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调研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产业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产业调研

篇1

2015年3月,自治区科技厅组织调研组赴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乌海市调研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情况。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访了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乌兰布和生态产业示范区以及千里山工业园区、乌达工业园区、海南工业园区。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访谈和与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座谈,深入了解了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有关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一)资源情况

环乌海湖周边地区资源丰富。乌海市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富集,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吨以上,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蒙西、棋盘井地区也拥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硅石等资源,如棋盘井一带的石灰石地质储量100亿吨,煤炭储量29.6亿吨,硅石地质储量10亿吨。阿拉善煤、盐、硝等矿产资源富集。

(二)产业情况

近年来,“环乌海湖”地区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了千里山、乌达、海南、乌斯太、蒙西和棋盘井等“六大”工业园区,培育了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煤焦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特色冶金等产业,初步构建了一个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其中,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主导产业,循环延展了煤化工、硅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四大循环产业链。蒙西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了高新材料、特种冶金、新型化工、煤电转化、现代物流五大产业。乌斯太园区初步形成了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特色冶金、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乌海市形成了化工、装备制造、特色冶金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在化工产业方面,乌海立足资源优势和低价煤电,已经形成煤焦化、煤化工、氯碱化工为主的重化工产业体系,并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的精加工方向发展。

(三)创新情况

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均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环乌海湖城镇的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乌海市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到8.4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4%,在全区排第一位,蒙西、棋盘井、乌斯太等园区,建设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目前,“环乌海湖地区”共建设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4家(乌海市14家,乌斯太园区4家,鄂托克旗6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乌海市2家,乌斯太园区2家,鄂托克旗5家),自治区级特色产业化基地1家(乌海市),共建设新型研究开发机构7家(乌海市6家,乌斯太园区1家)。棋盘井园区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蒙西园区被评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乌斯太工业园区正在建设阿拉善盟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孵化园。总体来看,环乌海湖地区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前景

整合“环乌海湖”地区的科技、产业资源,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符合当前各地区集成资源、抱团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目前大力推动经济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对于乌海市、蒙西、棋盘井、乌斯太地区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不仅可以解决单个地区科技实力弱、经济体量小,难以独自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在环乌海湖地区形成更加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和产业发展链条,可以极大地提升环乌海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环乌海湖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辐射周边、带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和经济增长极。

(五)进展情况

2014年3月,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3月26日,协调领导小组向科技部汇报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工作进展情况,得到了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随后,乌海市组织开展了高新区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撰等基础工作,形成了开发区建设有关成果资料的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推进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还没有建立一个跨行政区划边界的推进机制,导致不能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创新资源流动,按照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进行分工合作,也不能协调利益共享和分配。能否建立这一机制也决定了能否围绕各产业区的资源和产业条件,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集成建设若干个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决定了研发成果能否在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无障碍转移转化。最关键的是建立这一机制可以避免科技资源的重复投资,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整体提升环乌海湖城镇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趋同化严重,传统产业比重大

环乌海湖地区资源禀赋相似,在产业选择上均着力于发展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重化工产业,产业同质化、同构化严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实现错位发展和污染治理的合作。同时,环乌海湖地区的支柱产业单一,主要的煤、盐化工产业链条较短,资源利用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区域竞争优势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环乌海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原始创新成果少、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缺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不能有效解决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等方面,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乌海湖地区还需要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要素,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奠定基础。

(四)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

环乌海湖地区只有乌海大学一家高校,缺乏高水平的高校、研究院所等重要的创新资源,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比于呼包鄂等地区,乌海市与周边城镇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对于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设形成了严重制约。

三、推进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健全协调推动机制,培育和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软硬环境,加快推进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为环乌海湖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强化“领导小组”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推动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领导小组地位,强化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战略规划和制度政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分工合作,推动环乌海湖地区技术、人才、资金、科技活动等的相互融合,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从科技厅来讲,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谋划、顶层设计能力,在科技项目经费、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平台、产业化载体建设等方面,按照“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科技体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谋划和推动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跨行政区域统筹配置创新资源,进一步提高环乌海湖地区的创新能力。

(二)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主导产业,根据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要求,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参与各方共同投资搭建区域性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与国内外知名的高校、院所合作,联合组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机构,搭建“大众产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重点围绕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制造业信息化、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业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强化对环乌海湖六大工业园区的科技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主体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三)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通过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动乌海市及周边城镇群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数字化环乌海湖城镇群”的建设,通过信息化增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能力。加快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围绕环乌海湖城镇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需求,结合“草原英才”工程和“百人计划”的实施,通过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集聚一批国内外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并积极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及团队,为乌海市及周边城镇群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篇2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市情实际,依托国家和省上布局的一批大型环保产业,特别是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系列工程,紧紧围绕能源、化工、机电、果品等领域产业,积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等多类别的环保产业体系,为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年底,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有40余家,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其中年实现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8000余人。

二是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以彬长旬能源开发、礼泉县废旧资源再生、渭城区能化产业为载体的相关环保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地区分布特色日益明显,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环保产业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三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以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生产为主的风润新能源、彩虹光伏、绿源地热,以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彬长集团、星光养殖、清渭中水,以开展环保技术服务的203研究所等一批企、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支撑和引领环保产业各领域加快发展。

四是部分领域基础较好。依托煤炭开发、煤电生产、水泥生产及农业生产等产业形成的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业快速发展,规模和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地区和部分兄弟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和诸多问题。

