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教育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社会教育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教育 大学 平台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劳动就业结构的突出变化,从而使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要求不断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要求。同时,现代学校教育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的成长也迫切需要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社会要求青少年扩大社会交往,充分发展其兴趣、爱好和个性,广泛培养其特殊才能。因此,社会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教育的作用和特点
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各个方面:
第一,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
第二,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
第三,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综上所述,社会教育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愈加重要,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相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言,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社会教育的好坏,主要依赖于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科研院校较长时间的引导和努力。
二、当代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社会教育逐渐蜕变为继续教育的代名词,从事和接受社会教育的机构和个人都将社会教育作为继续获取文凭和各种资格的途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社会教育的服务对象狭窄,主要以城市在职人群为主。从事社会教育的人员和机构较少,社会教育占整个教育事业的比例偏小。
二是社会教育的内容单一,目前主要是单纯的专业知识技能再教育,局限于应付职业要求的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对德育教育几乎没有涉及。
三是缺乏整体的社会教育机制,目前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机构有学校教育部门下属的成人教育机构和各类培训机构两类,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内容、学分互认、学历认可等方面各行其是,造成社会教育各个层面之间不能有效沟通。
三、构建社会教育平台的路径
1.开放大学教学平台
大学的社会责任除了常规的传授知识、扩展知识、保存知识之外,还包括转移知识。转移知识是指大学应该把它的知识向社会转移,同时社会、业界的需求等知识也应该向学校转移。这种知识的双向流动都要藉助开放的教学平台,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不仅从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直到实践环节都应该与社会或业界紧密结合,而且很多内容就应该源于社会或业界的实践。将现代大学封闭式教育模式改为开放式教育模式,允许社会人员以旁听、工读等形式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来,不区分是否在校学生统一授课。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可以参照在校学生的管理模式,结合社会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严密的报名、学习、考试等制度加以管理,将学校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二是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改进现今教学内容,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设施、活动、乃至人员等资源,实现大学发展的目的。
2.开辟网络教育新平台
网络教育的定位不应该仅仅是现行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应该是信息时代新型远程教育模式的试验场,是探索如何超越印刷时代教育模式之弊端的教育改革新舞台。网络教育探索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每个加入网络教育的受教育者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会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个性化、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从而提高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校为轴心,第二阶段以教育软件产业和网络产业为轴心,第三阶段发展成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企业支持下以教育集团为轴心。
目前,网络教育还处在第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搭建个性化、远程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笔者认为,以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项目为载体,完善课程网络化,并配套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和网络考试平台,将学校教育广泛地推向社会共享,体现网络教育的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的主要优势。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三生教育;和谐校园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极为广泛而又复杂的系统,它是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又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总和”。如何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多维的过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因其独有的血缘联系、先入为主等特点,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教育功能;学校教育则系统化地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实现人成功社会化的重要阵地,起着补充、扩展固化的作用。为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保证三者协调一致,达到优势互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三生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以“三生教育”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契合点,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风建设、师德建设、学生自主教育建设统筹协调于“三生教育”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实施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强力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一、爱惜自己珍惜他人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甚至对自己以及别人的生命保持一种蔑视的态度。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教会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人生的失败挫折,要有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珍惜拥有。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有着一个艰苦的过程,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为那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爱惜自己的生命,更珍惜他人的生命。
二、融入集体适应环境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生存是人的本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侵害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的新一代。生存的意义就是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拥有实力,去让社会选拔和考验。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活观念,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树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较好地去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三生教育培育学生和谐的潜能发展系统,使个体能积极主动地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代社会,有效地解决个体的“安身立命、健康发展”的问题,最终是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生活。
三、轻松心理释放压力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生命教育中的博爱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博怀,淡化心理压力。生命教育所要培养学生的不仅有一种胸怀广阔还要有兼济天下的情操。竞争是伴随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竞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竞争在推动进步的同时带给人的是莫大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形成根源于竞争,正确认识和对待竞争,正视竞争,敢于面对竞争,提高面对竞争压力的心理承受力。三生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落,从而缓解心理压力。生命是起点,生存是生命的展开。生活不只是活着还需要学习。生活是一个多面体,苦辣酸甜交错其中。生活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奋斗生活、享受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学会从失望、沮丧中找到出路,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排解压力的方法,而不会钻进思想的死胡同。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生活,轻松地面对生活,做好承担生活所带来的一切的准备,包括挫折,只要不被挫折打倒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文明传承文化创新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维持人类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没有生命存在,文化就失去了创造的主体,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没有生命,自己作为一个能动主体参与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使命和能力也就自然消失。一个不重视和不热爱生命的人,根本谈不上承担社会责任。大学既是思想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思想文化的缔造者,担负着塑造人、培养人的重任。而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大学的文化和精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客观地担负着生命教育的重任。发挥好和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树立并完善其自身的生命之珍、生存之道、生活之悟,乃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焦连志,黄一玲.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0.
