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管理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一)加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一是抓业务规范。要紧密结合文化部各项规范化文件,细化管理执法操作流程,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二是抓形象规范。要在统一执法标识、统一执法证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执法服装、统一执法装备和统一执法文书;三是抓行为规范。加强管理执法队伍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认真落实《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推进文化市场政风、行风和作风建设。
(二)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以开展“执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为今年队伍建设的主要手段,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大力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学习训练,全面提升执法技能。9月底前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10月份组队参加全省比赛,开展“大练兵、大比武”的活动情况和获奖情况将纳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年终考核范围。各地要针对文化市场管理、综合执法业务和岗位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采取自学、互帮互学、集中培训等方式开展培训和考核,要加强对新颁布实施和新涉及领域的法规的学习培训,有效地督促和引导执法人员由“应知应会”向“行家骨干”转变。各地要组织开展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的法规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
(三)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各地要继续加强监管信息录入和信息报送工作的组织实施,配合省、市做好全省文化市场视频监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移动执法系统以及12318文化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四)完善考核评比机制。继续强化按月考评网吧监管平台运行情况、按季度考评执法数据、案件办理、信息报送、综合执法办公系统使用情况的通报制度。积极推进执法装备达标配备,按照省执法考核细则,加大对规范化建设等内容的考核权重。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引导和调动广大管理执法人员的积极性。组织选调各地优秀行政执法案卷,参加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优秀案卷评比活动。组织开展全市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活动,提升行政许可服务能力。
二、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机制。
(五)充分发挥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平台作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涉及范围广、领域多、责任重,不仅需要文化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还需要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去年市及部分市(区)已经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化部门,为实现长效监管、合力监管提供了组织保障。个别尚未成立的地区,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努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地要充分发挥文管办这个平台的作用,充分凝聚各方共识,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的机制作用。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文件处理、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通报信息,定期组织重大专项执法行动,共同协商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六)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网络和机制。为了有效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近年来,我市各地文化行政部门积极探索推行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市场管理网络,努力构建以市(区)为主导,以乡镇(街道)为依托,以村(社区)为点线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文化市场管理格局。今年,各地要进一步推进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网络和机制。一是做好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对乡镇(街道)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的推进工作,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管理职责;二是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市场管理领导机制和工作网络,6月底前完成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市场协管员队伍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有效实现行政管理执法“手臂”向下延伸,起到“补位”作用;三是指导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积极开展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工作,不断完善文化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做到日常检查与集中整治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文化市场的综合治理水平和监管效能。
三、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
(七)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要充分发挥市“网络文化市场执法协作小组”及各地小组成员的作用,积极发现和查处网络文化市场案件,强化对网络文化市场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探索总结网络文化市场执法工作经验。
(八)加强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加强艺术品市场法制宣传和动态研究,开展艺术品市场调研活动,推动行业自律与规范。
(九)加强游戏游艺娱乐场所的管理。积极开展游戏游艺机电子标签化管理工作,强化场所基础性管理工作,科学监管准入机型机种,增强经营单位的诚信守法意识,加大管理执法力度,促进全市游戏游艺娱乐场所经营秩序的明显好转。
(十)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的动态管理。强化对市场的动态管理和暗访督查、督办工作,及时通报情况,形成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市场交叉执法检查和执法工作交流,查找市场管理漏洞,交流管理执法经验。各地要强化日常巡查机制,量化巡查监管频次,结合节庆、假期等重要节点,按照上级安排及本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实际,组织专项检查,加强网吧、娱乐、演出、出版物等市场监管和安全工作。
(十一)协调推进各职能领域的执法工作。各地要按照工作职能,切实履行好综合执法职责,要加强对新执法领域的业务培训和工作研究,建立有效机制,协调推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各职能领域的执法工作,整体提升综合执法队伍在各职能领域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推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篇2
关键词:拓展;市场化;管理;升级版
一、内部市场化对接运行升格
向上延伸到矿层面,进一步完善矿与各单位之间的结算体系和程序,优化调整23项一级市场定额费用、16项二级市场关联交易,用活用好价格杠杆;向下细化到岗位和个人,共完善约三万项四级市场价格,从机制上实现了“预算在现场,结算在岗位,人人算细账做买卖”。目前全矿15个生产经营单元,已经全部实现工资与结算对接,完全依据“收入-支出±奖罚=收入”模式发放工资,内部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全面形成。
二、内部市场化拓展提升
(一)拓展经营管理市场化机制,提升市场主体自主运营能力
一是完善市场主体自主运营机制,实现自主创收、自主交易、自主结算,从原来单纯成本中心,升级为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二是拓展市场主体覆盖面。将原有15个生产经营单元扩展固化至36个,分层次、分专业、分系统制定市场化运行工作方案,让市场机制延伸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三是探索内部单位外部化管理方式。对能独立经营、自主创收、承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实施岗位竞拍、承包经营、契约化经营等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二)拓展要素市场交易平台,提升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一是建立集中交易平台。将七大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将信息、签约服务等项目统一集中到交易服务中心办理。以结算服务中心为枢纽,将矿井各类结算记录等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二是激活要素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方面:加大内部承包或岗位竞拍力度,逐步实现人员自主流动。物资供应市场方面:增加物流配送,实现全矿所有物资集中统一管理、核算、发放、配送。设备租赁市场方面:实施设备维修契约化经营,探索实施小型电器租售改革模式,提高效率。产品生产市场方面:根据市场主体运行需求,调整产品价格,实施工程竞标管理。修理修缮市场方面:将全矿地面修理业务进行整合,实行项目部制管理,下半年开展井下市场化维修模式的探索实施工作。加工维修市场方面,抓好小电器及辅助运输设施维修租赁管理、设备租U和非标件加工管理工作。
