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气污染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大气污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大气污染

篇1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政府责任)

市和区(市)县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四条(部门职责)

市和区(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本辖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城市管理、规划、公安、工商、质监、经济、建设、安全生产、交通、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园林、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工作机制)

本市实行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监控、预报预警、空气质量定期会商、空气质量定期公告、督查督办等制度。市政府对区(市)县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目标考核。

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第六条(管理制度)

本市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管理制度。

市环保部门拟订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区(市)县环保部门根据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拟订本辖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计划,经本级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市经济和环保部门备案。

第七条(项目管理)

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配套建设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配套建设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项目方可投产使用。

第八条(排污申报)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向所在地的环保部门申报污染物排放设施、防治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在3日内向原申报的环保部门办理变更申报手续。

第九条(设施运行)

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应当按规定正常运行。

暂停、改造、更新、闲置、拆除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事先报经所在地环保部门批准。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予以批复。

第十条(监控设施)

依法确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单位,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的连续自动监测、监控装置,确保其正常运转,并按照相关规定与环保部门联网,准确及时传输监控信息和数据。

第十一条(排污许可)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应当依法取得许可证,并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单位,排放污染物还应当符合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不得超过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指标。

第十二条(排污收费)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

第十三条(重点区域)

本市绕城高速路环线以内的区域、区(市)县政府所在镇以及其他依法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所在地的区(市)县政府应当采取严格措施,保证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持续改善。

第十四条(应急管理)

环保部门和其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应急管理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

依法确定的大气污染物重点排放企业应当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应急方案,报环保部门备案,并组织员工定期进行演练。

事故性排放、泄漏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向事故发生地的区(市)县政府或环保部门报告。

在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市和区(市)县政府应当及时公告,并依法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

第十五条(限期淘汰)

列入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公布的目录的污染严重的落后设备、设施、工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淘汰,并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十六条(现场检查)

环保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场所、设施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部门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十七条(材料查验)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申请其他经营审批时,受理申请的部门应当依法查验申请人的环保守法材料。

第三章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第十八条(达标排放)

生产(含制造、改装、组装,下同)、销售和使用的机动车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十九条(装置使用)

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确保机动车污染防治装置正常使用,不得拆除机动车污染防治装置。

第二十条(车辆管理)

对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公安、农业等部门不得办理初始注册登记、移入登记、变更登记,不得通过定期审验。

申请机动车注册登记,申请人对已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原有机动车,应当先行办理报废手续。

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由公安、农业等部门监督进行报废,严禁拼装或转让使用。

第二十一条(资料监管)

生产、维修、检测、使用机动车和销售旧机动车的单位应当按要求建立机动车及车用发动机污染物排放资料档案,并接受公安、交通、农业、工商、环保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交通管制)

市政府根据本市防治大气污染的需要,可以授权公安部门采取限制机动车行驶时段、区域等交通管制措施。

第二十三条(标识管理)

对在用机动车实行排气标识管理。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在用机动车,在本市登记注册的,由公安部门核发机动车排气标识;在外地登记注册在本市行驶的,由公安、交通部门核发有效期限不超过10日的临时机动车排气标识。

无排气标识的机动车不得在依法划定的限行区域内行驶。

禁止伪造、变造机动车排气标识;禁止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排气标识或者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排气标识。

第二十四条(监督抽查)

公安、农业等部门应当会同环保部门,对本市在用机动车的排气污染状况进行监督抽查。

第二十五条(车辆维修)

机动车维修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并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维修,经其维修后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物应稳定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二十六条(燃料管理)

生产、销售、使用的机动车燃料应当符合质量标准。

鼓励机动车使用清洁能源。

第四章燃煤污染防治

第二十七条(禁煤区域)

本市绕城高速路环线以内区域为禁煤区。绕城高速路环线以外区域,各区(市)县政府根据防治大气污染的需要,可自行划定禁煤区。

第二十八条(燃煤管理)

在禁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生产、销售、使用燃煤或其他高污染燃料;

(二)新建项目应当使用清洁能源;

(三)不得将燃煤运至禁煤区内。

现有型煤生产、销售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搬迁或关闭;现有使用燃煤设施的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改用清洁能源。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制定并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章废气、烟尘和恶臭污染防治

第二十九条(选址要求)

项目选址应当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得在商住楼内紧邻居住层开设可能产生油烟的饮食服务业(含食堂)项目;

(二)不得在居民住宅小区、学校和医院周边、重点街道沿街商铺内经营涉及喷绘、喷漆、屠宰、制革、饲料加工、食品发酵等产生恶臭、有毒有害气体的项目。

第三十条(餐饮防治)

饮食服务业(含食堂)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设置油烟净化装置,并确保其正常运行、达标排放;

(二)设置专用烟道,其排放口高度和位置不得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

(三)禁止沿街违法占道或在人口集中地区经营产生污染的露天饮食摊点。

第三十一条(禁止焚烧)

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禁止焚烧沥青、油漆、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落叶、秸秆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或烟尘的物质。

第三十二条(生产废气管理)

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含硫化合物气体、含放射性物质气体和气溶胶等工业废气、恶臭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粉尘或二恶英的,应当采取防治措施,并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生产中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的,应当进行污染防治处理。

第三十三条(防护措施)

施工、运输、装卸、贮存可能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物质的,应当采取密闭、覆盖措施或其他防护措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一般责任)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拒绝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实施检查的部门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二)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投入使用的,由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保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可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拒报、谎报排污事项的,由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四)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自动监测、监控装置,擅自拆除或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由环保部门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对个体经营者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五)未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由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以下罚款;

(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由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停业或关闭;

(七)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单位超过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由环保部门扣减下一年度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八)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环保部门按应缴排污费1倍以上3倍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九)排污单位不按规定建立应急方案或不按国家规定实施应急处理的,由环保、公安、安全生产等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不按规定淘汰落后的设施、设备、工艺,由有关部门强制淘汰;将淘汰的设备、设施转让给他人使用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机动车排气责任)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或拆除机动车污染防治装置的,由公安、农业部门按每辆车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生产、维修、检测、使用机动车和销售旧车的单位不按要求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资料档案的,由公安、交通、农业、工商、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机动车维修者不按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维修,致使其维修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由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四)伪造、变造机动车排气标识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排气标识或者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排气标识的,由公安部门处2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违反机动车限行、禁行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处200元以下罚款;

(六)机动车使用人或所有人不按规定接受机动车排气监督抽查的,由公安、交通、农业、环保部门按每辆车处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生产废气排放责任)

排放工业废气,恶臭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粉尘或二恶英,没有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的,由环保部门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生活废气排放责任)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一)饮食服务业(含食堂)经营者排放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

(二)在商住楼内紧邻居住层开设可能产生油烟的饮食服务业(含食堂)项目的;

(三)在居民住宅小区、学校和医院周边、重点街道沿街商铺内经营喷绘、喷漆、屠宰、制革、饲料加工、食品发酵等产生恶臭、有毒有害气体项目的;

(四)施工、运输、装卸、贮存可能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物质,没有采取密闭或其他防护措施的;

(五)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焚烧沥青、油漆、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落叶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或气体的物质的;

(六)沿街违法占道或在人口集中地区经营产生污染的露天饮食摊点的。

第三十八条(燃煤责任)

在禁煤区内生产、销售燃煤,或者不按规定使用清洁能源的,由经济、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篇2

关键词:大气污染;城市;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9902

1引言

2013年下半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席卷全国大部分城市,中国气象台监测的最新数据情况显示,12月24日晚,全国共有16个城市遭遇6级以上的严重雾霾污染,而北京当晚全市的PM2.5浓度达到250μg/m3以上,接近最严重级别,中央气象台雾霾黄色预警。雾霾在我国大地上的肆虐直接地显示了目前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城市大气污染的加剧,空气质量的降低,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也给我国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敲响了警钟。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进行防治和治理,还人们一个正常的城市居住环境。

