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改革思路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改革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改革思路

篇1

在保护中小股东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银行的管理的思想核心是通过公司上市实现股权的分散,与此同时,为了完善委托机制,又建立了严格的会计制度和外部审计等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再加上小股东所拥有的集体诉讼权力,这些都推动了公司管理层代表股东追求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然而欧洲大陆和亚洲国家由于历史和文化,以及经济传统的原因,主要采用了与之相反的公司治理模式。它们的公司存在显著的经营不透明,财务数据、会计制度、决策过程以及激励合同等都很少为公司管理层以外的投资者所了解。这些国家的公司只能由掌握公司信息的大股东或家族完成管理决策并体现他们的意志,特别在法制化程度不高的市场上,侵害小股东的利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当前,对银行通过上市来实现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呼声非常高,但是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法制化的进程等基础条件来看,笔者认为在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上还是要顺应现实条件,也就是说仍然保持以大股东为主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因分析如下:

上市不能必然改善银行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

很多经济学家都先后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方案,希望借此实现向市场化经营的转变,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的内容包括:补充大量的永久性资本;按照证券监管法规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从而促使银行的经营更加市场化和规范化;上市后股票交易带来的广告效应;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分散股权从而分散其决策权;引入透明的会计制度和外部审计等手段,保证公司管理层代表全体股东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期权激励等。

但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来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是比较天真的想法。上市所带来的各种优点并不能在实质上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也不能保证银行迅速转变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现代企业。下面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各种上市方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内地上市,一是在香港或海外上市。

――在内地上市。

尽管自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协同各部门对国内证券市场进行了严厉的整治和查处,但是我想很多从事经济研究的人都会和我有相同或类似的观点:那就是国有商业银行在A股市场上市之后很难实现其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因为目前A股市场的很多问题并非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另外,法制化的进程也无法在短期内为上市公司治理的改进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银行完全可以遵循旧的机制和弊端,与以前的国有企业上市一样在股权结构上设置保持相当比例的非流通的国有股或法人股,这样所谓的股份制根本不能实现对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而其公司管理决策的权力也仍然被牢牢的掌握在国有大股东手中;对于剩余的流通股部分,银行可以通过IPO制定较高的发行价保证获得大量的资金,用于冲销历史积累的不良资产和充实资本金,从而将大大缓解目前国有银行内部的业务约束和利润目标压力。通过持有低价非流通股来对高价购买了流通股的大众投资者实施所有权和管理权的控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公众投资者的巨大侵害。然而这样的现象长期存在于证券市场,并未受到证券监管部门乃至国家的重视。

另外,国内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的监管能力非常有限,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现实中的执行困难重重。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利用关联资产交易的方式从上市公司内部转移资产,侵害中小股东的案例非常普遍,而且大多数甚至是被媒体披露的案例最终都得不到查处。这一切都说明在国内A股市场无法通过上市实现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

――在香港或海外上市。

从中国内地国企在香港及其他海外地区上市来看,由于多数地区的资本市场都已经拥有一整套完善的上市制度,那么在国企为适应这些制度进行必要的改制和资产剥离重组的过程中,确实能使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义务和高层管理人员市场意识的提高。但是这样的国企的实际情况也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主要发生在了公司管理的上层和中层,对于基层公司的改进微乎其微。实际上,由于国内的很多大型国企都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变应该从金字塔的低层开始。基层数据主要是由子公司上报给总公司或总部,存在虚假信息是非常普遍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心,未来国有商业银行如果出去上市,也会遭遇类似的问题,即总行高管受到强烈的来自投资人一方的压力,而基层依然我行我素,致使中层管理人员势必在管理中处于两难境地。他们既要完成高管的管理意图,却又无力改变基层的运做方式,这样中层管理的效率损失将非常严重。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上市是无法实现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目标的。

由此可见,尽管上市确实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但是银行自身的国有企业病将仍然能从根本上阻碍它实现改变公司治理结构的理想;而为了上市引入的透明的会计制度和强制的信息披露对于当前仍保有高不良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很有可能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我更倾向于银行以内部改革来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提升。

在原有基础上改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既然上市并不是一个改善银行公司治理的好的选择,那么我们就应该从现实的状况出发考虑如何推动银行进行自主的公司治理改善。鉴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资本充足率过低、不良贷款比率过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等,改革措施主要有:目标责任制、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革新决策系统、实施审慎会计原则等,这些措施不能独立的使用,而是在改革过程中综合在一起的。

不上市的情况下,解决资本充足率低和化解不良贷款比率问题主要可以有两个思路:一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来充实资本金或通过私募的方式吸引资本;一是强化赢利目标,以内部利润积累化解风险。从发行金融债券充实资本金的方式来看,我们在1998年曾经做过尝试,这种方式在短期和中期来看都是有效率的,完全可以继续使用。另外,国有商业银行选择通过私募扩充股本将有更多的好处。首先,不需要承担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其次,吸引的主要是有实力的大投资者,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再次,私募之后引入新投资者也能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

为了实现赢利,可以在银行内部推行目标责任制,并按照岗位定期考核和评定目标绩效,这种制度其实已经在推进之中,但是真正的落实还需要通过基层数据的历史比较和分析,使目标责任更加精确和有效率。在银行的内控机制上,采用量化的指标进行目标责任制的管理与传统的管理理念存在严重的冲突。在行政权力化的管理框架中,推行责任制的执行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这需要银行内部有透明的评估指标和操作规范做保证。此外,我们选择引入新的管理方式手段也将长期有利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在当前以市场为中心的银行竞争中,准确、及时的了解到顾客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满足顾客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CRM系统首先可以积累各个用户的大量原始资料,有利于针对客户需求开发创新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其次,它可以将原来各自独立工作的服务部门、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协作,同时为各部门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工作平台,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赢利能力;再次,它可以实现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如ERP,资源状况与市场信息的互动保证了管理能够与客户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提升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银行目前的经营管理重点

首先,继续坚持降低不良贷款率仍然是银行经营中的最重要的内容,这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控制新增的不良贷款,主要的办法是加强对贷款人信用状况的调查,尽量取得担保品以降低风险,对项目前景进行更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其赢利前景)等;另一个就是逐步利用内部积累或如前面提到的充实资本金的方法筹集资金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这一过程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其次,机构精简和银行电子化双管齐下是银行内部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人员素质的首要任务。机构和人员的精简将降低银行经营的成本,同时提高了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收益水平;银行电子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电子化,一是业务的电子化。管理的电子化不是办公电子化,而是要引入IT管理软件,建立电子化的管理系统,使管理效率得到真正的提升;银行业务的电子化,主要是一些金融电子产品的发展,如自助银行、电话和网络银行、银行卡业务、网上支付和清算、中间业务办理等创新产品已经逐步成为国内各银行之间竞争的前沿阵地,发展这些业务已经是当务之急。

