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力量所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新课程非常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新教材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探索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指蕴藏在小学数学知识中,适合小学生学习和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一)归纳的思想方法

“归纳”就是由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推出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思想方法,它的基础是观察和实践。它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包括枚举归纳法和因果归纳法。[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知识的获得要体现过程。教师套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过程;其次,知识的归纳要形象具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飞跃过程;最后例子的呈现需要全面。在进行完全归纳时,所举例子应该典型全面,以保证归纳结论的正确性。

(二)类比的思想方法

“类比”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或相似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又叫类比推理。在数学解题中,通过类比能发现新的命题,所得的结论虽然都具有或然性,但却为进一步探究指出了目标,提供了线索,沟通了联系,使思维有了方向,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最后解决,因此类比也是数学发现的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主要选择在以下四方面渗透类比思想:在结构特征上进行类比;在数量关系上进行类;在算理思路上进行类比;在思想内容上进行类比。

(三)单位的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不管是数还是量的计算都得益于单位思想。计数,计量的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合理引入计数、计量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数、计量单位的教学,适当地展示它的简单过程和运用的思想方法,这对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以其浓缩的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符号化思想主要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述研究的对象。运用一套合适的符号,可以清晰、准确、简洁地表达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和逻辑,避免日常语言的繁复、冗长或含混不清。

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备课过程中,合理确定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教材中,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于表层知识中,处于潜在形态。[2]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先深入挖掘具体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自己能够先将这些深层次的知识由潜在形态变为显形态,由对它们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清晰的理解。另外,同一教材内容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止一种,需要重点渗透的可能只是某种思想方法,不必面面俱到全面到位。即使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也应该确定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备课时,要合理细致地确定某一课时需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探究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比如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解法的思考过程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3]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领悟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运用过程中,不断深化数学思想方法

传统的练习教学习惯于就题论题,练习的过程仅仅是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经过练习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往往依然停留于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过程,可以看成是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在这样的反复运用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得到巩固与深化。

(四)小结过程中,适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等类似的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问题,是教师进行课堂小结的常用途径,但如果小结仅仅是停留在这样的问题归结上,忽视思想方法的提炼,将使数学教学停留于较低的思维层次上。例如,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时,不妨多问一句,“我们怎样学会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这样的总结既关注了知识与技能,又关注了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逐渐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学习后反思“学了什么”、“怎么学”的意识习惯。

四、小结

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乃至有助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因此,站在最前线的所有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有新的认识,然后在把数学思想的培养渗透到自己的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赵顺宇.假设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2] 王凡荣.浅析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02)

篇2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课程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越来越强调开放性,构建开放式课堂,采取实践教学模式,是现代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立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开放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开放性教学;教学实践

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放性,是现代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学校要想提升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工作的开放性,就应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体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现代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

一、搭建沟通桥梁,强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思想品德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对此,要想打造开放性课堂,教师要从构建生活化课堂入手,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理论宣导,引起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

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素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深入课堂体系当中,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提升道德培养效果。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习惯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搭建现实生活与道德知识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

二、注重课外教学,提升教学开放度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应该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教学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具有促进作用;另外,课外学习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将对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起到促进作用。所以,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外,学生课外学习也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高尚品质的形成。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寻找和选择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的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外读物,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并且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使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基于此,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强化课外教育效果,是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三、活化教学形式,开展多媒体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育方式。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小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应该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真正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到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者纪录片,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电影,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教学实效性。

构建开放式思想品德课堂,教师还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在观看完多媒体素材后,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在课上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也可以采用征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写观后感,然后在班级内部进行评比,并且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对优秀的文章予以奖励,这样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活动,如演讲比赛等,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素材,确定健康、正确、积极的选题,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式课堂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开放性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创新思维,运用现代德育教育方式,提升课堂开放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水平的总体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 教学归因方式