三是盘活闲置资源。将设备材料计划、审批、采购、运输、使用、回收、加工、复用七大环节纳入市场管理链条,最大限度延长材料设备的生命循环周期,力争实现材料投入“零浪费”。开展闲置房屋、办公设备租赁;抓好富余物资设备的转移使用和废旧物资分类拣选、整理、修复,确保全年修旧利废2600万元以上。
(三)拓展规范市场基础体系,提升市场支撑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定额价格管理体系。重点健全区队、班组和工序定额标准体系,完善定额制定、调整、对标、分析制度和流程,把高的降下来、低的提上去,使其更接近市场,准确度更高。
二是完善计量管理体系。重点抓好两个薄弱点:一方面,井下各工作面变换时的计量管理,保证计量器具安装、拆移及维修到位,杜绝计量空档;另一方面,针对家属区水、电计量薄弱点,制定水电计量改造方案,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将水电全部承包给物业管理中心,杜绝跑冒滴漏。
三是完善结算管理体系。完善直接、链式、绩效考核等多种结算方式。将职工岗效工资进行档案封存,把津补贴等辅助工资由固定分配改为浮动分配,纳入三、四级结算单价。简化结算流程,对能固化的薪酬结算,减少报送手续,减少结算人员、减少结算环节。
四是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工资系统、全面预算管理、全员业绩考核、全面风险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对标管理、物资发放系统和要素市场子模块等与内部市场主体软件的全面接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运行效率;延展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共享方式,方便职工信息查询。
(四)拓展优化价值链条,提升市场主体价值创造能力
一是优化再造业务流程。按公司要求推行大工区、大科室制等扁平化管控模式,严格实行定编、定岗、定员,最大限度压缩冗余机构和人员。探索推行“岗位成本法”,将岗位作为“经营主体”进行成本分解和控制,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对低效、无效岗位进行取消、合并,提高人员管理水平。
二是优化拓展价值链条。巩固原煤生产价值链、选煤厂内部市场价值链的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序之间的结算。进一步梳理生产辅助单位、地面生产单位、后勤服务单位的生产流程、工艺流程、交易流程及结算流程。推动生产链、安全链、责任链、质量链与价值链的平行同向运行,按照生产工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价值结转。
三是健全完善标准工序。对工作性质相同的工序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价格,明确岗位工序的工作范围、操作设备、使用工具、工艺标准、安全要求及劳动定额、消耗定额、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四是创新价值创造方式。利用内部、外部市场两个平台,组建微观管理工作室、创客中心,开展效益评价、评审奖励、转化交易,充分调动全员创新创效热情,真正让矿井增效益、职工得实惠。
(五)拓展“市场化+”模式,提升市场文化引领能力
一是建立“市场化+”导向。注重内部市场化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党群管理、民主管理的有机结合,引导职工树立“企业职工命运共同体”意识,对市场理念进行再认识、再创新、再提升,激发各个层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矿井稳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市场化+”实践。系统总结、提炼市场化建设先进做法,开展《“市场化+”建设模板》《“市场化+”管理体系》《“市场化+”建设经验案例》等相关理论体系研究,打造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多元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着力建设集交易核算、信息、过程监控、数据应用为一体的市场化管理平台,以大数据驱动市场化管理,确保现场对接市场。
三是推介市场化管理模式。坚持“走出去”,与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联合,推介东滩矿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坚持“引进来”,依据“赵楼煤矿内部市场建设培训交流管理办法”,完善内部市场培训基地建设,实现培训创效。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设置标准;市场化改革;具体手段
人力资源是构建社会生产力框架的重要资源,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有关经济格局的整改任务,是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开发环节中涉及经济因素的调整工具。在我国计划经济模式的控制下,人力资源存在身份、收入分配标准、社会保障需求等制度限制,为了尽量拓宽人才供应的市场渠道,在不同单位和部门设置环节中要适当发挥市场经济的整体盈利优势,建立专门的人才资源市场管理结构,争取从固化制度上完成传统因素限制的消除工作,为国有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的优化调整提供保障。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框架
透过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观察,包括人才管理政策和煤炭深加工技术的改革都存在严重弊端,目前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就是人才的匮乏。国有煤炭资源应该重新审视技术、资金和产品优势的调配原则,主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重视人才调配是形成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直由工程技术部门和政工等专业人才处理,大部分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煤炭采掘业。面对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多经营形态现状,需要建立专门的技术人才格局,谨慎控制资本运作的金融类人才搭配形式。煤炭企业一直承受冗杂的人力危机,人力资源的结构比例早已严重失调,对相关利润的获取产生一定的限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煤炭企业作为竞争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动态组织,不仅是坚持社会管理机制的固化传播,因为过分重视企业自身人力资源设置环节中的地位,会造成相关设置流程不够规范。一旦引发组织规模减小等事件时,容易导致社会管理贡献的低下状况,职工之间的稳定交流桥梁出现损坏,这无形中给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全力消除传统管理流程的诸多弊端,主要手段包括:注重社区的中心控制地位的凸显,实现人员管理向此地的转换,同时在既定的行政区划形态模式下建立网络化的管理体系。这种机构往往作为非盈利性的中介部门而存在,主要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和领导,并承担当地所有公民的人事档案管理、就业前景规划和社会保障等职能;另外,全面开创公民私有财产和居住场所的登记制度,争取把新型的人员设置流程、公民的个人资料和前景规划文件等联系起来,利用社区这一特殊机制主体完成对公民的实际经济利益和事业的保障,进而完善社会化的公民管理水平;逐步消除现存的公民户口限制,只要有合理的经济基础和居住空间条件,生活标准达到当地的平均水平,就可以允许其迁入和居住。
二、人力资源市场化改造的内容分析
(一)建立并稳固新型的劳动收入分配机制
劳动收入分配机制的具体形式对于社会化就业水准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标准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传统国有经济管理传统背景下,由于身份特征的限制,令职工自身收入水平与付出的劳动成果出现严重不符现象,不同职工的待遇有所不同;而企业自身只顾着收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严重忽视了职工积极态度的价值地位。这种收入和贡献冲突的分配机制,造成职员工作态度严重偏离企业的发展前景规划要求,整体发展动力也就黯淡不少。所谓运用劳动价值地位完成基础收入分配形式的调整,就是对职工需要的住房、保险等福利方面提供保障,按照具体职业的平均劳动价格对劳动者进行合理薪资分配,建立起平等的劳动雇佣关系结构,保证企业发展的优先动力。自从新型的劳动分配制度建立并落实之后,职工内部的经济收入偏差问题将有所改善,相关的为企业发展创造的贡献价值将会越来越多。
(二)建立标准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系统
依靠自主技术培训完成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空间的补充,煤炭行业应主动将人员培训关系联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中。在人才匮乏的背景下,要具体保证培训资金的充足条件,并且建立具备煤炭企业特色的管理计划标准,培养一些具备煤炭发展前景认同情感的人员,尽量从根本上减轻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培训资格的设置上可以适当减少学历的标准,而主要内容要向煤炭开采技术倾斜。大多数煤炭行业中的技术人员知识存在老化现象,对后期的企业改革产生限制作用,因此不要忘记对这类人群的定期训练,保证人培养机制与个人收入的联系作用。国有煤炭企业管理职位和权力过于集中,因此在重新实现职务分析过程中应当按照职位的具体需要实现权力分配,保证权力与工作内容的有力搭配,维持完善的责任机理制度效应。
三、结语
国有煤炭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技术人员短缺、结构设置不科学、激励制度效应不足等问题,目前必须要做的就是建立新型的市场化人才控制模式,认真落实职务关系的分析与协调工作;建立系统的内部技术培训体系,完成灵活的分配制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霞.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12(03):61-63
[2].王丽莉.浅析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15(01):40-42
篇4
①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保持市场农贸大街畅通,坚持做到车辆停放整齐,经营秩序规范。并实行专人管理责任制,跟踪保障道路畅通及规范经营行为,保持市容市貌良好。
②进一步规范入市农副产品交易秩序,不断规范农民自产自销水果、蔬菜和家禽等农产品活跃市场,做到不乱放、乱卖、流动经营,阻塞交通。