一是环保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缺乏大型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产业规模偏小。从业领域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从事资源回收利用,涉及环境服务、环保产品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较少。同时,绝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由先进技术向产业化生产转化的能力还不强,“产、学、研”脱节。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要素供给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融资渠道不广,难以通过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环境工程招投标、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科研等配套服务方面主要依托西安和其它城市,环保设施专业化营运管理相对滞后。

(三)面临机遇

一是宏观形势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地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产业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是国家战略为环保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求“开发和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随着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市环保产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为环保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

四是社会进步为环保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产业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以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培育环保产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产业体系,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发展。立足于省内外市场需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竞争力。

2、坚持龙头引领、产业集聚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向现有工业园区集聚,形成各类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坚持自主研发、引进合作的原则。倡导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强与省内外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密切合作,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4、坚持创新机制、规范运营的原则。加快建立有偿机制,推进废物处理收费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价格交易市场。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扶持在线监测运营企业的发展,提高环保设施运营效率。

5、坚持生态保护、综合利用的原则。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化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力争培育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1家以上;有10家年产值在5—15亿元的骨干企业,有20家产值在0.5—5亿元的重点企业;并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

三、发展重点

(一)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1、低碳节能技术。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大力推广太阳能供热、照明的产品和技术,使太阳能利用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太阳能、LED光源、节水(含雨水)设施、节能墙材、低排量汽车、地源热泵等节能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环保节能示范小区、酒店、商厦、办公楼、工厂、学校、街道等。

2、生态环保技术。开发和引进适合中小城镇、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和农村的分散式污水处理、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的设备和技术;大力推广兴平市星光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沼液处理技术;推广淳化县润镇中学“生态校园”沼气应用模式;开展渭河电厂等煤电企业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推广水煤浆、粉煤等高效节能燃烧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展冀东、声威等水泥生产企业余热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做好兴化集团氨法脱硫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3、环保产品应用。鼓励辖区企业积极取得生态产品、节能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资质认证,引导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和使用获得环保资质认证的产品。

(二)环保产品生产

1、污染防治设备。依托泾渭新区、沣渭新区、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借助西安和科技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环保企业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和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检测和净化、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控仪器仪表、应急处置与防护物品等设备制造产业。

2、新型环保材料。依托长庆石化、蓝德环保等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新型载体填料、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防治新材料,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燃油增效净化剂等,开发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技术,形成初具规模的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生产能力。

3、节能和清洁生产装备。鼓励发展大型国产化洁净、可再生能源装备设备,加快CFC(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氯氟烃)替代产品、低噪声设备和各种低排放、低公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工业设备的节能减排改造,积极研发节能电机、锅炉、风机、压缩机、内燃机、变压器、调速器等。大力推广洁净燃烧技术,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依托我市多晶硅、光伏玻璃、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大力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打造我市可再生能源设备产业链。

(三)资源综合利用

1、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火炬气、酸性气体等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从冶炼渣、矿山尾矿、粉煤灰等回收有价金属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依托彬长旬能化基地,发展煤矸石发电和综合处置技术,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发展造纸、食品、印染、化工、纺织等行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重点回收可利用资源。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加快实施地热采暖废水回注地下和再利用工程,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废旧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化,培育再生资源集散加工基地。重点支持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程度,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实施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循环体系。以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为依托,建设营运好礼泉资源再生产业园,重点推进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包装物、废弃木制品、废弃油品回收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3、城镇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堆肥等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筑垃圾的重复使用、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利用。加快发展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在沼气、建筑墙材、生物油脂、有机肥料、秸秆炭化等产品生产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建设市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礼泉县生物质能发电、富亿农金土三十万吨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

同时,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垃圾、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发建设运行成本低廉、管理简便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通过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进程。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加大生态功能区保护、流域治理、植被恢复、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支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力度。

(四)环保服务

依托西咸科技力量优势,加快建立社会化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支持核工业203所、中医学院、环境监测站、环保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及中省驻咸机构开展环保服务,培育一批中小型环保服务企业,努力提高全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科技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重点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服务、环境工程承包服务,以及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运营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集科研、融资、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

四、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实施我市“1352”环保产业振兴计划,促进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即:围绕一个发展目标,构筑三个产业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实现两大突破。

(一)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做大做强我市环保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构建三大产业基地

1、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产业基地。以礼泉县资源再生产业园为载体,实施一批危险固体废物、电子废物、废旧轮胎、废弃油品、废旧车辆等综合处理处置项目,以及重金属吸附材料、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等项目,总投资约40.5亿元。

2、能源化工环保产业基地。以彬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实施煤矸石发电、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电企业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化工废物无害化处理、清洁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等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为载体,主要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硅材料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以及上下游相关延伸产品生产,总投资约78.5亿元。

(三)打造五大产业链

1、废水处理产业链:以市区各污水处理厂、中水净化厂为基础,做好对各县及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加快建设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对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本地企业生产污水处理添加剂、处理设备、生物菌苗等。

2、生物质能产业链:以农村秸秆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沼气生态应用等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生产等项目,积极引进专业化处理技术,对全市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多晶硅、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为基础,延伸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构筑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

4、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以煤电企业的脱硫石膏、粉煤灰以及拆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以彬长矿区的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综合开发、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以及大型水泥企业的余热发电为基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我市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5、环保服务产业链:以我市现有科研院所、相关协会、专业公司为基础,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科技、环境信息、项目融资、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等为主要内容,构筑专业化、市场化、多层次的环保产业一条龙服务体系。

(四)实现两大突破

1、实现全市环保产业由分散到集聚,由小规模、低层次到不断做大做强;