一、前言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构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种信念;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信念。教师教学归因是指教师对自己或他人已完成的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因果性解析的过程,在以往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和其它专业教师。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存在工作任务、工作目的等许多不同点,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归因方式与他的教学效能感的关系又会是怎样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被试来自湖南大部分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39份,回份率86.89%,其中有效人数120名,有效率为86.35%。男、女人数与自然分布成一定比例。

2.测量工具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是俞国良等人1995年修订的。量表的Cronbach Alph同质性系数为0.77,分半信度为0.84。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工具。《教师教学归因方式量表》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等编制的。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估教师教学归因方式的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回归分析:

以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为预测变量,分别以个人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一般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剔除决定系数(R2)较小的模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的四个变量全部进入一般教学效能感回归方程,其预测力为56.2%,解释量大,且F检验显著;进入个人教学效能感回归方程的变量有内部原因(成功)、外部原因(失败)、外部原因(成功),其预测力为28.5%,F检验显著。

四、讨论

1.教学效能感与成功取向的归因的关系

回归分析发现,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取得成功时,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将其归因为自己教学能力强和自我努力的结果,那么这种归因倾向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自我做出积极的评价和肯定,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我能力的信心,提高教学动机水平,教师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其教学效能感必然较高。同时,这种自我归因会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再次教学成功的期望,会积极主动为下次成功付出更多努力.特别是,当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得到了发展时,那么他会认为教育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能否取得成功与教师自身原因不可分;通过教育,学生是可以产生积极的正向改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获得这种教育体验,会坚定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信念,这样必定会提高他们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总之,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等内部原因,就会体验到一种自豪感和自信感,就会促使自己再接再厉(努力行为),提高教学效能感。自然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外部原因,就会感到侥幸不在乎,就不会再作努力(懒惰行为),自然就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建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论成功与失败都要进行积极的归因,不可做出不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归因,即端正心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2.教学效能感与失败取向的归因的关系

回归分析发现,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教学失败的情况下,归因于外部原因对其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归因内部原因对其一般教学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这观点与谷生华1999年研究的《教师教学归因刍论》观点相同,与单玉涛2005年《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效能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硕士论文观点相背。这表明,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失败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认为失败是由于自己的内部原因造成的,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降低教学的自信心,缺乏下次成功的期望,而放弃继续努力,经常地失败容易使教师对教学失去兴趣,并缺乏改进提高的动机,这样就必然会降低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而趋向于将教学的成败归因为学生、运气等外控因素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这种失败就会增强行为的坚持,会再作努力。所以,对于教师的成绩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

五、结论

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中,责任意识对一般教学效能感起正向作用,情绪敏感性却对一般教学效能感起负向作用;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中,外向性和责任意识都对个人教学效能感起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卫.环境因素、教学归因对中小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3.

[2]谷生华.教师教学归因刍论[J].上海教育科研,1999,(1):40-43.

[3]JAMES P. BURTON NOLA-JEAN BAMBERRY JASON HARRIS-BOUNDYD developing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in New Teachers in University Sett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5,4(2):160-173.

[4]单玉涛.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效能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

篇4

关键词: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 兴趣培养写作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们常常认为,我们的语文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的,但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却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时学习的语言只是口头的生活语言,还不是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语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这个概念具体指称的是我们民族的书面文字语言,而不是或不主要是口头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我们的学生到学校来读书,首先要认字,也就是要学会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因为书面文字语言是与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并不完全相同的另一种民族语言的形式。当然,这不是说民族的书面语言与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没有任何的连带关系,而是说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是无法直接地转化为书面文字语言的。

1.1.为什么说口头语言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人类语言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不是文字的书面语言,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在人类的语言中,口头语言永远是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语言形式。口头语言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直接性和整体性,它的直接性是由于发话者和听话者同处于一个时空结构中,它的整体性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心智等所有感觉、感受器官同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中,发话者不但以自己的嘴巴说话,同时还以自己的手势、眼神、表情、姿态、动作说话,即使是声音,它的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大小粗细等等因素是同时得到呈现的,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意思”,同时也是欲望、感情、情绪和意志。听话者是在这个时空结构的整体氛围和环境条件中,口头生活语言中的语词是提示性的,而不是内包性的。它本身并没有多么丰富的内涵,但它却唤起了听话人对周围环境的注意,使他把关注力集中到了与语词有关的诸多事物上。

1.2.我们为什么还要掌握书面的文字语言呢?

