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研究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研究制度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越来越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中国企业加快国际趋同的步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制度等。近年来,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与国际趋同的法规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等,为中国企业制度与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相对原有制度框架而言,这些规章制度从理念到实务、从目标到方法等都有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改革对《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内容更新、结构安排、教学设计等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才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都很强的高层次管理活动,制度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政策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大胆的开拓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这种模式侧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不利于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背离。《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会计、财务、审计、法律、管理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课程实验、企业调研和案例研讨。 已开展实践教学的高校也存在教学素材缺乏, 案例资料陈旧、 没有课程实验等问题。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 本科课程应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时。 笔者主要研究《会计制度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解决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素材缺乏、案例资料陈旧、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

在《会计制度设计》教学中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解决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会计制度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充实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能够带动学生进入“设计”境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课堂参与程度。以达到“学生为主,教师辅导,课型丰富,效果良好”的教学境界。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和专业实践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养成全面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实践教学活动 现代英语的“实践”一词为“Practice”,意指“行动、行为及其结果”。“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or Instruction)有着不同的意义。“Teaching”意指“拿给人看”,通过某些符号或象征向某人展示某事物。“Learning”的意思是学习、获取知识。“Instruction”一词经常出现在西方的教学理论中,并逐渐成为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术语,其涵义是“指导”,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活动包括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两个过程,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是被支配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是支配者,而应是引导者。早在1975年,德国学者Flechsing就尝试将项目教学引入教学环节,该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与环境相关、以问题为导向、学习和行动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并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很多德国学校都有系统的实践训练方法,如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训练。Williams(1993)提出案例分析、项目讨论、模拟实务等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沟通技巧和综合素质等。

顾明远(1990)在《教育大辞典》中将实践教学定义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汤百智、杜皓(2006)认为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验室或活动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操作为主,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江峰、阳杰(2006)基于对实践教学基本形式的理解,提出由实验、实习、实训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吴国英(2010)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乔兴旺、纪晓丽(2011)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传承实践知识, 形成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与方式。

(二)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 美国会计学会(AAA)会计教育委员会曾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e Based on Education)教学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强调以职业技能需要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美国很多学校将会计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德国“双元制”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结合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即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将企业与学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澳大利亚会计教育遵循“行业引导教学”的思想,由会计行业机构组织专家设计课程体系,按“模块”编写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教学,实行学分制,在完成实践教学中,用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取代实训大纲。对于如何加强会计实践教学,Gordon等(2005)的调查报告显示案例教学最受美国会计教育界的亲睐。

吴国英(2010)按照经济管理实验的内容、形式及其作用,将经济管理实验分为操作性经济管理实验、演示性经济管理实验、验证性经济管理实验、模拟性经济管理实验、设计性经济管理实验、综合性经济管理实验以及研究性经济管理实验。其中,设计性实验一般由教师拟订题目,确定实验方案,学生单独或按小组完成设计实验,写出设计报告并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性实验一般包括方案设计、资料查询、实施实验、实验总结等阶段。龚中良(2005)强调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赵建荣等(2004)就如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沈建国(2006)基于CBE教改理论与实践,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丁一琳(2007)提出会计专业实践教育应在校内积极开展“仿真教学”的同时,对外积极探索“产学结合”, 将企业“搬进课堂”。 乔兴旺、 纪晓丽(2011)专题研究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 孟祥霞等(2010)基于创业导向研究了经管类专业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认为经济管理实训既包括对学生进行单项经济管理能力和综合经济管理能力的训练, 也包括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职业岗位实践训练,其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三)关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 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就有会计学者借鉴西方的会计实践,致力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如王义云(1985)、江友三(1985)、李宝震、杨永平(1984)、陈安怀(1987)等。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财经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案例分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张文贤(2004)专门就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出版了其研究成果,朱荣恩(2005)专门以内部控制为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因会计制度缺陷而发生的失败案例。但在同一案例中,能将理论内容、案例解析、制度完善等内容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多见。 杨芳(2009)认为在《会计制度设计》教学过程中, 95%的教师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及实践空间少,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探讨。 宋艳敏等(2011)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当前《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是不满意的。

(四)对当前研究文献的评述及未来发展趋势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知的来源,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知的目的,是检验认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学的目标是认知世界,更好地指导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综上所述,当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多,也颇有成效,为本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但现有文献大多从宏观方面围绕实践教学的内涵、模式、组织、实验、实习、实训等展开研究,很少有涉及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的文献,从目前文献检索的结果看还没有针对《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研究。鉴于此,笔者结合《会计制度设计》的课程特点,以案例分析、企业调研、项目教学、课程实验、课堂讨论、实践环节考核等为主要模块,构建《会计制度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空间,形成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设计课程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按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案例背景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分组讨论,使其置身在其中,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商讨、教学相长,求得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调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潜能来解决问题,大大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案例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程序设计和控制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师选取典型案例素材;学生课外阅读和理解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各组总结观点,发表课堂演讲;教师点评各组观点;教师总结案例讨论成果。这些过程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很多细节可能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例如,素材的选取是否典型和具有代表性,学生分组有没有考虑性别、性格等结构因素,教师的补充和点评是否具有针对性,如何鼓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发言,如何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做到收放自如等。现有已公开出版的《会计制度设计》教材中,设计案例较少,且绝大部分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 教师应依据最新的法规制度及学科发展趋势,自行设计一定数量的会计制度设计案例,进一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设计课外实地调研项目 实地调研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实地调研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调研项目的设计一般包括调研目标、调研组织、访谈内容、考核要求等。为增强学生对企业现实情况的认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课外实地调研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调研。

(三)设计项目教学法的情景资料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设计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实际的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感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一般要经过确立项目、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等过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设计至关重要,应考虑以下几点:项目选择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项目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主题突出,线索明确,符合逻辑;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欲望;便于分工,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都有一定的角色,都能参与其中;项目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延展意义,以便学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可以产生能够展示的具体成果,教师对成果进行评价和给出改进建议。

(四)设计课程模拟试验项目 《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设计相应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自己动手,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模拟实验教学一般由教师提出实验目标、实验要求、实验内容、组织分工、操作标准及考核要求等,由学生分组拟定自己的实施方案来完成实验任务。

