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意见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发展意见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8年,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农业农村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为全县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果断采取措施,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扎实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对全县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把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明确的任务落到实处。2009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13%;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20%;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解决9.5万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0%以上;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5%;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100%、60%;森林覆盖率达到36%;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8000人;稳定农村人口低生育水平。
一、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粮食总产的基本稳定,确保粮食安全。进一步落实好种粮直补政策,完善种粮农资综合补贴切块15%的资金使用办法,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和粮油生产专业合作社,促进粮油规模经营和基地建设,启动建设2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规划建设。落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50%以上用于良种良法推广和粮食基地建设。抓好仁贤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10个千亩水稻高产示范片、1个特色水稻示范园建设,培育500户种植大户。全面推进产油大县建设,切实抓好渝万高速公路水稻--油菜轮作区和1.5万亩油菜观光带和油菜高产创建,稳定14万亩油菜种植面积,新建油茶种植面积600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落实防止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大春耕地撂荒率控制在1%以下。
(二)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产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竹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组建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加强竹产业基地建设。新造竹林4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竹林3万亩,抚育管护竹林15.8万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引进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竹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柚产业。努力推行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柚品质。完成龙滩村5000亩××柚标准示范园建设和金带名柚园建设。三是稳步推进蚕桑产业。着力加强养蚕基础设施建设和良桑管护,新栽桑树管护面达到98%,全力巩固桑树基础。加大“六化五配套”养蚕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桑园综合利用率。四是稳定发展蔬菜产业。重点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新增蔬菜面积1.1万亩。五是抓好生猪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建设,重点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生猪基地的建设工作,推动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完成年出栏生猪80万头。培育年出栏肥猪10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2个,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5个。完成5个新建、6个改建基层兽医站建设工作。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启动新盛、碧山道路防疫检查消毒综合站建设,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六是抓好水禽产业。以实施国家级××肉鸭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做好核心示范区内无公害肉鸭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快种苗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养殖业产业化,推进水禽养殖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培育年出栏水禽100万只以上的养殖小区1个,出栏1万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0个,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种鸭大户5个,培育水禽专业村2个。
(三)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启动金带现代农业综合展示区中的120亩名柚园建设和协助抓好300亩国家级花卉苗圃基地、云龙循环农业展示区的200亩蔬菜示范园建设、仁贤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中的100亩特色水稻示范园建设。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行动、品牌跨越行动、检测能力提升行动、应急反应迅达行动、“绿剑”监管行动。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着力开展原产地保护申报、地理标志认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80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市级名牌农产品2个,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加强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
(五)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加大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和创新,增强对森林工程和农村沼气推广应用领域的科技支撑。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鼓励乡镇基层技术人员参与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的技术合作服务,探索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千镇万村信息惠农”工程。着力构建农情信息服务网络,广泛开展“12316”、“12396”、“12582”三农服务热线,加强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提高到50%。
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重点产业,积极发展生产基地。整合农业项目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整合大米加工企业,创建××大米加工品牌。发展壮大“张鸭子”公司、××柚开发公司、大舜水禽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市、县级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30家。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申报工作,培育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大户660户。
(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经济,引导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坚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培植骨干、膨胀总量、拉长产业链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农村市场,大力扶持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经济发达的乡镇,可积极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构建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落实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形成以县级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覆盖、村级便民放心店为基础,两级配送、三级销售、双向流通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流通服务体系。培育、引进大型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种植和直接采购基地,扎实推进“家电下乡”工程。支持发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扶持发展农村运输、连锁配送、农家乐、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三)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坚持劳务输出、返乡创业“两手抓”,全年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000人,农民工返乡创业1000人。组织培训农民10000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1000人和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200人。积极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年内15%的行政村达标。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吸纳农民就业能力。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发挥劳务品牌和劳务经纪人带动作用。组织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业。支持和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担保贴息、土地供给、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承包权益。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完成项目总投资1450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5300亩基本口粮田建设,完成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各类水利投资2.8亿元,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蓼叶水库建设进度;着力推进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充分结合场镇供水改造,以农村人口聚居地为重点,集中打造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完成5处城镇供水站改造,解决9.5万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推进城镇堤防工程建设,完成3处场镇河堤整治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进一步推进龙溪河大灌区(××项目区)和竹丰水库渠系配套工程;着力实施病险水库整治,完成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2008年中央增加投资项目,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力争上马2-3个小农水项目;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着力实施龙溪河、仁兴2个水保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平方公里。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全面落实农民购农机补贴政策,扶持发展农机销售维修服务网点。培育农机租赁市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插秧机90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45台,耕整机500台;完成机耕作业50万亩,机收作业24万亩,机插秧作业4.2万亩。每个乡镇创建1-2个农机化示范村。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35%。
(三)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硬化,通乡公路通畅率达100%,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6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54%。硬化农村公路80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0条,新建3个等级乡镇客运站、60个农村客运简易候车亭。采取县镇村三个一点的形式,多方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建立农村公路长效养护机制,明确管理养护主体,加强农村客运线路养护管理,全面提升通行能力。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整合各级投入,支持全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搞好乡镇简易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便道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优化城镇体系发展格局,重点发展中心镇,积极发展一般镇(乡),因地制宜发展村庄。投入960万元,建设一批小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启动龙溪河流域内的小城镇简易治污工程建设。竣工小城镇房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新增城镇人口1.2万人,提高城镇化率1.6个百分点。
