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

篇1

【关键词】小学生;教学管理;养成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落实养成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师、家庭教育的作用,将道德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小学生规范个人思想与行为,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落实。

一、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积极明理

规范,是在小学教育环节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前提。落实养成性的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建立完整且科学的养成教育落实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落实养成教育的基本指南,也是政策性的教育依据。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发,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个人生活与学习中关注个人仪表,做到自尊与自爱,在学校中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做一位真诚友爱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礼貌待人等。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出发,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人形象、个人行为、课堂纪律等多个角度入手提出规范且严格的要求,让小学生明确个人行为的制度约束,也通过制度的建立让小学生时刻有规可依。规划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才能促进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快速成长。在建立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向小学生反复明理,通过反复说明道理,让小学生产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促进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只给小学生建立制度与守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理解为什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每一位小学生这样做,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开发出小学生自我养成的潜能,让小学生找到个人进步的动力,才能让每一位学生严于律已,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分层实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计划,因材施教

讲究因材施教,是促进小学生养成教育成功的关键。对于不同年级与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教师要建立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养成教育内容,采取不尽相同的养成教育方法。只有养成教育的层次明晰,才能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能在养成教育中成长起来。第一,分层动员。宣传与动员是养成教育落实的开始,也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实践。学校可以在校内的醒目位置张贴像“轻声细语”、“文明礼让”、“爱护公物”、“尊敬师生”等提示语,让文明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这些提示语外,学校还可以利用鼓励语去引导年龄较低的小学生,像“捡纸一片纸屑,真不愧是一位环保小卫士”的语言能够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实践热情,促进小学生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第二,分层训练。训练活动的实施,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礼仪,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块。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活动。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个人形象入手,要求每一位小学生保持个人形象整洁,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要提出“见到长辈主动问好、行走过程中文明礼让、按时完成作业”等要求,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训练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个人品德现状以及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入手实施分层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具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只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引导。面对具有这样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现有的不良行为,通过做家长工作转变其家庭环境,实施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工作太忙,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建议与引导。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在校内与校外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帮助。

三、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习惯,做好榜样

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是小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家长,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模仿对象。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其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配合,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要做好实践上的引导,将认知与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小学生认识到身边值得学习的人与事,从点滴小事做起,形成良好习惯。比如,在上课前,教师要坚持提前两分钟到教室,以此来为学生树立守时的好榜样。除了实践上的榜样,教师还能为教育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身作则。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特殊的节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获得更加真实的感悟,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比如,在三月份,学校可以设计学雷锋月。在三月份期间,学校的物质环境要以“乐于助人”为主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做一件雷锋之事,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两个星期的坚持,可以促进好习惯的形成,一个月的熏陶,可以促进正确思想的形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可规范的行为。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关注小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用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认清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之成长为明理之人,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晓利.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龙小佳.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篇2

在小学阶段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就是班主任,掌握学生个人情况最多的教师也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教师还是班主任。可见班主任在学生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这些年的班主任教学工作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 班主任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引导者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而在学校里班主任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教师,也可以说是他们接触最多的学习榜样。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而模仿能力却很强。老师的一言一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都起着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甚至是生活中都要从小事做起,从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也许会有人认为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进行的,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而肤浅的。也许我们在课上讲过的内容对学生起到了作用,但这种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还不够深刻,甚至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进行固然必要,但是这种教育应当是无时无刻不在的,让学生时时受到教育,使这种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二、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合力形成的连接者、促进者

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可爱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基于这种现状,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只重视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片面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其他方面可以放在次要地位。至于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礼貌,是否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都不放在心上。其实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任何一个走出家门的孩子,身上无不带着父母的影子,言行举止无不反映着家庭的习惯,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必将奠定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石。要想孩子在学校接受的系统教育得到加强,必须重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如果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合力,必将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学校教育产生的效果。为了预防这种局面的发生,班主任必须承担起学校与家庭合力形成的连接者、促进者这一角色。班主任需要做好家访工作,定期开家长会,把学生这一段时间里的表现及时准确地反应给家长,同时把学生在家的表现也了解清楚。做到家长心中有数,班主任对学生全面掌握。最大程度地得到家长的支持,有了家长的配合,学生在学校内得到的养成教育才能在家里得到有效的延续。学校家庭的合力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养成教育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班主任是为学生养成教育提供优化环境的建设者

