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育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育管理

篇1

1.1、管理模式非常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上来制定的,不但非常死板,而且也很僵硬,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发挥出作用,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项目,最终学生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信心。

1.2、没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评价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评价,也没有制定评价机制。因为教学内容量大,所以教师仅仅只能挑选重点来进行授课,使得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此外,学校也没有监控学生的考核成绩,使得学生的实际成绩和真实情况不符,因为缺乏有力的监督,学生不但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达不到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

1.3、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如今,管理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了体育教育管理的最大影响因素。如果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不重视这项工作,那么就会教学工作滞后,同时也会产生各种教学矛盾。此外,因为管理人员自身没有对教育管理进行研究,所以很多的工作都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流于形式。同时,这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最大的瓶颈。

1.4、教学的现代化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当中,普遍存在教学媒介方面的问题。比如有一些难度高、技术性非常强的动作,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更不能对其进行示范。因此,这不但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更浪费了人力资源。此外,还有一些学校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机械式的体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教学的目标不切实际

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不但包含了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范围的内容,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提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并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不符合时展的需要。因为目标不具有针对性,所以教学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

2、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2.1、活泼、好动

因为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长期进行激烈的体育竞技活动,所以他们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有非常强的集体注意精神、荣誉感。很多的体育项目都是集体性的项目,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运动员互相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感情,所以运动员特别重情义,但是这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引发不良事故,造成不好的影响。

2.2、容易冲动

体育运动需要激情和爆发力才能获得胜利,所以运动员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在日常生活当中,当运动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体能非常好,而且很强壮,其他的学生体能相对较弱,当发生了冲突时,体育专业学生可能会试图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因此,这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2.3、竞争心强

体育是一项竞技性的活动,需要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才能获胜。在平常训练的时候,运动员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和汗水,这样才能够在比赛或者竞技当中取得成功。同时,这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了运动员的竞争心,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都有拼搏的心态。教师必须要指导他们,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竞争观念。

3、如何解决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的瓶颈问题

在解决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的瓶颈问题时,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体育本身的功能特点,第二个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多样化需求。对体育功能进行考察便可得知,体育不但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管理的时候,必须充分挥发出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并且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3.1、教学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

要真正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就必须使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首先,要明确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只是在书本和课堂上,更是在课外。学生除了要丰富课堂知识,同时也要强化体格,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加强对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视,为教学提供各种帮助。其次,要从物质资源当中给予扶持,比如适当的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修建体育场所,定期维护体育器材等等。不仅如此,也要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物质方面的保障。

3.2、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给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此外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在管理的时候,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极大的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效率。此外,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解决体育教育资金的问题,比如对方案进行优化,吸收社会资金,和企业或者其他高校进行合作等等。总之,高校必须不断的整合教育方面的资源,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3、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制度。其中必须要完整的包括对体育教学的日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以及教学建设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等。此外还必须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操作,这样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的质量。另外,学校还要建立关于教师的考评机制,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以及评价,使教师的考核与薪资奖励挂钩。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且提高教学的质量。

3.4、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者必须汲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对管理的成功进行借鉴。根据“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思想,使体育教育管理朝着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还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使用先进的软件和技术,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这样才能使教育管理更加的高效,并且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4、总结与体会

篇2

一、目前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和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一)体育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特点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生源质量逊于本科生。体育高职高专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和少部分3+2五年制的学生等。他们当中有些学生在业余体校或中学接受过运动训练,有运动能力的基础;但有些学生没有运动训练的经历,是因文化成绩不及普通高校分数才考入体育类院校,无论文化或运动水平均参差不齐;体育高职高专是普通体育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学习基础和运动基础相对较差,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此,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生活目标、学习信心不足、专业兴趣不高、自制能力差等问题,导致了体育高职高专学生对一些专业理论和运动技术课程学习存在应付心理,或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学生到考试时企图通过舞弊手段蒙混过关。

(二)体育高职高专学生个性特点

1.具有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

无论是来源于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他们都有共同的优点:有团队精神、身体强健、反应敏捷、思维活跃;也有共同的缺点:以自我为中心、超前消费、追逐时尚潮流、辨别能力较差、礼仪素质普遍偏低等。

2.日常行为反映出“网络时代”特点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成为学生茶余饭后的精神寄托。部分学生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网络时代”精神特质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多,表现出异类的文化语境、唯我的道德观念、索取报酬的工作态度、我行我素的自由生活方式等。他们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当遇到问题时很快会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竞争行为,甚至因急于分晓竞争结果而出现过激行为。

3.身心发育的特点

体育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他们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其智能发育达到高峰,精力充沛;自主性和自尊心增强,情绪丰富但不稳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知、情、意、信、行”等反差较大,有些学生上课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的问题;有些学生偏科现象突出,学习动机不明确;吵架、斗殴、酗酒、吸烟等违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力”相对不足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教师,基本遵循着向学生以传授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提高学习成绩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体育育人的功能。

(二)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

辅导员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细致地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相当部分的辅导员来自于退役运动员,综合素质较低,没有接受过专职辅导员的培训,尤其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上存在不足,遇到问题学生缺乏及时教育的意识以及采取教育管理的技巧。

(三)拓展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贫乏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征上,关于提高思想政治、专业技能、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就业择业能力等的教育内容不足,无形限制了学生个体发展选择的自由度。