再次,积极拓展中间业务,这也是目前国内银行争夺得非常激烈的领域。除了传统的业务、委托业务等,目前尚属创新阶段的就是理财咨询服务(或者也可以成为财务顾问等)。2003年2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西安举行了《财务顾问服务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中银国际与陕西省政府约定在公用事业基础设施行业、制造业、能源行业、服务业等4个重点领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全面推进陕西省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促进陕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月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京与云南省政府签署了《银政合作协议》,工行受聘于云南省政府成为其财务顾问。工行将为云南省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并将对云南省的重大建设项目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协助开展地方企业国有资产的清理和重组,既能保证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性,也同时使银行能够发挥专业优势,获得作为财务顾问的不菲收益。

篇2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全国企业纷纷转换经营机制,城市公交企业也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改革,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深圳市公共汽车公司已经和正在进行如下三项重大改革:无人售票、专营权管理、股份制改造。这三者是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其中,无人售票解决公交企业负担沉重这一滴疾;专营权解决企业外部经营环境间题;股份制重塑公交企业的运作机制。这三者从内到外、由浅入深,逐层解决公交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机制三大障碍,构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公交企业改革的总思路。

一、无人售票:公交企业摆脱困境的突破口

1992年n月23日,我们在全国率先推行公共汽车无人售票,1993年4月8日起,又在老车型上推行了准无人售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无人售票的墓本方式。1、全无人售票。采用后置式柴油车发动机公共汽车,实行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的乘车规则,在前门处装配乘客投币箱,司机负责监督投币,取消乘务员,装配报站器。2、准无人售票。即不改变原有车型及其结构,实行由监督员监督的无人售票。单卡车实行前上后下,在前门装配投币箱,设一人监督投币,通道车实行前、后门上车,中门下车,在前后门都装配投币箱并各设一人监督投币和控制开关门。等车辆更新再过渡到全无人售票。

(二)无人售票的主要效果。1、经济效益(1)节约劳动力。全无人售票每车可节员4.34人,7条全无人售票线路129辆车可节省543人,准无人售票单机车可节省1人,30辆准无人售票单机车可节省30人,两项合计共节省573人,按每人每月1050元的成本支出计,月节省成本支出60.16万元,每年节省722万元。(2)节省住房建设等一次性投资,按573人计,可节省172万元。(3)减少了漏票和贪污票款,每月可增收14.89万元,每年增加营收178.68万元。(4)减少乘务员后,提高劳动生产率62.97%。(5)新车型相对于旧车型油耗明显降低,月节油42985公升,折算79522元。加上柴油与汽油的差价56171元,月节约成本135693元,每年仅此可节约成本开支163万元。2、社会效益〔l)作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措施之一,公共汽车无人售票的推行,标志着深圳城市公共交通向国际化标准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乘车秩序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公共汽车无人售票的推行,变无序上落为有序上落,形成了市民礼貌乘车的良好风貌,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发展。(3)有序上落不仅使老人、儿童和孕妇免受“挤”车之苦,而且由于解决了上下车乱糟糟挤作一团的状况,减少了扒手作案的可乘之机,保护了乘客的利益。(4)无人售票由乘客自备零钱,主动投币,按报站器要求文明乘车,一般不存在任何争执,有效地解决了服务纠纷,乘客乘车感到心情开朗。(5)无人售票开始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公交劳动密集型的经营模式,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走发展现代化交通的路子。〔6)由于采用了新式黄海牌公共汽车,更新了老式解放牌汽车,使车辆的技术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适应了城市公共汽车站距短、停站多的特点,推动了公交企业的技术进步。

(三)无人售票的墓本意义和体会。无人售票是国际上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普遍采用的方式。公司在全国率先推行公共汽车无人售票并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公共交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无人售票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公共交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市民的礼貌乘车习惯尚未普遍形成,特别是西方无人售票所依赖的硬币流通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成功,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公共汽车无人售票是市场经济推动的产物,是对我国传统的公共交通劳动密集型经营方式的一种否定,是我国公共交通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走的是一条靠政府投资、低票价、高补贴的路子.这种模式与我国经济落后、资金紧缺的状况形成鲜明的二律背反。其中,资本技术构成过低,劳动密集型的经营模式是造成公交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香港九龙巴士公司的人车比例仅3.3:1,我们公司为7:1,而内地有些城市高达13:1甚至15:1。在公交公司的总成本中,活劳动的消耗所占比重为40%以上。过多的职工使公交公司背上了深重的包袱。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建立,对公交公司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实行无人售票则是公交公司摆脱困境的重要突破口。我们推行无人售票的初衷正在于此。无人售票的成功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看准了的东西就要大胆试。无人售票从开始提出到1992年的正式实施,就经过了许多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担心我们市民的素质不如香港人高;二是认为我们的收入水平比香港人要低。但香港的同行则认为:香港70年代初推行无人售票时的市民素质和社会环境条件与我们现在情况差不多.从收入水平来说,当时香港人的收入与公共汽车的票价比,同我们现在的情况基本一样。关键是无人售票的方式营造了一种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改变了过去售票对象不明朗的状态,真正众目睽睽之下为了一元几角钱逃票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只要我们将宣传工作做够,准备工作做足,又有相应的法规做保障,内地搞无人售票也是一样可以成功的。

二、专营权:公交企业谋求发展的护身符

作为公司系列改革的第二个大动作,就是争取到市政府的支持,实施了公共大巴专营权。

(一)专营的含义和目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公共巴士专营管理规定》第二条将专营权解释为“指政府授予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和期限内单独享有经营城市公共大巴服务的权利”。实行公共大巴专营的目的,是为公交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增强公交企业的造血功能,使其逐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轨道,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二)专营的方式。在国外城市实行的公共交通专营管理中,有线路专营、区域专营、车辆专营等方式。从城市公共交通整体功能优化的角度来说,区域专营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线路网络、统一的总站及上落站、统一的运行时间、统一的票价、统一的服务标准。而线路专营则容易造成“诸候割据”的局面,最终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因而深圳选择了区域专营的方式。

