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教学特色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师教学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教学特色是教师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包括教师的仪表、语言、教学方式和方法等与众不同之处。体育教师怎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真正的成为教学的骨干呢?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相互借鉴、汲取经验、自我激励、不断进取。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课堂 教学特色 策略
一、体育教师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师具有敬业精神才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从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做到一丝不苟,精心设计、斟酌,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一定要坚持,认真的上课,形成自己的上课的模式,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慢慢的充实,实现创新和新颖,增加新的元素,不仅仅自己感觉有突破的进步,让学生也会觉得这节课与平时不同,让学生很愿意接受。
二、体育教师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因为教学风格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形成,它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结果,也是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长期进行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有厚实专业知识积累的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随机应变,更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教材更细腻、选择的教法更恰当。工作中要学会备课和备好课是现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前提,备课自己先就教学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备课,多渠道、多途径观摩优秀教师课的模式,通过模仿结合自己的内涵和知识结构及能力、和性格特点不断磨课,提炼别人有特色的内容,弥补自己教学疏忽的内容;课后善于反思小结让自己的课从最初的“散”到规范,最后到深受学生喜爱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体育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意识
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如班级、学生、学科、教材等形成自己一套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为主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器材走进课堂等等。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有的老师喜欢走煽情路线,有的老师喜欢走朴实的路线,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表达,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在娱乐中,享受学习,体育课就是要在娱乐中健身和学习的,每个老师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上课,体育课与室内的课不同在身体的练习上,除了语言的教学,肢体的示范和表演会比嘴巴里讲出来的更能让学生接受。
四、体育教师要学会调节课堂氛围
体育教师要采用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只有根据这样的模式巧妙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教育方法,才能对提高体育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自己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之一。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因为人的发展内靠动力,外靠氛围;在课堂要“放得开”,学生的动作和声音是思维与表达要求的正常反映,是情绪与情感的自然流露,应把它看作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在课堂要“收得拢”不要求绝对安静,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无阻。马斯洛说过:“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交流、提问、自主合作、争论、互补、评价等活动,约定俗成的、彼此默认的规则和习惯,于是学生在课堂中精神放松、形成自主合作、活而有序。
五、体育教师要博采众长,有效利用资源
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最丰富的就是教学的实践经验。什么是优点,什么是缺点,优点如何发扬,缺点如何纠正。应在教学实践中吸收他人精华,不断地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经过几年时间的多总结多摸索,力争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的同时不能盲目对别人的方法照搬照学,必须仔细研究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自己的班级,加以改进为自己教学服务,对自己特有的东西要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是对的就要进一步总结,就可以形成一定系统的教学经验。
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开拓精神
体育教师在教学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要努力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己所长,发挥优势,独辟蹊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自我,了解自己那些异于别人的生理特点、能力系统、思维品质、个性倾向等,并在此基础上去建构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自己要求发展,不是教书匠,而是要求自己进步,风格一旦形成也有可能禁锢自己思想的发展。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际,找准切入点,进行建设性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要从“单一的育人模式”转变为“立体的育人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七、体育教师在根据个性培养创新意识
篇2
江苏省泗阳县教育局2014年提出“规范课、模式课、特色课”三级课堂,将课堂提质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规范课作为教师成长的基础不可缺乏,模式课作为教师成长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特色课是教师成长最终的形态。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也应根据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从教育观念,转变角色,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在课堂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的实效性。目前,传统小学体育特色学校的小学体育教师也要跟上形式的发展,不断的摸索、探讨,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
所谓的体育特色课是教师个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一种体育教学技巧,是体育教学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和合理运用的结果,这种课是个人体育教学风格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可复制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智慧,言谈举止,思维,想法各不相同,从而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不同的体育教师,不同的体育教学风格,形成了体育教学中的多种特色,对传统特色小学体育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力。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许多小学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对课堂教学的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特色创新部分的教育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小学体育新课程倡导主体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形态
规范课、模式课确实非常重要,是形成特色课的重要条件。“教无定法”是现代小学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小学体育教学的连惯,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二、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小学体育教师在新授课模式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小学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受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的表现: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掌握小学体育锻炼方法和发展学习小学体育的能力;创设丰富的小学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轻松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例如,小学教学单手肩上投篮时,由学生自己先尝试找出投得准的方法,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学生找到动作方法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和示范。
