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大学生村官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大学生村官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秀大学生村官案例

篇1

2013年12月,徐州市面向全市任职满3年及以上在岗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19名副科级干部。这次公选采用“量化考绩”和“科学考能”相结合的办法,在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的竞争中提高了选拔干部的质量。

“量化考绩”重兵把守第一关

徐州市委组织部积极探索,把“实干赛高低、实绩比优劣”作为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用“量化考绩”办法甄别、筛选出实干的大学生村官。

“量化考绩”,即将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业绩进行量化打分,满分40分,占总成绩的40%。具体细化为任职情况、年度与聘期考核结果、创业富民情况、受表彰奖励情况四个部分(详见《徐州市面向大学生村官公选副科级干部量化评价办法》)。

按照公选职位1:4的比例,从高到低确定笔试人员,面向社会公示7天,接受各界监督。

将平日工作实绩量化,以“硬件”把关,确保进入下一关的人是平时干得好的人(而不是复习得好的人),实现重要关口前置和权重提升。

“科学考能”能力强能考得好

“科学考能”,考察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干得好的人也能考得好。

“科学考能”,即科学设置考试内容,目的是考验知识、测试能力、体现实践、强化责任。其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

笔试采取到村调研的方式,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由相关专家根据职位特点和能力要求进行针对性命题,体现“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改变过去考干部就像考学生、考能力就是考知识的做法,最大限度避免“高分低能”、“考试专业户”现象再现。

笔试环节,要求考生结合调研和工作实际,以“完善乡村治理”或“创新社区服务”为主题,自拟题目答题。面试环节,则要求考生点评所给案例中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富民实践情况。考官据此重点研判考生对基层工作的深科程度、相关政策法规的熟悉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情况,努力考准、考实干部能力和素质,使选出来的干部能力达到其岗位要求。

篇2

职业指导,也称就业指导,是指教育或就业指导机构,根据社会需要和各种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具体要求,为求职者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帮助他们结合个人意愿、自身条件、个人特点以及实际需要,选择尽可能合适的职业。

二、大学生的就业现象

(一)就业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得不到应用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就业专业不对口。很多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将院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设置了一些较为冷僻的专业。从表面上看,这些专业能够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未来,但对于社会需求来说,很多专业都不对口。因此,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只限于在学校中竞争,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一旦接触到社会,就会变成无用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必须让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从根本上减轻就业的压力。

(二)离职率高,得不到工作经验

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常常因为对工作不是特别满意,而出现离职的情况。频繁的离职,不仅导致企业受到一定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在大学生的简历上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另一方面,频繁的离职不能使大学生获得较多的工作经验,且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离职率高的情况,很多企业在接收到这个讯息以后,就更不愿意招聘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对社会、企业、学生三个环节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三)不主动就业或者放弃就业

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很多大学生不主动就业或者干脆放弃就业。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啃老族以及宅男、宅女等。大学生不主动就业或者放弃就业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大学生不主动就业或者放弃就业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有较大提高,一旦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不主动就业或者放弃就业,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必须有效地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而且要从根本上改变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就业率有了很大提高,经过调查发现,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并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正确的职业观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第一,职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通过职业测试,从性格、兴趣、职业匹配等各方面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总结,从而使学生认真反省自己。第二,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可以客观地看待职业,了解职业的类型、特点、要求等等,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职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助于学生就业成功。

(二)通过就业典型进行教育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原因之一是没有典型教育。在大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典型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成为典型。因为典型代表着最优,而且向典型学习可以在某些方面获得较大的进步。因此,在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典型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所谓典型就业案例,就是大学毕业生中优秀的或者比较有影响力的学生的就业事迹。典型就业案例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纪录片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可以选择学生当村官、西部志愿者、自主创业等学生就业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在学生中形成一定的“榜样”效应。

(三)帮助学生获取就业信息

职业指导之所以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原因之一是其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没有办法获得较多的就业信息,这在客观上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就业机会。教育工作者经验比较丰富,人脉非常广泛,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就业信息。可以说,职业指导当中的就业信息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大都利用网络聊天、看电影等方式来打发课余时间,而对网络上的就业信息关注度不够。学生在网络搜寻中,对信息的安全性、正确性没有把握。所以,经常发生应届毕业生就业受骗案件。通过职业指导,高校能将有效的就业信息给学生,确保提供给学生的就业信息的安全性和正确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信息来源。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37-03

一、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孤独

父母外出工作,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他们心理的孤独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孩子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和性格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缺少父母的贴身呵护,认为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调适,对其生活于其中的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缺失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笔者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因为有同学和小伙伴的陪伴,所以对父母的思念相对淡一些。但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如端午节、中秋节等时,其他同学和小伙伴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就会备感孤单。笔者访问的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曾经因为想念父母而哭泣过。这种情绪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范先佐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也发现过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导致学习成绩快速下降的案例。