是文字,帮助人类克服了语言传达的瞬时性和一隅性,使之能够完成不同时空结构内的传达任务。也就是说,书面语言担负的不是在同样一个时空结构内的直接传达任务,而是不同时空结构间的传达任务。这种书面语言形式虽然没有日常生活中口头语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严格说来,我们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的语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所有这一切,都决定着听者对这个语言信息的感受、理解和反应方式,而写在纸上的同一词语是绝对没有这么复杂的意蕴和这么丰富的表现力的。

1.3.语言能力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我们才能够看到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做什么的?不是只教给学生认字、写字的,还是帮助学生沟通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的关系的。而书面语言却是内包性的,它的意义就包含在书面语言的内部,这就有一个将书面语言内部的表现功能发露出来的过程。这个发露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才能更迅速、更有效地进行的。

2.类的历史上从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区别中界定了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的概念。而中小学语文课程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情感的教育和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和运用人类广义的文学语言的任务。这仍然没有最终解决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这个概念的界定问题。他还会主动地看报、看杂志、看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没有自己的独立作用的,是可以被完全自由的阅读所代替的。

语言对生活的表现和语文课本的运用?

语言是在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的语言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着的,这些作品甚至比当代人的同类作品显现着更加瑰丽的色彩,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更充分地感受和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思想文化的需要。一人类社会不是由一种精神类型的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会直接培养出这样的人,但却要为所有这些精神类型和语言才能的类型的发展奠定下最初的基础。在这里,精神类型和语言形式类型的相对完整性是十分必要的。

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它是在一定的职称论文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3.1.兴趣对语文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1.1.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多鼓励他们,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要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辩论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3.1.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3.1.3.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

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独具匠心的板书等等。

参考文献:

[1]曾定平,邹永祥.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育评价观的转变[J].读与写,2009,6(3):108,138

[2]黄姝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实施中存在的语文教育论文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3):28-30,46

篇5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学校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43-02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拥有合理的学缘结构是高校的生存之本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合理的学缘结构是指教师队伍成员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等具有广泛性、高层次、多元化、比例科学等特点[1]。教师队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高校的管理和创新、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地方高校教师学缘近况

西方国家高校在用人制度中实行严格的聘任制,对选留本校生有着清醒的认识,最主要的原因是强调学缘结构的合理。如在美国高等学校教师聘请中,有一条不成文但普遍应用的规定,那就是每个大学一般不招聘刚从本校毕业的学生。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学术上产生“近亲繁殖”或从年限上论资排辈,压抑新教员的教学与科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学缘结构来源太单一,“近亲繁殖”现象比比皆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大,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地方高校。由于地方高校的地域局限性,和相对集中的关系网,地方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困难。大部分高校愿意选留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作为新近教师。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有近一半的教师是本校毕业的,而且很多系和专业大都呈现“三代同堂”,甚至是“四代同堂”的现象。熊卫华与吴振球在对西安的一所高校进行调查时了解到,该校在1988至1995年七年间共选留了教师300名,而校外的教师只占总数的16.7%,而且很多其他的学校也认为本校教师达到总数的60%以上,甚至有些科室超过了80%[2]。

二、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近些年学术界开始关注到学缘结构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方面对学缘结构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具体来说,学缘结构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缘结构影响学校的学术发展

