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12 05:4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类专业

篇1

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适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高教司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规划中指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学科融艺术、技术、科学、生态、市场、功能、时尚与区域文化等方面于一体,具有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特点;专业知识具前沿性,更新速度快,跟随时代潮流,推崇创意与创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面临的市场是目前极具代表性的新兴朝阳产业,设计作品受目标市场、客户、材料、工艺、施工等多因素影响,视觉审美只是其中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呈现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求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是具有时代感、有艺术潜质,科学知识与文化素养兼备,有创意和创造力,能适应社会需求且具备专业素质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由于对社会需求的真实状况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专业建设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不准确,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出现学生到企业就业后“学的东西用不上,岗位需要的却没学到”现象。第二,专职教师多数是从艺术院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缺乏设计实践,市场观念不强,职业能力欠缺。部分教师对企业岗位工作流程中每个环节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了解不够,导致教学中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也有些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害怕吃苦,不愿意到企业锻炼,自身专业技能不强,缺乏市场观念,设计理念滞后,达不到职业教育岗位要求,导致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技术、技能、技巧、技艺)欠缺,职业性(岗位明确、标准清晰)不够。第三,实习实训硬件条件不足,设备设施老化,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第四,缺乏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校企合作或者仅是一纸协议,徒有虚名,或者仅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导致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缺失,使得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校企合作缺乏政府的参与,相关扶持政策缺失,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实现深度融合。

3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进一步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构建和创新实施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使合作育人真正落实。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在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以企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来确立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分析专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知识要素、技能要素,由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完善课程标准、技能标准和评价标准,建立与学科发展相适应,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课程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吻合,使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应建立并完善市场调研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平台,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应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适时调整培养方案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变化,将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第二,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专业教师如果不了解企业岗位工作流程中每个环节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就无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校要创造条件并以制度规范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调研、到企业顶岗锻炼,了解行业企业工作规程,积累企业工作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同时学校要吸收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管理骨干到学校兼职授课,承担实践教学工作。要有计划的引进有丰富设计经验的企业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机制和氛围。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通过工学交替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产教结合、学岗融通”,从而实现校企人才共育。

第三,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教学规范和考核机制,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鼓励教师从固定的课堂或教学主体转移到变化的活动、项目中去,切实将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封闭的教室转移到广阔、开放的“大课堂”中去。完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施行动导向项目引领式教学,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实现校内学习环境职场化,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将行业、企业文化要素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学习和职场实践氛围,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创新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估机制,推行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试改革,校外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强化过程性考核,以专业技术标准为基础,将行业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纳入课程考核,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与课程成绩的置换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健全考试评价和反馈机制。

第四,校企合作构建真实环境的实训实习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网络,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各环节质量标准;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工作的统一。

篇2

【关键词】摄影课程 教学改革 综合性 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78-01

摄影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既对专业技术有较大的依赖,又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改革中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综合性与专业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图形图像或动画艺术设计中,均要借助摄影技术及艺术手段、方法,获取素材,设置背景,组合内容,取舍片断,要运用取景、构图、景别、色调、影调、用光等要素来表现主题、结构作品,也就是说,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要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服务,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

与摄影专业相比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更强调其综合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主要不是为了培养“摄影师”,不强调纯粹的艺术摄影创作。“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摄影课程目的是:为创作收集各种素材”。在艺术设计中,摄影作品往往不是作为一件独立的作品而存在,而是作为设计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摄影教学应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别、分析、欣赏、取舍、选用、重组的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评价的能力。

与公共摄影课相比,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更强调其专业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不是纯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课程,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摄影审美欣赏能力,而需要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运用摄影艺术理论和摄影技术手段的能力,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关注发展趋势,突出现代数码摄影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迅速发展,使摄影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码摄影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数码摄影充分体现了学习性实验性摄影的便捷性,通过对胶片的节约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能对摄影效果加以及时反馈,无需扫描转换便可方便进入后期制作,且具有较大的后期制作自由空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摄影作为“遗憾的艺术”的历史。

数字化环境对摄影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提高摄影课教学效果。一个影像工作者,只有将各种摄影方式都有所了解和把握,才能够充分领会摄影技艺的真谛。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将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把握两者的同异,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得心应手地做好设计工作。

三、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有机统一

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课的重点在于对视觉表达方式的运用,而不强调摄影家个人主观精神的张扬和个人审美情趣的表现,在摄影课的教学中应更重视摄影技术的理性内涵,强调其表达可能性的探索。诸如怎样才能拍摄出纹理高度清晰、毫发毕现的绝佳效果,如何利用大光圈拍出背景模糊而焦点清晰的创意照片,如何控制光线拍出合适的影调,都需要深入学习摄影的基本操作技术,所以在摄影教学中技能强化应得到高度的重视。

然而摄影教学的任务绝非仅限于此。精湛的摄影技术只是掌握摄影创作工具的基本要求,摄影艺术要表现“人人眼中有、人人镜中无”的画面,就必须要加强创意训练,从普通的人人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去发现、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美。“摄影艺术创作应该是摄影的艺术构思与摄影的技术技巧‘比翼双飞’”。拍摄别人拍摄过、表现过的东西,必须要有独特的角度和独特的手法,才能产生新意,具有独创意义。在摄影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研究和把握这种“新的方式和规则”,培养学生观察世界、选取画面的能力,使其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去选取对象、调整角度、巧用光线、结构画面,拍出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即使是服从于并服务于艺术设计总体目标的摄影教学也理应如此。

四、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一般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内时间,为学生打好摄影的理论及技能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拍摄、评价和欣赏的知识,同时结合课外学习,让学生在课外多练习、多实践,课内外紧密结合,方能取得好的成效。

加强课外练习是提高学生摄影水平的最好途径。拍摄实践受时间、天气、光线的限制,往往在课内练习中无法完全达到训练目的,这就需要安排学生在课外加强练习。鼓励学生自备相机,培养学生的抓拍意识,利用课余时间随时留心周围事物,捕捉有意义的画面。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下达课外拍摄创作的任务,提出拍摄技巧和艺术构思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每练一次都有明显的收获。同时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摄影展览和竞赛,提高其摄影水平,从而对课内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和扩展作用。