(五)设计《会计制度设计》课堂小组讨论与展示 为引导学生课堂参与,教师在《会计制度设计》课堂教学中可穿插学生的分组讨论成果展示。这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包括:教师设计研讨主题,并指派给各组同学;学生分组,指派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研讨;每次课抽出10~20分钟时间,安排1~2组学生在课堂上演讲或展示其小组研讨的成果;学生展示后,教师点评,给出进一步补充和改进的建议; 各组同学根据点评意见进一步改进其“作品”,连同讨论记录、 展示课件等一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四、《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实践环节实施原则 实践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课前教师要深入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案例素材、情景资料、实验提纲、研讨主题等,课堂上要精心组织,要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教师要作点评、补充和总结。实践教学应让学生深度融入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和理解实践内容,积极讨论和发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分析、总结、表述和设计。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需要设计对学生的考核体系。

(二)实践环节实施案例 笔者从调研报告、课程实验、成果展示、课堂参与等方面构建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标准。如果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按百分制计算,分值分配可按下列标准确定:(1)调研报告考核(20分)。企业实地调研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由于是学生分组在课外进行,任课老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可依据各组在班级的汇报情况和调研报告的质量来确定。调研报告应包括小组成员、调研主题、调研目标、调研对象、调研提纲、访谈记录、主要结论等。(2)课程模拟实验考核(20分)。实验过程考核10分,依据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实验结果并结合其考勤情况、实验态度等评定成绩;实验报告考核10分,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其实验结果与分析给出评语、成绩。(3)成果展示考核(40分)。依据前面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多个地方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包括在项目教学法中各组同学设计的作品、在课堂小组讨论与发言中各组同学展示的成果等。这些成果应作为各组同学考核的依据,原则上组内同学的得分应一致,除非有证据表明某同学有搭便车,未积极参与其中的情况。(4)课堂参与情况考核(20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深度参与和积极配合,任课老师在这方面应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可依据学生在案例讨论与分析、课堂小组讨论、项目设计中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确定分值。

为提高《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率效果,任课老师应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选取实践教学素材。由于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大,建议相关高校以课程组或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实现成果共享,提高备课效率。

五、结论

《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笔者从案例分析、企业调研、项目教学、课程实验、课堂讨论、学生考核等方面,构建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空间,并给出如下建议:第一,相关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力量、安排资源大力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第二,相关教师应积极投身实践,与企业、社会建立密切联系,不断开拓和积累自己的实践资源。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增强课堂驾驭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第三,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的组织,而组织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应该引起任课教师足够的重视。第四,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客观、公正、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潘煌双、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2]曹祖耀、吉青:《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探讨》,《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4期。

[4]杨芳:《会计制度设计的几个问题》,《财经研究》2009年第23期。

[5]何存花:《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天津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8]Arquero Montano,Jiménez Cardoso,Joyce John. Skills development,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types of case studies. Accounting Education. 2004,13(2).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相关研究表明,要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以及支撑。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发展学生们的个性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这样一个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也要求我们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要更加趋向于人性化。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以及开放性。基于此种情况,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也应该相应地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和开放性应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管理的方法应该逐步向系统性和权变性转变。第二,教学管理的主体应该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领导逐步向领导――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多元参与转变。第三,教学管理的内容应该逐步向全方位开放性以及全过程开放性转变。第四,教学管理的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单纯培养智育向促进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

当前,小学教学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难免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些陈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难免会有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所有教职人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中去。例如,对于同学们的评价既要考虑其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既要考虑到本学科授课构想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又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以及调整自身独特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始终贯彻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一线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要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甚至最终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的小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逐步成为一个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也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要求教师积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而这一切都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制度,进而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到自我反思、教学个案总结以及学术中去。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我们的教师加强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对话和研究中去。对于具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积极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众家之长建立起令全体教师都满意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切记不能盲目为之,否则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进而大大降低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一线教师亦或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探索、实践和总结,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

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表明我们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开始下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从集权逐步走向分权。而我们的学校更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都能够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为我所用。

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论述清楚的。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认为上述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真正做到上述几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会更加有效。无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稳步提升,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冬生.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蕴含的基本矛盾及其协调[J].江苏高教,2004(6).

[2]叶水湖.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探索[J].中小学管理,2003(2).

[3]王恩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J].江苏高教,2003(5).

[4]李金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执业师;教育评估;人才培养

引言

我国建筑行业的执业师制度经过十五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了提高工程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工程事故的重要作用。其中,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执业师资格已有十余项。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来看,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认识到专业教育除了可以培育未来的专家、学者,更需要培育群体广泛的工程技术人员,而相当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目标将是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师。

1. 工程管理专业结合执业师制度的必要性

1.1 推进结合执业师制度下的工程管理教育改革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施行的越来越完善的执业师制度,已经对我国的高等建筑教育和建设行业产生积极影响,广大建筑业从业人员积极参加执业师考试,建设工程必须盖有认证的执业师图章才能审核通过,在校大学生也都把执业师资格作为今后的一个目标。执业师认证注册的目的是通过自身被社会的认可为其向社会提供一种资格,从而能够有法可依的进行相关工作。

1.2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结合执业师制度是专业评估的需要

执业师制度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评估都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高等教育专业评估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高等专业教育评估也是执业师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评估与执业师制度是紧密联系的,专业评估促进执业师制度的完善,执业师制度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提高了教学质量标准,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扩展知识层面,改革教学方法;其次,执业师制度要求专业建设中加强实践环节,从而能够推动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第三,执业师要求学生学好基本的专业知识,从而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2. 对工程管理专业改革适应执业师制度的思考

2.1 执业师制度要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意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执业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建设执业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近年来,在建设行业范围内,存在较多的无职业道德的事件的发生,部分原因就在于忽视执业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一切奉行“向钱看”的错误职业道德标准,我们应该从普法的类比出发,对于专业人员进行早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职业道德教育,需要从大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树立必要的职业风险意识、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的建立从被动走向主动,强化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意识。

2.2 执业师制度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重点突出的教学计划

2.2.1 课程体系总体优化。当前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执业师知识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建立重点突出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2.2 在当前少课时的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在当前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的通用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各大高校纷纷压缩了专业课课时,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减少,有的章节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多需要学生的自学,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达不到执业师知识体系的深度要求。