学术职业是以系统化的知识作为工作对象,以发现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等作为工作内容,体现了工作的学术性[3]。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缘结构对学校的学术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缘结构促进学术专业性。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情”及“人缘”是中国人交流和交往的重点联系,如果在一个高校中有很多的熟人,形成一种不够丰富的学缘结构,很多领导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亲情关系,实际上直接会影响到学校的学术发展,甚至形成一种人际学术环境。有些人通过同事和以前的同校前辈了解评职称等的方式方法,如果恰好学校评定职称的领导是自己的“熟人”则可以比别人更容易得到想要的职称。

2.学缘结构拓展学术资源。高校有着丰富的教育和信息资料,由于地域和研究领域的不同,不同高校的资源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有着丰富的学缘结构,则容易实现与其他学校的学术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学术发展,进而提升学校学术的总体发展,反之,如果学校的学缘结构单一,很多老师都是来自同一个或是同一类学校,甚至很多是同一个专业或是由同一个导师带出来的学生,很多还是本校留任的教师,这样容易造成学校资源的匮乏,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3.学缘结构提高教师创造力。如果高校教师学缘相同,那么他们会有比较一致的学术风格和学术见解,大家对于学术的研究或是对于某一个领域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都会一样,这样容易限制大家的发展,而且由于接触面都基本相对,学术的发展容易受到影响。

(二)学缘结构影响学校的管理

教师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只有使教师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高境界,学校管理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各大高校大规模地扩招,但与此同时,各高校并没有做好师资的储备,因此扩招必然带来生师比的急剧扩大,从而导师教师队伍人员紧缺的现象的发生。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等活动,各高校必然需要大量补充师资力量,导致各高校近年来拼尽全力争夺优秀的教师资源的现象的发生。由于人才的稀缺和有限性,外界的优秀人才引进严重不足,无奈之下,只好在本校选留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来补充师资队伍数量的不足。高校中,干部职务按照行政级别划分,由于官本位的思想作怪,行政人员掌握着制定政策和规则的权利,所以教师一旦取得成绩就想进入行政领域。拥有的权利越大,掌握的资源越广,发展机会也越多,从而行政地位代替了学术地位,追求职位而不追求学位,出现了权利高于学术或学历的氛围。这些行政人员往往安排自己的学生、亲属在各行政部门,以便于权利的集中。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任人唯亲、排斥公平、讲求关系,被提拔的下属更是感恩戴德、唯命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时,由于人事关系盘根错节、拔出萝卜带出泥,增加了人事关系的矛盾,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学校的管理亦变得举步维艰。

(三)学缘结构影响学校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加速器,没有创新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文明,缺少创新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往往处于落后的地位。自然界中基因的多样性保持“物竞天择”,使生物不断进化。而科学界领域中,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也保证了科学的不断创新。但是由于“近亲繁殖”,你我同窗,师从一人,彼此之间,长期磨合,无论是在学习环境、知识构成还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中国最近十年来学术创新缺乏重大成果,平均的创新水平滞后于投入,其突出表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多年近乎空缺。

(四)学缘结构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育人理念是高校理念的核心。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校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历史重任。学校要发展必然要依靠高素质的拔尖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并使学校的学术研究处于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状态,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然建立合理的学缘结构。因为“近亲繁殖”有悖于现代人才培养“远缘杂交”的理念。它是“师傅带徒弟”的承袭,是思想不开阔、胸襟狭隘的外在表现,是故步自封、门第自闭的观念在作怪。“肥水不流外人田”,很容易保留和延续原有的学术缺陷,习惯于继承,不敢创新,不敢超越,学术个性日益萎缩,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和一流的创新成果。

三、当前地方高校优化学缘结构的对策探析

从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来看,其学缘结构比较单一,不尽合理。通过以上分析,学缘结构不仅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创新能力,还影响其学术生产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从高校的教师聘任制度和师资聘任制度体系来促进教师学缘结构的改善。