2、理顺环境卫生保洁体制,提高卫生保洁质量。将北门市场、桥头市场、牡丹苑临时市场、钨都广场、安康广场的卫生保洁交由县环净美公司进行统一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保洁质量,同时解决市场与周边居民区结合部卫生管理脱节问题。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一是牢固树立“诚信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为市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加强干部礼貌待人,推行首问负责制等方式,切实做到文明管市、热情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使职工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与业主多沟通、多联系,真正实现规范性工作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效结合。
4、进一步实施“岗位工作责任考核”机制。从工作任务、劳动纪律、管理实效等方面对在岗职工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让“想做事、能做事、做了事”的干部职工得到肯定和奖励。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 ;档案; 管理
档案的市场化管理通常就是指借助市场运作机构的建立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十分明显的提升,同时要明显的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要完善综合档案馆自身的功能。我国的档案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逐渐的靠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出现之后,档案机构已经不能储存企业的档案,所以它也不能为企业提供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此加以改进和完善。
1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发展的时间比较长,规模也相对较大,此外企业在发展中主要靠科技来谋求更高利益,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凭借自己原有的基础,所以在发展中需要不断的提高科技水平,因此很多企业对自身的档案工作都十分的关注和重视。很多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都在学习国家对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样也就使得档案工作能够按照按照制度的要求对档案进行适当的管理。而对于那些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的企业,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的不足。
1.2企业效益不平衡带来的问题
如果一个企业的规模比较大,其经济效益比较好,所以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会比较系统和重视,在管理的环境方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于那些利润水平不是很高,在经营中不能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的投入非常的有限,这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会产生非常明显的不利影响。
1.3档案理解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者对档案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对档案工作的基本理解对档案工作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那些对档案管理工作理解比较透彻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会在日常的工作中十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这样一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也会有十分显著的提升。
1.4档案所有权归属不明所带来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来执行档案管理工作,在人员的设置上有非常明显的缺陷,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认识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功能是,这种档案管理宏观调控上的理解误差和企业融资之后所产生的资产理念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这样也使得企业档案的产权归属不是十分的明确,企业很容易认为能够按照自己的医院随意去处置档案。
2建立我国市场化档案管理机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1明确企业档案所有权、管辖权和使用权
不管企业的类型究竟是什么,只要企业的经营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范围之内,企业所形成的档案都是国家档案当中的内容,企业档案的管辖权在行使的时候行使的主体可以是企业自己,也可以是企业认可的具有市场化特征的机构,企业档案的使用权主要是企业自己决定的,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能够行使和享有各项合法的权利,除了国家制定出的法律和法规之外,还需要其他的部门对档案产权的归属和执行情况予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2充分的尊重市场机制
市场化机制运行下的档案管理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充分的根据市场运行机制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各项工作,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投资和市场内部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等等方式来体现出自身的经济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优质的服务,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此外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对市场经济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进行适当的拓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的去创新,不断的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
2.3市场化档案管理必须要有自己的特征
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企业经营的质量,同时还要不断的借助自身的市场影响力来增强市场对企业的作用,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档案类型不断增多。采取多种方式降低成本,对所有的经营行为进行全面的规划,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企业的利润水平也会得到十分显著的提升。企业自身的发展优势也得到了拓展,在档案工作中应该不断的做好服务工作,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对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积极的去避免公平竞争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强客户对企业的黏度。
2.4档案的市场化服务更具优势
和国家综合档案馆相比,档案的市场化管理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种渠道对客户企业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而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第三方对企业的文化、产品、信誉和等级等进行宣传的时候,其可信度更高,同时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针对这样的状况,档案市场化管理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优势,而对客户能够更好的去宣传。在更大的范围之内让人们了解到客户的主要业务。
2.5利用网络等手段及向客户提供相关信息
通过各种公开渠道收集与客户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向客户提供参考,这是市场化档案管理特有的经营优势。任何一个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都需要同行业、同类型企业发展变化的相关信息,也需要针对企业自身不断拓展的特点寻求不同领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随时掌握行业公开信息、及时服务终端客户的方式,是市场化档案管理有别于一切档案馆和档案室功能的基本特性,也是档案管理企业迅速赢得广大客户青睐的重要手段。
3结语
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的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市场化的措施对档案进行适当的管理,这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方面也满足了国家档案部门对企业档案产权的相关规定,所以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仲禾.“数”说辉煌——从统计数字看“十一五”成就[J].中国档案,2010(12).
篇6
(一)坚持长效管理,积极做好农村卫生工作
1、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的科学收缴和支出报销办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简化程序,方便农民报销,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各定点医疗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的有关意见》文件精神,一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方便群众就医,简化就诊手续。二是提高服务水平,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执业行为。三是控制医疗费用,要严格掌握诊疗原则,严格执行文件规定,合理用药,减轻农民负担。