三、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们在管理上往往搬本科教育的模式,希望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但由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受自身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达到目标管理的要求,特别在自觉性和自控力等方面差异甚远。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体育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管理的现状,寻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注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是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符合社会主义价值期待的重要活动。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价值期待首要的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学生的职业素养也直接体现着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样,学生是否具有社会所希冀的职业道德素质,也直接体现着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体育技能教学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把形势政策教育渗透在每一节体育技能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感、正义感、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2.体育技能教学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由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在原有的基础教育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落感,他们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因此他们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以对立角色与行为来突出自我的存在,来引起周围同学或教师的注意,他们其中的一些不乏受到心理挫折的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动态,用爱心来善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做出客观的、公平公正的评价。关注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是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体育技能教学与学生心理行为相结合

教师首要的任务应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密切注意学生因家庭经济或自身心理、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而引发心理障碍或思想波动等,导致无心学习、纪律涣散等现象。我们应该利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采取面对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情感交流、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努力进取的动机,通过技能教学使学生成功地获得技能的同时,形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品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以体育行为启迪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是一种行动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在传授体育知识理论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我们应该通过体育高职高专特有的教育教学途径,以体育精神实施榜样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全面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的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

(三)通过体育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1.发挥体育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技术技能教学是人体大脑神经反应的复杂过程,也是教师将智慧、体力、意志和道德品质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教学的过程。加强学生与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交流,在相互理解中启发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技术动作的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在社会实训中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社会实训基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和实践机会,使学生明白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引导他们积极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入到体育竞技活动和社会体育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学习与体会“就业形势”、“就业政策”;锻炼学生“就业技巧”、“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切实感悟思想认识等人文素质和意志品质在成就事业中的关键作用。

(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建立素质教育和管理平台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融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专业技术技能、身心健康、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能力、就业择业能力与文娱于一体开展整体“院级”素质拓展计划,并将学生团体的工作和学生班团干部的培养纳入计划中。各系按照专业特色将学院的整体素质拓展计划具体化,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专业成长指导方向的“系级”素质拓展计划。各年级再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情况,拟定并公布本年级学生素质拓展具体活动。通过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建立起一个从学院层面到每个学生广泛参与的素质教育和管理平台,将有效地增大学生对个体发展选择的自由度,增强学生参与拓展素质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进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五)提高辅导员的自身心理素质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要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平台,辅导员应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充分认识本职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露。一些问题直接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而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较大影响。要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培训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使辅导员掌握学生心理教育及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鼓励辅导员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成为心理咨询专家,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服务。

篇3

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体系,合理的教学体系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的。要培养适合新形势的合格的体育管理人才,合理的体育管理教学系统的建立是关键环节。体育运动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为了培养出学生健康状况维持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校应该制定出与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目的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健康不仅仅指的是身体健康,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为了成功的培养出体育管理人才使其知道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指导学生保持健康状态,就必需要掌握多方面如生理学、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这都使得学校应该改变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体系,在其教学内容上和教学体系上真正体现去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的目的。只有通过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体育管理人才的要求。

2.对体育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变更

新形势下对体育管理专业的人才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所要求的五个学习领域包括参加体育活动、注重运动技能的提升和身体健康的维持,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的提高,这要求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体育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社科类和人文类的知识。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改革中孕育了很多新方法、新理论。要想将这些新成果介绍给学生,可以适当的调节学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加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日常会遇到更多的仅凭现有的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状况,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平时要注重学生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善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个体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这不仅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可避免由于身体差异的存在而使测定后的成绩掩盖学生的努力学习进步的可能行。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也要激励后进生使其取得进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采取合理的措施。在成绩评定是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可以适当降低身体素质较差学生的评定标准,再其取得进步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增加其自信心,这将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5.在体育管理专业教学中通过借鉴合理的运用教学法

对西方体育管理经验的借鉴可以节省我们对体育管理改革的探索实践,减少不必要的弯路,从而改善我们的教学实践。但是也不能一味的模仿抄袭国外的教学方法,因为中西方对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有明显的差异,虽然这样我们仍能从中找出能为我所用的经验来运用到我们的体育管理的实际教学中去。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的体育管理教学得到更完善的改进,从而更有利于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6.完善教学体制

教学体制的完善包括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反馈方式,建立健全试卷分析与教师自评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重视实践环节。

7.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粗放型转向密集型

体育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出现以来就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定位,并且对相关课程也进行着不断的改进。为了增强体育管理人才的素质,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的现代化体育事业做贡献,其培养方式应该从粗放型培养模式转变成密集型培养的方式。

8.结语

篇4

关键词:体育 高职高专院校 教育管理 模式

体育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更强的职业道德。但就目前的体育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情况而言,学生的运动、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知识层次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强化。在这种情况下,体育高职高专类院校更应该构建科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

1.学生身心发育情况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正处于心智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阶段,该类院校学生往往精力比较充沛,相对而言,其智能发育情况也良好。与此同时,该类院校的学生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主性,使得其情绪较为丰富,但却不是十分稳定。那么,在其学习生活中,该类院校学生在上课时就往往会伴有迟到、早退,甚至直接旷课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偏科现象也较为严重,造成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长期以往,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就很容易发生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违反校规的问题了。

