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建设标准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规划建设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要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发动多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学的规划,整体的协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1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缺乏规划指导
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加之镇村规划积极性不高,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多轮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十分突出。
1.2 住房形式单一
功能落后,浪费严重。由于缺乏设计指导和合理的规划引导,农民建房还沿用落后、传统的方式,形式单一,功能不配套,结果是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严重的浪费。
1.3 规划执行难
许多村庄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建设不按规划进行,使其没有延续性。
1.4 环境差,设施不完善
村庄道路、供电、供水、绿化、电视广播等基础设施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基础设施不配套,共享性差。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有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等问题普遍存在,杂物柴草乱堆、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倾倒、水电线路乱拉等随处可见。时尚的小洋楼、大瓦房与“外光内糠”的“空心村”形成鲜明对比,“新房子、大院子、破村子、旧样子”,环境脏乱差。
2 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点
2.1 规划的不科学性
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较广,不仅涉及到建设、交通、土地等方面,而且还必须确定村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对体系及各项建设进行总体布局,编制各项专业规划。但在新农村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虽然编制人员从技术角度精心设计,但由于对各方面知识了解的局限,影响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2.2 管理的随意性
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经济的压力影响下,当地政府往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新农村的规划,放松了对新农村规划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因而新农村规划建设比较随意。在新农村规划的实施中,选址不当、不依法审批的情形时有发生,有的不尊重规划的科学性,只追求短期内能面貌一新。
2.3 执法的复杂性
违法建设是村庄顽症之一,查处难度大,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干扰:权力的干扰,村干部、村“大款”为追求自身利益,违反规划要求,随意占用公共空间;人际关系的干扰,使执法工作进退两难;个别村干部以发展经济或支持重点项目为理由,随意变更规划。
2.4 配套措施不完善
受土地政策的影响,许多比较合理的规划难以实施。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是两个部门独立编制的,彼此缺乏相互沟通与协调,往往会出现分歧甚至冲突。此外,新农村规划实施中,虽然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但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规划在实施中随意变动,村庄面貌改善情况小尽人恿。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新农村规划
一是深入调研,在群众参与及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做好规划。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规划建设不能“一刀切”,须征求民意,克服关门搞规划的现象。应从农村地域出发,根据产业搞规划,与本地经济发展相呼应,既要实用,又要充分体现和展示新时期的农村风貌。规划中要综合当地人口、交通、经济结构、自然条件等因素,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同时,结合农村历史、现状、未来,既顺应时展趋势,又充分尊重历史现状,弘扬传统文化,规划先行,保持历史文化脉络。二是依据“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新农村中心村规划,使村民建房进入按规划实施、审批有序规范阶段。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道路及排水等因素,依据“方便生产、改善环境、节约用地”的要求,编制新农村规划。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突出重点,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结合各村的不同情况,逐步拓展、延伸,构建新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四是不断提高规划质量。要把国家的政策导向、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尽可能体现在新农村规划中,县级建设规划部门要搞好新农村规划编制的监管,严把规划审批关,确保规划内容全、深度够、指导性和适应性强。
3.2 多元投资,搞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按要求配套起来,做到水通、路通、电通,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肋”,而制约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这就要求加大投资融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农民“生活更优美、交通更便捷、居住更舒适、生活更方便。”一是通过多举措、多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办法,政府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放开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新农村农民建房要量力而行,试点先行。建设新农村不能看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资金上支持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典型引路,以试点加引导,让农民看到新农村美好图景,自觉自愿地参与。
3.3 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
土地乃是生存之本,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国人多地少,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把节约集约土地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节约土地的同时,要立足本地实际,尊重民意,依据“建设中心村、控制小村、整理空心村”思路,对零散布局的小村庄进行控制。
篇2
关键词:乡镇规划建设;问题;对策
前言
农村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的大体社会背景,需要高度重视农业领域发展现状,旨在更好更优地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证农村生活环境的优良特质,使得人口素质得到综合提升,就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大农村各项设施建设力度与改革力度。与此同时,乡镇建设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和乡镇自身的发展。因此,针对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加强乡镇合理性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乡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城区,数量多、分布广,是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城乡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当前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自乡镇,其居住于乡镇,这也即是说乡镇规划与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乡镇规划建设的效果和成绩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并引申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通过深化乡镇规划的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必须在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来展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乡镇规划的发展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求必须系统化、规范化的提高规划和管理的水平,并根据各地的乡镇发展实情做出具体的乡镇建设的规划。在当前经济建设的环境下,尤其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乡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对城乡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推进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意识滞后
新农村人民建设意识增强至关重要,因为其是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基础与先决条件,现下新农村乡镇规划环节内,部分农村大众群体并未深入了解乡镇规划内涵,无法认识到乡镇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及关键点所在,其本体思想意识较为淡薄。此类问题对规划建设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仍沿用传统方法,其中存在的冲突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对于建设规划的宣传力度也严重不足,大部分群众并没有认识到乡镇规划建设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现有工作体系中存在的不完善部分。在群众主观思想中仍然认为建设规划任务是政府部门的任务,个人不需要参与,其监管权力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缺乏群众的积极参与政府在开展建设任务时积极性不足,项目建成后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后期运营维护投人的资金明显不足。
2.2管理力度不足
因为新农村乡镇规划建设必要性内容和新农村乡镇规划重要性内容均未了解透彻,所以乡镇规划思想意识与观念等便相对薄弱,加之乡镇规划经费欠缺要素介入,具体乡镇规划管理阶段,组织管理机构与部门设立数量较少,有的农村乡镇内部根本就不存在规划组织部门一说。虽然部分乡镇已经进行了规划方案设计与整改,但因为实施主体不存在使得现有规划失去原有效用,实际操作环节阶段,不能彰显乡镇规划效用。
2.3基础设施简陋,服务功能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普遍存在整体落后问题,乡镇通讯设施和乡镇电力设施以及乡镇道路设施等均未进行标准化完善与整改,基础性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比较混乱,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滥用、挪用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正常的运作,导致城镇形成“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的“四不像”局面。
