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方式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

篇1

[关键词]培养兴趣 主动参与 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 积极探究 共同进取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是学科技术必要的基础知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提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如何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数学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走进学生实际生活,促使学生乐学数学、学好数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实际教学中的经验,谈谈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语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学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要从培养学生兴趣人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中之重。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你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要想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那就对每节课新课导人非常重要。每一节新课的导入必须有动听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好的开始才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用小故事、猜谜语等形式导入。

例如:我在教小学二年级“表内除法(二)”的时候,我就应用了小故事这样导课的,“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这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看过”。唐生师徒四人再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天气闷热,师傅叫大徒弟孙悟空去采些果子来止渴,那孙悟空不一会就采回来8个果子,师傅说:八戒给我们分分吧!看看每人分几个?八戒比较贪吃看看果子又少说:师傅这少咋分呀?师傅说:那你就看着分吧,八戒分完了来到师父面前,师父看完之后满意的点点头,同学们你知道八戒是怎么分的吗?你们想不想知道?那今天学完这节课之后你就知道八戒是怎样分得了,接着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这样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想知道答案,一节好课一定有个精彩的开头,才能取到预期的效果。

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材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不要局限于教材中,要带着学生走进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解决生活的问题。

因为我们班级的孩子都是农村,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来作为教材中的例题,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举例,如:,一袋黄豆180千克,一袋马铃薯140千克,一袋黄豆比一袋马铃薯重多少千克?(180-140=40千克)、又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活动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纸币、笔袋、铅笔、橡皮、小刀等文具,每个人都当一次售货员和小顾客,来解决元、角、分的问题,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接近生活当中常用学生就不是很难的理解,元、角、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通过活动深深的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观察、尝试、小组讨论等,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当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新的课堂教学,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观摩课,大都存在这样一个模式:今天我们分组合作学习,于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出示问题后,各个小组分头嗡嗡地讨论起来,不过几分钟,教师叫停,继而是逐一汇报。教学模式死板,没能较好地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克服了这一缺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的时候,这部分内容看是很简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混淆方向的位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是很难掌握,对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极容易混,上课时我就带着孩子们在室外上了一节“露天数学课”,孩子们非常开心边玩边学,很快学生就掌握了这八个方向的位置。让孩子尝到在玩中学,愉快教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和学生交朋友

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要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就这样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会放松参加教学各项活动中去,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勇敢的展现自己。我记得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的确是这样在教学中如果不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学生就会厌学,对老师就会反感,对你的学科随之敬而远之。只有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探究新知识。

篇2

关键词:小组;合作;规则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40-01

英语教学在农村地方,一直以来有些尴尬境地:学校不够重视,家长不够重视,大多数孩子们也不爱学习。

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帮助我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那就是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多年的摸索我发现,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调动孩子们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中,我感觉小组合作是最有效的,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1、根据学生的特质即英语水平、语言技能、性别、身高等进行小组划分

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小组间搭配尽可能均衡。一般4-6人为一组,并指定各小组长,负责该组与学习相关事务,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有些学生可能不喜欢与被分的同一组的某个同学合作,这样的话,教师要及时调整,听取学生的心声,避免负面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整个合作小组的良性发挥。

2、明确各自职责

每个小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如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资料员负责搜集学习资料,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的意见和观点,合作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每个小组内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要定期轮换,这样充分调动每个人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3、制订小组目标

由小组成员共同商定本小组奋斗目标。目标可分为近期、中期、和长远目标。目标是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这就告诉他们要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要互相依赖、互相协作,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二、合作学习规则再认识

首先教师要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让他们明晰如果小组内有一人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

其次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

教师要不断教他们学会尊重、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在合作中进行关系的协调,能取长补短,相互理解,彼此支持。

除此外,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盲目从众的现象。积极参与,勇于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学习规则的习惯。

三、小组合作任务要明确,设计合理

教师对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因此,在下达合作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设计小组活动时应考虑教学目的,既怎样把课本中的语言自然渗透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活动内化英语知识。

2、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任务有关的背景知识或相关的资料,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定的基础。

3、教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当。太难时,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学生不知如何表达,太简单时学生又会不屑一顾,随便说几句。形成表面上的“假热闹”。

四、合理且有竞争的考核机制

竞争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成绩的手段之一,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

因此,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利用分段考核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中,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所谓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提高分则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其目的是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的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自己与小组学习效果,就每一项考核内容制定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

