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3:4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略读课文精讲,精雕细刻
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确难以割舍。有些教师不理解略读课文担负的教学功能,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一律精读精讲,从字词到篇章,从语法修辞到思想感情,面面俱到,精雕细刻。所以老师们总说课时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略读课文不讲,置之度外
这种情况是,学生课本上略读课文篇目没有学习过的痕迹。略读课文一般都不讲,以学生自学为主或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自主阅读。学生阅读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虽然有的老师将略读课文放在课内完成,但是往往马马虎虎让学生随便读几次就草草了事,学生读懂了什么就汇报交流什么,教师很少指导和总结,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结果。还有的老师因为考试不考,干脆翻过不讲。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教学方法单调,无论课文是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一律采取自己读一读,大家说一说的方式完成,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本质认识不清楚
很多老师把略读课文教学上成一种变式的精读课——缩略版的精读课,失去了教材略读课的应有之意。其实略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只是一个保底的工作,“快速”阅读应纳入教学者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略读兴趣才是略读课文教学时更应关注的。略读课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促使孩子进行自主阅读,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二、改进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
长期以来,大家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忽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在教育现实面前,有时客观因素可能会改变人的主观因素。比如在各级各类的阅读教学评比活动中,大家的精力都集中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上,忽视了略读课文教学担负的重要任务。今后的评比活动中,我们对精读课文教学和略读课文教学可以采取一定的比例限制,促使广大语文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遵循略读原则,把握略读课文教学方向
1.以学生自学为主
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和实践了,关键时刻只需稍加点拨即可。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自学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需要。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出发
我国的阅读教学不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是在消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读什么?怎么读?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理解展开。忽视了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兴趣的培养,学生不知道阅读是为了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将阅读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学生阅读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提倡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进行广泛而大量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阅读书籍,教师只教一些用于独立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学生阅读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此时学生们学习和运用的大都是略读的方法,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发现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篇2
一、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性质
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渗透阅读方法,在略读课文教学时迁移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范例,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与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小,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
二、略读课教学,读是基础,读中悟情
小学语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朗读。
第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基础,学生只有自己熟读了课文,才会被课文中的内容所吸引,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把自己初读的收获写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同桌互读课文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也可常用。同学之间可以利用互读的机会纠正读音,更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朗读的技巧,改善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学生通过再一次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三,学生读后谈收获,这是初读的最终目的。读完课文,学生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是集体交流。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对于学生模糊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给予补充。
三、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略读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不能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更为集中,不是没有重点,而是重点会更少更突出,更多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细节,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学略读课文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来。让学生体验文本带给他们的快乐。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教学;问题指引
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
一、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三种误区
1.略读课文自读化。
“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略微知道大意即可,还因略读教学不列入考试范围,于是老师们便有了“省略”的念头,将其视为“闲文”置于课外,任由学生自己去读。
2.略读课文泛读化。
略读课文有要求,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于是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
3.略读课文精读化。
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面面俱到,精雕细琢。
略读教学应该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
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人教版教材六上课文为例,谈谈高段语文略读教学策略
1.得法在‘精’,用法在‘略’。
我在执教六上第七组课文时,就以“得法在‘精’,用法在‘略’”的教学原则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对课文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我先上21课《老人与海鸥》,接着上24课《金色的脚印》;然后上23课《最后一头战象》,最后才上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我在单元整组备课时发现,21课与24课,23课与22课有着学法方面的联系。在教学21课时,我先让学生理清文中的主要人物,再用图表示文章的主要脉络,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概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于这样的一种方法的应用,我发现在24课会较为合适。在教学24课时,也让让学生用图表示文章的主要脉络,从而较快又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依托导语,课堂求简。