三、转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小学体育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坚信每个小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周围的人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小心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机会,要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和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纠正。
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当小学体育教师以知识技能作为传授重点时,传授过程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将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观察、练习,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当小学体育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教学时,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监测学生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步骤。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将不再是固定讲解、示范、而是在操场上和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感受运动的喜悦。在教学中,体现合作分组,我的分组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田径教学按体能分组,体操教学以“升降级”浮动分组。球类教学按技术水平。“选项”教学以兴趣分组。教学比赛以“友伴”组合分组,考核按能力分组。
五、实现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必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传统特色小学体育教育的优势,转化不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拘束。既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小学体育教学实际的方法,使每节小学体育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如教快速跑,则安排“长江、黄河”、“喊号抓人”等快速反应能力的游戏;上跳越课,则安排“人、枪、虎”、“斗鸡”等活动下肢为主的游戏;上投掷课则安排“击球进圈”、“双人角力”等着重活动上肢的游戏。球类教材主要安排灵敏性、协调性要求较高的游戏。
参考文献
[1]马少忠.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方法.中小学教育,2013年9月
篇3
摘 要 新时期高校的体育教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而针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与特征界定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者争议。本文采用异于传统学校体育理论即“大学体育等同于公共体育”的基本视角,系统探讨了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特征,并重新界定了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角色定位 特征
教育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样,体育运动的发展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基本规律。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与体育的结合,自然要遵循这一规律。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教育相伴已经历经百余年,传统上的大学体育教育内容主要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水平较低且次数较少的竞赛或者运动会等活动,可以界定为是由大学组织实施的面向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活动,其层次几乎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一致,也因此被称为“公共体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大学体育教育也据此进行了变革。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体育教育逐渐增加了体育学科、高水平运动队等内容。这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大学体育教育。本文正是据此探讨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所呈现的一些特征,并试图重新定位大学体育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新角色。
一、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特征
(一)广泛性
现代体育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参与者的广泛性,这在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育也不例外。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看,还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体育都是大学组织成员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育的参与者也比较广泛,大学生群体、高校教职工、附近居民群众都积极参与。从时间上看,大学生和教职工除了读书学习或者上班时间外,基本上已经涵盖了绝大部分空余时间。另外,在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除了教室图书馆等科教场所外,到处都是体育场所。这与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存在极大差别。
(二)文化引领性
众所周知,大学最重要的功能是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科学研究,以此来促进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术水平较高,这与中小学存在本质区别,大学也因此在学术、信息、人脉等资源上具有较大优势,并据此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概括为文化引领作用。笔者认为大学体育教育的文化引领性主要表现在:1.大学拥有一大批先进的体育场馆、设施,有利于传递体育的物质文化;2.大学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能够传承优秀的体育文化;3.用先进的体育文化培养、教育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各类人才;4.大学拥有极其丰富的与体育有关的各类资源、信息,并可以据此培育创造新的体育文化;5.大学是知识的象征,因而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自然增加了大学体育教育的引领作用。
(三)多功能性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来帮助其读书学习,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进入新时期(90年代以后),大学的体育教育逐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素质、传递体育文化并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育道德的体育课程。2.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体育人才的高水平运动队,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3.充分发挥大学的辐射范围广、吸引力强的特点,服务“全民健身”的大学社区体育。4.利用大学学术科研水平较高的优势,培养高层次体育学科人才科水平较高的体育学科。大学体育教育也因此不同于其他组织的体育活动,并使“多功能性”成为其一大特点。
(四)自主性
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体育行为。大学体育教育与中小学的体育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自主性,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地点、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
二、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定位
当今社会上经常存在许多关于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疑问,如“大学体育是否应该包括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内涵是什么?”“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是什么?”“应该选择什么视角系统整合大学体育的众多内容?”等等。其实,这些疑问正是因为社会对于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育角色定位不够准确而产生的。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一样,其基本使命就是服从人才培养。进入90年代后,大学体育教育开始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中小学的特色,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变革步伐加快,其角色不断转换。综合现代大学组织行为的新视野及现实情况,可以将大学体育教育描述为:在大学组织内部,围绕其职能,由个体、群体所产生的体育行为,以及大学组织与外部环境在体育方面的交互作用,包括用体育来维护组织自身良好的运行状态。
换而言之,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应定位于一下几点:大学体育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大学体育教育应包括体育课程建设、体育学科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及大学社区体育建设四大部分;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应以推动全民健身、传承与培育创造优秀体育文化为根本目的,而促进大学生及教职工身体素质的提高则是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庆文.论新时期大学体育的基本属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5.