2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状况

根据2012年全国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环境呈现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城市酸雨污染的危害比较严重,与2011年相比,并无明显改善。从总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大气污染仍然是威胁生态平衡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

2.1城市大气环境状况分析

2012年,对我国325个地市级以上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其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数量比上一年度略有增长,达标率超过了90%。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所覆盖的74个地市级城市的大气环境达标率仅仅40.3%,比去年下降了一半以上,而我国部分环保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达标率只有24%左右。从目前情况看,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不达标,因此必须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现实状况。

2.2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

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因素很多,除了城市自身的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采取错误的发展建设方法导致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浪费等问题,这是影响城市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因素。

根据城市大气环境公报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源分为以下几方面。

(1)城市工业发展中燃料的燃烧产生的悬浮颗粒及有害气体。在我国部分城市,天然气等干净能源还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使用,煤仍然是城市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燃料。由于我国目前的燃煤多以高硫煤为主要燃料,而高硫煤的燃烧导致SO2的大量排放,这不仅使我国城市环境的大气质量明显降低,同时也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2)城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性的气体。化学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等部门是社会建设中的关键部门,它们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化工、煤炭等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每年直接或间接向空气中排放的悬浮颗粒和污染性气体等给城市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十分严峻的。

(3)交通运输废气的排放,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私人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多。私家车辆的增加,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环境问题。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NOX等,这不仅对城市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更为严峻的后果是这些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大量有毒气体和可吸入性颗粒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城市发展中的工业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区域划分,大多数工矿企业的区域位置比较集中,但是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有部分工矿企业的位置是比较分散的,这使得城市各个区域的大气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而在一些新兴的工业发展城市,城市绿化的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工业发展的步伐,这也是加速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3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分析

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即所谓的人为污染源,它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废气、车辆尾气以及生活废气等。而要解决好人为污染源给城市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就必须从城市工业建设的方方面面着手。

2014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杜庆萍 :浅析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环境与安全

3.1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途径的新发现

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大气污染防治途径,要确立“节能环保”的防治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来有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的生产工艺、加强对高硫煤的清洁改造、合理使用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能源、加强对城市大气环境的管理、做好城市绿化等。

(1)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加强对水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核能,并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源等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资源的开发纳入能源结构的改革之中。目前,我国待开发的水资源还有95%,其开发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未来应该大力调整我国的能源利用结构,积极发展新的能源战略,改变目前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利用局面。

(2)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工艺生产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的工业生产,从而实现降低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质的排放和减轻大气环境污染的目的。

(3)加强对煤炭资源的改造,增加低硫煤的研发和使用,并且加强对煤炭资源使用的控制,大力推广新型节能煤,加强对煤炭资源燃烧方式的改进。

(4)依法加强对城市大气环境的监管,确立明确的有效的城市大气环境标准,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总量,除了要做好城市绿化规划之外,还要切实做好对工矿企业数量的控制,减少城市中心区域高耗能、高废弃排放企业的数量。

(5)加强城市建设中的施工工地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大型煤堆、料堆全部实现封闭存储。

3.2加强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法律监督和管理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加快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应建立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保护环境机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还要做到执法必严,对于具有高污染风险的工矿企业,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于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要及时责令其停业整顿,屡教不改或长期非法经营的企业则直接取缔。此外,对于即将兴建的工矿项目或企业,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防控一定要从严管理,把握好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控和预防。

3.3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

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首先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与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功能规划,按城市区域的功能性来确定其大气环境的可承受的排放总量,并根据已经拟定的环境发展目标来计算出一个合理的允许排放量和消减量的最大值,并根据这个数值来确定最终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

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其工业发展情况等确定影响城市发展的首要污染物的浓度数值以及其污染范围,并根据这一污染物的特性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都集中在城市交通中汽车排放的SO2以及其他悬浮颗粒物等。从长远考虑,应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开发汽油的替代清洁能源,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加气站建设,满足车辆加气需求,对黄标车和老旧车辆要加快淘汰速度。此外还要改进城市交通网络,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以此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出租车每年更换高效尾气净化装置。其次,是对仍然以燃煤为主的企业,要督促其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或焦炉煤气供应,逐步削减燃煤总量。积极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根据大气流动规律以及大气环境的承载量等,实行有利于大气自净的工业布局,从污染源头进行有效的强化治理。

4积极利用气象条件来加强城市大气

污染的治理现代城市的大气污染源头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加强对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还应积极利用气象条件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一般情况下,大气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消散、稀释等过程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因此,积极利用气象预测等有力条件来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是比较有效的治理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城市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还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城市环境规划。对于雾霾等高危害性天气,城市气象部门可以通过消雾气、增雨等先进技术来缓解大气污染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继华.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20).

篇3

关键词:雾霾 大气污染 法律制度 防治

一.问题的引入

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恶化,武汉市雾霾现象频频发生,整座城市烟雾缭绕,灰蒙蒙一片,已经到了“不戴口罩不敢出门”的地步,人们调侃称其为“人间的天堂”。这种雾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人们常说的PM2.5监测指标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这种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十分之一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1]。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阴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沙尘暴更甚,PM2.5由于能够直接通过支气管进入肺部,因此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由武汉市雾霾天气可见,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日渐加剧,当前城市大气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并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此保护大气环境,防治大气污染,是政府面临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人们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而诸措施中法律规制则尤为重要,因为法律是规范人行为最强有力的保证。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法律制度为防治大气污染构建一个合理的框架,希望能为解决大气污染提供一些帮助。

二.我国“雾霾天气”的现实状况分析

2013年年初,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现今我国的雾霾天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2013年2月28日,北京出现雾霾沙尘天气,并伴有大风,空气质量下降,污染严重。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沙尘暴已全面影响北京,首要污染物为PM10。2013年11月6日,介于杭州市雾霾天气持续不散,杭州市气象局、杭州市环保局共同举办了媒体见面会,了两组数据:今年1-10月,共有304天,但是雾霾天数占到了209天,雾霾天数数值超过了总天数的三分之二;根据新的空气质量标准,1-10月,杭州空气达到合格线的,只有198天,超过三分之一的天数不合格。2013年12月5日,上海黄浦江两岸大雾弥漫,当日上海市气象台今年入冬以来首个大雾橙色预警。此时针对这场波及几乎整个中东部地区,覆盖了我国人口最密集地区的大雾霾,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着7天了雾和霾的双预警了。包括最近几天武汉市出现的连续雾霾天气,已经引发了各种咳喘类疾病。可见雾霾天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并给人体带来极大伤害,如今中国半壁江山罩雾霾,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雾霾天气频发呢?