略读课文前常有一段阅读提示,它既提示了学习要求,也指明了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语,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教学,使课堂教学简略而有效。
如六上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导语中写道:读读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导语依托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十分简约:出示课题,让学生默读“阅读提示”,划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围绕“阅读提示”的问题,浏览全文,把松鼠在“我”家做的事情,用小标题式概括出来;学生汇报、讨论、对比所定的小标题并自行板书,根据板书同位互相口述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松鼠可爱的地方划出来,四人小组交流体会;汇报自己最想说的学习体会(内容的理解、写法的收获等);推荐阅读:《狐狸和孩子》。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听教”转变为“主动参与”,从“得渔”到“捕鱼”。
3.结合导读,设计问题。
课文导读提示中一般都有现成的问题设计,这是我们比较能够方便采用的。其实,每组课文前面的单元学习提示中,也蕴藏着问题设计的重要提示。
如六上第五组课文前的学习提示中强调,要“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就该单元的《一面》一课而言,最有特色便是对鲁迅先生外貌的描写。于是在教学中,在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之后,我紧紧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瘦”字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给售票员阿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瘦);勾画出描写“瘦”的句子,细细品读;交流:他为什么如此瘦?;一次整体地写“瘦”,两次的“瘦”,三次写脸的“瘦”,从刻意的“瘦”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关于外貌描写,你又有何收获?这些问题,由“外貌”入手,从内容到精神到方法。正是这一问题设计,让课堂更加大气而实在。
4.问题指引,以学定教。
《蒙娜丽莎之约》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这课我让学生在老师主问题的指引下,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第一环节:欣赏《蒙娜丽莎》图片,导入新课;第二环节:明确要求,完成自学。出示要求:①阅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标记。②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内容的部分找出来,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三环节:交流探究问题。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最后的晚餐》。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所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后都编有练习题,课后练习与课文一样都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与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小学语文教材后的练习对学生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后练习来进行学习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练习的作用和学生做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课后练习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其中,教材课文后练习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科书的联系十分紧密,所有的题目都在联系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结合课外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课文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课外作业,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把课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在联系实际中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后练习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范围的基础,它最大的作用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做教材后的练习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尽快地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语文教科书后的练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会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的练习也是教师进行教材教学的途径之一。通过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和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缺陷,加以纠正,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和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一些比较难或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或者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加深印象。但教师的提示和讲解应该是有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3.语文课后练习也可以用作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主线。语文的课堂教学与许多科目的教学不太一样,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教科书中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辩论能力,而刚入门的小学生更是需要这方面的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将颇有价值的课后练习题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与老师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也要敢于辩论,从中找到最正确的答案。将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题材,整合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把握教材,发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
二、学生做课文后练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审题
审题可以说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学生看到一个题目,会先判断这个题目的类型,难易程度如何?与学习的课文有什么联系?该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同时也会让自己顺着题目去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这样才能透彻地了解题目的要求,为后面的正确解题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二)寻找解题途径
俗话说:“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由此可见,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一条路不通,还有很多条,但是往往问题解决的最快途径只有一个。学生在做课文后的练习时,要努力去寻找最佳的解题途径,这不仅能够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时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扩大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正确的解题
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学生一般已经寻得了解题的途径,判定了解题的方案。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努力积累较多课内的和课外的知识,学生一旦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就能够更好地做到正确解题,减少出现错误的几率。学生在进行解题时,要结合在课文中所学习的知识,联系题目要求,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了解题的正确率,避免自己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四)完成后注意检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完成课后作业后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看看是否题目中所要求解决的问题都做出来了,有没有漏解,一些题目没有明确指出的隐藏性问题有没有发现,自己解答的答案符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没有做错。学生学会在完成作业后检查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在考试中的临时检查能力也很有好处。
