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 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

1.1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有相同的教育目的

体育教学的目的旨在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三基”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增强体质就是发展身体形态结构,促进身体机能发展,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三基”就是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进行道德品质与行为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素质教育包括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劳技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中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

1.2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体育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全体型;二是全面性;三是主体性。而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功能跟素质教育要求达到的目的是吻合的。

2 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1 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智力素质

在体育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各种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大脑的功能,通过观察模仿和掌握各种技术和技能会促进大脑技能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开发智力的过程。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既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又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调节情绪,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促进科学文化素质和智能素质的提高。

2.2 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德

由于体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属性,通过从事体育运动,有利于发展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学生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都要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现自己的意志和体力。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是思想意志、情感与能力的大较量,又是获得身心锻炼的教育过程。教师通过掌握各种信息,因人而异的诱导,使每个人都能在意志上得到磨炼,把思想作风和品德教育融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其它教学过程所不能替代的。

2.3 学校体育教学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具有凝聚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等。体育是社会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蓬勃向上的朝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不仅体现在满足人体的需要与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方面。因此,体育教学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3 体育教学中如何来贯彻素质教育

3.1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中围绕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展开讨论,但争论的重点都没有把问题提高到素质教育这一关键的认识问题上来。而是把体育知识灌输和竞技运动技术传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把体育教育的意义从“育人”降为单纯的“传技”,从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只有树立了素质教育观,才能深化对学校体育理论上的认识和指导改革实践。

3.2 强健身体,全面发展

“强身健体,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按照体育的总目标,通过体育教学首先使学生的身体均衡发展,体质健壮,生理机能、心理素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等精神面貌,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

3.3培养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理论课、座谈会、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通过教育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保持旺盛精力,乐观愉快的情绪,健康的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有积极意义。人的素质是终生表现,体育应伴随其一生,实现终身体育。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在的体育活动动机。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场地器材要满足学生学习和活动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 德育教学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形成培养。

1.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有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中学体育教学本身,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中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1.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中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2.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2.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2.1.1物质层面。教师能够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2.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能够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心理权益,和每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模范评比、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2.2优化课程进程。

对于体育学中的项目来说,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2.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2.3.1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学到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学会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2.3.2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教育功能,教师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2.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因此,体育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3.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推陈出新,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7).

篇3

关键词: 中职体育理论课 教学方向 教学策略

近年来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各地体育教师进行了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对学校体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中职体育教学中,有计划的系统理论教学工作做得不够好。由于理论课时极少,除了开学和期末,一般都在不适合上室外课的阴雨、雾霾天气进行,而且没有相应的考核,使体育理论教学不能系统化。而且教师存在重技术教学、轻理论传授的思想,缺少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使理论课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体育教师理论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存在脱节情况。

一、体育理论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是教育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中学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运动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可以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制订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收获运动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中职体育理论课的作用

体育理论知识课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长期体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理论。通过有计划的教学,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不仅能够指导平时的体育锻炼,而且使学生懂得防止疾病、预防创伤的基本卫生保健知识。所以牢固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出了新要求。过去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实践课时,一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注重运动型教学,忽略体育理论教学。而体育理论教学对学生而言,指从根本上理解体育运动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从而配合身体锻炼需要进行合理饮食、睡眠、卫生、心理调节等保健方法,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传授运动技术,还要把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这种缺失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增进健康是一种缺憾。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体育锻炼、欣赏、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锻炼,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效果。

职业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方向是就业,需要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职业学校学生一般是十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的身体尚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如能进行科学的锻炼,则肌肉、力量、肺活量等将有较大地发展,促进大脑中枢神经发育,提高对问题的思维能力,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及职业特点,科学安排理论知识传授,形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三、中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向

职业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有很大的相似性,理论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方式可以参照普通高中教学。

1.体育课堂常规,包括体育课的结构、组织、基本要求、安全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体育与健康相关的内容,包括体育课目的、健康的概念等方面。

3.保健养身,包括运动处方、常见运动损伤、体育保健等方面。

4.比赛知识,包括组织小型竞赛、参与运动会、相关比赛规则及体育欣赏等方面。

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职高学生需要更快速地融入社会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有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尝试加入一些更深入或更实用的内容。如:

解剖和运动力学,可以让学生明白身体如何运动;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体育绘图,培养学生空间感,建立空间和结构概念;对于绘画、制图类专业的学生,同样起到促进作用。