三.“雾霾”的产生原因分析

首先,气象原因。秋冬季的气象条件是造成最近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时常出现雾霾天气,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2]。其次,人为原因。环境空气中总量相对稳定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决定性内在因素。环境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及其前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工业企业能源的消耗和燃料燃烧的废气排放。比如煤和石油燃烧后,形成的最主要成分为水汽和二氧化碳,使得城市上空空气不易扩散,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而燃烧不充分的煤和石油等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并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污染浓度加重,形成雾霾的主体[3]。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具有腐蚀性的重度污染气体,重金属等污染物将因得不到很好的扩散而长期滞留在大气中,使得雾霾加重。

第二,城市交通汽车尾气废气排放。一个城市的汽车密度越高,因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越严重,尤其是汽车尾气含量构成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烟尘微粒如某些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甲醛等均是构成雾霾天气的主体。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由此看来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废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城市主要生活污染废气排放。大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人口密集必然导致城市生活污染的加重。尤其是严寒的冬季,人们大多需要使用采暖锅炉和生活锅炉燃烧大量的煤炭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然而煤的燃烧必然导致二氧化硫和其他烟尘、粉尘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城市主要生活污染废气排放,尤其是采暖期的冬季大量燃料燃烧更是加重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

四.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现状分析

由此看来,不利的自然天气条件和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雾霾天气持续出现。然而人类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却是“罪魁祸首”,它是雾霾天气形成的推动力,为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根本条件和保证。因此大气污染是人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大气污染,我国不仅采用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防治,同时也重视采用法律手段来防治。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现行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它同《环境保护法》中的相关条款共同构成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分别从不同法律视角对防治大气污染进行了相关规定:

(一)“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法规定分析

首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目前环境管理界对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通常定义为:将某一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求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在一定时间段,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以满足区域内环境质量或环境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这个一定的时间段,现在一般都是以一年为单位。《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总量控制制度的规定如下:“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实践中,这些规定对控制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称得上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较为完善的制度。

其次,环境监督管理制度。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是指有关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责划分。一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该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章对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进行了规定,包括设置环境质量标准、公开透明的环境监测制度和建设项目的批准制度,这些规定对大气污染的防范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最后,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也做了相关规定,强调更新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并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设置了相关措施和处罚。这项制度对减少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不仅提供了方法指导,也保证了执行强制力。

(二)“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分析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从1987年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到之后连续的修改,说明了其在中国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法律手段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作用,也说明在现实中人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大气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

前面本文说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定义,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则是指对特定的某个区域内,某种气体允许排放的总量控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首先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同时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并且进一步明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污染物排放超标违法制度

该法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作出了规定,同时该法率先于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明确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法律地位,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超标排放的,应限期治理,并被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排污收费制度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作出了如下一些规定:1.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这是从法律上确立了这项制度。2.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3.征收排污费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4.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并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四.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完善

如上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更有部分制度已具有较高效力的法律确认和准确的法律依据,实践中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多方面原因,这些制度仍旧无法尽善尽美,从而导致实施效力不尽如人意,乃至现在雾霾天气频发。笔者就如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概括我国法律规定中的主要不足之处:

首先,无论是环境保护法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还是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都是仅仅设立了总量控制指标,却没有将该指标量化、细化、标准化。看似以控制指标的方式进行逐步地、有计划地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但实际上,这个计划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法律责任不明缺乏法律保障。

其次,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公众参与不足。目前,有关部门的大气污染监测活动多是对周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并公众。但实际上,公众更为关注的是对那些影响大气环境因素的监督,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排污企业、单位隐藏最深的,公众有权了解并对这些严重影响大气环境的活动进行监督。更有甚者,某些地方部门为了维护当地的形象,安抚公众的情绪,经常对某些重大的环境事故做虚假公告误导公众,严重侵害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并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

再次,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责任不明,处罚力度不够。许可证的申请要求是“事前申报”,实践中很多企业都是事后申请同意和确认。此外,在申报过程中,排污企业为避免更多责任,隐瞒排污信息的真实情况,没有如实申报,而环保单位为避免投入相当力量进行数据审核,对企业申报的保护指标大多没有进行实质性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双方推诿责任,导致法律责任不明。

为了有效地预防并治理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就一定要进一步修改并完善我国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以上法律规定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立法。

首先, 在《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控制指标量进行细化、标准化。其次,制定《总量控制计划程序条例》,规范政府具体实施总量控制制度的行为。主要是完善政府计划的确定程序、执行程序、变更程序、救济措施等。

二.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公众参与。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总则第5条对公众参与作了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客观地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这个规定是十分原则的,在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为此,一些地方性行政规章可以进行一些具体的有益的探索:第一,明确规定有关宣传部门加大对大气污染危害严重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危害严重性的认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第二,明确规定对公众自觉参与有益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行为予以鼓励。第三,明确规定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大气监测部门如实公布各项环境数据,并对虚假公布信息的部门给予处罚。

三.制定排污许可证条例,完善配套的有关规定。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由国务院规定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条件和程序,因此国务院有责任尽快制定排污许可证条例,就排污许可事项做出全面规定,以保证排污许可证的依法施行。排污许可证条例应对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实施主体,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条件、时间和受理方式,排污许可证的审批与颁发,排污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进行规定。

四.惩罚力度应更严格、更具特点。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超标排污责任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这种限期治理制度应该进一步完善。应当将限期治理制度的范围扩大至流域性、行业性、产业性的污染源,以排放标准为衡量依据,凡是超标的整个行业、产业皆在限期治理的范围内,这样就避免了行业面源污染源形成。其次,完善排污收费制度。一方面,提高排污收费的标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行业收费办法,扩大征收面。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强化追究环保部门违法排污收费行政责任的硬性规定,对挤占挪用者、不按标收费者、腐败收费者、造成环保资金流失者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同时强化排污收费的程序性立法,制定明了的排污收费程序或图解并将其公之于众,使执法者依法行政,排污者依法缴费,程序公开,为民便民。

结语

通过对“雾霾现象”现状和产生原因的介绍,得知严重的大气污染为其“罪魁祸首”。经过不同法律视角对大气污染的规定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我国现存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存在不足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应尽快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使各项制度的实施更合法有据,提高执行力,从而真正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法律出版社大众出版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用问题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432-433.

篇4

关键词:大气污染 ; 污染现状 ;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

目前,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已成为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制约瓶颈,同时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深入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治,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课题。下面本文在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一、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分析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通过经济的发展逐步推动城市化进程,但是过去我国的发展模式没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出现了很多污染情况,下面本文就对大气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城市废弃物的随意排放污染空气,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很高,尤其是最近经常提到的PM值,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爆表的现象,雾霾严重,由此可见城市的大气污染较重。

其次,工业布局不合理,能源结构发展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大气污染的现象。由于我国很多城市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应用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大量的烟尘粉尘以及其他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加大了污染的程度。

再次,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空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即污染物为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及烟尘,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了76%以上,在工业能源结构当中,以煤炭资源为主要原料的工业占据到近74%,这种大比例的情况给我国的大气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根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大气中废气的排放量就将会增加6%左右,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最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使用量逐年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也给大气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挑战,在大多数城市,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占据到了60%以上,这已成为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前文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措施加以防治。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治理,加强环境的监督力度,缓解城市大气污染的情况。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实现全员参与,政府要对城市内部和周边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综合治理,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这些企业污染物的排放达到标准要求。

其次,社会公民则需要从自身做起,增强环保意识,减少生活废气的排放,尤其要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上文中指出,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机动车数量大幅度上升,但是道路的建设远没有跟上机动车增长的步伐,导致交通拥堵,尾气污染的程度增加,要改变这一情况,作为公民,要尽量的选择公交出行或者是步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这样能够缓解汽车尾气的污染程度,从而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

其次,加强宣传,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同时深入发挥环境监督管理单位的作用。环境保护工作是全民的责任,需要每个公众参与其中。但是当前人们环保意识欠缺,要想有效的开展大气保护工作,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城市居民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先从意识领域提升人们对大气污染治理和防护的观念,这样有利于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支持。在充分发挥每个人作用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单位的作用,加强其对污染点、污染物以及污染源的监测,为有效的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作为环境监督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培训,提高其依法保护大气环境的水平技能,以便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

最后,要想改变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还需要优化城市工业布局,尤其是对污染严重企业的重点管理工作,减少大气环境空间的过度使用。相关者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企业自身的情况,分析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城市工业废气排放源、排放量的实际情况,进行核算,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制定大气环保目标,进行科学调节,并且充分的利用城市主导风向,确保污染较重的工业分布在主导下风向的位置或者是离城区和居住区较远的地方,确保城市环境空气的优化。

