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30 17: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山东省公路交通 区域经济 支撑作用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齐鲁大地,黄河之滨,山清秀水,资源蕴藏。山东,历经60多年的风雨征程,已经跨上了世界的舞台。今天,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2012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4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75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38713.6公里,通达128个县市区,总里程数位居全国第一,“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在公路事业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背景下,山东省作为一个缩影,如何从公路交通网的科学规划与建设实施上,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路网建设的重点与目标,充分发挥路网运输效能,实现公路投资与满足公路需求的协调发展,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
1 山东省公路建设发展现状及特点
山东省公路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下的公路建设时期,另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的公路建设高峰期,并由此而逐步形成大路网、大港航、大物流、四化公路、公共服务的“五大体系”建设格局。在扎实推进“保安全、保畅通、树品牌、树形象”活动中,全省道路责任事故数、死亡人数、及经济损失同比大幅下降,特别是在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上,累积投资14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万公里,累积完成244个省直扶村公路建设任务;加强城乡客运公交发展规划建设,加快县、乡、村三级公路物流物流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公交服务广度与深度的同步提升;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上,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于2012年6月10日建成通车的滨德高速,全长143.8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总投资57.82亿元,实现了鲁北与冀东地区的出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在建设的德商高速南段(线路全长62.25公里)和中段(68.8公里),预计今年9月开工建设的德商高速北段,作为省内最西端的“一纵”,北接京津冀经济区,南连河南中原腹地,对于加快省会都市圈建设,打造西拓东引的“桥头堡”发展重要作用;作为济南市公路规划配套工程,济乐高速全长114.987公里,线路主线按双向6车道设计,建成后将实现对济南市所有县、区高速互连,特别是对于推动济南市北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最新的高速路网规划建设中,还将对胶东半岛和西部地区加大“纵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低碳交通运输试点城市建设进程,累计对新能源汽车投放量达到71196台,实现了我省交通建设事业文明、和谐、环保、低碳的全面发展。
2.1 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总量的促进作用
公路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公路客运量及货物运输量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直接增加区域生产总值的提高,自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山东省营运性汽车的数量由415882辆,增至787783辆,增速达7.36%,间接的反映了山东省公路交通运输产值的增长速度。同时,公路交通运输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地区新兴产业的催生与促进,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配送、以及信息产业的快速跟进,特别是近些年来现代物流产业的崛起,更是依托公路基础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2.2 公路建设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
山东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其直接影响将对第三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国家第三产业报告显示,自1978年至2009年间,中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其比值由1978年的23.9%上升至2009年的43.3%,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与仓储业所占比重达到65.72%,而公路产业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4890万人,至2009年年底,升至26603万人,其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62%。
2.3 公路建设对区域内产业结构布局的带动作用
公路建设以公路运输为主,其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重要体现在:一是从公路交通的便捷性来看,促进了零售业与服务业向城市的发展;二是从公路路网密度来看,使得区域间工业格局也呈现离心趋势发展,特别是围绕公路干线网,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建设进程日益加快;三是从农村路网建设来看,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之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4 公路建设对区际经济的带动作用
公路路网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活跃了区域内经济,更是在区域间的联系与交流中形成了更多的“半小时经济圈”,主要表现有:一是快速路网建设,拉近了不同区域间的空间与时间,促进了区际间的经济活动的联系强度;二是高速路网建设,加快了区际间的流通速度,不仅节省了商品流通的运输成本,还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发展基础。
3 应对山东省公路建设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3.1 加大公路交通投资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公路运输以其高灵活性作为最常用、最广泛的运输方式,不仅承载着短途客货运输任务,还对山东未来大格局交通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将公路交通事业纳入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中,以实现公路交通事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既不能尊重公路交通发展规律,又要体现其对社会资源的带动作用,适应环境、不浪费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引入现代工艺技术,确保公路交通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
3.2 优化公路交通结构与布局,促进路网建设均衡发展
从全省公路交通布局来看,公路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路网结构布局有待改善,2009年公路经济密度值为6.69公里/亿元。同时,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山东省等级公路比重约占98.81%,位居全国第三,在省内各区域自比,等级公路扔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货运比重仅占81.0%-88.5%,仍有较大的提升长度。
3.3 强化交通运输与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与经济建设是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的,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提供了发展动力,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稳步提升。因此,只有从全省交通运输大格局中来认识和分析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作关系,才能够从战略高度上来制定交通运输与经济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
3.4 强化省际交通运输建设力度,促进山东交通建设大格局形成
山东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从省域范围内交通建设入手,从空间上消灭省域边界的断头路,加大省际交通建设投资规模与力度;建立道路建设技术交流与沟通平台,发挥智力资源,促进交通建设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的解决;借鉴先进省份交通建设的发展经验,综合评价公路交通建设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全省公路交通运输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石油禁运 战略储备 多元化供给
近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化,美、欧与伊朗冲突恶化,并声称将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伊朗是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且扬言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而霍尔木兹海峡是海湾地区石油输往西欧、美国、亚洲等地的唯一海上通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伊朗局势直接决定了国际油价的走向,对其实施石油禁运必将推高国际油价,对世界各国经济不可避免带来一定影响。
1 伊朗遭遇石油禁运面临的国际形势
欧盟27国外长2012年1月23日通过禁止进口伊朗石油的禁令,新的制裁措施规定,所有从伊朗购买石油的欧盟成员国应该在7月1日前完全停止从该国的进口,并对143个伊朗公司及37名个人实施制裁。美国也升级了对伊朗的制裁措施,美国国会参议院以100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一项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措施,它将迫使外国金融机构掐断与伊朗央行的交易,否则将被赶出美国金融体系。虽然伊朗占到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10%左右,但是日本政府将尽快有计划地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但认为日本如果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将对日本经济产生巨大打击。韩国为响应美国《国防授权法》有关要求禁运伊朗原油的决定,正计划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降至2010年时的水平,但韩国从伊朗进口石油价格比从其它海湾国家要低很多,考虑到了对本国经济的影响,韩国政府对全面禁止进口伊朗原油十分谨慎,韩国政府将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然后再做出决定。而俄罗斯一贯表示反对石油禁运,尽管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但是俄罗斯反对对伊朗实施石油制裁。
2 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11%。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如果实施石油禁运,将会影响中国本已放缓的宏观经济,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2.1 影响我国与伊朗的双边贸易
目前中国对外石油依存超过55%,其中47%来自中东。如果国际油价大涨的话,按目前石油进口量和国际原油价格,中国每年大致花1万亿元,国际油价上涨10%就是1000亿元,价格风险很大。中国在伊朗有许多基础建设协议,正建造德黑兰地铁、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对伊朗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中石油现在持有伊朗MIS油田75%的权益和油田作业权,还拥有总面积达8309平方公里的“3区块”勘探开发一体化回购合同等,若欧美对伊朗采取经济制裁,中国企业将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不利于在其市场的经营。在此风险下,中国企业已开始收缩在伊朗的活动,如华为已承诺不再在伊朗寻求承接新业务。
2.2 实质性影响中国经济
伊朗石油禁运将使各国石油进口渠道减少,必将推高国际油价。高油价对经济乃至行业影响最根本的途径是拉升物价。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石油与居民生活消费越来越密切,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造成的压力权重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石油价格直接推动我国物价上涨,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同时抬高经济活动成本,进而转化为通货膨胀;最后物价上涨带动工资、利率、租金等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引发产品价格全面上涨,不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2.3 进出口贸易受阻,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增长减慢,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石油价格越高,成本越高,市场开拓受阻,行业利润越薄,吸引力降低,投资不再进入;高油价造成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削弱了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出口自然下降;产品价格升高,阻碍了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居民购买意愿受到了一定压抑,抑制了消费。
2.4 直接影响交通运输和物流企业
油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致使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增加了企业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目前,物流企业运输成本的构成中,燃油费用大概占40%左右,因此,汽柴油涨价成为物流企业经营最直接的影响,而物流行业也必将会通过各种渠道转移至国内终端消费,从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3 石油危机下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在油价走低时,购买大量石油存储,国际市场油价大涨或特殊因素导致石油供应困难时增加石油供应,平抑油价。我国必须建立起拥有与进口原油相当的石油储备量,再加上属于自己的在国内外拥有的石油资源,就可以比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就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较大的回旋余地,避免在石油价格波动中蒙受大的经济损失。在加快石油储备力度的同时,还应实行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国家对企业建立石油储备应予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3.2 节约能源消费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在节约石油能源消费有很大的空间。一是要加强教育宣传,转变能源观念,从应付能源危机而实行节约和缩减,变成以提高效益、减少污染、改善生活质量和改进公共关系为目标;二是设立节能管理专职机构,组织配套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三是建立经济激励制度,对节能项目和产品给予优惠,对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四是提高节能技术研发能力,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引进和配备节能技术设备。
3.3 及早实现石油供应多元化
一是整合国内石油企业,形成资金、技术优势,对内加快石油勘探,对外密切合作增强竞争力。二是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中东、非洲及东南亚等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发非洲、中东、南海的油气资源。三是积极外交,尽快参加“石油消费国俱乐部”,就价格、石油供应问题向出售石油的阿拉伯国家施加影响。四是加快建设国际输油管道和战略通道。例如加入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的输气管道项目,并将石油管道延伸到中国。五是增加石油供应国,分散国际政治风险。我国主要石油、天然气供应国还应包括俄罗斯、沙特、安哥拉、伊朗、卡塔尔等国。
3.4 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
要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前提下,抓紧完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建立国际采购的协调机制,通过国内企业联手采购,争取合理的价格。我国一定程度上要拥有对国际油价的发言权,积极参与石油价格的制定过程,影响油价的升降,并且掌握市场化的避险手段,才能减少石油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损害,提高我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
3.5 加快国内石油资源勘探
我国石油资源并不富有,但仍有巨大勘探潜力。要加快勘探开采技术的革新,加大勘探开采的投入,使得新的油田不断发现,旧的油田开采量不断增加,增加国内石油供给,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支持石油企业“走出去”,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到海外办厂、购买油田,控制更多的石油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篇3
497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日前,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批准了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这次共有48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高技能人才497人。从2008年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以来,共有128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部委
教育部召开2013年度职成教工作会
3月18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3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总结2012年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职成教战线参与“中国梦”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新一届政府工作要求的思路和举措,部署2013年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两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推进水利职教改革发展
2月28日,水利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水人事[2013]121号),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明确了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水利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水利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利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利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5个重点环节建设,大力实施水利职业资格证书推进计划、水利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计划、基层水利职工文化与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水利职业教育“送教下乡”计划、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等重点项目。
教育部召开新闻会介绍职教改革创新进展
2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春首场新闻会,介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展情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副司长刘建同、王扬南出席会。据介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助学政策、综合改革、产教融合、质量建设、基础建设、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新进展,突出表现在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上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教育部要求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
1月17日,教育部《关于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2号),决定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0月12日批准的《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三项国家标准。
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
1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9号),决定将原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评估调整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包括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评估。
人社部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2013年工作重点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职业培训,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和职业技能竞赛和开展基础性工作。