(五)主动拿给教师批改
学生在做完课后作业后,应该及时、主动的拿给教师检查和批改。因为即使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了检查,但不能排除还会有错题存在。教师的检查和批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之前没有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加全面地对自己的知识面作出总结,教师在批改后给予的建议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朗读 范读 朗读能力培养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我们都能够重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定会大大提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在一些表演欲较强的孩子心中,他们十分渴望有个天地能让他们发挥。我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如:朗读竞赛、读书演讲活动、故事会等,建立朗读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参与朗读,比一比,赛一赛,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和鉴赏水平。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可布置学生提前准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精彩的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完毕,评委根据朗读要求打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也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三、注重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学生。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要想使小学生语感与语言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就要对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正确。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我把每堂新授课当做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要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正确掌握语速,不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学习的,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掌握好语感。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朗读习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各具特色,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套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如对于教材可增可删可改,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起到示范作用,又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另外,背诵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背诵能起到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还能贮存语言。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诵读,并配以音乐朗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自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里有许多质兼美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笔,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多积累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五、评价形式多样化
篇6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没有了兴趣的支撑,就没有了动力的支持。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由于受经历和年龄的影响,相对于抽象事物而言,更容易接受具象事物,相对于文字而言,更容易接受图片。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成为了教师应该注重的一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插图引入所要讲解的内容,让学生从插图逐渐过渡到讲课内容,不易引起学生反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学生初次听到课文的标题并不会有太大的反应,这是由于学生经历的原因,只有很少学生去过庐山,所以对于庐山并不感兴趣,并且通常学生见到的云雾远在天边,触不可及,因此所以学生对于“庐山的云雾”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也就谈不上感兴趣了。而如果教师在授课前让学生提前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对于“庐山的云雾”有了具象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插图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庐山上能看到云雾?”“为什么人能够站在云彩上面?”,借助插图向学生展现出不同于生活常见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不论教师的授课效率还是学生的理解速度,都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营造情景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
小学语文的授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这一处于思维转折期的群体,他们正经历从具象思维理解转变为抽象思维理解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的引导,不仅仅影响学生当下的成绩,更是从深远的角度影响了学生的脑力开发。而要想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基础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只有学会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才能做好这件事,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合理运用插图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郑成功》一课时,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通过文字的讲解述说郑成功的经历,一些学生很容易就产生走神的情况,此时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再次集中到文章中,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通过观察郑成功的肖像,以及郑成功站在战舰上指挥战斗的漫画图,让学生描述插图中都有哪些人物出现,他们所在的场景是哪里,对应的文章中的文字描述在哪里……通过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分析插图,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回归课堂中,而且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通过插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通过插图集中学生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上课集中精力的能力。
三、结合课文插图,锻炼学生思维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每个练习都配有插图,并且插图的内容大都较好的符合对应讲解的内容,文中重点事物以及形态描述等基本上都能在插图中找到,这不仅方便学生学习文章,更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插图发挥想象,通过文章对其他场景的描述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画面,甚至可以将脑海中的画面绘制出来。因此图文结合讲解的方式对于学生理解内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明显优势。
例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记叙的是作者观察金蝉脱壳的详细过程,而对于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平时见过蝉,但在课上教师讲到蝉的话不容易马上想起有关蝉的细节,或者只记得蝉的外表长相,不了解每个部位的名称和作用。这时书上的插图就有了作用,学生可以观察插图中拍摄的蝉的照片,回忆自己见过的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借助书上插图向学生介绍蝉的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作用,在介绍完后继续课文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于蝉具有了具象的认识,在文章中描述金蝉脱壳的具体细节,蝉的身体变化以及动作姿态时,能在脑海中绘制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蝉蜕的整个过程牢记在心。因此,充分结合文章和插图,让学生借助插图来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巧用 插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31-02
