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可转换债券;收益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03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05 -03
定价问题一直是可转换债券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外相关专家在这方面已有了较为广泛的深入研究,国内学者也在积极研究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问题。笔者正是鉴于此,对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谈一谈自己的拙见,仅供同行探讨。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兼具债权凭证和股权凭证双重性质的金融工具。一方面,可转换债券具有明显的债券性质,它与一般债券一样,具有面额、还本付息期限、利率,如果投资者在转换期内未将其转换为股票,发行人必须无条件地还本付息,在转换之前,它属于企业的债务;另一方面,可转换债券又具有股权性质,只要持有人愿意,均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条件将其转换为普通股,转换后它便不再是企业的债务,而是企业的股本。
1 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构成分析
当发行企业的股票市场表现良好,股价持续上涨时,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可以按照低于当时股价的转换价格将可转换债券转换成公司的普通股,不但能获得转换利益,并且能成为企业的股东;如果企业的股价低迷,投资者就可能会选择持有债券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或按期收回投资本金。这种选择权正是期权的显著特征,所以,可转换债券是兼具期权(衍生金融工具)与债券(基本金融工具)双重性质的金融工具。
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于可转换债券就相当于投资者拥有了买入股票商品的期权,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则可看成是这种期权的卖方。这种期权的取得成本即期权的权利金是投资于可转换债券的成本与投资于不附转换选择权的同类债券投资成本之差额。由于标的股票价格上涨且高于转股价格时行使转换权才有意义,因此可转换债券的投资者以权利金为代价购入期权,看好的是拟转换成的股票的上涨前景,所以可转换债券上附着的转换选择权实际上是一种买入股票的期权,是一种看涨期权。
基于此,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包括债权价值和期权价值两部分,其债权性的价值体现在普通债券的价值上,期权性的价值则体现在看涨期权的价值上。因此,可以综合利用普通债券价值估价方法和看涨期权估价方法来确定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可表示为:
可转换债券公允价值V=普通债券价值VB+看涨期权价值VC
2.1 普通债券价值VB的确定方法
可转换债券相当于普通债券部分的价值等于投资者持有债券期间能够获得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可采用收益现值法确定其价值。即:
VB= +
式中,VB为普通债券价值,t为债券到期年限,I为债券的票面年利息(等于票面值乘以票面利率),i为贴现利率,P为债券到期值(一般为面值)。
2.2 看涨期权价值VC的确定方法
可转换债券的期权价值是一种看涨期权,可采用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进行确定。即:
VC=SN(d1)-Ee-rtN(d2)
d1=
d2=d1-
式中,VC为看涨期权价格;S为标的资产的现行价值;E为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r为期权有效期间的无风险收益率;σ2为标的资产价格的自然对数的方差,反映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在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标的资产价格变动呈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故计算中其期望值与方差一定;t为距期权到期日的时间;N(d)为均值为0,标准偏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2.3 可转换债券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具体应用
例:甲公司为国内知名的房地产上市公司,2011年发行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相关基本条款如下:
发行额:13.5亿元;
面值:F=100元;
发行数量:M=1.35×107;
发行期:2011年6月13日-2016年6月12日;
票面利率:0.8%(自2011年6月13日起计息,每年付息一次);
初始转股价确定:发行前1个月股票的平均价为9.73元。
故初始转股价定为10元;付息登记日:2012年6月12日,2013年6月12日,2014年6月12日,2015年6月12日,2016年6月12日。
公司普通股股本:13.5亿股。
转换期:2011年12月13日-2016年6月12日(含当日)止,持有人可以在转换期内的转股申请时间申请转股。
要求:2012年6月17日,甲公司股票市场交易价格为9.89元,估计该时点甲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
(1)可转换债券中普通债券部分的价值估算
可转换债券中普通债券部分的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估算,根据可转换债券的条款,相关参数确定如下:
①债券的票面年利息的确定:I=100×0.8%=0.8元
②贴现利率i的确定:贴现利率实际上是发行纯债券的要求回报率,由于现在发行的企业债券都有相同的评级和类似的担保,所以交易所企业债券相应期限的收益率可以作为可转换债券定价的贴现利率,而无需考虑额外的信用风险。假定市场上5年期的企业债收益率为4.78%,则对甲公司可转债中普通债券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估算时选用的贴现利率为4.78%。
③债券到期值的确定:P=100元
所以,可转换债券价值中普通债券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估计可得:
VB= + =85.81元
(2)可转换债券中期权价值部分的估算
可转换债券中包含的期权为看涨期权,运用期权定价的布莱克-舒尔斯模型进行估计。根据可转换债券的条款,相关参数的确定如下:
①权利期间:选取2012年6月17日-2016年6月12日的可转换债券的价值为研究对象,到期日统一视为4年,即:t=4。
②标的资产的现行价值:对于可转换债券来说即为估价时点股票市场价格St=9.89。
③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即为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E=10元。
④股票波动率σ的确定:股票价格波动率是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是用来衡量股价波动不确定性的重要变量,可转换债券的期权价值一般会随着股票波动率的增加而增加。股票波动率σ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估计,假定以甲公司2010年6月8日-2011年6月8日(选甲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前一周作为估算起始点,以剔除可转换债券发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可转换债券发行前1年的日股票收盘价数据为样本,统计估算出的股票价格年波动率σ=38.3%。
⑤无风险收益率r的确定:无风险收益率的确定在基金业绩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种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都使用了无风险收益率指标。在国际上,一般采用短期国债收益率来作为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在我国,商业银行大都是国有银行,储蓄风险很低,另外,由于具体的历史原因,我国的国债利率通常是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再加上一定的利率升水。因此,可以选用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2.25%作为年无风险收益率。
根据前述分析,St=9.89,E=10,r=2.25%,σ=38.3%,t=4,由此,利用布莱克-舒尔斯模型估算出可转换债券中看涨期权部分的价值为:
d1= =
=0.486 045
d2=d1- =d1-0.383× =-0.279 95
查正态分布数值表可以得到:
N(d1)=0.686 535,N(d2)=0.389 759
因此,每份可转换债券转换权的价值为:
VC=SN(d1)-Ee-rtN(d2)=
9.89×0.686 535-10×e-2.25%×4×0.389 759=3.228(元)
根据转换条件,每份可转换债券到期可以转换为10股股票。因此每份可转换债券中包含10份看涨期权的价值,即:
10×3.228=32.28元
所以,每份甲公司可转换债券的价值为:
V=普通债券价值VB+看涨期权价值VC=85.81+32.28=118.09元
这一价值即是2012年6月17日甲公司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值。
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可以近似地求得期权的价值,进而估算出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但由于该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如股价变动呈对数正态分布、期权有效期内无股息分配、无风险利率是恒定的),所使用的各种参数大都离不开人的主观估计,因此,在具体运用时,所使用的参数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期权价值,但这种估计的差异并不能从根本上否认其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为任何模型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者针对这些假设条件,对其进行改进和修正,可以使布莱克-舒尔斯模型的适用条件更加接近实际,进而提高模型的合理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洁.我国可转换债券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1(5).