武术和健美操,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气质与姿态,增强身体素质;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

篇4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肢体语言 重要性

一、教学中肢体语言的不同类型

人们即使在不用语言交流的时候仍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传递信息,这就称为“非口头信息交流”。非口头信息交流和书面方式与口头方式一样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而肢体语言就是非口头信息交流的其中一种,它主要包括身体活动与手势两大部分。如果你想和对方交流顺畅,沟通良好,那么如何运用肢体语言这一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和肢体语言的运用有密切关系,通常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分为以下几类。

眼神交流是肢体语言中最好的方式之一,在日常交流中分为直接和间接、长时间和短时间。在教学中,眼神交流在传递课堂信息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眼神交流能使双方感觉更加自在舒服,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生动有效。在教学中应注意眼神交流的几个方面。

1)眼睛的闪烁频率。眼睛的闪烁能反映出在某个方面的关注程度。眼睛闪烁越快就表明主体越不专心,当人在撒谎或是考试作弊的时候,眼睛的闪烁频率可以相应地帮助教师来分辨学生的状态。

2)眼睛对眼睛的交流,在教学中,眼睛对眼睛的交流是最常用的。而学生若反映出与教师避免进行眼对眼的交流则说明学生缺乏自信或是在撒谎之类。但若是长时间的眼对眼交流也意味着对教师的挑衅或是不礼貌。

脸部是人们注意到的最主要特征之一。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脸部表情我们能察觉出他的大致情绪。当我们遇见我们喜欢的人时,脸部的小表情例如眉毛的挑动就会下意识地出现;而初次见面微笑这一面部表情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当然微笑还可以帮助人们冷静下来或是更轻松。

手势的运用是肢体语言中另一种表达态度和情感的方式。手掌摊开表达一种真诚和心胸开阔。手指的交叉被视作是权威的表示,或是在谈判协商的时候被视为是考虑提案的一种表示。手指的敲打动作则是不耐烦的情绪的表达。

在教学中,肢体语言的另一种重要类型就是语调的变化。简单而言,语调主要反映在教师的升调和降调上。当教师在传递不同信息的时候,运用语调的变化来进行表达是很好的工具。同样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则有不同的解释,给学生也会传递不同的感受。因此,根据课堂内容教师来注意语调的变化对信息传递的丰富性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若将语调的变化与面部表情及手势结合在一起的话,课堂内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二、英语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的意义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是课堂教学就会涉及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校效率。肢体语言就是教师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可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肢体语言并与教学语言相结合来组织教学活动。肢体语言的使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想法,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能理解得更加透彻。其次,肢体语言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师上课的热情,因此减轻学生课后的懈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的反应和课堂行为总是无法精确预测的,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掌握上方法应该更加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肢体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工具。活跃丰富的肢体语言能够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相处更为自在,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肢体语言的运用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它就像哑语一样,但是如果将它与英语单词、短语、句子或是段落相联系时,肢体语言就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进而立即生动起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肢体语言的正确运用可以刺激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是教育的核心。肢体语言能够提高教师在英语教学上的教学质量。大多数的学生更享受英语教学的活跃氛围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气氛。因为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活跃轻松的学习环境就比教师教学本身更为重要。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愿意与老师合作,教学互长,而学生也认为教师的肢体语言更能够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记忆掌握教学内容。

肢体语言的运用也使得教学材料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当老师在课堂上说“She is in a very big room.”(她在一个大教室里)的时候,老师通过舒展手臂来展现空间的宽度这一肢体语言就非常形象。学生也会因此对这个英语句子的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老师在讲解一些英语新单词和短语的时候。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它有着强烈的既形象又传递信息的特点,使抽象变得具体。简而言之,英语不同于其它科目,它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氛围来鼓励学生学习这一外语。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通过肢体语言可发挥得更为充分,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英语思考的习惯,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结合肢体语言来尽可能用英语交流,特别是在单词短语的讲解上。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才能创造出更为和谐的学习氛围。另外,适当的肢体语言也可以反映出教师在英语教学上的个人魅力,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肢体语言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英语课堂的视听教学中。最后,生动的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的同时更能发挥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蓉.英语课堂的肢体语言使用方法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3).

