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教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场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师现场学习力;校长;价值领导;动力领导;原理领导;技术领导
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应该包括教师“关于现场”的学习与“在现场中”的学习能力,当然,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其实,无论是“关于现场”还是“在现场中”,根据教师工作的专业特点,“现场”乃是教师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与场所,如课堂观察、学生指导、教研活动、班队活动、主题沙龙、课题讨论、座谈交流、校际交流、学术报告、主题聊天,甚至包括网络论坛、QQ群等。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现场学习力,校长应该在其中有所作为。那么,校长的作为在哪里?校长不可能参与和领导教师的所有现场学习,但是,校长应该做到适时地“在场”,并在“在场”中发挥校长的作用:领导力。校长不是也不必是万能的,不可能在任何领域都有能力去领导,但是在有一些方面却必须有校长的所为。
一、价值领导:善于揭示现场背后的意义
明白“为什么做”,是明白“做什么”与“怎样做”的前提。而关于“为什么做”的问题就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学校现场,教师整天忙忙碌碌,可惜的是很多的老师并不明白那些忙忙碌碌的价值何在。所以,建立学校的价值观极其重要,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而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就在于价值的领导。校长要善于根据学校实际提炼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愿景,比如我们学校在2009年成立时就提出“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文化愿景,将“是否有利于师生成长感觉的获得”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衡量学校一切人与事的是非好坏。价值观不是挂得高高的大红标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美丽文字,而要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做出来”。那么,我们设计相关现场的时候,就要将价值观考虑进去;而在教学现场中,校长更要善于进行价值观引导,善于揭示各种现象背后的意义。为了构建学校的教研活动范式,我经常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并在教研活动的现场给老师讲解各种“为什么”,试举三例:(1)为什么要采取上午上课、下午讨论的安排?——经过中午一段时间的消化,我们的思考可以更加成熟一些,上午结束马上讨论,思考性不强;而如果今天上午观课要到明天才议课,丢失的信息又太多了。上午上课下午讨论,可以使讨论最有价值。(2)为什么不在执教老师“课后说课”之后马上进行讨论而要安排每一位老师就这节课进行“观点呈现”?——围绕问题的讨论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建立在每一位老师完整观点的前提下,传统的教研活动争论不休,却没有一个老师完整地表达过他对这节课的观点,这会影响每一位老师的思维深度。(3)为什么要在教研活动结束的时候安排一个“共享收获”的环节?——一场教研活动之后,每一位老师到底能够得到多少的启迪,哪怕是产生了新的困惑,这十分重要,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经历这个过程,因为有了“共享收获”的环节,我们不是更加注重“我收获了什么”了吗?这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主动地去收获“成长的感觉”。——这些讲解,我都是在参加教研活动过程中解说的,都会用“诺,这就是‘成长感觉’”之类的现场话语来说,因此是非常真切的价值领导,这种价值领导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二、动力领导:敏锐发现蕴含着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成长动力与校长的“动力领导”有关,“动力领导”的核心是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内在动力,就在于他能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收获成长的感觉。教师的工作缺乏动力,常常跟他不能经常地拥有成长感觉有关,跟他不能发现自己的智慧有关。而其实,在教育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拥有无限的智慧,但也勿庸讳言,教师对于自己的实践智慧常常不能认识,在这个时候,校长如果能够做一个“发现型”的“动力领导”,敏锐地发现蕴含着的实践智慧,在现场中“实地”地“点化”出来,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老师发现自己,就能够给老师们提供“成长动力”,而学校也一定会因此涌现一个个的惊喜——校长应该成为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发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即“发现”。比如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多老师都苦于自己没有研究特长,难以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我经常积极参与。学校成立之际,教师只有36人,我曾经帮助每一位老师现场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在这种关于课题的“聊天式讨论”中,从老师的讲述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并把他们的智慧放大,可以提供强大的学习与发展动力。我们有一位凌老师,她与许多老师一样,觉得自己的教学没有什么特色,所以也不知道可以研究什么,在“课题聊天”的现场,我们就聊到了“张秋生小巴掌童话”,她觉得孩子读这些童话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很有“滋润”作用。——其实这是可以成为她的研究“亮点”的啊,我建议她把“小巴掌童话”引进语文课程,并跟踪研究小巴掌童话的教育意义。凌老师发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原来蕴含着研究的价值,自己平时在做的事情原来还可以变成一个课题,来劲了,一个阶段后,她深有感触,认为她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开发了学生的情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最后,她写出了《滋润童心:“小巴掌童话”课程的美丽意蕴》的研究论文,论文公开发表后,我以为她的研究会告一段落,想不到一年之后,她递交了第二篇关于“小巴掌童话课程”的研究论文给我们的校刊,文章名为《温情、哲理、童趣与诗意——张秋生小巴掌童话的欣赏与教育》,这篇文章目前又被一教育刊物录用,而这位老师从开发“小巴掌童话课程”中学会了课程开发、深化了课程理解,带来专业发展的良好效应。我们学校还开设每月的“汾小讲坛”,把这些我们发现的“实践智慧”搬上“讲坛”,这个平台也发挥了很好的“动力领导效应”。
三、原理领导:适时引导教师的规律认识
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独特的专业性,作为一名校长,不可能成为所有具体课程的专家,如何领导学校的课程建设,就成为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以为,校长对学校课程的领导,并不在于他一定是某一课程的领导,而在于他必须是一个“原理层面”的领导者。我们不能要求学校校长懂得所有课程的教学,但必须要求学校校长懂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一位校长来说,适时引导教师将这些基本原理在教学的现象呈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2011年年末,在我们学校曾经引发了一场研究“课堂评价”的“风暴”。11月2日,我们观摩了叶老师执教的《麋鹿》,这节课体现了对我们一直在谈论教学原理“评价引领教学”的探索,虽然很不成熟,都这种“原理意识”令我惊喜,在下午的研讨现场,我充分地肯定了这种探索,在讨论之后,我仍然按捺不住这种兴奋,在学校论坛上发言:“今天听了小叶的课,为什么我非常兴奋?就因为我看到了‘评价引领教学’这种课堂设计折射出来的魅力——虽然才刚刚起步,但这种强烈的意识已经难能可贵,我坚信,循着这条路前进,甚至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其中已经蕴藏着自己的教学主张。”想不到,这样的一种“现场原理领导”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11月9日,凌老师的《诚实与信任》在叶老师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标准的精致化设计,进一步落实了“评价引领教学”原理;紧接着,又吸引了数学组、英语组、综合组,我也穿梭着努力到课堂与教研的现场去,欣喜地看着老师如何在教学现场去体悟教学原理的魅力。这一段研究直接就影响了我们后续的研究——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我们相信,好的教学一定是符合原理的教学,科学的原理一定可以解释好的教学。校长要善于做教学现场的“原理解说员”,通过现场的原理解说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篇2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音乐的表现力。
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这样的话:“完全没有音乐感受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够理解和享受音乐……”,这就说明音乐的理解及感受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而在学习钢琴音乐过程中,学琴者应当将这些内在的感受和理解表现出来。这就需要通过培养学生适度的外界听觉感官的训练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确定音乐审美标准。这是针对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能够由此在学生的感觉深处,建立自身对音乐的本我认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如果说学习钢琴在练习方法上有很多规范的步骤和技巧性练习用以打下学生的弹奏基础能力的话,那么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聆听美妙经典的音乐,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这种感官意识能力,为接下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感觉基础,即音乐表现力。对于钢琴教学来说,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追求声音以及集中体现训练技巧这三者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钢琴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引导方法,通过对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描述以及曲式和声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很好的把握钢琴作品的各个段落,段落之间不同层面的音乐情绪的变化,掌握艺术表现力所必须的作品情感脉络。同时将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手指运动,力量的分配和使用等专业技术性问题,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围绕着音乐的情感表现来展开。在教学的过程中充满艺术的趣味,以情感体验转化为对音乐作品剧情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把握音乐表演中乐曲高低起伏的音乐表现,掌握住“势”,这里的势就是音乐的走势,达到以情定势。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必须通过对整部音乐作品内部结构、肢体、段落、乐句的细微体会和理解作曲家的真正情感与思想,才能演绎出出色的音乐。然而如何理解作曲家思想与情感则需要大量的去涉猎关于音乐作品的演出录音和现场演绎,真正从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上来获得这个基础认识。很显然这种基础来源于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如何获得良好的音乐熏陶,在现在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现在的教学条件要大大好过以前的时代,电脑、CD、DVD播放器材的大量普及提供多种音乐视听平台供学校教学和学生们学习。通过有选择性的播放经典音乐给学生,教师通过边播放边讲解来激发学生内心的音乐表现欲望,同时通过范奏讲解和一些适当的肢体语言的辅助表达配合音乐演奏表现,对促进学生理解音乐,演奏音乐的热情和投入的积极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在有着自身感受和强烈的表现欲的前提下发挥出有别于机械式弹奏的手指触键,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手指弹奏表现出来。音乐有了思想,就有了生命力,就具备了音乐的表现力。