篇2
一、公允价值简述
公认会计准则(GAAP)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购买或销售一项资产的现时价值;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发生或偿付一项债务的现时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2004年6月FASB的征求意见稿中,将公允价值重新定义为“知情的、不相关的、自愿的各方之间,在当前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所能达到的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虽然文字表述有差异,但本质一样。第一,前提假设相同,都是在双方自愿、公平、非强迫的前提下进行;第二,价格是双方达成的协议,任何一方有异议都不构成公允价值;第三,都有交易的存在,其交易可以是现在的,也可以是估计的、尚未实现的预期交易。公允价值也就是指公允的市场价格。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的演变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运用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8~1999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交易》准则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这阶段运用公允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着障碍:在理论上,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超前于我国的会计目标。我国会计目标的研究相对滞后,局限于提供充分的会计信息,而未能满足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在这样的会计目标指导下,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显然超前。在实践中,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要由交易双方自己来确定,所以人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价值的公允性。有些企业利用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来影响公允价值的确定。有的交易主体不考虑公允与否,干脆把公允价值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往往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这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非货币交易等会计实务中经常可以见到。
第二阶段是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在保留公允价值概念的情况下,基本上取消了公允价值计价,仅将公允价值作为收到补价方在多项资产上分配入账金额的依据。原因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因此公允价值被暂停使用。
第三阶段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大大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新会计准则体系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到我国的会计体系中,并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积极但又稳健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资产减值、捐赠与补助、企业年金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与1999年引入公允价值相比,此次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框架概念,但并没有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准则所有条款,而是根据我国实际国情,考虑实际可操作性等因素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更窄、限制更严。
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趋势,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更是促进了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三、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怎样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国家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一大亮点,采用公允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会计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这一点同会计目标相一致,也是国际趋同化的必然选择。可以说,采用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我们要积极响应。但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比如说资本市场不发达、监管力度不够、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公允价值的内涵,预计目前我国采用公允价值可能面临到的问题,以及考虑它具备了怎样的条件才能被实务界广泛采用。
2、采用何种切实可行的准确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尽管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初步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但是就目前而言,公允价值尤其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正是由于这些困难的存在,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导致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对财务报告的重大影响。
首先,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取得不具有及时性。目前,企业主要是通过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活跃市场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些部门所的公允价值信息严重滞后于市场信息。一个不具有及时性的公允价值,很难具有相关性,这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一定障碍。此外,市场价格是多变的,到底那个是公允的,有时也难以确定。
其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中各种估计参数的取得具有一定的弹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思路简单、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变量的确定方法都有很大的弹性,如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各种变量的确定方法都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估计,不同的参数将直接导致公允价值的重大差异。如果变量的选择不合理,将导致计算结果的不公允、不可比以及对投资者造成误导。
3、怎样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效应。新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的变动要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我们通常理解的收益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改变现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影响当期的损益。而且新会计准则在计量属性选择方面给了企业更大的自,这很可能会催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这其中公允价值很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2001年我们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要恰当地运用公允价值,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相关性是建立在可靠性的基础上,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勋指出,使用高新技术和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活动的大型企业的会计计量将从混合计量模式走向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使用一般工艺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和不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的小型企业则保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这种从不得已而采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回归单一计量模式,是出于保证会计报表信息可比性的需要。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在比较成熟的市场下,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计量,利于有价证券、汽车等长期资产方面的评估;对于现阶段尚不成熟的市场,要尽量减少使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手段,待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市场成熟后再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也为时不晚。
其次,要规范公允价值的取得途径,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可会同一些社会团体如行业协会等,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手段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并且保证信息数据的公开化和实时更新。实时、准确的大容量行业信息数据不仅方便企业专业估价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价值参数资料,使交易透明化,使公允价值运用所使用的市场数据具有可验证性,更能够为公允价值的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轨迹和足够的数据支持。对于净现金流量折现取得公允价值的途径,主要规范的是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 运用
2007年l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的会计准则,在多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出现利润操纵,准则又“人为”谨慎地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取得与计量”。
一、公允价值在准则中的运用
(一)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
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于非现金资产抵债业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由于在清偿债务时非现金资产类别不同,其公允价值的计价依据也不同,非现金资产属于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且该金融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金融资产的市价作为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但该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采用规定的估值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非现金资产属于存货、固定资产等其他资产,且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上述两种情况不存在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以采用两种价值计量模式,即公允价值模式和账面价值模式。其中,公允价值模式是指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或者换入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运用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
金融工具的后续确认采用了混合计量模式,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其他金融负债采用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摊余成本计量。
二、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获取和使用问题
采用公允价值而引起的价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所以通过损益表反映出来,它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的各项指标和财务信息的正确性,因此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技术是计量中的关键,由于我们目前交易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公允价值的确定办法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二)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引发会计人员的盲目排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人员也已经熟悉了历史成本模式的操作,而对公允价值的内涵、计量与报告方法等还相当陌生,因此,很可能导致他们由于思想、习惯上的偏见而对公允价值计量盲目贬低、排斥和拒绝。
(三)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条件不够成熟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规范,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运用公允价值缺乏参考标准,专业人才、信息系统以及数据欠缺使得对公允价值的取得和披露都缺相应的技术支持。目前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商业银行,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部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大多是通过外部会计师询价来确定的,同时不少金融工具项目如果没有相关市场价格,其公允价值不易确定。
三、我国会计业务中推行公允价值的建议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允价值运用面临困难,为此提出以下几种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市场条件,首先积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虽然公允价值并不就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当前应该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运用现值法确定公允价值时,预期现金流量的估计、用于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的选择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此,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具有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成本的需要。
(三)加强公允价值确定的现值技术的理论研究
