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1 23:2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工科开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毕业论文;创新性;开题答辩;开题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04-03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等新型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使得这个时代的本科生几乎与大学课堂的教师同步地接触来自国内外最新的新闻和咨询。与此相比,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更新换代较慢,四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基本上接受的是本专业最基本且已形成共识的专业知识,或者说学了一些本专业领域最基础的知识,而对本专业科技前沿的知识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甚少。这就造成理工科学生进实验室做毕业论文开题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选题时不知道查阅哪些资料,不知道选择什么内容或者具体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撰写开题报告时不会进行分析和归纳等等[1-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学教育在课堂教育阶段过于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注入,造成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已有知识的理解上,忽视了对学生归纳、整理、分析并输出知识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输出毕业论文的质和量取决于其对专业知识输入的质和量,缺乏对本专业科技前沿研究现状的了解,就不能发现比较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现就各个阶段学生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及指导老师应给予的专业引导浅谈几点看法。
一、确定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的第一步,研究方向应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个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好的研究方向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该学科科学前沿和发展前景的机会,也是学生能够窥探本学科未来发展的一个窗口。由于一个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与本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非常繁多冗杂,让毫无科研经验的学生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本专业的、难度适中的研究课题,无异于大海捞针,毫无头绪。
绝大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课题基于本学科现有老师研究方向基础上的,是由本学院老师所指定的,是指导老师已有研究的深入和创新。本学院老师从事的科学研究大都与本学科相关联,这些研究方向中有些属于本学科已有基础知识的延伸,有些属于本学科新兴的边缘学科,有些属于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运用本学科已有的基本知识理论去解决其他学科存在的问题或者运用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去解决本学科当前存在的问题。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所指定的研究方向大都是自己在本学科多年科研探索和积淀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些比较偏基础理论,有些比较偏实际应用,有些属于比较成熟、前期研究较多的,有些属于科学前沿、带有探索性质的等,需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个性化选题指导。对于学有余力,有志继续从事科研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安排与前沿科学有关、比较基础性地研究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研究生阶段地学习打下基础,也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地质量。对准备参加工作的学生,选择更接近生产实际的或者与就业方向密切相关的课题,将毕业论文课题与将来就业要应用到的知识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关联,切实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性[3-4]。学生需在明确自己兴趣的基础上,经过查阅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深刻理解该研究方向的具体内容、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二、熟悉研究现状
任何研究过程都是本学科知识探索领域中的一个环节,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的,确定研究方向后,学生就需要熟悉本方向的研究现状,梳理前人的成果并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学生首先围绕研究方向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来自互联网上本专业常用的中英文数据库,如化学专业常用的有中国知网(CNKI)、美国化学学会全文数据库(ACS)、Elsevier/SCIRUS、John Wiley、Springer Link、Sciencedirect、RSC和Beilstein等数据库,也有部分资料来自图书馆、阅览室和专业资料室。要想透彻地了解本方向的研究现状,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查阅中英文文献,全面的资料搜集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研究现状。
其次需要学生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分类,并认真阅读。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浩如烟海,一一梳理总结难度太高,可以找指导老师找一些该方向具有代表性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论文进行精读,挑选一些本方向做得比较好的课题组或者牛人写的综述进行通读,其余关联性不大的论文可以泛读全文或者仅仅读取摘要即可,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对于英文不怎么好的同学,英文文献的阅读是必须要克服的一道障碍,理工科现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大都刊载在英文期刊上,包括国内大牛也都在英文期刊发表自己比较重要的近期研究结果。阅读过程中要写好笔记,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的理解和想法,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便于梳理归纳。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对本方向的研究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在研究内容上有了初步的知识积淀,结合自身已有专业知识能够初步了解本专业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点上,现在研究到什么程度,未来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哪些,还有研究人员是为了何种原因而展开科学研究工作的,如何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等等。
再者需要学生对本课题组前期所做的研究有透彻的了解,主要包括实验室有哪些实验条件,主要开展哪方面的研究,前期研究生和往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通过哪些实验手段做了哪些相关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比较有意义的发现,哪些发现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将近3―5年内自己所做的研究比较大概地讲解给学生,明确其中比较有意义的内容,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与学生交流沟通。
三、选择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理工科的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第一步。在学生有初步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指导老师应鼓励学生梳理本方向已有研究问题,要求学生理清研究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清晰揭示研究问题的演进,支持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本研究方向已有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提出独特新颖且有价值的问题,选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理出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理工科科研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影响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对可能影响研究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找出该影响因素与实验现象之间已经存在的关联,从而对已有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或者改进与批判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以不落俗套的思维尝试性地解决问题,避免毕业论文中低水平的重复或者模仿,思考未来研究中是否可找到更有意义或者更有价值的结果。在这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问题不能提的太大,必须是有限时间内自己独立或在指导老师协助下相对独立完成的问题[5]。
四、撰写开题报告
理工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包括选题的意义,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具体的研究方案,主要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一个好的毕业论文必须要明确清晰地阐明选题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而不做其他课题,这个课题让你感兴趣的关键点在哪里,比如或是前期研究出现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或是性能更好的新化合物,或者是新的概念,或是新的能够大大地提高现有生产效率的工艺路线。而目前本科生所做的开题报告中,普遍存在选题不明确或者选题不合适,根本原因在于对选题内容的认识不足,本科生对很多科学前沿的了解来自于报纸、杂志或者网页等一些科普性的新闻,这些新闻为了吸引眼球,通常会夸大或者歪曲一些基本研究科学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结果。实际上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新闻都有对应的更专业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表达相对来说更客观,也是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更应该关注的东西。摒弃偏见和成见,从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研究课题的意义是做毕业论文过程中应该具有的态度。选题过程中另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或者难度太大,不切合实际。如有的学生提出“丝素蛋白在固液界面的有序结晶及其应用”,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影响丝素蛋白结晶的因素太多,实现起来难度也很大,后具体细化为“流动剪切力对丝素蛋白有序结晶的影响”,将影响丝素蛋白结晶的因素缩减为单一的流动剪切力的影响,研究内容明确,范围进一步缩小,就具备了可实现性。明确选题意义后,就需要对所选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围绕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分析总结以往研究人员大都是从哪些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运用了哪些理论和方法,对这些理论和方法存在的优点长处及其缺点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指出自己相对于其他研究者的长处,理出自己围绕关键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并制定更加具体的研究方案。
大学及后续的研究生学习均是为了培养某一方向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毕业生在开题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切记要运用专业术语进行更准备的表达。对于理工科学术性的论文,富有主观色彩或浓郁个人感情的语句,是开题报告撰写过程中必须要避免掉的。开题报告内容属于专业的、学术性的论文,要求学生用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词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客观的描述,在相对合理范围内对已有实验现象进行推断。另外,思维和逻辑的连贯性也是开题报告撰写时要注意的要点,开题报告中引用他人的文字及说法要标明出处,所引用的论文和专利等都是要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密切相关的,不能为了凑字数或者凑内容而加些与研究问题无关的东西进来。
五、开题答辩
开题答辩就是要求毕业生详细地口头阐述毕业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就是该课题的研究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案,研究意义等。对老师和学校来说,组织开题答辩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认识程度,所选课题难易程度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是否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参与开题答辩可以深化对研究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为接下来的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答辩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开题答辩通常包括学生口述、问题答辩和建议评价等环节。学生口述阶段需要学生事先做比较充足的准备,深入透彻理解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本专业知识,用简单的图表或文字展示本学科前沿的其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问题答辩环节答辩老师可以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如针锋相对的观点或完全不同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研究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针对老师提出的不同观点,学生应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理论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证明自己的理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评价环节答辩老师要给予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明确其缺点与不足,并给予改正的建议和方向。毕业生应根据开题答辩中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加以补充完善,是自己更加透彻地理解课题,力争取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开题答辩的过程是学生和老师就接下来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的学术思想交流过程。开题答辩一方面为老师提供了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对研究课题理解程度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术思想,展现自己自信心的平台,能够锻炼学生理论概括、语言文字、口述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总结:
本文从培养具有初步创新能力人才的角度出发,围绕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的五个阶段,浅谈各个阶段学生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及指导老师应给予的专业引导,为学生和老师的毕业论文开题工作提供建议,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奠定基础。总之,毕业论文开题阶段是学生和老师就研究课题和研究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阶段,好的开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站在前人的肩上”进而“看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83-86.