2、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巩固社区卫生服务省级先进县创建成果,以创建示范中心、示范站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城镇社区卫生站建设,促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建立考核机制,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主动、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继续推进农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社区责任医生业务培训、乡村医生法制业务培训、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等各类培训,进一步提高服务技能。
3、全面完成农民健康体检任务。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员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工作,以切实改变部分群众有病不知情,有病没法治的情况,力求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治。建立健全健康档案,重点对60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配备社区责任医生,定期走访,跟踪服务。
4、深化农村医疗机构管理一体化。实行“统一药品、统一财务、统一制度、统一工作任务、统一业务考核”,做到“人员互动、工作互通、资源互补”,组成整体,形成合力。建立乡村医生补充机制,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充实乡村医生新生力量,逐步解决乡村医生队伍老化的问题。
(二)巩固公共卫生网络,全面提升公共卫生质量。
着力做好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工作质量这篇文章,开展公共卫生质量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预警、处置能力。
1、建立一支功能比较完善的应急组织。在原有应急组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将应急组织集诊断、控制、监督于一体。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培训,举办应急培训班,进行实地模拟演练,真正将这支队伍锻炼成“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
2、加强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管理。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妇保院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卫生队伍管理的新模式,继续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大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刚性、量化及质量控制管理,改革现行的考核模式,善于抓典型,以点带面;善于抓重点,以重带面;善于抓亮点,以亮带面。
3、加强村级公共卫生队伍的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完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考核、奖惩、报酬兑现制度,使网底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三)夯实工作基础,全力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疾病控制中心配齐配强检验设备,以确保疾病控制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力量,重点是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重点做好查灭螺、查治病工作,确保我县行政区域内无新感染病人、病畜和阳性钉螺,继续做好碘缺乏病、丝虫病、疟疾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出现因控制措施不力而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加强对艾滋病、肝炎、肺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传染病管理,做好计划免疫接种,有效控制各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病。同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监测,准确掌握疫情,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2、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分片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进一步健全卫生监督网络,加强卫生监督的力度和效率,增加卫生监督的覆盖率。切实加强卫生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行为规范,不断提高监督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加强综合执法,进一步树立卫生执法新形象。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学校、工地、餐饮单位、南北湖风景区的监督管理,推行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严防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加强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监管、医疗市场整顿,做好饮用水监管工作,加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查处力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的执法能力。抓好采供血机构的调整,进一步巩固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工作成果,各项工作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3、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健全妇幼保健工作网络,严格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规范管理。加强婚前保健服务,鼓励引导婚前检查。加强妇女生殖保健和妇女病防治,全面实施产前筛查、听力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开展产前诊断,有效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4、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文明村镇、卫生村镇创建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改厕工作新途径,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认真总结除四害市场化操作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除四害效果。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进一步增强农民健康意识,促进农民健康行为的形成。
(四)加强卫生规划工作,努力卫生统筹发展。
抓紧出台并认真实施《县区域卫生规划》、《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效益,进一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1、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县级医院要更好地发挥硬件设备和专业人才等优势,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创牌子,强管理,增效益,更好地满足不同对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发挥好对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疗业务技术的帮助指导和龙头带动作用。镇卫生院建设重点努力实现运行机制的“五个转变”,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从单纯的医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服务模式从被动的服务向主动服务为主转变;服务人员知识要从掌握单科医学知识转向全科医学知识;实现用人分配管理方式的转变;转变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机制。
2、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巩固二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质量、安全和费用三个重点开展工作。完善质控组织,在原有9个质控分中心基础上增加急救、口腔两个分中心,同时充分发挥各质控分中心的指导监督作用,开展专项建设和质控考评。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防范处置预案,明确安全管理责任,狠抓制度落实,杜绝重大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科教兴医战略,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工作,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务。
3、加快医疗队伍建设步伐。鼓励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对口支援,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为医务人员的学习进修创造更好条件,县卫生进修学校要在培养全科医生,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发挥更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4、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作用。认真贯彻实施《中医药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突出中医药发展重点。发挥县中医院的龙头作用,认真总结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诊疗思想、方法和技术,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加强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采取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定具体措施办法,鼓励中医中药进农村,不断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