(五)加强森林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森林工程为契机,借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积极做好竹资源培育发展工作,加强竹林抚育管护。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12.15万亩造林任务,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抚育管护竹林15.8万亩。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制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和办法,启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改变农村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习惯,加快农村垃圾和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处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切实搞好农村能源供给,完成生态家园富民工程10883户,世行贷款建设生态家园工程900户。启动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治理岩溶面积1.48平方公里。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完善农村防灾、减灾和抗灾体系,加强农村科普宣传,提高农村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
(六)深入推进“千百工程”。以镇村为单位,因地制宜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加大力度筹集“千村推进百村示范”专项资金。积极参加市里竞标,力争新增加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使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2个增加到4个。实施“康居农房”建设改造。鼓励农户在规划指导下,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建成农村康居点(农民集中居住点)20个,建成“巴渝新居”800户。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启动4000户危房改造。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实现重大责任事故零目标。
四、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发展农村教育文化通信事业。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教育券”制度,完善扶贫助学体系。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4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8个。启动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7个、综合文化站8个、农家书屋2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0个。全面完成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启动“村村通”宽带工程。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村居民病有所医提供医疗保障。今年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人·年,其中农民个人缴费20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80元;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确保参合率达到90%以上。对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疫苗预防接种实行全免费,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加保险的政策。探索以“建村、实乡、强县”为目标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健康重庆”建设为契机,争取国债资金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40个。完成竹山、城北、复平、紫照4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基线调查,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增加农村卫生人员编制,逐步达到卫生部要求。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认真做好乡村医生换发证工作,加强对乡村医生管理。
(三)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扩大覆盖面,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养老保险工作,为农村居民老有所养提供社会保障。着力推进农村五保户供养和敬老院集中供养工作,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到30%。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做好社会应急救助工作。
(四)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促进梯度生态移民。完成市级扶贫资金投资360万元,启动3个村实施“千村脱贫”项目,培训劳动力1000人,完成蚕桑产业扶贫建设项目。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500人。制定出台生态移民梯度转移政策和办法,完成梯度生态移民642人。
(五)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抓好75个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改扩建25个。建党员片区电教点87个。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创建文明卫生社区。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试点村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志愿者组织,完善农村社区功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农村新型社区4个。
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一)深化土地、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国家乡村建设节地标准及奖励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建立征地安置补偿标准适时增长机制,征地补偿必须与社会保障联动。探索非农转移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补偿激励机制、农民变市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尊重农民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健全收益分享机制。我县被确定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要大胆探索和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改革重点是,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提倡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土地市场的途径。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交易运行机制,规范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试点。全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20%。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林地100%确权(换)发证任务。建立林权产权交易所1个。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平台)建设和服务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工作。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加大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积极筹建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建设。加速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挂牌和试运行工作,填充金融服务空白。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农业和农村小额保险及产品质量保险。全年新增农业贷款7000万元,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大户。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及时满足农户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注册门槛,加大税费减免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指导力度,加强规范管理和运作。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0个,其中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新建专业农村合作社(协会),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30个,使全县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到23%。培育农村经纪执业人员400人,培训农村经纪人1000人次。
篇2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出席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时指出,2008年我国要稳步发展“三农”保险,要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保险体系,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虽然我国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购买大额的寿险还是心存疑虑,所以着力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是打开巨大农村寿险市场的最有效的敲门砖。
推动小额保险的发展需要引进一种新的商业理论――“金字塔底层战略(BOP)”。也就是说,小额保险针对低收入人群,其保费很少,但这个群体是相当巨大的,以少积多,所以,这些群体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可观的潜在的保险市场。
随着我国新农村战略建设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民对保险功能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在2007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上升9,5%,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说,扣除价格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已经完全有能力承担小额保险的费用。
小额保险作为一种扶贫手段,主要是一种为农村低收入农民提供风险保障的简易保险。随着我国保险业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民的重视,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捷径;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三是加快保险公司实力发展的重要砝码;四是增强我国保险业在国际市场影响力的催化剂。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我国小额保险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保险服务跟不上,农村保险销售渠道不畅,小额保险的政策支持缺乏长效制度保证等,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小额保险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为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更好的来发展小额保险,主要建议如下:
1 小额保险的产品种类要多。目前,我国在小额农业和财产保险、小额寿险、小额意外保险、小额健康保险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农民的具体情况的不同,所以与之相适应的险种就不同,种类多了,总会有一种符合农民的需要,进而使小额保险得到发展。
2 小额保险的服务网络要多,服务水平要好。由于农村市场的分散和广泛,要发展小额保险必须使得每个村都有服务点、营销人员和服务人员。
3 小额保险的营销途径要多。在我国,销售小额保险的传统重要销售渠道大部分是在银行、农信社、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等地点,途径还是较少。像农村高素质的村干部、农机站、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销售网点、现有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村合作组织等等这些农村自己人,都可以作为小额保险的产品销售渠道。
4 增加宣传的力度。小额保险的适应人群大多不了解保险,对保险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大量的宣传力度,才能使保险深入人心,从而为小额保险的发展提供无形的非常有效的帮助。
篇3
*年,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农业农村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为全县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果断采取措施,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扎实做好*年农业农村工作,对全县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把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明确的任务落到实处。*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13%;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万吨左右;解决9.5万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0%以上;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5%;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森林覆盖率达到36%;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人;稳定农村人口低生育水平。
一、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粮食总产的基本稳定,确保粮食安全。进一步落实好种粮直补政策,完善种粮农资综合补贴切块15%的资金使用办法,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和粮油生产专业合作社,促进粮油规模经营和基地建设,启动建设*万亩优质粮油基地规划建设。落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以上用于良种良法推广和粮食基地建设。抓好*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10个千亩水稻高产示范片、1个特色水稻示范园建设,培育*户种植大户。全面推进产油大县建设,切实抓好渝万高速公路水稻--油菜轮作区和1.5万亩油菜观光带和油菜高产创建,稳定14万亩油菜种植面积,新建油茶种植面积*亩。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万吨左右。落实防止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大春耕地撂荒率控制在1%以下。