(三)专营的内容。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公共大巴专营管理规定》专营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政府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具体包括:(1)在深圳经济特区内享有公共大巴的单独经营权。这是专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同时包括对公共大巴的专用车道和上落站享有独占性使用的权利。这一点的实施,将为公交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2)政府确保专营企业获得年营收10%的收益率。这是专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收益除30%列入企业发展基金外,主要用于维持企业的后勤生活设施建设及改善职工福利。如果专营企业经过努力达不到10%的年收益,政府将采取提票价或给补贴的方式使之达到。(3)允许专营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专营企业通过利用场站优势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并将其所得收益的80%用于企业的生产发展,这样就可以增强专营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摆脱对政府的依赖。(4)专营企业的生产发展确有困难时,可以申请政府给予补助。场站等公共交通设施的维修费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拨给。2、专营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主要包括:(l)按照深圳市公共交通规划的要求,完善线路网络,配备足够车辆,延长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档次,为市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准时、快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2)推行文明乘车方式,在六年时间内所有市区公共大巴线路实行无人售票。(3)加强管理,降低物耗,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专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专营是竞争的结果。公交行业的竞争,实际上始于80年代中期。客运市场的开放导致了多种运输成分的涌入。而公交企业相对于其他运输企业和个体户而言,具有比较完善的营运服务体系、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规模经营的优势。公交企业专营权的获得,实际上是经过了竞争而由市场选择的结果,只不过是以政府条文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而已。城市公交企业是一种需要同时兼顾两种效益的微利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避免不了竞争,但却不允许陷入无规则的恶性竞争。专营作为行业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它旨在为公交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使专营企业得以集中精力搞好管理,改善服务,谋求发展,并获得合理的收益。专营既是竞争的结果,也是竞争的开始。《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大巴专营管理规定》确定了专营期限为五年,如果五年内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低劣,难以完成专营义务的,市运输局将中止专营合同,另择专营企业.这就使我们既有动力,更有压力。因此,专营既是一种保护措施,也是一种鞭策措施。它促使我们借助政府的专营政策,努力以一流的经营管理、良好的企业信誉、高质量的服务水准以及卓有成效的横向开发来确保企业效益的提高和专营权的延续。

三、股份制:公交企业实现飞跃的起跳杆

推行无人售票、实行专营经营,虽然都属于公交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但却不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现代化的公共交通为依托、以多种经营为支柱、以专营权为保障、以股份制经营为运作机制这样一种全新型的公共交通企业的模式。

(一)股份制经营的可能性。从我们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个公交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有充分的客观现实可能性。l、有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作基础。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并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它必须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超前发展,并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因而具有较稳定的经营条件。2、有实行专营管理后政府确保公共大巴部分10写的专营利润率这根“保险杠”。经过努力如果达不到10%的利润,政府将采取调整票价或给补贴的办法予以补足,使效益较低的公共大巴部分有了保障,一般不存在亏本的风验。3、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作后盾。经市政府第4号令批准,我公司拥有房地产开发权.房地产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经营项目,只要我们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而稳妥地利用我们的场站优势开发房地产经营,必将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4、有广告以及其他多种经营项目作补充。广告业也是一个本少利大的行业,特别是我们公共交通企业,经营广告业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公共汽车的流动性和伸延性,使某一单位面积的广告可以产生辐射和扩大效应,所以较受客户青睐.再加上我们无需租用广告媒体,即可综合开发车身、车内、报站器、避雨亭、场站以及公共汽车站名等网络性、立体性广告业务,1993年获利超过180万元。同时,公司已经开发的商贸、酒楼、旅业和物业租赁等多种经营项目,现已形成年创利达1000万元的能力,而且创利水平还可逐年提高,为增强股份制公司的盈利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有鹏程、鹏翔这两翼作保障。的士、中巴也是一个前景可观的经营行业.仅1993年鹏翔小客车公司利润10。。万元,鹏程出租汽车公司利润150万元,几年后待出租汽车营运牌照费付清后,利润将更为可观。将以上这些有利因素登加起来,我们公司就可以形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外有扶持”这样一个其他任何企业都难以具备的独特优势的股份企业。

篇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tus of ten vocational colleges,the article analyses these problems existing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English streaming teaching and its corresponding reforms.

关键词: 西部;高职英语教学;分层次教学

Key words: western area;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streaming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78-02

0引言

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愿意接受英语教育的学生,都能够在既定的公共英语教学设置下,有效形成和提升与自己英语学习能力基础相适应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这样的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又必须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1]

为了了解西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使英语教学的改革更具针对性,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笔者于2009年9月以问卷的形式对西部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作了一个调查:参与抽样调查包括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渭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院校,参加调查的均为在校大二学生,收回的有效问卷超过1,123份。本文将基于本次调查讨论西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1陕西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1.1 陕西高职生源现状以及分析陕西高职生源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来自于高考第五批录取的普通高中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简称普高生);二是来自于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生源(简称三校生)。由于高职新生一次性到校率不高,不得不再三降分补录,由此造成新生入学时英语分数悬殊较大。生源的多元化结构导致生源学习能力基础(以下简称学力基础)落差显著,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出的五个班级(检测0803,数控0801,电子商务0801,自动化0803,材料0805)的学生生源地调查发现:3.7%来自中等以上的城市,21.3 %来自县城及小城市,其余全部来自农村,其中5%来自边远山区,而且家境贫困学生比例较大。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影响,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中学英语教学较为落后,尤其体现在英语听说方面。而且来自农村的学生本身又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缺乏自信、甚至思想比较偏激等不对英语学习不利的现象,这些对西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造成很大障碍。

从目前调查的7所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英语学力基础)来看:介于60-89分的学生比例为40%;介于90-119分的学生比例为44%;低于60分的学生比例为11%;高于120分的学生比例为6%。处于60-119分落差区域的学生比例是84%,为分数集中区域。以上数据分布状况说明高职生英语学力基础在存在较大落差,而这样大跨度的英语学力基础落差,指望通过一个统一起点和目标的教学过程,推动所有学生的英语能力形成和提升显然是不现实的。强制运行的结果,也只能迫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抑或迫使其放弃对英语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努力。因此,推动分层次教学,使每一个有志于形成和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与自己学力基础相匹配的接受英语教育的机会,对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 陕西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2.1 大部分学生有“英语疲劳”症状在接受调查的10所高职院校中,其他课程与学生原来的教育背景(中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差异较大,也就是对学习者而言相对比较新鲜,故其存在的厌学情绪不那么强烈,其取得的学习成效也相对比较明显。但对于英语课程,学生普遍有多年的学习历程,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人学习习惯。所以,学习成效远不如其他一些课程那么明显。调查中就发现:通过一年的公共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成绩比和入学相比,提高较大的占15%,基本持平的占80%,退步的占5%,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的英语成绩总体上提高不大。

1.2.2 教学内容与形式落后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课程基本上是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来设置的,存在3个缺陷: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严重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到岗后进入角色慢;课程内容与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钩,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在授课方式上,严重忽视学习语言的习得规律,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成就感。

在调查中发现文管类学生更加倾向于习得基础英语,而工科学生更加重视英语学习与专业相结合(见图1)。

1.2.3 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普遍提高较难西部高职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差,一些农村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导致一些英语课堂无法全英语授课,甚至英汉对半,而且多数时候教师唱独角戏。

2陕西公共英语分层次教学实施情况

在对实施英语分层次教学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渭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4个学校回收的344份问卷进行调查发现英语分层次教学持支持、反对、无所谓态度的比例依次为59%,26%,15%;其他6个未实施英语分层次教学院校的比例依次是45%,39%,16%(见图2)。

