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这片首期规划5栋、300余户的建设工地,承载着县乡两级政府、尤其是双龙村村民对未来生活的殷殷期盼和美好向往。
盖一栋别墅只花了十万元
深秋的皖北农村已经有了明显的凉意,然而,蒙城县乐土镇双龙村的村民小张却心里充满了热情。看着自己楼上楼下200多平米外带前后两个大院的新居,都让她怎么看怎么欢喜。
“咱家的房子是咱自己找人盖的,按照政府给的图纸,我们自己找施工队,盖房子的时候,咱家老屋里拆下来的材料还能用得上,又省了1万多元,和以前的住房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面对记者的采访,眼前的这位32岁的年青媳妇打开了话匣子。
新农村建设怎么会是自己盖房子?老百姓对这种建设方式居然还很高兴?听了小张的介绍,的确让人感到十分奇怪。面对记者的疑惑,双龙村的村书记柳向阳立即和记者解释到:“双龙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于农民新房的建设,我们只要求统一图纸、统一规划、统一外立面,以及水电沼气改造之类的需要统一规划,盖房子的施工队由农民自己去找。”
记者了解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减少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腐败,让老百姓放心。与此同时,老百姓原住房的的砖头瓦片以及木料之类的还能用到新房的建设中,这样无形中降低了群众的建设成本。像小张家盖的房子,连工带料加装潢也就10万元左右。当群众自建的住房基本竣工后,村里将组织专业人士验收,验收合格后统一粉刷外立面,这样做到了统分结合,确保了新农村新居的规范统一。农民积极性很高,反映很好。
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益
对于双龙村的新农村建设,群众满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是新农村建设积极意义的全部,环境的改善、土地的节约才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
据了解,双龙村共有11个自然庄,以前居住零散,占地1200多亩,基础设施也较差。从2008年开始,镇村两级就开始酝酿进行新农村建设,但苦于启动资金的缺乏直至今年正式实施。通过对新村八个自然庄的并入(有3个自然庄保留整治),一举就可以节约800多亩土地。
对于这多出来的800多亩土地,村两委班子还多次到山东等地考察,在土地流转上下功夫,在发展经济作物上做文章,目前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更为高兴的还是暂时失地的群众,对于因新村建设而被占用土地的农民,政府给予每年1200元的租地费用。等到新地置换出来后,每征用一亩土地,政府将归还一亩二分地。
现在的双龙村,首期规划的五栋建筑已经全部在建,新村房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居民在进行室内外装修等工程,目前已有30多户群众开始入住。按照规划,双龙村已着手对道排及绿化工程进行招标,近期将全面对配套设施进行建设,预计年底前可完工。
结合新农村建设,他们还规划建设了占地50多亩的敬老院,总投资570多万元,可入住老人200多人,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年底前老人可望入住。可以说,无论是从建设进度还是社会效益而言,双龙的新农村建设已经成效初现。
好事就要让老百姓真正满意
在乐土镇党委政府的意识中,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把规划村镇建设与规划发展生产结合起来,不能理解为各村盖几排新房子,搞几个建设硬件设施就行了,一定要使村镇的建设规划进度与农民的收入提高程度和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不做让群众暂时无法做到的事情。
乐土镇在新农村的试点建设过程中,就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加强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在推进的过程中,盖一户、住一户、拆一户,不搞一刀切。
篇2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
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新晨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篇3
[关键词]“被上楼” 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TH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293-01
1 “被上楼”的内涵、成因与反思
1.1 “被上楼”的普遍解释
“被上楼”是指各地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的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平房,搬上楼房住。各地规模浩大的拆村运动,打着各种旗号,例如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也有对应政策推出,诸如“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等,这些拆村运动使得农民不得不“被上楼”。
1.2 土地相关政策
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为了确保我国耕地红线、引导地方政府节约用地,为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村建设用地,国土部2008年正式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是谓“增减挂钩”。
1.3 “被上楼”现象形成原因
但旨在节约土地的“增减挂钩”机制,很快成为各地搞土地财政的利器。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绝大多数地区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1.4 农民“被上楼”不是真正的新农村建设
轰轰烈烈的拆村运动,让古老的乡村生态几乎毁于一旦,小集体的熟人社会被强制替换成大集体的陌生人社会,淳朴而深厚的千年传统在社区化的居民楼上不复存在。而在实际生活层面,“被上楼”了的农民依然是农民,但是农民式的生活方式却被彻底改变,各种生活成本骤增,耕田种地甚至需要坐车,农具无处堆放家禽无处饲养,蔬菜无处种植农作物无处保存。这绝对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2 由“被上楼”向“愿上楼”的转变的措施
若要避免强制农民 “被上楼”现象,就要从实际效果上,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首先,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本着自愿原则推进,不愿意“上楼”的群众不能强制“上楼”。政府制定宏观政策,向农民提供整体规划设计、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弥补“草根”力量的不足。
其次,“农民上楼”后的楼房建设格局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生活需要,要保证农民生活便利,合理配置养殖场地、农机具停车场,同时完善水、电、气、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最后,闲置出来的宅基地,如果复垦,应当归还农民集体;如果更改成建设用地,那么上楼的农民应当依然享受受益权。实质上就是补偿机制要完善,标准要合理,否则就将成为新的矛盾焦点。
另外,解决贫困群体的生活与上楼问题,也是加快推进“愿上楼”进度的重要因素。
3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得益彰
3.1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可分为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是指以城市空间拓展、人口产业聚居、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等有形建设过程;无形的城镇化是指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农村农民思想、精神、价值观念的转变等无形的服务影响过程。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切入点不同,但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城镇化科学稳定推进的保障。