3. 执业师制度要求促进多元化工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3]。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应当是允许学历为本科但是拥有注册执业师资格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任教。例如,我校当前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学位大多都是城镇建设或是土木工程,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同时,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强而工程实践若,这对于强调工程实践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就显得尤为不足,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建筑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根据建筑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和执业师发展的要求,我校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从而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4. 执业师制度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执业师制度对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能力培养要求方面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职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这就要求学校需要想法设法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内容多样,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上机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我校根据课程实际情况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采取长时间和短时间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办法;第二,凭借学校的基建项目,安排部分内容现场教学;主动联系相关设计院、质检站、监理公司、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等,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营造良好的工程实训环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第三,由学生社团举办“模拟招投标”、“模拟现场讨论会”等活动,增加学生的代入感;第四,聘请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需求状况,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5.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执业师制度的不断完善,必将进一步推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带动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法的革新,从而使专业办学水平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竹成. 在建设类专业教育评估研修班上的讲话[J]. 高等建筑教育,2001,41(4):6-7.

[2]钱建平. 注册师制度与高等建筑教育改革[J]. 上海高教研究,1995,(2):45-46.

篇4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教授治学 绩效评估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17-03

构建科学、可行的教授治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树立治学绩效评估的标杆,这是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教授治学绩效评估研究的主体任务。

一、教授治学绩效评估概述

绩效是指人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与效果,绩效评估是测量和评定个人或团队绩效的系统。教授治学绩效评估则是指在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教授参与教学、科研、事务管理与决策的过程中,在治学内涵上体现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治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在职能上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核心层面上体现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的精神;在大学章程层面上体现教授委员会的本质。概括地说,教授治学绩效评估是通过评估主体应用现代评估科学理论与原理,运用、对比治学指标与标准,采用一定方法和手段来测量与评定教授治学过程的质量与效果的过程。从教授治学绩效评估层面和治学必要性中引导出评估的实际性意义,直观表达有五点:一是有利于建立教授委员会基本数据资源库,发挥教授在现代大学建设中的作用;二是有利于修正教授委员会成员的遴选标准,增强其成员甄选标准的有效性;三是体现“以评促治、以评促改、治改结合、重增绩效”的思想;四是能对教授治学的质量与效果进行综合判断,有利于指标体系的完善;五是有利于促进教授治学文化的形成。

二、教授治学的内涵

关于教授治学的内涵,国内学者多有争鸣。张意忠认为:“教授治学,主要是指教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参与决策的职责”。张君辉指出:教授治学,一是治学科,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和基础,在高等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学科和专业设置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办学的特色和水平。二是治学术,学术是有体系的专门学问。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三是治学风,治学风是治学术的重要方面。四是治教学,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都是围绕育人这一中心任务展开的。王寿春认为,教授治学是指在大学里实行专家、教授对学校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民主管理,就是使教授拥有学术权力,使专家学者在学术领域行使其决定权力。孙晓华认为:“教授治学的内涵是指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独立人格与学术追求的教师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学术、科研及部分事务性工作的管理与决策。”杨淑子在论述教授治学时,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学术为基,育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治校;党委领导,行政管理。”韩延明在论及“教授治学”时,认为治学包含了对教学、学科、学术活动以及学风的决策与规制@。

综上所述,教授治学的共性内涵是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治教学。其中,治学术、治学风是首要任务,治教学是基本任务,治学科是核心任务。

三、教授治学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1 整体性与客观性原则。教授治学绩效评估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应能全面反映治学的客观本质,指标内涵与观测点间应相互联系而不能相互重叠;应注重指标与标准的公整性,把定性与定量指标统一起来进行整体客观分析,量化是最客观的表述方式。

2 规范性与方向性原则。有规范、有方向是目标与标准清晰的标志。教授治学绩效评估体系要突出重点指标,在确定评价指标策略上应鼓励教授以治学术、治学风为首,以治教学为本,以治学科为重。

3 统一性与可比性原则。治学绩效评估指标设计无论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教学型大学,还是对于从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或专业课教学的教授,可实行统一性标准,以便于比较。

4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每个等级指标内涵设计用词简洁精辟,表达明晰,便于操作和使用。

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制定治学绩效评估指标时,宜以定量为主,辅之以定性。治教学、治科研指标观测点应尽可能以量化指标为主;治学术、治学风则应多以定性指标为主。

6 指标权重合理分配性原则。教授治学有因其自身发展轨迹所形成的优势和特点,评估也需要选用科学的计算方法确定评估指标权重的分配值,保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结果的有效性。一般认为,研究型大学教授治学绩效指标应以治学术、治学科为重点,其他类型大学应以治教学为主。

四、教授治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教授治学绩效的三维包括:大学基本职能的体现,以治学内涵设计绩效指标,将教授从事的教学、科研与参与事务管理和决策凝结于治学内涵之中。这个系统要既适合于教授个体,也适合于教授群体。以下是笔者拟构的6个一级指标。

1 指导思想。首先要突出教授治学的理念与思路,明确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的学术本位,明确治学科、治教学、治学术、治学风的主体思路;其次是要明晰教授委员会的职责与本质任务是治学;三是要确保教授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与决策。

2 治学科。教授要参与学科的规划与目标、队伍与基地、项目与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以便于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塑造学科发展特色,汇聚学科建设队伍,构建学科发展基地,并在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拥有决策权和管理权。

3 治学术。治学术就是要增强学术实力,遵守学术制度,执行学术规范,维护学术标准。

4 治教学。首先要完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规范要求教授深入教学第一线;其次要让教授广泛参与教学管理,决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的形式;三是要参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5 治学风。教授要表现出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体现刻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积极开展学术争鸣,参与学术批评,保持良好的治学态度,以学术魅力、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示范学生。

6 教授治学保障体系。治学制度保障体系,应包括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制度,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等;大学内部治学制度保障体系,应以《现代大学章程》为纲,以纲举目,再建大学教授委员会,制定《教授委员会章程》、《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评审制度》、《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优秀教授评选与奖励制度》等等,使教授们在治学中有明确的治学目标与标准,有规范性的治学准则。