从不同类别(文管类、工科类)专业来看,文管类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分层次教学持支持、反对、无所谓态度的比例依次为50%,33%,17%;工科类专业的比例依次是45%,40%,15% 。以上数据分布表明,按照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能力基础实施分层次教学,并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中融入行业知识,在学生的认知中具有明确支持的倾向。但是不可否认:在调查的10所院校中,仅有4个学校实施分层次教学,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次教学尚处于院校自发的认识与组织状态,这与全面推进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也需要上级部门的统一、科学规划和管理。

3改革思路

3.1 改革目标:使所有学生形成和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改革主体,教师应该承担起改变目前公共英语教学始终不能尽如人意这一现状的历史责任,推动并最终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让每个愿意接受英语教育的对象都能接受到与其学力基础相适应的英语教育。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但应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还应该为专业服务,从而实现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服务的总体目标。

3.2 推动分层次教学改革按照学生英语学力基础的不同层级,实施分层次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可按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基础划分,层次的划分为3个层次:低起点层级、正常起点层级和高起点层级。各层级起始点的设置,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各学生的英语学力基础状况自主选择。每个层级都应该为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拓展的余地。

每个层次学生所获得的英语学分应有所区别,高起点的学生在达到考核标准以后,会获得更多学分;而低起点学生则相应获得较少学分。学生的学分差异通过多选修一些专业拓展课程来弥补,这样将会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个性化学习。

3.3 对特定教学对象尝试“学分替代”政策不可否认,在高职院校,确实存在着极少数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和基础的学生,这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可回避的现实。对于这样学生,没有必要把他们圈在教室,让他们花费极大的精力去应付英语考核,最后还是无法通过考核。学生因为英语度过了三年痛苦的大学生活,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却毫无进展,特别是家庭贫困而又存在这种情况的农村学生,极有可能会为给他们留下心理阴霾。对于此类学生可以区别对待。例如可以让他们通过在课外从事与专业有关的顶岗实习,由学校考核并规定多少个工时对等1学分,从而替代公共英语课程的学分,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摒弃短处,实现个性发展。当然这类学生的划定要有科学的标准而且必须严格控制数量,否则会给公共英语教学造成不良影响。

3.4 配套改革

3.4.1 课程设置在充分考虑和权衡高职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构成、英语教学基本特点以及学生接受英语教育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高职公共英语的学期与学时以3学期、周4学时最为适宜。课程设置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基本导向、以分层次教学为基本特征、实现“2学期基础英语+1学期行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在第四学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相关的英语提高班。学校应提供相应的选修课程:英语听说,科技英语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报,对于有志继续学习的学生实现英语学习三年不断线。

3.4.2 教学组织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不能适应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的。这种模式也无法取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认可度低至3.5%)。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成为公共英语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共识,教学组织模式必须选择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化实现的形式。由于地域限制,西部外资企业较少,无法给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英语运用环境,因此在校内组织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成为有利的辅助手段。这一点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认可度为85%)。因此,有组织地开展诸如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口语竞赛、英语职场实训等有助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活动,并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的网络平台。

3.4.3 考核体系考核评价模式应该实现多元化评价模式,使之促进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而在实际调查时发现:2个高职院校在考核中确实存在不同层次学生用同一张试卷考核的情况,这样势必丧失了分层次教学的意义。但是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试卷考核,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个问题,既低起点的学生在难度较低的考核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甚至在分值上超过采用难度较大的高起点学生,而这为学生在学期末的奖学金评定时造成了难度和不公正的现象。在实践中完全可通过多次抽取不同起点的学生每次用同一试卷进行考核,用回归方程来预测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数分布区域,得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数分布置信区间。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试卷进行考核,并对分数进行转换,实现分层次教学考核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4结束语

总之,西部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漫长的系统工程,新的教学模式从建立到成熟运行,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但只要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愿意承担这一历史责任,并肯于付出持久的努力,进行不断的创新,就一定能够克服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切困难,最终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

篇4

一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所谓公共政策案例(public policy case),即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公共政策引入课堂教学或学习者思维之中的可操作的应用形态,是对某一公共政策情景(a policy situation)的直观化和具体化的描述。① 通过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对课堂所学的政策理论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再检验”,进而更为深入地认识政策过程的现实状况与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多种解决方法的比较评估,自觉或不自觉地训练“分析有条不紊、探究坚持不懈、决策当机立断”的政策分析能力。② 作为一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公共政策概论课程的案例教学改革需要明确如下几点内容:

1.明确教学目的,避免对案例教学的夸大

根据小劳伦斯•E•烈恩的观点,公共政策案例教学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在政治和官僚制生活领域中的分析习惯;帮助学生增长运用分析政策问题的、特定的分析概念与技巧的能力;帮助学生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知识和背景。③ 然而,尽管如此,在很多情况下,案例教学还仅仅是有助于上述转变,其作用仍然是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情境体验、讨论的经验积累并不直接等于今后投入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资本。与此同时,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老师也就有一千种案例教学方法,加之每门课程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每个案例又包含多个可供分析的切入点等,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综合评估和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

鉴于此,不宜过分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应通过案例教学着力实现如下目标: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存疑”能力,即对信息处理的“去粗取精”以及全面思考、分析的能力。这种“存疑”必须辅之以对事实与相关细节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依据概要推断细节进而得以管中窥豹的推理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决非一件易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心智上的锻炼和观点的砥砺,有意识地建立、存储有关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法以及相应的预判方案。其次,切实体会到公共管理与政策实践中存在的两难困境,帮助学生积累应对常见政策困境的行为选择模式。再次,进一步理解公共管理和服务中的传统概念,如回应性、责任性和代表性,并使之有意识地强化政策实践中的风险承担意识和责任感。④

2.明确资源与条件,认识案例教学的限制性因素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限制,由于我国政府管理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不透明的特点,使得公共政策课程的教学必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被脱节”,也无法借鉴某些专业的“模拟”或者“实验室”等实体形式去再现一国或者其职能部门的政府管理过程。因此,只能通过“反推或再现”的方式加以分析,这难免会导致案例教学的浅表化和滞后性。

其次是教学对象的限制,如果案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经验的实务人员,那么案例分析的过程基本可以通过“模拟或扮演”等方式由学生自主在课堂上完成,但是在校生特别是本科生对于实际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绝大多数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文献等重要环节,才能得到自己的判断,这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限制性因素。