有关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来看,活跃市场中的市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但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可以采用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内的各种估价技术,来提供对公允价值的良好估计。我国由于活跃市场相对缺乏,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将更多地依赖现值技术。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现值对公允价值及其应用的探讨技术,努力学习国际上在现值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取得公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
[2]钟子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金融工具准则中的应用评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10)
[3]藤辉.浅议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及其应用[B].中州煤炭.2008,(1)
[4]卢士月.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B].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9)
篇4
长久以来,在会计计量上,多数是以历史成本作为最能体现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的计量属性。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到,单纯考虑历史成本,不能体现企业的真正价值,也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准确性的原则,因此,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公允价值的内涵、计量、应用等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
2000年FASB的SFAC NO.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当前的非强迫的交易或者非清算销售的交易中,非关联的、自愿的各方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清偿时所支付的价格。经过了几次修订,2006年6月FASB的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给出了公允价值的最终定义,即在计量日时,市场中的参与者在有序的市场交易中,出售(清偿)一项资产(负债)时所收到(支付)的金额。
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讨论起步较晚,主要也是在参照和借鉴国际上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市场条件的实际情况,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应用范围。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构建了一个新的更加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点,就是对于公允价值这一会计计量属性的广泛应用,包括债务重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接轨。
彭江嘉(2013)在文章中指出,公允价值不能总是体现为理想环境下公允市场的出手价,从其逻辑基础和所体现的价值基础来考虑,更应该将其看作一种综合考虑买入价和在用价值,从而最能够体现资产或负债合理的价值的复合计量属性。
刘婷(2013)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角度探讨了有关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的应用价值。她认为,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符合了决策有用性这一宗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这种计量模式下,会计信息更能够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但她同时也指出了,由于使用范围和市场条件的限制,公允价值的确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彭美华(2009)在探讨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的文章中指出,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波动状况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体现,实际上是对一项投资其收益状况进行了动态、及时的反映和计量,能够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清晰地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从而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
然而李立群(2009)在文章中指出,尽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具有诸多优点,其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按照市场价值计量,在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资产的价值就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起落,可能会引起对市场的过度反映,也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范新安(2009)在讨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产生的影响时指出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原来购入的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会大幅提升,必将会大幅度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但是从我国现状来看,由于市场不够成熟,很多情况下价格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且很多资产的公允价值可能也比较难以获得。
通过以上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应用及其影响的分析,可以说,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双方,自愿达成的价格”这一概念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市场发展的需要的。
也就是说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要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来计量。也就是说,确定公允价值时,考虑了持续经营这一假设前提,企业不会进行清算、破产等不利条件下的交易。然而在现实的市场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能够在活跃的市场中被交易,因此,公允价值的确定有时会存在一定难度,相关法规的完善以及各类估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应用概况
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较大范围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国际上来看,以美国为例,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开始运用于资产的计量,到九十年代,其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直到2000年,SFAC NO.7中现值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指明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核心问题并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使得会计信息特别是会计利润更能够反映和体现公司价值。但由于相关操作并不完善,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了部分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到了2006年9月,公允价值的概念框架得到了比较明确的规范和界定,使用范围也随之进一步扩大。
在我国,历史成本一直以来都是主要的一种计量模式。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我国的会计准则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到2007年新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财务会计框架已经逐步完善,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广泛应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的年报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来说,主要集中于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公司合并等方面。
三、应用情况分析
总体来看,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价值的确定可参考以下三个步骤:
1.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
3.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交易市场,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但在现实的市场条件下,不论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确定都可能需要运用一定的估值技术,可以借鉴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包括市场法、现值法和成本法,因此在具体确定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要以其活跃市场上能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若市场价高于成本,超过的部分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若市场价低于成本,也应当将其账面价值调整为市场价,差额即为当期损失。
(二)投资性房地产
长期以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规定,当存在确凿的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时,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不再进行折旧和摊销。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如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受到市场和不同估值技术的影响,价值波动就会比较大,公司利润的波动就会加大,会对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价值产生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很难在活跃市场中找到相同或类似的房地产,其价值的确定也需要相关的专业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因此,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这也是至今为止大多数公司没有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重要原因。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进行的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金的交换行为。企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往往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管理层的意图或是具有某种特定的商业用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换入资产的现时价值,相关性更强。
(四)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一般是发生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务人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债权人作出让步的行为。重组后的债务应按照所偿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其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影响当期损益。这样,通过对债务进行重组的行为,就可以增加企业的当期利润。
四、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在监管机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运用环境不够成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存在较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中,信息不够透明,利益相关者众多,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为许多公司操控利润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许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确定时存在一定难度,估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不够明确,这就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带来了困难。
但是,与历史成本相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公允价值的确定,考虑了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时也反映出更加符合现时市场条件下的资产和负债的状态及其价值,因此也就能够更及时的体现企业资本价值的变动情况,使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另外,在会计期末,根据配比原则对各要素进行账面价值的调整,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也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减小风险。
可以说,我国会计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较为谨慎,随着使用环境改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以及会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得到广泛使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范新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9(1):52-62.
[2]范玉冰.浅谈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J].经济师,2013(09):283-284.
[3]李立群.金融危机背景下谈公允价值会计[J].商场现代化,2009(33):70.
[4]刘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和影响[J].会计之友,2013(05):61-67.
[5]彭江嘉.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应用及选择[J].财务与会计,2013(02):31-33.
[6]彭美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解析[J].商场现代化,2009(33):67-68.
[7]王鹏.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3(09):112-113.
[8]杨素燕.浅析“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3(01):168-170.
[9]张文,符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及完善策略[J].财会研究,2013(01):48-51.
