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调查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产业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环保产业统计试点工作要求并结合我县实际,我县共有4家单位符合要求,其中企业单位3家,分别为: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省市物资回收公司永金报废汽车回收站、普什醋酸纤维素有限责任公司;事业单位1家,为县环境监测站。专业从事环保产业生产经营和环境服务活动单位2家,为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县环境监测站,其余2家均为兼业从事环保产业生产经营和环境服务活动单位。4家单位分别涉及污水的处理及深度净化业,废旧汽车回收、拆卸、破碎、分类、分离、加工再利用业,火力发电业,环境监测服务业,其中小型企业2个,中型企业1个,微型企业1个。普什醋酸纤维素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二、2013年县环保产业财务状况
根据调查,我县四个单位的总固定资产为496750千元,集体资本为1008千元,综合资源利用产品销售产值1000千元,环境工程建设营业收入1008千元,综合资源利用销售收入50千元,环境工程建设营业利润负280千元,综合资源利用销售利润30千元。
三、2013年县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状况
环境服务本期该项目收入6千元,上年同期该项目收入310千元;环保工程建设本期该项目收入1008千元,上年同期该项目收入461千元;综合资源利用本期该项目收入6238.38千元,上年同期该项目收入3125.85千元。
四、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县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业少,产品较单一,生产能力、质量状况、技术水平、盈利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环境技术研发应用情况方面,环境技术的自主研发、引进及转化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还需发展一批本地区各领域骨干企业;
四是环保产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五、下步措施
根据我县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不足,有如下几点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宣传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环保产业发展意识;
篇2
关键词:新形势;环保产业;投资趋势;价值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炭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越来越大,环保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近年来,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BOT、TOT、BT、BOO等投资模式的出现,环保产业投资模式日趋多样、投资价值日益高涨,环保产业的投资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二、新形势下环保产业投资趋势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研发产品、提供信息、物流运输、爱护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活动,以达到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
(一)环保产业投资模式向国际性商业投资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民众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加深,环保产业指令控制投资模式逐渐被企业市场调控投资模式取代。企业市场调控投资模式形成之后,国际跨国公司寻找到此间商业讯号,将积极投资环保产业并促进环境产业的集约化,如西欧、美国及日、韩公司为了在竞争化程度增强的环保产业中获得生存,积极投资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环保产业,谋求发展机会。同时,由于这些跨国公司所在国家的环保产业受政策影响较深,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政府监控和民众监督加大,只有借助国际性商业投资来进行融资,才能顺应环保政策和民众监督,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做大做强。
(二)环保产业投资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目前,发达国家国内环保市场需求已经饱和,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市场逐渐开放,由于发展中国家环保市场广阔、需求旺盛,世界环保投资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06~2012年间,APEC和OECD国家向中国、墨西哥、巴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输出的环保投资占整个投资支出的90%。放眼中国,国内环保市场增长迅速,德国凯萨咨询公司在2012年全球环保市场的调查研究中指出这种趋势。
(三)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投资前景广阔
在环保产业领域,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最具投资价值,具体来说,制造环保设备位于环保产业链上游,建造环保基础设施位于环保产业中游,经营环保设备是环保产业下游。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是环保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城市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处在产业链上游,尤其是污水处理BOT项目更是如火如荼的开展,垃圾处理固废处理在整个产业链上游,尤其是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投资潜力巨大。
三、新形势下环保产业价值分析
国家“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表明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涉及面广,与国民经济的很多行业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关联作用。环保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污染治理能力,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带动了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机构调整、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对于我国来说,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中国当前环境代价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环保产业的边际效益高,市场空间大; 2)环保产业技术安全可靠,易于实现,对环境没有副作用,边际成本低;3)环保产品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由于环保产业同时能为使用者创造经济效益,不易受到使用者抵触,推广容易。4)环保产业具有显著的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节能能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并对于碳减排的潜在贡献非常大,同时很多环保措施自身具有很好的经济回报。(如到2020年,单纯提高能源效率就可以减少20%~24%的能源需求,减少79亿当量的排放.麦肯锡);5)传统产业的环保改造是我国经济转型和拉动内需的重要突破口,市场空间广阔:中国现有的粗放式、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受到资源约束等的挑战,必须转型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节能改造需要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拉动内需,且不会产生产能过剩,如根据中国水网的数据统计,污水处理BOT项目极具应用和商业价值,全国建成并运营的污水处理厂中,BOT模式占到了31.8%。同时,近几年来,许多城市采用BOT方式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推动电力产业发展的同时,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
四、结语
部分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到现在的环保产业情况,已经说明了环保是世界所有国家无法回避的发展过程,这对我们国家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我国是生产大国,过去几十年,我国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当前遭遇的可持续性发展压力,必须强化环保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只有准确判断了环保产业的价值所在,全面了解环保产业投资发展趋势,环保产业才能健康有序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仁.环保产业投资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谈环保产业的发展[J].上海科技教育,1999(1).
篇3
1.哈尔滨市环保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够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哈市环保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没有专营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有75户是兼营环保企业。这些企业没能把主要人员、设备和资金用于环保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上,企业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规模效益。大多数小型的环保企业产品趋同、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设备简陋,有些还是“小作坊”生产方式,生产不稳定,整体素质不是很高,行业间沟通匮乏。整体环保设备、技术水平大概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
2.环保企业缺乏科技开发能力,多数产品高科技含量少,科研成果转化缓慢。环保产业已被我国纳入本世纪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哈市也把环保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但是,哈市多数环保企业只是靠灵活的经营机制抢先占领了一些环保产品的经营阵地,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后备技术力量和设备,后续发展乏力。在哈市的环保产品中,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2%,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不到4%,80%以上的产品仅是发达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哈市“三大”开发研制的科研成果,由于观念、利益、机制等诸多因素,产学研之间很难结合,致使一些环保科研成果长期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应用率为38%,转化率仅为10%,造成许多环保企业长期处于因袭别人落后技术的生产状态。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标准化、系统化、成套化程度低。
3.融资渠道不畅,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营机制。哈市环保产业缺乏一个多元化、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尚未形成自我发展的资金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环保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匮乏,给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制造了“瓶颈”,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哈市环保产业总的投入仅占GNP的1.5%,而深圳市已超过3%;另一方面,缺乏一套环保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致使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到外地去开拓市场。
4.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监督管理措施薄弱。哈市的环保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散于各个行业,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现在的产业格局大体是靠自发形成的,致使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环保市场的效应和规模,尤其是环保产业市场管理滞后,造成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高额回扣、压价竞争等行为盛行,以致把假冒伪劣的环保产品通过非正当竞争的手段进入环保市场,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5.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哈市的环保产业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特别是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渠道单一,实行的是单纯的行政手段,缺乏利益驱动。政府在信贷、税收、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没有一套有力的鼓励扶持政策,不仅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使一些有成形产品的企业易地南迁,寻求新的发展环境。尽管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落实起来不到位,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上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鼓励外资和本地资本向环保产业投资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影响了各种资本在哈市向环保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哈市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的速度,它既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环保产业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对环保产业需求的日益增多,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数量的增长已是必然趋势。哈市地处高寒地带,每年采暖期达180天,又是老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是以原煤为主,年耗煤量1000万吨左右,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60%,冬季居民取暖锅炉的防尘设施多数都达不到环保标准,所以,防治原煤散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及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的任务就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哈市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布袋除尘器具技术及除尘设备,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松花江段污染严重的治理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市地域广阔,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较大比例,其中有耕地2008万亩、草原370万亩,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及绿色环保食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哈市在全国处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在城市噪声的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建设建筑材料的提升等方面,对环保设施及材料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最重要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及政府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已营造了一定的环保产业市场,使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二、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环保产业的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要根据哈市环保产业特点及优势产品,确定鼓励发展的项目及配套政策,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财税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环保产业的意见及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把环保产业确定为哈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可能实现目标的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列入目标计划环保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并制定环保投融资政策。优先安排流动资金、专项资金,采用低息、贴息贷款支持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企业。同时,建立环保产品、环保科技开发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对从事环保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生产的环保企业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培育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从一定程度来讲,环保产业市场是政府行为造就的一个市场,政府行为在该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形成宏观层面的调控。针对哈市目前环保产业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应明确哪些项目是优先发展的,哪些项目是属控制发展的。对于优先发展的项目,可以在投资、税收等方面扶持,还可以通过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途径来规范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从哈市目前状况看,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环保设备制造业,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二是环保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环保咨询业、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事故责任保险业、环保投资风险评估业等;三是环保资本和投资领域,即通过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环保产业。