五、创作实践与赏析实践深度融合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教学中,创作实践与赏析实践是并行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创作实践和赏析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摄影综合能力。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创作实践训练。通过大量的、自觉的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思维与表现能力,加强对摄影基本技能与摄影艺术表现手法的把握。通过创作实践,尝试创作的甘苦,验证拍摄的技能技巧,为欣赏作品提供直接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学生赏析实践的训练,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教学中,赏析实践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在欣赏别人作品的时候,多研究别人表达什么?如何表达?采用了哪些表现形式和技巧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一定学到了很多东西,创新的脚步就是在别人的起点上前进然后不断超越;在拍摄中多吸收别人的经验。而学生赏析实践能力的提高,又为进一步提高创作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晓凯.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03(8):81

[2]王楠.数码摄影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篇3

【关键词】设计院校;外出写生教学;创意思维训练

一、 引言

外出考察写生,是艺术类院校及所有相关专业院校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搜集创作素材、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手段,是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是培养合格美术人才专业技能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同时,外出写生又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教学组织系统,必须尊重艺术专业的客观规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实施科学的、人性化的、全方位的管理手段,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取得满意的效果。艺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艺术技能、艺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对外出写生课程的设置,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造型训练、色彩感知、设计素材获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既体现了写生课程的重要性,也是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教育,同时又是注重生活、关注现实的良好表现。

二、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外出写生教学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入学前接受的大都是应试基础的专业学习和默记范画的程式化表现技法。而缺乏对外出写生的了解和实践操作,因而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大场景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表现。笔者认为,作为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目前我们的外出写生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传统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设计专业的需求

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沿用工艺美术教育的模式和体系。所以目前的外出写生课程在相当程度上沿用了纯绘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外出写生课以风景写生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的观察方法和透视规律,运用色彩描绘、塑造形体和空间关系表现的训练方法,水粉技法的应用训练,构图能力的训练等等,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物象的能力,从取景构图、色彩关系方面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但从艺术设计专业能力的培养角度来衡量,传统的风景写生课不能满足设计类专业发展的需求,对于高校设计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来说,外出写生课,除了通过传统的写生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准确的描绘能力以外,还应加入新的教学内容,如对物态与色彩进行再认识,对视觉语言元素的表达等。更新教学方法,提倡多角度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设计专业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作为高校的设计类专业,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和其他院校的美术类专业也是不同的。高校设计类专业以培养高等专业设计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意思维能力。所以,在外出写生课的教学中应突出设计专业的特点,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还应着重于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训练。应从学生具体的专业方向出发,教会学生有取舍地搜集资料,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设计综合能力。

3.教学方向与思维需要转变

高校的设计类专业主要包括平面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及影视广告设计等。目前的外出写生课教学对于所有专业的学生大多采用的是相同的纯绘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主要突出的是一般性的写生问题,诸如风景写生的基本规律、基本构图的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得不够紧密。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这种纯绘画模式下往往会不知所措。这也是大部分设计专业外出写生课教学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艺术类各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正常接轨,所以要针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对外出写生课训练进行新的探索,重新定位。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及手段上都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内涵。

三、 设计类专业外出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的外出写生课以色彩风景教学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环境的构图能力,与在自然环境中的光与色彩的关系等,主要还是从纯绘画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色彩绘画能力。这种教学内容更适宜于美术类专业,对于培养设计专业人才来说,外出写生课的教学内容应有所改革,应该把基础的写生能力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外出写生课在具体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如在设计类专业的外出写生课程教学中,就要突出“设计”的内涵。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有科学的含量,也有艺术的成分,有对智能的要求,更有对创意思维的强调。设计教学应强调的重点是创意,创意是设计的灵魂,也是对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向的定位。教学中,通过对视觉语言基本元素的理解,以感性而丰富的客观物象为出发点,以个人主观意念为表现目的,使学生尽快地从传统写生的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对物态与色彩进行再认识,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和习惯,从而达到设计素质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创意思维意识的培养。

外出写生,首先要考虑写生地点的选择,因为外出写生教学是在具体的写生点进行的,外出写生中有关地点的选择、教学的安排,一直都难以规范,易出现随意性。由于专业的区别,各种专业外出写生和考察的地域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比如设计类专业考察比较喜欢到广州、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绘画类喜欢到川西、云贵、等民族文化浓厚或者西安、敦煌、北京等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地方。我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地点,从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特点来考虑,写生地点应因专业而侧重教学: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是色彩能力与构成要素及风土人情的

创意元素训练和表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教学重点是以表达建筑和物体的基本特征及其组成内部空间,以建筑特色为主,强调形体透视变化规律,在外出写生过程中,注重不同环境、不同光线的艺术语言表达;网页动漫设计专业写生练习地,教学写生的重点可以是集贸市场、街头巷尾、车站港口码头、动物园和民俗风情集中点等。未必一定要追求名山大川。

在外出写生课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设计类专业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在外出写生课中不同专业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也相应地有所侧重。如对于设计类专业的外出写生课应强调“设计构成”的元素,如平面构成元素,色彩构成元素,这样就相应地要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写生过程中,对于画面的组织和控制要更有理性,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表达对象,这样学生就能从对自然的模仿中释放出来。如色彩写生,以分解色彩的色块、色点来表现,并且色块、色点的大小有变化,形式多样化。风景速写,主要以点、线、面的构成形式来表现自然,其用线可以分为直线、曲线、折线等多种样式。如将船只、草垛等概括为点,将田野、远山概括为面,将云彩、河流等概括为线等。如我在带领学生赴桂林写生中,以线的形态表现桂林的山与水,以面的形态表现漓江边的竹林屋舍,以祥云的形态表现山间的雾,形成一种平面的抽象形态画面。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外出写生课教学应突出平面装饰性造型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地从光影与空间中走出来,追求平面、简洁、含蓄、夸张、变形和抽象,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外出写生课教学中,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解决空间与环境的协调表达能力。以现代建筑风景和特色民俗建筑或室内陈设速写为主,表现手法上以素描速写、水粉或水彩等为主,这样使教学对快速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网页动画专业的外出写生课教学,应强调学生对写生物体的原型线描、场景处理、色彩线稿、动漫语音的程式化与创意等。并通过灵活运用摄影器材捕捉记录与本专业相联系的素材以备参考。

此外,各设计类专业在外出中能够到有实力有条件的设计公司或出版社、印刷厂去观摩学习,了解设计与出版印刷的工作流程,也是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和将来走向社会的一种教育与体验。