班主任可以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卫生环境和学习环境。学校教育对人的塑造,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靠环境的潜移默化和感染熏陶实现的,而这一部分往往来得更扎实、更持久,因为这种作用是一种内化的效果。

为达到卫生环境育人的目的,班主任既要重视教室和清洁区的范围,还要把对卫生的要求范围扩大到每一个学生。例如,老师的个人物品要摆放整齐,班主任不仅仅是摆放自己的物品,还要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把自己的物品也要摆放整齐。在学生值日时,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值日习惯,值日前先洒水,扫完地后要重新摆放桌椅。通过长时间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物品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不单单是自己的服装干净整洁,也要把这一点传递到学生中让学生也养成良好的穿衣习惯。至于学生的个人卫生做到时时检查,互相监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虽然对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只是学生众多养成教育之中的一方面,但通过这种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一定会折射到其他方面。

为达到学习环境育人的目的,班主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也意义深远。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形成需要教师作出具体而扎实的工作。作为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班主任可以通过办板报表扬进步明显的学生或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中队活动激励一直不懈努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评选活动表扬听讲认真的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学习才会更加自觉,才会加倍努力。所以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就容易养成,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四、班主任是学生养成教育的监督者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而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觉性比较差。基于这种情况,需要班主任作为养成教育的监督者时时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班主任特别是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对学生的情况掌握也最全面,包括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在家的生活情况,甚至在班内的人际情况,最爱与哪些小伙伴一起玩……对于这些情况的掌握,班主任与其他教师相比具有独有的优势,所以班主任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监督者是最合适的人选。

篇3

关键词:农村;流动小学生;养成教育;途径;探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城乡经济、教育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近年来,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希望其子女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因此许多农村地区的儿童跟随父母在其工作地上学已成为普遍现象,然而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学校不被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无法得到系统的规范和训练,在流动儿童当中进行养成教育逐渐成为了对其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在逐渐重视对流动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也随之显露出来。

1农村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现状

1.1流动儿童家长忽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大多数学生家长只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学习成绩上对孩子进行督促,并不注重孩子在学习、生活、思想上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对孩子进行“放羊式”管理,导致了农村流动小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1.2小学教师轻视对流动儿童的养成教育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都过于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会学生知识就是完成了教育任务,没有把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当做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轻视了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1.3农村流动儿童在自我认识上不关心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流动儿童在生活上基本都属于放养状态,由于父母和教师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不重视,流动儿童内心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作为学生在学习上努力就可以了,生活习惯上就可以任性而为,得过且过。而且,流动儿童一般都是在一起学习,他们身边也没有榜样来让他们模仿。流动儿童对养成教育在认知上的不关心,导致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难以实施。

2农村流动儿童养成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分析

2.1流动儿童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农村经济、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的限制,现在农村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教育子女的方法比较陈旧,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家长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能够兼顾,由此更加无法对流动儿童进行养成教育。

2.2学校教育投入少,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

流动儿童所在学校多为城市中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这类学校资金投入少、硬件设施差、教学设备陈旧、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校许多教师或是年龄较大,或是教学经验不足,或是兼职从教,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本就较少,而且教师的业务水平较低,不具备对流动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的能力,加之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情感投入欠缺,师生关系淡薄。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甚至部分教师没有能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3流动儿童父母工作地变动大,流动儿童换校就学频繁

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打工地都不是长期固定的,需要不断变换务工地,而农村流动儿童因其父母工作地的变动,也必须频繁转校。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流动儿童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在受教育环境不稳定的状态下,流动儿童断断续续地完成学业,无法受到持续系统的教育,本来就给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和新同学的交往,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4农村流动儿童自身存在不利于实施养成教育的因素

小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力不强、自我意识较差,流动儿童因为长期随父母漂泊异乡,自我认同感很低,长期缺乏和父母的交流,导致自我管理能力也很低,而且流动儿童还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近景性太强、心理状态消极等问题,这些都对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的实施产生不良影响。[1]