[2]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3]路辉,宁焕生.“以人为本”促进本科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9,(4):55-57.
[4]周仕东.论科学探究中的科学问题[J].化学教育,2005,(8):15-17.
[5]罗海鸥,包国庆.学位论文答辩:一堂智慧升华的课程[J].学园,2008,(2):34-38.
To Improve the Specific Ideas of Innovati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Thesi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JIANG Yan-ke,GAO Xue
(1.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University Of Chongqing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catalysis and functional organic molecules,Chongqing 400067,China;2.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University Of Chongqing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drug research,Chongqing 400067,China)
篇2
论文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示范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
论文基本内容:
随着国内移动通信的快速普及,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商务应运而生,从而为旅游业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杭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论文可以从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旅游业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的情况,重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基本要求:
广泛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论文要言之有物,切忌空泛;严格遵守论文格式规范;按规定的进度完成各项任务。
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应完成如下工作:
1、应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必须查阅15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其中,外文原文参考文献至少2篇),于2011年1月15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文献综述和译成中文后不少于2000字的外文译稿,同时提供外文的封面、封底、目录和所翻译的正文的复印件。
2、在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于1月30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开题报告。
3、在同意开题后,认真撰写毕业论文,须在2010~2011第二学期开学注册时(2月19-20日)向指导老师上交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设计)完整初稿。
4、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直到指导老师认为可以通过为止。
5、必须在2011年4月15日之前完成论文定稿(正文不少于8000字,不含附录的字数)。
6、认真准备论文答辩。
三、起止日期及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
2010
年
12
月
2
日 至
2011
年
5
月
14
日
进度安排: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11.1.5之前
确定论文题目、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2
2011.1.6-2011.1.15
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定稿
3
2011.1.16-2011.1.30
完成开题报告定稿
4
2011.1.31-2011.2.20
完成完整的论文初稿
5
2011.2.21-2011.4.15
进行多次的论文修改,完成论文定稿
6
2011.3.1-2011.3.10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7
2011.5.14
论文答辩
四、推荐参考文献(理工科专业应在5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8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1] 袁剑君, 陈志辉. 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01).
[2]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3] 李文学. 四川电信与省旅游局深度合作着力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J]. 通信与信息技术 , 2010,(01).
[4] 蔡安宁, 尚正永, 马明栋. 杭州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 计算机系统应用 , 2007,(08).
[5]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
[6] 为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做好准备[J]. 信息方略 , 2008,(02)
[7] 汪礼俊, 廖瑾. 移动电子商务:现代生活的新诠释[J]. 上海信息化 , 2010,(05).
篇3
1.中国化学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项目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98.国内期刊近期发表的油田化学论文题录
篇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研究(课题编号:2008A 02)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为了摸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向前迈进,于2008年12月启动的一项基础性调查工作,并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就该课题进行研究(教基司函[2008]91号),调查时间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为期一年。此次调查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内蒙、安徽、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的50个区县进行,校领导卷、心理教师卷、班主任卷各发放300份,教研员卷发放50份,合计发放950份问卷,有效回收818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6.11%。
调查主要有五方面发现:第一,半数的被调查区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但相当一部分指导机构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区县教研员总体学历较高,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仍需提高。第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有所增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始受到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但培训的系统性尚未形成。第三,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六成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但只有三成的学校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课时。第四,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正常运转。第五,七成被调查区县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和心理活动课的研讨活动,但各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频次和范围有显著差异。
课题组就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一、建议加强政策指导研究及宏观管理。二、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规划。三、建议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研制工作,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管理和教学研究。四、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规范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五、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纳入教育专项督导,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评估。
课题论证专家,教育部信息中心《基础教育参考》主编陈海东对本次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感到欣慰,他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对于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认为本次课题研究设计合理,调查样本量大并有较好的代表性,统计方法运用得当,数据可靠,研究报告系统全面,国内外文献翔实,文字通俗流畅,图表清晰,讨论分析事实求是,建议中肯并具有可行性,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认为本次调查非常有意义,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数据丰富,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的建议具有参考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午晴教授对本次调查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调查研究目的明确,调查范围广泛,调查研究过程科学规范,达到了调查目的,基于调查结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陈午晴教授进一步指出如果研究对象中加入学生和家长,调查的结果会更加丰富全面。
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于长学处长认真听取了各方发言后,对本次调查表示满意,并表示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并作为德育处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他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接受委托任务以后,一直非常投入,时间并不太长,但拿出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工作十分认真,而且非常负责。调查工作卓有成效,调查报告卓有成效,调查结果富有参考价值。
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55-03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最后阶段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还能考核指导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学管理水平,所以,它是审核评估方案中规定的三项文卷审阅(支撑材料、毕业设计和试卷、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之一[1]。这些年来,专家学者们构建了科学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做了大量的有益的研究与实践[2-6]。在CNKI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毕业设计”,可以查到近4000篇研究毕业设计的论文,并且再输入“质量监控”,也可以查到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论文近250篇。黑龙江科技大学自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展了11年的毕业设计评估,为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乃至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年的毕业设计评估及研究,发现了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评估的视角探索并实践了监控与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办法,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一、毕业设计质量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压力大。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静不下心来做毕业设计,根本不去深入调查开展设计研究,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是应付了事。