(二)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产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竹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组建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加强竹产业基地建设。新造竹林4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竹林3万亩,抚育管护竹林15.8万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引进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竹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柚产业。努力推行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柚品质。完成龙滩村*亩*柚标准示范园建设和金带名柚园建设。三是稳步推进蚕桑产业。着力加强养蚕基础设施建设和良桑管护,新栽桑树管护面达到98%,全力巩固桑树基础。加大“六化五配套”养蚕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桑园综合利用率。四是稳定发展蔬菜产业。重点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新增蔬菜面积1.1万亩。五是抓好生猪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建设,重点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生猪基地的建设工作,推动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完成年出栏生猪80万头。培育年出栏肥猪*头以上的养殖小区2个,年出栏*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5个。完成5个新建、6个改建基层兽医站建设工作。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启动新盛、碧山道路防疫检查消毒综合站建设,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六是抓好水禽产业。以实施国家级*肉鸭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做好核心示范区内无公害肉鸭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快种苗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养殖业产业化,推进水禽养殖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培育年出栏水禽*万只以上的养殖小区1个,出栏1万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0个,年出栏*只以上的种鸭大户5个,培育水禽专业村2个。
(三)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启动金带现代农业综合展示区中的120亩名柚园建设和协助抓好*亩国家级花卉苗圃基地、*循环农业展示区的*亩蔬菜示范园建设、*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中的*亩特色水稻示范园建设。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行动、品牌跨越行动、检测能力提升行动、应急反应迅达行动、“绿剑”监管行动。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着力开展原产地保护申报、地理标志认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80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市级名牌农产品2个,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加强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
(五)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加大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和创新,增强对森林工程和农村沼气推广应用领域的科技支撑。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鼓励乡镇基层技术人员参与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的技术合作服务,探索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千镇万村信息惠农”工程。着力构建农情信息服务网络,广泛开展“*”、“*”、“*”三农服务热线,加强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提高到50%。
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重点产业,积极发展生产基地。整合农业项目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整合大米加工企业,创建*大米加工品牌。发展壮大“张鸭子”公司、*柚开发公司、大舜水禽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市、县级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30家。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申报工作,培育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大户6*户。
(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经济,引导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坚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培植骨干、膨胀总量、拉长产业链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农村市场,大力扶持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经济发达的乡镇,可积极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构建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落实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形成以县级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覆盖、村级便民放心店为基础,两级配送、三级销售、双向流通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流通服务体系。培育、引进大型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种植和直接采购基地,扎实推进“家电下乡”工程。支持发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扶持发展农村运输、连锁配送、农家乐、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三)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坚持劳务输出、返乡创业“两手抓”,全年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人,农民工返乡创业*人。组织培训农民*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1000人和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人。积极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年内15%的行政村达标。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吸纳农民就业能力。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发挥劳务品牌和劳务经纪人带动作用。组织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业。支持和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担保贴息、土地供给、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承包权益。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完成项目总投资*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亩基本口粮田建设,完成项目总投资*万元。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各类水利投资*亿元,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蓼叶水库建设进度;着力推进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充分结合场镇供水改造,以农村人口聚居地为重点,集中打造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完成5处城镇供水站改造,解决9.5万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推进城镇堤防工程建设,完成3处场镇河堤整治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进一步推进龙溪河大灌区(*项目区)和竹丰水库渠系配套工程;着力实施病险水库整治,完成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年中央增加投资项目,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力争上马2-3个小农水项目;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着力实施龙溪河、仁兴2个水保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平方公里。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全面落实农民购农机补贴政策,扶持发展农机销售维修服务网点。培育农机租赁市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插秧机90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台,耕整机*台;完成机耕作业*万亩,机收作业*万亩,机插秧作业*万亩。每个乡镇创建1-2个农机化示范村。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35%。
(三)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硬化,通乡公路通畅率达100%,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行政村通客车率达54%。硬化农村公路80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0条,新建3个等级乡镇客运站、*个农村客运简易候车亭。采取县镇村三个一点的形式,多方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建立农村公路长效养护机制,明确管理养护主体,加强农村客运线路养护管理,全面提升通行能力。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整合各级投入,支持全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搞好乡镇简易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便道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优化城镇体系发展格局,重点发展中心镇,积极发展一般镇(乡),因地制宜发展村庄。投入9*万元,建设一批小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启动龙溪河流域内的小城镇简易治污工程建设。竣工小城镇房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新增城镇人口1.2万人,提高城镇化率1.6个百分点。
(五)加强森林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森林工程为契机,借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积极做好竹资源培育发展工作,加强竹林抚育管护。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12.15万亩造林任务,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抚育管护竹林15.8万亩。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制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和办法,启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改变农村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习惯,加快农村垃圾和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处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切实搞好农村能源供给,完成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户,世行贷款建设生态家园工程900户。启动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治理岩溶面积1.48平方公里。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完善农村防灾、减灾和抗灾体系,加强农村科普宣传,提高农村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
(六)深入推进“千百工程”。以镇村为单位,因地制宜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加大力度筹集“千村推进百村示范”专项资金。积极参加市里竞标,力争新增加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使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2个增加到4个。实施“康居农房”建设改造。鼓励农户在规划指导下,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建成农村康居点(农民集中居住点)20个,建成“*新居”*户。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启动*户危房改造。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实现重大责任事故零目标。
四、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发展农村教育文化通信事业。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教育券”制度,完善扶贫助学体系。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4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8个。启动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7个、综合文化站8个、农家书屋2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个。全面完成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启动“村村通”宽带工程。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村居民病有所医提供医疗保障。今年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元/人·年,其中农民个人缴费20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元;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确保参合率达到*%以上。对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疫苗预防接种实行全免费,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加保险的政策。探索以“建村、实乡、强县”为目标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健康重庆”建设为契机,争取国债资金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40个。完成竹山、城北、复平、紫照4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基线调查,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增加农村卫生人员编制,逐步达到卫生部要求。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认真做好乡村医生换发证工作,加强对乡村医生管理。