5、推进卫生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迁建工程、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二项重点项目按工作计划进度开展,按照省“示范卫生院”建设标准,积极推进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使广大群众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深化行风建设,着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教育,努力做到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行人文服务。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农业银行;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145-02
在国务院颁发的“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金融业必须继续坚持深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随之而来的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将逐步加大,在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必将会对依托传统利差模式盈利的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严重影响,利率风险也将成为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风险之一。农业银行要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迎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如何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强化和提高农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农行面临的最大课题,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必然将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由资金市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水平,让利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从而促使经济发展更协调、更加有效率”。它本质上就是以市场取代货币当局成为利率定价主体的过程,形成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市场利率波动
长期受到抑制的利率一旦放开,在短期内可能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而且之后会随市场变化不规则地波动,而利率的频繁波动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的变动趋势,而且在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这种利率风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净息差收窄
存、贷款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也绝大部分依靠利差收入。但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预计会有攀升。而对于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有趋同趋势,一些优质客户将成为商业银行共同争取的焦点,商业银行可以为其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走向的逆向,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将收窄。
目前,中国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较高,一旦利率放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并可能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和银行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威胁到银行的财务稳健。
(三)利率市场化将带来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困难
长期以来,由于利率管制,政府直接掌握了利率的制定权和调整权,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是政府变动利率的风险,其自身不存在利率定价问题。由于风险和收益的替代关系,利率市场化以后,各商业银行可能会对不同的客户根据其贡献或者风险的大小采取区别定价的策略。但由于无法获得客户的完整信息以及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将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变得更加困难。
二、当前农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农行加强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缺乏强有力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风险管理观念滞后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每次利率调整也都由央行决定,因此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在管理观念上,对利率风险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重规模扩张、轻价值管理”的观念依旧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利率走势的主动分析并做出反应。
同时,利率风险管理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利率风险意识薄弱,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与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同步提高。
(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建立风险指标体系来衡量利率风险,评估利率风险损失值,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及时调整以规避风险,但目前农行利率风险识别、测量机制的建立还相对滞后,没有系统形成一套健全的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度量再到风险处理的完整利率风险管理流程,这是制约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
虽然农行已积极主动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稳健经营利率风险管理核心原则,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但在科学的风险计量和严格的监控制度方面机制仍不健全。
(三)资产负债管理不平衡、定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农行已经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业务的期限错配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资产负债结构属于负债敏感型,由此造成的短期内利率大幅上升,使银行负债成本急剧加重。二是在利率结构上,产品定价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农行缺乏一个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往往忽略了利率风险的存在,没有完全发挥通过金融产品定价来锁定利率风险、全面覆盖成本的作用。
三、探索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相关建议
如何管理和防范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是农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管理方法。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应在利率风险管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针对农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开展审计
针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巴塞尔委员会早在1997年就公布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十二项原则,强调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辨别、测算、监控利率风险头寸。具体内容主要有:董事会应审批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监控规程,并应定期听取银行利率风险状况的汇报;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确保银行业务结构及其所承受的利率风险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规模较大和业务较复杂的银行应当建立专门机构设计和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系统;银行应当拥有风险测算系统,该系统应能够及时发现利率风险的所有重大根源,按照自身业务范围估算利率变动所将造成的影响;银行必须拥有能够满足利率风险管理需要的信息监控报告系统,定期向高层管理人员及董事会报告等。