(二)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多

父母外出后,祖辈成为孙辈生活的照料者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中小学生祖辈的年龄一般在50一70岁。从其文化素质来看,这个年龄段的人相当部分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本身的知识能力有限。笔者在重庆酉阳和黔江的调查发现,90%的祖辈都是文盲。虽然笔者调查的地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代刚好是现在的留守儿童的祖辈度过青少年时代的时候)经济非常落后,可能不能代表全国的整体情况,但是,至少就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1.教育内容偏颇。从教育内容看,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很多祖辈只能对孙辈提供生活上的照顾,不能提供全面的教育。一些接受访谈的老人表示,他们只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事就好了。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由于不识字的缘故,即使是生活上的照顾,偶尔也会出现大差错。笔者在英县曾发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竟然误把洗衣粉当作奶粉喂给她吃。当他们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儿童已经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成了一个“大头娃娃”。当然,虽然农村文盲众多,但并不是所有文盲都如此愚昧。然而,当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的日用品逐渐进入农村,代替了农村中原有的常年不变的日用品时,不识字的老人在农村所遇到的障碍越来越多,他们教育孩子的能力也越来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部分祖辈都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传统伦理观教育。比如,祖辈会教育孩子“对大人要有礼貌”,“在田间行走不要破坏别人庄稼”,“要勤快”等。这些伦理观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但是,仅有这样的教育内容是不够的,因为,很多对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素质和品质得不到必要的培养。还有很多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内容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比如,灌输鬼神思想。这些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教育方法落后。从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强化,一对夫妇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孩子少了,祖辈对孙辈的爱更加深厚了,大部分祖辈都视孙子(女)为掌上明珠。祖辈对孙辈的痛爱甚至超过了父母对孩子的痛爱。笔者调查的很多地区都有“隔代亲”的说法。打、骂等农村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逐渐减少,但是,却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祖辈对孩子的痛爱变成了溺爱。祖辈事事顺着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如此教育导致孩子任性娇气,并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明辨是非,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同伴间交往能力差。

溺爱的另一个表现是,祖辈们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留守儿童的所有开支都是祖辈直接负责的。虽然农村家庭的生活都较为简朴,但是,很多祖辈对孙辈的零花钱需求“有求必应”。有一些零花钱是必要的,但是很多孩子的零花钱却是“乱花了”。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在子女身边的愧疚感,也总是尽量给父母多寄钱并嘱托父母“该花的钱就给孩子”。留守儿童的零花钱增加了以后,更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很多留守儿童(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现在很多农村的乡镇上都有网吧,网吧主要吸引在校学生。很多地方政府对网吧经营进行严格审批,但是在很多地区,一些“黑网吧”隐藏在民房中,逃避政府的检查和管理。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些坏习惯,祖辈往往不能在坏习惯刚露出苗头时就对其进行纠正和制止,等到坏习惯完全形成后就很难再改了。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干预措施

(一)农村学校应该采取的行动

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在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带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方面,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

1.学校、教师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了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另一个快乐的家,学校应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留守儿童的情感多一个出口,从而更好地克服他们的孤独感。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可以利用下午最后一节课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设立各类兴趣小组,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

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成长,农村学校要改变以往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虽然素质教育宣传了很多年,但是,在我国农村学校中居统治地位的还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考试成绩几乎是“教育评价链条”诸环节中的唯一标准:教育行政机构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每一个环节的标准都是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成为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学校对学生而言不再是乐园,学校不再是令学生向往的地方。这使得留守儿童承受了更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而学习成绩不佳的所谓“差生”,其心理压力更大。

因此。必须改革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只关注学习成绩优秀者的现实,使教师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要关注那些孤独的留守儿童。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和照顾学生,把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融入到这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教师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感知他们的苦与乐。

2.学校要提高父母和祖辈的“家庭教育能力”。实际上,对于一些家长而言,即使他们不外出打工,天天和孩子一起,也无法教育好孩子,因为他们不懂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当他们遇到一系列子女教育的问题时,眼前一片茫然,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当然,当他们外出务工而将教育子女的重任委托给他们的父母后,留守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状况更加恶化了,因为祖辈们对孩子的教育能力更弱。所以,农村学校应该帮助农村孩子的父母和祖辈,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这应该作为今后农村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家长和祖辈的家庭教育知识,使他们掌握尽量多的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家长学校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极好途径。目前,大部分城市学校都设立了家长学校,但是,几乎没有农村学校设立家长学校,即使设立,学校也不重视,形同虚设。农村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设立并完善家长学校。此外,家长会和家访也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可以通过办讲座、发资料、做宣传、开家教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家长面对面地学到切实可用的家教方法。学校在帮助提高父母和祖辈教育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提高父母和祖辈的家庭教育能力,今后理应作为我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和社会各界理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村级组织应该采取的行动

村级组织也可以在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中发挥作用。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我国农村是熟人社会,村庄内的社会成员都较为熟悉,这为村级组织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村干部对本村每个家庭都比较熟悉,他们具有帮助父母和祖辈开展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可以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1.加强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宣传。首先,村庄要在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村级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村里的宣传栏和广播站,张贴、传播家教知识图片和资料,在农村广泛营造重视家教、开展家教的氛围。同时,村级组织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家庭教育,如推选“榜样母亲”、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等。

为了提高宣传的科学性,村级组织要加大和农村学校的联系和沟通,取得农村学校的支持和配合。同时,村级组织要主动寻求上级部门,如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团委等机构的支持和帮助。浙江很多地区的村庄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积极向上级妇联组织争取资金和指导,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妇联还帮助招募了若干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为了充分调动村庄的积极性,上级政府在对村级组织进行考核时,可以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村级目标考核中,以激发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开展家庭教育的积极性。

2.尝试招募村庄教育干事。以前,我国农村的每一个村庄或者每两三个村庄就会设有一所学校,农村家长可以很方便地向学校的教师咨询教育知识和其他知识。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都进行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很多学校被撤销了。学校一般都布局在乡镇上,很多村庄不再有自己的学校了。在此背景下,村庄可以尝试招募村庄教育干事。

篇4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媒介手段向受教育者传递与媒介相关的知识、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不断提升个体选择、分析、使用和传播媒介资讯的能力。

1933年,英国学者力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经过八十年的发展,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已趋于成熟。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学者卜卫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学术论文,它开启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之路。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涉及对象大都集中于教育工作者、媒体人及大学生群体。随着我国“三农问题”愈益受到重视,不少学者把焦点集中在了家庭结构缺失、临时监管不力、学校补位不足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他们大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影响较为明显,并由此提出了一些提升个体媒介素养的建议和对策。毋庸置疑,国内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对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一、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反思

反思一: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是否更为显著?