篇5
摘要: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提出了公允价值概念,其运用已成为我国未来会计计量的必然趋势。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必须以具备适当的经济环境、消除其技术障碍和严格控制其经济后果为前提。本文在分析公允价值现实运用的上述难点的基础上分别对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 难点 对策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约束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环境分析我国经济环境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正逐步建立、投资者日益成熟、法制环境和监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等。研究表明,近年来部分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没有演化成盈余管理的工具(王跃堂等,2005)。同时,公允价值虽仅有较弱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但投资者认同公允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因而准则制定者应当考虑适度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邓传洲,2005)。我国已初步具备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环境。同时必须指出,在我国推广公允价值计量,仍存在以下方面的环境约束:一是我国尚无完善的活跃要素市场,公允价值计算的数据来源没有保障;二是我国尚缺乏完善的规范资本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体系;三是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现值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有一定风险。
(二)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经济环境的对策分析 可从以下方面改善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环境:首先,深化改革,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素市场。要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规范流通秩序。要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通过制定整套完善的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大力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及产品商品化,以适应要素市场发展的需要;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严格资格认定,使其发挥好服务、沟通、公证及监督作用。其次,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强度和对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法律法规间的逻辑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保障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法规体系。一是应在《公司法》中赋予监事会董事任免权及董事报酬决定权,从而将监事会提升为董事会的上位机构,同时应引入外部监事制度;二是应加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可操作性,尽快出台实施具体细则,既要保证股东的合法权益,也要防止股东代表诉讼权的滥用;三是应在《会计法》中明确不同岗位会计人员相互监督和制约的职责和权限;四是应在《注册会计师法》中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及处罚范围,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按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技术障碍及对策分析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难点分析 从技术上看,公允价值现实应用的难点主要在于对狭义公允价值的合理计量。在没有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替代时,狭义公允价值的计算至少需要对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折现率及折现期等因素予以确定,其实务操作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多变性,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分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计。如准确预计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涉及确定其未来现金流量的载体;估计影响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各因素的变动趋势;估计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分布及概率;分配多项资产所共同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二是由于未来的利率或投资回报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合理确定能公允反映经济事项的折现率具有较大难度。如确定能公允反映固定资产潜在获利能力的折现率,涉及合理确定折现率的预测基础;估计折现率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确定影响因素的反映形式。三是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经济事项的影响年限即折现期不仅取决于其自身,还取决于其他相关事项,因此,准确推定折现期具有难度。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技术对策(1)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利用马尔可夫决策法、多目标决策法等经营决策方法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比较科学的预测,同时,通过结合决策树的方法计算企业各种可能经营状态下经济事项的期望现金流量,可以极大提高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准确性。一是可以根据资产的具体用途确定其现金流量的载体。对以批量生产为主的制造业而言,生产用固定资产使用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所生产产品的销售,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载体就是该固定资产所生产的产品;对以服务为其主要生产手段的企业而言,生产用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实现依赖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上即服务对象的认可上,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载体是服务;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由于不具备生产能力,可将其以一定的标准归入特定资产组中,特定资产组的现金流量载体就是该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的现金流量载体。二是可以通过对产品销售价格及销售数量的预测判断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产品的预计售价,预计销售数量决定产品的未来现金流量,故也决定着待折现的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即根据企业历史资料的变动趋势或企业最近的预测资料和预测增长率,对产品销售价格及销售数量的变动趋势的判断同样适用于待折现的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运用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矩阵可以合理预测企业预计销售量。根据企业销售部门的统计资料,计算各种市场景气度下的状态转移矩阵,结合资产的预计可使用年限计算每年的状态矩阵。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矩阵和决策树法还可以合理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分布和概率。首先,根据企业对资产的未来价格和销售数量、销售状态的初步估计,运用销售人员的经验判断和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矩阵计算出的销售状态概率,判断每年每种产品在每种销售状态下具体销售区间的概率;然后计算每个销售区间的期望销售数量,从而计算出企业在每种销售区间的期望现金流量,三是根据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载体的主要构成要素对该载体价值的贡献率可以合理分配多项资产所共同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生产用固定资产A为例来讨论多项资产所共同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分配方法。生产用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为所生产产品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如果多种资产共同生产多种产品,则必须采用恰当的方法将产品的预计现金流量分配给参与生产的资产。在技术成熟的大批量机器生产中,产品的主要耗费为固定资产使用耗费,故可以认为在技术成熟的大批量机器生产中,产品的价值与固定资产的耗用呈正比关系。
资产A产品贡献率)。同理,在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成本的企业中,可以采用人力资本对产品的贡献率为标准分配共同未来现金流量,固定资产A的产品贡献率的分配基础和调整基础为产品设计及生产人员的工作时间,其他计算原理同机器大生产的企业。
(2)折现率。折现率的确定可以根据经济事项的特点采用内含报酬率、调整后的增量借款利率、或根据企业特点并结合历史资料及预测资料进行合理估计。仍以固定资产为例予以说明。一是可以采用内含报酬率或其他合理指标作为折现率预测的基础。在已知资产或近似资产的内含报酬率时,可以采用内含报酬率作为资产的折现率;在内含报酬率未知时,可以根据企业调整后的增量借款利率作为资产的折现率,或者根据预计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平均获利能力进行调整后作为折现率。仍以生产用固定资产A为例,假如该资产及同类资产内含报酬率无法获得。企业使用固定资产A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产品利润以便弥补各项生
产成本和费用,而流动资产的收益率较低,任何一项固定资产的预期资产收益率都应当在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之上。根据企业近三年的报表测算出,该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因此,固定资产A的折现率预测基础=该企业近三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1+l%)。二是根据资产的用途及特点分析影响其折现率的因素,并根据企业历史资料估计其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在已知资产或者近似资产的内含报酬率时,由于该指标能比较公允的反映资产的获利能力,故可以不用进行调整。在其他情况下,由于物价和汇率变动将影响企业短期周转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市场利率的变化将引起其它投资市场(如证券市场)报酬率的相应变化,故影响固定资产的折现率的因素包括:折现率预测基础,预计物价变动率,预计汇率变动率和预计市场利率变动率。预计物价变动率、预计汇率变动率和预计市场利率变动率的变动趋势,可根据平均数历史变动趋势进行估计,也可根据政府工作规划资料分析获得。仍以生产用固定资产A为例,假如企业通过专项贷款获得该项资产,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必须先偿还贷款,则影响其折现率的因素除上述因素外,还应当包括增量贷款利率。三是根据资产特点以及折现率预测基础与折现率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折现率的函数表达式。在已知资产或者近似资产的内含报酬率时,折现率=内含报酬率;在内含报酬率未知的情况下,未来现金流量的载体受物价、汇率以及市场利率的变动影响呈线性关系,则折现率可表示为:固定资产折现率=折现率预测基础×(1+预计物价变动率+预计汇率变动率+预计市场利率变动率)。如果某项资产所生产的产品随汇率或物价的变动影响呈U型,与市场利率呈线性关系,则此时折现率的表达式应当为:固定资产折现率=折现率预测基础×(1+预计物价变动率z+预计汇率变动率z+预计市场利率变动率)
(3)折现期。折现期的确定可根据与经济事项相关的法律规定、竞争对手的报告资料、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或行业历史资料进行预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现期的推定:可以结合其折旧政策和减值准备全面分析资产的性能和使用状况,推测资产的未来使用状况;利用行业历史资料分析该类或者近似资产技术的更新速度以及产品的市场寿命,并以该类资产技术更新速度及其载体产品的市场寿命等因素为自变量,以该资产经济寿命为因变量,建立回归分析方程,结合相关资料合理推定其折现期。
三、公允价值进行盈余操作的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准则 经济后果