(三)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扩大覆盖面,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养老保险工作,为农村居民老有所养提供社会保障。着力推进农村五保户供养和敬老院集中供养工作,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到30%。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做好社会应急救助工作。
(四)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促进梯度生态移民。完成市级扶贫资金投资3*万元,启动3个村实施“千村脱贫”项目,培训劳动力1000人,完成蚕桑产业扶贫建设项目。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500人。制定出台生态移民梯度转移政策和办法,完成梯度生态移民642人。
(五)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抓好75个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改扩建25个。建党员片区电教点87个。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创建文明卫生社区。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试点村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志愿者组织,完善农村社区功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农村新型社区4个。
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一)深化土地、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国家乡村建设节地标准及奖励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建立征地安置补偿标准适时增长机制,征地补偿必须与社会保障联动。探索非农转移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补偿激励机制、农民变市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尊重农民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健全收益分享机制。我县被确定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要大胆探索和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改革重点是,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提倡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土地市场的途径。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交易运行机制,规范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试点。全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20%。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林地100%确权(换)发证任务。建立林权产权交易所1个。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平台)建设和服务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工作。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加大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积极筹建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建设。加速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挂牌和试运行工作,填充金融服务空白。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农业和农村小额保险及产品质量保险。全年新增农业贷款7000万元,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大户。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及时满足农户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注册门槛,加大税费减免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指导力度,加强规范管理和运作。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0个,其中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新建专业农村合作社(协会),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30个,使全县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到23%。培育农村经纪执业人员400人,培训农村经纪人1000人次。
篇4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谋划、去运筹
加快林业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我市山区面积249.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6.5%,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种粮产量低、效益差,同时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建材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与污染。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消化污染,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全市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立足市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五大生态工程和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全市林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近几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的决定》、《关于加强林业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市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市40万亩经济林和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文件,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把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党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局(站)长确定为林业建设的“五职责任人”,实行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有力调动了各级党政干部抓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市春季、雨季造林和冬季森林防火动员会议,市人大每年都视察并审议一次林业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力以赴、齐抓共管搞绿化的可喜局面。20*年以来,全市累计新造林48.6万亩,比*——20*年全市造林面积增加72.9%。
二、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突破口,带动镇村绿化快速发展
我市共有64个乡镇(街道)、2095个行政村,镇村占地70余万亩,植树绿化的潜力很大。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我市农村实际,在全市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以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20*年搞好46个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的基础上,每年确定100个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20*年创建了106个,今年又确定了1*个,推动广大农村向着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扎实迈步。我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是明确标准,坚持把造林绿化列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在30多项创建指标量化考核总分1*分中,绿化占20分。各级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村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老百姓在受益中”为目标,大力组织创建村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152个村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标准,新增绿化面积21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60万株,绿化率均达到35%以上。创建村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带动了全市镇村绿化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全市新增农田林网42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810公里,村镇植树2400万株。
二是因地制宜,把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各区(市)、乡镇坚持因地制宜,庭院内、村庄内、村庄外三位一体,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既要绿化美化,人与自然和谐,又让农民在创建绿化中切实得到实惠。庭院内以果树为主,适当配以四时花卉;院外村内的空隙,以用材林为主,有条件的村主要街道、健身园、文明广场等规划成园林绿化小景;村庄周围规划成围村林。滕州市坚持以生态创建特色化,立体推进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打造“串成线、造成片、高标准、强带动”的样板,涌现出一批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多种模式的绿化示范村,深受群众欢迎。
三是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机制。搞好村庄绿化,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是保障。我们按照“一个为主、几个一点”的原则,整合资源,形成政府推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协调的格局,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个为主”就是村民自己投资、投劳为主;“几个一点”就是市里奖一点、区乡财政补一点、村集体拿一点、有关帮包部门及责任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据统计,近几年全市用于镇村绿化的资金达到2800余万元。市创建办联合市林业局对全市文明生态创建村进行绿化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有效提高了绿化水平和效果。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我们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加快林果专业村、林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以林业生产带动农村生产发展。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特色林业产业。石榴花是*的市花,栽培面积占全国的1/9,产量约占全国的1/3,我市的峄城区是著名的“中国石榴之乡”;*因枣得名,枣树是*的市树,面积和产量在全省也有一定位置。因此,我们认为,石榴、大枣最具*特色,市场前景广阔,是*的名牌和王牌,同时,也是搞好村庄绿化的良好载体。我们把做大做强石榴、大枣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重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专题研究石榴、大枣两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并印发全市石榴、大枣发展规划,努力把石榴、大枣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了林果业发展的后劲和市场竞争力。3年来,全市新发展石榴、大枣20.3万亩,有效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大力发展林果专业乡(镇)、专业村。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山岭薄地及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闲地,大力发展林果业。全市把石榴、大枣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乡镇(街办)有29个,林果专业村已发展到360个,涌现出一大批石榴、枣、樱桃、桃、柿子、葡萄等专业村,20*年全市干鲜果品产量达到30.6万吨。山亭区水泉镇林果面积10.5万亩,冬春暖大棚果已发展到1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4500多万公斤,全镇林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2/3。该镇一个400多人的倪庄村,20*年仅樱桃一项人均收入达到9000余元。
三是大力发展林业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林果加工龙头企业的兴起。我们注重围绕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渠道,重点培植木材加工业、果品保鲜加工业等方面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林业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市用材林资源的增加,木材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涌现出薛城捷利、东盛、天顺、台儿庄宏润、市中区韦伦嘉禾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木材加工企业有500余家,年产值6.5亿元。重点扶持店子镇长红枣开发公司等10多家石榴、大枣加工龙头企业,年贮藏能力7800吨,贮藏增值1000余万元。龙头企业的兴起,反过来又带动了林果产业基地的发展,广大农民靠林果致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四、以可视山头绿化为重点,加速绿色、生态*建设
