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模式 学讲计划

学讲计划理论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过程,而老师只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将老师的外在动力转化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动力。通过将学讲计划合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学讲计划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坚持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学讲计划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老师关注学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准确的教学主体思想,坚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例如:在学习“7加几、6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时,老师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一,9加几、8加几的具体方法?9+6=9+1+5=15;其二,计算7+6时,应该怎样算呢?要求学生将前面的思维方法合理迁入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身学习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探究的起点。在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因此,老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和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活跃阶段,从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理解表示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课本和课桌。然而,在学生测量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测量出来的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有的学生便想,为什么课本都是一样的,测量出来的数据却不一样呢?这该如何解决呢?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平方分米”表示测量的数据,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探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设置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讲计划,关键点在于落实小组学习和合作讨论,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学生脱离教学过程的问题,为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中在小组分组过程中应该坚持“组内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合理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同时,设置一名组长、一名学科组长、一名记录员和一名考核员,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四、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讲计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扮演好主导者,尽量避免反复讲学生已经会的内容,或者学生感到困惑的环节始终讲不清楚。

例如:在解答“4、5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应该是(?摇?摇)”时,由于部分学生尚未掌握“配上的数,其中任意两个数相乘,再除以第三个数的商”这个重要的理论,因此解答具有一定的难度性。这时,老师便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有的同学列出了公式:2×5÷4=2.5;而其他学生按照这个公式快速算出了2×4÷5=1.6;4×5÷2=10,正确解答了该题,不但维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全面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重要心理趋势。其中,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的特点,常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砂锅问到底,提出很多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这便要求学生准确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全面展示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部分学生则感到非常困惑,认为:“乘法有分配律,那么除法是不是也应该有分配律呢?”针对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猜想,有的学生认为有,有的学生认为没有。这时老师便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使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证明,如(49+63)÷7=112÷7=16,可变成(49+63)÷7=49÷7+63÷7=7+9=16。但是在计算(75+24)÷9时,是否能够变换为75÷9+24÷9?而后面的算式中加号两边计算出来有余数。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由于75正好有8个9余3,24有2个9余6,加起来正好是(8+2+1)个9,这时便可以总结归纳为a÷c+b÷c=(a+b)÷c(c≠0)。

六、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不同,便需要老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将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则要求老师创新教学方法,以便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课堂教学 效率

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使得小学数学在教学中遇到了新的挑战,教学方式和教学聚焦点都发生了转移,这也反映了课程改革的经历着一次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变化,可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兴奋的状态,那么学生就非常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充满活力、轻松愉快的课堂,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理解情境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识别,与其他同学合作互助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比如,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教"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可以为小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亲爱的同学们,在电视上我们看过马戏团里很多动物的表演,现在就让我们用幻灯片一起去逛逛吧!"然后用多媒体呈现大象、猴子、狮子等等,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找到大象有4只,猴子有27只,狮子有15只。通过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课堂数学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困惑。他们的困惑和问题有的时候听起来或许让人觉得"滑稽可笑",或许并没有实际价值,但是必须要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和提问权。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持欢迎态度,要耐心热情地为学生"排异解惑"。要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要对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方法问题进行指导和修正,要对学生起到积极地鼓励作用。

三、优化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小学生对直观、感性的材料更容易感知、识别、提炼和概括。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选准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可以对这种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比如,告诉学生对折圆片,然后再打开,然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再启发学生,这些折痕是一样长的,都是圆的直径,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圆片可以对折无数次,那么圆的直径就会有无数条,这时再在课件上呈现"一个圆中画有多条线段",让学生区分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适当的使用课件,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师生共同努力,优化学生思维

按部就班的教育,中规中矩的练习,只能让学生学懂知识,而不是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故设陷阱,如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提高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同种类型的题目还可以举一反三,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3

一、教学设计要有效

1.有效的数学教材处理。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教科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对于教什么“内容”,似乎没有关注研究的必要,实则不然。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然而由于教材具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可能把教学过程所需的相关素材全部呈现出来。因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认真研读教材,并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相应的处理,比如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正、反比例的意义”是作为两个内容分开教学的,先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后学习反比例的意义,然后再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学生难以发现正反比例的异同,以及两个数量不成比例这种情形。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可以把它们放在同一个课时中进行对比研究。