2.学生急于到单位报到实习或上岗工作。特别是有些私企,由于人力资源不足,招聘到学生后就要求学生到单位报到参加工作,国家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限制,学生又怕失去这份工作,不得已只能牺牲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的学生主观上就不愿意做毕业设计,找到工作后寻找各种理由到工作单位实习或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出于攀比心理,自己主动要求到就业单位实习,导致留给毕业设计的实际时间明显不足,只能从网上找些资料,东拼西凑,抄袭应付。
3.前松后紧。由于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和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精力没有用在毕业设计上,毕业设计前期进展缓慢,后期突击应付,不能给指导和审阅教师提供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指导和审阅,致使很多设计质量问题难以避免。
4.通过网络购买毕业设计。在“百度”中输入“购买毕业设计”可以查到318万条相关的结果,所以一些学生图省事,直接到网上购买毕业设计。
5.一些毕业设计选题与就业岗位关系不大,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兴趣和主动性。有些毕业设计选题过大过深,还有的选题偏离了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于学生的能力不足而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二)教师方面
1.指导学生人数偏多。有的专业由于编制紧张,导致专业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生师比远大于8∶1的比例,致使指导教师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单独指导时间不足,特别是一些同学前松后紧,到了答辩前便急匆匆地集中找教师审查毕业设计,致使教师无法仔细检查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由于现在的学生难以指导,一些资历深的教师甚至不愿意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使得参与指导的教师的实际指导人数更多,难以保证指导设计的质量。
2.毕业设计认识不够。有的指导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走形式而已,设计的质量无关紧要,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自然而然地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把关不严。
3.精力不足。现在各高校的教师都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主要精力不能全部用在教学上。
4.指导经验不足。个别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也就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5.答辩把关不严。一些教师对答辩的认识不高,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所以就疏于审阅、疏于提问,答辩时把关不严,对发现的问题又不要求学生修改,致使毕业设计质量低下。
(三)教学管理方面
1.为了评估时获得较高的分值,一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切实际地罗列一些劳民伤财的实证,有的甚至在实证方面弄虚作假,忽视了对毕业设计内容本身质量管理的重视。
2.尽管学校从宏观上制定了一套毕业设计上的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学校专业类别多,专业分布面广,规章制度无法细化,学校也无法制定各专业(或专业类别)具体的毕业设计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在过程管理方面,从选题、实习调研、资料搜集、报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报告)撰写,到毕业设计文件修改定稿、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3.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专业在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安排上貌似要求严格,但缺乏对各个环节认真检查的相关机制,致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相关各项规章制度就形同虚设。
4.指导效果“大锅饭”,奖罚不分明。对个别责任心不强、投入精力不足的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约束惩罚机制,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投入精力大的指导教师缺乏激励机制。
(四)评估方面
1.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繁杂,过于注重过程管理。黑龙江科技大学原来的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中包含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1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都对应不同的分值和评价等级,很多观测点很难数量化,致使一些学院或专业为了获取较高的评估分值,罗列很多不切实际的实证材料,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准备实证材料上了,而这些实证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作用不大,导致教师怨声载道。
2.聘请的一些专业评审专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审
核出来的问题不具体,提出的整改意见针对性不强。有的评审专家对毕业设计评估的初衷不了解、有的评审专家碍于情面、有的评审专家由于精力所限等种种因素,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多数都是轻描淡写,审核出来的问题很笼统,不具体,缺乏针对性,提出的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
3.每年评估专业太多,重点不突出。评估中心必须对这些专家评审意见重新进行再加工,才能整理形成反馈意见,有的还要重新评审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反馈意见,又由于评估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致使形成的反馈意见提不出来有针对性的问题,当然给出的整改建议就更缺乏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了。
4.由于受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条条框框的约束,限制了各学院、各专业在毕业设计管理特点上的发挥,调动不了各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毕业设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审阅时过分重视对过程管理的审核,忽略了毕业设计本身的质量审核。
二、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评估模式
1.学校专业多,分布学科门类广,改革前每年全部进行评估,致使重点不突出,抓不住主要矛盾,查问题轻描淡写,浅尝辄止,问题笼统而不具体,缺乏针对性。针对这一问题,从2013年起,改革了面面俱到的做法,每年对每个学院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专业,集中精力、集中人力进行重点评估,待学校评估结束后,要求各学院仿照学校的评估模式对没有进行评估的其他各专业,自己选聘评审专家进行自评估,学校再对各学院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实行“以点带面”。
2.取消了各学院的自评报告,改为按照专业进行自我总结,要求总结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年度的整改措施。
3.评估指标体系中所有容易造假的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实证均不作为评估的内容,避免了“先上车,后补票”问题,评估主要审核毕业设计本身的质量,查找具体问题,用事实来证明,让查出来的问题摸得见看得着,利于整改,实行“以果看管”。
4.学校深入各学院评估时,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召开指导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或进行深入访谈,直接听取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使学校对毕业设计的改革与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5.改革前的毕业设计在评估反馈意见时,都是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加反馈会,再由学院将反馈意见传达到指导教师。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反馈意见会,要求全体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参加,让指导教师听到原汁原味的反馈意见,避免了由于“二传手”对反馈意见的理解问题而造成反馈意见的偏差。
6.答辩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设计状态和答辩教师的工作状态,所以,严把答辩关,对全校所有的专业的答辩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掌握第一手答辩情况,并把答辩过程作为毕业设计评估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
改革前进行毕业设计评估时,在肯定成绩的条件下,轻描淡写地查找一些问题,以肯定成绩为主,查找问题为辅。这几年,黑龙江科技大学在毕业设计评估时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当然要求评估专家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对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评估专家要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
(三)将毕业设计评估与整改相结合
通过毕业设计质量评估,找到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而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一是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靠改进毕业设计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所以,把在毕业设计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不但在反馈会上进行初步反馈,还以评估文件形式将反馈意见下发到各学院,并且要求各学院、各专业在下一年的毕业设计总结中要充分地说明针对上年度的反馈意见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和办法,整改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整改困难等,需要学校层面解决哪些问题,并把对上一年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下一年评估的一项指标进行考核,实现了毕业设计评估与持续改进闭环运行,解决了毕业设计最后一千米的问题。
(四)加强督导工作
对于毕业生不超过三届的专业以及指导不超过三个轮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同时,从毕业设计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及开题答辩、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实行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和指导,并且重点放在指导上,充分体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指导方针。
(五)约束与激励机制并用
将毕业设计评估结果纳入到各学院的年度考核结果中,同时每年评出前30%左右的毕业设计工作效果好的专业进行奖励,做到约束和激励机制并用,调动了各学院各专业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对评估方法的改革是正确的,改进措施是得力的,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一)规范毕业设计质量标准
加强学风建设,解决好毕业设计与就业找工作这一对矛盾,这也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之一。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结合学生特点,合理选题,在管理上按着毕业设计质量标准要求学生,适当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就能使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严格执行评审与答辩标准,对于没有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或者设计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当年不允许补答辩,与下一年级一起再次进行答辩,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对于文科类、经济类等以文字论述为主的毕业论文实行制,并制定过关标准,对于不通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工科类专业,相近类的题目放在一个组进行比对答辩,坚决遏制毕业设计抄袭之风的蔓延,对于发现抄袭行为的,一律按照考试舞弊处理。探索试行分期答辩制,对于毕业设计进度快、质量好的学生,实行“快马加鞭,快车先到”,以激励有能力的学生先行答辩,先行毕业。
(二)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完善激励机制
