力从而更有效的吸引外来投资。
参考文献:
[1]王娟.我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探讨[J].中国林业科技大学,2012(05).
篇10
一、综合类: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拟重点安排以下课题:
1、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查研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任务。拟从分析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背景入手,弄清全市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从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培育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2、区域交通枢纽规划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拟通过对我市交通体系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掌握目前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打造交通枢纽城市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3、改善民生的调查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常德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水平不高、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拟通过调查研究,重点围绕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4、深化改革的调查研究。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不断提供动力。2010年,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抓好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社会事业改革等三大类改革任务。拟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深化推进各类改革的措施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5、维护社会稳定的调查研究。当前影响稳定的因素多,社会管理的任务重,稳定问题是压在各级主要领导头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拟调查了解社会稳定问题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围绕强化工作责任、完善防控体系、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平安祥和社会环境等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6、应对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从2010年元月开始,在全省实施省直县财政体制改革。拟通过调查了解,认真研究政策,提出应对体制改革、确保实现中心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参阅。
二、工业类:
7、积极培育旗舰企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的调研。旗舰企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常德工业经济一枝独大的问题突出,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由此明确提出打造旗舰企业的工作要求。拟从分析工业经济结构入手,重点围绕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加大名品名牌创建力度、培育企业集团和企业公司等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8、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调研。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纷纷处迁转移,这对做好常德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拟从分析常德的资源、产业现状入手,重点围绕有效实施对接产业转移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三、农业类:
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情况的调查研究。拟调查了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农户经营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外地的成功经验,围绕进一步盘活林权制度、建立健全林业投融资体系、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10、油茶产业发展研究。油茶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国家专门出台了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湖南包括常德是全国主要的油茶产业基地。拟调查了解国家出台系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常德油茶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常德借势发展,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龙头企业落户常德,推动全市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四、城市类:
1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调查研究。市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在全面实施省管县体制的大背景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紧迫。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的重大决定。拟调查了解市城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体制机制、行政区划、项目布局、产业配套等突出问题,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对策建议。
12、加强控违拆违工作,加快城市项目建设进度的调研。近几年,常德控违拆违工作不理想,征地拆迁跟不上,已经沉淀了城建项目资金,影响了城市项目工程进度。拟从分析现状入手,重点围绕强化工作责任、完善拆迁管理办法等方面提出思路措施,供领导决策参考。
五、环保类:
13、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环保产业的调查研究。拟调查了解国家出台关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结合常德的实际,找出优势和潜力所在,围绕扩大项目投入、加大资金扶持等方面,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六、科技类:
14、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调研。常德产学研结合创新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常德的必然要求。拟结合常德产学研工作实际,主要围绕培养创新队伍、搭建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等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七、服务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