2.招收生源情况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管理与本科教育管理具有不同的培养方向和教学理念等,这是由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对象绝大多数是高中生,其中,这些学生不一定有运动能力的基础,有一部分是由于文化成绩不达标才进入该类院校,造成了该类院校生源运动和文化水平呈现出层次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专业学习情趣以及信心,再加之目标不明确,致使学生应付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其运用技能的培养。

针对于这些该类院校培养呈现的特征,笔者将提出符合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以优化该类院校教学发展。

二.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1.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质量监控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定,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目的就是为了找出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设置更加有效的教育管理质量管理模式。其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该类院校的主要管理原则,为了针对性的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该类院校首先要整合现阶段的形势政策教育、日常管理、学生的心理行为与体育技能教学。例如,在每一节的体育技能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都可以将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融入身心健康、体育专业技术技能、思政教育、文娱以及就业择业能力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即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下一代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一个“小社会”的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对于维护社会的未来的稳定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那么,如果能够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的运用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这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和稳定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借助互联网强化人文关怀

互联网时代为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如果一味的限制和解禁学生接触网络,这是不科学的。在这种情况下,该类院校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在学院的网络平台上创设问题平台,以关注学生日常了解的焦点和热点,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减小。这样做还能够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不仅如此,该类院校还可以借助校园广播、校宣传板等媒介,组织形式多样、有序的活动,将以先进文化为主旋律的网络文化导入学生教育管理中,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帮助其丰富业余学习生活和思想境界。

三.结束语

校园文化氛围、思政教育水平、人文关怀情况均能够对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产生影响,而上述三项因素均由体育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要求决定。为此,该类院校要以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为切入点,对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进行改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而推动独立学院良好学风的建设。因此,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学生发展情况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进管理体系,将教学管理和德育管理综合在一起,改变二者分离发展的现状,以促进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汝松.体育院校新生教育管理对策探析[J].教育界,2014,(3):19-20.

篇5

关键词: 体校学生 平衡关系 语文教学 道德教育

所谓体校生,是指主要以体育训练为主的学生。因此,针对体校生的教育就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普通学生的教学模式,而应当结合体校生的身心主观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以下,笔者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对体校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学校教育发表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帮助学生协调好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体校生是主要以体育训练为主的职业学生,因此,其相比于普通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性。正因为如此,不少体校生都片面地认为“我是一个体校生,我只要抓好体育训练就可以了,至于文化课学不学都无所谓”。这一观点实质上是对体校生所接受教育的错误理解。

诚然,体校生要以特定的体育训练为主要学习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彻底无视文化课程的学习。以体育训练为主,以文化学习为辅,这里的“辅”虽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少,但并不代表没有。因此,体校教育管理者应当首先帮助学生协调好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向学生强调“文化课与体育训练课两者缺一不可”的必要性,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向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某一体育运动员或专业课不精,或文化水平不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相信,这些生动的例子可以带给学生极强的冲击,也能使得他们更好地认识到平衡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再如,文化课任课教师还可以从体校生的文化课学习基础及认知规律出发,适当对文化课的相关教材进行有扬有弃的科学整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浓厚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对体校生的语文教学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活动,因此,教育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能有一丝一毫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应当始终持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切不可操之过急。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体校生的语文教学之中。

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及体校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具体的语文教学任务,并始终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两项原则。如此,才能在避免打击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切实收获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当正视不同学生在语文认知水平、语文学习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并有区别地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客观差异的同时,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教育是各阶段教育中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这一点在体校学校教育中也不例外。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此,从方方面面来讲,针对体校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

例如,有些体校生的纪律性较差,上课经常迟到,早退。对此,教师可以以“遵守时间”这一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时间观念的集中教育,还可以在主题班会上向学生认真分析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中国俗语,以此督促学生形成善待时间、珍惜时间的端正价值观念。又如,有些体校生的卫生意识较差,对此,教师可以灵活组织学生辩论会,即鼓励学生针对所见所思对“卫生意识的必要性”展开正、反两方面的探讨,这样学生就能在你来我往的思维与语言交锋中认识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再如,还可以对体校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渗透,像定期组织爱国演讲、爱国诗歌朗诵……如此,既可以丰富体校生的业余学校生活,又可以使他们从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真正汲取有益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这些很显然都为他们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语文修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很好地体现了“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渗透教学观。

总而言之,体校生的专业发展、认知结构、身体素质、道德水平等特点决定了体校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对此,体校语文教师既应当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应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在促进体校生专业素质、文化课素质、道德素质等综合发展的同时,真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卓群.关于加强体校生职业教育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篇6

摘 要 大学体育作为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担负着为祖国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目前在高校内部形成的大学生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正常运转,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管理 问题 策略

大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在目前一直趋于稳定态势,为我国输送了一批批体育人才,同时也大幅度增强了高校大学生体质,但其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原因,创新管理,从而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而英明决策。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管理理念

教学行为的实施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支持,教学管理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是其本身工作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理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的成败,体育教学管理也不例外,现如今高校管理者的落后理念成为了高校体育发展中的障碍性桎梏,他们对体育教学只看作积满学分就万岁的附属学科,因此从意识上就没有足够重视,从而思维理念上的更新与创新型管理的实施就更不可能实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体育没有科学的认识,不肯抢先一步创造改革的机会,不主动发现高校体育的发展规律,守住传统落后的理念不放,导致大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教学理念的进步与教学管理的质量性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管理的不科学性