【2】路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作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3】杜玉银.“三生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09.
篇3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陈列展览
*本文系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军垦文物与新疆兵团屯垦文化传承研究” (15YB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博物馆是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形象标志。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优秀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博物馆永恒的主题和根本任务。
作为文博工作者,首先要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思考怎样加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利用文物的独特优势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博物馆工作者思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办好陈列展览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前提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上下功夫。通过创新的方式,采取多类型的陈展形式,以适应不同知识层次观众的需求,以求能建立满足社会各种观众层的社会关系,从而让博物馆社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在陈列展览上,应树立精品意识,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陈列风格上,应力求标新立异,重视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的统一,以风格新颖取胜。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按照严谨的陈列大纲设计的,也是相对固定的,至少在一定时间或几年内是不变的。观众对这种展览,参观几次后就没有兴趣了。为此,需要强化基本展览更新机制,有计划地定期更换展品,使一成不变的静态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满足社会公众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可借助大量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在不断充实文物展品的同时,还可合理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陈列手法,积极抓住爱国主义这个陈列的主题和灵魂,设计出科学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并具,陈列形式和展览手法达到完美协调的精品陈列。
配合基本陈列,经常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临时展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切实了解群众需求,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展览。或者举办一些与传统节庆或时代热点问题等内容相关的临时展览,激发展览活力,把博物馆与群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才能有活力,才能真正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
专题展览以其选题新、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多彩,以及常办常新的特点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为此,博物馆可举办一些专题展览。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引进兵团民间收藏家们的“雷锋展”,“兵团老票证展”得到观众的喜爱。2014年,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征集建国初期进疆女兵文物资料后,举办了“建国初期进疆女兵图片文物专题展”,并在奎屯、石河子、乌鲁木齐三个女兵集中片区进行巡回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教育效果。
二、优质的讲解服务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必由之路
一个博物馆不仅要有好的陈列展览,更要有一只优秀的讲解队伍。讲解使静止无声的文物“活”起来,推动观众的情感交流。优质的讲解服务不仅向观众传授知识,引起观众情感的共Q,还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对于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至关重要。从事讲解工作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担当起博物馆“教育者”的责任。这就要求讲解员既具有专业知识、博物馆知识,又要懂得一定的教育学、观众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讲解不再是一字不变的“背诵”,讲解员也不再是“传声筒”。优质的讲解服务,应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的需求,为观众提供相应的讲解服务,让观众满意。这就要求讲解员在面对不同观众时,能提供重点突出、内容适宜、侧重点不同的讲解服务。
三、加强宣传力度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通过群众参观实现的,因此博物馆要加强自我宣传的意识。只有社会群众了解了博物馆,走进了博物馆,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才能意识到到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再好的展览也必须进行宣传,这是让观众熟悉并接受的展览的手段。一是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扩大对外宣传,积极与各大媒体合作,开辟专题节目或专栏,制作专题片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各种媒体社会触角广泛深入,传播广泛、时效性长,容易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二是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宣传,采用设立网站、建立论坛、信息的方式,向全社会展示博物馆和展出信息。三是编写博物馆图书画册、宣传手册、文物藏品鉴赏、陈列导览等宣传资料,向社会各界广泛发送,积极进行博物馆的推广宣传,使人们在茶余饭后也能通过书籍、画册,了解博物馆,接受知识。四是通过观众扩大宣传。博物馆精美的陈展,优质的讲解,完善的服务设施,都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赢得观众的赞誉。通过观众的推介宣传,更令人信服,能够产生更好的宣传效应。
四、加强对外协作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更好实现
博物馆必须改变原来闭门办馆、独家经营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实行开门办馆,加强与各方面的协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扩大影响,实现双赢或多赢。
首先,应加强与各省市博物馆之间的协作交流。通过联合办展、联合宣传、人员交流等形式,提高展览的利用效率,赢得更多的观众,实现文化资源的互通共享。毕竟每个博物馆文物精品有限,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可以加强与各省市博物馆的联系,省份间不定期的交换展品,或举行临时展览,就能给博物馆输入新鲜的“血液”。不仅可以“引进来”,还可以“走出去”,到其他省市博物馆做巡展,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让更多的群众领略文化的盛宴,接受文化的教育。
其次,开拓联合旅游之门,引入观众洪流。当下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而博物馆作为体现当地历史、文化、风俗和艺术的主要场所,其丰富的知识含量、深厚的历史沉淀,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游客的需要,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旅游部门的合作,把博物馆纳入到旅游路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一方面提升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吸引了参观观众,发挥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实现了博物馆与旅游业双赢的目的。
篇4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的作用非常大,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结构的构建,对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良好学习习惯、身体素质的养成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能够为中学生创建一个和谐、优质的成长学习环境,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资源,构建“三位一体”合作模式,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模型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展开的合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是以学生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由家长和老师共同协作,完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教育目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者之间进行合作能够收获一个多方面的成果。通过两者之间的合作,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及时掌握,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会有所帮助,家长通过参与到一些学校的教育中,能够了解到学校中的一些学习进度以及教育发展方向,这样家长能够通过家庭教育对学生进行辅导,家长通过参加家长协会,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使得学生不仅具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开展的合作
因为社会教育的类型有很多种,所以学校教育在与社会教育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社区教育之间的合作,社区作为一个中间的平台,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为整个三位一体教育合作体系提供了一个基础作用。其次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校外教育之间的合作。通过两者之间进行合作,能够将一些校外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校内教学中,实现校内教学的多样性。最后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大传媒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技术,通过传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