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类2项课题通过鉴定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3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由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适应现代化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由宁波市教育局张力鸣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通过鉴定。
职业教育类22项课题获批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近日,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立项情况公布,职业教育类研究有22项课题获批立项。
机构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2月2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该报告是中国职教学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首份聚焦中职学生发展与就业的报告。报告从第三方的视角观察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职教社2013赴台职教高级研修班在台开班
3月19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2013赴台职业教育高级研修班”在台北科技大学开班。来自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大陆的16所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的23位同志参加了研修班。在台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将与台北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19所台湾职业院校和有关单位签订以“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服务”为宗旨的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职教学会系统工作平台启用
3月15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关于启用“学会系统工作平台”的通知》(学会[2013]7号)。《通知》指出,工作平台由“学会日常工作平台”、“学会网站建设平台”、“学会资讯服务平台”三个子平台以及“‘职教通’即时通讯工具”共同组成,致力于提升职教学会系统内部日常管理、沟通联络、宣传展示和服务会员的能力与水平。
全国电子商务职教教指委2013年工作会议召开
3月22~23日,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近三年的工作,部署2013年工作任务。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会议,部署了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的各项任务。
学校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
3月13日,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这是中芬职业院校间第一次在商科/文科领域开展技能比赛,芬兰FINPEC(芬兰虚拟公司管理中心)对比赛提供技术支持。来自芬兰的两个职业院校代表队,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组成的五个代表队共2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
五所职业院校入选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
2月16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出通知,批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交通运输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5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该项目是由教育部与庞贝捷漆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PPG)签订的汽车涂装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协议。根据协议,该中心将培养有现代汽车服务理念的汽车车身涂装专业人才,以满足汽车售后服务市场需求。
劲松职高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高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3月5日,北京劲松职业高级中学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业高中签订合作协议。本次合作是在北京市教委和巴黎学区的共同推动下开展的。双方经过协商,共同确定了未来几年两校的合作方式,包括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和网络课程的共同建设等内容。
淄博职院首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近日,淄博职业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申报的“山东省曲霉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山东省科技厅批准立项。
企业
北京两家企业与延庆一职开展校企合作
日前,北京鸿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巴黎汇发型设计有限公司与北京延庆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每年定向为企业培养学生。根据协议,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期间学生由校企双向共同管理。企业参与学生考核与评价及教材的开发。
奔腾公司与教育部共建“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
2月16日,教育部和奔腾公司共同设立的首批 “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名单公布,包括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在内的23所中高职院校入选该项目。根据协议,奔腾公司将为每所建立“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的项目院校提供价值约22.68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为项目院校免费培训2名核心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模块培训课程,提供每个实训模块对应的实训课程,同时提供学生教材样本和教师上课教案蓝本;为项目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推荐平台;建立项目院校间课程、技术、学术的交流平台,组织项目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技能竞赛,为与国外同类院校间交流建立沟通的桥梁;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不定期与学校合作举办贴近市场的新技术培训,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要求保持同步,帮助学校培养出更适合市场竞争的技术人才。
各地
广东要求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月18日,广东省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从全面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开发和技能评价体系及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强化服务等方面,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多形式、有计划、全方位确保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水平。
浙江鼓励学生报考中高职家政服务专业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发文要求各地各校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鼓励学生报考家政服务专业,并将各地开展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全省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设区市应确定至少2至3所中职学校和1所高职院校,作为本地区家政服务业人才教育培养培训的骨干单位,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乡镇成校和社区学院多形式开展家政服务与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形成家政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网络。
甘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3月22日,甘肃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理顺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通过资源整合,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调整到200所左右。
湖北规定中职生实习每天不超8小时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在完成三分之二的教学计划后,方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学校不得安排学生在风险较大,如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和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不适宜学生的岗位顶岗实习;学生每天顶岗实习不得超过8小时。
南京召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
3月1日,南京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布置落实了2013年南京市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相关试点项目工作。南京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南京市职教教研室部分专家,南京晓庄学院等40余个中高职院校负责人参加会议。
常州市科教城签约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3月3日,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青年和体育部,德国(上海)工商协会三方在江苏常州就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内容包括依托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对常州科教城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推动该校与在华德资企业在课程、教学、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引入和实施德国政府认可的国际技师课程、教学和认证,逐步实现受培训的高职学生达到国际公认学士学位水平,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等 。
成都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
近日,成都市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以促进成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各地推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
篇4
关键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Weaver-Thomas模型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在外部需求萎缩和内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破解经济困局、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引擎。各地区纷纷在政策激励和外部压力下,确立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选择、发展路径及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在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容易产生无效竞争、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根据中科院课题组完成的《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选择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比如除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新能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列为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地区争抢机遇、争先恐后、不注意产业对象的选择和本地区的产业特点,一哄而上,极容易形成一哄而下的浪费资源的结局。为了有效地解决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趋同和重复建设的问题,需要建立起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体系。对各地区的产业遴选,不仅选择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更要选择体现本地产业特征、产业发展阶段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基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动力和未来优先发展产业的方向,其选择要符合相关产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促进本地区科技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也能够带动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因此,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不仅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要求,也要满足本区域资源禀赋的要求。根据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要求,确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基准:第一,技术创新基准,即要求不断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第二,成长性基准,即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和增长速度;第三,带动性基准,即具有战略影响力和很强的带动力;第四,可持续发展基准,即要求发展过程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第五,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即本区域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区域比较的优势。
(二)各基准指标的选择及计算
1.技术创新基准指标选择。R&D投入比重是指研发投入占整个销售收入的比重,用字母Tj来表示第j产业的R&D投入比重。R&D投入是一个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R&D投入比重高说明该产业对研发投入重视,这是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基准中为数不多的可获取权威数据的指标。
2.成长性基准指标选择。根据筱原三代平的相关理论,成长性基准指标选择是需求收入弹性和产业增长率。
第一,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国民收入变化引起产业需求变化的程度,反映了收入对该产业的影响程度和依赖程度。需求收入弹性越高说明该产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会快速提高,同时能够使产业结构与随着国民收入提高而增长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变化率/国民收入变化率,Ej=(ΔQj /Qj)/(ΔIj /Ij),其中Qj和ΔQj分别表示当期j产业社会需求量及其变动额;I和ΔI分别表示当期国民收入及其变动额,Ej为j产业需求收入弹性。
第二,产业增长率是指某产业的增长速度。,其中Vj为增长率,Qjt为某产业当期产值,Qj0为前一期产值。产业增长率Vj越高说明该产业发展越快,越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3.带动性基准指标选择。根据赫希曼的产业关联的相关理论,带动性基准指标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第一,影响力系数是指里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元素之和除以全部产业各列系数和的均值。如果Ij表示第j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aij表示里昂惕夫逆矩阵的各元素,那么 :
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国各产业的平均影响力,也就是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对其他产业的产出具有较强的影响。反之,该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对其他产业的产出影响较小。
第二,感应度系数是里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元素之和除以全部产业各行系数和的均值。如果Rj表示第j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aij表示里昂惕夫逆矩阵的各元素,那么:
如果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j产业部门最终需求程度大于各产业部门的平均需求程度,其他 产业部门对该产业的感应度较强烈,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关键地位。反之,说明其他各产业对j产业的影响较小,关键程度也较低。
4.可持续发展基准指标选择。可持续发展基准主要指该产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这里选择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值需水量两个指标。
第一,单位产值能耗是指每单位产值需求消耗的总能量(以万吨标准煤作为单位)。单位产值能耗一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反映了产业发展过程总对能源的消耗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用UCj表示j产业的单位产值能耗。第二,单位产值需水量是指每单位产值对水的消耗数量,反映了对资源的需求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用字母Wj来表示j产业单位产值需水量。
5.区域比较优势基准指标选择。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
计算公式:LQj=(yj /y)/(Yj /Y),其中yj、y分别表示某地区某产业产值和该地区总产值;Yj和Y分别表示该国某产业产值和该国总产值。
Weaver-Thomas模型拓展
(一)Weaver-Thomas基本模型
Weaver-Thomas基本模型是由Weaver提出并经O.Thomas完善的组合指数模型,是进行复杂体系比较和排序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Weaver-Thomas模型的主要原理是把一个观察分布(实际分布)与假设分布进行比较,根据相关原则建立一个最接近的近似分布。使用该模型时,首先要把各项指标按大小排序,其次再通过计算和比较假设分布于实际分布之差的平方和,以此确定最佳拟合。设ENij为第i产业第j项指标值,i=1,2,3 …,m ,j=1,2,…n,其中m为产业总数,n为指标总数,则对i于第t个产业的第j个指标的Weaver-Thomas组合指数WTtj为:
(1)
其中
(2)
(3)
(4)
(5)
(6)
公式(1)至(6)中,nqj为第j指标对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个数,nq为全部指标对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数,Xq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集合,A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排序矩阵,Aij表示第i产业相对于第j指标的排序值,其值可正可负,ej为第j指标的赋权值,Bi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排序值。
(二)Weaver-Thomas模型拓展
在基本模型中,现有文献中ej大多取平均值或简单主观予以赋值,其科学性和准确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方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可以有效弥补这个不足。因为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各个指标权重赋值时,首先需要综合多位专家的意见,而且需要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确定指标值,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指标赋值的随意性和主观性。AHP是美国运筹学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值,即可以得到ej,j=1,2,…n。代入(6)式可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排序值Bi,最终可得各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排序,从而可以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产业。
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排序的实证分析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兴起和发展阶段,相关的统计数据不系统和不健全。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处于制造业,故在此选择比较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和要求的10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它们的代号和名称分别:(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医药制造业,(4)化学纤维制造业,(5)通用设备制造业,(6)专用设备制造业,(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数据来源是2010年、2011年的《河北省经济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经过整理和计算得出各指标数值。2011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0%,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分别增长54.8%、25.6%和22.7%。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531.8亿元,增长35.2%,其中,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投资分别增长40.4%、38.3%、28.6%、55.9%和95.2%。河北省产值和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说明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此,以其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各评价指标的数据统计