现行准则实施以来,上市公司从2007年的1570家到2008年的1624家,再到2009年的1774家(截止2010年4月30日),按现行准则体系编制财务报告,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其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备受关注,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也形成一定的影响。会计的经济后果通过会计准则制定与执行途径显现。就会计规则制定而言,其实制定机构是为特殊目的而考虑“经济后果”,本身不会增大蛋糕,是对主体创造经济利益的会计再分配,由此引发准则制定权的争夺,现实中表现为各利益集团为得到制定机构偏爱而进行寻租,是为上层后果。从准则执行来看,会计信息是管理层职业判断的过程,体现为是管理层的准则选择权决定具体的利益分配,并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由此,该层次成为诱发利益冲突的导火线,可谓下层经济后果,21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系列会计舞弊案是其证明。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年度财务中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为基础,分析3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对净资产及损益影响,据此分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计量转向金融工具及衍生品,并经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逐步完善过程,这为开展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提供日趋丰富的素材与数据,这使得金融工具成为热议的话题。Barth(1994)以1972-199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为样本,分别运用价格模型与收益模型,检验了投资性证券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1996年FAS107《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的,标志着公允价值的运用驶入快车道,学者以该准则实施为背景,进行了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该类研究集中在金融行业(Nelson,1996;Bernard et al.,1995;Barth,1996;Khuranna & Kim,2003;Burkhardt & Strausz,2007;Chang J. Song et al.,2008等)。自2007年以来逐步升级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公允价值风险的关注,集中分析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Robert & Boyer(2007)认为公允价值所形成的永久差异会增加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Ryan(2008)指责公允价值计量放大和恶化了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全面的系统风险。Uroojkhan(2009)认为公允价值导致了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
(二)国内文献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现行准则中的引入,为国内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经济后果提供机遇,该方面的研究始于规范研究,如张知、余玉苗(2007)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经营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随着上市公司数据的累积,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也大量涌现,研究主题是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及其使用者的影响及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的影响因素,研究范围广泛:从特定报表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到特殊业务(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到特定行业(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等)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影响,如赵彦锋、汤湘希(2010)通过分析2008年年报数据,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金融业特别是证券和保险类公司受资本市场影响而业绩大幅波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研究则以模仿西方的估值研究为主,无论是特殊行业(金融、房地产),还是整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结论不尽一致,这与西方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次贷危机爆发后促使人们将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稳定联系起来,在此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探寻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如葛家澍(2009、2010)、黄世忠(2008、2009、2010)、于永生(2009、2010)、王守海(2009)、周华,刘俊海(2009)、刘玉廷(2010)、谢诗芬(2010)、任世驰,李继阳(2010)、赵彦锋(2009、2010)等。
二、公允价值计量经济后果分析
( 一 )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负债的影响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初始和后续计量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整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至2009年三年分别为36977.58亿元、39664.01亿元、44049.14亿元,占全部资产的比例为:8.88%、8.14%、7.11%,基本稳定在7%以上。但从两者的变动趋势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呈现出比例下降的现象,比例依次为13.24%、12.8%、5.5%,见表(1)。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在处置时才计转入当期损益,形成一个缓冲带,避免公允价值计量波动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净资产产生的影响来看,2007年是导致净资产增加1 491.23亿元,而在2008年却使净资产减少了2206.65亿元,从连续两年的一增一减的巨大反差,可以看出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虽然没有直接进入损益,但其早晚会释放出来,转化成现实的影响,尤其是自2009年开始,上市公司在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报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其对利润的潜在影响进一步呈现。需要说明的是,在2008年,不少上市公司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年末收盘价计提了减值损失,这实际上是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现实影响。就公允价值计量在负债中的运用来看,无论是与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相比,还是在整个负债中的比例,3年依次为:0.34%、0.27%、0.12%,显得微不足道,并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主要是衍生工具形成负债。我国负债中较少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表明其计量的困难,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谨慎态度。从上述对资产、负债公允价值运用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与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初级及其衍生品的交易规模还很小,虚拟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金融工具的创新仍待深化,特别是我国的银行业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其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足10%,远低于美国金融机构截止2008年第一季度末的45%,在其营业收入构成中,利息收入占85%以上,而中间业务收入不足10%。
( 二 )公允价值计量对损益的影响 从我国现行准则规定来看,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项目中,直接对损益产生影响的有: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衍生负债。虽然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不多,但一般而言,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需要在当期损益中确认,唯一可以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是与现金流量套期会计相关的衍生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 从表(2)中数据汇总整体来看,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整体利润处于低谷,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来看,其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86%、4.51%和0.06%,可以说影响有限。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从2007年到2009年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及其业绩经历了非常剧烈的波动,特别是从红火的2007年的“收益”206.92亿元沦为2008年的“损失”501.33亿元,减幅高达342.28%,主要原因归因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盯市”本性,而我国股票市场在该期间波动剧烈(上证指数从2007年12月31日的5261.56点跌至2008年12月31日1820点,跌幅65.4%,导致股市中24万亿财富蒸发)。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收盘价作为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年末的计价依据,在收盘日股市下跌的情况下势必导致该类资产大幅缩水,而由此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包括以公允价值作为后续计量模式的部分投资性房地产及衍生负债的影响,与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相比,公允价值对损益的影响会让信息使用者产生更明显的反应。
( 三 )公允价值计量对行业的影响 受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范围所限,其影响限于持有相应资产或进行相关交易的公司,本文主要从行业影响分析。从行业分布来看,金融业尤其是证券和保险类上市公司持有大量金融资产,而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使用主体,因此金融业成为因将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直接计入利润表而发生业绩波动最明显的行业。本文以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明显的2008年为例进行分析,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在“公允价值损失金额”排名前的上市公司中,保险公司与券商占有6家,具体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信证券、国元证券、海通证券与中国太保,他们该项损失金额分别为176.68亿元、83.16亿元、33.41亿元、8.76亿元、8.20亿元、7.42亿元。与该年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述公司在2007年均收获了巨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国人寿亏损63.88亿元除外)。另外,航空运输业、电力及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持有大量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亦成为受“公允价值计量”冲击的重灾区。在这些非金融类公司中,该项损失居前三位的是中国国航、ST东航和中国远洋。其中,中国国航损失77.07亿元,产生于油料套期的公允价值损失;ST东航损失64.01亿元,源于原油期权合约;中国远洋损失52.03亿元,由其所持远期运费协议引起。在2007年,由于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而对这3家公司的利润贡献较大,特别是,ST东航,2007年取得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占利润总额的11.87%。来自非金融行业的数据分析表明,由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业绩“变脸”彰显了投资衍生品的高风险,从而引发企业经营问题。由表(3)也可以看出,2008年度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前十名中,金融业有6家。而以制造业为主业的上海汽车、振华重工也位列前十名,并且上海汽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到利润总额的63%,在其利润总额为亏损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其利润总额贡献颇多,这需要引起关注。从2007年与2009年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业差异。