3、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新农村人民建设意识增强至关重要,因为其是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基础与先决条件,现下新农村乡镇规划环节内,部分农村大众群体并未深入了解乡镇规划内涵,无法认识到乡镇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及关键点所在。若想合理集中群众力量,务必要加大新农村乡镇规划宣传力度,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理解,才能让乡镇规划工作走得更高更远,此环节内,作为政府,要逐步加强乡镇规划宣传力度,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不同形式宣传活动中去了解乡镇规划的真正含义。通过讲座活动组织以及宣传单发放以及知识问答活动组织等进行规划工作的深度认知,以至有效提升农民群众对新农村乡镇规划工作的共识。从思想根源上进行农民群众乡镇规划参与积极性提升,在此基础上为新农村乡镇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可靠保障,有力促进新农村乡镇规划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2 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乡镇的科学合理布局
通过对乡镇的整体建设的设计与规划安排,来对乡镇现有的发展问题、短期发展的目标设计以及未来乡镇发展的蓝图的科学发展的整合管理。在现代化乡镇规划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和保障乡镇建设有更好的发展目标和前景,必须根据各乡镇所存在的客观条件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并按照规划要求和秩序来进行规范建设发展,并严格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乡镇制定的规划控制指标来执行,并在具体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而做到乡镇规划建设中,结构、规模以及功能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从而促进最终乡镇在功能使用中能发挥经济、美观且实用为一体的作用建设效果。要认真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乡镇百姓平等而和谐的参与到乡镇规划建设中来。
与此同时,为了体现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还可通过实施监督体制来实现公众在这个规划中的参与权,并建立具有公平、平等、公开的方式例如公众听证、规划方案公式以及规划意见箱来不断拓展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将规划方案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向公众公开,接受监督。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的规划建设的过程,才能体现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并真正从公众的利益出发,为人民服务,并建立监督机制管理和监督规划乡镇的专家主观性利益的主导,使编制的规划成果真正体现公众的意见和利益。
3.3 加大管理力度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因为其是整体新农村乡镇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并能够进行规划工作效果指标准确恒定。在基础性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需要给予大力人力支持,随之成立正规规划部门,履行相关协调职能,使得规划要素融入各个环节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物质资源统一规划与科学调度,注重管理细节,加强管理人员群体培训力度。上岗要求必须严格,做到持证上岗,手中规划安排工作务必认真完成,除此之外也应参与到实际规划设计工作之中,不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对新农村乡镇规划的深度认知,从而有效提升基本管理效果,负责对基层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进行规划工作宣传,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去告之群众乡镇规划知识,以此种方式来促进新农村乡镇规划工作的正常合理开展。
4、结语
乡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优势资源,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乡镇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乡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乡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强,孙淑芳,边昕.浅析新型城镇化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筑,2013
篇3
论文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豫东平原,周口市
一、周口市的基本情况
周口市地处豫东黄淮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中,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因本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据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资料,全市总人口1090.57万人,耕地面积1251.2万亩,城镇化率29.4%。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83.44万亩,总产量716.71万吨,两项数据分别占河南省总量的11.59%和13.3%[1],均居河南17个地市榜首之位。
二、周口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周口市辖区内部分县(市、区)的农村调查,我们认为目前该地区在村庄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村庄居民房屋建设布局零散,农民在村头或路边的责任田及自留地里乱搭乱建小饭店、小超市、小加工厂、田间宅院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农村住户宅基地面积都超出了河南省政府规定的167平方米的最高标准[2],不少住户宅基地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过400平方米;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较差;第四,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五,土地使用中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村新建居民点的情况调查
(一)新建居民点的基本情况
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我们了解到该市所辖区域近5年来搬迁新建的村庄数量不多,总体来看,因工程建设或城市开发搬迁的村庄数量多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数量。根据调研分析需要,我们选取了H县和S县有代表性的5个新村建设案例,这5个案例中,因高速公路建设、河道防汛整治及城区开发而搬迁新建的村庄各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两个。5个迁建点的建设资金来源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工程建设、城区开发搬迁的三个村庄,村民的房屋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相关部门和开发商给予的拆迁补偿,差额部分由村民自己筹集,搬迁责任方对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少;另一种情况是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房屋建设资金全由自己筹集,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一方帮助解决,新村规划基础设施齐全项目管理论文,需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多。
(二)群众反映
访谈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村庄、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群众对村庄迁建的反映态度有所不同。因工程建设和城区开发搬迁的村庄,由于搬迁户得到了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且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总体来看,他们对村庄搬迁的反映意见不大,但对政府低价征收土地表现出的是更多的无奈。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群众的反映意见也有所不同。正在建设的L村由于不存在强制搬迁和限期搬迁问题,目前尚未发现群众有不满情绪。已经建成的Z村,由于经历了村庄的整体拆迁和重建过程,完成了地块的调整工作,村民的反映意见则有明显的不同,那些搬迁前在老村建了新房的农户因房屋拆迁损失较大,对村庄搬迁抵触情绪明显,尤其对村委会拆了楼房盖瓦房的决策更为不满;部分计划建房的农户,因新村宅基地面积没有减小(有的还略有增加),旧房正常拆除不存在经济损失,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感觉相对比较满意。从Z村和L村村民的普遍反映看,他们对新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比较认可,但又认为新村各项建设占地面积较大,搬迁并没有节省出土地。
(三)新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力难以包揽更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
调查中我们发现,地方党政部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鼓励农民迁村并居,一般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支持Z村的建设,H县委、县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动员”县里条件较好的职能部门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对口援建。据Z村村委干部介绍,H县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公用事业局、交通局、电业局等单位为该村小学、村文化大园、村委会办公楼、敬老院、卫生所、自来水厂、村内外道路、供电及照明等项目建设共计投资3000多万元。新农村试点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大手脚投资建一两个形象工程,如果更多村庄趁机跟风,地方财政根本无力应对核心期刊目录。
2.关联部门对试点区的农村现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对本文调查的两个试点村有关负责人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在新村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前关联单位(主要是建设规划部门)没有对当地农村及农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旧村该不该拆迁,新村如何建设,完全是基层政府部门的领导说了算,规划部门只负责村庄布局和居民房屋建设方案设计,至于试点村建设涉及的农户有多个家庭有建造新房的经济能力,村庄整合后能腾出多少土地,没有单位和个人为此提供相关的调研报告。由于对上述基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结果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诸多尴尬局面。如Z村在迁建规划中本打算全行政村6个自然村全部集中到新村居住,但其中两个自然村因新建楼房住户较多村民拒绝搬迁,结果只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迁进了新村。表面上看,村庄整合腾出了一部分土地,但实际上由于新村建设宅基地数量增加,村内主干道、环村路及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加上临街门面房、自来水厂、文化大院、敬老院、卫生室等新增基础设施用地,腾出的土地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基本持平。而对于该村的搬迁农户来说,由于没有分到老村腾出的土地,又要公摊新村的基础设施用地,结果凡得到一处宅基地的住户责任田差不多减少了1亩左右。如此新农村建设,的确让人觉得尴尬。