(一)完善教师的聘任制度

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首要的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正确把握教师聘任制度的内涵。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高等学校与教师之间,聘任主体在平等合作的原则和意愿的基础上就任职期限、条件,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达成协议,依据协议实施契约管理的一项教师任职服务制度。这种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政府直接管理学校的职能将转变为利用法律制度进行宏观调控;高校领导层的校本中心管理转变为民主、平等的社会性合约管理;教师将由干部身份转变为雇员身份,终身制的职业将彻底打破。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思路的变革,必然要求政府管理层、高校内部管理层和教师的思想观念有根本性的突破。

(二)建立师资培养制度体系

首先,加大教师的引进和建设力度,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在优势学科上,采取聘用国内国外有影响的大师,名师级人物;在弱势学科上,政府应在教师的引进上做适当的倾斜。

其次,大力加强高层人才队伍建设,启动“教师名师和高层人才培养计划”。高校要根据培养名师,培养高层人才这个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更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再次,强化师资管理,构建良性的竞争机制。一是要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在“定员、定岗、定责”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岗位聘任制。三是修订和完善《教职工在职攻读研究生暂行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聘期考核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最后,强化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切实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逐年有所增加。二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新上专业的教师外出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进行知识更新,充分调动单位和教师个人在培训进修方面的主动性。三是积极选派教师出国进修、交流和留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广义,赵家发,高校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5(3).

[2]熊卫化,吴振球.中西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

[3]钟云华.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H大学为个案[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篇6

关键词:乒乓球 教学 小学生 生活方式 体质特征

中D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03-02

该研究的切入点是乒乓球项目的特殊健身功能,通过实验对照,结合研究对象的生理特征,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运动乒乓球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项目,究竟能为改善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行了专门的探索研究。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抚顺市公园一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该文的研究,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乒乓球教学对小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特征影响的论文,总结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面谈、邮件的形式对辽宁省内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针对乒乓球教学对小学生体质的有益影响,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并深入到公园一校针对有关学校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等问题进行访谈,以学校领导(2人)、体育教师(2人)为访谈对象,获得丰富的定性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概括,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分析资料。

2.3 问卷调查法

结合研究内容,我们制定了“学生基本健康情况调查问卷”,采取了以班级为单位,按题顺序集体讲解,现场填写,完成各项目测试后,当场回收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100%。

2.4 测量法

依据科学性、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针对性的原则,以日本文部省2000年《新体力テスト`有意xな活用のために》为基础,选择握力(kg)、30 s仰卧起坐(次)、坐位体前屈(cm)、立定跳远(cm)、20 s反复横跨(次)、20 m节奏往返跑(次)6个测试项目进行了测量。测量方法与器材均严格按照测试要求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乒乓球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运动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乒乓球运动还是比较喜欢的。其中有高达81.3%的学生喜欢乒乓球运动,有6.7%的学生不喜欢乒乓球运动,有7.1%的学生一般喜欢,有5%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乒乓球运动在抚顺市比较流行,很多学校都将乒乓球运动作为体育的校本课程来进行教学。乒乓球运动的趣味性较高,不容易出现危险,学生对乒乓球还是比较喜欢的,也应该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乒乓球运动学习兴趣不高,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他们乒乓球学习兴趣的因素。

3.2 乒乓球学习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学习对生活习惯影响的问卷调查,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乒乓球学习对学生生活习惯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其中有69.6%的学生认为乒乓球学习对生活习惯有好的影响,有14.6%的学生认为对生活习惯没有影响,有9.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有6.3%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影响。乒乓球运动可以培养小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乒乓球学习,使小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生活,同时,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小学生,已经感受到乒乓球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可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理解不深,没能体会到乒乓球运动对自己生活习惯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3.3 乒乓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学习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调查,从表3的数据来看,乒乓球学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中有60.4%的学生认为乒乓球学习使身体素质有了较明显的提高,有15%的学生认为有较小的提高,有11.3%的学生认为提高不明显,有13.3%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提高。从对学生的问卷数据来看,通过一段时间的乒乓球学习,学生在选择握力(kg)、30 s仰卧起坐(次)、坐位体前屈(cm)、立定跳远(cm)、20 s反复横跨(次)、20 m节奏往返跑(次)这6个测试项目的结果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实验数据证明了,乒乓球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明显的影响。同时,在学习乒乓球后,学生的视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近视、弱视的人数相对没有进行乒乓球学习的班级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4 结论与建议

