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提要】文章在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就业绩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从而促进大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value)是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基本信念,是一个人对特定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偏好或评断标准,进而引导个体行为、满足个体需求。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或行为。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观就是职业价值观,也称工作价值观,与生活中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基本上以工作价值观来指国内的职业价值观概念。总的来说,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这是由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倾向的性质决定的。本文采用职业价值观这一概念。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从事工作时,用以判断有关工作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信念与标准,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
(二)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凌文辁(1999)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得出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包括三个因素:发展、声望和保健,共计21个项目。声望地位因素包括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保健因素包括有劳保、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收入高;发展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王垒等(2003)通过对北京四所大学350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4因子的结构模型,分别是:经济报酬与工作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
台港地区的学者王从桂(1992)采取Rkoeahc的价值分类观点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其中目的价值指个人工作的目标,包含内在酬赏、外在酬赏、集体利益与平安等四项;手段价值指为达成目标而重视的价值,包含能力理性、谦和宽容、安分守城、忠信、务实与清流等六项。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
绩效(performnace)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效率和活动结果两层含义。从绩效的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绩效,仅以是否找到工作为就业绩效的研究内容是不够的。就业绩效是就业活动过程中的效率和结果,包括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研究大学生就业的过程绩效,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有助于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因此对就业绩效的研究既要考虑就业过程的行为,也要考虑就业过程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就业环境对毕业生就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直接的、现实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有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些则是消极的、负面的。大学生就业绩效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二)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种思想体现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导致期望值过高、物质要求过多,造成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此外,优越的家庭生活和强烈的自信心,使得一些人并不积极的寻找工作,或索性甘于一时的处于失业状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存在着生理和安全的物质需要,也存在着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满足物质需要是外在激励,满足精神需要是内在激励。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调整就业目标。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
(一)营造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育人环境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及效果的外在因素,它包括制度、政策、社会和家庭的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前提,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必然要受到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影响和折射,因此,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较片面,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功利的代名词,“一切向钱看”,而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忽略不计,这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
政策具有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政策总是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导向,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各级政府要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要深化户籍改革,放宽户籍控制;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要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要实施柔性流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和艰苦地区工作,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社会政策引导上,还应该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如对那些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自愿到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工作的大学生,应以相应的政策给予鼓励;国家要尽快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是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应当建立一项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依靠自身科技本领和管理才能创办的中小企业应实行优惠或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准人制度,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评价标准和合理的职业期望。所以,要重视和利用政策的社会利益调节功能,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传递。
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激励作用,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方式,冲破地域、时间、文化水平的限制向人们迅速生动地传播各种信息。可见社会舆论对于引导、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是利用财政学原理的一种分析框架,而且也成为一种思考方法。可以借鉴和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行为决策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