3.村庄规划脱离地方实际
理论上讲,新农村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识,但也应注意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可盲目照搬县城或乡镇经济点的规划模式。这里仍以Z为例,一个总人口不足1600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距乡政府所在地不到两公里、对外联系并不通畅的村庄,村中却规划了一纵一横宽30米的主干道,主干道两侧规划建设了近450间门面房(占地面积至少相当于110处住宅),由于本地劳动力素质较低,加之发展项目缺乏,目前已建成的门面房用于加工或其它经营活动的不及总数的3%,这样不切实际的规划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
4.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通过对5个新建村庄的调查了解,我们感觉地方政府官员对中央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是,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把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任务几乎全部交给了市、县级规划建设局,同级农技推广部门、能源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则很少参与。从目前的实际看,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只是房屋、道路及社区附属设施的建设,规划设计者并没有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富裕劳动转移就业放在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新村建设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5个建设点在规划建设方案中根本没有体现出这一发展理念。
四、对策建议
1.做好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编制指导工作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试验探索阶段,个别地方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难以在全国普遍推广,如四川成都的“拆院并院”改革试验,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试验项目管理论文,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改革以及重庆的“地票交易”改革试验等[3]都是靠城市周边高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补偿给农民实施搬迁的。周口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近期城市发展用地少,农村可以整合的土地多,如果政府方面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问题上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话,新的一轮建房很快会掀起,以后再进行村庄布局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多,拆迁的难度会更大。眼下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关键是做好县(市)域、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工作,无论建设新村还是整治旧村,都应尽快给群众有个明确的表态。
2.坚持依法管理土地,刹住农村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的歪风
前已述及,目前该市农村住房建设混乱状况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前期对土地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和处理不力造成的,如果继续放任自流,后期治理整改的难度或将更大。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有关土地管理和村镇规划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用法律手段制约乱占、滥建现象的发生。
3.抓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综合对周口市5个农村建设点的情况调查,我们认为,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不够成功,群众参与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试点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不切实际的规划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强行迁建使农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等。因此,我们建议,基层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农村试点工程建设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建设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多做调查研究,根据各自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不同的村庄建设和治理途径。根据我们的调查体验,我们认为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那些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布局较为合理的村庄,或虽然规模不大但区位优越、生产生活便利的村庄,要注意基本保持村庄整体布局结构和农民住房现状,重点做好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第二、对那些因城市扩展、重大工程建设等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可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另选新址迁建新村或直接迁建到小城镇、中心村;第三、对那些村庄规模偏小、位置偏远、基础设施配置困难的村庄,可就近集中向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中心村迁建;第四、调整充实旧村中的“空心”部位,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设施或住宅建设。第五、拓展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本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特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但是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国家逐渐的加强了对其的重视,并且逐渐的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对新农村进行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改革,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经济文化政治。随着国家对其的重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存在问题。因此,国家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新农村特色建设的研究。
一、我国农村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有的比重十分的大,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必须要能够加强对农村的改革建设,提升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进步。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下,必须要加强对其的规划,制定的规划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必须要能够长期的改善农村的生活状况,只有注重长期的效益,才能够真正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现今对于我国来说,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农村,加强对其的规划,可以有效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脱离实际,盲目模仿
现今很多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一个的问题,就是盲目的模仿城市的风格,来对农村进行相应的建设改革。虽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借鉴城市的发展风格,但是不能够一味的进行模仿,不能够完全的按照城市的建筑风格,否则将会严重使新农村的建设脱离实际,并且会使农村丢失自身所存在的特色,使得改革的效果不明显。对于新农村建设与改革来说,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若是一味的将城市的建筑风格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在生活形式上也会与农民生活相互分离,改变了建筑风格,以及相应的街道遍布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民的生活。
2.2农村的传统文化流失比较严重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个主要的问题便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流失,很多的村庄的形成都是有着一定的文化渊源的,并且有很大的意义,每一个村庄都存在着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产。但是在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中,会不知不觉的导致新农村的传统文化逐渐的被忘却,最终失去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能够注重各个农村地域传统文化的保证,促进其传统文化的延续。但是现今的农村的改造中,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经济商业逐渐的发展繁荣,使得农村的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农村的特色逐渐的被忘却。所以,现今对于新农村的改造中,相关当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加强新农村文化特色的保留。另外一点,有些政府将所有的农村都建立成了同一个模式,最终使得农村都是一个样子,失去了相应的特色。
2.3相关规划管理队伍不够健全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由于相关的规划管理队伍十分的薄弱,相应的管理人员的水平比较低,最终会影响到新农村的规划以及建设。现今的很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规划管理人员比较欠缺,专业化的技术管理人员十分少,无法使设置的计划更加合理科学,并且对于农村的建设不够全面的了解,从而导致了新农村的建设规划无法更好的进行。另外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够、重视度不高,使得农村建设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能够加强人才的培训以及技术的引进,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新农村特色建设的相关建议以及对策
3.1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为了能够促进新农村特色建设,必须要能够建立并且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对于必须要加强相关机构的管理能力,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建设的效果。在相应的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好各项工作的建设问题,从而来稳定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必须要能够选择相应的优秀管理队伍,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加强对相关整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管理。