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并由此提出对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然而,这类结论大都是基于对理论的逻辑推理,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也有研究者发现,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与一般儿童比较并无太大差异,并认为没有必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单独作为一个特殊的分化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个体心理韧性水平的差异,在与媒介互动过程中受媒介影响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他们或因媒介而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偏离,出现人格障碍;或因媒介而宣泄情感、转移痛苦,进而历练出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因此,需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将农村留守儿童单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否则,将农村留守儿童单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反思二: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具有媒介理解与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乐用媒体、善用媒体,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是其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意义。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个体需完成认识、理解、审视和利用媒介四个阶段的任务。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可知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形式运算阶段前,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审视能力都还很差。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跨越了多个认知发展阶段,不可能每个阶段都能完成认识、理解、审视和利用媒介的任务。

因此,本文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根据不同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提升其相应阶段的媒介素养能力,或是认知媒介的能力、或是理解媒介的能力、或是审视媒介的能力、抑或是利用媒介的能力,最终使个体逐步自我完善。

反思三: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该如何有效实施?

研究者对此问题也有过一些建议和对策,诸如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等。然而,在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还很低,即便开设相关课程,也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予以实施,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更是无稽之谈。此外,部分研究者还从参与式视角进行了探索,即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认识和审视媒介的能力。然而,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大都较为内向,主动性和参与性相对较差,开展参与性实践活动能否确保他们积极参与,达到预期效果尚值得商榷。

可见,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开展灌输式教育可能更为有效,如从构建四级阶梯的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需根据不同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层次、多视角、讲实效,逐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对形式运算阶段前的农村留守儿童,应着重培养个体的媒介认知能力,包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手段的认知,以培养个体的媒介情感和媒介态度;对形式运算阶段后的农村留守儿童,应着重培养其对媒介的审视能力,包括对媒介内容、媒介形式及媒介利用的审视能力。

二、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促进措施

要切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应在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以及根据不同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认知特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促进。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尤其是父母教育大多处于真空状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学校方面。然而,我国农村广大地区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还很低,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加强农村地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或大力引进媒介人才已势在必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农村教师开展媒介素养培训工作,提升其媒介素养;或引进中小学媒介师资,通过他们来指导和促进农村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2.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加拿大和英国已建立了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公益性网站,构建了媒介教师联盟,建立了媒介素养协会。在我国亦可建立相应的协会组织,通过组织的力量,协调各大高校新闻传播和教育技术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教师开展公益性的在线或现场媒介素养培训工作。此外,相关专家学者还应积极编写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读物,由政府部门、教育主管单位或爱心人士征订、采购,免费发放给农村学龄儿童。

3.充分利用假期返乡的大学生群体

以村委会牵头,组织本村假期返乡大学生,尤其是新闻传播和教育技术等专业的大学生,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服务。对形式运算阶段前(11岁之前)的农村留守儿童,返乡大学生应该多采取讲解或讨论等方式,如讲解电脑的基本功能、结构,让农村留守儿童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学会查找资料等;对形式运算阶段后(11岁以后)的农村留守儿童,应采用案例探讨、专题讲座等形式,如开展关于媒介暴力的危害、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媒介抵制不良影响等专题讲座,使农村留守儿童自觉抵制媒介的不利影响。

此外,还应积极利用NGO、社会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大众传媒等力量不断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业能力;软件技术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这些关系到毕业生和家长的利益,也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支边、支教”、参军入伍、选拔大学生村官等,这些解决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每年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还存在很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政策,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毕业生的高水平、高质量就业[1]。

1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很多学者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李刚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即“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者结合的形式。通过创业课堂、创业实践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费黎艳指出创业教育具有层次化,并将创业教育分为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技能、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后续支持四个层次。刘华斌系统归纳了高职创业教育模式遵循的六个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课程教学、能力提升、组织保证等。刘玉娟指出优秀的创业教育教材和高素质的教师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必备条件,而且优秀的创业教育教材编制不但要学校教师参与,还要吸纳具有鲜活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参与。此外,创业教育的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方法。李梅考虑到创业者的能力差别、知识结构变化及品质等不同因素,提出将创业基础知识、创业实践环节和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黄志纯等认为完善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由师资队伍、组织领导、学生素质、社会声誉和环境建设五个指标组成,该指标有助于检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施效果。马斌认为应依靠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及服务保障机制来保证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并认为有效的高职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应从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和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着手[2]。在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毕业后去创业的学生非常少。在校期间很多学生可能会有强烈的创业想法,由于家庭、个人、社会影响,毕业后真正自主创业的人却不多。有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3%,世界平均水平是10%。统计显示我国1%的学生进行了创业,国外大学生创业比例高达20%~30%[3]。

2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2.1创业能力水平不高

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水平不高,欠缺把握机会的能力,欠缺组织管理的能力,欠缺创新创造方面的能力。商业敏锐性缺失,对市场的变化、商机不能正确把握;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对企业运作方式、企业注册、企业营销、国家的宏观政策等不了解;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非常欠缺,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尤其不足。

2.2创业能力差异分析

(1)经调研发现性别对创业能力没有影响,女生和男生的整体创业水平没有很大差异,在创业学习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高。(2)根据调研发现专业不同,创业能力存在差异,文科学生比理工科专业学生创业能力高,但是在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专业学生,这个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3)根据调研发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没有很大影响,来自城市与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大的差异。综上,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应对、机会把握、组织管理、创业学习、创新创造等能力越高,那么创业能力总体水平就会高。

3创业能力不高原因分析

从上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能力不是很高,经分析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3.1大学生自身条件限制