3.通过灵活多变的以低成本引进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的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在短时间内缩小技术差距,与此同时要随时注意调查、研究环保市场的科技创新动态,利用环保市场及技术进步呈多元化的趋势,引进国内外成熟技术,在现有资金、技术、人力的基础上,尽快将引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迅速占领环保市场,同时要注意吸收、开发符合哈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适用技术,保证引进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环保产业技术应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扩散—再引进—再创新之路,要在主要技术领域达到先进水平,积蓄后发优势,再找准突破口。在高新技术领域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利用现有准备工业的优势,把闲置的设备及技术运用起来,采用捷足先登战术,引进新技术装备重点环保企业,引进关键技术改造现有环保企业,利用技术引进加快落后技术的替代,其目的使环保产业步入良性循环之中,以实现其跨越式发展。
篇4
据有关研究表明,自1988年以来,每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12%,经济就会过热。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经营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这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来维持,必然大量消耗资源。因此,一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需求量就会快速增长。资源需求大于供给,就会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并通过成本传导机制,推动最终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经济过热甚至通货膨胀。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彻底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单位要素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开创一种以科技发展为动力,集约化经营,内含扩大的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中的经济过热问题。
但是节能、环保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投资风险高,生产周期长,在实践中,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节能、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融资模式的束缚,针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特殊性,开创新型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尤其在现阶段,把我国的投资重点放在有关技术成果转化上,以期提升我国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促成经济增长模式的顺利转换。
笔者认为,应当以扩大内需为契机,开创新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追加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投入。在4万亿全面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中,对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只有3500亿,占比不到10%,应该进一步加大该产业的投资力度。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因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给予政策的倾斜,加大该产业的投资力度。
第二,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实践“绿色信贷”。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信息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向节能、环保产业放货。商业银行应当降低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贷款门槛,放宽担保条件要求,可以考虑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节能项目的现金流为贷款审批的主要考量因素。
第三,鼓励节能、环保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对条件成熟的节能、环保企业可以考虑优先上市。股票融资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进行投资的非常好的手段,拓宽了融资渠道,使节能、环保项目融资走向市场。从1996年沈阳特种环保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募股的环保企业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证券市场中的环保板块,为节能、环保项目融资,打通了市场融资的渠道。
第四,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向节能、环保产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介入节能、环保领域,既可以为企业注入资金,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辅助其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第五,考虑发行有关节能、环保的特种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在对节能、环保项目充分调查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发行一般债券或者收益债券。对于财政收入比较充裕的地方,可以发行一般债券,通过税收偿还本息。由于收益债券是通过项目收益来偿还本息的,因此非常适合财政收入相对较少的地方。
第六,积极发展地方“中小企业集合信贷”。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地方担保公司和地方银行,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对多家中小企业“打包信贷”。这样,一方面发挥了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银行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息负担。
第七,鼓励节能、环保产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吸收民间资金。节能、环保企业作为发起人将能够在未来产生现金收入的资产或收益权出售给特设交易机构(SPV),SPV作为债券的发行人,用发行债券的收入购买要证券化的资产,并利用该资产未来的现金收入向投资者还本付息。这种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而且由于其具有破产隔离、信用提高等特性,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篇5
摘要 技术创新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国外技术创新助推环保产业的经验;指出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并面临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示范试点、技术和产品研发风险较大、利润空间有限等问题;从跨越式发展、跟踪逐步提高、强化政策支持等战略角度,提出了未来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环保产业;战略思路
环保产业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是在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要求基础上产生的,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扩内需、保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抢占未来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环境技术创新概括地说就是“一个从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实施相结合实现技术对环保产业的引领作用,具体表现为环境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压力三个影响因素。在环保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环保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环保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形势变化,紧紧依靠环境技术创新,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形成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技术、市场和资本是产业发展的三大基本驱动力,其中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的形成、分化以及新兴产业的诞生。人类历史的经验证明,第一、二、三产业的依次出现和地位的变化,都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环保产业的形成与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环境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环境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环保设备与产品的出现。随着环境类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技术创新将不断推动环保产业的形成与完善,并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目前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其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环保产业领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环保产业技术也不断进步。但由于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环保产业面临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环保类产品的性能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创新贯穿于环保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科学认识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从工程、技术、生态理论的方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利用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效果,通过新能源技术、能源清洁技术,新型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等,实现能源节约,污染减排。利用科技创新克服生态环境修复难题。通过绿色化工技术、生物修复技术、膜处理技术、重金属修复技术等环保科技创新,实现生态修复和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贯穿于环保产业的所有战略任务和全过程之中。发展现代环保产业体系,发展环保产品和装备制造业,推进信息化与环保产业融合,促进环保产业由大变强,需要科技水平创新;发展现代环保服务业,提高环保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样需要科学管理创新。只有借助环保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绿色技术,壮大环保产业,才能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欧盟科技创新在低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经验
欧盟不仅采取多种经济措施来实施减排,而且大力加强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利用科技创新来应对污染减排与气候变化。欧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两项大型“计划”,分别是欧盟框架计划和尤里卡计划,旨在从生物物理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估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另外欧盟还出台了专门的低碳技术行动计划,如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SET)。
美国科技创新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经验
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布什政府于2002年推出了跨部门的气候变化科学计划和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形成了美国完整的气候变化科技计划体系。气候变化科学计划在增进对由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环境系统的变化的科学理解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能源部牵头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则在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商业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每年的预算投入超过50亿美元。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和气候变化技术计划还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分别得到了1990年的《全球变化研究法》和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的授权。美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部署。特别是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政府致力于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革命,以降低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创造绿色就业岗位,包括出台“绿色就业与培训计划”。2009年出台并于2011年更新的《美国创新战略》强调,要发动清洁能源革命,加速清洁能源技术开发。该战略指出,创新的能源技术将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促进低碳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经验