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的支持,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完善此体系,将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今高校管理者对此问题并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并且缺乏广泛的调研、比较,所以有些高校高层只是闭门造车,对体系的建立不能科学化、系统化,进而造成高校体育教学的滞后性。一个学科的体系是否完备与科学,不仅能体现出这个学科受重视程度,同时也能体现出这门学科进行的顺利与否。

(三)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不规范

大学生体育档案的建立关系到体育教育管理本身的延续性,但目前档案管理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当前存放档案的库房或馆室不符合储备条件,如通风不好,污染严重等,直接造成一些纸质或电子档案的存放寿命与翻阅不便。同时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职责意识,严重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的失范后果,还有就是一些高校对于体育档案的管理根本就不重视,忽视制定一些相关规章制度,造成一些珍贵的档案损毁,直接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革新缓慢的后果。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全新理念革新

高校体育不仅仅包括实践操作性课程建设,同时还需要理论知识的系统引导,传统观念中高校体育教学就是跑跑跳跳的目标缺失性问题亟需革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不是空喊的,需要将这个全民健身理念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足够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头脑灵活的人才,更需要身心健康、品质优越、心理成熟、善于创新的新型人才。任何一个学科的开展都是朝着培养一个综合型人才的方向行进的,高校体育同样如此,因此教育管理者急需更新理念,创新观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体育人才而努力。

(二)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

大学生体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高校应对本校师资力量进行加强培训,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课堂驾驭能力、专业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科研能力等等综合素质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学技巧的同时,学会思考创新,并学会随时反思,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体育人才。

(三)体育形式的多元化

高校学生处于与社会接轨的年龄阶段,需要从各方面有意识地培育社会能力,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可以让大学生有各类交流、交际的机会,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同时,提升了与人交往的技巧与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应从长远考虑努力提升学生运动兴趣,让其在校期间掌握多种运动技巧,为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四)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健全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本着终身体育的原则进行制定,必须体现出健康为本的理念,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对学生日常评定应相应建立随时更新的动态评价体系,对于体育考试,应结合日常学生锻炼情况给予最终成绩评定。所有评价和考核都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引而提出。

(五)高校体育中以人为本的体现

努力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就应把学生放到主置,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学生爱学、乐学、轻松愉悦地学。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教师应从其心理特点寻求突破点进行适时引导,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激励其主动进取,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人文化目的。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始终本着终身体育的指引稳步行进着,在校生不光是要实现当前学习任务的完美吸收,更重要的是要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教育理念应随时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为我国输送更优秀的综合型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1.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安排少 

体育教学是初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体制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体育教育往往不被重视。就目前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来说,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数量较少。中学阶段是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文化课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在不少学校都出现了升学年级取消体育课程的现象,这就导致原本就不多的体育课变得更少。 

1.2 教学设施欠缺 

目前很多中学的操场都比较大,但是能够在教学上使用的场地有限。都有些学校的篮球场、足球场与田径场都混在一起,既不符合设计规范,又容易在使用中出现安全问题。中学的室内体育场馆更加稀少,很多体育运动都无法开展。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体育运动场地没有简单的硬化,受天气影响严重,正常的体育教学无法开展。 

1.3 师资力量较弱 

受教育体制影响,很多中学不重视体育教学,进而也就忽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很多学校都缺少专业素质较强的体育教师,有些学校甚至是由文化课教师来教体育课。这就导致其专业能力不足,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的体育老师自身就不重视体育课程,没有高度的教学热情,不能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导致整个体育教学较为落后,学生丧失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2.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现状 

2.1 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现状 

就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管理人员来看,大部分学校都具有独立负责体育教学的管理人员。其主要组成为体育教师,还有部门教研室领导,有些学校还包括一些校级领导。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完整的管理人员队伍有较高的依赖性。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管理人员应该进行合理调配。但是有些中学没有配备相关的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不能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不足,阻碍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体院教学管理制度现状 

规章制度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是体育教学管理的有力保障,能够约束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就目前中学体育课程管理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有些学校在制度管理中花费了一定的精力,但是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中学体育教学中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责任界定,进而对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学校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划分不够细致,使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2.3 体育教学管理内容现状 

体育教学管理是中学教学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对管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制定目标、编写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成果评定、安全监督等。大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管理中都能够对大纲和内容进行重视,而教学评定和安全监督则被大多数学校忽略。教学评定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客观评价,应该在教学管理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安全是一切活动的根本,所以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对教学管理内容进行完善,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4 体育教学管理效果现状 

教学管理的开展就是为了第一时间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协调,从而让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所以教学效果管理就是对教学管理进行衡量的重要依据。據研究表明,目前的教学管理效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管理人员水平欠缺、管理制度不完善、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原因综合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3.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对策 

3.1 提高认识程度 

领导对体育教学管理认识不足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客观存在问题。要想保证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认识,从提升领导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开始。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让领导认识到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白体育教学管理在中学教学管理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领导的认识得到提升,就会对体育教学管理加以重视,更加支持管理工作的开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展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而带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其得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3.2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队伍建设 

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要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管理的责任进行明确,此外,还要对义务进行划分。保证体育教学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都明确、细致,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在具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之后,还要建设起水平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对其业务能力进行提升,使得教学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对管理队伍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能够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3 调整管理内容,重视管理效果 

