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藏品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小博物馆;文化;藏品;管理
目前从文物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在全国2200多家博物馆中,共有馆藏文物1236万余件套。在这2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小博物馆,有公立博物馆也有私立博物馆。那么,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依托是藏品,它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也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加强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作为一个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少者几千件,多者几万件、几十万件。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就不能便捷地提供研究、利用,也无法保证藏品的安全。博物馆保管藏品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再者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另外,也能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知名度。然而在实际藏品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的进行藏品管理是我们各方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从藏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全面阐述中小型博物馆的藏品管理。特别指出了很多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而又常被忽视的一些问题,以供各位借鉴。
一、中小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因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中小博物馆馆藏文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管理,许多情况令人深思和担忧。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藏品保护基础设施差。文物的保护受环境影响很大,而大部分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较差。很多中小博物馆没有像样的库房,仓库潮湿漏雨,面积缺少,藏品拥挤等,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藏品保护的的环境要求。另外,保护藏品的设备设施老化。库房建设或改造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文物自然损坏严重,在藏品的保护设施方面也缺乏条件,有些藏品简单的用包装纸包裹;库藏品或陈列品仅有几个框子,几个柜子,再加点防虫、防潮剂等。此外,在防火、防盗方面也欠缺必要的考虑。问题二:目前自然环境的劣化对藏品造成严重的损坏。如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藏品的光照等。问题三:藏品保护投入资金严重缺少。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导致馆藏文物的保护保管问题无法解决,更谈不上花更多的资金来投入文物的征集。问题四: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由诸多因素导致的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加之博物馆的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仅停留在查查数量、看看温度等肤浅层面,对馆藏文物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问题五:藏品保护意识淡薄。有些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过分的关注其经济价值,而忽略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也有一些职工,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只要“守好房子、收好票子、管好章子”,就可以了,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问题六: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的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博物馆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
二、面对中小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如前所述,藏品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依托,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加强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深远。面对中小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应对措施。措施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博物馆最首要和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对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要有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因此博物馆藏品库房是关系到藏品是否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考虑了地方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是否合理妥当等,将直接影响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同时,要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的建设要特别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严格按照“十防(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要求进行设计。此外,在设备方面,要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设施的更新或添置,有条件的博物馆,要在现代化保护设备,例如恒温恒湿机等加大投入。措施二:对抗自然环境的劣化。在空气质量的控制方面也要有所考虑,对藏品的保护和管理要对库房的空气进行粗过滤。同时,对藏品照明设施的使用和控制方面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陈列室内的藏品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潜在的危害。其次,要提供文物修复的基本设备和物资,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经批准自行进行一般文物的简单修复。措施三:各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怎样解决资金缺少的重大压力?博物馆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目前实现“以文养文”的博物馆并不多。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另外,要保证专款专用。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资金都用于提高职工待遇等方面。此外要借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予以支持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可以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要广泛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政府及团体,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设立“保护基金”。同时,中小博物馆也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把博物馆推向市场,吸引观众,或多方面的加大产业的开发,获取经济收入,缓解资金压力。措施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新时期,我们要积极的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的实践促进技术的提高。但如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首先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要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树立热爱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情感,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其次,要留住现有的人才。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教育、工资福利等方面要创造便利,改革其工资制度,可以建立博物馆专项津贴。再次是,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技术是一个区域化、国际化的技术,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内、国外的许多同行的技术。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措施五:明确责任,提高保护意识。首先,保护第一,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建立文物保护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藏品的保护保管情况,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其次,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身积极参与到文物的保护队伍中来,要积极宣传藏品保护的意义,鼓励和培养一批热爱文博事业的从业人员。其三,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思路,要利用文物的本身价值,提高博物馆门票的附加价值,发挥藏品的社会功能,让博物馆走向学校、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其四,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赏罚分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措施六: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就必须要加强藏品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藏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每一个藏品管理工作者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藏品的科学管理。那么,藏品的科学管理其实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学管理的步骤和方法,主要是:编目(鉴定、定级、分类)、登记、入库、排架、建档统计、检查和清点,以保护藏品安全,防止丢失损坏。第二个层次是健全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藏品的研究利用。藏品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二是要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基本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每项具体保护保管的操作规程,例如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修复、复制制度和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守则、设备设施的检修制度等。同时保管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责任,责任落实,分工明确,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的建设,不断整改提高。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四是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例如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藏品保护管理作为一种“产品”进行严格的监控,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其五,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电脑科学的管理藏品,通过普查来摸清自己“家底”,利用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来建立健全馆藏文物台帐。