3.2提升相应规划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建设,必须要能够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相关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起来,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对新农村进行相应的改建。利用考核的方式来确定相关管理人员的能力,并且能够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来不断的对其进行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保证见新农村建设色问题的展现。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不同的规划有着不同的效果,农村特色的保留程度与相关的建设改造有很大的关系,若是技术人员的水平较高,那么制定的方案将会更加的科学合理,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将农村的特色保留。对于相关规划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根据新农村特色的要求,在建设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农村特色。
3.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为其保障,因此必须要能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随着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的策略来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这一点深深的体现了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相应的衡量标准,才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建设中,要能够不断的完善相应的法规以及法律,使得新农村建设更加的顺利。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点,并且要能够进行相应的分类计划,针对不同的农村的特色,进行相应的计划,从而来使其能够真正在建设时候,充分的保留其农村特色。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的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国家逐渐的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并且逐渐的开始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来提升农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在我国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取得了相应的一些成果,但是却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的农村在进行农村建设中,都十分容易忽略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结合农村的实际,并且缺乏很完善的建设计划,因此会严重的导致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国家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要能够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结合农村实际特色,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从而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1(10):10-13.
[2]李芳.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0):20-22.
[3]李秀英,张强.良庄新村诞生前后--高邑县东良庄村新农村建设缩影[J].2012,4(10):30-35.
篇5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建设;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工作已经融入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成为我国土地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重新进行规划、改造、迁村并点、整治空心村、合理调整结构等,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一、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规划背景
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布局改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建设受到缺少必要的规划性意意识观念、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缺乏长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生活观念落后、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及农民增收乏力限制了规划建设的开展等问题。
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人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规划设计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规划选址和建设方案不科学
在居民点选址上,没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好衔接,很多居民点的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之内,导致居民点无法开工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点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使居民点难以建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田园农庄。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当前生产的便捷,有的居民点距农田太远,农耕不便。另外,在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上,有些居民点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不注意吸纳地域文化、建筑形式,风格没有特色,过分强调土地的节约,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居住习惯。
2.2新型农村居民点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否则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不可能持续,即使建成,也留不住人,将变成“空庄”、“死庄”。在本轮规划中,各镇大都只注重建筑设计规划,没有考虑居民点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更没有为未来产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2.3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资金投入了重不足
多方筹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资金机制尚未建立。上级划拨的农村专项建设资金没有向居民点建设倾斜,财政资金投人不足,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均没有投入。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建设以来,只投入资金建住宅房,没有投入资金同步配套建设基础和公共设施。调查显示.43.3%的村民因为新农村居民点基础、公共设施不完善,不愿意到居民点选房,更不愿意搬到居民点。
2.4与相关规划工作未进行有效衔接
近年来,各种实施中没有与新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危房改造大都在原宅基地上翻新、重建,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村庄整治后村民因条件改善。更不愿意搬迁至新农村社区,影响新型农村社区人口集聚.延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士地利用规划与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存在矛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没有充分考虑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用地,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大都处于农田甚至是基本农田范围,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因土地间题难以启动建设。鼓励引导农民退出农业、走出农村以及搬出现有村庄,进入居民点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工作责任机制没有建立。
三、解决农村居民点规划问题的方法
3.1以合理的规划为龙头,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1)制定规划: 农村居民点整理, 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依据农村实际, 本着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宗旨, 编制规划。规划要按照 “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村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要求, 实现 “ 三个集中”的空间布局调整, 即居民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2)加强规划管理: 建新村, 奔小康, 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新村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做到有布置、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 特别是村两委干部, 要重视村建规划管理, 常抓不懈, 一届抓一届, 传好接力棒。有关部门要依法办事, 严格执行“无规划, 不批地”、“先规划,后批地”政策, 杜绝 “以罚代批”行为。
(3)各农村居民点用地 规划工作队必须公示用地规划结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虚心听取意 见。用地规划实行镇、村、组三级签字盖章,一式四份,国土所严格 审核上报。填写相关表册,绘制图纸应有国土所专业人员指导,严格 审查,按时上报,县国土资源局审查审批后开始实施。最后是做好农 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图纸、表册、档案的整理工作,妥善保管。
3.2编制科学的农村居民点规划, 并建立一套规范的整理程序;
农村居民点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闲置地, 能利用废弃地、 坡地、 山地的就不要占用耕地, 还必须控制村庄盲目扩张。宅基地的布局形式, 既要考虑村庄的整体性, 又要注重村民从事各种生产、生活的实用性。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要求,在明确划定村镇建设用地的基础上, 制定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同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逐步推进整理进程。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工程技术、 经济、 法律、 行政、 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对整理区域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程序, 比如项目前期进行基础调查、系统分析、效益论证、项目评估等工作, 然后可行性分析可行后要筹集资金并组织实施土地整理,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绘制变更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一系列工作。