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学校每年评选毕业设计指导先进学院、优秀毕业设计指导先进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优秀教师,并给予单位和教师个人表彰奖励。同时将毕业设计先进单位作为年末评优的依据之一,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评优评奖、晋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对于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颁发优秀毕业设计证书,并将其荣誉纳入个人档案。各学院可以仿照学校的做法,评选院级毕业设计指导先进专业、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毕业设计学生,形成系统完备的毕业设计激励机制。
(三)强化选题的作用
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严格实行双向选择,既可以学生选导师,也可以导师选学生,既可以导师出题学生来选,在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等毕业设计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更是倡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或者学习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大力提倡“真刀真枪”、真题真做、实物制作,增加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获得感,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实行节点管理
针对毕业设计“前松后紧”问题,优化毕业设计工作流程,针对每个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与导师一起,共同制定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将毕业设计划分为若干阶段,诸如调研阶段、开题阶段、毕业设计初稿阶段、毕业设计修改阶段、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再将每个阶段划分为若干个节点,严格实行节点管理,保证实现段段清。
(五)倡导团队指导法
毕业设计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问题就是优秀指导教师少,优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可以采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指导效率的办法,即团队指导法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7]。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外,也需要指导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齐抓共管。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工作者,都必须遵守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使毕业设计质量再上新台阶,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2.
[2]杨雪华,杨姝,蒋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赵丽新,杜溟,陈明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 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4]赵红梅.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 建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关连成,陈素玲,周亚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 题及应对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篇6
近年来,各高校院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培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2,3]。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它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但相关报道多以理工科及文科院系为主[4,5,6],而关于医学院系特别是护理学院系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所做的报道却较为鲜见。近年来,我们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对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论文工作加强管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施行举措,在督促毕业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文将对这些举措进行介绍,以期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适当的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7]。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平时课程学得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造成对论文写作的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正确、灵活地利用论文检索工具。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要上交时随便从网上东拼西凑地抄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都是从思想上没有能认清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排版样式多样,错别字众多。而且许多学生习惯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然后进行简单的拷贝,一方面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文章的写作风格不一,使文章缺少连贯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系部广泛动员全系教师、应届毕业生和临床教学医院,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护理学系成立了学术分委员会,召开专业教研室会议,布置年度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制订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确定严格的时间节点,最后形成详细的论文指导计划。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动员,组织有关教师讲解、宣传毕业论文重要性及写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学位和顺利毕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及临床优秀指导教师,邀请优秀论文作者上台介绍论文写作经验,由专家现场提问点评,并安排低年级学生共同参加,以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所了解。
2.严格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系特制定了《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以规范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又详细安排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程序,将毕业论文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选题与审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检查与指导、论文评定、工作总结和归档与保管阶段,明确列出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人,并结合本科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一年的实习期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半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撰写论文,并集中选择一个科室继续完成实习。然后再将两个阶段的时间进一步细化,列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具体的时间段,保证了临床医院与实习生对实习与论文工作能够心中有数,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系制作了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登记表、开题报告、评审表、成绩登记表等一系列表格材料,发给临床医院使用,并制作了论文“书写体例”,以统一学生论文的格式。还由郑国华博士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细则》,使论文的评审有据可依,从而也保证了论文成绩的公正性。
3.加强系部与临床教学医院联系,监控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论文管理工作,在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系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教学负责人一起,讨论了此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情况,听取各方意见。2006年5月,我系在2001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以后,也专门召开了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会议,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一起评选优秀论文、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2007年1月,举办2006年临床护理学师资培训班,对全省十五所医院护理人员代表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介绍“护理临床教学与毕业论文工作”、“护理科研基本程序”等知识。此外,考虑到我系的毕业论文工作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又专门安排了系部老师参加指导,负责与各临床医院护理部联络协调及为学生答疑释惑。并自2006年起,系部安排教师作为联络员,下到福州各临床教学医院,参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并加强中期检查。
4.临床教学医院密切配合,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临床医院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开展指导人员培训,交流论文指导经验,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清晰论文指导流程。护理部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定学生上报的课题,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协助学生论文拟题,为学生写作答疑,避免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走弯路。护理部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针对学生论文题目、论文设计、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护理部负责宏观调控,指导老师则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相关内容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最后学生论文完成后由护理部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优秀论文上报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护理部及时进行工作小结,综合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悟性和科研能力,个人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篇7
F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中国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为了追求更好的学术训练,他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读化工专业。化工专业是这所大学的王牌专业,功课很重,考试非常严苛。他以高三的学习强度度过了3年,却在第四年的时候,由于课业重和兼职校外实习而 “挂”掉了一门难度高的专业课。这门课上有超过1/4的人不及格,他们想毕业,只能在学校里再待一年,等待重修的机会。
F的同学S成绩很优秀,在系里名列前茅,申请了本系的研究生,却收到了拒信――原因是本系老师不希望招收本系毕业的本科生,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希望他们到别的大学读研究生,增强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生存能力。这个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不过却可以折射出美国大学的一个基本价值观。
除了学业,学生还有实习和社交的“压力”,国际学生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背负着学生贷款,所以学生在课余打工也成了常态。你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穿梭在课堂、图书馆和勤工俭学的地点之间。你也时常可以看见他们在课业紧张的时候来不及吃饭,就在教室门口席地而坐,匆匆啃上两口汉堡,然后进门上课。