我市目前尚有35万多亩荒山需要绿化,荒山绿化已成为制约我市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矛盾,尤其是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覆盖率低,与建设绿色*、生态*及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市委、市政府把可视山头绿化作为全市林业建设和生态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推进荒山绿化的突破口,20*年召开了全市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暨雨季造林现场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年内完成市内九条主干道路可视山头绿化。一是建立可视山头绿化目标奖惩机制,切实把荒山绿化任务压在各级党政肩上。市委、市政府将各区(市)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高新区党委主要负责人、管委会分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列为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责任人。把该项绿化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制定了具体奖惩办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荒山造林需要。市政府对验收合格的荒山成片造林市财政每亩补助50元,疏林地补植每亩补助25元,各区(市)、乡镇(街道)也拿出专项资金给予相应配套。三是普遍推行工程造林和专业队造林,切实提高造林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组织造林工程队和专业队300多个,人数达*0余人。四是搞好检查验收,兑现奖惩。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组织了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局人员组成的考核验收工作组,对20*年度全市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工程进行严格的考核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市委、市政府近期召开了全市雨季造林会议,对各区(市)可视山头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通报,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给予了表彰奖励,对没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奖惩政策的兑现,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党政搞好荒山绿化的积极性,全市迅速掀起了可视山头绿化。
五、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保障,推动林业健康发展
篇5
20*年,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农业农村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为全县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果断采取措施,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扎实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对全县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把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明确的任务落到实处。2009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13%;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20%;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解决9.5万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0%以上;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5%;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100%、60%;森林覆盖率达到36%;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8000人;稳定农村人口低生育水平。
一、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粮食总产的基本稳定,确保粮食安全。进一步落实好种粮直补政策,完善种粮农资综合补贴切块15%的资金使用办法,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和粮油生产专业合作社,促进粮油规模经营和基地建设,启动建设2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规划建设。落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50%以上用于良种良法推广和粮食基地建设。抓好仁贤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10个千亩水稻高产示范片、1个特色水稻示范园建设,培育500户种植大户。全面推进产油大县建设,切实抓好渝万高速公路水稻--油菜轮作区和1.5万亩油菜观光带和油菜高产创建,稳定14万亩油菜种植面积,新建油茶种植面积600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落实防止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大春耕地撂荒率控制在1%以下。
(二)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产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竹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组建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加强竹产业基地建设。新造竹林4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竹林3万亩,抚育管护竹林15.8万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引进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竹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柚产业。努力推行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柚品质。完成龙滩村5000亩*柚标准示范园建设和金带名柚园建设。三是稳步推进蚕桑产业。着力加强养蚕基础设施建设和良桑管护,新栽桑树管护面达到98%,全力巩固桑树基础。加大“六化五配套”养蚕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桑园综合利用率。四是稳定发展蔬菜产业。重点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新增蔬菜面积1.1万亩。五是抓好生猪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建设,重点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生猪基地的建设工作,推动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完成年出栏生猪80万头。培育年出栏肥猪10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2个,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5个。完成5个新建、6个改建基层兽医站建设工作。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启动*、*道路防疫检查消毒综合站建设,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六是抓好水禽产业。以实施国家级*肉鸭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做好核心示范区内无公害肉鸭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快种苗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养殖业产业化,推进水禽养殖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培育年出栏水禽100万只以上的养殖小区1个,出栏1万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0个,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种鸭大户5个,培育水禽专业村2个。
(三)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启动金带现代农业综合展示区中的120亩名柚园建设和协助抓好300亩国家级花卉苗圃基地、云龙循环农业展示区的200亩蔬菜示范园建设、仁贤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中的100亩特色水稻示范园建设。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行动、品牌跨越行动、检测能力提升行动、应急反应迅达行动、“绿剑”监管行动。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着力开展原产地保护申报、地理标志认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80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市级名牌农产品2个,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加强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
(五)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加大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和创新,增强对森林工程和农村沼气推广应用领域的科技支撑。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鼓励乡镇基层技术人员参与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的技术合作服务,探索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千镇万村信息惠农”工程。着力构建农情信息服务网络,广泛开展“12316”、“12396”、“12582”三农服务热线,加强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提高到50%。
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重点产业,积极发展生产基地。整合农业项目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整合大米加工企业,创建*大米加工品牌。发展壮大“张鸭子”公司、*柚开发公司、大舜水禽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市、县级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30家。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申报工作,培育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大户660户。
(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经济,引导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坚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培植骨干、膨胀总量、拉长产业链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农村市场,大力扶持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经济发达的乡镇,可积极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构建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落实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形成以县级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覆盖、村级便民放心店为基础,两级配送、三级销售、双向流通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流通服务体系。培育、引进大型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种植和直接采购基地,扎实推进“家电下乡”工程。支持发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扶持发展农村运输、连锁配送、农家乐、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三)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坚持劳务输出、返乡创业“两手抓”,全年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000人,农民工返乡创业1000人。组织培训农民10000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1000人和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200人。积极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年内15%的行政村达标。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吸纳农民就业能力。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发挥劳务品牌和劳务经纪人带动作用。组织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业。支持和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担保贴息、土地供给、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承包权益。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完成项目总投资1450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5300亩基本口粮田建设,完成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各类水利投资2.8亿元,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蓼叶水库建设进度;着力推进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充分结合场镇供水改造,以农村人口聚居地为重点,集中打造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完成5处城镇供水站改造,解决9.5万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推进城镇堤防工程建设,完成3处场镇河堤整治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进一步推进龙溪河大灌区(*项目区)和竹丰水库渠系配套工程;着力实施病险水库整治,完成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20*年中央增加投资项目,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力争上马2-3个小农水项目;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着力实施龙溪河、仁兴2个水保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平方公里。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全面落实农民购农机补贴政策,扶持发展农机销售维修服务网点。培育农机租赁市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插秧机90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45台,耕整机500台;完成机耕作业50万亩,机收作业24万亩,机插秧作业4.2万亩。每个乡镇创建1-2个农机化示范村。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35%。