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的平台,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和工作切入点。农村社区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3.2 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途径
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工业发达,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导推动力,城市对于产业和人口的接纳能力较强,因此选择的是产业和人口不在中心村集聚,而是直接到镇或县城集聚的城镇化道路,即“直接城镇化”道路;依安县依龙镇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化的主导推动力是农业化,因此选择的是合理耕作半径内几个村就近组成社区,农民在社区内居住,不改变生产方式的城镇化道路。二者都是以政府大力推动农民和产业迁移为主要特征,在实现人口集聚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以有形的城镇化促进无形的城镇化。
推进“农村”向“城镇”转变,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3.2.1 农村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土地流转、土地权益与土地生产要素市场化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指农民的土地再承包,改变自耕农小生产经营模式,连片开发集约化经营农业,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求规模效益,彻底解放农业生产力,将剩余劳动力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将离土不离乡的农民转移,经过培训,使之具备技术素质的农业产业工人,使农夫变成农商,将农业产品经营上升为农业资本经营。
3.2.2 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居住社区化
农村居民常家族聚居,独立划地修建砖瓦房,农村的宅基地占用量逐渐增大。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系统,有利于土地流转为规模化农业生产,也为农民社区化提供条件,促成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善与提升。将一些破旧的、影响农村长远发展规划与功能布局的、影响农业连片开发的单家独户分散居的农民住宅拆并,适度集中,以减低公共设施成本。一些离城镇、城市较近的村屯拆并迁建于城市、城镇;一些离城市城镇较远的村庄,考虑到了农民的生产半径、田间管理便利问题,集中建设新型社区集中居住。
3.2.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加快其向非农业和城镇稳定转移的关键。各级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外,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主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培训;尽快建立一批覆盖到乡镇一级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及时、方便、准确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专网,制定并完善外出务工人员的信息反馈制度,减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
笔者认为,未来农民身份将出现剧烈分化。一小部分种植大户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后,其身份将逐渐向类似“农场主”转变。而绝大部分农民,将用自己手里面积不等的土地以“入股”形式并入集体土地经营公司。这部分农民有一定数量的人直接参与土地经营与管理,成为农业工人。城镇集聚的规模效应,以及经济、土地、劳动力、市场等因数的影响,将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将吸引一部分农民从事第二产业,而且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大量增加。正如德国统计学家克里斯琴・恩格尔理论指出,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边际增长额首先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衣着、住房、汽车),然后是奢侈品、娱乐等。或者说收入越高,居民消费需求越是转向信息、文化、教育、娱乐等非物质需求,这就顺理成章的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兴起,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
篇4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
引言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综合整治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对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充,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促使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在加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能够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城乡建设统筹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缓解新增建设用地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平邑县自2008年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以来,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平邑县农村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现状
平邑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主要是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22418.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就达11992.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54.49%,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58%,面积比重过大。村内空闲地、废弃宅基、闲置宅基地较多,且大多数村庄规划滞后、布局散乱、分布零散,综合整理潜力巨大。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2.1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新农村建设走向规范化、规模化,从而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度。