2.有效的数学练习题的设计。练习是有效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虽然数学练习的必要性早已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注重模仿的机械练习,缺少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性练习;强调数学练习的题目数量,忽视了数学练习题本身的质量;强调练习题的“拿来主义”,缺少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设计。这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堂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中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现实性、针对性、趣味性、开放性和层次性。比如六年级“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设计,可从以下角度设计对比练习:(1)从分数的两种不同状态(表示分率或具体数量)入手进行设计;(2)从分率转化的角度入手进行设计;(3)对分数乘除法的基本应用题进行对比练习设计;(4)对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行对比练习设计。

二、课堂教学实施要有效

1.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提出许多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但由于缺乏对数学问题的考究与提问时机的把握,常常使提出的问题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在于能否问到点子上、能否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有效的提问应能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应有利于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应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使问题情境化。在讲教学名数的改写时,常常遇到这样的例题:1米30厘米=( )米。可将这一习题改成:小明和小芳都认为自己比对方高,比来比去相持不下,于是他们找王老师当裁判。王老师给他们俩量了量,说:“小明129厘米,小芳1米30厘米。”你知道他们俩谁高一些吗?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更能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理解。

2.有效讲授。数学知识的讲授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说明和呈现数学知识、解释数学算理,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行为。讲授法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向多人传授数学知识、概括数学方法,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讲授法的最大局限性在于,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的状态,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有效的讲授要结合有效提问来进行,充分发挥讲授的优点,避免讲授过多、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课堂教学管理要有效

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是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的建构、课堂气氛的营造、课堂节奏的掌控、课堂教学行为的调节、课堂资源的利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协调和组织课堂内外的各种因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发展的当前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

对小学生的行为管理要少惩罚、多激励。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小小的惩罚也可能浇灭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影响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而教师的表扬与肯定,能极大地满足学生期待成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调节,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应成为一个口号,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真正把关注学生发展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过程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只有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高,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生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在小学时期,同时也涉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来踏入社会的适应能力锻炼。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目前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改革对象,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师要切实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小学生本身没有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习惯不对。因为学生之间在数学基础知识存在不同的差异,无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缺乏数学思维的能力,所以教学效率无法提升;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没有挖掘数学的趣味性,没有利用数学的逻辑性,导致数学课堂没有活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1.精心备课

要科学把握教材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如怎样设置教学情境,怎样引入新课,怎样安排作业设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让自己的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合理的安排,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有所收益。如在上完《认识图形》以后,在练习课中精心为学生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1)我的眼睛最明亮:请找出下列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2)我的脑子最聪明:数图形。机器人图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3)我的小手最灵巧:拼图形。拿出各种图形的学具若干个,进行自由拼图。然后反馈交流,说一说拼的是什么图案,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各有几个。(4)我的视野最开阔:请找一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这些物体漂亮吗?这组练习,涉及说一说、数一数、拼一拼、找一找等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是做了精心的准备和安排的,当然,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也是相当理想的。

2.充分利用课堂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备课活动中的预设进行课堂教学,必要时也需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及时调整。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利用情境设计和各种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如在讲解《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以一个“放牛娃”的故事开启自己数学教学之旅,教师的精彩讲解,让学生在思考“牛能吃到青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什么形状,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圆的认识》。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圆,从而引导出用圆规画圆的科学性,并让学生尝试着用圆规画圆,进而掌握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圆为基本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在学生的精美图片展示和精彩的讲解中,课自然而快乐地结束了。在课上,教师表现出了较好的教学技艺和课堂调控艺术,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各种探索活动的精心组织,及时到位的评价方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激发,这些都是非常到位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课后的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高效”的目标。但往往有时与自己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精心的、科学的反思。精心反思可以让自己找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或者在一次教学中,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教学完《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后,作了以下反思。本课应抓两个关键点:(1)教会学生审题。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审题能力、审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弄清题意,找出题目蕴涵的等量关系,再请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列式解答。(2)引导一题多解。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解题习惯灵活选择。(3)教学紧扣生活。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之,要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目的。纵观全课,这两个关键点落实得比较好,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到位,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

4.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灵活的课程导入

灵活的课堂导入语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知识之中。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通过灵活的课堂导入在第一时间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导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第一,利用旧知识进行课堂导入。数学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教师恰当地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顺势让学生简单的接受新知识。如教“有余数除法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把六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刚好分完。这时候课件出示七个梨,继续让学生把它们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第二,通过实物来进行课堂导入。如在上《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了许多圆的模型,然后让学生找出教室中存在的圆形,并想一下生活中出现的圆形。第三,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来进行课堂导入。多媒体教学是现在争议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但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形象、生动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使用也为教师节省了许多的时间。