五、小组合作活动中扮好教师角色

1、活动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仔细观察各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当学生的语言出现严重错误时,教师要指出并更正;教师还要特别的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和“冷场”的小组,给他们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去。

2、关注弱者

这里的弱者,是指在小组里学习基础差,不善于表达,反应比较迟钝或有缺陷的学生,对于他们,老师除了在小组合作中要给组长有要求外,尤其在课堂的合作中要给予关注,讨论怎么样和小组中各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程度等,

3、合理安排时间

篇3

【关键词】基本理念;教学效率;学习兴趣;勤与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做每一件事。儿童的天性是贪玩、好动,要让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和探索的一种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深入钻研问题,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生活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富有故事情节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各位教师,我们手上的“教材仅仅是课堂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价值的某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二、从“转动”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学习方式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程度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尽可能发挥孩子们的自觉性,我将作业布置成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内容。虽然是每天“六个一”或是“三个一”,但是所学的内容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练习。比如二年级上学期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加减混合的运算,我的作业就是:一道进位加、一道退位减、一道加减混合、一道乘加、一道乘减、一道应用题。如此一来避免了重复性的练习和超负荷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有选择的来进行练习,不仅起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而且也将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业的检查我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签名,课代表进行全面抽查再做汇报,我是一周全面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施每天“几个一”的过程中,作业的布置经求孩子们的意见,内容不定期的更换。通过这样的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对数学的认识更深了,跟我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三、充分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为避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发挥大屏幕、计算机的教学功能,将较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其形成有形、有声、有色、能动的鲜明的表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五年级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计算机课件,将不同特点的长方体做成既可以展开,有能重合,既可以拼接,又能组合一体的动画效果,再加不同色彩的表现和声音的烘托,通过大屏幕的分解演示,让学生来观察思考“长方体表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点?”刚看完,他们便很快举起了手争着回答。A说:“长方体由六个面组成,分别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B说:“长方体通过展开,相对应的面在重合时,我发现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C说:“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D马上解释道:“他说得不完全对,长方体的六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比如大屏幕上的第二个长方体,左右相对应的面就是正方体。”……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看,他们大部分观察得都比较仔细、全面、理解得也都非常透彻。学生学好数学,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在于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千方百计的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激励他们要养成认真观察,主动观察,勇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积极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并获得情感的体验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反思,就是指数学学习中学生具有适时自觉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方案,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让学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交流、比较甚至争辩中,亲身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与我们原来学习过的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去感悟探究发现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学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方法,更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五、从关注“结果”到更关注“过程”,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4

交互式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H交际能力,锻炼学生在不同场合之中、面对不同的人群时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该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错,也不要急于纠错,应待他们说完之后再进行统一纠正。把每一次课堂交互式教学都当成一次真正的交际,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在英语写作教学之中可以采用此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就所学写作内容展开探讨,探讨英语写作的技巧,如何去丰富英语写作的内容等,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和分析,让学生自行展开探究性学习,实现交互式教学。

二、背诵仿写法

背诵仿写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写作效果,已广泛应用于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之中。

1.输入假说理论

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说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习得需要通过语言的输入来实现。背诵输入是输入的基本方法,但为了保证学生输入的有效性,语言输入应当具备以下一些特点:第一, 保证输入语言的相关性,同时输入语言应当是都被理解的。第二,保证输入语言的数量。当学生已经具有大量输入语言之后,再进行作文仿写,他们将会非常快速地理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学生通过背诵的形式可以很好地积累语言素材,从而为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2.输出假说理论

Swain认为,在语言学习中应该强调语言的输出,注重说与写。通过说与写来进行语言的输出,能够加强学习者对语言的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对自身语句的结构做出调整,保证所用语句的准确性。当然,学生只会说却写不出某句话时,会自然地去查找相关句子,然后进行记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会加深,对其中的各种技巧运用也会逐渐熟练,从而使得本身的英语“说写”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背诵仿写的方式,通过背诵输入,然后灵活地加以运用,将其转化之后再输出,实现学以致用。

三、写长法

写长法是一种以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写作长度,随着学习的逐渐加深,写作的量也逐渐地增加,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外语知识。此种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写作任务的设计,要求设计的写作任务一定要和学生相契合,成功吸引学生的兴趣。