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之下使分散的居民点集中成片,向规划的形态转变,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得到优化,小城镇和新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2.2促进农民居住向村镇集中,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通过集中连片建设、整村迁建、迁村并点,引导农民居住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改变农村居民点“多、散、乱”的特点,便于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在平邑县通过增减挂钩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原来的居住条件是低矮的平房甚至是危房,村居布局混乱,道路泥泞,污水横流。通过规划整治,居民住上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住宅,绿地、广场、活动中心、幼儿园等得以布局,基础设施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整洁,极大的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实现了新型农村的发展。
2.3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保护耕地的同时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通过有计划地拆建整治,盘活农村长期闲置的居民宅基地、空闲地及低效用地;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废弃工矿复垦,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废弃工矿复垦利用,将全县布局分散零乱、闲置低效的现状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复垦为耕地,缩减农村居民点的比例,保障耕地不减少的前提下还能够新增有效耕地万余亩,切实保护了耕地,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3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
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在保护耕地、促进新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3.1对增减挂钩政策认识不到位,耐心细致工作不足
对增减挂钩政策认识不到位,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农民“被上楼”,甚至出现强拆引发恶性事件。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牵扯面广,工作人员思想不统一,把增减挂钩片面理解为追求建设用地指标,忽视其对建设新农村重大作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深入宣传不够,耐心细致工作不足。
3.2农民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经济补偿难以让所有搬迁户满意
在资金管理使用上,虽然专门设立专项资金账户,实行统一管理,并且财政加大补贴力度,但是资金仍然是拆旧区项目实施中最关键的环节,来源单一、缺口大,拆旧建新工作首要的、最难的就是项目资金的落实。拆旧区的群众补偿、安置费用,建新区的占地同样需要补偿和安置,需要大笔资金进行垫付,而在实施挂钩工程时难以筹措所需资金;另一方面资金分配使用不合理,有些项目没有按照项目使用政府补贴资金,操作不规范,补偿不到位、补偿偏低,或者标准不统一,造成群众不满意,拆迁工作难以进行;实践中较多的是建设方(开放商)垫资建房,容易出现资金缺口,拆旧和建新不能同步到位,影响整体工作的推进;对于一些贫困户来说,拆旧区房屋比较旧,补偿资金不足以换购最小面积的新房,需要在补偿款项之外自己出几万元购房款,往往这些收入低、年龄大的贫苦户难以承担,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变,水电暖等生活成本增加,在原先的生活方式下可以维持生活,但是“上楼”之后生活难以为继,如果这批拆迁户的保障、帮扶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项目的实施。
3.3整理出来的耕地质量不高,配套工程不齐全
耕地的占用和补充之间不仅要达成数量平衡,还要做到质量平衡,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项目点拆迁工作完成后土地的复垦力度不够,只注重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整理出来的耕地质量差,与增减挂钩政策规定“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相矛盾,“占优补劣”问题时有发生。
4对新农村建设中增减挂钩工作的建议
4.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示范引导
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强化组织领导,提高认识,完善相关规定,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拆迁安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高标准地实施安置区建设,拆迁区复垦工程。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宣传标语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了解实行增减挂钩的意义、相关政策,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村居的带动作用,通过现场参观、现身说法,对比挂钩前后的巨大变化,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亲身体验开展增减挂钩带来的好处,争取群众理解、支持、配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4.2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作为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禁盲目大拆大建和强迫农民住楼。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并考虑实际承受能力,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收益权,开展增减挂钩,必须举行听证、论证、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加强监督审计,保证专款专用,补偿和安置必须确保依法依规足额到位,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害,长远生计有保证。
4.3做好统筹规划,助推新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在完善村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把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田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通过增减挂钩工作整合复垦的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培育发展现代化农业;通过增减挂钩推进农村城镇化,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农村小工业向城镇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农民收入从单纯依靠土地种植走向承包收益、务工等多元化增收,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耕地有效保护、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杨静.临沂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建[J].山东国土资源,2011,27(10):71-72.