美国是一个重视体育的国家。同中国由国家来选拔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机制不同,在运动方面有天赋的美国孩子都是要自费训练的,也要按时上大学。他们的时间表往往要比非运动员学生紧张很多。每逢重大赛事需要请假的时候,他们的教练会开具证明,缺课可以,但作业和考试是一样都不能缺,最后的打分标准也绝不会因为你参加了什么比赛,得到了什么名次而破例加分。所以学生运动员们往往会把在训练场和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带到学习上来,比赛成绩好、学业也优秀的孩子并不少见。
运动员的教练们会例行在每学期的期中,给运动员所选课程的教授发评估表,请教授来评估一下这个学生的学业进程、存在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帮助等。在这样的关照之下,他们在学业上想掉队都不容易。
D在高中阶段爱上了滑雪,经过3年苦练,颇有天赋的她凭借优秀的滑雪成绩拿到了奖学金,入读了西部一所大学。她每天都要训练,早上5点起训练到开始上课,下午放学了训练到晚上10点也是常有的。可是学业上别人通常最多是修双学位,她却选了3个学位:经济学、运动学和体育管理。因为她的梦想是毕业之后有机会经营自己的滑雪俱乐部。她常年是一身运动装,因为“实在没有时间来回换衣服”。
本科生很拼,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读起来也一点不轻松,尤其是博士生,能够毕业往往是要“脱一层皮”。理工类的研究生如果是读实验学科,一年四季在实验室里待到午夜也不奇怪。一些学校考虑到学生的这种作息和安全问题,安排了校园“护路使者”。晚回家的学生,给学校的安全中心打个电话,安全中心就会根据距离远近,派来至少两位经过安全训练的工作人员,护送学生到车站或者到家。
社科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一学期选上3门专业课,那阅读量是一周二十来篇论文,甚至是一本书。他们的功课通常可以在家里或图书馆完成,不必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稍微高阶一点的课,往往要学生“批评”阅读的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读透彻,还要求学生跳脱出来,说说论文的种种不足之处。这样的作业对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术精神的培养十分有效,可是做起来却着实很花时间。
博士生们除了面临科研压力之外,还要先过一个十分重要的考试――博士资格考。通过了这门考试,才能正式开始做论文,而且会获得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博士候选人”。理工科的博士们通常在第一年的年末就要参加这个考试,有些社科博士则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才要参加。
我的一位社科类博士朋友M,就在第三年的年末参加了这场考试。在考试之前的大半年,她就全力以赴准备了,最后的3个月,更是足不出户地在家里读书做笔记。
M的闭卷笔试长达8个小时,由她的4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出题,事先她只知道会考到和她论文题目相关的理论部分、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部分,但并不知道具体会考什么。她担心中间吃午饭会影响她的注意力,便只带了一些户外运动时候的能量食品和饮料到考场。这场8小时的考试的确既考验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又考验人的体力。
芍苤后,M得知她的笔试通过了,非常开心,马上和朋友们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小酒馆里庆祝。又过了一周,她的口试也通过了,这样她就可以专心开始准备论文的开题报告了。
然而,不是每个博士生都这样幸运。J是经济学的博士生,一路苦读,从国内的重点高校毕业,以优秀的成绩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项目全奖。由于缺乏经验也过于紧张,第一年末的博士资格考试没有通过,按照系里的规定,他只能退学回国。有的学校会给没有通过资格考的学生拿硕士学位毕业的机会,而一些学校或专业则没有这个选项,学术生涯只能戛然而止,所以博士生在考试之前的紧张程度也就可以理解了。
通过了资格考才算是博士阶段万里走完了一半。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来形容博士阶段的工作实不为过,有相当一部分博士资格候选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论文,名字后面就一直挂着ABD(All But Dissertation)的称谓,意为:完成了除论文以外的所有工作。
篇8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704
收稿日期:20110222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2010年教研项目资助(20100444)
作者简介:王健(1962-),男,浙江永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教育。
Application of undergraduates tutor system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ANG Jian,SUN Lin
(Medical Colleg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As credit system is th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amou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graduation standard,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under credit system i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Though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medicine schools are reserved in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dit system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is still in the beginning stage. Therefor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undergraduates tutor system and credit system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s at home and abroad can be referred to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in our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credit system;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学分制是国外用于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常用方法,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广泛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方法[1]。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尚处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如何在学分制条件下采用导师制教学是许多医学院校学者共同关注的新课题。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医学院校,特别是在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医学院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成熟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医学院校本科生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学抛砖引玉。
一、学分制为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奠定基础
目前,讲授法是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该法能以最少的教师面对最多的学生,并能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心得和科研成果总结出来传授给学生,具有教学成本低、内容系统连贯、逻辑思路清晰等优点,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多的信息,其信息量远大于学生自己独立看书所获得的信息量[2]。但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分制是指以学生毕业时所需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创立学分制。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3],以后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已在国内许多高校全面推开。
学分制打破传统的“齐步走”、“一刀切”课程设置模式,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一言堂”的教育体制,允许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方法,择优遴选授课教师,教师就不再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需适时转换角色,其授课方式由“教学”向“导学”转变。学分制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专业和自主选课的空间。重庆大学采用弹性学分制实施本科教学,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把学业时间的单位从年缩短到月,放宽对学生每学期最低修读学分的要求,给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时间,凭个人志趣自主设计学习进程,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极大的自由度[4]。清华大学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加大实验课的课改力度,强化实验教学,将学分制引入实验教学,鼓励各实验中心开设独立实验课,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推动学生个性需求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运行,此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5]。
1994年同济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随后,重庆医科大学等也相继开展学分制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专业设置过多过细,许多学生延续高中学习方式,自学意识较差,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新形势下,学生一旦缺乏统一管理和指导,容易产生政治思想、专业学习“失控”,迫切需要有广博知识、真才实学的教师予以引导和指引,这为医学院校构建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二、导师制教学是提高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
医学院校以临床专业为主,学生因课程内容多、自我学习时间较长,与其他理工科专业学生相比,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竞争力。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及师生合作。实施导师制恰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习之余,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分门别类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和导师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会延续到学生今后的一生。导师不仅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同时,导师还是批评性的指导者,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法,合理地提出问题,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显著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底蕴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6]。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它从中世纪一路走来,虽然它饱受各种争议,但600多年来,导师制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仍然充满魅力,仍然被学生认为是他们在牛津最重要的学习经历,它不仅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牛津一代一代高质量人才的不断涌现,充分表明这种制度的内在合理性。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引入本科生导师制,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2003年在全校实行,随后我国许多大学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教学可作为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求欲和创新精神,适宜个性化发展。导师制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大学舞台上将个人的追求、兴趣爱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在通式教学的基础上,个性化爱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指导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创新意识。如撰写综述、开题报告写作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各类专业期刊杂志的阅读,著名大师、学者的专题讲座等都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效途径。其次,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劳动。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导师承担的部分课题或子课题,亲身感受科研的氛围,体验科研的经历,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实验,获得真实的实验数据,享受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逐渐培养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科研意识。第三,导师制的指导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说,现在许多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与当前努力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背道而驰。高等教育更应强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办”,而不是“是什么”和 “这么办”。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应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使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创造的方法等,以创新性思维解决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三)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传统教学形式的有益补充