三、结语
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的工作,其水映出对藏品认知层次的深浅,是博物馆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博物馆藏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一切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博物馆的地位,如果不加强对中小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我想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文物,更多的是缺失了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1993-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中国客家博物馆;藏品;保管
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一年轻的国家级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至今馆藏品已达1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家二、三级文物。尽管其冠有国字号,但仍属地方博物馆,且位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近五年来,中国客家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声誉鹊起,其文物藏品保管工作也获得长足发展。其优秀做法和良好措施值得众多地方博物馆学习和借鉴。
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首要的功能就是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因此博物馆藏品库房是关系到藏品是否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考虑了地方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是否合理妥当,将直接影响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诚然,库房的选址的合理性只是文物保护的最基本前提与基础。除此之外文物库房的建设要特别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要严格按照“十防(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要求进行设计等等。中国客家博物馆建设于2007年,在建设之初,就将库房建设纳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合理布局。由于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属潮湿多雨之地,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雨量充沛,降雨时间长达六个月之久,降水多集中在4-9月份,为有效防止地湿,避免湿气对文物的破坏,中国客家博物馆特将主馆馆体二楼设为库房。另外,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建设之初还合理布局通风通道,同时安装中央空调,甚至不惜花重金购买除湿设备等。并根据本馆藏品实际情况,分设杂项、瓷器字画、古籍三个库房,每个库房装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空气污染等设备或措施。库房的建设只是藏品获得有管的前提,然而,要使藏品能够获得科学管理和保护还少不了科学排架。排架是博物馆库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藏品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一。为了更好地对藏品进行科学排架和管理,中国客家博物馆又花重金购买了移动式高密度架,为藏品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博物馆是从事博物馆学的收藏、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休闲娱乐的机构,即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机构。可以说,专业技术人才是博物馆除藏品之外的得以立足、发展的坚实基础。如果说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一切工作之源,那么人才就是启动一切工作之源的钥匙,推动工作的动力之源。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通常都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这样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如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故,作为博物馆首先要善于引进人才和开发现有人才资源。其次,还要留得住人才。自2007年开始,中国客家博物馆就实施人才兴馆之战略,克服重重困难,矢志不渝坚持招聘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已拥有历史、考古、民俗等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六人,人才的获得为藏品的保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尽管中国客家博物馆冠有国字号,但仍属地方性博物馆。作为一所处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博物馆,可以说,拥有如此多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在地方博物馆中实属罕见。可以说,其人才兴馆之战略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地方性博物馆的前列。为了留住人才,中国客家博物馆还尽可能地在生活、工作上为专业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另外,为了提高保管员业务素质,树立热爱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情感,中国客家博物馆历年都极积组织现有岗位人员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如先后派人参加了广东省纸质文物保护培训班、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及古籍普查平台培训、明清彩瓷鉴定培训班等等。这些举措为藏品的保管夯实了人才基础,提高了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如果说库房建设和库房管理人员是藏品保管工作中的两架马车,那么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措施则就是保证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的“辕”。也就是说,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管理措施才能让库房基础设施这一硬件和保管人才这一软件更好地发挥作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故而,库房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藏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每一个藏品管理工作者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藏品的管理。二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基本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每项具体保护保管的操作规程,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完成馆藏保管的硬件与软件的同时,积极着手健全完善了《保管部工作职责》、《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古籍库房管理制度》等等。在完成、健全完善库房规章制度后,为了更好地对库房藏品进行科学管理,中国客家博物馆进行了以下四项工作。1、整顿库房,鉴定级别。中国客家博物馆自2007年建馆以来,馆藏品已达1万多件,若这些藏品好坏不分,优劣杂处,则无法进行科学保管。区分文物藏品等级,是做好文物藏品保管的重要环节之一,故库房整顿先从全面鉴定入手,鉴定同时使得保管员的业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强化与提高。中国客家博物馆特请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林锐、李遇春、谢海山等专家,对所有文物进行了全面鉴定。鉴定之时,专家们对每件文物从名称到时代、价值、真伪都作了认真的鉴定,并热情地向保管员传授专鉴定业知识。通过鉴定,使一万多件藏品的身份价值得到了确认,有效地促进了藏品分类管理。2、清理藏品,分库保管。藏品保管工作,主要是收藏和保管好文物,为陈列利用和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在全面鉴定基础之上,中国客家博物馆对现有馆藏文物进行了清理并按古籍、瓷器、书画、杂项分库保管。另对定级藏品进行特殊保管。3、登记建帐,分类排架。藏品登记是藏品保管的基础,是国家文化财产保护和检查的法律依据,也是藏品出入、注销、清点以及保管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记载详实、正确。中国客家博物馆在鉴定、分库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先建总帐、次建分类帐。在建帐的过程中,逐项逐件认真记录,做到帐物相符,记载详实,字迹清楚,不错不漏。科学分类是藏品排架的前提,没有科学的分类就没有合理的入藏,没有合理的入藏就没有科学的排架,就没有科学有序的管理,也就无法达到并实现对藏品“保管妥善、提用方便”的目的。《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中也明确指出:“只有按类进行科学排架,才能保证藏品保管妥善,才能使藏品利用方便,才能达到管理有序,查用方面的目的”,因此,科学分类是库房藏品排架的前提条件。中国客家博物馆在登记建帐的基础上,又按照文物分类排架大纲要求,先分大类,再分项,项下有目,从整体到枝节,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地进行分类排架。在排架入柜中,按照“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前低后高、高卧矮立”的原则进行排架。对较大或较高不能对号入座的给以特别位置,同时注明存放方位,同类特小的文物集中装入多格匣内。这样不仅利用了空间,又保证了小件文物的安全。为了便于藏品统计、提取利用和及时核点,库房管理人员还在每柜设置了藏品分检卡,每个分检卡按该柜层位,依次注明存放文物的总号、件数,贴于柜子正前端。另外,为了便于统计,更便于随时清点和安全检查,在藏品进出之时,库房管理人员还在卡上注明相关信息,始终保持每柜每层所藏文物数目的准确性,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提取一件文物往往要很长时间,经科学排架后,只要抽出一张卡片或说出一个文物号,在一分钟之内,即可提取到文物。4、编目上卡,资料建档。藏品编目是为了达到藏品保管查检方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工作。在鉴定、排架等工作完成之后,保管员对每件文物都进行了认真考察、测量、照像、拓印和分析研究,撰写简述,认真填写了编目卡。使藏品一件一卡,编写详明。每件藏品的记录都做到有根有据,确切可靠。这些措施为文物的研究和科学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小结
从上可以看出,为了搞好藏品保护工作,中国客家博物馆在紧紧抓住库房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之工作,为该馆藏品保管提供物质保障和专业技术支持。在其对文物实行科学管理的背后,反映了该馆坚持藏品保管信息化、专业化之原则。一、信息化。就博物馆藏品而言,早从2003年开始,国家就开始了对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登录工作,可以说,博物馆信息化已成为博物馆工作的发展方向。中国客家博物馆馆藏品的信息化没有仅限于对藏品的检索和统计,还对文物进行动态管理(如出入库记录、修复信息等)这样方便了日后查找和使用。于数据库信息中的图片信息部分代替了实物,减少了文物提用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二、专业化。中国客家博物馆藏品管理没有以藏品的不丢失为主要工作目标,而是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科学管理对藏品实现“安全”保管,并在“安全”的基础上发挥藏品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藏品安全不是传统意义上指藏品是否被盗,而蕴含着现代藏品管理的先进理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光辐射、防虫蛀、防霉菌、防腐蚀、防变色等,维护藏品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藏品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5年.