最后是关于在一级指标下设定二级指标及其等级问题的说明。在一级指标下设定若干二级指标,每个指标都有不同的二级指标内涵,其内涵分别设立A、B、C、D四个指标等级,A级为优秀,B级为良好,C级为合格,D级为不合格。评估指标等级对应的分数级区间是:A级≥90分,B级≥80分,C级≥60分,D级

篇5

关键词:厌学;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

大学生厌学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校园,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厌学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自身,与自我概念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存在着有趣的“二年级现象”,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努力的改变这种现象,甚至希望这种现象消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外在的影响和努力,哲学上讲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大学生的内心改变厌学的状况,尽快的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去。

应该从一下的方面对厌学的同学进行引导:

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的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一直都是我们学生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营造校园文化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来体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人可以创造环境 ,同时环境也可以育人。校园文化有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具备的无形和有形的功效,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会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不仅对学生的学校生活有着影响,而且会持久地影响到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

其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不断激发自身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不断经受校园文化活动的磨炼,可以造就学生坚强的意志。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自立自强的高尚品质和献身精神。

二、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特别是厌学的学生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用爱心来感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如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当,即使心怀美好的动机,也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关心爱护学生注重感情投资。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对大学生充满爱心,倾注深情。处处体察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并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增强实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全方位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切实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要加强对班级的管理方式

以往对班级管理基本是一条线的管理模式,对今天的大学生我们要改变对他们的管理方式,首先从班级管理的改变开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班级管理的主客体界线,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对学生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引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思想意识上的引导、行为规范上的引导、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作用,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的岗位职责,建立和健全班级管理的教育制度,科学设计班级管理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观念转变的先导作用,理解学生,以理服人,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尊重学生,以诚待人,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基地作用,科学合理安排宿舍,把党团小组建在宿舍内,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班级活动。

四、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在以往对大学生的教育是较为直白的,不注重大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而且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比较脆弱的,稍不留神就会对其造成伤害,所以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方式方法,尽量不是直接的戳穿他,而是要劲量的通过别的同学或别的事情,潜移默化的对其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多多举办如“雷锋月学习互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表彰活动”等,也可以走出校园进入企业,进行现场教育。

五、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我们认为,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一方面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在校学生最为亲近的榜样,另一方面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建立校友工作网络,广泛收集校友事迹。建立健全的校友联系渠道和完善的校友信息库是开展校友工作的前提,是开展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教育的基础。

其次,大力宣传校友事迹,在不同方面进行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教育。要大力宣扬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教育。

六、注重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

我们认为,学生社团是学生按兴趣自愿组织的学生群体,具有群体内部的趋同性,和兴奋点的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将社团作为第一环节,通过社团再影响到具体的学生个体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选派得力教师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教师要在业务和思想两方面关心社团活动,指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活动。

其次,着重做好社团骨干成员的工作。思想教育要把握好社团骨干成员,利用他们的优势把握社团成员的思想状况,并通过他们开展有社团特点、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思想政治的教育的角度来改变大学生的厌学现状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希望我们浅薄的想法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心理教育,莫雷主编,济南大学出版社 ,1995、5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分析与对策研究,赵贵生,教育与职业[J],2010(23) 71-72

[3]扎实前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前进,李卫红,高校理论展现[J],20007(7) 124-130

此论文为结题论文

课题名称:大学生厌学的心理疏导及量化研究

篇6

    一、阅读理解过程的基本理论

    正确认识阅读理解过程的本质,有助于教师对阅读诊断和矫治策略作出选择。近二十年来,教育界对阅读 理解过程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若干阅读理解过程模式理论。

    (一)阅读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相互作用”模式理论

    1.“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理论。阅读理解的“自下而上”或“以课文为基础”的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从 辨认字母开始,组成单词、词组、句子、语段等,逐级由语音、词素等最基础的单位聚合向上、向整体意义发 展的过程;阅读教学的合理序列应是先教字母,再教字词,然后逐渐过渡到培养高级水平的阅读技能。显然, 这一理论把阅读看作仅是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而忽视了读者固有知识对阅读的影响。笔者认为,“自下 而上”模式只能说明阅读过程中的某些现象,而不能解释阅读过程中各种信息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早期线 性信息加工理论对阅读研究的影响。著名学者高夫(Gough, P.B.)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自下而上”阅读模 式较为明显的读者常把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背景知识与所读内容割裂开来。(注:R. J. Tierney & P. D. Pear son,"Leatn-ing to learn from text: A framework for improving classroom pr-actice", In H. Singer &. R. B. Ruddel(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3rd.ed).P.878, Newark.D.E.:in 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85.)

    2.“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理论。阅读的“自上而下”模式理论又称“以读者为基础”或“概念驱动”模式 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阅读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系列加工过程,而是一个以读者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取样、预期 、检验和证实的“从内而外”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把比课文内容更多的信息带到课文中来,在阅 读时不断进行假设检验,读者先前的知识和语言被用来对所读内容作选择。随着阅读的展开,读者综合已有知 识证实或修正自己的预测。笔者认为,这种强调读者已有知识经验而轻视文本信息对理解作用的观点也是片面 的,它在实践中易于造成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严重后果。从理论上讲,用绝对的自上而下模式来解 释阅读过程也是困难的。著名学者古德曼(Goodman,K.S.)就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以读者为基础”倾向较 为明显的读者,在理解和解释课文时常常过于概括。(注:M. Strange,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of a conceptnal theor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Reading Technique,33,1980, P.391.)