篇4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就业为目的的应用型教育,强调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实训,掌握相关工作技能,能够在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后迅速上手,成为合格的、熟练的生产者。随着近年来文化创业产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性逐渐凸现: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关系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高职教育体系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未紧扣高职教育的应用型特征,过于强调“高大全”;二是教学按部就班,缺乏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三是缺乏特色,培养人才“清一色”,未能体现出院校特色,展现就业优势。因此,应当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在迎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做好院校资源整合,培养具有社会实践经验、具备竞争优势的艺术设计人才。

一、创新教学思路

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因此,在开展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时,要紧扣“创意”二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拘泥于传统、埋头于教材,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目的性的创新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针对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可以针对性的安排实践岗位项目充作教学案例与实践主题目。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处于18-20岁的年龄段,正是对社会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极强、表现个性特征强烈的年龄段,艺术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好奇、求新、求变的思维特征,结合艺术类创作是一种批判、否定、创新及探索过程的本质,使艺术设计实践与学生性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笔者以为,创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思路,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高职院校要发扬自身的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在调查用人市场需求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发展思路,围绕学生从事艺术设计活动能力这一主线,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二是要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集中化战略思路。基于用人市场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要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教学思路,采取集中化战略,定位专业就业关键技能,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集中化战略思路,帮助学生占领就业制高点。

三是要继续发扬高职教育的实践化教育思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在校期间就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在就业后迅速上手,节约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艺术设计类专业虽然不同于传统的理工科教学,但也应当继续发扬高职教育特色,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艺术。

二、改进教学方法

要发扬高职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以为,必须要改进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方法,这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授“鱼”为授“渔”。目前基础软件教学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笔者以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在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必然要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要想适应环境,增强竞争力,应当重点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减少基础软件教学时间,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软件学习,从而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成长。二是以练代讲,实践教学。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后,应当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实践化:如教师可将企业课题,比如一些在进行市场细分后进行客户群定位进而针对性设计的工业化产品设计项目作为教学实践内容引入,引导学生从顾客的需求界定、消费者喜好、功能拓展等方面进行设计构思,进而进行一系列模拟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指定的开放空间,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探索创新。事实上,一些企业的产品创新,正是来源于在校学生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三是加强实践延伸,培养协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仅仅拥有熟练的技术能力是不足以支撑学生的职业生涯到达一定的高度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意识,让学生习惯在团队合作中将个人价值最大化。可以尝试教学与企业项目相结合,也可以尝试将教学与竞赛等活动进行相互交叉的实践,让学生以小组等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一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结

篇5

一、招生院校2015年省内外招生院校、专业及代码、招生计划、收费标准、办学性质及其它要求详见四川省《招生考试报》2015年招生计划合订本。

二、报考对象和条件符合普通高校年度报名资格和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

三、报名须知考生报名分文化考试报名和专业考试报名两次进行,均实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 (一)文化考试报名 文化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现场确认和网上缴费三个阶段。 1. 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凭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招考办发放的用户名和密码,于2014年10月11日8:00至14日17:00,自行登录各市州招考办指定网址,按报名网站上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输入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姓名、性别、族别、身份证号等以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身份证)为准。在网上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校正个人信息。 2. 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届高中毕业生持本人身份证由所在学校组织或持所在学校开具的证明材料,往届生持本人身份证、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的证明于2014年10月14日8:00至17日17:00到县(市、区)招考办进行现场确认。 (1)确认时,考生本人须认真核对网报信息,并对核实无误的信息进行签名确认,同时签订《考生报名考试诚信承诺书》。未经考生本人确认的,其报名无效。 (2)县(市、区)招考办使用身份验证系统采集考生身份证信息,核对并校准考生网上报名信息;然后比对考生面颊和身份证照片,成功后为考生现场拍照;最后采集考生左右手拇指指纹(若任一拇指指纹无法采集,则采集左右手食指指纹,以此类推)。信息采集完成后,县(市、区)招考办打印《考生报名登记表》,交考生本人核对并签名确认。无误后,签发四川省2015年普通高校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报考证(以下简称报考证)。考生须仔细核对报考证上打印的考生号、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是否准确,照片是否清晰。如果发现有误,应立即要求县(市、区)招考办予以更改,否则将会影响考生的专业考试。 (3)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由本人办理报名确认手续,不能代办,过时不再补办。 3. 完成现场确认的考生,应于2014年10月22日8:00至24日17:00登录报名网址办理艺术体育类文化考试的报名考试费网上缴费。

(二)专业考试报名 1. 考生于2014年11月1日8:00至4日17:00自行登录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网站(sceea.cn),按网站上的提示和要求完成专业考试网上报名、缴费,逾期不再补报。考生网上报名并缴费成功后,根据本人所在的市州,凭报考证、身份证于2014年12月5日8:00~12:00,13:00~17:00到考点进行现场确认,领取专业准考证。过时不再办理。2. 考生按网上提示完成专业考试报名费的缴费操作。网上缴费过程中,须仔细核对缴费信息中的收款单位名称、支付金额、报考专业等内容是否正确,记下缴费订单号并确认缴费已经成功。网报截止时仍未缴费的考生报考无效。3. 今年实行分片区考试。成都市、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的考生必须在成都考点参加专业考试;遂宁市、南充市、广安市的考生必须在南充考点参加专业考试;自贡市、宜宾市的考生必须在自贡考点参加专业考试;攀枝花市、乐山市、眉山市、凉山州的考生必须在乐山考点参加专业考试;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的考生必须在绵阳考点参加专业考试;达州市的考生必须在达州考点参加专业考试;泸州市、内江市、资阳市的考生必须在内江考点参加专业考试;巴中市的考生必须在巴中考点参加专业考试。错报、乱跑考点影响专业考试的考生责任自负。4. 现场确认及考试地点:

考点

考点地址

联系电话

成都 考点

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天府广场乘43路、西门车站乘56路车到川师大)

(028)84768899(028)84767065

南充 考点

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南充市师大路1号)(乘5路、22路、31路、35、37路公共汽车可到达考点)

(0817)2568373(0817)2568273

自贡 考点

四川理工学院(汇东校区)(自贡市自流井区学苑街180号)(乘8路、38路、39路、41路、801路公交车可到达考点)