篇5

一、示范的特殊功能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必须通过“信息”的传导才能进行。体育教学中的“信息”传导主要表现在示范。因此,示范必须讲究其效果,否则会使得其反。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于示范的问题在很久就有专家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得出:在某种条件下,示范比其他方法更能够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示范者自身的某些特征、示范的准确性、何时给予示范等等。

1、示范者是谁是示范有效性的因素。示范者有两种,一是教师的示范,二是学生的示范。一般情况下的学生都有从师性,同样条件下,老师的示范效果要比学生的示范效果要好。因为学生相信老师的技能是高的,而对学生的示范存在怀疑。所以在示范教学一般是由老师来承担这一责任。

2、示范的效果主要视示范者的熟练程度。曾有研究比较熟练的示范者与不熟练的示范者的示范效果,发现当观察熟练的教师的示范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当然,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身份的示范者,对技能学习的影响都要视示范者的技能水平而定。在体育教学中熟练的示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往往能够引起学生们对其示范更多的关注,进而有可能影响着从示范中所获取的信息;熟练的示范还可能促进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渴望达到“优美”示范的那种技术水平。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让其他同学进行不熟练的技术动作示范一般达不到教师示范的效果。

二、科学有效示范的策略

1、示范要准确。

正如上面的教学片段,老师投中篮后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所以,“准确”是学生观察的重点,也是示范实用性标志之一。示范的准确性是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直接决定因素,这在任何体育项目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2、同一示范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让学生有重点的观察。

并非准确的示范达到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唯一指标。

笔者认为同一个完美准确的示范可能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功能,所以示范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设,教学目标不同,示范的功能也发生了转移。以前滚翻为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老师做的标准动作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阶段,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不同的。如在泛化阶段,要求不粗略掌握动作,只要求学生能团身蹬地翻转就可以了;而在巩固与提高的阶段时,在学生观察的重点是动作的精细程度,如翻转的姿态、翻转时腿要有一种伸直的过程等。而在自动化阶段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动作的节奏与连贯性。

3、注意示范进机的把握。

示范时机存在多样化,时机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所以老师要根据示范的目的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大多数老师仅在新授内容前面做一次示范,在学习练习的间隙不再用有利时机再次进行示范,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示范的时机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可能是在学生在练习之前给予示范,使其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第二种是先让学习者根据某种简单的言语讲解进行尝试错误的练习,然后给予示范,其目的是先让学习者形成初步的协调能力。无论示范的时候在什么时候,主要还在于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进行练习之前让学生观察示范动作,这是一种较好的运动技能学习方式。在提倡探究学习的新课改时期,第二种示范时机也大有研究之处,虽然在教学中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能亲身体会到运动技术是自己努力得到,记忆更加深刻。所以,第一种示范时机与第二种示范时机相结合运用为好。

4、示范要与讲解相配合。

讲解、示范二者的结合可以加强两种信号系统的协调活动,有利于准确的、稳定的动作表象形成。如何结合则要视具体的技术动作学习内容而定。如果强调技术动作的结构及其活动方式,则应以示范为主,讲解为辅,讲解时提示观察要点。如,体操的一些杠上动作的练习,如果强调学习运动技术的法则与原理,则应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以示范印证讲解。再如,足球“香蕉”球的踢法,则多以示范为主,以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为主,以讲解为辅。

5、示范要根据体育项目的需要而定。

篇6

[关键词]:校园体育 体育文化 素质教育 思维模式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校园体育文化在特定的范围,特定的功能下赋予了特定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学校体育的地位逐步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充分表现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

1.校园体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好、意志品德等在体育活动中都能最充分地表露出来,有助于培养他们善于交往的性格,克服自卑和孤僻的不良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

(1)校园体育有利于加强组织纪律性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规则和纪律的约束和限制下,能让学生逐渐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而加强组织纪律性。

(2)校园体育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校园体育活动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竞赛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必须以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基础,这种道德情感是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的精神升华,是集体主义的情感基础。在这些体育运动诸多规则的约束下,道德行为始终沿着固定的方向发展,表现出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尊敬教练等良好行为的运动员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反之则会触犯体育“公德”而受到应有的制裁和处罚,引起公众舆论的谴责。

(3)校园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在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无疑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开朗、豁达的个性;体操、武术等利于培养机智、沉着、果断的自控能力等。而在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顽强拼搏获得最后的胜利,从中体会到喜悦,而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抵挡突如其来的社会压力。

2.校园体育文化在智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许更多热爱体力劳动,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沿着这条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道路,正是体力与智力结合,手脑结合,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