处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具体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时,应结合《原则》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用以监控利率风险,保证所有交易和利率风险均能纳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该机制应独立于银行的其他业务,避免利益相互冲突,明确责任分工;是否有明确负责利率风险的个人或部门,其工作范围及分工是否明确,并与业务部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否存在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与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各分支行是否及时上报本行的缺口头寸或风险值,并做好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报告工作,为总行利率决策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防范对策提供依据。
(二)评价农行净息差管控机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农行未来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源于净息差产生的变化,因此如果能对息差变动进行科学的管控,那么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和管理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为保持净息差优势,农行已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净息差管控机制,以全行净利润增速确定净息差控制目标,并以量价结合的方式细化分解至各业务领域及相关条线和分行。在利率风险审计工作中,应将这一净息差管控机制设计、传导及运行情况作为审计重点,评价其在具体使用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对经济周期、利率周期历史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经济情况变化的科学认识,确认其净息差控制目标是否合理;通过对已设定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分析其指标体系设定、分解是否合理,是否及时根据内生、外生变量对净息差的影响,及时采取预调、微调措施,保证净息差管理目标顺利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沟通访谈、流程测试、抽样测试等方式在分行层面进行调研,评价该机制在分行的传导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对落实净息差管理目标所起到的作用;最后综合净息差管控机制的整体效果评价其是否为农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作用。
(三)开展利率定价模型运行情况审计
利率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利率风险的度量,即关键在于了解农行目前的利率风险状况并合理地进行利率定价以覆盖其风险。为改变现有贷款定价模型测算结果定价指导作用有限的现状,给前台部门提供一套可靠的、可用于指导并约束定价的方法和标准,农行正积极实施定价管理机制转变,并最终全面实现定价模型测算结果的约束性作用。
新的定价模型以成本加成为基本原理,考虑中间业务收入、存款收益之后,实现全面覆盖各类成本之后的底线定价水平。这一模型在建设和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样应该作为利率风险审计的工作重点。首先,应将利率计算中所使用各类成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作为审计要点,分析模型成本影响因子的考虑是否完备,其计算过程及取值是否合理。如模型是否能够反映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识别、区域因素、资金供求及规模限制对利率的影响;其数据来源是否准确可行,且与现实无太大差距;在“其他成本”中还应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计量等。其次,在审计方法上,可以通过审阅运行报告、监控报告等资料,结合前台部门访谈、调研等方式,确定模型计算所得利率是否符合市场实际、满足客户需要以及在不同地域及行业是否通用等问题。如同业竞争、谈判技巧、经营目标等现实定价因素影响与模型定价是否有较大差异,导致模型定价流于形式。最后,还应关注如果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利率有较大差距,是否根据情况定期增减或修正了定价模型中的各项参数,并建立起利率风险缺口分析机制,切实提高利率定价测算技术,增强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计划是生产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是生产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有人就不以为然。他们把计划经济中所有的失误与弊端都归咎于计划,以此,他们对计划理直气壮地说"不〃其实这是矫枉过正,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0世纪30年生的经济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束手无策,美国总统罗斯福果断出面进行计划干预,成功地扭转了危机进一步漫延的局面,遏制了这场灾难的纵深发展。这是人们熟知的典型的以计划干预市场的例子。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计划起着调节市场的作用,尤其在宏观方面,它所起的管理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克服了过去的那种弊病,弥补了市场的不足,缓和了市场的刚性,使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应当认识到,计划和市场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优势互补。没有计划,生产就会陷入混乱,就会产生生产过剩或不足,引发经济危机。只有计划才能使生产有条不紊,使经济秩序井井有条,不致发生紊乱。当然,调节经济秩序也可以通过市场规律进行,但那是在经过惨痛教训后的亡羊补牢。虽然并不是说计划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用不好也会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事实上,现在计划、市场和生产已形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
由上图可知,由市场产生计划,同时计划又指导和调节着生产活动,而生产活动中的一些新问题又反馈到计划部门,作为调整和修定计划的依据。生产出来的产品投入到市场,再由市场反馈信息给计划。从这个图中也能充分看出计划在市场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计划应具有预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工作处在龙头位置。所有生产活动的价值最终都由销售工作予以确认。因此,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应当是生产者的希望,也是企业的追求。古人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在,不但要"预”,还要充分"预”,高质量的"预”。什么样的产品有市场?什么样的产品有潜在市场?什么样的产品已经成了明日黄花?而有需求的产品其市场前景究竟有多大?其市场需求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又何在?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做计划前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市场疲软、产品处在低价位时,如果生产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大,远不能达到垄断的程度,那么计划就应当相应的压缩产量,不能做赔本赚吆喝的生意,同时要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振兴市场、维护本行业利益的重任。千万不能做低价倾销的事,当然那些具有垄断野心想通过压价挤垮其他同行的企业除外。在市场前景看好时,计划就要相应地调整,加大产品产量计划,组织高负荷生产。只有这样,了解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才能有的放矢,做出具有科学价值的计划,做出具有促进生产发展性质的计划,做出一个合格的计划。这样一个计划,也是现代企业所梦寐以求的。当然这些市场情报应当有专门的机构提供,而不一定非要计划人员去四处搜集,毕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计划。
计划应具有前瞻性
仅仅根据市场信息还不能制定出完整的计划,否则计划就是销售部门的事了。从前面的"计划、生产、市场关系图"中,〃计划一市场"、〃市场一生产"两重关系都是单向的,唯有"计划_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计划用来指导生产,同时生产又反作用于计划。也就是说,计划要不断吸纳生产所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考虑生产实际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所以,计划应在洞悉市场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并结合本企业生产目标(包括近期的和长期的)来制定。计划要具有前瞻性,不但要总结过去,正视现在,还要规划未来,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计划要把企业引入何方?不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考虑如何去修路。也就要求计划应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要透过每月或每年的生产计划就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动态。瞩目计划,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应当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鲜活的企业的形象。
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