(1)创业知识缺乏。虽然在平时的学习中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但是创业活动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方面知识以及技术技能缺乏。学生创业激情很高,但在进行创业时遇到一些具体的事情就会一头雾水,比如企业怎么注册、如何经营和管理、企业的商业运作、企业的融资与流通等。除此之外,对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知识不了解。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制约大学生的创业活动。(2)经验的缺失、创业资源匮乏也是大学生的一个弱点。他们生活在单一的社交圈,人脉资源会很欠缺,遇到问题特别是处理社会问题时会很难。(3)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运用传统思维去分析问题,缺少自己的观点和原则,特别是质疑和批判精神缺失。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常规,改变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和把握机会。如果没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只是简单模仿,那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弱,没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主要是大学生受传统教育影响,就业观有偏差,对职业的理解也就存在偏差,很多学生以为就业才算找到了工作,自主创业不是工作。同时,学生不敢也不愿意尝试,对创业活动不关心甚至反对。(4)心理素质不高。大学生平时主要是在校学习,基本没有和社会接触。在进行创业活动时难免会受到种种挫折。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遇到困难就会放弃,失去信心。

3.2创业教育水平不高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不科学。高职校依旧没有把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采取传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创业综合素质被忽略。部分高职校开展创业教育仅仅面向经济管理专业类的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对创业教育理解存不足,开展一些流于形式的创业教育。比如,每周上几节创业教育课,其实创业教育应是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活动带动学生去创业,从而带动就业。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和倡导创业教育,但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真正重视创业活动的开展,认为学生能写出一份好的创业计划书就达到目的了。其实这样做学生在真正创业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做,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不完整,教材不系统、权威,课程设置、教学目的、考核标准也不明确。创业教育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受到重视,很多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放在就业教育中开展,只是作为就业课程的补充,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还有很多高职院校把开办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作为他们的创业教育。没有把创业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割裂,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课程体系也很不完善,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创业精神,更谈不上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3)师资力量缺失。创业教育课程不是简单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活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在职教师传授创业知识,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很多实践经验,个人都没有创业经历,在进行创业教育授课时很难到位。有些院校聘请了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其实那些都只是企业家个人成功经验的分享。高职院校缺乏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创业活动的导师,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校创业教育的发展[5]。

3.3创业环境的营造不够完善

(1)创业体制和政策环境有差异。近年政府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活动,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银行贷款、税收等政策,但没有建立全面、系统的社会支持体系,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的额度有限。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历史不长,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这些都是不利方面。(2)校外创业实践平台欠缺。创业需要实践,培养创业能力关键是实践。如果大学生没有创业实践,那么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无从提起。目前,很少有高职校能提供创业孵化器,校企合作的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几乎没有,企业没有整合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活动平台,这样高职创业教育还是只能停留在理论。(3)社会没有形成创业氛围。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不很认同,甚至认为只有在校不认真学习,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才会选择创业。这种社会的轻视、不尊重,也严重影响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4)没有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没有构建整套政策法规,创业氛围缺失,家庭支持缺失,很多父母反对创业。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父母都希望孩子毕业能拿铁饭碗,父母对创业活动不支持甚至是反对。大部分家庭在经济方面不扶持,在精神层面也不给予关心与认同,这样就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4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支持,要有针对性地扶持,对暂时还没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和社区设立创业指导站、创业咨询点、创业体验中心等机构促使大学生关注创业、了解创业,唤醒他们对创业活动的热情,激发创业意识。高职院校有很多社团,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社团中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政府也要引导企业配合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大学生也要培养创业兴趣,树立创业意识。社会也要营造支持创业的氛围。

4.2有创业意向无创业行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政府加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给予资金扶持、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等层面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实现校企联动,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积极配合学校接受创业教育,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创业能力。社会要形成鼓励尝试的舆论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4.3有创业行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政府要优化创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条件。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任务和目标,为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政府应加强联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与大学生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结成对子,实行帮扶。大学生自身应正确定位,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社会各界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顺利开展。

篇6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甚至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电子商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经济学家预言:“在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壮大电子商务产业,着力打造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中江县顺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全民触网、全企入网”,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上成绩突出。而随着我县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也将急剧增长,当今社会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此,掌握县域电商人才实际状况,从而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从业人员的学习方式、观念,培养出更多既懂理论又有实际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一、中江县电商状况与人才主要特征

迄今,中江县已建成乡镇电商服务中心10个,会员包括种植大户120余户、农户1000余户;建成各类农村电商服务站165个,实现网上交易额1221万元;建成标准化电子商务服务站167个,实现网上交易额1286万元。中江县80%的重点企业建有企业网站,45%的企业利用网站开展市场营销,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电商创业群体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而根据调查显示,中江网商数量已有近千家,同比增长超过200%,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而我县电商人才特征状况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

(一) 行业仍在急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

在所有调查的企业中,我县80%的企业存在较大招聘压力。20%的企业招聘压力源自企业快速成长,尽管在2017年很多电商企业进入调整期,但电商行业总体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而作为新型产业的电商,人才存量不足的问题也日趋明显,电商行业的急速发展和人才供应不足是当前我县电商发展最主要的矛盾。此一矛盾形成电子商务领域巨大的人才真空。

(二)、综合性高级人才稀缺。

经过对中江万凤粮油,双和祥以及来金燕等公司的调查发现,我县电商人才的稀缺,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和社会各单位第一线需要的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型及管理型专门人才的急需,另外,大批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也是电商项目专业人才急需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大。

就现在的状况看,电子商务企业的干流以90后青年人为主,而90后新的职业观、价值观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许多企业的电商事业正处于创业期或者起步阶段,因而在公司制度和鼓励系统等方面还不健全;另一方面,电商岗位节奏快、压力大、加班频繁,同时又充满新的机会,也造成了企业员工流失率高于其他行业的尴尬局面,加剧了管理难度。

(四)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对人才培训模式的挑战

电商产业每一天都发生着变化,这样的特征使其知识的有效期变得非常短,我们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在电商人才培养中碰到很大问题。传统人才培训在电商行业中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理论体系、教材和教学案例的生成具有滞后性;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跟上行业的变迁;传统教育体制电商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严重。这就要求我县在电商人才的孵化与培训上要打破常规,创新完善培训模式,力争培育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实战能力强的电商人才。