三、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问题分析
( 一 )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判断标准不统一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吸取贸然推进公允价值运用引发舞弊的历史教训,我国现行准则体系中但凡涉及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都以“可靠计量”为前置条件,然而,通观现行准则体系,我们发现没有统一的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有活跃市场的,以市场报价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运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用到的输入变量可能来自市场也可以来自主体特定的输入参数,这两类输入值的可靠性差异很大。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与《生物资产》中对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认定标准为:一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二从交易市场取得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该方法放宽了资产的确认条件,相应地松动了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特别是运用估值技术时。其他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如《政府补助》没有说明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
( 二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缺乏统一规范 如前文所述,我国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已包含了与美国FAS157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三级次”理念,然而具体内容差异很大,结果是企业执行准则时,对于相同的交易或事项,有的根据活跃市场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有的以交易双方协议价格为公允价值,还有按照评估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的,这势必造成冠以“公允价值”之名下的数据难以可比。从上市公司年报也可以看出,对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已形成基本一致的方法,但是对于缺乏活跃市场的资产,往往把评估价值等同于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商誉的减值测试中。如在2008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20家上市公司中,其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包括如下三种: 14家公司采用评估价格; 1家采用第三方调查报告法; 5家运用参考同类同条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确定。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公司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方法还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管理层根据同类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的方法,主观性较强。
( 三 )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 就披露的情况而言,部分上市公司没有严格按照现行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有关公允价值的重要信息,突出表现在如下信息的缺乏:交易的具体内容、过程以及有关金额的确定方法;与金融工具相关关的风险分析;公允价值确定中输入数据的来源等,如在2009年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转为公允价值的两家公司世茂股份和ST天龙,年报中没有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如上文所述,即使披露了确定依据与确定方法,各公司也存在较大差异,引发人们对公允价值客观性与公允性的质疑。就其他间接运用公允价值的准则执行来看,披露不充分的现象更为突出。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非流动资产减值测试中需用到公允价值。就2008年情况来看,1 624家上市公司中发生资产减值的有1 089家,该项损失金额为3 963.48亿元,是利润总额的35.63%,严重拖累了该年度上市公司的业绩。从减值信息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资产减值的上市公司中,仅有79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减值测试中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占总数的72.82%,明显存在不按准则规定列报附注现象。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最大的特点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焦点在于债务重组损益的确定。在2008年的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实施债务重组的有296家,而220家债务人从债务豁免中实现收益109.30亿元。这些公司大多都披露了债务重组对营业外收入(或支出)的影响金额,但是对债务重组具体内容的披露存在详与略的差异。部分公司披露了用于债务重组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大多是双方协议价,也有采用评估价的,甚至还有法院或其他部门的裁定结果,令人费解。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因于缺乏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应用指南。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在借鉴美国FASB及IASB的公允价值计量或征求意见稿基础上,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指南,其中应努力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公允价值的定义。概念有着导向型的作用,决定着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改革动态来看,“立足市场将脱手价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的观点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已广为认同,也更具有实务操作,我国可以此为蓝本,重新定义公允价值。(2)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计量是财务会计的重心,会计中对公允价值运用中遭受争议最多的是其确定方法,这一点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环境下,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只情况有限,而多数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该市场条件下,要可靠确定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我们可以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做法,依据资产或负债特性及其基础数据的可靠程度,运用级次理论确定公允价值,并提供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统一标准,让信息提供者及使用者评价其“公允性”。(3)细化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规范。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得披露成为计量的有效延伸,以增强信息的相关性,特别是公允价值高度依赖非市场基础条件输入参数(inputs)时,应细化披露内容,比如该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所依据的管理层假设、是否使用了外部评估师的估值,以及如果某项重要变量发生与原来假设不同的变化,所进行的敏感性分析等。
*本文系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金融危机后全球会计治理及其国际协调机制与我国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BJY020)及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虚拟经济语境下的会计监管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24004504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情况分析报告》。
[2]牛华勇、裴艳:《次贷危机后再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经济经纬》2009年第3期。
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要素
2006年财政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最大亮点是,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前提下,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引入公允价值是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引起了人们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担忧。
一、会计要素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要点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财务报告中应用估值技术确定的金额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所以确定会计要素的公允价值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应当依次考虑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
第一个级次: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运用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
第二个级次: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
第三级次: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该采用估值等确定公允价值。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因此,在公允价值中,应优先考虑第一级次,其次采用第二级次,最后采用第三级次。
2)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及要点
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与上述三个级次相对应,运用估值技术确定会计要素也要优先考虑市场法,其次考虑成本法,最后采用收益法。
1、 市场法:市场法是基于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而产生的价格,以及利用其他相关的市场信息来计量公允价值。
2、 成本法:成本法是基于当前将要重置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的金额来计量公允价值。
3、 收益法:收益法是基于未来金额的现行市场期望所反映的价值来计量公允价值。此法下,只要是运用现值技术,将未来现金流折算为现值来确定会计要素的金额。
二、我国企业关于公允价值的规范与运用
公允价值概念于1998年第一次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出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中一度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到了2001年,财政部实施了五项修改,完成了公允价值向历史成本的回归。我国经济越来越广泛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而且我国市场经济也在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职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这都表明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越来越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定义上而言;“公平交易” 包含了自愿、熟悉情况、不关联等因素;“交易双方”应属于非关联方,不存在特殊或特定的利益关系,既没有给予对方优惠的动机,也不能利用各种关系压低价格、侵犯对方的利益;“熟悉情况”则指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双方有能力有条件了解资产实际或潜在的用途、市场情况等,并能够明了自己的利益所在;“自愿”强调买卖双方出于合理的动机进行交易,而非被迫购买或清算销售。公允价值即在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下,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层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且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资产或负债应当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但活跃市场上无报价的资产或负债,应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国内外规范与运用比较分析