二、设置悬念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刺激学生不断的追求答案,获得新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巧妙设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激“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今天的课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设“疑”。小学生年龄小,认识的事物有限,对他们来说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周围的生活。利用生活设疑,学生不但便于理解,更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有些学生回答不行,有些茫然。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又有一些学生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三、鼓励猜想

数学猜想是指根据已知的条件和数学基本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判断。它对数学的发展,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形成无疑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猜想创造条件。在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一些矛盾冲突的情境,让学生猜猜新学知识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还要多设计一些有多种答案、多种解题策略的题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合理地引导,引导他们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引导他们借助生活经验,让他们产生猜想的欲望,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还要设计一定的数学情境或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善于猜想。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验证猜想。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但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有价值,是否合理正确,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地验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实践出真知,如果通过验证,发现猜想是错误的,应立即调整思路,重新分析,只有引导学生把猜想和验证有机结合起来,猜想才具有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语言表述以及出现的问题,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利用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饲养场的张大爷想用一段长16 m的铁丝网围成一个鸡圈,请你帮张大爷设计一下,围成什么样的形状时鸡圈的面积最大?让学生经历观察(每种围法的结果)、比较(不同围法鸡圈面积的大小)、归纳(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和存在的可能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又如,二年级同学排了3队去游玩,每对同学一样多,小红前面有3人,后面有2人,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去站队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杜沼讯.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只要运用得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省时、省力、高效的教学途径。

一、为何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是时代的产物

人类在不断的进步,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的时代,多媒体正是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在教学领域,多媒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有多媒体设备,几乎所有学科都会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紧跟时代脚步,吸收最新、最广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信息,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僵硬化的课堂气氛,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师生的需求

教师每天需要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不仅需要备课、批改作业,研究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进行教研、培训,时间和精力上总也不够用。小学生年龄较小,精力旺盛,喜欢新鲜、有趣的东西,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使他们感到压抑。关于这些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它可以省却教师很多时间,扩大教师的信息量,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声音、图像、视频的魅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满足师生的需求,使课堂更加高效。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手段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不恰当地利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不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忽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的追求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在电脑中,却不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忽略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过多展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上,却忽视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二)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使用多媒体动态的画面效果,能使语言难以表达的抽象概念变为具体形象,或完成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问题,是目前使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居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偏少。课件中的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的一一展现,是多媒体运用中极易出现的现象,这样的话教师就成了播放员和讲解员。这样就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忽视了教学互动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互动过程,但是有了多媒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的机会被降低,教师总是低头操作电脑,学生抬头看屏幕,师生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越来越缺乏了解,学生哪里听懂了,哪里有疑惑都得不到及时的注意,会多多少少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需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多的优势,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结合课程内容,联系教学实际,合理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自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思维困惑处或关键处适时导入电教媒体,把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做到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又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 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难以处理的许多问题,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最主要的出发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因为忙着使用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操作电脑的关系

电脑在课堂领域内的出现,对广大教师是一个挑战,学会简单的操作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应用却要下一番工夫。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旨在优化课堂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切忌忙于操作电脑,围着一台机器团团转,而忽视对学生情绪、认知反映的观察了解。在教学中,什么时候利用、怎样利用电脑等,都要掌握住一定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而不只是用来展示课件。教师必须勤练电脑操作基本功,加强自身素质,使多媒体演示熟练得法,课堂组织活而不乱,很好体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也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自觉为自觉。让我们瞄准未来,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努力奋斗吧!

参考文献:

[1]刘永丽.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空间 图形 困惑 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除保留原来的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位置外,第一学段就开始强调图形的变换——渗透变换几何的初步认识。这样就使学生可以认识到几何的多样性,加强学生的空间感,认识事物与图形的位置与变换。

一、存在的困惑

关于“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既有优势之处,又有劣势之处。优势之处:这部分内容大多数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教学时能通过图形找到生活中实物进行替换、比较并得出结论,学生不是简单地感知,凭空地想象。劣势之处: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制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及困惑。

困惑1: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

教学平行线概念时对“同一平面内”的理解,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力不是很强。要理解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很难想象,而教师如果选择放弃这一教学环节,显然会对学生理解平行线起到阻碍作用。

困惑2: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

题目中给出一个挺复杂的图形,问这个图形是由哪个图形旋转得到的。有的图形可以说它是由二分之一图形旋转得到的,可以说是四分之一图形旋转得到的,也可以说是八分之一个图形旋转得到的。到底这样的题目评价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是不是要找出最小图形呢?还是以上答案都对?