[2]赵冬菊.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程露.浅谈文物保管员工作[J].大众文艺,2006,(04).
篇3
【关键词】博物馆,人才,培养
引言:什么是博物馆学以及博物馆学要研究什么?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博物馆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也关系到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向,因此,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但目前博物馆学术界对此认识莫衷一是,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廓清,以明确博物馆学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端正博物馆经营的理念和方向。
一、博物馆展望与未来
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无疑,博物馆学是以博物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因此,要回答什么是博物馆学的问题,首先必须从弄清现代博物馆究竟是个什么机构开始。博物馆是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为了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对有关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搜集、保管、研究、传播和展出的非营利的永久开放机构。
二、博物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文博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国现有博物馆已经超近约三千余座,文博从业人员已达数数万人。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始终是一项必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国家文物局教育处早在1991年6月就曾发出了《关于加强博物馆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几项措施。一直以来,我国文博人才的培养多是提倡岗位培训、自学成才,国家文物局先后建立起十来个个培训中心,并曾多次举办各种专业学科的培训班,使全国各地各级博物馆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要想使文博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得到大幅度、高质量的提高,单靠业余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发展文博教育事业,加强正规的专业教育,是文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藏品管理学课程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藏品管理本身在博物馆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在我国,藏品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同时藏品管理又是履行宪法和法律的职责。关于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次,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一方面,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也进一步决定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学课程在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简析
21世纪以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藏品管理工作经验的讲授,理论性和系统性都有所不足。1996年,吉林大学率先出版了《藏品管理学》教材,使得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教学内容开始重视藏品管理学学科的相关理论问题,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知识,有助于本科生正确理解藏品管理在博物馆业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藏品管理学课程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社会对文物、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以及全民收藏热潮的兴起,我们在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时地加强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物的鉴定与定级问题的讲授,及文物价值的评估、拍卖等相关内容。同时,还注重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随时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使得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需求。
2.其次是教学形式方面的改革。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教学形式的改革对于加强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逐步改变了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形式,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课堂讨论,一般事先布置讨论课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这样,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在讨论中加强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权重比例,增加了动手操作的实践程序。例如,在涉及到藏品总账的登记、编目卡片的编制、藏品保护(主要侧重保护仪器设备的操作)、藏品管理数字化的电脑录入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地操作,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这种教学形式的改革为学生创造了接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程序与措施的机会,使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也有助于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有效地缩短了学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3.再次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问题并达到教学目的的门路、措施、程序等,而教学手段是为进行教学工作并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们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制作了教学课件,并尽可能地使用教具和教学标本。例如:在讲到博物馆文物藏品的鉴定和定级问题时,我们一方面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rPoint大量播放文物藏品的彩色图片,以增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摆出实物,给学生进行实例分析与讲解,不仅增强了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更加深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印象与吸引力,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们对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的鉴定和定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加入到文博队伍之时,能够胜任博物馆的文物鉴定研究工作。
四、结束语
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的改革也为我国文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今后,我们会把经验发扬光大,继续坚持教学改革,为我国文博事业培养高水平的合格人才而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美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浅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
[2]申红,高校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山西财经大学