篇4
在教学实践中,求学网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什么?我认为是四大潮头的有机统一的结合体。第一,是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第二,是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第三,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第四,是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
我们中国小学语文教改,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这种民族复兴潮流,也是四大潮流的有机统一:第一,是改革开放;第二,是经济起飞;第三,是国家统一;第四,是文化复兴。面对这种时代潮流和民族精神,21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改走什么道路?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现代化与民族化统一的大道”,创造21世纪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新体系。
更切近地说,我们要进一步具体探索:怎样通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的途径,达到强化素质教育,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的目标。这里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理论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富于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模式?积上下五千年研究探索,我认为文章要做在六个结合上,努力开出民族化与现代化统一的“六朵金花”。
第一,文道结合的素质教育。当前特别应当注意突出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三个结合点:一是掌握祖国母语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爱国主义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善于自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第二,情理结合的教学过程。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育,继承发扬了“从孔夫子到叶圣陶”开创的中国语文教育优良民族传统,走出一条情理结合的大道;把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与科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把审美情感与智力发展,把右脑开发与左脑开发有机地结合。
第三,读写结合的教学结构。在这方面,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法,作了有益的探索,其基本经验与精神实质就是:把读与写,语言的内化理解活动与外化表达活动,乃至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训练,全面发展。
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到三个加强:加强朗读的训练;加强听说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第四,师生结合的联合主体。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强调师生结合,联合主体,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一个突出任务,就是摒弃死板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造启发式的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做到三个为主:阅读教学,以读为主: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教学结合,以学为主。
第五,严活结合的训练方法,西方近现代教育的特点是:“活”字突出,“严”字不足,而中国教育传统的特点是:“严”字当关,“活”字不足。我们今天需要扬长避短,综合创新。
基础知识、基础训练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条在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丢,不能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今天更要努力学习西方教育,世界教育的先进经验,大力加强“活”的这一方面。向哪方面“活”呢?应当重点做到四个加强:加强求异性思维训练;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语言思想中的独立个性发展;加强学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六,苦乐结合的教学境界。在这里,出发点是教师要注意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善于以各种乐学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少、慢、差、费,争取优质高效;上升点是让学生在学国母语过程中,树立刻苦精神,下苦工夫;归宿点则是让学生升到独立自学,终身学习的乐学境界。
今年正值2001年,将迎来新的世纪的历史开端。我们同时还将迎来新的教学创新方法。
篇5
论文摘要:当前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共核知识,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够紧密。为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体现学生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就业需要服务。
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那么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育除了要注重培养英语的日常应用能力外,也要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特色,增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育取得巨大的进步。然而,现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么多年的英语之后,在工作岗位上还不能很好地应用英语,没办法用英语进行交际或者看不懂与专业有关的一些说明书,这反映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所学内容与其职业相脱节,没能实现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里的多数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门课程。一般来说,大学英语由大学英语教研室的老师授课,他们多是英语专业毕业,有较强的英语功底,对语言学和教学法有较多研究。而专业英语课多由一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轮流承担。从课程的设置和师资力量看,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课时较多,学生好像在课堂上既能掌握语言知识又能掌握专业知识,那为什么在职业岗位上不能很好的使用英语呢?首先,从大学英语课方面看,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共核,缺乏专业性。在许多院校,不同的专业使用同一英语教材,那些教材都普遍具有通适性,缺乏与学生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教师授课时,由于有统考要求或受教材限制,只能力求完成授课任务,往往不能在课堂上涉及到与学生专业有关的知识。其次,从专业英语课方面看,也存在诸多问题。教材良莠不齐,而且很多用本科教材,不适合学生;教师由于不是英语专业出身,缺乏语言教学规律的相关知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常常只注重单词和翻译,学生兴趣不大。另外,学校重视度不够,专业英语没有专门的教学教研机构,管理松散,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再次,从大学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衔接方面看,两门课程的教师缺乏交流,互不来往,教材内容也缺乏衔接,因此,学生较难把英语语言知识应用到专业上。要达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一些新方法,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二、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为将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紧密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专业英语课程,而且还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专业特色,适当渗透专业知识。构建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倡针对学生专业的个性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体系。根据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英语课程进行了A级和B级的分类要求。然而,仅靠《基本要求》的规定,并不能体现高职高专的专业特色。