四、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也是当前教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通过组织班级内的所有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学习。在合作学习之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当加强交流和互动,在交流过程中深入探讨写作内容、写作的题材以及写作的技巧等。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能从其他学生身上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弥补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从而让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英语合作学习法可加强班级中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得高校英语大班教学模式中的矛盾得到缓解,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且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增强以及主动性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交互式教学法、背诵仿写法、写长法以及合作学习法这四种英语作文教学方法在英语作文教学中能够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让当前的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更加完善。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方法不断做出调整,采用最为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加肯定了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详细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之所以相通,正是因为二者有共同的美学特性,都具有韵律美、结构美、意境美、画面美的特点。所以说,许多古代诗人的句子经常被选为绘画的题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比如说,在学习杜甫《绝句》这首诗的时候,诗歌一句一景,浑然天成,一幅美好的画卷。让学生们想象和感悟:鹂之“黄”、柳之“绿”、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以及每一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两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与江上停泊的东吴的船只这两幅近景图;一行白鹭飞上天空与西边山上的积雪组合而成的远景图。诗中多姿多彩的景物,高低远近相映成趣。真是一幅赏心悦目、春和景明的画卷。老师带领学生们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启发自己的思维,感受美的真谛,领悟古诗画面之美。

二、带领小学生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的语言简洁、明亮,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副一副生动形象的画面。在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们品味古诗的语言和用词的精确。这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理解整篇古诗的写作艺术与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古诗的语言美体现在语言的音乐之美上。一般古诗讲究句内的平仄搭配、韵脚的合辙,还包括句数、字数的均衡、整齐,铿锵有声、朗朗上口。诗句与诗句之间平仄相对、对仗工整,充分地体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

三、带领小学生领悟古诗意境之美

诗人经常将自己的愿望、情感寄托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借景抒情,创造出了情与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所以说,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们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比如说,在学习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作者形象地用“花”与“鸟”表达自己的感情。烽火连天,国家破败,连花儿都会落泪、小鸟的啼叫都会让诗人揪心。连年战争给百姓、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和创伤是巨大的。这首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描写出了含而不露、风韵天成的独特意境之美。

四、带领小学生感受古诗哲理之美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理想和情操植入诗歌的景物描写中给人以启迪或鼓舞。在进行古诗的讲解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们一起欣赏和领悟诗句中蕴含着的哲理之美,在理解的过程中处理好情与理、形与神的关系。启发学生们由形悟神,不断地探求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着古诗歌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四个大的方面: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带领小学生品味古诗语言之美;带领小学生领悟古诗意境之美;带领小学生感受古诗哲理之美,提出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温凯旋.消除隔阂通融古今引发共鸣:提高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谈.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3).

[2]刘云鹏.柳暗花明又一村:小学古诗文教学之体验.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7).

篇6

一、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课前识字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然后再在学生自主识字的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教师要采用课前识字卡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做好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前自主识字中来。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识字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识字能力布置课前识字任务,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课前认知将自己好的识字方法与同学进行分享,也可以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这样学生在识字上就会进步更快,会以最快的速度提升学习效果。

二、课中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进行课中交流

学生在完成课前预习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中交流。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练习识字,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按照不同的识记方法进行小组识字。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慧眼识珠”“书法展示”等不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挑出正确读音,识出优美的生字,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完成“且学且思”,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以及班级内交流课文中的生字,并说明识字方法,如,按规律识字、了解字义识字等。

三、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7

关键词:课堂活动 主动积极性 引导措施

在建构理论的知识框架中,学习者在进行学习之前,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也就是说,学习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主动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新课程改革要求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应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呢?现以“合与分”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一、“合与分”教学案例设计