目前,许多大学教师只重教书,授课是按教材的内容讲,照本宣科,忽略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很少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相互沟通较少,大学四年后,师生之前印象互相模糊。其次,“唯卷唯分”的考试制度使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成绩相关的学习内容,忽视多元化知识的积累及实验操作,对于实验课,往往敷衍了事,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导师制构建了一师多生的小团队,教育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师生沟通充分,针对性强,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能力,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实验,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传统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的重要补充。
(四)可密切师生关系,营造高校良好人际氛围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行为。高校作为社会一角,离不开人际交往,积极开展人际心理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不仅是维系高校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需要,也是营造高校优良的育人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医学人才的需要,提高大学品位和格调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受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经济大潮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色彩,尊敬师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显得十分淡薄。此外,现在的在校本科生大都为“90后”,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个体差异等原因,个别学生或唯我独尊、孤芳自赏,或孤僻内向、沉默寡言,或目中无人、口若悬河,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针对这些情况,通过导师制教学形式,导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生活习惯、严谨的治学作风、求实的科研精神等方面展现教师的崇高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8],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事实证明,导师的慈爱关怀,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依托,往往会化解学生特殊的痛苦。
三、本科生导师制是学分制的良好载体
学分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分制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兴趣求知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医学院校应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将导师制以作为学分制的良好载体,通过导师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而不至于使学分制流于形式。导师制不会冲击学分制,相反会成为学分制的良好载体。
医学院校在学分制条件下开展导师制教学,应体现三个基本理念: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导师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探求中品味人格魅力。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论,帮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成才。导师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分制管理办法等;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按专业特点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参加一些小型、基础的专题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基本思路,掌握一般工作程序,激发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9]。
新时代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活泼,但沉重的学习负担迫使他们不得不文静少动。以导师制为载体实施学分制管理,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从一般观摩演示到真刀实枪的实际操作,在科研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锻炼了意志品质。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知道了科研之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一帆风顺,不仅需要坚定意志和坚强的信念,还要有科学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为今后学习、工作、成才铺就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医学院校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策略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医学高等教育有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医学服务对象是人,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严肃性,加之医学教育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医学学习的艰苦性,要求医学教育仍需以精英教育方式为主,导师制就十分适合本科医学教育的需求。学生需通过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与导师就专业问题进行探讨,接受指导。在学分制下条件下,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遴选优秀教师,构建充足的导师群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已进行学分制改革,如何在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导师制教学,尚无成熟的经验。就目前师资状况而言,除少数几所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重点医科大学外,大多数一般本科医学院校师资力量不强,这就需要广大普通医学院校在实施导师制教学过程中,降低对导师的要求,除聘任讲师外,可让部分在校博士生、优秀研究生充实导师队伍,这对大多数尚无雄厚师资力量的普通医学院校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导师力量不足的良策[10]。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大批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在校博士生、优秀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年龄和学业与本科生相近,具有很好的衔接性,易与本科生沟通交流,成为本科生的良师益友。
(二)一师多生,双向选择,构建适宜的师生团队
首先,教师报名“挂牌”,填报自己的专长和指导方向,然后张榜公布供学生选择。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填报所需的指导教师。学生可自由选择,一般6~10名组成一个小组,由一位导师进行全面指导。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分别给予有目的指导。指导教师的确定,实行自愿报名与个别动员相结合,以自愿报名为主,对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方向,或者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学科方向,或者有些上课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尤其是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研究生导师,一般都遴选为指导教师。在构建匹配合理的师生团队过程中,协调指导方向、学科方向的合理分布,兼顾专业素质、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等的培养。既有基础理论学习,又有基本技能训练[11];既有专业读书指导、考研指导,也有人文素质方面的指导。使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拓宽,专业技能显著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大提高。
(三)强调过程,注重考核
本科生一旦确立导师制,即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以保障这一改革措施从一开始就有章可循,防止流于形式。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相结合,将其纳入新的教学计划。学生接受一定时间的指导,完成相应的选修课程和科研积分,经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12]。既使学生有选修的积极性自由度,又使管理规范有序。实施过程中应及时跟踪和随访,及时掌握进展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会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随访等形式了解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随时沟通,做到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学分制下本科生开展导师制教学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遇到的一个新课题,每个学校都有各自成功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照搬套用,只要我们将导师制教学作为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抓手,边摸索,边总结,探索规律,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提高我国医学院校综合教学水平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Allenspach K, Bell J, Whittlestone KD. Interactive clinical cases in veterinary education used to promote independent study
[J]. J Vet Med Educ, 2008,35(4):589-594.
[2] 江振友, 林晨. 医学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7(2):152-154.
[3] 蒋宇红. 高校学生对学分制与学年制态度倾向的比较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7(3):125-126.
[4] 陈德玲, 刘东燕, 张国宾.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8):63-65.
[5] 郭大勇, 宣华, 胡和平. 转变实验课培养模式,推动实验室开放型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25(5):98-100, 120.
[6] 黄立宏, 龚理专, 李勇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 2009(6):24-26.
[7] 叶常林. 学年学分制下地方院校教学管理的实践与启示[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94-96.