Graddol(2006:82)在预言未来的英语教学时说“不会只有一种教学模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动机,一种教学大纲,一种英语教材,一种测试方法,甚至一种英语供学习”。因此要求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某些有涉外需求的专业(如国际贸易、涉外旅游等专业)应对其日常交际能力和业务交际能力有较高要求,某些工科专业(如模具、机械、制冷等专业)应对阅读、翻译说明文体能力有更高要求。此外,现在很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进行期末统考。但是,除了统考外,我们也应当将一些更具专业特色听说测试、翻译作业、分组任务等纳入评估内容,作为统考的有效补充,凸显专业性和实用性。2.合理选择教材,适当补充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可针对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需求选择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同时,教师也应认真研究教材,结合学生专业,查找一些简单的与专业相关的内容,适时在课堂中传授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兴趣。也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查找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和短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也应当根据专业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际手段和文体类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教师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英语教学,突出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职业性。3.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利用网络,搭建网上英语学习平台,在英语学习网站中增设专业英语学习板块,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在课堂上,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许多课外的学习资料无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许多院校都搭建网上教学平台,教师将有用的资料挂在网上,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依照职业需求和自身水平,各取所需,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4.注重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两门课程的衔接性与延续性。大学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延续。两门课程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衔接性与延续性。笔者以为,两门课的教师应该定期交流,互相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教师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提高驾驭英语的能力。另外,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对专业英语教材有所了解,从而在大学英语授课阶段有目的的渗透专业知识。
结束语:为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适当对学生专业知识有所侧重,实施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做好这份工作,需要各校领导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需要专业英语教师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的辛勤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动态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1.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通过商务英语进行外贸业务活动的感性认识。
2.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点,利用案例模拟、情景模拟、商务谈判模拟、商务会展模拟及练习等形式,针对纺织服装国际商务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和练习,从而把所学内容贯穿起来,形成整体认识。
3.体现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原则,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内化起促进作用,从而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4.依据国际贸易流程设计实训项目,突出实训项目的仿真性与可操作性。
5.强调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训与设计性实训占有一定比例。
6.充分发挥现有商务模拟实验实训设备和校园网络资源在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将进出口业务、商务函电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训练有机结合。
7.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指导教学及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性的自主学习,并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增强学习效果。
8.结合实地调研、企业访谈等实践教学内容和专家讲座等形式,实现学生对实践环节的了解认识。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实践性课程的特点
1.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具有“持续性”、“零散性”的特点,既贯穿于三年教学的全过程,又受到工作岗位和空间的限制,难以统一安排。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根据语言类专业教学的特点,我们遵循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制订了实训课程标准,包括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在模式实训室中,我们根据需要要求学生组成贸易公司,进行大量的仿真训练。同时我们在第一、第四学期末以及毕业前的整个学期分别安排了专业认识实习,专业体验实习和毕业实习。我们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学生专业认识和体验实习时有固定的场所,优秀的指导老师和贴近工作实际的实习内容。
2.整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按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课时数不够,矛盾重重。我们在认真研究岗位素质,分解岗位能力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课程模块,以及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如,将英语写作与商务函电整合为实用商务写作,要求利用商务来往函电为依托,讲解写作技巧。又如,将普通英语口语与商务英语口语整合,以纺织服装行业的商务活动为背景,借助学生已有的贸易知识和商务知识,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3.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并重
我们在制订和实施“正式课程”的同时,全面开发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构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设施,营造一个能导致知识正迁移的学习环境,认真开发并利用学校潜在的“隐性课程”,尽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通过创办自主学习中心,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各种讲座,每年举行长达一个月的外语节,工作日每天播出英文广播,教师坚持参加英语角活动,建立英语社团、英文网页、创办英文报,千方百计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4.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也要满足新一代的多元需要和个性发展。课程模块中素质拓展模块旨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铺垫。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或职业方向,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了素质拓展课程包。广泛的素质拓展课程使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为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成为可能。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措施
1.准确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依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了解(国际)商务工作环境和相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了解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的主要业务文件和单证缮制,满足相关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构成是:英语交际能力+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综合技能,凸显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使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清晰。