2、力争全市环保产业有若干领域或产业链进入全省和全国先进行列,并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环保局定期组织,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县市区参与的市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交流合作和有关咨询;指导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实施;建立我市环保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评审,并对中省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组织全市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宣传、培训等。环保产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由市政府协调解决。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或摊销等优惠政策,营造和巩固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允许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以特许经营权等为标的进行抵押贷款。为环保产业项目做好用地保障,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缴纳土地使用税。进一步落实好脱硫电价、垃圾生物质能发电政策。及时制订环保产业鼓励投资指导目录,做好项目包装和储备,推进环保产业聚集区建设。

(三)加大资金投入。市政府根据各年度项目情况安排资金支持环保产业发展,通过专项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等形式,帮助企业进行环保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设施运营、项目融资、股票发行等。围绕我市环保产业政策和发展计划,探索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公司、环保产业信托投资公司、环保产业风险投资公司,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投资参股、对环保装备制造项目给予贴息等形式,帮助企业完成产品研发和设施运营。对科研开发力度大、科技创新投资多的重点企业,以及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环保装备产品和技术予以重点支持。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城建投资等资金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同时,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债以及专项资金,每年要在工业发展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科技项目资金、中小企业支持资金、环保排污费中列支环保产业专项支持资金。

篇3

一、循环经济工作开展情况

1、根据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废弃资源调研工作,基本掌握了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力。

2、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开展了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技术引进和攻关,编制了2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3、重点培育国大、富盛、鑫达公司等几个典型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目前,国大公司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的节能墙体材料已与台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今年该产品销售额预计为500万元;富盛公司为白桦林钢铁公司配套的3000吨/年废酸液处理再利用项目已完成施工,进入试运行阶段;鑫达公司的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也已成熟,正在筹建年产5万吨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

二、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1、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

上半年,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政策及松北区自然状况,完成了环保科技产业园进行了重新选址,省政府将投入部分资金支持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及产业集群化、配套化的发展思路,完成园区的总体产业规划;园区整体开发及重点项目的招商工作有了初步成果,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哈尔滨三和环保科技产业园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完成核名工作。

2、表面处理工业园

坚持“政府主导,民企经营,三级共建”的原则开发建设工业园。协同园区开发公司与规划局、土地局、发改委等委局共同踏查了8处拟选址并对拟选址从环保、规划、经济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为选址做好了准备。该项目已列入哈尔滨市城市近期规划及哈市2007年重点项目,目前基本完成项目的整体可研报告初稿。

3、再生纸生态工业园

以表面处理工业园为先导,组织企业成立了再生纸分会;协调市规划局将哈市造纸企业落图;联合环保、规划等方面专家到拟选址进行踏查,掌握详细数据,为选址做好准备。该项目已纳入市政府出台的《哈尔滨市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决定》中。

三、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工作

开发、引进、推广环保新技术、新产品6项,组织企业申报各类项目8项,并成功组织15个项目参加了第十八届哈洽会高新技术展。废酸液处理等3个项目获得省环保扶持资金。以工大环保股份、天硕建材、鑫达、城林、顶豪公司为首的我市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已经形成规模;重点推广医疗废水膜处理技术、环保燃料、降解制品、养殖业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等高科技项目的产业化,规模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

四、产业集群建设情况

重点推进了环保新材料、环保能源等产业集群建设。

1.节能建材以顶豪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制造厂、沃德实业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开发生产以粉煤灰、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新型复合保温板,格宁公司引进了以阻燃纸为原料新型建材生产技术,近期进入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生产。

篇4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

一、能源生产结构与生产规模

1、能源生产结构。1995-2008年,河北省能源生产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从6619.5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7040.75万吨标准煤,但能源生产基本没有改变。原煤在能源生产总量中一直保持在85%以上;石油产量比重到2008年为13.05%;天然气比重2008年0.28%;由于河北省水力资源缺乏,水电比重一直低于1%,2008年为0.28%。

2、能源生产规模。河北省能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的来说没有明显规律,但自2002年之后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在2000年能源行业投资曾高达166亿元,但之后的4年里都未超100亿元,最近两年呈上升趋势。从河北省能源行业的投资来看,以煤炭发电为主的投资指向是明显的,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在逐渐弱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于受自然资源的限制其投资也逐渐减小,这种投资取向虽然弱化了煤炭生产,但煤炭消费尤其是煤炭发电去路在强化。

二、能源消费结构

1、分品种能源消费结构。河北省能源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大幅度增长,1995-2008年,能源消费量由8892.41万吨标煤增加到24225.68万吨标煤。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决定了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也是以煤为主,并且近20年来各种能源的消费比重变化不大,能源消费结构稳定,1999年以来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一直高达85%以上。

2、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河北省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从2000年的172.8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585.5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35%,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保持在1%~3%;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由2000年的5315.0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8049.1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5.79%,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自2005年以来一直城7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可见,第二产业仍然是主要的能源消费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必须逐步降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由2000年的540.13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471.6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66%,但能耗增长速度慢于第二产业的能耗增长速度。由此,河北省虽然已意识到第二产业过重,也一直在倡导减小第二产业比例,但还并未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相反却增加了第二产业的比重。

三、能源消费特征

1、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增长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1990—2007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三倍多,主要是由于占能源总消费量80%以上的煤炭消费量增长了三倍多,石油消费量增速略高于煤炭增速,电力消费量增长了近5倍,其增速远大于煤炭和石油。