目前我国中学生教学管理的内容非常繁多,但是管理中存在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教学评价和安全监督被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忽视,在未来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要加强这两项内容的重视程度,加大教学评价与安全监督的管理力度,保证体育教学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学管理的缺失。就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完善、内容不完善都导致体育教学管理不能有效落实,从而影响体育教学活动。所以,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要采取对策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保证体育教学管理能够有效实行,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新发,高梅.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探讨[J].荆州师专学报,1990.1 

[2] 刘发让.前一学校体育管理[J].晋东南师专学报,1995.2 

[3] 黄敏.中学体育教师课堂常规管理行为研究[J].益阳师专学报,2001.3 

篇8

关键词: 体育素养; 体育管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35-02

1 体育素养的含义

素养”有“修习涵养”、“平素与供养”及“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的意思。它主要体现在平时,而平时培养出素养。体育素养指表现一个人某一体育方面的所达到的高度,是由训练或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体育素养形成于青少年时期,而中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的养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学校体育管理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以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与中学体育管理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中学体育管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功能对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种种影响,揭示中学体育管理在现代中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为中学体育管理的研究领域提供新视角和新课题,为进一步如何调动中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素养提供新的思路。

2 学校体育对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

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手段。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对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指导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管理设有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宏观控制功能,对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制定计划对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学校体育计划是指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及规划。学校体育计划管理要求对学校体育整个系统做出全面部署,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统一计划与实施。在宏观上要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准则,提出实施细则,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实施。在微观上要明确学校体育各方面的具体任务及责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管理的整体要求,制定全面实施计划并加以贯彻落实。

学校体育计划对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体育计划设计的体育教师,根据国家对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总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进行设计教学目标、选择策略设计、应用媒体、描述过程等。所以,计划的制定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在计划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特点,运用了相应的体育策略,采取了有效方法和组织形式,灵活运用了各种媒体,优化了体育运动环境,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减轻了学生负担,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地学,乐练、想练、主动的练。在轻松愉快、巧妙安排、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练习兴趣,提高其主动进行学习与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2.2组织实施对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这两条基本途径来贯彻实施的。学校体育的这两条途径也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和环节,其担负着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的重任。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包括:早操、课间操、个人锻炼和班级体育锻炼等;课外运动训练;课外运动竞赛以等。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工作,它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态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发现和培养运动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3宏观控制对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宏观控制是指在实施目标过程中,通过不断检查、评估和控制,保证整个系统顺利地开展工作。学校体育管理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检查评估去执行,通过检查评估发现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哪些工作得到贯彻落实,哪些工作在执行中出现问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修改或促进。评估结果及意见反馈到决策部门后,要对出现的问题加以修正,使原定目标更能切合实际。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按预定的方法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作初步评价,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或改变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体育管理对学生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体育课密度与负荷量的控制上:(1)体育课密度的控制应遵循认真备课,周密安排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改进和提高组织水平;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技巧;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2)运动负荷的控制应遵循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根据体育课的类型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根据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合理安排体育的运动负荷。

3 体育管理下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

3.1具体计划的制定。学校体育管理计划的制定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计划、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对于低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计划是在一学年里能够基本掌握体育课堂中传授的各项体育活动的练习方法,熟练的进行广播体操练习,初步培养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对于高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计划是在一学年里能够熟练掌体育课堂中传授的各项简单体育活动的练习方法,初步掌握较复杂的运动技能,能够积极的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并是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养成一种主动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可与体育活动计划主要包括版基于班级之间展开的三人制篮球赛、每年度的田径运动会、拔河比赛等。这些体育活动的制定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运动的开展会对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3.2组织实施的具体方法。对于体育课堂的组织方法:第一,改变原来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的理念,整节课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各项身体练习,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例如:课堂的准备部分可以由体育委员带领同学进行,课中对于教师的示范动作同学之间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探究与练习,教师只负责指导。通过学生的这种自我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个人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更愿意去进行体育课堂学习,对体育的各项练习会更加感兴趣。第二,变换常规的课堂跑、跳练习,将其穿插于新颖的体育游戏当中去,这样更能提高学生进行练习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围绕操场的热身跑穿插于贴膏药游戏当中,也可穿插与长江黄河游戏中,教学中的练习可以进行分组竞赛,给予小奖励等方法。通过这些变动可以充分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集体荣誉感等。对于课外活动练习,组织时尽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如:开展班级之间的篮球三人比赛,开展每学年的田径校运会以、拔河比赛以及广播体操比赛。这些课外活动的特点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这种活动不进可以提高学生专项技能,而且可以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以及培养学生集体的荣誉感。

3.3宏观控制的具体方法。宏观控制的方面主要来至学校以及家庭。学校的宏观控制方法:首先,调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密度,按照国家规定于每星期安排两到三节。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以及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学生防止运动损伤以及纪律进行严格教育,使每节课所有学生可以正常、有序的进行下来。既达到身体上的锻炼又可以愉悦身心。其次,对于每天的课间广播体操进行监督、评分,达到每个学生每天都达到锻炼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课间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可以乐学、乐练,促进身心健康。家庭的宏观控制方法主要来至家长对学生的监督,学生在家的时候,家长可以在学生连续学习一个小后督促其进行身体的各种练习,比如跳绳、健美操、眼保健操等然后再继续进行其它学习。周末适当给予其室外的活动时间,也可以参加一些跟体育有关的培训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更能达到培养其体育素养以及发展身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9-80.

[2] 左庆生.体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79.

[3] 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6-39.