(0813)5505999(0813)5505678

乐山 考点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城北客运中心可乘6路车,旅游车站可乘1路、6路、8路、10路、13路车到达考点)

(0833)2276288(0833)2276247

绵阳 考点

绵阳师范学院磨家校区(绵阳市高新区绵兴西路166号) (绵阳师范学院北校区乘72路至磨家校区、剑南市场乘18路至磨家校区、火车站乘805路至磨家校区)

(0816)2200001(0816)2202650

达州 考点

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达州市南坝街400号)

(0818)2760947(0818)2790101(0818)2790027

内江 考点

内江师范学院(内江市东兴区东桐路705号) (高速公路客运中心站乘坐219路至师院东区站、火车站乘207路至师院东区站)

(0832)2340613(0832)2341097

巴中 考点

篇6

关键词:美术专业 色彩知识 色彩教学

色彩是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以专业认知和美学素质培养为主要目的,结合基础技能训练,融合专业特点,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发现美、评价美和创造美。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由于生源基础较差,且普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偏弱,更是从未进行过色彩训练,因此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就自然会面临许多的问题。于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手段使用、教学方法表现等环节上必须做到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不断地去改进和提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要提高中职色彩教学质量,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鉴赏中感悟色彩的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初中毕业生,要让他们学习好色彩这门专业基础课,最好的办法首先要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让他们走进色彩中来,在优秀的作品中去感受色彩的魅力。对作品的欣赏与鉴赏具有艺术再创造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欣赏大师的作品,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进一步感受色彩的能力,理解色彩表现规律的能力,在认识理解大师作品色彩的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去观赏、品味。通过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汲取作品中的精华部分,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如19世纪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通过欣赏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学师的观察方法、表现技巧和对色彩的认识,在画面的光与色上的大胆突破。这些对学生认识色彩、理解色彩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因而使学生对于物体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可以避免在以后的写生中只盯着对象的固有色而忽略了光线与环境。除了欣赏大师作品外,还可以在美术作品展中观看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因为原作色彩稳定,笔触清晰,质感层次分明,色彩感强,是图片等印刷品无法代替的,可以让学生们感受色彩的无限魅力,了解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表现规律。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认识作品的色彩,因为绘画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鉴赏者再认识的对象。对此,学生有了粗浅的认识后,教师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引导、点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

二、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对色彩的认识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鉴赏,学生对色彩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之后,便可以进行色彩理论知识的学习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便能正确地掌握色彩。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光与色的关系。理解了光与色的关系,学生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环境色与固有色的相互关系,画色彩时不再一味从固有色出发,而是充分考虑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其次,教师也有必要向学生们讲授色彩的基础知识,如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情感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色彩的配合与表现、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空间层次与主调关系、色调的常见类别。其中色彩的三要素是理论学习的重点,它包括色相、明度、纯度。在写生中,学生对原色、间色、复色的不同较容易识别,而对混合次数增多产生的色相就难以识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去加以识别。色彩往往由于其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在对学生讲授色彩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安排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色彩知识。

1.原色、间色与复色练习

在8开的水粉纸上,让学生画上红、黄、蓝三笔三原色,然后依次画上用三原色调配出的三种间色橙(红+黄)、绿(黄+蓝)、紫(红+蓝)和三间色相调而成的复色,如黄灰(橙+绿)、红灰(橙+紫)、蓝灰(绿+ 紫)。这一作业看似简单,但可以锻炼学生准确的色彩调配能力和对不同色彩的感觉能力。

2.提高明度降低纯度练习

在8开的水纸上,让学生分别用深红(原色)、绿(间色)、蓝灰(复色)由少到多地加白做以2×2厘米为一格的明度推移作业,至少应有10格明度变化。作业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白,无论是原色、间色还是复色,加入不同量的白粉调配后都可以提高其明度和降低其纯度,并且可以锻炼学生色彩明度和纯度上的过渡能力,为日后用色塑造形体打下一定的基础。

3.减弱明度和纯度练习

在8开的水粉纸上,让学生分别用柠檬黄(原色)、紫色(间色)、红灰(复色)由少到多地加灰色或黑色做以2×2厘米为一格的纯度推移作业,至少应有10格纯度变化。作业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白,无论是原色还是间色和复色,加入不同量的灰色或黑色后都会减弱原先的明度和纯度。

4.色相转换练习

在8开的水粉纸上,让学生做从红到绿、从黄到紫、从蓝到橙的三组色相转换作业,要求色相之间衔接自然,作业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懂得调配色彩与色彩之间的邻近色、中间色、类似色和同类色,并了解色相转换变化,为以后用丰富的色彩塑造形体做好准备。

三、在临摹中学习色彩的表现技法

通过对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懂得色彩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使他们对原色、间色和各种丰富的复色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和初步的印象。但如果此时就让学生直接进行静物写生练习,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学生无法画出丰富的色彩;无法画出既存在对比,又需要协调的色彩关系;无法用色彩塑造出物体结实的体积和丰富的质感;无法把握和营造和谐统一的色调,画面往往会出现火、粉、脏、花、腻、平、板的常见毛病,至使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甚至于失去学好色彩的信心,效果不太理想。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为学生安排一个色彩临摹阶段的过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挑选一些适合其能力的,色彩丰富、色调明确、用笔肯定、塑造形体方中见圆的优秀范画。教师还应先向学生讲解优秀范画在其构图上的特点、用色的原理、用笔的技巧、画面艺术处理的方法等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为下一步的实物写生打好基础。为此可先安排以下三种练习。

1.暖色调优秀范画临摹练习

学习目的:感受色调,分析其构图,研究其用色的原理和用笔的技巧。

2.冷色调优秀范画临摹练习

学习目的:感受色调,分析其构图,研究其用色的原理和技巧。

3.灰色调优秀范画临摹练习

学习目的:感受色调,分析其构图,练习各种丰富灰色(指复色灰)的调配,提高学生对灰色的感觉和调色能力。

学习要求:构图美观,调色准确,色调和谐统一,画面效果与范画一般无二。

灰色调优秀范画临摹练习,教师可多安排几张,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用色上的生和火气的毛病,使学生调配的色彩变得丰富、漂亮和沉着起来。在临摹时老师可以现场给学生演示作画步骤。例如,用什么颜色起稿,如何构图,如何区分色彩的大体明暗关系,如何铺大体的色块,如何深入刻画,如何调整完成等。教师每画一步都要精心讲解,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应该掌握由此常用的表现技法,如薄涂法(透明画法)、厚涂法(覆盖画法)、干接法、湿接法。学生在独立操作时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纠正,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共性问题统一解决。同时,让学生互相比较画作,互提宝贵意见,以取长补短。另外,举办色彩、素描的作业展,也是直观性教学的有效形式,能够鼓励先进和激励后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在写生中培养思维方式、提升表现能力