2、天然气和水电消耗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天然气和水电是比煤炭和石油更干净高效的能源,而石油供应短缺趋势严重,所以加强天然气和水电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即使受自然资源的限制,也应加大调入力度。

3、能源消费在三产中的结构不合理。三产业能源消费中,第二产业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超过了70%,并且这一比重还有增大的趋势。这和河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型经济发展和重工业、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大都有直接关系,随之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此当前节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仍然是调整经济结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提升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举措

1、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效率直接影响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国家的竞争能力。因此,当前世界各国均把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率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要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能源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首先要加强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科技研究,使我国在节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技术突破;其次是要以企业为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三是要运用多种鼓励手段,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开发可再生能源。要解决能源问题就必须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从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天然气、石油和煤炭共存的多元能源结构。河北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风能、地热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河北省为风能资源大省,同时地热资源、太阳能资源、生物质能也很丰富,这些可再生能源都有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其进一步发展,既需要优惠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证券市场金融资本、外资和民间资本的积极进入,能够有效推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

3、调整经济结构。河北省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应该从两方面来抓。一方面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例,尤其要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即从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转向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减小第二产业及其内部高耗能行业的比例,从总体上减小能耗。另一方面提高能源生产利用率,降低设备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从技术层面来节能,通过建立健全能源加工转换数据。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氕 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是未来经济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快环保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巩固和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依法淘汰设计不合理、性能落后、市场供大于求的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培育在环保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实现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五、结论

篇5

关键词:环保设备工程;培养方案;教材;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76-03

《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民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素质的关键”,环境高等教育则是各层次环境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将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环境学科是一门交叉性特别强的学科,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而不断扩展和加强。环保产业近三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成为部分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发达国家占据着全球环保产业市场的90%以上[1],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正向深度化、尖端化方面发展,产品不断向普及化、标准化、成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环保设备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我国环保设备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国内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近几十年我国环保设备行业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壮大,为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环保设备设计制造体系,能够生产制造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及环境监测仪等6大类2500多种产品;拥有20000多家制造企业,年产值6000亿元[2],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则在15%以上,远高于全球环保产业以每年7.5%的增长速度[1]。但我国环保设备产业也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制造水平低下等等问题,基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对环保设备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环保设备工程本科专业就在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等一系列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了建设好环保设备工程新专业,中国环境出版社组织的“2013年首届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研讨会”于2013年9月1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召开,目前获批了该新专业的9所院校均有代表参加。湘潭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核准新增环保设备工程本科专业的二所高校之一,2011年即在全国率先招收了本科生。作为一个新设专业,构建科学合理、可执行性强的培养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教材体系建设是环保设备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现以湘潭大学为例,探讨下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构建的思路与想法,供兄弟院校参考。

一、专业定位

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应以我国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为立足点,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上则应以化工设备与机械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优化与开发为教学和研究对象,它建立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如图1所示,既是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延伸,也体现出因为科技、社会的发展而展现出来的新型应用关系,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侧重于环境保护工艺与污染治理原理,而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应侧重于“设备”,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既了解环保工艺、原理,又懂设备设计、制造、优化等,填补人才需求结构的空白。

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具有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3]。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与相关的专业有着深层的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我们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掌握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及机械原理、设计、制造交叉学科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环境保护和机械装备原理、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在环境保护领域既能够胜任环保设备及工程的设计、组织施工、调试和技术改进等方面工作,又能够从事环保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二、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1.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的原则。把握“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主线,坚持“育人”的核心地位,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坚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环保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并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总之,就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借鉴国内外通用标准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凸显特色。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传承、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既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类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研究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基本要求,学习借鉴其先进合理的课程标准,主动适应国际互认要求,并将行业专业标准作为方案制定的依据,又传承我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提升培养质量。环保设备覆盖面广,涉及专业门类多,一个学校的资源配置不可能面面俱到。为奠定环保设备工程人才的专业基础,湘潭大学确定以环境工程、机械工程与化学工程优势学科(均为湖南省的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知识与能力结构有效汲取该三个专业精髓的环保设备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还考虑了为各类精英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为各类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预留接口。

3.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也必须符合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重视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方案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达到了总学分的30%。同时,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注重实验项目的优化和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还设置了企业课程,增强就业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适应性;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和质量。

4.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模式构建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搭建学生自主研学平台,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结合专业特色,引入了创新创业训练共4个学分,制订了详细的创新创业训练学分实施细则。

5.兼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术深造的需求。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应用性很强,在学术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空间也很广阔,学生仍然可以攻读研究生实现学术深造,鉴于该专业交叉性强、学科跨度大,兼顾学生兴趣可能偏向环境或者机械,课程结构与课时设置都做了相应的安排。

三、培养方案架构

我们希望卓越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系统的思维方法,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专业视野,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美感。基于此,我们在对口用人单位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制订了培养方案。

1.课程设置模块。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类别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环节等5个部分,其具体构成及建议学分具体如表1所示。

2.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由公共基础A类课程、公共基础B类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旨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公共基础A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就业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面向全校学生统一开设、统一要求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采取集中授课与各学期时事报告讲座形式进行,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时事政策。公共基础B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Ⅰ)、大学物理(Ⅱ)、大学物理实验,虽然高等数学(Ⅱ)已能满足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就业和环境工程学科考研需求,鉴于会有学生报考机械学科攻读研究生,故本专业学习高等数学(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旨在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大学文化,推进大学文化整体育人。课程分为公民教育、人文社科、科学技术、艺术审美和湖湘文化等5个模块,由学校设置指导性课程。学生至少需要修读6个学分方可毕业,所选课程需涵盖3个以上(含3个)模块,其中艺术审美类课程至少要修读2个学分。