根据各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其中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是根据2007年河北省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的;2010年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R&D投入没有记载,所以该产业的R&D 投入比重就按照当年河北省的平均值0.36来进行替代。行业代码分别代表上述10个不同产业,下面各表意义相同。
(二)Weaver-Thomas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
根据公式(1)~(3),运用MATLAB软件可以计算出各产业各指标的W-T值如表2所示,并且确定每个指标所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量及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量。
从表2可以清楚看到8个指标的对应的战略新兴产业的数量分别为10、5、10、10、10、6、5、8个,根据公式(3)可以得到nq=8,即河北省可以确定8大产业作为备选和培育战略性产业的产业。
(三)各指标的权重值
按照上述介绍的层次分析法的步骤,运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值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层次分析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明显比各指标均权重更科学和符合实际情况。由于设置了更科学的指标权重,可以为科学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学的方法保障。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Weaver-Thomas模型结果
根据公式(6)和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值,计算得到各产业的综合值并进行排序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得到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对象应该是(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通用设备制造业;(6)专业设备制造业;(1)文体教育用品制造业;(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4)化学纤维制造业;(3)医药制造业。
模型结果分析
从上遴选出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和新医药等产业(因为新能源的产业的统计口径和现有的统计口径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此没有分析河北省的新能源产业)。河北省首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信息产业,其次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还要大力发展新材料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在河北省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总体看来模型分析结果与河北省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可以作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和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其他地方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借鉴。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了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体系,为各地遴选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Weaver-Thomas的基本模型及各指标等权重的不合理性,然后通过结合层次分析法的方式弥补原模型的不足,提高了原模型的解释度和准确性。同时,以河北省为例,计算出河北省各个产业的综合评分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研究对河北省产业经济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新一代信息产业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的产业。河北省应努力优化环京津“四基地、八园区”的信息产业布局,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打造特色产业。发挥华为、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联合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努力打造以交换传输设备、卫星通信设备和移动通信设备为代表的通信制造业等。另外,加快推进芯片设计制造、通信网络设备、物联网、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云计算等产业发展,支持建设四大信息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主导产业。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比如现代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唐山轨道客车公司、高端输变电装备行业的天威集团和张家口直升机基地等。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现代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输变电装备、核电装备、通用航空、电子工业装备、医学工程装备、工业智能装备等。
新医药产业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省不仅有一些具有带动和创新作用龙头企业如华北制药集团、石药集团、神威药业和以岭药业等企业,也有安国现代重要产业基地,承德生物产业基地,廊坊、邢台生物制造基地等一批特色医药产业集群。河北省应重点发展抗体药物、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支持先进剂型制剂、创新药物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和规模化。
新材料产业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发展方向。河北省既是资源大省也是重化工省份,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意义重大。河北省的新材料产业今年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2011年河北省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速达38.3%,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5.62%,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河北省应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非晶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特种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材料。
参考文献:
1.刘铁,王九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2)
2.陈 淼.注重差异化 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恶性竞争[N].中国工业报, 2012-08-01
3.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方创林.区域发展战略论[M].科学出版社,2002
5.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
6.王景利,于海坡,冯新广.组合指数综合排序模型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8)
篇5
Huang Xintao
(Zhengzhou Jiaotong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62,China)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物流职业教育合格人才的输出,都将影响着河南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粮食、花卉、建材等行业的物流服务支持。文章研究将从河南职业教育教学与物流业发展适应性分析出发,进行研究分析河南物流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现实基础,进而提出物流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新模式思路与具体对策建议。
Abstract: In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industry system. The output of qualified logistics personnel in the fu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affect the logistics support services of He'nan food cold chain, pharmaceutical, steel, automobiles, household appliances, textile and garment, postal services, food, flowers,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The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analyzing the adaptability of He'n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onduct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realistic basis of spanning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e'nan, and make the new mode ideas and concrete policy proposals.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物流 劳动力市场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ogistics; labor marke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93-02
1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物流规模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资料中显示,河南虽然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但整体经济企稳回升,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区位优势。
从我国物流现状的发展来看,货运属于物流服务,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地区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较大,说明该地区的物流规模较大。根据《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0年河南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3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年末铁路通车里程4224.3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16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19.3%;货物周转量增长16.1%。从以上公布数据可知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有较好的规模优势,也可以看出社会对物流的运输需求也将保持增长态势。
1.2 河南特色行业物流亟待发展,物流业呈现出集中化发展趋势随着食品、装备制造、汽车、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特定行业、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第三方物流取得了长足发展。除仓储、运输业务外,优势物流企业积极向采购、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物流金融等领域拓展。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加快,先进物流业态不断涌现。从全河南省范围看,其经济、人口、交通、物流设施和物流活动呈现向以郑州为中心的大中城市集聚态势;从城市内部看,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出现向物流园区集中趋势。“物流中心城市-节点物流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的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随着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原城市群城际交通的一体化,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等要素逐步向郑州综合交通枢纽汇集。
2河南物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1 河南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背景2010年4月,中国教育报公布了2010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名单,其中河南省有62所院校。经调查统计,河南省62所专科层次高校中有31所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50%的专科高校都选择了开设物流管理。(如图1所示)。数据说明,河南物流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以本科、专科培养为主,兼顾研究生、中专等层次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体系,这些高校正逐渐为河南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物流人才,并缓解了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但是,从河南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现状和物流人才培养特点来看,在河南开设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中,物流专业设置均为学院的非强势专业,这也是由于其开设时间短,在硬件和软件都与其他发展成熟专业有一定的差距。
2.2 河南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现状分析通过对十几所河南省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而且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没有结合河南省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出自身优势和办出特色。尤其面对河南本地区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多院校不考虑物流人才市场的真实需求,只是把物流专业作为学院发展的辅助,依然注重的是数量、规模,而不是质量。近年来,河南省高职院校都在经历着“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洗礼,在一定程度上为河南职业院校的物流培养模式探明了方向,但更多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和教育意识上,很多行动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往往缺乏后续的支持;虽意识到针对工作岗位(群),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的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但却因软、硬件教学设施支持和物流教师队伍薄弱等方面的问题致使河南物流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迟缓。
3河南职业教育与物流业发展适应性分析
3.1 河南省物流职业教育输出与物流业发展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在走访部分毕业生发现,大多同学工作环境和条件比较艰苦,主要在低端物流服务岗位上工作,因不满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而流失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不在少数。另一方面,本地中小物流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等物流岗位需求者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人员流失的原因。就对一些高职院校往届物流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输出的物流毕业生在毕业实习后第一年真正进入物流相关企业工作的只占一半。
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行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但现代物流业绝不是上述行业、部门的简单加总,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但长期以来,河南物流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三年学制,由于在学习时间上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其中许多课程事实上是从本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简化压缩形成。这种模式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脱节,此种学习方式不适合目前的招生对象,与本科生相比不具有优势,又不能体现职业院校特色,使目前物流相关学科的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3.2 河南高职人才培养内容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适应性分析目前,河南物流需求企业在规模、实力、技术、信息等方面与沿海港口城市、经济贸易发达地区的物流需求企业仍有一定差距。目前,河南物流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个环节、一个功能、一项作业的需求,相对应河南物流职业教育培养的现状却是理论上的宽泛,到具体的环节、功能、作业上的实践却做的不够。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得物流作业管理的物流需求企业,对人才岗位能力上的要求从专业上、技能上、知识上都不高,最终导致高职人才培养内容上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适应性相脱节。
3.3 河南物流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本地人才市场岗位群需求适应性分析物流相关企业都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从而引发出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型和专业化趋势,而河南高职物流教育重视程度和投入的支持都有所欠缺。调查显示,很多院校物流毕业生毕业后并不能实际掌握物资的储存保管技术,也不能熟练运用仓库管理软件,对于会驾驶各种类型的叉车,能维修传送机械和相关电器更谈不上。这致使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并不能直接进入一些实力强、拥有现代化设施设备和信息管理技术的企业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总的来说,河南物流职业教育的输出和本地现代物流业人才输入适应性差,中间缺少衔接和桥梁,而河南本地高职院校之间交流匮乏,没有做到信息和教学资源的共享,致使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不高,另一方面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向劳动力市场输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合格物流毕业生。这将直接制约今后河南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本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消除和减少两者之间的不适应性,让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赶超到新的阶段,以适应新形势下河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河南“十二五”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4河南物流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实施总体思路
为保证今后河南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专业人才支持,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河南物流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有创新性的突破。结合河南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河南物流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应本着十大行业企业(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粮食、花卉、建材)的物流需求,真正建立起 “工作过程、项目课程”为导向的物流课程体系,“双师”物流教学团队,生产性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河南省高职物流教育教学的调研研究表明,要实现跨越发展需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三个方面入手。自上而下,确定一批物流为龙头的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作为试点狠抓,同时带动其它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发展。同时建立河南省物流职业教育跨发展平台,通过平台让高职院校之间,校企合之间实现网络化交流,用此平台实现师资、教育信息化的资源整合。
此外,要加强和规范社会物流教育培训,对社会在职物流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纳入到物流示范性高职院校,成立物流技能培训中心,把培训软、硬件资源集中在高职院校,实现社会企业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门户网站:.