(1)通过调查研究,小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学习兴趣较高,能积极投入到乒乓球运动当中。

(2)乒乓球学习对学生生活习惯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乒乓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乒乓球运动价值观。

(3)乒乓球学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学生在选择握力(kg)、30 s仰卧起坐(次)、坐位体前屈(cm)、立定跳远(cm)、20 s反复横跨(次)、20 m节奏往返跑(次)这6个测试项目的结果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

(4)为了更好地促进乒乓球运动在小学的普及,要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完善乒乓球教学条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孩子投入到乒乓球运动中来,通过乒乓球运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忠凯,邢振雄.合作学习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3):43.

[2] 崔兰英.多媒体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 2014(28):185.

[3] 张勇.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5):248.

篇7

[关键词] 词汇呈现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 词汇教学 记忆效果

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KJ025)研究成果。

本论文通过实证的手段,采取三种典型的词汇呈现方式教授目标词,通过严谨的测试计算各组目标词的记忆衰减,从而证明词汇呈现方式的不同对词汇记忆产生影响。

实验设计及过程

实验的变量: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词汇呈现方式与词汇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实验的自变量是音-形-义型、例句型和任务型三种呈现方式;因变量是词汇的记忆效果,即词汇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目标词的选择:目标词挑选的原则:(1)单词的字母数量:不易过少,或者过多。字母数量过少容易记忆,字母过多难以记住,都影响记忆效果,从而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根据米勒(Miller,1956)的短期记忆有限容量7±2原理,单词的长度应是7±2个字母;(2)单词的词频:在词汇量8000~12000范围内,避免低频词。

实验被试:随机挑选了陕西省某外语大学英文教育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4名被试完成了所有的测试:平均年龄20.46岁,男8人,女26人。被试都参加了专四考试,通过率52.94%。能够在60分钟内完成30个单词记忆任务,满足测试的要求。测试时间2010年10月。

2.第二、三次延时测试结果

3.即时测试的结果和延时测试的比较

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数据分析处理,可以看出:1)不同的词汇呈现方式产生不同的词汇记忆效果,时间愈长效果愈明显;2)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可以增加词汇知识的信息量,能促进词汇记忆;3)在词汇呈现中,词汇加工深度对词汇记忆有很重要的影响,认知加工越深,词汇的长期记忆效果越好。

通过以上的测试和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宏观上,要有很强的词汇意识,重视词汇呈现方式。微观上,在词汇呈现时,尽可能使学习者对词汇进行深度加工。

参考文献:

[1]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v1.0.ARM.PPC ,http:/

[2]Miller,G.A.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56,63:81-97.

[3]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单亲家庭问题孩子;教育方法与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的地带,这一特殊地区单亲家庭孩子数量不断上升。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家庭变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父母的忽略,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培养,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其中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就有九个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了解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话题是沉重的,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单亲家长很少能像家庭健全时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是自顾不暇。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大合群,性情孤僻。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家庭不健全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他、嘲笑他。所以,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冷漠。

2.意志薄弱,消沉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再没有了温馨的家庭,原先惬意舒适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甜蜜地撒娇,幸福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厌学、逃学,毫无朝气,暮气沉沉。