现行的新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插图甚丰,且图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因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一生动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巧用插图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兴趣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集中力量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成功的关键。教材中的许多插图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表现事物的情态,富有童趣。因此,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借助课文插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进而保持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意识。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新课伊始教师安排看图,并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看过插图后,疑窦丛生:"小壁虎借尾巴时,小鱼、老牛、燕子他们说了什么?""小鱼、老牛、燕子他们到底有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呢?""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它在想什么呢?""小壁虎到底向谁借到了尾巴?"有了问题也就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课文,去感知课文内容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巧用插图帮助理解
图文结合,突破难点,理解理解重点。课文插图直观、形象,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9课《赵州桥》一文,有几个小朋友游览过赵州桥?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如果先从文字上找理解课文的途径,是比较困难的。但课文中配备了逼真形象的彩图,把栏板上雕刻着各种姿态的龙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借着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进行学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是这样描写荷花池美景的:"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有的……有的……。"教学本段,通过指导学习观察插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白荷花的各种美妙姿态,也理解了"挨挨挤挤""饱胀"的意思。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帮助理解,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师生都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巧用插图拓展思维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如此的重要,课本的插图正好可以派上用场。课堂,一幅小小的插图成为了我们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和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载体。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0课《西门豹》一课,写了西门豹到邺的地方巧妙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并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的故事。学完课文后,教师仍然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河伯要娶媳妇这一天,西门豹来漳河惩处巫婆和官绅时,如果官绅向西门豹行贿,会发生什么故事?""如果西门豹迟来一步,故事又会是怎样?"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打开了,一个个精彩、离奇的故事也便诞生了。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9课《乌鸦喝水》一课,写了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一个瓶子,可瓶口小,瓶子的水不多,它想办法放进小石子,乌鸦喝着了水的事。学完课文后,教师仍然借助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图上还有哪些东西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学生的答案多样:用大石块旁边的水草叶当吸管用也能喝到瓶子里的水;乌鸦还可以用自己身上的羽毛伸进瓶口蘸到水,慢慢地舔……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真是一举多得。
四、巧用插图练说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容易激发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把握时机,灵活创设语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少年闰土》最后一段写了"我"与闰土依依惜别的情景,用笔十分简练。教学时可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通过看图和表演,使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切身感受 "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巧用插图引情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单词;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54-02
一、单词教学
(一)音节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
大家都知道,学英语最基础的就是单词,单词量的多少标志着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但记单词也成为许多英语学习者的困惑。尤其是初学英语的小学生,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单词很难记准记牢,从而影响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甚至影响他今后的学习道路。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认为记单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音节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
因为记单词就是记发音、拼写和汉语意思,学习单词就得从语音开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一些元音字母及组合和辅音字母及组合的发音规则,然后再教学生根据单词中的元音字母及字母组合划分音节,从而判断单词的发音,再利用谐音将英语读音和汉语意思建立联想。这样记单词就非常简单,印象也就非常深刻了。
比如一些较长的单词,学生看见就有些害怕,如果划分了音节,再加上谐音,基本上看两遍就记住了。如:university,把它划分为u,ni,ver,si,ty 这样几个音节,再利用谐音:“有你我CT”,学生们很快就记住了。我们班现在记单词就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开始老师可以多引导多讲解,慢慢的学生自己就掌握了。现在学新单词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能根据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猜出新单词的发音,都争着抢着读,并能积极地建立单词和汉语的联想,快速地将单词记住,即使一些较难的单词,他们基本上也能通过与同伴讨论读出来。我能感觉到,在记单词时,他们是积极的快乐的,记单词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展示他们学习能力的一个大舞台。
(二)利用旧词记新词
形近词记忆法:如 goat, coat, boat ,再如在学remember 时,好多同学都说单词很长,发音较难,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它的形近词December,这样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记住了。平时我还会经常做一些“巧变字母成新词”的练习,及时总结学过的一些形近词。
复合词记忆法:英语中有好多复合词,如 playground, blackboard, bedroom,afternoon等等,在学这些词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拆分单词,从单词的意义上去理解构成复合词的这两个单词的含义,从而记住三个单词。
词根词缀记忆法:如sun-sunny, cloud-cloudy, wind-windy, 以及drive-driver, teach-teacher, play-player, sing-singer等等,引导学生找到这些词之间的规律,不仅可以快速记住这些单词,还会根据词根猜出一些新的单词.