(1)体育活动可增进人体健康,提高大脑抗疲劳能力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意大利著名医学家戈尔季说过:“朋友你只将塞满的木柴拔动一下,火焰立即就冒上来,木柴便能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的学习、工作通过校园体育锻炼,经常调节紧张的神经,使大脑得到休息,从而达到提高大脑抗疲劳能力,使头脑清醒,精神焕发,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校园体育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在各种体育游戏中,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合作、对抗,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进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组织、判断、记忆能力。如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队员们要根据场上的各种变化进行快速的思考、判断,从而迫使队员们在比赛中提高大脑分析和判断能力。

3.校园体育文化在美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体格的强壮,动作舒展;还有利于磨练学生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经调查轻校园体育的传统教育,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萎靡、迟钝、怯懦的感觉。通过体育锻炼能使他们的体格强壮,体形优美。例如体操能培养学生身体的柔韧,动作的舒展;舞蹈能使学生的身材变的更加完美;球类运动能使学生们在运动中得到各种动作体验等。而从本质的意义上说,校园体育的这个过程又鼓励学生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自我。体育行为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渐渐地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的升华。

4.校园体育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校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使他们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锻炼,全面地发展肌体器官,使学生体验健康的愉悦和力量;另一方面,许多学生选择体育活动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让身体的生物学改造(即器官的运动和锻炼)和心理的调适在健康的方式中体现。其作用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以及有利于学生培养豁达、大度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思维模式

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应体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具体如下:时间上的业余性、内容上的广泛性、艺术上的通俗性、思想上的启迪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经常性、现实上的针对性、重点上的突出性以及对象上的层次性。

四、结语

通过体育教学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丰富多采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使学生强身健体,还能使校园气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这一代人应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而奔走呼号身体力行,为提高全民素质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7

自从实行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时的分数计入中考成绩规定之后,中考体育牵动着千家万户,每年的4月到5月这段时间,尤其考试那几天更是吸引了无数有考生家庭或学校期盼关注的目光。

因为中考体育关系着广大学生的升学问题,对每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大事,是初中体育教学成效是一次检阅,对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检验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次考核。

那么如何实现既让学生达到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又能轻松将这10分收入囊中,笔者集合几年来的毕业班教学实践,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特别是初三体育的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研究方法 分析与总结 研究结果与分析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可以分成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一、初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会一些教材规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之功效。第二阶段为初三,最主要就是体育中考项目的训练。无论你说多么喜欢体育,无论你跑得多快跳得多远,中考体育你不拿满分,你就是一个需要体育补差的对象。毫不夸张地说,初三的体育课就是为体育中考而设,没有体育中考很多学校将会人为地砍掉每周二个课时的体育课。

体育中考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检测,也就是对学生的速度能力、弹跳能力、臂力、腰腹肌能力的衡量。具体考试的内容为男、女同学的50米,男、女同学的立定跳远,男同学的俯卧撑,女同学的仰卧起坐等项目(去年的项目有所改变,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被坐位体前屈代替)。考试的总分为10分,其中50米4分,另外两个项目各3分。

三、结论与建议

因此要想在体育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校领导要重视关心

1.在安排初中体育课的课时,特别是初三体育课时,一节课中不能超过三个班同时上课,最多只能安排三个班,否则上课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人多、场地小、干扰大,课的效果就自然而然(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只有四个篮球场,有一个60多米的直道,田径场总长220米)。

2.初三下学期体育课除了每班的两节课外,每班最少应增加一节课的练习时间。因为下学期初三体育课最多只有两个月(即三、四月)的课上,过了“五一”节就要进行考试,时间太少了,如果遇雨天课就更难上,大雨就无法上,我们又没有室内场地,因此应增加训练时间。

(二)班主任老师要配合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是室外为主的学科,体育老师一个人确实难以掌握,遇上纪律稍差的班级站队都要10多分钟,殷切希望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做好以下几件事:

1.除在班上强调上好体育课外,应在班上宣布(指定)班长、体育委员分别检查男、女生的出勤情况。假如班主任老师有时间的话,上体育课时来操场上看看,那是最大的支持。

2.希望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要求家长在家里督促学生完成一项考试内容的练习,即男生俯卧撑,女生的仰卧起坐,每天都要练(2—3)组,有的家长还要帮助完成,并督促完成的次数