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环境问题。在当前,大气污染是环境问题中的核心,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工作经验,对大气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的措施,希望能够对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杰 大气与水污染的防治 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8年第03期

[2] 李晶 刘清华 丁大伟 浅谈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其综合防治 云南环境科学,2000年第01期

[3] 杨治国 浅谈城市大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内江科技,2013年第34期

篇5

关键词:GIS大气质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1-0082-02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现在,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8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8587万吨标准煤,到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7987万吨标准煤[1]。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2002年原煤消耗量已达14.8亿吨。2011年中国原煤产量为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增量为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接近80%,石油则在20%左右变化。而煤炭和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颗粒物中PM10(细颗物)和PM2.5(超细颗粒物)是对人体最为有害的两种物质。

城市不断发展,燃料消耗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数量增长也意味着而且城市内的燃料、危险品运输和存储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事故。对这些突发事故设立预警和预案处理系统能减少损失。

所以,对大气污染状况分析、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的控制和预警已经是环境保护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对已有的固定点源大气污染状况和突发事件引起的大气污染预警而建立专门的系统,能为整个城市发展和规划带来很大的好处。

1.2 GIS在大气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融合地理学、图形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项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与输出的计算机系统。随着近些年来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GIS技术进行大气环境研究的越来越多。GIS技术为大气环境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大气环境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两者结合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研究处理平台。

2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2.1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的特点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是了解区域环境质量、分析污染物扩散的有力工具。不同的大气环境质量模型适用于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污染源的各种大气扩散模式,能够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准确描述各种污染物的迁移、输送、转化等变化特征。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发展到现在,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空间性、动态性、多元性、复杂性、综合性。

2.2 几种常见的大气扩散模式

国内外有多种描述大气污染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点源扩散模式常用的有高斯模式、萨顿模式以及赫-帕斯奎尔模式等;线源扩散模式常用的有点源求和法、线源直线化模式等;面源扩散模式常用的有箱模式、虚拟点源模式(或称等效点源模式、倒退点源模式)和吉福德-汉纳模式(或称G-H模式)[2]。

一般研究认为,高斯模型是相对其他模型反应大气污染扩散的过程是最简单的,利用高斯模型计算出的浓度场与实际的的浓度场较为吻合。部分线源模型和面源模型也是由高斯模型发展而来的。

大气环境质量基本模型基本方程如式(2-1):

(2-1)

式中:x轴为平均风向,z轴铅直向上,uz=0、uy=0,Et,x、Et,y、Et,z为湍流扩散系数常数。在研究污染物对大气污染的整个研究过程内,可忽略污染物的自身衰减,即K=0。可将公式简化,可得式(2-2):

(2-2)

当对上述模型使用不同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来解的时,就能表示不同情况的污染源在各种气象条件下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情况。

2.2.1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城市大气污染最常见的污染源是工厂烟囱。一般将每一个排放的烟囱视为一个污染点源。而由于烟囱自身的高度使得计算烟囱所导致的大气污染于和在地面上污染源的不一样。一般将高度高于15m的污染源视为高架点源,低于15m的污染源为非高架源。非高架点源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式就为基本模型,而高架点源扩散模式则在基本模型上有所修正。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由于在推导过程中设定的假定条件,使得它在使用时有很多情况不适用。并且当出现静风、微风或大气中有逆温发生时,仍用这个模式计算会与实际情况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2.2.2 线源扩散模式

线源扩散模型一般用于计算道路上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线源扩散的计算曾采用点源求和法计算公路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但计算过程复杂。于是提出了线源直线化模式来解决上述方法的不足。目前较为常用的线源直线化模式有垂直风模式、平行风模式和内插模式三组模式。

2.2.3 面源扩散模式

城市中的低矮烟囱和大量分散的炉灶摊点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多,排放高度低,污染源强度不大,但是却会对城市大气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但实际操作时却无法用点源和线源模式处理。所以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采用简单箱模式、G-H模式及虚拟点源模式来评估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2.3 GIS与大气环境模型的结合方式

GIS和大气环境模型的结合在不同阶段和技术条件下,按照结合方式和数据交换形式分类,可分为三种:

松散结合:GIS和大气环境模型都为独立的系统并且有不同的用户界面,GIS能够为大气环境模型提供数据并输入,大气环境模型计算后的输出结果能够利用GIS处理或显示。

紧密结合:GIS和大气环境模型为独立的系统,但是有共用用户界面来管理2个系统的公共数据和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

完全集成:GIS和大气环境模型有共用的用户界面并实现两者的数据共享。完全集成需要从底层开发来实现各部分的紧密融合。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GIS和大气环境模型完全集成的系统非常少,主要的集成模式还是前两者,主要发展方向是紧密结合方式。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的建模

为了实现出现污染源时候,计算某时刻某一坐标位置的污染物浓度,需要将高斯模型转化成可以计算的解析式(3-1)。

前提条件:大气流场均匀稳定,忽略纵向弥散作用。

(3-1)

高斯模型解析式

式中:

C:浓度,mg/m3;

He:污染源高度,m;

Q: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σy:横向扩散参数,mz;

σz:铅直扩散参数,m;

ux:平均风速,m/s。

3.2 GIS与大气质量模型集成步骤

GIS与大气环境质量模型集成可由以下五个步骤完成(图1)。

图1 GIS与大气质量模型集成的框架步骤

(1)问题定义: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污染物研究区域范围大小和时间跨度,选择合适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型。

(2)数据输入:输入污染源信息,气象资料,地形资料。

(3)大气环境模型:输入气象环境数据和污染源数据,输出污染物浓度信息。

(4)数据分析操作:对各种输入数据和模型计算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5)数据显示输出:最终处理结果的显示和输出。

3.2 系统总体设计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模块是作为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产生的。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污染数据输入,大气污染模拟,污染区域可视化等几部分。由于是作为系统的一个模块,数据交换由设定好的接口实现。

3.3 系统功能设计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模块主要需求是提供城市环境下的污染情况模拟。并将模拟结果输出提供给其他系统模块处理生成预警信息或模拟污染情况设定预案用。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

污染数据输入:由多种方式输入污染源的情况数据,包括污染源的空间信息。污染物类型,扩散参数。同时也需要设定模拟的环境条件,包括大气温度,风向等等。

大气污染模拟:按照大气扩散模型,依照输入的污染源信息和环境信息来计算模拟污染物的扩散的情况。

污染区域可视化:当污染物扩散情况计算完成之后。在地图显示单元分级显示污染物的扩散分布等级,按照污染严重程度的不同上不同的颜色。并在最后生成shape文件。这部分最后会共享给地理信息系统的各部分模块来处理。

3.4 系统应用开发实验

采用.Net开发环境,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组件,完成了城市大气污染模拟模块的开发。系统模块基本达到了要求。能够为城市大气污染预警和预案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主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大气污染模拟界面

4 结语

城市大气污染模拟模块能够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增加大气污染模拟功能,提供大气污染的模拟数据给预警和预案工作。实现大气环境管理调控的现代化,为政府决策,居民出行,企业选址等提供信息化平台。而且由于组件化的关系,能够方便灵活的与不同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整合,提供处理服务,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

[2]华敏洁.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和GIS结合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蒋波涛.插件式GIS应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基于C#和ArcGIS Engine 9.2[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城市环境规划