坚持“节约、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按照省、市、县农村宅基标准面积规划用地,重视对村组道路的规划。严格按照宅基标准面积规划用地,从源头上消除违法隐患,按标准科 学合理规划村组道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兼顾未来发展等。坚决杜绝低效能利用土地的行为。
严格设定村组规划红线,坚持群众建房放线制度。空心村改造结合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严格红线控制,找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规划方案,动员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向规划区内迁址新建,严禁在地灾隐患区内规划建房。
3.3做好调查、管理、监督工作;
尽量利用闲置地、劣质地,坚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土地管理人员应在镇村组干部的配合下,对居民占用地进 行现场调查,土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照农田保护图纸选址规划, 尽量利用“刀把拐角”、闲置地、劣质地,坚决不能贪图安置户数多、交通便利等占用基本农田。
另外,对建房户实行跟踪管理,动态监督,对照放线记录和规划图纸进行定期检查,严厉打击私自改变规划、破坏 规划建房的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权威,逐步实现农村 建房高效能用地、科学用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结束语
总之,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出现,设计出百姓放心的满意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出最合理、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居民点规划。
参考文献
[1] 龚达麟.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建筑学报》.2003.
[2] 黎逸科;曾宪川;梁少华;;阳东县平地村新农村规划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7.
篇6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布局,特色,体会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
略决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实际开展新农村建设。我们在对该村现状充分调研、与村支“两委”座谈、征求部分村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湘阴县包市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9年~2020年) 。
1 背景资料
包市村是湘阴县城西镇的一个行政村, 村地处城西镇南部。北接南阳镇渔场,东接白乌村,西接刘家坝村,南与合同村隔河相望。村民在包公庙机埠处较集中,该村村域总户数453户,总人口1594人。全村总面积:2967.9公顷。耕地面积151.8公顷,鱼塘面积63.1公顷,粮食总产量1500t 。农村经济总收入860多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至2008年, 该村没有企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商品粮种植为主,只有一些村民搞一些零散的特种养殖业,具有洞庭湖垸区治理的代表性。
2 村庄规划布局
2. 1 总体构思
本着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本,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良的生态环境,强调整体性,通过对现状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力,为村民营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卫生安全的憩息之地。
2. 2 空间布局
该村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因势利导将村庄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把绿地建设融入到村庄建设中,其空间布局为南密北疏,各类用地主要位于村道路南部,靠近主公路,以达到人、自然、村庄三者之间情景交融,和谐共处的目的。
2. 3 村庄居住组团
由于历史及生产方式的原因,村民居住建筑分散。规划将整个村庄的居住用地整体搬迁至村域南部,整合为一个组团,面积为15. 18 ha 。整个组团围绕中心绿地展开布局,用地包括:住宅、公建、道路、绿化四类用地。在住宅用地上建设6层的住宅,完全满足村民居住的需要;小区中央的绿地成为日常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村庄、组团入口处都做了一定的处理,使之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2. 4 村庄产业布局
农业村域中部原旧村复垦,建设成占地6. 45 ha的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村域东北部为11.5 ha的特种养殖农业区;村域东南部靠近居住区为大棚蔬菜种植区,面积为4. 4 ha ,村域的中部建设面积为151.8 ha的生态种植农业区;村域主公路旁依托便利的交通,建设面积为12. 3 ha的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工业:为了解决村民就业,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村域西南部分别建设面积为4.6 ha的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区。生态旅游:建设集观光果园、绿色蔬菜园、稻田养鸭示范、特种养殖为一体的重点观光旅游区。
2. 5 村庄基础设施
供水;充分利用该村丰富的水资源,并保留村庄西部加压泵房,采用集中式给水。规划期末, 该村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燃气:发展沼气。生活、生产垃圾近期采用活动垃圾箱收集方式,远期采用上门、定时收集方式,垃圾转送至湘阴无公害垃圾处理场。
2. 6 村庄绿化
实施五项绿化工程:1.湘江大堤荒坡改造的绿化工程;2.主公路两侧20m的绿化工程;3.环村林带绿化工程;4. 村庄街道绿化美化工程;5.房前屋后绿化工程。
2. 7 村庄外环境风貌整治
村庄外环境风貌整治主要包括村庄对外联系道路的改造和利用湘江湿地进行休闲、健身、娱乐中心的开发。
3 规划实施措施
3. 1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完善“规划许可”制度。2.严格保护村民的日照权力不受侵犯。3.制定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有关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的建设行为。
3. 2 村庄治理的实施措施
1.强化宣传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增强群众自觉参与意识。2.加大投入,统一修建垃圾和杂物堆放点,使村庄环境治理成果达到巩固。3.健全制度,确保村庄环境治理经常化,为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奠定基础。4.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严格执行。
4 规划特色和体会
4. 1 规划特色
1.住宅用地规划要节约用地。规划居住建筑用地整体搬迁,对其原有居住用地进行复垦。要求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住宅建设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建筑层数以6层建筑为主,并注重建筑的外观造型。2.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3.产业发展布局要合理。村域中部原宅基地复垦,建设成环商品粮、特种养殖渔场的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生态旅游:建设集观光果园、绿色蔬菜园、商品粮加稻田养鸭示范、特种养殖为一体的重点观光旅游区。4.经济实用,切实可行,体现生态建设的魅力。本规划面对现状,量力而行,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既满足了村民过上殷实幸福生活的愿望,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本意,又考虑了该村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规划方案经济实用;同时本规划体现了生态、环保、明秀、和谐的宗旨,通过湿地绿化、土地复垦,并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突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特色,建设标准化绿色蔬菜园区、观光采摘果园、商品粮加稻田养鸭示范基地,并规划建设猪场和鸡场。
4. 2 规划体会
村庄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结合现状,针对实际问题来解决,注重实用性,要考虑集中供水、供气的问题;绿化要有乡村特色,可以种果树和经济作物;要注重长效管理机制,可采取理事会、村民自治等方式搞好管理。另外,加强公共活动设施配套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地方对住宅采用标准图集,而对公共活动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设计的随意性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一些必备的公共活动设施采用标准图集的形式加以推广。
总之,推广村庄规划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
篇7
1.我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本次调研范围内共有69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62个中心村,149个基层村,现已完成了33个中心村以及86个基层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区外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做法进行了调研。从房屋建设、村庄组织、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希望从中收获一份宝贵的经验,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与参考。
2.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并且期限较短,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划仅局限于城市和城镇范围内,农村规划覆盖率较低,农民建房无序进行。在编制规划中,某些地方有短视现象,规划的年限较短,势必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不仅要做好近期规划,还要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
(2)自然村庄规模散、小。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农村建房主要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发展,形成了马路村、河沿村,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一庄,既不成线,更不成块,“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这严重影响了我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3)农村居民点建设管理薄弱。有些乡镇有农村居民规划点,但进居住区的少,在老宅基地翻盖多。究其原因为: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少、管理范围大,致使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和措施,各行政村的职能和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三是乡镇政府忙于招商引资、经济工作和计划生育,忽视了农村规划和居民点的规划建设。