[2]刘元胜,崔长彬,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下的撤村并居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9-14.
篇5
关键词:农村 沼气池 循环利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搞好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一环。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然而,我国农村目前使用沼气情况并不乐观,农村居民主要还是以柴薪、煤炭作为生活燃料。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加上后期的整理、分析、总结,以下是对河南省部分农村进行实地采访得出来的数据,以薛楼村、冯营村、展庄村为例。
1 沼气使用率偏低的原因探究
1.1 客观因素:①沼气原料的短缺。近年来,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人员逐年增多,再加上疫情、物价等因素的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养殖户越来越少,而且有的养殖户养养停停,养殖的品种、数量都很少,为了保证沼气池的正常使用,大多数居民通常要到专门机构购买原料,一次投料在80元左右,这个投资老百姓并不情愿接受。②没有具体的政策和资金,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比较薄弱。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村民只是知道有人使用沼气池,但具体怎么去做,有什么好处并不清楚,有些地方为了提高政绩,只是简单的提高数量,没有很好的做到教育培训。③后续服务体系建设落后,效果不理想。村民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麻烦,无处问津,又怕麻烦,问题得不到解决,慢慢的就搁置不管了。浪费人力物力。
1.2 主观因素:①老百姓对沼气池的使用、益处了解不全面。传统的炊事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村民平日用惯了煤、作物秸秆等燃料,且农作物秸秆比较丰富,不用花钱买,虽然不环保,但艰苦朴实的老百姓不愿浪费,反而觉得这些材料方便、实惠又经济。②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转移较多,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劳动力,除了收种的时候在家外,其余时间都忙于打工挣钱,只有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妇女去管理沼气池,很难坚持下去。
1.3 政府的工作思路、方法存在问题:①普遍重视进度和数量,容易忽视质量和效益。更有甚者,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随意建设,过分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给后期的使用和管理带来诸多不利。有的地方虽然统一承包建设,但监管力度不够,出现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等现象,导致沼气池漏气、跑气,质量太差,最终成为“报废池”。②为了提高建池数量,要求每户必须建池的错误安排,因为有的家庭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家中没有劳动力,没有能力经营沼气池,要求统一建池浪费人力物力。③不能将沼气融入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怎么让沼气池建设融入到其中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沼气池建设体现农业环保,低碳建设,循环经济之中,若不能合理安排建设将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2 可行性建议
2.1 户用沼气池把可再生能源作为科学切入点。农村是一个巨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很多农作物都可以循环利用,比如作物秸秆可以作为田地里的肥料,可以作为能源做饭等,但是作为燃料没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并且有可能污染环境,所以应以科学为切入点,利用沼气池生产清洁能源。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
2.2 研发和推广新产品,开辟沼气原料来源。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阻碍沼气池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就是沼气原料来源不足,或者是沼气池管理不便等原因,我们应该不断创新,解决问题,以便沼气池为更多人所接受,更大规模的投建使用。
2.3 大力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展沼气综合利用。目前,沼气主要用在家用照明,做饭,取暖等方面,应用范围较小,大力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展沼气的综合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很多农民对沼气池的认识不够,对于后期的管理也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可以在技术上加强服务,使农民能够自己管理沼气池,这就需要提高培训队伍素质,切实做好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
[R].2007.