3.叛逆不羁,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破裂,导致他们心中几乎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他们不接受批评,有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为所欲为,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如骆同学,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单亲孩子,上课时故意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纪律,常常睡觉,作业不做,撕烂教科书。不做值日,乱丢垃圾。学校段考时骗家长说放几天假,自己赶集去了。还常常拿同学的钱,有一次还偷窃小卖部二十包鸡腿……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感化、挽救他们的艰巨的任务。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对策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其成长的足迹。当学生一步入初中学校的大门,学校应及时调查了解单亲学生的人数,建立其成长档案袋。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用耐心、爱心、恒心教育他们,使其初中阶段健康地成长。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2.双管齐下,极力争取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本地由于政府开发新城区,征收了学校周围村庄大量的田地,一些家庭日子宽裕起来,不大重视孩子的教育。再就是本地是旅游胜地,很多家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部分人的观念是孩子在学校读书,不指望他学得多好,反正将来找碗饭吃也不难。家里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纪律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必须与家长沟通好,孩子在学校读书,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学习。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都不能缺席,必须履行好教育的职责,不能扔给学校不管或父母间互相推诿。

3.爱心抚慰,严格教育。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4.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每位教师必须抱着对教育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应认真全面地掌握这些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阴影,接受社会的阳光和雨露。

5.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单家庭的孩子,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高位截瘫仍然笔耕不辍;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却不懈努力,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的事迹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6、对单亲问题孩子,只表扬鼓励,不随便批评,不讥笑讽刺,教师或班主任经常注意寻找单亲家庭问题孩子的闪光点大加赞扬和鼓励,使他(她)知道老师看得起自己而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实话给老师。老师就可以针对性的教育。

篇9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合作研究型学习 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搞好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理念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笔者根据以往在政治课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欠缺了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调动和培养,也就不能极大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和主动探求知识,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于是笔者探索尝试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有利于弥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不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特定模块知识范围的划定下,大胆地给学生以创造、创新的锻炼机会。合作研究性学习部分,教师选择一些既有理论性、又具现实性的研究课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查找资料、问题咨询、论文写作等,掌握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技巧,逐渐树立起自我学习、研究性学习、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习惯。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特点是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仅仅沿用原来“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

2 合作研究型学习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种方法是组织合作性学习小组。先要求班级学生自愿组合成5~8人的学习小组,选出组长。老师根据课本学习任务出辩论和讨论题目两组,各10~15个题目。由小组选择辩题或讨论题目,利用课余时间各组组织讨论,学习委员要到场检查。组长要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讨论内容,对小组成员预先考核打分,交学习委员检查,全班集中后交老师。同时各组选出本组的代表人课堂讨论发言立论。老师同学根据选题可以提问,小组成员答辩。老师根据小组综合表现情况对小组打分。小组每个成员的分数则参照小组成员个人的课余参与、讨论的发言记录和小组的总分进行打分。每个学生的成绩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登记在册。

一种方法是自主研发性学习。老师对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全面分析讲解,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及知识框架统揽了解。然后要求班级学生自愿组合成5~8人的研发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每组依据老师的要求选题,制作合作学习成果。选题内容以老师划定课本内容为限,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些形式(如朗诵、PPT展示、小品、快板、情景剧)供学生参考选择。角色分配,人员分工,都由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决定。以课后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小组制作出节目策划书初稿。在课堂组织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本组合作学习的策划情况,老师根据各组的汇报对策划书初稿作相应的指导,使节目内容符合基本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策划书,完成定稿后交由老师。各组课余组织合作学习成果的制作,然后课堂表演。老师根据小组节目的立意,创新性、学习态度、知识点的把握、表演等情况对小组打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人的个人表现给个人打分,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

3 合作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可以使研究者本人不断钻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论知识,提高统揽全局,驾驭课本知识的能力,在不断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理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2)合作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设,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针对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伦理学与法学的学科知识外,还需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青年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唯其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研究性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迫使老师为了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指导能力必须继续学习和进修,促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采取理论讲授和小组研讨的“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离开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难以“入耳入脑”,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束之高阁。因此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需求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 学会学习是所有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设置自主研发性学习模式,正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力图通过自学掌握一些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采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自主学习内容的设定,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有效引导。成绩评定的客观、准确对学生下一步自主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

在合作研讨式教学中,考试方式改革是重点。把过去注重“对知识点记忆”的考试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能力”的考试,形成新的教学导向。在合作研讨式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评价考核时,更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研究报告撰写情况,都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增强了对学生平时过程学习的管理和督促,效果更好。