篇4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91-02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博物馆文物获之不易、保管困难,是当前地方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物库房常年紧锁,秘不示人,一般的游客和普通研究者都无法参观,更谈不上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博物馆的文化职能。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博物馆没有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一、加大投入,切实做好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是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设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安全、坚固,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因此,博物馆在库房建设上要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等具体要求,严格按照“十防”要求进行设计。此外,在设施配备上,要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大现代化保护设施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提高馆藏文物的硬件保护水平。
(二)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为此,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藏品接收、鉴定、登记、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程序进行管理。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修复和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守则、设备设施的检修制度等。同时,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日益完善。再次,要提高全员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最后,应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管理藏品,逐步实现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二、立足馆藏实际,做好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一)有效运用仿真复制手段
博物馆文物复制是以文物藏品为依据进行的复原制作,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衡量博物馆藏品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文物复制本身就是对文物藏品的一种有效保护。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文物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或时代特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些珍贵文物由于受保护条件、外展运输设施的限制,在陈列展览、鉴赏研究、养护修复等环节中脱离藏品保护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提用过于频繁,藏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和物化生物因素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真正达到延长文物寿命、使之保持固有面貌的目的,而又不影响陈列、科研、藏品保管等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可能用复制品代替使用。
做好文物复制工作有助于开展馆际之间的藏品交换、借用,互通有无,以“复”补“缺”,促进馆际之间的互相合作和经验交流,为博物馆的科研活动和陈列工作提供必需的实物资料和物质基础,确保藏品使用和安全,也有助于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一方面,在一些安全保卫措施简陋、文物存放条件落后、安全保卫人员薄弱的博物馆,对于稀少、珍贵的文物藏品应集中存放、重点守护,陈列、研究时可用复制品代替,以确保文物安全;另一方面,在一些没有安全保障的巡展中,用复制品代替稀少而又珍贵的馆藏文物,也是一项重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以防文物被盗。
文物复制促进了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在现有文物资源的条件下,合理合法地复制文物,可以提高文物的开发利用价值。从已有成功事例来看,湖南省博物馆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着手,该馆复制经营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其中有漆器、丝绸、瓷器等,通过美术工艺厂复制出仿真度极高的精品,并申请专利,使同行业无法复制。甘肃省的文物复仿制品类,如敦煌造像、铜奔马、观音、反弹琵琶、甘肃临摹壁画、敦煌系列丝巾等,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些地方性博物馆也应学习借鉴以上经验,复制本馆代表性文物,在解决了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之间矛盾的同时,又搞活了文化产业市场,带来了经济效益,取得双赢的理想效果。
(二)运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理论认为,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在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类产品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时代,传统理论及当前的陈列形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需求。未来的博物馆应当是给大众提供文化交流的场所,其终极目的是让人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对传统陈列模式的突破,首先要求陈列内容设计的革新。充分合理地运用多种高科技数字化、多媒体手段,专门设计多媒体触摸屏系统以及等离子大屏幕电视系统。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能使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其中,采用的幻影成像技术最具代表性。幻影成像系统是以宽银幕的环境、场景模型和灯光的变换为背景,再把拍摄的活动人像叠加进场景之中,构成了动静结合的影视画面。这种在国际上被称为“Fanta-ViewMagicVision”的幻影成像技术,是利用光学错觉原理,将电影中用马斯克摄像技术所拍摄的影像(人、物)与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进行合成。按剧本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绘声绘色,虚幻莫测,配有声、光、电等特殊效果,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新颖直观。
数字技术可以给陈列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便利,也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可使观众更深入地学习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价值。
(三)建设博物馆网站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互联网成为除传统传媒(电视、报纸等)之外人们获得信息的新途径。目前,国外的知名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先走出这一步。上海博物馆早在建馆之初,就设立了专门的计算机信息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内的藏品信息化、数字化,是国内博物馆网站中信息量较大、可看性较高的网站之一。而故宫博物院更是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信息产业部的支持,提出了“数字故宫”的概念。为此,故宫博物院于1998年专门成立了资料信息中心,后来开通了故宫博物院网站,包含了大量的介绍性文稿、图片、学术论文等内容。目前,故宫博物院与国外的交流通过网络和数字光盘来进行。
博物馆网站建设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程,它不仅要挖掘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更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绝非一两个人、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此外,网站建好后,还需随着博物馆信息的更新而不断更新。因此,在网站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更新接口,以便对网站进行动态更新。