[2]2010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1年2月28日.
[3]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统计局2011年2月25日.
[4]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五年规划(2010-2015年).豫政〔2010〕38号附件.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督促中央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社会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
第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依法接受国家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依法接受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国资委联系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指导监督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研究制定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
(二)指导监督中央企业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统计监测和考核奖惩体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三)建立健全中央企业负责人节能减排考核奖惩制度,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四)组织或参与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审计,建立问责制度;
(五)组织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宣传、培训、交流。
第五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实行分类监督管理。按照企业能源消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将中央企业划分为三类(附件1)。
(一)重点类企业。主业处于石油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煤炭、建材、交通运输、机械行业,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
1.年耗能超过200万吨标准煤;
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50000吨;
3.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超过5000吨。
(二)关注类企业。重点类企业之外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
1.年耗能在10万吨标准煤以上;
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000吨以上;
3.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200吨以上。
(三)一般类企业。前两项以外的中央企业为一般类企业。
国资委对前款规定的三类企业分类实行动态监管。根据中央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并对外公布。
第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制订节能减排工作专项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节能减排规章制度,落实节能减排责任。
第二章 节能减排工作基本要求
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领导机构,负责本企业节能减排总体工作,研究决定节能减排重大事项,建立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
中央企业根据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节能减排协调、监督管理机构。
(一)重点类企业应当设置负责节能减排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或者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专职负责协调、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机构,负责节能减排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关注类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协调、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三)一般类企业应当设立节能减排管理岗位,配备节能减排管理人员,负责节能减排工作的计量、统计、分析和监督检查。
第八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企业分管节能减排工作的负责人统筹组织各项节能减排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对节能减排工作负分管领导责任。
第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节能减排考核奖惩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结果应当作为相关领导和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十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节能减排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教育培训制度,落实对企业负责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人员、节能减排重点岗位人员的培训。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把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战略、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认真编制节能减排年度经费预算,多方筹集资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标准,依照有关政策,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第三章 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与报告制度
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统计监测,提升节能减排信息化水平。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节能减排计量、定额、统计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统计台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口径、范围、折算标准和方法对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进行定期收集、汇总和分析。
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确保节能减排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企业自我检查、第三方检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多种形式对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评估和核定。
第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报告制度。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内部节能减排工作逐级汇总报告制度,并定期将本企业节能减排汇总报表和总结分析报告报送国资委。
重点类、关注类和一般类企业分别按季度、半年度和年度上报汇总报表和总结分析报告。年度汇总报表和总结分析报告应当于次年2月28日前报送;季度报表、半年报表和总结分析报告应当于报告期满之次月20日前报送。
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总结分析报告应当包括本企业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变化、节能减排管理情况、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重点类和关注类企业应当开展与同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指标的对标和分析。
第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本企业节能减排重要科研成果、重大违规和环保事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本企业及其所属企业年度考核情况等重要事项及时报告国资委。
第四章 节能减排考核
第十九条 国资委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作为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内容。
第二十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实行分类考核。重点类和关注类企业考核反映企业行业特点的综合性能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一般类企业根据行业特点确定定量或定性考核指标。
第二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政策、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节能减排水平,对照同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出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
第二十二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考核目标进行审核,并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中明确。
第二十三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考核目标执行情况实施动态监控。
第二十四条 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末,中央企业对任期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和总结分析,对本企业及其所属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说明,并将审查结果和分析报告报送国资委。
(二)国资委对企业报送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对于经过国家节能减排主管部门考核和监测的企业,国资委依据节能减排主管部门审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实;对于其他企业,国资委通过审核企业节能减排总结分析报告、现场核查、委托中介机构专项审计等方式,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确认。
(三)国资委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考核情况与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一并对外公布。
第五章 节能减排奖惩
第二十五条 中央企业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附件2):
(一)节能减排数据严重不实,弄虚作假的;
(二)发生重大(含重大)以上环境责任事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发生节能减排重大违法违规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给予扣分处理(附件2):
(一)未完成任期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的;
(二)发生较大和一般环境责任事故的;
(三)被国家节能减排主管部门通报,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
第二十七条 对节能减排成效突出的中央企业,国资委授予“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奖”,并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十八条 授予“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奖”的中央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完成与国资委签订的任期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和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统计监测和考核奖惩体系;
(三)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c级及以上。
(四)除符合以上三项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末,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2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内,能源利用效率、单位综合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率在中央企业居于前列;
3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推动全行业、全社会节能减排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第二十九条 国资委对节能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所指环境责任事故,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定。
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以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由外延转向注重内涵建设,教育部于2000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为高职教育规范、健康地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开展。
2004年,湖南省全省各高职院校共开设专业318个,有13个专业进入国家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4个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精品专业,146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1]。截至2009年9月,湖南设置高职专业的86所高校共设置高职专业1,583个,覆盖专业目录中全部19个大类,覆盖专业目录中78个二级类的62种,覆盖专业目录中531种专业中的272种。此外,还有各地州市的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以及社会办学机构共10所教学单位设置了74个高职专业。从专业点看,高校共设置高职专业点1,583个。按二级类分布为:农林牧渔29个,占1.83%;交通运输35个,占2.21%;生化与药品31个,占1.96%;资源开发与测绘16个,占1.01%;材料与能源11个,占0.69%;土建104个,占6.57%;水利1个,占0.06%;制造201个,占12.70%;电子信息304个,占19.20%;环保、气象与安全13个,占0.82%;轻纺食品14个,占0.88%;财经292个,占18.45%;医药卫生71个,占4.49%;旅游92个,占5.81%;公共事业27个,占1.71%;文化教育215个,占13.58%;艺术设计传媒113个,占7.14%;法律14个,占0.88%。设置专业点最多的二级类分别为:电子信息类(304个)、财经类(292个)、文化教育类(215个)、制造类(201个)、艺术设计传媒类(113个)、土建类(104个)、旅游类(92个)。设置最少的二级类分别为资源开发与测绘类(16个)、法律类(14个)、轻纺食品类(14个)、环保、气象与安全类(13个)、材料与能源类(11个)、水利类(1个)、公安类(无)[2]。专业点布局不够均衡。
二湖南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适应产业集群化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供需错位明显
湖南高校高职专业设置显得零散的专业在朝向改革、整合的力度、深度上依然不够,难见规模效应,基本上每个专业大类只有2~3个专业开设,有的专业大类里只设有1个专业。专业群的建设主要是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因此特别受到了师资条件的制约。专业的调整也主要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的拓展,即开设出相应的专业方向,缺乏主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的有效机制和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去规划专业群的有效建设。师资和实训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专业的群体优势不突出。
2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变化对接程度不高
专业必须对接产业,专业结构必须瞄准产业结构,专业升级必须紧跟产业升级。
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紧密配合湖南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逐渐上升的趋势。湖南省的GDP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一产业的GDP总量所占比重较少,增长率近年缓慢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全省GDP中占比重最大,增长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的GDP总量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速都比较明显。因此,第二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极显迫切。第三产业的GDP总量比重较大,这五年的平均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3]。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就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然而,目前长株潭城市群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对接总难达到理想匹配状态,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缺口仍然存在,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尚未解决。
3新增专业盲目跟风,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一种”跟风”现象,缺乏调研,造成热门专业过热,缺少特色专业。加上近年扩招,学校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增长较快,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实际,开设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的通用专业,一些院校片面追求大而全,一味扩大专业规模,导致学校间专业设置趋同,学校原有的特色专业建设迟缓甚至停滞。
4专业设置观念陈旧,专业建设缺乏前瞻性
相对于人才需求的这一变化,湖南高职专业设置思路尚嫌单一,往往简单套用传统专业目录,专业交叉复合不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率不高。部分高校在增设专业时缺乏全面深入的论证,没有长远的系统专业设置规划,专业设置存在着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认为“市场需求什么就办什么”。学校定位、学校特色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盲目增大专业数量,专业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质量不高。种种迹象表明,全省高职专业设置还一定程度的存在着“重专业申报、轻专业建设;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眼前效益、轻长远效益;重社会需求、轻自身条件”的现象。
专业群设置不但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而且要积极探索区域特色经济增长问题,设置前瞻性强的专业。为更好适应湖南省“十二五”规划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发展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方面的一批新兴产业,而学院设置的对口专业少,更没有形成相应的专业群,这既不利于我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湖南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三方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形成合力,共同合作。
(一)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加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宏观管理
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消除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理顺办学体制、领导体制,增强服务职能,协调职业教育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高职专业设置的规定,依据高职各专业学生的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等指标,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及教育资源为基础,特别是结合全省产业集群或行业产业链发展的实际,科学规划高职专业结构,实行总量控制,宏观管理,引导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来设置或调整专业,避免出现盲目设置、重复设置等现象。
(二)教育主管部门因校制宜,针对不同院校实施具体指导
1因势利导,针对高校自身实际实施专业分类指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院校特点提出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学校根据自身性质和定位开办专业,突出办学特色。一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充分发挥优势,建成一批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引领、带动全省高职专业建设发展。二是其他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与企业、行业、地区经济紧密结合,注重设置面向全省优势产业、人才需求量大的实用性专业。三是市属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专业应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应瞄准区域特色与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体现地域特点。
2突出特色,发挥示范和品牌专业的辐射作用
在湖南省现有省级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的基础上,继续重点改革和建设一批社会声誉好、行业企业认可度高、就业率高、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使之不仅在教育领域具有示范作用,并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在社会享有较高的声誉。
3明确标准,给学校更多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自
分别建立和完善专业目录、设置指南和专业设置标准。高校在科学定位和准确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市场多变性和学科专业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依据专业目录、专业设置指南、专业设置标准、本校专业规划和规定的程序,在省教育厅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设置多元化的专业方向和调整专业,报教育厅备案。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国家或省严格控制的专业以及教育厅核定的学科门类以外的专业报教育厅审批,并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自立、自检、自律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微观层面加强自身专业建设