“合与分”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与“分”的思想方法,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和“把一个整体分成两部分”的含义。“合与分”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过去传统教材中是与10以内加减计算穿插安排的,每认识一个数,接着学习这个数的合与分,然后学习这个数的加减法。即把合与分看成是加减计算的算理,因为3和4组成7,所以3“等于7。实际上这个算理是讲不通的。因为3和4组成7与3+4=7只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教材把合与分放在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1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前,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具体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以内各数的意义;二是通过“几和几合起来是多少”的操作和指导,为学习加法增加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学合与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合与分的思想方法,在操作的活动中,理解数的含义。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事先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首先在“合”的认识中,教师组织两次摆花片活动,第一次是把6个红色花片和6个蓝色花片“合”起来,重点让学生交流“合”的方法,使学生会“合”,初步体会“合”的思想方法;第二次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和6个黄色的花片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合”的思想方法,同时为下面“合”的活动做准备。在“分”的认识中,教师组织两次分花片活动,第一次是在前面“合”的基础上进行“分”,让学生把6个红色的花片分出来;第二次是把黄色的花片和蓝色的花片再分开,两次分后都让学生交流“分”法,使学生会“分”,体会“分”的思想方法。接下来,教师指定两种颜色的花片,让学生把3个蓝色的花片和3个红色的花片合起来,并数一数一共是几个。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合”的思想方法,为5的组成作铺垫。再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用任意两种颜色的花片合成5个,交流时学生随意说,教师在磁性黑板上有意识的贴出1和几、2和几、3和几、4和几的顺序。默默无语中渗透了一种规律,可谓“润物细无声”。在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手脑结合,动作、思维、语言训练同步,学生真正经历了“合”与“分”的过程,清清楚楚明白了“合”与“分”的方法,深入体会了“合”与“分”的思想方法,脉络清晰,层层深入,活动扎实有序。

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五大要点

首先,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

其次,抓住参与时机。1.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参与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参与实践活动。2.贯穿认知过程,引导参与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发现”,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并能掌握前人总结的一系列科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3.围绕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参与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一个新知识的出现,总是和前面许多旧知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绝对新的或与旧知识毫无联系的内容是不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同化和顺应的原理,启发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思维的发展。4.抓住反馈信息,引导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具有很大作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分数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方法

小学是学生进入知识领域的第一步,所以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进。小学语文中的第一个台阶就是识字,只有认识汉字了,才能阅读课文,才会进行写作,所以识字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一、阅读识字方法

阅读识字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反复的带领学生一边看着汉字一边阅读汉字,使学生在反复阅读后掌握汉字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拼音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拼音的帮助认识汉字,在学习“口、耳、目”这几个字的时候,老师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口字一边指着自己的嘴,再指着黑板的口字,一边读耳字一边指着自己的耳朵,再指着黑板的耳字,一边读目字一边指着自己的眼睛,再指着黑板的目字,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的理解能力及学习印象。

二、做游戏识字方法

做游戏识字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后,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就拿出了一些字卡,上面分别写的是“小蝌蚪”“小鹅”“小乌龟”“小鱼”“青蛙妈妈”等汉字,要求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学生各自带着自己的字卡,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学生开心极了,都拿着自己字卡,游戏开始了,几个扮演小蝌蚪的学生学着小蝌蚪游泳的样子可爱极了,他们就按着故事情节进行,一边进行游戏,大家一边盯着手里卡片上的汉字,都注意着该轮到哪个学生表演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相应汉字。

三、多媒体识字方法

多媒体识字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认识汉字的过程。在学习《乌鸦喝水》《两只小狮子》这样故事性的课文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像播放动画片一样,每幅画面上都有几行文字,是针对画面的讲解,汉字上面有拼音字母,学生一边看一边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汉字,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通过阅读识字、游戏识字和多媒体识字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了进步,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相应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一 、教学模式

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反复操练巩固的模式。结果是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要求落空了,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有限的知识,而没有掌握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以语言知识的教学为中心:①教师按照教材的线性顺序,将每一个知识点安排到每一天的教学中;②用各种形式的游戏对知识点(单词、句型等)进行同一水平的反复操练;③一课时教单词、一课时教句型或对话、一课时教歌曲/故事、一课时复习巩固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典型做法。虽然现在的教学方式虽然已不再强调语法分析,但仍然是只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言语交际,所以情境性的增加对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作用甚微的。 在跨越式试验中,我们强调“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因为语言应用的核心是交际。言语交际包括言语的理解(听)和话语的表达(说)两个过程。依据“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模型”,特别是通过该模型的内外反馈机制所揭示的规律,“进行双向实时言语互动”——特别是“和真实的交际者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是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这就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强调“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在丰富资源支持下设计“说”、“听”、“背”、“唱”、“演”等听说活动。具体模式如下:

1、活动激趣,固旧引新。

教师可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自由交谈、角色扮演、唱演歌谣等形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以前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 自由交谈,引入新课:教师将以前所学内容在学习新课前与学生自由对话,如询问天气、日期等,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 角色扮演,巩固旧知:在前一课学习结束时,布置学生课下小组角色扮演的任务,在上新课时,先让学生表演课下排练的小剧,巩固以前所学的内容。唱演歌谣,激趣引情:学生唱演前一课所学歌曲或歌谣(可以将前一课所学内容用儿童熟悉的歌曲或旋律编成歌曲或歌谣),边唱边做动作,一方面可以巩固前一课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可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听读示范,拓学词句。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活动教学法的各种游戏手段进行识记单词,传统的语言教学与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互补,大量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为拓展阅读奠定基础。游戏激趣,巩固拓展: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大小声”、“看嘴型猜单词”、“击鼓传花”、“找朋友”、“造句子”、“旧歌新唱”等游戏活动,以活泼有趣的游戏形式与网上课件游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读和识记单词,让学生在玩乐中快速有效、轻松愉快地记住新单词。联想识词,以词带词: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为故事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唱背歌谣,对说会话。

唱背歌谣,做唱结合:将本课所学和拓学的新词句编进课文自带的歌谣中,或将本课所学词句编成歌曲或歌谣,旧歌新唱,让学生在唱背歌谣的同时,辅以相应的动作,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同时能很好的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对话会话,巩固词句:在学习了课文里的词句后,可将学生拓展学习的词汇穿插在课文的句型和对话中,让学生两两对话或小组对话,巩固课文内的词句和拓展学习的新词句。

4、借助网络,自主听读。

教师导读,掌握学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把整篇故事浏览一遍,把学习的新单词与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和学习,在意义中建构知识。借助有声词典/注释,克服单词障碍。学得快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阅读多个故事,掌握更多的词汇,而学得慢的学生则可以量力而行,学习一至两个故事即可。 自选自学,愉快阅读在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网上阅读87的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畅游在网络里,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故事,借助音频、图片、动画以及有声词典等,进行自主学习,对听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5、编演故事,灵活运用。

角色扮演,灵活运用:在学生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中巩固所学句词,与他人灵活交流。 改编故事,创新拓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故事,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使用已学语言,从而达到综合运用英语的目的。 结合情景、自编对话: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和教师设计的任务,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接近真实情景的交际活动。

二 、创设情境

篇10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儿童用心灵去感觉别人——这是教育花园中最为幽香的一朵花,它的名字叫 “情感教育”。

一、人格魅力 感染学生

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任何一位体育教师都希望把课上的生动活泼,都希望学生爱上自己的课。要做到这样,教师自身的形象在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做到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讲解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重点突出、示范正确优美及有幽默感,就会给学生良好的人格感化,激发学生的欲望。

(2)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艺术,懂得如何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体育本身具有狠大的魅力,它的动作舒展大方;它的姿势优美动人;它的场面惊心动魄,处处显示着实用性和无限的想象力。体育教师除了要口齿清楚、动作娴熟外,还需具有一定的洞察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3)在课前,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结构,联系学生的实际,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数挖掘出来,使较枯燥的身体练习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跃跃欲试。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体育素材,积极让学生联系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素材化,容易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充分利用学生素材,看哪个同学能做到快、静、齐等夸大的表扬

(4)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那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的毛病在不少孩子身上有所表现,教师若能有爱心去感化,用爱雨去浇灌,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同情,通过迁移的作用,就会发展为学生对他人的亲近、友好的情感,就能培养学生热爱同学,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二、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

(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必须做到一点,那就是感动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情感丰富,对学生要付出一定的爱心和耐心。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去呼应学生的心灵,课堂才能进入一个互动的情境,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中。

(2)亲身体验,就是让学生自已去体验,感受。体育教学的学习本身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从事一定的身体练习,使学生只有通过自已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情实感,从而加强自己的内心体验以激感。亲身感受了的东西体会最深最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时根据: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原则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加强学生的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踏步时,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师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每个动作的要领。先抬左脚的同时伸右手,后抬右脚的同时伸左手的练习,在练习中分组与集中相结合。

三、尽情地赏识学生

(1)赏识学生,使被赏识学生明确自己长处和优点,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教师在教学中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在愉悦的心境中探索知识,掌握技能。例如:某某同学的这个动作有力,优美,到位,哪个同学比他做的还好?这样既能让全班同学动作。

(2)中国有句俗语,“气可鼓,不可泄。”对成人如此,对学生更是如此。从教育观点来看,鼓励是坚持正面教育原则的具体表现,学生取得点滴进步,需要老师鼓励他再接再厉;做错了事,遇到了失败,更需要老师的热情帮助,让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克服缺点,继续前进,鼓励能给学生以希望和力量;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改正缺点的勇气。

情感是一种力量,是心灵的催化剂,它能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