2.建立符合实践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尽快培养出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并使之有机地统一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而确定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项目和方法。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工作岗位需要,确定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为主、开放型的实践训练新体系。围绕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等四种能力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每种能力中又包含着若干个子能力,突出了职业性、应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3.构建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高质量的、具备综合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打破以主干学科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体系,逐步构建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就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从分析各岗位能力入手反求相应的课程,使课程形成“理论内容实务化、实务内容实践化、实践内容流程化”的教学特色,并通过实施情况的反馈、调整、优化,确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4.改革创新商务英语专业的动态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根据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学生基础的多元化、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学生渠道的多元化的现实基础和职业能力要素及岗位需求,以国际商务活动职业岗位拓展为目标,突出“以实务为中心,以案例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法,推行互动、参与、启发、引导、自主学习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元化、多方位、多渠道实施动态实践课程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验、操练和实践。
5.建立稳定的让学生置身真实生产一线环境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通过不断实践与积极探索,寻找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契合点,我们先后与近20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和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生产一线真实的工程、技术环境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实现了优质“耦合”,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形成了校外学习基地、商务商贸实训基地、商务专项技能实训室、服装检测室、自主学习中心组成的“五星型”校内校外互动的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
6.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认证模式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规范化的程度提高,持证上岗成为国家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在实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根据市场与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要,学校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进行理论与实践能力考核,通过者颁发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获得反映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为毕业后的求职提供了一种更为有利的条件,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
一、 背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向分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
截止至2013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学生人数达50%以上。以独立学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战略的试点,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建立应用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我校为例,在2014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整体转型发展“六年行动计划”》 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获得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契机,制定转型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红钻也结构等,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二)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构件是实现独立学院成功转型的关键,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出发,以建构我校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把握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耐用”的原则,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我校的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论依据支持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比重,实践环节比例应占总学分50%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积达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形成以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三是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使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实际案例教学达到100%。四是评价体系多样化,依据课程类型与特点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习评价由“分数高低”向学习过程体现“能力强弱”的转变。
二、 建构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的建构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依据,改变以类型教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思路,应突出强化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我校转型发展思路的不断拓展,我校建筑学专业形成了“系+学科+模块化”的三级教学体系,以及“工作室教学”的“项目化”应用教学实践体系,两个体系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负责制、工作室设计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等教学组织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一)以“项目化”建筑设计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设计课程都是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选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教学,但我们的学生实际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将大学期间的知识转化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尽量将实际工程引入设计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场参观场地、在建项目、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使学生不再觉得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触得到设计的每一个深入都是有依据的,这就给学生实现了一个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良好平台,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结合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筑学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进行教学交叉,通过“模块化”课程建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筑艺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建构。如图2为建筑学专业各个模块及相关课程的体系建构。其中以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为重点和主线,衔接相关模块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A1-A2,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A1-A5以及课程设计等,主要的教学流程为“项目化”教学方式,如图1。建筑艺术课程模块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表达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构成设计、建筑表现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实践动手为主,使学生能够达到空间感知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技术课程模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测量学等,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一定工程技术问题与表达的能力。