    3.“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读者带到阅读中来的知识和课文中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都 是重要的;阅读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加工应有机结合起来,读者正是运用解码和语言技能以及他们 关于世界的知识去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的。首先,课文激发读者运用他们的解码策略,随着对词语加工的展 开,读者运用他们的知识去接受或拒绝关于涵义的假设。这种观点认为,从本质讲,理解是建立在读者不断填 充当前阅读主题空缺基础上的,然后在阅读时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结果就产生了不同读者对同一课文的不同 理解。因为读者的知识是有差异的。鲁姆哈特(Rumelhart,D.E.)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他从图式理论出发, 提出了读者阅读理解失败的若干原因:(1)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合该课文的图式,因此不能对课文内容作出假设 ,不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概念;(2)就语言结构和内容而言,读者具有适合该课文的图式,但作者在课文中没有提 供激活读者这些图式的足够线索;(3)读者可能作出了对课文的一致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原意,在这 种情况下,读者的图式被激活了,而且读者认为自己已理解了课文,然而,所获得的理解不同于作者表达的思 想。理解中的这种情况常发生于“自上而下”模式较为明显的读者身上。(注:D. E. Rumelhart, "U-nderst anding understanding", In J. Flood(Ed.) Understan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 PP.86~94, Newark ,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1984.)图式理论关于理解失败的原因分析,对诊断阅读理解具 有直接意义。

    (二)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

    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是把理解分解为若干子技能来传授的。近年来,理解的这种子技能模式受到了猛烈批 评。欧文(Irwin,J.W.)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客观地描述读者阅读理解过程的模式来代替传统的子技能模式;只 有客观地揭示了理解是怎样发生的,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去理解课文。为此,他以认知心理学家和阅读研究者的 有关研究为基础,提出了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注:Judith Westphal Irwin, Teaching Rea-ding Com prehensions Processes,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86,pp.1~15、pp.141~ 157.)该理论认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至少同时涉及微加工、整合加工、宏加工、精加工和元认知等五个加 工过程,其中每个加工过程又包括了若干子过程或技能。

    1.微加工过程。读者的第一项任务是从每个句子的各个观念单位中提取意义并决定这些观念中哪些观念需 要记住。这种对单个句子中的单个观念的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称微加工过程(Micro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了把 字词组成有意义词组的“组块”(Chunking)能力和不断地对各个句子中的重要细节进行选择性记忆的微选择能 力等两个加工子技能。

    2.整合加工过程。读者只有把各个句子中的各个观念连结为有机整体才能有效阅读。这就意味着读者必须 理解从句间或句子间的关系。这种对单个从句或句子间的关系作出推论或理解的过程称为整合加工过程(Integ rative Processing)。在整合加工过程中,读者必需具有鉴别代词所指的对象,对因果关系和次序以及所描述 的整个情景作出推论的能力。整合加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对首语重复的理解;(2)对连接关系的理解;(3 )填补空缺推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合加工能力,应相应开展这三方面的训练。

    3.宏加工过程。概念只有被组织在一个总的结构模式中,才能得到有效连接和保持。因此,在阅读理解中 ,读者必须把单个概念综合和组织成概要或一系列结构化的总概念。这种对课文的主要思想不断进行归纳和选 择的过程,称为宏加工过程(Macroprocessing)。在宏加工过程中,至少需要两种加工子过程或技能。第一,选 择总体概念并对段落进行概括的能力,而这又包括了选择主题句、删除、概括、形成上位概念等子加工过程或 技能;第二,运用课文总体结构模式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宏加工能力,应 针对性地加强这两种加工子技能的诊断与教学。

    4.精加工过程。在阅读中,我们常会作出一些既非必然是作者意想的也非必然是字面解释所需要的推论。 阅读中的这种推论过程称为精加工过程(Elaborative 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五种类型:(1)预言;(2)把课 文信息与读者已有的知识综合起来;(3)形成心理意象;(4)情感反应;(5)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级思 维反应过程。在这些精加工类型中,预言对阅读理解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优秀读者在阅读时经常 带着对课文结构和各种事件的期望,预言有助于读者对理解的监控,并把注意引向课文重要的信息。因此,对 有阅读理解问题的学生可以教他们运用预言这一自我帮助的技术。其基本步骤是:(1)教师示范。教师阅读标题 、插图或课文的某些章节,并作出预言,然后向学生解释这样预言的理由。(2)学生尝试。教师示范数次后,学 生进行尝试性预言。(3)实际运用。学生在日常阅读中不断作出对课文事件的预言。

    5.元认知过程。元认知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意识和控制,它涉及读者对自己是否理解 了读物以及怎样实现一个认知目标的意识。这种有意识地通过调整阅读策略从而对阅读理解和长时记忆等认知 过程进行控制的过程称为元认知加工过程(Metacognitive 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为了理解意义而阅读的元 认知活动和为了记忆而阅读的元认知活动两种类型,而读者为了特定目标而主动选择学习策略的过程则是阅读 理解中最主要的元认知活动。研究表明,有效的阅读依赖于读者积极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对认知活动监控的 失败可能导致严重的阅读理解问题。因此,诊断和发展元认知加工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附图{图}

    欧文强调,为了改进阅读理解教学,仅对阅读理解五个加工过程作一描述是不够的,还应弄清理解过程是 怎样受整个阅读背景影响的。首先,理解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把自己的态度、兴趣、 期望、技能和知识(读者背景)带入阅读之中,并据此对课文作出积极推论和解释。其次,课文特征和阅读的 总体情景也对理解产生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些影响理解的因素可用“背景金字塔”作出图示(图一)。因此, 为了使阅读教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应把读者背景课文特征和阅读的总体情景等背景变量综合起来,不 断作出诊断和分析,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

    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对阅读诊断与矫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为我们确立了阅读诊断的基本范围 ,也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矫治性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就可能综合阅读背景的各种因素 ,按照阅读理解发生的过程,针对性地设计个别化阅读教学计划,开展阅读理解过程教学,从而提高课堂阅读 教学效率。

    二、阅读诊断的概念和过程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笔者认为,所谓阅读诊断,就是为了使阅读教学更好地适合学生个别化阅读 学习的需要,在阅读教学前、教学中或教学后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对有关资料和学生学习表现的综合 分析,查明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优点、缺陷及知识、能力、需要等各方面的状况,判断阅读问题 和困难的特征、性质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矫治性阅读教学策略的过程。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

    1.阅读诊断的目的是通过对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使阅读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独特的阅读学习 需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诊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前、教中和教后各个环节之中;

    3.诊断和矫治的对象并非局限于阅读差生或智力迟钝学生,它同样适用于阅读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

    4.诊断的目标应是系统地提出矫治策略和方法。教育诊断只有转化为特定的教育策略才能具有实际意义。

    从上述阅读诊断定义出发,阅读诊断依其展开顺序可依次分为如下个基本环节:

    1.概观性调查与诊断。即以较为总括的形式鉴别小组或班级学生的总体阅读学习情况,从众多学生中筛选 甄别出具有阅读问题、需要进一步诊断的学生。它一般是由课堂教师以班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潜力或阅读期望 水平与阅读成就水平作出比较而进行的。

    2.阅读困难症状鉴别。即通过各种诊断方法和量具进一步弄清有关学生阅读困难的具体表现和症状。与步 骤一所不同的是,步骤二是一个具体的、个体的和临床的诊断过程。

    3.鉴别和分析阅读不良症状的具体原因。

    4.制定干预和矫治方案。诊断就意味着矫治,没有干预方案的诊断是不完整的。

    三、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建议

    (一)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和教学基本过程

    为使矫正和矫治阅读教学适合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鲁珀利(Rupley, W. H.)等人在对有关阅读教学变量分 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的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并对诊断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作 了详尽阐述。(注:Williarm H. Rupley & Timothy R. Blair, Reading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Merr 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89,P96、pp.43~46.)该设计模型要求教师在个别化阅读教学方案设计中对学习 者类型、任务状况、资源特征和教师风格等教学变量作出综合思考和逻辑分析,从而使学习任务的外在条件与 学生内在的知识状况相匹配。

    1.学习者类型。通过对学生关于某个学习情景准备状态的诊断分析,作出对特定学生应采用的教学方法、 组织形式和教学难度水平等有关决定。

    2.学习任务。教师对行为目标和学习结果作出鉴别,对任务状况作出详细阐述,明确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 所应达到的目标,从而使阅读教学与学生需要相适应。

    3.资源特征。教师不但要明确可以得到哪些资源,而且还要确定这些资源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阅读 需要和动机特征,并努力使资源与学生需要相匹配。

    4.教师风格。为使个别化阅读教学有效运转,教师应把学习者类型、任务状况、资源特征与教师风格结合 起来,不断作出诊断分析和必要的教学调整。

    总之,个别化阅读教学设计模型集中于对学习者类型、任务状况、资源特征和教师风格等变量的逻辑分析 ,它反映了个别化阅读教学是一个涉及读者、教师、课文和资源等因素的综合性活动。

    在对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鲁珀利等人还详尽阐述了诊断性阅读教学的 基本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1)教学诊断。诊断性阅读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研究领域应是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应首先对自 己的教学作出反省,把诊断教学与诊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2)材料收集。运用恰当评价工具收集学 生标准化阅读测验结果、非正式阅读测量与教学水平、字面理解、解释性理解和批判性阅读理解等方面的信息 。(3)测验解释与材料综合。这一环节着重了解班级学生间学习水平的差异、认知和理解的优缺点、潜在水平与 现实阅读能力的不一致性程度,以及是否需作进一步诊断性测验等信息。

    2.个别化阅读教学。在诊断性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教师作出诊断的决定并向学生提供实际教学。(1)确定 重点。教师就有关教学重点作出决策,并确定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的领域。(2)设置学习环境。以学生的学习 准备状态为基础开展教学,需要教师对阅读材料和环境作出深思熟虑的设计和安排,尤其是材料的数量和类型 必须符合个别化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3)教学处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个别化设计模式灵活综合运用各种 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努力使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4)持续诊断。诊断是有效阅读教学的核心。最初 关于学生的诊断性结论必须得到不断评价,作出新的诊断性结论,并相应调整原来的矫正性阅读教学计划。

    长期来,汉语阅读教学设计和基本过程是以“预习—讲习—练习—复习”的线性序列为基本模式的,其主 要特点是重课文和讲解,轻学生阅读问题诊断和研究,把课文理解与读者特征、资源特征和教师风格等阅读背 景割裂开来,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很难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大大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这里,鲁珀利等人提 出的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和教学基本过程对改进当前我国汉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篇7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供同仁们参考。

一、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是阅读者自己的事,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阅读教学必须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阅读。阅读和阅读教学是紧密相连的两码事。阅读教学既要注意某一个具体材料的阅读教学,更要注意一般性阅读行为(过程、能力)的阅读教学。而一般性阅读行为的阅读教学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材料的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阅读教材的基本形式是文选。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识字,语言积累。

2、从文本中获取知识(与文本对话),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促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的和谐发展。

3、重读学写,为写作积累。

4、学会阅读,掌握操作阅读过程的方法、本领,提高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的能力。

5、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是阅读内容,但不等于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阅读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时学生不懂课文内容,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但阅读教学还有自身更重要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教学生学会操作阅读过程,这个内容在课文内容里是没有的。因此过去的阅读课把讲读课文内容作为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这是不对的。花时最多,收效甚少,其主要原因也在这里。阅读方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小学阅读内容改革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读书是学习,怎样读书就是学法问题。阅读教学应该教学生学会操作阅读过程(怎样读书),智能阅读。可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或不认识。把学法指导引入阅读教学,这是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根本性改变,是历史性的突破。

阅读课的学法指导是学科内在的个性体现,不是外加的。因为,“运用语言并通过外部语言以实现交际”本身就包含了“读”这一实践活动过程的操作问题,方法是读的本身固有的。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有:

1、查工具书。2、抓重点,比较。3、联系上下文、生活等联想、推想。4、从事实材料看思想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5、把自己融进去,再造想象(把语言变成画面)。6、边读边提出问题。7、圈点勾画,以笔助思。8、列提纲,理思路。9、分段,概括段意。10、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11、体会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12、朗读、复述、背诵、精读、略读、品读、回味读(正面想想,反面想想)。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学法指导”“学会学习”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低年纪的“读、说、背”课。

一种是古诗、韵文等,主要是读、背,或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句变成画面,说“画”。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督导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Supervision System Innovation

ZHOU Bin, DENG Shikai

(Hengyang Finance Economics and Industry Polytechnic, Hengyang, Hu'nan 421002)

Abstract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the past expansion into content development,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eaching supervision 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raditional supervisory body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re are ways and means of supervision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etc. are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adapt to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how to innovate and improve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supervision work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topic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stud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supervis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1 现行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评价主体单一

现在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督导室或督导团,其成员主要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在职专业教师或离退休教师,评价主体单一,未能形成学院领导、同行、学生、社会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尤其缺乏的是第三方评价,而这恰恰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监控和评价的必备因素,学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1.2 评价内容缺失