色彩写生是让学生在写生中学会色彩语言的应用,具备基本的色彩造型能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前期的临摹练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画面表现能力后,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色彩的写生练习。

写生目的:感受色调,训练构图能力,培养对不同色相灰色敏锐的感觉能力和调配能力,锻炼用色的准确性和用笔的概括性。

作业要求:构图合理美观,色相对比明确,用色丰富协调;塑造形体用笔概括,方中见圆,画面色调和谐统一,既有对比,又能调和,并具有一定个性的艺术处理。

在具体的色彩写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理解、表现三个环节。对色彩的观察一定要让学生运用整体比较联系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白色彩总是产生于色与色的相互作用之中,观察色彩一定要将物体、光源、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观察、比较。要让学生学会在色彩的诸要素的对比联系中把握色彩的变化。通过对色彩的整体观察,对色彩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结合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规律的指导,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有助于获得正确的、更深刻的色彩感觉。在表现中注重对色调关系的把握,色调是色彩艺术表现的基本语言,是色彩的整体关系和效果,给人的总的感受和印象。除色调外还要注意形色的结合,没有对形体的精心塑造,就不会有生动、结实的艺术形象可言,虽然色彩也属于形象范畴,但它一脱离形体就变成抽象的纯颜色了。因此,色彩表现必须与素描相结合,只有抓住各种对象的造型美,才能使色彩的表现得到充分的发挥。

篇7

关键词:毕业设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类专业;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3804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关键环节之一[1]。设计、实习、实验、科研活动等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2]。其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最为重要,与工作岗位接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市政、环境类专业包括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原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均属于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强的学科,学科体系和内容上有诸多交叉渗透,相似性强,因此其毕业设计也有很多一致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自1989年招生以来,经过几代教师的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的改革取得了诸多成果。文章结合学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实践成果,为相关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 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据调查,自高校扩招以来,本科毕业设计普遍存在质量滑坡现象 [4],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

研究[5-7]。笔者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际情况,查找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提高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1)设计选题不合理,多为纸上谈兵,与实际工程脱轨严重。许多高校仍在实行约束性选题方式,在选题范围上必然存在过宽或过窄的问题,题目陈旧,与就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创造精神。2006年之前,学校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设计题目范围较窄,而且很多题目都是假题假做或年复一年的课题重复,与工程实际的设计要求差距较大。环境类专业的水污染控制理论方向,在污废水处理设计中,工艺方案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水环境质量评价选题,多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等数学方法代数即可,创新性和实用性较差。这些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一时很难上手,满足不了设计与工程单位对毕业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要求,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高校连续10多年的扩招造成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与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1999年扩招以后,市政、环境类专业教师每人指导学生人数在10~20人,造成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深度不够,监督和考核不到位等现象。同时,为了解决高校教师短缺问题,引进的博士直接进入课堂授课、指导设计,没有经历助教过程,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加上科研指标的量化,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双趋冲突压力下,往往忙于写论文、申请课题,从而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这也导致青年教师的设计指导质量不容乐观。另外,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与设计相关的图书资料明显不足,设计室更是无法保证,失去了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监督。

(3)学生设计精力投入不足,态度不认真,有的甚至抄袭他人论文等。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面试等,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值得指出的是,学校鼓励学生到已签约工作单位结合工程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虽然初衷很好,但从毕业设计成果看,部分学生没有取得预想效果。另外,毕业设计中抄袭现象非常多。通常,学生毕业设计被安排在最后学期的10~15周,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同时,学生常在答辩前才加班加点,匆忙拼凑,敷衍过关。甚至存在照例题套构筑物计算、图纸网上直接下载等现象。

(4)学生虽然对水处理专业原理性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对一些具体的构筑物却很陌生且很难在大脑里构建出这些构筑物,而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看到的也只是构筑物外貌,由于池体被水充满,很难看到构筑物内部结构,因此造成设计思路不清晰,设计参数盲目选择,给构筑物设计计算带来很大困难。

(5)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学校、学院都针对毕业设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存在执行不严格、不规范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一次性考核模式(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态度分占20%、评阅教师给予设计成果分占30%、答辩委员会成员给予答辩分占50%),导致学生没有改过的机会,也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

二、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

相信笔者所述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甚至所有工科专业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为此,探究解决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解决方法,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毕业设计改革工作中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年毕业设计改革的新做法、新模式、新思考,借鉴国内改革经验,提出毕业设计具体的改革建议[8-10]。

(一)重视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首先,扩大选题范围。目前来看,市政、环境类专业设计题目范围较小,与学生就业范围有较大差距。从毕业生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去净水厂和污水厂的学生较少,去建筑施工单位较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利用学校地矿特色,去各企业工作学生比重较大。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特点设计题目,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因此,最近几年,在了解学生就业方向基础上,设计多个选题方向,学生先选择设计方向,再结合具体工作情况选题,效果较好。在原有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基础上,增加的设计方向包括: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中水回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工业给水处理工程设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造价等方向。在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中,每年结合学生未来从事工作,进行了矿山废水、皮革废水、化工废水、食品废水、制药废水、钢铁废水等多种废水的设计工作,得到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认可。

其次,注重设计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目前尽管设计做到了一人一题,但与实际工程结合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从事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学生,与学校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设计小组,一起完成学校新校区图书馆、博物馆、实验楼等同一实际工程设计,设计完成后指导施工,真正实现了“真题真做”,避免了抄袭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针对软件学得较好的学生,两名学生共同完成同一设计,一名进行笔算,另一名编制软件程序,两者互相校正,共同提高;针对考研学生,指导教师让他们参加所主持课题的实验研究中,跟研究生一起完成论文,使他们尽早进入研究状态。一些学生签到工作后,单位希望去实习,做单位的实际工程设计,对此,我们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度,单位负责学生在该单位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以及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使学生设计质量得到保证。