L鼙疚南翟杭痘鹣钅柯畚模钅刻饽浚焊咧霸盒!端枷氲赖滦扪敕苫 房魏献餮芯啃脱敖萄Х桨赋跆? 项目编号:JY2013-17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 专业 研究 综述 反思

1998年,南京晓庄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至今,全国已有近百所大学将小学教育专业纳入到本科教育体系当中,这种发展规模在世界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进程中都是实属罕见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美国,早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等师范学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在日本,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小学教师的学历已经普及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准。可见我国的小学教育本科以上人才培养已经晚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之久。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设置的大量增加,受到高等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教育学者对于小学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的深度和维度也在不断延展,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与建设、培养人才模式、课程设置已经初步显现出较为清晰的框架,应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受关注程度与十年前相比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人力智力来完善与时代脚步的契合。现就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专业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现状简要述评。

一、小学教育专业定位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还有许多的路要走。提高小学教师师资力量、专业水平是建设小学师范教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符合国际上基础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契合中国教育发展态势的总体规划。到目前为止,小学教育专业定位的探索仍然处在研究阶段,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曾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的分类来规划的,除此之外的划分标准则是社会职业需求导向了。小学教育专业定位显然属于社会职业需求的范畴,以教育学为基础,归类于教育类体系当中。尽管我国教育部未将小学教育专业列入高等教育本科目录当中,但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归教育专业课程系统类别里,虽然已有少数高校设立了小学教育学院以专门培养本科的小学教师,但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被设置归类在教育院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定位,小学教育专业就更加应当充分体现自身的个性,使培养出的小学教师真正懂得如何去引导年幼的生命个体去感知、认知这个客观的世界。

二、小学教育专业设置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具有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合格的小学教师,主要体现为: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思想情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教育注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启蒙小学生通过系统多项的课程认知真、善、美的和谐世界,因此小学教师具备综合性的知识架构,对小学生多变的、不确定的、形成中的性格走向能够有明确的把握,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不断细化的方向。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原则分为:方向性、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并且需要突显其基础性、职业性以及选择性的设置特点,从而形成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小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教育学为基础,同时强调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以中文课程、数学课程为主体学科,并辅以小学生教育科研方法训练类课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小学教育课程建设是小学专业建设的核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和情商的培养为主导的教育新模式正在课程建设中逐步确立起来。

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

有专家学者曾提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未来,需要不断提高并保持高质量的生源质素,小学教育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受众主体,建设保有人文价值认同的小学教育专业文化,构筑科学化发展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另有专家指出,在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中,应该加大充实专业课程内涵,拓宽专业方向,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框架,适时修订专业教学大纲,探讨更加优势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培养未来师资队伍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还有专家教授认为,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最大短板,是教育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专业规格之间难以平衡。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是提高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认识,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小学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地位,仍需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中不断去完善。以能力框架为根基去探索知识构成的原则是解决小学教育课程专业设置问题的可能途径。还有教育家认为,依据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走向,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应遵循兼附人文意蕴与科学方法,联系教学时间与教学研究,结合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原则,从而打造脚踏实地的研究风格和建设勇气。这些是许多的专家教育学者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深刻思考,越是丰富的、多元的声音出现,才会越加促使中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走向成熟和完善。

综上是笔者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以及发展的简要述评,其中不乏不同学者、专家、教育家所坚持的不同立场及多元的视角,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设立以来的短短十余载,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需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它应在不断的学术争论中进行更多辩证的思考和转变,以取得更大的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蔡其勇,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

[2]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

[3]沈堰奇,论“艺友制”对提高当前高师幼教师资培养质量的现身意义,[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7

[4]江峰,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2003

[5]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

[6]卢正芝,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7]郭朝阳,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以青少年的社会化为视角,[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

[8]张清水,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弱化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学术越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