博物馆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开展文化思想建设的重要窗口。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保护和管理职责,更具有开发利用和陈展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个国家、区域、民族文化的展示,激活整个国家、区域、民族的文化活力,因此,又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这实际上是把静态的、被动的、死的文化转化为一种动态的、主动的、活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进一步激活博物馆的文化体制,使博物馆的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成仲旭,吴海洋.博物馆的文物复制[J].中国博物馆,1993,(2).
篇5
【关键词】馆藏文物;入库登记;规范性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人文地理历史,是中华人民用勤劳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在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如何能够保留和传承下去,如何能够发扬光大,其很大一部分的发展得意于博物馆的发展。一些珍惜宝贵的历史文明,只有在博物馆得到妥善的管理,才能够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源。而做好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馆藏文物的出入登记的规范、准确、无误。但是由于我国博物馆事业起步比较晚,很多都是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发展比较落后,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就给博物馆负责人提出了重要的一刻,如何在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保持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一、对于藏品登记的认识
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工作内容十分广泛,其流程也是十分复杂的。其一般程序有对文物进行征集、鉴选、登记、拍照,以确定所要征集的文物是否符合征集要求,是否具有保藏价值。在选择好文物后,就要对文物的进馆工作做一系列的准备,包括按照一个的规则对其编目、建档、修复、养护;最后就是在文物根据相关规定有机的整理入档后其他工作,如对借用文物的出库和入库的登记和统计以及注销等方面。其总的要求是:制度健全、账目要清洗、鉴定要准确、编目要详细、具体、保管要细心、使用放心的原则。其中,藏品登记是博物馆整体工作的核心内容。
在进行藏品登记工作前,必须弄清什么叫藏品。国际博物馆规定,人类及其环境的见证物均为文物。基于这一点,在进行文物征集时,就不能将所有的文物都作为藏品来收藏。博物馆藏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来征选的。首先我们要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博物馆的目标要求,并通过有目的的征集,经过专家的鉴定、定级、编目等程序来判定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然后根据它们的性质来决定它们的所属类别。另外,文物是否能进入博物馆进行收藏,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文物的历史年限、文物的真假优劣、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鉴别文物的水平标准等。有些文物尽管已经给尽管,但是如果没有经过专家的严格鉴定,也是不能算作博物馆的正式藏品的。所以,通常所指的藏品登记都是经过一系列工作的完成后有资格作为藏品的登记和入库工作的综合。
藏品登记的内容主要有填写藏品编目表、编制藏品专题目录、建立藏品档案、做好藏品总登记账等,如此多的登记工作,那么就要抓住登记工作的重点,才能把握好藏品登记工作的要点。其基本点有两个:首先要经常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藏品的来往登记,其中包括藏品总登记账、参考类总登记账、藏品类别登记账、藏品注销账,其中,藏品总登记账是所有登记中的核心。其次,要做好最基本的工作制作藏品的编目卡,要简洁、内容清晰、使用方便等效果。那么登记藏品的步骤一般包括:(1)在入馆凭证上编写藏品总登记号(2)按照凭证顺序将登记号写在规定的标签上。(3)做好藏品编目卡,并把编目卡的内容登记在藏品总登记账上。(4)结合本馆的实际工作情况,做好藏品分类账和注销账等专项管理用账。只有严格按照藏品登记的步骤,才能把藏品登记工作做好。
二、关于馆藏文物登记的规范性问题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对文物出入登记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本文就不再详细说明,只就登记中的定名、计件及其他问题进行阐述。
1、藏品的编号
每件文物在入馆后等会有一个身份证明即文物藏品的永久性编号。由于在实际的文物征集工作中,会有相同的文物,所以为了加以区别,总登记号实行一件一号,从一号开始,按着藏品的顺序编下去,不能重复,也不能缺号、跳号,更不能改好。如某件藏品因交换、丢失等原因需要注销,该文物的注销号也不能作为另一种文物的登记号,这样,在以后对该文物的查找上就很方便的能够查到文物的去向和有关记录。在藏品的分类号上各个博物馆的分类方法不同,如山西博物馆的藏品分类是按年编号,用1、2、3、4、5分别代表石器、骨器、陶器、瓷器、铜器。如一件文物的分类号为54.1.2,其中54代表入藏时间为1954年,1代表石器,2代表1954年入藏的第2件石器。
2、藏品的名称
藏品定名应努力做到“见其名如见其物”。由于博物馆文物收藏管理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要制定一个定名标准,融合古今的各类文物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只要认真的专研,根据文物命名的一般规律,制定出规范的藏品名称是有可能的。如陶器可根据藏品的铭文、制法、纹饰、陶系、器形等命名,A.光和元年 彩釉 壶 B.镂空 灰陶 豆;玉器可根据藏品的款识、质地、制作工艺、纹饰、形制等命名。A.乾隆 碧玉 双耳炉 B.白玉 镂空 龙形 佩等等。还有书画、铜器、石刻等也都是根据这几个方面来命名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3、藏品的数量
要做到文物出入库登记的规范性,藏品的数量是一重要的环节。藏品的数量登记内容包括分件数、单位,实际数量三项内容。馆藏文物的构成比较复杂,所以藏品的计件法并不统一,,文物计件切忌笼统,如一盒、一包、一袋、一串等,这样是不准确不负责任的做法,现举例说明藏品数量的登记方法。
4、藏品的入馆凭证号和注销凭证号
文物藏品的入馆凭证号和注销凭证号是为藏品的清查核实而设立的备查项目,便于藏品的查找的使用方便。入馆凭证号是对各种进入博物馆的藏品进行顺序编号,而注销凭证号是对博物馆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不复存在的藏品的编号。在做着两项工作时,我们要做到详细,准确,清楚,为能够及时的了解藏馆文物提供准确的档案信息,便于我国馆藏文化的发展。
结 语
博物馆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馆藏文物登记的规范性、正确性还需要我国从事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进一步努力,勇于钻研和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馆藏工作经验,同时结合本国实际,做出创新和改善,这样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才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安宏坤.制定博物馆文物库房藏品装具行业标准的思考[J].理论界,2009(12):55-57.
篇6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
一、引言
文物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遗迹,具有很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如何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这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作为我国应当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呢? 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二、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一)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遭受建设性大破坏。在热衷关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或地段、世界文化遗产等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遭到了无情的破坏,甚至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轰然倒塌,永远消失。如贵州会址周围历史建筑全部被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被毁;浙江舟山市冠以“旧城改造、发展现代经济”的名目,大肆拆毁定海古城历史街区,致使国家文化遗产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此外,文物古迹的环境遭破坏也比比皆是,星星点点的文物湮没在高大的现代建筑群中,让人很难感到它的价值所在。我国原有古代存留下来的城池约五千座,这些经历百年、千年沧桑的古城、古镇、古村落曾经拥有的古城墙、古城门、古城楼、古建筑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令世界为之震撼,而如今这一切在今人肤浅、缺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就被破坏、拆毁了。导致这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现象出现的根源就在于有些政府官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政绩心理,就在于政府容忍开发商无知、反文化的掠夺式的开发。