其次,我们需要正确认知钢琴弹奏中的歌唱。而前提是要弄清楚什么是歌唱。
关于歌唱性问题,如果说钢琴音乐的表现仅仅是靠手指完成而无法通过嘴巴去发声歌唱出来的话,那么钢琴音乐的歌唱表现则是通过外在的手指技术处理结合内在思维逻辑有机整合,这种弹奏通过触键的声音和走句的歌唱性发展来体现。那么,在钢琴音乐中是如何表现歌唱呢?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歌唱”。魏廷格的著作《钢琴学习388问》第309个问题就提到了歌唱性问题,他指出:歌唱性就是人们在唱歌的同时体会到的那种美感、情感、情调、心态。而当我们用歌唱的内在感觉来弹钢琴,并且又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手指转变为相应的琴声的时候,就是弹奏中的歌唱性,这种歌唱不用嗓子唱,而是用手指“唱”。从广义上理解歌唱性,虽然都是音符,但是每首钢琴曲都离不开旋律、句子、气息,而这些都是与歌唱性密切相关的。而从狭义方面理解歌唱性,这就是很多乐曲上都通常注解的标有“如歌的”这样的提示文,我们经常能够遇到这样的谱子标注,这体现出钢琴曲的曲调其实是最接近人声歌唱的乐曲,听起来就是未填词的歌曲一样。而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概念,追求钢琴的歌唱性美感是每个时代的钢琴音乐家都共同追求的目标。
最后,为钢琴的歌唱性找出方法实践的依据。
篇3
关键词:正方现代管理系统;教务管理;排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05-03
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学院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教务公共信息维护、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实验室管理以及学生综合信息查询、教师网上成绩录入等模块[1,2],能够满足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及教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管理需要。但由于该软件的说明不够详尽,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未提及,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3]。
本文将结合该系统几个板块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帮助使用者尽快熟悉该软件,可以熟练地操作该软件。
一、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外部数据库字段要与学生基本信息表中字段匹配(见图1),另外在数据导入之前外部数据库中有些字段是必须要有的,如:学院(xy)、托管学院(xy_xysy)、专业代码(zydm)、当前所在级(dqszj)、专业班(zyb)、专业名称(zymc)、姓名(xm)、学号(xh),若缺少其中一项就可能导入失败或者导入后在对应的年级专业中不能显示学生的信息。另外,在导入前准备学生信息的excel表格中,设置单元格格式要设置为“文本”,不但学生信息导入前格式需要设置为文本,向系统中导入其他信息都需设置为文本,如:学生成绩、课程信息等。
二、专业计划管理问题
落实教学任务的流程:
一般按照流程操作就能够安排一个学期的任务了,但有时计划任务与实际招生人数不符,教学班需要增加或者缩小,课程需要增加或是减少等这样的情况出现时,就需要通过调整其他的板块来改变教学计划了。如教学班增加或是减少了,就需要在“系统维护”“学籍子系统代码维护”中修改教学班,而后在“专业计划管理”中可以按年级或是全部刷新人数,同样在“计划任务下达”中也需要再次刷新人数,这样才能显示新的教学班。课程的修改则相对容易一些,若是增加课程,则需要在课程库中增加相应的课程,然后在“专业计划管理”中的“课程信息管理”对课程进行增加即可。
三、智能排课中的问题
在排课之前需要将教学场地,排课数据条件设置安排好。(见图2)
每个学校所用的排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本文将以人机交互式排课(2)为例详解排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当排课前的准备都已做好,根据不同学院、系部以及课程的要求,按照系统提示进行排课是可以安排好一个学期的课程的[4]。但当排课过程中间教学班有所改变,课程的学时改变,课程增加等,除了更改相应的教学班和课程信息,还需要其他的操作才能更改排课中所显示的信息,从而正常的安排课程。如课程的学时需要更改,首先在“专业计划管理中”更改相应的学时数,然后在“排课数据初始化”中选择“排课相关数据处理”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学年学期,点击“统计”。(见图3)
统计完成后,再选择“排课数据初始化处理”在备份当前所排课程信息的前提下选择初始化,初始化前年级选项要清空(见图4),否则初始化就无法成功。初始化完成以后就会提示恢复之前的备份,恢复完成后,排课板块中所显示的课程信息就是所更改后的信息,按照这个方法也可以修改其他排课时所显示的信息[5]。
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是有些设计不够完善,某些功能尚未达到预期要求,这就需要使用者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技巧,充分发掘该软件的功用。本文以在学生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三方面的实践使用为例,介绍了该系统的某些使用技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广大使用者参与到该软件的经验讨论与交流中来,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解决教务管理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为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创造有利条件,服务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芳.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组成部分[J].科技信息,2010,(25):601.
[2]王先成,严晓峰.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0):5026-5028.
[3]高杰欣.教务系统应用瓶颈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7):60-63.
[4]赵晓庆,熊璋,方义.高校智能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11):102-105.
篇4
关键词:“3+1” 人才培养 内涵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14-02
为满足煤炭行业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需求,矿物加工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3+1”教学改革,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三大”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东部煤电化建设为平台,以培养应用型本科煤炭类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矿物加工专业学生理论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的设置形式、实践内容、学生顶岗实习的身份确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聘任及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方式等环节,构建矿物加工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
一、矿物加工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在“3+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压缩一定量的理论课时并将专业课集中在第5、6学期,部分企业急需课程理论部分;第7和8学期集中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进而形成了“3+1”教学改革模式,即3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学习,1年在现场完成工程实践训练(实习+毕业设计)。在“3”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完成基础课、专业课、企业急需课的理论部分、课内实验、课外拓展实验综合设计性试验等环节;在“1”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完成跟班实习、毕业设计和企业课程的工程实践部分。
对“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行之有效,具体实施内容:一是围绕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环节安排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学时设置过程中多方听取现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实习过程中有现场工程技术人员配合指导,学生参加挂职锻炼,与工人师傅一同参与生产过程。二是围绕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目标、计划、课程、教师、学生、评价等)形成系统的教学服务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部分,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应掌握专业技能及实用的工程生产技术。
二、“3”的实施措施
(一)专业课学时的调整与置换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然导致专业课学时的缩减,在课程设置上积极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主次对部分专业课的学时进行精简与置换,安排企业急需课程如《煤质与检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课程的部分内容在现场进行,校内以理论为主,现场则侧重于生产实际。
(二)校内实践环节的安排
根据“3+1”专业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要求,建设了工程实践基地。分为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实习教学三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基础实验教学由学校基础实训中心组织完成,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由系专业基础实验室组织完成,以上实践环节是以学校为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工程实践的基本实训任务和专业基础实验任务。专业工程实践训练教学由学校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1.加大实验课时量,提高实验开出率。除完成计划内实验外,专业实验室充分利用新进的大批设备,在业余时间为学生进行开放和演示实验,提高设备利用率,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2.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两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目的、内容、方案、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开展大学生科技立项,参与“四小”活动,提高科研能力水平。