由于实际问题中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许多参数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对某些参数作出假设,通过分析来检验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影响程度,从而权衡利弊,选择有利方案。
基于大学生理性的假设,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行为决策的数学表达式为:
D(R)=f{(E—C)≥R)
其中,E为大学生的预期收益,C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本,R为大学生可接受的平均收益,D(R)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函数。
该模型中预期收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外部环境和政府的支持。其数学表达式为:
篇2
全方位营造大学生村官成长良好环境
xx镇现有大学生村官26名,其中11人在去年村委换届选举中被选为村委委员,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xx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确立了“以制度规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培养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通过五项举措,实施规范管理,帮助他们适应基层环境,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实践能力,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促使其在基层成长、成才。现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对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看法。
一、抓好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促进其角色尽快转变。我们镇采取了党政领导、包村干部结对帮带的方式,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工作经验和方法,帮助其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任务完成、业绩考核等和所在村的年终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促使所在村支持、帮助、引导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尽快让他们进入角色。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有成效的,在XX年劳模表彰大会上,我镇有6位大学生村官被镇党委、政府表彰为劳动模范,这是对大学生村官的鼓励与鞭策,同时也表明他们真正融入了工作角色且干出了实绩。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的做法,应值得提倡。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培训,提高其基层工作能力。我们镇主要抓了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和经常性培训,培训内容以涉农政策、实用技术以及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为主。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村官可以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对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但是,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制度不够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应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建立长期计划,促使大学生村官知识水平、能力、素养不断提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困惑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村官的困惑
2007年至2013年,全国范围内的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工作已经走过了第7个年头,在这7年中,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摸爬滚打、打磨历练,逐渐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成长为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从农民群众眼中的异乡人转变成可信赖的贴心人,各省市区也努力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国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一些相关政策到地方被扭曲变形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些基层的新生力量在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普遍的困惑和问题。
1、工资水平偏低,福利待遇差异大。很多大学生村官反映自己的基本工资比较低,尤其对于他们中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每月一千多的基本工资,加上所在乡镇(街道)每月补贴的一两百元,无法从根本上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更谈不上实现经济独立。其次,福利待遇方面也不尽如人意,除规定的五险一金外,大学生村官与公务员以及事业编工作人员之间的差别很大,大部分村官表示自己节假日的补贴很少、年终时也未能领到足额的奖金,感觉与其他干部的待遇差别很大。此外,对于经济基础、财政状况各异的不同村,大学生村官们之间的奖励和福利情况也大不相同,这种反差自然会导致一定的心理落差,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身份处境尴尬,家庭社会压力大。大学生村官大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对于充满激情的他们本有更多的选择,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来到条件最艰苦的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青春,工作期一般为为两到三年。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很多家庭也因为担心子女吃不了苦而反对他们到村任职,这就使大学生村官群体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社会境地,这份工作成为了家人眼中迫不得已的就业选择,外人眼中起点低、工资低的苦差事,基层干部眼中无编无职的临时工作。他们要面对着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尤其对于一些年龄较大、任职时间较长的村官,在面临重新择业和组建家庭的问题上不得不反复考量。
3、工作强度较大,岗位职责不明确。考虑到吃住和安全问题,一般将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地点安排在村所在的乡镇政府办公处,但这也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由于乡镇事务繁多、乡镇干部的数量不足,导致了“村官乡用”的现象频频出现,许多乡镇、街道为了缓和突击性的工作压力,应对千头万绪的检查和接待,不得不安排这些大学生村官完成大量繁琐的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心理负担,也使得“两头跑、两头都要顾”的村官们感到身心疲惫。
4、缺乏保障机制,发展前景不明朗。对于聘用期满后能否有个好出路和好前程,是所有大学生村官最担心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虽然各省各市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以吸引毕业生到村任职,但服务期满后这些政策能否兑现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便成了所有村官们最关心的事。对此,国家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五条出路”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即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据了解,其中大部分村官对于未来出路的考虑仅限于考录选调生、选拔生或者国家公务员,然而相关政策的规定显示“省直及各地要拿出一定的比例从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中选拔选调生、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力度”,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承诺和保障机制,这些都使得许多大学生村官对于自己期满后能否顺利进入体制内实现转岗流动存在较大的隐忧,因为离开学校两三年后再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对于他们更加困难,一方面他们的日常工作任务重,看书复习的时间大大缩短,另一方面相对于前几年的考试形势,考试人数年年攀升,定向招考竞争同样激烈,所以发展前景的不明朗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困惑。