(4)城市规划代替村庄规划,缺少农村特色。有些村庄套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划农村,忽视了农村经济的特点,把村庄建成了城市小区,这既不符合农村实际,也给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新农村建设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加之农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很大。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特色的角度来规划农村现代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才能使规划的实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5)趋大攀比,实施困难。某些官员急于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政绩,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的经济实力,盲目攀比,超过了农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规划只有立足现有的基础,以不增加农村负担为前提,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才能把规划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3.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建议
3.1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十分必要。一是要统筹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把“实施村”的村级规划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规程,使规划的编制有章可循;四是与规划内容相关的部门要联合协调,科学预测未来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资源变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保证编制质量;五是要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六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
3.2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是其关键所在,应将其放在首要位置。而改善生活则是新农村规划之中农民最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对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实事求是的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可以一方面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要注重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两者之间的统一,不能够将发展农业生产与改善农民生活两者之间教条的割裂。同时,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时刻将规划的受益体落在农民身上,要能够以服务于农民为主要导向。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能够积极的听取农民的心声,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3.3稳步推进、统筹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立足现状,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依据不同农村类型,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对于有经济实力、有改造条件的村庄,可先行进行试点,用市场经济机制带动其它村庄的规划建设。要从政策上鼓励、经费上支持、技术上指导、程序上规范,村庄的深度规划要成熟一个编制一个,稳步前进。规划要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按照规模适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要求,制定村庄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方案,解决好村庄总体布局问题。
3.4尊重民意、特色发展
篇8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省委、省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村镇规划对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墓础性和指导性作用,结合我省村镇工作实际,就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努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村镇布局散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境胜乱差、不按规划建房、乱搭乱建等问题仍较突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科学编制村镇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防止村镇无序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集聚发展、节约土地资浑的有效手段;是指导农村房屋建设,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的重要墓础性工作;是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聚集,实现资源节约、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
二、明确村镇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
根据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到2020年全省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目标任务是:
(一)抓紧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自2008年起至2010年,全省所有县(市)要完成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工作。2008年完成14个,2009年完成14个,2010年完成13个,并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二)加快镇、乡和中心村规划编制.自2008年起至2012年,全省所有镇、乡要完成规划编制和调整修编、审批工作;基本完成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中确定中心村规划编制、审批工作。
(三)全面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自2008年起至2020年,基本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审批工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的规划编制、审批工作,要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组织规划编制、审批工作。
各市(州)、县(市)政府要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制定本地区村镇规划编制进度计划,要采取与政府工作绩效挂钩、签订规划编制责任状等办法,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保证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健康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省政府将把村镇规划编制、审批完成情况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作为考核验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准确把握村镇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我省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组织编制村镇规划,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科学、合理地确定村镇布局。规划要体现科学性、前晗性、指导性,注重可操作性。要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垅,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防止污染,引导村镇建设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配套完善墓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环境面貌,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街、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各级政府要积极做好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规划设计单位专家的特长,政府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科学制定村镇规划。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合理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搞好科学论证,严格履行规划审批程序。
(二)做到节约利用土地,推进集聚发展.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撤并整合分散的自然村落,引导农民逐步集中居住,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三)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进入城镇.对村镇规划建设用地内的农民住宅建设,应当按照当地村镇规划要求,集中兴建村民住宅小区。
(四)与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悠体规划相街接。村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悠体规划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协调城乡居民点与区域内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避免农民因重复建房拆迁而造成浪费。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镇规划要注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适当兼颐民风习俗。村庄规摸要科学合理,集聚要适度有序,利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要切实重视并保护村庄特色,防止千村一面。
四、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各地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全面落实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在编制过程中,进度要服从质量,严把质量关。
(一)积极落实规划编制资金。组织编制村镇规划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为支持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各市(州)、县(市)、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将村镇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省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规划编制经费适当予以补助。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编制和管理工作需要。
(二)合理确定规划编制单位。规划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连续性很强的复杂工作,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承认的规划编制资质。
对政府投资编制的村镇规划,应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规划编制单位。省建设厅负责县(市)域村镇体系和省级试.点村镇规划的规划设计单位招标工作,市(州)负责辖区内村镇规划设计单位的招标工作.省建设厅、省新农办负责制定全省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省级试.氛村镇规划的编制计划和督促、审查工作。
(三)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前的公告和审查制度。为保证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前晗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0日。同时,应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的相关规定做好村镇规划的审查工作。