3农村流动小学生养成教育途径探析

3.1转变家长意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督促工作。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家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监督、督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组织开展了“给父母的一封信”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放学前准备好书信,并在家访时交予家长,让学生与家长在生活之外有了更深的情感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这样的活动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更有助于对小学生的关心与呵护,而且也可以让家长理解孩子。同时在家访中与家长进行座谈会,与家长进行亲切的交流,向家长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阐述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让家长在闲余时间可以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不要过于忽视孩子。

3.2发挥教师作用,合理设计教育方案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模仿能力强,教师作为他们受教育时期最主要的陪伴者,学生总会不自觉地向教师学习,教师的模范作用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教育。在本次暑期户县的养成教育实践中通过探索式、体验式、实践式三种教学方式对周贵坊小学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旨在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辅导假期作业补习弱课,帮助他们查缺补漏,巩固基础知识,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业上的问题。

3.2.1探索式教学

所谓探索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谈到个人卫生时,我们通过表演情景剧、“你指我改”游戏互动等形式将学生可能在各种场合出现的不注意个人卫生的情景展现出来,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发现不文明现象,并指出应该怎么改正;而当讲到安全教育的问题,因为条件限制,实践团用手机播放音频,对学生进行“安全之声”教育并给他们普及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活动以“大班式”课堂进行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小组自觉地、主动地对火灾及防震等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3.2.2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进入体验状态,通过体验和自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促进学生从道德认可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行教育[2]。实践团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经历中进行情感体验,用教育内容触动孩子心灵、进入孩子内心,促进孩子良好思想道德基本素质的内化养成。开展“信任背摔”游戏,不仅让孩子在玩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同时能够增加团队之间的信任,而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恐惧,对流动儿童自信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作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战胜那个胆小的自己。通过举办“马兰花”、“松鼠抱大树”游戏,让孩子们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地结识朋友,不再孤僻,不再害怕与人交流,为以后能更好地开展社交打基础。游戏最后,让孩子们谈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3.2.3实践式教学

实践式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在做好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去引领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需要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实践式教育模式是本次赴“户县”养成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模式,实践团队组织并开展了四次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升旗的肃立庄严让同学们感受到升旗仪式的神圣感,在思想上提高重视;文明对话的严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出来,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学生;爱护环境的责任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爱护环境你我他”的主题活动中,实践团的成员和学生们一起清扫学校和马路上的垃圾并进行分类处理,直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3.3定期追踪观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短期形成的,小学生自觉性、持续性较差,也许良好的习惯很难持续,但同时孩子们也有着极大的可塑性,这靠的便是后期追踪。为了观察本次养成教育的效果与影响,实践团在活动结束之后再去户县定期进行关于养成教育成果的调查。通过对小学生的家长与教师的访问和与学生的交谈,对养成教育的后期成果进行评估。

4总结

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还是学成之后走上社会,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都是走向成功的基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谆谆告诫全体教育者:“小学不但要培养小学生,而且同时培养小先生。这样的小学才算是现代前进的小学。如果只教小孩读死书而不肯教人,那么,它只是一个小小书呆子或一个小小守知奴的制造厂。[3]”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小先生”就要求教育者要重视“养成教育”,本文通过实地实践,通过搭建学生与家长的桥梁转变家长和教师的观念,探索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对农村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析,努力寻找方法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小先生”。

作者:王蒙 陈阳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德凤.浅谈小学“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法[J].科技咨询导报,2006.

篇4

从5月9日至6月9日,利用1个月的时间开展“好习惯早养成”主题教育活动,以“轻声慢步有序进出”为目标,分别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力争在一个月内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教学楼内做到轻声慢步有序进出。

组 长:__

副组长:__

组 员:各班班主任

(一)宣传动员阶段(第一周)

各班根据学校方案,结合班级实际制订出本班的养成教育实施方案。5月9日利用班会时间召开动员大会,对学生进行加强养成教育的宣传,班会时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到班级参加各班级班会活动(6.1 6.2__、6.3 5.1__、5.2 5.3__、4.1 4.2 __、4.3 3.1__、3.2 3.3__、2.1 2.2__、1.1 1.2__、学前 __)使学生生进一步明确加强养成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具体实施阶段(第二周—第三周)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发动学生从公共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克服的生活陋习。

2.指导学生集中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验小学养成教育管理细则》、《实验小学楼道管理十不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克服这些陋习的具体措施