二、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随着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束,其战略意义逐步显现,广大大学生村官甘于吃苦奉献,主动干事创业,在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但针对调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相关政策,使大学生村官能够真正做到放下包袱、甩开膀子、沉下身子,实现更好更快地成长并发挥重要作用。
1、适度提高工资,统一福利水平。为了保障大学生村官基本的生活水平,一是适度提高他们的基本工资标准,落实其“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的收入水平”的规定,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二是制定统一的奖金和福利发放标准,可以按照所做贡献和考勤情况,也可以以任务的完成度为标准来发放绩效奖和年终奖,只有统一了标准并贯彻执行,才能消除他们受轻视和不平等的感受,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2、明确岗位职责,下放工作权力。高校毕业生选聘到农村工作后,所在乡镇和各村要结合工作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情况将其安排到合理的工作岗位上,明确他们的职责范围和任务分工,下放相关的工作权力,杜绝乡镇和街道的长期借用,以使他们专心地做好本职工作,既避免其“编外乡镇干部”的身份尴尬,也防止在村里出现“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好,琐事不敢管”的情况,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做出扎实可见的成绩,这对于他们迅速成长并切实担负起工作责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加大培训力度,实现角色转变。对于让新任职大学生尽快适应基层环境,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必须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一是将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干部培训规划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履岗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履职能力,实现“大学生”向“村官”的转变;二是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培训班,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或优秀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培训班,为他们提供创业理论知识、实用技能和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实现“合格型”村官向“创业型”村官的转变。
4、实行结对帮扶,提升成长实力。由于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园,对农村复杂的环境比较陌生,处理基层工作尚没有经验,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动态联系制度,实行结对帮扶,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名驻村乡镇领导和一名驻村干部与其结成对子,并进行手把手地教育培养,帮助他们熟悉基层工作,掌握农村工作基本方法,同时从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引导有条件、有想法的创办、领办实业。
篇5
2006年3月7日,60名大学毕业生“村官”来到平谷区马坊镇和延庆县康庄镇属下的31个村委会报到,并接受县政府安排的三天岗前培训。
村主任助理王振宇皮肤白净,脸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穿一件咖啡色羽绒服。和旁边一位穿蓝色中山装、面庞黝黑的村干部比,王振宇更像个城里人。
2005年4月,平谷区在北京市率先搞起了“政府雇员制的大学生村助理”试验,引入了32名大学生。王振宇是其中一员。
2002年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之后,王振宇在北京一家公司干了两年多销售,2005年初,听到家里人说平谷正在招村主任助理,尽管连村主任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王振宇还是报了名。他填的志愿是白各庄。一来是专业对口,二来白各庄是区里的“老典型”,条件不错。
在应聘白各庄村主任助理的人里面,王振宇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顺利被录用。待遇是政府雇员,年薪三万。
在过去的两年里,王振宇给村民培训过电脑、规范过合同、讲解过新农村建设规划、处理过纠纷,杂七杂八的事情虽多,但让王振宇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他还是说不上来。
“可能这两年最重要的事,就是现在白各庄有90%的人都认识他。”这是上月组织老干部座谈时,一位老干部帮王振宇总结的。
和王振宇一样,李东辉也是平谷本地人,在软件公司工作两年之后,当起了大学生村官。所不同的是,刘家店的条件比白各庄要艰苦,它属于半山区,并且不在“新农村试点”之列。
李东辉的活儿同样很杂。在过去的两年里,他当过村广播员,村委会清洁工、户籍管理员、会计、统计、民调,农口、党办口都干过,甚至还当过村委会看门的。
新变化
刘家店村民除了种地,每年的主要收入就是果品。为了帮助农民多卖果品,增加收入,李东辉尝试着利用网络资源打开销路。他倡议成立了“爱社团”,号召志愿者与各企事业单位、旅游景点负责人、超市采货员联系,帮助村民销售果品。寒暑假期间,他办了数学、英语、物理辅导班,对村中的初高中学生进行辅导。
最让他恋恋不舍的事有两件。一是有机果品。去年8月份,刘家店果品产销协会的基地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9月,在国展举行的“中国国际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展览会”,共有6家单位和刘家店达成意向,下了10吨的订单。李东辉全程参与了从认证到参展、签约的整个过程,他对今后几年刘家店有机果品的发展前景很看好。二是刘家店正在搞一些大的规划。目前已经找到了有合作意向的投资商。按照规划,刘家店将把西山300多亩果树重新分配,每户分2~3亩,在中间建二层新民居,方便接待游客,走旅游富民的道路。同时盖桃粉加工厂,村里人去里面上班。好景就在眼前,李东辉舍不得走。
而在2006年,能说会道的王振宇先后5次被白各庄村民请去当婚礼主持人。“这说明大家都不把我当外人”,王振宇说,“在农村工作,主要讲感情,有感情在,工作就好开展。平时调解个纠纷,你不能说按照法律第多少条,这样做不行,没人听你说这些。要讲感情,动之以情。”
工作虽然琐碎,但在王振宇看来很有意义。在他来之前,村里几乎没人知道正规的合同应该怎么签。像房屋买卖这种大事,也只是拉几个村干部做见证,想起一句写一句,写完双方签字按手印。这样的合同自然漏洞百出。王振宇来了之后,白各庄的土地承包合同、房屋买卖合同就变成了规范的打印稿,双方的责权利写得清清楚楚,只要填上人名、地点、数字,就完事大吉。
“我们来的时候,谁也没规定三年之后,村子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不应该期望过高。”王振宇把自己的使命理解为:给村里带来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看问题的视角。
去或留
2006年8月,大学生进农村试验在北京得到大规模推广,两千多名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奔赴京郊各行政村就任村官。
不过,2006年北京市大规模推广的“大学生村官”和平谷区的试验是有区别的。
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只招应届毕业生,并且不再填报志愿,而是招到区里之后再分配到各村。这导致很多“大学生村官”分到村里时,对这个村丝毫不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村里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政策的延续性则是另一大争议焦点。三年之后怎么办?为了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北京市政府给出了解决北京户口、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但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仍值得商议。比如考公务员优先录取,怎么个优先法?