(二)重建、恢复历史古迹以及“仿古”、“复古”之风盛行。当前在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面明显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修复和重建,而忽视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遗存的保护,从而降低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杭州雷峰塔的重建就是一例,这也怨不得阮仪三们要大声疾呼“假古迹不要再建了”。因此,任何随意地、不分界限地进行“复古”、“仿古”,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历史的讹传。对“已经不存在的东西,已被损坏,或早已湮没的建筑或构筑物”重新建造或按所谓的原样恢复,即使符合部分历史记载,但用现代的材料、工艺及施工方法再掺以现代人理解臆想的东西,建成的充其量称之为名胜,但决不是历史古迹,不具有文物价值。
(三)保护的观念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文化差异,我国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到商家企业、平民百姓,或从发展地方经济、旅游事业,或从保护的方式方法,或从个人喜好等不同侧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轻视乃至不屑的状况,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四)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国目前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都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均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及通知规定之中,且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以至于职责不明或存在管理上的缺失。
三、做好文物保护的措施
(一)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的难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政府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还要在行动上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即为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当前有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收益,认为大量的投入是浪费,认识不到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导致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困难。笔者认为文物的保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具有极大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能够推进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其次,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可以带动旅游业地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博物馆,应当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以人为本,提高藏品科学保护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新时期,我们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开展不同的技术性保护,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所以我们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要通过学习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强化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及热爱博物馆事业的道德情感。其次,要以事业留人。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深造、工资福利方面敞开绿灯,以事业留人。最后,要吸引外来技术和人才。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要放大视野,充分借鉴国内、国外专业同行的技术,可以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为此,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管理。二是,要拥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四是,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五是,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管理藏品,逐步实现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四)处理好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当前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尚不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坏。当前许多建设工程没有依照法律审批的程序建设,文物保护的措施没有得到落实,常常导致文物遭到破坏,这不仅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还对文物造成了损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政府应当加强基础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文物管理条例,解决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建设工程在相关部门审批通过以后,应当严格的按照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进行建设。博物馆管理者应当积极的和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保证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当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文物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
(五)鼓励全民参与到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去。作为博物馆首先在本馆内向工作人员灌输文物的保护的重要意义,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工作的安排与部署,将文物进行合理的分配,保护工作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切实的做到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宣传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在现代信息社会,文化遗产地不应将自己封闭起来,孤立于社会之外,而要让其历史气息、文化氛围为人们带来愉快、熏陶和启迪。我们要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分享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完善文化遗产的社会监督机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文物作为历史中人类活动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博物馆的管理者,应当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向社会民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我国教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令人兴奋的“非典后行情”