困惑3: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

在学对称时,学生学起来挺轻松,也很感兴趣,但是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很难判断的题目。比如,判断下列字母或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B、K、业、田……对于这样的图形,初看,是轴对称图形,但是,仔细分辨又有点问题。又如,判断一个奖杯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本来应该是轴对称图形,但在图片上奖杯的一侧画了点反光,学生就产生了意见分歧,教师也很难给学生下结论。

二、解决的策略

“碰撞是产生思维的火花”。有困惑是努力思考、研究的结果,在教学中这些困惑难免存在,关键是面对问题和困惑,不能采取堵——即躲避的方式,而是要导——让困惑在不断学习、研究中迎刃而解。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点策略。

1.“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多媒体教学。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几何图形的结构,及时有效地对几何形体的知识进行分解、组合、分析,也可以把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变成图、文、声并存的方式,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案例1:六年级上册《认识圆》

在学习完圆的认识,掌握了圆的特征以后,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是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这时教师利用三维动画演示三角形车轮、正方形车轮、圆形车轮行进的情况。

学生得出: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正方形转动稳定程度有所改善,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

多媒体教学突出了示范演示,使学生的想象变为具象,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在实际中演示和验证,多媒体课件由于它动画特点优化了教学手段,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解释了所学的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各种公式的推导,研究过程。

传统教学活动中,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轻视了学生主导学习、自主探究、全体交流的学习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会用所学知识(如各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面积、周长等),但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确不清楚这种现象。而新课程非常重视这点,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设计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对照反思、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可以说用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学生不仅会用,还知道推导过程。不是单纯地靠死记硬背,更加体现了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

案例2: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师:猜一猜长方形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长、宽、周长……)

师: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师:面积相同,图形不一样,为什么?

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长×宽

验证:每组用小正方形摆自己喜欢的长方形,然后验证面积是否等于长×宽?

出示6个不同长方形,小组任意选一个量出长与宽,根据长×宽求出面积,再用小正方形量出面积,比一比,相不相等?

师:根据刚才验证,你得出什么结论: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学习过程,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处理得非常细腻,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其中设计的活动层层推进,并给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尽量展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自己发现和总结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深刻理解。

3.“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学具的实用性、科学性。

数学学具的操作运用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抽象,的确需要大量学具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促进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并不是用学具就能起到推波逐流作用,更要注意学具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学具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科学性,反之效果会适得其反。

案例3:《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老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三根长短不一宽1厘米的纸条,用它们来表示三角形三条边,拼一拼能否围成三角形。

小组全体交流。

学生汇报:2厘米,3厘米,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师:能围成吗?你上来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结果由于纸条比较宽,确实能围成三角形,当时上课老师神情尴尬,面红耳赤,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而且听课教师也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学具的选择有错误。教师为了使学生能看清楚三边的关系,在纸条上写上了具体的长度,所以就设计了宽1厘米的纸条。但三角形三条边是三条线段,纸条是平面图形,概念完全不同。其次,纸条都有宽度,拼起来会发生3厘米,2厘米,5厘米这3根纸条也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学具是教师准备的,上台来摆的学生也是教师让他摆的,也摆出三角形了,那接下去教师该怎么解释呢?所以,学具的选择尤为重要,是一节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4.“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但是,往往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喜欢追求“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不像计算类内容出现错误概率比较低,学生对几何图形由于基础差且比较生疏,经常会犯各种错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再深入研究来发现错误,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而不能否定错误的说法,简单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要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案例4:《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特级教师潘小明)

出示两根铁丝,一根24厘米,一根20厘米,同时围成一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

生:周长长的面积大。

学生验证周长长的面积大这句话。(学生在纸上画长方形,并计算面积)

生1:一个长是8厘米,另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面积第一个大,刚才那句话是对的。

生2:一个长是11厘米,宽4厘米;另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面积第二个大,刚才那句话是错的。

师: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半对半错。(全班同学都同意半对半错)

师:我来举个例子,请这排同学起立(2个女同学,3个男同学),站起来的都是女同学。

生:不是。

师:那么按照你们的说法,就是半对半错。

生:不行。

师:那想一想,原来那句话我们应该怎样说?