[8] Khashman A.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credit risk evaluation[J].Int J Neural Syst, 2009,19(4):285-294.
[9] 臧伟进, 王渊, 程彦斌. 医学人才培养立体化教学环境的思考和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3):260-263.
[10] 田谋利, 李永华, 傅海龙, 等. 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4):660, 697.
篇9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 研究生教育 体系 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48-03
引言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水平偏低,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水平、培养能力取得了长足进展,这直接关系着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与培养水平。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我们选择了吉林农业大学这所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实地研究个案。
吉林农业大学在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坚持“质量第一”的教育原则,遵循研究生群体教育的层次与规律,统筹研究生所在学科、学院的业务管理与研究生学院的非业务管理,实施两段式二级管理为培养特色,创新教育观念,挖掘教育的潜在资源,创新培养模式,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与细节,打造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政府主导化是主要保障模式
我国当前是国家主办高等教育,并由政府管理,由国家通过中央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性质机构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确立了国家行政机构对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外部监控管理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1]”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国家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制定高等教育工作水平的评价指标来干预高等教育,2002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有组织的评估。”我国还在法规上确保了政府评估的主体地位。
(二)初步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建立相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大规模扩张后,在改革中日益关注起质量保障的问题。此后,不少国家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历经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1990年后,已经初步形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研究生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但目前这个保障体系的规范化、流程化还有待于提高与完善。[2]近年来,“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被视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在研究生教育规模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研究生教育扩张的过程中逐渐被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认同的,事关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多元性特色
“师徒式”培养模式是目前具有普遍性的教育方式。地方农业院校受农科类专业的约束,将这种单一的模式普适化,这种模式具有适合培养研究人员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即不利于研究生自我发展,研究生向高层次发展的空间变窄,研究生视自己的导师为唯一的老师,导师组和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开放性教育、团队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显现。同时,受研究生培养的地域性所限,农科类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范围小,理论滞后于生产实践,研究生在本地就业的适应性还可以,但到异地就业适应性弱。原因在于对其他地域的作物生产了解甚少,多数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或者表层上。主要原因在于实践基地固化于研究生所在学校周围,学科及导师拓展能力小,学习支持不够,开放性不足。
(二)导师队伍青黄不接,指导能力差异较大
地方院校经过生源扩招的变革以后,研究生生源的快速增长导致导师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方面大批的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导师退休,在70年代出生的导师成长增长出现结构性断层。导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满足研究生生源数量急剧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的出现,一些后起的发达地区学校利用待遇和利益的诱惑,使部分院校的教师开始出现了非正常流动现象,这也加剧了导师与研究生数量比失调的状况。
除了导师队伍青黄不接之外,70年代的导师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在指导能力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虽然在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书育人的态度及严谨治学的精神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三)培养硬件条件总体保障一般,学科间差异大
研究生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活动的条件需求与现有资源配置失衡,特别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来的生均教育资源进一步被稀释。培养经费投入不足,试验场所有限,研究设备不足,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程度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实验、实践类课程无法开设,存在着“说”实验的现象,严重影响研究生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
(一)分类培养,确保质量
1.区分目标,分类培养。根据研究生学科类别不同,将研究生分为农科类、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三个大类别,根据类别再组织权威专家讨论制定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建立科学的分类培养标准和学位授予标准。
2.改变教学模式。根据农科类、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三个大类别的不同培养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模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按一级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前沿性、实践性,重视案例教学和实践育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农科类研究生有定期田间作物生产及病害分析案例课,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有定期的文献评述及导师指导书目汇报课,理工类研究生有新进大型实验仪器现场调试安装使用课程,瞄准前沿,立足田野,跟踪新仪器新设备,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3.转变评价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逐步实现了研究生培养管理重心下移,主要向学院、学科下移。明确导师责、权、利,进一步突出各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引入研究生培养分流和淘汰机制,加强和规范各个培养环节的监督检查,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对在培养过程中未达到学业要求的学生,实行推迟毕业或予以淘汰,从而保证了培养质量,同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警示作用。
4.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实施研究生指导教师负责制和培养质量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学术管理作用,激励导师参与培养全过程管理,全面推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培养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要坚持全过程质量控制和严把答辩关的原则,实行“严进严出”,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导师组、学科带头人、导师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在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上扎扎实实抓好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盲审和答辩这五个环节。全过程监督,不流于形式,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负责制。
5.构建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质量保障体系。搭建“学校-学院-学科”管理平台,形成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模式,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同时,构建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究生教育自评工作,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全面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全过程的网络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 明确导师责任,注重制度建设
1.明确导师“责、权、利”。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导师享有招生权、分配权、资助权、论文审查权等权利,特别是对未达到学业要求的研究生,导师应有权终止指导或勒令其退学。导师是研究生学术诚信的主要责任人,要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把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校院两级督导组加强导师和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监督,倡导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对于学术诚信意识较差的导师,要限制招生人数,情节严重的取消导师资格,将导师的品德修养、治学态度、诚信行为等纳入对导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2.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培训、考核制度。一是遴选制度。指导教师的遴选应严格从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质量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彻底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二是培训制度。学校重视对导师的定期培训,尤其是新遴选的青年导师,加强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力度,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和学术水平;三是考核制度。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对导师业务水平进行定期考核的重要性,建立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淘汰,奖惩分明,从而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
四、地方农业院校建立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的应对措施
新时期,各类高等院校竞相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也是如此,面临着生源竞争、学科提升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等重要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积极面对挑战与困难,集中有限资源,提高广大师生的质量意识,科学构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推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和谐统一,这是新时期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针对生源特点确立培养方法
地方农业院校有自己独特的生源特点,本地生源多,外地生源少,区域生源多,全国生源少,生源分布不均衡。针对这样的生源特点,在实际培养方法上就要注意本地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特点,这里的文化除了精神文化之外,更应该注重物质文化、商品文化、农耕生产文化、管理文化等,将地方性文化、区域性文化凸现出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针对性的培养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增加有区域特色的时间性与实验性设计,尊重农时,顺势而为,顺应自然地理条件,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有所担当的农业人才,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保障。
为此,应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等环节上严格把关,力求严谨科学。
(二)针对学科特色确立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徒劳的。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围绕学科特色建构培养目标,按照社会需求建构评价体系。