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社会文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快速积累,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取得如此客观的成果的同时,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物体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其中大气污染尤其是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是不容忽视。城市大气污染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过度排放使得大气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工业时代使得煤炭和石油等矿物质燃料成为了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而这些能源的使用将带来大量的有毒害气体的排放,积年累月的排污使得城市大气环境逐步恶化,从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来开,1997年以来,我国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而引发的死亡人数达数十万之多,由此引发的次生疾病更是不计其数,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所带来的危害是全球性的,但是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还欠缺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考虑,城市规划中的疏漏反而会进一步的加重城市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通过过往对大气污染的研究成果,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体系,以此为评价依据,并贯彻到城市环境建设规划之中,真正的落实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和生产理念。

一、大气污染引发的主要健康问题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不仅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致病性特性,也和人类个体特息相关,依据环境流行病理论、环境病毒理论和环境生物学理论,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危害评价,可以对大气污染物进行致病性分类,使其针对不同的个体具有统一的评价依据。从当前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大气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和皮肤上,个体通过呼吸、饮食和皮肤接触等方式吸入有毒气体,造成相应的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疾病,相对于水资源污染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严重程度或有不及,因此,可以对其进行较为严密的科学合理分析,建立有效的健康危险度的评价体系。

二、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体系

建立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目前一直的大气污染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致病性和制毒性进行统计学分类,并提供相应的防治和治疗方案。具体而言,通过建立相应的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因素,对不同的大气污染物进行考察评估,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个影响因素进行加权综合考虑,最终得出量化考核的危险度评级结果,基于以上的评价方法,目前的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主要有危害认定法、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法、危险度特征描述法以及暴露评价法,根据单位剂量的大气污染物所带来的健康损失,可以对健康危险度进行有效的评价。

目前来看,大气污染物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可吸入颗粒、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性气体上,不同种类的有毒性气体的致病原理和浓度变化特征差异巨大,使得通用性的数学分析模型难以实现。通过进行志愿者暴露实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动物毒理学实验可以有效的确认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以生物标志物为代表的新兴生物技术使得科学有效的污染物认定可以通过污染物进行生物体之后的代谢产物来反推污染物的种类甚至是接触方式,生物标志物的引入使得人体健康效应终点的研究变得简单易行。选择合适的暴露场所和暴露方式,可以建立系统的污染物暴露评价体系,通过可靠的数学分析模型,消除特定环境条件带来的偶然性实验差异,可以真实的反应局部地区的大气污染水平及其健康危险度系数。

三、城市大气健康危险度评价在城市大气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大气环境污染是大气环境破环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大气污染的诱发因素和恶化流程来看,我们不仅需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更需要针对我们的城市结构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避免发生二次污染。根据就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进行的现有研究来看,对城市大气污染中的重点污染企业、重要的污染形势和重点污染途径进行提前预防,规避或者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剂量和浓度准许量,以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体系作为城市环境规划的参考依据,不同水平的污染物浓度导致不同水平的人体健康损害,因此可以根据健康危险度评价中人体对污染物的剂量一响应关系确定不同污染物浓度时的指标权重值,得出一个两者之间的梯度关系。定期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城市现状,对大气污染物的暴露评价研究给与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建立科学的大气污染物健康危险度量化分析数据资料库,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个体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引入大气污染考核机制,大力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理念。

四、总结

城市环境污染是城市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显得尤为突出,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以城市大气污染的发展现状为分析对象,从剖析大气污染的诱因和恶化进程入手,总结分析了当前主要的城市大气污染形式,根据现有的技术统计资料,提出了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系统,并将其应用到城市环境规划之中,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城市

1城市大气污染现状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大气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酸雨、臭氧层空洞等诸多问题成为影响市民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等成为大气污染的关键要素,使城市大气质量不断恶化。因此,重视城市大气污染,了解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成因,因城施策,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根据广东省环保厅的《2016年上半年环境质量状况》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上半年全省21个地级市及顺德区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89.5%-98.9%之间,平均94.9%,较去年同期上升3.8个百分点。近年来(2012年-2016年上半年)2012-2016年全省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总体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尤其是在2013年以来,随着全省大气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相继出台了《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实施细则》等,全省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全省各市的城市大气现状来看,汕尾、湛江和茂名等城市空气质量位居前列,但清远、广州和佛山等工业城市的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排名在全省位次靠后,大气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不容懈怠。

2城市大气污染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大气污染是指因城市特殊的下垫面条件和外界层结构以及污染源集中而造成的大气污染[1]。是城市中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排放的空气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引发的后果。

2.1城市大气污染源

城市大气污染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山林火灾、大气圈中的空气运动等,也包括人为因素,如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等,其中,主要污染源来自人为因素。

2.1.1工业污染源

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加剧。工业生产环节需要动力、热能、电能等,这些动力主要来自燃料的燃烧产生,由于原料、生产方式的不同,在工业生产中还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如果后期处理不当或者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必然会加重大气环境污染。广东省是工业发达省份,经过多年来的治理和综合措施的运用,城市大气环境整体状况良好,但佛山、清远等工业发达地区的大气污染依然较其他城市严重。

2.1.2农业污染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以防治病虫害和草害等,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居世界第一位,以氮肥为例,我国的平均氮肥施用量是美国的3倍,澳大利亚的8倍。2016年我国的农药使用量虽然首次实现零增长,但全年依然使用量超过了90万吨。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会污染土壤、水体,也会给空气带来危害,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2.1.3生活污染源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与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其中生活污染源是主要的大气环境成因之一。人们日常的燃烧石化燃料会排放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有害气体。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学产品在日常的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给大气污染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如汽车、冰箱和空调中大量使用的氟氯烃(又叫氟里昂)会加剧臭氧层的破坏。日常使用的杀虫剂、消毒剂等化妆品制造业,灭火剂、气溶胶喷射剂等多技术系统中,形成独特的氟氯烃工业,由于氟氯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容易引发温室效应。

2.1.4交通运输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和人体等。2016年广东省高速公路新增655公里,总里程达7673公里,预计到2017年底,还将有635公里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届时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过8100公里。公路的修建在方便出行的同时,也会给环境带来压力。汽车尾气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90%-95%的铅、碳化合物、60%-70%的氮氢化合物都是来源于城市公路交通,13%的粒子排放和3%的二氧化硫的排放来自运输。公路机动化交通是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上海、北京在非供暖期间机动车排放的CO、HC、Nox三项分别占排污总量的86%、90%、56%和60%、86.8%和54.7%[2]。

2.2城市大气污染影响因素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来源主要有工业、农业、生活以及交通运输污染等,但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产生影响的因素也较多,主要有:

2.2.1气象因素

在自然条件下,风、雨、云、雾、甚至是大气稳定度、特殊的逆温层都气象条件都会对城市上空中的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扩散产生一定影响。

2.2.2地理因素

大气流动会受到下垫面(如地形、地貌、海陆位置、城镇分布)等地理因素影响,这些特殊的地理因素会在小范围里引起空气的温度、风向、气压、风速等产生变化,也会间接的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扩散。

2.2.3其他因素

污染源及物质性质和成分,例如排入大气中的废气化学成分,物理质量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如点、线、面源)和排放形式(瞬时、连续、地面、高架)等。此外,污染源强、源高也是影响大气污染物形成和扩散的重要因素。

3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任务,需要综合施策,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果。

3.1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

对新兴发展的中小城市,要严格提前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发展太阳能、光伏等新型能源产业,提高新型能源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比重。对于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的城市,要综合考虑现有的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及时将重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搬迁、关停或者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模式。坚持分散布设原则,考虑城市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通过选择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的布局结构。例如,对于冶金、火电站等应搬迁至远离市区的郊区和下风口,与城市居民区和主要商业区保持合理的距离,注意对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地区的保护。提升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大力推广使用生物肥料。

3.2严格控制交通生活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要加强交通运输污染治理力度,严禁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做好日常的机动车辆污染物排放年检工作,坚决淘汰“黄标车”,按期报废老旧车辆,严惩车辆超期服役,大力推广和鼓励发展清洁燃料等新型环保燃料动力车辆,加大公共交通的改造力度,加强对公交车、出租车等燃用甲醇、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改造力度。严格控制生活污染源,可采取集中供热、热电联供等方式,加强小锅炉的改造力度,禁止使用燃煤灶,推广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新型清洁能源。尤其是要根据城市所在区域的特点,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污染、无污染能源。

3.3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

加强日常环境执法力度,对超标排放尤其是故意污染环境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减少和杜绝各类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强区域城市大气环境监测预报工作,例如,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空气质量监控网络,最大限度地利用粤港双方开展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监测网络[3],全面评估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1]赵铭.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7):115-116.