在环境与能源领域,日本已经拥有领先世界的高水平技术实力。日本注重发挥科技污染减排问题上的关键作用,着力提高本国在绿色经济与低碳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在2007年颁布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提出,日本将通过发展环境和能源技术,创造新的经营模式,使环境保护成为激发经济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引擎,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2008年通过了《凉爽地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并将二者作为迈向低碳社会的国家技术战略。这两个计划规划了重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路线图,利用技术路线图,瞄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并通过大型研发项目的集中管理建立不受干扰的研发体系,综合推进创新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到开发应用研究。
德国科技创新对低碳能源发展的作用和经验
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出台首个国家性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其中气候保护领域在该战略中起着主导作用。2007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广邀代表科学界、产业界及决策部门的利益相关者,编制了一份综合性的气候研究战略——《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为开发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资源保护技术设定道路。为加快气候保护方面的核心创新过程,缩短研发成果投放市场并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时间,德国联邦政府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来动员民营部门的研究能力。例如,德国科技界和经济界就有机光伏材料、能源储存技术、新型电动汽车和二氧化碳分离与存储技术4个重点研究方向建立了创新联盟。
我国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的环保产业已经从以“三废治理”为主,成长为跨区域、跨行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包含环境服务、废物循环再利用、环保产品、洁净产品四大领域。
据调查,2004年我国环保产业共有从业企业1.2万余家,从业人员153余万人,产业收入总额达到4500亿元。2008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8200亿元,从业人员200多万人。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单位23820个,从业人员319.5万人,年营业收入达到30752.5亿元,年出口合同额333.8亿美元。2000年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
最近10年来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表明,技术不断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更加突出环保科技。“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投资30多亿元,力图解决我国水污染防治中面临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我国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一般技术与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环保产品已达3000多个品种,覆盖了污染治理的各个领域。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已具备成套设备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
虽然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一是我国环保产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少,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二是研究开发的核心技术由于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示范试点,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推广应用。三是环保新技术和产品研发以环境效益为主,风险较大,利润空间有限,国家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有关部门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能从创造市场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出台更加实惠的政策,从而促进环保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从国外经验看,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进程是针对不同污染物,依据技术成熟度,分阶段实施的,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环境目标和市场开放政策的制定依赖于技术成本是否能被社会所承受;二是不同阶段技术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早期的技术选择决定了后期的技术发展方向。而目前针对我国的环境问题,在技术选择和认知上与国外四十年前相比有了根本的不同,在确定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时,应从“跨越式发展、跟踪提高、强化支持”的角度加以考虑。
“优先跨越式”技术刨新战略
“优先跨越”就是在污染治理技术和装备上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尽管环保产业的技术选择非常繁杂,但每次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依赖于一些核心、引导性的技术突破。近期,污水处理产业应以膜技术、材料和装备突破为牵引,辅以污泥脱水、源分离等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集成新一代污水处理产业系统,摒弃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污染物去除、水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分离的技术路线,一体化地解决水污染、水循环利用问题,通过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整体上带动我国污水处理产业实现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垃圾处理产业应摒弃传统的以填埋为主的技术路线,在大中城市、东部城镇优先选择焚烧和资源化的集成技术,以厨余等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技术和焚烧技术在装备、控制、材料等方面的技术集成突破为引导,带动垃圾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垃圾处置和资源最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紧跟逐步提高式”技术创新战略
“逐步提高”就是在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领域,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环保目标,迅速抢占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在强制性减排政策推动下,我国在烟气脱硫和除尘的技术应用和设备制造方面发展迅猛,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环保企业。例如,除尘领域的袋式除尘技术、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和高效电除尘技术已在重点行业广泛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烟气脱硫石灰石一石膏湿法主流工艺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几家大型脱硫公司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在脱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脱硝产业也已起步,目前有十几家公司从国外引进烟气脱硝技术,数家公司引进了催化剂生产线,部分烟气脱硝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国产化。
满足国家环保目标和治理重点环境污染问题的需求,提高未来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其重点包括:第一,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由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复杂,综合性和集成性强,其研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环保产业竞争的重要方向。我国是一个重金属和土壤污染严重的国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污染土壤数量多达数万个,可形成8000亿~1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但在技术装备和工程经验方面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抓紧实施湘江等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示范,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为我国今后大规模的污染土壤修复做好产业准备。第二,关键环保材料的生产技术。环保材料是环保装备的基础和关键产品,也是环保技术装备的竞争力所在,我国在诸多高端环保材料生产中与国外主要供应商还有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包括高强度的膜材料,袋式除尘器滤料(PPS)的原料粉体,脱硝催化剂的原料等,这些材料国产化后可使治理成本下降约30%,具有明显的产业效益。我国“十三五”期间预计可形成3000亿~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第三,关键装备的仪器仪表和控制技术。环保产业的竞争对精密仪器的依赖越来越大,我国在环境监控和采样设备,污水处理系统在线控制,垃圾焚烧安全控制等领域均需加大技术攻关和创新力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我国“十三五”期间预计可形成800亿~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强化支撑服务式”技术创新战略
“强化支撑服务”就是通过规划、政策、资金、人才引导、国际合作等,加强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规划上,需将环保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开发优先列为国家、地方和部门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贯穿于能源、工业、农业、城镇化、环境保护等各领域规划之中。
从标准体系上,创新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标准体系。标准化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产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编制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并实施环保产业标准化推进计划。优先建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适用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等技术规范。
在体制安排上,要不断构建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大力培养环保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推广和示范体系,不断开展环保技术的原始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完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科技创新体系。
在创新投入上,要进一步加大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加大重点工业企业绿色和清洁技术研发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从事节能环保创新技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对其进行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奖励,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环保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不断促进和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减排的发展氛围与机制。
在国际合作上,要在正确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要做好技术选型、技术消化、技术后续开发三个环节,提高我国环保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水平,抓好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对大型环保装备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加快国产化步伐,并逐步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提高环保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份额。
主要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环境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政策机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韩涛.环境技术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泵南大学,2006.
篇6
第一条为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国家、省、市、县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是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批准设立,基地东起路,西至路,南起路,北至起路,主要集中在约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覆盖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个中心四个片区”10年发展规划布局中的唐山氟硅材料产业园,并辐射产业区一角。
第三条通过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节能环保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基地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产品,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在县形成的既有优势,以节能环保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改变县工业结构“高产出、高耗能”的不利格局。
第二章总体规划和产业方向
第四条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实施基地的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
第五条基地总体规划要全面体现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发展前景和生态环境,以及产业链延长配套等因素,合理安排分区布局和配套设施。
第六条基地分阶段进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和项目承载能力。
第七条根据区位优劣、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确定基地分节能环保产业区和新能源产业区两大版块。
(一)节能环保产业区,重点发展节能新材料产品、节水节电成套机械设备制造、节能机电产品、水和粉尘污染防治产品制造等。
(二)新能源产业区,重点发展地源热泵系列产品、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光伏电产品、全氟离子膜、氯碱离子膜和燃料电池膜等。
第三章管理机构和职责范围
第八条为加强基地的统一规划与管理,设立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与县政府节能办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具体职责范围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县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基地内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
(三)参与制定基地内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和新能源项目总体布局规划,负责与有关镇、县直有关部门就基地管理工作进行政策协调。