3. 班主任要根据本班情况,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要突出“严、实、细、活”,“严”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细”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实”就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活”就是要针对本班学生特点,把养成教育搞得灵活多样,让学生从活动中受到熏陶和锻炼。对部分较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利用快板时间要求学生把养成教育快板词背会,并做到学以致用。

5. 各班级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学习《实验小学养成教育管理细则》和《实验小学楼道管理十不准》内容,同时要进行楼内行走和上下楼梯的训练,必要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训练。

6.学校在广播站建立“养成教育”固定栏目,及时宣传养成教育并提倡和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

7. 学校设立值周岗,各班级设立卫生和纪律监督员,重点检查学生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时坚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每天一查,两周一评,并且把评比结果进行公示。成绩优异的班级将被评选为优秀班级体。

第三阶段:进行总结,评选表彰(第四周)

1.学校召开好习惯教育活动情况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选取优秀班级的班主任介绍班级管理工作经验。

2.表彰优秀班集体和学生,推动好习惯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1.各班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把养成教育作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努力做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掀起校园养成教育的热潮。

2.班主任要进行全方位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避免产生管理的死角。全体学生,要积极投身到此项活动中来,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学生,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1.班主任进行检查。 2.大队部组织检查。

3.值周领导组织检查。 4.政教处组织检查。

为了增加检查考核的透明度,政教处和大队部从各班级抽调班级干部参加政教处对班级各项检查工作,检查结果按(优秀10分、良好8分、较差5分)为标准,并及时通报。检查评分方式适用于所处政教对各班级的管理工作。

学校在班级管理中将加大考核力度,对违反规定的班级和学生将进行通报批评,对班级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的班级将提出严厉的批评,并限期整改。

1.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纳入班级学生个人考评,表现突出的学生,可评选为本学期 “三好学生”或“文明之星”。

2.将班级管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年终的

综合考评。3.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纳入班级一日常规考评,并纳入本周班级考核总分并作为期终文明班级评选的重要依据。

篇5

【关键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养成教育;全面发展

前言

寄宿生学校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其实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学习等各方面的好习惯。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总之“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内容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就是养成教育的产物。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生现状及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农村寄宿学校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攀比心理严重、寻伴滋事、越墙上网、早恋等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学生素质提高不上去,与城市学生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农村经济不发达造成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家庭离婚率偏高等原因导致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很多,家庭教育环境较差,隔代教育现象严重,家长不在家时对孩子漠不关心或是鞭长莫及。一旦在家时就会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对孩子的不良习惯,也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再加上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教育内容简单:德育和心理教育工作内容空洞、教育方法陈旧、而且重说教轻实践,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配备不足,甚至心理辅导老师缺失。如何改善农村寄宿生教育现状,降低农村学校辍学率已成为摆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严峻问题。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只有不断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端正学生的价值观,才能改善这种现状。农村寄宿制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二、农村寄宿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一)寄宿生养成教育利于农村留守和问题的解决。

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这份意见的签发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而农村寄宿制中学的学生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对学生的关爱、保护的担子就落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身上。为了便于对这些寄宿制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成了这类中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寄宿生养成教育利于学生长远乃至一生的发展。

现在社会形势发展迅速,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外出打工形势严峻:工作岗位多是体力活,工资不高或工作不好找,外出打工碰壁的家长的教育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未来的人才,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善于沟通协作,能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而寄宿学校的集体生活能克服孩子孤僻、自私、任性、傲气与娇气的缺点,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些好的养成教育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农村寄宿生养成教育的培养途径

(一)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作保证。

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健全农村初中寄宿学生的学校管理制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民主管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努力:一、利用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自律行为的养成 ,学生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学校的寄宿生管理必须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二、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评比制度,促进良好风气的养成,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比如:可以围绕《一日常规》、《中学生行为准则》制定一些常规制度:如作息制度、出操制度、请假制度等。学校积极落实这些制度,常抓不懈,稳步推进,逐步提高,让这些常规督促学生的习惯的养成。

(二)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农村初中寄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形成。

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宣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向学生讲解文明礼仪知识,适时进行文明礼仪教学,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板报、手操报、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益处,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三)养成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

社会在进步,养成教育也被时代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养成教育中要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的内容,如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的人生习惯(遇到挫折时积极的应对态度等正面情绪)、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习惯;团队合作的习惯、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尊重他人私人空间的习惯;等等