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管理;职业素质教育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小学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师范类高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摇篮,今天的师范生,即是明天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能力发展的重任,首先必须具有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合格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本文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素质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中学均不同程度的受过体育文化的熏陶,应该说对体育并不陌生。然而近些年来录取的学生,其体育意识之差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对聊城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2006级两届4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就爱好体育,并立志报考体育专业的占37.5%;而由于理科成绩上不去,到高三再改体育专业的占62.5%;愿意学体育教育专业,并乐于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仅占31%;不愿当体育教师的占近70%;对体育法规根本不知道的占64%,且对体育基本知识、体育形式也知之甚少;他们大多数都毫不隐讳地认为,通过了体育高考是实现了跳出“龙门”的第一步,但对体育事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当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了紧张的中学阶段而进入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只需要经过短暂的观察和交谈就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难以安心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的体育成绩很好而文化素质较差。有的学生一反中学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不良习气也有所增长,表现在,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集体活动不愿参加;文明言行的养成教育差,不注重在公共场所时的形象;心理品质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不求上进,训练不求提高,对理论学习打不起精神,对当教师的职业技能也漠然处之等。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自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迅速转变成为“大众教育”。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7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95万人,是2000年的近5倍,而初次就业率仅超过50%。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日益突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大体如此。

调查发现,有89.4%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大中城市,有76.4%选择发达地区县市,只有12.1%的被调查者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创业。对职业类别选择是:有91.9%向往大专院校就业;有57.6%选择党政机关和国家事业单位;只有12.7%选择到中小学。这一情况表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多数学生还是把就业选择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和职业上,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和新的就业领域去创业,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二、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要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又分为职业行为道德、基础知识修养和体育能力,而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一般学校和老师大多都能注意到的问题,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一)职业行为道德的教育

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任何一种职业道德,都首先要求人们热爱本职,忠于职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热爱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才能在目前的学习期间积极主动地掌握体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将来自觉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对学生满腔热情,诲人不倦;才能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以事业为第一生命,刻苦钻研和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加强热爱体育、献身教育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意识。使每个学生提高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产生强烈的职业感。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将来到学校中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人;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身心投入到祖国和人民的体育教育事业中。按照这些标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献身教育的意识。

2. 责任感。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是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要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正确对待自己将要从事的体育教育工作,能在将来把学到的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巧妙、恰当地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事业心。事业心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来对待,并对事业执着地追求。要教育学生坚信自己以后所从事的体育教育事业同其它教育事业一样,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并任劳任怨,甘心做“蜡烛”,这是做好一个体育教师的重要保证。

4 . 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勇于献身体育教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抛弃个人利益,不怕吃苦,将自己的一生献身体育教学工作。

(二)基础知识的培养

知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知识,来源于学校中的学习和体育运动实践,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有关社科、人文知识,教育学、哲学、伦理道德、外语、计算机、写作、语言表达、逻辑学、方法学等方面知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讲尤显重要。所以,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 . 教育科学知识。学校体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教育对象由差异较大的人组成,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体育理论、体育方法等教育科学理论,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服务于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

2. 应用知识。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练习法、裁判法等,只有掌握并能运用知识,才能具体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3. 生物科学知识。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使他们保持强健的体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锻炼的习惯,将来具有独立科学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能力,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好生物科学知识,尤其是人体科学知识,以便全面具体地了解掌握人体结构、生长发育及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体育教育实践。

4. 横向学科知识。从现实的发展和未来的需要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掌握横向学科知识的体育教师将被淘汰。美国、日本和丹麦等国家提出,对担任中学以上的体育教师,规定必须在两个不同学科取得相应的资格。体育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把自己培养成“通才”,即要求兼通多种学科,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并能在专业上博才。

三、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一切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效的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管理活动是徒劳的。面对新形势、结合新特点,为搞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校政工人员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育,并做到严格管理与感情交流相结合;又要注重抓干部、抓骨干,做到以点带面,以主干带主流。

(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管理过程首先要造成强大的道德舆论氛围。道德舆论是实施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它能对道德个体施加影响和熏陶,通过舆论氛围,来促使个人接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善恶裁决和准则性命令,从而继续或改变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向路线。

1.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要首先制定学习制度,组建理论学习小组,并组织人员进行专门管理,保证学习的质量。尤其要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严格要求和管理,从而做到以点带面。

2.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集中学习党和国家关于体育和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文件,举行专题讲座和讨论,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健康教育。利用重大节日及其它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重塑,培养他们的“五爱”精神。如举办纪念“五四”、“一二·九”运动的等征文,利用“教师节”、“国庆节”等开展教育活动等。

4. 利用各种舆论宣传手段报道学生中的先进事迹、积极分子,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二)结合专业技能,大力开展课余文化活动

第一课堂授课形式较为呆板,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建设以面对新世纪教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是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包括组织能力、开放思维能力、动手实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创造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特长,引导、支持、鼓励他们自己组织各种活动,如各种技能比赛、学术论坛,邀请专家举行学术讲座、演讲、辩论、动态,编辑手抄报、壁报,到各普通院系辅导体育活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定期深入到工厂、农村、机关、中小学和部队,了解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去目睹不同性别的人对科学锻炼身体的渴望;去见识老一辈体育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去领略为人师表的光荣。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体育的态度,巩固专业思想,更加明确体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坚定为体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