(四)与基地范围内各镇一起制定激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遏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各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为基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意见。
(六)协调有关部门,对基地内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和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行进行管理和服务。
(七)负责对节能环保项目企业的考核与管理,负责协调兑现政策奖惩。
(八)完成管委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四章基础设施和土地管理
第九条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功能合理,属地负责、经济效能”的原则。
第十条管委会要配合县“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和工业调整突破年规划,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和年度建设计划,经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招标方式确定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第十二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方投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将基地建设纳入资金和项目计划,积极挖掘潜力和向上争取,为基地发展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
第十三条结合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工业结构调整鼓励政策和节能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办法,整合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内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项目建设的政策性贴息奖励。
第十四条基地内项目土地的使用由管委会负责协调有关镇及部门优先供应,并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用途的调整和出让、租赁。
第十五条土地、财政部门要加快进行基地外可利用土地的调查和储备工作,以满足基地发展的需要。
第五章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
第十六条基地内符合规定的企业,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内成绩突出的企业可优先享受国家、省、市、县节能减排各项优惠政策扶持。
第十七条管委会可根据国家、省、市、县相关政策,结合基地实际,在土地开发利用、税收、各项收费、投资环境、投资者政治和生活待遇、引资者个人奖励等方面向县委、县政府申请优惠政策。对此,县委、县政府各部门要认真执行,积极支持,保证落实。同时,各部门掌握和向上争取的各种专项资金和专项费用要优先支持基地内企业并做好跟踪服务。
第十八条基地内优惠政策的兑现和监管工作由管委会具体负责。要以诚信为本,确保政策的全面、及时兑现;要强化监督,确保政策的真实、准确兑现。县政府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各种优惠政策的兑现。
第十九条基地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优惠政策,遵循基地产业发展方向,采取全方位、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措施,招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基地长远发展的企业入驻基地。
第二十条县招商主管部门要把基地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和主要载体,整合全县各种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制定可行方案,全力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鼓励各镇投资参与基地节能环保项目和新能源项目建设,吸引招商引资节能环保项目和新能源项目入驻基地,在利益分配上将给予科学合理的政策优惠。
第六章新建项目的条件和办理程序
第二十二条根据基地实际情况,入驻基地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基地产业发展方向。
(二)原则上为节能环保项目或新能源项目,有较高的附加值,良好的市场前景。
(三)遵守有关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遵守基地关于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及运行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办法。
第二十三条入基地企业申请各种审批手续,县行政服务中心要协调各窗口并设立专门机构,实行“绿色通道”,全程为基地企业服务。
第二十四条县直行政部门要在政策上全力支持基地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企业注册、项目立项、规划审批、环境评价、开工建设、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认定等方面简化程序,放宽标准,压缩时限。要根据自身职能,对基地日常管理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就管委会职责权限进行衔接,并设定相应工作程序。
第二十五条各镇、各部门和中介机构、县行政服务中心及其各部门窗口要积极主动为基地企业服务。要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对基地的有关优惠政策规定,绝不允许拖延、刁难、勒卡等现象发生,否则严肃追究当事人和领导的责任。
第七章日常管理和运行服务
第二十六条管委会要建立基地内企业成长档案库,采取多种手段,重点培育成长空间大的产品和项目,尽快创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和产业集群。
第二十七条管委会要加强对基地内企业运行监测和服务工作,及时掌握并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和发生的各种问题。
第二十八条基地内企业变更经营范围、更换法人代表、合并、分立、迁移、歇业等要经管委会备案,以便于实现产业相对聚集的调整方向。
第二十九条县纪检监察机关和相关执法部门要强化对基地内企业的政策保护工作,追究违规和干扰基地正常秩序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为基地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第八章附则
篇7
[关键词]海洋环境;金融支持;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6.51.167
1 大连市海洋环境现状综述
1.1 地理位置概况
大连位于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主要有黄海流域和渤海流域两大水系。淡水资源总量为每年37.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34.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8.84亿立方米,两者重复水资源量5.8亿立方米。自2014年起,其海事局管辖海域新增4600多平方公里。成为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同时大连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也是中国东北主要的ν饷呕А⒍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
1.2 海洋环境现状
由于大连市的海洋环境资料有限,而其与黄海、渤海相接,故着重以大连市环渤海黄海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
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加强,路源污染物的排放越来越多,造成海域污染日趋严重,海洋环境日益恶化。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就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由于大连市与渤海和黄海相接,可见其海洋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数据显示,近几年大连市近岸海域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全市约50%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2012年大连市近岸海域海水质量一般。按照监测站位计算数据(如图1、图2所示),符合二类水质标准海水站位比例为39.7%,较2011年上升18.3%;符合三类水质标准海水站位比例为26.3%,较2011年下降6.2%;符合四类水质标准海水站位比例为5.8%,较2011年下降18.2%;劣于四类水质标准海水站位比例为28.2%,较2011年上升6.1%。受强降水影响,劣于四类水质站位增多。劣于四类水质海域主要分布在大连湾、青堆子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分析图1和图2可知,虽然大连市符合二类水质的站位比例相对较高,但劣于四类水质和三类水质的站位仍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和2011年相比,2012年虽然二类水质有明显良好的上升趋势,但劣于四类水质的比例也在不断地攀升,三类水质和四类水质的站位也在呈现下降的状态。由此可见,大连市的海洋水质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因此,大连市的海洋环境污染相对复杂。
同时,调查显示市30个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及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有15个排污口向所在海域超标排放污水,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50%。在所监测排污口中,凌水河重点排污口的入海污水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最大,一般排污口中营城子工业园区排污口的入海污水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最大。监测结果表明,凌水河入海口邻近海域已受到严重污染[1]。
1.3 环境问题综述
综合上述,无论是从海水质量还是海水中的排放物来看,大连市的海洋环境现状并不乐观。分析可知,当前大连的海洋水质较差,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多,并且存在一些潜在的海洋环境问题。但就目前来看,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海洋环境的水质污染等方面。因此采取适当的海洋环境保护是必要的,而且迫在眉睫。
2 海洋环境存在的问题
总地来看,目前大连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渤海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大连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黄海次之。污染和损害大连市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工程和海洋开发和重金属污染等[2]。
3 环境治理与过程中金融支持之间的问题综述
为治理海洋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有一定的金融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对海洋环境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还是相当地薄弱。综合黄海渤海地区和大连实地金融投资与海洋环保指标的定量评价结果,表现出以下问题。
(1)资金虽然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保障,但是现阶段的海洋环境保护的现实中,各种形式的资金投入与海洋环境情况并未表现出较强的纽带关系,金融支持在直接增强海洋环境承载力的功能上存在一定限度的路径阻碍,海洋环保中金融支持的效果有待改善。
(2)无论政府投资型还是企业投资型金融模式,资金投入作用于海洋环境系统均体现为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年的海洋环保资金投入并不能对海洋环境产生直接迅速的影响。政府或者企业的海洋环保投资存在时滞性。但不同类型的资金投入作用于海洋环保时滞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对于海洋环境检测等固定资产占比例较高,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项目投资,海洋污染治理投资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时滞期较短。
(3)无论政府支持型还是企业支持型海洋环保投融资模式,滞后期的海洋环境指标对当期资金投入量的预测能力较弱,过去年份的海洋环境综合评价状况对其决策参考价值很小。从另外角度来说,投资主体在考虑海洋环保经费投入量时,决策者的资金投放计划和投资额度尚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一个明确的投放标准和规律性的资金筹资规划。
(4)与政府投资对海洋环境的微弱影响相比,企业投资因其资金投放领域的狭窄性,以及缺乏海洋环保系统不同项目间的整体协调性等,其作用效果更加不理想[3]。
4 金融支持对策与治理效果展望
海洋环境保护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在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在增加人们对其规律的认知难度的同时,也直接决定了海洋环境的治理和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之中,海洋环境的富足和海洋环保产业的资金瓶颈并存,资本如何形成已经成为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约束力量。
那么,如何将海洋环境资源潜在的优势转化为海洋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动力,并加快形成良性的资本和资本利用循环机制成了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但是,海洋环境问题毕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特别是在大连市,其政府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金融投资中凸显的资金利用明显不畅通,具有明显的时滞性以及资金筹划与协调问题,并非单纯地依靠资金注入就能一蹴而就,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社会各界以及政府对该方面的资金供给的缺失,资金循环的周期过长以及没有形成一套的金融支持体系。因此,造成该产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存在明显的缺陷。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4.1 建立蓝色信贷体系
蓝色信贷就是要围绕着蓝色经济开展信贷服务业务,并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其重点就在于严格控制那些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企业的贷款。积极地配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例如:海洋环保、海洋生物、海洋技术等新兴的海洋环保企业。增加海洋环保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环保开发的中长期贷款额度,形成良好的信贷机制。特别要增加对海洋环保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此来缓解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和研发的资金不足的压力。
4.2 探索海洋环保金融相关的金融衍生品
在地区经济活跃、资金充裕、区域内业务创新和跨区业务发展动力都较强的城市和地区,可以在海洋金融创新方面进行探索,紧紧抓住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优势、特征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创新产品与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有效管理。例如:金融期权。海洋环保企业公开发行金融期权,期权标的3年以下最为合适。近海海洋环保指标在规定数值以下,公司可以承诺以实现流通的票面价格到期回收该期权。当然,期权的相关数值的设定需要经过仔细的核算,确定该环保指标与企业经济效益有必然的联系。此外,公司因此可以发行针对某项经济技术研发相关的风险债券。
为了改善海洋环境,技术研发和技术装备是必不可少的。二级技术的研发和技术装备的成果需要应用于相关企业而产生收益,以此为基础,对风险投资人发行风险债券,在一定的时期内一项技术成果能成功,则由此产生的收益中的较高比例用于补偿投资者。而一旦技术研发和技术装备不成功,则风险投资的成本将血本无归。依托企业这样的一个运作载体实现融资的目的。这将更加有利于激发具有经济头脑的人研制出来更多更实用的与海洋环保有关的金融衍生工具。
4.3 以政策为导向,建立环保产业相关的金融机构
为更好地促进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运作为导向、以金融支持和风险控制为目的的海洋环保金融机构。现阶段应尽快建立政策性环保产业信用担保机构和政策性环保银行。
(1)建立信用担保机构
建立政策性环保产业信用担保机构是环保产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基本内容,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可以调动商业性金融对环保产业信贷融资的积极性。环保产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件可以采取两种模式:
一是以政府为主要的牵头人,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出资为主,市场筹资为辅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它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突出环保产业导向,按照市场的具体规律运作,但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秉承着保本微利的经营原则。