四、结语

养成教育是滋养学生心灵,影响其一生成长的根本手段。只有致力于开展成功的养成教育,才能确保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带群《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西江教育论丛;2005年01期

篇6

摘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德育管理,介绍了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如果在实践中合理使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大有好处的。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论文百事通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从心理学的解释中,可以认识到: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对学生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

一、组织学习,规范训练

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风校纪,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楼道内奔跑、追逐,放学跟路队,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把训练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因为小孩子常常不大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这时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等到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此时,良好的习惯也已经养成了。

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个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比较难的,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趣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例如培养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来进行,抓住去商场购物、乘车买票、外出游玩等机会,提醒和训练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好礼貌用语。如乘车时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售票员递过来车票,最好道一声“谢谢”;中途下车跟朋友分别,要记得说“再见”,等等。这种自然的生活场景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十分有利。训练的过程是痛苦,即使孩子不愿意,也要鼓励他咬着牙坚持下去。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一鼠而就。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了,也要反复抓。

二、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一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文化层次居中的城市居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培养。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甚至出口成脏的情形,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家教培训课,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三、榜样示范,率先垂范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

父母是孩子最天然、最近的榜样,运用榜样法,父母首先就要“正己”,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来。

除了父母外,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率先垂范,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可以这样说,学生的种种习‘质都是在静观默察中,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的。身教重于言教,要有文明学生,首先得有文明老师。

孩子身边的伙伴,哪怕他身上有一点值得孩子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特别认真、特别守时、很有礼貌、遵守交通规则等,都是值得孩子学习的榜样。

四、活动育人,自我体验

篇7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79-001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实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对此,中国也有许多类似的论述:“小洞不补,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祸患常积于忽微”……

由此,我想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也正是如此吗?在我们学生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纸屑随地抛、课间追打闹、讲话无礼貌等等,如果我们老师们在第一次看到时认为是小事,或者熟视无睹的话,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更多的学生出现这些陋习,那我们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步行街上我们看不到一张纸片、一口痰迹,为什么?除了市民的个人素质很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出现第一张纸片时就有管理人员的及时制止和处理,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你即使有垃圾也扔不下手,这就是环境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我认为学校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点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学校无小事,养成教育应从最细微处做起。我们提倡“宽容”,但在对待学生的教育上却不能纵容他们的看似不起眼的“小错误”。对他们的一个小小的苗头或趋势,都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小题大做,这样才能教育本人,防止蔓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日常小事”,但用教育的眼光看,这些小事恰恰是学生素质的外部反映,通过一些细小的外部行为表现,就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上下扶梯靠右行是遵守规则和纪律的表现;早晨进校对同学问好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表现;主动把掉在地上的垃圾拣起来是关心公共环境的行为等。正是这些具体行为,构成了学校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这些“日常小事”,日积月累,逐渐积累成人的一项项优秀品质。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教师进行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训练法。许多学校养成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中发生的问题临时确定主题,一抓而过,结果时间不长坏习惯又“死灰复燃”。或者制订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训练目标,但不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能坚持而逐渐松懈,就是被学校其他教育主题而冲淡,效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因此,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除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数年如一。在第一时间修好“被打碎的玻璃窗户”,是养成教育的明智之举。

篇8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遗留的产物,同时不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文化,在其熏陶之下,不仅能够使人们视野更加开阔,增长自身见识,还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因其年纪小尚未形成定势思维和习惯,借助国学经典的力量培养小学生习惯非常重要。

【关键词】

国学经典 小学生 习惯养成教育

巴金有言: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莎士比亚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可见良好的习惯在人生道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终身发展。如果养成良好习惯则会受益终生,因此应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前小学生习惯现状

首先在学习纪律方面,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很少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中,只有部分同学愿意举手发言,配合老师工作,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并且不听从老师管教。下课之后教室内外追逐打闹现象屡见不鲜,秩序非常混乱。其次,在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方面,现阶段学生多属于独生子女,家长宠溺,使得其出现任性、娇气等意识和行为,来到学校之后不懂得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甚至存在欺骗家长、欺骗老师等行为。另外还存在果皮纸屑随意乱丢等行为,未养成卫生习惯。最后,在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在家里不参与家务劳动,在学校不热爱集体劳动,即便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需要父母、老师的帮助,害怕吃苦。