1、国内外公允价值规范的相同点
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中都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交易价格、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值,假定企业是一个持续经营的实体,没有计划或没有需要进行清盘,显著减少其营业规模,或按不利条件从事交易。并且都强调了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计量日这一时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是动态的,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但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并未强调其为脱手价值还是实际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还强调了公允价值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交易发生的市场条件。
2、国内外公允价值应用的差别
国内外公允价值应用的差别在于以下方面:
(l)公允价值应用的起点不同。国外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从金融工具开始并大量集中在金融工具之上,在金融工具上的应用也不断成熟,有关金融工具的准则、规范已基本完善。
(2)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比国外更加谨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谨慎的改进。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除了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能够直接应用公允价值,其他项目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运用。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处于试探阶段,并没有把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业务全部或者更加全面地加以应用。
(3)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比国外窄。我国对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更窄、限制更严。而FASB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上财务报表内外的几乎所有交易、事项和情况都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参考文献】
篇8
金额。
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准予税前扣除。在资产持续持有的过程中,其计税基础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在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是指其成本扣除按照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税前扣除的累计折旧额或累计摊销额后的金额。
现举例说明部分资产项目计税基础的确定。
(一)固定资产
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会计与税法规定就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等处理的不同,可能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如可以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也可以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计提折旧。税法中除某些按照规定可以加速折旧的情况外,基本上可以税前扣除的是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的折旧;另外,税法还就每一类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作出了规定,而会计准则规定折旧年限是由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的。如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确定的折旧年限与税法规定不同,也会产生固定资产持有期间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2.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持有固定资产的期间内,在对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以后,因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也会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二)无形资产
除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一般不存在差异。无形资产的差异主要产生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1.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其成本为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除此之外,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其他支出应予费用化计入损益;税法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2.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主要产生于是否需要摊销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于某一会计期末的账面价值为其公允价值。税法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按照该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市价的波动在计税时不予考虑,有关金融资产在某一会计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从而造成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下,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类似,可比照处理。
(四)其他资产
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企业持有的其他资产,可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异的,如:
1.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准则规定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成本模式,采用该种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确定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相同;另一种是在符合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对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计税基础的确定类似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
例1 A公司于20×7年1月1日将其某自用房屋用于对外出租,该房屋的成本为7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转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前,已使用4年,企业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后,预计能够持续可靠取得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A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假定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同时,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确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2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900万元。
分析:该投资性房地产在20×7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其公允价值900万元,其计税基础为取得成本扣除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额后的金额,即其计税基础= 750 - 750÷20×5= 562.5(万元)。
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90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562.5万元之间产生 了337.5万元的暂时性差异,会增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2.其他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有关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后,其账面价值会随之下降,而税法规定资产在发生实质性损失之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即其计税基础不会因减值准备的提取而变化,造成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后,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例2 A公司20×7年购入原材料成本为5 000万元,因部分生产线停工,当年未领用任何原材料,20×7年资产负债表日估计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为4 000万元。假定该原材料在20×7年的期初余额为零。
分析:该项原材料因期末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5 000-4 000 =1 000(万元)。计提该存货跌价准备后,该项原材料的账面价值为4 000万元。
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会计政策
近些年来,公允价值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虽然公允价值在一些方面受到质疑,但它仍存在着扩大使用的趋势。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允价值因其取得具有一定难度,从而制约了公允价值适用范围的扩大。因而要求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要有适当的处理方法,合适的解决已经存在或者潜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运用现状
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由于历史成本已不足以解决我国在货币价值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公允价值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1、在投资房地产准则中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准则――投资性房地产》中介绍了如何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并特别说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得转换为成本模式。这是第一次在非金融资产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表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使用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2、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中规定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金额的确认。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之后,加强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的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了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
准则对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做出了规定和说明。例如当债务人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应在当期予以确认。公允价值应用到债务重组中使得该准则的针对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准确。
4、公允价值在非货币资产交换中的应用