(三)加强对特殊学生和学生特殊时期的管理

敏锐观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欲望要求、行为特征等各方面的状态和细微变化,掌握规律。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和抓住重点,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把他们引到正确的职业道德素质轨道上来。

1. 加强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放手大胆地让学生骨干——学生会、班团干部自己管理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活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2. 加强对入校新生的教育,使他们一入校便建立正确的职业素质观念。

3. 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通过教育实习和各种离校教育活动,学生在不同实习点自己当老师,使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组织活动能力,使其职业素质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以师德教育为主阵地,把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贯彻于各科教学中

为使学生认识正确的职业素质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习惯,要以职业道德课为主阵地,使学生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老师还要切实将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融会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各类实习环节的教育,制订科学详细的实习教学大纲,千方百计把学生放入实践中去,加强实习环节,避免纸上谈兵。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更多、更广接触多种体育实践活动。

四、结语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保证人才的质量,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职业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更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管理规律,面向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运用灵活机动的教育形式,采取有效的管理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下转第50页)(上接第45页)

【参考文献】

[1]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R].中办发〔2005〕18号,2005.

[2]教材编写组.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3]杜映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5]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6]罗锐,景进安.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应对策略[M].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2005.

篇10

对于班级管理,首先班主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为何而教,为何而管,如何去教,如何去管,即在管理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要随之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现代教育,提倡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与世界接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其次,要有一定的责任心,要有想把班级管理好的愿望和意识。第三,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在班内要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即班风。当然,在制定管理方法和措施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要注意以下事实:

-----教育的整体性。我们要教学生成才做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班主任工作最直接、最便于、也最应该体现这种既教学生成才又教学生做人的教育的整体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就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仅需要“因材施教”,而且需要“因人设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他们设计不同的生活道路。“设计者”、“设计参谋”的责任,自然地就落在我们班主任头上。

-----影响学生发展成长因素的多样性、综合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多种影响,这就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加强协调、组织。“组织者”的角色,又自然地落在班主任头上。

在组织和管理中,班主任老师的敬业精神、学识水平、组织能力以及人格修养等固然重要,但正确的管理观也不容忽视。否则,就会效率低下,管理效果很差。甚至出现你付出的越多,学生对你的怨言越多的不良局面。

那么,我们到底应如何去管理一个班级,或者说到底树立什么样的管理观呢?正确的管理观应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变革特色,符合人的能动性理论,符合当前学生实际,并能促进学生发展。

一、管理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注重理新、创新和升级换代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中心,注重个性,崇尚多元和多样化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真正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时代……。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战略的眼光,即关注学生发展的眼光。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体到学生管理而言,一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发生剧烈变化,这一变化既给学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二是我们的管理对象在变,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变,他们已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大相径庭,甚至与八九十年代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异。首先在管理思想上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长幼有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但是现在已经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那种封建礼教的东西已与时代格格不入,并有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应予以坚决摒弃。学校是应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悖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应坚决制止,校纪要严,要能令行禁止,班级也要有适合自己班级的班级规则。但是,这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其次在管理上要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成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学生呈现出新的特点:生理发育加快,胸围增大,身材增高,性发育成熟比20年前提前了一年多;自主意识增强,随着生理发育的提前,加速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觉醒,要求人们尊重的意识随之增强;随着社会的开放,各种信息的涌进,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大众传播媒介的增多,影视文化影响加大,加之人们消费观念的变革,导致学生思想亦趋于复杂。当然,中学生毕竟是还不成熟的孩子,他们想出来的、做出来的,可能是很单纯或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再小的事情,再小的主意,都可能蕴藏着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就可能与他们孩提时代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发明、小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文化课基础不大好,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他们今后未必不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考虑现代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的特点。

第三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促进学生成才,适应未来的需要。“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这就必须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加以重视和开发,让人人都获得成功。我们在管理中应该承认“人各有别,材各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们班级管理就必须扬长避短,挖掘潜能,培养特长,为学生成才起推动作用。班主任应从学生一入校就通过他们的智能、情感、日常行为、课余爱好等方面发现特长,从而在教育和管理中注重培养。在日常管理中要给学生以宽裕和鼓励,“允许落后,鼓励冒尖”,既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要大力发展个性,培养出类拔萃的优异人才、拔尖人才,甚至包括奇才、偏才。我们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多年来一直施行“特长生奖”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发挥特长,展现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管理的全面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着的基本信念,班主任应责无旁贷地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有些班主任只重视尖子学生而放弃基础稍差的同学,或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忽视“水涨船高”的道理,没有充分重视“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也有些班主任工作以“分数”论英雄,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优皆好”,因此在管理中只偏于某一方面。如对“尖子生”只重视分数而放松对其品德的要求。当然这与当前的中国教育大环境及考试制度有关,更与班主任管理观紧密联系。我们说品德、学习、体育以及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发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影响学生今后能否立足于社会的先决条件。人们常说:思想不合格是危险品、学习成绩不合格是废品、身体不合格是次品,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班主任要为每一个学生负责,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1、在管理对象上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基础稍差的同学,不歧视每一位同学,公平、公正对待任何一位同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2、在管理内容上,既注重智育管理,更应注重德育和体育以及艺术修养的管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均衡提高和发展。我们不培养“废品”,更不能培养“危险品”。

3、在管理空间上全方位,注意学校、家庭、社区、学生四方面的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班主任应注意搭建这种四结合教育的桥梁。