三、“1”的实施措施
(一)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已签约基地15个,遍布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等四省,为教改实施提供硬件保障。
(二)强化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习与毕业设计
1.现场为“3+1”学生每个车间陪备一名专职技术员,协同带队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在原煤、重选、浮选、压滤、质检等五个车间进行轮岗跟班实习,完成实纲要求的内容。
2.企业急需课程《煤质检查与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两门课程的实践部分由车间技术员进行边实践,边讲解,并综合给出评定成绩。
3.鼓励学生参与现场生产技术改造工程,2009级7名同学参与了铁东选煤厂中煤再选的技改方案的实施,2010级学生参与完成了七台河三个选煤厂的生产大样分析,并配合老师进行数据处理和方案设计,极大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4.“3+1”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实习单位、签约单位、设计院所进行,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专业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毕业答辩时邀请现场指导教师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3+1”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现场实际更为贴近,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08级有3名同学在烟台金华设计院七台河办事处完成毕业设计,其中1名同学与该设计院签约。2009级有2名同学在山西太原设计院进行带薪实习与设计,由于表现突出,被该设计院聘用。
(三)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质量涉及到实践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过程监控。
1.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在熟知实纲、实习计划的基础上配合教师指导实习,与老师一同负责学生日常实习过程监督与考核。
2.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由现场指导人员,根据该生在厂实习期间完成大纲所规定任务的数量、质量以及实习中的表现等做出书面评语;回校后由带队指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和现场评价综合考核,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3.企业急需课程成绩由专业教师和现场人员综合评定。
4.在现场做毕业设计的学生,由专业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指导,建立联动机制,通过电话、邮件、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反馈意见,并综合给出指导成绩。
5.学校安排督导督查实习过程,考核带队教师实习安排是否按教学计划进行,并与学生、现场领导、技术人员开展座谈会沟通实习情况,并对整体实习做出评价。
四、结语
总之,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社会需求、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就业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得到了提升。该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培养了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远辉.应用型本科“3+1”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0(3)
[2] 田思庆.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1(4)
[3] 王晓煜.“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计算机教育,2010(2)
[4] 李震.“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河南理工大学;实践教学;矿物加工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53-03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河南理工大学在2011年被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体现学校地矿特色主要专业之一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改进、产品开发、管理等工程一线人才,因此更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创立具有矿物加工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培养具有矿物加工专业特长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2]。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历经多年发展,各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形成一定的体系,但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一些问题逐渐体现。
1.重基础,轻专业。随着上世纪末我国高校本科生的扩招,为了提倡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更宽、毕业以后更好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也在逐步转变。因此,“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体系也体现在多数高校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公共课、基础课课时,压缩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课时,由此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3]。
2.师生比例不合理。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师生比例越来越大,许多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师生比达到1∶20以上,每年1名专业课教师要带近20人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造成教师在指导设计时精力不够,为完成设计任务,不得不简化设计题目,使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甚至出现与往届题目重复率过高,达不到设计课程的要求;受体制、编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教师引进难、留住更难,造成实验室专职实验教师缺乏,而专业实验室设备种类繁多,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量大,实验课程种类也多,实验课程开设困难重重。
3.现场实习困难。由于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有限,并且国家对矿山企业的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学生跟班实习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很多学生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直至毕业实习,通常只是参观性质的实习,对于现场不能深入了解,以至于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明显。许多毕业后的学生反映到现场工作后才发现好多问题都不会,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3]。
4.高校引进教师重学历、轻能力。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大量引进专业教师,学历作为人才引进中易于量化的硬性指标过于重视,由于实践经历难于在人才引进中实现量化,因此既有高学历又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引进存在一定困难。由于人才引进制度的制约,现场实践经历丰富的人才多数学历层次不够,因此也很难直接被引进到高校执教。如今引进的年轻专业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理论层次很高但却明显缺乏现场工程实践经验,导致在学生实习和设计时难以胜任相应的指导工作。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目前高校针对课堂教学都有一整套的考核体系,包括对学生的考生考核以及对老师的考评和考核,例如每学期学生有对理论课任课教师的网上评教,而对实践课程教学却没有相应的考评机制,因此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情况缺乏基本的监督与约束;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实习的考核方式往往是实习报告,现场实际考核难以实现,导致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认识,实践效果距离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6.实验室建设中本科实验教学投入比例较低。目前国内高校对科研设备的投入逐渐加大,许多二级学院定位为科研型或者教学科研型学院,每年对科研实验条件改善投入加大,而本科实验教学的经费基本没有改变。学校对学院经费实行包干制,虽然每年对学院投入经费不断加大,但由于科研设备所占比重逐年加大,而且科研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占的比重也较大,用于本科教学设备的维护费用实际在缩小。
二、矿物加工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与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成立于1994年,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煤炭洗选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要研究方向。1995年在采矿专业招收矿物加工方向的本科生30人,1998年开始正式招收矿物加工工程专业4年制本科生22人。2001年扩招为60人,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生90人。目前每年招收4年制本科生90人,其中含卓越工程师试点班30人。