(三)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应做到抓重点难点带动其它项目

中考体育内容男、女分别三大类,这三类项目中最难提高成绩的是速度能力,即50米,而男生的俯卧撑,女生的仰卧起坐只要坚持天天练,成绩较容易提高,是较好拿分的项目。立定跳远主要靠腿部力量和腹力,如果50米成绩好的同学,其立定跳远成绩就不会太差。所以体育课应着重抓速度练习。

(四)刻苦训练,认真备战

从初三的第一个学期开始,体育老师、家长和学生就应该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有所侧重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利用课外活动等课余时间加紧备战,认真训练,尤其要抓住“冬训”这段时间,学生每天要保证半小时的体育活动,可以安排的项目是①、3-5分钟跑步;②一分钟跳绳;③连续蛙跳;④团身抱膝跳;⑤单、双脚跳台阶;⑥俯卧撑;⑦一分钟仰卧起坐等。

(五)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

无论是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学生自己都要把体育考试作为在初中阶段最后一次检验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机会,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不要过分紧张和怯场。事实证明,谁自信心足,临场不怵,谁就可能充分发挥水平,取得较好成绩,考试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心理稳定。在策略上不要过多期待考试的结果,要认真仔细的对考试过程加以考虑。

(六)考试前期的准备

在考试前的数天至半月,学校要组织1-2次模拟测验,这既是一次训练,又能获得参考的经验,学生不能放过而要认真对待。这一阶段,要进行有一定负荷和质量的练习,锻炼的项目,仍应广泛一些,不要仅仅局限于考试的三项。

(七)考试阶段的准备

学生要对体育考试的安排和通知要仔细弄清,尤其是时间、地点及关键事项。有可能的话,提前察看考试场所,熟悉考试场所。同时准备好考试的服装、运动鞋及考试准考证。

考试时要合理安排体力,充分利用考试换项间隙抓紧休息。要根据自己的水平,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参加考试,如在优势项目一、二次试跳取得最优成绩时,为节省体力准备下一项考试,可以要求免掉后一、二次试跳。

(八)考完后的心理调节

篇8

一、汉语教学的独特规律

我院汉语教学是以各民族职工、教师为培养对象,以提高其汉语水平为教学目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除了具有一般汉语教学的规律外,还具有跨文化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多民族学生学

我校的专业汉语班的学生是由维、哈、汉、柯、塔塔尔等各民族学生组成的。各民族青少年在儿童时期接受并使用的基本上是其各自的母语。

2.学生的认识、心译过程

人们从儿童时代起,思维活动即开始以各自的语音习惯和形式进行,而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以汉语方式传授知识时就必然有一个心译的过程,首先将接受到的汉语信息在头脑中译成各自的母语(我们称为心译),然后按母语习惯进行思维、理解,再心译成汉语表述。对接受汉语知识的各族青年而言,应该是汉语知识和语言翻译的组合,在他们的汉语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增加“语言翻译”的心译过程。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新疆的少数民族都有着各自悠久的传统文化。各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对各族青少年的文化结构、学习心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均产生着重要影响。此外,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与汉语言之间,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结构及表述方式同样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影响往往直接制约着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的过程中对思想内容的准确理解,进而影响学生表述思想内容时的准确度、深度和广度,所以说传统文化差异的广泛性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主要障碍。

二、现代教育媒体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学生因自身母语所形成的语言思维习惯及传统文化对学生汉语的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制约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汉语教学中的思想内容,也因此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心译―心译成汉语―准确地用汉语表述这个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而一些理解、表述等方面的障碍仅凭口头表述是难以恰如其分地解释清楚的,往往会遇到汉语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况,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必须表达,尤其是对汉语教学来说,其宗旨就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表达思想的实际能力,故在教学中必须将只能意会的思想内容或者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而导致的理解等方面的障碍,用多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多角度地表达、讲解,通过广泛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汉语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通过视听并用的音像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广泛地感受、多维地思考所学内容,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视觉和听觉起的作用最大,同时也揭示了汉语教学模式对教学信息传递的局限性,而现代教育媒体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每种现代教育媒体的教学特性,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汉语教学手段的不足,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教学信息,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形成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所以,必须深入研究怎样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以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研究本专业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各种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研究各种器材(硬件)和教材(软件)的使用技巧等,才能在把握汉语教学的原则、模式、过程和方法等方面,使现代教育媒体在实际教学中得以自如运用,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这也是现代教育媒体在汉语教学中应用研究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姜明玉,山东乳山人,1991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克拉玛依党校电大基础二部主任,副教授,多年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科研上有较突出成就!