3.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携手的合作
第一,两者之间通过合作能够将教育功能进行结合,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进行全面多层次的发展。第二,两者之间通过合作能够将教育资源进行结合。一些社会中的教育机构针对学生和家长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家长的素质。家庭和学生通过一起参与体验活动,不仅能够构建一个和谐家庭,还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第三,将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中开展的家庭式教育活动,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家长能够借鉴社会教育中的活动来开展家庭教育,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教学效率。
二、“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1.学校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这里所指的以学校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中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在整个教育中起到一个领导组织的作用,这种合作的形式是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进行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家长实际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长不在是家庭教育中的主导者,家长也能够通过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和平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使得家长在学校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发挥一定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联谊会,校长公开热线等等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长在学校中还可以作为教学监督者,在学校的课程开发以及教学评估中能够提供一些重要建议,学校也应该鼓励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向学校反映一些基本意见,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家长监察代表,督促学校按照正常的轨迹运行。
第二方面是学校对家庭教育做以指导。学校应该对家庭教育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不能够将一些教育知识准确全面的教给学生。学校可以针对家长的综合素质设置相应的家长课程,将一些家庭教育知识传授给家长,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指导,进而形成一个双向的教育模式。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研讨会,将家长聚集在一起,针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和交流,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具有先进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教育学家在学校中做讲座,帮助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使得家长在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在调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的教学效果。
第三方面是学校教育社会化。学校应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在社会中进行分享,与一些文明社区携手,创建一个良好的社区教学环境。学校老师能够主动走入到社区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将自己的知识都传授出去,提高社区的教育水平。学校还可以与公安部分进行联合合作,邀请一些优秀的公安干部担任学生的法律班主任,在学校中给学生开展法律知识与行为知识的教学。学校应该充分的将一些校外的教育资源进行引入,丰富学校的教育类型,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社会性的实践与公益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度。利用媒体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屏蔽,不受到影响。
2.家庭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这种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指应该将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基础保障。家庭教育主要从下面这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是家庭学业辅导。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帮助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是一个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部分。家长通过家庭教育,能够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知道学生对那些知识掌握的不好,进而能够针对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辅导。现代社会中很多的家庭因为家长事业比较忙,会选择一些家庭教师来辅导学生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弱的学生能够借助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借助家庭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激发潜力。家庭教育也有弊端,因为家长掌握知识陈旧,会在辅导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入误区,学生因为各种补习班,减少了对多方面知识的了解。
第二个方面是家长联合会。这是学生家长们自主组成的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组织,通过将家长的力量进行联合,能够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而能够形成一个教育工作模式。家长在家长联合会中不仅能够学习到一些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还能够在这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家长在家长家长联合中能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家庭培训技能。家长联合会还对学校教育具有监督和问责的权利,有效的监督学校。家长联合会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对学生按照安全和亲子教育,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社会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主要依托社会平台和社会资源开展的三结合教育。主要包括:
1.社区为本的教育模式
包括:成立未成年人教育协调组织,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网络,组织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多渠道、多层面的发掘社区内的各类人力资源,动员、整合这些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队伍体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通过合并、回收、吸纳、置换、建设等多种方式搭建和利用社^教育阵地网络。积极办好社区家长学校,培育家长的现代育才理念和教子方法。积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陶冶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操。坚持“堵疏”结合,优化互联网网络环境,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自觉践行网络文明公约,正确使用互联网。
2.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
包括三种形式的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社区对作为本社区居民的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指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对作为本单位职工的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指导;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对广大家长进行指导。家庭教育社会化工作格局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配合与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载体。它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人际氛围,弥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中的不足,有助于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成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3.校外活动教育为本的教育模式
成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校外教育活动,整合各类校外场所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就校外活动场所本身而言,制定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提供便利的方案,采取流动少年宫、科普大篷车、巡回展览等方式,主动走进学校、社区,积极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娱乐活动以及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
四、结语
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但是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以教育的视角,分析三者的关系与区别,并加以合理利用,这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整合一切合理整合的力量,为中国教育服务,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们的责任,也是家长与社会各界共同承担的责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腾飞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任园园.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推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5:19-21.