实际上,早在北京市倡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之前,已经有其他省市进行了诸如此类的试验,结果不容乐观。海南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到第7个年头时,选拔计划工作渐趋停滞,原因是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及锻炼期满后的使用都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2005年,海南30名大学生村官集体被贬,被强制转为教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刘义强博士指出,大学生到农村去之后,这个村子是否具备做事的平台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发挥作用。
另外,派下去的大学生应该干什么,要考虑每个村的具体意愿,否则很多大学生村官就会一直打杂。
刘义强认为,大学生村官定位不太准确。现行的法律体系,农村是村民自治,大学生派下去之后,按法律规定是不能成为村委会成员的,只能在村支部这个系统做助理。从管理上讲,很难发挥作用。如果想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官,会遇到很多问题――选举权、户口、村籍问题,如果让他去竞选村委会,会面临违法。
“他们的准确定位应该是政府聘用的、做政府行政事务的人。”刘义强表示,大学生应该定位于服务农村的村官,由国家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完成。大学生和政府之间要有明确的合同任务,大学生到某个村子去就是为了完成这个村子的某项特定需求。
比如上海市有一些社区,政府专门为其配备了助残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社区的残疾人。大学生在农村的角色应该类似于这样的助残员,有自己的明确职责,而不是完全接受村委会的指派。
最新的消息是,2007年,北京将继续招聘3000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011—05
作为公开选拔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在有关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课题组于2012年上半年,对来自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6个地区的5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关组织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近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选拔、培养、监督、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近况调查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在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及培训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院校类别、工作岗位、月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单选题和限选多选题两种题型。其中限选多选题为限选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的内容具体涉及“报考动机”、“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在工作部门的考评状况”、“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大学所学知识在‘村官’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在政策方面对政府的期望”等内容。调查采用非概率配额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在华东(江苏如东、江苏无锡、浙江下沙)、华南(广东惠州、惠城)、华北(山西运城)、东北(吉林通化、通榆)、西南(四川宜宾)、华中(湖北鄂州)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32份,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550份,有效回收率为87.0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288人(52.4%),女性为262人(47.6%);专科学历126人(22.9%),本科及以上学历424人(77.1%);华东地区132人(24.0%),华南地区135人(24.5%),华北地区19人(3.5%),东北地区85人(15.5%),西南地区140人(35.5%),华中地区39人(7.1%)。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5种不同的岗位,其中,村主任助理249人(45.3%),村党支部书记助理170人(30.9%),社区工作者24人(4.4%),借调乡镇政府70人(12.7%),其他岗位37人(6.7%)。为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自身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请举例说明”、“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哪些?并请举例说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等内容。
(一)报考动机调查
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240名(43.6%)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是希望通过村官岗位这个跳板来考取公务员,有201人(36.5%)表示希望能够服务农村而选择了“村官”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10.9%)表示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只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才去从事“村官”工作,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农村,准备在农村长期发展。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想服务农村才报考大学生“村官”岗位。
(二)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究竟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村官”(54%)选择任期满后会去考公务员,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任期满后将选择续约,愿意继续服务农村。此外,还有15%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期满后将选择自主创业、去企业工作或者报考研究生等。
(三)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并做到学有所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知识应用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0人(5.5%)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到工作实践中去;315人(57.3%)认为可以用到一些;181人(32.9%)认为很少用到,且作用不大;24人(4.4%)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际中完全用不到。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与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
(四)岗位考评状况调查
从大学生“村官”考评状况的调查结果看,有90.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部门采用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评方式,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考评工作整体上状况良好。然而,仍有极少数(9.3%)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在部门采取了不闻不问或者偶尔过问的考评方式。这说明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考评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高,但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调查
我们还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提意见被采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24人(22.5%)表示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经常被采纳;有261人(47.5%)表示提出意见且偶尔被采纳;同时也有56人(10.2%)表示所提意见未被采纳过,109人(19.8%)表示未提出过意见。此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领导缺乏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意见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村官”自身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多提建议,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利益诉求。
(六)外部制约因素调查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4人(71.6%)选择了“身份不确定”;有326人(59.3%)认为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另外有156人(28.4%)认为是“缺少相关培训和指导”;122人(22.2%)认为是“不受组织的重视”;而有100人(18.2%)选择了“缺乏村民的认可”;40人(7.3%)认为曾经“受到排挤”。调查结果表明,“身份不确定”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瓶颈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七)政策期望调查
“您期望政府在政策方面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92人(89.5%)认为,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和待遇;有238人(43.3%)认为应当给予“当地招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有174人(31.6%)认为应当“享受当地住房优惠政策”;有142人(25.8%)认为应“给予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有140人(25.5%)认为应“给予创业优惠政策”。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最希望解决的还是自身的“身份”问题。当然,这种想法也相对比较现实。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认真梳理和进一步的统计方法检验,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报考动机不纯,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当初选择“村官”工作,主要是想以“村官”岗位为跳板,进一步考取公务员;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在学历和毕业学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2.9%的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为了服务农村的人数比例只有34%。另外,毕业于不同院校类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7.7%的人选择“村官”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而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却只有。诚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储备优秀干部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从基层做起,没有为基层服务的意愿,即便以后考上公务员,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报考动机不纯的毕业生,到了“村官”工作岗位上,必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难免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必要的内在动力,最终必然会选择离开农村。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初的报考动机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当初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有61.6%的人在任期满后愿意留下继续服务农村。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6.4%的人最终愿意继续签约。而当初选择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愿意续约的人则更少,只占到15.1%。
(二)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难以应用于实际