(二)用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方向性、规律性和系统性较强,由于学生较多,资源有限,教师每天亲自指导较为困难,教师为学生毕业设计做的指导书又太过简单,而且并不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声、像并茂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动性、直观性和条理性,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具有可反复播放特点,学生哪一步骤不懂,就可以对照课件进行观察,直到理解为止。毕业设计指导课件每个设计方向一个,最终将课件模块化,将教师从企业获得的研究课题、合作教育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凝练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均链接到设计模块,建设成为虚拟实践教育平台,可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使资源由一校“独有”,变成多校“共享”。

以制作完成的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毕业设计指导课件为例,课件内容包括:(1)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目的、要求、步骤和原则,设计所用参考规范、手册,形成废水站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各1份;(2)工业废水处理站基本建设程序;(3)工业废水处理站与污水厂设计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4)工业废水处理站典型水质(化工废水、钢铁废水、印染废水等)特点及出水标准;(5)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前需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6)工业废水处理站工艺路线选择的基本步骤、比选原则;(7)工业废水常见处理方法及国内典型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8)典型构筑物(调节池、隔油池、水解酸化池、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膜法水处理系统等)设计基本理论、池体类型、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参考范例、计算软件编制、构筑物运行动画,现场实际运行工程照片。本部分是课件主体,共链接标准1部、参考计算书籍1本、主体构筑物运用动画7个,制作计算程序3个,插入现场照片25张,图片12张;(9)污泥处理的目的、常见处理方法及系统设计,插入现场照片4张;(10) 工业废水处理站各构筑物的总体布置和废水处理流程的高程设计,介绍了布置原则、计算方法及典型案例分析;(11)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经济分析及概预算具体方法和软件应用;(12)图纸绘制标准及方法。

(三) 设计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可或缺环节,采用校、院及教研室三级管理机制来完善毕业设计的系统质量监控。

1.以指导教师、教研室为主的全过程管理

教研室主任制定本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从细节上对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要求进行规范,并组织中期成果汇报答辩。毕业设计成绩构成改为:指导教师检查设计效果10%+期中答辩20%+评阅教师质疑设计成果20%+毕业答辩50%。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案确定、构筑物设计计算、绘图全过程进行指导、检查。笔者几年的指导发现,指导教师平时考核不仅看学生出勤,平时提交成果,还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因为一些学生设计中往往从手册或参考书上套公式计算,没弄清构筑物去除污染物原理、构筑物结构等基本知识。比如气浮池设计,要学生首先了解除油方法、选择气浮池原因、气浮池种类、除油机理、运行过程、池体结构,然后绘出草图,再设计计算,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院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院形成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指导、监督小组,成员包括各专业退休返聘的老教授、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从形式、进度进行检查,老教授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不仅能指出设计存在问题,还能提出改进方案,在提高设计质量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3.校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校制定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汇编》,从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写作规范、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成绩不及格率最低3%的规定、开题报告、附本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并组成校督导检查组,进行初、中、末的全程检查,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

三、 结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培养、提高和展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市政、环境类专业学生来讲,更是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文章结合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中常见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对策,供同行参考,希望能有利于工程类高校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

[1] 潘一山.探索三学期制运行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57-58.

[2] 王蕾,王秀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647-649.

[3]李喜林,曹启坤,肖建华.大四学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58-61.

[4]郭登峰,潘剑波.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剖析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07-109.

[5] 张庆乐,董建,王虹,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66-67.

[6] 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5.

[7] 方茜.给水排水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18-121.

[8] 李喜林,刘海卿,曹启坤,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合作教育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430-432.

篇8

借鉴“教学工厂”模式,以专业为单位开展“专业实体”如平面设计工作室的建设,将承接的项目作为教学的补充,并逐渐升级为类似企业化管理的教学工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业素养,在高职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 专业实体 工作室 教学工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4-01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艺术行业的人才需求困局在于:在高端缺乏优秀的创意人才,在低端缺乏熟练的图形图像制作蓝领人才。在我国,前者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本科教育,后者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职教育。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都存在对行业需求和专业方向定位不清的问题,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行业经验培养及实训环境等都普遍落后于市场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不熟悉行业流程和规范,与行业期待不符。

“教学工厂”作为一种能够适应行业需求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培养中有值得借鉴之处。

二、“教学工厂”理念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的核心办学理念和教学系统,以学校为本位,在NYP现有的教学系统上设立,通过“全真+仿真”的模式在教学环境中全方位地营造企业实践环境,以企业的实际项目和企业实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厂”吸收了英国“三明治”和德国“双元制”的优秀教育理念,将企业实习和项目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2+1”的课程设置:前两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在其间穿插小型的企业研发项目;第三年除了“专向培训”外,学生还需完成为期12周的“企业实习”和为期12周的“毕业项目”设计。

为保证学生的实习内容,教师需要不断地承接并参与到企业项目的研发中去,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实际的职业能力需求,提高了专业能力。对于学校,则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能够更精准地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培训。

NYP“教学工厂”的建设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建立模拟的企业环境,吸收企业的技术,建立全真的企业环境,引入企业项目并让学生参与项目工作,从中感受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得到锻炼。

第二阶段,学院不间断的根据企业需求为学生安排企业项目。学院的教师要求具有企业背景,无论是来自企业还是让教师进入企业锻炼,都要求教师能够清晰的了解企业需求、发展趋势,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胜任企业项目的实施和学生的指导。

第三阶段,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与分享,奠定“教学工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院在“无界化”理念的指导下,让师生参与大型综合项目的设计,将完成的项目进行总结,并加入到知识库中供师生共享。

第四阶段,继续发展与完善“教学工厂”。

三、关于建设“专业实体”的设想

结合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现状,在教学改革中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就建设“平面设计工作室”这一“专业实体”提出一些设想。

1.服务范围

工作室成立后,初期可服务于学院内部,完成简单的平面设计与制作工作,如校刊校报的设计排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后期可模拟企业的运作模式承接更复杂的社会项目。

2.分阶段实施

(1)初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工作室并实现初步运作,同时完成骨干教师的企业研修培训。

在该阶段,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进入企业研修,在企业中通过完成实际项目熟悉行业运作流程,积累行业经验,并将完成的项目吸收到工作室的“项目资料库”中。