二、借助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

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国学课程,从地方课程中选择一节课作为国学课,并对国学经典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发展,与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相结合,分年级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主题,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如低年级教育工作以《悯农》《春晓》《回乡偶书》等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古诗词为主,以其朗朗上口的韵律和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国学教育,可以以《三字经》等为重点选取对象,通过“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等内容教授学生文明礼仪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国学教学,可以以《弟子规》等为重点选取对象,通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内容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课程中经典国学内容。在国学经典读本编制过程中,应将教科书中的国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通常蕴含了丰富的国学知识。如名人名言: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一个人的价值,全决定于他自己。经典典故:《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农夫和蛇》等,这些名人名言和经典典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国学经典

在国学经典中,有些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有些感情细腻、清新高雅,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些则哲理深刻、意义深远,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国学经典内容历经成千上万年的传诵,成为经典,为中华儿女修养和素质提升提供了源动力,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将这些国学经典融入其中,使小学生从小接受熏陶教学,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国学经典的深刻含义并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支持。在学校中,可以以板报、条幅等多种形式展现国学经典,将国学经典中通俗易懂、与小学生特点相符合的内容展示出来,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这些经典国学内容从不同角度感染小学生,使其自然而言养成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国学经典的应用成效

自国学经典在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应用以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还丰富了校园文化,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时分,都可以听到书声琅琅,校园中文化氛围极其浓郁。另外,在校内开展的古诗文竞赛、古诗文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相关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而且使校园充满活力与生机。通过吟唱、诵读古诗文,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国学经典之美妙,加深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有效规范,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结 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应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国学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精华,属于民族瑰宝,所以在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可取得良好成果,经过实践证明,国学经典的渗透使小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促进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娜.点滴文化浸润心灵――浅谈国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J】.学周刊,2015(27)

【2】丁利娜.传承经典,正礼修身――浅谈如何以国学经典培养学生良好品质【J】.快乐阅读,2016(10)

篇9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生;集体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68-02

在学校教育中,班集体作为较小单位的社会群体构成形式,是小学生社会成长环境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群体环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成员构成的固定性,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中要完成长达六年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和指导者的班主任应抓住班级管理的契机,积极对学生进行集体意识的养成教育,这不仅有利于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创建,而且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影响深远。小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实施集体意识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加强共同价值认同、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平衡以及群体权利意识培养等途径来实现。

一、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共同价值认同教育是实现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的基础

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养成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共同价值认同教育。共同价值认同是区分社会群体的核心标志之一,对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班级是学校群体的分支机构,是学生群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构建积极和谐的班级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同时,社会成员个体成长与群体背景息息相关,基于社会成员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及时适应群体环境,为自身发展创造优质客观条件这一诉求,也要求社会个体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首要的着眼点就是班级成员达到对共同价值的认同。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小学生共同价值认同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第一,通过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渗透来完成。小学生行为规范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求每个班级成员通过遵守共同行为来达到令行禁止的目的。共同行为规范的遵守可以使学生产生“我们是一样的”的这一群体意识,增加小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对共同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激发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具有持久性和严谨性等特点,要与学校的相关规定相一致,同时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二,通过班级群体活动来进行培养。班级群体活动是增强成员间彼此了解和加强协作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对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在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成员之间的协作也使学生产生了团体意识和依赖心理,从而有利于形成共同价值观。第三,通过共同课程的学习来完成。相同的成长经历、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接受意味着共同价值认同的实现,这是最直接和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共同价值认同实现途径。在班级成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功能。

二、责任感培养是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有力支撑

责任感的持有是社会成员对自身所承担义务认可和执行的有力保障,是实施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前提。责任感在社会个体社会化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小学生的责任感体现在对家庭、社会和自身的责任意识中,体现了学生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和人际认可。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集体意识的形成相辅相成,责任感需要社会个体具有一定的社会承担能力,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合作,互谅互让,互有进退,这些个人品质和行为是集体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有力支撑。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二种途径来实施。首先,通过学校德育教育相关内容的讲授和指导实践来进行,尤其是思品课程的教学来完成。班主任作为小学班级管理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班级德育教育中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与责任感的培养息息相关。班主任可以以主题班会或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等开放式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自身责任感和群体责任感的培养。其次,在班级学生个体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个体家庭责任性和社会良心的培养。通过动员学生的人际力量来完成责任感培养的监督,形成完善的责任感培养体系。第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以群体竞赛的方式或学校团体项目的参与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意识,从而在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强化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养成教育。