篇6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篇7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新农村建设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它实质上是一种股份制的民营企业。自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并正式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下文简称)以来,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截至2008年2月末,银监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批准开业22家村镇银行。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村镇银行的主要成效
村镇银行是我国开始农村金融原创性实践的可喜起点,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由于传统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功能单一的现象,信贷期限和品种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在贷款利率、决策链条、业务灵活度以及对市场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设立村镇银行,将大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扩大金融网点覆盖面,并有效打破农信社以往的垄断地位,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2.减少借贷壁垒,促使融资规范化。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之外,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影响了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扰乱社会秩序,抵御风险能力差而投机性强等。由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降低,原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开办村镇银行被纳入规范的金融系统。可规范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减轻非正规金融设置过高利率给债务人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得一些相对低收入的农村家庭也可以贷到款项,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
3.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除了存、贷、汇“老三样”服务,村镇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
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但由于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的新兵,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部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资金头寸紧张,存款的增长速度和贷款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以吉林东丰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6月25日,该行储蓄存款211万元,其中活期存款180万元,而同期贷款为1310万元。其他的如经营模式还不成熟,搞风险能力还很弱,业务产品和营销手段单一,高质量从业人员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成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思路不仅应着眼于完善涉农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改革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创新信贷技术,更应积极关注农村信贷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村金融微观基础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1.通过强化监管措施,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争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把村镇银行办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社区性银行。
2.合理设置村镇银行规模。在农村地区,必要的规模对于维持村镇银行信誉、防止挤兑、降低成本等方面均大有好处。根据国内外经验,村镇银行应采取发起方式设立,且应有1家以上(含1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并适度提高境内投资人入股农村地区村镇银行持股比例。最大限度防止新成立的村镇银行被单一的资金供给者所控制,鼓励投资来源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分散化,为村镇银行未来的运作奠定良好的资本来源结构。
3.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发展村镇银行,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使其向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4.加强培训与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镇银行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强化对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行业自律意识教育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既可考虑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亦可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现有从业人员。
5.建设村镇银行应因地制宜。农村金融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因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产权制度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应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展望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金融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投资农村这个巨大的金融市场的回报是十分客观的。村镇银行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市场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其发展势头必然如雨后春笋。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铲除传统农村金融的固有弊端,发扬新银行机制,采用贷款额度与信用等级挂钩,创建健康、成熟的企业文化等有效方式,在原创性金融开发中获得新的金融能量,为中国贫困者提供贴心到位的金融服务与资金,为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渝阳:从小额信贷看村镇银行试点对“三农”的支持[J].四川省情,2007(11)
[2]石丹林: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与完善[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3)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土地流转;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6日
一、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整体而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仅从我国农村贷款量上来看,每年呈现上升的趋势。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较为宽广,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约为90%,远超过世界的水平40%,我国每年约有30%左右的农民从银行贷款,也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村地区的贷款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认可度,充分体现了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
虽然金融服务的品种很多,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产品类型单一,仅仅涉及存贷款业务,由于保险和投资等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除办理存贷款业务外,还增加了许多如理财、投资、信托等产品服务,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增加更多的经济来源。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市场过于单一。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而其中各大商业银行主要以服务大中型企业为导向,国家政策性银行以执行国家的最低粮食收购价及其他国家倡导的大型政策性投资为主,鲜有银行专注小农和小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银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农村撤并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如农业银行大幅度的收缩网点,信贷支农功能弱化,邮储从原来的“只存不贷”刚刚试水小额贷款,业务规模小,资金覆盖率低。由于参与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竞争者较少,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基本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较多,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通过引入外资进一步增强管理经验和相关风险控制能力,确实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必要的竞争,会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相应的活力,农民难以享受竞争所带来的好处。这也就造成了农民很难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贷到所需款项,也就间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打压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农产品利润本来就比较低,银行的贷款利率较高,高额的利息和还款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和小农企业的贷款途径,使得农民及其小农企业根本不敢找银行贷款。