(四)及时做好规划的审批工作。为保证规划的时效性和法律效力,各级政府在接到报送审批的规划后,应抓紧时间做好规划的审批工作,防止规划审批时即已失去指导建设作用的现象发生。
未经法定程序批准的规划不得作为村镇建设管理的依据。经批准的村镇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各项建设必须依照规划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根据建设需要确需修改规划的,应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五)抓紧制定相关技术文件,确保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质量.省建设厅要结合我省村镇建设工作的实际,尽快制定下发《省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省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统一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
编制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要统筹协调面向农村的各项墓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明确需要编制规划的乡和村,确定村庄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及人口空间转移的墓本原则,明确重点建设的中心村,提出中心村建设指导标准,提出村庄治理与建设的措施,为村镇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五、依法做好村镇规划实施管理工作
加强管理是保证规划依法实施的重要手段,各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做好规划实施管理工作。
(一)要严格执行规划审批程序。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依法做好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审批、监督管理工作,防止村镇无序建设和浪费土地现象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和泥草房改造项目必须取得相关规划许可后方可进行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和泥草房建设符合村镇规划要求,同时确保农民建房安全。村镇建设管理部门应对符合规划要求、达到施工条件的新农村建设和泥草房改造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规划审批效率。
(二)要严格查处违反规划行为.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对于违反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等各类违法行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三)要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管理队伍。为保证村镇规划能够及时准确地实施,各级政府要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县(市)和乡镇政府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力量,保证配备相应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财政部门要统一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经费,确保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德定。
六、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9
××市深刻分析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依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规划和建设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的先导和引导作用,充分激活土地流转模式,全面突出政府主导,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互动,推进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具体而言,他们在规划方面的主要经验有: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强化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作用
××市提出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城镇、农村的合理建设,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让城乡居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得到实惠。为此,该市通过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了规划编制市域全覆盖,使全市城乡规划真正成了一盘棋。
一是加快分区规划和远郊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__—2020年)》修编;完成了龙泉驿、新都等7个卫星城的分区规划和都江堰市、崇州市等8个远郊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20个区(市)县都有了自己的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完成了中心城11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编制了198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二是加快镇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落地。组织了对全市3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评审工作;对全市2800多个总投资1538亿元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各级规划中逐一进行了审核和落实。
三是积极推进农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完成农民新居工程的建设规划,高效优质完成了“新居工程”选点和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工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还积极推进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效。如白果村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方案专门由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县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制定了以“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为主要内容的白果新农村建设方案。
在农民新村规划编制中,××市注重结合实际,突出五项原则。一是将农民新村纳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编制建设规划。农民新村建设强调搞好路、水、电、气、通讯和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同时要求应有相应的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商贸、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新村、文化新村、现代化文明新村;二是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增强农民新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规划编制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有利于农业和村庄产业多样化发展,兼顾城镇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新村规划分区域控制。城镇规划区内不设置中心村,属城镇近期建设片区,根据规划和有关标准设置农村居民点或城镇居民住区,防止形成“城中村”;四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民新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配置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满足居住服务的基本功能,还结合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统筹考虑各种生产因素,综合布局,使生产与居住、生活有机结合;五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当地环境和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农民新村规划在布局形态上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加强对房屋建设风格、色彩的指导,推荐适合当地建设的方案,使农村新村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使农民既增收致富,又改善居住环境,享受现代文明。
二、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认识到城乡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该市按照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建立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新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满覆盖”,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规划工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决策作用。健全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结构,加强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力量,理顺市规划委员会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关系,提高规划决策水平。调整区(市)县城乡规划制定程序。各区(市)县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总体规划、开发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等,须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同意,并按法定程序审批。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将城市户外广告总体规划及技术标准的编制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对××市高新区、龙泉驿区等15个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由市规划局负责归口管理和指导。
二是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将市规划管理稽查大队并入市规划执法监督局,不再保留市规划稽查大队。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龙泉驿区、金堂县等14个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负责所驻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工作督察。市规划局加挂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办公室牌子,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组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发展战略研究。组建××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组建××高新区、金堂县等15个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行政区域规划管理工作。