三、引导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发展是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尚有一定的欠缺。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需要引导他们的思维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相互协调发展。先哲们大多把人的行为受控来源分为理性和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固然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占据了大部分的席位, 但情感意识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 理性思维往往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入,实现对事物的判断;情感价值取向通常通过非理性的个人好恶决定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 如何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是体现班级管理透明度和宽松度的基准之一,也是实施对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学的养成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头脑里没有“要大炮,不要黄油”的苦日子概念,过着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有的学生在家里受着隔代教育,爷爷、奶奶等的溺爱不仅使其行为习惯差(我行我素,待人长幼不分,说话不文明,常耍无赖,不顾他人感受),而且使其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自私心严重,不乐于助人;有的学生在学校,不遵守纪律,学习自觉性差,上课不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喜欢打架和贪玩,常常缺课、逃课;还有的学生在校外,喜欢和不三不四的人结交,随意乱花钱,迷恋上网,甚至干违法乱纪的事等等。所以,学校抓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学校养成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教育方法,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和分阶段地进行,力争动员一切力量,共建养成教育网络,群策群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自理、自律、自强的好习惯。

一、重视养成教育,精心为其开辟道路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具体实施养成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的品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教师若能用良好师德去教育和感化学生,学生就会养成好习惯,幸福一生。反之,他们就会恶习缠身,遗憾终身。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使其肩负责任,全心投入养成教育。

2.搞好养成教育宣传,明确其重要性

学校要成立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带领师生钻研养成教育理论,寻找养成教育实施途径,开展养成教育专题讲座,促使师生学会各领域的专项知识;做到养成教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人人讲;充分利用作文、挂图、名人名言、广播、黑板报、走廊文化、竞赛、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养成教育宣传,使师生明白:良好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

二、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养成教育

1.讲究科学,规范内容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要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其内容进行具体规范,不能对学生要求高,使之做不到,挫伤了孩子自尊心。

2.“以人为本”,建构和谐

师生是养成教育中最有活力的因素,师生品质好坏影响着学校声誉,师生共同发展决定着学校前途和命运。管理者若能少一点硬性,多一份关心,营造温馨“人情”校园,让师乐教,让生乐学,一个民主、文明、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群体就诞生了,养成教育成果不言而喻。

3.注重引导,强化训练

学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其言行,明确其责任。在实际养成教育中,我校每周利用星期一国旗下讲话时间,通过值周教师总结和学生代表发言,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父母、爱学习、爱清洁、爱劳动和守纪律等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文明习惯;定期举办了安全、交通、法律、卫生、消防和水电等专项讲座,对师生进行了专业培训类似的养成教育,增强了师生自护自救能力;通过兴趣小组主办的象棋,五子棋,围棋、跳棋、篮球、跳绳等比赛,引发了学生自强不息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大课间学生自选动作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注重了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校级运动会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了他们奋进的精神;利用唱红歌时机,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学校要把养成教育融入各种教育活动中,充分运用各种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强化训练,促其形成好品质。

4.以师为范,感化学生

教师要为人师表,以无私的爱心、关心、细心和耐心,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世界的温暖,生活的幸福,助其树立信心和养成好习惯。

5.注重实绩,展开评比

学校每周要对各班的养成教育情况进行评比,奖励好的,指出不足,树立典型,以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校主要通过值周领导组织学生对各班的安全、纪律、卫生、学习、路队等的有关情况进行综合考核,集体评估,发给优秀班级带有星级的奖牌,这使养成教育评价更具有强烈激励性。

6.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学校要坚持开放性教育,逐步具备“迎进来和走出去”的思想观念。在实际的养成教育中,我校引进了两场电影,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引进了武术操、韵律操和“感恩之心”的手语,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注入了爱心教育。我校师生还参加了红歌比赛,大家共同带着校园的美好和对中华的称赞,唱出了校园,深受好评;也参观了小平故居,接受了伟人的洗礼,增强了爱国意识,进一步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三、齐抓共管,建立养成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