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相差甚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有些艺术类、体育类和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不知道自己到农村能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上公务员招考时的专业又受到种种限制,最终会造成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下降,工作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会对大学生“村官”知识应用情况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6%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8.6%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另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对个体的知识应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73.7%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部分用,而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只有53.3%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可见,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收入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公务员和竞聘村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之外,其他出路很少,前途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就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把精力主要放在各类公务员考试上,而并非农村的实际工作上,这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也表明,保障机制(比如月收入)会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是否继续愿意留在农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2.3%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而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则有68.1%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可见,只有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留得住大学生“村官”,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身份不受重视,随意借调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身份还不确定,职责还不明确,有的甚至最终沦为“打杂”的“临时工”,而得不到村民和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不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曾有大学生“村官”向我们诉苦,称某些地方作风比较严重,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足够的重视,缺乏支持性的民主氛围,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根本没人理会,这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些单位则对大学生“村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有些大学生“村官”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空挂”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乡镇部门甚至随意借调大学生“村官”帮助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村里镇里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农村工作。统计结果也表明,考评方式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5.7%的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单位采取了偶尔过问或者不闻不问的考评方式,这也远高于村长助理(8.0%)和村支书助理(7.1%)等岗位。意见的采纳情况也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村支书助理所提出的意见最多,被采纳的也最多(80.6%),而被借调乡镇政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51.4%的人承认自己提出的意见曾经被采纳过,这也远低于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
(五)缺乏良好的“传帮带”制度
据有些大学生“村官”反映,部分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持有“戒备”或“抵触”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部分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在抢他们的“饭碗”,所以不希望这些所谓的“空降兵”过多的参与村务管理,或者对他们的工作不闻不问。这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直接有效的指导,毕竟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还缺乏了解,工作上还缺乏经验。只有通过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村官”选拔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
进行大学生“村官”选拔时,在注重个人学历,政治面貌之外,应当根据当地农村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向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倾斜,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满足“村官”的岗位要求,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选聘“村官”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风俗习惯等问题,尽可能优先选择原籍的大学生“村官”,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入职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农村,缩短工作适应期。此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除了注重对知识、能力、品德的考察之外,还应加强对个人报考动机的考察,因为报考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二)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能够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尽快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诚然,要有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光凭岗前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岗中培训才是整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主导部分。岗中培训需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实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实践的“无缝”对接,使之具备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符合农村工作的需要。岗中培训,除了采用通常的授课的方式之外,还应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为每位大学生“村官”安排一名来自村镇领导班子,具有丰富农村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导师”,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的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村官”所在的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导做好监督工作。一是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乡镇部门应做好对村干部的监督工作,防止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戒备和排外心理,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对乡镇主管部门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对乡镇的管理工作应至少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工作,开设各种信息反馈渠道,接受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来信、来访。三是对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展开监督。上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县级以上直接主管部门将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对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防止村官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四)优化工作氛围,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和考核制度
各级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所在组织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创设民主、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摒弃作风和官本位思想,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人格,认同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切身利益。鼓励大学生“村官”多参与决策,允许不同意见的出现,不要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批判和恶意攻击。另外,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方面,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不应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借调风”盛行,很多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后,沦为“临时工”、“打杂工”,这就失去了大学生“村官”深入群众,去农村基层锻炼的意义。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制度:一是在大学生“村官”上岗第一年,任何理由不得借调;二是不可完全借调,大学生“村官”在被借调的同时,应该兼顾村级具体事务;三是乡镇借调大学生“村官”一次性不得超过两名,可根据个人意愿和期满职业发展需要,实行轮流借调方式;四是针对大学生“村官”所谓的“空挂”现象,要早发现早披露,坚决把投机者清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的纯洁性与公平性。此外,各地还应根据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标准,并将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严格挂钩,提高绩效优秀者的工资待遇水平,从而有效激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组织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通道,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尽力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提供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促进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做好职业目标定位,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从而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设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制度,对于工作能力突出,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在农村继续培养,或者通过支持其报考公务员、提拔农村干部的形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对于那些不适合“村官”工作,但是愿意留下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进行调岗或者推荐到其他可以服务农村的岗位;对于工作表现良好,但不愿留在农村,选择考研、自主择业或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证大学生“村官”既能“留得住”也能“流得动”。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10).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3]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雪英,李义良.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思想政治建设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
[6]杨应云.对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刊,2009,(10).