具体到计划的制定,应特别注意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这应当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什么叫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呢?首先,这个计划应当是可行的,即是可以实现的。如果计划实现不了,无论制定得多么宏伟、多么诱人,都等于失败,那是马歇尔计划。计划能够实现,则大家才会有信心,才能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如果计划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不能实现,则会挫败大家的积极性。这样脱离实际的计划所产生的效果是很恶劣的,它容易使人产生自甘落后的消极颓废情绪,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个计划也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的,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努力,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的。如果计划很容易实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不会太高,不用使劲,不去努力,计划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那还要去奋斗什么?这样的计划是培育懒惰的温床,制造平庸的培养液,只能使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要制定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首先,要深入生产现场,了解生产实际,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全面熟悉全厂的生产工艺、掌握生产条件、明白生产现状,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知己知彼。同时还需要了解生产的季节特点、环境条件和历史情况,还要预知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当然没有人会未卜先知,要知道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就必须要广泛搜集信息,如一些检修方面时间表、基建方面的规划等等。千万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缺乏可操作性的计划,对生产不会有利。
在市场经济中计划是指导性的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随着城市规划日趋繁杂,城市规划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而且对于协调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本文就从城市规划管理意义着手分析了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就是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总称。是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否符合已批准的规划,以及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城市规划管理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技术行政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城市的规划逐渐偏离了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而趋向于科技和经济两个方向,城市中发展着的群体开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和管理。
二、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问题
1. 城市规划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政府由于过度注重城市的经济形象,都将大部分财力投向了可获得较大收益的工业用地,而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所占金额投入比例却相对偏低。政府过分追求超宽马路、超大商业化时代广场,一味的注重本城形象工程,而忽略基础环境设施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然而从城市路网总体结构上来看,如果主次干道与支路的比例失调,路网结构不合理,极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同时,由于城市和镇村的各自为政,土地利用散乱无序,土地开发呈粗放式经营状态,土地利用率低,也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日益严重。 2. 处罚标准偏低,达不到应有的惩戒目的
《城乡建设规划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处罚力度明显偏低,处罚上限太低,特别是对商品住宅项目而言,即使以最高额度进行处罚,开发商大多还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在制定具体处罚标准时,应当减小弹性幅度,以利于执法部门依法行政。 3.依法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的力度不够
在我国,由于城市化发展迅速,各省市的城市范围逐步扩大,近郊的一些农村也纷纷并入城市规划。然而这部分城郊结合部的居民规划法制意识薄弱,加上基本上失去了土地,工作也很难落实,大多依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活。因此,近年来,这部分人违反规划抢建房屋、擅自搭设建筑物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情况非常严重。而政府对这些违法行为又处罚偏软,光靠宣传教育,往往只是采取罚款的方式,并未起到实际效果,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管理的规划决策,往往只有领导者才是管理的“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仅仅在书记、市长、四套班子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所谓的决策本质上就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产物。规划师和公众反而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因此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的决策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也造成了城市规划管理的薄弱。
三、城市规划管理的解决措施
1.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详细体系 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两者的总体规划,使两者合一,尽快实现“一张规划图、城乡全覆盖”的目标。根据各省市的建设要求统筹编制好总体规划目标和可操作计划,建立起市、县、镇一条线的总体规划。具体可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六大类。全面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单元化管理,严格按照统筹规划确定城乡边界,避免出现边界重复或不重合情况的发生。
2. 加强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的守法意识 首先,由政府开办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对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他们对贯彻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在城市规划等决策和处理违法建设问题时能严格依法办事,避免违法事件的发生,确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其次,采取多种渠道向广大市民宣传规划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在自身的利益受到不法开发商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用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
3. 将权利集中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要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规划编制权和规划管理权必须集中在市一级的权威部门,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只有市一级规划局才能授权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审批权和限额面积之内的建筑工程规划审批权,以及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章法,按章执法,秉公办事。
4. 建立规划委员会,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城市区域管治,应当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共同决策或参与决策规划事务,实现对城市的科学治理。委员会体现了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原则,由政府设立,由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组成,其中非公务员人数应多于公务员人数,总人数应为单数,应是城市规划的决策机构。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通过上级政府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依据法律法规对规划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这样有利于强化层级监督,防止由于权力集中导致错误决策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同时,当前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龙头。我国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虽然现在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只要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合理调年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完善和创新,就有可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邱永乐. 浅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J]. 山西建筑,2008(09)
篇10
关键词:绿化养护;研究;市场化管理;分析
1园林绿化养护概述
园林绿化是以植物为主体的基础建设工程。而绿化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材料,按照生物学特性,在其生长、更新、衰老的运动过程中,以占有土地与空间为条件的城市基础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园林绿化养护的基本工作是做好各类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只有提高养护操作水平,才能确保园林绿化效果。
2园林绿地养护的必要性