二、课文教学
(一)预习质疑,小组探疑
课前预习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预习方法上要给学生恰当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如何预习,预习什么。PEP版五、六年级课本每单元讲完Let’s talk之后,都有一部分Read and write,这部分综合性比较强,除了有Let’s talk中讲到的重点句型外,还会有好多新单词及语言点,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素材,为了节省课上时间,可把它留为预习作业。学生为了在课上有精彩的发言,都会认真预习,查单词表或工具书,并做好预习笔记,就连学困生也不甘落后,都会在上课前向好的学生请教,争取把问题搞懂。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会对他们提出的疑点进行重点学习和探讨,然后再集中交流展示(其间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由老师做补充归纳。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已不再是一味地等着老师教,而是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有时候,给学生布置一些搜集同类词的预习作业,如搜集学过的所有有关家务的动词词组,一些关于交通工具、介词词组等等。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语言障碍,使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运用得更自如,更自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自疑自探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等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带动学困生的学习,把学生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负责人,负责任务的分配、协调。在小组讨论中,可先听取学困生的想法,学困生说不完整或解决不了的再由中等生或优等生帮忙,这样可以起到生帮生的作用。为了让优等生能“吃得饱”,也可以由他们提出一些深层次或总结性的问题,并在全班展示。
要想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的能动性,教师的评价激励也很重要,在小组汇报结束后,我经常会评选出“最佳搭档”和“最佳主持人”,以此激励组内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另外,小组合作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也要当好“导演”这一角色,及时了解各组讨论的进度和质量,对讨论有困难、无序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引导,但又不要干预过多,以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有“扶”有“放”。
(三)适时引导,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在设定的探究情景下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加强实践,降低焦虑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创设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如:在讲现在进行时的时候,先找来一幅挂图,用英语描述图中人物都在干什么,让学生仔细听,然后把一些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这些句子的规律以及它所表达的意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现在进行时的结构。
(四)预设目标,交流重点
在讲一个新的单元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看本单元的一些单词,由此判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学完部分单词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本单元会有哪些重点句型,本组总结出来之后,再与其他组交流,对于一些达不成一致的问题再由老师指导。如讲问路指路这一单元时,可先让学生讨论一些问路指路的方式,学生们说出了好多自己的想法,虽然某些句子不太准确,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很快就理解了。这种方法虽然有点费时间,但确实能激活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理清学习的思路,并能探索到教材以外的知识。
(五)整合教材,升华文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打破课本的编排顺序重新整合教材,让教材服务于教学。
五、六年级的对话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为了更清楚地掌握课文内容,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可让学生改编、复述文章,或做一些排序、提炼文章梗概的练习,学生开始会觉得有点难,但时间长了就能运用自如了。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六)利用插图,创编对话
课本中每篇文章都配有插图,在学文章之前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弄清文章要讲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插图预设课文内容,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看图自由组织对话,然后再接触课文内容。
此外,每单元都有Let’s try 和 Let’s check的听力练习,在听录音前,先让学生看插图,自己编对话或句子,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再听录音做题。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兴趣,就能激发强大的求知欲。因此,小学英语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课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兴趣教学法有: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采用Let’s chant这种有律动节奏的方法编排短语和句子;引用贴近生活的英语格言;阅读一些简单的英语幽默故事;听英文歌曲、欣赏英语电影的精彩片段,这些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英语课堂。
篇9
《语文课程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中插图的关注绝不会少于对文本的关注。而且,更多的学生会主动的注意到课文对应的插图,甚至会在插图中按照自己的方法和理解进行涂鸦。相对于文本的学习,学生就显得比较被动,更多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因此,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插图,能够投学生所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语文教学平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展示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是最好的道路。一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让学生兴趣盎然的紧跟老师进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更多的老师在课堂导入阶段煞费苦心,故事、儿歌、游戏等各种激趣的手段层出不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课文我们却很难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其他的导入方法可能不合适或者重复的使用极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这时,插图就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导入资源。插图可能学生事先就比较熟悉,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插图与学习的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而不感觉到生疏和困难。
例如,在《少年闰土》这篇可课文的教学中,文章中有一副闰土在西瓜地里的插图。教师让学生看插图,并提问:“想想这个图中的少年是谁?仔细观察这个少年,你能够从他的动作和表情看出这个少年有什么特色?能不能借助这幅图简单的解释一下,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位小人物?文章中哪些段落是写有关这幅图上的事情,文章中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写了闰土的几件事情?读读课文,把他们找出来。”这样,通过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同时将整个文本的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以此为导引,积极的进行其他内容的探索,从而将整个课堂完全调动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赏插图,使情境更形象化