大多数高职院校督导的主要方式就是随堂听课,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也仅限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对教育教学的其他环节的评价监控缺失,而现代高职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方式,尤为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校内的实践教学,校外的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成为了督导的“真空地带”,评价内容与培养模式不对称。

1.3 持续改进不足

高职教学的督导工作在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接受学院领导、教师、学生等的评价,以利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督导工作,而一些高职院校恰恰缺少这种评价反馈机制,片面地维护教学督导工作的权威性,而忽略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学督导工作持续改进不足。

2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体制创新途径

2.1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督导队伍

2.1.1 引入第三方评价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是否对接,都需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价,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担任校外兼职督导员,可以使教学评价更为客观、公正、全面。一方面,校外兼职督导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了解行业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外兼职督导员来自校外,相对独立,可以排除一些因素的干扰,敢于说真话、实话。在强化第三方评价的同时,也要加强校内督导队伍的建设,校内督导员专业知识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二者有机融合,工作效率更高,更具有实效性。

2.1.2 建立学院领导值班制度

要建立学院领导值班制度,每天由一名院领导带队,指导教学督导工作,一方面,学院领导具有权威性,熟知教学管理和工作要求,对教学督导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领导的高度重视,能够激发督导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够让被督导对象更自觉地接受监督和评价。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同行积极参与督导工作,同行的参与评价,让督导评价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权威性,评价更准确、客观,更能让被评价对象信服。

2.1.3 组建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受众是学生,教学工作质量如何,是否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下转第37页)(上接第20页)一种重要的途径。要在各教学班级挑选学习成绩较好,热心教学督导工作的学生,组建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个人反映情况、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可以了解学生对学院教学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有效地增进学院、教师与学生三方的交流,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完善教学督导工作。

2.2 拓宽督导评价的方式和途径

2.1.1 建立校外督导工作站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因此高职教学督导模式应该与其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校内甚至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尝试建立校外督导工作站,与学院校企合作紧密的企业加强联系,对在企业进行认知实习、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等校外教学环节进行跟踪督导,及时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学生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2.2.2 建立教学督导全覆盖机制

教学督导工作要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覆盖,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资料的规范、作业的布置批改、考试考核的方式改革等等,教学督导的方式可以从单一的推门听课,拓展到座谈、教师学生个人访谈、问卷调查、参与教研教改、教学资料检查等,全面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督导工作链,要建立教学督导全覆盖机制,实现督导工作过程与教学工作环节的无缝对接,只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督导,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2.3 建立教学督导信息快速反馈机制

教学督导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才能有效地促进和改进工作。常规的反馈方式就是与督导对象面对面交流、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告知、督导工作通报(简报)等,但是这些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反馈时间滞后、信息不对称、后期跟踪督查不到位等。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加强教学督导信息反馈平台的建设,建立教学督导信息快速反馈机制,才能强化督导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2.3 建立督导工作持续改进机制

教学督导工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教学管理、教学行为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同时也要受到教师、学生等的监督和评价,如教学督导队伍的组成是否合理、督导过程是否科学规范、督导工作的内容或形式是否全面、督导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到位等。为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质量,从教学督导工作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出发,要建立督导工作持续改进机制。应采取定期召开督导工作会议、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对教学督导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将教学督导工作置身于监督之下,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也使我们能及时总结经验、扬长补短,探索教学督导工作的客观规律,促进教学督导工作的自身完善和持续改进。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 XJK013BZY032 )”的最终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鸿翔.对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几点探讨[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6.

篇9

初高中教学衔接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有很多,学习风格方面的研究也不少,我国有名的心理学专家谭顶良先生等学者针对学习风格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智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学习风格的差异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风格参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并依据学习风格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可能将更有效。在我国,虽然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已经逐渐丰富和完善,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接轨方面研究的比较少,学习风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及英语教学方面。本研究在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回顾与评价基础上,主要以乌鲁木齐市的部分初三和新高一学生为调查目标,通过感知方式测评表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来考察初高中教学衔接阶段的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学习风格概况

美国学者哈伯特?赛伦在1954年第一次提出了学习风格的含义,他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带有其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并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活动与个性功能等特点。谭顶良先生1995年对学习风格的定义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邓恩夫妇把学习风格界定成是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住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学习风格的定义很多。总的来说,学习风格是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高效的和习惯化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倾向的综合。谭顶良先生对学习风格特点做了如下定义:

独特性:学习风格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和技能基础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因此,学习风格因人而异。

稳定性:学习风格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持久稳定性。但学习风格的稳定性并不表明它不可改变,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有其优势,在看到稳定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其可塑性。

学习风格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对学习风格进行分类。感官偏爱因素形成的感知学习风格,是学习风格的一个层面。感知学习风格主要是指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除了包含信息加工方式外,还包含个体的感情因素、心理行为、环境、社会等要素。

感知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及动觉、触觉型(以下简称触觉型)三个类型。

视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视觉刺激手段来获取信息。长处在于,快速浏览,接受视觉批示效果好,易看懂图表,书面测验得分高。不足之处,接受口头指导难,不易分辨听觉刺激。

听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口头演讲、讨论、谈论话题以及听别人说来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长处在于,语音辨析,接受口头指导效果好,口头表达能力强,日常表现优于考试结果。不足之处,书面作业与抄录困难。

触觉型学习者喜欢操作性的活动,喜欢动手尝试,在操作性技能的学习中表现突出。长处在于,运动节律感、平衡感好,书写整洁,易操作装配事物。不足之处,通过视觉、听觉接受信息欠佳,书面测验分数欠佳。

有关研究表明,学习风格和教学是否匹配,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谭顶良先生认为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不只是要发挥学生学习风格的长处,还要弥补其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初三、高一双语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乌鲁木齐市部分初高中学校随机选择710名学生(初中学生410名,高一学生300名),用“知觉通道偏爱测定表”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703分,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详细的分析。

SPSS数据分析软件得出的数据及分析如下:

1.初三双语班学生

(1)对整体初三双语班学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视觉型感知方式的学生均分最高,3.554,其次是听觉型,均分为3.178,触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比较少,均分为3.129。