软件应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贴合区域经济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筑艺术课程模块、建筑技术课程模块、软件应用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建构是为了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而进行设计的,通过各模块与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联系和融合,逐步让学生掌握空间感知和表达能力、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项目化”教学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学”为主,“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与之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项目以及建筑实例进行功能、形态、技术等各方面的讲解和不断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能力,进而达到能够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同时联合多专业教师(建筑、园林景观、结构、构造等)参与指导建筑设计课程,加强“应用技术型”相关知识的应用训练,并从政府、开发商、使用者、设计师等多角度来评价设计成果。
(三)评价体系更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成果评价都是通过评图进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学生往往不清楚成绩的取得依据,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等,因此难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学”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展评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全部公开进行展示,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对教师的评价起到了监督作用。讲评结合评价方式,即进行课堂挂图讲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构思及特色,同学相互提问,教师或学生现场点评,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联合评价方式,即通过联合相关专业老师(建筑、结构、园林景观、构造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偏袒现象,体现了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三、 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在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中,首先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应用与实践又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贴合我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整个教学体系建构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主体意识和思维的改变。新的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离不开主体,即使用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实践成功。因此教学双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不懈追求的态度来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保障。第二,时间。建构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改革和更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因此,这种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集中性和临时性的特点,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适应和完善。第三,场所。学生的应用实践环境是理论与实践链接的支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场所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四、 结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筑学专业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教学效果能够夯实专业基础、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建筑学专业有良好的应用背景,此次教学改革能够立足应用与实践,能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以及创新人才。但从整体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还需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07)下
[2] 陈晓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 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4] 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06)
[5] 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6)
[6] 朱银友.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7] 冯雪萍.基于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4(06)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学校体育 新思路
一、明确思路,促进体育特色发展
第一,每所中小学都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本校场地情况和体育教师的不同专业特点,确定至少一个体育项目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主项,力争达到高水平、高层次,在此基础上发展多种特色体育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并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指导和服务。
第二,引导每一位中小学生广泛涉足、参与各种体育项目,在获得多种运动体验中,发现、发展自己的运动天赋和特长,在此基础上至少要熟练掌握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技能,不断增强体育与健康意识,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发展工作思路应以广播操为基础,将特色体育活动、传统体育项目和学生体育兴趣相结合,全面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所有学校在执行部颁广播操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学校特色,各校老师都要创编了有特色的自编操。形成本校特色。
通过开展多种特色体育活动,并结合“阳光体育活动”和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抓。不仅保证活动时间,还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努力提高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建议领导把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深研课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特点,应该让教师走“自主探索”的体育课堂教学之路,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不搞一刀切,教学竞赛不规定唯一的评课标准,提倡“”。“求同”指的是要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共同性的目标。“存异”是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提倡百花齐放、各具风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放教师的思想,体现教师教学的特色。
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课改实践中应当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一堂课要“教学有法,学练有量,师生有情,身心有得”。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有法并得法.学练有量并适量。教师有激情,学生有热情,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并有收获。要发挥好课的示范作用,形成了“看课有记录、观后有研讨,课后写心得”的体育教研制度。中学、小学要经常进行常态课观摩与交流,最好不定期的进行教学督导。 我想如果这样会对提高我市体育常态课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三、研训一体,增强教师专业素质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交流分享、案例设计和总结展示等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考核。
将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达标纳入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采取“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考核、保证培训质量。