3.明确标准与类型,分配案例所属的知识模块

本课程对案例的选择遵循如下标准:首先,具有一定现实性,紧贴实际。在描述案例中所涉及的场景时,一方面力图使其贴近现实,另一方面又竭力避免拖沓冗余。其次,由于概论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同学,为了提高其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选择不太复杂又能考虑所学理论知识点的案例为宜。同时,在案例中设计一定的信息提示与问题,使之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增强对问题的洞察力。再次,案例涉及的范围从总体上涵盖公共政策学科体系的各种典型问题,反映特定制度、事件以及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4.明确教师的角色,设计具体问题与操作环节

案例教学需要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的相关工作,还需要教师安排适合本案例的讨论步骤。教师作为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引入者、组织者,统领整个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形成“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寻找问题,教师提问――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提点――学生自我评估,教师归纳评估”的若干阶段与环节。具体而言,教师的工作包括:组织和控制课堂;引入理论并提供方法;选择案例并设计分析点;提示思考的线索。⑤

二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案例设计与选择的原则

基于上述总结分析,公共政策概论课程案例教学具体思路如下:

1.“新”“旧”案例兼顾

在案例的选择上采取“新”“旧”兼顾的原则,有些案例虽然不是最新的,但却有极高的分析价值。不论是相对较早的经典案例还是时效性较强的新案例,在案例的描述部分都力图给学习者以更多的细节与信息。

2.程序性准备与实质性准备同步

程序性准备是指在课堂用于分派任务、划分小组、安排角色等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等,力图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掌握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案例分析的程序性过程一般包括如下步骤: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消化提升。⑥ 实质性准备指的是如何针对案例设计有争辩性的问题,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热情。⑦ 争议性是案例讨论的基础,没有争议的案例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正如约翰•巴赫(John Boehrer)所说的:“如果你的学生出了教室仍然谈论课堂上的案例,就可以认为你这堂课是成功的。”⑧

3.立足本土,关注外来

由于“中国公共政策知识的积累是从移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公共政策的现成理论和分析模式开始的”⑨,其学术水平还基本停留在介绍西方的政策理论、评价理论阶段,没有深入到政策科学的实质,这导致公共政策的研究与教学存在诸多薄弱环节。⑩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压缩饼干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在时空压缩的特殊语境中发生的,其变革之快、变化之巨、领域之广堪称空前,仅靠仿制和照抄照搬脱离实践的“洋”案例,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国现实的公共政策问题。因此,就公共政策的案例教学而言,主要思路仍需立足于关注本土化问题,重点是中国政策实践中的各种鲜活的案例并不断强化本土化思路,与此同时对国外的政策实践予以适当关注,并对之进行精心甄别和客观分析。11

三 案例教学中面临的若干难点与问题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中可能面临的难点与问题有以下内容:

1.经验匮乏导致参与者很难成为“局中人”

这种经验匮乏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在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将一些真实的典型政策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接触并处理大量公共政策问题的机会,然而,由于教师与学生均欠缺实际的参与政策过程或实践经验,所以往往无法将“旁观者”转换为“局中人”角色。教师在分析中也难免会嵌入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偏离实际做出错误的推理与分析。与此同时,有些环节的课堂讨论也难免会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生硬环节。

2.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是被关注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案例和学生是决定案例教学成败的三要素。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学生习惯于“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法,难以融入公共政策案例中的情境和角色,对案例反映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无法准确把握案例精髓,仅把案例视为活跃课堂气氛和增强学习兴趣的工具,导致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仅仅停留在“讲故事”阶段。另有一些学生有时会显得盲目或缺乏专业性,问题意识差,甚至出现“启而不发”。又或者不愿参与讨论,或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12

3.教师需要进一步综合性地学习与提升

教师既需要平衡自身角色,改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混乱,有序而不呆板,又要熟悉专业理论、了解政策一般,也要了解政策个别,还要具备案例教学理论与技巧以及较强的应变、协调能力。上述环节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提升。

注 释

①陈潭主编.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4

②李小军.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③⑧小劳伦斯•E•烈恩.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指南(郗少剑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69

④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公共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

⑤王敏.高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高等教育论坛,2007(6)

⑥宁骚.公共管理学的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

⑦江凌、吴江.对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⑨胡宁生.中国社会转型中战略变迁的公共政策学解释――西方公共政策非线性过程理论的中国应用[J].江海学刊,2006(1)

⑩娄成武、魏淑艳.公共政策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25

11高小平.公共政策研究要立足本土化与实证[J].中国行政管理,2004(6)

12刘红燕.浅谈案例教学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参考文献

篇5

一、现状分析

1.招生难一方面,本科院校大力扩招、“高中热”再加上社会对技工院校的偏见,导致技工院校招生困难。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学生在校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后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内容也基本上是一些重复、机械的工作,这些单调的工作让学生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也失去了家长的认同感,就业难导致招生难。2.校企合作难为了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很多技工院校都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事与愿违,很多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愿和学校合作,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深度不够。3.教学质量提高难技工院校的教师多是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不清楚企业的生产流程,更不了解企业对电工技术人员的具体岗位要求,这就导致教学内容和企业要求严重脱节,教学质量很难达到企业标准,培养的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二、学校要树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多方面深入调研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职业要求,认真分析典型工作岗位职责,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技工院校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开门办学,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层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召开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及专业教师座谈会,共同修订课程内容,明确岗位能力,共同建设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就业环节,增强职业技能,为企业培养直接上岗就业的毕业生。共同建设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水平,从而树立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和课程对接职业的教学理念。技工院校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将电气自动化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增强技能培训的影响力,消除社会对技工院校的偏见,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企业用人标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篇6

关键词: 《电子学》教学模式 改革 能力 主体性

对于院校来讲,课程建设始终都是专业学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而教学模式改革则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基于实际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深入研究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应主要完成的工作和步骤,并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我认为,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应分阶段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深入研究课程定位

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对课程的性质和定位,特别是课程在其所处学科领域,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处的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否则将会直接导致改革后的课程背离其自身性质。

首先,要确定课程在其所处学科领域中的分类定位,也就是明确该课程是属于理论类课程,还是实践类课程。如果是理论类课程,那么它是属于理论基础类课程,还是理论应用类课程,等等。其次,要将该课程与其先行课、后续课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解决它在这些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要明确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前期知识储备,以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需向其后续课程的学习“输出”哪些知识或技能。

在实施《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之前,通过对课程定位的研究,明确该课程应属于理论应用类课程,侧重理论分析电路能力的培养。因此,完成电路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教学是其基本任务,同时应积极带动电路实践能力的培养[1]。该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学常识(来自于物理教学)和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分析电路能力,和较强的电路实践技能,为后续电子技术类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明确教学改革目标

对课程有了清晰的定位,也就保证了整个教学改革基础和大方向的正确性。此时,便需要结合课程定位,着力解决教学改革目标的问题了。由于教学改革目标属于方向性要素,因此必须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审视即将实施的教学改革活动,对计划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以及预计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目标能力等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阐述[2]。