一是职业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特色、优势的基础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做好“专业立体维护”。要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群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专业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二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有意识地吸收行业企业或用人单位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制定主要包括专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结构与体系、核心课程标准、考核项目及要求、专业教学资源配置等要素构成的专业教学标准,以此标准规范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以及专业评估。特别是要以新办专业为重点,加强对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完善专业评估制度,建立专业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湖南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5)[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篇8
1.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就业地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多年来,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市,表现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经济发达城市人才缺口总量减少,而边远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中小企业受制于福利待遇、交通、教育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许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相对较高,过分考虑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岗位性质等因素,导致择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三是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硬件投入、学生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无法胜任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形成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2.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高黑龙江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他们之中系统地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人员相对匮乏,并且普遍缺乏企业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服务领域窄,服务形式单调,服务程度浅等,导致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针对性弱化。另外,因缺乏社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而不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3.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虽然我国已迈入大众化就业时代,但是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就业观念陈旧,求稳求利心态较重,热衷于就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另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主动思考并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我们在对黑龙江省37所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调研时发现,关于“贵校现在大学生创业的数量”的调研结果中,100%的高校选择了“少”、“较少”、“非常少”的选项,这与麦可思公司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的结论相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创业状况。另外,尽管面向基层就业的空间日益广阔,但是许多毕业生依然定位于大城市、大单位,不愿就业于中小型企业以及边远地区单位,深入基层锻炼的恒心不足。
二、黑龙江省高校就业工作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遇因素分析1.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从战略高度规划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良好的政策氛围,就业保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政策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结合本地情况,陆续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例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黑龙江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对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市政府部门也从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加大财政补贴、搭建平台、开发公益岗位等方面着手,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积极制定吸引人才的具体措施及政策,为本地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2.区域经济持续增长2011年1月24日,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标志着黑龙江省揭开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序幕。三年来,黑龙江省加快推进“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深入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省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尤其是以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新型农机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绿色食品、煤化石化、矿产、林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十大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宽阔的职业平台。3.高教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机遇2008年8月,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围绕规划目标,实施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五个一批”,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总体水平。在“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加快产业调整,重点致力于依靠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促进高等学校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4.大学生创业环境持续优化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专门出台了21项创业扶持政策,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2010年,黑龙江省政府《黑龙江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调动政府、高校、金融、企业、媒体等多方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多渠道筹措创业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围绕突出抓好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提升、个性化指导、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融合等重点工作,形成了黑龙江省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各地市和各高校也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创业实践基地,广泛开展政策咨询、风险评估、项目对接、企业孵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稳步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这些措施为学生自主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为新增就业岗位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省际就业市场拓展成效显著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教育厅率领黑龙江省高校主动加强与南方经济发达省市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先后在杭州、昆山、宁波、大连等地建立了11个省级毕业生就业、创业与实习基地,积极为黑龙江省高校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各高校也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邀请省外企事业单位来黑龙江省选拔毕业生,省际就业市场开拓成效显著。目前,黑龙江省高校每年接待省外用人单位2000多家,南京等沿江七市、昆山、宁波等地方政府每年都组织当地企事业单位来黑龙江省选聘毕业生,有效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6.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空间日益广阔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以及黑龙江省广大中小城市对吸引人才的措施不断丰富,支持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正在深入开展,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日益完善,基层就业的环境日益优化,基层就业的空间日益广阔。
(二)挑战因素分析1.社会新增岗位不足由于第一、第二产业增长带来的新增岗位较少,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又相对较少,导致黑龙江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充足,加上黑龙江省地处祖国边陲,各地市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广大乡村地区在经济收入、医疗、卫生、交通、教育等方面相对落后,难以形成对人才的吸引环境,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乃至其他劳动者的就业难问题也在所难免。2.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并未根除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由于观念、体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全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不发达,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在进入传统垄断经济领域、社会事业服务领域等方面壁垒重重,很难公平地享受到与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制度环境。另外,与江、浙、沪等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到位,行政干预较大,人际关系复杂,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用人方面的需求。3.社会就业观念相对滞后一是以独生子女为代表的劳动者性质变化明显。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大学生的身份和光环的影响,以独生子女为代表的大学生劳动者不再单纯追求传统劳动者为生存而工作的生活方式,更加追求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的尊重,更加追求体面休闲的工作,对于条件差、地位低、辛苦程度高等工作岗位难以适应和认同。二是受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到机关、事业、大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其他到中小私营企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等都算不上“正式”职业,并对子女选择这样的单位加以人为干预。三是在就业地域选择上,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工作在自己身边,不希望他们到外省就业,更不希望他们到中小城市、广大乡村地区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广泛就业[4]。4.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薄弱近年来,黑龙江省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也出台了涉及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受财力所限,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一直薄弱,资金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大学生自有资金匮乏、社会经验不足,市场分析能力薄弱、创业基础和资源欠缺等,无疑增加了自主创业的风险,对“创业致贫”风险的担忧制约了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脚步。目前,上海、辽宁、江苏等省份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纷纷设立大学创业资金,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社会个人参与到此项工作中,解决了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核心问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促进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战略选择分析
篇9
经过近三年的准备和试行工作,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于2005年7月6日正式。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完成的。按双方协商的合作分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数据的调查采集和加工处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社会。目前,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PMI指数。建立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预测,也有利于指导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等活动。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标体系的编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指数调查与编制方法方面,既遵循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又兼顾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在调查方法和样本的确定方面,按照工业行业大类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度,采用PPS(即按与企业规模成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方法,确定727家样本企业,保证了调查单位的代表性;在数据的调查与采集方面,通过国家统计局调查系统的调查渠道和专业统计调查队伍,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在数据分析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拥有一批行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家统计局企调队也开展专题分析。并按国际通行做法,特约业内权威人士结合PMI调查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此项工作还得到了香港利丰集团的大力支持。
从2005年6月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将按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时间是每月第一个工作日。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十一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调查结果是以百分数形式表示。计算过程如下:首先,根据企业采购经理对每个调查问题的回答(本月与上月的比较),分别计算回答“上升”、“持平”或“下降”的采购经理所占比重;然后,将“上升”的比重赋值为1,将“持平”比重赋值为0.5,“下降”的比重赋值为0,进行汇总得到各个问题扩散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由5个扩散指数加权而成。这5个指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而定,各指数的权重分别是:新订单30%、生产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存货10%。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反映了经济活动各个层面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本次会通报的2005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PMI指数为51.7%,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仍处在增长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3月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虽然目前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着制造业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有小幅下降的可能。构成PMI的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调查的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分别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受影响较大,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PMI――科学透视经济现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答记者问
文/娅茜
7月6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在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之后, 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下面是采访纪要。
记者:采购经理指数在国内还比较陌生,是哪方面的指标,您能否解释一下?
丁会长: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简称PMI)是一套月度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已经建立。制造业PMI最早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非常完整、合理的经济监测体系。服务业PMI基本上是从1998年以后才形成的。
记者:采购经理指数有哪些特点,为何受到很大关注?
丁会长:采购经理指数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采购经理指数有五大特点。首先是具有及时性与先导性。PMI指数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由于采取快速、简便的调查方法.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在时间上大大早于其他官方数据。在PMI基础之上的商务报告,是所有宏观经济序列数据中滞后期最短的报告之一。
第二,具有综合性与指导性。PMI是一个综合的指数体系,尽管指标不多,但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如新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库存、雇员、价格等,其综合指数反映了经济总体情况和总的变化趋势,而各项指标又反映了企业供应与采购活动的各个侧面,尤其是一些特有的指标,如供应商配送时间等,是其他政府指标所缺少的,有助于详细分析经济发展走势,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指导企业经营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真实性与可靠性。PMI问卷调查直接针对采购与供应经理,取得的原始数据不做任何修改,经过汇总并采用科学方法统计、计算,保证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时它还进行季节性调整,消除气候条件、法规制度和法定假日等因素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具有相当的可靠性。
第四,科学性、合理性。首先,有科学的抽样方法,根据各行业对GDP的贡献率确定每个行业的样本比重,并考虑地域分布和企业不同的类型来确定抽样样本。第二,计算方法是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具有全球可比性。第三,渠道不断维护、更新。在
首次抽样选择之后,调查的渠道,即企业样本和企业经理基本确定下来,以后根据情况对样本及时调整,如果企业、采购经理发生任何变化,及时更新。
第五,简单、易行。PMI问卷是非定量的调查,仅包括三种答案:与上月相比该指标是升高、持平或降低,既不涉及商业秘密,又明确易笞。PMI数据采集和加工的简单易行,保证了它作为预测工具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问卷对每个指标都有明确解释,并列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包括采购策略(前置期)、价格升高与降低的原材料与短缺品种等,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信息。
正因为PMI指数有上述特点,因此PMI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商务报告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记者:PMI指数是根据调查得到的,那末如何开展调查呢?
丁会长:第一,进行科学的抽样。首先,样本选择涵盖了不同行业,按照各行业对GDP贡献的大小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贡献大的行业样本多,反之,则少;其次考虑地理分布,样本企业要具有足够的地域代表性;另外还考虑企业类型,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均有代表。目前我们把制造业分为20个大行业,在全国选取727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35.6%、27.6%、20.5%和12.6%。东部、中部、西部企业的比例分别为:63.6%、23.6%和12.8%。第二,是设计标准的调查问卷,我们的问卷参照了国外的做法,并在山东、天津和甘肃三个省份进行了试点调查。第三,建立稳定的调查渠道,尤其在中国,需要有稳定的机构来开展调查;第四,确定问卷回收的办法,目前各国采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网上报送等多种方式。我们的做法是,采取网上直报的方法,这样避免了人工录入可能带来的差错,也加快了汇总、统计的时间。
记者: PMI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丁会长:以制造业PMI为例,首先统计出问卷中各问题回答“升高”、“持平”、“降低”的百分数,然后用回答“升高”的百分数加上回答“持平”的百分数的一半得出对应指标的指数(也称扩散指数)。例如,在新订单问题中回答“升高”的占20%,回答“持平”的占70%,回答“降低”的占10%,那么新订单指数是[20%+(0.5×70%)]=55%。这种计算的根据是,认为回答持平的人有一半倾向于“升高”,另一半倾向于“降低”。第二,计算综合指数,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方法在各国是一致的。根据各指标对GDP的先行影响程度,选取新订单(O)、产量(P)、就业(E)、供应商配送(I)、存货(D)五项指标作为计算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主要指标,分别赋予30%、25%、20%、15%和10%来加权汇总。
记者:对PMI指数的含义如何理解?