二是混合组建,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和其他专业性商业担保公司为主要的共同出资人。同时还吸收其他市场主体投资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它具有商业担保和信用担保的双重特征,实行合作经营。先有政府根据政策标准和市场原则保荐担保对象,然后由商业担保公司按市场化要求进行担保。这种模式的担保机构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把追求自身的效益放在首位。
这两种模式下,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政府财力的支撑作用和其组织协调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担保机构权、责、利的有效统一也可以较好地解决出资人和人的问题,使更多的环保企业从中受益。
(2)建立环保银行
借鉴发达国家环保银行的经验,建立政策性环保银行。政策性环保银行主要是配合政府的环保产业政策,为专门的国家环保产业提供资金上的资助,保障国家环境政策的执行和环保项目的实施。
其主要以政府注Y和政府资本为主,可以允许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注资,也可以考虑国家环保基金会控股,各省环保基金会、环保基金公司、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参股。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财政资金外,还要注意提高其融资能力,扩大融资渠道,发行债券(国家债券、海洋环境债券)、借款(国外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的优惠信贷等)等。政策性环保银行应当根据其特定的业务章程,具有一定的市场理性,谨慎地选择支持对象,甄别贷款项目,更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性资金的边际效率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小鱼.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出现问题及解决路径[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环保产业 投融资政策 有效需求
1 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现状
中国的环保产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建立的。因此,对于环保产业的供给方来说,从事环保工艺和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己经实现了多元化和市场化。要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最迫切的是要改革作为需求方(包括环境公用部门和治理污染的企业)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环保产业有效需求的政策环境。为此,首先需要评述一下中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
1.1 环境保护投资规模和分布
中国的环境保护投资主要包括工业和区域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建设等内容,通常不包括生态建设的投资。按当年价格计算,环境保护投资由1981年的25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840亿元,环保投资占GNP的比例大致在0.52%~1%之间,具体详见图1。“七五”和“八五”期间,污染治理投资分别为476.42亿元和1306.57亿元,平均分别占同期GNP的0.69%和0.73%。根据“九五”环保规划,“九五”期间污染防治需投资4500亿元,占同期GNP1.3%。前四年投资与“九五”规划要求4500亿元还相差1992亿元。1999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占GNP的比例首次接近1%。
就地域分布来讲,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的地区差异很大。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1996年全国1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环保投资占GNP的比例如图2所示。上海市1996年环保投资为688亿元,占同期GNP的2.4%;广东省1996年的环保投资为78.3亿元,占同期的GNP的1.28%;而新疆和宁夏最低。
行业新建项目的环保投资颁布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影响行业环境保护投资的主要因素是行业的污染特性和强度。污染较重的部门的环保投资强度明显地高于污染相对较轻的部门,尤其是交通、水利、水电和农业等项目,基本上没有环保“三同时”项目投资。 表1 新建项目环保投资的行业比较(1994) 行业 验收项目数(个) 总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比例(%) 轻工 26 87154 7196 8.3 火电 23 1073691 85524 8.0 化工 40 488918 36464 7.6 冶金 20 516290 29975 5.8 石油化工 7 9542 449 4.7 纺织 12 171956 7312 4.4 机械 30 226735 7407 3.3 建材 18 444128 14012 3.2 医药 5 23388 737 3.2 煤炭 6 125761 3976 3.2 金矿 1 45000 800 1.8 有色金属 1 21118 319 1.5 粮食 1 27769 400 1.4 机场 1 147800 944 0.6 交通 1 15000 80 0.5 合计/平均 196 3424254 195900 5.7
来源:中国环境年鉴,1995。
1.2 环境保护投资(融资)渠道
1973年至80年代初,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保护(主要是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基本上来自国家财政预算。据不完全统计,1973年至1981年单由国家财政安排的治理资金为5.04亿元(张坤民;1992)。80年代初以后,中国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政府逐步意识到单纯依靠国家财政己很难满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需求。为此,国务院在1983年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八条资金渠道。1984年6月,中央政府七个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对每项资金渠道作了具体规定。投资渠道田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条渠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个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根据《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这8条投资渠道分别为:(1)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环境保护投资。(2)更新改造资金中拿出7%用于污染治理。(3)利用城市建设维护税的专项资金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4)超标排污费的80%补助用于企业治理污染。(5)凡综合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利润5年内可不卜缴,留给企业继续用于治理污染。(6)企业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治理的投资。(7)各级政府利用财政建立的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用于一些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的治理。(8)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的投资。在上述8条投资渠道中,其中最主要的渠道是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和更新改造资金、“七五”和“八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的来源结构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城市建设维护费占环境保护的投资比例趋于上升趋势。这也说明,中国污染控制的重心正在由点源治理转向集中控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正在快速上升。1998年;为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央政府在城市环境设施方面的财政专项投资就高达224亿元(其中增发国债134亿元),占总财政投资的11.2%%。1999年,中央新增600亿元财政预算投资中的138.5亿元用于环境保护投资。
表2 中国环境保护的融资渠道(单位:%) 投资渠道 “七五”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基本建设资金 35.72 43.80 44.10 42.98 45.00 n.a. n.a. n.a. 更新改造资金 12.11 14.40 13.28 14.38 13.35 n.a. n.a. n.a. 城市维护费 32.25 24.68 25.81 28.34 26.92 36.83 41.67 51.20 排污费补助 6.83 8.98 8.95 7.75 7.00 6.17 5.63 n.a. 其它(如综合利润留成等) 13.09 8.16 7.88 6.55 7.73 n.a. n.a. n.a.
来源:作者根据历年《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整理。
由于投资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具有强烈“计划”色彩的前两条资金渠道正在受到冲击和萎缩。而一些新的渠道(如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正在得到开发。据统计,截止1996年,中国政府利用外资项目72个,共计4137亿美元,主要资金渠道为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蒙特利尔基金、双边合作、UNDP和U-UNEP等(中国环境年鉴,1997)。
2 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改革方向
根据企业制度改革和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环保产业需求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合理划分各投资主体的环境事权基础上,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投资权责关系,逐步加快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多样性、资金管理的金融性和资金使用的有偿性迈进;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
2.1 投资主体要多元化
目前需要投资治理的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在经济发展任务繁重;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根本不可能达到甚至是最基本的环境保护目标。因此,要合理划分事权关系,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投资主政府主要负责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正常的环境管理活动。
2.2 融资方式要多样化
长期以来环保投资主要是国家财政资金、银行资金、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资等,在少数城市尝试了BOT、“用户集资”等形式,投资渠道仍然不够广泛。因此,改革环境保护设施经营体制;促进多种融资方式的应用,如项目融资、租赁、股票债券、BOT、专项基金和绿色银行等。
2.3 信贷政策“绿色”化
金融部门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优先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和禁止贷款等区别政策,支持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和资源,实行“绿色”信贷。国家应该要求发展银行做好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贷款,促进科技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同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逐步实现信贷的“绿色化”。
2.4 投资规模化和集约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防治重点逐步山污染源治理转问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以及生态保护。以淮河流域为例,城市生活污水已成为主要污染源,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普遍很低。从长期来看,环境污染控制必须走集中治理和控制的道路,实现投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污染控制投资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为城市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匹配相应的投融资政策,建立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位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
3 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环保投融资体系
根据现行的中国环保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向,建立中国市场经济下的环保投融资体系应从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3.1合理划分各投资主体的环境事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或政府的附属物,因此,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投资,从本质上说都是由国家或政府承担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所转换,政府、企业和个人将重新划分原先为政府独立承担的环境保护事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合理的环境事权分配应该是:政府将承担一些公益性很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以及环境管理与监督;企业应承担投资经营风险(包括环境污染的风险),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PPP),直接削减产生的污染或补偿有关环境损失;个人和居民应根据“使用者付费原则”(UPP)的原则,在可以操作实施的情况下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如支付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在政府范畴内,还应明确各级政府的环境事权划分及其投资范围和责任。对那些可盈利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保护产品或技术其开发和经营事权全部划分给企业,即狭义意义上的环保产业。同时应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和约束机制,使企业把污染治理事权转嫁给消费者的可能影响减至最小。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据初步估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国家和政府的投入。这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恰好相反。在大多数OECD成员国中,60%左右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山企业和居民直接支付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应加快大中型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一个以企业和个人为投资主体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即使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可以运用BOT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同时,一个必须配套的政策就是全面开征城镇居民污水和垃圾处理费。
3.2 采用多种融资方式提高环境保护投入
现行的环境保护8项资金渠道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的,没有清晰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境事权分配。“三同时”、更新改造和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等环保投资渠道,在企业的硬预算约束机制下将逐渐失去效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将退出企业生产投资和经营决策的领域。这样,政府作为环境管理与监督者,必须充分利用法律规章和必要的经济杆杆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创立污染治理的市场。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企业投资用于污染预防和削和消减的资金,一般可以通过银行借贷、自有资金或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政府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如征收的排污费高于治理运行费用,超标罚款大大高于企业违章可能获得的非法收入等手段,迫使那些违反法规标准的企业保证有足够的环保投入。当然,政府也可以制定一些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自觉地增加环保投入。