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矿业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准成立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成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特色专业;200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矿物加工及矿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2013年获批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具备矿物加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矿物加工工程领域内的工艺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针对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矿物加工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学校按照煤矿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要求煤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因此,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矿山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培养目标要求,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将“3+1”培养模式引入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前3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4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让企业整体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既为矿山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表1为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
由表1可以看出,实践培养环节比重得到了很大补充,实践教学平台分为了三大模块,其中学校集中实践环节、课内实验贯穿前3年学习阶段,企业课程模块集中在第4年学习,专门制订了以“课程实验―学校集中实践―企业实训”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培养以工程实践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梯级上升能力培养模式。
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计划中,前4个学期主要设置了包括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在内的课程实验与实训、科技创新实验等共272个学时的“课程实验”,重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第5、6学期共设置了矿物加工工艺设计、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工艺训练等8周的“学校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通过由校内专职教师及现场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和培训,将课堂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应用相结合,强化锻炼学生的知识转化及应用能力;第7、8学期,设置了煤质检查技术选矿生产实践案例分析、选矿厂电器设备及自动化实训、定岗实习、矿物加工工程现场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共40个实践学分,主要通过在指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毕业设计,强化学生的现场应用及创新能力,同时在这种真实的企业环境里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4]。
三、矿物加工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研究
针对以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为达到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目标,通过加强组织管理、改革创新等有效措施来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的进行。
1.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开放实验室”、矿物加工实验室、煤炭转化基地、矿产资源利用研究所等为平台,结合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扩(SRTP)”、“挑战杯”创新创业、“节能减排”、“矿物加工兴趣小组”、“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第二课堂计划,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吸引学生参与教师已有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科研项目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和实验开出率,弥补实验教学学时不足[5]。
积极与煤矿企业、非煤矿山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设计等创造良好的环境;引进矿山设计研究院资源和设备,扩充实验场地,使学生实验室扩大化,既可以在学校做实验也可以在校外做实验、既可以在校内做设计也可以在校外做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实验设备的短缺和学校设计指导能力的不足,也可以和现场紧密连接,让学生对矿上企业与设计研究单位有全面的了解。
2.全面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了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使校内实践和企业综合实践相辅相成,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毕业生要求的制定过程中,邀请矿山企业等人员全程参与。通过课程实训、学期实训和矿山企业实训环节,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将矿上企业项目的内容纳入日常教学,形成具有产学研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3.加强“校企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根据国家相关挂职锻炼的政策,学校与霍州煤电集团签订的《高校青年教师煤炭企业挂职锻炼合作协议》,每年选派几名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这一协议即解决了学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也从政策上解决了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对待遇问题的后顾之忧。在挂职锻炼期间,有企业导师指导每个阶段的培训,并在培训结束时给出考核结果,这样可以增强在校教师的现场工程实践能力。
另外,为了更好的现场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从煤矿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具体措施为:聘请企业高级专家参与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教学、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指导;聘请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工程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开设课程或进行学术讲座。
4.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由于矿物加工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有一年的毕业实习是在矿山企业现场进行,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考核,并且以企业导师给出的评定成绩为主。具体考核方法:单独考核每个培训环节,采取现场操作、提问答辩等考核方式,由实训导师按照实习单位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出此企业学习阶段的成绩。为了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考核,用将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综合考核方式代替传统单一的笔试。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学校指导老师与矿山企业的兼职指导老师共同审核,初步审核合格可参加答辩,不合格须重做至来年再进行答辩。学校牵头由学校专业教师和签约单位的兼职导师共同组成毕业答辩委员会,共同参加学生毕业答辩。
四、结束语
通过实践教育改革探索,构建起由“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等多层次组成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实践教学长效机制,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和保障;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为国内同类院校培养矿物加工卓越工程师提供成功经验和可供借鉴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王家臣,钱鸣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科学采矿人才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5).
[2]李振,杨超.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探索――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3).
[3]刘音,樊克恭.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3).
篇6
一、文献回顾
(一)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随着会计实验教学的不断深化,有学者认为需要建立分层次的互补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张静伟,2007);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知识化、综合化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王存教,2008);打破会计专业知识壁垒,设计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跨专业、跨学科的实验教学体系(章新荣,2008)。已有研究达成的共识是:会计实验按照实验的目标应包括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操作型实验、应用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按照实验的场所应包括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校内实验与校外实验;按照实验的手段应包括手工实验与电算实验;按照实验的课程至少应包括:会计课程实验、审计课程实验、财务管理课程实验;按照实验的形式应分为认知实验、模拟实验、仿真实验,感性实验、单项实验、阶段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按照专业培养计划应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创新与创业实验等。然而对建立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应框架结构的研究成果却较少见。