二、传统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要发展我县的电子商务,人才至关重要,“引进”和“培养”是唯一路子。然而引进电商人才也具有成本高,流动性大,治标不治本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现目前阶段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上。加大力度对我县进行电商专业化人才培训,尽快弥补短板,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然选择。而面对新兴的电子商务,传统的人才培训模式却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企业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众多学校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却处于失业状态。

(一)、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清

电子商务是一个既宽又广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这个专业的建设肯定是有问题的。一些传统、成熟的专业,如金融、会计等,都有着很明确的方向和定位。学生在学这个专业之前,就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学什么,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电子商务专业却不一样,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工作?这些问题学生都是模糊的。

(二)、课程设置欠佳

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在国际上领先应用以及在中国企业实际应用状况的理解,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多数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众多课程,虽然本意是为了培养“多面手”,但是中国企业特别是中江县的企业需要的是掌握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繁重的科目、割裂的教学导致学生复合上不系统、专业上不精通,因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既不符合专业娴熟的当前要求,也不符合综合驾控的未来要求。

(三)、缺乏技能训练和实践

传统人才教学的模式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尽管这两年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三、我县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上的方法和思路

为深入推进中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切实提高中江县域电子商务的运用能力,中江县创新人才培训模式,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共建应用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县商务局于2016年7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优秀电商服务企业为中江提供系统的电商培训服务。成都百宝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良好的培训设计方案、专业的师资团队以及丰富的培训经验成功中标。

县商务局协同县经科局、县农业局、县团委、县妇联等有关部门以及电商培训公司百宝创意,以《四川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方案》、《中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针对全县有志于从事电商的企业、个人、专合社、个体户、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和相关电商管理人员的电商培训活动,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优秀的实践经验,打造人才培训体系。截止目前,分别举行了企业电商人才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社电商培训、电商知识普及培训等各类培训30余期,已有3000余人参与了培训,新增网店百余家。现在,“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训工作仍在继续开展,计划培训电商人才5000人次,并且对全县2100个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电商扶贫,力争真正达到“全民触网”。

(一)、树立精准的培训对象群体

我县电子商务人才培育计划是一项规模庞大、工程复杂的长期项目。在计划实施初期,需首先搞清楚重点的培训对象,采取正确的开展方式来落实精准培训县域电子商务人才。以企业、专合社电商专业人才、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民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及经济困难未就业青年等群体为重点电商人才培育对象,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交流、专家指导等集中培训方式,来最终实现电商创业致富意愿。

(二)、扩大电商人才覆盖范围

自从2015年中江县被评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中江县域电商基础设施环境日渐完善,货件配送的相关物流公司也开始备受瞩目。无论政府或企业,都开始通过电商渠道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入门基础培训,专门针对网络意识薄弱、产品电商推广工作经验不足的民众、或正当职的企业电商工作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全面推进专项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并力争扩大县域电商人才覆盖范围。

(三)、做活电子商务实训。

增加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电子商务专业本身是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根据学员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可以合理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并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增强学员各知识层和多种技能的培训。增加学员的商务类课程设计实训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同时,结合企业与创业个人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增强课程内容的实际操作性。我们要采取正确的开展方式来落实精准培训我县电子商务人才,因材施教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进行电商培训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食萃、来金燕、万凤这些大型企业,就应设置电子商务管理型人才课程。而针对贫困户和电商爱好者,就应设置电商知识普及性更强的相关培训课程,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因地制宜培训,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

篇7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3-02

引言

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6万,2017年将会达到795万,学生的毕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高校的一次就业率并不高,特别是文科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很少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职位。社会上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印象就是,可以到国企、银行等高收入行业工作,然而这只是少数,大部分都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急需解决。

1 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各专业之间差异较大,学生目标定位较高,就业指导难度大。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中,都将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并入一个系或学院,将此类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管理,并进行统一的就业指导对待,然而实际上这些专业所面临的情况具有一定差异性。如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市场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另有一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或者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市场对口需求较少,就业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此外,相比理工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定位的较高,更加趋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学生和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这就致使学校难以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毕业生中女生较多,供需矛盾突出。在我国,除了专门的财经类高校培养大量的毕业生外,多数综合类高校甚至是理工类院校,也为社会上输送大批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然而各企事业单位却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非常突出的供需矛盾,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另外,在这些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女生占据着更高的比例,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处于自身效益的考虑,担忧女性生育问题造成工作的耽误,无形中增加了运行成本,因而就不喜欢去录用女毕业生,这也加剧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专业市场需求分散,竞争压力大。与理工类专业不同,各企事业单位每年招聘经济管理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少,想要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奔走于各类校内外招聘活动,应聘大量岗位,以提高求职命中率。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潜在的竞争者很多,企业偏向招聘跟产品相关且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学生在找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即使与企业招聘的职位非常对口,但也很容易求职失败。

(4)学校急速扩招,相关资源不能同步跟进,没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许多高校盲目的扩大招生数量,但软件设施却难以跟进和更新,而且也不具备充足的师资储备,甚至是外聘教师,很难做好有效的管理。另外,当前大部分高校都与许多各类型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全方位的了解社会需求,建立起来了各种实验室,注重与企业携手合作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大学生,但还是会受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约束,比如一些高校由于受场地的约束,像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许多专业都缺乏实用型实验室,致使学生的能力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

2 促进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更加就业的应对措施

要充分解决上述就业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高校应以从提高学生求职能力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根本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求职技巧培训,提升整体就业质量。