注:本文引用“非典后行情”这个词,仅用来描述情况,并不代表笔者本人认为艺术品收藏是纯经济行为,存在所谓的经济“行情”。笔者认为,艺术品收藏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用于满足心理上的愉悦,其次才是经济因素。
自2003年“非典”之后,艺术市场着实火了起来,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2005年11月底。走进各地艺术品市场,就如同进入了艺术殿堂,给人身处艺术盛世的感觉,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藏家队伍不断扩大,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统计,全国收藏家队伍已经超过7000万,大有超越20世纪90年代初全民炒股的迹象。在北京拍卖会集中的东二环和东三环地区,每年的5月、6月、10月、11月和12月,各星级酒店经常会出现一席难求的场景,房间都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藏家订购一空。还有一种说法来形容北京的收藏热,“每天早晨起来,北京有两处地方人最多:一处是在天安门看升国旗的,一处就是在潘家园寻宝的”。据笔者实地考察,此言不虚,在潘家园的高峰时段,想要挤进去只脚都很难。
第二,藏家主体实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一批素质高、懂欣赏、实力强的藏家,这些藏家群体部分是出于个人爱好,但更多的是企业行为,收藏起来更加理智,他们为收藏艺术品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成百上千亿元。
第三,藏品数量空前增加,仅中国嘉德在2005年投拍的艺术品就达到1.58万件,北京翰海也达到了9000多件,全国总投拍数量估计超过10万件,书画、油画、瓷器、玉器、杂项等应有尽有,种类繁多。
第四,作为艺术品市场交易主体的拍卖公司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05年底,全国拥有艺术品拍卖资格的公司超过150家,仅北京就有44家,相应的,拍卖场次也急剧上升,仅中国嘉德2005年秋季大拍就举办了15场次的专题拍卖会,北京市全年拍卖会场次超过300场,几乎一天一场,全国累计拍卖场次达到1000场。画廊、古玩市场等其他交易场所也是烽火连天,据笔者统计,在雅昌艺术网上注册的画廊就超过150家。
第五,艺术品经纪人开始活跃,与其他行业经纪人不同,艺术品经纪人目前还大多数处于半隐蔽状态,他们有些出资为画家办画展、做宣传,有些在各拍卖会上为藏家竞拍藏品。这些人大部分是业内的资深人士,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眼光毒辣、出手果断,凭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练就的艺术眼光为买家辨别真伪,降低交易风险。
繁荣掩盖不了矛盾
“萝卜快了不洗泥”,在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的时候,累积了很多矛盾,当市场慢慢走向理性的时候,这些矛盾也渐渐暴露出来,笔者将这些矛盾归纳为“硬件不硬,软件更软”,具体整理如下:
艺术品市场的硬件主要是指藏品的质量和拍卖场地的规格。所谓“硬件不硬”,就是说藏品质量偏低,拍卖场地档次、规格过低。
先说藏品质量,目前市场上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一个是大部分拍卖公司“以数量弥补质量”,这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大量当代艺术进入市场,而当代艺术如当代书画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古代书画,如某公司2005年春季大拍,推出当代书画200件,成交额为1456万元,平均每件7.28万元,而推出的229件古代书画,成交额为2.75亿元,平均每件达120万元,所以给人一种假象,让人感觉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其次,这种以数量代替质量的问题的确存在,同样是这家公司,在2005年春季大拍古代书画专场上,共229幅书画拍出2.75亿元,而到秋季大拍时,共237幅画却只拍了1.42亿元。笔者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藏品征集越来越难,少部分珍贵藏品在以往拍卖会上或被国有博物馆收藏流出市场,或者被大藏家压入箱底短时间内淡出市场,导致市场上的精品日渐稀少。或许是无奈之下为保证公司业绩增长,只能放低门槛,收购质量稍低的藏品。再次,拍卖公司数量增多,竞争逐渐激烈,僧多粥少,逼迫一些拍卖公司也会降低征集门槛。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一直困扰藏家和拍卖公司的赝品问题。在90年代初的市场上,为了满足一些资金有限的藏家的需求,曾经有一些仿品在拍卖市场上流通,但是买家、藏家都心照不宣,仅以仿品的价格进行交易,这可以当作是出于善意的模仿。但是随着作伪技术的提高,一些不法商贩开始刻意仿造艺术品,并且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公开在市场上以真品的价格出售,大大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有甚者,某些拍卖公司也参与造假、作伪,或是包装一些三流画家,然后公然推出他们的作品,这更是给藏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但是绝大部分拍卖公司都以“免责条款”,即“不保证条款”为由,拒绝承担因为拍品瑕疵本应承担的责任。
再说拍卖场地,国内的拍卖会多在酒店举行,除了一些专门承揽会议的顶级酒店,绝大部分酒店的场地也就几百平米,这对于每次预展上千件藏品,要容纳数千人参展、竞拍的大型拍卖会来说,都显得很是拥挤。而且在拍卖会集中时间,有些酒店会有两到三场拍卖会同时进行,更是加大了拍卖场地的负担。据笔者了解,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拍在香港展览中心举行,获得了空前的好评,一致认为,这是自有香港拍卖会以来,展览及拍卖会场最好的一次。据叶正元介绍,此次展览装潢费用花了近四百万港元,主要在隔间、装潢、灯光照明。对于此举,笔者觉得完全可以借鉴,预展的重点在“展”,就应该有展览的效果,相对一场拍卖会数亿元的成交额来说,几百万元的场地费用并不是什么大数,更重要的是让藏家体会到观看展览的乐趣,也就更乐于参加拍卖会了。
艺术品市场的软件设施主要是艺术品交易的过程及环境背景等配套设施。所谓“软件更软”主要是指目前艺术品市场的文化氛围薄弱、信用体系缺失、专业人才缺乏、交易程序繁冗以及法律、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不完善等。
文化氛围薄弱
当下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提到艺术品,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它有多值钱,而不去关注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个很可怕,这样可能会毁了整个艺术市场。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很深厚,凡是有收藏爱好的人都应该去了解,只有进入到深厚的传统文化里头,才能领略到它的伟大,才能更好地欣赏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但是现在很多藏家,完全把收藏看作是一种投资,进行收藏仅仅是为了赚钱,买了藏品以后就放入仓库,几乎从不拿出来欣赏,这是对艺术的不尊重,也是对原来藏家的伤害。而且正是这种不懂欣赏的藏家,养活了数以万计的制假贩假者,因为他们本身不热爱,也就谈不上欣赏,更不用说是鉴别真伪了。
信用体系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统统,但是经过百年战乱和之后,又经过翻天覆地的经济变革的今天,这个优良传统早已被淹没在滚滚的历史大潮中了。信用缺失就成了目前最大的问题,画家及他的经纪人自吹自擂、自我宣传,不法分子制假贩假、图谋暴利,对于拥有多年丰富经验的藏家来说,胆战心惊、需要细细辨明,只怕一招不慎,买到赝品,那些刚入行的藏家则更是可怜,几乎不敢出手,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收藏家的热情。对于拍卖公司来说,卖不出去担心,卖出去更担心,担心有人举牌,却无人结账,担心万一卖出赝品,惹出一身官司。所以,信用体系的缺失对艺术品市场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专业人才缺失
笔者在不止一个拍卖公司听过,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所以,很多公司的多项业务不能开展,或者干脆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鉴定藏品,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不止是拍卖公司,包括年轻艺术家、经纪人、鉴定专家等人才都很缺乏,所以才引发了艺术品质量偏低、市场信息不对称、赝品横行等问题,所以说,人才缺乏已经成了制约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
交易过程繁冗
一个好的交易过程应该是让交易双方感到轻松的、简洁的、愉快的。在此,笔者以拍卖形式为例,通过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来指出其中的问题。艺术品交易过程分为买牌、预展、竞拍成功三个步骤。买牌,国内是买牌的同时交付押金,但是在拍卖规则比较完善的苏富比、佳士得等公司,买牌的时候只要登记ID(身份证号)就好了,并不用交付押金,拍卖公司并不会担心买方违约。因为如果举牌落槌,过了期限不付款,很快就会收到律师函,一旦有不良记录即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这固然和规则约定有关,但是也凸显出我们交易程序的繁琐。预展是欣赏、鉴别拍品的最佳机会,很多藏家都会去现场去观看,这就需要宽敞、舒服的空间,参观时应该有热心、周到的讲解和服务,如果不能去现场观看,应该以邮寄等途径向藏家介绍拍品有关信息。但笔者在不止一个拍卖公司看到的却是拥挤、混乱的狭小空间里,到处都是挂在墙上的书画和挤在中间的人们,在认真欣赏画作的同时,还要预防一些保安或身穿西装的“保安”的惊扰,这就犹如坐在路边小店里吃法国大餐,兴致全无。竞拍的环节应该是激烈的,但也应该是舒服的,但是随着拍卖场次的增多以及拍品数量的增长,参加拍卖会对大多数藏家来说就像赶场,有时候一天要参加十几个小时的拍卖会,有的公司都到了夜里1点钟还在拍卖,而且周边的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这已经成了一种负担,更不用说是享受了。