(二)以课程为基础的会计实验教学研究以课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是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数学者认为会计实验与课程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与会计分析等课程中(杨火青、张静伟、王存教、刘琳等);于玉林教授(2007)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应在综合实验的基础上适时开设《高级会计实验》以满足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伴随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部分高校分别增设《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审汁》等实验课程(叶艳艳,2009),增开“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实验”、“财务制度设汁实验”、“注册会计师设计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等(李光凤,2008)。然而不同的实验课程具有不同的实验内容,实验课程应选择恰当的实验手段,来实现实验目标,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显得较为薄弱。
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会计实验教学整体框架的建设,忽视会计实验教学的体系设计;部分涉及了以课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实施局部问题的研究,缺乏对以课程为基础的会计实验教学核心地位的研究。
二、“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适应于教学对象多元化的实验计划配置会计学课程是面向学校所有专业(会计学专业与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是商科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的限定性选修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针对会计学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特点,必须区别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下,对会计学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内容要求,配置不同的课程实验教学汁划。
(二)适应于启蒙教育认知感性实验的凸现会计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二或第三学期,学生之前不仅从未涉及会计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对会计的感性认识,相关的财经类课程也接触较少。因此,适应会计入门课程教学的需要,注重教学法的研究,逐步实现启蒙教育、实务演示、案例分析、仿真实训、实验室模拟、企业调研、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对会计认知“从无到有”的问题,增强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适应于专业基础的基础实验功能定位会计‘学课程隶属会汁专业基础教学模块,其实验课程也具同样级次。因此,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实验目的宜定位为:应用实验解释会计现象(全面认知),应用实验验证会计问题(深入验证),应用实验设计检验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案(适度分析、综合、创新);基于能力培养的定位是:通过实验训练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会汁事项处理能力、专业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分析与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综合、创新能力),通过实验提高辨析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文字语言能力)。
三、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主线层会计实验作为一种行为,可以表现为针对特定的实验内容,依据不同的实验手段,在设定的实验环境与平台下,历经实验流程予以完成的行为。因此,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环境条件、实现流程四个模块是实验教学体系的主线层。
(二)实现层综合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环境条件及实现流程,进一步深化“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
(1)实验内容模块。“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取决(同步)于“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以及需要以实验教学予以辅助的目标。实验目的与实验范围是实验内容的具体表现。按实验内容的范围应分别有单项实验、阶段实验、综合实验;按照实验内容的目的包括认知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实验。而设计上述实验的客观载体包括:会计主体(某类、某个企事业单位等)、会计实物(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业务(单项或综合)、会计流程等。因此,分别认知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实验等实验目标,集成单项实验、阶段实验、综合实验等实验范围,选择会计主体、会计实物、会计业务、会计流程、会计场所等客观载体,构成“会计学”课程的实验内容。
(2)实验手段模块。这是实验教学实现的核心。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采取的实验手段一般包括实物现场、模拟仿真、视频影像、网络平台等,这也是对实验手段发展时序的整理。“实物现场”是最传统也是最直观的实验手段,是现实的再现。“模拟仿真”具体表现为对真实环境与业务的模仿。“视频影像”包括教师授课视频与实训视频。“网络平台”手段应用的核心是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实验目标。
实验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也是会计实验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各类手段实施的训练主要包括:真实操作、实际认知、业务实训、案例辨析、在线实训、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实训”是对实际业务操作的训练,包括对真实业务的操作训练,也包括对模拟、仿真实验内容的操作训练,还包括对视频提供的实验内容的训练;这里的实训既有手工下的实训,也有电算下的实训、还包括网络在线实训。实验手段、设计应用、实施训练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
(3)环境与条件模块。环境与条件是实验开展与完成的重要保障,主要指必要场所与平台(软硬件配置):即课堂、实验室、网络在线、实地现场等实验场所,以及网络、电算、手工等实验平台。上述实验教学环境与条件是对传统教学在实现空间上的拓展。
(4)实验流程模块。实验设计准备、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构成实
验的一般流程,三个阶段、三足鼎立、不可重此轻彼。各类实验的组织实施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学生实训、学生自测、学生在线等。实验考核的对象是师生双方,对教师侧重于设计准备、组织实施的考核(当然也包括对实验效果的综合考核);对学生侧重于实验完成结果的考核,其考核的方式包括教师讲评、学生互评、在线测评等,考核的依据是学生提交的各类实验报告(包括纸制或网络版;也包括实训结果与测试试卷等)。
四、会计学课程实验手段的应用
(一)实务与现场手段这是针对会计学入门教育提供的最具直观性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实验手段。包括实物演示、现场感知。实物演示指直接向学生提供反映会计业务、会计行为、会计流程等的真实的实物,如提供真实的凭证账簿及报表等,使学生获得直观知识的实验方法。一般在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学习部分,对凭证、账簿、报表的格式、作用等知识点的讲授中使用。现场感知指学生通过实习基地、经济活动现场、以及会计工作现场等环境观看与感受的一种情景实验手段。一般在企业生产过程、会计部门岗位设置、会计工作基本流程等的教学中使用。
(二)模拟仿真手段具体表现为对真实环境与业务吲莫仿(如模拟岗位、仿真单项或综合业务等),也是对实务与现场手段的补充。在手工实验室大量采用的是模拟仿真手段。同时课程实训教材也都采用了模拟仿真的素材。
(三)视频影像手段借助视频、影像手段实现的实验,包括授课视频与实训视频。在网络教学开展的初期各高校已广泛实现了教师授课视频的提供,这一方面规范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是对优秀课堂教学的推广。实训视频是学生借助视频手段提供的环境与信息实现实际认知与操作实训,包括认知实训与操作实训。认知实训可分别采取对真实现场、岗位、业务的视频再现(即“视频真实再现”),以及对模拟仿真现场、岗位、业务的视频表现(即“视频模拟表现”)。操作实训是指根据认知实训等视频信息,要求学生完成特定的实务操作训练。“视频真实再现”实际上是实物现场手段与视频手段的结合,“视频模拟表现”是模拟仿真手段与视频手段的结合。
(四)网络平台手段即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实验目标。该环境下可以是基本教学信息的网络展示,是对模拟仿真、视频影像手段的网络实现,更重要的是具有网络在线、网络互动功能,包括在线实训、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目前对本课程网络栏目的开设包括:教学信息、师资队伍、视频教学(含实训视频、授课视频)、案例学习、在线测试、在线实践、模拟试卷、学习论坛、会计法规、会计史话、职业风险测评、常见问题库等。
上述实验手段尽管在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包括在专业综合实验中均可选用,但基于“会计学”课程本身的入门教学、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的需求特征,其具有极强的适用性。
五、结论
(一)重视以课程为基础的会计实验教学建设本文的课程实验是指面向某一门课程的课程实验,而针对多门课程的实验列为综合实验。课程计划是现行教学计划的核心,不仅课程实验是综合实验的基础,而且基于课程计划是现行教学计划的核心,还必须确定课程实验在会计实验教学实现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教育,其课程实验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尽管长期以来,各高校会计实验教学取得了诸多实质性的成果,但立足课程为基础的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路,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篇7
随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安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各高校相继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我国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由最初的15所发展到现在的152所,作为首批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山东科技大学从199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总共招收了16届学生,已有千余名毕业生工作于国家的各条生产战线,充实了各行各业安全专业人才队伍。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毕业生总体情况良好,但普遍存在学生刚工作时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缺乏在工程意识平台上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应用的能力,缺乏从书本知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分析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我们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应用脱节;
3.学生实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无法满足企业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的需求;