(1)打造完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平台。要想实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就必须充分做好就业前期的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动向,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措施,进行就业工作战略布置。1)调查研究与指导方案的制定。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性格、家庭背景情况,制作学生就业档案,并做出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制定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通过对往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分析,明确各专业就业目标单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制定分专业就业单位类型指南,做出切合各专业实际的就业指导方案。2)制度建设。在院级单位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指导机制,组成以院长为首的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系主任为组长、专业教师为成员的系级就业规划指导小组,以辅导员为组长、兼职辅导员为成员的年级就业行动指导小组,以班长为组长,班级干部为成员的班级就业互助小组,确保就业工作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信息到位、组织执行到位。3)提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高校要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从大三学年开始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及规划能力,开展系列职业指导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就业心理讲座等措施,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大三暑期,指导学生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深入企业上岗实习,使同学们加深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认识,为毕业班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抓住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环节,注重过程控制。根据经管专业市场需求分散,就I周期长的特点,采取分阶段过程控制策略:一方面把握最佳招聘时机,另一方面在大四抓住不同阶段招聘重点开展工作。1)指导学生采取分阶段的具体求职策略。根据经管类专业就业周期长的特点,制定分阶段指导计划。大四上学期,初期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招聘会,积累求职经验,遇到适合的岗位尽快签约;中期守住校内招聘机会,积极沟通来校招聘企业,积极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提高中签率。下学期指导学生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足够的招聘信息,制定符合实际的求职标准,有选择的应聘适合的岗位,提高求职成功率;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的学生,指导其广撒网、多应聘,先就业再择业。2)依托校内招聘会,积极推荐学生就业。高校要主动联系单位到校招聘并建立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到中西部等人才短缺的地区就业,同时拓展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合作,邀请各类企事业单位到校招聘,积极推荐学生前往实习,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3)响应政府实施的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指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新的就业突破点。针对党和国家政府近期出台了多项面向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自愿服务西部等的优惠政策,收集相关招考信息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开展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技巧培训系列讲座,让学生有充分把握备考应聘,提高成功几率。

(3)发挥学生求职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从专业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力求构建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并通过多样化的培训、个性差异化的指导,提高学生求职能力。1)通过有效渠道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利用好校内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外界信息,例如一些重点高校的就业网、著名的求职招聘网站、各级政府人才信息网上的信息以及学院老师、校友渠道获取的招聘信息,辅导员应通过筛选整理,定期通过信息渠道向学生,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指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质量与真伪、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就业信息。2)加强求职前与求职过程中的专门技巧培训,提高应聘成功率。邀请人力资源的专业老师对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对学生的制作的简历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招聘时不同的考核考试方法。收集各类企业的招聘考试资料、笔试面试常见题型,分类集中起来向学生,使学生在每次求职应聘前做到胸中有数。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班级求职互助小组帮带作用,引导同学间开展求职心得交流。少数学生生活习惯差、行为懒散、找工作不积极,一些同学频繁碰壁,丧失了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就要跟学生谈话鼓劲,帮助其认清形势,还要督促其勤跑招聘会,以积极的心态应聘,并动员已就业学生到招聘会上积极推荐班级同学,让拥有笔试或面试经验的同学介绍经验,共同提高求职能力。4)掌握每个学生特点,制定最适合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跟踪学生就业状况,加强对学生的个案辅导,做到对学生情况有数,有的放矢的开展指导工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就业计划,指导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有一定家庭条件的学生,及时跟家长联系,利用家庭资源寻找工作;对于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训,并在招聘会上有针对性地向适合的单位推荐。

(4)教学相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育优秀的经管类人才应突出理论教学的导向性与应用性,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1)因此施教,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强调课程的多样化与应用化,注重课程的国际化,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经济发展特点、校内资源特点、经管类专业特点以及培养个体自身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凸显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要积极与国外优秀大学开展合作培训。2)寓教于乐,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就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创造。比如可以把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既强调规范性,如在备课、板、语言使用等方面,又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师生互动等,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对于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开卷考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与学生在课外进行沟通,解答学生的具体学习问题和学生个体职业发展问题。

结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巨大需求下,高等院校应坚持加大对经管类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投入,优化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多种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协同创新,持续探索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新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施福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4):49-50.

[2] 胡娇,胡艳秋.文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 (7、8):69-71.

[3] 张金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4):113-115.

[4] 肖红艳.湖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9).

[5] 裴九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9, (26):171-173.

篇8

序 言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xx镇xx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篇9

关键词:情商 沟通 船舶管理 船舶团队 激励

1 引言

今年5月14日,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问某个大学生村官“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回答说“都重要。”又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从平民化的言语中,突出了情商在基层工作中的重要性,点明了基层干部需要具备某些情商才能做好群众工作。民选干部需具备的情商之一便是亲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沟通群众,了解舆情。

由上可知,良好沟通能力是衡量优秀领导者的一个重要方面。船舶管理有别于地方行政管理和公司企业管理,它是人事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综合体,有自成体系的管理结构和模式。简单地说,船舶人事管理是督促船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和纪律的管理,船舶技术管理是对船舶、机器和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的管理,无论是船舶人事管理还是船舶技术管理,实际上都离不开对人的管理。从现代企业管理学得角度来说,对人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沟通管理,船舶管理亦如此。

2 沟通与有效沟通

沟通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识的过程。沟通管理是对沟通概念的延伸,它不仅涵盖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还包含群体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作为船舶的管理者,每天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沟通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的,船长日常工作包括检查驾驶员的航行值班,驾驶员的职责工作,与部门管理级商谈的船舶工作等等,这些工作都少不了沟通,必须要沟通,才能达到检查或商谈的效果。譬如说船长检查驾驶员航行值班工作,了解驾驶员是否遵守驾驶台纪律和规则,是否认真瞭望、是否正确避让,是否认真定位、是否及时收取航行警告或电报等等,船长检查工作的过程就是和驾驶员沟通、交流的过程。