对于《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首先分析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考核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谁是主体、谁是支撑、谁是手段,以及如何突出主体、如何有效支撑、如何通过综合的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发挥等问题。然后阐明该课程教学改革预计达到的目标,详细阐述所设计的目标模型如何体现教学改革对该课程的具体定位,如何实现满足学生任职需要的目标,以及是否能够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其长远发展需要提供帮助等内容。

3.分析教学对象特点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育者能够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和不同特征实施教学。因此,在确定了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之后,有必要对学生的受教育经历、基础理论水平、对该课程的兴趣度及原因、对学习该课程的目标定位和期望值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有利于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组织设计时,充分把握学生兴趣点,尽量将其感兴趣的实例丰富到教学内容中[3]。同时,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组织设计亦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任课教员始终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去把握整个教学活动,为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具体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期,应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等方式,与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学历经历、理论基础、兴趣源和兴趣点,以及学生对即将开设的课程具有哪些困惑和担心有较为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把握,为后期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提供充分依据。

4.深化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即将开设的课程,了解了学生普遍想学什么、想学到什么程度、想达到什么目标、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之后,教改人员应及时展开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再组织、再充实、再设计。在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该课程教学需达到的基本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将学生兴趣度较高的内容充实进去。同时,应结合学生基础理论水平,淡化其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对所讲授内容肯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丰富,总体上必将使其显得有些零乱,这时需要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规划,使其再次回到系统性强、浑然一体的状态。

针对《电工学》课程,改革后的理论教学内容,可在基本电路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实例。这些实例大部分应是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又不太理解其原因的问题。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并将其插入理论讲授过程中,充分体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发现式”学习,淡化或删减复杂的理论推导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记忆更为深刻。

5.把握教学过程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了解了学生特点、清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高效、系统地将上述要素组织起来,使其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实现既定目标和效果。在进行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设计时,需重点处理好理论讲授、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明确目标,充分体现适于学生的认知方式。

6.结语

按照上述教学改革思路重新设计的《电工学》课程,我们能够紧密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在以理论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淡化理论推导,通过以实例引入、提出问题、实践验证、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理论应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和有效互补。通过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蓓.电工电子学教学与实践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篇7

1.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践教学的意见,总结教学经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改。调整不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授课计划,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环境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开展研讨活动,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经验教训,如:无机化学实验原来设计为实验周教学,在一个星期内连续进行五个独立的单元教学实验,由于实验任务安排过于集中,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学效果较差。经过认真调研,把实验周教学改为课内试验,学习完基础理论之后立即开展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积极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在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开设有“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实验,由于该实验属于微量分析实验,用到朗伯-比尔定律,并且要配制标准曲线,用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大一学生没有学到仪器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课堂讲授后无法理解实验原理,教学效果很差。我院把“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更改为“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既用到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又和水的硬度测定相结合,加深了对络合滴定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常量分析的基本操作能力。

2.注重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

经过调查发现:30%~45%的环境工程专业高中阶段只学习过1年的化学,几乎没有上化学实验课程,基础操作能力普遍较差。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环境学院把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如: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与纯度分析实验中进行称量、量取、加热、常规过滤、减压过滤和蒸发结晶等基础操作的讲解,教师亲手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在后继实验课中,对相同的操作加以强化练习,学生操作不规范之处,一一加以纠正。有机实验课中,讲解蒸馏、精馏、回流和分液等基础操作,要求学生掌握阿贝折光仪、旋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等设备的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在后继的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基础操作进一步进行强化和提高。这种重视基础操作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效率。

3.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开设综合性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展针对性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解。比如:针对电厂化学专业,在学完分析化学试验后开设了叶绿素测定、全铁测定、二氧化硅测定、全碱度分析和磷酸盐分析等水质全分析试验,既加深学生对电厂给水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在水质分析过程中,强化了常量分析的基础操作,进一步培养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4.改善管理方式,打造开放型实验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积极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活动,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环境学院实验中心积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积极整合实验室资源,改善管理模式,专门开设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玻璃仪器和小型实验器材,协助购买药品。开展傅里叶红外分光广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的操作培训,使学生在充分理解仪器原理的基础上可以熟练操作大型仪器。实验室对学生的全方位开放,打造良好的服务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例如: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参加科研课题,计入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中,这样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和切合实际地评价和考核学生。

6.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精密仪器,提高实验中心硬件水平,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的需求。环境工程学院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建设,购入或建设烟气脱硫试验装置、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水质全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并以大型仪器为核心,设立实验课程,安排课程实习,促进化学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必要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此外,应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供在职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其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二、结束语

篇8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录制度执行力度缺乏严肃性。经过7年的耕耘,“凡进必考”现已成为公务员录用的共识。但是一些地方,仍然还心存侥幸,对考录工作认识不够深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是为了吸引人才,对高学历、高职称、稀缺专业人员实行免考或随意简化考试科目和程序,以考核代替考试,以考调代替考录。二是“钻政策的空子”,利用考试与调任领导干部的空间,个别“庸才”不经考试披上公务员的“外衣”,堂而皇之登上领导干部的舞台,出现了“考不进来调进来”的现象。三是考录工作缺少透明度,考生、家长心存疑虑,对考录工作“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缺乏可信度。

二、录用要求“门槛”过高,缺少平等性。一些部门用人要求过高,使很大一批考生“望门兴叹”,也让他们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一是学历要求过高,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样就把一批同等学历的自考生排斥在外。这既违反了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关于“平等竞争”的规定,也违反了我国教育法关于“自考文凭和普通高校毕业文凭同等待遇”的规定。二是制定“土政策”,实行地域限制,只招收本地籍考生。这让公务员招考面向社会成为空话。

三、考录工作未实现定期化、缺乏连续性。一是公务员考录信息“闭塞”。由于考录工作未定期,考生不知道招考工作何时举行,县级人事部门又很难给一个明确答复,等有一个明确信息后,又由于来得比较突然,时间、空间衔接上又相对紧凑,缺乏有效准备,往往不得不放弃考录机会,因此很多考生抱怨考录信息“闭塞”。二是考录工作无连续性。县市没有招考公务员的主动权,一些地方、部门严重缺人,上报审批、考试录用“战线”太长,急需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致使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更新与交替出现断档,这样既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正常新陈代谢,又因人员配备不足而影响了某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考录缺乏针对性,用人单位难找想用的人。在当前的招考方式中,特别是在笔试、面试工作中实行“千人一卷”的模式,不能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具体专业要求,致使录用对象虽然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但仍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即符合招考职位的条件,却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五、考录工作缺乏灵活性,考录成本较高。乡镇、县、市机关考录公务员由市地级人事部门向省级人事部门上报考录计划,待审批后,全省统一组织实施。一是缺乏灵活性。基层机关补充公务员唯一途径只能考录,而考录工作全省一个步调,个别地方、部门因特殊情况也不能有特批计划,只能等待。二是现行考录政策成本较高。考试结果只在一次考录中适用,而报名、考试由省、市、县分级组织,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考录成本,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相同职位、相同科目的考试结果,因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不同,难以重复有效利用。