根据环境事权的划分,政府将承担环境公共基础设施、跨地地的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等方面的投资。山于政府具有特殊的信用地位,因此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融资:(1)建立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支出预算科目,稳定提高政府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支出;(2)明确排污费为国家所有,实行“改拨贷”政策。提高排污费的集中使用比例;(3)为筹集大型环保和生态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发行中长期环境或“绿色”债券和环境福利彩票;(4)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国外政府的优惠贷款和援助。不过,政府在环保投融资工程中,要特别注意财政信用、银行信贷和投资三者之间比例结构的合理性。(5)研究制定环境税收政策,如开征包装废物、含磷洗涤剂、臭氧层耗损物质(ODS)等有害环境的产品税。
3.3 组建环境保护专业投资公司
为了强化政府对环境投资的宏观调控能力,应在沈阳市和天津市环境保护投资公司的试点经验基础上,尽快探索建立中央、地方或跨地区的环境保护投资专项基金及其相关的投资管理机构,即环境保护投资公司。山于这类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或通过财政筹集,所以,最好按“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组建。当然,也可以按政府、企业或民间参股的情况组建成股份有限公司。此外,为清晰公司的产权关系,可以由环境保护基金会政府部门监督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同时,也可以用参股的方式投资于环保投资公司。
应该指出的是,环境保护投资公司属于政策性的投资机构,因此,其投资领域和方向应该围绕政府环境保护计划,尤其是政府规划的重大污染治理项目计划。但是,考虑到环境投资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效益不明显,而且,在初创阶段还面临着如何快速积累资金的问题,因此,应允许投资公司以一定的比例投资于盈利性项目(包括环保技术、产品和咨询),甚至投资股票和债券市场。但是,为避免公司内部经营性和政策性投资之间相互竞争,应确定合理的投资比例,而且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经营性投资比例应逐年减少。在组建环保投资公司时,各级政府应考虑区域环境问题严重性、融资来源以及资金规模等因素。国家和地方环保投资公司应根据中央和地方的环境事权。合理划分投资责任和权利,使公司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实体。
3.4 建立有利于企业预防污染的投融资机制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有明确的产权关系,从而使其拥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和生产经营权。企业自主权一方面为其投融资提供了灵活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承担投资和生产中的全部风险(包括环境风险),同时遵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如环境标准)。为了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积极预防和削减污染,应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1)对环境投资项目的贷款利率、还贷条件以及折旧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利用财政资金或专项基金对环保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3)环保投资公司和政策性银行应优先向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提供贷款资金;(4)完善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改变按投资规模划分审批权限的做法,建立项目申报登记备案制度;(5)为鼓励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对经营环境公共物品的企业实行税前还贷还债,或者免征营业税。
证券市场是环保企业融资的一条重要渠道。1996年沈阳特种环保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为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募股的环保企业,中国证监会已批准该企业向社会公开募股3300万股。目前,环保概念股的上市企业表现较好。政府应抓住“绿色”时机,支持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环保产业公司和环境科技集团,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募集发展资金,同时也促进股票资本市场的绿色化。
3.5 推行环境公用事业的企业化经营管理
由于规模经济、技术特征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上,环境公用事业(如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大都是由政府直接经营的。这种机制一方面使环境公用事业部门普遍出现低效率现象,另一方面又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私人部门(或民间企业)的积极参与就成了许多国家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指定或市场竞争产生的企业,在一定的产权关系约束和政府的监督(主要是服务质量和价格)下,根据相对独立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原则,生产、销售或提供环境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服务,经营收人来自于消费者的购买,如居民和企业交纳的污水处理费。
表3 公私合营的主要模式及其责任分配 合营方式 资产所有权 运行和维护 建设资本投资 商业风险 期限 应用情况 服务合同 公共 公私合营 公共 公共 1-2年 普遍 管理合同 公共 私营 公共 公共 3-5年 普遍 租赁 公共 私营 公共 分担 8-15年 一般 BOT 私有 私营 私人 私人 20-30年 一般 特许经营 公共 私营 私人 私人 25-30年 较少 剥夺性私营 私有 私营 私人 私人 不受限制 很少
公私合营或私营部门的参与实际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础设施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运营。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表征运营市场化水平的一个尺度就是私人部门的参与程度。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联合经营(简称公私合营〕提供环境物品和服务的方式有多种类型。一些政府选择保留公共所有和控制资产的合营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将主要通过竞争投标方式挑选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运营好环境基础设施的服务(Service)、管理(Management)和租赁(Lease)合同方。这类合同方式是否具有“私营”的性质,将取决于合同方过去是否被允许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营。而具有明显私营特征的公私合营方式通常有“建设-运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简称BOT)以及由此演变的特许经营(Concessio)和剥夺性私营(Divestiture)、表3列出了这些公私合营模式的特点。这些合营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资产所有权、资本投资责任以及承担的风险等方面的不同。私营部门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越多,则改善服务的刺激力度也越强。
BOT是一种于80年展起来的,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项目融资方式1。BOT的实质是一种债券和股权相混合的产权。目前,中国的一些省市正在试点引进BOT模式。仅山东省1998年就推出了26个BOT项目。8个TOT项目和6个合资合作项目,出让和转让资产23亿元,招商引资22亿元,收益的45亿元资金再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环境报,1998)。作者认为,BOT模式在中国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将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3.6 扩大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中,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行零税率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口收经营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70%的税收优惠。目前中国实施的主要的环保产业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如表4所示。但是,由于环保产业优惠政策由各部委制定,政策调控范围有限,调控效果也不十分明显。为此,我们建议:(1)选择绿色外贸导向型产品(如环境标志产品)给予信贷、税收优惠。鼓励拥有国外环境标志的外商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发新的绿色产品出口。(2)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和研究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进口关税;对清洁汽车、清洁能源以及获得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家电产品和汽车,减征消费税和关税。(3)对经营环境公用设施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方面给予优惠;允许清洁能源企业、污染治理企业、环境公用事业以及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加速投资折旧。(4)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环保风险定级标准,金融部门具此决定信贷投向,建立信贷环境风险防范机制。(5)试点建立中国绿色银行。绿色银行可办成股份制银行,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个人均可投入一定的股份,国家在税收、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表4 中国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 颁布部门 政策条例 财政部 《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1994]001号) 财政部 《关于继续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6]20号) 财政部 《关于继续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6]21号)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资源综合利用、他储设施”税目税率注释的通知》(国税发[1994]008号)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行[1995]24号 中国农业银行 《关于加强乡镇企业污染防治和保证贷款安全的通知》(农银发[1997]3号) 3.7 培育服务环保投资和产业的市场体系
缺乏有效的环境服务市场体系;是中国环保产业投资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对环保投资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提高投资效果和增强企业的风险责任。同时,应有重点地发展一批为环保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如环境技术咨询、设计、施工、审计以及工程质量监理等机构。考虑到某些中介服务的权威性和公正要求,可以由政府指导组织基于第三方的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的中介服务体系,定期推荐和环保最佳实用技术和可疗技术,审定环境标志和绿色标志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应逐步减少环保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4 结语
21世纪,中国将迎来一个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崭新时期。环保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除了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有效供给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法制建工环保产业的市场。而这一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为此,中国政府应尽快明确界定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事权和责任,逐步建立一个基于市场为主导、企业和个人为投资主体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曹东,王金南等1999 中国工业污染经济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国家环保局1992~1998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国家环保局1992~1998.中国环境统计公报
4、杨金田 王金南等1998 中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与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王金南、陆新元等1997中国与OECD的环境经济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外资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12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664家,比2003年增长6.29%,合同外资金额1534.79亿美元,同比增长33.3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3.32%。另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5621.01亿美元。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工业的31.18%和27.62%。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全方位的,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投资资金,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弥补了资本形成不足的缺口;另外,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对外资开放时间最早、开放领域最宽,也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工业,外商集中投资于工业部门积极促进了我国工业部门的高速增长;外资的进入还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经营观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经济模式,推进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公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并引进了大量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特长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等。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外商投资企业环保意识较高,通过引进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并在中国环境保护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不少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投资中国的生态、环保产业,并促使一些开放地区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们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必须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将高能耗、高物耗甚至淘汰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危险废物等转移到我国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1 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正面影响