4.学校与企业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续,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都流于形式。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导致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欠缺,从而影响着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二、构建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山东科技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该专业2006年获山东科技大学特色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在山东省内单独招收煤炭企业定向安全专业本科生,2012年通过专业认证,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标准,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卓越计划进行了分析,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环节,更重要的在于在与企业合作,要变单纯的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为了更好地强化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遵循“校企合作、形式多样、重在现场”的原则,加强联合培养,并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坚持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相结合,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重点,构建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纵向上相互贯通、在横向上相互关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目前,我校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强调双方共建利益共同体,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1.突出实践环节,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企业的学习时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将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与“3+1”煤炭企业安全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企业标准培养安全技术人才。学生三年时间在校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一年到协议单位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方案改革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工程教育脱离现场的现状,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还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三得。
2.产学联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山东科技大学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的全面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不仅为学生,也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目前安全专业每年将安排2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安全工程专业已聘请了1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水害防治》、《工程爆破》等专业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等任务、他们也不定期举办一些与现场结合紧密的专业讲座,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如今大学与企业间兼职通道的打通,使更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使学校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真正做到了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3.校企共同参与,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卓越计划中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锻炼。因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与指导,因此这些环节的成绩考核也将由现场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毕业答辩委员会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共同参加毕业答辩。各个阶段的实习和工程训练的考核过程也将传统单一的笔试、实习报告考核方式改为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多种方式共同评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上改革有效提高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近几年学生全部积极参加“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校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课题比例100%。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均为100%;企业一线就业人数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8.73%。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课程体系;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现场教学;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倡导培养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知识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台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构建这一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二、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方法,它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为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定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1]。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是根据课本知识设置的,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合理,并为任务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专业基础课《建筑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分析混泥土的优缺点、认识混泥土的组成材料、设计混泥土的配合比等任务。在《建筑工程法律法规》学习过程中,设计制作规范的合同文本、分析工程案例事故等级和处理方法、解读仲裁协议等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知识,锻炼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实践精神,形成独立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仿真模拟教学
每项任务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协调者,引导和激励学生完成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做”为一体的仿真教学方法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学习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组织仿真模拟教学,要以科学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依托。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既可包括虚拟工程项目的模拟,如公寓外墙项目,也可包括虚拟中心的模拟,如工程检测中心[2]。在《建筑施工技术》学习过程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模块,教师通过仿真模拟来讲解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在仿真实训基地完成砌墙砌筑施工模拟、模板工程施工模拟、钢筋工程施工模拟等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展示才干。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中,将“教、学、做”贯穿于理论教学、单项实训、工程实训、工程软件实训四个环节。将BIM技术融入课程,形成以工程项目为载体,“BIM项目仿真模拟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职业和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置施工管理综合实训周,安排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四、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使将教学地点从教室转移到生产现场、管理服务一线、施工一线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现场的情况,分解成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以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展开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典型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也是教学做一体化的体现。《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旨是结合实践操作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识读及绘制建筑设计图纸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包括识图和构造两部分,介绍建筑制图、识图的基本知识和房屋的构造组成等知识。利用直观的实务模型,结合施工现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3]。在教学中,提供与施工现场相应的建筑施工图纸,学生结合现场,观察工程图纸实例,在真情实境中读懂图纸,增加感性认识。