[2]马萍.“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3:47-49.
[3]孙茂安.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16+19.
篇5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28-01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乡村运动的组织者,他曾怀着“教育救国”的信念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并认为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而教育则是进行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他将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对近代乡村的改造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同时又与个人的认识和实践相联系。梁漱溟也不例外。积弱积贫的农村现状,引发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深入思考,并积极投身乡村,开展乡村建设活动。从1927年南下广州宣传“乡治”主张,到1929年在河南辉县实施 “村治”,再到 1931 年去山东搞“乡村建设”,最后于1937年因日本入侵而被迫中止。前后不过十来年, “但却是梁漱溟一生中最为辉煌和最得意的10年,也是他形成和实践其教育思想的10年。”①
(一) 严重的社会危机是梁漱溟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巨变,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军阀混战,中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一些性情温和的知识分子,如晏阳初、梁漱溟等人主张教育救国,他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拯救中国只能从乡村建设做起,只在城市里面搞建设是行不通的,真的力量恐怕只有在乡村社会中慢慢地酝酿,才能发生大的力量,后再影响于都市。”②梁漱溟说的乡村建设也就是乡村教育。为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梁漱溟选择了从乡村教育入手,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在乡村建设的实践当中不断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二)深刻的中西文化观是梁漱溟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中国的前途将以文化为依托。他将世界文化分成三大体系: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他认为这三种文化将依次重现于人类社会,现在是西方文化的时兴,而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从价值层面来看,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彼此之间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目前中国之所以与西方相比呈现出落后、贫弱的状况,是因为中国没有经历第一阶段的发展便进入了第二阶段,是由于文化的早熟引起的。
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而是文化失衡,其表现出来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③而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便是改造文化,即将“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实施的沟通调和,以此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构造、新的礼俗。”④具体的讲,是要将西方近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精神纳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返本开新,而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为此,他致力于乡村教育,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
(三)开放的社会教育观是梁漱溟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条件。梁漱溟认为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学校教育乃狭义教育,是把受教育者“从社会里面抽出来进到这学校的特别环境,一面减少或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刺激或坏的刺激,而集中许多必需的给他。”⑤他平常谈的是广义教育,除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家庭、社会生活。他说:“人类不能不有生活,有生活就不能不有社会,有社会就不能不有教育,教育是很天然的。所以在学校里读书是教育,在家庭里做活也是教育,朋友中的交谈是教育,街上人的谈话,亦莫不是教育,教育本来是很宽泛的东西。”⑥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梁漱溟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在乡建中的作用。他认为乡村建设需要农民自觉并与代表“理性”的知识分子相结合。因此,“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的人与他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没有第一条件,固然乡村问题不能解决;没有第二条件,乡村问题亦不能解决。”⑦
(二)政教合一与礼乐教育。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要把整个乡村都办成一个大的教育机构,村学乡学把政治、经济、教化,三者合一,即政教合一。因此,村学乡学除办理普通教育外,还负责对各乡村的行政自治和社会改革事项进行辅导,它起着以教统政的作用。而在政治、经济、教化三者之中,教化居于首位。梁漱溟以为“最有效的教育,就是我国的礼乐,因为礼乐予人以柔软的自然的影响,使人有公共的生活,最好的秩序,而代替了强制的法律;且当前人民只顾追逐外物,其内心空虚枯燥,音乐可以振奋人心,提高士气。”⑧因此,在乡学村学中,他把礼乐教化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把音乐、唱歌作为各校一律用的内容,以期改造乡民的精神面貌。
(三) 注重人生行宜教育与美育。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即树立国人新的人生观,造就新的人格。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教化”的根本精神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始终着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以觉醒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地提高人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的教育,但我们现在的教育,重智轻人,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生行宜的教育,中国教育必须始终以人生行宜教育为基点而发展其他知识技能教育。
(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对称,梁漱溟认为,学校教育首先是有一定数目的固定的受教育者,有一定的学习课程。其次是教育者积极主动的意味更多一些;再次是学校教育前后能够衔接,教育的内容比较系统;复次是学校教育有年龄限制,“且所施教偏于社会未成熟分子”。而社会教育则受教育者不固定,学习的主动方更倾向于受教育者,同时社会教育的前后衔接程度不够,亦无年龄限制。但梁漱溟先生又认为,“两种教育之分判初无学理真据,即于形式上亦复有时难辨。然则何为而有此对称之两种教育见于今之世耶?曰,今之学校教育,一传统教育也;今之社会教育,一新兴教育运动也。正唯传统学校教育有所不足,或且日益形见其缺短,乃有今之所谓社会教育起为补救;此固近今史实之所昭示矣。于此,一以见今日学校教育之不完不妥;一以见今日社会教育亦为一时的措施:两者各不足为准理当事的真教育,真教育行且见其为两者之融合归一。”⑨
四、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价及现实意义
由于梁漱溟本身对中国的阶级关系认识不清和受改良主意的影响而无法从本质上解决中国农村的实际矛盾,因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经过梁漱溟等人的不断努力和改进,乡村建设在促进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和致力于农村改造的建设者,为其所试验的县区带来了一些农业生产和文化生活上的活力,改良了旧的风俗,开发了民智。特别是它促使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将旧目光投向农村,认为“中国社会要有出路就必于农村求之,于乡村教育求之”⑩同时梁漱溟能秉承自己的理论并付诸实践,企图通过乡村建设使儒学走向现代化,这种借助传统文化形式容纳现代社会的精神内涵,企图对乡村社会进行改进以谋求最终解决中国问题,他的科学实践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其所体现出来的乡村教育作为建设中国社会的重要途径,以建设乡村文化作为重塑中华文明的必要环节,同时注重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重视成人教育和精神陶冶,对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仍不乏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注释:
①蒋纯焦.梁漱溟及其乡村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8.
②③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第79、164、165页 .
篇6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博物馆是通过其藏品和设备的特有条件,以特殊手段和形式来展示它的教育性,从而引发人的心灵触动。具体说,它是以文物标本为基础,按照一定主题和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直观的视觉教育。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使观众学到知识的,正是它独具一格的素材“实物”,具有鲜明、直观性,是其他形式的教材所不可比拟的。
1、教育服务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博物馆的最常见的宣传形式就是展览,但又绝对不仅限于展览,博物馆必须跟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运用与时代相符的手段从事宣传教育的工作。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至少是通过每隔一段时间更换部分展品的方法,来保持参观者的新鲜感。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一定的观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博物馆教育已从单一的馆内陈列,扩展到馆外流动展览讲解、举办讲座、组织专线旅游、举办夏令营等等形式,在不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已渗透到各项事业中。
2、教育的直观性和启发性。博物馆是通过收藏、研究、陈列的形式来为全体公民展示一个富有历史价值的仿真实情景。对藏品科学价值研究的程度越深,展示的物品的教育价值就越深刻,从而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它即是教科书的补充也是教科书的解读与延伸。博物馆中的每一件“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它所反映出的信息,告诉人们的知识是真实的、客观的。并以最直观、生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读、传达社会历史信息。比如“新石器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但当我们将一系列的石斧、石凿等生产工具,陶制罐、豆、甑等生活用器,璧、环等礼器,配之以图片和文字形象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欣赏、想象,为自己沟勒出一幅那个时代生动的生产生活图景。这就如同亲眼“目睹”了我们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一样,从而感受人类祖先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二、对博物馆教育功能发展的深思
对于如何使不同层次的人群都能被博物馆所吸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陈列设计的科学化、大众化。展览主题必须鲜明、形式设计也必须赏心悦目,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观众使博物馆事业深入而内心。博物馆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是陈列展览,以实物为基础,通过对文物的陈列组合来表达和传递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意图。直观教育,这一特点符合人们“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状态。所以陈列设计是博物馆传递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陈列设计者应根据陈列主题思想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考虑,以便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2、举办主题展览、流动展览。博物馆也可组织专门的主题展览,向观众介绍最科学发现,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满足观众“自我教育与完善”的心理需求。临时展览小型多样,制作容易,即可以开阔群众眼界,又可使博物馆业务人员得到锻炼,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有助于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施。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讲解员队伍。讲解是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讲解员是陈列品与观众之间沟通的纽带,很大程度的制约着发展,博物馆若要持续有力地发展,就要特别重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人员的选用上要设立符合博物馆自身需求的标准,便于今后进一步培训和提升。
4、理清教育作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只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效益得到合理发挥,才能推动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进一步深入,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博物馆教育部门要加强社会调研工作,注意社会发展动向对博物馆教育的影响,了解公众业余生活状况和变化趋势,了解观众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状况,以组织满足社会需求的展览和教育活动。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图书馆;社会责任;社会职能;
中途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75-01
一、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是指图书馆面向整个社会,应当完成的工作,应履行的职责、应做的奉献和应尽的义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要求图书馆具有“社会意识”,具有开放的对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负有责任的意识。这就要求图书馆突破与社会和时代毫无关联、封闭的、隔离的观念,以开放的胸怀来面对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时代的变化而做出反应,完成社会责任范围内的工作。
二、图书馆社会责任的体现
(一)馆为公众提供文献的责任。为读者提供所需文献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责任,图书馆积极组织、收集、整理各类信息为全社会提供服务,使读者得到所想要的文献信息成为图书馆所有责任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包括两个程序:一是图书馆对大量信息的筛选、组织工作;二是必须积极主动地向整个社会提供使用这些信息。图书馆应保障和维护读者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才能保持馆藏文献的活力。在网络化普及的今天,人们仍然保留对纸质文献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材料是公众阅读的基础,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购书经费的投入,保证图书馆藏书数量充足。另一方面要根据读者阅读需求和行为,保证图书馆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建立起结构优化的阅读体系。图书馆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要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具体情况,完善采访制度、拓展文献采购渠道,更新采购方式高度重视获奖图书、畅销书、核心期刊、地方文献、电子出版物的入藏。