[2]卢莉芳.论交通运输业的优势“最大化”与劣势“最小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7.

篇8

关键词:城市; 大气颗粒物; 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338-02

1 大气颗粒物污染简介

大气颗粒物指除气体之外的所有包含在大气中的物质,包括所有各种各样的固体或液体气溶胶。其中有固体的烟尘、灰尘、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粒径的分布大到200微米,小到0.1微米。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烟尘和粉尘排放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2004年的环境状况报告显示,46.8%的城市颗粒物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颗粒物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北、山西、内蒙、辽宁、河南、湖南和四川。在监测的城市中,2004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的占38.6%,而1999年这一数字只有33.1%,但全国总排放近年处于波动状态,没有得到明显的遏制。总的来说,随着300 多个城市中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逐年增加,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好转。

对于我国城市而言污染源主要为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居民燃煤污染。另外,近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速增多和市政建设等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 大气颗粒物治理措施

2.1 加强污染物排放管理的建议

政府部门需加强大气颗粒物污染管理力度。政府部门应将大气颗粒物排放制度化,如进行以下流程。首先,政府需明确污染排放许可证颁发的法规和管理流程,包括许可证申请的严格化、污染指数检测报告的准确化、许可证管理人员的考核、许可证管理机关的执法权明确化、许可证审批程序的合理化以及管理资金的流向明朗化;其次,是在执法办事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污染排放许可证颁发的法规和管理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办事效率。

2.2 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建议

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设计范围是以城市中心区的建成区为核心地域向外延伸。

2.2.1 水域生态工程方案

城市中的水域是唯一不起尘的地域,而且还具有吸尘、降尘和调节城市气候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城市地质条件,保持并扩大现有水域面积,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水域,提高水域覆盖率。该工程方案除了具有生态效益外,还可考虑其经济效益,例如建设水上训练基地或旅游渡假村等。

2.2.2 绿色生态工程方案

绿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绿化可以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是非常经济的生物防治措施,称之为“城市肺”。中心区TSP 中扬尘比例较高,与城市绿化率不高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方案对绿化工程作出重点规划。绿化工程的设计思想:以林为主,草花为辅,建设大型防护林带和城市森林公园,尽快形成城市森林系统,使绿化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用;规划设计大、中、小型的以林为主,林、草、花相间的城市立体景观系统,使中心区内已建成地域的裸地全部绿化,作到黄土不露天;在建地域的裸地应随建设工程的结束时间而完成绿化工程。

(1)围绕城市外部建立外防护林带,形成以抵抗外来大气颗粒污染物的防护墙。再在城市中,沿河流、湖泊建立内防护林带,保证城市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净土。

(2)建立城市森林公园,给城市建造有一个“肺”,便于城市消耗以产生的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

(3)许多城市都在近郊有储灰场,用来堆积城市建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灰尘、垃圾。储灰场是重要起灰源之一。该工程拟先在储灰坑周围建设高大防护林地,以阻挡灰坑起尘。注重储灰场的封闭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其灰尘外扬。生活垃圾场周围也需建设高大防护林地,以阻挡垃圾山起尘。服务期满后进行土地恢复处理。还要做好裸地绿化工作,尽量做到城市退耕还林,将废弃的、或暂时无用处的裸地充分利用,建立绿化带或防护林带。

2.3 城市工业环境整治方案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内或近郊都存在一些具有一定大气污染的工厂。对于这些工厂,我们不但需要对其工厂环境进行改造和绿化(如上部分方案)。还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要求工厂进行废气的处理,达到环保要求。对于大气颗粒物污染,有以下几种控制技术:

根据除尘技术原理,可以概括为机械力除尘、过滤除尘、静电除尘和湿式除尘四种类型,其中前三种可统称为干式除尘。

2.3.1 机械力除尘

机械力除尘是借助质量力的作用达到除尘目的的方法,相应的除尘装置称为机械式除尘器.质量力包括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主要除尘器形式为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

(1)重力沉降。

利用颗粒污染物与气体密度不同,使颗粒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降下来,与气体分离的过程。重力沉降室结构简单,造价低,压力损失小,便于维护,且可以处理高温气体。主要缺点是只能捕集粒径较大的颗粒物,仅对5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具有较好的捕集作用,因而效率低,只能作为初级除尘手段,主要用于高效除尘装置的前级除尘器。

(2)惯性除尘。

利用颗粒污染物与气体在运动中惯性力不同,使颗粒污染物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通常是使气流冲击在挡板上,气流方向发生急剧改变,气流中的颗粒物惯性较大,不能随气流急剧转弯,便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3)离心除尘。

利用旋转的气流所产生的离心力,将颗粒污染物从气体中分离处理的过程。

离心除尘器也称为旋风除尘器,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低、操作维修方便、压力损失中等、动力消耗不大、可用各种材料制造、能用于高温或高压及腐蚀性气体、并可直接回收干颗粒地优点。一般用来捕集5至15微米以上地颗粒物,除尘效率可达80%左右,是机械式除尘器中效率最高的。主要缺点是对5微米以下的细小颗粒物去除效果不理想。

2.3.2 过滤除尘

过滤除尘是使气流通过多孔滤料,将气流中颗粒污染物截留下来,使气体得到净化的过程,主要有袋式除尘及颗粒层过滤除尘两种方式。

(1)袋滤除尘。

利用棉、毛或人造纤维等加工的滤布捕集颗粒污染物的方法,主要通过筛分、惯性碰撞、扩散、静电、重力沉降等作用机制,依靠滤料表面来捕集颗粒污染物,属于外部过滤。

该方法除尘效率高,一般可达99%以上,适应极强,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颗粒污染物,操作弹性大,除尘效率对入口颗粒污染物浓度及气流速度变化具有一定稳定性,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便于回收干料,不存在污泥处理。但袋式除尘器的应用受到滤布的耐温、耐腐蚀等操作性能的限制,一般使用温度应低于300℃。

(2)颗粒层过滤除尘。

通过将松散多孔的滤料填充在框架内作为过滤层,颗粒物在滤层内部被捕集的一种除尘方法,属内部过滤方式。除尘过程中大颗粒污染物主要借助惯性力,小于0.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靠滤料及被过滤下来的颗粒表面的拦截和附着作用过滤下来,净化效率随颗粒层厚度增高而提高。颗粒层除尘器按其功能可分为单颗粒层除尘器和组合颗粒层除尘器两种。

2.3.3 静电除尘

利用高压电场产生的静电力(库仑力)的作用从气流中分离悬浮粒子(尘粒或液滴)的一种方法。静电除尘主要通过粒子荷电、沉降和清除三个阶段实现颗粒污染物与气流的分离。静电除尘常用的设备为电除尘器,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是单区电除尘器,即使粒子带电的电离作用与带电粒子的集尘作用在同一电场中进行。电除尘器是一种高效除尘装置,对细微尘粒及雾状液滴捕集性能优异,除尘效率达99%以上,对于0.1微米以下的尘粒,仍有较高的去除效率,由于气流通过阻力小,所消耗的电能通过静电力直接作用于尘粒上,因此能耗低。处理气量大,可应用于高温、高压场所,广泛应用于工业除尘。电除尘器的主要缺点是设备庞大、占地面积大、一次性投资费用高。