3.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了学科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该模块的主要课程为:线性代数、现代工程图学(上)、现代工程图学(下)、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计算机制图(双语)、大学化学、工程力学Ⅲ、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控制理论基础、化工原理Ⅲ1-2、化工原理实验。

4.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是专业知识的载体和主渠道,是本专业必须修读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培养。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精心设置了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学Ⅰ(固废、噪声)、环境工程学Ⅱ(水部分)、环境工程学Ⅲ(气部分)、过程装备力学基础、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含反应工程与生物反应器基础)。

5.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进一步深化、拓宽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加学生就业适应性。该类课程按照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着眼于社会需要,体现模块化、小型化、多样化,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其中创新创业训练是学生参加课外科研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文化体育等活动,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反映。

6.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指各专业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不含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军训、实习、社会调查、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如表3所示。

7.学时学分。本专业学生修满177学分即可毕业,总体上学生学业负担不重,其中必修课123学分,选修课26学分(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

四、教材体系构想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培养计划的重要手段,鉴于该专业与现有的环境工程、机械工程人才功能培养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教学效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该战略新专业特有的教材体系十分必要,围绕图1与图2的关系,我们提出了表4所示的教材体系架构。基于既定的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涉及的“环境工程学”与“环保设备设计”等课程,目前虽能借助相关的教材开课,但适用性和针对性均不够好,需要围绕环保设备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量身定制教材。

五、结语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对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大环境的了解与掌握又对培养方案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在发展,需求也在变化,培养方案的建设与完善也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在兄弟院校的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培养方案,共同把环保设备工程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建设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燕合.大力开发先进环保仪器设备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J].中国设备工程,2007,(12).

[2]刘晶.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4(5).

[3]解清杰,赵如金,刘宏,储金宇.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江苏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

篇6

长期以来,经济依赖投资拉动获得快速增长,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显得日益严重。为此,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之一的东莞,寻得了新的突破口――通过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链分工中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绿色转型升级。

先行先试:全国唯一示范城市

2015年12月,东莞市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环境保护部批复同意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的城市。

2016年初,东莞市绿色供应链项目被列入“十三五”广东省与环保部的省部共建示范项目。

2016年6月,《东莞市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正式出台,为今后3年的工作指明方向。

……

为了摸清底细,在组织多次企业调研座谈的基础上,东莞筛选了一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意向企业,深入企业调研,与相关企业进行广泛交流,同时,从家具行业入手,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

在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等技术单位的协助下,东莞选择了光润家具、美时家具、长丰家具3 家家具龙头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其中,光润家具是办公家具龙头企业,为了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大幅度减少了油性油漆的使用,提升环保、能耗管理水平,年节约电费100余万元;作为美资企业的美时家具,为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则通过提升环境绩效、能源绩效,结合产品结构调整,整合厂区资源,对生产流程进行重新布局,实现生产工艺的最优化,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工作方案》,今年的任务是探索摸底,夯实基础,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管理指标评价、管理服务支撑三大体系。”东莞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东莞总结第一批试点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在家具、制鞋;电子、机械制造;零售服务业三大类的企业中建立第二批试点,批量开展试点工作。”

以家具、制鞋企业为例,东莞从VOCs减排入手,引导企业升级改造,采用“光解+吸附”或转用水性涂料等先进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电子、机械制造行业方面,则通过提升电子、机械制造行业废水处理能力,推动企业及产业链上游供应商提升环保绩效;对于零售服务业,大力推广绿色包装和绿色物流,优化交通运输方式,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和废弃物回收,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我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处在起步阶段,百废待兴。许多做法和经验需要探索和借鉴,试点的工作也纷繁复杂,因此光靠环保局的力量还不足够。”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东莞为此组织调整人员,充实相关机构,并努力寻求‘懂行’的机构予以支持。”

作为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执行机构,11月8日,环保部绿色供应链管理东莞示范中心正式投入运作。示范中心由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环保厅、环保部东盟中心三方共建,专门负责试点工作,通过总结分析,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确保试点示范项目有序高效推进。此外,示范中心还将建立、维护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信息数据库,并向企业和公众开放;定期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指数(东莞指数),为绿色采购商计划和公众绿色消费提供信息支撑。

“我们的目的是要打造出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其他企业参与试点工作。”

建章立制:“东莞指数”评价体系

“政府的引导固然重要,但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所以建立一个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试点阶段,东盟中心、美国环保协会、东莞市环保局等联合研究创立了以‘东莞’冠名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体系――‘绿色供应链管理东莞指数’。”

据了解,“东莞指数”从绿色设计与采购、绿色生产与物流、绿色消费与回收等三个维度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其中绿色设计与采购相关指标14项,绿色生产与物流相关指标22项,绿色消费与回收相关指标11项。涵盖了环境绩效、能源绩效、和低碳发展三大方面。

其中,每一类指标分别包括基础指标、行业特征指标和特别加分指标3类分指标。基础指标是企业在环境管理、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方面守法合规情况;行业特征指标是某些行业特有的、有利于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等目标的情况;特别加分指标是企业通过自愿参加国家和地方节能环保项目,或企业主动实施节能改造、污染物减排和碳交易等活动来改善环境行为和能效的情况。