4、管理过程上要做到全程性,既注重启始年级,也注重毕业年级的管理,更注重容易产生分化的初二年级。

三、学生主体观

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仅把他们作为管理对象。但这一点许多班主任思想上并未能真正确立,往往在管理中将学生置于管理的对面,在管理上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命令,以命令式、指令式取代学生的自主性。班级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活动,没有乐趣。即使有活动也被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就是本文开头所提为何班主任勤勤恳恳,却得不到学生认可的主要原因之一。管理的目的应在于促使学生的社会化,即促使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靠班主任的“管”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出现负效应,如责任感下降,自制力降低和逆反心理增强等。

1、充分发挥教育民主,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首先,要花气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指导他们学会评价自己,管理自己、提高自己。在平常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是管理的对象,“管”字当头,提出一些教育要求,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其实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们在道德、智力和社会方面自我肯定地时期,是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认识别人和自己内心的品德和行为动机,并萌发自我作主的意识的时期。这一方面为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给班主任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即引导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并用精神力量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更高尚些。

其次,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是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忧伤。目前中学生心里话不愿对班主任讲,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现。如果一味地“管”字当头,而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跟不上,便产生“意识障碍”,于是,班主任再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以“加强管理”,岂不知,这样使得“意识障碍”如同滚雪球,恶性循环,学生就更难管理了,现在学校里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年级越高,越不听话、越难管,不是年级越高,越能起示范作用。这更能证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何等迫切?因此,重视人格形成中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应是班级管理中的精髓所在。

要树立“管是为了不管”这一现代教育管理思想。通过对教育环境的改善,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动机,让他们主动动接受教育,能主动找老师谈话,变“要他做”为“他要做”。当然,做到这一点,肯定不是一日之功。首先要求班主任老师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要有一颗挚热的爱心和高尚的人格,积极向上的情绪。工作中,以情感人,以德育人,以理动人。对学生要求要严,但严中有情,情中有爱。爱在细微处,严在该管处。

2、适当运用“角色理论”,让学生在集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工作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他们都是班级的主人,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中,我校已实行多年“班干部轮流值勤制度”“班长值周制”“值日班长制”等等,其实我们还可以把班级管理工作,包括学习、纪律、教室布置、公物管理、图书报刊管理、经费管理、就餐管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体育活动、艺术欣赏等等大大小小的工作再进行细分,象我校初二.5班那样,整个班级俨然就是一个小“国家机关”,尽量做到人人有服务的岗位,个个参与班级管理,每人都能在班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人都有服务的岗位,让他们充分显示其特长的同时,也明确为公众、为集体、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增强社会责任感、义务感,这有利于培养个性的集体主义倾向性。这样,就做到了班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势必会增强学生班级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3、要把学生集体的自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理、自主、自助,放手让学生组织自己的活动,独立开展工作。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逐步做到自己的干部自己选,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同学自己帮,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对一些自制力稍差的学生,不妨也在管理中让出一片空白,让其自我管理,以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四、管理开放观

封闭式的管理是一种防御式的管理体系,对外来信息一概加以排斥,对学生则加以严格限制,不许学生越雷池半步,试图把学生思想禁锢于狭小的天地之中。这在社会已发展到网络化的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在家庭、社会接受教育,从课外、校外接受的信息与日俱增,要想学生不问窗外之事,不受外界影响不仅不可能,而且也严重违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人的成长过程又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人们在认识社会中认识自我,促使自我成长,从而服务于社会。教育管理则应加速其成长速度,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确定这一观念,班主任首先要正确认清社会生活变革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即不一概视为洪水猛兽,也不不加取舍地兼收并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积极有利的一面以抑制负面消极的影响。譬如关于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上网问题,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收、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而摒弃那些垃圾信息。在王波老师的一节“陌上桑”课上我们就能充分感受到互联网对于学生查阅有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突出特点。而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交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如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现象,在讨论中点拨、引导学生学会看主流。

其次,在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设施、教育渠道、挖掘管理资源,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把班级对学生管理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影响学生,管理学生。如进行社会调查,使之较为全面地了解、认识社会,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

五、管理的时效观

现代社会一切应是快节奏,高效率,谁效率高,谁就发展得快,否则,将被时代淘汰。管理的时效观是指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高的效果,即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益。高效的管理有助于较快地实现我们的管理目标。另外,中小学班主任都为兼职,而且是任主课者居多,如语文、数学、外语老师一般都带两个班课,特别是我们这样的热点学校,班额往往较大,每天老师光作业都忙不过来,同时还要备课、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而在班级管理上需要花费的精力更多,因为班主任工作头绪纷繁复杂,诸如做思想工作,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组织班级活动,做学生转化工作,建立班集体,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等等,往往班主任白天的时间往往都是在处理班级事务,备课、批改作业都只能在晚上忙活,象数学组、语文组等一些老师每天晚上要在办公室忙到10:30以后才能回家休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人的需要则是多方面的。为此,确立管理的时效观,提高管理效益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当必要。

在管理中努力提高效益,一要研究学生,了解班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个别差异,家庭及生活环境,即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加强管理的针对性;二要研究管理规律,经常总结管理中的得与失,探索规律性的东西,不断提高管理功效;三要研究社会变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给中小学生的影响,使管理适应这一变化;四要研究工作艺术,掌握管理技巧,把握管理的契机,切不可一人生病众人吃药,如此只能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六、管理的法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