2.3.4 湿式除尘

也称为洗涤除尘。该方法是用液体洗涤含尘气流,使尘粒与液膜、液滴或气泡碰撞而被吸附,凝聚变大,尘粒随液体排出,气体得到净化。由于洗涤液对多种气态污染物具有吸收作用,因此它能净化气体中的固体颗粒物,又能同时脱除气体中的气态有害物质,某些洗涤器也可以单独充当吸收器使用。湿式除尘主要通过惯性碰撞、扩散、凝聚、粘附等作用来捕获尘粒。湿式除尘常用的有喷淋塔、填料塔、泡沫塔、卧式旋风水膜除尘器、中心喷雾旋风除尘器、水浴式除尘器、射流洗涤除尘器、文丘里洗涤除尘器等。湿式除尘器结构简单、造价低、除尘效率高,在处理高温、易燃、易爆气体时安全性好。不足是用水量大,易产生腐蚀性液体,产生的废液或泥浆进行处理,并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3.5 粉尘与烟气处理

粉尘和烟气主要来源于燃烧设备和工业生产工艺。对粉尘的净化控制,主要是三类技术。对于烟气的处理技术,主要是三种:一是洗涤吸收技术,典型装置是烟气洗涤塔;二是吸附技术,典型装置是过滤层净化器;三是催化处理技术,典型装置有催化燃烧器、热催化器等。

3 结束语

由于城市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污染控制的困难,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将存在一个很长时期。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方面。由于其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对我们人类的健康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城市空气和发展有着恶劣的影响,对地球环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还存在着治理难、治理资金投入大、技术水平有限等问题。因此,大气颗粒物污染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现状及污染源的简要介绍提出适合于我国城市现状的整改意见以及在工业处理方面的处理技术及处理方法。对于大气颗粒物污染治理工业治理方法有很多,如文中所列。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使用条件和使用环境,对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条件还应根据各自需求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

篇9

关键词 《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空气质量管理;大气污染防治

文/熊跃辉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细颗粒物(PM2.5)为标志的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气灰霾事件在我国许多地区频繁出现。根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公告,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161个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39.7%,PM2.5浓度在21~150微克/立方米,平均为69微克/立方米。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年均值进行评价,仅有9个城市达标,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之路任重而道远。

2013年9月,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国十条”)由国务院正式,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大气“国十条”明确了未来五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行动纲领,而如何细化落实“国十条”,实现空气质量的切实改善,是当前空气质量管理决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在空气质量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体系中,构建准确、完整、更新及时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识别污染源、科学有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中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物清单体系建设上,远远落后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求,现有的国家环境统计体系仅覆盖主要工业源和生活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无法形成完整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严重制约了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工作。

建立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空气质量管理的基础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应当覆盖化石燃料固定燃烧、工艺过程、移动源、溶剂使用、开放扬尘、生物质燃烧和农业等排放源,包含二氧化硫(S02)、氮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3)、一次颗粒物(PM2.5和PM1o)和臭氧(03)等大气污染物,并具备动态更新机制。准确、更新及时、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是识别污染来源、支撑模式模拟、分析解释观测结果和制定减排控制方案的重要基础,无论对于大气化学与气候相互作用、大气复合污染来源识别等科学问题探究,还是对于污染物总量减排、空气质量达标等环境管理问题来说,都是极为关键的核心支撑。目前开展的PM2.5来源解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制订及效果评估、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工作无一不需要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作为核心基础数据支撑。由于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构成复杂、技术更新迅速且相关信息获取困难,相应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目前没有完整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空气质量管理的瓶颈之一。

污染源“底数不清”严重制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管理部门逐步建立了由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排污申报、总量核查、重点源在线监测等组成的多源立体环境数据体系,实现了对工业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的核算和动态更新,以及对机动车和生活源排放量的统计。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城市基于自身空气质量管理需求,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少数城市还实现了清单的动态更新。在各类科研项目支持下,我国研究人员在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构建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共性技术体系,将排放系数本土化率由20%提高到70%以上,发展了多层嵌套高分辨率区域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和方法学。其中,清华大学建立了包括10种污染物、700多种排放源的中国多尺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MEIC)并通过网络 (http:// meicmodel. org/)共享,为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然而,我国在排放清单技术体系建设和国家排放清单编制方面的进度仍远远落后于空气质量管理决策的迫切需求,问题突出。一是现有环境统计体系覆盖污染物和污染源少,仅包括主要工业源和生活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无法支持控制PM2.5复合污染的决策制定;二是基于研究建立的区域排放清单多来源于宏观能源经济统计数据,在城市群或城市尺度应用时存在口径差异、时空分辨率不足、不确定性大的问题;三是少数城市建立的城市综合排放清单在源分类体系、源排放计算方法、活动水平和排放系数获取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质量参差不齐,可比性和可推广性不足,而大部分城市至今没有污染源覆盖完整、基于统一数据来源和方法学编制的高分辨率城市排放清单。因此,决策者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时空分布、行业贡献、减排潜力等信息掌握不足,“底数不清”的状况是制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瓶颈。

建立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势在必行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来看,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技术方法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国家排放清单基本与空气污染治理工作同步进行。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清洁空气法》以来,逐步建立了排放源分类标准和编码、源测试规范和排放系数库、各类复杂源排放计算模型以及与空气质量模型对接的排放处理模式,形成了完备的排放清单技术体系和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美国国家排放清单,建立了清单校验和定期更新制度。美国国家排放清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其有效实施清洁空气计划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欧洲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排放清单编制工作,设计了适用欧洲国家的排放源分类体系,建立了一套排放计算方法和框架,编制了包含气态污染物、颗粒物、重金属等在内的欧洲历史排放清单,为制定欧洲地区污染物排放控制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尚未从国家层面上建立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严峻的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倒逼空气质量管理部门必须在短期内实现排放清单“从无到有”的突破。在这一情况下, 《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将“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及核算技术”研究作为核心主题之一,计划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构建既具有科学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体系,并依托这一体系建立基本规范、准确、实用且具备动态更新功能的中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清单。

科学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指导原则

强调规范性,建立标准通用的清单编制方法

标准规范的清单编制方法是确保排放清单质量的先决条件。现有排放量统计、区域和城市排放清单缺乏统一的清单编制框架,方法和数据来源不同,难以比较和融合,制约了清单的实际应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结合国内排放清单编制的实践经验和国外成熟的技术体系,提出了科学实用的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学。逐一规范了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排放量计算方法、活动水平和排放系数获取途径以及清单应用和校验等技术流程,适用于指导在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尺度开展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准确识别排放源是清单编制的首要环节,也是确定排放量计算方法、收集活动水平和选取排放系数的根本依据。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梳理我国复杂排放源特征,建立涵盖所有重点源的源分类体系,分析影响源排放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在燃料、产品和工艺技术层面解析排放源组成,建立排放源垂直分级树。针对每一具体排放源,指南均明确规定应采取的排放量计算方法和参数获取途径。指南建立了一套标准通用的清单编制方法学,各地区均可遵循这一方法建立本地排放清单,统一的方法学框架可使排放清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保持一致。