[7]吕洪亮,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01).
[8]房国忠.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
[9]周玮,吴兆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4).
篇7
一、我县大学生村官现状
县年选聘的150名“村官”毕业于全国60多所高校,涉及经济贸易、工商管理、农学、林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电子信息、法学、汉语言文学、建筑工程等30多个专业门类。按学历划分,本科生80名,占选聘人数的53.3%;专科生70名,占选聘人数的46.7%;按性别划分,男生82名,女生68名,分别占选聘人数的54.7%和45.3%;党员29名,占选聘人数的19.3%,团员121名,占选聘人数的80.7%。在年村级组织换届中,共有17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社区)两委队伍。
二、我县大学生作用发挥情况
我县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能够沉得下、学得进,表现出较好的素质,能协助村两委做好村里的工作和当地乡镇交办的事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推进”:
1、推进村级组织建设
一是优化村干部结构。在今年开展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有17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社区)两委班子,他们的进入使的村两委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了优化,村级两委结构渐渐向高素质化和年轻化转变。二是激发村级组织活力。一批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大学生进入村级管理队伍,给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村两委干部受他们感染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例如:鳌江镇垂杨村远程站点的电脑由于原站点管理员不熟悉操作,导致经常产生故障,该村的“大学生村官”就利用专业优势,帮助村站点电脑和村民家庭电脑进行日常维护排除障碍,使该村的村两委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热情迅速高涨,主动提出组织村民进行集中学习收看。三是增强村级组织建设规范化。“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在规范村级组织运转方面为村里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财务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等,村级组织运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鳌江镇塘北村村两委会会议有时没有记录,许多会议决定得不到落实,该村“大学生村官”来以后,落实了会议制度,并建议重要的村务工作必须经村两委会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深受干部群众好评。
2、推进农村基层基础性工作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得到加强。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的宣传方面“大学生村官”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例如麻步镇显桥村“大学生村官”陶学溢在宣传栏中说明了村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并表扬了几位长期以来自觉主动清理环境卫生的村民,自此之后村民对村庄环境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了。另一方面乡镇中心工作得到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乡镇的中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他们勤奋的工作态度、开阔的工作思路打开了乡镇工作的新局面。据统计,今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比去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参保也大幅度提高,全县征兵工作提早超额完成任务,计划生育的生孕信息掌握和社会抚养费征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大学生村官”的努力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3、推进大学生优势得到发挥
通过将近一年的时间,不仅使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也得以发挥,自身价值也进一步体现。一是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大学生普遍拥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的文字理论水平和开阔的思路与眼界,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都担任了村远教站点管理员并担任着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正是发挥了他们的优势,我县今年远程教育利用率达到72%、站点完好率达到100%,各项数据均走在全市前列。二是发挥大学生年龄优势。年轻而富有活力是“大学生村官”的一个主要特点,正是因为他们的年轻他们经常能够在农村中走村访户了解村情民意,也因为他们的年龄优势接受新事物的过程要快很多。三是发挥大学生创新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可以更容易的跳出思维定势,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例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对生育信息的掌握往往依靠直接口头询问的办法,一些村民由于害怕得罪人而隐瞒一些真实情况,而在山门镇西山村“大学生村官”林勇则利用为村里建立通讯录的办法将全村的育龄人口特别是外出育龄人口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进行了登记造册,很好完成了生孕信息的调查摸底。
三、存在问题
一年来,我县大学生村官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些成绩,但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
1、扎根农村意识不浓。主要表现为有三种类型:一是事业心不强。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仅仅是为了体验生活,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没有干事业的持久热情和决心。这些大学生总体上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事业定位还很迷茫,存在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的现象。二是把村官作为过度性工作。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把村官工作作为过度性的工作,来缓解自己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在农村工作,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三是基于村官的政策诱惑。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或者把村官当成一种向上跳的踏板,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2、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一是缺实用技术知识。农村的实用技术的人才总体缺乏,但有些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和农村工作并没有什么关联,面对基层群众急需要帮助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诉求往往束手无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自身原有的知识优势。二是缺沟通协调能力。部分大学生村官学生时代锻炼缺乏人际沟通方面的锻炼,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面对农民往往表现为沟通不能切入正题、切中要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办事能力。三是缺组织管理能力。多数大学生村官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在与村两委成员的合作共事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村官还不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复杂事务的能力,对人、财、物的组织管理能力还需要提高。