(三)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硬化,通乡公路通畅率达100%,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6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54%。硬化农村公路80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0条,新建3个等级乡镇客运站、60个农村客运简易候车亭。采取县镇村三个一点的形式,多方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建立农村公路长效养护机制,明确管理养护主体,加强农村客运线路养护管理,全面提升通行能力。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整合各级投入,支持全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搞好乡镇简易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便道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优化城镇体系发展格局,重点发展中心镇,积极发展一般镇(乡),因地制宜发展村庄。投入960万元,建设一批小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启动龙溪河流域内的小城镇简易治污工程建设。竣工小城镇房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新增城镇人口1.2万人,提高城镇化率1.6个百分点。
(五)加强森林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森林工程为契机,借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积极做好竹资源培育发展工作,加强竹林抚育管护。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12.15万亩造林任务,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抚育管护竹林15.8万亩。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制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和办法,启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改变农村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习惯,加快农村垃圾和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处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切实搞好农村能源供给,完成生态家园富民工程1*83户,世行贷款建设生态家园工程900户。启动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治理岩溶面积1.48平方公里。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完善农村防灾、减灾和抗灾体系,加强农村科普宣传,提高农村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
(六)深入推进“千百工程”。以镇村为单位,因地制宜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加大力度筹集“千村推进百村示范”专项资金。积极参加市里竞标,力争新增加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使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2个增加到4个。实施“康居农房”建设改造。鼓励农户在规划指导下,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建成农村康居点(农民集中居住点)20个,建成“巴渝新居”800户。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启动4000户危房改造。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实现重大责任事故零目标。
四、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发展农村教育文化通信事业。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教育券”制度,完善扶贫助学体系。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4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8个。启动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7个、综合文化站8个、农家书屋2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0个。全面完成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启动“村村通”宽带工程。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村居民病有所医提供医疗保障。今年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人·年,其中农民个人缴费20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80元;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确保参合率达到90%以上。对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疫苗预防接种实行全免费,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加保险的政策。探索以“建村、实乡、强县”为目标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健康重庆”建设为契机,争取国债资金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40个。完成竹山、城北、复平、紫照4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基线调查,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增加农村卫生人员编制,逐步达到卫生部要求。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认真做好乡村医生换发证工作,加强对乡村医生管理。
(三)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扩大覆盖面,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养老保险工作,为农村居民老有所养提供社会保障。着力推进农村五保户供养和敬老院集中供养工作,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到30%。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做好社会应急救助工作。
(四)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促进梯度生态移民。完成市级扶贫资金投资360万元,启动3个村实施“千村脱贫”项目,培训劳动力1000人,完成蚕桑产业扶贫建设项目。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500人。制定出台生态移民梯度转移政策和办法,完成梯度生态移民642人。
(五)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抓好75个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改扩建25个。建党员片区电教点87个。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创建文明卫生社区。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试点村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志愿者组织,完善农村社区功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农村新型社区4个。
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一)深化土地、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国家乡村建设节地标准及奖励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建立征地安置补偿标准适时增长机制,征地补偿必须与社会保障联动。探索非农转移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补偿激励机制、农民变市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尊重农民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健全收益分享机制。我县被确定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要大胆探索和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改革重点是,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提倡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土地市场的途径。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交易运行机制,规范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试点。全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20%。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林地100%确权(换)发证任务。建立林权产权交易所1个。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平台)建设和服务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工作。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加大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积极筹建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建设。加速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挂牌和试运行工作,填充金融服务空白。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农业和农村小额保险及产品质量保险。全年新增农业贷款7000万元,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大户。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及时满足农户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注册门槛,加大税费减免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指导力度,加强规范管理和运作。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0个,其中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新建专业农村合作社(协会),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30个,使全县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到23%。培育农村经纪执业人员400人,培训农村经纪人1000人次。
篇6
一、明确管理权限,落实监管责任
(一)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或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个人自建房除外,下同)全部纳入法定建设程序,必须依法办理工程立项、用地规划、工程规划、质量监督、安全监督、施工许可等手续。对未依法取得施工许可证的,不得开工建设。由市建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对建筑工程实施依法监管,确保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二)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且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设工程(个人自建房除外,下同),必须在取得规划、土地、建设等方面的批准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鉴于此类工程面广量多,由市建管部门委托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监管,确保施工安全。
(三)按照安全生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农村建筑市场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要尽最大可能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并及时上报市建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对不上报或不及时上报以及隐瞒真实情况的,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各乡镇负责建筑市场管理的机构(以下简称“乡镇建管机构”)代表乡镇人民政府接受市建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本乡镇建筑市场管理的具体工作。乡镇建管人员进行检查监督时,必须出示省政府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件。
对建筑市场管理领域的违法行为,必须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市建管部门或其它职能部门依法实施。
二、强化基础工作,落实监管重点
农村建筑市场中的限额以下建设工程面广量多,监管缺失,是我市农村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重点。各乡镇人民政府、市建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优化服务、强化基础、加强监管。
(一)选择施工队伍。各乡镇要鼓励与支持将限额以下建设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承建;不能以非招标工程为由,随意发包。同时,要将有施工经验,有一定技术设备条件的个体建筑工匠组织起来,在引导、组织与自愿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组成若干个建筑承包队,经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和施工能力考核合格后,从事限额以下建设工程建设。
(二)提供服务指导。乡镇建管机构应为建设单位及时提供优质服务,指导建设方选用通用设计和标准设计图集,通用设计图和标准设计图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中有关质量安全的规定,并倡导环保、节能的理念;向建设单位推荐好的建筑企业(队伍),并提供及时方便的技术咨询服务;为建设单位提供房屋建设合同文本,指导建筑承包队与建设单位双方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责任;积极推行建筑承包队团体意外伤害保险。
(三)实行合同见证。对限额以下建设工程建设实行合同见证制度,乡镇建管机构负责对承发包双方签订的合同进行见证与备案,并加强过程监督。乡镇建管机构要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有关技术规定施工,确保施工质量,不得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
三、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法制意识
市建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乡镇建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建筑管理业务、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对各乡镇分管建筑业的负责人组织1-2次政策、法规培训,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管理与执法水平。加强对全市从事建筑活动的人员进行从业资格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四、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市场秩序