1.1 跨国公司在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新技术来缓解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宝洁公司在同中国企业合资之后,对原有中国工厂的技术设备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改造,从而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公司建立后,在减少粉尘污染、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以及产品向环保型产品升级换代过渡几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并付出近200万美元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福特汽车以重视环保为宗旨,不断地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发出既省油又减少环境污染的汽车;作为全球性能源公司的壳牌企业,不仅提供长期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帮助减轻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在2000―2003年捐款170万美元用于帮助中国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计划。他们对环保的重视,给我们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2 跨国公司投资建环保企业,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外资的投入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内环保投资的不足,而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改善了我国环保水平,促进了环保机制的逐步建立。受我国巨大的环保潜在市场的吸引,外商投资建设环保企业,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不仅给我国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资金来源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还加快了我国环保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满足了我国环保市场的巨大需求,有效治理了环境污染。如目前我国水污染问题相当突出,而国内企业受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对水务市场一直望而生畏。但对国外企业来说,这块市场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如法国苏伊士水务集团旗下的得利满公司,已经在我国参与了100多个水处理项目建设;美国金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区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使绵延8公里的凉水河由昔日的臭水河变成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更多的海外公司则通过技术转移在我国建立合资企业,用先进技术、雄厚的资本与低成本、熟悉市场规则的中国企业结合,形成包括环保产品生产、服务、开发、营销、咨询、管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洁净产品生产等跨行业、跨地区的新兴产业。同时外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经营,一方面为其带来了直接的、丰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工商税收作出了相应的贡献。随着外企数目的不断增加,投资的扩张,收入的上升,其缴纳的税金也随之上升,这已经成为我国环保投入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
1.3 跨国公司在投资过程中重视我国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了我国企业及居民的环保意识
在发达国家,环保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从企业到普通消费者。“绿色”运动表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了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为主的绿色浪潮。而我国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尚未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污染环境为耻的经营与消费观念。目前,国际上大多数著名跨国公司都制订了环境原则与方针,不仅对外有相应的环境承诺,而且不少公司已付诸实践,不少跨国公司已明确提出采取母公司标准,欧盟等也已开始要求所属企业在区内和海外投资要采取母公司标准。虽然在我国境内有的外商投资企业不愿意采取母国环境标准,但仍然有不少企业环保意识较高,把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带到我国。可以说,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带来了资金与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提高了我国企业及居民的环保意识。
2 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产业的扩张和转移是国际投资的一个基本动机。以此为基础,可以发现产业转移的走向势必是按梯度从高向低进行的。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成熟和过时产品和技术的转移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的引进过程。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从积极方面看,相对于独立发展工业化的过程,开放式的发展工业化成本较低见效快,但因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也处于两难境地。
2.1 跨国公司大多投资于我国污染密集产业,对环境破坏产生了一定影响
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于工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开采、加工、炼焦―石油化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某些非金属矿采选业及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加工业中的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食品制造业中的发酵制品业、罐头食品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中的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制鞋业(不包括布鞋);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火力发电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部分塑料制品;部分金属制品;部分机械产品制造业;部分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中的部分产品等。根据此定义,对照《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中的数据不难发现,外商投资行业绝大部分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第二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这些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很大。根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可以看出,2003年投资于工业的外商企业占我国全部工业企业的19.66%,而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的31.18%,总资产的比重达到23.26%,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都在30%左右。另外,也为我国解决就业人员达1258.67万人。但是也必须看到,外资集中于第二产业也对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产生一定影响。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1995),外商投资于PIIs(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工业总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295.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0.23%、5.05%和2.01%,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30%左右。造成目前这种污染转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基础差、科技力量薄弱而亟需物资、资金、技术及设备引进,而且国内的环保法规和标准较为宽松,在环境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为逃避国内日趋严格的环境法规与监管措施,就必然将其国内淘汰的某些污染严重的产业、技术及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因此受到广泛破坏与污染。震惊世界的印度波帕尔毒气泄露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样,在我国这样的破坏环境事件也屡有发生,例如在沈阳市,某合资企业引进了早已被国内废弃的工艺,即用液态汞生产日光灯,导致车间空气中的汞浓度超标几十倍,严重污染了环境并危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有调查发现,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70%以上的引进设备为中低档水平,而这些低端设备往往成为转移有害技术的重要媒介。
2.2 跨国公司将ODS(臭氧层损耗物质)的生产与消费转移到中国,影响中国淘汰受控物质的进程
由于污染造成臭氧损耗直接影响和危及人类健康,已成为世界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进入80年代,如何控制破坏臭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有效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关心的热点问题。1985年,20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0年6月,《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案》正式生效,中国政府于1991年6月19日宣布加入经过修正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尽管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较长期的宽限期,但它在非缔约国通过投资方式向第五条款缔约国转移ODS生产和消费没有采取任何限制措施。其允许向第五条款成员国转移ODS的生产与消费条款本身为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开了绿灯。一些投资者利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淘汰时间上的差距,以直接投资方式将ODS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发展中缔约国。据不完全统计资料,1985-1996年清洗、制冷和泡沫是外商投资较集中的行业,这三个行业占企业总数的95.7%和外资总额的98.03%。跨国公司如此大规模地转移ODS生产与消费,除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外,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它将会影响中国淘汰受控物质的进程,从而影响中国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2.3 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参与国外危险废物的进口,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危机
据联合国UNEP估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每年至少有10万余起越境转移事件,数量达2000万吨以上。绿色和平组织某项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目前正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运送有害废弃物。中国政府对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一贯持坚决反对态度,1990年3月22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巴塞尔公约》,1991年9月,中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该公约,同时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控制有害废物转移的法律、法规、条约等。然而,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事危险废物的进口、加工、处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些废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1997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进口的废物分别占进口总量的24.25%、9.88%和5.58%,沿海地区是危险废物的主要进口地和使用地。从目前海关查获的情况看,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是主要进口地和使用地,上海、天津、辽宁、北京、江西也发现不少危险废物。洋垃圾的大量进口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危机,危险废物的堆放、拆解、处置等过程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大气、耕地,一些人的健康受到损害。中外合资江西华隆化学有限公司进口的3万吨生活垃圾严重污染了20公顷的土地,许多工人和农民受到病菌的感染。
3 跨国公司逃避环保责任并对被投资国环境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剖析
3.1 跨国公司利用其所处的有利地位和东道国法律、政策、管理上的缺陷,逃避环境管理
与国内公司相比,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有更大的灵活性与自。它们甚至能够利用东道国法律与政策的缺陷,采取有损于东道国而有利于自己的经营形式。跨国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决定了各国政府对其环境影响管理的困难。一方面,不同的国家由于发展水平、环境容量与环境偏好的差别,制定了不同的环境标准与法规。跨国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一些污染密集或危险性大的工厂从环境管理严格的地区转移到环境管理相对松懈的地区,以达到逃避环境管理与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国际间安排生产的自又可能使跨国公司在与东道国政府洽商对其有利的环境管理、许可与豁免权时,处于优势地位。8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动力,各国之间争取外资的竞争趋于激烈,纷纷采取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并在实际操作中做了一些让步。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其所处的有利地位,要求东道国在环境管理方面做出让步。
3.2 环境治理的高额投入令跨国公司望而却步
从理论上讲,企业使用的资本与环境因素都是生产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如果需要减少
环境因素的消耗,即降低污染物向自然环境的排放,则需要在生产中投入更多的资本。在实际中,一些行业治理污染的设备确实非常昂贵,占全部资本费用的比重很大,例如造纸业约为14%,化工业约为13%,而石油与煤炭业更是高达25%(U.S.Depart-ment of Commerce,1993)。污染治理的高额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企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这也是许多跨国公司不愿在投资国加强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4 中国在引进外资中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作为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外商投资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吸收外资必须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做到以外资促环保,以环保促外资,纠正片面追求外资规模和数量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内容。