依照新准则的相关规定,不同类别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要以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计量的基础。然而,由于关联交易现在大量存在我国大股东和上市公司里,使得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存在不可靠的隐患,因此换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否做到可靠计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1、取得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我国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三种方法:市价法、类似项目法、估价技术法。市价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但只有存在于活跃市场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能够采用市价法。但目前有很多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等缺乏活跃的规范市场,导致数据取得不够准确可靠。而剩下的两种方法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而且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要求高,尤其估价技术法方法多、结果差异大,加之估价技术不是很完善。这些问题使公允价值在取得上存在困难,制约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扩大范围使用。
2、使企业利润波动变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这意味着公允价值变动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和净资产,例如,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在金融资产出售之前,除非期末时股价明显低于显著低于购买成本,否则是不用调整相关资产账面价值的,但如果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期末要对股价与购买成本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影响当期利润。这使得公允价值与企业的利润息息相关。当市场波动较大引起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变化时,则对企业的利润和净资产造成较大的影响。
3、公允价值被企业利用操纵利润
我国公允价值在制度规范上存在缺陷,加之公允价值和企业利润息息相关,因此有些上市公司蓄意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例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公司在前一年发生亏损, 当年就可以选择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就会大大增加公司当年利润,实现对利润的调节,避免亏损。这些类似的利用公允价值操纵企业利润的做法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在使用和推广的过程中产生了不良后果。
三、 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1、完善公允价值获取体系
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描述,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条件以及计量方法都做出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但仍然比较宽泛,而且公允价值估价技术仍不成熟。为此,国家应尽快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操作规范,并加强估价技术的研究以建立多种具体的估价模型来提高公允价值的准确性。
2、加大监管力度
现在不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即使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得到完善,也会存在企业造假的现象。因此除了要完善各项公允价值获取体系外,还应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主管部门、行业自律机构、审计部门等单位的监督作用,严惩滥用公允价值计量行为,同时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和财会人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企业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运用保驾护航。
3、进一步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处理上的问题,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有权知道其详细信息,而且企业有责任帮助他们了解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问题,而只有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并且做到科学规范地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估价依据、假设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的影响、风险提示等内容,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取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向前. 《我国会计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2014年3月23日:94页,115页
[2]刘华磊.《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玄机及其防范》.绿色财会.2009年6月10日:49-52页
篇10
关键词: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 运用
前言:公允价值一直受到国内外的会计学界的热切关注。继1998 年、1999 年后2006 年2 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这一次,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又被大量的引入,而且在运用程度和范围上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这不仅影响到损益的核算,也不仅从“反利润主导”的误区中脱身出来,更重要的,使中国会计人据以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哲学观:怎样计价才不至于脱离经济环境和经济实质?什么样的计量模式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核心需求?于是会计学界学者除了对公允价值的内涵、本质等理论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外,还对如何运用公允价值给予甚多关注。
1、公允价值概述
所谓公允价值(fair value)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其定义为: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可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计量属性,其最大特征就是来自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的亮点之一,在新准则中涉及于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诸个领域。把公允价值引入新准则,对于会计核算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公允价值运用得好,毫无疑义地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运用得不好,也许是灾难。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就是和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息息相关。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微观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寻找隐藏在价格之后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商品的真实价值是供求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均衡价格,实际交易价格环绕均衡价格上下波动并不断地向其靠近。公允价值是现实条件下所能找到的最理想的交易价格,因而是最贴近商品的真实价值的交易价格,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的计价基础,可以如实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但不是所有的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2、公允准则的应用历史
我国的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可谓一路风尘,从一开始是大力提倡,之后又回避其修订,到目前的再次引入。1992年11月我国首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很少。1997年至2000年间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财政部在1998年6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引对“公允价值”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期间,财政部共颁布了10项具体会计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包括5项: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2001年2月和11月财政部陆续的6项准则中的《无形资产》、《租赁》和《固定资产》3项正文中直接涉及了公允价值,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01年的5项修订准则中,只有3项准则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后仅在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或多项股权时的债权人的会计处理时才保留了公允价值;《投资》准则修订后则删去了公允价值;《非货币易》准则修订后只是在用于确定有补价时和同时换入多项资产时的资产入账价值项目上保留了公允价值。2005年,财政部先后了6批共22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正式,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本次新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大量应用。
3、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分析
对于公允价值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资产自身的客观价值,是内在于资产、不易被准确把握但客观存在着的资产价值;另一种是把它作为一种评判标准,公允与否,只不过是人主观上的一种感觉,是外在于资产的,以这种感觉去评判一种计量属性是否符合人主观上的需要。公允价值这的确是应该强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新准则的文字中并不能看到这种计量属性的突出地位,因为在很多的地方都用了类似这样的阐述“有确凿证据表明XX业务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XX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的描述似乎在表明公允价值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选择,或对其采用时的条件是非常严厉的,以致于人们可能会因为条件的苛刻而放弃采用这种计量属性。然而把新准则中所有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业务浏览一遍,就会发现这个表面上似乎被压制的计量属性其实潜藏着巨大的威力。准则中强制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业务约占20%,其中以金融工具计量为主;加上可供选择计量属性的业务,公允价值计量约可占70%,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业务其实不到30%。由于历史成本一直以来占据着计量的主导地位,人们对公允价值的认可和运用还会有一个较长时间过程。在目前采用公允价值,我个人觉得,可能是灾难。因为能够运用公允价值的,很少会合理的去应用公允价值。更多的,公允价值可能会成为操纵会计政策的“重灾区”。公允价值在另外一方面,是表示交易双方均能接受的价格。之前,做一个并购调研的时候,美国人给我的资产原值也就是100万USD,结果经中介机构用公允价值法一评估,就成了2000万美元。这个案例,我想很能说明问题了。还是倾向于现金流量的方法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因为需要更多的资料,有助于评估人员更细致的工作,也有利于事后的控制和评估。特别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价值的确认,现在的评估机构对于评估价值的确定主观随意性太大`主要还是评估委托人的意愿决定的。目前中国的公允价值是以不公允为基础的。在中国企业普遍不诚信的前提下,在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时,这个公允价值的“公允”有多少,大家都会很明白。公允价值会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一个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