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妙境界,深化了解文本的中心。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文的体裁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加以区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制宜,因文章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而课文的插图是与课文完全匹配的,利用起来势必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例如,在《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同学展示课文中那个老人的插图:清晨,一位老人在树林的椅子上安详的坐着,她正静静的享受这清晨带给她的美好,清新的空气,鸟儿的歌唱,舒适的阳光,多美啊!真是美好的一天。但是恰恰这时,一阵似锯床腿一样难听的小提琴声打破这一切的美好,破坏了这难得的美。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猜猜这位老人会怎么做?看看这幅图,通过这位老人的表情你能猜出什么?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答案吧。”通过对插图的讨论,同时和学生一起感受这幅图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美好和宁静,让学生在这美好的情境中体验,享受。又问:“当这种美好的情境被打扰,同学们体验到了失落,但是却不知道图中的那位老人究竟会做出什么反应呢,会不会和我们一样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迫切的想知道那位老人的反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从课文的学习中化解自己的疑问,加深课文的理解。
三、品读插图,让课文更加丰满
课文中的插图都是根据课文内容而配上去的,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反应,同时由于图片相对于文字而言,更具想象力,还是课文内容极好的延伸。因此,细细的品味课文内容,感觉意在言内,却用意犹未尽,以此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的进行咀嚼,加深课文的理解。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文;教学模式
阅读课文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方法,其既可连接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又可直接体现某一单元训练的重点。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既可巩固和深化低年级阅读目标,同时也是为高年级阅读目标做铺垫和过渡。根据新课改标准对小学中年级阅读提出的“能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会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目标,笔者总结出中年级阅读课文教学的三个侧重点是: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课外拓展积累,并且认为,“自学辅导”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自学,培养学生读书能力
这里所讲的“自学”与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预习”不一样,后者一般发生于课外,是没有教师辅导的,因而质量往往都难以保证。而这里所说的“自学”是发生于课内,由教师所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正是自学能力起步的阶段,作为中年级学生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细心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自学”有基础阅读和逻辑整理两个阶段,前者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基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后者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引导、通过自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某一课题内容的逻辑内容。
“引导自学”主要有教师先导、学生后自学,学生先自学、教师再导,教师边导、学生边自学三种方式。第一种中,教师先导是指教师先指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学生再根据这些要求和方法自学;第二种引导自学方法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领悟自学的内容。
笔者在要求学生自学前总会要求他们标出自然段,并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写出来,最后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写成课文的主要内容。另外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可帮助学生理清总分总的方法。即:(1)初读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好写什么,找出中心词、句、段;(2)逐段朗读,理清每段间的相互关系;(3)口述主要内容。
二、品诵积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本文中“品诵”是指学生在经过自学和讨论之后,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在旁边注上自己喜欢这些词、句、段的原因,再通过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而“积累”是指引导学生摘录每个自己理解感悟较深且喜欢的词、句、段,牢记文章的精彩部分。因此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将词句的意思和词句所表达的情意理解并体会,并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信息、语言材料大量地储存积累起来。
三、尝试实践,课文拓展积累
1.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阶段是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知识,进一步规律化、综合化技能,进一步全面、深刻、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经过之前的自学阅读和品诵积累后,学生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帮助下已基本掌握了新课的内容,但他们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先简明扼要地对所学文章进行概括性讲述,特别是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接着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与结果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并提出其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师可跟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学生们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在这一总结反思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主体问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文拓展阅读
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将自身在课堂上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和读书能力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课文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学生通过大量的课文书籍的阅读可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而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应注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保证阅读内容的健康丰富。同时应提倡学生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在人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童年》等中外长篇名著,这类长篇名著可磨炼学生的意志,熏陶他们的情感。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