相关政策不完善
《拍卖法》《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细数之下,关于艺术品交易的法律法规的确不少,但是不管从事法规本身还是配套执行情况来说,还远远不够。近几年,关于艺术品交易引发的案例越来越多,有因为赝品的,有因为交易失败的,也有不正当竞争的,但是回想起来,真正结案并令双方都满意的是少之又少。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在1997年下发的《关于书画作品古玩等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艺术品拍卖所得的收入应该按所获收益的20%来计征个人所得税。北京地税局的规定:如果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拍卖品原值凭证的,以个人取得的全部拍卖收入,按3%征收率直接计征个人所得税。但是征收标准、征收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执行起来是难上加难。另外,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海外回流艺术品逐年增多,这也涉及到税收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比如在文化产业特别发达的美国,专门立法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保证了美国每年拿出相当比例的资金投入文化艺术业。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监管严格,政策并不支持金融资本进入艺术品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资本对艺术品市场的支持,因此多年以来,我国的艺术行业一直在“贫血”的状态下苦苦支撑。
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前行
交易还在继续,市场还应发展,当前的艺术品市场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这是任何市场发展所必经的阶段,这就好比凤凰涅磐,只有通过这关才会获得重生。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主动去解决矛盾,而且我们可喜的看到,相关部门及机构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提出建议:
普及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正是我们所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我们不仅应该学习前人习文炼字的功力,更应该学习前人待人处事的宽怀及伟大的爱国热忱,“半部论语治天下”,几千年前的智慧至今仍令人佩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他们的眼里,祖国江山是如此的美丽。笔者遇到很多一味崇尚西方的人,还有一些哈日、哈韩一族,感到很是奇怪,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怎么还去哈别人,这样的人怎么能发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又怎么能欣赏如傅抱石的《茅山雄姿》、李可染的《漓江胜境图》这样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画作!当前面世的很多画作都是“某某诗意图”,试想,如果藏家不懂诗歌,如何能读懂其中的意义,又如何能进入画作的意境,更不用期待与作者引起共鸣了。当前关于民间传说题材的绘画也很多,比如很多人都喜画钟馗,如果藏家不了解钟馗的来历,他又怎么能知道画中的钟馗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威武、是狰狞,还是和颜悦色,又怎么能辩明到底谁画得更像,谁画得更好?所以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的普及是发展艺术品市场的基础,只有大部分藏家都经历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才会真正喜欢艺术品,才会真正投入到艺术品的收藏大潮中来。普及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也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努力,包括所有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
重建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是任何市场发展的基石,在一个没有信任体系的市场中,交易双方都无法准确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对市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重建信用体系更显得刻不容缓。针对市场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对于虚假成交的问题,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加大假拍成本。对于拍卖公司来说,严格按照成交总额及公司利润计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对于委托方来说,严格按照成交价计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对于赝品问题,建立完整的艺术品档案,将博物馆或者市场上出现的艺术品都统计在内,一定要完整,可以首先从高价位(比如100万以上)向低价位进行,完整记录艺术品的名称、作者、年代、图片说明等,并详细记录流传过程,这样任何藏家只要进入艺术品档案系统,就可以查询到这是不是自己所要找的藏品,它曾经被何人收藏,应该是什么价位。第三,关于鉴定难题,建立艺术品鉴定体系。目前我国艺术品最权威的鉴定机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各地的文博机构都有一定的鉴定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遍布全国的艺术品鉴定体系,一般艺术品在各地方鉴定,出现争议时,送交上级鉴定机构鉴定,如果有重大争议,可以提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或者临时组建专家小组进行鉴定,也可以鼓励建立一些社会鉴定机构对这个体系进行补充。第四,对于个别欺骗藏家的拍卖公司,进行严格处罚。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定期检查或进行随机抽查,并接受藏家的举报,一经核实,严格处理,并记录其不良记录,进行公布。“乱世用重典”,相信所有注重自己品牌的公司都会正规经营的,不再越雷池半步。第五,对于一些违反交易规则的藏家,建立信用档案。如果藏家在拍卖会上举了牌,却不进行交割,将其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市场内建立黑名单制度,通报全行业,对其以后的交易进行限制。笔者相信,通过从这五个方面入手,重建艺术品市场的信用体系将指日可待。
培养专业人才
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对白:“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市场的发展靠的是人才,而现在艺术品市场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包括拍卖人才、鉴定人才、艺术品经纪人、年轻艺术家。中国目前的藏家队伍已达7000万人,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参加队伍还会继续扩大,到底需要多少人才为这些藏家服务,答案只能是非常多。所以,培养专业人才对于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年轻的艺术家,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创造出更美的、更能满足藏家需求的作品来;其次是要培养艺术品经纪人,有了他们,画家才能潜心创作,优秀的作品才能被世人所见;再次是培养拍卖人才,他们能将这些艺术品推荐给更多的藏家,并为作品找到它们最好的归宿;还要培养鉴定人才,他们能让藏家安心的收藏,不用担心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买来的却是赝品。“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持续的投入,目前在国际上,有很多艺术品投资基金,他们有些去学院挖掘培养新人,有些支持办画展、收藏新人新作,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据北京文物局相关人士透露,近期打算邀请国外相关大学协助北京市举办拍卖从业人员培训班,并组织一些人员去英国苏富比学院进行文物艺术品管理方面的培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只要是能培养人才,对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有利的,我们都可以学习。
加强行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