篇7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和高效生态农业,切实增加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鼓励各村和广大农户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拓宽就业门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特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农业产业扶持项目
1、鼓励农业项目开发,开发连片面积在200亩以上,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经市有关部门立项同意补助,按市财政补助1:0.3比例配套补助。
2、10亩以上的种粮户实行农业保险补助,按保险额度的20%给予补助。
3、凡是当年新购入烘谷机(指烘稻谷机械设备),并购入凭统一发票给予10%的补助。
4、一个村连片种植茭白200亩以上,或田藕100亩以上,有明显经济效益的给予村一次性3000元补助。
5、鼓励农户利用低山缓坡及山区梯田新种无公害的蔬菜类特色作物(不包括大户养殖基地),连片面积在20亩以上,每亩补助80元。
二、林特产扶持政策
1、被市有关部门列入杨梅观光基地项目的,以奖代补,一次性奖励2万元。
2、茶园、竹山新安装喷滴灌设施,其中茶叶面积20亩以上,竹山面积100亩以上,每亩补助50元。
3、达到绿化示范村建设标准补助20000元,达到市生态化村建设标准补助10000元。
4、当年新种植白茶连片面积在10亩以上,并经市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每亩给予500元补助。
三、畜牧产业扶持政策
规模养殖场、户,当年被市列为农业丰收计划或农业试验课题项目的,经上级验收合格,每一项目给予1000元的补助。
四、农业龙头企业和绿色基地扶持及带动政策
1、对当年评为省、市、市级的农业龙头企业,分别给予每家5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
2、对当年新建的农业科技机构和合作社,经工商注册,镇给予每家5000元的奖励,对当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的给予1万元的奖励。
3、新增加的绿色无公害基地和产品,按国家级、省级的和市的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当年被评为国家级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的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同一项目不重复享受,以所获最高奖项计)。
4、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场户实行无害化处理,新建沼气池的给予一次性10000元奖励。
5、竹笋、茶叶、年糕、豆酥糖企业通过QS认证,或本年度茶叶新创市级以上品牌的给予一次性10000元奖励。
五、水产养殖扶持政策
引进试养水产新品种,经市局立项,效益显著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补助。
六、其他扶持项目
1、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对当年新增加农家乐,并经市级有关部门验收批准的户每户补助3000元。
2、鼓励农户实施规模种植,一次性流转土地50亩以上、流传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好流传合同的,给予村每亩5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七、其他事项
1、上述补助政策验收合格后享受。
2、凡涉及补助的项目,由镇农办负责严格把关,并经镇组织验收,补助在10000元以上的项目须由人大、监察审计室、农办、财政所等共同验收,验收合格后报镇政府实施补助。
篇8
关键字 专业发展 建议 中小学教师
近几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水平如何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现实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针对教师实际和受教育者在受教育中的发展需求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然而,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乃至教育家的成长过程。实践证明,一名新教师成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教育家的过程,必须是不断学习、实践、积累、研究和创新的过程。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
1、农村学校的教育基础不给力
一是农村教师的原始学历不达标。虽然现在农村教师学历也都能合格,但多为函授取得,尤其是老教师,原始学历不达标。现任教师中,还有部分教师是聘用教师(即民师)。二是部分农村教师不安心于农村教育。交通不便和条件差,使得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偏远农村任教。有部分农村教师,向往城里的生活,思想波动,整天想着如何进城任教,不安心予农村教育。这些给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带来了障碍。三是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近几年,农村学校也补充了大量的装备,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装备和整体意义上的“达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农村教师学科性缺编。虽然整体上不缺编,但教师中出现学科性缺编,部分学科(如科学、信息技术、艺术等)缺编严重,只能校内教师在学科间窜动、改科,这又造成了相当一些学科教师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五是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教师平均年龄偏高,部分老教师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一些能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教师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虽然几年来分配一些教师,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整体上对教师的现状只是起到了缓解作用,没有彻底解决教师队伍老化的现状。六是农村优秀教师“外流”。由于农村学校环境氛围小,一些优秀教师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致使他们为寻求空间而向城镇学校迁移。
2、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总体趋于偏低
一是个别教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农村学生的基础普遍不高,农村学生家长对教师的配合意识不强,所以在农村,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在付出和回报暂时不成正比的前提下,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坚持,对学生失去信心,对教育工作失去信心。这就导致了一些教师不专心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得过且过的现象。
二是农村教师普遍对教育科研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前些年的农村学校,很少有教师会想到教育科研。对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很淡薄。面对农村学校的实际状况,只有不等不靠、挖掘自身潜力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农村许多教师,由于多种原因,接触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时间较晚,加上年龄偏大的原因,不愿意去学习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很多教师不光自身获取信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更缺乏指导学生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稳扎教师专业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只有及时了解本学科和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深入理解并驾驭教材,带领学生徜徉学海。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完成。
1)、自学武装自己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每学期给老师们提供不同的教育类书籍在课外自主学习,同时也鼓励教师借助自订阅教学相关资料,开放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给教师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信息技术学习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已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的。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合理地选择好多媒体教学内容和时机,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优化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就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师自己能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制作课件并熟练运用从而实现计算机优化教学。把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工作的重心之一,通过培训和比赛结合的模式提高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让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应用,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挖掘校内资源搞好校内培训
随着教师的不断成长,学校中会涌现出一些有专长的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数年的教学中对于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专业问题的研究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学校应积极挖掘这些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把他们好的经验和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促进互助成长,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索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师们无论是自身基本功还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都能快速进入课程改革实践的前沿,牢固地确立了学习和专业成长意识,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研究活动中去、从而为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1)、教师基本功比赛
学校可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开展基本功训练、集体备课、计算机操作能力、说课、听课等教研互动活动,创造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机会,更快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基本功比赛活动的开展,使参赛教师提升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并脱颖而出,获得专业成功享受职业幸福,真正提高教学能力。
2)、骨干教师培训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学校通过外出培训,使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成为学科教学的带头人和生力军。同时还结合“师徒结对”和“上好示范课”,让骨干教师给其他老师做好榜样,通过这些示范引领活动,其他教师可以借鉴好的经验。在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组织受训教师观看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示范、理论学习认识等,现场点评,分析其优势,让教师在学习、总结、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行为跟进,提高教学水平。
3)、深入开展教师论坛和教师交流活动
选出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学校为教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利用网络,建立起教师交流平台,教师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探索、共同提高。
3、拓展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加入教师博客群首先以学校为单位,建立教师博客群,逐渐与更多的教师博客链接,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交流协作、互动教研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促使教师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学的反思者和行动的探究者。教师将教学随笔、读书心得、教学反思、教案设计、研究成果、教学课件、教育理念、遇到的问题等写入博客。利用博客的交互功能,获得更广范围同伴的帮助和专家的指导,可以学习更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
倡导教学反思活动,发展教师反思能力。个专家型教师的形成,仅靠外部培训力量和经验的堆积是无法实现的。所谓经验+反思I1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反思,才能将外在的教育知理论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提高教学反思意识,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体会,并撰写反思日记。学校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校本教研等活动,引导教师的反思方向和方法,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