兼顾适用性,满足不同工作基础地区技术需求

排放清单指南在方法学设计上考虑了不同地区的工作基础和技术需求。工作基础一般的地区可在重点源排污设备活动水平调查基础上辅以统计资料和指南提供的排放系数编制清单;工作基础好、技术储备充足的地区应尽量对所有工业污染源按照点源获取活动水平,同时开展实地排放测试,获取反映当地实际排放特征的排放系数。

指南在统一方法学框架下,兼顾了对不同地区的适用性。统一的方法学框架规范了清单编制流程,保证计算方法和参数的一致性,增强清单可比性。指南同时提供计算参数的高精度处理方法,指导具有实际需求和工作基础的地区进一步提高排放清单精度。各地应根据空气污染现状、工作基础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地选择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逐步提高清单精度,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突出实用性,方法一数据一工具多层次技术支撑

排放清单技术指南集成了我国清单编制实践中经过广泛应用和系统检验的方法学和数据库,形成了实用的工作技术流程,可以指导各地环保技术人员开展本地化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以排放清单技术指南体系为开端,我国将逐步构建方法一数据一工具多层次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国家排放清单建立。环境保护部通过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支持排放清单编制软件开发和排放系数数据库建设,形成清单编制系列工具和产品,便于排放清单的快速编制和更新。

另外,通过各地科研产出的积累和清单编制的实践经验,将为不断完善多层次技术支撑体系提供支持。各地在实施清单编制过程中,应加强针对性监测检测和调查统计工作,注重数据积累和技术储备,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修正的参数及时反馈,完善清单数据基础。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支撑体系建设进展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构成复杂、技术更新迅速且相关信息获取困难,如何准确估算我国人为源排放一直是一个难题。既需要突破排放定量表征方法建立、清单准确性检验等科学技术问题,也需要解决与现有环境统计数据体系相接轨、与环境业务部门实际能力相吻合等操作层面问题。因此,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作为环保部门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亟需加强科学研究。为此,环境保护部于2013年9月启动实施了《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清洁空气研究计划》重点围绕大气“国十条”实施过程中的“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等科技需求,拟在摸清我国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跨界传输规律基础上,以改善区域、城市空气质量和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为核心目标,重点解决污染物动态排放清单、法规模型、监测预警、应急调控、达标策略和监督考核等关键问题,构建大气污染源国家法规排放清单及减排支撑技术、空气质量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体系和大气污染防控监管技术三大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含港澳)等重点地区实施清洁空气科技工程。《清洁空气研究计划>中,将“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及核算技术”列为核心主题之一,要推动建立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支撑体系。

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支撑体系的核心就是要针对污染物和污染源管理需要形成系列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通过研究,初步提出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的基本思路,即根据轻重缓急、由简人繁、点面结合、局部先行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先按照污染物种类和污染源源类(行业部门)两个方向分别出发,编制单项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待各方面对清单编制工作有一定认识和基础后,将以城市和区域为网格单元。编制涵盖全行业、多污染物以及包含时空信息的源排放清单技术指南,为构建完整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方法和工具。根据支撑未来国家大气污染物清单建立需求,我国的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体系的大气污染物将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氨和一氧化碳等,主要污染源将覆盖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溶剂使用源、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农业源和废弃物处理源等重点排放源以及主要的人为活动排放源。

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取得快速的发展。2014年8月,《大气细颗粒物(PM2.5),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第一批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已正式;《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第二批技术指南已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公告2014年第92号)。第三批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将面向未来城市或区域污染预报和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需求,涵盖全行业多污染物和污染源时空变化信息等,将由综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和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构成,相关研究正在进行,待成熟后。

不断完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几点要求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是建立区域和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重要基础。污染物排放清单随着污染源构成变化、控制技术发展、测试技术更新、校验方法发展而动态变化,因此,清单编制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持续更新的工作。构建完整的、精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需要重视实践运用指南并加强科学研究。

重视技术指南的实践与应用

当前的技术指南不仅提供了清单编制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方法,还提供了源分级分类方法以及在大尺度上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参数。由于各地方在产业结构、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环境监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排放系数具有较大不同。各地要想获得准确真实的污染排放情况,必须开展实测工作,获取本地化的参数。同时,各地应将实践中获得的精确数据反馈给环境保护部,以便于国家修订相关参数。

加强清单编制科学研究

技术指南中介绍了多种排放量的技术方法以适应不同工作基础的地方选用。各地应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将清单研究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改进、完善清单编制技术方法,补充、更新排放系数库,建立污染物排放清单数据库。

加强清单编制能力建设

各地区应在排放清单编制实践中,依托清单技术指南要求,加快人才培养、加强能力建设、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注重工作积累,重点提升排放清单编制水平和能力,加快构建高精度地区排放清单,完善清单数据库建设。各地区排放清单经过质量保证和控制后汇总形成国家排放清单。

主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J].环境经济,2013(9):6-9.

[2]付军,滕曼.贯彻落实“大气十条”的环境监测技术需求[J]. 世界环境,2013(6):33—35.

篇10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创新性实验;探究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所谓“大气污染”指的是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的活动中或自然过程中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在达到足够的时间后,危害到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1 大气污染的形成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越高,污染就越严重,危害也相继增大。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除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之外,排放源的高度、气象和地形因素也有一定的关联。

污染物在进入大气层时,会受外力的影响稀释扩散。因为大气层中大气湍流极不稳定,如果因大气湍流加强,是大气不稳定,加快了污染物的扩散稀释速度,反之,污染物的稀释速度就会减慢。大气活动中降水可以缓解一下大气层中的污染物,但是污染物随着降水运动降落,又造成了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2 我国大气污染问题

从上个世纪开始,我国的大气问题开始出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大气问题已经日益严重。据环保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大气污染之中,酸雨覆盖面积在全国总面积的1/3;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球首位,臭氧层消耗量居全球第二。我国自2002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之后,大气污染问题对于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有严重的影响。

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为防止大气污染问题的继续恶化,我国在八十年代启动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995年,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内容进行了修订,2000年再次进行修订。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以防治和降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大气污染为目的的一项工程。这一项工程已被国家教育部纳入“十五”规划当中,纳入了高等教育院校的基本课程之中。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以实验课为主,针对工科学生的而设置。核心内容是污染的控制技术。课程内容多是实验课与理论课。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和实践大气污染的控制方法。

4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创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以“理论为辅、实验为主”的一门课程。实验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传统的验证实验课,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客体。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满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人才需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课程需要改革创新。

第一、实验课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球首位,因为二氧化硫排放而引起的酸雨污染面积已达我国领土的1/3,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根据这个课题,课题组可以设置“吸收法排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实验”,变化原有的操作条件,以教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新实验课的环境下,充分掌握脱硫技术,对于技术发展有新的认识。

第二、实验课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对于无回收价值的低浓度废气,生物膜法以其投资低、运行维护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广大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对此,课题组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开发生物膜应用工程。

第三、创新实验设备。在废气排硫等试验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污染物质泄露挥发的问题出现。这些污染物质对于人体危害性极大,严重时会影响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更新室内空气净化设备非常有必要。在国内,纳米催化技术效率高、成本低,对于环境和人体也没有损害,所以学校可以采用该设备,对实验时可能造成的废气挥发进行净化。

5 实验教学的创新

第一、改革原有的评分机制。为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实验课程中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学课程的质量非常重要。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按责任分工,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可进行岗位轮替,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实验环节中都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分享各自得到的数据。实验操作占期末总评分的30%,评分要以实验思路清晰、操作认真谨慎、态度严谨为标准。实验报告课占评分的50%,评分标准则是对于数据的分析、思考、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第二、丰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实验本身,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引入,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方便授课,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在拓展学习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6 结束语

针对本课程中的独有特点,进行合理有序的创新改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丽芬,全燮,杨凤林.大气污染控制实验与环境工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