“比如绿色生产与物流项目,当中的污染防护管理、环境管理两项属于基础指标,均是占分比重最大的项目之一,这就要求参评企业在废水、废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噪声等污染物排放方面,以及在排污申报与排污许可、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内部环境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等方面,必须达到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东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又以绿色消费与回收项目为例,该项则要求企业应该对设计、试生产、生产、包装、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产生的所有废品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处理;采取措施,提高再使用、再制造、再利用的零部件或材料的使用率;在产品上标识绿色环保消费回收提示……

“‘东莞指数’的评价结果将选取上述三类评价指标,考虑各项指标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合上游供应商评价后得出。”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该指数,政府部门可以深入了解各行业整体绿色化程度,发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案例,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并为今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编制产业规划,调整工业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量化的工作依据。

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在实施绿色供应链指数评价过程中,有效识别企业在环保、节能以及低碳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比较,明确企业行业定位,找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对于利益相关方而言,如大型买家,可运用该指数作为供应商的评估依据,在采购活动中,优先考虑指数高的企业;同时也利用指数促使问题供应商作出整改,品牌能够凭借该数据检索和推动所有直接供应商,并向更上游的材料供应商推进。

“‘东莞指数’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绿色化程度指数,它在评价企业自身行为的同时,还将上游供应商的绿色化程度纳入评价体系中,并且沿供应链向上游逐级扩展。一个企业的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反映了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中国―东盟环保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说。

“目前,东莞已在家具、制鞋行业内的28家企业内尝试进行“东莞指数”的测算,具体的结果将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家居绿色供应链论坛上公布。”

政府支持:立足企业,引领潮流

“对于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体系认证的企业,考虑通过财政补助的形式予以奖励”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具体的实施方案还在研究制定中,将分阶段对试点行业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并参与东莞指数测评,测评结果优秀的企业,给予10-15万元不等的补贴,增强其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意愿。”

万事开头难,为了进一步加深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加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东莞可谓使尽“看家本领”。

2016 年 4 月21日,东莞联合东盟中心、美国环保协会、沃尔玛公司举办东莞市绿色供应链能效管理项目培训班。培训围绕绿色供应链促进绿色转型、“十二五” 节能回顾和“十三五” 展望、企业新能源政策、企业能源管理与计量等相关内容开展,并解读了东莞市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方案。2016年9月22日,东莞联合东盟中心等技术支持单位共同举行东莞市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培训会,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要点、工作安排、评价体系、实施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专题演讲,向在场代表详细、系统地介绍了我市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项目背景和工作部署,并号召企业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加入东莞市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的行列中。与此同时,通过举办“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东莞产业发展机遇”等一系列主题沙龙,积极组织推动企业参与东莞市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加入绿色转型。

“光有补助和培训还不够,鉴于企业的逐利性,关键还是能否给予企业实质的好处。”为此,东莞着手研究制定《东莞市绿色供应链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由市环保局牵头,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绿色供应链产品的鼓励引导政策,并根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按照国家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管理以及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的相关规定,倡导优先采购绿色商品,拟逐步推动强制采购绿色商品。

具体的做法是希望运用新鲜出炉的“东莞指数”作为供应商的评估依据,鼓励企业在采购活动中,优先考虑指数评分高的企业。采购商可以利用本指数推动问题供应商做出整改,并由直接供应商向更上游的供应商逐级传递,促进企业绿色采购。

篇7

这些问题,9月7日在济南闭幕的第三届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暨东北亚地区环保产业洽谈会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在这个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环保展会上,特别设立的绿色生活展成了一大亮点。环保建材和室内装修材料、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新能源利用技术和产品、有机食品、低辐射电子产品、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生态住宅小区等等,无一不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永远的绿色追求

10年前,英国哲学教授巴列特(Cyril Barrentt)这样定义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是大自然的生活形态,而不是细节的追求。绿色生活是最完满、最丰富的生活方式。”由于这个定义显得过于完美和笼统,环保学者们将其概括为: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涵盖了生产行为,又包括消费行为。

享受绿色生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追求的生活标准。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生活是一种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之下的一种洁净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追求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但还要舒适的生活条件。

但是,近年来的世界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使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目前惟一能做的就是减少对环境的继续破坏,努力修复已被破坏的环境资源。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创造绿色生活空间已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对环保的投入不断增快。目前,全世界环境保护设备和服务市场以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发达国家为主体。据统计,2007年全球环境市场超过了6000亿美元。预计世界环保市场将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亚洲市场增长最快,预计每年将以16%左右的速度增长。

作为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的主办地,山东省有着巨大的环保市场。据悉,山东的人口密度大,经济总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容量比较小,由此造就了潜在的巨大环保产业市场前景。事实上,山东省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市场。截至目前,全省需求环保项目达687个,总价值约3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创造绿色生活

几年前,济南市在实施了“造绿工程”、“容貌工程”和“蓝天工程”后,开始了创建“绿色社区”的试验。出乎意料的是,“绿色社区”活动取得了出乎想象的成绩。在绿色社区建设中,政府积极倡导,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设绿色家园。济南市市中区舜华社区,始建于1985年。长期以来,这里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尘土飞扬。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后,该社区先后投资100多万元,购置各种乔、灌木树苗40余种,实施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工程,社区里的干部群众利用节假日义务植树10万余株,建成了20000平方米的舜玉公园。如今,这里道路整洁、绿树成荫、清水长流,成了居民休息生活的理想家园。

济南市的居民社区积极进行破墙透绿、辟地造绿、户户植绿等活动,形成常年见绿、春色满园的优美环境,建设成了一个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绿色社区和生态社区。济南市绿色社区建设的经验快速在全省推广。