(二)图书馆促进全民阅读的责任。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教育机构,是公众继续教育和阅读的重要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让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平等阅读机会。图书馆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全民阅读的使命和职责,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引导公众阅读行为是图书馆促进全民阅读的核心工作,图书馆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开展长期性、整体性的阅读推广活动。
(三)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所谓图书馆的公益性,是指它所提供的知识产品或信息服务由人们共同占有和享用,它具有明显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公益性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这是人们对图书馆利益属性和价值特征的基本估计。依据这一估计,人们提出了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公益性原则。图书馆应发挥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社会效益成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诉求,承担了社会责任的图书馆就要以发挥社会职能的形式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除承担外部环境赋予的社会责任,还要发挥各项基于工作规程的社会职能,这是公共图书馆存在合理性的行动体现。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受外界需求的作用承担了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自身职能的发挥履行着社会责任,由此体现自身存在的必要性。
(四)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图书馆是最广泛、最完整地保存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从它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承担有这样的社会职能,这种职能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是任何其它的文化机构都无法替代的。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信息网络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从而使可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各类型图书馆的服务任务、服务对象的需要不同,在安排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的比重方面也应该有所区别。一般说来,非研究型的公共图书馆,主要承担社会教育职能,担负提高公众科学文化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因此,这类图书馆应以扩充馆藏资源为主要任务。应该指出,虽然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图书馆馆藏文献。网络环境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制定正确的藏书发展对策,是图书馆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文献信息的职能。在信息时代,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中的科学情报渴求越来越强烈。图书馆事业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去满足越来越广大的情报用户的渴求,加强信息资源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用户所激发的信息情报需求从单一的科技信息需求逐渐演化到金融、经济、商贸以及生活娱乐等众多方面的需求,其需求结构也走向了多样化、社会化、综合化、多元化。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用户还是倾向于依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供应与服务来满足需要,因此,图书馆就因该重视信息资源建设,改变传统的情报参考咨询业务,提供主动文献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主动文献服务要求咨询工作从被动的信息传递转向主动传递,让传递科学情报服务更深入、更有效率。
(六)开展社会教育的智能。图书馆与大众学习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能够充分发挥指导大众学习的作用,这是图书馆全民社会教育职能的一种反映,作为“精神的粮仓”,“知识的宝库”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作为“社会大学” “没有围墙的学校”,图书馆还具有社会教育的职能,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图书馆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文化建设的阵地,积极指导大众学习,弘扬传统文化,是其神圣的使命。 以图书馆公益讲座为例,公益性讲座具有引导性、丰富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为广大社会公众敞开了学习的大门,无疑可以强化社会教育职能。作为哈尔滨市近年来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哈尔滨市图书馆承办的“哈尔滨讲坛”,以其公益性、贴近性和文化性,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讲坛围绕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家庭教育、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投资理财等内容,涉及听众感兴趣的话题,触及大家的“兴奋点”,达到了思想解惑、文化解渴、心理解压的效果,创造了大众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三、结论: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组织起现存的图书馆资料,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图书馆员针对用户的需要不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应发展成多媒体信息中心,与时俱进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大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
篇8
关键词:基本技术 教育社会化 社会教育化 高效课堂
中专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学大纲不断发展改革到今天的新课程标准,在内容形式上有了更大的转变。打造体育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才能更顺利地达成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发展体能,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结合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关于打造体育高效课堂的做法。
一、教学内容重视基本技术的讲解示范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的课堂。有些体育课教学的内容杂乱,没有系统性,更缺少教师对基本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学生玩得开心,却不知本节课具体学习了什么。例如一堂篮球课,学生不懂怎样才是正确的运球动作,不懂怎样才是正确的投篮动作,课堂内容空洞,华而不实。
体育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讲解示范完技术动作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身体练习,但不要过于注重练习的整体队形和授予的具体内容,如果让学生一直在指导下进行机械式的练习,就会使学生感到厌恶,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二、重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中专体育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终身体育教育,使学生把体育的需求与职业的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体育教育如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体育教学,突出其职业特点,才能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实现终身体育,其途径主要有:首先是加强思想教育,培养体育兴趣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其次学好体育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最后是结合专项体育锻炼,最好进行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专项体育进行锻炼,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体育锻炼的能力。