同时,××市还特别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在温江区、双流县等14个区(市)县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负责所驻镇(乡)规划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助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当地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
三是切实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干部管理权限。市政府派驻的督察专员、规划执法监督局的组织人事由市规划局统一管理。其余区(市)县规划管理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征求××市规划局意见,由当地区(市)县任免。市规划局及派出机构、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人员编制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各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及驻镇(乡)规划助理员的人员编制由当地政府负责落实。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市、区(市)县同级公共财政预算。
三、突出重点,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市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
篇10
关键词:乡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
前言
近年来,促进乡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在城市和农村发展作为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方针。乡镇规划的设计与建设管理是当前我国认真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且乡镇规划的发展建设工作是大力推动城乡经济建设的重要引导目标,并对其建设发展做到统筹和调控的作用,从而促进城乡之间发展的协调一致性,并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努力。
一、乡镇建设规划原则要点
1. 因地制宜
当前,我国的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一种发展建设的普遍性现象,也即是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具有相似性。因此在进行乡镇设计规划时,要注意因地制宜,落实根据本乡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包括自然条件、资源储备、人文等综合制定出符合本乡镇的规划设计目标,然后再按照科学的调控功能的作用,来做好对乡镇环境合理布局,构建符合人类生存居住的环境,并具有属于当地的特色和优势,并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来发挥乡镇区域优势,引入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乡镇产业,从而促进乡镇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2. 以人为本
具体新农村乡镇规划环节与乡镇建设环节中,应认真遵循以人为本处事理念,尊重和满足农民意愿,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群体的相关合法权益,务必尊重农村内部所存在的优良风俗习惯,旨在进行切合实际的新农村乡镇规划,严禁命令强迫状况和大包大揽状况产生。新农村乡镇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各类意见,坚持走群众发展路线,然后则是深入调查和认真考究,通过乡镇建设近期目标确立和乡镇规划远期目标确立,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乡镇规划目标结构体系构建,激发农民群体潜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另外则应适时进行大众群体法律意识提升,干部群体和人民群众二者均应积极投入到新农村乡镇规划建设中来,一同参与乡镇规划监督,为乡镇未来发展贡献宝贵力量。
3. 可持续发展
乡镇建设规划应该基于当前,展望长期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案,处理好乡镇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系,使建设规划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通过对乡镇的整体建设的设计与规划安排,来对乡镇现有的发展问题、短期发展的目标设计以及未来乡镇发展的蓝图的科学发展的整合管理。并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来落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乡镇规划建设的进程和要求来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进行协调和融合。在村庄和城镇建设规划中,要保护耕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积极推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使用,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
二、 乡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对策
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指导各类建设的依据。城镇的整体水平取决于规划建设的水平。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的眼光来做好城镇的布局规划。依据本地经济、自然、地理等特色制定城镇规划,规划要突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又要考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建设要依据规划来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干扰改变,以确保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起点规划标准,结合当地的特点,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好乡镇工作认真的设计规划。乡镇规划应加强资源、经济和社会等元素集成整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业和居民区的布局,也应该适应土地利用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实现文物工作,促进乡镇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的规模。通过合理规划、优化经济结构和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促进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2.报批规划实施
乡镇规划和建设管理机构应充分履行职责,乡镇政府应加强该地区的设计规划管理。乡镇规划建设的区域,应该根据具体的意见和许可开展具体的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应由建设单位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由村委会签署意见后报乡镇国土、村镇建设部门现场勘查,了解实际情况签署意见后,报上级国土及规划部门进行审批,上级部门根据具体的设计和布局,以确保选址符合要求,然后核准发证。建设项目涉及土地征用,应依法提交有关部门的农业土地征用手续。乡镇建设单位和个人获得建设用地的批准证书后,应由乡镇国土、村镇建设部门及村委会联合现场放线方能进行施工。严格禁止乡镇道路两边的非法建筑,如果真的需要,那么就应该与道路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从公路边沟外,不少于20 m,国道公路不少于15 m,县道不少于10m,乡道不少于5m。在特殊情况下,应报乡镇政府审核,然后通过相关的管理机构的同意再建设。
3.监管规划建设质量
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的要求,乡镇居民的个人建房(二层以下),首先应该获得《开工许可证》,然后由乡镇规划和设计施工管理机构,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县级管理机构应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农村居民自建住房,必须严格执行法律程序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相关手续进行建设。建设项目管理组织应负责乡镇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乡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协助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乡镇规划法律宣传工作,努力提高乡镇规划意识,下属乡镇居民计划管理、违法建设项目,应加强查处力度的监督。此外,乡镇也应该加强土地和交通主管部门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凝聚力,对违法建设应该停止,严格维护乡镇设计规划,保障乡镇建设的顺利开展。
4.提高乡镇规划管理水平
(1)加强乡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对于乡镇设计规划管理人员,要严格实行上岗证制度;组织专业的建设规划管理人员进行编制工作,并且促使其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促进乡镇设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乡镇干部也应该加强培训,对其普及乡镇设计规划基础知识,为乡镇规划编制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招商引资,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严格控制乡镇规划的质量、严格执行乡镇规划管理具体工作,依照《城乡规划法》为重要基础采取行动,严格控制规划许可,使乡镇规划将能更好地实现。乡镇规划管理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进行监督工作规划,通过检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
三、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乡镇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规划要就乡镇规划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成问卷,向群众征求意见,始终贯彻‘‘自上而下,从下而上”的规划过程,把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作为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重点,完善中心村的社区服务设施和功能,全面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道路等级符合村庄发展,避免道路过宽、浪费土地,并应减少过境道路对村民生活的干扰。搞好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绿化,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力式形成村民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以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服务,不断改善城镇的建设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语
总之,乡镇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应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综合分析区域经济条件和产业布局,将更好地反映政府的发展,尊重地区环境,为乡镇管理的设计和布局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屈彦明,刘芳,王延华.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
- 上一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
- 下一篇: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农村建设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