从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最适合人居城市,到生态省建设,在山东,绿色生活的理念在不断地向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扩展。

作为具有很强公益性的环保事业,公众参与是其不断推广的重要基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2006年底,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报道,山西省环保局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3.31%的受调查民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但接受调查的91.95%的市长则担心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

两种均占多数比例的观点截然不同,其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山东省五莲县的发展思路给出了一个优秀的答案。五莲县境内山地丘陵占了86%。进入新世纪,各地大力招商发展工业,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五莲人面临了新的选择:要“绿”,还是要“富”?深入调研之后,五莲确立了一个“绿”和“富”和谐共生的战略――生态建县,决意做大“绿色资本”。他们对全县山区的3.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全面封护,对90%的宜林山滩进行了绿化。依托生态优势开发建设了五莲山风景区,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4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过亿元。“绿色五莲”成为五莲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500强企业美国丹纳赫集团、世界生物胶产业龙头美国斯比凯可公司、全球最大木制窗帘生产商台湾亿丰公司等产业巨头相继慕名而来。

让绿色走近大众

走在绿博会上,最大的感受就是“绿色”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几款样式新颖的时风电动轿车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兴趣。时风电动轿车普通车型不到3万元,相比传统轿车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电动汽车的低运行成本和环保优势足以打动消费者。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时风电动轿车耗电费不足0.10元/km,按每天行驶30km计算,与普通的耗油汽车相比,每天能节约10多元的油料费用。自去年11月投放市场以来,时风电动轿车受到了普遍欢迎。

山东绿洁环保技能科技开发研究所所长王开生发明的“不冒烟的锅炉”,在锅炉里安装了消烟器,改变了燃烧结构,煤烟不再是直接排放出去,而是在锅炉内又变成了火,热量被进一步地利用,能够节省15%到70%的燃料。既环保又节能,一箭双雕。

还有山东信博洁具有限公司发明的节水型坐便器,在水箱内部设计安置了一个小的水箱,就将每次冲厕用水由原来的6-9升减少为2.3升,仅此一项,一个家庭每年就可节约用水十几吨。

……

但是,像这样的家庭用环保产品在绿博会上并不多见。在绿色生活展上,你很难找到适合家庭使用的产品和技术。来自章丘市的王世超刚买了房子,他来到绿博会想买个仪器测测房子里的空气质量是否合格。但他看遍了会场,也没买到想要的东西。专业从事环境质量测试业务的公司倒是不少,但都是大型的机器,服务方式也是由他们的工作人员到用户家里进行采集和检测,没有一家出售小型的家用测试机器。王世超颇感失望:“检测一次要2000多元钱,对家庭来说太不合适了。我们盼望能发明出简便便宜的测试仪,这样就可以随时测一测。”

对此,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张波解释说,对公众的不同意见,绿博会组委会将考虑在下一届展会上给予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弥补。在绿博会上设立绿色生活展,本意就是在绿博会上倡导一种环保理念的绿色生活,引导我们公众换一种方式来生活,用一种和大自然更加和谐、更加亲密的方式来生活。

篇8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设计产业;生态化;传承

近几年,国内产业生态研究的项目不少,尤其在对民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研究中,国内的研究很多项目都急于进行传统工艺的现代改造与产品开发,忽视对设计产业现状资料的科学收集与细节分析。如《面向“生态文明”的中国传统竹产品再设计研究》、《当代民间手工艺品的消费需求调查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设计价值体系研究》等项目,着眼点都是传统工艺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与再设计。而《创意产业背景下工艺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传统手工艺家族产业制度研究--以近代著名手工艺家族为视点》等课题研究,无地域与年代限制,作为资料存留的证据细节不足。

一、研究对象

本土资源的生态型传统手工产业,大部分传统生态型手工业正面临着从业人员减少,甚至无后继者传承,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经营与生产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调研的对象正在逐渐消失,调研工作迫在眉睫。地方政府面对本土资源产业的调整出发点受到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影响,部分地区对生态型手工产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意义认识不足,因此生态型绿色产业在政府政策调整时得不到支持,面临生存危机。而部分地方政府意识到手工产业的重要性后,对此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政策也在探索性对策阶段,急需专业人员在学术上给予建议。因此,本研究项目的迅速开展意义重大。

在我省本土已存活了上百年的传统手工产业,并对其发展现状和生态事实,利用影像技术对地方原有的产业现状和文献进行整理和资料收集,除此之外,重要的工作在于对地方生态型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政策性学术建议。对于保留较完整的生产加工、商业流通、大众使用基础的低碳、低技术产品,研究生态土壤与人文资源对于其在民间存活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护和提升其设计价值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研究的重点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我省地方手工产业的影像文本进行细节收集,同时对本地文献中与产业有关的文本进行有序收集与整理。此研究项目前期已经取得部分地区地方的支持,提供了部分地方手工产业的调研对象。收集对象处于偏僻和交通不便区域,寻找与发现完整的产业文本有一定难度;目前的调研对象部分手工业者面临手艺传承的危机,被调研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给收集资料带来一定困难。另外,部分地方产业的历史文献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文本(地方志)存藏和整理都有缺失,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国际同类文献的翻译,因语言的差异和对译问题,也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阶段:按照本省原生自然资源分布的条件,对不同地域的生活用品本土加工条件进行有序调研,选定如香河、邢台等地域案例进行深度调查,通过摄影摄像、文本采集留证其生产加工资料,跟踪部分工匠,进行个案样本采集。重视对现有的商业生态的数据信息采集。研究^程中主要以调研法为主,同时进行个案研究。