(2)感知方式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女生在感知方式偏好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

2.高一双语班学生

(1)对整体高一双语班学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视觉型感知方式的学生均分最高,为3.49,其次是听觉型,均分为3.18,触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比较低,均分为3.07。

(2)感知方式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视觉型、触觉型方面男生和女生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女生相对男生更喜欢采取听觉型感知方式;均分为3.23。

(3)感知方式在不同班级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结果表明,宏志班与普通班学生在视觉型感知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宏志班的学生采取更多的视觉型感知方式,均分为3.60;普通班的学生采取更多的听觉型感知方式,均分为3.19。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知觉通道偏爱测定表”问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也就是说,虽然双语班学生所偏好的感知学习风格在类型上基本一致,都最为偏好视觉型学习风格,其次是听觉型学习风格,最后是触觉型学习风格,但在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偏好程度上,普通班学生对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偏好程度明显低于宏志班学生(p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从中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具有不同感觉偏好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避免将这些不同学习风格的行为误解为注意力不集中或行为不良。

第二,教师倾向按照自己教学的方式来教学生,因此,听觉型学生就比较适应听觉型教师的教学方式,并且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视觉型学生则不容易被听觉型教师所吸引并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

第三,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原因不是学习态度或学习能力问题,而是课堂教学没能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一致,尤其是偏好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的学生,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很少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下列几种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采取的措施:

第一,让学生了解学习风格的有关知识,对认识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量表测试学习风格后,可以在了解自己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同时又能通过各种方法弥补自己的劣势,挖掘自己的潜力,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及学习任务。

第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特点及其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允许不同的学习风格并存,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风格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对学校、对学习、对教师及对自身的态度。

第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尽量使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相适应,并根据学习风格发展特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风格的多样性。

第四,宏志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在视觉型学习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更偏好视觉型学习风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不同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进行全面评估,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均衡地实施匹配与失配教学策略,以使各类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接受教学,避免只对一种学习风格的学生实施过度的匹配而忽视其他风格的学生。

教学过程中,对于偏好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阅读时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画重点;将听到的重点尽快转化成文字或图表;动手整理笔记。对于偏好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背书时大声朗诵;学习环境保持安静;善用教学录音带,或把画面数据透过录音带的播放让耳朵便于吸收;上课时专心听讲。对于偏好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利用各种感官如嗅觉、味觉、触觉去认识新事物;保持读书环境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多通过比划的方式去记忆。

篇10

关键词 独立学院 青年教师 教学素质 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

随我国人口增长,当今高校不断进行扩招、发展,在快节奏、信息化的时代当中,如何高效率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独立学院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青年教师中坚力量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更加高效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满足学校教学要求,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进一步进行分析探究。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特点

青年教师在历史、年龄等因素影响下,其知识结构更为贴合于时展,他们充分学习、吸收了现代科学知识理论,掌握最前沿的科技动态,能够紧随时代的脚步。同时,青年教师也以其特有的充沛精力、活跃的思维能力让其更能够易于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交流,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此外,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充分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利用,例如多媒体、网络、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辅助工具,完成知识传播,并使教学模式生动化、高效化、科学化。高等学府的就学经验也使得青年教师具有极丰富的知识积累与极强的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便能造就高素质师资人才,成为独立学院迈向蓬勃发展的珍贵财富。

二、青年教师所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因独立学院的发展速度提高,办学规模也日益壮大,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要求,在短时间内聘用了大量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应届毕业生,这样的青年教师队伍已成为了独立学院当前任教教师的主要部分。尽管人数上的增加能够缓和教师队伍不足的情况,但师资配备上不具备年龄优势,即为老、中、轻混合梯队的合理配置,中间出现断层,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二)缺乏教学经验。

对于许多青年教师来说,毕业之后刚刚步上讲台,虽然在角色上从学生转换为了教师,但是相对来说对教师所处的地位、作用、职业操守、特点、教学规律以及素养要求等概念都还处于模糊阶段。大多数的教师并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学生,没有经历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训练,也缺乏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相对而言教学基本素质较差。其具体表现在对高等教育学理论掌握程度不够,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强,教学不具备学科应有的魅力,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及效率整体下降。

(三)缺乏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因为教师资源紧张等因素,在职教师都超负荷的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造成一些独立学院为缓解教师负担,让一些青年教师一进校门就登上讲台,没有机会对自身实践能力进行提高,更无法兼顾科研工作。与此同时,独立学院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青年教师处在一个无法对科学研究造成有利导向的环境当中,对重大课题研究以及对学术会议的参与机会极少,因此致使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以及实践能力普遍较低。

(四)缺乏奉献精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在从教过程当中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同样不容忽视。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如是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人师表在一言一行上的表现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品德与性情。因为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效益的限制,让教师的权益难以受到保护,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责任心与积极性,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缺乏一定的耐心与德行,在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发生。校方在使得教育方面力度不足也是导致教师缺乏对教学的热忱与爱岗敬业精神的因素之一。

三、提高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实际措施

独立学院在进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先要做到稳定青年教师队伍,抓好制度建设,让青年教师能够安心、放心,从而全力以赴应对日常的教学工作,尽心尽力为自己的事业与学院发展服务。在工资待遇以及医疗、住房、人事档案、职称评审等等诸多方面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且应按照规定刚性执行,从而消除专职教师在独立学院工作中的后顾之忧,让教师能够放心、安心、尽心的为教学事业做出贡献。并且,在做到稳定师资之后还应适当为做出特别贡献的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并要消除人事与在编人员的待遇区别问题,整体学院应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福利发放。作为独立学院的生力军,青年专职教师的培养机制一定要加强完善,进一步建立健全,从而实现教师的发展与学院发展相结合的步调一致规划。许多青年教师是刚刚硕博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高超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缺乏教学经验,故此十分有必要运用多种途径、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对教师专业技能与科研水平进行加强与提高。例如通过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出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老教师的能动作用,采取传、帮、带的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导师配置,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在备课、讲课以及作业批改等等过程中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熟悉各教学步骤的工作,累积教学经验。同时召开定期交流会,进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推广,尽快帮助青年教师找准自身定位,加速角色转化过程。同时也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评审制度,实现更加人性化的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