对策及建议

一、实行分级分类制度。为了避免“千人一卷”、“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实行分级分类制度。调整笔试内容,在公共科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职位、不同行业增加相对应的专业知识考试。公共知识作为测评机关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考试以招考职位为核心,主要测评本岗位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文秘、政法、人事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并在成绩的计算上要突出专业知识所占比重。

二、建立定期连续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考录制度是打开国家行政机关面向社会的一条“独木桥”,唯一通道开或关的时间应该为世人所共知,也即应该有一个开门关门的具体时间供人们去选择。因此,以省为单位进行定时定期的公务员招考工作,既可以降低考试成本,又可以统一考试程序、考试内容,还能由于考生的精心准备而保证考试质量。一是规范笔试内容、形式以便考生更能够较系统全面地查找资料、进行复习。二是借鉴普通高考、自学考试、计算机、英语、司法考试的组织方式,建立定期连续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每年确定具体固定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面试时间,做到有章可循。三是采取“一次考试、多个专业、结果适用”的途径,对公共知识以划定合格分数线,不计入考试总分,测试结果各个职位有效,全省适用。凡参加公共知识考试合格者,可相应的公务员考试公共知识合格证书,并规定有效期。这样既可减轻考生的负担,又可减少考录的成本。

篇9

关键词: 电子电工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方法

电子电工课是一门专业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从三个方面简述电子电工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切实处理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关系。

突出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电子电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注重教学外,还将电子电工小制作、课外兴趣小组、小发明、小设计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融教学与实验、实践为一体。

强调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的检验;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在完成电子电工各章节的实验时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做好实验分析,写全实验报告,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对故障的分析及处理,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3.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的教学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思维空间和能力的狭隘,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受到限制。为此我们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等现代化手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定与教学相关联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其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明显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平台。

二、重视课堂教学方法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传授的同时,应注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分层模块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子电工专业的学习方法,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逐步简化学习难度,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电工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电子电工专业有关的报刊、杂志,了解该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

电子电工专业课,实验实习多。我们应注重“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考虑到在实验实习中,工艺过程复杂,又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设定实验过程,分步骤分阶段逐个击破。首先,设立单项分组训练,其内容立足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立足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的能力;立足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其次,设立组装综合技能训练,在单项分组练习达标后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其内容立足于强调整体装配的重要性,提高其熟练程度;立足于整体装配、协调处理的能力,培养群体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

4.培养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良机,以帮助学生学会对故障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学会排除方法,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1.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每个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理论为基础,从强化技能训练入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了解技术与环境,技术与生态学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加强电子电工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每个专业老师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对经验的积累,又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四新”技能;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不同学科间先进的教学方法,又要重视新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通过参加学术研讨、观摩示范课、开设公开课、听取学生的反馈评教意见等活动,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使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简练,易教、易学,便于学生对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便于老师对学习时间和进度的掌握;便于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功训练的熟练程度,从而有利于进行个体纵向和横向比较,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目标的实现。三是注重“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点,通过实验、实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突出专业课教学目标――技能训练的实现。

4.试行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机制。

篇10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理论 公共服务 改革

一、引言

所谓公共服务,通常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普遍享有的服务。从范围看,公共服务不仅包含通说的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也包括那些市场供应不足的产品和服务。公共服务的上述范围和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由市场自发提供,它被视为政府的重要责任,应由政府部门提供或主导提供已形成一种基本共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都有所提高,但与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相比,与国际上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服务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成功经验,创新我国的公共服务方式,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

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实践内容

1.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新公共管理它是相对于建立在韦伯官僚制和威尔逊政治行政两分法两大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行政而言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各国在全球化、信息化、政府财政赤字的背景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浪潮,并迅速波及全世界。尽管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起因、议程,改革的范围、规模、力度有所不同,但是都具有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取向:那就是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追求“3E”(经济、效益、效率)目标,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是以此为取向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它是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更加关心公共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机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且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办法,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的战略能力,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能,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要求做出反映。

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强调企业和市场导向,注意从私人部门管理中借鉴理论和技术,强调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经营技巧和市场导向的行为激励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公共选择理论、管理主义、现代产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尽管人们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的推行提出各种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产出和结果,这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实践内容

(1)把公众视为“顾客”,公共服务坚持“顾客导向”

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新公共管理完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坚持服务取向。新公共管理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和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中心。政府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在新公共管理看来,政府是负责任的“企业家”,而公民是其尊贵的“顾客”。这是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场法则的现实复归。作为“企业家”的政府并非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要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地方,由“顾客”驱动的政府是能够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的。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应以“顾客”的参与为主体,注重换位思考,通过“顾客”介入,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并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

(2)决策(掌舵)与执行(划桨)职能分开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传统的官僚制组织模式为:部--若干司(局)--若干处,或厅(局)--若干处--若干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职能部门化,决策与执行职能划分不清。新公共管理推行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分开即是在行政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政策制定部门负责政策的制定与监督执行;设立相对独立的政策执行机构负责政策的执行与服务的提供。执行机构依法设立,业务相对独立,不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序列但归口政府部门管理。执行机构负责人在人员任用、工资、财务等方面拥有极大的自,并对工作结果负责。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的以《伊布斯报告》为主要改革内容“下一步”行动方案,这一改革被学者称为中央政府全面转换管理责任机制的重大成效。

(3)打破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传统的观念认为,私营企业主要存在于微观经济领域,而公共部门则限定在公共服务领域。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政府用垄断的方式进行管理活动。管理主义与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委托―理论相联姻,构成了新管理主义其标准范本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如同经济学一样,公共选择的基本行为假定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家基于这个出发点,首先分析了政府组织的行为,他们认为政府组织与官僚并不像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充满公益心的。相反他们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他们没有控制政府成本的激励,因此他们拼命的去扩大自己的预算:他们首先追求个人利益和机构利益,然后才会照顾公众的利益。这正是产生政府失灵的根源。公共选择理论主张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主张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取消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性,在私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公共部门相互之间展开竞争,从而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采用私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管理主义与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委托―理论相联姻,构成了新管理主义其标准范本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管理主义者认为私部门和公共部门管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公共部门的良好的管理可通过引进私营部门中好的商业实践实现。管理主义者主张引入私部门管理的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用私部门管理的模式重塑公共部门管理。基于这一认识,西方各国在新公共管理中广泛采用私部门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如战略管理、目标管理、绩效评估、顾客至上、结果控制合同雇用制、成本―效益分析等。例如英国梅杰政府时期对企业行业的《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使私人部门和工商企业间的竞争机制的确立等竞争措施都对公共服务管理的提升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政府直接参与竞争产品的经营,广泛参与私人产品的提供,造成公私角色的错位;而政府本应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却长期短缺,如政府社会保障水平不足、科技教育投入不足、市场秩序维护不足等。