生: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

教师设计这么一个活动,通过层层引导得出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这个结论,中间学生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现场举了一个生动而幽默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把自己从错误中重新拉了出来,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现场应变能力及教学智慧。

总之,我们要解除教学中的困惑,就应该多花心思。“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伸伸手,我们就能摘下那个属于我们的“苹果”。

参考文献:

[1]周玉仁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1版).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64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4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是长期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得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呢?笔者以自己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积累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各位同行共享,希望大家指正。

一、课堂情景“生活化”是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条件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让学生感到有趣的,且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沉浸到快乐的数学学习环境中,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探索和学习的需求,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比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时,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开百货商店”,把学生常用的生活用品都标上价格,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学生既认识了元、角、分这些人民币,又弄清了元、角、分的面值换算,真是一举多得。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猜想: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吗?大圆和小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会是同一个比值吗?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探究。不要把知识局限于课堂,而忽视了生活这个智慧的大课堂。

二、备课“精细化”,是确保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做的教学设计及各种准备工作。教师不要将备课当成是“背课”或是照搬参考资料、摘抄教材要点,更不能将备课当成是一种应付学校检查的差事。备课是对教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是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和关注,是教师的再学习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备课之前,应当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了解学情。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设计,要通过研究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要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都能让学生保持极大的热情,整节课都有收有放、有讲有练、张弛有度、兴趣盎然。教材的处理要有创造性、拓展性,我们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将“死教”教材变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且具有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上课要“高效化”,是课堂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一)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所在。我们要尽量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层次结构,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让一些“无关”的问题,变成“经典”,让一些“尴尬”的局面机智地调控成“资源”,把握时机,对症下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程、讨论的焦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为安排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让“热闹”的场面,变成有价值的“探讨”,让全班学生变成有组织、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思想共享的合作学习团体。

(三)注重教师评价的有效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激励性评价做为主要的评价手段,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层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尤其要对后进生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让一些“无助”的孩子看到“曙光”,让一些“受挫”的孩子,再次鼓起“勇气”,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四)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总结、归纳数学知识,同时让学生把从书本上学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把数学学习从书本拓展到实际生活之中。如:我们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测量课桌面、书本表面、教室地面、乒乓球台面、球场等面积,使课堂不再空洞、枯燥、乏味,而是有生活的气息,有熟悉的趣味,让学生觉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唾手可得。

四、课堂教学“反思化”,是促进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们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已经成为数学新课标下学生表现的一个标志。现在的课堂不同程度地比过去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过去高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本人认为,现在的数学教育在传统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增加了“过程教育”。“过程教育”包括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过程教育”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玩数学”的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

(1)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三维教学目标中的其中一点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节课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盎然,精神集中等的情况下,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加强课堂的调控能力,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去探究、学习。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前与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课中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做,大胆的说;课后提倡学生不懂就问,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

(3)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本人觉得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一种冲动感,学了知识后能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有亲切感,学生是能学好数学的。

(4)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考虑数学科的自身特点,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提供给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机会,不能再生搬硬套地把知识塞给学生,采取“满堂灌”政策。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秦和平.小学数学课改实验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Z1期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36-01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视角由原来的“要我学习”转为了“学会学习”,教师在对小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展现出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数学课堂在学生的主体行为下显露出智慧的光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方式和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发挥出小学生自主探索和自由发现的天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反思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好奇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1、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

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

2、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

3、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降低。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并创造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2、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3、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三、自主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宗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实现多种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方法。

1、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1)以生活为教学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生活是无痕的,生活对学生的体验是最深刻的体验,而“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又是紧密相联和息息相关的,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知到数学的价值,可以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数学情境的生活度越高,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越容易被激活,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就越深。

(2)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探索的成功体验。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小学生都酷爱故事,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用创意的思维想象,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4)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带着困惑、怀疑和探索的心理,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教学引入策略之一。在问题设置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问题的导入,逐渐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能以深奥、难解的问题来给教学设置障碍,使学生缺乏探究的动力和兴趣。

2、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流传着一句名言: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意味着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才能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