学校体育是基础体育,要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必须使学生打好身体基础,结合适合于职业特色的专项体育进行训练,使学生适应各种自然条件的变化,培养学生独立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三、实现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保证。高效课堂是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其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最终要实现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打造体育高效课堂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生的积极自主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学什么、怎样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练习的方法,开发思维,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要根据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地安排,操作性要强,便于学生的掌握和提高,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要加强保护与帮助,注重安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形式要简单易行,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水资源比较多的南方院校可以偏重水上运动项目的开展。例如将水上列车、太空行走、同心协力、滑行索道、巧过网阵、丛林绳桥、荡绳过桥、水上浮木桥等项目组合;在场地比较充裕的院校可在校园内建设空中项目器械组合,例如,将断桥、合力桥、空中单杠、空中相依、丛林绳桥、飞夺泸定桥、攀岩、天梯等项目组合。另外在资金投入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综合型拓展训练器械设施组合,将高空项目、场地项目、水上项目同时进行。反之,则可优先考虑室内项目如雷阵(狭路相逢)、盲阵(盲人方阵)、交通阻塞、连环手、盲人摸号、木头的体积、囊中失物、齐眉棍、人体多米诺、铁钉、橡皮筋、牙签游戏、圆球游戏、筑塔游戏、荆棘排雷等项目。此外,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考虑建立基本的拓展训练器械设施,如背摔台、梅花桩、穿越沼泽、孤岛求生等项目。
3、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组织形式。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课还处在一种尝试阶段。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开展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作为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素质拓展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校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此外,根据学校具体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还可以组建校内的拓展训练俱乐部,或者是和几所学校联合起来成立训练中心,还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开展。
4、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教会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做好正确的讲解示范,让学生明确正确的动作要领。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运动能力,开拓创新,乐于进取,全面提高业务能力为教育教学服务。
5、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在体育理论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树立体育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现代化科技人才的挑战都与体育事业息息相关。其次,应当注重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抛弃单纯的技术教学,把运动技术融入健身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掌握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以便更好地接受综合人才体能的考验。
篇9
1.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因素,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到学校德育方面就是“应以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在德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以学生的实际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2“.三生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平。“三生教育”体现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体验美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接受“三生教育”是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这有利于他们形成自觉的德性主体意识,把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化为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并自觉外化为日常行为,把有意义的生命,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此外,这种人文关怀的德育理念关注人类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问题,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有助于在确立德育目标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消除德育目标“假大空”的色彩,使德育目标真正发挥引导德育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避免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进行德育注入,从而出现“目中无人”的教育方法,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对“三生教育”基于实践的理性思考
1“.三生教育”的新特点
(1)互动性
“三生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包括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整个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在“三生教育”中体悟生命,学习生存技能,探索生活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相互促进,既达到了对学生人格的健全,也促进了教师自身德性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将学生作为德育灌输容器的做法,使师生关系变得平等与交互。
(2)生活性
“三生教育”将德育回归生活,它的生活性表现在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价值选择,价值冲突等问题提出来进行探讨,使学生将来在面对这些矛盾与冲突时能从容应对。在生活中进行,以往我们的德育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传递,“三生教育”更多的是将德育内容内化于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的作用;最后“三生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回归于生活,使学生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掌握了生存技能后能够更好地生活。
(3)开放性