王丽娟,河南人,1996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现为克拉玛依党校科研部干事,讲师,多年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科研上有较突出成就。

童成莲(1972-),藏族,大学本科。电大基础二部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教学,在教学科研上有较突出成就。

参考文献:

[1]华锦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9.

篇9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Www.133229.cOm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篇10

关键词:教育公平;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71-01

公平可以说是对每个自由公民的公平,而教育公平可以说是每个享受义务教育的人应该拥有的权利,但是现在的这个教育事业上却体现着许多不公平的事情,真对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权威人士的不满,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的提出,“教育是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在义务教育中应该尽量的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只有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了提高整个教育的公平性才会有所提高。

一、当下城乡小学体育教学的状况

当前城乡的小学体育教育的差距巨大,城市里的学校体育教育基本完善,有对体育教育的良好的意识,有优秀的体育教师,良好的教育场所和良好的体育器材。而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学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不够,教师的师资不够,没有完善的体育教学场地,最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体育教学器材。

二、城乡体育教育不公的原因

1、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城市的学校已经越来越注重体育教育,这里的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正确的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只有了强壮的体魄才有精力去学习其它的知识,可以说体育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在乡镇的学校许多还在只抓文化课的教育,他们只注重文化课的培养而忽略掉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使学生一味的学习而忘记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一味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同时也会因为缺少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上学期间缺少室外活动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精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而学习成绩越下降就会让学校越抓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体育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是一种客观条件,它是实际存在的物质,没有教育资源,谈什么样的教育都是无用的,就像没有水了再谈节约用水一样,要想谈节约用水首先要有水可用,所以要谈体育教育公平首先是要谈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它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到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才可能做到城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1)体育设施的短缺。体育设施它不仅是教师上体育课需要用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需要用的工具,如果没有体育器材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授课,同时它也是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丰富自己的课后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据了解城市里的体育器材配置普遍比较完善,场地也够宽阔,而乡镇的体育器材配置相对来说就少的可怜,同时乡镇里也随着中小学的合并使更多的学生在一个校园里生活,这样本来就不大的活动场地随着学生的增多就显得更加的狭窄了。另一方面城市里的学校每一年都会在体育器材上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乡镇学校基本上不会在体育器材上进行资金的投入,这样也使城乡的体育器材的差距越拉越大。(2)教师资源的短缺。体育教育的不公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不公,也是对教师的不公,众说周知城市的消费水平要比乡镇的消费水平高出很多,这样也就导致了城市和乡镇的教师的待遇的不同,自然体育老师的待遇同样是不同了,城市里的待遇要远远的高于乡镇的体育教师的待遇,这里面差的不仅仅是消费水平带来的差距,而现在的人们多数还是喜欢生活在大城市中,这样也就导致了乡镇缺少良好的体育教师进而影响到了乡镇的体育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学历虽然不能直接代表教师授课的水平的高低,但是它客观的反映了教师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而乡镇的体育教师受到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也是制约乡镇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城乡体育教育发展不均的方法

1、合理宣传提高人们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乡镇人对体育教育的意识,学校领导应该进行真确的引导和合理的宣传,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里不仅仅要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让乡镇人民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更多的人意识的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发展体育教育,减少在乡镇学校中发展体育教育的阻力,让更多的人为乡镇学校的体育教育追赶城市的体育教育增加一份力量。

2、改善乡镇体育教育的师资。虽然乡镇的消费水平要比城市的低,但乡镇的工作环境要比城市的工作环境更加的艰苦,在乡镇工作的教师长期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应当适当的提高乡镇体育教师的待遇,必要的地方应该让乡镇的体育教师的待遇好过城市里教师的待遇,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体育教师来到乡镇工作可以使乡镇的体育教育的师资慢慢的追赶上城市的体育教师师资。

3、增加对乡镇体育器材的投入。资源公平是提高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资源公平就没有教育公平。介于城乡现在的体育器材的差距巨大,应该由教育机构做宏观的调控增加对乡镇体育器材的投入,使乡镇的学校在体育器材上缩小和城市学校的差距进而减少城乡体育教育的差距。使城乡的体育教育发展更加的均衡。

参考文献:

[1] 朱迎春. 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

[2] 肖建彬. 论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J]. 当代教育科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