在该阶段,吸引少数优秀学生,承接简单任务,如学院的校报校刊的编辑排版等工作,并将这些工作项目主要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工作室为教学服务的范围。

(2)中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丰富工作室的“项目资料库”,并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工作室的工作中来。

骨干教师经过在企业中的锻炼,将参与的项目用于丰富工作室的“项目资料库”,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进入工作室学习、体会实际工作流程的机会;也可将工作室的部分工作任务作为实训项目引入到学生的顶岗实习中。

在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工作室承接“威客”网站的设计任务,建立起虚拟的网络实训教学场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企合作伙伴项目不足和设施、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3)后期

该阶段的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作室的企业化管理。

工作室的教学活动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为核心,随着工作室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能够容纳所有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项目。项目的实施以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团队项目,参照设计公司的经营结构对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专业分工,按照企业管理的方式学习和工作,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和学习业绩进行管理,以任务分工和完成效果进行考核。教学活动的项目来自于企业,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运作流程,有深度、有广度的进行研究和实现。

四、总结

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应立足于解决好建设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

通过工作室这个专业实体的建设,能够使得高职教育与企业接轨,更加准确的了解企业需求;并以此为载体,将教学、实践、项目承接一体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并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案例积累、师资培养、校企合作上,都有诸多裨益。

参考文献:

[1]郑婷.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J],2012.6

[2]张永军.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陕西教育[J],2012.5

[3]胡承武,万剑.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职业技术[J],2009.4

[4]巢雨仓.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2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 Photoshop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65-02

Photoshop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一款权威性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图像处理功能强大和易用性,在广告设计、室内装潢、数码相片处理、网页设计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的用户也日益增多。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Photoshop也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由于Photoshop是一门实践性和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注意强调操作性和应用性,同时该课程又存在“入门容易、精通难”的特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无疑整个课程将枯燥乏味,同时学生也不能灵活运用。为了上好这门课,让学生更能有效地掌握Photoshop,本文试针对教学现状,提出一些改进方法及措施。

一、教学现状

(一)缺乏行业需求的认识

Photoshop图像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能单纯的作为一门软件来教授,要灵活运用它的一些先修课程,方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利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的知识。先修课程是理论基础,图像设计是实践的手段。在高职高专或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方案中,很明确指出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走出校门后对专业岗位应有很强的适应性。根据这些特征,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多了解相关行业,以Photoshop这门技术在本行业中的应用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尽可能知道该课程在以后从事行业工作中的地位及应用技巧。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教材上有什么老师就教授什么,缺乏行业对该课程的技术引导,造成学生课堂上听懂所讲授内容,但是碰到实际的设计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课堂和实际相脱节。

(二)对教材处理不到位

对教材缺乏灵活处理,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大多数老师以完成教材内容为教学任务,忽略设计类专业应有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以讲教材为任务,学生也会出现循规蹈矩而丧失传新能力的形成。

(三)对学生的认识不够

设计类专业的生源主要有通过艺术考生和非艺术考生两种,所以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的美术功底和设计思维也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容易忽视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同步接受知识而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

二、教学探索

(一)行业案例驱动教学

高职高专及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采用设计行业的Photoshop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将其单一的工具操作与社会真实案例结合起来,同时也达到对Photoshop这款设计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和社会设计实施能力的有效结合,避免单纯的“为学软件而学软件”“为设计而设计”错误的设计理念。

本文以南宁学院2010及2011级广告设计与制作4个班级作为教学的实验班级,从表1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对于Photoshop工具的掌握程度,采用行业案例驱动的教学法比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效果较好。

(二)拓展学生学习渠道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及时联系一些最新的设计发展动态及设计成果进行讲授,紧随时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精选一些新知识充实并灵活处理教材,比如利用互联网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设计技巧、欣赏世界顶尖的设计;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寻找灵感和设计素材,提高自我创作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提高的互助精神

在传统Photoshop教学方法中,教师首先进行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次分析一些虚拟的设计案例的设计要点,再者进行教师上机演示,最后学生上机操作。在这个上机操作过程中,通常学生都是各自为战,很少有相互合作或交流,协作意识较为薄弱。而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有艺术考生和非艺术考生,就南宁学院2011级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而言,艺术考生和非艺术考生比例为35.1%和64.9%,因此学生的设计美感和功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课后的设计作品一般分小组进行,在进行作品点评时,老师对小组设计的作品以随机的方式对小组中的任何一个成员进行提问,通过被提问小组成员的回答来确定该作品的合作程度,最后确定作品的分数。这种作品点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互补长短,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Photoshop这门课程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学习该课程时,主要采取教师以案例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授课时教师先讲授本堂课案例的设计操作方法,然后通过这种设计操作引出与其相关的项目案例。比如就拿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来说,一般会引出通过该本堂课的设计操作方法引出能够解决的平面广告案例。以多年讲授该课程的经验,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前面的相关知识一起跟学生分析这个平面广告案例,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先思考或与同学交流,若还不能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演示解答。这样很快能让学生把掌握设计操作方法应用在相关案例设计中。在学生完成案例的设计之后,取得一定的成就感,同时激发自己主动追求更高、更难的目标,从而为后续操作及章节内容做好铺垫。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性成果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常伴有教师意想不到的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现和发掘学生的这种思维,而通过行业案例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个平面设计广告当中,学生可以运用不同工具或方法设计出效果一样的平面广告,同时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并鼓励学生寻找新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指导工业设计的学生进行设计工业产品时,对于通过选区来给产品填色的方法,可以使用“套索”工具,也可以使用“魔棒”工具或其他工具来完成,当然还得借助其他一些命令一起操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总之,通过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设计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思考,同时只有经过不同方法的比较,鼓励求异,重视求佳,寻找一种方便又适合自己的设计技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冰.《图形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课程教学效果探索[J].软件导刊,2012(3)

[2]曹明阳.浅谈职业院校平面设计专业Photoshop教学研究[J].大观周刊,2012(22)

[3]阳石刚.浅谈面向市场的平面设计教学创新[J].北方文学,2012(10)

[4]苏翠玲,曹京.Photoshop课程的教学思考与改革[J].都市家教,2012(4)

【基金项目】南宁学院2012年校级课题

篇10

在教学改革和在线教学的推动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文章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内涵、特征及其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了探究。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工科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知识点较多,逻辑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之与教学情境相匹配,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翻转课堂;在线教学;工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5105