4.1 制定与完善一系列有利于跨国公司投资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法律法规上有所体现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应积极考虑外商投资发展问题,外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应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签订和修改双边投资协议时应认真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在协议中应有专门的环保条款;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领域的产业与地区导向,从环境保护角度制定鼓励、限制、严格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与项目;禁止引进严重污染环境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工艺和设备;限制引进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或治理困难的项目;对国内不能配套解决污染治理问题的项目,在引进时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环保设施;应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到具有重大影响的、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如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产业;应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改造国内的高污染产业和企业、开发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生态林业和旅游业、处置和利用国内危险废物。具体来说,可以在1992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相关法规的长处,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发专门的《外商投资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这可使污染防治更适合污染密集产业的特性,同时完善法律体系,使法律、条例、标准、措施等成龙配套,切实可行。
4.2 通过引进外资来加速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4.2.1 加大环保产业的开放力度
环保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人世后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环保产业的对外开放正在进一步扩大,这既是环保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因此,鼓励跨国公司进入环保产业,特别是积极引进外资中包含的知识与技术要素,注重引资质量,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的调整,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环保产业不断进步,走向成熟。
4.2.2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吸引跨国公司介入的又一重要因素。我国应认真履行人世承诺,对外资在环保方面实行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将大大改善外商在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资环境,并有利于外商投资与环保有机结合起来。
4.2.3 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
除了吸引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建立环保企业以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和灵活措施,吸引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吸引海外基金组织、国际财团、企业团体建立环保基金或奖励基金,积极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融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在保护全球环境方面如臭氧层、防治荒漠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赠款支持。
4.2.4 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
政策驱动对于尚处初级阶段的我国环保产业而言是一种有效的驱动机制。我国在最近公布和实施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环保产业的许多相关领域列入鼓励外商投资项目,这必将对外资流入环保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有关政策,尽快制定适合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应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调动外商投资于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会起到有效的扶持作用。
4.2.5 加强政府审批与监管制度
在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外资的介入,既有可能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可能带来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增加环境污染。因此,在吸收外资时要遵循环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严格把好“环保”关,加强审批与监管制度,把“环保”作为引资立项的首要因素,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和资源掠夺。
4.3 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来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随着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深,它们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环境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环境新闻是公众新闻,而公众新闻体现的就是公众知情、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环保事业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没有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就变成少数人的事而最终一事无成。因此,我们要充分保障新闻舆论对环境问题实施监督的权利,支持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环境问题,通过媒体引导舆论。并将外资企业同内资企业一样作为被监督的对象,他们对环境的破坏也应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因此,舆论监督是促使外资企业加强环保的一个重要举措。鉴于目前环保问题的复杂性,建议对内外资企业统一进行环保等级评定,让公众舆论监督企业商业环保状况。例如,可以建立环保事件投诉站,以环保事件网上投诉、电话投诉和信件投诉多少决定单位的环保等级;及时在网站、报刊、电视、广播公布结果,以便舆论监督,在企业门口和广告中显示环保等级标志;产品和商品必须显示生产厂家生产此产品时的环保等级。
篇10
诚然,垃圾处理设施属于邻避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邻避效应”,一度使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陷于停滞状态,个别突发事件甚至导致处理项目无法正常运营,进而对垃圾处理全链条造成影响。不过,近期记者在广东省内采访时却发现,各地在破解“邻避效益”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佛山:
与邻为朋,实现共享发展
走进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的大门,放眼望去,眼前尽是一座座由不规则几何体组成、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建筑;深呼吸一口,空气干净清新,竟闻不到一丝异味――若非两栋高耸的烟囱顶端依稀冒着白色的水蒸气,甚至让人难以察觉这里竟是一座每日处理3000吨固废的垃圾焚烧项目。
“把固废处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其真正融入到居民社区,构建一个邻利型服务设施,实现共享发展,是我们从最初一直沿袭下来的发展理念。”南海绿电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曾飞经理向记者介绍: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区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标准运营、高标准排放的“三高”方针,污水污泥、垃圾渗滤液、飞灰等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伴生物,均设有专门的处理设施,“一站式”解决,各项关键环保指标远低于欧盟标准。
“说实话,焚烧发电厂刚开始说要改建的时候,很多村民也存在极大的抵触心理,十年前这里烟很黑,味道又大,污水遍地。但现在看到这个园区绿树成荫,熏鼻的恶臭也消失了,环境大为好转。”家住产业园附近的村民丁先生表示:如今,作为附近的居民,人们随时可以预约进入厂区内了解运行情况。工作人员每次都很有耐心地讲解处理设施的必要性、运作原理、排放数据等。如是反复几次后,心里踏实多了,村民们也表示理解支持。
原来,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区内的设施均设有参观区域,加上目前正在建设的环保公园和环保展厅,旨在把园区建成一个工业旅游点,随时向周边居民、学生免费开放,并进而开展持续性的公众沟通与体验活动,让公众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垃圾焚烧。此外,园区除了给周边的村民铺设公路、带来节日慰问外,还向周边居民优先提供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解决其生计问题,真真正正地使其感受到园区是“好邻居、好伙伴”,使“邻避”转变成“邻利”。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垃圾焚烧厂一门之隔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前,一块崭新的大型LED显示屏矗立在那里,焚烧发电厂的各项排放数据实时显示其中,有无超标,一目了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距离我们园区仅300米,学生可以随时到产业园里的环保公园休闲娱乐,在环保展厅里进行科学探索,在产业园里对环保科学进行亲身实践。”曾飞告诉记者说:“目前轻工学院和产业园区域双方更是决定进一步实现‘无界化’,把两个区域的围墙拆除,实现‘厂中校、校中厂’,打造垃圾焚烧发电厂与社区和谐共处的标杆。未来,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内的环保公园、环保展厅和运营工厂等,将与轻工学院的工业展览馆、校区景观长廊等景点连为一体。”
据了解,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还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瀚蓝环境学院”以及高层次科研平台,并在环保行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研究、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核心课程开发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中山:
生态补偿,主导“让利模式 ”
近年来,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人开始参与到污染性公共项目决策中来,用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由于沿途各方利益无法协调,受损者得不到合理补偿而导致邻避项目一度停滞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4年年初,中山黄圃镇的乌珠村村民与中山北部垃圾焚烧处理基地之间发生了矛盾,村民通过上访、行政诉讼甚至围堵厂区大门等方式对垃圾焚烧厂提出抗议,基地运作一度陷入停滞。
有鉴于此,中山市从2014年年中起,开始探索引入生态补偿的做法,对于一些确实受到损害的市民,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合理的生态补偿,争取群众的支持,帮助项目长远有利推进。
“优先考虑群众方方面面的利益、一切以群众为出发点、消除群众的心理抵触因素、打消群众顾虑是我们开展生态补偿工作的出发点,目的在于把垃圾处理项目的邻避效应减至最低。”中山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山市财政局编制的《中山市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环境实施细则(试行)》,生态补偿主要由进入基地处置生活垃圾镇区(不包括处置设施所在镇)缴纳的环境补偿金以及财政补贴共同支付,资金比例为各占一半,共24元/吨。而基地的所在镇作为获得补偿的对象,按照“保障性补偿为主,实物补偿为辅”的原则,用于基地受影响范围以及周边村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环境建设、公益建设和购买保险等等。
“通过生态补偿,中山在2015年成功破解了北部基地的邻避困难,并在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2016年继续将这一创新模式经验在中心基地进行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山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说:“截至目前,群众对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普遍持肯定的态度,中心基地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扩容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工作在没有受到任何阻力的情况下推进,目前环评工作已顺利结束。”
无独有偶,位于潮南风华村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经公布,立刻遭到了附近居民的反对。面对这种困境,2015以来,潮南区通过创新建立生态补偿和利益共享机制,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之下,充分尊重群众权益,通过利益共享,消除群众的抵触情绪,最终成功推动垃圾焚烧项目顺利建设。
在与村民沟通协商的过程中,潮南区按照“谁受益、谁付费,谁受损、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帮助解决项目所在地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潮南的做法首先是做好征地补偿,由区财政一次性向村民支付征地补偿费;其次,提供社会保障,项目运营期每年帮助村民缴纳医保、城乡居民社保;三是坚持利益共享,按人口每年给予固定的补偿;最后是扶持当地发展,帮助项目所在地区解决修建道路、修筑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村民代表对项目落地和生态补偿方案一并表决同意通过。
“‘生态补偿’制度自实施以来,获得群众普遍支持,成效显著,同时也为全国垃圾处理工作带来宝贵的借鉴经验。”原潮南区区委书记陈武南表示:生态补偿机制的本质是对利益重新协调分配。通过利益共享,企业出让一定的预期经营收益,政府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从而弥补村民对于土地被征收、生活环境可能被改变的心理预期以及项目实施后对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实质性影响,达成了一种新的利益平衡。
深圳:
规划选址,源头上找问题
过去,邻避项目由于规划选址时论证不充分,缺乏多厂址必选、多因素分析。项目选址让人感觉缺乏权威性、科学性的保证。在规划选址时未能与区域今后发展结合考虑,简单地将垃圾处理设施与周边关系割裂、孤立建设,从而受到选址周边居民反对的实例比比皆是。
有鉴于此,深圳老虎坑环保产业园在厂区选址之初,就强调在项目属地社区广泛开展调研,与村社干部、群众代表等深入交流座谈,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系统分析各方诉求,在建设规划的阶段上找出路。
“环保产业园三面环山,四周皆为工业园区,与最近的居住区直线距离均在数百米以上,规划超前、合理。”深圳老虎坑环保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说:“这样的成果,与项目建设伊始,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城市规划、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的通力配合,属地政府统一思想,形成一股合力不无关系。”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规范垃圾焚烧设施的规划选址问题,今年11月广东拟定了《关于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选址工作的决定(草案)》(一下简称《草案》)。《草案》明确了要坚持“规划先行”,进行选址方案比选,充分听取周边居民、专家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鼓励采取原地扩建、改建和采用产业园建设等先进处理模式,避免垃圾处理设施重复选址和分散选址。
“在规划阶段,就着手考虑解决可能产生‘邻避问题’的因素。”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黄诚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应该通过多个选址方案比选,最大程度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事实上,在今年11月上旬,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就为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用地规划划定了标准。
《意见》提出,要加强焚烧设施规划选址管理。项目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规划用途有明显标示。优先安排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用地计划指标,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单列,并合理安排必要的配套项目建设用地,确保设施同步或超前落地建设。
《意见》还强调,可将焚烧设施控制区域分为核心区、防护区和缓冲区,防护区为园林绿化等建设内容,占地面积按核心区周边不小于300米考虑。垃圾焚烧用地应该提前规划,设施选址应符合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要求。同时,加强区域统筹,实现设施共享。不能擅自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严格控制设施周边的开发建设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