篇9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机电类专业、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教学中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机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高职教学特色、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还较大,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清晰,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教学基本条件,更准确地讲是集中于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中心任务来进行,通过重点建设若干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来推动“体系建设”。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分析和研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的经验,构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形式、结构、规模和实施条件的合理结构;通过对案例的现状分析和未来走势研究,提出“体系建设”的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程序及实现手段等问题。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就业后应能尽快上岗。所以,实践教学是实施高职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方案实施中的重要环节,是使毕业生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的住”的重要保障,并且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中应占较大比重。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机械工程素质等。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不相适应,课程内容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新技术、新工艺等难以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要求。同时教学仪器厂家生产的教学仪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础实验仪器设备短缺问题,但这些仪器设备很少有真正能够与学科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的,如果能够结合学院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的雄厚技术力量,以自主研发的方式开发专业实训仪器设备是极为可行的。
目前,国内对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门类众多,但是都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因此,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对机电类专业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进行建设,带动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期待在省内外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高职实践教学的教法上,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师和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实践环境施教、因生产单位的发展需要施教,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个性意识。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开放与应用,采用电视录像片、机械类电子教案、光盘、CAI课件、模拟软件等多种形式。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所以,实践教学是高职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方案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实践课程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机械工程素质等。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在于:
(一)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
(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本项目研究中,通过企业和和社会调研,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群,由企业专家全程参与确定出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
(三)结合企业实际,将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确定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典型工作任务,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四)与公司合作,工学结合自主研制和开发设备共建机电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室。
(五)在进行项目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储备技术人才,学院减少了实训教学成本的投入,增加了双师素质人才,提高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达到了校企共同提高合作双赢的目的。
通过构建出特色鲜明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创建“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构建课程体系为契机,与企业共同搭建机电类专业“模块化”教学平台,同时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一体化,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引领高职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由专业教师与企业科研团队自主研制和开发设备,共建机电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室,使实训设备真正能够与学科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开发仪器设备将实训室建设成本由100余万元降低到10余万元,因此该项目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院产、学、研工作开展的同时为学校节约了经费。
参考文献
[1]张梓英,郭耀邦.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及其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7,(16).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 声乐集体课教学
一、选曲要合理。难度要恰当
中职学校三年制的学生,其在校学习的时间仅两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参与到幼教工作中。而事实上,学:生很少会在幼教工作中教授其在中职学校中所学的美声歌曲、民?族歌曲和一些通俗歌曲等,大部分所教授的只是一些节奏简单、旋律鲜明、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或儿童歌曲。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音乐作品。例如:在中职第一:年的声乐课中,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幼儿歌曲上,同时,适时穿插?一18一一些篇幅简短、节奏性强、难度较小的艺术歌曲。
二、概念要正确。声音要清晰
譬如:很多时候,在发声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歌唱的呼吸,学生便对发声的位置模糊;在歌曲演唱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情感处理,学生对声音的共鸣又变得模糊了。这是因为学生的概念不清晰。
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声音概念,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正确的声音,只有靠自身主动地去聆听、去领悟,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距离是最近的,老师应该及时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声音作为参照。当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时,首先会进行模仿,然后在不断的练习中找到方向,从而慢慢向规范靠拢。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正确声音。声音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老师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不应该一味地模仿任何一位歌唱者的声音。而是应该多思考、多练习,在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展现出自己的音色。再次,由于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相对比于高中阶段的特长生差些,所以,老师要对学生多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的正确声音才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兴趣要盎然,热情要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结构比较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厌恶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耐心地对待学生,做到循循善诱。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开设声乐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其性质的特殊性。同时更要明白学习是枯燥、艰苦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课堂要重视言教身教的作用,老师的亲切和对学生的信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声音的闪光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进一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教学方法形象化、多样化,教学结构合理化,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选择教材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选择,由易进难,做到循序渐进,灵活对待。在选择歌曲时,尽量挑选些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且风格多样、体裁各异的歌曲,使学生在歌唱的同时也了解到不同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体现的风土人情,让他们觉得内容新鲜有趣,对歌曲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歌唱的欲望。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四、信息要反馈,评价要及时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留心学生上课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如多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或情绪的变化,多注意学生的声音体现,从而了解自己讲解的知识点能否被学生接受、理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地对每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作出评价,例如:学生在歌曲演唱时,出现咬字不准确,老师应及时地指出并纠正。同时要求学生多练习说好普通话,尽量做到歌唱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进而达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程度。