丁会长:PMI指数计算出来之后,可以与上月进行比较。如果PMI大于50%,表示经济上升,反之则趋向下降。在制造业PMI体系中,现包含新订单、产量、雇员、供应商配送、库存、价格、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等商业活动指标。每项指数都反映了商业活动的一个层面。一般来说,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低于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据美国专家分析,如果美国制造业综合指数在一段时间内高于42.7%,表示国家总体经济上升。
记者现在我已基本了解了PMI指数的情况,那末谁来应用或是如何来应用它呢?
丁会长:PMI指数体系无论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还是企业来说,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PMI指数作为预测经济的工具,已成为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华尔街、道琼斯通讯社、路透社等著名财经媒体广为应用、传播的重要信息。
首先,是政府部门调控、金融机构与投资公司决策的重要依据。它是一个先行的指标。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PMI指数与GDP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几个月。在过去四十多年里,美国制造业PMI的峰值可领先商业六个月以上,领先商业低潮也有数月。第二,可以用来分析产业信息。一是可以对占支配性的产业进行分析。二是可以根据产业与GDP的关系,分析各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变化。
第二,企业应用PMI可及时判断行业供应及整体走势,从而更好的进行决策。企业可利用PMI评估当前或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同时,企业也可根据整体经济状况对市场的影响,从而确定采购与价格策略。每月PMI商业报告后面会列出短缺的产品目录、价格上涨和价格下跌的目录,这有助于企业更好的了解和监测商品市场的变化。
当然,更多的应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
记者:目前,全球PMI指数进展情况如何?
丁会长:美国是最早建立PMI指标体系的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原为美国采购管理协会)开始创建PMI。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是美国最大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研究、教育机构,在美国有48000多名会员。每月,该协会进行问卷调查,将其结果绘制成图表,PMI指数和商业报告。目前美国PMI指数包括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两大部分,已成为美国经济运行监测的及时、可靠、权威的先行性指标,得到了美联储、商业银行、金融与投资公司,以及政府与商界的经济学家与预测专家的普遍认同和采用。
欧元区PMI调查主要来自欧洲采购与供应理事会成员(ECPS),既包括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每个月调查超过5000个公司采购经理,样本分布采用各国在官方统计中的结构。制造业PMI调查了德国、法国等八个国家,代表了整个欧元区制造业产出的92%。服务业PMI调查了德国、意大利等五个国家,代表了欧元区服务业活动的83%。
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由J.P.Morgan、NTC ResearchLtd、国际采购联盟和美国ISM共同发起组织建立了全球制造业PMI和全球服务业PMI,并撰写了相关商务报告。全球制造业PMI是根据各国制造业对全球制造业GDP的贡献度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的。其数据来源于对全球22个国家、超过7000个采购经理的调查,这些国家的制造业GDP总和占全球制造业GDP的76%。全球制造业PMI共五个主要指数,包括制造业产出指数、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制造业采购品(投入品)价格指数、制造业雇员指数和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由各国相应扩散指数加权平均得到。其综合指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都是统一的。全球服务业PMI共五个主要指
数,分别为:产出/活动指数、新商业活动指数、积压定单、投入品价格、雇员。
记者:你在会上谈到,中国PMI既借鉴了国外做法, 又兼顾了中国国情,能否具体谈一下?
丁会长:建立中国PMI,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调查方法、指标设计、计算方法方面要与国外一致,具有国际可比性。但是,中国的国情毕竟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第一,发达国家的PMI,一般由行业组织、民间来组织开展调查,在中国,企业比较相信政府,又有统计法作为保证,因此与统计局合作,通过统计局的调查渠道来做这项调查,是非常好的选择,既节省了调查成本,又可以获得稳定的、可靠的数据来源。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通过与统计局合作,我们建立了稳定的调查队伍和可靠的调查渠道。第二,PMI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在对企业的调查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企业的理解与支持。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去年下半年,在确立了调查方案之后,我们和统计局企调队一起,首先在山东、天津、甘肃三个省(市)让部分企业进行了试填,根据情况对方案进行了修改。接着,9月份在青岛召开PMI小型研讨会,会上又邀请了青岛本地的若干企业试填,并与企业就指标的含义进行了沟通,并对方案进一步完善。经过两上两下的过程,最后敲定了调查方案。此外,在调查样本的确定方面,我们也充分尊重了企业的意愿,通过各省企调队的帮助,逐一对企业进行了核实,凡是企业不愿意参加的,我们并不勉强。因此,我们的调查渠道非常稳定,预选样本为730家,实际填报企业727家,月月如此。第三,有些指标和国外有所差异。比如雇员指标,在国外是一个灵敏度较高的指标,表明企业的景气程度,当经济好转时雇员增长,反之则下降,因此该指标在PMI综合指数重权重占20%。但是我国国有企业还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不能轻易裁员。因此,在指标上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否则无法做到可比性,但在分析时我们必须要注意中国的国情。
记者:中国PMI建设还有哪些计划?
丁会长:如前所说,由于中国目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PMI问卷的设计上必须考虑企业的理解程度,一方面要有与国际比较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兼顾中国的国情,问卷的设计、数据的分析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在PMI建立之初,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不够充分,很难与国家其他经济指标比较,与国际PMI体系的比较也有待于建立。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时间和数据的积累,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各项指标进一步认识、深化和挖掘。此外,由于春节对国内企业影响巨大,需要进行季节调整,但是目前的季节调整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相关的历史数据基础之上,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我们从2005年1月开始进行制造业PMI调查,在本次会后,以后我们每个月月初制造业PMI商务报告。2005年8月,我们将在香港召开一个新闻会,英文版的中国制造业PMI,正式向海外发行。同时,我们还将考虑筹划服务业PMI指标体系的建设。
总之,建立中国的PMI指标体系是一项开拓性事业,也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企业的基础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中国的PMI指数体系一定会成功建立,也一定能在国家经济预测和企业经营指导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
我们非常希望国家政府机构、经济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广大企业经营者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注和支持,也欢迎大家与我们进行交流。
中国制造业PMI商务报告
2005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和中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完成的中国制业采购经理指数(PMl)显示,PMI指数51.7%,说明我国制造业经济仍处在长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月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可能预示着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有小幅下降的可能。
进一步观察,构成PMI的主要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的最低点。虽然目前PMI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了未来制造业增长的回落趋势。
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评论说:“从PMI和其各项构成指标看,预示着在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大体平衡,价格涨幅开始走低的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投资预期开始发生转变。当然,由于未来投资、消费、出口仍然有较大增长潜力,因此企业预期的变化不意味经济将较快滑落,而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或小幅波动,呈现出较高增长和较低物价的格局。企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但相互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只有充分准备,才可能抓住持续扩大的市场机遇。”
在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受影响较大,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指数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东部经济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生产指数
6月份生产指数为55.7%.显示生产仍然强劲增长。但该指数比上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的第二个低点。报告生产比上月增长的企业达到三分之一,但下降的企业比例也超过了20%。其中,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五个行业下降最大,生产指数均低于50%的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
新订单指数自3月份达到最高点63.5%之后,近两个月呈现较大幅度下滑,从四月61.3%、5月55.6%再次滑落到53.4%,为今年最低点。6月份报告新订单减少的企业比例超过20%。部分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行业新订单指数已降到50%以下。
新出口订单指数
自3月份以来,来自海外的出口订单增长均超过了国内订单的增长,显示了出口增长是经济扩张的主要驱动力。6月份,出口订单指数为56.1%,同样高于
国内订单指数2.7个百分点,也是6月份各项指数中最高的一个。与其他指数类似,在3月份出口订单指数达到最高值63.9%之后呈现了连续下滑态势,降为今年最低点,显示未来趋势不容乐观。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医药行业该指数最低,已大大低于50%,显示国际市场需求趋缓,值得高度注意。
积压订单指数
6月份积压订单调整后的指数为48.4%,虽比上月略有上升,但仍低于50%的临界点。报告积压订单减少的企业比例达到20%,超过上升的企业3个百分点。积压订单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新订单的增长趋缓和部分产能的上升。
产成品库存指数
制造业产成品库存进一步下降,今年以来连续第6个月呈现下降趋势。但6月份的指数为48.1%,是今年以来的最高点。接近四分之一的企业报告产成品库存减少。减少的原因与产品价格下降有关,企业必须设法降低库存以保持较好的收益。
采购量指数
6月份采购量指数为53.2%,比上月减少0.9个百分点,达到今年以来最低点。采购活动增幅减小主要是反映了企业对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和夏季供电高峰将引起生产减少的预期。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采购活动下降较多,该指数均低于50%。
进口指数
6月份进口指数为49.8%,已经跌到50%的临界点下方,为今年第二个低点。进口上升的企业与进口下降的企业比例相同,均为19.2%。非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工、医药、纺织、烟草等12个行业的进口指数均滑落到50%以下。
购进价格指数
6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在50%的临界点下方,这是今年以来首次滑落到50%以下。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购进价格走势波动很大,前三个月持续大幅走高,四月份是一个转折点,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首当其冲,接近68%的企业反映价格下降,市场出现过度敏感和波动,用户观望待降气氛浓厚。一些相关行业如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价格也随之下降,导致整体价格下滑。
原材料库存指数
6月份原材料库存指数已连续5个月下滑,6月份指数为44.2%,成为今年以来的最低点。新订单和生产增幅的下降引起了原材料库存的减少,同时对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的预期导致采购活动和库存进一步减少。除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饮料制造业以外,其余行业原材料库存指数均在50%以下。
从业人员指数
今年以来从业人员指数总体变化不大,超过80%的厂商选择从业人数不变。1―4月呈小幅上升走势,在3月和4月份达到最高值之后,5月和6月份有所回落。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由于考虑到社会责任和政治因素,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指标不是非常敏感,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已连续6个月在50%以下,显示配送延迟,运力紧张是导致该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企业反映运输是比较大的问题:铁路运力紧张、公路运价上升、海运不易控制,运输成本占采购总成本的比例正在提高。总体来看,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基本平稳,变化幅度最小,1―6月各月均有超过80%以上的企业反映持平或没有变化。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说明
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双方共同负责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方案和指标体系的制定、前期调研和试点工作的完成;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企业调查的具体实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外合作与等事宜。香港利丰集团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国制造业PMI商务调查是在对700多个公司的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基础之上形成,每个月的调查通过对采购和供应问题的回答汇编而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数据来源不作解释,也不公布任何单个公司的数据。使用者在需要参考这些数据作出决策时,应基于个人或公司的需要,并应比较相关的其他数据来源。
PMI调查是根据标准工业分类,将所有制造业合并为20个工业行业,按照每个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确定调查的样本数。再根据地域的代表性选出被调查企业。目前,我们选定的企业共有727家。