3、工作作风深入不够。一是积极性容易受挫,精神不够饱满。由于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刚刚走出校门,工作理想化程度高,一旦工作遇到挫折,就感觉怀才不遇,甚至消极对待。二是很少深入到户,对村情了解不够。多数大学生村官往往习惯性得待在村(居)委会办公室,等待村民来访,很少主动到村民居民家里拜访,对村情了解不足,很难真正和群众建立感情,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知之甚少。三是缺乏独立思考,被动大于主动。部分大学生村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往往是被动地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交予的工作,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保障力度不大。一是相关政策细则未出台。目前出台的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的优惠政策,只是大体的框架,具体的相关政策细则尚未出台。二是是财力保障不足。我县大学生村官目前的待遇是,本科学历每月1200元,专科学历每月1000元。随着物价上涨,大学生村官的这点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在同类大学生就业岗位中算是收入偏低,很难起到待遇留人的效果。三是聘用期满出路问题。按照规定,聘期满后,经组织考核表现优秀的,鼓励其继续在村内任职,待遇不变;不再继续留任的,自谋职业。留任是大学生村官的一条出路,但多数大学生村干部聘任期满后,该何去何从还是茫然,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作用发挥。
四、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制约因素,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认同感。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县、乡(镇)党委政府都要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给大学生村官搭建工作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二是强化媒体引导。电视、报刊等媒体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事迹的报道,增强全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了解。三是注重树立典型。要充分挖掘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对在履行职责、创业创新、带富帮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要给予支持和奖励,让全社会认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2、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日常工作机制。一是要科学选拔,真正把有志向的青年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择真正有志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学生,让他们真正扎根农村、热爱农村、奉献农村,在农村锻炼成材、实现抱负。二是要强化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知识水平。培训要分为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两方面,一方面要在大学生走上村官岗位之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特别是要进行农业适用技术、农村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在村官任职过程中,要经常性地在经济、管理、法律、农村工作方法等各方面给予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直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要建立检查、评比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探索建立评选表彰制度,对成效突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开展一次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逐步完善“大学生村官”例会制度,用例会的形式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
篇8
一、大学生村干部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从不会干到干得好,精神和能力两方面得到升华。
大学生村干部要想干得好,必须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大学生“村干部”与一般“村干部”相比较,有他的特殊性。“大学生村干部”既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是协助、配合“两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刚到村里时,应该迅速认识、了解、熟悉工作环境,多向村里的老同志请教、学习,争取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目前,我镇首批大学生村干部均有2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验,大多数村官认为在日常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第二,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第三,富民强村的促进员。第四,群众事务的代办员。第五,弱势群体的救助员。第六,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大学生村干部是个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借鉴,通过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深入实践,我们发现以往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对象及基本条件狭窄,缺乏从实际考虑。由于各村发展状况层次不齐,经济发展的近期倾向对村官的要求也不同,比如该村的实际情况是农业较发达,选派专业背景是工科的大学生效果就不如专业背景是农学的大学生。
二、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村干部希望能够继续留任,但是普遍对待遇保障表示忧虑。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第一批即将期满的大学生村干部来说,有90%的人希望政府能够拿出一定数量的基层事业单位工作岗位,面向此批大学生村干部定向招录;有85%的大学生村干部愿意继续任职;有10%的大学生村干部表示要到社会上另谋职业;有5%的大学生村干部打算利用政府推行的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干部都纷纷表态,如果能够继续任职,一定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协助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并积极配合两委为各村的经济发展谋求更多的福利。
目前,大学生村干部的政策待遇和保障普遍偏低。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今年的工资基本在1500元左右,工资水平和本地的企业员工收入有点差距;并且在当前乡镇机关、事业编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干部的“身份”问题难以落实下来,这也使大学生村干部对未来感到迷茫。