从大的教育观念看,现代教育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实施的一项系统性教育工程。“三生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反对将德育限制在学校教育中的做法,强调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德育,打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间隔,使之成为一个融通式的德育网络,从而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使学生成为有德性的人。开放性还表现在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得价值观,作为德育中重要的价值观选择上“,三生教育”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并将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介绍给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多元的价值观中选择正确的,有益于成长的价值取向。
2.对“三生教育”实施的建议
(1)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德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均对学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在师生交互的理解中不断地重新认识学生,也重新认识自己,教师会在学生道德面貌发生改变时看到自身的教育力量,人格魅力,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信念得到巩固,教师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自身的成长。”在“三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把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忽视的教师自身思想道德修养重视起来。首先,教师要对自身角色做一个明晰的认识,包括自身在德育过程中所担负的使命,以及自身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树立角色主体意识。其次,教师要积极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教师应毫无私心杂念地投入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德性为职责,并从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以自身的行为践行“三生教育”。
(2)课程设置的生活化
“三生教育”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到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学校课程设置也要立足于生活。因此“三生教育”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使德育散发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课程内容要兼顾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需要人们有较高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具备发奋进取的创新精神、执着坚定理想的信念和面对挫折的冷静思考等非智力因素,在课程内容上要注意兼顾,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学会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解人生的真谛,把握自己的命运。其次,要注重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三生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艺术节、文化节与科技节等传统节目,也可以创新出野外生存训练、模拟市场交易、模拟招聘会等形式,丰富校园精神生活,构建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实现自身人格的健全。最后,课程开展的场所要突破课堂的范围,走出学校,走进家庭与社会,将“三生教育”的内容真正植根于现实生活中,使德育与生活对接。#p#分页标题#e#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统一
篇10
一、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从根本上说教师的素养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资源匮乏,并没有专业的教师,大多由其他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并没经过专门的训练,缺乏专业技能,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甚至将健康课上成游戏课、休闲课。教师本身素质不高、重视不够,这是导致健康教育课程低效的重要原因。当前提高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就是对健康教育课程准确定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师资队伍。首先,重视健康教育课程。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集体讨论,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开设这门课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与关键。只有形成全校重视的氛围,才能引起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关注,在教与学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其次,建立专业教师队伍。这涉及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工作。对此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应持有上岗证等等。教师如果不够专业,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相反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招聘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对于在职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教学研修与理论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师在教学中历练,在教学中提升。同时要创设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在交流中扬长避短,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实用性不强,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关联性,往往会认为学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自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来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与可信度。学生会感受到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中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发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帮助下积极构建。真正践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贴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来指导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与体魄。
三、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寓言故事
故事通俗易懂,是小学生所喜爱的重要形式。我们可以将健康教育与各种寓言故事结合起来,用故事中积极的正面人物形象来传递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生活、乐观向上、富有同情心、坚忍不拔、诚实守信等心理品质。
(二)观看视频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学生乐于活动,乐于接受。
(三)角色扮演
小学生活泼好动,让学生来扮演各种角色,让他们动起来比让学生静坐来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角色扮演创造机会,让学生变换角色,处于特定的环境中来模仿,解决现实问题。
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学会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学会正确调节心理与情绪,积极而乐观地学习。
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