二是建立体育教师奖励机制。为了鼓励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也为了培养体育骨干人才,每年年终评选出若干名优秀体育一线教师进行奖励。每年召开全市体育工作大会,对获奖者颁发荣誉奖章并奖励一定数额的奖金,鼓励体育教师积极进行体育课改。
四、加强管理,提高体育工作水平
一是体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继续延用传统的体育管理方式,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利用各类数据信息科学地、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可以设立了“学生体质健康网”。以此为平台,建立了学生体质监控系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数字化、无纸化和网络化改造,实现了学生的体质监测和体育测试结果的即时反馈。体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从体育教学课程管理、体育教师信息管理、、学生信息成绩管理、体育科研活动管理、体育师资队伍管理等几个方面实施,促使学校的体育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是体育评价科学化。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保障。建立了由体育教学评价、竞赛成绩统计和体质状况监测三个方面构成的三维评价体系,对中小学体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北京已有成功的经验)。开展体育教学评价,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关键是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评价一堂体育课是否成功,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学生是否承受了合理的运动负荷。第二学生是否学到了一定的体育技能。第三,学生是否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在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中,我认为要做到“评价有标准,特色无框架”的原则。鼓励体育课的形式要多种多样,鼓励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给教师营造更能展现自己风采的教学氛围。
开展体育竞赛评价。体育竞赛是必要的体育活动途径和方式。要建立了“学校体育竞赛成绩评估制度”,每年把学校参加的各种竞赛进行统一量化评估,形成了激励机制,促进了竞技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活动的普及。
要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常态教学规范化,将课程标准新理念贯彻到每个课堂;教师培训制度化,使体育教师成为善于反思的教育者;校本课程多样化,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展现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关键
体育课程改革离不开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决定着体育课改革的成效高低甚至成败。体育教学技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本领与中介,是把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育现实的手段与保障。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构成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具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教师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自觉的职业道德和高度成熟的教学技能;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教育的管理制度等。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可以分解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体育专业知识、体育教学技能、职业能力延伸等诸多基本构成要素。其中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与前提,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能力延伸是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拓展,体育教学技能则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保证体育教学有序进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必备本领和中介,是把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体育教学技能的概念与构成
1、体育教学技能的概念
体育教学技能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技能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体育课的教学环境远比室内课教学更为复杂、多变,这使得组织教学技能的重要性格外突出,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技能同时又表现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一般教学技能中的板书和作业批改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较少运用,而体育教学中的讲解技能与其他学科中的讲解技能有着较大差异。体育教师的操作行为在体育教学技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合理美观地画出场地标志线;准确清晰地发出口令和哨音;恰到好处地应用帮助和保护的手法;正确处理学生的意外伤害等等。
2、体育教学技能的构成
(1)组织教学技能。体育教学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学组织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口令、哨音、指示等手段组织几十名生动活泼的学生进行有序的练习,充分显示了体育教学对教师组织才能的特殊要求,也反映了教师判断局面、做出反应、采取措施、当机立断等各种课堂调控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技能之一。
(2)动作演示技能。这是一种用身体、图片、幻灯等形式演示将学习的动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动作技能的本领。教师的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常用、有效、简易的动作演示方法,也是体育教师应该牢固掌握的重要的教学技能。
(3)语言运用技能。体育教师的语言是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形式主要包括对动作要领的讲解、对课堂情况的讲评、纠正错误的提示、调动队伍的口令等等。与其他学科的语言运用不同的是,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表现出概括、精练、形式多样、响度较高等专业特色。
(4)活动创编技能。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选择改造,创编教学内容和设计活动的本领。许多体育教师能根据实际需要即兴、灵活地创编新颖、活泼的徒手操、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与形式,大大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了体育课堂对
学生的吸引力。
(5)纠正错误技能。诊断动作错误的原因,用不同的方法纠正学生身体练习中发生的动作错误,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动作技能,这是体育教师特有的专业教学技能。能不能正确判断错误的原因,拿出纠正错误的方法,有效纠正动作错误,是衡量一个体育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6)测量评价技能。用专业的方法、手段和器材对学生的形态机能、体能技能等状况进行测量.并运用重量、距离、时间、次数等指标进行客观评价,这又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一大特色。熟练使用各种现代测量仪器已成为体育教学技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体育教学技能的特点
1、操作性是指体育教师往往以连续的熟练的甚至下意识的动作行为,如示范、讲解、指示、口令、吹哨、体态、手势、表情、帮助、保护等来实施他们的教学技能,表达他们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活动的调控。
2、个体性是指体育教学技能主要依赖师休体经验和直觉的洞察力,并深深植根于教师个人行为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那种高度个体化的行为.每个体育教师都可能在实践中形成并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技能特色。
3、内隐性是指本育教学技能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体育教学情景中长期形成并内化的教学经验的积淀,教学体悟的升华和教学智慧的结晶。虽然每个体育教师都可能在实践中形成并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技能,但却很难对这些专门技能进行精确的描述或给出具体标准,而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于自身。
四、强化体育教学技能的途径
1、外部促成
依靠各种学历教育、培训活动、继续教育、校本研修,他人帮助
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体育教学技能水平,这是强化体育教学按能的外部促成因素。
2、内部强化
一是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要以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为前提,唯有敬业奉献,才能乐此不疲;唯有终身学习,寸能不断提升。而对于职业和学习的热爱是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认知、转变态度来实现。