三、严格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优秀者优先续聘。
我市XX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干部聘期将满,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可以对任期满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合格者可续聘。考核主要应该围绕“德、能、勤、绩、廉、学”六个方面,“村官”们撰写述职报告后,所在乡镇(街道)召集考核对象进行集中述职,考核组现场对其进行评分。此外,考核对象所在乡镇(街道)将召集其所在村支部书记(主任)、干部和党员群众,分别对考核对象进行民主测评,按4:3:3汇总得出民主测评分。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民主测评占总分的60%,考核组评分占30%,考核对象互评占10%。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等,60分以下为不称职。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任用、考录、奖惩和解聘的重要依据,考核优秀者将优先续聘。
篇9
第一条为全面准确评价我镇大学生村官在村(社区)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结合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考核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镇组织科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考核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效、易于操作的原则。
第二章考核对象与内容
第四条考核对象:各村(社区)省选聘大学生村官。
第五条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围绕政策理论学习、履行岗位职责和工作实绩等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标准见《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将根据实际情况于年底进行修订、补充。
第三章考核程序和办法
第六条考核工作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主要是查看工作日志、考勤记录、组织专项检查等;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在每年年末或翌年年初进行,由大学生村官按照岗位职责和有关要求填写量化考核表,组织述职和民主评议,结合平时走访了解情况,综合确定考核结果。
第七条考核结果按量化考核分80%、民主评议20%计算。
第八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优秀等次人数按市委组织部有关规定确定。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核确定为不合格:
1.严重违反工作纪律,一年内连续旷工15个工作日或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
2.无特殊原因,一年内累计超过半个月时间不在村(社区)工作的;
3.无特殊原因,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
4.因工作失职或渎职,造成重大事故或恶性事件发生,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5.“双述双评”中,不合格票超过30%(含)以上的;
6.量化考核分值在70分以下的;
7.违纪政纪,受到党内警告或行政记过及以上处分的;
8.存在其它须评定为不合格情形的。
第四章考核结果使用
第十条镇年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以及续聘、解聘、奖惩、学习培训、调整岗位、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篇10
12月14日,我到无量山镇人民政府收看李小三部长在2015年大学生村官骨干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开班仪式讲话直播,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李部长的讲话时间不长,但其所讲的内容对我感触很深,也给了我一些帮助,再一次感受到各级领导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关心,也让自己对工作增加了信心。李部长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即讲述了上级领导部门对我们的关心及重视,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位并积极鼓励我们,让我感触特别深,听了李部长的讲话,我也对自己有了新定位,新的想法,我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对于李部长的讲话,我的体会和感悟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在领导关心下茁壮成长。李部长在讲话中提到上级部门对我们这个全体的重视和关心,经常组织一些培训活动来提高我们的能力,培训中不但有理论方面而且在知识、专业、党性方面,以全面发展来培养我们,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个人能力,并不断加强对自己职责职能的认识。作为村官,我们在基层工作,就应该具备"忠诚干净担当"的品格,时时以"三严三实"来要求自己,把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做好做到位。在工作中有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也是我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机会。
第二,准确定位。大学生村官是到农村基层工作,到农村工作就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一个人想要进步,要想成功,就必须先放下自己的姿态,戒骄戒躁,以一种谦卑的态度来工作。毕竟基层的工作环境艰苦的,到基层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爱岗敬业,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发光发热。
第三,摆正心态。有的人对村官这个岗位的理解有些偏颇,到了工作岗位上就对工作感到厌烦,导致什么都做不好,所以摆正心态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会上李部长也提到了,我们必须有平常心、同情心、良好的承受心理。摆正自己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在村官工作中我们还应具有爱心,奉献之心,不怕困苦之心,只有自己摆正心态才会有干劲。村官的工作说简单也不容易,说难也不是特别复杂的问题,我们主要是深入农村,进入百姓的生活,来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做好这一系列的工作只有摆正心态不断努力才能在村官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
第四,不断学习。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到村工作我们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书本上的知识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向村委会人员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来进行解决,对于刚毕业的我们而言,最缺乏的就是一些社会经验,所以这也是自己学习的一个好机会,所以我应多学习来不断充实自己。
第五,做好本职工作。作为我来说,到村是村主任助理,在工作上我就应积极配合主任来开展工作,而如今村委会会计算机的人员并不多,对于会计算机常规操作的人员就更少之又少,所以,到村我就积极帮助做好办公工作,并在平时的工作中交村委会人员一些常规操作。但通过这次会议学习之后我发现这些都还不够,我还应多接触百姓,了解村情,配合村两委的工作,我认为,只有自己不断努力,一定能让本村越来越好。
- 上一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
- 下一篇:医德医风考评制度考评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