调查结果反映了当月相对于上月的变化。该报告度量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扩散指标(新订单、积压定单、新出口订单、采购量、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存货、产成品库存、就业和价格)。报告显示出对每一个指标回答的百分数、正面的(增加。好)与负面的(低,坏)趋势之间的净差和各项扩散指数,其中,供应商配送扩散指数是逆指数。指数的计算是将正向回答的百分数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数的一半。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显示变化的趋势及变化的范围。指数在50%以上,反映某一方面经济活动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其经济活动衰退。
篇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顺利实施,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依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营企业)是中国的法人,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第三条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合营企业,应当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鼓励、允许、限制或者禁止设立合营企业的行业,按照国家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
第四条申请设立合营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有损中国的;
(二)违反中国法律的;
(三)不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
(四)造成环境污染的;
(五)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显属不公平,损害合营一方权益的。
第五条在中国法律、法规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合营企业有权自主地进行经营管理。各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二章设立与登记
第六条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营企业,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查批准。批准后,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给批准证书。
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
(一)投资总额在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审批权限以内,中国合营者的资金来源已经落实的;
(二)不需要国家增拨原材料,不影响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外贸出口配额等方面的全国平衡的。
依照前款批准设立的合营企业,应当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备案。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以下统称审批机构。
第七条申请设立合营企业,由中外合营者共同向审批机构报送下列文件:
(一)设立合营企业的申请书;
(二)合营各方共同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由合营各方授权代表签署的合营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
(四)由合营各方委派的合营企业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人选名单;
(五)审批机构规定的其他文件。
前款所列文件必须用中文书写,其中第(二)、(三)、(四)项文件可以同时用合营各方商定的一种外文书写。两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审批机构发现报送的文件有不当之处的,应当要求限期修改。
第八条审批机构自接到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个月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第九条申请者应当自收到批准证书之日起1个月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构)办理登记手续。合营企业的营业执照签发日期,即为该合营企业的成立日期。
第十条本条例所称合营企业协议,是指合营各方对设立合营企业的某些要点和原则达成一致意见而订立的文件;所称合营企业合同,是指合营各方为设立合营企业就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一致意见而订立的文件;所称合营企业章程,是指按照合营企业合同规定的原则,经合营各方一致同意,规定合营企业的宗旨、组织原则和经营管理方法等事项的文件。
合营企业协议与合营企业合同有抵触时,以合营企业合同为准。
经合营各方同意,也可以不订立合营企业协议而只订立合营企业合同、章程。
第十一条合营企业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合营各方的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国籍;
(二)合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
(三)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合营各方的出资额、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的缴付期限以及出资额欠缴、股权转让的规定;
(四)合营各方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的比例;
(五)合营企业董事会的组成、董事名额的分配以及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和聘用办法;
(六)采用的主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及其来源;
(七)原材料购买和产品销售方式;
(八)财务、会计、审计的处理原则;
(九)有关劳动管理、工资、福利、劳动保险等事项的规定;
(十)合营企业期限、解散及清算程序;
(十一)违反合同的责任;
(十二)解决合营各方之间争议的方式和程序;
(十三)合同文本采用的文字和合同生效的条件。
合营企业合同的附件,与合营企业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二条合营企业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执行及其争议的解决,均应当适用中国的法律。
第十三条合营企业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合营企业名称及法定地址;
(二)合营企业的宗旨、经营范围和合营期限;
(三)合营各方的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国籍;
(四)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合营各方的出资额、出资比例、股权转让的规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的比例;
(五)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的任期,董事长、副董事长的职责;
(六)管理机构的设置,办事规则,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免方法;
(七)财务、会计、审计制度的原则;
(八)解散和清算;
(九)章程修改的程序。
第十四条合营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经审批机构批准后生效,其修改时同。
第十五条审批机构和登记管理机构对合营企业合同、章程的执行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
第三章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
第十六条合营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
合营各方对合营企业的责任以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为限。
第十七条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含企业借款),是指按照合营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生产规模需要投入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的总和。
第十八条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是指为设立合营企业在登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资本总额,应为合营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
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一般应当以人民币表示,也可以用合营各方约定的外币表示。
第十九条合营企业在合营期内不得减少其注册资本。因投资总额和生产经营规模等发生变化,确需减少的,须经审批机构批准。
第二十条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的,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合营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时,合营他方有优先购买权。
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股权的条件,不得比向合营他方转让的条件优惠。
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
第二十一条合营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应当由董事会会议通过,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四章出资方式
第二十二条合营者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以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工业产权、专有技术作为出资的,其作价由合营各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协商确定,或者聘请合营各方同意的第三者评定。
第二十三条外国合营者出资的外币,按缴款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或者套算成约定的外币。
中国合营者出资的人民币现金,需要折算成外币的,按缴款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汇率折算。
第二十四条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应当是合营企业生产所必需的。
前款所指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的作价,不得高于同类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当时的国际市场价格。
第二十五条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工业产权或者专有技术,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能显著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
(二)能显著节约原材料、燃料、动力的。
第二十六条外国合营者以工业产权或者专有技术作为出资,应当提交该工业产权或者专有技术的有关资料,包括专利证书或者商标注册证书的复制件、有效状况及其技术特性、实用价值、作价的计算根据、与中国合营者签订的作价协议等有关文件,作为合营合同的附件。
第二十七条外国合营者作为出资的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工业产权或者专有技术,应当报审批机构批准。
第二十八条合营各方应当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缴清各自的出资额。逾期未缴或者未缴清的,应当按合同规定支付迟延利息或者赔偿损失。
第二十九条合营各方缴付出资额后,应当由中国的注册会计师验证,出具验资报告后,由合营企业据以发给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载明下列事项:合营企业名称;合营企业成立的年、月、日;合营者名称(或者姓名)及其出资额、出资的年、月、日;发给出资证明书的年、月、日。
第五章董事会与经营管理机构
第三十条董事会是合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合营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
第三十一条董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董事名额的分配由合营各方参照出资比例协商确定。
董事的任期为4年,经合营各方继续委派可以连任。
第三十二条董事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由董事长负责召集并主持。董事长不能召集时,由董事长委托副董事长或者其他董事负责召集并主持董事会会议。经1/3以上董事提议,可以由董事长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
董事会会议应当有2/3以上董事出席方能举行。董事不能出席的,可以出具委托书委托他人代表其出席和表决。
董事会会议一般应当在合营企业法定地址所在地举行。
第三十三条下列事项由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一致通过方可做出决议:
(一)合营企业章程的修改;
(二)合营企业的中止、解散;
(三)合营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
(四)合营企业的合并、分立。
其他事项,可以根据合营企业章程载明的议事规则做出决议。
第三十四条董事长是合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不能履行职责时,应当授权副董事长或者其他董事代表合营企业。
第三十五条合营企业设经营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机构设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若干人。副总经理协助总经理工作。
第三十六条总经理执行董事会会议的各项决议,组织领导合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总经理对外代表合营企业,对内任免下属人员,行使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三十七条总经理、副总经理由合营企业董事会聘请,可以由中国公民担任,也可以由外国公民担任。
经董事会聘请,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可以兼任合营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职务。
总经理处理重要问题时,应当同副总经理协商。
总经理或者副总经理不得兼任其他经济组织的总经理或者副总经理,不得参与其他经济组织对本企业的商业竞争。
第三十八条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有营私舞弊或者严重失职行为的,经董事会决议可以随时解聘。
第三十九条合营企业需要在国外和港澳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含销售机构)时,应当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
第六章引进技术
第四十条本条例所称引进技术,是指合营企业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从第三者或者合营者获得所需要的技术。
第四十一条合营企业引进的技术应当是适用的、先进的,使其产品在国内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者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
第四十二条在订立技术转让协议时,必须维护合营企业独立进行经营管理的权利,并参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要求技术输出方提供有关的资料。
第四十三条合营企业订立的技术转让协议,应当报审批机构批准。
技术转让协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技术使用费应当公平合理;
(二)除双方另有协议外,技术输出方不得限制技术输入方出口其产品的地区、数量和价格;
(三)技术转让协议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
(四)技术转让协议期满后,技术输入方有权继续使用该项技术;
(五)订立技术转让协议双方,相互交换改进技术的条件应当对等;