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突出特点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比较强。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工程设计类课程采用了“案例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课前准备仍显不足;二是课堂讲授之外,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三是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解决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翻转模式下,教师首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并编写

《课前学习指导书》指导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学生课前先自学基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料,完成课前任务。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作业,解决疑难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动得益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开始,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TED视频、中国大学MOOC、国防科技大学的梦课平台(国防科技大学在部队内部网上自建的MOOC平台)及各高校的自建平台等大量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MOOC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目前此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与特征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说起翻转课堂的起源,不得不提19世纪初Sylvanus Thayer将军在西点军校的一个实验: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资料,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料对课堂讲授的核心内容提前学习;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1]。但是,由于技术手段和相关资源的缺乏,Sylvanus Thayer的这种方式没有引起社会和学者的过多关注。2000年,

在《经济学教育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中,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或“classroom flip”)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2]。但此时翻转课堂的模式还是没有被迅速传播开,主要障碍就是学生课下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较少。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解决了视频资源短缺的问题[3]。2007年,可汗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在线“可汗学院”,把他的讲课视频都放在了这个网站上。同年,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Jon Bergman和Aaron Sams录制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上,来为缺席的学生补课。学生回家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回到课堂上完成作业,而教师则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4]。从此之后,翻转课堂成为最热门的教改话题,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青睐。另外,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了资源上的支持,特别是开放教育资源(ORE)运动,如可汗学院微视频、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OCW)、TED视频、耶鲁公开课、MOOC网络资源、网易公开课等,这些资源对翻转课堂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翻转课堂的特征

第一,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不在时,利用网络通过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学资源在线学习,而在课堂上由专门教师组织研讨、答疑解惑、组织考核。翻转课堂是一种典型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第二,学生的课前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简单的课前预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学习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制作教学微视频,编写课前学习指导书,设置考查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一些测试。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前学习是有指导的学习,并不是盲目的自学。

第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以往的“讲师”转变成了学生的“教练”,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学生“身边的辅导者”。在翻转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虽然不那么凸显了,但是教师的作用却更加重要了[5]。

第四,积极学习的实现形式。让学生自己对其学习负责,是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经常强调的观点。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和指导书的引导下,课前自己学习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学资源;课堂上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参与问题讨论。此时教师的作用是聆听对话,按需指导。这样的学习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掌握学习”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造教学时空,实现传统教学环节的翻转,从而发挥班级授课制中学习者主体作用的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理论由本杰明・布鲁姆首先提出。20世纪60年代布鲁姆向传统的所谓学生学习能力呈正态分布理论发起挑战。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有90%以上的学生能学好课程内容。

“掌握学习”法的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教师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然后进行群体学习。在教授新课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先备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再对未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偿性的矫正学习。最后,再次进行形成性评价,目的是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看似完美的设计,在传统课堂中却难以实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学生必须跟上班级群体的学习进度。而传统课堂注重群体教学和目标检测,缺少了个别化辅导矫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翻转课堂的出现,使“掌握学习”得以真正的实现,同时与在线资源结合,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一对一学习。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学生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学习进度。此外,在线答疑、讨论及测试功能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所需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课堂上教师再通过个别化辅导,协助学生矫正错误,达成教学目标。

(二) 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最早提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上认为,“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以及通过反思和抽象建立概念结构”[6]。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活动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翻转课堂教学法改变了师生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决定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及采用的学习方法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尔・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

“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在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和指导书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课堂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形式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更高效。

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工程设计类课程是工科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类专业课。此类课程知识点较多,逻辑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笔者的授课对象基础扎实、求知欲强,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授课教室具备网络硬件环境,学生可以在教室完成在线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应用系统(SPOC系统)获取教师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能使用问答系统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协作,能在线测试,提交作业。

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后拓展三部分。结合这三部分,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并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与方法设计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情境,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供暖工程”和“空调用制冷技术”两门课中进行了实践。

(一)课前自主学习设计

此环节的设计重点是课前任务设计,在进行课前任务设计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指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吸收式制冷》这一章时,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循环理论、设备、系统设计、性能调节等内容,初步具备了制冷系统设计的能力,基本掌握了制冷系统运行调节中的问题分析方法。吸收式制冷系统与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把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主要侧重两种制冷方式性能、应用情况的讨论,学习效果会更好,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同时要给出判断标准和应对措施。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在课前学习指导书中和课堂上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是设计课前任务的基础。主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软件熟练程度、是否具备在线学习的软硬件条件,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前任务等方面。

做好了前期的分析,然后进行课前任务的设计。在进行课前任务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下5个原则:(1)了解学生。主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2)激发兴趣。所设计的课前任务学生有兴趣去做;(3)挑战自我。课前任务要有层次、有挑战性,并且挑战与奖励挂钩;(4)联系课堂。课前任务设计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5)允许犯错。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所要解决的重点,要允许学生犯错。课前任务的形式主要采用了观看微课视频并提出问题、研读教材、阅读文献、熟悉规范、整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成测试、自我评价等。

为了让学生完成课前任务,需要精心准备教学资源。所采用的教学资源以教师录制的微视频为主,另外辅以工程设计案例、flas、数字化的教材和参考书、相关规范标准、相关期刊文献、常用软件等。

另外,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与传统课堂预习的最大差别就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前学习指导书。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表、网上互动问答、课前学习自测等形式考察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一般在上课前一天整理好反馈资料,以便优化第二天的课堂内容。

(二)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教师对整理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做案例。学生在做案例的过程中提出难点和质疑,通过相互协作解决难题。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采取了测试、问题讲解、小组研讨、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和回顾总结的组织形式。从课后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95%的学生认为课堂组织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起到知识深化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三)课后拓展设计

为使学习更加深入,需要课后进行延伸拓展课堂。学生可以进行课堂反思、自测、课外拓展阅读、开始新项目或者开展更多深入的研究。本课程采用案例设计、专题报告及拓展阅读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演完剧本的演员,而是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导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准备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充分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设计科学高效的课堂学习形式,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 Ramsey M. Should you flip your classroom?[EB/OL].http:///blog/flipped-classroom-room-ramsey-musallam, 2012-02-04.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3]官芹芳.可汗学院翻转课堂[J].上海教育,2012(17):27.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5]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