(二)市场约束机制缺失。现代农村金融市场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系。所谓全方位,是要提供农村金融市场的各方面需求,现代农村金融市场应当包括信贷市场、农村担保市场、农业保险市场以及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所谓多层次,就是大中小和民间金融机构都能够在这个市场中存在,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比较落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相应的抵押以及担保机制,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速度还比较缓慢。同时,农村市场还缺乏相应的奖励和约束机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民间的金融机构存在很大的发展瓶颈,特别是有些机构甚至存在是否合法的问题。信贷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阻碍了“三农”的有效发展。信贷准入制度比较严格,除了农户小额信贷外,不管是农行、农商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信贷要求比较高。另外,农业贷款一般期限较长,但是各家银行的支农贷款一般为一年期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金的扶持作用和农户及企业的贷款热情。
(三)产权制度不明确。对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所在,但是当前的农村土地产权体制机制不健全。其中,是在充分保留集体所有制的情况下,由广大农民对土地实行直接经营,国家控制、集体承担结果的一种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土地所有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权属纠纷、征地补偿费用标准不统一、分配不合理、农民宅基地非法占有、土地流转以及农民的权益问题等。产权归属不明确就会导致土地频繁调整和承包期限受到限制,容易造成农民经营土地的时间周期比较短,极大地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经营以及投资的积极性和安全感。因此,有的农民就会采用掠夺式经营方式,这样就会造成土地贫瘠化,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产生影响。
三、加快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相关建议
(一)加大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大力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着力提高农村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相关知识技能。过去农村金融机构的大部分员工是从城市中选的,由于缺乏相应的选拔用人机制和奖励机制,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应大力从当地农民中选拔,并逐步培养其专业技能;其次,要逐渐扩大员工的数量,因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企业的数量也将逐步增加。
(二)逐渐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农村金融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为新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它不仅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也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优良的服务。首先应给民间金融正名;其次应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股农村金融企业。最终形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型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小微民间金融企业等互为补充和竞争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主体。通过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与互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限制。首先,要全面放开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化限制,为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需求,我国要对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为突破口,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加快发展适合农村自身发展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企业;其次,鼓励农民以多余资金成立互助组织,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
(四)明晰产权制度的归属。推进相关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高效进行,如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将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争取在三年时间内使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都能确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政策进一步细化,采取合理科学的技术手段,优先对需要流转和需要开展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进行登记发证,以便于流转和整治的进行。加速进行农村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综合改革实验区、城乡结合部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建松.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进展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10.4.
篇9
自2010年2月全县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朝阳居委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紧密结合全村的实际情况,研究进行了全村的总体整治规划。规划的内容是:投资27万余元铺设11公里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投资249120元进行村屯和路边绿化,栽植各种绿化树木3万余株,美化绿化家园;投资4万元进行了街道路灯亮化;投资84880元进行粉刷墙壁以及图画标语的建设,美化了村庄环境;投资7万余元建设垃圾站点10个,解决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
村庄环境建设工作是一项切实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的民心工程,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将着力抓好村庄环境建设的管理工作,争取为老百姓办好事,多办实事。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村庄整治建设原则,积极引导、广泛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整治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带来的好处,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村庄整治中基本上要做到,农民自己承担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治和保洁。
2、拓展整治内涵,扩大受益面。通过村庄整治,使村庄环境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要防止整治内容单一,整治范围窄小、整治标准不高、农民群众受益面偏小的问题。在整治内涵上,要进一步提升整治质量,要以村庄基础设施调查中的民意调查为依据,着重要对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村庄道路、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治范围上,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力争所有自然村都得到整治,确保整洁美观。
篇10
一.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今年是两委换届的一年,我们管区在加强自身干部队伍建的基本上,每个人包靠一个村,沉到村里了解掌握情况提前理顺各种关系,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提协助村里化解,以确保八个村的换届工作顺利圆满完成。只有切实解决好干部队伍和各村级班子存在的问题,使干部素质提高了,村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抓稳定,捉发展。
严格地抓好各村的稳定工作,抓好双代管使各村财务不乱,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环境。我们管区今年将以张家XX集贸市场为中心,建设好XX管区的工贸园区。加快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为民办实事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管区各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发展缺少资金,今年管区将动员各村盘活村集体财产增加村级集体的经济收入,才能为村民更好地办实事,改善村容村貌,完善村的基础设施,让新农村建设真正有发展。
四.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管区在原有大寨村文娱队和张家XX文艺团的基本上,将再动员有条件的各村组建起自己的文娱团队,让群众以自己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五.做好宣传发动,贯彻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又成为现在包村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今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工作,我们将重点多向群众 做宣传,让群众提高认识,提高自觉参保率,真正让群众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