二是体育教学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技能的范畴,许多技能,如组织敦学纠正错误、活动创编等都是任职以后通过教学实践逐渐获得的,是运用、熟练、反思和总结的产物,是教学经验的积淀和教学智慧的结晶。要形成熟练的体育教学技能.必须经历一个大量操作、反复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才能可持续地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三是要把握和利用好各种提高教学技能水平的渠道与方式。这些渠道和方式主要有:客观认识自身在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在弱势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短板;观察、学习和模仿其他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的长处,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坚持经常锻炼,保持基本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不下降等等。
参考文献:
[1]邵水潮.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健,季浏.体育教师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
篇10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选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09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式由实验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每个学习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还分别添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加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体育教师的指导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准确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1.1 构建了基于大课程观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编排中,通常以运动项目为主线来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这种做法便于体育教师围绕运动项目来设计体育教学,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把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进而片面地把体育教学演化为运动项目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观转向大课程观的嬗变,全面渗透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有助于促进“三维健康”目标的整体达成。
1.2 进一步平衡了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和灵活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伊始,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比较迷惘的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仅仅列出了内容标准,这给体育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使得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些无所适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适当加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习方面提出了相对明确的内容要求,使得体育教师选用教学内容时有例可循。
例如,随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能的增强和体育学习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具备了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技术及运用技术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学习目标下编制了兼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的教学内容要求(参见表1)。
1.3 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教材的简单执行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例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六大类中,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但这是“例举”,不是要求“必学”,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怎样教技能,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是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需要体育教师在准确分析本校具体课程情境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2 选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1 处理好学校特色凝炼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凝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事实上,体育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校具有特色地选用和持之以恒地凝炼,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在深圳市龙岗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是其校本教材,凡是这所学校初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这三项运动技能。也就是说,游泳、乒乓球和跆拳道是这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真正体现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理应处理好学校体育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2.2 处理好竞技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以奥运会竞赛项目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这表明了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而不少国家都以奥运会项目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是运动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动机和目的与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异。[3]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一方面要精选深受初中生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对它们进行教材化改造,使之适合初中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武术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因为这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分别独立作为运动技能学习两大类别的出发点。
2.3 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与中考体育成绩的关系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其内在意蕴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4]事实上,初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任务是体育中考,为了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国各地普遍把体育纳入到中考的范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提高中考体育成绩自然是初中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绩效评定和职务晋升。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并不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要求体育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3 结束语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了“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想,这在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如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及重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在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实践性、健身性、娱乐性、可替代性和非阶梯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7.
[2]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二)[J].中国学校体育,2012(05):14-1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