沟通首先是信息和想法的传递,如果信息和想法没有被传递到,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其二,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的信息被对方接收,并互相影响思想和行为。因此,有效的沟通不仅意味着信息的传递,而且包括传递的信息被准确的理解。在船上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离码头时偶尔有值班水手穿着比较脏的工作服上驾驶台值班。驾驶台是个严肃的场所,船员都了解驾驶台纪律。船上的体系培训或船舶会议会传递这些信息。事实上也不是船员故意违反纪律,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刚刚在甲板值班来不及换衣服。在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船长应态度平和告诉船员回房间换好衣服再上驾驶台。离开码头后,给当事船员再学习一遍驾驶台纪律和提出船长要求,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其他船员也会明白船长的意思和用心。船上条条框框不少,把框定的制度条例赋予,人性化,便能容易收到沟通的效果,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 沟通的重要作用

3.1船员的特殊生活和工作环境需要沟通

远洋航行船舶有时很长时间靠不了岸,船员长期生活在海上,与家人联系少,中途能回趟家对船员来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单一、枯燥的海上生活,如果没有情绪宣泄和释放的渠道,会影响船员的身体健康,所以除了船员要有一个积极的、阳光的心态外,船上还要给船员营造和创造一个令人舒适的生活环境,组织船员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船上人际交往和沟通不可或缺。船舶管理者通过打球、喝茶、聊天等交流等方式拉近与船员的距离,关心爱护他们,让船员感到船舶领导可以交流、值得信赖并富有人情味;领导对下属要以诚相待,善于倾听船员的心声,了解船员的思想情况和生活状况,力所能及帮助船员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当下社会对船员职业认同感低下,有些刚刚来到船上的大学生对选择做船员职业感到迷茫,工作热情不高,当外界施加一些压力时,情绪会有波动。船舶领导者要体现真诚的关怀之心,要像关心自己子侄一样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梳理思绪,以社会经历为教材,以积极人生为导引,以阳光心态作依托,以光明前景作未来,开导和安慰他们。及时、有效地与船员交流沟通,可以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好处,甚至可以避免一些不测的事情发生。

3.2船舶管理实质是沟通管理

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关于管理的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还有人说,“现代管理就是意见沟通的世界,意见沟通一旦终止,这个组织也就宣告寿终。”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已渗透到管理的各个方面,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如果没有沟通的话,企业就会趋于死亡。一个集体中的意见沟通,对于促进团结、正确决策、协调行动和保证集体活力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的主要素质之一就是具有善于交流沟通、协调的能力,要善于沟通、协调,把船员组织起来并指导船员完成一项共同目标。船舶管理讲究的是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完成一项任务必须先要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的过程中,交流、沟通是免不了的,如果不进行沟通,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船上大部分工作要求正确指挥、明确分工、紧密合作,要求管理层的沟通协调,要求船舶部门之间团结配合,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听上级指挥。还有一些工作,体系文件没有明确分工,涉及到到甲板部和轮机部,有时会出现各部门都不愿意出头,甚至互相推诿的现象。船舶领导要居中协调,把部门长召集起来一起商量沟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配工作,明智的做法避免部门之间产生矛盾,不要让部门觉得船舶领导有任何偏袒,根据工作的性质合理要求部门分工或合作完成工作。兹举一个工作案例,一船在船厂修理,要求下午出厂,在当天上午调试舱盖时首物料间的液压管爆管,约2桶液压油流出来积在首物料间角落,船上和船厂来不及回收。开航后,甲板部门和轮机部门没有协商好,互有推脱。后来问题反映到船长那里,船长召集轮机长和大副到首物料间查看现场,提出看法:1)液压油必须回收;2)甲板部、轮机部都有责任回收,说明责任原因;3)轮机部负责回收工作,甲板部负责清洁工作;4)一起行动。经过船长与轮机长、大副的沟通商量,轮机部当天中午在轮机长的带领下回收溢油,甲板部下午清洁好地板和墙壁。

有些工作,只要船长简单、扼要的指令,下属必须执行。除此之外,船上许多管理工作,需要沟通,需要有效地沟通。从上面的案例可知,船长和轮机长、大副的沟通行之有效,达到管理的目的。如果,船长说“不管你们哪个部门做,必须要完成。”相比之下,沟通管理比粗放式的行政管理,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容易理顺管理工作关系。

3.3沟通与合作造就优秀的船舶团队

我们说团结就是力量,也不妨这样说团队就是力量。在船上,船员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他们的目标是把船和货物安全地从一个港口开到目的港。为了共同的目标,船长和船员承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在船上,个人的计划再仔细,可能也难以企及预定目标,一个人的本事再大,没有其他船员的帮助和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造就优秀团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良好的沟通合作。船员要有团结合作的思想意识,船舶管理层与其他船员之间保持交流沟通,有助于了解团体成员思想状况。团队成员相互理解,彼此关系融洽,心理行为上相互作用,彼此相互影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船员都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彼此协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4激励沟通在船上沟通中尤为重要

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者引导并促进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目标行为的过程。根据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需要激励,每个人的需要层次可能不同。船舶领导只有了解船员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管理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马洛斯需要层次划分为: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二个需要是低级需要,包括工资和福利待遇等保健需要,后三个属于较高级需要,依我看来,大多数情况下,船上仅能提供船员尊重需要,船舶管理者要具备尊重船员的基本素质,尊重下属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尊重下属才能激励下属。

在激励沟通中,核心原则是保护船员的自尊心,要让船员感受到在船上受到尊重、重视、有价值。得到理解与信任是人的一种欲望,是人生而具有的需求。人一旦获得理解会获得莫大的欣慰,会随之赴汤赴汤蹈火。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因此达到与员工的相互理解、尊重与信赖是管理的第一要务。

4 船舶管理者怎样与下属沟通

4.1多交流、谈心

船公司要求的是船舶安全和效益,船员追求的除了安全和效益外还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船舶环境。公司的要求和船员的追求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公司的安全和效益,船舶管理者必须认真地做好船上工作,包括搞好船舶领导班子的团结工作和建设优秀船员团队工作,和谐的船舶人文环境能促进船舶安全。所以,船舶管理者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人文和谐的理念。要重视向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感情投资,要懂得怎样理解、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和支持下属。对待下属要思想上理解他们,人格上尊重他们,政治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便会焕发高昂的热情和充沛的力量,就会做好工作。不行春风,哪得春雨?