一个绿化工程美不美,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固然重要,但绿化养护更为关键。俗话说:“三分栽种,七分管理”。如果不进行养护管理或养护管理不到位,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只有实施良好的养护,才能取得预期的绿化效果,才能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其生态、减灾、教育等的功能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尤其是良好的养护可以提高广大市民的惜绿、护绿的意识,激发参与支持园林绿化事业的热情,巩固现有绿化成果,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3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
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的好去处。总之,如何进一步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是目前摆在我们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探讨。
3.1绿化养护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1)绿化养护应贯穿园林绿化施工的全过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应设法保证移栽树木的水份平衡,在对树木的起挖、运输、种植等过程中尽量减少根系损伤,以减少树冠失水;对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用浸湿的草绳缠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进行叶面喷洒等措施。种植后要浇透定根水,以保证树木根系与泥土的紧密接触,才利于根系的恢复。
(2)近些年在绿地建设中,经常使用大规格甚至超大规格的苗木,目的是希望早日形成景观,但植物的生长规律是无法超越的,即使再大的苗木,定植后仍需要经过成活阶段才能再开始新的个体发育。有的绿地则成片栽植低矮灌木,俗称“大色块”,只顾眼前效果好,苗木栽植不留株行距,用苗量较大,造价高,调整间隙小,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危险。另外在 “大色块”中插种乔木,由于密植的灌木会影响乔木接受阳光和温度,致使其长成僵苗,或者乔木树种旺盛,将灌木遮蔽。这两种情况都会使群落的培植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增加养护的工作量。初期绿化地定植中,也有种植过稀的情况,或是苗木规格较小(胸径小于3),数量较少,或完全是草坪。这种绿地的保存效率低,需要补植或长期封闭养护,直到主体乔木胸径达到5.以上。
(3)绿化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也是提高园林养护水平、打造城市地方特色园林的必然要求,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同时,养护还要从实际出发满足功能需要、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创造优美的视觉环境、创造合适的尺度空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要求来对设计进行再提升,以弥补园林设计的不足。
(4)绿化养护应为市民服务,应贯彻生态的理念,绿化养护应适应市民的生活习惯,为市民生活休闲提供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对病虫害的防治、杂草的防治、树木的整形都应做到适时适度。在园林绿化养护中贯彻生态的理念可以避免盲目的追求所谓精雕细琢的高标准,使人们崇尚自然美。
3.2园林绿化植物的日常养护
园林绿化日常养护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合理适时的浇水、施肥,正确适时的修剪,修剪效果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病虫害控制在不影响观赏效果的危害程度之内,提倡生物综合防治,维护生物多样性。
3.2.1水分管理
水是植物生存的主要因子,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只有在水的作用下才能正常进行,浇水过多或不足都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浇水是园林植物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园林植物的浇水,一般遵循见“见干见湿,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每次浇水深度不得低于土壤深度20,切忌浇表皮水。在干旱季节和炎热的夏天,每天下午还应向植物的枝叶上喷水,以降低树体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浇水次数依据各地的天气状况、绿地建成阶段及植物种类和植物生长情况来定,比如,东川1―4月份为干旱少雨期,1-3年乔木每周必须浇水一次,新栽绿篱及地被植物每2天必须浇水一次,草坪每天必须浇水一次,故此草坪在东川难于推广,就是这一原因。另外最好用软水浇灌。一般,浇水时间冬季或早春应掌握在午后温度转高时进行,夏季则应避开中午前后的高温,以免土温剧烈的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3.2.2施肥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植物种类,不同树龄、生长状况需求来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次数。新栽植苗木需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为基肥,乔木一般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重点施肥两次,春季以氮肥为主辅施鳞钾肥;秋季以鳞钾肥为主氮肥为辅。草坪每年施肥不得少于3次,每次施肥氮、鳞、钾配比要适当,施肥必须均匀,撒施后应及时浇水。施肥应以薄肥勤施为原则。
3.2.3中耕除草
养护管理期间应经常对树木、花草进行清除杂草和松土,除草要 “除早除了”,使其不与苗木争水争肥争空间,提高土壤保墒能力,但是,除草时要注意保护好苗木的根系,不能伤根或是让根系,草坪除草要相当精细。
3.2.4修剪
园林植物修剪应根据绿化功能的需要和视觉的要求,在不违背植物生长发育特性和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树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根据树龄及生长势的强弱进行修剪。做到因地制宜,因材修剪。按绿化美化要求把植物修剪成各种理想的造型。
3.2.5病虫害防治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是在园林生态环境的制约中进行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需要始终贯穿于栽培和养护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防治时,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防治方法包括植物检疫措施、园林技术措施、抗病育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等。
3.2.6冬季防寒方冻
树木涂白,进入10月下旬后,对所有乔木用生石灰与硫磺进行配制成石硫合剂,实施树干涂白。10月中下旬开始冬浇,冬浇水要浇足浇透,以免冬季受旱,还可以起到防冻的作用。
4 发展绿化养护市场化管理的建议
(1)加强原有体制的改革,明确相应政策。要实现绿化的市场化管理,首先要对原有的绿化养护中实行的事业单位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在实际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当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相应的有关事业单位的社保制度政策也不明晰。因此在绿地养护市场化管理的进程中,首要的难题就是如何把事业单位制改为企业制,如何将原事业单位的人员也实现顺利的转换,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事先考虑不全,可能会引发混乱而导致改革中断。
(2)必要的财力支持和良好的市场发育,此举主要是针对旧有体制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改制成本以及绿地维护的成本,也是针对政府对绿化养护重视度不够以及管理的专业性不强而提出的。因为经费如果得不到保障,投标管理就会面临违约,进而导致养护中断和养护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的出现。良好的市场发育,指的是要有一批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城市中的养护单位依然是属于“铁饭碗”一类的经营,这将会阻碍市场的公平竞争。
(3)具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优秀的管理队伍,绿化设施的维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政府、个人、企业相互合作才能够实现绿化的高质量维护。因此,针对各方因素,进行规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规范不仅仅是一种规章制度,而是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运用法律的效力与约束力来实现绿化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要实现良好的管理体系,也不仅仅只是依靠法律法规,最终一切的管理还是得归结到人的身上,因为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知识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专业化管理队伍,将会对绿化的市场化管理产生重要的作用,此举正是针对上文中所讲的管理不够专业这一问题而讲的。
总结:绿化养护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绿化养护的事业单位编制必将从中国的绿化养护中消失,因为绿化养护的市场化将会使政府减轻负担,减少人员编制,提高绿化养护的质量。然而当前的绿化养护市场在中国还不是很普遍,在其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园林绿化市场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未来的绿化养护必然会顺应社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志发.园林绿化养护的市场化管理研究――以河南驻马店市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06:84-85.
[2]吴敏杰.公路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J].门窗,2012,07: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