4、专家引领、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引领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专家讲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渗透给教师,帮助教师拓展教育视野,获得教育启迪,促进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深入思考,激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学校要舍得在教师培训上投入,但在教师选择上要把好关,不能盲目,要了解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有的放矢地派教师外出培训、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和教研能力。同时还可以观看著名学者和专家的报告录像,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教师快速成长。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永恒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交流,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使教师的专业素质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绿色农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农村沼气对促进农业发展,为农民致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极其重视,并为此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使全国各地区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从事云南省禄丰县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本文就针对禄丰县沼气发展状况,对如何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展开论述。
1 发展农村沼气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增加沼气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减少煤电等石化能源和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1.2有利于农民节支增收
通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将沼气用做炊事、照明、发电等,节省了电费和燃料费等生活开支;沼液、沼渣用做农家肥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肥和有机农药的施用量,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打下良好基础。
1.3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载体,带动改厨、改厕、改圈,解决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实现农村庭院美化、厨房亮化、圈厕净化。以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载体,带动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有效处理畜禽粪污,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的“内循环,零排放”和向农民集中供气。
1.4有利于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茶)”增加沼肥施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促进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2 禄丰县沼气建设现状及规划
禄丰县包括十四个乡镇,其中三个乡,十一个镇,从1990年开始由县科委负责实施农村沼气项目的建设,后来由林业局和农业局负责实施。到2011年底,全县拥有户用沼气池近三万口,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4%,拥有乡村服务网点23个,养殖小区50立方米沼气池2个。目前,坝区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达60%左右,而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还不到10%。可见,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沼气建设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禄丰县将紧紧抓住国家、省、州逐步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工作力度,力争到2015 年末实现以下目标:
(1)每年新建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500口,五年共新建2500口,到2015年末使全县农村沼气覆盖率达40%左右;(2)五年内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5个,池容750立方米;(3)五年内新建养殖场中型沼气工程2个,池容500立方米;(4)从2 011年起,每年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个,到2015年底使全县服务网点数达到63个;(5)新增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
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提高禄丰县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
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根据禄丰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发展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对策进行阐述。 转贴于 3.1加强禄丰县的沼气建设规划和布局
禄丰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物资丰裕,开展沼气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对该县进行沼气建设时,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做好规划和布局。
(1)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经济收入较好,居住条件相对优良,在开展沼气建设时,要以开展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广“猪——沼——果树/菜”的模式,并提高建设要求,建立沼气示范村和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以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建设农村沼气工程,实现该地区整体的沼气综合效益;(2)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沼气建设中相对较为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因此在进行这一地区的规划时,应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加大对该地区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接受沼气这一新能源的经济效益,带动该地区农民发展致富。
3.2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技术活动。农村沼气的建设不仅需要一批有技术的专业人员,同时也要求广大农民懂技术、懂沼气建设方面的知识。因此,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实施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制度,保证沼气开发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智能;同时,建设和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的网络体系,扩大网络服务范围,增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推动农村地区养殖结构的调整。
3.3加强后续服务,切实保证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后续服务是关键。因此,在加强后续服务时,要提升服务质量,做好服务工作,做到一池一登记,保证服务跟踪,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保证配件、零件的充足供应。另外,还要建立必要的沼气技术委员会,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沼气建设进行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让农民在沼气建设中得到实效。
4 结束语
建设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国家推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政府在开展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中颁布了多种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里,农村沼气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快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做好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促进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晴 范碧林.安庆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2005(03).
[2]陈克刚.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科技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J].甘肃农业,2004(10).
篇10
关键词: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1-1
1 农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环保意识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大部分农村存在“脏、乱、差”等现象,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及废弃物任意排放,造成面源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及污水灌溉,土壤问题已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农业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饮水安全程度低。
1.2 农作物资源不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在农村,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被直接燃烧,有的甚至在田间地头直接烧掉,这样既减少了能源的利用率,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2 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践经验
九台市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工作成效突出,主要体现在“拓、增、提、减”四个方面:
2.1 拓展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功能和领域
近年来,九台市力求创新发展,把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节能减排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技术,拓宽载体,强化管理,总结推广“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等模式。开展户用沼气、秸秆气化站、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高效预制节能炕等技术示范工程,使能源与生态有机结合,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兼顾,政府、企业、农户互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功能有了明显拓展。
2.2 增加了清洁能源有效供给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农村积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有效改善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而且由于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无污染,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大气层,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又美化了环境。
2.3 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农户使用沼气产生的沼液、沼渣等优质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达到节本增收的效果。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通过开发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加快“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沼液浸种、沼液替代药品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了九台市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2.4 减轻了农业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九台市围绕城市污染整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思路,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禽畜生态规模养殖,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狠抓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泄物处理,加快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步伐,堆进生产方式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能源示范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卫生,减少了人畜粪便等对水质的污染,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3 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
开展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源转化为重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能源作物为重点,增加商品能源供应,推进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利用技术、规模化禽畜养殖场与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农村高效预制节能炕及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3.1 创新农村能源发展观念
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用一种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农村能源稳步向前发展。同时,要努力挖掘潜力,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领域,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要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去。
3.2 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能源自主创新和开发利用能力,加大对秸秆生物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光热、光电等技术的攻关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强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
3.3 创新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