(六)技术输入方有权按自己认为合适的来源购买需要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
(七)不得含有为中国的法律、法规所禁止的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第七章场地使用权及其费用
第四十四条合营企业使用场地,必须贯彻执行节约用地的原则。所需场地,应当由合营企业向所在地的市(县)级土地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通过签订合同取得场地使用权。合同应当订明场地面积、地点、用途、合同期限、场地使用权的费用(以下简称场地使用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违反合同的罚则等。
第四十五条合营企业所需场地的使用权,已为中国合营者所拥有的,中国合营者可以将其作为对合营企业的出资,其作价金额应当与取得同类场地使用权所应缴纳的使用费相同。
第四十六条场地使用费标准应当根据该场地的用途、地理环境条件、征地拆迁安置费用和合营企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等因素,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并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七条从事农业、畜牧业的合营企业,经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可以按合营企业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向所在地的土地主管部门缴纳场地使用费。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从事开发性的项目,场地使用费经所在地人民政府同意,可以给予特别优惠。
第四十八条场地使用费在开始用地的5年内不调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供需情况的变化和地理环境条件的变化需要调整时,调整的间隔期应当不少于3年。
场地使用费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在该合同期限内不得调整。
第四十九条合营企业按本条例第四十四条取得的场地使用权,其场地使用费应当按合同规定的用地时间从开始时起按年缴纳,第一日历年用地时间超过半年的按半年计算;不足半年的免缴。在合同期内,场地使用费如有调整,应当自调整的年度起按新的费用标准缴纳。
第五十条合营企业除依照本章规定取得场地使用权外,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场地使用权。
第八章购买与销售
第五十一条合营企业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配套件、运输工具和办公用品等(以下简称物资),有权自行决定在中国购买或者向国外购买。
第五十二条合营企业需要在中国购置的办公、生活用品,按需要量购买,不受限制。
第五十三条中国政府鼓励合营企业向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
第五十四条合营企业有权自行出口其产品,也可以委托外国合营者的销售机构或者中国的外贸公司代销或者经销。
第五十五条合营企业在合营合同规定的经营范围内,进口本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燃料,凡属国家规定需要领取进口许可证的,每年编制一次计划,每半年申领一次。外国合营者作为出资的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料,可以凭审批机构的批准文件直接办理进口许可证进口。超出合营合同规定范围进口的物资,凡国家规定需要领取进口许可证的,应当另行申领。
合营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自主经营出口,凡属国家规定需要领取出口许可证的,合营企业按照本企业的年度出口计划,每半年申领一次。
第五十六条合营企业在国内购买物资的价格以及支付水、电、气、热、货物运输、劳务、工程设计、咨询、广告等服务的费用,享受与国内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
第五十七条合营企业与中国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往来,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双方订立的合同承担经济责任,解决合同争议。
第五十八条合营企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中国利用外资统计制度的规定,提供统计资料,报送统计报表。
第九章税务
第五十九条合营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的规定,缴纳各种税款。
第六十条合营企业的职工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六十一条合营企业进口下列物资,依照中国税法的有关规定减税、免税:
(一)按照合同规定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其他物料系指合营企业建厂/场以及安装、加固机器所需材料,下同);
(二)合营企业以投资总额以内的资金进口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三)经审批机构批准,合营企业以增加资本所进口的国内不能保证生产供应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四)合营企业为生产出口产品,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辅料、元器件、零部件和包装物料。
上述减税、免税进口物资,经批准在中国国内转卖或者转用于在中国国内销售的产品,应当照章纳税或者补税。
第六十二条合营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除中国限制出口的以外,依照中国税法的有关规定减税、免税或者退税。
第十章外汇管理
第六十三条合营企业的一切外汇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六十四条合营企业凭营业执照,在境内银行开立外汇账户和人民币账户,由开户银行监督收付。
第六十五条合营企业在国外或者港澳地区的银行开立外汇账户,应当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或者其分局批准,并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或者其分局报告收付情况和提供银行对账单。
第六十六条合营企业在国外或者港澳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其年度资产负债表和年度利润表,应当通过合营企业报送国家外汇管理局或者其分局。
第六十七条合营企业根据经营业务的需要,可以向境内的金融机构申请外汇贷款和人民币贷款,也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国外或者港澳地区的银行借入外汇资金,并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或者其分局办理登记或者备案手续。
第六十八条合营企业的外籍职工和港澳职工的工资和其他正当收益,依法纳税后,减去在中国境内的花费,其剩余部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汇汇出。
第十一章财务与会计
第六十九条合营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制度,应当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合营企业的情况加以制定,并报当地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备案。
第七十条合营企业设总会计师,协助总经理负责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必要时,可以设副总会计师。
第七十一条合营企业设审计师(小的企业可以不设),负责审查、稽核合营企业的财务收支和会计账目,向董事会、总经理提出报告。
第七十二条合营企业会计年度采用日历年制,自公历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
第七十三条合营企业会计采用国际通用的权责发生制和借贷记账法记账。一切自制凭证、账簿、报表必须用中文书写,也可以同时用合营各方商定的一种外文书写。
第七十四条合营企业原则上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经合营各方商定,也可以采用某一种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第七十五条合营企业的账目,除按记账本位币记录外,对于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款项以及债权债务、收益和费用等,与记账本位币不一致时,还应当按实际收付的货币记账。
以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合营企业,其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因汇率的差异而发生的折合记账本位币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列账。记账汇率变动,有关外币各账户的账面余额,于年终结账时,应当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七十六条合营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分配原则如下:
(一)提取储备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企业发展基金,提取比例由董事会确定;
(二)储备基金除用于垫补合营企业亏损外,经审批机构批准也可以用于本企业增加资本,扩大生产;
(三)按照本条第(一)项规定提取三项基金后的可分配利润,董事会确定分配的,应当按合营各方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第七十七条以前年度的亏损未弥补前不得分配利润。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年度利润分配。
第七十八条合营企业应当向合营各方、当地税务机关和财政部门报送季度和年度会计报表。
第七十九条合营企业的下列文件、证件、报表,应当经中国的注册会计师验证和出具证明,方为有效:
(一)合营各方的出资证明书(以物料、场地使用权、工业产权、专有技术作为出资的,应当包括合营各方签字同意的财产估价清单及其协议文件);
(二)合营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
(三)合营企业清算的会计报表。
第十二章职工
第八十条合营企业职工的招收、招聘、辞退、辞职、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事宜,按照国家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的规定办理。
第八十一条合营企业应当加强对职工的业务、技术培训,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使他们在生产、管理技能方面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第八十二条合营企业的工资、奖励制度必须符合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第八十三条正副总经理、正副总工程师、正副总会计师、审计师等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由董事会决定。
第十三章工会
第八十四条合营企业职工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
第八十五条合营企业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有权代表职工同合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监督合同的执行。
第八十六条合营企业工会的基本任务是:依法维护职工的民利和物质利益;协助合营企业安排和合理使用福利、奖励基金;组织职工学习政治、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开展文艺、体育活动;教育职工遵守劳动纪律,努力完成企业的各项经济任务。
第八十七条合营企业董事会会议讨论合营企业的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活动等重大事项时,工会的代表有权列席会议,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董事会会议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奖惩、工资制度、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和保险等问题时,工会的代表有权列席会议,董事会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取得工会的合作。
第八十八条合营企业应当积极支持本企业工会的工作。合营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规定为工会组织提供必要的房屋和设备,用于办公、会议、举办职工集体福利、文化、体育事业。合营企业每月按企业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的2%拨交工会经费,由本企业工会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的有关工会经费管理办法使用。
第十四章期限、解散与清算
第八十九条合营企业的合营期限,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期限暂行规定》执行。
第九十条合营企业在下列情况下解散:
(一)合营期限届满;
(二)企业发生严重亏损,无力继续经营;
(三)合营一方不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致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
(四)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遭受严重损失,无法继续经营;
(五)合营企业未达到其经营目的,同时又无发展前途;
(六)合营企业合同、章程所规定的其他解散原因已经出现。
前款第(二)、(四)、(五)、(六)项情况发生的,由董事会提出解散申请书,报审批机构批准;第(三)项情况发生的,由履行合同的一方提出申请,报审批机构批准。
在本条第一款第(三)项情况下,不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一方,应当对合营企业由此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第九十一条合营企业宣告解散时,应当进行清算。合营企业应当按照《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的规定成立清算委员会,由清算委员会负责清算事宜。
第九十二条清算委员会的成员一般应当在合营企业的董事中选任。董事不能担任或者不适合担任清算委员会成员时,合营企业可以聘请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律师担任。审批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派人进行监督。
清算费用和清算委员会成员的酬劳应当从合营企业现存财产中优先支付。
第九十三条清算委员会的任务是对合营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目录,提出财产作价和计算依据,制定清算方案,提请董事会会议通过后执行。
清算期间,清算委员会代表该合营企业和应诉。
第九十四条合营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合营企业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合营各方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合营企业解散时,其资产净额或者剩余财产减除企业未分配利润、各项基金和清算费用后的余额,超过实缴资本的部分为清算所得,应当依法缴纳所得税。
第九十五条合营企业的清算工作结束后,由清算委员会提出清算结束报告,提请董事会会议通过后,报告审批机构,并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缴销营业执照。
第九十六条合营企业解散后,各项账册及文件应当由原中国合营者保存。
第十五章争议的解决
第九十七条合营各方在解释或者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时发生争议的,应当尽量通过友好协商或者调解解决。经过协商或者调解无效的,提请仲裁或者司法解决。
第九十八条合营各方根据有关仲裁的书面协议,可以在中国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也可以在其他仲裁机构仲裁。
第九十九条合营各方之间没有有关仲裁的书面协议的,发生争议的任何一方都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
第一百条在解决争议期间,除争议事项外,合营各方应当继续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所规定的其他各项条款。
第十六章附则
第一百零一条合营企业的外籍职工和港澳职工(包括其家属),需要经常入、出中国国境的,中国主管签证机关可以简化手续,予以方便。
第一百零二条合营企业的中国职工,因工作需要出国(境)考察、洽谈业务、学习或者接受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国(境)手续。
第一百零三条合营企业的外籍职工和港澳职工,可以带进必需的交通工具和办公用品,按照中国税法的有关规定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