第二阶段:根据调研对象对地方文献和行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比对不同区域调研行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检索亚洲国家和其他省内同类情况的文本,翻译收集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第三阶段: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完成同题系列论文的有序资料及其他出版成果呈现,并组织交流展览和学术研讨会议,探讨我省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途径,取得相关环保产业的学术和商业组织机构的认同和支持,逐步推广环保产品设计及产业经济模式

三、具体实施方法

按地区分类,走访和采集5-10个生态型手工制造作坊和个体产业,对其现状进行影像和文本资料采集,对其产业与商业生态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对其发展状况做成功、有待推动和发展的个案做具体分层分析,参考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同类项目的案例进行横向比较,适时将项目成果与北京、山东等省的同类研究机构和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一方面获得各省先进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扩大河北省本土传统生态型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以此激活该产业的成长,提升河北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价值。

同时,在学术领域针对中国近现代产品设计史论研究,一直未有适合我省本土国情发展脉络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我省地域性生活文化与产品设计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地产、人文资源特点,有着与其他省份,特别是西方近现代设计发展不尽相同的发展基础和文化传承,本项目课题从河北省各地域田野调查入手,广泛调查收集属于本土化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形态和低碳型传统制造产业的状况。一方面获得国内先进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扩大河北省本土传统生态型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此激活该产业的成长,提升我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价值。

四、手工艺传承的设计产业生态化

1.挖掘延续先祖传承下来本土的造物方式的无公害生态型产品设计制造的方式与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人文基因;收集整理本土生态型手工制造产业资料,提升其恢复繁盛和扩大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对未来可持续产业发展提供可参考实例。弘扬河北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优秀传统,对建立本土环保型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产业规划的系统性发展策略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可应用的实际案例。便于国内学术研讨和交流,并力图将本项目所产生的本土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对未来我省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作出应有的贡献,并造福于大众。

2.对于当下大多数高能耗的地方工业化产品制造产业,转型为低碳或无碳排放的清洁型产业发展的国策,提供实效性应用研究范例,尤其是对地域传统手工产业的商业生态和就业方向分析,为地方政府在产业转型规划政策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在项目研究中整理翻译亚洲国家和其它地区的成功范例做参考对比并推广,使之能够对我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本土设计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和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在历史上也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对亚洲临近国家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创意产业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且依然处于上升势头。中国是手工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官民生产历史。本课题立足我国本土已存活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经济生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原则为根基,研究传统手工业生产生活、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有序回归,提供可参考的实际事例,由此提升我省生态型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娅军.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产业中的传播[D].山东大学,2006.

[2]房彬彬.基于传统文化消费心理的手工艺设计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

[3]黎敏娜.传统手工艺图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

[4]王颖梅.浅谈我国手工艺礼品消费现状[J].知识经济学报,2009.

篇9

“十一五”时期,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并于2009年1月1日颁布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促法进一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工业企业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国家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则提出,充分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发展低碳产业,走生态、绿色、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指导意见。

为了取得极大的社会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减少粉煤灰对青铜峡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拓宽粉煤灰的使用范围,改善商品混凝土性能、提高水泥产品质量、增加涂料和PVC产品的填料种类,降低相应产品的制造成本,满足高性能矿物新型功能材料的市场需求,乌海市东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组建成立青铜峡市东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依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引进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对粉煤灰、电石渣等工业废弃物(《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第十项建材类第10条)进行深加工,生产成为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的新型矿物材料(《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第十项建材类第9条和第九项化工类第9条),拟充分利用青铜峡地区及周边电厂粉煤灰资源,对其进行综合利用。计划建设年产200万吨高性能矿物新型功能材料生产线,该产品用于商品混凝土,可减少30%的水泥用量,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发热量,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耐腐蚀性,可以大量用于周边400公里范围内的商品混凝土;用于水泥混合材(掺入量40%),可降低10%的熟料用量,并能改善水泥性能,水泥的经济销售半径为500公里,粉煤灰做为混合材将随着水泥向外输出;用于粉煤灰砖、加气块等制品,可减少20%的水泥用量并能提高产品质量。

在塑料、涂料工业中,传统的填充材料有:陶土、滑石粉、轻(重)质碳酸钙等,高性能矿物新型功能材料价廉、且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Al2O3占绝大比例,与传统填塑材料的化学组分极为接近,故近年来在涂料、PVC行业已开始采用。

通过扩大用途和大幅增加粉煤灰使用比例,粉煤灰将随着相应产品被大量输出到青铜峡地区境外的市场,从而保证粉煤灰有足够大的用量,逐步实现相应电厂粉煤灰的零排放。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青铜峡市东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发展、壮大,满足社会对优质产品的需求,必须根据公司自身特点,依靠技术进步,使公司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篇10

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XX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高新技术产业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武汉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为205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新能源、动漫、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产值增幅分别高达35%、43%和46%;节能环保、生物、软件服务外包、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1469.25亿元,增加值575.62亿元。重庆市高技术产业XX年销售产值达1028.2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销售收入987.73亿元,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重庆高新技术的四大支柱产业。

二、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武汉、成都、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主战场。

1、空间布局合理,企业密集度高

武汉市工业空间布局分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集聚区四大块,分别位于武汉市的西、南、东、北面。其中,东湖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区内包括武大、华中科大等4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所科研院所、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55名两院院士。园区拥有8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技、教育实力居全国第三,XX年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科技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