1.公共服务职能定位不明,供给结构不合理

从公共支出的领域来划分来看,政府公共服务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维持性公共服务,指维持国家安全、行政管理正常运转的公共服务,国防、外交和公共行政服务等;二是经济建设服务,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直接进行各种经济投资的服,如投资经营国有企业与公共事业、投资公共基础设建设如,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等;三是社会公共服务,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支持对教育、社会保、公共医疗卫生、科技补贴和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所提供的公共服务。

从公共服务职能的供给范围来看,社会服务提供的主要是纯共产品即基本公共产品;经济建设服务提供的主要是混合公共产品。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由于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产品,且对于纯公共物品的提供具投入大、非营利性的特点,决定了只能由政府加以生产和提供。而从我国的公共支出结构来看,带有很浓厚的“建设财政”的特点。用于诸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农村公共服务等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一方面采用“卸载”的方式推向市场,从而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本该由市场、社会发挥主要力量的混合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却过多地介入,甚至不惜采取政府垄断、行业垄断的办法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2.公共服务供给决策难以有效反映公民需求

公共决策是社会公共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公共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切公共行为的先导,公共决策的正确与否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共活动的效力,有效利用公共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公共利益本是公共决策的最高境界。现在,许多公共服务并不是根据公民的真正需求提供的,而是根据各级政府部门的意愿和利益来决定,由公民外部的各种因素来决定公共服务的需求,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不能反映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来决策中。加之,我们的决策偏重经验决策,缺少现代决策的手段和方法。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对公共服务需求判断不准,公共服务供给方案不合理,不能有效满足公民的需求,出现过度供给与供给不足的局面,致使公共服务资源浪费程度加剧。

3.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分配有失公正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失衡。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不仅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大,而且农民所能享受到得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甚至一些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农民难以获得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并由此导致了因教育返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其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得不到保障。

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为例。1993年,我国政府提出“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和恢复重建,至2003年,合作医疗计划的覆盖面仍只有10%多点,农民受到的医疗保障还比较薄弱,绝大多数农民被排斥在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之外。据有些学者的估算,占全国70%以上的农村人口仅拥有全国大约30%的卫生资源,而占全国30%的城市人口却拥有全国70%以上的卫生资源。少数人过度的医疗保健消费,而相当部分农民甚至还难以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医疗卫生公平性的评价中,中国排在倒数第四位。

二是地区间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可支配财力相对丰厚,公共服务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和《中国财政年鉴(2005年)》计算。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东部地区的国家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是12.52%、12.5%和12.51%,这一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对公共服务投入4%的目标,由此可看,东西部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很大。

4.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重视经济建设忽视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财政支出带有建设财政的特点,国家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致使我国公共服务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公共服务的投入比较:我国的公共服务支出占GDP的支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公共服务的效率偏低。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2006-2007年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的调查:24.8%的公众认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比较高,41.5%认为一般,25.9%认为比较低或很低。从我国公共服务从投入、产出和效果三方面综合评估显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整体处于偏低的水平。除基础教育北京达到A级,一般公共服务上海、北京达到A级以外,其他各地区各类公共服务绩效等级都处于B级以下。

四、公共服务的对策

1.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转变政府职能

公共服务的参与者可分为三类:消费者、生产者和提供者。服务的消费者比较容易理解,服务的生产者是指直接从事生产,或者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它可以是政府、私营企业和非营利部门等。而服务提供者(又叫服务安排者)是指安排生产者给消费者,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或选择服务生产者的人;服务提供者通常是政府。因此,区分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是界定政府角色的基础。可以看出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有两种基本角色:一是既是服务提供者也是生产者;二是作为服务提供者。而不是服务生产者。据此。为了扮演好前一种角色,政府需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在“纯公共物品”(基本公共服务、维持性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高效率和公正性;而扮演好后一种角色,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准公共物品”供给中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

同时我们必须认清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和职能:一是制定公共服务规划与政策,营造公共服务的制度环境,保障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二是监管公共服务的行业生产与供给,保障公共服务质量;三是通过付费购买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四是直接生产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基本人道生活的公共需求。

综合以上看法,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可以有以下措施:一是政府有责任以高效、公正地提供纯公共产品,完善公共服务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供给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二是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有责任搞好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从而开拓公共服务的优质资源;三是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防止私营部门弄虚作假和公私勾结;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私部门、非营利组织涉足公共服务领域,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五是打破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降低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为公共服务社会化提供制度基础。

2.以顾客为导向,提供回应性的公共服务

以“顾客”为导向就是把公众视为顾客,它要求政府官员由“官僚”转变为“服务者”,增强服务意识与公共责任感,并以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以公共利益为中心。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及时了解社会公众需要什么,要求政府提供什么服务以及如何有效提供服务,并对这些需求做出及时的回应。因此政府必须扩大和完善政府决策的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为了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绩效考评机制。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应该从等量的资源消耗或劳动时间中获得最大化的产出。因此,公共服务要谋求政府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改革绩效评估制度也是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比如新西兰政府绩效管理,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服务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加大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考核影响权重,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以提高我国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是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我国公共服务的现状,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与公共服务理念的前提下,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让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掌舵”的作用,各种社会力量发挥“划桨”的作用,从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升公共服务的绩效。灵活采取合同出租、公私协作、凭单制、公私协作、公共服务社区化等多种模式提供公共服务。把能够进行经营性投资、开展市场竞争的服务项目,通过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交给私营企业经营,如煤气、供电、交通等;对那些实行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则采取承包的方式,将一些公共服务项目承包给私营企业管理,如城市垃圾处理、街道环卫、社区管理等。

五、结论

总之,无论是根据对公共服务的特性的分析,还是与公共服务做得好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比较研究,我国公共服务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既要对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进行转变,形成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又要以顾客为导向,提供回应性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还要构建公共服务的责任体系,从而使得公共服务的生产能够反映公众的偏好。因此,中国公共服务的改革必然需要启动一个系统工程。在实现公共服务改革这一过程中,不但要很好地总结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尽可能地吸取其他国家或地区公共服务改革中的有益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昌盛: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综合评估报告

[2]公 磊: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雁北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第4期,2006.8

[3]李 鹏:新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M],西南师大、人民出版社,2009

[4]丁 煌: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广东行政学院学报,第17卷第6期,2005.12

[5]应益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府会计改革[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03)

[6]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贾凌民 吕旭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

[8]张晓晨 李 文.试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1期,2006.3

[9]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2006-2007年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的调查

[10]陈昌盛 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综合评估报告[J],调查研究报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