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价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包括生源质量、导师质量、教学质量、论文质量,还有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声望等。研究生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要有自己的特色,突出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特点,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解剖、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评估的结果为过程培养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权威依据。评估可采用自我评估和依赖社会权威机构进行横向评估的方法,根据所采取的评估方法,应重点开展省内外、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研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针对培养质量创新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不去,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培养方法落后,培养模式陈旧,因此,针对不同地方院校的培养质量问题,创新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面对新形势下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深度变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树立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本”的人本理念,重新思索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研究生的培养属于精英教育范畴,要“精耕细作”,不能“粗放经营”;导师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核心;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创新培养模式的原动力;教学督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是保障质量的先决条件;严谨、科学的质量控制程序,是过程有保障、结果受约束、考核有目标的有机联动;量化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保证过程管理的科学有序是永恒的标准。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来源于高素质的研究人才,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来源于高效率的培养机制。导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研究生有学术研究的激情,无论是申请课题还是社会实践,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研究思路,导师都要给学生以极大的情感支持和成长环境,这是必要的情感激励,更是学术情趣的培养。从上课开始,导师组就应该在课堂上、实验室里,一贯坚持观察自然现象,发现现象背后的问题,主动去接近学术前沿问题,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并持之以恒地去研究探索和发现。田间试验、学术论文都要围绕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开展,形成入学到毕业都能统筹自己的学业和发展,不遗余力。
(四)针对学术不端实施惩防并举
国内外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践表明,提高研究生在校期间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品德、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训练。由于近几年在研究生教育中经常出现学术不端和学术剽窃现象,甚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管理者,首先应在校园内营造尊重学术规范、争当学术道德楷模的氛围,促进学生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诚信、弘扬学术精神,并结合本专业特色和实际适时开展丰富多彩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努力营造制度环境。所以,针对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采取惩防并举的措施,是保障体系的底线,不容忽视。
五 、小结
地方农业院校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地方院校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积极建立自下而上的教育质量内部评价体系,兼顾企业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系统性开展质量自评与反思,更有助于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工作模式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理论及技能的一次综合训练和检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重要阶段。同时,毕业设计质量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对像与教学理念的改变,就业形势的严峻,加之一些其它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毕业设计质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模式,深入研究探讨在毕业设计选题、毕业教学指导、设计过程管理及成果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模式,并进行改革实践,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当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时间投入不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了高校各级部门的首要工作目标,为了提高就业率,而放松对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管,降低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造成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态度不认真,工作积极性不高。在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相冲突时,学生自然会将很多的精力放在寻找就业机会、集中复习考研,导致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准备不充分,显然其设计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1.2 毕业设计题目设置不合理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部份题目过于单一,范围很窄,工作量明显不足;也有一些题目非常大,难度太高,学生不可能完成;也有些题目空乏,脱离实际,没有实质性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题目多年不变,没有新意,使毕业设计出现低水平的重复。毕业设计选题的不合理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明显下滑。
1.3 教师指导不到位,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由于教学规模的扩大,出现了指导教师不够、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太多的现象,加之,教师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究任务,这些因素造成部分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指导时间大打折扣。另外,有些教师长期从事课堂理论教学,缺少工程项目的研究机会,工程实践能力不强,随着对毕业设计选题的科研性和应用性的提高,暴露出部分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及一些教学型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
1.4 设计过程监管不到位,考核把关不严
尽管学校各级部门制订了详细、完整的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和要求,但在实际实施中,具体落实不够,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日常指导、检查,教学管理部门的中期检查及毕业设计的评审,只是走走形式,而没有起到真正的督促作用。对考核把关不严,导致一些毕业设计中学习态度不佳、设计工作不认真的学生,最后也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这种无原则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工作的严肃性,让低年级学生产生了毕业设计不重要、容易过关的思想,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毕业设计质量一届不如一届。
1.5 成绩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对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没有统一的打分标准,模糊性大,主观因素、人为因素较多,影响了成绩的可信度。另外,这样评定的成绩也不能反映出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加强毕业设计中的模式创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1 积极动员,统一认识
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不够重视,当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其根源主要还是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作用。因此,在毕业设计一开始,由院系组织教师和学生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做到认真组织,周密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2 扩大选题范围,精心做好选题工作
2.2.1 丰富选题来源,加强校企联合
以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与企业联合,把企业生产实际中还未解决的技术问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毕业实习单位或就业实习单位等正在研发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这种从多途径、多渠道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大大减少选题的重复率,提高了实用性和创新性。
2.2.2 专家审查,去伪存真
由院系组织本专业的专家对这些题目进行审查,去伪存真,精心筛选,保留符合专业发展趋势、专业培养方向、应用性强、有理论深度及难度适中的题目,从源头上保证选题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
2.2.3 双向选择,做自己喜欢的课程
毕业设计题目审核后,由相关的教师召开见面会,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内容、应用背景,减少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长及就业方向等来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做自己满意的课题,同时,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学生来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2.3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指导教师素质
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的具体组织管理者及专业技术指导者,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毕业设计能否成功完成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2.3.1 严把指导教师的资格关
选择有责任心、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或首次参与指导的教师采用“双导师”制,并进行定期培训。对指导教师不够的情况,可聘请企业、公司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担任。
2.3.2 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
明确要求每位指导教师必须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档案,详细记录毕业设计指导计划、进度及内容,记录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以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2.4 强化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
学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主体,是具体的实施者,其投入时间、精力的多少以及所表现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强弱,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4.1 院系检查
在院系层面组织对三个阶段进行检查,在开题检查阶段主要检查学生的文献阅读情况、开题报告等,在中期检查阶段主要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学生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等,在期末检查阶段主要检查毕业设计成果等。
2.4.2 指导教师的全程监管
指导教师每周检查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记录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进度、出勤情况,严格请假、消假制度,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对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要及时进行指导,对设计中已有的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对不认真按要求设计的现象要及时制止。
2.5 完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全面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严格、统一的原则,所评定的成绩不仅要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体现出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团队精神、科学作风等。因此,我们采用以下的评价体系:(1)答辩专家评定。学院组织专家答辩小组,小组中必须至少聘请一名校外专家,重点考查: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所反映出来的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水平,设计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等。(2)同行教师评定。学院组织同行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考查内容包括:论文的结构、逻辑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数据是否正确;文字叙述是否通顺,表达是否清晰等。(3)指导教师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定,主要评定内容包括: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出勤情况;计划执行能力;任务完成质量;团队协作精神;思维活跃程度等。
由以上三个评定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相加,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最后评定成绩。
3 结束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几年来的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并进行了大量的跟踪统计,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刘杰,李静梅,张国印.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
[2] 邹凤楼,等.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6).
[3] 郝继升.毕业设计的特点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