4.2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于船舶管理者而言,言行一致不仅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管理的基本准则。“听其言,观其行”,领导者的一言一行船员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旦发现你言行不一致,你的威信就会大大降低。构造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他是否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当他口是心非,只说不做,只听到雷声而不见下雨,这样他就会逐渐丧失掉自己的威信。要树立领导威信,让船员更加信服你,那么作为管理者就应该从自己的每一句话开始,从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开始,做到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领导是能让人信赖的,才能引发他们更强的责任感。

4.3多激励,少斥责

激励能激发船员巨大的能量,激励是沟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船舶管理者要善于管控好自己的情绪,愤怒可能出诗人,但愤怒一定出不了优秀的管理者。在你怒气冲天时,下属可能慑于领导的权威而不敢表达不同意见,但他们内心未必能接受生气式的批评教育,从而滋生了抵触情绪。所以,船舶管理者要做到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让下属心服口服。即使生气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公共场所众人面前不要轻易斥责下属,避免伤他自尊心。船舶管理者要明白生气是一种低情商低能表现。

4.4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以诚信为基础,以沟通为桥梁的思维方式。在船舶人事管理中难免要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时,要更多地从船员的角度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和难处,能够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得失,那么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决策中产生片面性,从而有利于在船舶管理的效果充分发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也就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武断。

5 结语

沟通是一门艺术,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混合体;沟通是船舶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用好了使你水到渠成,挥洒自如,但是用不好或是不会用,则会使你处处受制,窘困不堪;沟通更是一种技能,是一个“情商”高低的具体体现,不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这种“情商”是比某些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我在论文的引言中奉上的有关讲话的真实原因。沟通要成为管理中的一种习惯,人人都有这种习惯,这个社会就和谐了;船员有这种习惯,船舶内部就和谐了,船舶管理就顺畅了。随着我们的“沟通”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船舶管理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篇10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加强对全市乡镇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及其内容和方式的管理与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巩固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百姓”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方针,努力建设以“设施健全、产品丰足、组织支撑、资金保障、运行规范”为框架的覆盖全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基层文化设施完备、文化活动活跃、队伍健康发展、机制运行有效的良性运作格局,基层文化建设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民风文明、生活宽裕、市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

(三)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等职责;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是与基层百姓生活距离最近、联系最密切的文化设施,担负着为群众提供最具体、最直接文化服务的功能。各县区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健身娱乐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全市乡镇文化站(文体站、文广站、文化服务站等)、村级文化室应按照《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统一规范名称为“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规范为“村文化室”、“村农家书屋”。

(四)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要加快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设置,应包括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综合展厅、老人和少儿活动室、体育健身室、教育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要进一步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电脑、音响、健身器材和图书等文化资源,加快共享工程资源库和设备的更新,不断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功能配置。

(五)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不允许挤占、挪作他用,已经被挤占、挪作他用的要坚决收回,做到守土有责。因乡镇建设规划需拆除文化站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按照有关规定择地重建,乡镇在作出决定前,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征得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广场等大型露天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使文化场所发挥最大效益。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定时向社区居民和村民开放,开放时间要适应社区居民和村民的需求,乡镇(街道)级公共文化设施原则上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村(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原则上不少于28小时。因故需暂时不开放的,应提前一周向公众告知。

三、精心组织各类文化建设活动

(六)积极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要进一步加大免费开放力度,积极开展文化惠民、社会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传播文化和科学技术;组织开展公益性电影放映活动,指导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业余文艺团队和农民文化户开展文化活动。要协助好县区文化部门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七)大力开展地方特色文化创建。各县区要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点,大力开展特色文化创建工作,选择适宜在本地开展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项目,推广普及,打造亮点。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挖掘、保护、传承当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文化,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着力办好区域节庆文化活动。在春节、元宵、端午、国庆、中秋等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期间,要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以全市“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和之春、之夏、徐福文化节、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等系列节庆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

四、积极构筑高水平、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高地

(九)巩固建设稳定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要切实加强乡镇文化队伍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根据所承担的职能及所服务的乡镇人口规模等因素配置相应的专职人员。在选拔、任用馆、站负责人时,应征求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意见,把热爱文化事业,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综合性人才选拔上来。农村各行政村要明确相应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文化的工作,或由大学生村官兼职。

(十)加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力度。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文化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文艺观摩、参观考察、理论研讨、征稿比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工作水平和业务技能。落实分级分类、分工负责的培训要求,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工作人员的培训。一般情况下,确保市级培训每年不少于1期,县级培训每年不少于2期。

(十一)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工作。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捐赠或资助文化站。健全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院团改革中分流的演艺人员到乡镇、社区做文艺辅导员和文化指导员;充分发挥城乡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队伍以及其他具有一定专长的人员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担任文化义工和文化志愿者;进一步完善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社区指导员制度,辅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形成较为固定的全市文化基层网络。

五、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长效管理机制建设

(十二)进一步健全政府投入机制。全市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立足职能、积极作为、统筹推进,加强与宣传、财政、城建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的比例,切实保证基层文化投入逐年增长。

(十三)进一步创新自我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两大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巩固拓展“以文养文”、“以文补文”建设路径。积极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民自办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增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自我造血”、“自我营销”和对接市场能力,推动基层文化阵地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