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手段,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习,就会更有信心与勇气面对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下的的课程评价标准已成为困扰和扼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1]。因此重塑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建筑材料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早已展开[2,3]。在德国,由于其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各种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完善。而在国内,笔者在诸多高校调研后发现,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应用中,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处于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阶段,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全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笼统的考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效的处理工程实际中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强调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更是侧重于学习建筑工程用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4,5],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材料检测技能和材料质量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中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炼。包括安全教育、质量意识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各工种之间的协作,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等。
二、当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笔者从对历年来毕业生的回访情况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大三顶岗实践答辩情况发现:好多毕业生懂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但却并不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他们不会正确取样、不会检测、不会判别更不会合理应用,也不能做到正确储存材料。
1.注重试验过程考核,忽视现场应用考核
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告诉学生材料的检测实验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试验材料,由学生亲手操作试验仪器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试验,这样学生就清晰的记住了试验过程,但前期的材料的现场取样和后期的材料质量事故分析做的不足。而在真正的实际施工中,材料的试验过程往往是由质检站来完成,而材料员、施工员们的主要工作做的还是材料的取样送检和合理应用,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感觉到关于材料的知识似懂很多但却不会用到实际中。
在施工现场材料堆放,贮存的方面,同样存在不正确的做法,目前在教学中在讲到每一种材料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贮存和堆放的注意事项,没在现场干过的学生往往学了就忘,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场地狭小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材料堆放形式,这些细节忽视后会给以后材料使用中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材料浪费甚至由于错用材料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如果能有一个仿施工现场的材料场地,让学生在试验前从材料料堆上自己按规定要求取样、标记,按要求贮存,那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现场处理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了。
2试验项目的开出率不高,考核难
目前我校建筑材料实训室开出的项目主要有水泥的强度、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测,砂子堆积密度和筛分析试验,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测定等试验,总体开出率并不高,像水泥的体积安定性,防水卷材的相关试验,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等常用材料的性能检测都无法开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试验大都所需时间长,两节课学生无法完成,指导实训的老师较少,各班级实训时间冲突大,关于这些实训项目的考核就没法进行,如果能建立开放性的试验室,有专职试验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时间预约试验,试验项目就能多开出,学生实训的机会也会增多。
3.施工现场教学考核实施难
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由于受到工程施工进度、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恰当的时间进入现场学习,而且现场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有限的工地学习完全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现场教学考核就没法实现。
4.考评体系不完善
目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考评主要从试验过程和试验报告两方面进行考核,由于我院建工类学生每班学生人数较多,试验时每组成员较多,这就使有些学生在试验时插不上手,不爱动手的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试验结束后互相抄袭试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一定能全面提高。如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从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或者让学生互评,自评,严格的考评体系必将促进学生试验时认真完成,相互协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提高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1.研究制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考评体系,
在沿用建材材料课程理论和实践双向考核的基础上,将原有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实践四六分”(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考核方式调整为“理论实践五五分”(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而实践考核从鉴别材料、材料取样、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材料贮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在学生互评,自评的基础上给出教师评价意见,让学生明确只有真正学会了才能通过考核。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通过了考评其必然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零距离上岗。该考评体系大致指标构成、所占分值及考核场所如下:
2.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关于建筑材料的检测推行了好多项新的标准,而我校所用的建筑材料实训指导书是按原有旧标准编制的,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也与该研究的考评体系不一致,结合目前建材实训室能开出的实训项目和即将要开出的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书中应涵盖实训任务、实训过程指导、实训总结考评等内容,便于学生在实训时参考和课后总结学习。
3.设置开放性实训室
有些实验及考核不能在2节课内完成。如:水泥的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的检测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则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这样既保证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
4.进行综合仿真实训:
综合实训模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取样和送样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检测单位对送检材料的检测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如施工方:水泥材料进场水泥的验收水泥取样水泥送检;检测方:水泥取样水泥细度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检测水泥胶砂标准件制作水泥抗折、抗压强度检测等的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使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与实践。
总之,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检测、现场应用及考核评价三大模块,按照先开展理论教学,再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推进,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建筑材料实践教学重实验过程,轻材料取样和实际应用的模式[6]。通过实验检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通过现场应用及考评模块使学生学会在施工现场如何取样,如何堆放储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兰芳,高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建筑》 2010年6月 第16期
[2]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11月21
[3]穆忠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5期
[4]吴丽琴;付春松;新时代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